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单仁平 胡锡进进 大清江山 极权

寄送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非经特别声明,本网不拥有文章版权。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相同主题阅读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14号.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2049人关注)
&(207人关注)
&(3人关注)
&(5人关注)孙立平:系统清理权贵恶政才是改革的出路
孙立平:系统清理权贵恶政才是改革的出路
美国欧亚集团报告,中国改革列2014全球10大风险第三位。当前改革两大陷阱:左陷极权,右陷权贵。出路在于对恶政进行系统清理。恶政三大表现:维稳、强拆、纵容贪腐。造成四大灾难:两极分化、法治倒退、社会溃败、生态灾难。(孙立平:习博士论文答辩导师)
第一句,过去的这一年,总的感觉是历史的步伐加快了。更确切地说,还不是加快了,而是从不能挪步到可以挪步了。关键的问题就是,横在前面的那堵墙开始松动了。那堵墙就是在过去十几年停滞时期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和权贵集团。有那堵墙横在那里,往哪去都动不了。即使往左往右,也绕不过这堵墙。过去这一年的举措,特别是反腐败,我首先关心的还不是能不能有效解决腐败的问题,而是形成的对那堵墙的冲击,是开始撬动那堵墙。那堵墙出现了松动。由此,历史开始了。
  第二句,今年这一年,充满着不确定性。今天刚刚看到美国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的报告,关于2014年全球10大风险,其中,将中国改革的不确定性列为2014年全球10大风险的第三位。这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为什么?前一段时间我在微博上说过一句话,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挑战还没有真正到来。在这次改革启动的时候,人们都在强调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力,这确实不能否认的。过去几年我们也一直在强调这一点。但我觉得,这种阻力也不能估计得过分,不能夸大。这次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反抗是相对微弱的。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上层选择用反腐败的方式破局的策略是奏效的,另一方面可能也说明,其实既得利益集团也是一帮怂人。说是集团,其实到时候谁也不愿意出头反对改革,因为谁出头谁倒霉。这也说明,中国看起来很难的那些事情,其实也像窗户纸一样,一捅就破。既得利益集团或权贵集团对改革的威胁,是在改革启动之后。
  应当说,那堵墙现在还只是有所松动,能不能真正撬动,鹿死谁手,还很难说。如果不出所料的话,今年下半年或明天,将可能会出现胶着状态。破局的势会出现钝化,而大面积的消极怠工,阳奉阴违,暗中抵制,扭曲变形,都可能出现。如果这样的话,有关方面做出一定的让步,权贵集团的空间就会加大,改革将进入困难时期。要注意到,权贵集团作为整体行动的能力并不强,但形成整体意识和默契的能力是很强的。特别是在追逐个人利益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充分的发挥。这时,历史性选择的关口出现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改革只有很窄的路可走,而且充满陷阱。前一段时间,我就在讲两个陷阱,左陷极权,右陷权贵。为了压制住权贵集团,很容易走到极权的路子上去。但如果权贵占了上风,很可能又是一场对社会和民众财富进行掠夺的战争。无论哪一种,结果都不堪设想。
  出路在什么地方?关键是能不能实现一次重要的跨越,即将反腐败打开的缺口转变为权贵恶政的系统清理。通过这种转换,重造改革的动力,实现真正的制度变革,由此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对于权贵恶政,我以前有过概括。要看到,在过去几十年的停滞时期,权贵集团不仅大肆掠夺社会和民众财富,而且形成了一种系统的恶政。这种恶政的三大表现就是:维稳、强拆、纵容贪腐。由此造成四大灾难:两极分化、法治倒退、社会溃败、生态灾难。而从体制要素看,表现为三要素:无所不在的总体性权力,权力与市场相结合的双重机制,暴力与阴损招数并用的治理手段。只有在系统清理权贵恶政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新体制的建立。
  但愿改革成功,但愿社会进步。
文章为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在2014年搜狐博客联欢会上发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孙立平:极权主义诱惑的是我们每一个人
  极权主义与专制主义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其拥有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这无疑是其力量的源泉。梁文道曾经提出一个问题:纳粹人怎么可能那么成功?他认为唯一的答案就是,其实当时那个第三帝国里面的人,尤其是少数德国人是真心拥戴他们的元首,真心相信纳粹的。
  而最令人感叹的是,极权主义造就了这样的一种历史奇观:它的最狂热的拥护者,最后也成了它的最深重的受害者;甚至在其成了受害者之后仍然是它的狂热的拥护者。
  那么谁是极权主义的社会基础?
  极权主义的基础是什么?人们最熟悉的当然是阿伦特的观点。阿伦特认为,极权主义的基础就是无结构的群众。极权主义不仅得到群众空前的支持,而且这种支持有时甚至具有无私、超功利的特点,他们不但愿意牺牲自己,而且愿意牺牲家人和朋友。当然,从极权主义垮台是过程看,群众对其的抛弃也是迅速的。按照阿伦特的分析逻辑,以利益为号召的动员只能是理性的而有结构的群体,而极权主义动员的则是缺乏自我利益意识的群众。
  阿伦特认为,“群众”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发现被自己的同胞抛弃,被社会孤立,跟其生活世界疏离,丧失了一个共同的世界,漂泊无根,甚至成为现实社会中多余的人。正因为如此,他们希望跟某种永恒的、操纵万事万物的巨大势力结合成一体,因为惟有攀住这股力量,他们才能感觉安全妥当。他们甘心为任何赋予他们在世界上以地位和“存在理由”的运动或意识形态服务,以便获得起码的“尊严”。在投身极权主义运动的时候,群众感到自己成了“主人”,自己的价值得到了承认。所以阿伦特说,群众所迫切需要的事,乃是意识形态提供给他们的最具抽象形式的胜利与成就之结局。
  但社会学家达伦多夫不同意这样的分析。他认为,早期美国有着原子化的特征,但美国既不是法西斯主义的,也不是共产主义的,而且任何时候都未因为受到诱惑想成为这两种主义的国家。而革命前的俄国显然也不是原子化的。达伦多夫认为,极权主义不会诱惑这类群众,而是诱惑那些停留在新旧之间的半道上的人,那些人既丢失了旧东西,而又找不到新东西,而且也许基于这个原因,掉进了要把这两种世界的最好部分结合在一起的虚假承诺的圈套中。极权主义的混合成分是不完善的现代精神、知识分子的背叛和一个领袖的蛊惑人心的花言巧语。
  达伦多夫继续分析到,成为极权主义基础的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在一种较为陈旧的结构中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却未能在新的秩序中找到另一个位置;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一些毫无地位的和失去根基的阶层。之所以有诱惑,是因为人们在不确定的经济前景中,希望摆脱一种不完善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弊端。早期纳粹党的很多领袖就出身于无家可归的家庭。他们的追随者来自某些特定的下层群体,它们“从未为社会所整合”,后来也来自一些小的独立职业者和小商人,这些人都为有组织的资本也同样为有组织的工人深感不安。同时,也包括这样的一些职员,他们在他们的要求和他们的地位之间被拉来拉去,摇摆不定。
  而哈耶克和波普尔等人的分析,则揭示了极权主义更深层的基础。哈耶克指出,毫无疑问,不但在德国和其它地方为极权主义作准备的那些思想,而且极权主义本身的许多原则都已成为在很多其它国家里产生日益增长的吸引力的那种东西。日益崇拜国家,倾慕权力,好大喜功,热衷于使任何事情都“组织化”(我们现在把它叫做“计划”)和“不能让任何事情听命于有机发展的简单力量,”这样的思维和逻辑,在很多社会中盛行。这是产生极权主义的深厚基础。对此,哈耶克甚至用了“我们中间的极权主义者”这样提法,用意在于提醒人们,极权主义就在我们的心中,就在一个正常社会里无数人的思维中。
  有一位网友这样写道:有一次,我看到身边农村穷苦的人们,生了很多孩子,我心里就骂:你们养不活这些孩子,不能给这些孩子好的生活,为什么还要生他们?你们不应该生!那时候我在读大学,是个理想主义者。过后我就反思: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有权力,是不是就要阻止他们生孩子?我凭什么剥夺穷人生孩子的权力?剥夺穷人的天伦之乐?这个事件对我影响重大。我就是波尔布特。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波尔布特。当我看到BBC关于红色高棉的纪录片,一对北京情侣不远万里,历尽艰辛,投奔柬埔寨,脸上洋溢着理想与希望的光辉时,再看到那些累累白骨,从心底里我就开始试图原谅他了。其实,与其说作者在原谅极权主义的追随者,不如说是在检讨自己身上的极权主义因素。
  更令人惊异的是极权主义受害者对极权主义死心塌地的拥护,以至于人们不得不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个概念移用到他们身上。
  1973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发生了一起银行抢劫案,一名劫匪在持枪抢劫银行时中了警方的埋伏,随即劫持了一男三女,将他们扣压在保管库内。匪徒提出的条件是,释放在押的同伙,保证他们安全出境,否则将人质一个个处死。经过六天的包围,警方设法钻通了保管库,用催泪瓦斯将人质和劫匪驱赶出来,狙击手同时作好了危急情况下击毙劫匪的准备。然而,接下来发生的情况大出人们的意料,离开保管库后,三名人质反而将劫持者围了起来,保护他不受警方的伤害,并拒绝提供不利于他的证词。一个女人还说她爱上了劫持者,等他获释后就嫁给他。这时候全世界都傻了,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时候这个病名就产生了,叫作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很难进行充分解释的现象。其中依赖与认同是最基本的因素。具体说,第一,对象是能掌握你生死命运的。第二,他身上有让你能产生认同或吸引你的东西。第三,他对你有某种意义上的恩惠,特别是在可以处死你的时候没有处死你。第四,他能够控制你得到的信息。第五,现实的情境或他构建出的情境能让你觉得你们是在同生死共安危。有人将其总结为下列的心理过程:被害的弱势者在长期受到侵害他们的强势者支配之下,最后终于放弃了反抗,转而认同强势者以期获得安全感的一种心理转变。受害者尽最大的努力不去激怒或挑衅加害者;而受害者这样做的时候,也渐渐失去自我意识,直到完全接受加害者的观点。假如受害者现在用加害者的眼光来看世界,他们就不再渴望自由,结果是当救援到来时,受害人可能会抗拒营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孙立平 胡锡进 大清江山 极权_百度知道
第十名:诸葛亮——孔明扇 诸葛亮乃是三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神机妙算,简直是中国的“拿破仑”。他的兵器——孔明扇,也是伴随了他一生,敌了无数敌人。但孔明必竟只是一届军师,那孔明扇严格来讲也不能算什么兵器。但综合来说,还是给它——孔明扇——第十名。第九名:曹操——青红之缸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功劳远比孔明。那青红之缸也算是件无上兵器,综上所述,就给孟德的青红之缸——第九名。第八名:刘备——雌雄双剑 想当年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即使是关、张担了大部分的担子,但那刘备也是有点功劳的,那他的兵器,也多少能占着点儿光。于是我给它——雌雄双剑——第八名。第七名:许褚——火云刀 许褚与典伟可谓是曹家的二猛将。曹家武将虽不及刘家,但那许褚、典伟可谓是为曹操争了不少光。那许褚更是与猛将马超大战百余合,最终平手。于是我给许褚——还有他的火云刀——第七名。第六名:典伟——狂歌戟 当年曹操西征张秀,因与女子偷情,被张秀偷袭。而典伟——则是这场战役的牺牲品。战斗结束后,曹操没有为自己了大儿子和侄子难过,反倒是为了典伟伤心哭泣,可见典伟的英勇与重要。史书中也常把典伟与猛将许褚相提并论,而《三国》中亦有许褚与“五虎将”之一的马超大战百余合的描述,可见典伟的武力不在话下。而他的兵器——狂歌戟——则是第六名。第五名:张飞——仗八蛇矛 三英战吕布的神勇,长板坡之战的魄力,《三国》中对张飞的外貌描写,足显张飞的武力高超。就是凭那关羽的义弟,就能让对手畏惧三分。而他的兵器——仗八蛇矛——自然也是神勇无比。按照普通的《三国》看法,他应是继吕布和关羽之后的武将,可是本人还是颇喜欢赵云,于是就给张飞和他的仗八蛇矛——第五名。第四名:赵云——风雪枪 赵云一人敌千人,勇救阿斗。北伐曹魏时,七十岁的赵云还能连斩四武将,可谓神勇无比。原来我想给他——和他的兵器第三名。可是综合来看,他(它)还是比不上关羽和他的青龙偃月,姑且就给赵云——和他的风雪枪——旦旦测秆爻飞诧时超江第四名。第三名:关羽——青龙偃月刀 关羽虽然在“三英战吕布”中与吕布只打了平手,但是后来竟能连斩颜良、文丑。那段时光,实在是“天下无敌”。而他的兵器——三国中最有名的青龙偃月刀——自然是当人不让——继方天画戟的第三名。第二名:吕布——方天画戟 温候吕布——政治上的小人,但武功是众所周知的“天下第一”。刘、关、张三人才能敌他一个,吕布那真是武功超凡。他的方天画戟——很对不起,虽然他武功第一,只是兵器还没到“第一”那种水平,不过看他武功的面子——就给吕布和他的方天画戟——第二名。第一名:所有美女的——温柔一刀 这不是说着玩的,李商隐有“一笑相倾国便亡”诗句,可谓美人的威力有多大。历史上荒淫无道的皇帝多的是,而“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也不少。连那清朝鼎盛时期的乾隆,也为了美女六下江南,给自己戴了个“耗尽大清国库”的“帽子”。自然,美女的常用武器——温柔一刀自然是高居榜首——第一名!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孙立平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胡锡进简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