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哨的历史 民间玩具的一种玩具。

广灵泥哨泥鼓原汁原味民间艺术
查看: 1163|
泥坯用高粱秆扎孔制作好的泥哨、泥鼓造型为小鸟的泥哨 本报记者 田璐 摄&&&&本报记者 田璐&& 在山西晋北地区的乡间,每到春暖花开时总能听闻一种哨声,如雀鸟鸣叫,发出这种声音的乐器名叫泥哨。与泥哨类似的另一种纯手工制作的泥鼓,旋转起来能发出清脆的响声。在大同市广灵县民间艺人亢太水的记忆里,这些泥玩意是他儿时最好的玩具。&& “以前,我的父亲主要制作泥哨、泥鼓,并把它作为一家人生活的经济来源。后来,父亲把手艺传给了我。只是时代在改变,科技在进步,这些泥制品不再是人们手中热捧的物件。”近日,在大同市广灵县北岳庄村里,亢太水向记者讲述了这一即将失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手工艺。清末民初农家孩子的玩具&& 地处塞北高原的广灵县,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在这片黄土地上,散落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民间技艺。&& 今年52岁的亢太水是广灵县北岳庄村人,在他儿时的记忆里,耳边总是伴随着响亮的哨声、清脆的鼓声。“清末民初时,广灵当地就有了泥哨和泥鼓。在相关史料中,关于它们的文字记载很少,关于它们的故事大多是乡间艺人口口相传才保留至今的。”亢太水说。&& 据了解,这种在农村随处可见的泥哨,其实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吹奏乐器的孑遗,依据旧时的陶埙演变而成的玩具。据了解,在山西曾发掘出土过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埙,与这种泥哨极其相似。&& 记者接过亢太水手中的泥坯,这种泥哨较陶埙制作较为简单,就是把一块泥捏成螺号形状,再在上面打两个小孔。记者拿起泥坯试着吹了吹,发出一种很单调的哨声。&& “小时候,物质比较匮乏,孩子们随便拿些泥巴就能做个东西,并拿在手里玩上一整天。”当时,一件看似不起眼的泥玩意,却给像亢太水这样的农家人添加了无穷的乐趣。泥胶哨子保存数十年&& 广灵泥哨、泥鼓操作起来简单,但在制作上却非常讲究。&& “制作这些的原材料就是泥土。一般的泥土还不能做,因为太阳一晒就裂开了,无法长久保存。”亢太水所说的泥土实际上是泥胶,而且预备这种原材料工序非常繁琐。接着,他拿起泥坯,先向记者演示泥哨的制作方法。&& 制作泥胶前,先把从河里挖出的红泥用水不断沉淀,直到水被澄清,沉下去的便是泥筋。之后,过滤掉水后,用锤子不断敲打泥筋,直至泥筋变得很紧为止。“泥筋打好后,放到一旁要醒泥。两天后,就成了泥胶。”亢太水说,&& 泥哨的形状繁多,题材广泛。常见的广灵泥哨形状有鸡、鸟、鱼,亢太水只是随手一捏,动物的样子便出来了。&& 捏出形状后,亢太水用一截细小的木棍在动物的头部扎出一个小孔,又用一截高粱秆在动物脖颈处扎开一个大孔,而这两个孔也是泥哨是否制作成功的关键步骤。“小的是吹气孔,大的是回气孔,两孔位置和方向会影响哨音的优劣,这两个孔是呈一定角度的。”亢太水对记者说。&& 此时的泥哨还有些松软,一定要花上数十天阴干才行。最后,用颜料画出动物的形状就可以了。殊不知,这颜料是纯天然材质加工而成,绝不晕染、褪色,目前用的也是30年前保存下的。纯手工技术精湛&& 泥鼓的制作工序较为复杂。按照传统纯手工做法,依旧用之前备下的泥胶作为原材料,只是在制作泥圈时,需要在泥里一遍遍添加棉花,还要用手把泥圈抹到光滑。放到阴处阴干,再在泥圈外和上一层泥,这样干了的泥圈不会开裂,泥鼓才能永久保存。&& “阴干后的泥圈贴上麻纸,就成了鼓面。”亢太水强调,鼓面一定要用麻纸,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脆亮。如果用塑料纸,发出的声音是闷响的。牛皮纸虽然结实,但太硬,不易操作。另外,泥圈的大小和深浅也影响声音的大小。&& 随后,用铁丝上圈,固定到一根高粱秆上,并在高粱秆和铁丝之间固定三个小铁片。&& 敲打泥鼓的不是鼓槌,是一根长度有5cm的小细棍,它被棉线固定在铁片和鼓面之间。亢太水说,棉线绑得松了不行,绑得紧了也不行,不然泥鼓是敲不响的。只见亢太水长了厚茧的拇指在棉线、铁皮、高粱秆之间调整了几下,一个泥鼓做好了。起初,他拿在手中先不敲打,而是逆时针转起了高粱秆,之后,泥鼓立刻发出了几声脆响。&& 最后,还要对泥鼓进行装饰。除了用颜料在鼓面和高粱秆上勾勒图案,还要用3根鸡毛做修饰。红色、白色的鸡毛一定要用鸡颈部的绒毛,抖松后效果才好。祖传技艺后继无人&& “说实话,这手艺我已经放下30多年了。这次重操旧业,我还真怕做得不成功。”从7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做泥哨、泥鼓,亢太水是手艺的第三代传人。&& 摸着熟悉的泥哨、泥鼓,亢太水想起很多很多。他告诉记者,他们家里兄弟6个,当时家里特别穷,白天父母下地干活,晚上回来父亲就做泥哨、泥鼓。农闲时,父亲就拿到集市上卖,一只泥哨或泥鼓少则1分钱,多则5分钱。&& 一年,亢太水的父亲一病不起,眼瞅着6个孩子,他勉强支撑着身子在炕上做起了泥哨、泥鼓,从今往后就以此为生。亢太水抚摸着手中的泥哨,曾经的贫苦生活依旧历历在目。&& 父亲一病20年,其间,亢太水学会了父亲的手艺,一家人的生活也渐渐有了起色。然而,这种曾给无数农家孩子带来欢乐的技艺,却面临失传之困境。&& 上世纪80年代,亢太水不再制作泥哨、泥鼓,而是来到广灵县城打工。这三十多年里,他做过木匠,也做过倒模工,总之就是离不开手艺活。&& 亢太水无奈地说:“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新奇玩意,谁还瞧得上这土里土气的泥玩意,更别提有谁要学这门手艺。每次我向孩子们提起时,他们都对这门手艺根本不感兴趣。我很希望有人能传承这门手艺。”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一篇:下一篇:
Powered by泥哨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泥哨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这种民间泥哨,实际上是一种很古老的吹奏器的孑遗。乡村中的“七音哨”就是根据古代的陶埙发展而产生的玩具。万荣古城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埙,同七音哨极为相似。由于时代变迁,陶埙从乐坛中退伍,但它柔和的音色,构造简便的形制,仍受到人们的宠爱,进入玩具领域,成为孩子们的宠物。这种七音哨在动物造型的头部有一吹孔,在园鼓似的哨体上有六个小孔,吹时变换不同的指法,便可吹出各种悦耳动听的音阶声响,可以说它是泥哨中的精品。
黄平县在黔中丘原向黔东丘陵的过渡地带上,粘土丰富,苗族艺人们就地取材,通过对艺术的想象捏制出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品——黄平苗族泥哨。
苗族泥哨是黄平县旧州镇寨勇村苗族老艺人吴国清(苗名贵乜)在苗族传统陶哨的基础上,根据苗族传统艺术创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泥捏儿童玩具。二十世纪20年代普遍受人喜爱,30年代形成规模,80年代得到丰富和发展。这里地势由西北向东、东南逐渐降低,海拔高度在600--1200米,北部为武陵山余脉,多为中低山;南部为苗岭山脉余系,为中低山丘陵,中部为河谷坝子和丘陵地带。清水江和舞阳河从境内穿流而过。苗族泥哨[1]是黄平县旧州镇寨勇村苗族老艺人吴国清(苗名贵乜)在苗族传统陶哨的基础上,根据苗族传统艺术创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泥捏儿童玩具。二十世纪20年代普遍受人喜爱,30年代形成规模,80年代得到丰富和发展。这里地势由西北向东、东南逐渐降低,海拔高度在600--1200米,北部为武陵山余脉,多为中低山;南部为苗岭山脉余系,为中低山丘陵,中部为河谷坝子和丘陵地带。清水江和舞阳河从境内穿流而过。
苗族泥哨的制作,是用当地特有的粘土经手工捏成大体形态后,抹上生菜油定型,然后用竹签、竹筒等简易工具压出眼、口、鼻等细部,再用硬模按上所需的小装饰纹样,阴干后用木屑或谷壳锻烧为低陶后,再施以彩绘,罩以清漆而成。其造型多取材于动物:有孔雀、翠鸟、山鹰、野雉、喜鹊、画眉、锦鸡等飞禽;有狮、象、虎、豹、熊猫、猕猴、穿山甲、九节狸等走曾;还有鱼、龙、龟、蟹、蛇、虫、蛙、蝶、家禽、家畜等各类动物。不仅取材的动物种类繁多,而且同一种动物还可以做成不同情态的多种造型。目前,黄平苗族泥哨的品种多达400余种,十分丰富。这些泥哨,既可以单个玩赏,又可组成《斗鸡趴》、《斗牛》、《十二生肖》、《四灵》、《八骏》等一定内容的组群,还可以根据观赏者的喜爱,自由组合成有趣陈设。
无论是造型或者设色、绘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造型上,艺人们善于捕捉动物的情态,抓住其主要特征,不拘泥原形的机理结构,综合概括,加工提炼,发挥丰富的想象,大胆使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注重动物头部特征,强调神似形略,使作品质朴简练,生动传神,童趣盎然,具有无穷的韵味。如《野猪》的造型,将头部夸大占了整个躯体的四分之三。并突出野猪的小眯眼,长嘴筒和尖獠牙,着重刻画了野猪的特征和神态,而猪身却简化成一只后腿;《十二生肖》中的“龙”,几乎只是用口衔宝珠的龙头来体现,而龙的整体形象,全赖观赏者去联想。这种虚中求实的处理手法,产生出不准确的和谐美。《斗鸡》与《斗牛》,则着力表现其出斗前瞬间的勇敢、机警的情态。公鸡加大了头部和散开的颈毛,突出逼视对手的眼睛和作为战斗武器的尖嘴,以及显示雄性威武的鸡冠,表现出公鸡打斗时的特征。鸡身虽然被缩小简化,但前倾的身子与其他部分作了有机的配合,构成了出击的功势,十分生动。牛头塑于两条前腿之间,牛角被夸张得粗大有力,高耸的肩峰体现了力量的凝聚,双腿合一的后腿,展示俯冲出斗的姿态,具有强烈的动感。《小羊羔》、《上马驹》、《小狗》、《小兔》等等,都刻画出它们天真烂漫、幼稚活泼的神态,令人有生机盎然之感。在设色、绘制方面,黄平苗族泥哨用对比强烈的颜色重彩浓绘,以传统的民族刺绣、挑花、蜡染图案装饰。
在造型上,艺人们善于捕捉动物的情态,抓住其主要特征,不拘泥原形的机理结构,综合概括,加工提炼,发挥丰富的想象,大胆使用夸张变形的手法,重神减形,使作品质朴简练,生动传神,童趣盎然,具有无穷的韵味。在绘彩上,黄平苗族泥哨用对比强烈的颜色重彩浓绘,一般以黑色衬底,用红、黄、绿、蓝等色绘制纹样,色彩鲜明艳丽,装饰别致,近似当地苗族服饰花块,具有深郁的民族特色,在苗岭山乡独树一帜。装饰上,以传统的民族刺绣、挑花、蜡染图案装饰。同当地苗族群众的审美情趣紧密相关,形成独具苗族特色的工艺品。苗族泥哨却更加大胆,更具传统性和民族性。艺人们在处理作品上大有国画大师惜墨如金的风格,只突出动物面部最有特色的表情,对于身躯忽略不管,仅用三只脚代表,有很强的写意韵味。黄平苗族泥哨深深扎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
泥哨吸取了民族文化的养料,除了它简练生动的造型和鲜艳的色彩适应儿童的心理外,是具有美学内涵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苗族泥哨受到国内众多的艺术单位和文博单位的重视,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群众艺术馆、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及黄平县文物管理所等,都予以成套收藏。
1982年,苗族老艺人吴国清的200余件泥哨作品入选贵州民间美术工艺展览京展出,专家李寸松看后称赞说“吴国清的动物泥哨很有民族特色,他的风格是独一无二的”。他还被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作泥哨制作表演和介绍创作经验。1983年,法国从事世界民间美术研究的吉莱姆先生慕名前来黄平吴国清家拜访,见了他的泥哨十分赞赏,随即征购了400余件赴巴黎展出。同年圣诞节,吉莱姆在寄给他的贺年片上写道:“您的作品在巴黎展出后,观众称是绝妙之作!”1988年北京《丙寅民间虎展》,吴国清参展的几十件不同情态的泥虎,观众赞不绝口。在1991年举办的《首届中国民间艺术佳品展》他参展的泥哨作品荣获二等奖。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少儿造型艺术展览》,黄平有22名少儿作者的320件泥哨入选参展,这些充满童趣的作品,深受中外观从的喜爱,展览结束,便被抢购一空。到1992年,黄平苗族泥哨已被列为贵州省50个乡镇企业名优产品之一。2006年黄平苗族泥哨在“开磷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荣获全省第三名,苗族泥哨传承人王登书获“贵州名匠”称号。
、1988三年黄平县文化局举办3期培训班,培训出本县农村泥哨作者60多名。现在,黄平县己拥有男女老少泥哨作者100多人。1993年省文化厅把黄平县命名为“泥哨艺术之乡”。每当春暖花开,不少村庄里便可听到“咕咕叽叽”的泥哨声,这种泥哨颇受孩子们的喜欢。
山西泥哨的题材广泛,花样颇多。造形有动物、人物,往往同一题材就有多种不同的动态和不同的神态造型。其中常见的有鸡、鸽子、鹰、燕子、猪、狗、猴、鱼、龟、青蛙等,还有男童女孩造型的泥哨。有的偏重于写实,如新绛的鸟类、龟、青蛙形泥哨;有的偏重于写意,极为概括简练,如稷山的鸽子、八仙造型的泥哨;有的于写意写实之间,如忻州的鸡,猴形泥哨。但无论写实还是写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善于挖掘各种动物潜在的美,使小小的泥哨富有吸引力。
山西民间泥哨的制作用泥很讲究,先把土晒干磨碎,用箩筛成细粉,掺水(土水比例为8:3),泡制一天左右后,再掺入麻纸,用木棒锤打,直到用铁丝绷子切泥时,无渣无气眼为合适,叫熟泥。捏时不粘手,翻时不硬擞,干后不裂缝,做出的泥哨皮薄且坚硬,声音脆亮悦耳。制做泥哨的工具较简单,几根圆、扁竹签,几个大小不等的竹筒和用来按印纹样的陶模。先用手捏成大体形状后,用竹签压出眼、口、鼻等细部,再用硬模按上花纹,最后在头部和背上用竹筒扎出吹孔。腔的大小,泥的薄厚,吹孔的位置、方向都会影响哨音的优劣。阴干后,一层麦秸,一层泥哨,用微火烧十二小时取出,撒上松香末,来回搅动,松香末受热化于表皮,乌黑发亮美观坚韧。
山西民间泥哨的造型,概括洗练。艺人们善于塑造各种动物的外轮廓,化繁为简,注重整体效果,使外形让人一目了然。如鱼形哨,两条交叉的弧线舒展优美,做成的鱼优美欢快。一条S线条把啼鸟的外形简练到不能再简的程度。这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小玩具,是凭借对孩子们强烈的爱和熟练的技艺完成的。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浚县泥哨:邮票里传出的悠远乡音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林道生辛克靖教授河南归来,送给我一篮浚县泥哨。
温润厚实的草编小篮,黑不溜秋的飞禽走兽(图1),来自千里之外的乡间,它们从国家名片中走出来,或机灵警觉,或温文尔雅,或凶猛粗野,或清高自傲……这些农家小孩的玩具,质朴憨厚,充满童真,生动传神。
他取出一只鸟形哨儿,像村童一样欢欣吹起,顷刻,客厅里回荡清脆哨声。咕咕、咕咕,像北方春天的风,像随风曼舞的树,像树上鸣唱的鸟,久远的乡音使人陶醉……
哨声悠悠,尽现故土之美
浚县地处豫北要道,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周有卫河环绕而过,城内耸立大坯、云浮山,山中古寺遍布,摩崖碑刻林立。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县城有隆重的庙会。届时,街市车水马龙,香客云集,煞是热闹。在熙熙攘攘的客流中,有的是买卖交易,有的是烧香拜祖,有的是访问亲友,有的是游乐玩耍,有的是祈福求子……
游客们在逛庙会的时候,会听到满街咕咕哨声,时常驻足挑几只哨子,捎回家送给孩子吹玩。浚县泥哨,当地人称为“泥咕咕”。《民间玩具》邮票(特58,9-3),右边就是“泥咕咕”。这些原生态声响玩具,造型以珍禽瑞兽、神话人物为主。它们的头部被夸大,以强调灵动的神态;躯体的线条刚劲,以赋予威武的气势;为了让泥塑便于放置,还将动物的后足合一,造成三足鼎立之势,赋予个性化形体风貌;外表饰以黝黑的底色,为古龙山文化的特征,在华夏传统文化之中,四神中的玄武为黑肤,“真龙天子”也要坐北位,故黑为显示尊贵之色。
哨声悠悠,吹出亘古之音
咕咕哨的发声原理,与常见的哨子相仿。艺人在塑造其形体时,充分考虑到吹奏效果。他们将尾部挖空,形成空气对流,以产生嘹亮的哨音。咕咕哨用熟泥制作,即先把土晒干磨碎,用箩筛成细粉,掺水泡制,再掺入麻纸,用木棒捶打。这样的土,捏时不粘手,翻时不硬擞,干后无裂缝,皮薄且坚硬,声音脆亮悦耳。从咕咕哨的制作,可窥视古人的手艺。
属陶土类玩具的泥哨,遗存华夏先民的乐声。它最早出现在黄河流域,西安半坡出土的泥哨,是仰韶文化时的杰作,距今有六千余年历史。在形形色色的泥哨中,有一种玩具“七音哨”,可以吹奏完整的音阶,同古老的“埙”很相似。泥哨看起来貌不惊人,大音希声,它是管乐的老祖宗。
哨声悠悠,寓意生殖崇拜
“泥咕咕”是泥玩具通称,咕咕即斑鸠,是艺人对鸟类的通称,是先民鸟图腾的遗存,它保留了原生态文化,是古生殖崇拜的见证。古代的豫北战火频繁,大量壮丁都牺牲沙场,借助泥咕咕朗朗叫声,表达农家企盼劳动力。咕咕哨儿,将生殖崇拜图案化,并且装饰在鸟兽身上,是对造物之神的崇拜。在浚县泥咕咕玩具中,泥公鸡占有很大比重,“小鸡鸡”是男孩的代指,生殖象征意义更鲜明。时至今日,乡间孩子常边吹边唱:“给个咕咕鸡儿,生子又生孙。”在许多泥哨子的背上,有一朵鲜艳“莲花”图案,结合“咕咕鸡儿”的含义,就是寓意“连生贵子”。燕子也是民间的鸟神,它象征夫妻恩爱、甜蜜,同时,它是春天来临的使者。因为与“玄鸟生商”有关,借物移情,在浚县“泥咕咕”玩具中,燕子也是常见的造型。
相传女娲用泥土造人,就发生在黄河流域,从此繁衍华夏的祖先,豫北民众尊她为“人祖”。哨声悠悠,唤起对亘古的幽思。女娲爱乐,她还是乐器的发明者,曾创造了笙簧等管乐,在古籍《史记》中也有记载。浚县泥哨,用它祈求人丁兴旺,可说是巫术“活化石”,尽显龙山文化的遗风。于是,这些寓意盼子的玩具,走进了“国家名片”之中,让人品味美丽的传说。考察北方民间的童玩,许多都是象征爱情纯真、婚姻美满、传宗接代、血脉延续的吉祥物。
哨声悠悠,寄托文化传承
改革开放以前,泥哨曾被视为迷信物,艺人们只能偷着捏,半夜里运到县城卖,集市上如果被发现,还要被没收或罚款。如今,赶上经济盛世,浚县产的古朴泥哨,已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大洋彼岸,被各国博物馆视若珍宝。
万物生于土,人以土地繁衍生息。皇天后土,历经千载。过去,土地长出了庄稼,土地造出了房屋,土地滋养了子孙……今日,世代种地的农民,用泥巴塑造艺术,使人感受乡土的魅力。我国古籍《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还言:“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只有实现了社会和谐,文化才能够持续传承。
哨声悠悠,唤起生命遐思
工地用哨声指挥吊装,农家用哨声驯养家禽,球场用哨声裁决赛事,军营用哨声集合队伍……此时,再闻村童泥哨的乐声,感受祖国前进的脉搏,激人怀思,让人愉悦,催人奋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脆哨土豆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