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阳市市黄坑镇薮上是清朝的邵武府十五都薮溪吗?

南平建阳地图_建阳在线地图全图查询
当前位置:首页 &
& 建阳地图
=== 南平建阳地图 ===
=== 建阳资讯概况 ===
闽北历史纪念馆:为深切怀念献身革命的闽北英雄儿女,弘扬闽北人民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励闽北人民在改革创新和持续发展中,为闽北崛起建功立业、开拓前进。1983年中共建阳地委、行署决定在闽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崇安县筹划建设&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1985年动工兴建,1988年建成开馆。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著名的革命老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旅游度假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的武夷山市区列宁公园内,与公园内的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粟裕大将骨灰安放处、闽北著名的六烈士纪念亭等共同形成闽北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人文景观。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是一座回字型仿古建筑,造型典雅壮观,在开放式列宁公园茂林修竹的映衬下熠熠生辉。纪念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共分7个展厅,陈列200多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和26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翔实直观,全面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闽北人民经历的大革命浪潮、土地革命硝烟、抗日战争烽火、解放战争炮声的光辉革命历程。矿产资源:建阳市境内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石墨矿1100万吨,萤石矿317万吨,银铅锌矿35万吨,硫铁矿90万吨,蛇纹岩3102万吨,储量均居全省之首。书坊太阳山到莒口大金山矿脉是我省黄金的重点矿脉,还有砂金、钨、透辉石、花岗石、高岭土等,共有35种矿藏,潜在的经济价值超过57亿元。境内黄坑大竹岚一带19平方公里范围为国家重点保护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部分。区内原始森林里有众多珍稀树种、名贵药材、珍禽奇兽,被誉为“昆虫世界”、“蛇类王国”、“鸟的乐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此外还有鲤鱼山多宝塔、白塔山、庵山、武夷蛇园、朱熹墓、宋慈墓、西山摩崖石刻、书林门和积墨池、唐代龙窟、游酢祠堂、考亭书院遗址、书坊麻沙雕版印刷遗址和水吉将口古窑兔釉等一批自然和人文景观,是我市发展旅游文化生态产业的潜在优势。2002年我市还被国家环保署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游酢:游酢(),建阳县禾平里(即今建阳市麻沙镇长坪)人。熙宁五年(1027),20岁的游酢行冠礼之后,离开长坪,慕名赴洛阳拜见明道先生程颢。先生对这位风华正茂的弟子十分赞赏,便断言“其资可以进道”。同年八月,程颢出任河南扶沟县知县,特意举荐游酢任该县教谕。从此,注重酢学有专攻,成为福建闽北最早接受“洛学”的学者。元丰四年(1081),游酢又荐将乐杨时一道拜程颢为师。不到一年,两人同时告别老师。程颢嘱咐他俩把理学传向南方,目送他俩离去,怡然自得说:“吾道南矣!”其时,游酢已师事程颢十年,而杨时还不到一年,“吾道南矣”,主要还是对游酢而说。然而,如今学者津津东道“吾道南矣”这个典故时,只说杨时而不提起游酢,有悖于历史事实。元v八年(1093)游酢已是进士出身的太学博士,仍好学不辍。这时程颢已辞世。这年冬天,游酢为了进一步探索孔孟理学思想,便冒着大风雪偕好友杨时一起到洛阳拜伊川先生程颐为师。游酢、杨时来到程家时,正巧先生在瞑目静坐,两人见状,不敢贸然惊忧先生,恭敬地侍立一旁静候。待先生醒来时,天色已晚,先生叫他俩改日再来,待他俩走出门外时,雪积一尺多深。这就是尊师重教“程门立雪”的典故。游酢正是凭着这种勤勉好学的精神,尽得理学的真谛,成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游酢学成南归,悉心传授理学,使理学得以南传,“中兴于南”与后来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师承关系,被尊称为“道南儒宗”。疆域变迁:东汉建安十年(205年)建平县地域包括上饶部分地(即今铅山县)、建安县桐乡和现在崇安。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邵武立县,铅山招善、鹅湖二乡划属邵武,而旌孝等乡仍属建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建平县改名建阳县,辖地仍有旌孝及福建之崇安、建阳。唐末,旌孝等乡划入弋阳县设铅山场(铅山场于南唐保大十一年升为县)。宋淳化五年(994年),建阳县西北乡的崇安场升为县;咸平元年(998年),分建阳之上梅、下梅、会仙(赤石)、黄村、周村、将村(以上三里属今星村、黄村一带)等六里入崇安;治平三年(1066年),分建阳之东南(今童游乡东南面及宸前东面一带)并入瓯宁县;元丰五年(1082年),分建阳从政(非以后建阳境内之崇政里)、籍溪(此二里属今五夫乡田尾、古亭、茅厂等地)、丰阳(兴田)、节和(黎源、澄浒一带)、建平(黎源、澄浒)、五夫等里入崇安。宋元佑四年(1089年),瓯宁县将建阳东南一些乡村归还建阳。民国29年(1940年),又分建阳的崇文上里,包括今崇安之城村(古粤城)、大渚、井前、杨厝等地入崇安。是年10月,水吉从建瓯分出升为县。民国30年,将崇安县星村镇(同建阳县长坪乡接壤的)施家坪、源头一带(共288亩),划归建阳县管辖。1954年秋,邵武县水北区清平乡将坑上、薮上、西演、李家坡、黄竹楼、徐竹塘、邱家T与下坪,划归黄坑区九峰乡管辖;斗米岭、泥洋、王坝溪、(里外)对田、(里外)大竹栏、三板桥与倒水,划归黄坑区桂林乡管辖,共15个自然村,人口最多的村有20户。1967年2月,邵武县胡书公社屯上大队划出4个生产队给建阳界首大队管辖。1956年,水吉撤销县制,将所属一区(治所水吉)、五区(治所郑墩)、六区(治所漳墩)三个区及二区的下、黄地、岭头、陈地、仑尾等5个乡,三区的回龙、垅下、浒洲、马岚、澄溪与南头等6个乡,四区的小湖、贵源、大湖、马坑、东鲁与鸿庇等6个乡划与建阳,置回龙区、郑墩区、小湖区及水吉镇。建窑遗址:建窑遗址位于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是宋代福建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窑址有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山、营长乾等处,遗物分布面积约12万平方米。建窑烧造的瓷器品种有青釉瓷器、黑釉瓷器,以黑釉瓷器为主。黑釉瓷器又以兔毫盏为主,是宋代最佳“斗茶”用具之一。此外,还有油滴、鹧鸪斑、曜变等釉均是宋代黑釉瓷器的代表作。建窑黑釉瓷盖一度曾是贡品,受到宫廷青睐,并还流传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当地人民欢迎,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地位。朱子故里:朱熹故里建阳市位于武夷山南麓,另称潭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历史上,特别是宋代曾以“图书之府”和“理学名邦”闻名于世。东邻松溪、政和,南接建瓯、顺昌,西连邵武、光泽,北界武夷山、浦城,以“闽北粮仓”、“茶果基地”、“林海竹乡”著称于省。远在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繁衍、生息。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置建平县。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更名为建阳县。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唐石里(今黄坑镇)产嘉禾一本15穗,诏改建阳为嘉禾县。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复名建阳县,历明、清及民国。民国时期,建阳为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曾设于县城。革命老区分布于9个乡镇77个行政村。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阳两度为地区行署所在地,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下辖10个镇、3个乡、190个自治村、14个居委会及3个国营农场。总人口33.77万人,面积3383平方公里。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占人口1.5%的畲、满、回、苗、壮、蒙、侗等21个少数民族,约5600多人。建阳史称朱熹、蔡元定、刘火龠、黄干、熊禾、游九言、叶味道等“七贤过化”之乡。与孔子齐名的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大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晚年定居考亭讲学,四方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研究理学,著书立说,与蔡元定等创建学术史上令人瞩目的“考亭学派”,考亭也因此喻为“南闽阙里”,建阳称为“理学之乡”。如今每年清明节前后,远在美日韩及港澳台等海外朱子后裔都会前来祭祀拜谒,他所创立的南宋理学迄今仍被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来等国推崇。宋代以来麻沙、书坊雕版印刷全国闻名,“建本”图书远销海内外,是宋代三大印刷中心之一,有“图书之府”美称。建阳市人杰地灵,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是建阳童游人。13世纪,宋慈就撰写出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此外,北宋诗人、画家僧惠崇,宰相陈升之,明代福建第一个状元丁显,刻书家余象斗、熊大木,医学家熊宗立,清代天文学家游艺等都是建阳人。建阳名胜古迹有革命遗址3处、古文化遗址132处、古建筑12处、古墓6处、古石刻3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隐峰寺:俗称吴山庵,位于水吉良源吴山莲花峰山麓,距建阳25公里,今汽车已直通寺院山门,方便四方游客揽胜。亦为县文物保护单位。隐峰寺始建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宋元时期曾兴盛一时,下辖安庆、金斗、王元、回龙、西山、龙元……十八寺,有“小丛林”之称。清咸丰八年(1858年)毁于兵燹,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七年(1868)重修。隐峰寺有两道山门,第一山门正对寺前开阔地,百米之外即可望见,弟二道山门却转对左边的龙山,如此布局,令人生奇,据僧图诵(现住持长老,县政协委员)介绍说,隐峰寺左龙右虎以护寺,头道山门避虎山之煞,二道山门迎龙山之祥。第一殿匾曰“慈航普渡”,观音菩萨正坐殿上方佛龛,旁配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和地藏菩萨。这种把四方菩萨供奉一殿的布局,也颇有民间宗教的特色,邑中寺庙,虽供奉不一致,但数字却是奇数,多数为一、三、五三种,七者甚少。一柱香火,四方菩萨皆受用。整个寺院占地两千多平方米。大殿雄伟庄严,房梁上方为斗拱组合,精密细致;综合了清代民间木雕、彩绘等艺术精华,令人叹而观止。吴山隐峰寺风景恬静优雅,幽花,疏竹;画景、神界;信男善女们,在此求得皈依,假日游览者在此求得安宁,终日繁忙,得闲投入此大自然的怀抱中,清风拂面,空气清新,闻也甜丝丝,吸也香喷喷,无穷乐也。产业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7.5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4亿元,增长3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亿元,增长6.2%;财政总收入4.78亿元,增长7.2%;地方级财政收入3.12亿元,增长15%,税性比重达8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6.5亿元,增长30%,工业项目投资比重达53.4%;外贸出口7000万美元,增长24.5%;山海协作项目注册资本金14.5亿元,增长2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8亿元,增长1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90元,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6340元,增长8.9%;城镇登记失业率3.5%;人口自然增长率5.37‰。多数经济指标位居南平各县(市、区)前列。农村经济。农业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烟叶种植面积2253.3公顷,总产10.4万担,促进农民增收5657万元;桔柚、葡萄等水果盛产面积增加333.3公顷;食用菌总产量超1.1万吨。完成造林更新4000公顷,建设笋竹高效丰产示范片800公顷,新开竹山机耕路100千米。建立优质专用粮发展基地3533.3公顷,推广超级稻1万公顷。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4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增长71.8%,带动农户6.5万户。农村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新成立12家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全市各种行业协会及专业合作社达60余个。投入1380万元,实施烟田基础设施建设50处。投资1200万元,低改农田386.7公顷,建设标准农田200公顷。完成农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9项,增加耕地面积119.3公顷。农业机械化水平继续保持全省县(市)前列。农村公路硬化全年完成45条199.6千米,硬化率达95%以上。基本实现村村通客车目标。全市饮用水安全合格村达93%以上。“造福工程”完成搬迁510人。工业经济。做大做强优势企业,五大产业实现产值32.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8.6%,拉动规模工业增长32.6个百分点。全年新增规模企业23家,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2.4个百分点;新增亿元企业3家,全市10家亿元企业完成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1.4%,带动规模工业上升19.7个百分点。加快海西林产工贸城建设,一期工程建设有序实施,共征地318.9公顷,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28亿元,现有入园企业34家,总投资21.6亿元,与竹木生产加工企业相配套的闽北木材交易市场也正式运营,省级竹木产品专业检验中心批准成立。项目开发。全年新开工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5个,其中:6000万元以上项目2个;亿元以上项目4个,分别是投资2.7亿元的森岚木业,投资2.56亿的三爱药业扩建项目,投资1.5亿元的鑫泉木业和投资1?5亿元的美加德纺织企业。列入省、南平市考核的9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8亿元,占年计划的112.2%。浦南高速公路建阳段已经进入路面施工阶段,武邵高速公路征地拆迁工作基本完成。
建阳市恒博阀门科技有限公司具有多年的设计,制造各类阀门以及阀门驱动装置的丰富经验。公司技术力量雄厚,生产工艺先进,具有完备的检测手测和试验装置及完善的产品...
上一级分类:南平市行政村 建阳市行政村分类所有词条 此分类暂无词条!...
建阳市黄坑闽辉竹木工艺品厂地址邮编机构名称:建阳市黄坑闽辉竹木工艺品厂机构地址:黄坑镇邮政编码:354212建阳市南平市建阳市城关三利粮食加工厂...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市邮编,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市区号,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市行政区划,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市邮政编码...
福建省建阳市湛卢精密铸造有限公司...湛卢精铸公司创建于1995年,现已发展为三个铸造工厂和一个机械加工厂,属中国铸造协会会员单位,是国内内资较具有规模的铸造企业...
日...出厂合格率达到100%昨日,记者在建阳市武夷味精公司看到,去年投入1800万元进行技术 创新和设备更新的项目全部投入使用。近年来,建阳市以加速推进...
建阳市地图是南平最权威的网络地图,能详细提供南平地图,南平市地图,南平电子地图,南平市电子地图,南平市区地图,南平旅游地图,南平公交地图,南平市交通地图,陕西省...
南平建阳市办公商务网邻通为您精选了大量通过信用认证的南平建阳市办公商务公司,您可以查询到南平建阳市办公商务公司的企业简介、业务范围、信用认证、联系方式等...
建阳市旅游指南提供建阳市旅游信息,建阳市景点介绍,建阳市旅游线路,建阳市旅游攻略,建阳市旅游点评,建阳市旅游博客以及建阳市酒店宾馆预订等最新信息。...
关于网站 |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2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 &&&
建阳区人民政府 日期: 【字体:
】 点击数:&
大 潭 城 池
&&& 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时,建阳为吴越南地。东汉建安十年(205),吴分上饶地,并析建安(建瓯)县置建平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司马炎,以建平县名与建平郡名相同,改建平县为建阳县。建阳县建城始于“闽粤王无诸尝筑城以拒汉。闽王王审知复于此筑城建寨工。名大潭城。”大潭城三面临溪傍水,水流基松,岁久倾塌,屡修屡塌,历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重修比比,更仆难数。元时陈友定据潭时,数因旧基筑之。西北跨山,东南临溪,东门景南,南门景舒,西门景肃,北门驻节,基深底固,势如磐石。明永乐十四年(1416)洪涛激啮,惟存南北二门。明弘治元年(1488),张津以进士为建阳邑宰,会有诏天下州县各筑城堡,张倡邑中笃义之士,捐资代石,范砖重修垣堵,雉堞,周围3384米,高6.2米,除旧四大门外,添永安、永宁二门,六门各置楼布兵守之。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县余广历经三年抢修整治,还增高西北二门。嘉靖三十年(1551)大水,永宁门涝陷,东南隅尽塌,知县冯继科重修。乃匾景阳为“东阳胜览”,景肃为“西陆奇观”,景舒为“潭阳保障”,驻节为“闽海上游”。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邵武流贼起事入侵,知县邹可张凿西北门外二条壕沟,西长120多米,深广各6米。明万历间()知县魏时应,在增高城垣时,又复增围护。不久都遭水圯。知县叶大受、董遇相继修筑。清乾隆年间()东南沿溪两度圯于水,城垛半倾。自北门至永宁门马道,隐者凡六处。嘉庆间永安门马道陷,道光九年(1829)东门马道陷。洪灾三年两头,城垣具乎危殆,为了宁靖安澜,修城继武络绎。物换星移,前灾后复,永无竟止。直到辛亥革命,城垣不抵枪炮。千年城垣成了大潭人民的坚实拦河坝,人们建高楼于城头,把一座大潭城变成一艘硕大的大舰船,一往无前,方兴未艾。
闽 王 城 池
&&& 五代(907年朱温立后梁算起)时,河南光山人王审知,从其兄王潮起兵,入据福建。909年王潮溘死,审知继任其兄王潮的威武军节度使职,自封闽王,建都福州长乐。28年后的937年,南唐李昇代吴在南京称帝。五代开运二年(945)由李昇继承人李璟灭王审知。据道光版《建阳县志》记:“闽王城,在(建阳)县北崇文(将口)里。相传闽王王审知筑城于此。今土阜周回,隐隐若城郭。外有水田环绕,盖城壕也。今里人呼其地为王殿,呼其村为城村,呼其洲为宝盖洲”。宝盖洲“闽王王审知尝筑城立寨于此,有叛将据之,事败,乃弃所窃宝盖于溪,旋涌为洲。入夜,辄发光采,因命以今名。”其实建阳古称闽越地。闽越首领无诸,相传是越王勾践(?~前465)之后裔,秦时(前三世纪后期)被废为君长,其地划入闽中郡(以建瓯和福州为中心地),后无诸助刘邦灭秦有功,于公元前202年,复立为闽越王,都东治(福州)。后内部分出东越,公元前111年东粤王余善反汉失败,汉武帝刘彻徙大量江淮间黎民百姓入闽定居。从城村闽王城遗址的结构看,地理上不符以“拒汉”地理要冲,规模上不合长治久安的宏伟大计。所以,城村遗迹的历史应该推前到战国后期。历史总是有后人证实的。
童游古民居
&&& 位于建阳城水东的童游,曾以“小巷纵横,密如蛛网,处处曲径通幽,仿若置身迷宫”而著称。由于时代变迁及城市建设,昔日古巷已寥若晨星。现存清代古民居较为集中的,仅限于童游民主路及井巷一带,该处古民居多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已有200余年历史,且均为一李姓大族及旁系所建,因之风格较为一致。如民主路29号,门前有一对石敢当,大门宽4米,门内有一座5米高4.5米宽的牌坊,牌坊内砖雕在“文革”期间被黄泥封闭,至今尚未清除。该民居内进三厅,每厅均有天井,纵深约20米,第三厅中堂横额题曰《井星庆云》。而民主路27号布局相似,可喜其精美砖雕保存完整,内容有状元回乡、喜鹊登梅及神话故事等,让人惊叹的是天井边沿的石材竟为长4.2米宽1米厚0.3米的整块岩石铺设,两侧厢房为缕空花格窗,雕功精细;其房柱底座则全用硬木代替岩石。童游古民居每进深度在15~30米之间,大户有门楼牌坊,小户则大门直进,许多古宅因年久失修,或新旧夹杂,已面目全非,若不加以保护,将被时代淹灭。(根据程瑞春文稿整理)
将口古民居
&&& 位于建阳城北17公里处的将口村。文物考古资料表明,将口在二三千年前的青铜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和生活。汉初,闽北为闽越王辖地,将口与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相距仅10余公里,文化特征一致。进入唐代,由于受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闽北经济逐步繁荣,至宋而鼎盛。分布在将口村北的唐窑遗址,面积数千平方米,制瓷历史长达半个多世纪,其生产的青瓷颇有“千峰翠色”之感,代表了闽北唐代制瓷业的水平。将口水陆交通便利,自古为闽北重镇,商贾云集,屋宇毗邻。现存古民居建筑,大多为清代所建,多属南方类型的四合院中轴线上两进或三进,两侧为厢房,便于聚族而居,既有土木结构,也有砖木结构。风火墙多为五岳朝天式,高达四五米。屋顶有的设鱼形鸱吻。门楼多有精美砖雕图案配饰,内容有瑞兽祥禽,也有奇花异草,且大量使用谐音、寓喻、象征等手法,如以蝙蝠谐音“福”,以鹿寓喻“禄”,又有以石榴暗喻多子,以松鹤暗喻长寿等等。保存较好且较具特色的建筑有清同治二年(1863)重修的张载(张横渠:宋代著名学者)家祠,传说为明代首科状元丁显所居的“状元府”以及王家祠堂、临水宫等。(根据谢道华报道整理)
书坊楠木厅
&&& 座落于建阳市书坊乡书坊村古街上,为清代末年书坊富商陈氏所建,属闽北罕见的砖木结构古民居。由于民居中的100余根柱子、横梁、窗户及桌、椅、床等主要家具用材均为名贵木材楠木建造,故名。楠木厅为四进结构,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门厅、天井、正厅、后厅,两侧为厢房。大门由楠木半弧卷式作屋檐,并由木雕砖雕鸟兽相融一体,图案精美。正厅由4根口径30多公分3.8米高的楠木构成。正上梁楠木板上木刻精致。正厅正上方佛堂是楠木精雕拼合而成,显得古朴典雅。后厅边门由人物、动物、花鸟木雕组成。厅内有三个天井,天井旁墙上刻有朱熹手迹石雕横批“安之居”和对联石雕等,雕刻细致。天井中竖立石担,担上种植兰花,石雕缸内养有金鱼,形成一幅悠闲静雅景致。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现有陈氏后裔及其他居民住。楠木厅主人陈一新,早年在书坊种茶,后经营茶叶致富。该厅从1903年开始建造,历时3年,建造时动用木匠200人,泥水工300人,共建造大小房间90余间。新中国土地改革时,楠木厅被分配给其他穷苦人居住。80年代后,由陈一新的孙子赎回一半,并将被毁坏的部分精心修复,从一个侧面再现当时的丰采。
漳墩白沙桥
&&& 位于建阳市漳墩镇漳杭线一公里到619米处,桥长40余米,三孔,两个桥墩的分水尖上部各镶着一只“公鸡嘴”,与桥身浑为一体,它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此桥不仅结构独特,还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据传说,那两只“公鸡嘴”是护桥神的化身,有了它,数百年来,任凭山洪卷来巨木和泥石流的冲击,白沙桥都安然无恙,1975年,公路维修部门对桥面整修一次,并加上栏杆,但桥的主体仍保持原来的风貌。是至今仍作为公路桥梁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拿坑石拱桥
&&& 位于建阳市书坊乡饶坝村拿坑,是建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拿坑村前相距一公里长的一条溪流上,原建有13座桥梁,现存8座石拱桥(石砌单拱桥)。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至万历元年(1572)期间相继建成。清乾隆十五年(1750)间加造石栏杆。桥长大都在6.5至7.3米、宽4.5至5.6米。拿坑是古代建(阳)邵(武)古道必经之地,故建这些拱桥以利行旅。拿坑桥为闽北罕见的石桥建筑群。桥侧有明、清石刻题记,记载此桥建筑始末。该桥保存较好,至今仍可通行。
黄坑太子桥
&&& 位于建阳市黄坑镇长见村至李家塘之间的一条溪流上,共建有石拱桥7座,桥为石砌单拱。据史料记载为明朝年间建造,最迟在崇祯年间。其中一座位于长见村太子岭的溪涧上,被称作太子桥的规模最大,跨度18.6米,宽3.6米,高10余米。高阳桥跨度约16米,宽3米,高约10米。双石桥跨度约10米。枉溪李桥(二座)跨度各约10米。杨树桥跨度约4米。李家塘村现存修桥捐款碑一方,落款为大明崇祯十六年(1643)。古桥保存完好,至今仍可通行。
庐峰摩崖石刻
&&& 位于云谷山一顶西南侧的蛇仔岭山脚,由宋理宗皇帝御书赐蔡抗,以彰其祖蔡元定。宝佑四年(1256)蔡抗刻石于一座高约四米的圆锥形岩石上,“庐峰”二大字约一米见方,其周围镌有小字:“理宗皇帝御书”(上方),“乙卯赐蔡抗”(右边),“宝佑丙辰十月朔太中大夫参知政事臣蔡抗刻石”(左边),字迹保存完好,已列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山摩崖石刻
&&& 位于山顶西侧,纱帽岩旁,字大一米见方,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刻系南宋宝佑三年(1255)理宗皇帝乙卯赐蔡抗的御书真迹,字体苍劲,气势磅礴,刻工精细,至今完好如初。“西山”摩崖石刻,位于山顶西侧,纱帽岩旁,字大一米见方,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刻系南宋宝佑三年(1255)理宗皇帝乙卯赐蔡抗的御书真迹,字体苍劲,气势磅礴,刻工精细,至今完好如初。
考亭书院石坊
&&& 座落在建阳城区西郊考亭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坊为明嘉靖十年(1531)巡抚福建监察御史蒋诏,与分巡建宁道佥事张俭民倡建的石牌坊屹立在玉枕山下。此坊造型古朴,器宇轩昂,为三间四柱五牌楼结构,高达10米,面宽逾8米,全由石板、石条雕凿榫卯衔接而成。圆顶为葫芦形。从五层到三层共有五座小牌楼,层层对称。石坊正中上方前后两边都刻有“考亭书院”四个大字(传为宋理宗御笔),一二层三间有六块石横梁,石面分别雕有长龙、麒麟、奔羊、凤凰、仙鹤、双狮戏球等瑞兽祥禽及仙居道士等人物形象,雕工精细,神态活现,呼之欲出,真乃吉光片羽,弥足珍贵。1966年西门电站建成蓄水,牌坊下半部被库水淹没。1983年由县文物部门将其迁至玉枕山下。
朱熹画像石刻
&&& 明代石刻,原立于建阳城关西郊考亭书院集成殿内。墨石石质,长约114厘米,宽约49厘米,厚约10厘米。题首刻“徽国文公遗像”,其下刻小楷字:“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是予盖将有意焉,而力莫能与也,佩先师之格言,奉前烈之遗炬,惟音然而日修或庶几乎?斯语,绍熙元年孟春良日熹对镜写真题以自警”。下部为朱熹画像,他身着儒服,头戴纶巾,拱手正襟,端恭而立。其刻工线条流畅,粗细得体,朱熹晚年之风韵跃然石上。石刻现藏于市博物馆。(注:朱文公自画像,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郑墩系列石雕
&&& 郑墩石雕,系资政大学士徐清叟墓前石雕,原立于建阳县小湖镇大湖村大山坪(祝墩)月山,日,武官石雕被盗走一尊,后徐氏族人将其移于建阳市水吉镇郑墩村西瓯徐氏祠堂门口两侧,现存形态各异的石人、石羊、石狗、石狮共9个。据水吉地方史料记载,自明代万历十三年 (1585)至崇祯八年 (1635)的50年间,徐氏家族徐公拜相后,不徇私情,不免开罪佞臣,被诬告欺君。皇上不明就里,便准奏斩,徐公便成为刀下冤鬼。不多久,徐公冤案昭雪,皇上悔之不已,便赐以金头与墓前石雕群(即文官二尊,武官二尊,另有石羊、石狗、石狮各二尊),另赐国库玉枕一个,以相礼葬之。文物考古人士认为,郑墩石雕群像属明代文物,在闽北除武夷山外,尚不多见,实属古代文物珍品。
小湖塘楼石旗杆
&&& 位于建阳市小湖镇塘楼村。清代遗物。杆石质,由杆座、杆身、杆头组成,高7.7米,杆座方形,海边0.35米。左右由夹杆石上下榫口套牢固定,夹杆石以上杆身圆形,径0.35米,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杆身中段距底3.1米处串嵌旗杆斗,斗方形,高0.4米,上斗边0.45米,下斗边0.4米,斗以上1.73米,杆身又套镶嵌圆环石鼓,环径0.4米,高0.33米,上端杆身2.14米,杆顶端圆弧半球形,保存完好,尤为难得。
水南多宝塔
&&& 明代建筑。座落于建阳市城区水南五里近的鲤鱼山,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为八角七层阁式宝塔,石砖木混合结构,须弥底座由八尊石刻雄狮承托。每层八面佛龛内均雕有佛像,两旁雕饰花卉、如意纹,塔檐为条石挑檐。充分体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绝的技艺,它是建阳县文化历史悠久的重要标志。宝塔,历史上常常作为一个县的标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多宝塔毁于火。阁楼梯被烧毁,塔身塔顶曾遭雷击,残缺破损处长满草木。虽经千劫仍然矗立于鲤鱼山顶,为使这一古迹生辉,1986年建阳县长郭上龙支持拨款10余万元,县文化部门做出规划,并技术指导建筑部门负责修复,于1988年竣工并立重修保护碑一块。至90年代后,由于没人管理,宝塔内部木梯等设施再遭人患。
水吉普照塔
&&& 明代建筑。坐落在建阳市水吉镇郑墩村鸟火山上。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始建于明天顺(1457)年间,系楼阁式空心塔,砖石结构,六角七层,高16.24米,底层塔围为15.50米,由叶氏宗孙集资修建,并聘请福州三山玉田建筑名匠陈永发、陈景星负责施工建造。每层翘角飞檐,每角上均系有铃铛。塔身每层有二个佛龛。塔顶覆以铁钟。1991年修缮。普照塔旁的普照庵始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由徐氏主静公派下子孙同建,建筑面积1036平方米,占地1400平方米。庵内有清道光七年(1828)重建的香炉一座。普照庵于1982年由僧世贵主持下进行过大修。
水吉联升塔
&&& 明代建筑。联升塔距普照塔仅数十米。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始建于明万历47年(1619)间,系楼阁式空心塔,砖木结构,六角三层。塔高12.57米,底层塔围为15.30米,塔已轻度倾斜,塔顶崩圮,塔身由砖块砌成,塔心楼板及梯子全由木质做成。建塔年间,水吉郑墩徐姓在各地任知县、知府以上官职的就有14人,因为纪念徐姓科甲联登而建,故此塔只建三层,偶三级连升之意。1991年修缮。
书坊古白塔
&&& 清代建筑。座落于建阳市书坊乡书坊村之东海拔1500米覆船山上。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六月,系楼中式空心塔,砖结构,六面五层,高约15米。相传当时船只沿河行至山脚下时常发生船覆人亡,故民间百姓集资建此宝塔,以祈行船平安。塔顶覆以铁钟。塔内原有木旋楼梯,现已毁,其它保存完好。
麻沙浮翠亭
&&& 宋代遗址。考亭的“天光云影”亭和麻沙浮翠亭特别出名。在考亭书院两侧,宋绍兴二年(1132),朱熹凿“方塘半亩”遂构亭其上,亭楣匾额上书有“天光云影”四个矫健苍劲的大字。麻沙浮翠亭乃麻沙人黄文肃将朱熹的《浮翠亭诗用刘叔通韵》的真迹镌刻于浮翠亭上。岁月流逝,当年的事物成了今日的传闻。
水吉建窑——全国文保古窑址
&&& 宋代窑址。位于建阳市水吉镇池中、后井村旁,1985年10月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距水吉镇约7公里,西距建阳市约38公里,南距建瓯市约50公里。历史上窑址因地处建州而得名,故又有“水吉窑”“建阳窑”之称。窑址分布在芦花坪、牛皮仑(包括庵尾山)、大路后门和营长乾(又名社长埂,包括园头坑)等处,建窑为宋代著名窑场之一,创烧于唐末五代,盛于两宋及元初,元代中后期走向衰落。窑场总面积12万平方米。主要以烧制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墨釉瓷碗为主,俗称“建盏”,不少为御贡品。
&&& 宋元时期,宫廷皇室对建盏有特殊偏爱。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朱琰《陶说》有:“宋时茶尚撇碗,以建窑兔毫盏为上品”。建盏还流传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1976年在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中打捞出大量中国瓷器,其中不乏建盏珍品。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日本国曾派陶工到福建学习烧造黑釉瓷的方法,回国后在濑户设厂烧造黑釉瓷器,这便是以后所称颂的“濑户物”。日本都、道、府、县各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收藏有相当数量的建盏,腾田美术馆和静加堂收藏的“曜变天目”茶碗(南宋)被视为国宝级文物。建窑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光辉的一页。
&&& 1935年6月,美国学者詹姆斯o马歇尔o普拉玛到建窑考察。上世纪50年代后,宋伯胤、冯先铭、叶文程、曾凡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及山崎一雄、林屋晴三、路易o艾黎等一批日本、美国、新西兰、英国、新加坡、韩国及马来西亚等国的专家,先后对建窑进行了科学考察。1960年10月和月,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及历史系考古专业、省博物馆和建阳县文化馆联合对芦花坪窑址进行了二次科学发掘。1989年12月至1992年7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省博物馆和建阳县博物馆联合对大路后门、营长乾和庵尾山窑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基本摸清了建窑发展的历史脉络,并为全面、系统地了解、研究建窑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考古队清理了五代到宋末元初的龙窑基址八座,其中90SJY3长达135.6米,为国内最长的龙窑,堪称世界之最,一窑的装烧量高达10万件。此次发掘获取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和文字材料,出土了鹧鸪斑等极名贵瓷品,填补了建窑的一项空白。
将口唐窑——省级文保古窑址
&&& 唐代窑址。位于建阳市将口镇将口村北2 公里处,1991年3月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属福建著名古窑遗址。窑址分布在仙奶岗、郭龙山二处,总面积约5500平方米。1977年发现,月间福建省考古队在仙奶岗窑址发掘了长达52米的唐代龙窑基址一座,为国内最长的唐代龙窑。窑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青瓷和窑具。瓷器胎质大多数细腻纯净,多呈黄白或灰白色,釉色以青绿和青黄为主,颇有“千峰翠色”之感;釉层普遍较厚,施釉往往不及底,部分器物上采用了先进的釉下褐彩装饰和刻花装饰;装饰题材丰富,既有飞禽走兽,也有花卉草木等,形象古拙简练,多为随意之作。出土产品均为青瓷,器形有碗、碟、钵、盆、罐、盘口壶、执壶、灯盏、水注、器盖、枕、炉、秤砣等10余种。年期间,建阳县文化部门修筑了围墙并加盖顶棚加以保护。将口唐代窑址的发现填补了福建省唐代龙窑的空白。
华家山窑——市(县)级文保古窑址
&&& 宋代窑址。座落于建阳市莒口镇社州村西南约8公里、华家山毛竹采育场东北,1983年7月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窑址分布在社州村碗厂至金山村中窑和南窑沿线一带,3处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文化堆积厚0.5~1.5米,采集标本有景德镇湖田窑系的青瓷和青白瓷,器形有碗、盘、杯、碟、瓶、洗、匙等,胎骨洁白细腻。窑具有匣钵、垫饼、支圈等。装饰手法以印花为主,兼以少量刻花和划花,支圈复烧为该窑的一大特色。相传,宋时华家山一带有近百座窑,窑炉密布,瓷器种类繁多,器形丰富,其产品畅销四方。
溪口碗窑——市(县)级文保古窑址
&&& 明代窑址。坐落在建阳市童游镇溪口村。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碗窑是地方志书中有记载的少数几个窑场之一。据明嘉靖《建阳县志》载:“碗窑,在县东均亭里,有里窑外窑,烧出器皿里窑色青而价高,外窑色黄而价贱。土人以此为业。”经调查,窑址分布面积约5万平方米。地表采集青瓷残器及窑具。青瓷以青绿为主;此外,尚有青黄、暗绿、灰绿等色。胎体厚重坚硬,色浅灰。器形以碗、盘、香炉、香插供器居多;罐、杯、盂、花钵等次之。装饰手法为釉下暗花装饰,纹饰图案有菊花、八卦及“福”字等。窑具有匣钵、垫饼、托座等。
五代o蔡炉墓
&&& 蔡炉墓,座落于建阳市麻沙镇相辞岭排山。蔡炉为建阳蔡氏入闽始祖。卒于五代天福八年(943)三月初六日,寿八十八岁。墓山形为朝天母螺状,以九个螺形向下,三条向内围圈,形象螺丝尾巴,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独特造型。宋嘉定十五年(1223)八月,蔡渊、蔡沆、蔡沉以及父元定两代人立碑曰:“有唐长官蔡公之墓”。该墓自宋代以来,千年香火未断,子孙枝繁叶茂,散居海内外100余万人,为官者大部分在任地开基立祖。蔡炉墓于中华民国后期遭盗。新中国1980年,麻沙汽车修配厂在墓山腰兴建千吨自来水池三个,大量沙土淹埋墓地,墓碑无存。1995年,经蔡氏后人蔡古初、蔡建海等多次寻找,并查对族谱所载墓图确认后,筹集小额资金,由蔡建海、蔡水流、蔡忠勇等出面立一小碑,草草修复。2001年初,蔡建海、蔡有旺、蔡林顺等再次修复,并对照墓图全面清理场地,按原墓群形态全面用卵石浆砌,新立高大青石墓碑,碑曰:“唐长官蔡炉公墓”。
唐代o游匹墓
&&& 游匹墓,座落于建阳市麻沙镇长坪村。游匹,后人尊称五丈公,唐代中叶与兄游植入闽。游植居莆田紫霄,为福建南支游氏始祖。游匹居建阳长坪,为北支游氏始祖。自游匹以降,历宋、元、明、清及近、现代,游氏世居长坪,成为本邑望族。千百年来,游氏名家辈出,宋理学家,教育家游酢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1994年,建阳文物主管部门对游匹墓进行整修,碑前立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墓碑一方,上刻“大(唐)游匹公虞氏夫人墓”。近年,由“建阳市游酢研究会”及“游氏宗亲会”集资再次进行修缮和扩建。
宋代o蔡发墓
&&& 蔡发墓,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虹桥村。蔡发,字神与,号牧堂,南宋建州建阳人,是宋代的理学家、天文学家,著有《天文星象》《地理总论》等著作。蔡发生于北宋元佑年(1089)正月十八日寅时,卒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六月一十日子时,享年六十四岁。是蔡氏九儒之首。蔡氏族人在建阳蔡氏宗亲联谊会的带领下,依据有关的蔡氏族谱记载,经过多方勘察,于2004年5月找到了蔡发墓,并在其墓址中发现了宋代残存的墓碑。该墓已有836年的历史。在海内外蔡氏族人的资助下,蔡发墓修缮一新,墓园位于青山环抱的山谷中,前眺平地,后枕青山。远望墓园,墓两旁山脉逶迤延伸。蔡发墓遵循宋代的造墓风格,整个墓全用鹅卵石铺砌而成,中为穹隆圆形墓堆,石碑位于墓后,为整块花岗岩,高约2米,上刻“宋牧堂公詹氏妣墓”,整个墓园显得古朴、凝重、端庄。
宋代o朱熹墓
&&& 朱熹墓,座落在建阳市黄坑镇九峰村后塘自然村大林谷。墓为凤字形,墓地为朱熹生前所择,背倚九龙岩。封土堆为卵石垒砌圆形,面积约200平方米。墓园保护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墓前立石供桌一张、石望柱一对及石香炉一只。墓后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立“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碑一方。墓园早年建有“顺宁庵”和“翠如亭”。大林谷山下有“宰木亭”,元、明、清三代都在此建有亭堂,称“朱子祠”,为朱子后裔祭祀和拜谒者歇息之所。墓园内原有下马亭遗址,亭前石碑上刻:“朱文公墓在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通往后塘村的路旁立墓道碑一方,上刻:“先贤朱文公墓道”上款为:“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岁十月望日”下款为:“巡抚福建学院车鼎晋同捐俸建立”。1982年省文化厅拨款修缮朱熹墓。1985年经省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县文化部门修建墓道碑亭一座,亭内立清代墓道碑一方,碑高3.3米,碑中篆刻:“宋徽国公文公朱子墓道”,上款为:“道光戊中孟冬”,下款为:“资政大夫升学使者彭蕴章敬题”。1992年韩国朱氏中央宗亲会捐款新建了“思源亭”。近年来有10多个国家的学者及大批朱子后裔前往墓园参观拜谒。
宋代o祝氏墓
&&& 祝氏墓,座落在建阳市莒口镇马伏村太平山上。祝氏系朱熹生母,卒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正月。墓地为朱熹与其大弟子蔡元定所择。墓为凤字形,坐北朝南。墓堆为河卵石砌圆形,直径约2.1米。墓园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墓堆后石碑上刻:“朱文公母祝氏之墓”。据史书记载,朱熹于乾道六年葬母于后山天湖之阳,同年在此筑“寒泉精舍”守孝治学,并与吕祖谦共同完成了《近思录》。此墓年久失修,渐被人遗忘。时值1991年春,建阳县文物工作者在文物调查中发现了墓碑一方,上刻:“朱文公母祝氏之墓”八个楷体大字,碑高约1米,宽约0.37米,厚约0.1米,由市博物馆收藏。1992年春,韩国朱子后裔捐资进行修缮。同年9月,建阳县人民政府批准将其列入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聘请专人看护。有关部门组织力量,逐步修复“寒泉精舍”等附属设施,并作为“朱子史迹旅游圈”的参观旅游点之一对外开放。
宋代o宋慈墓
&&& 宋慈墓,座落在建阳市崇雒乡昌茂村旁,该墓长年失修,被埋于荒丘野草之中。经宋大仁教授呼吁,建阳县政府于1955年组织力量经多方寻找,终于得寻断碑:“慈字惠父宋公之墓”,地点与道光《建阳县志》所载相符。1957年和1982年县政府拨款对墓地进行全面修葺,拓宽墓道,建亭立碑,加筑围墙,植树绿化,并定专人看守。宋慈墓园占地约1000平方米,封土堆为石砌圆形。1986年,中国法医学会与建阳县政府联合召开“纪念宋慈诞辰800周年”学术会议,与会学者、专家曾到此祭祀宋慈,并立碑为记,碑文曰:“业绩垂千古,洗冤传五洲”。1991年5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o蔡元定墓
&&& 蔡元定墓,坐落在建阳市莒口镇上布村。蔡元定,南宋绍兴五年(1135)出生,字季通,号西山,谥“文节”。建阳市莒口后山村人。为著名的“蔡氏九儒”之一。晚年横遭“伪学”之祸,贬湖南道州。庆元四年(1198)八月病逝,十一月灵柩归葬今址。朱熹为其撰碑文。原墓碑上刻:“有宋蔡君季通之墓”。墓园历代均有修缮,至近代荒芜。20世纪50年代后,因大炼钢铁,开发茶山,使墓地两次受毁灭迹。建阳市文物部门及建阳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建阳蔡氏宗亲会等多次协力同修,现墓园占地面积达数千平方米。年建阳裔孙蔡建海等筹集小量资金,草草修复,立一小碑。1998年5月,由广东裔孙蔡西员、蔡子贞二人前来寻根认祖,倡议修复元定墓,经多方宣传筹款,终得各地宗亲资助,采用卵石砌成墓堆和半圆圈护墙,体现宋代名墓风范,并立高大墓碑,高3米,宽85公分,厚30公分,重2.7吨。碑文曰:“宋太子太傅蔡元定公之墓”落款为国内外众裔孙立。进口处立蔡元定墓道碑。1997年1月确定为建阳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0年7月,以墓地为主体建成“西山陵园”。(详见本书《人文景观o西山陵园》)
宋代o朱塾墓
&&& 朱塾墓,座落于建阳市莒口镇社洲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朱塾,字受之,宋理学家朱熹长子,生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卒于南宋绍熙二年(1191)。该墓始建于绍熙三年。此后历代时修时荒。1994年由旅居海外的朱塾二十四裔孙朱祥南重修。墓为凤字形,河卵石砌圆形封土堆,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
附(一):朱熹《亡嗣子圹记》
宋朱塾,字受之,其父徽州婺源人。大父讳松,绍兴史官也。父熹,今为鸿庆祠官。母刘氏,聘士勉之之女。塾于绍兴癸酉七月丁酉生,绍熙辛亥正月癸酉卒。娶潘氏,生二男,长曰镇,次曰恩老,四女归、昭、接满、镇满皆夭。明年十有一月甲申葬大同北麓上实天湖。其父为之志。呜呼痛哉。
附(二):朱杰人《重修先祖受之公墓记》。
先祖受之公墓始建于绍熙壬子(1192),明万历年间重修,后渐荒圯。1994年春,旅居马来西亚之受之公二十四世裔孙朱祥南返乡祭祖,哀祖茔之淹没,痛祭享之不继,而动异邦游子慎终追远之情,乃捐资重修。越明年,告成。1994年冬,祥南敬修,杰人恭记。
鳌 峰 书 院
&&& 唐代遗址。座落于建阳市莒口镇焦岚村樟埠(古为义宁、熊墩、熊屯、樟阜厅),唐兵部尚书熊秘建。(嘉靖《建阳县志》卷五)熊秘于唐末乾符间(875~879)任右散骑常侍,领兵入闽守温陵(今泉州),不久就卜居建阳的莒口义宁,后人遂称其居处为熊墩。熊秘定居此处后即兴办家塾,以教子弟。宋初,熊秘后裔熊知至,自号鳌峰先生,隐居此处,遂名家塾为鳌峰书院。北宋熙宁、元丰间,由于家学兴旺,子弟苦读成风,熊墩常出人才,进士及弟,至南宋仍久盛不衰。熊氏子孙在此书院攻读而登进士者,先后共有十三人。宋亡后,熊秘后裔熊禾主持书院并予重修,将门改对云谷,以示仰朱熹之意,又增建传衷堂、道源堂、熊氏忠孝、节义祠,以之褒扬德哲,激励后学,继承与发扬朱熹理学。鳌峰书院经熊禾修葺重建后,因大门面对朱熹曾经筑室讲学之处的云谷山,况接文公道学之传,因改额曰:“云谷书院”。(《熊勿轩文集,附录》卷三六,第八十三页)。熊禾决心继承理学道统,不遗余力地传播鳌峰书院的名声,他曾会集名人于书院,讲学著书,写诗吟赋,并为纪念书院盛况写下《鳌峰书院会释五十五人诗》。诗云:“晓日瞳瞳一岁初,乡间盛会说吾庐。运当尧历三千六,数协羲图五十余。修竹岁寒欣得友,野花春色且携书。大篇听取艰辛训,万古天心定不虚。”鳌峰书院因熊禾讲学著述闻名于世。熊禾逝世后,后人即以此地建祠奉祀之,故又称勿轩先生祠。明永乐初年()书院寝废,院址被权势侵占。正统十二年(1447),熊禾六世孙为此申诉上司高某与董某,书院才得以收回修复。前纂修国史教授崇安丘锡曾为此撰《鳌峰书院记》。鳌峰书院毁于中华民国后期,留下五大圆门与残垣断壁,1976年将遗址改为良田。
横 渠 书 院
&&& 宋代遗址。位于建阳永忠里麻沙,即张载横渠先生祠。张载(),北宋哲学家,字于厚,陕西凤翔眉县人,世称横渠先生,理学创始人之一,曾任北宋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青年时喜兵法,后谙熟儒家大经。他提出“太虚即气”宇宙无边学说,“形聚为物,形溃反原”,物质的气不生不灭。批判佛、道两家的空无的唯心观点,指出气乃“一物二体”,存在对立矛盾,相反相成定律为宇宙物质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天地变化,二端而已”。那时的张载就猜测到事物对立统一的科学原理。他认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提出事物有两种变化形式:一显变,二渐变。在认识论上提出“有物则有感”“因物为心”,承认认识来自外界事物,有“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主张“德性之知,不萌于见闻”。“人和物同受天地之气,以生出发”,强调“无一物非我”,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在人性学说上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对立命题;在教育思想上强调“学以变化气质”。张载的学说、主义、思想、理论等唯物论,到二十世纪初才被科学界所认知。南宋景定五年(1254),张载九世孙张德来官邵武,秩满卜居麻沙建书院祀之。明洪武间知县郭柏泰重建。康熙十八年(1679)知县郑昱大力推崇其哲学思想。
廌 山 书 院
&&& 宋代遗址。位于建阳市麻沙镇长坪村游酢故里。廌山书院即游酢文肃先生祠。廌山(廌与豸,音同,作野猫山狸说,有“天然”意),是对北宋学者游酢的尊称。南宋乾道二年(1166)知县肃之敏建。时以默斋游九言、受斋游九功、定庵操、子蒙开配。嘉熙二年(1238)知州军王野奉诏建书院,御书:“廌山书院”赐之,元时遭兵燹。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裔孙勉道倡建,三十二年(1389)邑侯陈敏重建中堂,祀列文肃公等神位于书院内。万历十三年(1585)巡按御史杨公四知,题复廌山书院“立道名儒”宗祠匾,二十六年(1598)节御史金公学曾建“定夫先生故里坊”于富垅渡口(坊址在今长坪通往富垅的新建水泥桥边)。清乾隆三十年(1765)邑侯登高詹公建“名儒阙里坊”于书院前面,现因年代久远,书院倒塌,坊刻文物散失殆尽,所有经历湮没无闻,为供后人更好发掘中国古文化,有利理学学术的研讨,麻沙镇政府特将书院遗址立碑保护。书院几经修复又几经焚毁,最后毁于清朝末年。
同 文 书 院
&&& 宋代遗址。位于建阳市书坊乡。南宋隆兴元年(1163),时朱熹34岁,复召对,乃连上三札,真心实意,沥胆披肝。但孝宗赵奢皇帝浑浑噩噩,宠信以附秦桧的汤思退方倡和议。熹因请祠,得旨临南岳庙。次年乃如长沙,访张栻。留两月,除枢密院编修官,归建阳待次。南宋乾道四年(1168)崇安建阳大闹饥荒,朱熹请贷粟于府以赈之。次年朱熹母卒。于是利用守孝之余暇,一面修旧伏案写作,一面到书坊倡办同文书院。因朱熹名大,师资全是昔日故知,书院声誉鹊起,春色满园。支持扶掖办学的社会名流、宗师宿儒、当轴大员、明人介士不知其数。元大德五年(1301),泉州总府推官张光祖重建书院。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礼部侍郎建阳张元略翻新院舍。明正统三年(1438)提学佥事高公超修葺,典史廖公荣建前堂、东厅,藏《洪武正韵》诸书版。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长乐陈公省倡修,知县赵子贞,魏时应成之。自宋、元、明,蒙上宪允以本乡牙税自纳正供外,余悉充书院用资。捐捧银,田亩者不时有之。随着时间的推进,同文书院后由新学校代之。
考 亭 书 院
&&& 宋代遗址。位于建阳市童游镇考亭村,距市区 2.5公里。面积4000余平方米。早在宣和五年(1123),朱熹之父朱松由政和赴任尤溪县尉,途经建阳,即被考亭秀丽山水所陶醉,欲卜居于此,未果。朱熹不忘遗训,于绍熙三年(1192)到建阳考亭定居,开始了他穷经研道、聚众讲学的晚年生活。此后慕名求学者日增。两年后,朱熹于居室之东新筑房舍,号竹林精舍,不久更名沧州精舍,有明化堂、燕居庙等建筑。群贤聚集,论道其中。朱熹的理学思想,得到进一步充实、完善,并培养了一大批理学精英,史称“考亭学派”,考亭亦称“南闽阙里”,其中的蔡元定、黄干、蔡沈、刘爚、真德秀、李方子、陈淳等人都深得朱熹理学思想的真传。南宋庆元二年(1196),理学被当朝宰相韩侂胄等斥为“伪学”而遭打击。朱熹对此毫不退让,继续在考亭讲学著书。“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表达了朱熹对政治陷害的痛恨。朱熹晚年在考亭讲学,“诸生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共”“家故贫,简瓢屡空,晏如也”。他仍以极大的毅力,“为诸生讲论,多至夜分”。并对《大学o诚意》章进行了修订。其孜孜不倦教诲弟子及严谨治学的精神,博得了友人与门徒的钦佩、赞赏。庆元六年(1200)三月,一代儒学大师,终于耗尽毕生的精力,在考亭旧居辞世,时年71岁。同年冬葬于建阳黄坑乡后塘村大林谷。淳佑四年(1244)宋理宗御书“考亭书院”匾,始称考亭书院。书院历经元明清与民国时期的修葺或改建,历代都有山长主持书院工作,聘任贡儒教授学生。20世纪50~60年代,由于政治运动和建阳地方政府建西门电站之需被拆除,现仅存书院石牌坊一座。1983年,建阳县文物部门将牌坊移至玉枕山下,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建阳有关方面联合投资200万元人民币,在书院牌坊山头新建“朱熹纪念堂”(朱子祠)一座,祠中仍奉康熙四十四年颁赐“大儒世泽”匾额(福建书法家余险峰重写),及“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传”联对于祠柱中,并划定遗址保护范围,以便日后扩建之需。
庐 峰 书 院
&&& 宋代遗址。位于建阳市莒口镇后山村村西,即蔡西山(元定)祠。道光《建阳县志o坛庙》卷三载:“庐峰书院,即西山先生祠,在崇泰里后山。祀西山先生,以子渊、沉,孙模、抗配。”据《庐峰蔡氏族谱》载:“潭西后山蔡氏庐峰书院,宋代敕建,而经营堂构,则文肃公久轩(蔡抗)先生所有事焉。”南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敕赐“庐峰书院”匾。创建书院规制:左立尊道堂,祀孔圣四配十哲像;右立思敬堂,祀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邵雍、杨时、游酢、罗从彦、李侗、朱熹、吕祖谦和曾祖蔡发等像。元初书院已毁,裔孙希仁极力经营,为堂于中,揭以旧匾。中堂之前,建尊道堂,以奉先贤。另建二堂于尊道堂之前,左曰“传心”,以祀朱子;右曰“思敬”,以祀西山(蔡元定)、九峰(蔡沉)。元代泰定元年(1324),征东行省儒学提举成纪曾撰有《庐峰书院记》一文,以记其事。明永乐十四年(1416),洪水,堂宇推荡无存,仅余基址。书院金匾为裔孙蔡佐所保存。正统十三年(1448),奉礼部令谕,重建庐峰书院。成化十一年(1475),巡按御史尹仁捐俸银一百两重建书院,增建头门、中厅、大殿、左右两厢共五栋,外建庐峰书院砖坊。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赐蔡元定“紫阳羽翼”匾,悬挂于庐峰书院;赐蔡沉“学阐图畴”匾,移挂于麻沙梓里九峰书院。雍正、乾隆年间,均几度重修。新中国1956年书院被全部拆毁。
云 谷 书 院
&&& 宋代遗迹。也称云谷“晦庵草堂”,位于建阳市莒口镇东山村云谷山庐峰之巅。由理学家朱熹亲手修建,用于授道讲学之所。嘉靖《建阳县志》卷六载:“云谷书院在建阳县西北七十里庐山之巅”。万历《建阳县志》卷二载:“云谷在崇泰里(今莒口镇东山村),宋乾道六年(1170),朱文公构草堂于中,榜曰‘晦庵’。”这里山势高耸,翠岚环绕,飞云飘荡其间。山下有谷水西南流。至七里许,涧中巨石相倚,水行其间,奔迫澎湃,声震山谷。自外来者,至此则已观萧爽,觉与人境隔异。云谷西南为西山,两山对峙相望。淳熙二年(1175)理学家蔡元定筑“西山精舍”于此。每有疑难,则揭灯相望,与朱子频相过从。云谷书院建成后,刘爚、刘炳、祝穆、叶味道等均从学于此。朱子云谷《讲道》诗云:“高居远尘杂,崇论探杳冥。亹亹玄远驶,林林群动争。天道固如此,吾生得安宁。”由此可见,朱熹与朋友、学生讨论学术激烈争辩,追求理学真谛的情景。朱子题晦庵诗云:“忆昔屏山(刘子翚)翁,示我一言教。自信久未能,岩栖冀微效。”题草庐诗云:“青山绕蓬庐,白云障幽户。卒岁聊自娱,时人莫留顾。”朱子《云谷记》中有“堂后结草为庐”之语,“堂”为读书讲学之所;“庐”,则为寝室、厨房之类。书院至元朝后期圯毁。明朝成化年间,佥事谈俊捐俸并令其九世孙格重建云谷书院。清代后亦废。
潭 溪 书 院
&&& 宋代遗迹。位于建阳市莒口镇河坝村,宋淳熙十六年(1189),黄干(勉斋)构草堂于此。(民国《建阳县志o祠祀》卷八)朱熹从建阳往云谷山途中,经常在这里憩息,并为草堂题名为“潭溪精舍”。精舍深三十余丈,宽十余丈。四周拥峰凭岚,侧水鸣琴,前凿方塘一口,水清如碧。仰望云谷,俯视莒潭,山川灵异,景物宜人。嘉定九年(1216)三月,黄干聚门徒于潭溪精舍讲学,著书立言,以昭来世。在此著有《精舍春祀讲义》一书(建阳《重修潭溪黄氏宗谱》卷二)。大德元年(1297),黄干孙黄铭之师熊去非的友人刘应李曾撰《潭溪精舍记》。后毁于兵灾。明嘉靖八年(1529)巡抚张衡、巡按御史汪珊、邑令薛宗铠为嘉志崇儒,改潭溪精舍为书院。明天启六年(1626),抚院南居益,以此书院毁坏,檄令重修。重建后的书院,华栋连云,崔巍壮丽。中堂祀黄干像,左设官厅,右立生祠,祀邑父母官之有功于祠者。建阳县教谕南京工部侍郎何乔远,曾撰潭溪书院楹联一对。联云:“暮道德于英韵,越境求师两月,两衣不解带,早见当仁之勇;抒学术于经济,临边捍圉百雉,而邑有宁人,大展用世之才。”这副对联,综述黄干求师重道的精神和经世济用的才干,颇为贴切,而无溢美之嫌。清乾隆五年(1740)八月,潭溪书院焚于火,宫墙器物,一时殆尽,唯黄干贤像独存。乾隆八年,乾隆谕旨,特发内帑银一千两,重建书院,克期告竣。乾隆五十六年(1791),书院被水冲毁。嘉庆九年(1804),仁宗帝复颁内帑银七百两重修。后因多年失修,破烂不堪,至新中国1958年大炼钢铁时拆除。
溪 山 书 院
&&& 宋代遗迹。位于建阳市莒口镇后山村。民国《建阳县志》载:“溪山书院,即宋儒叶文修公味道讲学之所。”叶味道祖籍浙江永嘉,为叶适第三子。承父命来建阳云谷,师事朱熹。后移居后山街,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正月,建溪山精舍。庆元二年(1196),朱熹为其亲书“溪山匾额”。“先生著述其中,四方学者宗之盖以众”。(熊杰《重修溪山书院记》)叶味道自匾其堂曰“讲道藏修”,两旁立斋二,左曰“明道”,探求先贤之遗训,右曰“集贤”,会聚同行之学士。他经常亲自到考亭受朱熹教诲,弘扬理学思想,撰成《大学讲义》《四书说》《易会通》等书,并与蔡沉、真德秀、张治、童伯羽等人讨论学术,探究学理,因此“学益茂而道益深”,终于成为朱熹高徒。南宋嘉熙元年(1237)五月,理宗鉴于叶味道有功于理学,敕就溪山精舍址建溪山书院,以重奉祀之仪。旁建两坊,曰“道学传心”与“斯文缵绪”,后因年久失修,渐次衰倾。明洪武二十年(1387)知县郭伯泰倡议重修,次年竣工,县训导熊圭还撰写《重建溪山书院记》,以记其事。正德间(),御史贺泰,以书院久废,就故址重新修建。中为厅堂,供祀叶味道。左堂曰“原道”,配祀平原,奉祀周濂溪、程颢、程颐、朱熹;右堂曰“启蒙”,配以叶采,并作为教授叶氏子弟及乡人的场所。经始于洪武二十年(1387)翌年竣工。门墙堂厢,无不毕备。嘉靖五年(1526)御史杨瑞,委托县丞陈崧重修。九年分巡道张俭又立左右坊,仍书“道学传心”“斯文缵绪”匾。十三年巡安御史方涯重修书院。十五年巡按御史白贲拨寺田八十亩租谷,以供祀事。明万历八年(1580),同横渠、廌山、瑞樟、庐峰、云庄五所书院同时裁撤,祠址售于别姓,不久恢复。二十一年知县叶大受将书院移建崇泰里(今茶布)社州。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巡抚叶世倬巡查延建邵道,亲临建阳,发现独缺溪山书院。召集叶氏族人,劝募修复资金,他姓亦自动归还祠址。于是筹集建材动工重建,越年于春季竣工,堂皇祠宇仍屹立于后山原址。巡抚叶世倬为之记。清末堂宇失修。民国元年(1912)十月焚于火。
云 庄 书 院
&&& 宋代遗址。位于莒口镇马伏村北太平山之麓(今马伏街头),原系宋文简公(即刘爚)故居。历经修缮,现残存旧址,尚有部份堂庑被村民改作仓库,门前“书院禁碑”至今犹存,字迹清晰。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仅十四岁的马伏人刘爚,与其弟刘炳受业于朱熹,乾道六年(1170)朱熹守墓于马伏寒泉林,刘爚兄弟俩鉴于太平山麓山水优胜,也于淳熙二年(1175)九月,在此建义宁精舍讲学。宋理宗于嘉熙三年(1239)赐“云庄书院”匾额。中堂奉祀刘爚、刘炳像,西立燕居庙,以祀先圣孔子与四配;东为草堂祠,以祀刘勉之,朱熹、刘懋。又建“力扶道统”“世家先哲”“心传洙泗”“大司空”“金紫”五坊。宝庆元年(1225),知县刘克庄将刘爚、黄干、蔡元定、真德秀配享朱子祠。道学渊源汇集一堂。元朝泰定四年(1327),裔孙刘埛为山长,捐资扩大书院规模。泰定五年(1328)始设山长主持院务。明永乐十四年(1416)洪水浸没书院。正统间()官府出资修理书院。成化十年(1474年)都御史张瑄访查先贤祠宇,于书院西边建讲道堂。弘治七年(1494年)知县张津于书院前建拜亭,以供晋谒者落脚。正德八年(1513),侍御史李如圭巡查抵潭,命知县戚雄改建书院。嘉靖八年(1529)知县薛宗铠巡视亲睹堂庑破旧,再次进行修葺。万历八年(1580)奉令裁撤。过五年御史杨四知奏请恢复书院。清乾隆四十年(1775)重建书院。20世纪70年代书院被改建为生产队仓库。其门前右墙仍嵌有乾隆五十八年(1793)马伏刘氏合族所立的“书院禁碑”。村坊中砖刻“淓洲映瑞”“太平毓秀”尚存。
化 龙 书 院
&&& 宋元遗址。座落于莒口镇东山村西山之麓,为宋朱文公门人刘韬仲曾孙省轩刘君应李所建。刘君自少谨厚庄重,博习修洁。登咸淳中进士,官授文林郎。入元遁隐,为乡党所称。士大夫幸有薄田畴,与其私吾子孙,曷若举而为义塾,聚英才,于是诹地于西山之龙旗源,悠然清幽,获吉壤焉。五山辐辏蜿蜒,龙门桥横其前,化龙桥出于后,清澈可镜,灵峰盘环。君曰:“是宣于学者藏修之地也”。中为堂一,以奉宣圣四配,旁列宋儒诸君子。前为门,至元丁亥(1287)六月越十日告成。君捐产之半以奉之,廪给课试,悉放州县法,春秋校艺以礼屈。邑佐或乡之中第者司其衡尺,日讲月肄,则君自主之。青衿来游,莫不竞劝也。致三物,教万民,而六德宽居其首,故为名其堂曰“成德”,而以成德之目名其斋。圣人阐教洙泗,亦必以“知”(同“智”)及“仁”守为先,与大司徒之教无异。若今刘君书院之设,其深得古人教学之意。他日师道立,善人多之效,可立而待。吁!若刘君可谓义举哉。(见道光《建阳县志》宋熊勿轩禾《化龙书院记》。)化龙书院早废,现仅存遗址。
环 峰 书 院
&&& 宋代遗址。位于建阳市水东妙高峰下。原称黄勉斋先生祠。宋嘉熙元年(1237),御书“环峰书院”匾额,敕中书舍人李忠赍、闽都建安令邓盾择地创祠于建阳县内之西清巷。明正德年间(),由知县邵豳改建今所,以门人潘炳、杨复、何基、饶鲁配。元皇太子书“麟凤龟龙”四个大字表其堂。元季毁于兵火。明正统、成化间(),历奉部符修理。万历五年(1577)都御史金学曾重修。明朝正德进士毛宪记载:“宋大儒勉斋先生,故有书院在建阳西清,乃宋理宗敕创,以祀先生者也。先生世居闽之环峰,往从朱子讲道考亭,独得其传。朱子为筑室其侧,徙居焉。久之,构精舍,仍匾“环峰”,示不忘先训也。既没,门人俎豆其间。逮淳佑,书院成,御书匾额,而名益显。值元季兵燹,倾毁。我皇明尊崇儒道,屡檄修饬,迄未有成。……”(详道光版《建阳县志》点校本卷三)
瑞 樟 书 院
&&& 宋代遗址。位于建阳市麻沙渡头。建阳刘氏始祖唐代刘翱卜居于此,手植樟树,“大数十围,根盘屈曲”。宋绍兴间,九世孙浔州太守刘中创“樟塘书院”。正堂名“道源”,东厅名“义斋”,与族兄刘子恽讲道其中,而朱熹亦从刘子恽讲学于此。其后人刘崇之、刘子寰等人俱在此受业于朱熹。据洪迈《夷坚志》载,“此木之荣枯,实关刘氏子孙之盛衰”,此后子孙登科第,樟树必开花,以启其兆,故朱熹改名为“瑞樟书院”。嘉熙三年(1239),敕“瑞樟书院”匾额(麻沙《刘氏忠贤传》卷九,参弘治《八闽通志》卷四十四,《学校志》。道光《建阳县志》卷二,《舆地志o瑞樟书院》)。由宋至清,多次重修,今废。
童 游 儒 学
&&& 宋代遗址。亦称孔庙,南宋嘉定八年(1215)始建童游。儒学既指学说,也指学校。庄子说,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世人以孔子创立的学派为儒学。元、明、清在府、厅、州、县设立学校,供生员读书,称儒学。建阳的儒学置童游。古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建阳的儒学原在三桂里水东交溪之浒,南宋嘉定八年(1215)始建童游,南宋德右元年(1275)陈天锡建明伦堂(子孙三代可同堂读书之所)。明成化十一年(1475)项崇仁增筑官廨,明弘治八年(1495)始作射圃(体育场前身)。二十世纪初各里就近都办了学校而荒,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的暨南大学内迁建阳童游儒学所在地。新中国初期为建阳地区农业学校(后改南平农校)暂用,后为建阳县立医院院址及医院宿舍区。(详道光版《建阳县志》点校本卷五)
御史铁栏井
&&& 位于建阳市城区中山路医药公司与天主教堂之间的街道旁。旧志载:“铁栏井在县治大街御史坊,传说萨真人尝投铁符于此,病者于五更时汲饮,有蜘蛛网于其上者即愈。”此井是建阳城里最著名的一口井,深十余米,井水清澈甘甜,潭城周围居民数百来一直在此取水生活。20世纪60年代后,城区群众用上了自来水,此井被逐年遗弃,井中肮脏不堪。80年代末城市改造时将井填没。铁栏井地名不知从何时起被人们叫做铁井栏,所以,现建阳市医药公司门市部仍被称为“铁井栏药店”。
观音水月井
&&& 位于建阳市城区人民路市政府大门口。井口四周用厚铁皮圈围。旧志载:“在县治新街,水清冽,俗名观音泉,其旁有水月灵祠。”潭城周围居民世代用此井水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城区安装了自来水,用井水的居民越来越少,但尚有少数居民取水酿酒。20世纪80~90年代期间,麻阳溪水经常被造纸厂污染,固又有不少周围居民在此井取水饮用与酿酒。井深十余米,由于此井位置道路中侧,有时也影响交通,一次一醉汉夜间骑车撞上井圈,车弹人坠井,获救无伤。90年代中期人民路再次改造,将此井封闭。
朱熹汲古井
&&& 位于原考亭书院内。朱子题其栏曰“汲古”。昔人犹有见“嘉熙”二字。另据嘉靖《建阳县志o山川志》载:“汲古井在考亭书院之西,文公故宅之后。”并不在考亭书院之内。又载:“朱文公‘汲古’二字,揭匾于井旁。”另据考亭朱子后裔朱兰溪回忆,幼时见过“汲古”牌,可见并非题在井栏上。嘉熙年间()朱熹已故,应系后人所刻。考亭书院英华俊秀辈出,伟器高才济济,世人都说是因为考亭玉枕山下的地舆风水结晶在书院内的那口“旱不枯,冬不溢,清洌粼粼,澄澈纯净”的古井水中。正所谓“名教有方井亦荣”。
水东浮桥潭
&&& 位于建阳市城区东门突出部,即崇阳溪与麻沙溪交汇处偏东方向。据道光《建阳县志》载:“水东潭亦名浮桥潭,深不可测。近似茶山连冈亘嶂,每遇大雨,则四郊茶山之水挟沙石黄泥汹涌飞下,由山沟而田涧,由田涧而大溪,红波滚滚,望若黄河,至退而澄清。”水东潭临水东渡口,城区、水东部分居民一直从此摆渡往返,新世纪开始,终止摆渡。建阳城简称潭城,皆因水东潭得名。
崇雒双龙潭
&&& 位于建阳市崇雒乡东北方向。道光《建阳县志》载:“原称雒田里,相传昔有二龙潜其中。一夕,见梦于里人邱姓曰:‘此处人众,当辞去。’翌日,阴云四合,有二龙飞而去。”刘屏山先生《游龙潭》诗:“四客同坐言,一僧陪杖屦。徜徉山水窟,适意忘晨暮。疏钟北岩寺,细竹溪南路。中流石参差,不碍潺爰注。泓澄一龙潭,润气金碧聚,时惊木叶附,附见云影度。……”
蔡氏大宗祠
&&& (古建改装)座落在建阳市麻沙镇水南路8号,坐西偏北,朝东偏南,原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一座古建筑。1950年土地改革时,收归国有。后卖给医药公司、麻沙学区使用,占地面积552平方米,2003年1月由建阳蔡氏宗亲联谊会购得,2月19日动工进行全面翻修,保持四面高达七米的防火墙和内部古香古色的建筑,留残补缺,按照宗祠所需装修。
&&& 宗祠分上下两大厅,三进共有10个开间,都在防火墙下形成四水归内的结构;中直两厅改成济阳堂和九贤堂,保持古代木雕工艺;左右两直八个开间,按现代模式装修;入大门两边空地,新建两座亭廊,亭廊内石刻“蔡氏九儒”简介和各地捐资建祠的芳名。
&&& 大门将原防火墙放低,保持原来砖砌古门,书匾“蔡氏大宗祠”,联曰:“五经三注第,四世九贤家”。大门两边红墙上浮嵌钛金镀制的“西山”“庐峰”巨字,大门前筑铁栏杆以护清静,红墙下种两株铁树。
&&& 用细石砌成的石阶直通“九贤堂”。正中建大红色的龛楼,内放蔡氏九贤雕像。龛楼前新制木雕香案桌,两边挂木制柱联曰:“图衍九畴,通易象春秋,天道人道九贤相继;书兼四代,朔商周虞夏,心法治法四世递承。”前堂石刻联曰:“家祠顶立四世九贤千秋颂,祖先懿德五经三注万古传。”
&&& 九贤堂的两壁高悬四个匾额曰:“紫阳羽翼”“学阐图畴”“闽学干城”“家传心学”。左右还悬挂十幅挂联,内容是理宗皇帝赞“九儒”;历代名臣赞“九儒”;蔡氏九儒遗言。前堂两边设“报德厅”,厅内悬挂巨额捐资建祠的荣誉会长和永远荣誉会长的玉照,让蔡氏裔孙永远铭记海内外蔡氏宗亲为建大宗祠的功德。
&&& “可以处”砖门进入“济阳堂”,正中建大红色的大龛楼,可放100个祖先灵牌。正中放入闽始祖炉公的木雕像,左右放民族英雄桂、樟二公灵牌,炉公以下按世次排列名祖和外迁归宗的先祖灵牌。龛楼前有祭台香案,两边是木制雕刻的柱联曰:“念先人立身教家不外纲常大节;嘱后裔继志述事勿忘忠孝初心。”两壁悬挂16幅古代名祖画像,让裔孙瞻仰祖先的功德。济阳堂的门联曰:“先贤圣学传家训;我族精英遍全球。”
&&& 两翼六个厢间用以会客、藏书、办公、小型用膳、供来访宗亲生活之便。
&&& 整座大宗祠前后两堂都有大天井,具有采光通风、排泄雨水的作用。左右还有五个小天井,三个光斗,不仅光线充足,空气清新,在湿热的夏季还可产生清凉的对流风,改善小气候。后堂天井中保留着一棵有百年之寿的茶花树,冬季开白花,为宗祠增添雪影之光。
&&& 这座大宗祠虽是由古建筑改造而成,但内部设计都是集建阳蔡氏古代“庐峰书院”“九峰书院”“西山书院”的精华,突出弘扬蔡氏九儒的光辉业绩。也是弘扬祖德,承传祖训、古为今用、开展道德教育的文化阵地。
&&& 这座大宗祠所以能建成这样的规模,主要是建阳蔡氏宗亲联谊会的领导诚心报本,多次发起倡议向海内外宗亲广泛宣传,恳求资助,得到香港、广东省、马来西亚的蔡氏宗亲热情资助,才能使蔡氏裔孙有祖可祭,有宗可寻,愿老祖宗永远荫佑各地蔡氏宗亲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炉公三十七世孙蔡建海述记,日)
&&& 1、蔡氏大宗祠是建阳蔡氏梓里,自唐至今已有1100余年,如今裔孙,支分福建、广东、广西、浙江、江西、江苏、安徽、湖南、四& 川、山西、香港、台湾、美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他们各有宗祠,建阳作为发祥地而采用蔡氏大宗祠。
&&& 2、“西山”、“庐峰”巨字,是南宋宝祜三年理宗皇帝为表彰蔡元定、蔡沉著书有功而御书。由蔡沉次子太中大夫、参知政事蔡杭,将“西山”巨字石刻于西山的龙头岩上。将“庐峰”巨字石刻于蔡沉著书之所庐峰山的石崖上。如今已受市级文物保护。
&&& 3、“紫阳羽翼”、“学阐图畴”两匾额是康熙四十五年,圣祖仁皇帝御书颁赐宋儒蔡元定“紫阳羽翼”匾,颁赐宋儒蔡沉“学阐图畴”匾。明朝永乐十四年洪水冲荡,原匾被毁,现在是仿制的。
&&& 4、蔡桂、蔡樟二公未娶妻就参战,临行时曰:“吾若为国捐躯,要求入祠。”果然在参战中勇敢杀敌,累立军功,不幸在福州为国捐躯,血食南台,封王加爵。所以将他俩灵牌放在炉公身旁,让后世族人瞻仰。
塘楼贤山祠
&&& (仿古建筑)塘楼谢氏宗祠,亦称“贤山祠”,古称“东山堂”,乃为纪念陈留郡谢氏历代先祖、东山始祖安公与开基始祖谢麟公、戒成公乃至德鉴公四子孟、仲、季、天四房而建。贤山祠始建于明永乐初,由各地宗亲和孟、仲、季、天四房共同筹建。宗祠座落于今建阳市以东的小湖镇塘楼村(古属建宁府瓯宁县禾义里三十六都)鲤鱼岐山下,南浦溪与205国道之东面,主大门面朝东面高山,占地面积24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正厅长9米、宽9米,为历代先祖、东山始祖纪念堂。左右偏厅长9米、宽8米,为戒成公至德鉴公八位先祖纪念堂。左面供奉佛祖,以庇护众生。后座为厨房、菜地(今已建房),厅前四周有防火围墙,草坪内为石径、花圃,左右立有八角进士旗杆四根,二木二石,粗壮挺拔,雄伟壮观,中间有八角香炉、石鼎。东面八字大门上书“陈留郡”“谢氏宗祠”,门前有水塘四口(今已建房)意为四方子孙,如鱼得水。全祠正栋全长25米,地处鲤鱼山之侧,依山畔水。建筑布局合理,设计独具匠心,为当时周边建筑之典范。曾三次重修(明万历十年,清乾隆十六年,清同治八年),历百年沧桑。新建国“文革”时期遭浩劫,祠堂砖墙被拆,祠中先祖神像、旗杆、牌匾等文物尽数被毁。“贤山祠”已破损不堪。
&&& 新千年伊始,在周边谢氏宗亲谢丽春、谢宗富和市文化局副局长谢道华宗亲等的建议下,在塘楼成立了“重建祠堂筹委会”。重建谢氏宗祠,使之成为联系海内外宗亲爱国、爱乡、弘扬传统文化,寻根问祖和增进亲谊、乡情的纽带。在筹委会下组成了重建谢氏宗祠筹建组,由谢宗富任组长,谢木金任副组长,主持日常工作,谢丽春等任常务理事,谢子桂、谢有文、谢宗南为文书,谢贞友、谢有龙管财务,谢贞荣等监管工程,谢宗基等20多人为理事,制定重建计划,决定资金筹集方案,并付诸实施。经过广大宗亲,特别是旅美华侨僧修觉法师等宗亲的支持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一座古色古香、雕龙刻凤的古建筑家庙,焕然一新地屹立在宗祠旧址上。
&&& 新建仿古祠堂,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前后二进,旅美宗亲谢宜兴捐献的一对石狮,排列在正厅前门两侧,祠堂正中六根水磨石柱上书法对联,出自建阳市书法名家手笔。四方屋檐下吊斗排列参差有序,如群星拱照。前檐吊斗中立有一幅包含谢氏“郡望”与“堂号”的变型字匾,站在不同位置,可看到不同的字样:正方为发祥地族望地“陈留郡”,左右为堂号:“宝树堂”与“东山堂”。匾下横枋上雕刻着各显神通的“八仙过海图案”,意为谢氏儿女在中华大地为建设祖国,创造历史,各显其才、各尽其能。
&&& 祠堂后厅为麟公纪念堂,正厅神龛中供有历代先祖画像、安公石像及历代先祖公婆牌位和神像,正厅上边横枋雕有“麒麟献锦图”,正中顶上有二船形吊顶,吊斗如群星荟萃五颜六色;两边直枋上,雕有四条苍龙与四头彩凤;内前二横枋上雕有“八仙朝贺图”“桃园结义图”意指在历史长河中谢氏先贤、精英神灵会聚于此,谢氏儿女龙章风姿,气质非凡,敦宗睦族,忠孝仁义,体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祠堂为古典式二层建筑,二层屋顶上正栋横立着两条1.5米长的“二龙戏珠”活灵活现,四方的十个梅花翘角,直指星空,使全祠更显得宏伟壮观。(谢氏宗祠重建组文书谢有文供稿;记于2001年10月)
西瓯徐氏祠
&&& 位于水吉镇郑墩村。据《水吉志》载:郑墩徐姓满公,原籍江西广信府贵溪县高石村,明初人闽,择居水吉黄竹坑(属营头的一个自然村),越数载,见郑墩山水秀丽,土地肥沃,遂又迁居,传至今。其祖辈在第10至12代之间,即明万历至崇祯年间(1600),有14人连登科甲,出任尚书,府太守,县知事,斯时徐氏人才辈出,簪缨累兴,禄丰位昂,徐氏宗谱称之“五登虎榜之贵,七著磷书之荣”。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在郑墩村建徐氏祠堂。当代徐氏后裔在遗址上重新修复,并将位于小湖镇大湖村大山坪的徐清叟(太常博士、参知政事)墓道石雕群,迁移至祠堂大门外。祠堂内当时有敕封半付銮驾(文化大革命被焚)称刺史名家,郑墩村头村尾路口,建有雄伟壮观八字型牌坊,传说当时文武百官路经牌坊时,不得坐轿骑马,要步行走过。水吉徐姓将近1500人,家居郑墩村的有700人左右。
将口张氏祠
&&& (清代建筑)坐落在建阳市将口镇将口村,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二年(1863)所建,砖木结构;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天井、正厅,两侧为厢房。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大门砖砌,门额正面刻书:“宋先贤张横渠先生祠”“同治癸亥年”;门楼屋顶墙背面(朝天井可观看)刻书:“先贤宛在”“同治二年”“榕城王起书”字样。书法端庄秀美。现住有居民。
二程夫子祠
&&& 遗址位于崇雒昌茂坊,亦称明道伊川祠。程颐、程颢两兄弟是北宋时期教育家和哲学家,河南洛阳人。兄弟两都就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讲学达三十余年。建阳的游酢与将乐的杨时“程门立雪”故事即此。“二程”世孙程冀山,举元统二年(1334)进士,令南平、顺昌。因丁艰(父死)扶榇,值寇发道梗,抵建阳崇雒村头的昌茂坊,庐墓于乡之南,得建阳名士宋贯之作成而托迹崇雒。明洪武()间,裔建二程夫子祠于昌茂坊,明天启七年(1627)重修。清初士寇燹毁。清康熙三十七年(1697),聚族重新规模,差复其旧。道光建阳知事李再灏:“明道,伊川(二程)先生祠,在洛田里昌茂坊,明洪武间,二十三代孙仁甫(程冀山)建”。
考亭启贤祠
&&& 遗址原在考亭书院正殿之后,为唐御史黄端公为祀先所建的“献靖公祠”。宋尚书吏部郎兼史事朱韦斋,历尉尤溪过考亭,爱考亭地胜,卜居未果。其子朱熹于淳熙三年(1176)筑室居之,并于居左建竹林精舍,名曰沧洲,至正元年(1341)府通判刘伯颜以朱熹五世孙朱沂之请,始将沧洲精舍修建文公启贤祠,明天顺六年(1462)因监察御史安成刘釪,知府刘钺,推官胡缉,姑苏顾颜等捐俸倡率,由朱熹八世孙朱洵及邑人士庶集资重建。
麻沙忠烈祠
&&& 遗址位于麻沙街。南宋绍定二年(1229),朝廷由权臣史弥远揽权,蒙古连年进攻,理宗皇帝纵情声色,朝政日坏,疆土日削,国势益危。兵荒马乱之时,有反民头目晏头陀,破宁化、清流、将乐,陷剑南(南平),犯建宁。刘纯与其父刘崇之,麻沙人,时任南宋朝廷当途大吏,逢刘纯适调湖北走马上任,闻其事回马驰归,散家资招义勇千员讨之,朝廷号其军曰“忠武军”。后与招捕使陈韦一同击破连城盐枭潭飞漈,平七十余寨,晏头陀伏诛。又闻邵武刘安国鼓众复起,官兵不敌,建阳受骚,会盱(江西临川)守遣邑令兵将来援,反被围,得刘纯连斩数敌以解赣兵。一次入富田剿其渠魁,头领刘安国就擒。次日刘纯帅兵往招降,中计被害。事闻朝廷,赠朝散郎,谥义壮,立邵武、麻沙二祠以祀,赐额“忠烈”。祠中列刘纯崇安忠显韦,忠定子羽、忠肃珙,建阳忠简颌,共称“五忠烈刘氏”。
水南叠山祠
&&& 遗址位于建阳城区水南桥一侧,最早建于元初。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刘兰德重建。谢枋得(),南宋诗人,字君直,号叠山,江西信州弋阳人。南宋宝佑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曾为考官。南宋德佑元年(1275)(元世祖十二年)起用为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上饶),率兵抗元。城陷后,流亡建阳黄坑、水南以卖卜教书度日,后元朝迫其出仕,地方官强制送往大都(北京),乃绝食死。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编有《文章轨范》,平生书稿多已散佚,后人辑有《叠山集》。因水南桥头地势低不砥洪涝,祠于乾隆年间两经洪水几废。清道光八年(1828)知县尚连城重建。康熙间有教谕官樵川何梅立石曰:“宋处士谢叠山先生卖卜处”。
文 昌 庙
&&& 遗址位于建阳县治北隅,大潭山之麓。奎星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后被称为主宰文章兴衰的神,汉朝的纬书中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世遂建奎星阁以崇祀之。奎星又称魁星、文星、文曲星。崇祀文星的房建叫文昌阁。文昌阁中一般都塑有“不能象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意谓用笔点定中式人的姓名。建阳文昌庙,原名天奎阁。清乾隆年间建在古半山亭上。清嘉庆五年(1800),建魁星楼于其后。清嘉庆十九年(1814)拓建殿宇,新辟大门,易名文昌庙。建阳萧元桂曾为该庙写传记。真可谓——文章气运有天官。
关 帝 庙
&&& 遗址位于建阳县治东隅。祀奉山西临猗人关羽。宋朝提倡忠义,关羽事迹被渲染神化,尊为“关公”“关帝”。建阳关帝庙,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由知县李六成建,定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致祭。清雍正六年(1728)加设关羽的曾祖当昭公、祖父裕昌公、父成恩公等三个牌位。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邑侯江皋重修。后渐转为佛寺神庙添设供奉。
城 隍 庙
&&& 遗址位于大潭城坊(现建阳宾馆)。城隍,原为古代神话所传守护城池的神。道教尊为翦恶除凶,护国保邦之上真。习惯上称有水环护的城堑为池,无水环护的城堑为隍。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有三国魏景初三年(239)芜湖城隍和北齐慕荣俨在河南信阳所建的城隍神祠。唐代以后郡县皆祭城隍。五代十国应顺元年(934)的后唐封城隍为王,宋以后奉祀城隍的习俗更为普遍。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正式规定各府、州、县设城隍神宇并加以祭祀。明洪武元年(1368)建阳知县吴义始移建县城学巷。次岁敕封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明永乐十七年(1419)重建。清顺治十五年(1658),守备刘大贤扩建寝宫。清康熙十六年(1677)建“仪门”和“来月”“捧日”二亭。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邑人陈西仑昆重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大水墙垣半坏,旋即修葺如旧。清道光十四年(1834)有知县龙大忳捐修。昔年外地来的县官都知道修建城隍以留名。
三 圣 庙
&&& 遗址位于童游里,原祀奉唐朝屡立战功的李家三圣。僖宗皇帝(乾符年间875~888)时爆发王仙芝、黄巢举义。时黄巢军入寇建阳,有李家的李材、李楫、李槐三兄弟率所部奋力迎击抗御,于建阳被黄巢部所执,不服劝降被黄巢杀害。埋葬于建阳与武夷山交界处的竹湖山,建阳人立三圣庙于童游,后又各自纷纷在家乡立三圣庙以祀。现三圣庙各乡都有,若问三圣者谁,仅答“元始天尊玉清、太上老君太清和太上道君上清”。易三圣为三清。拜错了主而蒙在鼓里。建阳三圣庙古立于城厢四门内,有迎神入门之意。清康熙间,由建阳王缙侯于童游上坊复宇殿祀之。李氏三兄弟,原崇安场人,时任武指挥职。
威 怀 庙
&&& 遗址位于建阳徐市村,亦称盖竹庙。五代十国显德六年(959)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的陈桥兵变后,建立宋朝,虽说暂时结束了混战割据,但过于偏得防内,积贫积弱的政策方针,始终未能解决农村问题和削木为吏、腐败公行的社会症结。王朝富的流油,社会昏天黑地,内忧外患不断,百姓鸡犬不宁。徐市村盖竹庙中所祀奉的正是这个时期的仗义忠勇人物陈岸。北宋元丰五年(1082)封威惠侯,北宋政和四年(1114)赐“盖竹福地”扁额,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加封“显济灵应冲佑威德王”;亡妻黄氏,亦封“慈懿”夫人。一家九口死于非命,能得个认可,可谓英雄沥血,皇恩浩荡,为国捐躯总是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建省建阳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