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迪,刘诗昆,郎朗钢琴演奏演奏风格比较

刘诗昆谈学琴误区和如何学好钢琴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刘诗昆谈学琴误区和如何学好钢琴
怎​样​才​能​学​好​钢​琴​,​刘​诗​昆​为​我​们​讲​述​了​学​习​钢​琴​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及​方​法​技​巧​.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刘诗昆 古典乐推广应曲高和众
&&来源:京华时报&&记者:
--新闻线索提供方式--
电话:65661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前街1号百灵大厦《京华时报》机动部
邮编:100028
刘诗昆谈古典音乐推广。
&&&&昨天,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光荣绽放·十大青年钢琴演奏家音乐会》在京举行发布会,艺术顾问刘诗昆和陈萨等青年钢琴演奏家亮相。&&&&&谈到古典音乐的推广、普及难题,著名钢琴家刘诗昆称希望借这次演出让更多普通人知道,除了郎朗和李云迪,中国还有许多优秀的青年钢琴家。他希望古典音乐不再只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而能做到“曲高和众”。&&&&郎昆中国不只有郎朗云迪&&&&今天,陈萨、孙颖迪、宋思衡、由熹、谭小棠、陈洁、居觐、沈文裕、邹翔、元杰等十位国内顶尖的青年钢琴演奏家将齐聚中国剧院,展现琴艺。著名钢琴家郎朗将担纲主持,这是他首次客串主持人的角色。&&&&&音乐会总导演葛小红介绍,演出的最大亮点是十位在国内外都很活跃的顶尖高手同台献艺,“像陈萨、孙颖迪等,他们每个人的个人演出都是一票难求,更不用说把这样十个人聚在一起办一场演出了。而且,很多人是不远万里从美国和欧洲赶回来参加的。”&&&&&谈到举办这场活动的初衷,央视音乐频道总监郎昆颇为感慨。他说,他的一位朋友想让孩子去美国学习钢琴,他试图劝说,却遭到反问:“中国青年钢琴界除了郎朗和李云迪还有谁?”郎昆说:“听了他的话,我又欣慰又感慨,欣慰的是他还知道有郎朗和李云迪,感慨的是我们有大批优秀青年钢琴家,却不为普通人所知,所以我们想提供一个平台。”&&&&刘诗昆古典乐推广路漫漫&&&&刘诗昆是享誉中外的钢琴家,他昨天接受采访时称,目前在中国推广古典音乐确实有难度。他称,过去提起古典音乐,总给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感觉,“如果一场古典音乐会能够做到‘曲高和众’,那才是成功的。”他认为,现在艺术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把古典音乐普及化,经典音乐流行化。&&&&&刘诗昆表示,一些演出到最后变成了音乐人表演给音乐人看,这样对于古典音乐推广和普及的意义并不大。他介绍说:“这次音乐会的十个人,圈里人对他们的名字都能倒背如流。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为推广古典音乐付出了很多。但对普通人来说,他们都还是新人,怎么做到让他们像郎朗和李云迪那样出名,是我们这些圈内人现在应该迫切思考的问题。”&&&&陈萨钢琴表演也很“好玩”&&&&陈萨是国内顶尖的女钢琴家,她认为国内的青年钢琴家各有优点和特点,“我们希望能有一些好的平台,把这么多年的所学分享给大家。如果能够让更多人重新对古典音乐这个概念感兴趣,能够让大家感到钢琴不是板着脸的演出形式,也可以有很好玩的东西在里面,这就是我们的成功了。”&&&&&在以前的演奏会中,陈萨都会创造性地融入很多文艺范儿。对于今晚的表演,她在曲目选择上会更注重普及性,“文艺范儿还是有点阳春白雪,受众面比较小,相对这种带领性,其实普及性也是作为演奏者的责任。”&&&&本报记者聂宽冕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京华网()
&&新闻排行
&&本版导读
第035版:文娱·聚焦
&&本版主要新闻
&&精彩视频
&&京华号外
&&北京导航
&&京华频道直达李云迪和郎朗钢琴水平到底孰高孰低?
按投票排序
我想正好在讨论这个问题的同时顺便讨论一下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来欣赏古典音乐。首先要说的是,作为业余的古典音乐欣赏者、乐评,你唯一适合发表在公开场合的只是你的感想,比如“我喜欢/不喜欢XX对XX曲子的处理”这样的言论,而避免一切judgemental的言论,比如“XX不够理解贝多芬、肖邦的音乐”、“XX弹琴技巧不行”、“XX弹琴不如某大师的意境深远”。所以当你看见诸如此类的评论时,你的选择应该是直接跳过(Appologize if this offends some people here)下面我来说下为什么:绝大多数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的人(也就是绝大部分的古典音乐欣赏者,也包括绝大多数的乐评人)都不具有足够的专业水平来对专业的古典音乐演出进行判断,不管技巧还是对音乐的理解。先说技巧,拿钢琴技巧来说,钢琴技巧是多方面的,不是弹得准、弹得快就叫技巧好,音色的变化、踏板的控制、单手多声部时对各个声部的层次,等等等等。你没有亲自进行过专业的训练,很多高超的技巧你根本都没有意识到,又谈何比较呢?再说对音乐的理解,对古典音乐的理解需要有完善的古典音乐的知识框架,包括和声、对位、音乐史等等,另外还要对所欣赏的作品的谱面进行深刻的研究,比如对比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谱子,与作曲家的原始手稿进行对比等等工作。在这里做评价的各位,有多少人敢说自己心里拥有这套框架呢?你连贝多芬的奏鸣曲在和声、曲式方面相比Mozart\Haydn有了哪些progression都不知道,又如何来判断XX到底是不是理解了贝多芬呢?再回归主题,说一下这两个人,我以一个前专业从业者的身份告诉大家,在我的眼中,不管是从钢琴技巧还是对音乐的理解来说,朗朗和李云迪都是最顶尖的钢琴家,是跟Brendel/Kempff/Paderewski/Richter/Hofmann一样平起平坐的顶尖钢琴家。没错,我的确知道李云迪现在练琴比以前少,但是他的才华、天赋都在,只要努力的话,想捡回当年肖赛时的水平真的是易如反掌。另外,如果不相信我的判断,还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看看两人现在音乐会、唱片的engagement,两人现在都是还可以和柏林爱乐开音乐会、录唱片的钢琴家,我真的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自己对二人的判断比BPO选择钢琴家的判断更准。最后再澄清一个问题,永远不要把一个艺术家的外在的行为举止和他的艺术挂钩,莫扎特生活中是个多么YD、下作的人,但是听听他的音乐吧,这也同样适用于郎朗、李云迪,他们在体育馆的商演、在外面的作秀,这些完全不影响他们在艺术上的才华。永远不要把艺术家当做品行上的圣人,他们只是在自己的领域拥有常人无法比拟的talent和努力,that's it.
的答案是外行的。希望您不要把這視爲人身攻擊。術業有專攻,就好比我對於漫畫也是外行。攀比之心和排座次的習慣,大概不是中國人纔有。Top 100 榜單就不是中國專利呀。我說于先生的答案外行,因爲裡面有很多模糊且似是而非的說法。例如說李雲迪擅長演奏細膩的作品,不太能理解貝多芬。無疑貝多芬的曲子比肖邦更 man,但 man 不等於粗放。更重要的是,由於音樂媒介(唱片和 MP3)高度發達,廿一世紀的演奏家對於蕭邦和貝多芬這種級別的作曲家不會存在「無法理解」的問題。關於兩人的研究文獻和錄音都汗牛充棟,想怎麼參考就怎麼參考。而且從趣味和美學上說,蕭邦和貝多芬都已經被分析了個底朝天,沒有任何難解的地方了。我認爲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只要稍微用點功夫,理解這兩人的曲子毫無困難。而對於諸如 Steve Reich 的 Come Out 或是 Varese 的「電子音詩」這樣的曲子,則並非如此。李雲迪理解貝多芬不會有任何困難。一個職業鋼琴家如何選擇彈誰的曲子?這裡面肯定有 marketing 方面的考慮。李雲迪靠蕭邦鋼琴大賽成名,自然主要彈蕭邦。此外,鋼琴家自己的偏好也是一個因素。像 Glenn Gould 彈巴赫成名,但 1955 年錄完 Goldberg Variations 之後緊接着就說要錄貝多芬的最後三首奏鳴曲,也是叛逆性格使然。于先生還說到郎朗從小勤奮,所以「能夠用大量練習來提高自己」。事實上一流的鋼琴家哪有不勤奮的?在李雲迪成名之前的 1990 年代,我在深圳藝術學校見過他練琴。當晚好像是在藝術學校有一場小型獨奏會,他就在藝校入口處的一個琴房練習蕭邦的「黑鍵」練習曲(Op. 10 No. 5),用極慢的速度反復、不厭其煩地彈。彈上十多遍,下來走一圈稍事休息,然後繼續。一直就這樣練同一首曲子。那是一個半公開場合,我和各種閒人都在圍觀(不記得當時在那幹嘛了),而他的專注始終如入無人之境。這樣的人難道不勤奮?用勤奮來區分李、郎二人,顯然是不合情理的。郎不過是有那麼一本書,對他受到的「家教」進行了渲染而已。至於說郎朗的動作、表情,是沉浸在藝術中的自然表現,我也無法苟同。是的,沉浸在音樂中時,身體一定會有反應。但是你作爲聽衆的反應(例如聽電子舞曲時身體(小幅度)搖擺)是自然的,一個在舞臺上的演奏家的身體動作——我大膽說一句——100% 不可能是完全自然的。那一定是「設計」過的。一個人站到了舞臺上就是在表演。鋼琴家也不例外。既然是表演,就不是「自然反應」。看上去自然的表演,才恰恰是刻意達到的效果。我認爲鋼琴家在舞臺上的一切都是設計過的。身體動作大,是一種設計。而如 A.B. Michelangeli 那樣的「身如磐石」,同樣是一種設計。他是選擇了讓身體不動,然後去強制自己執行這種「不動」,也就是說,去抑制自己的自然反應。在這一點上 Michelangeli 給人的視覺和聽覺感受非常一致:他的演奏風格也是非常克制的。所有的鋼琴家,只要上了舞臺,面對了鏡頭,就是表演,就是刻意。郎朗刻意,李雲迪也刻意,Horowitz 也刻意,Glenn Gould 則是 20 世紀最大的刻意。刻意不是好事,不是壞事,只是事實。所以,郎朗的身體動作的問題不在於刻意,而在於刻意得很差。當我們說郎朗品味低下時,指的就是這個。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好的刻意: (4'16'' 處高高舉起的右手) 最後,的答案用 Richter, Horowitz, Pollini 來貶低李、郎二人,有失公允。人不能跟時間戰鬥,就連趙君最後說的 Kissin 也比李雲迪大 11 歲。
中国人喜欢攀比,这才是老生常谈。个人以为,总是把一些人比来比去,其实没什么意义。  李云迪自幼喜爱音乐,在首次获得大奖后闭关“修炼”,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懈怠”。每个铁了心要走艺术道路的人,都会有一些别人不能理解的想法和做法。李云迪擅长的是演奏肖邦的作品,他比较能吃透肖邦的作品内在。惯于演奏细腻作品的李云迪,对于情绪激烈的作曲家贝多芬的作品,实际上并不太能理解,所以他演奏贝多芬就会不太适应。如果他有多加理解和体会,也能演奏得出色。他的才能已经摆在那里,是我们都看见的,他也许会经过艺术的低迷期,但只要他选择了自己认定的道路,挫折也只能成为他通向更加辉煌的铺路石而已。  李云迪也许因为自己家境较殷实,所以对通过音乐会来挣钱这种做法不太热衷,这不是淡泊名利的表现,只是说明他不太在意这些。有些人以此来吹捧他,是没有意义的。  郎朗自小是被父亲严格教育的类型,在演奏水平进步之后,逐渐理解了钢琴演奏的道理。也正因为郎朗从小勤奋,所以他能够用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自己。我比较能理解创作类型的艺术家的行为,郎朗被看作“笑话”的演奏动作和表情,是演奏者沉浸在自己作品中的一种表现,实在太正常了。(我自己在绘制人物某些动作的时候,也会保持这些动作的紧张感,这样可以帮助我比较合理地画出正确的动作,画完了之后会感觉身体很疲累。)如果有人以此笑话什么人,我只能无奈地说,是他们不能理解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情绪罢了。再有,郎朗能够很快融入到自己正在演奏的作品中,这是通过大量的练习获得的能力,就是我们艺术界常说的“进入状态”。何错之有?  而郎朗从小家境并不富裕,生活比较拮据。那么当郎朗“出名”后,有企业邀请他进行商业演出,郎朗通过这些演出挣钱,实在无可厚非。我们若因此责难他,是出于我们的什么心态?是不是我们嫉妒他呢?  最重要的是,无论李云迪还是郎朗,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勤奋、坚持以及对钢琴演奏的热爱,走到现在这一步,我们没有走过他们曾经的艰苦道路,更没有他们那样对自己专业的热情以至于不懈地努力,却在如今对他们两人孰高孰低评头论足,我们应当反省自己的狭隘和浅薄,而不是继续这种无聊的“比较”!!!  在将来还会有更多热爱音乐的年轻人逐步走上前台,展示他们自己的才华,我们难道还要将他们拿出来逐一评论一番?  我们作为音乐欣赏爱好者,更应该做的是看到别人的优点,承认他们的才能,认可他们的成就,欣赏他们的才华展现!  就像莫扎特和贝多芬,你喜欢听谁的曲子就去听,不用因此批评另一个人。************************************************************************************************说明:  看到不少朋友对我的回答有意见,我感觉需要做个解释。隔了许久再来看当时的回答——我自认为我并没有说错。  我承认,当时我是被这个提问下一些回答激怒了。  那时赞同数最高的是一个无聊的玩笑话。其他还有一些互黑,一些哗众取宠的评论,一些不负责任的指责,一些对二人社会背景和公众行为的批评…这些都与钢琴演奏技巧的评估毫无联系!  所以这个回答实在是当时愤怒下的产物。  当时我还不知道可以用“怒答”来为自己激烈言辞开脱,所以我努力镇静自己,埋葬了自己不少怒气和带有针对性的言辞。细心的朋友可能还会读出我言语中的怒气。  我从来没有说过单纯技巧不可以进行比较!我本人也会去比较一些绘画大师之间的艺术造诣和技巧高低,确定自己可以从谁的作品学到哪些经验。我所反感的,是在自己对某些专业一知半解状态时,就妄加评论,妄下断语。  在知乎混的这一年来,我逐渐学到管住自己的口,不要过早下结论,先听,再想,最后才说,如果别人已经说了我认为正确的观点,我只要同意他们的观点即可,不必再重复。这种学术精神难道不应该是这个问答网站的主旨么?难道非得用调侃式的语气回答一个严肃问题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如果真是这样,我离开就是。我暂时还没走,只是因为我还不愿意相信大家已经到了以游戏人间的心态面对一切问题的地步。我要在这里做出解释,也是因为我不认为大家都学不会冷静。  以我个人来看,李云迪、郎朗二人的演奏都不错,他们一些比较优秀的演奏作品我都喜欢听。也许是出于一点狭隘的爱国情绪,他们二人是当前中国音乐界的出色青年人物,自然也得到我的赞赏。  我当然也知道,年轻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早以为自己触及峰顶,从而生出骄傲。不可否认,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媒体的一片赞誉,对这两位年轻人的骄傲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间接促使他们喜欢参与商业演出,既得名又得利。但年轻人的特点就是他们必须不断成长,谁都不能说自己何时能到达顶峰。我更愿意相信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继续努力。  作为看官,需要做的是冷静、客观、理智、宽容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从一些负面信息生出嫉妒、鄙夷地评价他人。  可以说,直到读过 @赵嘉琪 的回答后,我才感觉看到比较符合这个问题的回答——真正地就事论事,就技巧谈技巧。  当我们评估技巧的水平时,总还是先要知道何为高水准。听过 @赵嘉琪 推荐的齐拉夫演奏的《钟》之后,确实感觉,要比较某两人的钢琴演奏水平,真是要听一下更高水平的演奏,才有助于得出结论。因此 @赵嘉琪 提到郎朗和李云迪二人都有技术硬伤,同时因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还不够,导致他们演奏时感情处理不甚理想,这才是他们演奏中欠缺的部分。在 @赵嘉琪 与 @翟蔻 的讨论里更谈到一些具体的演奏技巧问题。如果大家有仔细阅读他们的讨论,相信对这个问题能有更清楚的认识。  至于我的回答得到很多朋友的支持,我感到欣慰的并不是我获得别人的赞同,而是我看到朋友们愿意冷静下来,客观地分析、探讨,不再用一些无聊的评论来掩饰自己对于音乐这门艺术的无知。针对这个问题,其实我是很悲哀地看到自己的回答居然被顶上来。  我当然知道肯定有不少朋友反对我的观点,这无可非议。但我更愿意看到有音乐界人士的专业评价能给朋友们更多帮助,大家多听听音乐专业的朋友怎样讨论钢琴演奏技巧,怎样评价技巧的高低,让大家对音乐及演奏更多认识和理解,然后把我这种其实与钢琴演奏技巧没有直接关系的回答踩下去。  如果能成为专业级回答的垫脚石,我毫无怨言。
郎朗技术更全面,还有我认为郎朗在对感情要求丰富的作品中表现的非常好,初具大师风范,例如他演奏的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在演奏的领域上也比较进取,近些年不断拓宽自己的演奏路线。李云迪拿到肖邦金奖之后,技术一直没什么进步,到现在还一直在谈肖邦,一直如此,对演奏生涯是很不利的。郎朗确实近些年在商业上表现的过于积极了,但这并不能否定他的演奏技巧。
说实话,我还真不想回答这个问题. 有些人会看不惯朗朗,貌似是很正常的。。毕竟有些物质追求让人觉得做艺术的动机不纯。。我也不喜欢看他那种高傲的样子,那种明星的感觉。。但朗朗弹的还是很不错的。。起码楼上那两个视频里面,我觉得李云迪跟朗朗各有千秋。就好像两个性格不同的人,都有他们内心的闪光点。李云迪因为是肖邦钢琴比赛的冠军,所以大家对他的期待就挺高的。对我来说,他并没有达到我心中期冀的水平。而人也都是慢慢进步的有变化的。好比Glenn Grould 年轻的时候的巴赫跟老年的时候弹的完全不一样。听过朗朗的音乐会,比照片帅,眼睛是超亮的,皮肤是白皙的,头发是七龙珠的(其实没这么夸张了) 身穿藏蓝色西服。比给我的以前的印象里成熟稳重很多。。也算热情,没有架子,对指挥跟首席次席都很热情地感谢,返场两首。 反正也看不到他的正面,也没觉得他身体摆动太厉害。头真得很大, 手倒不是很大。。。弹琴给人感觉比较轻盈,声音都是有点圆的, 清澈的。 中央音乐学院的似乎都是类似的音色。刚开始不久就弹断两根弦, 看来朗朗的力度还是惊人的。 结束的时候,有签名活动,但并不是那种架子非常大的人。 看上去也不显摆。只是贝多芬诠释的不是很和口味,肖邦的练习曲觉得有点浮躁,缺少感动,太过自由 。朗朗的肖邦基本上还是让人觉得是孩子。单纯是优点,但是却还加了一点点俗气在里面。 (这里我还是不会收回我的看法,但是现在的朗朗好像不一样) 李云迪没有去过真人音乐会 刚在youtube听了他的一些演出的东西, 觉得还是有变化的,对我来说, 我觉得他好像思考了,更深远一点了,可是还是缺一些东西,不会震撼到。不过听过一些以后,觉得李云迪貌似要好意点了。。但是我对他那次取消演出然后跑去退票的经历还是耿耿于怀。有一次,刚听完了朗朗的肖邦第二,然后听李云迪的比赛录音,觉得,两个人是不同的气质。。朗朗比较狂放一点,李云迪内敛。。。朗朗有一点向贝多芬的气质,火红的头发。而李云迪更多歌唱。好像舒伯特。。。都能够引起一定的共鸣。。(我知道我自己是什么都能接受)其实我有的时候并不知道怎么算是一种艺术家气质,我觉得艺术家的气质更想是他对人生哲理的诠释。。。人们的思考方式不同,自然就出了不同的诠释。 自然年龄越大,经历越多,沉淀越深。。刚又听了李云迪近期的东西,发现他这两年进步不小。好像更有深度了。。看来是比朗朗天天赶场要强。而且更有诗人的气质了。。。也许,只钻研肖邦李斯特才是他最好的选择。谢谢翟寇的回复。。听了朗朗近期的作品,朗朗的进步比李云迪大多了。如果按照广度来说,他们已经不用比了。 希望李云迪能够专注于肖邦李斯特。去年前年听了王羽佳张昊辰,他们两个毕竟小,如果按照同样年龄比较的话, 新一代潜力更大。。。王羽佳很自然,技巧上估计无人能及。张昊辰是个天才。。。可惜前两天的演出我没去看。。。
看华尔街日报的一篇评论,节选
相反,李云迪关注对音乐作品内在精神的深入探求,而这正是唱片公司和音乐会赞助商所惧怕并鼓噪着要湮没的。李云迪以诠释浪漫派作曲家萧邦(Chopin)和李斯特(Liszt)的作品见长,他的演奏极富诗意。这从他为Deutsche Grammophon录制的倍受赞誉的唱片,还有他最近于10月11日在卡内基音乐厅(Carnegie Hall)的演出,都可见一斑。当晚,李云迪演奏了萧邦的《降E大调夜曲》(Nocturne in E-flat Major, Opus 9, No. 2)和《马祖卡舞曲》(Four Mazurkas, Opus 33)。在他的手下,琴键流淌的音符扣人心弦,使人联想到一个温馨和令人留恋的舞蹈世界。这种演奏所表达的情感,是郎朗那种技艺粗糙而装腔作势的钢琴家所不可企及的。难怪目光敏锐的纽约乐评家哈里斯·郭德史密斯(Harris Goldsmith)也对李云迪赞不绝口,称他的演奏表现出“贵族式的高雅”和“精湛的艺术造诣”,堪称“多年来甚至几十年来浮现的最伟大钢琴天才”。李云迪上个月在卡内基音乐厅原本打算演奏莫札特(Mozart)和贝多芬(Beethoven)的作品,以展示他对音乐本身和作曲家个性的内在诠释。然而,他却演奏了由李斯特改编自舒曼Widmung这一首歌的浮华乐曲以及中国民谣--后者可谓郎朗的“老几样”。李云迪演出的最长曲目--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的巨作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也被人们过分强调和夸大了,似乎如果没有外力将穆索尔斯基的陈腐乐曲强加在他身上的话,李云迪会更喜欢演奏舒曼或者海顿(Haydn)那些他所熟悉的作品。 大家看也能看得出来,扭捏作态出来的感情,不是理解音乐的状态。当然两人都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再加上严肃音乐的市场基本上越来越窄,后面的故事肯定会更好看。——————————————吼吼~~~就知道这个帖子会打起来的……耶~~
他们二人的比较是老生常谈了,李云迪成名后明显不勤奋了,练琴时间不够,但他在肖邦,李斯特作品的诠释上的确有独到之处,别的作品就不敢恭维,去年在国家大剧院弹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从头错到尾,让乐队无所适从。郎朗呢,拿过埃特林根第一,小柴比赛第一,不过都是青少年比赛,和李云迪的肖邦第一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他14岁去美国后就没参加过比赛,是靠演出成名的,郎朗的优势在于勤奋,曲目量大,随时能应付高水平的演出,但他广为人知的动作和表情已经沦为笑话了,而且郎朗社会活动过多,尤其组织了一些用名换钱的活动让他大大失分。其实华人钢琴家中的后起之秀还有值得我们关注的,比如张昊辰,2010年克莱本第一,去年在以色列爱乐建团75周年系列音乐会上弹贝多芬皇帝协奏曲,一战成名。
看了一下,当年那些说郎朗商业化的,现在再看看李云迪。。。。李云迪简直就是像娱乐明星发展了。郎朗和李云迪的差距就在,2014跨年演奏会的时候,李云迪拉着田亮的女儿一起弹小星星,而郎朗却在柏林为默克尔和德国人做元旦表演。谁高谁低,立可见。
李大哥现在协奏曲基本演一次疵一次,根本不是一个level的啦。。可以不用再比啦郎桑现在技术音乐都在巅峰,世界前三妥妥的。。P.S 作为乐队队员(音乐节,各种团)与他们合作过不止一次。。嗯嗯
个人觉得听别人再多建议,不如自己去感受和聆听,以下放三段视频,分别是朗朗、李云迪和基辛演奏的钢琴曲 《钟》,大家不妨一听。视觉有时候会带来对情绪的影响,我们只专注听,也许会更存粹一些,我很赞同@于霆 的观点,能够打动你心灵的演奏就是好的,又何必在意谁秒杀谁。
郎朗《钟》,完美秒杀李云迪
/v_show/id_XMzk4NTIxNjg0
李斯特《钟》BY李云迪
/v_show/id_XNDIxOTg2NjY0
李斯特-帕格尼尼 钟 基辛
/v_show/id_XNjQ1MTAzOTY=
不用看就知道会出现这样的乐迷:李云迪演奏的肖邦怎么怎么样,李斯特怎么怎么样……(评价李云迪是用耳朵听的)朗朗演奏时动作怎么怎么样,表情怎么样怎么样……(评价朗朗是用眼睛“听”的)朗李二人水平孰高孰低,目前而言还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但是“用眼睛评价音乐家”的乐迷实在是把我恶心到了!
泻药这个问题看到很久了,也一直在思索。我觉得比较是没有意义的,两人各有所长也各有缺点。就好比你把霍洛维茨和鲁宾斯坦拿出来比较,或是肯普夫和布伦德尔。每位钢琴家都有自身特点,很难通过各项指标来硬性、理性比较。虽然郎朗和李云迪的艺术造诣没有上述几位大师高,但是道理都是一样的。两人的技巧都达到一定水准,但是性格和自身技术特点以及对于音乐的理解造就了两人的不同风格。比如李云迪早年的肖邦弹的真是精妙无比,这与他敏感而略带阴柔的性格特质是分不开的,相反弹贝多芬或者普罗科菲耶夫就不占优势。而郎朗身上更多可以看到激情和大气,这样诠释舒伯特小品和肖邦等也很不占优势。郎朗在国内的演奏会曲目常常处理的不够细致、到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他曲目量的不断扩充,这也是进步。而李云迪早年的音乐处理真的是非常棒,但是近年来曲目不见扩充,技术不如以往,很明显也能看到他的退步。自两人成名后,一个是拼命商演,一个是各种游乐,反正都没有潜心于艺术,对于音乐都很不负责任,没有做到“名符其实”。当然这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受到的教育和社会环境不无关系,但是这样想要进步或者是要真正成为大师就很困难了。总而言之,对于这俩人,选其诠释得好的作品来听就得了,音乐这种东西,重在感受,您爱谁谁,没必要比较。都不喜欢也可出门左转张昊辰、陈萨或是王羽佳。
说实话...这两位和李赫特、肯普夫、霍洛瑞兹、齐穆尔曼等人相比...差远了...不提死人,现在还活着的,像是波利尼、阿什卡纳齐、基辛等等,水平远比这两人高...关注于外表、名气、炫技,关注于如何拉拢注意力,而不是音乐本身,是不可能走到最顶尖的水准的,只会自取其辱。不过楼主的问题是这两个人比较...那么单就这二人而言,可能李云迪的水平更高。以李斯特的《钟》,这样极其挑战技术水准的曲子为例,李云迪的演奏可能相对更好。朗朗的演奏不仅速度过慢,似乎刮键刮的也不咋地...而且关于与表情和肢体语言过多,以至于曲子本身的律动与情绪处理被忽略。但总而言之。。。这俩人真的都不是特别牛...
好吧,大家又都打起来了。1、音乐是要达到一定专业水准的这一点上两个人都达到了国际级别钢琴家的的水准,技术和艺术表达都过了及格线。李云迪的手太小加上身体不好力量不足以及后期疏于训练,技术在08年以后真心不行了,但08年以前的他真心甩开朗朗几条街。而且肖邦金奖代表什么稍微了解一点古典音乐圈的就应该明白了,08年以前的李云迪技术和艺术表达都是国际一流水准。那时的李云迪弹的肖邦是我听过最好的。而且感觉不可以更好了。朗朗胜在对曲目极其了解和手大技术好,但是真的只是技术层面的,对于很多曲目的艺术氛围把握的太糟糕,这一点他远输于其他国际级别钢琴家。而且感觉他可能演奏会和商业活动太多,根本没有时间去钻研这些。从某个角度来说朗朗是代表流行的,很多人会喜欢他的表达方式,但这种流行缺乏必要的深度广度,不知道百年之后人们会因为哪首曲子想起朗朗。即使他弹的浪漫派作品真的毫无意境,但他的拉二也确实是国际一流。2、艺术欣赏是很个人的其实古典乐演奏的欣赏空间已经很小了,对于演奏家来说能够很好的诠释作曲家的意境又能有自己的特色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就我个人而言,更喜欢李云迪吧,在我看来一个演奏家了解曲目的创作背景以及作曲家的人格是最基本的功课,在这门功课上,李云迪100分可以拿90分,即使技术和熟练度一般,很多时候我还是觉得可以原谅的。虽然李云迪的节奏感太差,但他的钢琴音色真心不错,也能让我立即喜欢他的版本。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水平要看从什么视角考量,只比速度或者准确性或许可行,但比演奏的艺术性或者说水平很难分高下,结论是没有高低,存在不同。
个人不懂“钢琴水平”在大师级别演奏者中如何定义,因为我还没达到那个境界,就像一个武功平平的人看“降龙十八掌”和“六脉神剑”也比不出高低一样。只有内功深厚如虚竹者,才能在鸠摩智表演少林七十二绝技时,看出他里面用的其实不过是一种小无相功。但是看了好多人说(其他问题中也存在,不一一链接了),“朗朗技术好,但缺少意境,但他的拉二是世界一流的”。我实在跟不上这样的逻辑:是拉二没有意境?还是朗朗只在弹拉二的时候有意境?还是各位人为的因为拉二的技术难度而降低了演奏者对意境的要求?
不敢比较,只谈谈我所知道的李云迪和他的音乐人们所追求的风格,只是泄露自身痕迹的一个瑕疵。这句话放在音乐演奏家的身上,在适合不过了。演奏家们一方面不能忽略作曲家的原意,另一方要理解作曲家的原意又必然会沾染上自己的痕迹,于是就有了风格。所有伟大的东西都处在一种“未完成"的状态,音乐既是如此,不同演奏家的演奏,相同演奏家在不同场合中的演奏,都是一种“完成”和“未完成”的交织。而他们的风格,如果和作曲家的意图一致,则诠释的深刻,如果不一致,则流于表面。所以,每位演奏家都会有自己最擅长的风格,而大众又要求演奏家能演奏广泛的曲目,这样,要么像古尔德一样,把精力主要投在巴赫的作品上(他很鄙视柴可夫斯基谄媚的旋律),要么,则要求自己演奏不同风格的乐曲。一般的演奏家都会选择第二种途径上,因为如果自己不能够演奏广泛的曲目,有没有牛逼到把某一位作曲家演奏到巅峰(古尔德的巴赫,内田光子的莫扎特),则会被斥为“没有能力”,“技巧不够”,“不能理解乐曲”……李云迪当不会傻到一辈子只弹肖邦,前有已被奉为圭臬鲁宾斯坦,波利尼(而且这两位又不止演奏肖邦,尤其是波利尼,现代派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彼得鲁什卡》那是殿堂级的录音),同时代的“十项全能”郎朗同学,又凶残的想要弹遍天下钢琴曲(出过一张《肖邦》,《维也纳独奏》返场曲就是三首肖邦),当年和李云迪同一届肖邦钢琴比赛的陈萨(第四&最佳波罗乃兹)也大有录肖邦全集之势。李云迪现在也开始扩充曲目了。不过先让我们谈一谈李云迪的肖邦到底怎么样。肖赛主席安德列·雅辛斯基说“在上世纪初他(肖邦)的意图曾多少被一些大师干预式的有所夸张的诠释。”的确,听过上世纪大师们的诠释,再听李云迪的,总是感觉有点波澜不惊,这有时候甚至被贬损为“一个心不在焉的钢琴家在干一份全然让他提不起兴趣的工作”。若是先听李云迪的肖邦,再去听其科尔托一派的肖邦,则感觉有些刻意。向来有一大部分钢琴家刻意放缓速度来贯彻自以为是的浪漫,然而这却严重影响了乐曲的流动性,刻意的强弱变化在肖邦这里都显得有些机械。而李云迪之于肖邦,则是我上文所说的“与作曲家一致的风格”。李云迪的演奏,有一种疏离与宁静,透着一股病态的高贵与自恋,他的气场不像郎朗那么有侵略性,那么激情。这和肖邦的气质贴合得很完美,所以李云迪的《夜曲》,确实是我的最爱。然而,不能否认的是,过度的感性,莫名其妙的忧郁,以及阴柔的感情,只是一种诠释肖邦的方式,但我认为这可能是最贴近肖邦本身的诠释。至此,我认为,李云迪的肖邦确实好,或者仅仅是我喜欢。然而,肖邦的气质却成了演奏古典主义,或者有英雄气概作品的掣肘。肖邦也有提名为“英雄”的作品——《英雄波兰舞曲》,可是对比贝多芬的英雄气质,肖邦的英雄可能只限于穿着华丽的宫廷仪仗军,或者英雄出征前的盛大筵席,而贝多芬的英雄,则是炮火中奋战的英雄,两者的气魄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听李云迪新专辑《贝多芬三首奏鸣曲》的时候,古典主义的规整(虽然贝多芬已经指向浪漫主义时代,但是他还是古典乐派)好像一件过紧的衣服穿在李云迪身上,贝多芬的乐谱上写满了符号,渐强渐弱一大堆,而肖邦则节奏比较自由。《悲怆》本来就不难,第一乐章李云迪弹的还是比较流畅的,但是好像有种想表达什么却又说不出来的感觉(如果加上一些华丽的修饰音估计会比较好),第三乐章我听起来有些惶恐,铺垫后准备爆发的地方弱了,莫名其妙的又欢快起来。这种具体的就不多说了,会影响没有听过的人的自主判断。李云迪的技巧没有太大问题,毕竟能把李斯特的《钟》弹得行云流水已经十分难得(刘大哥说《钟》恐怕不能算技术好的佐证。录音制作要考虑吧,据说他现场比录音室差很多。 说得对。)换一个佐证,02年李云迪和小泽征尔,柏林爱乐现场录制的《普二》,技巧性很强以至于这首协奏曲没有多少有价值的录音,小泽征尔的评价也很高:“他的手指无所不能,诗意和技巧通常难以兼备,但它两者都有。”插一句,李云迪的现场确实不怎么样,没有代入感,而且会有错音。不过如果他真正认真准备,并且要制作唱片发售的话,还是不错的,比如2010年的北京独奏音乐会(又全是肖邦)。对于李云迪扩充新曲目的决心,我们还是应该加以肯定,传说中李云迪1999年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决赛演奏勃拉姆斯的《第二钢协》,一位外国评委这样说:“他弹得再好也不可能得第一名,很简单,世界上不会有谁相信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弹好勃拉姆斯。可是现在三十多了怎么不弹?郎朗同学以一次《柴一钢协》的代演一举成名,他也有个段子说他曾经背谱给别的音乐家们弹奏两年多未弹的《哥德堡变奏曲》,结果把大家都惊呆了,我其实特别期待能听到,但是还是没有(据大神说是有的,不过只有两段,不咋地)。他也是比较适合演奏俄罗斯乐派的作品,但是俄罗斯乐派的粗犷自由把郎朗带的有点野,看他演奏时就像在看话剧,郎朗也在改,如今更是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德奥系的音乐中,他演奏的《热情》(维也纳独奏音乐会)则要好很多,至少激情是真的,顺便批评一下他一起演奏的《贝多芬第三刚钢琴鸣曲》,贝多芬早期的奏鸣曲还是古典主义占主导,这首更是题献给海顿的,用类似演奏海顿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处理比较好。写累了,不想写了。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巴赫的平均律,分别被誉为钢琴的《新约》和《旧约》(我不太喜欢这样的称呼),没有演奏过贝多芬,就称不上钢琴家,而没有演奏过巴赫,则不能算是最顶尖的钢琴家。如今,郎朗李云迪都已经演奏过贝多芬,现在,就看他们怎样诠释巴赫了,不过估计要等到他们五六十岁了。不过也不排除他们像傅聪一样,永远完美的规避巴赫。补一句,忧郁的激情是最空虚的感情,无语也可以怨东风,而逻辑性不强的煽动则最有激情,所以对郎朗李云迪“不深刻”的批评也源自于此。不过他们到底深不深刻,还是希望大家自己去评判。Attention!我不是一个专业的乐评人(如果我不承认,也总会有人帮我指出这一点的),我也庆幸我如此的不专业以至于我说的话大多数人都能听懂,如果不是具有建设性的批评意见,我不会接受。
我被李云迪的肖邦感动。我被朗朗的表演吓到。
看了这么多回答感觉大家的解答大多走偏,只少艺术性很低。题目的问的是钢琴水平,而不是钢琴技巧。技巧是可以锻炼出来的玩意儿,水平更多的是对于音乐的理解力,诠释曲目的能力。我个人觉得在这两人之间,毫无疑问李云迪更胜一筹。很多人就会说了,难道钢琴家不需要熟练的演奏技巧吗?当然需要,而且我同意1楼那位的看法,08年后李云迪因为疏于练习,经常出现一些指法错误等;相比较大量练习,熟练程度和曲目量巨大朗朗来收,后者几乎很少出错。但我仍然认为在钢琴水平,甚至艺术造诣上,我承认李云迪是一个钢琴家,而朗朗是一个熟练的钢琴演奏者。为什么呢?因为钢琴是艺术,这是她最本质的属性。艺术是很微妙,依靠悟性和灵敏的触觉。这个灵敏不是你视唱练耳能够准确的分辨出哪个音错了这种纯技术的东西,是发自内心的体味。打个比方吧,你练体操,假如是鞍马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几年下来,你能够准确掌握每一个技术难点,你可以随随便便来一个正交叉转体90度经单环起倒立落下成骑撑,搞一个漂亮的李宁交叉,评委根据你的腿的角度,各个量化的指标,给出一个绝对高分。这是技术。但这只是技术。你可以向我们中国体操队一样,通过一整套科学而严酷的训练方法,流水线版的生产出一系列冠军。同样,你也可以通过一整套科学而严酷的训练方法,流水线般的生产出钢琴冠军,但我不承认他是艺术家,更多情况下,他是熟练工罢了。哦也,我说的就是朗朗。这样捧出来的人,大多不是用来专心搞艺术的,他本来就不是音乐家,所以接各种演出啊,广告啊,甚至在万人体育场弹钢琴(这点我之后会吐槽)。我听过朗朗的一场演出,弹得是柴一协奏曲。当时听就觉得“这人火气怎么这么大”,感觉很干,不是能够抚慰内心触及灵魂的钢琴演奏,但是技术真是没话说,没听当任何错误,非常娴熟。当然咯,弹完掌声雷动,周围的家长开始教育孩子balabalabala...你知道那种感觉吗?他的曲子是好听的,但没有内涵,没有理解,他就是照着谱子顺利的把她谈下来,附带他觉得钢琴大师应该用的夸张的动作。给人的感觉是这个认真的每天每天都有很认真地练琴,但他一坐下去就开始练,偶尔停下来钻研一下这块的技术难点,然后继续。这中间是少了什么的。后果过就是,你听他的钢琴,闭上眼睛,什么都看不到,你只能听到悦耳的琴声,那有什么意思。“这就是苦练的后果,是一种体操或者竞技意义上的苦练,缺少音乐性和钢琴性。”欧阳江河先生说。我还看到过欧阳先生一段对朗朗的评述,他说“他是摇滚意义上的钢琴家,就像现在哲学理论界最火的齐泽克,我们需要齐泽克普及哲学,也需要朗朗在体育场演奏钢琴。只是,你觉得钢琴能在体育场弹吗?钢琴和耳朵之间能隔着扩大的高音喇叭吗?你要知道,钢琴中有非常细腻的,非常小的,像钨丝一样非常小,非常微弱的东西,只有在向大海一样黑暗的安静里,才能听到。”李云迪就不说了,不管怎样,他对钢琴是有理解的,就冲这一点他就赢了。当然我也想提醒他一下,平时多练点琴吧孩子。
我觉得凡是用专业点的眼光根本不用拿这两人比较,各有各的风格和演奏特点。楼主应该也鲜闻国外把霍格维茨和鲁宾斯坦两大世界级钢琴家放在一起比较吧→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云迪和郎朗谁厉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