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皇帝武则天为什么能当皇帝都要崇本抑末

&& 嬴政首创“皇帝”以来,二千年出现过数以百计的皇帝。这些皇帝,有的有作为,有的贪暴,有的平庸,有的亡国……总之,以各自的方式让人们记住他们。明武宗朱厚照的方式最奇特,他一辈子都在设法逃离皇帝这个角色。从做太子开始,他好像就没有兴趣,假设让他在太子和街头恶少中选择,他没准会选择后者。以他的性情,其实生来就不适于呆在皇宫里,而适于在社会上甚至是下层社会厮混,偷摸抢拿,广结三教九流之辈,过一种毫无规矩的生活――偏偏一不留神,降生在帝王之家,命中注定将来要做什么皇帝,这对于他,是一生悲剧的开端。弘治一死,皇帝位子传给他,角色心理冲突益发激烈。我们细看他在位十六年的情形,几乎没有认真行使过皇帝的职责,无论是把国家搞好还是搞糟;“八党事变”之后,他等于取得一个“自由身”,从乾清宫搬出去实际上象征着推卸皇帝职责,尽由刘瑾等辈胡来,刘瑾倒台后,朝政则完全由内阁代理。他的原则是:只要你们不来干涉我,让我为所欲为,其他就随便了。他躲到豹房忙自己的,尽兴玩乐,“皇帝”两字于他纯粹只是一个名义。后来,连这名义也不想要了,执意替自己改名、授职授勋,从皇帝自“贬”为大将军、国公、总兵官,臣子以君相待,他还不允许。
&& 历史上那么多皇帝,还有无数想当皇帝而当不成的人;而坐在皇帝位子上感到不耐烦,千方百计想逃开的,好像也就是他朱厚照。
&& 他确实不该当皇帝――这不是指才具,当皇帝不需要什么才具,多少笨蛋白痴照样当皇帝――而是指喜欢不喜欢、上瘾不上瘾。朱厚照对当皇帝,瘾头明显不大;广义地说,他对玩政治,兴趣都不高。如若不然,他完全可以在尽兴玩乐的同时,对权力控制得更牢。实际上他却撒手不管,让别人享受大权。之所以整个明代,除朱棣之外,藩王叛乱的事情只发生在正德年间,而且连续发生两次(正德五年安化王朱和正德十四年宁王朱),与朱厚照疏于权力控制大有关系。对权力如此,对皇帝的义务更是避之唯恐不及了。
&& 某些时候,我们觉得朱厚照是一个活宝,一个笑柄,他做的许多事情出乎情理之外,乃至有弱智之嫌。但换个角度,我们又会感到他是个勇敢反叛者,所有皇帝中的另类――谁曾像他这样把皇帝身分不当回事,蔑视它,甚而拼命作贱它?的的确确,朱厚照的行径往往超出了一个“荒淫皇帝”的性质,转而似乎是有意在嘲弄“皇帝”这个概念,把它喜剧化,消解它的神圣性,毫不顾惜,甚至还隐然有一种快感在内。我们说他“没心没肺”,基本体现在他对皇帝身分的态度上。面对乾清宫被大火化为灰烬,他幸灾乐祸的言谈,昭示了一种敌意或仇恨,好像得到报复的满足感。这种敌意或仇恨,其来由可能有身世上的(后面再论),但更主要的应该起源于个性冲突。当然,不要把他拔高;他丝毫谈不上对帝王制度具有觉醒意义的反对,这种矛盾完全基于性情的不适应。简单地说,他本来应该做一个无拘无束的野小子,现实却把他绑在厚重的龙床上――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对矛盾。只不过,很少或者说从来没有人被绑在龙床上还想离开,他却一直在挣扎。在这一点上,他是独一份儿,可见他是“野”到骨子里去了。
&& 所谓贾宝玉的“反礼教”,其实也是这个程度。不要把贾宝玉上升到“五四”新青年的高度,他不是在对礼教的愚昧落后的文化实质有所认识的意义上反抗它的,而只是出于自身性情与之不相谐适。换言之,他也和朱厚照一样,对自己身分、角色不认同,在不认同之后还进而不肯屈从。不过,一般人可能感到以朱厚照比贾宝玉,有“损”后者形象,毕竟贾宝玉形象没有那么多负面内容。诚然如此,然而这只是处境不同;其实从贾宝玉那个处境论,他的一些举动,如厌弃经书、读“淫词艳曲”、搞同性恋,其“道德污点”的严重性,已不亚于朱厚照。朱厚照无非是坐在皇帝位子上,客观条件致他可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放荡不羁,假设把贾宝玉也改为同样处境,他的“出格”表现自然就远远不是在大观园中那样。
&& 朱厚照与贾宝玉的真正区别,在别的层面。这个层面一点即破:贾宝玉其人,没有流氓性;朱厚照的性情却有着极重的流氓性。
&& 流氓性,在此主要指低劣的、沉沦下僚的品质和心性。它有时由出身、经历造就,有时则禀自天生或遗传。像朱厚照,自幼锦衣玉食,接受正规的最好的儒式教育,怎奈根性顽强,市井无赖气质居然无法压抑。可见出身与教育绝非如想象的那样管用。从古至今,无论中外,高等阶级因为居于社会结构金字塔上端,也因为掌握着文化,都很在意身分、血统的高贵,他们会在语言、行为、礼仪、趣味等诸多方面的讲究上,划出自己与下层人的明显界限。过去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电影《窈窕淑女》,就是借语言一端来演绎贵族身分,几位老爷刻意将一卖花女收于阁内,矫其口音,饰以华服,然后使之出现在上流社会场合,以试其效。贾宝玉是公爵之后,他的性情为人虽然“惫懒”,但教养、趣味却总是“雅”的。贵族尚且如此,帝王家的讲究更可想而知。朱家祖上赤贫,又出于向来民风刁悍的江淮之间,根性上确有一些顽劣的因子,这在朱元璋身上看得很清楚。不过,到朱厚照这里,朱家当皇帝已有一百多年,与上层文化的融合按理说十分充分了,可我们却仍然发现朱厚照没有什么“雅”的迹象,对所谓身分、血统的高贵也丝毫不在乎。在文雅与粗野这两类事物之间,他绝对喜欢粗野。比方说,他从小书念不进去,却特喜欢跟“小黄门”滚在一起摔跤,“君子动口不动手”,他显然不是“君子”。又比方说,父亲一死失去管束后,他即刻把皇宫变成喧乱的集贸市场,让太监扮成小贩,摆起摊子,自己也换上商人服装,进行交易,唾沫横飞地讨价还价,觉得非常过瘾。须知,中国正统观念自汉代以来崇本抑末,极其看不起商人,经商乃低贱之人所为。东汉末年有个名士叫王烈,不想出来在地方军阀公孙度手下做官,便故意“为商贾以自秽”,公孙度也就不强迫他了。这样的等级观念,朱厚照居然没有,以“至尊”之身操下贱之业,还乐此不疲,真是禀性樗栎。
&& 朱厚照的这一面,贾宝玉比不得,另有一人却比得。此人名讳中也有一个“宝”字,他便是金庸的韦小宝。韦小宝是从市井无赖混出来的贵人,朱厚照则是混在贵人堆里的市井无赖,正好相映成趣。只不过,朱厚照身上的流氓气似乎比韦小宝还要根深蒂固,因为韦小宝在这方面的造诣明显得益于自小在扬州妓院和街头的浸润,而长于深宫的朱厚照却属于无师自通,硬是从礼教束缚极严的环境中顽强地生长出种种卑下的脾性来,令严格的正统教育一败涂地。我们看他一生,“远君子,近小人”简直就是一种本能,一切“名门正派”的事物、人物都被他强烈排斥,而所有下三滥、旁门左道、歪门邪道的人和事,他却都怀有天生的亲近感。他那么宠信太监,除因后者乐于顺从和助长他的不良倾向,恐怕背后也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规律在起作用;因为阉宦之流,多来自最底层,身上禀持着最严酷生活现实所赋予的种种极端化习性,尤其是由极度的“饥饿记忆”而形成的求生冲动,这种冲动使他们的为人之道处在一种毫无底线的状态,只要能达到目的,一切不择手段。当时,北京、河北一带,至贫之人走投无路,颇有以自宫求富贵者;《万历野获编》载:“高皇帝律中,擅阉有厉禁,其下手之人,罪至寸磔。而畿辅之俗,专借以博富贵。为人父者,忍熏腐其子,至有兄弟俱阉而无一入选者……朝廷每数年,亦间选二三千人,然仅得什之一耳,聚此数万残形之人于辇毂之侧,他日将有隐忧。”足见风气之盛,亦足见太监群体的来源为何等样人。朱厚照偏与这些人最是气味相投,虽然后者屡屡害他、背叛他,甚至可能要了他的命,都不能帮助他远离此曹,想必是彼此之间从言谈举止到价值观念,都极合拍投缘的缘故。太监之外,朱厚照喜欢的人,要么是粗暴的武夫,要么是妓女、戏子和番僧,尽属鄙陋不文、惯走江湖之辈。所以虽身为皇帝,可细瞧他周遭的环境,与自幼野混的韦小宝并无二致,拿他一生事迹去写武侠小说,叙事空间绝对充裕。
&& 韦小宝的性格形成,与他母亲是妓女有极大关系。不是说妓女的儿子生来下贱,但是母亲的妓女身分,一定把一种生存背景和社会歧视楔入韦小宝的自我意识之中。韦小宝自幼日常接触多是婊子、老鸨、龟奴,以至于他人生理想也是开大妓院。他一边为此受歧视,一边却也很难跳出自己的生活现实,而有更高或别样的人生想象。他为母亲的社会地位而羞恼,但也习惯从这种社会地位的眼光阅世阅人,甚至是刻意表现得甘于沉落以获取自我身分的认同,所以他曾愤愤地说:“做婊子也没有什么不好,我妈妈在丽春院里赚钱,未必便贱过他妈的木头木脑的沐王府中的郡主。”这是一种非常矛盾的心理,一种在怨恨中寻觅自尊,以致以怨报怨、以毒攻毒的心理。
&& 那么,朱厚照呢?我们知道,朱厚照一生最大的悬案,就是他的生母之谜。设若他的亲生母亲真是那个京郊泼皮郑旺之女,设若这个所谓的宫庭秘密只是对外界掩盖得极好,而弘治、张后以及朱厚照本人却完全知晓,那么,朱厚照的心理处境与韦小宝就非常非常近似,而矛盾冲突的激烈程度尤有过之。“郑旺妖言案”爆发,刚好在朱厚照懂事之年,而他继位的当年又第二次复发。可以想象,在两个重要人生时刻,被迫面对生母疑问,任何人都不能不遭受身分迷失的打击。这种迷失,关系到一个人的全部社会归属感,也决定着他对亲情、人性的根本认识。朱厚照出生时是以“皇嫡长子”这一辉煌身分载入史册,并享受臣民的称颂的。如果“妖言案”的结果,证实他实际乃“宫人之子”,就不单将“皇嫡长子”的神话完全打碎,而且一落千丈,从最高贵跌至最低贱。这还不是最具毁灭性的打击,“宫人之子”较诸后妃所出虽然卑微,但历来也不少见,他父亲朱佑樘就是“宫人之子”。问题是,朱佑樘这一身分得到了确认,成化帝在听说有宫女为他产下这唯一的儿子后,亲自到其母子匿身处将他们迎回。朱厚照则不同;尽管朱佑樘、张氏和朱厚照三方也许都明白相关事实,但他们却共同把它做为一个秘密掩盖起来。这大概首先是张氏的意志,因为关系到她的地位,朱佑樘则屈从了她的意志。但也不能排除其中部分地体现了朱
佑樘自己的意志。朱佑樘本身作为“宫人之子”,自幼命几不保,所遭之罪及内心压抑更难言尽;出于这种恐惧记忆,也出于对儿子的爱,他要掩隐朱厚照低贱出身的愿望,全在情理之中。然而他所忽略的是,这一决定却让朱厚照终生陷于对自己真实身分不能认同的痛苦,并永远发出其真实身分比假定身分低微的暗示。虽然我们毫无证据,但从朱厚照所作所为的心理分析,他的确一直在近乎疯狂地百折不挠地拒绝、逃离以及改变自己的身分,显示了对他公开身分的不耐或难以承受之感受,并用相当程度上的“自贱”“自虐”,来曲折地向“真实身分”回归。
&& 金庸笔下,韦小宝在“妈妈是婊子”的自嘲自虐中,表现出破罐破摔、死猪不怕烫的心态,作为对自卑感的掩饰。朱厚照则置朝臣的诤谏、哭谏、讽谏统统于不顾,任他们说什么,尽情在污泥浊水中撒欢,大有你嗦一次我升级一次、你说这样荒唐我就干更荒唐的给你看之势,分明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嘴脸。
&& 犯浑耍泼的同时,他俩也同样幻想着一种英雄梦。这是非传统和非正面意义上的英雄,准确的称谓应该是“豪杰”或“好汉”;他们在三教九流的际会与厮混中脱颖而出,占据强势地位,并以受这类人的拥戴或服膺来证明其力量。自古以来,中国的“江湖社会”本质上就是为韦小宝一类体制内失意者和底层人准备的,作为他们志伸意舒、扬眉吐气的一种管道。表面上,朱厚照不是韦小宝那样的“江湖中人”,与江湖社会更分处两个极端;然而,我们不拘泥于概念的话,却发现豹房里的情形和各色人等,很像江湖,体制内的君臣关系业为江湖式的结义关系所取代。朱厚照曾把追随他的钱宁、江彬等统统收为“义子”,仅正德七年九月,一次就收“义子”一百二十七人,内中有阉奴、市井豪滑、军界强人。可以说朱厚照在豹房之为“义父”,与宋公明在水泊梁山做一百单八好汉的“哥哥”,毫无不同;豹房实际上已经演变为一个合法的江湖,而朱厚照则是它的老大。在朱厚照,逃往豹房就是逃往江湖社会,就是在带着皇帝面具的同时得以自由地到体制外世界闯荡、显身扬名并医治心灵创伤。他在这里收获的全然是另一种体验,是作为皇帝无法品尝到的成功感,是如鱼得水、终于忘却自卑的归属感。正德朝的所有大臣,丝毫不懂他们皇帝的内心,真正吃透他的是江彬(在这方面,刘瑾、钱宁的见识终归有限);当其他人只晓得把他当皇帝对待时,江彬却有意识地把他打造成一个大头领,帝王史上的造反者、起义领袖和反潮流英雄,让他拉起自己的队伍,啸聚“山林”(不妨把豹房想象为“忠义堂”)、掠州陷府、养“压寨夫人”。这是一个构思惊人的超大型角色扮演类游戏,就像迷失在大型电玩中的现代少年一样,朱厚照对这角色充满激情以致不辨虚实、假戏真做――他在冬日清凉的阳光下,笔直立在正阳门外,注视他的“俘虏”从眼前走过,那姿态,说明他完全忘记此乃虚妄的一幕,而如此专注地品尝着其间的英雄况味。
&& 有人说“(韦小宝)在失父的状态中,度过了自己貌似幸运实为颟顸的人生”。只须把“父”字换成“母”字,此语即可用于朱厚照。对于韦小宝,父亲缺失,受打击的是母亲这个符号,因为其潜层意味即是“父亲”所象征的“社会”蔑视和排斥作为妓女的母亲,进而,这种蔑视与排斥又自然地传递到他这妓女之子身上。对朱厚照正好颠倒过来,母亲缺失,受打击的是父亲这个符号,虽然他完整而明确地拥有父亲的概念,可这个“父亲”却由于不敢正视自己孩子的真正生母,抑或容忍对后者的抹煞,而陷入人格与道德危机,这种危机最终动摇的是朱厚照的人格与道德。这样,说到底朱厚照内心也是一种对“父亲”的怨恨,是间接的或更加曲折的无父状态。
&& 他们殊途同归。“父亲”的缺失或隐退意味着什么?儒家指斥无君无父之人即如禽兽,这说法并非过时的迂腐之论。“父亲”不仅仅是具体的某人,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秩序与准则的象征。从人类文化学角度看,对“父亲”的认知,与国家、法制等社会理性的形成同时,是人告别原始和动物性(自然、无序)而走入文明的开端,这一基石至今未变。不单古代,即便今日,世俗生活中的缺父状态,也几乎总是造就反社会、边缘化的个人。韦小宝和朱厚照流氓性格的根源就在于此。
&& 评价朱厚照,有或简或繁的两种角度。
&& 简化的角度,如正史那样,只把他作为一个皇帝论其功过――这样,结论自然明确而单向,无非近群小,”“冠履之分荡然”,“朝纲紊乱”,“至重后人之议”一类,基本是否定的。这种评价既合乎事实,也是必要的,朱厚照应当为其作为皇帝犯下的罪愆接受指责。不过,我们说它还算中肯,却并不表示它很周全。如果仅仅从这种角度评价,我们明显发现朱厚照的特殊性、个异性被抹煞了,只剩下昏君的共性,成为古代层出不穷的昏君之一员。其实,他远比昏君复杂有趣。
&& 此人一生,上演了绝大的喜剧,乃至闹剧,其中固然有极权的作用,却显非仅仅以此所可解释者;他的个性,他内心世界的不均衡性、破损性,他人格发育上的障碍,他理想与现实、
禀性与角色之间的冲突……这些都大大超出政治层面之外,而亟宜加以人文的剖视。如果说,金庸以韦小宝写出了武侠小说的反英雄形象,朱厚照则是以一生的行事塑造了皇帝中的反皇帝形象。这个从政治历史角度三言两语就可以搞定的“简单人物”,从文艺眼光看其实却是个相当可爱的家伙,浑身是戏,我一直在幻想有朝一日周星驰把此人搬上银幕,并预感他们的组合将是一个绝配。
&&&&人民日报
【】【】【】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33、(1)唐太宗或李世民(2分),恩威并施的民族政策或平等的民族政策(2分),“天可汗”(2分);
(2)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2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4分);
(3)尊重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贯彻民族平等、共同繁荣等原则。(2分,言之成理即可);(4)元朝时设宣政院,专门负责西藏地区军政事务的管理(2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任何分裂祖国的言行都注定要失败(2分,言之成理即可)。
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新教材完全解读 七年级历史 (下册) (配人教版新课标) 人教版新课标
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摘自《经世大典系录·官制》
  材料二 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
  材料三 元自世祖用伯颜之言,岁漕东南粟,由海道以给京师。始自至元二十年,至于天历、至顺,由四万石以上增为三百万石以上,其所以为国计者大矣。
——摘自《元史·食货志·海运》
(1)材料一中的“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元世祖“俾民崇本抑末”采取了哪些措施?
(3)“岁漕东南粟”指什么?由“海道以给京师”的具体路线又是怎样的?
(4)为了解决运输粮食的困难,元世祖还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起了哪些重要作用?
(5)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归纳元世祖的政绩。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江苏省常州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二)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大题共7分)
材料一:&英、法、美、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1870年—1913年)
材料二: 年法国、德国、美国工业生产增长情况
年工业生产增长倍数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材料四:日,德国政府声称&战争会迅速结束……&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
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 “在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
(1)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美德和英法的经济发展有了怎样的变化?导致变化的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造成的最终结果是什么?(1分)
(3)材料三图中三角代表的集团是什么?圆圈集团是由哪几个国家组成的? (2分)
(4)材料四中的“战争”的性质是什么?(1分)请用有关史实戳穿材料四中战争是“令人振奋的旅行”的谎言(1分)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含1个小题,共14分)如图
(1)图一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由李鸿章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各一例。(2分)
(3)写出图一这一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2分)
(4)图二是由谁创办的?这一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何时?(2分)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什么特点?(2分)
(6)图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了什么作用?(2分)
(7)请列举两例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2分)
科目:初中历史
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26题10分,27题10分,共计2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1)材料中反映了商(卫)鞅的什么主张?商鞅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4分)
(2)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4分)
(3)你能分析一下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2分)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古代中国的劝农制度黄启昌“民以食为天...”,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无不受科举的影响。科举原来是政府为了从民间选拔人才而设立的。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而言,科学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开、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的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科举的举措,越南科举的废除还在中国之后。16至17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接触到科举取士制度,并通过游记把它介绍到了欧洲。在18世纪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19世纪中至末期确定的公务员取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应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来招录,后来这一方法渐渐成为欧美各国依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的考试原则与方式和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上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形成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的风气。这样不但大大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做官“寒门”出身的人。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百倍”,同时也被“紧锁笼中”。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并培养了大量人才,1300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为进士的,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考成为高级官员的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到中国时所见的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的。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一般人出于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性灵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分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分子。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的“圣贤书”,故此也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科举造成恶劣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考试的内容与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写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视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付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束缚,无论是创造能力还是独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限制。大部分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的唯一目的,读书变成了只是为了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也限制了人才的出路。到了清朝,在文学创作上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民间其他方面的杰出人才。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规定科举考试内容。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了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的五权分立,当中设的“考试院”便是源自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的高考中看到。例如分省录取,将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都是科举残留的遗迹。(选自《百科全书》,有删改)1.下列对“(科举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举考试是一种公开、公开的方法,所以东亚的日本、越南均有效法中国科举的举措,甚至越南科举的废除还在中国之后。B.隋唐以后的中国,在社会、政治和教育方面无不受科举的影响,就是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C.16至17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接触到了科举制度,他们用游记的形式把它介绍到了西方,形成了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D.英国吸纳了中国科举的优点后,在19世纪中至末期确定了公务员取用方法,这一方法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们参加科考是为了实现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性灵的渴望,因为“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B.中国的科举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形成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的风气。C.利玛窦到中国时,科考已经成为高级官员的必经之路,他所见的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都是有识之士。D.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并培养了大量人才,对巩固政权,维持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事实证明,科举与其他选材制度相比要更加公平、公正,世袭和举荐制度下不会出现难得的人才。B.明清时期,寒门学子如能“一登龙门”,就能“身价百倍”,政府也达到了笼络、控制读书的人的目的。C.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不重视考生的实际学识,导致科举限制了人才的出路。D.一些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的做法在今天高考中仍然得以保留,由此可以看出科举的先进性。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古代中国的劝农制度黄启昌“民以食为天”,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里,农业不仅关乎人民的生活,而且关乎政权的兴衰成败。有鉴于此,历代王朝都不得不以农为本,从皇帝到县令无不把劝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劝农制度。中国的劝农制度创始于周代。周代帝王在每年的孟春之月,都要举行“藉田”仪式向上天“祈谷”。同时派官员到各地巡行,代表天子劝农。战国时,魏国的李悝提出了劝农经济理论,他主张国家在丰年平价购粮,在荒年平价售出,通过限制商人投机来保护农民和社会的利益。在西汉,汉高祖刘邦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以后各帝王对劝课农桑都颇为重视,屡下劝农诏,将劝课农桑的好坏作为考核各官员政绩的重要内容。唐代设置各级劝农官员。宋代的劝农政策和措施,较前代更为完善,并趋于定型。除了皇帝经常发布劝农诏令外,州、县官上任往往都要以《劝农文》的形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针对性的劝农意见或建议,这是宋代劝农制度的一大特点。元、明、清三代的劝农力度,与前代相比也好不逊色。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分土与民,使无地的破产农民获得一块土地,从而成为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或佃农。如战国秦初的“授田制”。获得了一块土地的农民,其生产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从而有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一般而言,每一次改朝换代,总是伴随着血腥的战争而造成战乱,战后往往是满目疮痍的悲惨景象。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封建政府承认土地关系变化的变化现实,对于农民在战乱之后占有的无主荒地,或从地主手中夺得的土地,封建政府确认其所有权或占有权,同时鼓励开垦荒地。大体而言,每个王朝在立国之初,都会吸取前朝因苛捐杂税引起民怨而亡国的教训,因而大多采取一些旨在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这构成了古代劝农制度的重要内容。水利是农业的重要命脉,兴修水利成为历代劝农制度的题中之义。在劝农的同时,历代政府还比较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通过宣传、示范,把农业技术传授给广大农民,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目的。汉代的农技推广工作,在历史上有特殊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代在农作物引进方面的突出贡献。自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一方面汉代的农业技术等传到西域和周边地区,另一方面也从域外引进了不少农作物,丰富了中国农作物的种类,并产生了长远的价值。中国古代的劝农制度及其实践,对古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劝农政策及其措施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农学的发展,强化了农本意识,使“崇本抑末”观念日趋根深蒂固。1.根据文意,下列对“劝农”概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劝农”就是封建统治者每年举行“藉田”仪式向上天“祈谷”,派官员到各地督促农业生产。B.“劝农”就是封建统治者秉承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农民的利益。C.“劝农”就是封建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政策,制定制度,保障农业生产以巩固其统治。D.“劝农”就是封建统治者轻徭薄赋,下劝农诏,设置各级劝农官员,同时限制商人投机。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历代王朝劝农制度的主要内容的一项是(
)A.国家在丰年平价购粮,在荒年平价售出,通过限制商人投机来保护农民和社会的利益。B.与民土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C.承认战乱后土地关系的变化现实,确认其所有权或占有权,同时鼓励开垦荒地。D.与民休息,减免赋税,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大力兴修水利,推广农业生产技术。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劝农制度创始于周代,并为历代所继承和发展,对古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宋代的劝农政策和措施,较前代更为完善,并趋于定型,这是宋代劝农政策的一大特色。C.战国秦初统治者实行“授田制”,与民土地,使农民成为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或佃农。D.统治者“崇本抑末”,是指统治者重视鼓励农业生产活动,抑制经商等非农业生产活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无不受科举的影响。科举原来是政府为了从民间选拔人才而设立的。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而言,科学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开、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的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科举的举措,越南科举的废除还在中国之后。16至17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接触到科举取士制度,并通过游记把它介绍到了欧洲。在18世纪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19世纪中至末期确定的公务员取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应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来招录,后来这一方法渐渐成为欧美各国依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的考试原则与方式和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上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形成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的风气。这样不但大大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做官“寒门”出身的人。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百倍”,同时也被“紧锁笼中”。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并培养了大量人才,1300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为进士的,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考成为高级官员的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到中国时所见的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的。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一般人出于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性灵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分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分子。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的“圣贤书”,故此也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科举造成恶劣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考试的内容与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写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视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付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束缚,无论是创造能力还是独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限制。大部分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的唯一目的,读书变成了只是为了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也限制了人才的出路。到了清朝,在文学创作上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民间其他方面的杰出人才。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规定科举考试内容。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了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的五权分立,当中设的“考试院”便是源自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的高考中看到。例如分省录取,将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都是科举残留的遗迹。【小题1】下列对“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考试是一种公开、公开的方法,所以东亚的日本、越南均有效法中国科举的举措,甚至越南科举的废除还在中国之后。
B.隋唐以后的中国,在社会、政治和教育方面无不受科举的影响,就是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C.16至17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接触到了科举制度,他们用游记的形式把它介绍到了西方,形成了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
D.英国吸纳了中国科举的优点后,在19世纪中至末期确定了公务员取用方法,这一方法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
【小题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参加科考是为了实现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性灵的渴望,因为“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B.中国的科举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形成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的风气。
C.利玛窦到中国时,科考已经成为高级官员的必经之路,他所见的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都是有识之士。
D.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并培养了大量人才,对巩固政权,维持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事实证明,科举与其他选材制度相比要更加公平、公正,世袭和举荐制度下不会出现难得的人才。
B.明清时期,寒门学子如能“一登龙门”,就能“身价百倍”,政府也达到了笼络、控制读书的人的目的。
C.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不重视考生的实际学识,导致科举限制了人才的出路。
D.一些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的做法在今天高考中仍然得以保留,由此可以看出科举的先进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尔衮为什么不当皇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