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电影的灯式样怎样

民国时期的《人海灯》
民国时期的《人海灯》印永清一、《人海灯》杂志创刊的时代背景中国杂志的创办主要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近代中国期刊的萌芽时期。期刊的产生缘于中国期刊的发展,得缘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人海灯》杂志的创刊又得益于中国佛教期刊的潮流,得益于民国初年佛教文化的发展。虽然它的产生比上海、南京一些主要佛教期刊要稍晚一些,但它在民国时期佛教文化事业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它的创刊和发行,对于我国南方地区佛法的宣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它对佛教文学的研究,对青年僧侣的培养,更有相当的贡献。为了深入了解中国佛教杂志创办的时代背景,有必要了解中国期刊杂志的历史演变。中国虽然很早就有了报纸,但期刊杂志的发展却比较缓慢,中国近代期刊的发展在很大层面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世界上第一种期刊是日法国的戴·萨罗在巴黎创办的《学者杂志》。而第一种真正用于学术交流的期刊则是享利·奥尔登伯格等人于日创办的英国皇家学会汇刊《哲学汇刊》。该刊现名为《伦敦皇家学会哲学汇刊》,它是世界上创刊最早、寿命最长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性期刊。?因为期刊具有很多优点,所以它一传入中国,就受到读者的欢迎。期刊由于内容的广泛,人们习惯上又把它叫作杂志。它是一种连续性的出版物,有明显的标识符号如年、期、总期号等,并可以无限期出版的连续出版物,所以时间性强、报道及时、内容广泛、集思广益,而且它有固定的出版周期,便于读者的研究和检索,因此它很受中国学术界的欢迎。中国境内的期刊最早是由外国人办的,1833年在广州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期刊。后来,陆续出版了《中外杂志》、《万国公报》等20种期刊。但这些期刊均为外国人主办。中国人自己比较有规模的创办期刊是在二十世纪初,如中国最早的妇女刊物是1898年的《女报》,中国最早的教育刊物是1901年5月在上海出版的《教育世界》等。由于受到学术界办期刊热潮的影响,佛教界也与之呼应。1912年《丛报》创刊出版,它是一份季刊,不但汇集了当时报刊上发表的一些优秀的佛教研究文章,还收集刊登一些佛教界着名人士的文章,内容很丰富。1914年停刊。1913年《佛教月报》创刊,这是我们现今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佛教月刊。1918年夏,太虚在上海创办觉社,10月10日发行《觉社丛书》,《觉社丛书》也是佛教刊物,不过是以丛书形色出版,3个月出一期,类似于现在的季刊,自民国七年(1918)创刊,至民国八年(日共发行5期,后改《觉社》季刊为《海潮音》月刊。《海潮音》刊物在我国佛教文化的宣传与普及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海潮音》创刊于1920年,至1949年出版了352期。它由中国近现代思想史重要人物、中国近代集大成者太虚创办。在长达30年的历史中,《海潮音》比较完整地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佛教的改革历程和发展状况。它所刊发的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鲁迅、郭沫若等大家的着述,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今天都有很大影响。《海潮音》的历史文献,今天仍被学者引用。该时期除了《海潮音》等期刊以外,还有《新佛教》等杂志的创刊。由于《海潮音》等一批佛教刊物的带动,从二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三十年代中期,中国的佛教杂志进入了一个创办发行的高潮。台湾着名学者释东初曾在其著作《中国佛教近代史》中谈到本世纪上半叶佛教出版物情况时说:“我国佛教发行各种刊物,首推民国元年之《佛学丛报》,而历史悠久者,则为《海潮音》月刊,已有五十五年之历史。此外年刊、季刊、月刊、半月刊、周刊、日报,全国各省各县不下数百种(据日人考据多达三四百余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南方的一些省份也纷纷创办佛教刊物,《人海灯》期刊的创立也是如此。二、厦门时期的《人海灯》1927年春,太虚大师应福建厦门南普陀寺之请,出任住持,兼任闽南院长。夏天,闹学潮,院务停顿。大师乃函召法师赴厦门,整顿佛学院,继之大醒法师也奉大师之命到了佛学院,由大醒法师任佛学院事务主任,兼代理院长,任教务主任,二人同时兼任南普陀寺监院职务。芝峰法师,字象贤,浙江温州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出生,1923年芝峰到汉口佛学讲习所学习,毕业后,9月间转入太虚大师创办的武昌佛学院,1924年6月毕业。大师的许多重要学术讲稿,都由芝峰记录整理发表。芝峰为太虚大师的弟子。1928年(民国十七年)释大醒、释芝峰为主编创办了《现代僧伽》(后改为《现代佛教》,太虚法师为发行人)该刊以揭露当代中国佛教腐败为主旨,提出要将中国佛教从垂死的边沿挽救过来,指明发展前途,让向上的佛教徒有一个奋斗的目标。由于刊物经常抨击揭露佛门中的黑暗面,受到守旧僧人的反对,但却得到积极向上的佛教徒的赞扬。1931年(民国二十年)厦门佛教会主编的《会刊》创刊发行,发行3期后并入《现代僧伽》。1932年,厦门有几位热心佛教的居士为了在更大层面上扩大佛教的影响,更好的宣传佛法,准备在厦门的日报上附设一个宣传佛教的副刊,每周出版一次。因为是在星期天出版的,所以叫它为“星期副刊”。这个想法也得到了日报主编的同意,那么谁来当这个佛教副刊的主编呢?考虑到当时芝峰法师正在主编《现代僧伽》刊物,有一定的编刊经验,所以请芝峰法师来主编这个副刊。芝峰法师佛学底子深厚,又有文学基础,文笔优美,更重要的是他非常热心于宣传佛教文化,并把此当作一种义不容辞的义务,对于创办佛教副刊,他怀着满腔热情,接受了这个任务。但这个副刊的名字如何起?又是谁起的?根据史料记载,“人海灯”这个名字是芝峰法师起的,芝峰法师曾经说:“人海灯这个名字,记得是我给它的法名,虽然没有向三宝台前行过郑重庄严的典礼,但在个人的精神上似曾起了一种深刻的印象。纵不是完全因了这种因缘,人海灯现在跑到我的怀抱中来,至少,也和这种因缘有相联系的。”?芝峰法师为了起这个名字也动了一番脑筋,大家认为用“人海灯”这个名字比较好,因为“人”是指人世间的竖鼻横目的动物,不问他是红、黄、黑、白,只要是人,不分种族,不分性别,都在其中,含义着佛法普照众生的意思。“海”是一种寓意,因人世间的林林总总,形形色色,无以名之,名之于海而以海洋宽阔宏深,涵盖面广,能适应各种读者广泛的需要,所以借“海”来形容刊物的广博宏远,是有深远意义的。“灯”在佛教里别有含义,灯是能够灼破黑暗而给人类带来无限的光明。点灯的最终目的是要去除自己内心的无明烦恼,点燃自己内心的自性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特别在当时红尘滚滚、白浪滔滔的尘世,含有深远而又无上微妙的含意。佛家认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佛教佛法以外,是没有第二种的学问可以配得上引导人走向光明的“灯”了。芝峰主编该副刊后,发表了一些通俗佛学文字,向社会上宣传佛教,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但是,副刊办了没几个月,就停刊了,其原因大致有三个:第一,是印刷所的问题,副刊在印刷时遇到了一些技术问题,印刷所的负责人对副刊并不支持;第二,日报主持者对于副刊的故意为难,使副刊很难再继续下去;第三,一些人事的变化,特别是芝峰法师即将离开厦门闽南佛学院,他走后并无人接办《人海灯》,在这些情况的共同影响之下,佛教副刊夭折了。据某些文章说,在厦门的佛教副刊停刊以后,汕头佛教协会曾经出版过《人海灯》的周刊,但到底什么时候出版?一共出版了几期?由谁主办?它和厦门的佛教副刊有无关系,目前尚不清楚。三、潮州时期的《人海灯》1933年的秋天,汕头佛教协会和潮州开元寺商量,准备重新出版《人海灯》,当时热心此事的有主持潮州岭东佛学院院务工作的寄尘法师,还有在佛学院教课的通一法师。他们对办佛学刊物非常关心,也有信心办好这份刊物。于是大家商定由岭东佛学院负责佛学刊物的日常编辑和社会发行工作。对于这份新刊物的命名,大家进行了讨论决定继续延续《人海灯》的名字。虽然这份刊物已经和原来厦门的那份佛教副刊没有任何的关系。原来的创办者芝峰法师在刊物的开始阶段并没有参与此事,虽然他和寄尘法师、通一法师也是好朋友。后来,寄尘法师、通一法师写信给他,通报刊物创办之事,并告诉他说:“厦门的人海灯复活了”,芝峰法师听了也表示由衷的高兴。日《人海灯》复刊号在岭东佛学院出版,当时为半月刊,并向社会公开发行,零售每期5分,邮费1分。在复刊号的《人海灯》上,曾经创办《人生》杂志,鼓吹人生佛教的东初法师发表了《改革民族心理为救国的标准》的文章。静贤法师发表了《佛学与人生之关系》,智诚法师发表了《论太虚大师的特点》;通一法师发表了《从几个文人作品说起》。从以上发表的文章来看,初期的《人海灯》杂志内容比较广泛,并不仅仅局限于对佛教教义的诠释。因为杂志由岭东佛学院主持,所以,每期杂志都有一定的篇幅刊登有关佛学院的文章。《人海灯》复刊后,即向全社会广泛征稿,征文的主要内容是:佛学论文、人生问题研究、佛教文艺、书报批评、创作翻译,以及有关佛化的作品等。初期的《人海灯》杂志不分卷,1933年出了两期,1934年出了8期,一共出了10期,自第11期开始才分卷。1935年,由于种种原因,《人海灯》杂志由潮州迁移到香港。四、香港时期的《人海灯》香港地区的佛教受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佛教的影响比较大,在佛教文化的传播上也是如此。1927年,香港《佛教学刊》创刊问世,由于集稿困难,很快停刊。之后,潘达微、罗海空等又创《天荒画报》,以图案、美术和鲜明的文字来表现佛法的内容,终因无法维持下去而再次停刊。1929年,香港张莲觉女士(何东爵士夫人),因游南京栖霞寺见舍利放光,对佛法生起信仰。在新界青山私宅设立一座女子佛学院。学院的经营完全由其本人负责,教务及讲义则聘请霭亭法师(,当时江苏竹林寺住持)担任。由于霭亭法师原在镇江创办竹林佛学院时,专弘华严、毗尼,禅教双修,人才辈出。张莲觉居士仰其德望,于1932年请其莅港筹划成立东莲觉苑,并于苑内设图书馆,流通佛经,发行佛教杂志,后来《人海灯》杂志在香港的发行,许多工作也是他们在做。太虚大师说:“现在张居士所办之东莲觉苑,其规模较祗洹精舍为宏大,即学额与经济的数量,都超过祗洹精舍,加之对佛法具有深切的信心,善与佛法中各方面的缁素联络,其发达影响于中国将来的佛教,必较杨居士所办祗洹精舍的成效为尤大。”1932年春天,香港发行《香港佛化》杂志,香港讲经布教的风气渐趋浓厚。1934年秋,《人海灯》杂志酝酿迁港,香港佛教界方面表示了很大的欢迎,特别是张莲觉女士非常热心于佛教文化的传播,积极工作,努力促成此事。1935年夏,岭东佛学院停办《人海灯》,更促成了《人海灯》的迁港工作。1935年,张莲觉女士在跑马地山光道建立“东莲觉苑”。她把原在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青山女子佛学院也移到此处。该院仍请霭亭法师继续住持,又增聘通一法师和潘慧凝、何尚德两位女士担任各课指导。这所女子学校与武昌女众佛学院(故址在武昌积玉桥附近胜精舍内,现已不存)和汉口八敬学院抱同一宗旨。通一法师来东莲觉苑后,便设想将其原来主持的《人海灯》也迁来香港。日,在张莲觉女士和东莲觉苑的大力支持下,在通一法师的辛勤主持下,《人海灯》杂志从第二卷第13期起正式在香港发行,起先乃为半月刊,1936年起改为月刊,篇幅也有所扩大。杂志礼聘太虚老法师为本社导师,澄弘大法师、从礼大法师、福来方丈为杂志社社董,社长为寄尘法师,编辑为通一法师,总务为窥缔法师。太虚老法师为迁港后的第一期《人海灯》杂志题词:“冥冥夜空,茫茫人海,灯塔远瞻,引登彼岸。”对于迁港后的《人海灯》杂志总体风格,编辑部也有一个初步的设想。在当期的杂志上,编者发表了一篇文章:《今后〈人海灯〉之新姿态》,文章说,为了报答读者的关心,《人海灯》主要刊载三方面的文章:一是以和缓公正的态度,采取规劝式的笔调,指出教内弊端;第二,以浅显的文字宣传佛学上的种种知识;第三,对于社会上对佛教有反感的文章,加以详细的解释和纠正。在编辑中,编者对于内容的分栏,并没有刻板的规定,只要文章好,有什么文章就刊登什么文章。封面也没有作什么改动,不讲究外表而唯独看重内容。在香港的几年办刊过程中,《人海灯》杂志在经济上得到了很好的资助。由于张莲觉女士的发心,刊物在印刷发行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办刊人员的生活也比较安定。大多数刊物都是赠送的,订户却寥寥无几。其后一段时间,这份刊物一直是香港佛教文化的代表,成为当时香港真正有活力的佛教刊物。以后由于日本侵略军战火快要蔓延到香港而停办,通一法师遂转赴南洋。五、宁波与上海时期的《人海灯》1937年春,由于主要编辑通一法师想去南洋游历,但又怕自己走了以后,刊物陷于无人编辑的状态,弄的不好又将作第二次的停刊,那将前功尽弃。因此,无奈之中通一法师写信给芝峰法师,恳请他出来帮忙。芝峰法师在回给通一法师的信中写道:“如你真地跑了会使《人海灯》夭折的话,那么由我来继承你的保姆的位置,不过我是不愿意离开白湖,能否从你的手中将这个娇生惯养了的带点哥儿气息的《人海灯》送到我这个寂寞山林里来?”同时,芝峰法师还担心经济上能否继续得到有力的支持?在稿件上能否有保证?通一法师告诉芝峰法师:“文章,乃由各方老投稿的同志继续给《人海灯》尽义务;经济,张居士乃发心负一部分的责任来辅助,好像一个幼童从了授业的工艺师傅,家长还负有补贴经费的义务。”最后,在香港陈慧涛居士的从中斡旋下,在海外居士的热情护教下,芝峰法师答应接办《人海灯》杂志。这样,《人海灯》的资助人在香港,编辑在浙江慈溪山村白洋湖畔的金仙寺,稿件来自四面八方,印刷发行在上海,虽然有许多困难,但杂志终于按期出版了。新的《人海灯》应该有什么新的特色呢?芝峰法师说:“现在的《人海灯》,是离开都市跑到山林里来了。可是我虽是山林中人,但不愿意把《人海灯》也完全变成山林中的麋鹿木石,编辑虽在白湖,印刷发行都在上海。我对于《人海灯》前途的联想,是有山林冷静理智的头脑,兼有都市热情奔放的胸怀;惟有冷静的头脑,始可以观察事物的真相,不堕于迷离惶惑的窠臼;惟有热情奔放的胸怀,始可以大无畏地向人生大道上迈进,不会颓废怯弱地萎缩不前。”1937年6月后,《人海灯》的发行部设在上海西竺寺。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爆发,8月1日《人海灯》出版第8期以后停刊。抗日战争期间,芝峰除偶回浙东外,经常寄居于上海静安寺,从事着述。《人海灯》曾经出版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合订本,印数各百册。第一卷的合订本是从复刊号起到1934年底的第24期,全书共40万言,用上等书皮纸精印封面,平装一厚册,装帧简洁大方,很受读者欢迎,因为印数不多,所以现在存世很少。我曾经细细检索各大图书馆的馆藏,至今还没有发现该合订本。第三卷有没有合订本现在还不清楚,第四卷因战争缘故,没有合订本。六、《人海灯》杂志对佛教的贡献民国时期的《人海灯》杂志虽然在办刊的时间上,与其他民国时期的佛学杂志相比,并不是最长的,它一共存在了5年,但它在佛学的宣传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民国众多的佛学杂志中有它的鲜明特色。《人海灯》杂志对佛教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对中国佛教建设方面的贡献,我们知道民国时期时局较为动荡,佛教界和佛教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佛教会的苍白空洞,佛学院的学潮四起,寺院管理的混乱,各佛教宗派的争论,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人海灯》杂志始终把融入时代潮流,传承中国历史文化、促进佛教事业的发展、推进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视为己躬大事,做出了显着成绩。编辑部非常积极地提出了一个口号:“对外要切实做点下层工作,对内要切实从僧伽教育下手”。所谓对外,主要是做普通老百姓的工作。因为当时许多群众只知道拜佛就是求神,观音大士的灵丹可以救命,请和尚念经可以超度亡人升天等。佛教并不是迷信,佛学界对此要多做工作。所谓对内,就是做好僧尼的文化教育工作,加强佛学的深入研究。《人海灯》杂志从这两方面着手,可谓是抓住了要点。因此,《人海灯》杂志围绕这两点,刊发了一系列文章,进行重点宣传。例如在1934年第一卷第3期里,发表了知幻的《我们需要下层工作》,寄尘的《中国佛教与现代僧伽》;第一卷第11期发表了宝忍的《如何弘扬佛法》,第18、19期的青年专号。1935年第二卷第5期大公的《为改组中佛会告党部》、第二卷第6期大醒的《处在佛教现状之下学僧应有的精神》、悦西的《你总得做点事》、东初的《建立人间道德的基础》、寄尘的《文化建设与佛教》等文章,都反映了《人海灯》杂志有关佛教建设的思想。这些文章从平常生活着手,提倡从具体的小部分的建设做起。第二是对佛教批评方面的贡献《人海灯》编辑部一直有个信念,对于一些歪曲佛教基本理念的思想和行为,应该加以纠正。因此,在《人海灯》复刊之初,编辑们就取得了一些共识,寄尘、通一、大平、大公等人抱着这种态度,对于当时佛教界中存在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批评。虽然有时在语气与态度上有些偏激,但其护教的热忱为广大教内外读者所谅解。在办刊一段时间后,这种偏激的态度也有所改善。1934年第一卷第11期发表了东初的《东西文化思想的清算》,第15期发表了守志的《由盲从的信仰说到惑乱佛教的机关》,都是针对时弊发出的评论。1935年第二卷第3、4期《人海灯》合刊增加了批评的力度,特地出版了一个批评专号,对于佛教思想、言论、著作、人物、地方佛教等都有过极其精透的批评。第三是对佛教学理和护教方面的贡献对于佛教学理的研究和宣传,一直是《人海灯》所贯穿始终的,如第一卷第14期窥谛的《俱舍论的题前大意》等;此外,杂志还重视对佛经的讲解,如连续几期发表《金刚经讲录》等。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人海灯》也敢于提出来,以期引起大家的讨论,如第二卷第13期发表了悦西的《诸佛真不断性恶吗?》,若春的《四十二章藏本与流通本辨异论》等。在护教方面,对于社会上少数排斥佛教,欺逼僧人的事件,敢于揭发和批判。如果我们细细翻阅这几年的《人海灯》杂志,就可以看见不少护教的言论,如1934年第一卷第8期通一的《庙产兴学殆将死灰复燃耶》,第15期通一的《再谈儿童杂志反佛文字》,守志的《由盲从的信仰说到惑乱佛教的机关》,通一的《驳“解决中日佛教百年大计”》等。《人海灯》杂志还有许多特点,比如它出版的专号,也就很有特色。所谓专号,就某一个特定的内容,组织一批比较有分量、针对性很强的文章,集中说明一个中心思想。这种专号实际上就是一本专题文集,系统而又缜密,广博而又专门,深为读者所欢迎。在民国时期的各种佛学杂志中,《人海灯》的专号是最有特色的,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1934年《人海灯》杂志第一卷第5期出版了释迦牟尼佛成道纪念号,发表了6篇重要文章,阐述了佛诞生的历史考证、佛陀的社会主义、佛教的平等主义、我们为什么要纪念释迦牟尼佛等。第18、19、20期的特号为僧青年专号,从培养僧青年人才出发,刊发了一批鼓励青年僧人的文章,如《僧青年应具的几个基本条件》、《僧青年应如何觉悟》、《僧青年应该怎样工作》、《僧青年与道德》、《日本佛教青年会一瞥》等。1937年年初,《人海灯》杂志还接连出版了两辑佛教文学专号,全面地解说了佛教文学的历史和理论,这两辑专号的出版,标志着中国佛教文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海灯》杂志也出版一些纪念性的特号,如1934年第22期就出版了追悼静贤法师的纪念号。关于民国时期《人海灯》杂志的内容,由于篇幅关系,在此不一一列举。七、民国时期《人海灯》杂志的保存情况广东潮州岭东佛学院的《人海灯》杂志自1933年正式出版发行以来,已经75年,虽然其创刊历史不算最早,但由于其编辑部数易其地,印刷发行也无固定地方,因此保存情况不是最好。黄夏年先生编辑的《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收录了《人海灯》杂志,但收录并不很全,连一半都没有编辑到。虽然后来又出版了《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补编》,编者称补齐及增补了34种期刊,但《人海灯》杂志还是没有补齐。《人海灯》杂志的主要保存地大多在中国南方,这同《人海灯》杂志的编辑地有关,也同民国时期佛教期刊在南方的发展有关。但很可惜的是同《人海灯》杂志有关联的一些地方并没有很好的保存它。例如广东省的主要图书馆省立图书馆和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都没有收藏,《人海灯》杂志后来搬迁到香港,但在香港的图书馆中也很少有收藏的。在浙江慈溪的金仙寺也没有见到《人海灯》。可能我的调查有缺陷,因为我仅仅是从网上的馆藏目录中查询的,如果该馆目录没有上网,或目录不全,我的调查结果就不会很准。有机会还得亲自实地去调查。现在收藏《人海灯》杂志比较全的图书馆大概有4个,一是北京图书馆,《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所用的本子就是北京图书馆的。北京图书馆的《人海灯》应该是很全的,至少在目录记录上是如此。但不知为何《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没有全部把它印出来,或许是有记录而没有期刊,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其次收藏比较全的图书馆是上海图书馆,该馆除第一卷1934年和1937年没有收全外,其他各期大多有了。上海图书馆10年前就对这些杂志进行了缩微复制,拍摄成胶卷,供读者在缩微阅读机上阅读。因为拍摄时间比较早,技术手段落后,胶卷很不清楚。而且阅读极不方便。复印更是困难。第三是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旧时为中国佛教文献出版整理的重要城市,南京大学比较多的保存了民国时期的《人海灯》杂志,但由于这些杂志年代久远,纸张脆黄,不能复印。最近,该馆对此进行数字化的扫描处理,在计算机上阅读很方便。第四是复旦大学图书馆,也收藏了部分《人海灯》。当然,其他一些单位可能也有收藏,但因为没有披露,就不得而知。注释:?王玉信:《浅谈中国近代期刊的收藏与研究》,载于日《浙江日报》。?释东初:《中国近代佛教史》,台湾东初出版社,1978年版,第237~238页。?芝峰:《我个人对于本刊的希望》,《人海灯》第四卷第六期,日。
查看: 640|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南京颐和公馆 民国碎影还原记
有人说,对“民国风”的追忆,最好从南京开始。南京,六朝古都,我们向来着墨不多,论文化深度,我们自叹无法叙述出这历史的一丝一缕;论景点特色,南京的古都文化也与我们提倡的度假模式有些偏差,故对于南京,我们所谈甚少。不久前,编辑得知这里新开了一家颐和公馆,主打“民国风”,而且系由法云安缦设计团队进行设计,并选址在能反映半部民国史的颐和路上,这让我们将视线重新投回南京,前往一探这家酒店的实况。 悄然兴起的民国风在南京邂逅正统民国味前几年编辑周围流行着极简风、中式风,这两年开始有了新的变化,流行起复古怀旧风,其中,尤以民国风为胜。从给小朋友选用的民国教材,到年长者穿起的改良版民服,就连大学毕业照也刮起租借民国服装拍摄(听说租借这衣服至少要提前一周预约),如此之热门让人大吃一惊,也正视起民国牌的魅力,聪明的酒店、餐饮顺势大打“民国”牌。如果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我们这几期杂志中提到的酒店总有一家与“民国风”有关,无论是11月介绍的杭州湖边酒店,还是12月刚推荐的桂林白公馆都主打“民国风”,他们的选址也都与民国文化或多或少有关,一个是杭州历史石库门建筑群,一个是白崇禧故居。相比之下,我们这次新发现的南京颐和公馆,不论是大环境的南京还是酒店所处的十二区,这里与民国的关系更加密切,也就更让我们有所期待。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整个颐和公馆的选址颇让人有些费解,特别是当酒店花重金高薪聘请了法云安缦的设计团队来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时,仍旧选择一个很是市井的区域――颐和路,让编辑有点摸不到方向。真的实地采访之下,编辑发现,原来酒店选址于此,实则大有讲究。参考之前酒店设计团队所做的湖边,它位于西湖畔,位置绝佳,可真的说到民国味,却是没有这颐和公馆来得纯正。就如前文所提,颐和公馆选择颐和路来作为政府试点经营民国风的酒店,大有讲究也大有来头。老南京都知道一句老话: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这颐和路是除了总统府所在的长江路外,保留民国时期痕迹最为明显也最为集中的路。当年这里居住的多为达官贵人和外国驻华大使,不乏国名党陆军一级上将薛岳、蒋介石派往瑞士任大使的公关高手黄仁霖、来华“调处”国共关系的原美国陆军参谋总长马歇尔等名人。而为了满足这些达官贵人居住,于是国民政府在颐和路修建了多栋私人别墅,目前这些被列为历史保护建筑的别墅,都是那个时期所建。这些建筑的院落和房子本身都很有特色,有的豪华,有的简朴,有的精细,有的粗犷,每一栋都在诉说着建筑本身和过去主人的故事。所以无论你是民国建筑的爱好者,还是民国八卦故事的追随者,甚至是希望在这里听到一些当年的野史,这个片区的意义都非常重大。南京的朋友告诉编辑,这里有点像上海的武康路,你可以想象,当年民国政府的高级官员,多少个重大决定都是在互相串门间不经意完成的,又或者小小的别墅里也上演着女明星与国民党高官的绯闻故事。不过因为是私家别墅,又有着独特的意义,这个片区一直不对外开放,直到颐和公馆开业。或许是大潮流所至,南京市政府斥资在颐和路上修建了这个颐和公馆,打造了一个纯粹民国度假风的同时,也将此部分地区对民众开放。终于让大家能够走入民国别墅一探这里私幽的氛围。 尽管其选址大有来头,但毕竟和风景区相比,缺少了自然的优势,即便是请来法云安缦的设计团队,能否将嘈杂的大环境这样的劣势化为优势,也就成了编辑此行考察最为期待之处。 民国之旅,从颐和公馆开始走进颐和公馆,你就仿佛开始了一场循序渐进的民国之旅。园林设计来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用绿化将别墅相互分开,又与外围隔离,显得私密而幽静;在保持别墅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将每个房间格局重新规整,设计了能让人住着舒服的客房;装饰上也没有流于表面,不像一般打民国牌的酒店,用夸张醒目的民国品或旗袍等来强调其风格,而是在细节中,润物细无声地将民国风渗透到极致。不论是老旧的家具还是黄铜的灯具,或是按照那个年代式样定制的床品,都显得别具匠心。 出自名家,雅趣寻幽的静谧公馆为了和周围的建筑分隔开,所以整个酒店的入口设计得比较隐秘,我们在绕着颐和路十二片区走了一圈之后,才发现一个低调古朴的铜门。推门而入,就是让人惊喜的颐和公馆了。首先是出来迎接我们的管家,原本长相就颇为清丽的一位女子,穿上了素白的民国服之后,气质更为优雅,一转身一投足,都带着南京人骨子里透出来的傲气。待她开口,却又亲切至极,“来一杯加了蜂蜜的正山小种吧,这样的天气,喝这样的茶,最合适了”。没有虚情假意,初冬时节就着那杯茶,我们感受到了南京人直白的热情。而这种精致和优雅,除了管家身上有,更渗透到整个公馆。整个别墅区的景观设计是用八个各具特色的石景联系起来,看似简单可颇显设计师功力。用简单的瓦片和石材搭配成了一个月洞门,瞬间就凸显了东方文化“动静交融”的美感。别墅区的步行道路以青砖铺砌,并以石材收边,这样的设计并非新颖,可若是告诉你,这些青砖是南京旧城改造中废弃不用的老砖,你就会发现设计师用心之深了。每一块色彩斑驳、形状不同的青砖,沉淀了历史也带来了民国独有的韵味。编辑提醒:整个Check in的别墅区内,有一处让编辑很是惊喜的地方,这里居然有一个真正使用木炭的壁炉。虽然在PM2.5集体超标的日子里,还要添加木材燃烧,有点不太厚道,但是真的壁炉和电子壁炉还是有真正区别的。听着木材劈啪作响、闻着木材燃烧出来的香味,在冬季再搭配一本好书,实在是太悠闲了。 惬意居停,让人住着舒服的客房说完环境,我们再来说说房型。颐和公馆有15幢别墅,每幢别墅有4套以上单独的房间,最小42平米(单人间),共46间。你可以选择包下整栋别墅,也可以选择其中一间客房入住,不用担心隐私性,这里会尽可能错开安排。老房子的修葺,对建筑师是个考验。颐和公馆沿用了当时建筑的外观,对原来的木质结构进行了加固,翻修,房屋大的结构并没有改变,隔音效果差的问题却得到解决即便是以前那些产权人的后辈们从台湾回来,踏入这里依旧能认出房子原来的样子。现在很多建筑喜欢提倡“修旧如旧”,甚至不少精品酒店也打着这样的旗号,招揽客人。颐和公馆却是反其道而行之。这里的每一栋别墅原本都是私人独有,使用者也是一家子,小到几口人,多到几个姨太太共用,不论是功能性还是舒适度,都适合的是居家过日子,若真的原封不动,变成精品酒店,难免用起来不舒服。所以法云安缦的设计师在大结构不怎么改变的情况下,对于房间进行重新的规划调整,改变房间的功能性来满足酒店的舒适度。 遵循原产权人的布局,老房子存在的,可谓还原。并在房屋的功能性上重新规划调整,以此来满足精品酒店客房的需求。原本编辑担心窗外的声音会影响睡眠质量,事实证明,这样的细节设计者都考虑到了。原本单层窗户玻璃杯改成了双层,加上遮阳布和自动窗帘,外加厚厚的木质百叶窗,阳光、杂音都不能干扰你睡眠了。这里的客房,基本上都能将浓郁的民国气息与智能化房间感应科技结合,木质楼梯、拼花地板、木质百叶窗,水曲柳实木家具......还原民国时期的格调,配上高档的纯天然埃及长绒棉床品、进口美国丝涟品牌床垫,与法云安缦同样使用Lefroy Brooks卫浴品牌(该品牌走得一直是复古,精致,优雅的路线)。再配以印尼进口的纯天然沐浴产品,部分房间还放置了胶囊咖啡机,怀旧复古又很是时尚。 传奇故事,像名媛那样生活因为每幢别墅都有拥有自己的故事,所以无所谓选择哪一间更合算。想要追求一些特别的,在众多房型中,私人管家AMY最推荐209至尊公馆套房。客房面积约为100平方米,最为突出的是这里空间层次感非常强烈,递进式的房间空间,最外面是客厅,随后书房,里面的是卧室,晚上夜灯打开,非常漂亮,墙面还裱以名家真迹艺术品,添加几分高雅气蕴。和其他房间不同,这里的秘密空间不少,有个3层楼梯,卫生间与浴室就暗藏楼下。编辑个人则比较喜欢18号别墅,青砖青瓦、院内有一个小花园,是这里唯一使用罗马柱建筑的别墅。这幢别墅原为宁海路17号建筑,为富商熊剑云于1936年所建,1946年刘嘉树以其女刘凯君之名购置。进入别墅,映入眼帘的便是民国几何图形的地毯,两边放着长塌,方便几家人家闲聊,位于二楼的188房,自带一个小阳台,面积也大,视野开阔,在这里泡个茶,在冬日里晒晒太阳,适合度假的需求。
编辑提醒如果说别墅客房带给我们的是还原民国时光,那细节布置上的讲究和精致,则给我们更多的惊喜。这里使用钢笔、墨汁以及宣纸的搭配,木制牙刷、亚麻小盘扣的睡衣、专门淘来的复古桌椅、景德镇大师订制的茶壶,小小的细节让人有时空穿越之感,甚至连马桶都是还原民国时期的。需要提醒的是,Minibar的饮品为一次性提供,也就是首次饮用不用付费,第二次需要添加的饮料都是要收费的。 SPA、电影、展览 &窝在酒店里的民国玩法 为能更好地体验民国之韵,酒店有着不少与民国有关的配套,如电影院、展览等。因此,你大可完全泡在酒店里来场“民国”微旅行。在有太阳的午后,泡一杯茶,坐在露天阳台上看看书,在当年旧时将领们生活的环境里,享受一段与自己独处的时光。稍晚些,你可以走出酒店,走个十几分钟去附近的鼓楼区吃上一顿地道的南京料理。走回酒店,悠扬的二胡音乐顿时让人心情放松下来,此时去早前预约好的SPA馆,放松身心或者就在房间里洗把热水澡,然后与友人相约在别墅底楼,坐在白色的长沙发上,喝喝茶聊聊故事,也不失为度假的悠闲。第二天,窝在为你遮去强光的房间里好好睡个懒觉,然后在酒店四处走走,在小影院里看一场民国的电影(注意排片表的时间),随后你可以在展览馆里看看当年的邮票和当季的民国展览,走在颐和公馆内,仿佛民国时光的再现。酒店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简单的住宿,胜在文化历史的沉淀,相信这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信念,体验一回属于你自己的“民国往事”。 TIPS:南京民国地图除了颐和公馆,我们再给大家推荐几个值得一游的民国风景点:1.蒋介石汤山温泉别墅坐落于汤山镇汤泉路3 号,这里层峦环抱,绿树掩映,鸟语花香,温泉喷涌。民国初年大批达官显贵先后在此营建温泉别墅。这座中西合璧式的小洋房,虽年代久远,仍可见其庄重典雅的风格。每逢节假日,蒋氏夫妇在侍从人员陪同下,曾常来此小憩。 2.钟山风景区南京市主城东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地、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钟山风景区内的民国文化是依托中山陵园为载体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思潮和爱国主义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文化,其核心是孙中山所倡导的:博爱平等、天下为公。 3.南京总统府位于南京长江路292 号,现在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近代史博物馆。这一建筑群,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遗址。
那些值得深思的细节整个颐和公馆给了编辑许多惊喜。从设计班底来说,在经历了法云安缦、湖边之后,虽然一样选择更吸引外国人眼球的复古怀旧民族风,可不论是从酒店大环境营造还是细节打造上,都符合国人的需求。这和设计团队早期的法云安缦一味走古旧禅意风,有了很大的不同。而从酒店本身来说,这两年随着越来越多主题精品酒店的出现,很多酒店的管理者也开始想明白想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拿手什么,应该有怎样的市场定位。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过,若是再追究得深一些,对酒店要求再高一些,难免还是能够发现一些遗憾。比如餐饮。由于酒店想要打造民国风,所以一切都想和“民国”有关,据说菜单是邀请了米其林二星的外籍厨师,专门为酒店设计的。因为需要预定,所以正餐如何编辑可能无法评论。不过单从早餐菜单来看,还是有些不足。点击率比较高的清粥、汤面种类不多,反而多了一些为了噱头而噱头的南京特色小吃,例如鸭血粉丝汤。编辑问起管家,这道点心何以上榜,答案是“这是一道能代表南京特色的国民小吃”。南京的小吃文化,杂志曾经在往年介绍过,当中最不为美食家老波头看重的,就是这“伪南京小吃”鸭血粉丝汤。鸭下水、鸭杂碎当年都是没有人吃,才笼统下锅煮来食用。南京当年那些大户人家,怎会吃这些?而且,一清早就吃这么油腻的东西,相信肠胃也未免适应得了。为了强调每栋别墅的独立性和私密度,度假区的流线做得比较复杂。中式园林散布其中,颇有点自成一片天地的感觉。不过由于指示标记不太明显,所以初次入住的客人,可能会难辨方向。不过即便是有以上一些小小的缺陷,仍然不影响颐和公馆成为南京乃至江苏地区最好的城市度假精品酒店。 TIPS:颐和公馆地址:南京市鼓楼区江苏路3号电话:(025) 官网地址:房型价格:(美金) &高级单人间/高级双床间 $650 豪华单人间/豪华双床间 $800公馆特色套房 $900 公馆豪华套房 $1080 &至尊公馆套房 $1380 &2号公馆别墅 $2650 &8号公馆别墅(布雷公馆别墅) $2780 & &9号、11号公馆别墅 $4380 & 12号公馆别墅(伯陵公馆别墅)$4580路书:沪宁高速――走玄武大道――进玄武湖隧道――从玄武湖隧道出――左拐上中山北路――在山西路转盘处右拐弯――顺着往下开就到颐和路片区。
摸着良心来看,撇开餐饮特色不足、别墅区标记不太明显外,酒店单单在“民国风”这三个字上的精心打造,还是近年来来最为成功的。无论是设计上的精致协调、还是服务上的贴心,单单就这独到的选址,这方土地上独有历史文化的沉淀,以及在其渲染下所提炼出的民国人文体验感,这都是其他酒店复制不来的“独家”,也让这里的“民国风”变得独一无二,且更为地道。在颐和公馆,体验“民国往事”或许能成为你的下一个度假选择。 (南京新发现之:美食篇)都市里的乡村南京美食新天地上文提及的南京颐和公馆让我们对于南京有了新期待,恰巧不久前美食达人老波头给我们推荐了一家南京新开的特色餐厅――都市里的乡村,老波头的品味,有口皆碑,最重要的是老波头毅然将其列为此生必去餐厅之一,如此妙赞,不禁令人神往。而且餐厅距离南京颐和公馆不远!正巧弥补了酒店餐饮略失“地气”的小小遗憾。废话不多说,我们就请老波头推荐几道招牌名菜,给我们读者此行做做参考。 都市里的乡村 &美食老饕汇聚地和沈宏非老师吃饭,同桌的厦门友人颜兄刚从南京赶来。“吃了哪一家?”我问。老饕聚会,主题永远离不开一个“吃”字。“沈老师推荐的‘都市里的乡村’。”颜兄说,“他家的软兜,无论如何值得一试。”这一下子给我留下印象,厦门没有吃黄鳝的习惯,能让颜兄赞不绝口,水准一定高超。这家店在湖南路附近的青云巷里,并不难找。店面细小,但是生意滔滔,熟客尤多。好在我请沈老师代为预定,恰巧老板刘金龙师傅给我留的,是沈老师的专座,巧也。用“师傅”二字称呼是因为刘老板兼任厨师,每道菜由他审查后上桌,或者干脆亲手炮制。“都市里的乡村”虽然已有十年历史,却不扩张,做好不做大,是我赞赏的餐厅风格。本想看看菜单,但刘师傅执意替我决定,更高兴了。我最爱欣赏这些老师傅自信满满的神情,即知这餐一定满足。 推荐菜 &金陵第一兜石锅炒软兜所谓软兜,由淮安人发明,说到底,只是炒黄鳝罢了,上海菜中也有著名的响油鳝糊嘛,又有什么特别?但是淮安人吃得刁钻,像另一道淮扬名菜呛虎尾,非得要用雌鳝的背肉才行。黄鳝为雌雄逆转的动物,幼年为雌,此时肉质极其细滑,只选背脊部分,滑上加滑。我们炒鳝糊除了还要用到腹肉外,另需把鳝丝剪成一段段的,软兜则是整条背肉下锅,更考较厨师。为什么叫软兜?原来把最幼细的鳝肉炒至最软熟的程度,筷子中间一夹,鳝丝两头即刻靠拢,把汤汁全部兜住,故名之。另一种说法是古时烫鳝多用布袋兜着入锅,也有道理。最浪漫的解释是鳝丝像少女的肚兜链,软玉温香,袭人感官,信不信由你。刘师傅的软兜独辟蹊径,把石锅烧得滚热,下大量猪油、酱油、一点点的洋葱、蒜片和黑胡椒,这时候倒入鳝丝,快速搅拌之,即成。上桌时盖子掀开,只闻到一阵浓香。就这么吃已是天下美味,把奉送的一碟胡椒粉拌入,更是精彩绝伦。入口妙不可言,简直是滑下喉咙去的,沈老师用“至鲜至爽”形容,再贴切也没有了。用汤汁拌饭,又能吞三碗。愈吃愈过瘾,再多加一煲,照样杀光。沈老师一吃就是四客,无愧为“馋宗大师”。推荐菜 &最得老板推荐的老黄豆烧麻鸭但刘师傅自己最得意的反而是土菜老黄豆烧麻鸭。他家的鸭子,由苏北乡下供货,一点脂肪也没有,是名副其实的游水运动鸭。苏北麻鸭乃中国三大名鸭之一,红得漏油的高邮咸蛋即为麻鸭所产,而且这种鸭骚味很轻,怎么煮也好吃。以为运动鸭的肉质会有点老,谁知焖得很酥,加上黄豆的鲜香,又是一道好菜。不过刘师傅老老实实地说,“鸭子之间,也有差别,每一煲的火候是一样的,有时就没那么酥烂。”有什么打紧?一些朋友还来得个享受啃的过程呢。
推荐菜 &酱油河虾酱油河虾是先炸再浸酱汁的,手法简单,但这么一炸即显真功,虾壳爽脆,虾肉还保持最嫩的程度,实在了不起。更关键的是下了猪油,所以味道浓郁得不得了。另有肚包鸡、盐水鸭、鱼头这些数之不尽的好菜,等着你去发掘。大家到南京,请千万留出时间来一餐,包你不会失望。必须提前订位,最好早点抵达,否则软兜天天沽清,吃不到可别怪我没提醒。写稿至此,想起软兜引死人的味道,口水不禁留下,笑自己好东西吃得太少,唉。 【编后】南京颐和公馆打造的浓浓“民国风”让读者有了新的度假选择,而“都市里的乡村”里的美味看得人直吞口水,真想立马驱车前去“评鉴”一番。南京所带来的新变化或许远远不止这些,我们也将继续关注这方有着岁月沉醉的地方,给读者带来最新的度假新情报。
相关线路推荐
目的地推荐
关注新浪微博
下载苹果版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时期服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