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勾融水的班车上午慢880末班车几点发车车?

&&&&&&&& 融水苗族自治县&  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地区辖县,林业重点县之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与省毗邻。面积4644平方公里,人口44.22万,有汉及苗、侗、瑶、水、壮等少数民族。辖4个镇、16个乡。县府驻(全国重点镇)。县境为之一部,九万大山蜿蜒其间,山体庞大,地势高峻,海拔多在米。中部元宝山海拔2081米。融水县以经营林业为主,多杉、松、竹、、等,森林覆盖率达39.1%,为广西木材主要产地,以优质高产杉木而著称全国。林副产品有、、、、、及、、等药材。农产以稻为主。经过县境。融水镇四周为挺拔的山峰,景色与相似,流过镇旁,水运方便,秦汉以来即为郡州县治之地,亦为之南商业集散地。&地形气候  融水地处回归线以北,县境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夏季多雨,冬季干燥,雨热同季。全年平均气温19.4℃,,历年值介于18.6℃-19.8℃之间。最冷月是1月,大部分地区6.3-8.9℃之间;最热月的7月,大部分地区在28℃以上。最高气温大部分为36-38℃。年平均降雨量1774.9毫米。地势为中部高四周低,中西部和西南部为中山地区,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57座,其中海拔1938米,海拔2081米,是广西第三高峰,县内第一高峰。东南部和东北部为低山地区,南端为丘陵岩溶区。河流众多,属流域都水系,过境河流为。主要河流有、、、、等,境内汇水面积为3843.9平方公里,占全县干流、支流总汇水面积的82.4%。全县水能蕴藏量54.65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万千50.1瓦,现已开发25.4万千瓦。&行政区划& 融水苗族自治县行政区划图  古为百越地,秦属桂林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潭中县,属郁林郡。南齐时改潭中县为齐熙县,兼置齐熙郡。南梁于郡东兼置东宁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东宁州改称融州,齐熙郡改为义熙县。唐武德六年(623年),改为融水县,五代十国沿袭之。北宗崇宁年间升为军州,置清远军节度使。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从广南西路划融、柳、宜等九州设黔南路,帅府于融水。元初沿袭之,后复融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称融县,相沿至1952年。日,成立大苗山苗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改称为融水苗族自治县。  2000年,融水苗族自治县辖4个镇、15个乡、2个民族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2560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融水镇 57497 和睦镇 20992 三防镇 19681 怀宝镇 14882 融水乡 26947 永乐乡 24483 四荣乡 16475 香粉乡 11875 安太乡 20825 洞头乡 16568 汪洞乡 15052 同练瑶族乡 10187 滚贝侗族乡 15302 杆洞乡 22267 安陲乡 20484 大浪乡 19912 白云乡 28439 红水乡 17830 拱洞乡 19884 良寨乡 14098 大年乡 11928  日,批准(国函[2002]88号):原柳州地区的、、融水苗族自治县、划归柳州市管辖。  2003年,融水乡与融水镇合并为融水镇。  辖3个社区:城南区、城中区、城北区;15个村:红色村、新国村、西廓村、下廓村、小荣村、三合村、古鼎村、东良村、罗龙村、兴贤村、东华村、水东村、新安村、云际村、红光村。  辖1个社区:和睦街社区;9个村:安塘村、吉塘村、红星村、读楼村、和睦村、沙巩村、芙蓉村、巷口村、古顶村。  辖1个社区:三防社区;9个村:洞马村、本洞村、荣洞村、乃文村、联合村、新兴村、拉川村、兴洞村、三联村。  辖1个社区:中寨街社区;10个村:河村、洋洞村、聘洞村、盘荣村、东水村、喷沟村、民洞村、九东村、永和村、中寨村。  辖8个村:四莫村、下覃村、东阳村、荣山村、北高村、洛西村、毛潭村、兴隆村。  辖10个村:四合村、三江村、永靖村、永安村、江潭村、东田村、荣地村、荣塘村、九溪村、保合村。  辖8个村:雨卜村、中坪村、古都村、香粉村、新平村、大方村、九都村、金兰村。  辖13个村:寨怀村、培地村、洞安村、江竹村、元宝村、小桑村、培秀村、三合村、求修村、甲报村、尧良村、尧电村、林洞村。  辖7个村:洞头村、六进村、高安村、甲烈村、滚岑村、甲朵村、一心村。  辖9个村:廖合村、八洞村、罗洞村、池洞村、产儒村、新合村、平时村、结合村、腾合村。  辖6个村:同练村、和平村、如劳村、英洞村、大坪村、朋平村。  辖11个村:滚贝村、同心村、平浪村、同乐村、支文村、尧贝村、三团村、烈洞村、尧佐村、平等村、吉羊村。  辖12个村:百秀村、党鸠村、锦洞村、归江村、中讲村、花雅村、尧告村、小河村、高强村、高培村、达言村、杆洞村。  辖13个村:洋岭村、龙口村、暖坪村、九同村、江门村、泗溪村、新塘村、大伞村、三寸村、大田村、乌吉村、吉曼村、大段村。  辖1个社区:河口街社区;10个村:桐里村、潘里村、上里村、竹桥村、大德村、大安村、大新村、高培村、麻石村、河口村。  辖13个村:白照村、枫木村、高兰村、邦阳村、龙岑村、公和村、荣帽村、瑶口村、大湾村、林城村、保江村、大坡村、田里村。  辖8个村:振民村、黄奈村、芝东村、良友村、良双村、良陇村、红水村、高文村。  辖11个村:拱洞村、培基村、广雄村、平卯村、瑶龙村、龙圩村、洋鸟村、大勾村、龙培村、龙令村、高武村。  辖7个村:良寨村、苗坪村、归平村、塘口村、安全村、培洞村、大里村。  辖8个村:大年村、归合村、木业村、吉格村、高马村、高僚村、林浪村、古楼村。&人口、民族  2006年,全县总面积4624平方公里,辖4镇16乡,205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8.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76万人,城镇人口5.53万人,境内居住着苗、瑶、侗、壮、汉等1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5.41万人,其中苗族人口19.71万人,占总人口40.81%,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46‰。&现任县领导  中共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融水苗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融水苗族自治县县长:。&  融水苗族自治县政协主席:。&基础设施& 融水苗族自治县芦笙节  融水苗族自治县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融水商贸城二、三期建设工程继续进行,完成大同街和加快华强西路建设,爱民桥建设工程已完工通车,完善高岭新区人行道、排水沟铺设工作。按照“一区三廊四带”的规划,完成县城总体规划的修编,对县城重点区域进行规划设计,水东新区已完成详细规划并开始实施。  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全县20个乡镇有11个乡镇集镇已经完成总体规划设计,全县205个行政村24个已完成规划设计,小城镇基础建设有了很大进展,城镇规模结构和布局有所改善,辐射力和带动力逐步增强,园林绿化、排水、路灯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观。  抓好旧城改造工作,继续推进“穿衣戴幅”工程,县城主要街道临街建筑实行“三统一”即外墙、层高、顶面统一。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营造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旅游环境。  实施并完成产儒至同练、兴洞口至杆洞等外路升级改造工程,完成香粉至金兰等24条共252公里的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动工新建乌朵至甲报等4条共12公里的农村公路通达工程。按计划实施产儒至英洞、兴洞口至杆洞油路工程,完成标江等4座小型水库工程的除险加固。完成人饮工程14处,县城防洪堤工程建设取得进展。新建成沼气池3586座,改厕2587座。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古顶电站建成投产。全年组织实施交通、水利等项目222个。  全县有公路136条,总里程1561.93公里,20个乡镇全部通车,101个行政村通了公路,等级公路里程655.97公里,其中二级公路9.8公里。焦柳铁路贯穿县境。2006年客运量周转量19407万人公里,货运量周转量4067万吨公里。&经济建设国民经济  融水苗族自治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以“工业立县、工业强县、工业富县”为总抓手,以资源经济开发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以“城乡清洁工程”、“世界苗都”项目建设为城镇化建设的切入点,以“电网、路网”建设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口,抓好“环境建设年”和“项目建设年”,创新发展思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73亿元,增长14.1%;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得到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的比重分别为33.53:29.94:36.57。第二产业与2005年相比提高了2.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1.97%,其中,工业贡献率达34.27%,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0亿元,增长11.36%;财政收入完成1.465亿元,增长8.37%。其中:税收收入1.0617亿元,占总收入的72.47%;非税收入0.4033亿元,占总收入的27.53%。按行业分,电力类收入占总收入的17.87%;竹木材税收占总收入的11.17%;糖类收入占总收入的5.62%;房地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4.85%;建筑业收入占总收入的4.8%;批发和零售业收入占总收入的3.84%。较好地完成了市人民政府下达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任务。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蔗糖、水果、桑蚕、竹木、茶叶、畜牧等六大产业得到较好的发展。2006年末,累计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8亿元,增长8.15%。劳务经济得到加强, 2006年末,全年转移就业新增总人数达0.98万人,全县累计达到7.8万人,劳务经济收入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工业经济健康发展。2006年以来,我县以资源支柱产业为主导,突出发展县域工业。以发展建材产业和水电经济为重点,认真筹划、等工业园区建设;抓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其中,制糖业、化工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相继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行业。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8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达4.93亿元,增长31.36%。  第三产业持续发展。2006年,全县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98亿元,其中,旅游业实现总收入0.675亿元。对外开放总体水平提高,全县共招商引资项目70个,到位资金2.76亿元人民币。以融水商贸城为主的一批县城商贸市场建设相继竣工,较好地推动了三产的发展。非公经济发展迅速,截至2007年3月底,全县非公经济达10878户,注册资金累计达2.86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亿元,同比增长14.03%。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006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88元,增长18.89%;农民人均纯收入1959元,增长9.2%;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2亿元,增长12.53%。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994元,其中: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13462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12.78亿元,增长20.99%;贷款余额3.98亿元,增长21%。&农村经济 融水苗族自治县油菜丰收  一、基本情况  融水苗族自治县辖20个乡(镇)199个村民委、2959个村民小组、93450户农户、426405个农业人口。全县农业劳动力260131人。占农业人口的61.01%。全县农业用地总面积544.8万亩。其中,耕地45.11万亩,园地11.456万亩,林地407.22万亩,草地13.3万亩,水面5.51万亩,其他62.19万亩。  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1、2006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76369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95707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68002亩,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212660亩。全县粮食总产12042万公斤,其中,杂优水稻产量9226.8万公斤,杂优玉米566.4万公斤。  2、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9167.1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66189.16万元,总收入的83.61%,比上年增2.07%;第二产业收入4790.15万元,占总收入的6.05%,比上年减1.84%;第三产业收入6051.45万元,占总收入7.64%,比上年减0.15%。  3、农业劳动力转移收入情况。2006年农业劳动力转移外出务工51881人,总收入17937.0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1515.44万元,增9.23%。外出务工年人均净收入2689元。&特色农业  近年来,围绕县委“山内竹茶药、山外蔗果桑”区域经济发展思路,融水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不断改造传统产业,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和壮大茶叶、桑蚕、水果、蔬菜等特色产业。全县现建设有稻谷、蔬菜、茶叶、水果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6.023万亩,、、、、、、稻谷等农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建设有糯米柚、茶叶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0.7万亩。  桑蚕生产上引进推广桂桑优62、桂桑优12、特优2号、两广一号等新品种,推广省力化蚕台、方格簇应用、小蚕共育等新技术,推广“猪——沼——桑(灯、黄板)”生态农业模式,现全县桑园面积达2.3万亩亩,可养蚕4万张,可产鲜茧1400吨,鲜茧总产值可达2240万元。全县养蚕农户3433户,人口15792人,蚕农户均养蚕收入达6269.3元,人均收入1362.8元。  引进推广、、、、等茶叶优新品种,全县现有茶园面积2.27万亩,可采摘鲜叶茶园面积1.15万亩,采鲜叶总产量83.85万公斤,产值818万元。全县有茶叶加工中、小厂家13家,加工茶叶品种有扁茶、毛尖、毛峰、螺茶等品种,产品销往、、、、等地。  水果业引进推广杂交柑系列、早温系列、早熟桃系列等优新品种,重点抓好糯米柚等优势特色柑桔生产,大力推广柑桔标准化生产技术,创建了 “果—捕食螨—灯—套袋—生草法”、“猪—沼—果—捕食螨—灯—鱼—生草法”等农业生态生产模式果园1.15万亩,创建了“玉融”、“金钱”、“贝林”等糯米柚品牌。全县现有果园面积3.354万亩,产量3万吨以上,产值5600万元以上。  蔬菜产业开发按照规模生产和市场需求,加强引导区域特色蔬菜生产,重点抓好融水水东至和睦沙巩的融江两岸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开发时令优质商品蔬菜,同时不断引进新品种,抓好同练、杆洞、滚贝反季节蔬菜开发,大力发展秋黄瓜生产。现全县蔬菜年播种面积12万亩以上,产量10万吨以上。&科技兴农  多年来,融水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先后主持或协作开展了部、省、市、县“测土配方施肥”、“广西中低产田综合改良技术应用示范”、“广西土壤论断施肥网络工程”、“免耕抛秧”、“稻稻鱼油山区农业生产新模式研究”、“烯效性培育壮秧技术试验示范”、“超级稻示范推广”等多项农业科技项目工作,有6项已分别获得了省、市、县级科技进步奖。项目应用面积500多万亩,创经济效益2.5亿元以上。近几年来推广了“稻稻鱼油”、“稻—灯—黄—稻”、“猪—沼—果”等生产模式和“三避”、“防寒育秧”、“超级稻栽培”、“中低产田改良”、“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养蚕”、“病虫害综防”、“杂交水稻新品种”等农业适用技术,累计推广面积1500万亩,共创经济效益10.5亿元,多项受到区、市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先后被评为先进单位。&工业发展  融水县工业经济总体运行良好,2006年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为18家,主要行业有:制糖、林产化工、电力、竹木材加工、建材、矿产冶炼等行业。年内新建投产的规模以上企业有、,年内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未达到500万元的企业有:、、。  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11.11亿元,同比增长20.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9162万元,同比增长28.7%,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为61902万元,同比增长14.2%。全部工业增加值4827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381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1%;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为24462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7243万元,同比增长11.4%,实现利润总额3325万元,同比下降7.1%。&工业园区 &&&&&&&&&& 融水工业  一、二七O老工业基地,占地面积2000亩,目前,已聚集了20 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2005年,该基地完成工业产值2亿元,到2010年该基地实现产值9.5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44.93%。  二、新规划的工业基地  (一)大路底火车站——桃园洞一带——融水纸厂——东良村——六洞园艺场工业基地,与老工业基地永红厂和二七O相邻,位西县城东南部、枝柳铁路和融罗(融水—罗城)省道二级公路沿线两侧,距县城2公里,占地2000亩;和睦工业基地,与上述工业基地在同一方向,同样位于枝柳铁路干线和省道融罗二级公路沿线两侧,距县城 25公里,占地面积2500亩。2006——2010年以上两个新兴工业基地,规划为重工业基地,主要发展冶炼、化工工业,兼有商贸、休闲等配套设施建设,预计投资13 亿元,年产值7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35.8%。  (二) 大路底火车站附近,打造区域性竹林集散地,建立康田工业园区。坚持“宁大勿小,宁精勿粗”的发展路子,通过抬高准入门槛和加大林政执法力度,逐步淘汰一批规模小、生产经营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低的加工企业,整合资源和人才,扶持几家资金雄厚、生产规模大、从事精加工的企业,逐步提升竹木产品品质,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竹木加工业成为全县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已进入征地论证阶段。  (三)水东工业基地,位于融水镇水东新区,距城区1公里,占地1000亩,规划为轻工业园区,主要发展高科技产业,预计投资3 亿元,年产值0.4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 2.5%。&第三产业  2006年,全县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98亿元,其中,旅游业实现总收入0.675亿元。对外开放总体水平提高,全县共招商引资项目70个,到位资金2.76亿元人民币。以融水商贸城为主的一批县城商贸市场建设相继竣工,较好地推动了三产的发展。非公经济发展迅速,截至2007年3月底,全县非公经济达10878户,注册资金累计达2.86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亿元,同比增长14.03%。&非公经济  为促进融水县非公经济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融水县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从土地、税收、财政等方面给给予了大力扶持。  2005底,全县非公经济为10510家,民营企业179家;2006年底,全县非公经济为10705户,注册资金27009万元;今年1-3月新增非公经济178户,注册资金1589万元,从业人员291人,分别增长1.66%、2.31%和1.81%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按融水县目前经济发势头看,每年都以百分之十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融水县非公经济发展可达15000户。&个体私营经济  2006年,融水苗族自治县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保护个体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为个体私营企业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放宽准入条件和范围。引导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拓宽经济领域;集思广益、广开思路,为个体私营经济提供优惠政策,为经营者提供便利服务。鼓励和扶持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城镇退役士兵、残疾人员兴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开展“走百访千、定点帮扶”工作,为20户个体工商户解决困难。为442位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兑现优惠政策,免收工商规费30万余元。年未,私营企业224户,从业人员1665人,注册资金34344万元。新发展私营企业45家,从业人员318人,注册资金3649万元。个体工商户10481户,从业人员11869人,经营资金27009万元。新发展个体工商户761户,从业人员928人,注册资金7288万元。&投资环境& &&& 融水苗族自治县地图  融水,一个山青水秀、林木葱茏、资源丰富的地方,历来有“小桂林”的美称,是全国第一个成立,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融水的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时为百越之地,先后设立过县治、县、州,1952年11月成立为自治县。目前,全县总面积4663.8平方公里,辖4镇16乡,总人口47.59万人,居住着苗、瑶、侗、壮、汉等13个民族。  区位优势 融水东距“山水甲天下”的旅游名城桂林市150公里,南离广西工业城市—柳州100公里,是大桂林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邻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北通和。县境内交通便利,枝柳铁路横贯县城及四个乡镇,连通全国各地。两条二级公路穿境而过,县内公路四通八达。流经县城中心的融江可通航120吨位船舶,上连贵州,下通柳州、梧州和广州等地。  丰富的资源:融水杉木优质、高产,著称全国,有“杉木王国”和“毛竹之乡”的美誉,被列为“毛竹最适宜的种植区”。全县有林面积达34.0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6.5%,活立木蓄积量1385万立方米,年生产商品材30万立方米,年产毛竹500万根以上;、、、、茶叶等其他经济林面积12万亩以上。  目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锡、铜、硅、金等23种。目前,可供开采的锡矿储量达7万吨,金矿储量400多吨,煤矿储量900多万吨,蛇纹石矿储量9000万吨以上。据广西物勘院勘查表明,除已探明的以外,融水还有十分丰富且储量巨大的锡矿和镍矿,并将在近期内进行大规模开发。  具有支撑工业发展的丰富水力资源,、的水能蕴藏量为52万千瓦,可供开发利用蕴藏量42万千瓦,目前尚有20多万千瓦的开发潜力。电力供应充足,境内共建成27座电站,全县2007年起年可供电量将达8亿千瓦时以上,这将为融水经济特别是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保障。  自然风光独特,民族传统节日多姿多彩,素有“小桂林”和“百节之乡”的美称。特别是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民间文化,突出体现了“风情融水、神奇苗山”的形象定位。形成了“风情柳州看融水”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现融水是广西三大旅游热线之一,同时,已列为广西近期建设和完善的15个重点旅游县(市)之一。  县内现有20多万劳动力,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技术人才遍及各行各业,特别是近年来,融水加大了农民工技术培训力度,一大批农民学到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术。为在融水投资企业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保障。  城市环境  融水县城风光秀丽、景色优美,山、水、城融为一体。城区面积6.5平方公里,总人口8.48万人,县城内“融水大酒店”等星级涉外宾馆环境优雅、宁静怡人。繁荣活跃的商贸市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完善的医疗保健,方便的金融服务,发达的教育事业,为外来客商和市民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随着我县城镇化建设工作不断深入,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县城风情逐步凸显。融水先后荣获广西全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全区创建文明县城先进单位,全区第五届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优秀奖和柳州市城市管理“金壶杯”优秀奖等称号。  对外开放 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不断扩大,对外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目前,已有来自伯利兹及国内广东、浙江等地的客商在融水投资旅游、制糖业、冶炼、建材、竹木制品、水力发电、食品加工等项目,其中,和这2家上市公司相继落户融水。  为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为促进企业发展,使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出台了《融水苗族自治县招商引资优惠办法》、《融水苗族自治县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除享受国家规定的政策和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政策外,还可从土地、财政等方面得到优惠。同时,实行项目联审制和提供招商项目“代办制、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开辟绿色通道,着力营造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社会氛围。&教育事业& &&&&&&&& 融水镇民族小学  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解放前,由于反动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压迫,苗山人自古就很少有读书的机会,各族人民吃尽了没有文化苦头。解放后,沐浴党的民族政策光辉,当家作主了的大苗山各族人民把教育当着头等大事来抓,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2007年,全县有普通高中2所,普通高中在校生3356人;职业技术学校1所,在校生1161人;初中23所,在校生17770人;乡镇中心校20所,村完小185所,教学点222个,在校小学生40267人;幼儿园20所,在园(班)幼儿795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86人。在职教职工共4238人。  全县于1986年开始实施“两基”,至1998年,实现了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目标,扫盲工作通过了自治区和国家级验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至2002年底,仅有10个乡镇通过县级低标准验收、8个乡镇通过地级复查。2003年划归柳州市管辖后,全面实施“两基”攻坚战,经过全县48万多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 2007年6月,“两基”工作通过国家级验收,教育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自治县党委、自治县人民政府适时调整战略部署,做好“两基”的巩固提高工作。目前,全县“两基”普及程度稳步提升,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日臻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扫盲和成人教育成果喜人。  全县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多年来,通过办寄宿制民族班、少数民族女童班,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优教”,保障了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尤其是女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了全县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素质教育稳步推进,义教阶段全面实施新课改。高中教育乘势而上,2007年,全县普高在校生共4040人,万人口在校高中生由2001年的37人提高到86人。自治县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一直走在柳州市六县前列,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均保持在95%以上,迄今已为社会输送了4000余名专业人才。目前,自治县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正在建设中。&义务教育  按国家、自治区和市人民政府的规划要求,全县“普九”工作要于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通过柳州市、自治区、国家达标验收,比原计划2007年全县完成县本级“普九”验收任务提前两年。面对困难和挑战,自治县党委、自治县人民政府举全县之力,按照“硬件从实、软件从严”和“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解决适龄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问题:一是加大对、、的宣传力度,使教育法律法规深入人心,营造“两基”浓厚的氛围;二是依靠当地政府、家长或监护人动员辍学的适龄少儿返校就读;三是强化政府行为,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控辍“双线”责任制,严格控制适龄学生辍学;四是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同时发动海内外机构和个人捐资助学,使贫困生消除后顾之忧;五是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让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承担依法治教的重任;六是扩大高中阶段招生规模,以此拉动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入学率的提高;七是抓住薄弱环节,继续举办寄宿制民族班和女童班,加大扶持力度,解决少数民族贫困山区适龄儿童尤其是女童入学难问题。2003年以来,全县共投入18349.01万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兴建校舍179071平方米(新增55086平方米),小学校舍面积由原来的平方米增加到228155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由原来的4.59平方米增加到5.69平方米;初中校舍面积由原来的86238.8平方米增加到120292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由原来的5.15平方米,增加到6.81平方米,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全面的提升。2007年6月,全县小学、初中适龄入学率分别由2000年的95.2%和43.32%提高到99.61%和99.48 %;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为0.25%,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为2.32%。全县教育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民族教育  我县历来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带领人民向贫困宣战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到治穷必须先治愚,治愚就必须从民族教育抓起。1982年,我县从实际出发,构建了一个民族教育发展框架,作出了《关于采取特殊措施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采取免收学生书杂费、提高初中生助学金标准、增拨办公经费、增加师资培训费、扶助多种形式办学等措施,加速发展民族教育事业。1982年秋,首先在白云乡中心校和杆洞乡中心校试办寄宿制民族班,接着在自治县中学开办民族高中班,县财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在确保学校教师工资按时发放和学校基本运转的同时,每年平均投入16万元,支持学校的发展。同时,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各乡(镇)人民政府也努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有15个乡(镇)自筹经费办寄宿制民族高小班,按月给学生发放一定数量的助学金。1987年在县城创办民族中学,1990年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创办边远山区少数民族中师班。至2006年秋,全县有24所学校办有寄宿制民族班,先后共办班593个,累计招生26779人。目前全县有民族中学、民族小学各1所,各类寄宿制民族班63个,学生3150人。发展民族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少数民族入学率,到2006年秋,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5%,比1988年的86.7%提高了12.8%。逐年举办的民族班(校),形成了从小学到高中,从班级到学校,从培养学生到培训师资的“一条龙”民族教育体系,为我县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女童教育  融水旧县志有“高山瑶、矮山苗、汉族居平地、侗壮住山槽”的记载,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一个民族自身发展的制约。由于生存环境及山区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特别是我县红瑶族家庭存在“狗不耕田,女不读书”的陋习,90年代初,白云、拱洞、大年红水等5个贫困乡女童初中平均入学率仅有18.5%。为解决女童入学难问题:一是从1988年以红瑶居住比较集中的白云乡为突破口,创办了第一个红瑶女童班,结束了红瑶女孩不读书的历史;女童班的创办,如同点燃一盏灯,接着自治县民族中学、保桓中学、教师进修学校、职校也相继创办了女子班,体现了特殊政策的连续性。二是把动员女童入学工作纳入干部管理责任制。三是实行免费入学。四是创办女子中师班。通过这些保障措施,使许多山区女孩子能从小学一直到中专、大学,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成为致富能手。首届女童班毕业的瑶族姑娘凤桂鲜当上了教师,凤秀娟成为家乡第一个女军人,兰芝琳成为了医生,戴妹省成为红瑶族的第一个女大学生,戴妹花成为文艺工作者;苗族女童石彩云初中毕业后,运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指导家里种植猕猴桃和西瓜,1998年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500元以上。从1982年创办寄宿制民族高小班至今,经历25个春秋的探索,全县先后举办各种类型的女童班84个,累计招收学生3233人。2007年,全县有各类寄宿制女童班20个,学生951人,小学适龄女童入学率为99.6%,比1988年的78%提高了21.6个百分点。举办寄宿制民族班及女童班,保障了少数民族女孩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全县少数民族儿童、少年的入学率,促进了全县基础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  我县特教学校创建于1992年6月,1996年7月迁至县城,2001年在原校的基础上,先生捐资50万元,自治区教育厅拨款15万元建设并改名为“融水福幼特教学校”。学校占地面积700平方米,校舍面积1218平方米,在校生84人,生均校舍面积14.5平方米。多年来,特教学校得到香港福幼、逸挥、房角石基金会,,柳州交警大队、灵泉寺等机构的支持,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是柳州市办学条件最好、独具办学特色的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全部得到社会资助,每年受助金额近4万元。&幼儿教育  目前全县共有独立设置幼儿园22所(其中教育部门办5所、民办17所),幼儿班265个(其中学前班167个),在园(班)幼儿7053人(其中学前班4186人)。&旅游景点  融水苗族自治县地处广西北部、云贵高原的东南缘,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既有山川秀丽、景色旖旎、洞奇的自然风光,又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是融山水风光、民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胜地。&自然景观 &&&&&&&&&&&&&&&&&&& 贝江贝江  贝江是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最长的、秀丽的河流,全长146公里,穿流于崇山峻岭之中。两岸青山翠竹杉林、河水清澈,游鱼卵石,历历可数,未受任何工业污染,水质优良,达国家旅游一级标准。岸边苗寨掩映于杉竹丛中,时有笙歌从木楼中飘出,更给这秀丽之江增添浓郁的风情。泛舟河上,观赏两岸景色,如诗如画。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境中部,距县城60公里,海拔2086米,为广西第三高峰。山峰挺拔,气势雄伟,古木参天,花草奇异,鸟叫猿鸣,山涧瀑布气势磅礴。原始森林中,植物种类繁多,独特的林海景观千姿百态。为广西的主要地。在海拔1600米左右山腰,有一片以著名基心为主的3000多亩的杜鹃林。每年初夏,红花、白花、紫花、黄花烂漫;秋冬,山荔枝缀满枝头,煞是好看。除冷杉外,还有名贵的、等。其自然风景可概括为峻秀的山石、奇野的峰岩、植物、溪瀑天象4类景观。物种资源仅次于,是国家第二植物基因库。龙贡峡谷  “龙贡峡谷贝江漂流景区”位于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以西24公里,距柳州市120公里。“景区”跨四荣乡和香粉乡。交通十分便利,全程均已铺设柏油路面,目前已开通至融水县城的交通班车,大型旅游客车均可通达。  龙贡峡谷贝江漂流位于贝江的支流(或称香粉河),从翠竹滩到三江口全长7.8公里,共有十八滩、十八潭、三十六道弯和两个山泉瀑布,这条河的河床全部是沙石组成,没有泥土,因此,河水特别清澈,是华南最清澈的河水之一,这段河的著名景点有、、、、、、、、、。群峰竞秀  县城附近一带系典型的,它的西、南、北三面奇峰林立,峭壁万仞,山势极为壮观。有古顶石山群和西洞石山群。古顶石山群在县城南隅,或孤峰突兀、或峰峦连绵,山势各异,形成了各种不同景观。西洞石山群,位于县城西,危峰严锁,山石嶙峋,被风化了的山崖呈现红、黄、赭诸色,恰如彩画卷一般。登高鸟瞰,峰林各地之中,阡陌纵横,村屯错落,溪流回绕,竹木葱翠,令人心旷神怡。天然溶洞奇特  县城附近在、、等几个天然溶洞。洞内到处可见奇形怪状钟乳、石幔、石笋,或整齐排列,或纵横交错,构成一幅幅形态各异景象。&人文景观寿星岩  寿星岩在县城南端。一弯绿水环绕着一座挺拔的青山。半山一洞,洞内有寿星寺,寺内住着憎尼,常年香火缭绕。洞口有一高二丈的寿星塑像,栩栩如生。寺内有宋代碑刻及诗词石刻。穿洞而出,在山崖上建有静观楼,登峰顶远眺,一览融城全景,融江傍城而过,满目一片生机。&真仙岩 &  真仙岩,距县城一公里。洞中有“天下第一真仙岩”刻题字。洞高三十余米,如此高大岩洞广西也不多见。一条灵寿溪穿岩而过,可以划船。洞内壁上石刻宋碑三十多幅。四周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妙趣横生。的《元祐党籍碑》、的《人物像碑》为自治区重点文物,著名旅行家,曾在洞中住了十三天,写下五千字游记。&雨卜旅游村 & &&&&&&&&&&&& 雨卜旅游村  位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雨卜苗寨。地处元宝山南麓。人口1400多。依山傍水,环境优雅,距柳州138公里,距桂林208公里。距县城38公里,有柏油路直达。  在这里可以参与芦笙踩堂、跳竹竿舞、踩脚舞、抛绣球、背新娘、拉鼓等节目。还可参加烧烤、打油茶、坐妹、对歌等活动。让你度过一个难忘的良宵。第二天早上还有精彩激烈的斗马活动。  独具特色的苗家风味有:糯米饭、糯米酒、香菇木耳、酸肉、酸鱼、酸菜等。住木楼,做一夜苗家人,让你亲身体验原始古朴的苗族生活。  2006年11月,雨卜旅游村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7年4月被评为“柳州市十大美丽乡村”。&田头苗寨 &  融水县四荣乡东田村田头屯位于融水县西北部,距县城约40公里,全屯137户550人,均为苗族吊脚木楼式民居,布局错落有致,自然景观秀丽,风景迷人。田头河绕着田头屯缓缓流过,小桥流水别具一格的苗寨田园风光。  田头屯整座寨子依山而建,村中有3棵千年古榕,其中两棵古榕称为“千年情侣榕”,它们交错在一起生长,相互缠绕,相伴相依,根分枝连,分不出彼此。 民俗和群众文化生活更是丰富多彩,民族风情浓郁:“芦笙踩堂”、“牙变嘻春”、“火把节”等民俗活动独具特色。  2006年4月被评为“柳州市十大美丽乡村”,11月又被评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龙女沟 &  龙女沟旅游村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的四荣乡境内,座落在海拔2086米的元宝山西南面,638县道贯穿其间,从融水县城行车47公里即达。  龙女沟旅游村是个古老的新苗寨。龙女沟苗家先祖于400年前从湖南迁落居如今风景秀丽的荣地村。在民主革命时期(一九三零年间)曾两次迎送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为开辟革命根据地和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师,至今在龙女沟景区里还保留着当年红军行军路过的红军桥。  一九九三年,龙女沟村民乘融水苗族自治县对外开放东风,因地制宜,试行开发旅游业,自发投资10万元兴建旅游接待设施,开辟森林风光旅游、休闲旅游线路,开发库区旅游项目等,二006年11月被评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二007年被评为“柳州市十大美丽乡村”。龙女沟以其独特的苗岭风光、民族风情正在向人们慢慢揭开了神秘面纱。&东兴苗寨   百庄旅游村位于融水香粉乡雨卜村东兴苗寨,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距县城43公里,有公路直达。2000年5月正式开业。有一支由20多名能歌善舞的苗族男女青年组建的芦笙表演队,节目丰富多彩。其中有跳竹竿、踩脚舞、抛绣球、背新娘、拉鼓等游客参与性节目。晚会结束,还有烧烤、跳交谊舞、坐妹等活动,让你度过一个难忘的夜晚。&特产:糯米柚& &&&&&&&&&&&&&&&& 糯米柚  是融水县的名特优水果,是在大苗山独特地理气候环境条件下经长期种植选育出来的地方品种。目前融水县糯米柚种植面积达1368公顷,年产量1.7万吨以上。  2002年融水县制定了糯米柚地方标准,并通过自治区认定,2003年以来融水县全面推行糯米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推广应用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水果套袋、释放捕食螨、悬挂诱杀灯、挂黄板、果园生草法等物理、生物防治技术,2004年4月融水县1368公顷糯米柚生产基地通过自治区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认定,2005年12月融水县糯米柚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融水县糯米柚果实于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成熟采收,果品外形美观,果肉汁多化渣,蜜甜糯香,品质极佳,多次在全国及全区优质柚类评比中名列前茅,1995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果品奖,连续两年获获广西柚类评比第一名,荣获第四次、第五次全国柚类评比金杯奖,2004年获柳州市优质果品柚类一等奖。注册有“玉融”、“金钱”、“贝林”等商标,果品以鲜食为主,产品畅销区内外,深受消费者喜爱。&&&
词条分类[]
按学科分类:
按行业分类:
按地域分类:
开放式分类:
注释信息[]
扩展阅读[]
相关词条[]
申明:1.中文百科在线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一些人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2.中文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给予删除。3.如需转载本页面内容,请注明来源于www.zwbk.org
词条保护申请
* 如果用户不希望该词条被修改,可以申请词条保护
*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该词条会被设为不能修改
注意:只有该词条的创建者才能申请词条保护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评论评论内容为网友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23.180.229.*在
13:11:28 发表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交车发车时间查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