从大洲分布来看,发达国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在哪两个大洲?发现中国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于哪些地区

地球上各大洲是什么时候划分的
地球上各大洲是什么时候划分的
亚洲名称的由来 亚洲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它的名字也最古老。全称是亚细亚洲,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其英文名为Asia。相传亚细亚的名称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爱琴海以东的地区泛称为“Asu”,意即“日出地”;而把爱琴海以西的地方则泛称为“Ereb”,意为“日没地”。Asia一词是由腓尼基语Asu演化来的,其所指的地域是不很明确的,范围是有限的。到公元前一世纪Asia已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政省的名称,以后才逐渐扩大,包括现今整个亚洲地区,成为一个世界最大的洲名。 欧洲名称的由来 欧洲的全称是欧罗巴洲,英文为Europe。关于欧洲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一些传说。 在希腊神话中,德米特(Demeter)是专管农事的女神,她保佑人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在有关这位女神的画像中,人们总是把她画成坐在公牛背上。古代,公牛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耕畜,女神既然主管农事,自然就要坐在公牛背上了。这位女神的另一个名字叫欧罗巴,人们出于对女神的敬意,就把欧罗巴称为大洲的名字。此外,还有一个广泛流传的传说:“万神之王”宙斯看中了腓尼基国王的漂亮女儿欧罗巴,想娶她作为妻子,但又怕她不同意。一天,欧罗巴在一群姑娘的陪伴下在大海边游玩。宙斯见到后,连忙变成一匹雄健、温顺的公牛,来到欧罗巴面前,欧罗巴看到这匹可爱的公牛伏在自己身边,便跨上牛背。宙斯一看欧罗巴中计,马上起立前行,躲开了人群,然后腾空而起,接着又跳入海中破浪前进,带欧罗巴来到远方的一块陆地共同生活。这块陆地以后也就以这位美丽的公主的名字命名,叫做欧罗巴了。 美洲名称的由来 美洲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美洲这个词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 美洲的命名,普遍的说法是为纪念意大利的一位名叫亚美利哥·维斯普奇的著名航海家。1499年。亚美利哥随同葡萄牙人奥赫达率领的船队从海上驶往印度,他们沿着哥伦布所走过的航路向前航行,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美洲大陆。亚美利哥对南美洲东北部沿岸作了详细考察,并编制了最新地图。1507年,他的《海上旅行故事集》一书问世,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在这本书中,引人入胜地叙述了“发现”新大陆的经过,并对大陆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和渲染。亚美利哥向世界宣布了新大陆的概念,一下子冲跨了中世纪西方地理学的绝对权威普多列米制定的地球结构体系。于是,法国几个学者便修改和补充了普多列米的名著《宇宙学》,并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新大陆命名,以表彰他对人类认识世界所做的杰出贡献。新《宇宙学》一书出版后,根据书中的材料,在地图上也加上了新大陆——亚美利哥洲。后来,依照其他大洲的名称构词形式,“亚美利哥”又改成“亚美利加”。起初,这一名字仅指南美洲,到1541年麦卡托的地图上,北美洲也算美洲的一部分了。 拉丁美洲名称的由来 拉丁美洲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等。拉丁美洲这个名称的来由与这一地区流行的语言有关。从15亿纪末,这个地区的绝大部分国家先后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大批移民蜂拥而入。19世纪以后,这些国家才陆续获得独立。由于殖民统治长达300年之久,因此它们深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而且当地的印第安语逐渐被属于拉丁语系的西班牙语的葡萄牙语所取代,这两种语言成为许多国家的国语,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地区称为“拉丁美洲”。 非洲名称的由来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其英文名为Africa。 对于Africa一词的由来,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一种传说是,古时也门有位名叫Africus的酋长,于公元前2000年侵入北非,在那里建立了一座名叫Afrikyah的城市,后来人们便把这大片地方叫做阿非利加。另一种传说是“阿非利加”是居住在北非的柏柏尔人崇信的一位女神的名字。这位女神是位守护神,据说早在公元前1世纪,柏柏尔人曾在一座庙里发现了这位女神的塑像,她是个身披象皮的年轻女子。此后,人们便以女神的名字“阿非利加”作为非洲大陆的名称。还有一种说法是africa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prica,意思是“阳光灼热”的地方,与地中海北岸希腊、罗马相比,北非地区的阳光的确要灼热得多。再一种说法是africa一词是由阿拉伯文afar一词变来,意思是“尘土”,以该大陆的气候干燥,风沙大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侵入迦太基地区(今突尼斯)的罗马征服者西皮翁的别名叫“西皮翁·阿非利干”,为了纪念这位征服者,罗马统治者就把这片地区叫做“阿非利加”。以后,罗马人又不断扩张,建立了新阿非利加省。那时,这个名称只限于非洲大陆的北部地区。到了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在非洲的疆域扩大到从直布罗陀海峡到埃及的整个东北部的广大地区,人们把居住在这里的罗马人或是本地人统统叫阿非利干(African),意即阿非利加人。这片地方也被叫作阿非利加,以后又泛指非洲大陆。
大洲基本上是按照大陆的形状来界定的,被海洋隔开的大陆称作洲,比如最早知道的大洲是亚欧大陆、非洲,因为亚欧大陆是一个整体,而非洲通过地中海、红海和欧亚相连,后来,15世纪后哥伦布远航发现了美洲,他当时以为是印度,但他后来的亚美利加证明这是一块没有被发现的大陆,大洋洲的发现更晚。只有亚欧分界线是人为划定的。
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公元前275一前193)生于希腊在非洲北部的殖民地昔勒尼(cyrene,在今利比亚)。他在昔勒尼和雅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位博学的哲学家、诗人、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他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不过他的成就则主要表现在地理学和天文学方面。 埃拉托色尼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居住适应地带学说,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非洲)三大洲和一个热带、两个温带、两个寒带等五个温度带。他改进了亚里士多德的分带法,对五个地带的南北界线,均给予纬度的严格划分。埃拉托色尼的区域和地带的划分,与前辈学者相比,科学性和系统都要强得多。他的地球分带已同现代地理学的“地带”概念相当接近。他确定的回归线位置,与其实际位置(23˚30′)仅差半度,其精确性令人为之赞叹!不过,埃拉托色尼关于世界陆地三大洲的划分,与实际情况相差甚大,显然这是受到当时认识论和科学水平的局限 另外古代的闪米特人将西方日落处叫“欧罗巴”。以后在传播过程中略有发展,他们逐步把居住地的东部地区叫“亚细亚”、西部地区叫“欧罗巴”。欧、亚两洲紧紧连在一起,两洲的划分是根据两地不同的自然条件来决定的。两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黑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作为其分界线。 附各大洲名字由来 亚洲:亚洲的全称是“亚细亚洲”。该词来源于古代西亚等地古人的闪米特语。亚细亚的意思是指东方日出的地方。亚洲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的所在地,又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详地,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欧洲:全称为“欧罗巴洲”。古代的闪米特人将西方日落处叫“欧罗巴”。以后在传播过程中略有发展,他们逐步把居住地的东部地区叫“亚细亚”、西部地区叫“欧罗巴”。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一个洲。十九世纪中叶,欧洲不少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帝国主阶段。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一直表现得很剧烈,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欧洲发生的。
 欧、亚两洲紧紧连在一起,两洲的划分是根据两地不同的自然条件来决定的。两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黑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作为其分界线。
 美洲:美洲是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合称,也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又称新大陆。从公元1492年开始,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三次西航。他到达了现在美洲的巴哈马群岛,自己以为到了印度,就把自己发现的岛屿称为西印度群岛,并把那里的土著居民叫印第安,意即印度人。“亚美利加”是由一位探险者的名字演变而来的。公元1499年至1504年间,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到美洲探险,到达了南美洲北部地区。他证明1492年哥伦布发现的这块地方只是欧洲人所不知道的“新大陆”,而不是印度。后来意大利历史学家彼得·马尔太尔在他的著作中首先用新大陆称呼美洲。德国地理学家华尔西穆勒在他的著作中以亚美利加的名字称这块大陆为亚美利加洲,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非洲:非洲是阿非利加的简称。希腊文“阿非利加”是阳光灼热的意思。赤道横贯非洲的中部,非洲3/4的土地受到太阳的垂直照射,年平均气温在摄氏20度以上的热带占全洲的95%,其中有一半以上地区终年炎热,故称为“阿非利加”。
 澳洲:澳洲是澳大利亚洲的简称。“澳大利亚”一词来源于西班牙文,意思是“南方的陆地”。人们在南半球发现这块大陆时,以为这是一块一直通到南极洲的陆地,便取名“澳大利亚”。后来才知道,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之间还隔着辽阔的海洋。澳洲又称为大洋洲。大洋洲是指太平洋中的三大群岛 —— 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
 南极洲:南极洲因为地处地球南端而得名。它还有不少别名:因为它最后被人发现,所以也称为“第七大陆”;因为它在地球上的酷寒地区、终年冰雪覆盖,一片白皑皑的景象,所以又叫“冰雪大陆”、“白色大陆”。
张古代的地图证明首次环球航行的是中国人。 在欧洲人的历史上,那些探险伟大航程的勇敢的水手是英雄人物。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迪亚士(Dias)1488年发现好望角,麦哲伦1519年进行环球航行。但是这些欧洲人认为是常识的东西遇到了麻烦,它可能是不符合实际的。 世界和其大洲好像更可能是中国的将军郑和发现的,他的舰队在年间进行远洋航行。中国历史上对他的探险有详细记载,在1418年出版的一本书中名字是《星槎胜览》“The Marvellous Visions of the Star Raft”。 下个星期,在北京和伦敦,崭新和惊人的证据将被展示出来支持郑和下西洋。那是1763年的地图副本,可以追溯到1418年,里面包含了与书中描写相吻合的标记。研究古代地图和早期航海家的学生加纳汤普森(Gunnar Thompson)说“这将对我们15世纪世界历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上面显示的地图将在元月16日北京国家海洋博物馆展出,一天后到格林威治。地图右上角的六个汉字说(译者注:看不清楚,是否“天下总图揽胜”存疑)。左下角有个注释说该地图是东莫伊(Mo Yi Tong)?收藏,是模仿1418年野蛮人向明朝皇帝朱棣进贡的世界地图画的。模仿者添加了一些东西让它和原作有些区别。 这幅地图是中国著名的喜欢收集地图和绘画的商业律师刘刚(Liu Gang)2001年从上海一个经纪人手里以500英镑的价格购买的。刘先生说他觉得这幅地图非常有意义,但是认为可能是现代人做的赝品。他将自己的收藏交给5个有经验的收藏家鉴定,他们一致同意竹纸纹理和墨水和颜色的消退情况显示这幅地图至少有100年的历史。 刘先生拿不准地图的意义,就向古代史专家请教,但是他说还没有找到。去年秋天,他碰巧看到一本书孟席斯(Gavin Menzies)2003年的《1421:中国人发现世界》(1421: 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 World),书中作者提出让人争论的主张说郑和在环球航行的途中发现了美洲大陆。孟席斯先生从前是英国皇家海军军官,银行家,也是个历史爱好者,他的理论没有得到专家的认可。但是这本书引起轰动,迅速成为畅销书,他的1421网站也成为热门网站。不管怎么说,他的观点让刘先生相信他的地图是郑和早期航行的遗物。 该地图上的细节是惊人的。非洲,欧洲和美洲的轮廓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它显示尼罗河的两条支流,西北流向好像没有冰雪。但是不准确的地方也是非常明显的。加利福尼亚被显示为一个岛屿,英伦三岛根本就没有。红海到地中海的距离比实际上的大十倍还多。澳大利亚的位置也不对。(尽管地图专家已经不再怀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中国人首先发现的,比库克上尉(Captain Cook)到达这里早几百年。) 对地图的评论,好像来自原稿,是用清晰可见的汉字写成的。美洲的西海岸,地图上说“这个地区人种的皮肤是黑红色,头上和腰上沾满羽毛。”对澳大利亚人,它写道“这里土著人皮肤也是黑色的。全部都是赤身裸体,腰间佩戴骨头装饰品。” 但是这个惊人准确地描述,而不是其错误恰恰成了孟席斯理论的批评家们可能用来质疑1418地图真实性的证据。孟席斯先生及其追随者自然非常希望确认1763年的地图不是伪造的,是真实再现了1418年原来地图的本色。这样就有足够的分量支持他们的观点:是中国人1421年发现了美洲大陆,如果不是更早的话。新西兰怀卡托(Waikato University)大学采用人工分析扫描系统(Mass spectrography analysis)对复制的地图的日期正在进行分析,结果将在2月份宣布。但是即使结果是肯定的,这个分析的重要性也是有限的,因为它只是鉴定复制者的纸张和墨水。 五个古代图片研究专家注意到1418年地图整合了在中国很容易得到的信息从早期的航海地图,追溯到13世纪决非等闲之辈的探险家忽必烈汗(Kublai Khan)。他们相信这是真实的。 这个地图非常好的估计了世界各地的经度和纬度,承认地球是圆的。加州大学罗伯特克里布斯(Robert Cribbs)说“郑和航行前,中国人肯定意识到经度的问题。他们显然认定地球是圆的。汤普森说“地图的模式完全符合我们期待跟随郑和航行的中国地理学者的知识水平。” 而且,1418年地图中的有些错误在欧洲人的地图中也出现了。最突出的是加利福尼亚被画成一个岛屿。葡萄牙人意识到1420年前画的世界地图来自一个名叫Albertin di Virga的人,上面显示非洲和美洲。因为没有哪个葡萄牙水手到过这些地方,最明显的信息来源好像就是欧洲人复制了中国人的地图。 但是这当然不是专家们全面赞同的观点,许多强烈的批评意见实际上来自中国。温哥华学者型传媒人王大鹏(Wang Tai-Peng)并不怀疑中国人在15世纪的时候进行世界航行(他写过1433年中国驻佛洛伦萨大使(Florence)的访问),但是他怀疑郑和的船队登上了美洲大陆。王先生还说郑和的航行地图绘画方法完全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地图制作。他说“在1418年地图被科学鉴定出来以前,我们需要对此保持谨慎。” 许多伪造者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什么都敢做,尤其是当今古代地图市场红火的情况下。最近国会图书馆花了一千万美元购买了德国地图学家马丁瓦尔德泽米勒(Martin Waldseemuller)的1507年的世界地图,但是刘先生说他不会出售的,“这幅地图已经成为我的生命的一部分了。” 这个地图的发现的后果可能是相当明显的。如果确实证明了是第一幅世界地图,孟席斯说“新大陆的历史就要重新撰写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对历史进行修正显示发现新大陆的人不是欧洲人而是中国人。但是意义不仅在于历史方面,更让人深思的问题是中国人首先发现了世界的广大,但是他们不管是从政治上还是从商业上都没有对新大陆进行开发。毕竟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带来了500年后欧洲人的探险和发展,让美国成为比中国更加强大的国家。 译自:“China beat Columbus to it, perhaps”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 故宫发现最早的世界地图 在欧洲人发现非洲一百多年前中国人的地图就描绘了非洲 历史新探 明朝皇宫珍藏的世界地图正在开普敦热展!这成为近期轰动南非的一大新闻。明宫地图为何远赴非洲之角?这究竟是一幅怎样的地图?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邢永福研究员。 ■《大明混一图》参加“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是迄今为止非洲人见到的最早描绘非洲的世界地图,正因如此,在当地引起很大轰动 邢永福馆长介绍说,热展南非的是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时朝廷专门绘制的世界地图———《大明混一图》,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幅明宫地图,经我国政府批准,制成与原件同样大小的复制件,目前正在南非首都开普敦参加“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这是迄今为止非洲人见到的最早描绘非洲的世界地图,正因如此,在当地引起很大轰动。 《大明混一图》的原件,现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该馆馆长邢永福说,一史馆是我国中央级综合性历史档案馆,主要保管着明清两朝的皇宫秘档,总数达1000多万件。其中有皇帝的谕旨诏令,更有文武百官的奏折,以及中外交往的照会信函,同时还有数以千计的各类地图。这些皇家秘档,数百年来,久存大内,秘不示人,十分珍贵。在二十世纪初,大内档案被世人所知,于是与殷墟甲骨和敦煌写经,共誉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三大发现,成为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据邢永福馆长介绍,《大明混一图》绘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长3.86米,宽4.75米,彩绘绢本,是我国目前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世界地图,当属国宝级珍贵历史文物。 ■非洲大陆位于这幅地图的左下方,其中河流的方位非常接近尼罗河和奥兰治河,突出部分的山地与德雷肯斯山脉的位置吻合 有意思的是,在这幅明代地图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满文标签,这是怎么回事呢?邢永福馆长说,清政府取代明王朝后,将这幅图内1000余个汉字地名,全部按等级贴盖上大小不同的满文标签,表明满族人正统治着华夏这片土地。 这幅明代世界地图,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全图没有明显的疆域界限,仅以地名条块的不同颜色,来区别内外所属。图中着重描绘了明王朝各级治所、山脉、河流的相对位置,镇寨堡驿、渠塘堰井、湖泊泽池、边地岛屿以及古遗址、古河道等共计一千余处。 在《大明混一图》上,欧洲和非洲地区描绘得都很详细,绘制得也很规整,而且笔法流畅。非洲大陆位于这幅地图的左下方,其中河流的方位非常接近尼罗河和奥兰治河,突出部分的山地与德雷肯斯山脉的位置吻合。地图中还显示在非洲大陆的中心有一个大湖,这可能是根据阿拉伯的传说绘制的。因为在传说中曾写道“撒哈拉沙漠以南更远的地方有一个大湖,其面积远大于里海”。地图上南部非洲的好望角,海陆线条精美,形制一目了然,仿佛让人们看到当年郑和万船扬帆,七下西洋,绕过非洲好望角远征西方,开创古代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的伟大壮举。 ■南非国民议会议长金瓦拉女士召集南非历史学家,对该图进行深入考察和研究后,得出结论:早在欧洲人宣称他们“发现”非洲大陆100年前,中国人就对非洲有所了解了 气势恢宏的《大明混一图》,是如何被南非政府所知并参加“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的呢?邢永福馆长介绍说,1999年,李鹏委员长访问南非时, 曾赠送给南非国民议会议长金瓦拉女士一本《中国古代地图集》(明代卷),卷首几页展示的便是《大明混一图》。金瓦拉议长本人酷爱收藏古地图,并对古地图的鉴赏和研究有较高的造诣。当她看到600多年前,中国人就绘制出如此精美的地图时,赞叹不已。她召集南非历史学家,对该图进行深入考察和研究后,得出结论:早在欧洲人宣称他们“发现”非洲大陆100年前,中国人就对非洲有所了解了。金瓦拉议长恳请中国政府,允许为2002年底在南非首都开普敦举办的“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提供《大明混一图》复制件。 邢永福馆长接着说,在接到为南非议会复制《大明混一图》的任务后,我们组织馆内外有关专家进行了充分调研和论证。该图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而且尺寸相当大,虽保存尚好,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老化现象。在制作过程中,既要保证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不受任何损坏,又要保证让南非人民及时目睹中非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这是一件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却颇有难度的事。有关领导对此事非常重视,多次指示我馆,要保证质量按时完成复制任务。我们抽调有关专业人员,会同敦煌艺术研究院数字化专家,在外交部、国家档案局、国家文物局等政府部门的协调下,如期完成了巨幅《大明混一图》的复制工作。精心制作的明宫地图复制件,保持了原图面貌,大小一致,颜色逼真,令观者叫绝。 ■欧洲15世纪的地图上,其中有些地图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称为“未知的土地”。欧洲地图所表示的非洲的形状不仅不准确,而且上面画满了怪诞和可怕的动物 日,“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在南非首都开普敦隆重开幕,展览持续数月。南非国民议会议长金瓦拉、副议长姆贝蒂、省务院主席潘多、总统夫人泽娜拉以及各部部长、主要政党领袖及议员出席了开幕式。《大明混一图》复制品在展览中占据了中心位置,引起各界极大关注。 邢永福馆长向记者打开我国驻南非使馆发回的一沓公函,其中谈到南非议长金瓦拉在讲话和参观中一再强调,该图的展出有力地证明,早在欧洲人宣称他们“发现”非洲大陆100多年前,远在亚洲东部的中国人就对非洲已有所了解,在地图中甚至标出了非洲主要河流的走向。非洲人应该从不同于传统观念的视角看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金瓦拉议长希望中国驻南非使馆转达她深切的谢意,指出如果没有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南非人民便无缘了解这幅“宝图”,目睹中非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南非主要报纸、电视台、电台对《大明混一图》都做了突出报道,还制作了采访金瓦拉议长的专题电视节目。报道说,中国和南非都保存有大量反映中非交往的历史文物,而只有1389年的《大明混一图》向我们展示了关于那段被忘却的历史线索,提供了欧洲人到达非洲之前,有关非洲和中国交往的证据。由此可以说,非洲与亚洲人民之间的交往,要比与欧洲人的交往至少早了一个多世纪。南非媒体还说,欧洲人对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了解得非常少,这也反映出在欧洲15世纪的地图上,其中有些地图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称为“未知的土地”。欧洲地图所表示的非洲的形状不仅不准确,而且上面画满了怪诞和可怕的动物。而14世纪中国的地图,对非洲大陆的山川,特别是南部非洲的海陆线绘制得却是那样的精美。南非学者通过《大明混一图》提出,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那个时期的中非交往,这对我们已知的历史知识是个挑战 公元391年,狂热的基督徒对文化进行了堪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将当时世界最大的知识储藏处亚历山大图书馆夷为平地。在随后的1000年里,地球的真实地理情况笼罩在层层迷雾之中,结果耶路撒冷成了世界的中心,亚洲成了食肉兀鹫的产地。 直到16世纪,地图绘制才重新步入正轨。新一代绘制员根据探险家和数学知识的发展绘制了一批地图。其中最著名的当数佛兰德博学家热拉尔·德·克雷默绘制的地图。他的拉丁名字是格拉尔杜斯·墨卡托,意思就是“商人”。 墨卡托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地图上。尼古拉斯·克兰的《墨卡托》一书以详实而引人入胜的细节讲述了墨卡托的故事。 墨卡托1512年出生在佛兰德(今为比利时),儿时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经历了席卷欧洲的社会和宗教大动荡。墨卡托18岁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他把名字改成了拉丁文,进入卢万大学读书。他最初想成为哲学家,但很快就认识到那不是致富的途径。他发现人们对地图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学了数学。1569年,墨卡托以“墨卡托投影法”为基础绘制了第一张世界地图。然而这仅仅是墨卡托掀起的地图绘制革命的开始。在他看来,地理不仅是确定城市和河流的位置,它还是掌握世界政治时局的途径。墨卡托创造了“地图册”(atlas,这个词也是他杜撰的)的概念,并且第一次在地图上标明磁方位角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从诞生之日起,已历46亿年。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三颗,位于水星和金星之后;在八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在英语里,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及罗马神话中得到的名字。英语的地球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大地母亲)。[编辑本段]地球数据  年龄:44~46 亿年。  公转周期:约365.325天  回归年长度: 365.645天。  公转轨道:呈椭圆形。7月初为远日点,1月初为近日点。  自转周期: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06秒。太阳日为24小时。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卫星(天然)——1颗(月球)  大气主要成份——氮(78%)、氧(21%)和二氧化碳( 0.037%)水蒸气(0.03%)稀有气体(0.933%)  地壳主要成份——氧(47%)、硅(28%)和铝(8%)。  表面大气压——毫帕,或760毫米高汞柱。  赤道半径 =
公里   极半径 =
公里   平均半径 =
公里   最大周长 ≈40000公里  赤道周长 = 40075.13 公里   体积=10832亿万立方公里。  质量=5. 吨。  平均密度=5.518 g/cm^3  地球表面积=5.11亿平方公里。  海洋面积=3.617453亿平方公里。(占总表面积的70.8%)  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公里(占总表面积的29.2%)  纬度1°长度 = 111.133-0.559cos2φ 公里 (纬度φ处)   经度1°长度 = 111.413cosφ-0.094cos3φ 公里   大气中的声速(0度) V = 331.36 米/秒   大气中的声速(常温) V = 340米/秒   地球表面磁场强度 ~ 5×10-5 特斯拉   北磁极:76°N, 101°W;   南磁极:66°S, 140°E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φ = 45°) : g = 9.8061 米/秒²   地球表面脱离速度 = 11.2 公里/秒   光行差常数(J2000) k = 20.49552&   黄赤交角(J2000) ε = 23°26'21&.448   黄径总岁差(J2000) P = 5029”.0966 (每世纪)   岁差周期 = 25800 年   平均轨道速度 = 29.79 公里/秒[编辑本段]地球的质量的计算  卡文迪许认为地球的质量约为6×10^24千克   地球的赤道半径ra=6378137m≈6.378×10^6m,极半径rb=6356752m≈6.357×10^6m,扁率e=1/298.257,忽略地球非球形对称,平均半径r=6.371×10^6m。在赤道某海平面处重力加速度的值ga=9.780m/s^2,在北极某海平面处的重力加速度的值gb=9.832m/s^2,全球通用的重力加速度标准值g=9.807m/s^2,地球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恒星日),即T=8.616×10^4s。  如果把地球看成质量均匀,并且忽略其它天体的影响,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计算地球的质量。   方法一、在赤道上,地球对质量为m的物体的引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与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之和,则为5.984*10^24 kg   方法二、在北极,不考虑地球自转,则计算为5.954*10^24kg   方法三、把地球看作质量均匀的球体,忽略自转影响,半径取平均值,重力加速度取标准值。则为5.965*10^24kg   月地距离r月地=3.884×10^8m,月球公转周期为27天7小时43分11秒(恒星日),即T月≈2.361×10^6s,月球和地球都看做质点,设月球质量为m月。   方法四、为6.220*10^24kg[编辑本段]地球的主要成分  直到十六世纪中期时,人类才了解到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而已。  地球不需太空探测船即可认识,但是直到二十世纪我们才真正勾勒出地球的全貌。 当然能自太空中取得它的影像是其中相当重要的因素,地球的太空影响对天气预测,尤其是台风 (飓风)的预报来说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从太空看到的地球真是非常美丽、可爱、壮观。  由化学组成成分及地震震测特性来看,地球本体可以分成一些层圈,以下就标示出它们的名称与范围(深度,单位为公里):   0~40地壳40~2890地幔外地核内地核   固态的地壳厚度变化颇大,海洋地区的地壳较薄,平均约7公里厚;而大陆地壳就厚得多,平均约40公里厚; 地幔也是固态,不过在它上部有一层极小部分熔融的区域,称为软流圈 ,其上的地幔最顶部及整个地壳则称为岩石圈 ;至于外地核是液态而内地核是固态。 这些不同的层圈都是以不连续面为界,最有名的就是在地壳与地函之间的莫氏不连续面 (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  地幔占有地球的主要质量,地核反而位居其次,至于我们生存的空间则只是整个地球极小的一部分而已 (质量,单位为10的24次方千克: 大气层 = 0.0000051,海洋 = 0.0014 ,地壳 = 0.026,地幔 = 4.043,外地核= 1.835,内地核 = 0.09675,)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 (或铁镍质),不过也可能有一些较轻的物质存在,地心的温度约有7,500K,比太阳表面温度还高;下部地幔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矽、镁、氧,再加上一些铁、钙及铝;上部地幔主要成分则是橄榄石及辉石 (铁镁矽酸盐岩石),也有钙和铝。 以上这些了解都是来自于地震震测资料,虽然上部地幔的物质有时会因著火山喷出熔岩而被带到地表来,但是我们仍无法到达固体地球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海底钻探行动连地壳都尚未挖穿。 地壳的成分则主要是石英 (二氧化硅)及硅酸盐类如长石。 整体估算,地球化学组成的重量百分比为: 铁34.6% ,氧29.5% ,硅15.2% ,镁12.7% ,镍2.4% ,硫1.9% ,0.05% 钛 。  地球是平均密度最大的主要星体。   其它类地行星也都具有和地球类似的结构与组成,但其中也有一些差异: 月球核所占比例最小; 水星核的比例最大;而火星及月球的函相对较厚;月球和水星没有化学组成明显不同的函与壳之分;地球可能是唯一可再分成内外核的。不过请留意,我们对行星内部的认识主要是来自于理论推导,就算是对地球的也是如此。   有别于其它类地行星 ,地球的最外层 (包含地壳及上部地幔的顶端)被切分为数块,「飘浮」于其下的炽热地幔之上,这就是著名的板块构造运动学说 。 这个学说主要描述两种运动:拉张与隐没,前者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远离,其下的岩浆涌出而生成新地壳之处;后者则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碰撞,其中一方潜入另一方之下,终至消灭于地函中之处。 此外,也有一些板块边界是横向错开式的相对运动或两个大陆板块硬碰硬地撞在一起。   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很年轻 ,只有5亿年左右,以天文的角度来看确实很短。但也有很少的地方露出了当年地球地壳形成时的基底——花岗岩,如中国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就有裸露,由于形成花岗岩时的冷却时间长,所以花岗岩内的结晶体都非常发育,边长在1-2厘米,故把其命名为绥中花岗岩。由于侵蚀作用及构造地质运动不断地破坏又重建大部分的地表,因而地表早期的地质记录不容易找到,例如撞击坑 ,所以早期地球历史大部分都已不见踪迹。 地球约有45至46亿年老,然而目前已知最老的岩石只有大约40亿年前(地球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是一个由熔化的岩浆形成的火球),而且老于30亿年的岩石非常罕见。 最老的生物化石不早于39亿年前,有关生命起源的关键时期则亳无记录。   地球表面积71%为水所覆盖,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在表面可以拥有液态水的行星 (土卫六的表面有液态乙烷或甲烷,而藏于木卫二的表面之下则可能有液态水,不过地球表面有液态水仍是独一无二的)。 液态水是我们已知的生命型式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而缘于水具有的大比热性质,海洋的热容积成为保持地球温度恒定的一大功臣;液态水还是陆地上侵蚀与风化作用的主要营力,这是太阳系中唯一有此作用的地方 (也许火星早期也曾有过这些作用,但现在已无)。   地球大气组成中,78%是氮气而21%是氧气,再来就是微量的氩、二氧化碳及水气。 地球初形成时的大气很可能大部分都是二氧化碳,不过它们大多已被碳酸盐类岩石给结合,其余的则是溶入海洋及被绿色植物耗尽;如今板块构造运动及生物作用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消长的持续主控者。 大气中存在的水气及微量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是维持地表温度极重要的作用,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了大约35℃,否则地表的平均温度将是酷寒的-21℃! 若没有水气及二氧化碳,海水会冻结,而我们已知的生命型式将无从开展。 此外,水气更是地球水循环及天气变化中不可或缺的要角。   自由氧的存在也是地球化学组成的一大特征,因为氧是活性很强的气体,照理说应该很容易就和大气中其它元素相化合,地球上的氧气完全是由生物作用产生及维持,若没有生命就不会有自由氧。   地球拥有适度的磁场,推测磁场是起因于液态外地核中的电流。 由于太阳风与地球磁场及外层大气的交互作用, 极光于焉产生;而上述因素的不均衡造成磁极会在地表移动,目前磁北极位于加拿大北境。由于太阳风与地球磁场及外层大气的交互作用, 极光于焉产生;   地球磁场及其与太阳风的交互作用也造成了范艾伦辐射带 (Van Allen radiation belts),它是环绕著地球的成对环状带,外型就像是甜甜圈,由气体离子 (电浆) 组成,其外圈由海拔19,000公里延伸到41,000公里;内圈则介于海拔13,000至7,600公里之间。[编辑本段]地球的温度  地核的温度大约是6880℃,比太阳光球表面温度(6000℃)要高。地球上最高温度发生在闪电中。一次闪电能释放100亿焦耳的能量,达到30000℃,这温度是太阳表面温度的5倍,但比太阳核心的温度(1400万摄氏度)低多了。 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哪里?北半球的“冷极”在西伯利亚东部的奥伊米亚康,1961年1月的最低温度是–71℃。南半球的“冷极”在南极大陆,日气温为–88.3℃。[编辑本段]地球的运动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这个时间称为恒星日;然而在地球上,我们感受到的一天是24小时,这是因为我们选取的参照物是太阳。由于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这4分钟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叠加的结果。天文学上把我们感受到的这1天的24小时称为太阳日。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昼夜更替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至太高或太低,适合人类生存。  地球公转示意图地球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就是利用地球自转来计量时间的。研究表明,每经过一百年,地球自转速度减慢近2毫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潮汐摩擦还使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地球自转速度除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真正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公转。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绕日公转。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它是近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每年1月3日,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这个位置称为近日点;7月4日,地球运行到距离太阳最远的位置,这个位置称为远日点。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轨道长度是9.4亿千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一年,约365.25天。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约为每日1度,平均线速度每秒钟约为30千米。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叫黄道平面。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地轴垂直于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交角为66°34',或者说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间的黄赤交角为23°26',由此可见地球是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的。[编辑本段]地球的地震波  我们能够用钻探了解地球内部,可现在最先进的钻探也不过能穿透14千米,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的话,那就连鸡蛋皮也没穿透.后来,科学家们终于知道了打开地心之门的钥匙——地震波.20世纪初,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忽然醒悟:原来地震波就是我们探察地球内部的“超声波探测器”!地震波就是地震时发出的震波,它有横波和纵波两种,横波只能穿过固体物质,纵波却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任一种物资中自由通行。通过的物质密度大,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就快,物质密度小,传播速度就慢。莫霍洛维奇发现,在地下33千米的地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猛然加快,这表明这里的物质密度很大,物质成分也与地球表面不同。地球内部这个深度,就被称为“莫霍面”。  1914年,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又发现,在地下2900千米的地方,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则消失了,这说明,这里的物质密度变小了,固体物质也没有了,地球之心在这里,只剩下了液体和气体。这个深度,就被称为“古登堡面”。  地球之心之谜终于搞清楚了:地球从外到里,被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分成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是岩石,地幔主要是含有镁、铁和硅的橄榄岩,地核,也就是真正的地球之心,主要是铁和镍,那里的温度可能高达4982摄氏度[1]。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全球环境状况在过去30年里持续恶化。有资料表明: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最暖的13个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1亿。目前世界上约有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在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威胁着地球上的野生物种。如今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而过度捕捞已导致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编辑本段]地球的形状  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约长Km ,这点差别与地球的平均半径相比,十分微小,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仍可将它视为一个规则球体。如果按照这个比例制作一个半径为1米的地球仪,那么赤道半径仅仅比极半径长了大约3毫米,凭着人的肉眼是难以察觉出来的,因此在制作地球仪时总是将它做成规则球体。[编辑本段]地球的历史时代划分  历史时代 百万年 主要事件  冥古宙 隐生代 4570 地球出现  原生代 4150 地球上出现第一个生物---细菌  酒神代 3950 古细菌出现  早雨海代 3850 地球上出现海洋和其他的水  太古宙 始太古代 3800  古太古代 3600 蓝绿藻出现  中太古代 3200  新太古代 2800 第一次冰河期  元古宙 成铁纪 2500  层侵纪 2300  造山纪 2050  古元古代 固结纪 1800  盖层纪 1600  延展纪 1400  中元古代 狭带纪 1200  拉伸纪 1000 罗迪尼亚古陆形成  成冰纪 850 发生雪球事件  新元古代 埃迪卡拉纪 630 +5/-30 多细胞生物出现  显生宙 古生代 寒武纪 542.0 ± 1.0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奥陶纪 488.3 ± 1.7 鱼类出现;海生藻类繁盛  志留纪 443.7 ± 1.5 陆生的裸蕨植物出现  泥盆纪 416.0 ± 2.8 鱼类繁荣 两栖动物出现 昆虫出现 种子植物出现 石松和木贼出现  石炭纪 359.2 ± 2.5 昆虫繁荣 爬行动物出现 煤炭森林 裸子植物出现爬行动物出现  中生代 二叠纪 299.0 ± 0.8 二叠纪灭绝事件,地球上95%生物灭绝 盘古大陆形成  三叠纪 251.0 ± 0.4 恐龙出现 卵生哺乳动物出现  侏罗纪 199.6 ± 0.6 有袋类哺乳动物出现 鸟类出现 裸子植物繁荣 被子植物出现  白垩纪 99.6 ± 0.9 恐龙的繁荣和灭绝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地球上45%生物灭绝 有胎盘的哺乳动物出现  新生代 65.5 ± 0.3 到现在[编辑本段]世界地球日  日,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人们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自发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的环境保护运动。在这一天,全美国有10000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个社区及各大团体共计2000多万人走上街头。人们高举着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画、图表,高喊着保护环境的口号,举行游行、集会和演讲,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这次规模盛大的活动,震撼朝野,促使美国政府于70年代初通过了水污染控制法和清洁大气法的修正案,并成立了美国环保局。从此,美国民间组织提议把4月22日定为“地球日”,它的影响随着环境保护的发展而日趋扩大并超过了美国国界,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  “地球日”诞生后20年中,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72年6月,联合国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许多国家都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环境保护被提上了许多国家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环境问题受到了公众的普遍关注。在许多重大的国际会议上,环境保护也成为重要议题之一,如1989年召开的44届联大、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英联邦国家首脑会议、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等都讨论了环境问题,并通过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决议或宣言。这说明环境保护已成为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热点”。越来越多的政治家、科学家、有识之士都强烈的认识到,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会使社会的文明进程将受到巨大阻碍。  由于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的热点,1990年的地球日活动组织者们决定,要使1990年的地球日成为第一个国际性的地球日,以促使全球亿万民众都来积极地参与环境保护。为此,地球日活动的组织者致函中国、美国、英国三国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呼吁以日为目标日期,举行高级环境会晤,为缔结多边条约奠定基础。呼吁各国采取积极步骤,达成协议,以阻止和扭转全球环境恶化趋势的发展。同时呼吁全世界愿意致力保护环境,进行国际合作的政府,在本国举办“地球日”20周年庆祝活动。  庆祝“地球日”20周年活动的呼吁,得到了五大洲各国和各种团体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把4月22日作为美国法定的地球日,并呼吁公民积极投身到改善环境的行动中去。“1990年地球日”协调委员会主席丹尼斯·海斯事先拜访了伦敦、巴黎、罗马、波恩、布鲁塞尔等地的活动小组,并得到明确的答复,同意将1990年的地球日作为国际地球日进行纪念。亚洲、非洲、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积极响应,组织纪念活动。众多的国际组织,如国际学生联合会、青年发展与合作协会等,也都表示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地球日”20周年纪念活动。日这一天,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举行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参加入数达几亿人。从那时起,“地球日”才具有国际性,成为“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4月22日都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  近年地球日中国主题  世界地球日没有国际统一的特定主题,中国参与世界地球日活动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在日地球日20周年之际,李鹏总理发表了电视讲话,支持地球日活动。从此,中国每年都进行地球日的纪念宣传活动。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每年的“地球日”没有国际统一的特定主题,它的总主题始终是“只有一个地球”;面对日益恶化的地球生态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行动起来,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各界每年4月22日都要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目前最主要的活动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纪念活动。每年中国纪念“世界地球日”,都要确定一个主题。以下为历年主题:  1974年 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 人类居住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1978年 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 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 新的10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 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 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 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 沙漠化  1985年 青年、人口、环境  1986年 环境与和平  1987年 环境与居住  1988年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年 警惕,全球变暖!  1990年 儿童与环境  1991年 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 只有一个地球——一齐关心,共同分享  1993年 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1994年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年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年 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1年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02年 让地球充满生机  2003年 善待地球,保护环境  2004年 善待地球,科学发展  2005年 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2006年 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  2007年 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   2008年 善待地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009年 认识地球,保障发展——了解我们的家园深部  地球正在一点一点消失,请大家爱护地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相对集中执法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