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本同祖,景兆汇一元后边妈祖是什么神?

[转载]《福安姓氏》之【郑氏】(原版)
&(十)郑氏
《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载:“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前806),友初封于郑。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
“郑君乙立二年,郑负黍反,复归韩。十一年,韩伐郑,取阳城。二十一年,韩哀侯灭郑,并其国。”
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郑”这个地名的地方,即后来的郑国,郑国自郑桓公传14世康侯名乙,历23君,共431年,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郑国公族逃亡,为纪念故国,改姓“郑”,郑姓便在历史上诞生。
郑氏分衍自姬姓,始祖郑桓公是周厉王少子,那么,郑氏的渊源便很清晰。
⑴西周先祖世系谱
1.周文王姬昌(前1099~前1050年在位)。姓姬名昌,居西佰,又称西伯昌,谥号文王。母挚任氏之女曰太妊,性慈端庄维德,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教子。妣陜西渭北有莘氏之女太姒,生子有:长伯邑考,早卒;次发,即位是为武王;三管叔鲜,四周公旦,五蔡叔度,六郕叔武,七霍叔处,八卫叔康,九毛叔郑,十聃季载(也叫聃叔季);十一郜叔,十二雝叔(雍)伯,十三曹振铎,十四滕叔绣,十五毕公高,十六子原叔,十七丰叔,十八郇叔,及召公奭、黎侯、伯廖、叔颖等。
2.周武王姬发,名仲发。母挚任氏之女太姒,公即太姒之次子。公元前1049年公元前~1043年在位。黄帝纪年公元前庚戌年生于陜西岐山县。以火德王天下,灭商后建都镐,史称西周。逝于公元前乙巳年十二月。得年五十四岁。葬毕塬上,与季历、文王及其子成王、孙子康王的坟墓构成一直线。
3.周成王姬诵,即位时12岁。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1006年在位。由周公旦摄政。之中,平定武更(纣王子)叛乱,并大封诸侯。成王造东都洛邑。成王死时42岁。
4.周康王姬钊,成王子。公元前1005年~公元前980年在位。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周王,史称“成康盛世”。康王时,周朝较强盛。
5.周昭王姬瑕,康王子。公元前979年~公元前961年在位。“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周国力开始下降。昭王南巡狩,返济汉水时,舟人以恶之,以胶舟进王,中流胶解,溺死江中。
6.周穆王姬满,昭王子。公元前960年~公元前923年在位。母房氏。穆王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7.周共王姬伊扈,穆王子。公元前922年~公元前900年在位。
8.周懿王姬囏,共王子。公元前899年~公元前875年在位。懿王时,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无力抵抗。
9.周夷王姬燮,懿王子。公元前865年~公元前858年在位。夷王时,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夷王曾烹杀齐哀公。
10.周厉王姬胡,夷王子。公元前858年~公元前841年在位。厉王是一位暴君,对外战争屡败,国势日危。在位16年,竟被国人放逐。
⑵郑国先祖世系谱
1.郑桓公(前838~前771年),姓姬名友,厉王少子,宣王少弟。妣陈、马氏,生子三:掘突、岌、清。为周司徒,封于郑。从平王东迁,建国于新郑。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周宣王姬静封弟姬友于都城镐京附近的咸林,在今陕西省华县西北一带,国号为“郑”。姬友,史称郑桓公,又因为郑国是三等诸侯国,国君为伯爵,郑桓公也叫郑伯友。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姬宫涅即位,因为郑桓公是他的亲叔叔,就封他为司徒,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周幽王九年(前773),郑桓公派长子掘突带上丰厚的礼物向虢、郐二君借地。二君贪图礼品丰厚,合计各献五座城池,鄢、补、历、华、丹、田柔、蔽、苑、函、依。郑桓公闻讯大喜,即将郑国东迁,由长子掘突执掌国政。&&&
2.郑武公姬掘突(?~前744年)。妣姜氏,生子三:寤生、共叔段、子吕。长庶公子原(原氏始祖)。建立新的郑国,定都新郑(今河南新郑)。
3.郑庄公姬寤生(前757~前701年),武公子。妣邓、雍氏,生子:忽、突、子亹、子仪、子人(子人氏始祖。突之同母弟)。长庶公子曼伯。即位时封其弟段于京,因段与母亲武姜共谋袭郑而讨伐段。而后把母亲迁到城颖,以“不及黄泉,毋相见”为誓。既而悔,从颖考叔谋,掘地及泉,遂相见,母子如初。继武公为周平王左卿士,掌朝政。后因周桓王去其职,不朝于王。桓王伐之,率军大败王师,射伤桓王。此时,郑国达到鼎盛,故史书有“郑庄公小霸”之称。在位四十三年。
编者按,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平王,平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前720年,周平王崩,周桓王将畀虢公政以取代郑庄公。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郑庄公愤而不朝,桓王亲自伐郑,王师败以虢公为卿,桓王中箭受伤,郑庄公阻止祝冉再射,桓王得以保命,史称“射王中肩”。次后诸侯背叛,九族不亲,周政益衰,天子虚名。参见《春秋左氏传·隐公三年》。
4.郑厉公姬突(?~前673年),庄公次子。妣吕、季、沈氏。生子:捷、駹。庄公死,昭公立,以宋庄公支持,胁祭仲夺位。立为厉公,在位四年。后因故出奔。子仪十四年复位,前后在位共十一年。
5.郑文公姬捷(?~前628年),厉公子。在位四十五年。妣陈妫、燕姞、苏女、江女,生子:太子华、子臧、兰、子士、子瑕、般、子俞弥(早夭)、子成。文公十八年,背齐桓公而亲楚。次年,齐、鲁等国攻郑,楚出兵围许以救郑。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文公弗礼。重耳即位为晋文公,于是秦晋共围郑,乃使烛之武说秦穆公罢兵,与郑盟。文公之子子兰入晋,得晋文公爱幸。遂从晋意,以子兰入郑为太子,晋亦罢兵。
6.郑穆公姬兰(前627~前606年),文公子。母燕姞。又称缪公。在位二十二年。公继位初年就发生了“弦高犒秦师”的著名史事。妣方、朱氏,少妃桃子。子十三:夷、坚、去疾、喜、騑、发、嘉、偃、舒、丰、挥、然、志。生女:夏姬。自郑襄公开始,穆公之子孙良氏、游氏、国氏、罕氏、驷氏、印氏和丰氏轮流执政,统称为“七穆”。
7.郑襄公姬坚(前604~前587年),灵公庶弟。在位十八年。妣王氏,生子:弗、繻、睔。
8.郑成公姬睔(前584~前571年),悼公弟。在位十四年。妣姚氏,生子:髡顽、鰌。
9.郑釐公姬髡顽(姬恽)(前570~前566年),成公子。妣李氏,生子:嘉、僖。为太子时晋、楚均不以礼。即位后晋会诸侯于郑,子驷为相,又不以礼待之,子驷乃使人杀公而以暴病卒以告诸侯。在位五年。
10.郑简公姬嘉(前565~前530年)(嘉时年五岁,故姬嘉〔前569~前530年〕,40岁),僖公子。妣徐、王氏,生子:宁、宇。简公十二年,诛子孔,任子产为卿,赖以存。在位三十六年。
11.郑定公姬宁(前529~前514年),简公子。妣陈、徐氏,生子:虿、碏。定公八年,子产死,以子大叔(名国参)执政。十一年,周敬王避子朝之乱出居狄泉,公与晋谋,入敬王于周。在位十六年。
12.郑献公姬虿(前513~前501年),在位十三年。妣王、金氏,生子:胜、丑。
13.郑共公姬丑(前454~前424年),献公次子。妣吕氏,生子:已、骀、乙。
14.郑幽公姬已(前423~前423年),共公长子,在位一年,即周威烈王三年。妣柳氏。生子:鲁、儒。退韩兵,复领兵征韩,战死。
郑繻公姬骀(骀繻)(骀缭)(前422~前396年),共公次子,繻公十六年,败韩于负黍。曾严吏治,却未根除余党,至围韩阳翟时突发内乱,导致战事失利,战死。
郑康公姬乙(前395~前375年),共公季子。妣陈氏,生子宙。
康公继位时的郑国,由于连年战争,已经急转直下的败落的局势。康公虽宁死不屈和国人众志成城,但国弱力量不济,于韩哀公发动了最强的一次进攻被灭掉。《史记·郑世家》载:“二十一年,韩哀侯灭郑,并其国。”
韩宣惠王元年(前332)即周显王三十七年,照“灭国不灭祀”的惯例,封郑康公之孙据公于嚣山(即荥阳之三皇山)之阳为践土君(或嚣山君),守祭武公陵墓,称郑王之墟(今郑王庄)。
⑶郑姓使用的诞生
郑国在春秋初年为强国,后渐衰落。自桓公传14世康侯名乙,历23君,共431年,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姓。
郑国公族改姓“郑”,后裔显著可考的有三支。
一.郑哀公姬易(前462~前455年),在位三十八年。妣李、吴、王、钱氏,生子:君、乙、驮、献。献,即郑叔献,妣崔氏,生子廷坚。叔献十八世孙郑子游,字元庠,官尚书,于汉冲帝永嘉元年过江,居江南,曾孙中有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
二.郑幽公之子郑鲁,讳谓之。仕魏为新筑大夫。袭南里君,迁陈宋间,以国为姓,郑姓自此始。后世追认为得姓始祖。为当今郑氏人口大系。
三.康侯姬乙之子郑宙,滞留荥阳,生子据。据生强。郑强为报失国之恨,曾载800金说秦伐韩。郑强之子郑朱,为赵媾秦,助秦伐韩。郑朱生子图、国。郑国,为秦筑渠三百里,号“郑国渠”。秦以后,此渠灌溉范围虽有缩小,但历代不绝,为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妣韩、刘氏,生子如;又配言氏,谨征淑追封为一品夫人,生子四:渊、源、深、潜。
另外,郑姓不过是郑国公族改姓中的之一。自郑国伊始,郑国公族衍生的姓氏有:
复姓计37个:田章氏、封具氏、羌宪氏、僵佉氏、彊梁氏、赵阳氏、史龟氏、去疾氏、大季氏、公文氏、公德氏、共叔氏、世叔氏、大叔氏、子人氏、子强氏、子驷氏、子罕氏、子孔氏、子皙氏、子国氏、子游氏、子宽氏、子然氏、子羽氏、子轩氏、子革氏、子旗氏、伯有氏、马师氏、东里氏、行人氏、西门氏、西宫氏、京城氏、俟伏氏、贺吐氏;
单姓计57个:郑氏、段氏、游氏、原氏、封氏、都氏、共氏、駹氏、兰氏、蔺氏、如氏、语氏、京氏、将氏、孤氏、尉氏、具氏、司氏、髡氏、烛氏、裨氏、堵氏、泄氏、良氏、羽氏、浑氏、然氏、驷氏、国氏、印氏、罕氏、丰氏、渝氏、俞氏、喻氏、谕氏、会氏、雅氏、邃氏、繻氏、誊氏、歂氏、侨氏、参氏、孔氏、贩氏、虿氏、颉氏、梧氏、鯈氏、皇氏、蟜氏、佚氏、卫氏、冯氏、石氏、阮氏(越南)。
⑷其他源出的郑姓
郑氏源出姬姓,在人口大姓中,郑姓源流相对单一性,历史记载由他姓改姓郑的有两位,即使按现今的人口比例,也并不影响郑姓源流的单纯性。
一.源于改姓的郑姓:其一、唐宰相郑注,本姓鱼,冒姓郑;其二、世界航海家郑和,本姓马名三宝,因战功被明成祖朱棣赐姓“郑”更名“和”。
二.源于汉化的郑姓:由于过去“郑氏族谱奉行秘不授人家规,新谱修撰,旧谱留余底本外,其余皆销毁”。因此,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有汉姓“郑”的其发源与聚居地等信息基本清晰。
三.源于地名的郑姓: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南郑是西周王室卿士周桓公的封地,在秦庄襄王赢子楚元年(前249),东周公国被秦国所灭,其王族后代以及部分国民也迁逃至南郑,亦以邑名为姓氏,称郑氏。其实与主流郑姓同宗同源,而今却未曾见有谱牒流传记载,史书也未曾见有其人物纪传。
福安郑氏宗史研究会收集当地谱牒至今尚未发现有其他源出的郑氏。
&&&&&&&&&&&&&&&&&
&&&&&&&&&&&&&&&&&&&&&&&&&&&&&&&&&&&
郑氏传衍,以被后世追认为得姓始祖的幽公之子郑鲁的一系为主流。著称于史的有“十房郑”与“四祖”、“七房郑”,尤其以“十房郑”为代表,甚至还流传着开谱不见“十房郑”的皆非正宗的说法。另外,福建为全国郑氏人口第二大省,莆田为郑氏第二祖地,郑氏后裔于八闽大地按宗支亲疏和始迁属地关系又分成“六大派系”。
福安郑氏基本总属于“荥阳郑州第二房郑”,目前尚未发现明确交代他系,即使有谱序言及他系历史名人的也混淆不清,甚自相矛盾。
一.其中以郑庠为渡江始祖的又属于“扬州丹阳第七房郑”,此系以“南湖郑氏”最为著称,代表性人物为“南湖三先生”郑露、郑庄和郑淑。至南宋有史学家郑樵和诗人画家郑思肖,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等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
二.福安市区街尾(锦里)郑祠为福安郑氏大祠,其祠及其分支发展的人口占福安郑氏总人口的五分之二有余。据当前资料,归属“北祖晔公”系的有福安街尾、官洋村与西铭村等郑氏大宗祠,但北祖系又分七房,西铭郑氏属于“七房郑”的长房白麟系,街尾郑祠与官洋郑祠属于“七房郑”的第二房胤伯系。
三.福安郑氏有许多小分支都没有完整的源流谱,以“十房郑”为系属,目前尚未能对应归入,如福安三贤之一的郑虎臣祖祠在福安柱柏洋榕头村,仅知其入闽始祖为郑元海,却无交代元海公的先祖信息。
以下简单开列“十房郑”、“四祖”和“七房郑”以便读者更能清晰对照。
⑴十房郑
1.司州河南第一房郑:始迁祖郑龚,一作袭。郑徽次子,郑桓公十九世孙。徙居司州河南(今河南荥泽县)。
2.荥阳郑州第二房郑:始迁祖郑奇,字孟叔。任河南太守。郑季长子,郑桓公二十七世孙。另,《史记》明载郑季与卫温私生子汉大将军卫青。
3.雍州咸阳第三房郑:始迁祖郑逢(一作达)。字允会。郑桓公三十一世孙,汉哀帝尚书左仆射郑崇次子。迁居咸阳。
4.雍州京兆第四房郑:始迁祖郑弘,字巨君。郑桓公三十一世孙,汉通直郎郑膺之子。居会稽。汉明帝时拜驹令,迁淮阴太守,建初为大司农,元和时为太尉。
5.扬州南海第五房郑:始迁祖郑贤,字邦桢。郑桓公三十四孙,郑弘曾孙。
6.青州北海第六房郑:始迁祖郑钊,字明甫。郑桓公三十四世孙,汉哀帝尚书左仆射郑崇五世孙。
7.扬州丹阳第七房郑:始迁祖郑庠,字文序。郑桓公三十九世孙,晋太子中书侍郎郑畴长子。少有高操,敏艺多材,为吴孙权车骑长史平难将军,迁东安太守,值晋惠帝时刘渊之乱,徙居寿春。怀帝永嘉元年丁卯八月十九日,挈家渡江居于丹阳郡秣陵县桑梓里,长平寺东有遗址在,江苏江宁县城东南五十里秣陵桥东。是为渡江祖,后世追认为渡江始祖。庠公次子郑昭,为最初的入闽八姓之一。传福安郑氏有坂中乡坂中村、甘棠镇、下白石镇、穆云乡咸福村、溪潭镇岳秀村等。
&&&&8.扬州东海第八房郑:始迁祖郑邀(邈),郑宠第三子。郑桓公四十一世孙。郑宠,标望君郑平公次子,字仲高,官广威将军,迁临贺、豫章、湘江三郡太守,封安乐侯,食邑七百五十户。后为东阳、信安诸郑祖。夫人尹氏,生子五:超、越、邀、云、岐。
9.兖州泰山第九房郑:始迁祖郑虑,字远举,一字谋远。官骠骑将军。郑桓公四十一世孙,入闽始祖郑昭季子。
10.江州晋安第十房郑:始迁祖郑诰,字君宠。爵失稽。尚书郎郑昶次子,郑桓公四十四世孙,入闽始祖郑昭五世孙。
⑵四祖
荥阳郑州第二房郑始迁祖郑奇之孙郑宾,徙居山东高密,生三子:崇、膺、兴。郑兴与子郑众皆为著名的经学家。郑众曾孙郑熙,字惠叔,举孝廉,官至汉上议椽,迁谏议大夫,太子詹事,夫人王氏,生二子:泰、浑。当今,天下郑氏普遍以郑泰与郑浑分为两大支系。据目前研究材料,福安郑氏基本出自此两大系。
郑泰,字公业,汉尚书侍郎加奉车骑都尉,征东大将军,迁扬州刺史。与荀攸谋诛董卓,《后汉书》有传。后世尊为“南迁郑氏始祖”。
郑浑,字文公。居开封。三国时为魏冯翊、凤翔二郡太守。后迁荥阳开封,开创郑氏中原世系。《三国志》有传。浑公七世孙郑温,为燕太子詹事,约于公元395年迁至古荥阳镇(今郑州)。温公生四子,宦居四方,分别为:西祖涛公、北祖晔公、南祖简公、中祖恬公。此四祖后裔揭开了荥阳郑氏最显贵的历史篇章。《唐宰相世系表》对本系有详实记载。
1.西祖涛公:郑涛,居陇西。随魏道武帝西征陇西。后世子孙最旺。
2.北祖晔公:郑晔,字德辉,居南阳。后魏建威将军,汝阳太守,拥麾杖节,远近仰其威,追封南阳公。福安街尾、西铭、官洋等郑氏皆其后裔,占福安郑氏人数比例过半。
3.南祖简公:郑简,居京襄城。魏平南咨议参军。福安个别宗谱有提及为南祖简公之后,但区区几字概括,含糊其词,更无详细世系。
4.中祖恬公:郑恬,居大索。初不显,至十一世后于唐中后期复兴,有后裔宰相郑畋(长溪赤岸人)。唐相郑畋后裔郑可远家室被庶族出生的王潮兄弟挟持入闽,于闽西一代发展为当地望族。其后代有北上浙江温州,滞留霞浦的为“赤岸郑氏”,移居福安的尚待考证。
⑶七房郑
“七房郑”其实是对“四祖”中的“北祖”一系的细分。北祖晔公,妣厉氏,生子七:白麟、小白、叔夜、洞林、归藏、连山、幼麟,因号“七房郑氏”。长房白麟,由于后来连续五世不显,故被唐史误载绝后,而著称于古今中外的“浦江义门郑氏”正出自“白麟”系。据考证,可以确定福安“西铭郑氏”也出自“白麟”系。
1.长房白麟:白麟,字嘉征。茂公后五世不仕,唐书误载绝后。今后裔分布比较广,有浙江浦江义门郑、会稽、东阳等,海外聚集地为义门郑分支韩国,福安西铭村郑氏。
2.次房郑茂,一名小白,字士达。河目海后,大耳耸峙,下笔成文,文章气节称王佐才,召为中书博士。妣王氏,生子胤伯。胤伯,历官东徐州太守、鸿胪少卿、魏孝文帝纳其女为嫔妃。卒谥“简”。生子二:希麟(一作希俊。未官而亡)、幼儒(官司州别驾,卒赠散骑常侍、兖州刺史。谥号“肃”)。福安街尾、城阳镇官洋、溪尾镇坂中、坂中乡许洋等郑氏皆为其后裔。
3.三房叔夜:叔夜,史书载其后无闻。查谱有子二:伯夏、谨。
4.四房洞林:洞林,有子二:敬叔、士恭(官至征北将军光禄大夫。公元533年卒,谥“贞”)。
5.五房归藏:归藏,有子四:伯猷、仲衡、辑之、怀孝。
6.六房连山:连山,有子三:思明、思和、季长。
7.七房幼麟:幼麟,名羲。开封人。北魏孝文帝时累官中书令,出为兖州刺史,入为翰林侍讲学士。后为秘书监。卒谥“文灵”。生有二子:懿(字景伯。卒谥“穆”)、道昭。
“荥阳郑氏”成为中华四贵姓、五大郡望之一,以郑羲为代表的荥阳郑氏第一次历史发展高峰分不开。郑羲是北魏的重臣又是皇室外戚。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详定族姓,用法律确立门阀系列。“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又指定六个兄弟元禧聘陇西李辅女、元干聘代郡穆明安女、元羽聘荥阳郑平城女、元雍聘范阳卢神宝女、元勰聘陇西李冲女、元详聘荥阳郑懿女,原来的正妃降为侧室。并下诏“定诸州士族,多所升降”,品定鲜卑族的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与汉族四大姓相仿的鲜卑一等士族,“勋著当世,位尽王公”;对汉族则规定“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云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这四姓”。具体说来,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四姓为最高门。
郑羲次子郑道昭,字僖伯,据现代考古公认为“魏碑鼻祖”,与王羲之齐名,时人称“南王北郑”。郑道昭卒谥“文公”。
⑷福建六大派系
1.侯官派:主要分布在福州(闽东)、福清、长乐;
2.南湖派:主要分布于莆田、仙游、泉州;
3.清源派:分布在泉州地区;
4.桃源派:分布于三明大田县;
5.漳州派:主要分布在漳州地区;
6.永定派:分布于龙岩地区。
&&&&&&&&&&&&&&&&&&&&&&&&&&&&&&&&&&&&&&&&&&&&&&&&&&&
郑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和“五胡乱华”时期。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这一时期,北方动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徒迁,至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仍没有停止。其中郑氏入闽,史上典型的有三次:
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南迁始祖郑庠,又名文庠,字文序,桓公33世,任吴国车骑长史,平淮将军,后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今江宁县)。永嘉之乱时从寿春过江,定居丹阳郡秣陵县桑梓里(今江苏江宁)。建兴四年(316)出任信安县令,死后葬于建康(今南京)安西门外。庠公长子平公为豫章太守,坐镇江州(今九江)。次子郑昭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称“入闽始祖”,先任建安(南平)刺史,又迁泉州刺史,后为晋安郡太守,卒后葬长乐。现闽东、莆田、仙游的南湖系、夹漈系,均为其后;而莆田的露、庄、淑南湖三先生,于唐德宗元年(780)相继由永泰迁到兴化(今莆田),隐居南湖山,建造湖山书堂收徒讲学,教化闽人,史称“南湖三先生”。其后子孙分居长乐、晋安、侯官等地,并播迁到仙游、广东潮州、广西等,由潮州远播泰国、菲律宾及东南亚地区。
&&&&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迁居福建。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开辟漳州,有郑姓将校随同前往,后在福建安家落户,繁衍发展,使郑氏遍布福建、广东的许多地方。对此,台湾《马巷郑氏族谱序》说:“唐垂拱(武则天年号,685~688年)间,陈将军趋闽,大臣郑时中随之,郑氏遂星布闽、粤。”
&&&&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唐僖宗时,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入闽,有河南郑氏随其前往,后王审知受封为闽王,郑氏在福建定居,子孙传衍于福建、广东的许多地方。史称“十八姓随王”、实为“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其中郑氏已查考出的有:
1.郑湘、郑韶,唐末随王入闽军将。(参考许伙努、杨清江先生《随“三王”入闽诸姓考》)福安甘棠、后泰村等郑氏谱有载:“湘公,闽团建州除租庸铁盐等事、枢密院宣政院兼百司公事、特进尚书左仆射,再授魏国公。翦公,进士及第,自中和(883年)归泉州。父湘。”
2.郑摄,唐宣议郎,光州固始人,光启元年(885),与叔郑杰、兄郑琼、弟郑链随王审知入闽,卜居长乐北湖,人丁兴旺,功名显赫,历代有49位进士,世称“福湖郑氏”。有状元郑性之、郑邦彦、郑世威、郑章……当代郑振铎、郑天挺、郑作新、陈怀恺(原名郑衍贤)、陈凯歌(郑衍贤之子)等。(参考《福湖郑氏族谱》)
3.郑诚,龙骧大将军,光州固始人,唐光启间随王入闽,为闽县桂阳郑氏始祖。有名士郑穆、船政大员郑清濂、辛亥革命元老郑烈。(参考《闽县桂阳郑氏族谱》)
4.郑毂,字致刚,“其先光州固始人,唐僖宗时避乱,从王潮入闽,居建城南乡之龙池,故今为建州人。(参考杨时《龟山集》卷三十五《章瑞叔墓志铭》;卷三十七《枢密郑公墓志铭》)
另,据福州《龙峰郑氏族谱》载,郑体恭,南唐驸马都尉,原籍河南光州固始。迨南唐归宋后,避地入闽,居盖山光化里,为龙峰郑氏始祖。
⑴外邑迁本邑
一.有源流可稽考的宗支
1.入闽始祖昭公系
郑昭,字元质。后世尊为入闽始祖。永嘉随父渡江。仕晋为龙骧将军,又为南郡建泉温处杭苏等州郡尉,持节都督平南将军,庐陵内史,封开国侯,后改建州刺史,遂定居福州,又改泉州刺史,道经莆城,见南湖山耸翠环拱,遂卜葬祖坟十二坵于南湖山之阳。子孙又有居泉州者。年七十四卒,葬于长乐县西北白田龟山。子孙庐于墓侧。又有居长乐霍童里及水际安乐里者,清溪诸郑皆其裔。夫人徐氏。子三:衡、铨、虑。
郑衡,字彦举。昭公长子。晋左常侍骠骑大将军。妣陈、徐、金氏夫人。子六:长璜、次琰、三球、四瑲、五玑、六瓘。
郑玑,字仲璇,官大中大夫校书郎。为福州、福清诸郑祖。妣王、姚氏,子二:胤、昶(脉)。南湖郑氏与福安下半区甘棠、下白石等,福安坂中、公家岐等郑氏皆出其后。
①胤公系
坂中郑祠旧谱记载:郑思惠,唐景福元年(892)从王审知入闽,官殿前铃辖指挥使领先锋,家福州乌石山下,后徙居安泰坊。配阮氏夫人,子二:叔林、叔茂。
郑叔林,行十二。官武职。妣范氏,子五:文龙、文凤、文豪、文鹏、文鸾。
郑文豪,行小三。妣杨氏,子二:比干、荣坚。荣坚26代孙辛一公于宋景定二年(1261)由福州安泰坊迁入福安中华街,辛一公20代孙光祐公移居福安坂中;荣坚27代孙祖绍公(行千四),于元符庚辰三年(1000)由福州迁入福安溪柄镇港里村,祖绍公后裔分支赛岐卫阳村(具体不详)。
郑叔茂,行十三,官縂制。妣周氏,子三:文豹、文虎、文麟。文虎,字寅初,行八六。妣唐氏,子一:绍海(薰)。后裔分支福安公家岐。
另,郑思惠后裔有郑祥于明天顺二年(1458)由王家坑迁入上白石镇曹洋村;有郑益盛于明成化二年(1466)由长乐迁入福安康厝乡象地村;有郑光耀于清道光八年(1828)由龙岗岭迁居福安赛岐镇里林。
编者按,据浙江宗支谱记载:“郑胤(玑公长子),字昌祚,官衡州刺史。夫人李氏,子二:叔林、叔茂。叔林第三子文豪,文豪次子荣坚,荣坚生四子:景存(浙江嘉定县正光村郑祖)、景德(浙江临安郑祖)、景良(浙江钱圹、河南洛阳应光村郑祖)、景瑞(后裔分迁江苏永江、福建福安坂中等处)。”由于资料不够充足,还需详实考证,暂列此系以待后嗣辩别。
②昶公系
郑昶(玑公次子),字亮甫,官居尚书郎。夫人谭、李氏,子二:训、诰。
郑训,字子谕,官大中大夫、卫尉少卿。妣朱氏,子二:旻之、晕之。
旻之生潮(瀚),潮生子琎,子琎生运,运生涉,涉生仲之,仲之生伯纯,伯纯生膺。旻之公八世孙膺公,官泉州刺史。妣张、陈氏,子二:孝全、孝仁。孝全公曾孙郑露、郑庄、郑淑,即南湖三先生。
郑孝仁,字德本。居福州南台白沙塘。妣林氏,生子满。
郑满,由福州而迁连江之东导村,妣彭氏,生子初。
郑初,讳永,字有初,授武功郎。卒连江。妣谢氏,生三男三女。妣闻长溪霍童山川幽闲,遂迁居焉。
由初公更历四世至可封公,讳寿,行一。授内廷博士。妣黄氏,生六子。公与二子居郭村,长子唐与其余三个弟弟于梁太祖乾化间(911~915年)迁居宁德霍童谷口,后改弗首,又名福首(今宁德九都镇福口村)。
福首郑族科甲连第,至南宋末,遭起义军劫扰,遂子孙散居各处。其中有唐公八世孙郑怀(字国珍,行廿八。郑桓公66世孙),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进士,官朝奉大夫。配吕氏,生子三:廷璋、廷珏、廷珪。郑怀与其长子廷璋自宁德福首迁居硅屿,后廷璋移居碧洲(今白招村);次子廷珏居宁德贵村,后迁周宁浦源;三子廷珪居霍童松岸(今郑厝村)。至今,郑怀子孙播衍境内的有甘棠、下白石、赛岐、晓阳、穆云乡咸福村、溪潭镇岳秀村、福安三十都大盘等。
其中,福首同宗的郑翰卿,清康熙元年(1662)由宁德蔡阳迁入甘棠镇西塘港边。
唐公后裔郑三十公,元朝延祐三年(1316)由周宁浦源迁居寿宁凤阳东岭后。三十公后裔(具体名讳不详)于明万历廿七年(1599)由寿宁县凤阳乡大岭后村迁居福安晓阳镇。其谱一直以来并入周宁浦源郑祠谱,以浦源郑祠为祖祠。
唐公后裔郑元公,由福首迁居周宁江家地,元公九世孙凤六公迁居周宁进登村,凤六公五世孙郑元基生四子,长子郑宗振留旧居,次子郑宗拱迁居福安城司前、三子郑宗枝亦迁居福安,但都无后裔可寻,唯有四子郑宗授后裔现居穆云乡咸福村下辖的樟垄村。
朝奉公(即郑怀,周宁浦源郑祠统称“朝奉公”)十八世孙郑紫应(字彩玉,行金三),雍正末年(1735)由周宁浦源迁居福安穆云乡咸福村。
朝奉公十八世孙郑祥智,乾隆六年(1741)由浦源迁居咸福村。
朝奉公后裔(名讳、时间不详),由浦源迁居福安穆云乡双溪村。
朝奉公后裔荣澳公,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由浦源迁居福安溪潭镇岳秀村。
朝奉公二十一世孙郑人庚,清中期由浦源迁居福安赛岐镇。
2.“北祖”后裔入闽迁居福安
①白麟系
西铭郑氏属于北祖长房,入闽始祖为郑安夐。据西铭郑谱序言,安夐公园桥观听,于淳化(990~994年)初徙居福州南台,生子二:寿、康。寿、康二公为补弟子员,俱迁居穆阳福苑利湾。
郑寿,生子之悌(以赐进士,官湖北提举)。
郑康,生子之明,之明生寀,寀生翕龙,翕龙生师孔,师孔生学颜,学颜生希孟,希孟生万四公。
郑万四公,元朝年间由穆阳福苑利湾迁西铭村为西铭始祖。其先祖单线世系:北祖郑晔(42世)→白麟→博之→敬琼→道慓→师慎→怀芬→鄑→斌卿→庶→徽→鄘→鱐→謩→回→宏→垣→倕→子袭→扈→凝道→自牗(迁歙县)→安夐(入闽)→康(迁穆阳)→之明→郑寀(67世)→翕龙→师孔→学颜→希孟→万四公(迁西铭)
西铭郑谱旧序明确交代先祖凝道(字伯定。为宋右正言官,后为歙县令,因家焉),生子自牖。
郑自牖,字孟纳,行五二。遂安县始迁祖。官殿中侍御史。宋至和二年(1055)迁富江西山。娶夫人程氏、方氏、汪氏,生十九子:安敦、安诠、安临、安观、安倚、安辅、安采、安履、安应、安审、安粲、安夣、安仁(义门郑氏祖)、安义、安谟、安谦、安复、安逊、安夐。
编者按,西铭旧谱将凝道公安插别系,与福安大部分宗支谱类似,接入暂无可考的入闽祖“算公”之后。
②茂公系
福安街尾(锦里)、溪尾镇坂中与官洋村等郑氏入闽祖为荣寿公之子。“北祖”第二房郑胤伯后裔荣寿公生四子,长子郑羡留居光州固始县,其余三个兄弟一起入闽,居闽提刑衙前经营百宝店,因珍宝与番往来失机,遂向闽东北方向迁徙。其中,龄公迁居泰顺罗阳;鹤公与箕公(一作“算公”)迁居宁德霍童,旋迁进福安。
鹤公支系:其后裔郑丙六,元至正九年(1399)由福州石牌迁入福安潭头镇金菊园村;其后裔郑武,明正德十一年(1516)由浙江富阳村迁入福安城阳镇官洋村。
箕(算)公支系:郑箕生子漉,漉公迁长溪西乡,生五子,第四子郑达于宋时徙居福安渔溪玉案山。
箕(算)公后裔郑洪公,宋高宗元年(1127)由浙平阳郑家庄迁入福安范坑乡竹坑村。
箕(算)公后裔郑季灯,明洪武二年(1369)由长溪县西乡迁入福安溪潭镇濑洋村。
箕(算)公后裔郑二四公,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由黄连章(地名不详。相传由浙江迁入)迁居福安范坑乡山岫宅村。
箕(算)公后裔郑甲二九公,清乾隆元年(1736)由小东洋迁入范坑乡上坪村;郑通三六公,则迁居范坑乡半坑村。
其先祖单线世系如下:
郑胤伯(44世)→ 幼儒→敬德→→弼诚→九思→曾→长裕→慈明→余庆(唐相)→浣→从谦→麟→盛家→叔明→允交→昱中→胜之→绵远→昌世→应中→志和→存顺→济→荣寿
郑荣寿,生四子:羡(居光州固始)、龄、鹤、箕。
郑羡,留居光州固始,生三子:稻、裘、龟(入闽)。
郑龄,入闽后又迁泰顺罗阳,生二子:成、袭。
郑鹤,入闽居提刑衙前,生三子:谨、讴、九公。
郑箕(算),入闽居提刑衙前,生子漉。漉生达。达生潮。潮生华。华生二子:仁甫(迁穆阳澎洋)、会龙(隐居坂中许洋)。
二.尚待稽考源流的宗支
&&&&1.河南商城县唐熹宗朝进士郑元海,值黄巢倡乱,遂挈家随王氏入闽,授玉融令(今福清市)。元海四世孙郑宗祉,迁长溪。宗祉生开岳,迁柏柱洋。开岳生三子:良材、良桂、良柯。良材生三子:灼、炳、焕。灼生二子:垤、埙。垤生二子:宪臣、虎臣。元海公九世孙郑虎臣,为福安三贤之一。虎臣生二子:驲、骏。
2.康厝乡苏坂村开基祖公团公,据其旧谱称,于明洪武九年(1376)来自长乐沙京,先人修谱寻宗过,原族人早已迁移。同篇序文交代,既不属于义门郑氏分支,也非宋进士郑丙之后。由于先人寻宗无果,后并入西铭郑氏谱。
3.穆云乡温洋村郑祠始祖进德公,据旧谱载,于宋乾德二年(964)迁自浙江瑞安存政坊,具体由哪个派系分支按其旧谱信息还无法归属,前人修谱将其安插箕公系,按时间与祖居地推断则不吻合。
4.郑八公后裔入闽迁进福安:郑深公于宋隆兴二年(1146)从福州转迁福安松罗;三十一公于宋咸淳元年(1265)从祖地枣枣溪迁入溪柄镇隐亶村。
5.甘棠镇乌山郑氏始祖乔伯公,系郑序贤公后裔,于明正统四年(1439)由福州侯官迁入。
6.坂中乡长汀坂头沙郑氏始祖郑仲智,任江西节度使,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夫人张氏,生二子:安、静。郑安入闽居侯官,郑静入闽居闽县。郑安七世孙郑张育迁居南台,妣林氏,生子郑祥礼。郑祥礼妣康氏,生三子,长子郑方正居云南,次子郑方中官太守,季子郑方直居浙江。郑方正生三子,次子郑双介妣戴氏,生子郑元旭。郑元旭妣李氏,生三子,长子郑应椿(时间不详)由南台迁入福安坂中乡长汀坂头沙为肈基始祖,世代以捕鱼为业,为目前首例发现的疍民性质郑氏。&&
编者按,坂头沙谱郑双介公与街尾谱有同名者,遂被后人并入街尾郑氏。查阅坂头沙谱开列的先祖仕籍与福首郑氏吻合,应是福首郑氏或与其共祖分支。
⑵本邑内流动
一.坂中郑氏:郑学科,辛一公后裔,清康熙元年(1662)迁居下白石六屿村。
注:按六屿村郑谱序篇则应属于福首郑氏分支。
二.福首郑氏:郑怀长子郑廷璋,分居下白石碧洲(今白招村),生三子:兴、隆、保。
1.郑兴,生三子:志文、志武、志斌。次子志武公居下白石镇白招村。宋咸淳间(年),长子郑志文迁甘棠镇外塘为“外塘上郑”,季子志斌公迁甘棠镇外塘为“外塘下郑”。明隆庆间(年),甘棠筑堡,聚族堡之东门、里街。明末清初,部分宗支返回外塘,并都人丁枝繁叶茂,所以外塘、里街、东门皆有郑祠。
志文公八世孙恭四公分迁后泰村,恭四公后裔又有分支对岸锦浦村,今人丁与后泰差不多。
2.郑隆,分居宁德蕉城。
3.郑崇,保公之孙,迁居下白石镇坑门村。
4.郑清四,清顺治元年(1644)由甘棠分居甘棠国泽村。
5.郑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由外塘沙头移居甘棠前街。
6.郑步裕,朝奉公二十三世裔孙,民国中期由穆云乡咸福村迁居社口镇利岔村。
三.郑箕公系:郑桓公74世,箕公6世,即郑达曾孙郑会龙,字元鲁。长于易,年二十一登宋宝佑四年(1256)丙辰科文天祥榜进士。后无意为官,挂冠怀梓,元朝元贞元年(1295)由福安玉案山隐居福安坂中乡许洋村。生二子:兴、芳。
1.郑启贤,兴公之子,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迁居溪尾坂中开基。
2.郑安,芳公第三子。安公生三子,长子郑孟孝留居许洋,另二子郑孟忠、郑孟悌于元朝至正十年(1350)迁锦里即福安街尾。
3.郑肇,元成宗二年(1296)由许洋迁湾坞鹳屿。
4.郑元仁,明永乐七年(1409)由许洋迁溪潭扆山。
5.郑瑞,明永乐七年(1409)由许洋迁溪柄扆山上巷。
6.郑大禧,明崇祯十七年(1644)由许洋迁社口光岐。
7.郑旦三,清顺治十三年(1656)由福安街尾迁潭头东崐。
8.郑元台,清康熙八年(1669)由福安街尾迁潭头棠溪。
9.郑正富,康熙圆一年(1722)由扆山上村迁溪尾淡湾。
10.郑熠,明宣德元年(1626)由竹坑迁范坑洋坪。
四.郑八公系:郑大榕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由松罗迁入松罗王加村;郑禄官于清道光五年(1825)由范坑乡墩头村分居范坑仙山村。
五.温洋郑氏:郑宜顺于明嘉靖卅九年(1560)由穆云乡温洋村分居穆云乡福里(桥溪村);郑天增于清顺治九年(1652)由温洋村分居穆云乡外洋村。
六.坂头沙郑氏:郑仲智二十四世孙郑光为,分居富春阳头;其第五弟郑光圣,仍迁回长汀坂头沙。
⑶本邑迁外邑
一.福首郑氏:
1.郑怀曾孙郑志斌的五世孙郑德二、德四兄弟俩,由甘棠里街迁居寿宁县。
2.朝奉公(郑怀)二十四世裔孙郑立尊,于1985年由穆云乡咸福村迁居三明永安市安砂镇。
二.郑箕公系:
1.郑啟周,乾隆三年(1738)由福安韩阳秦溪(城关)迁居寿宁四都斜滩堡后井。
2.郑思恭,咸丰四年(1854)由福安锦里(街尾)迁居寿宁斜滩镇。
3.郑锦成与胞弟锱成、加成、兆成,于咸丰四年(1854)由福安曹洋上坪洋迁居寿宁斜滩镇南沃。
三.郑八公系:郑科于明崇祯九年(1636)由松罗乡迁霞浦县盐田乡里马村。
四.坂头沙郑氏:郑仲智二十四世孙郑光旦,迁居福宁东埂;弟郑光禄,迁居白沙牛仔滩。
&&&&&&&&&&&&&
&&&&&&&&&&&&&&&&&&&&&&&&&&&&&&&&&&&&&&&&
&&&&光绪十年修县志时,福安著姓中,郑氏排第八位;据民国26年(1937)《福安人口调查》资料,郑姓人口列第四位;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看,福安共有378个姓氏,总人口525582人,其中郑姓人口34798人,福安姓氏人口排序,郑氏上升至第三位。2003年福安市计生委统计,郑姓人口为40395人,分布二十个乡镇,聚居五百一十一个街道、自然村。
当今福安郑姓分布地域广,人口分散,修纂族谱收集“家状”难。据2006年至2009年编纂《福安郑氏族谱》,按辖区内郑氏59个宗支家状人丁统计,福安郑氏人口约53000多。各宗支肇基始祖,大部分于宋、元、明、清的不同时期相继迁入福安,散居各地,艰辛创业,繁衍生息。
以下开列部分福安郑氏村居及大略人丁数以供参考:
⑴坂中郑氏:坂中乡:坂中1100多人;
&&&&&&&&&&&&
康厝乡:象地440人;
&&&&&&&&&&&&
上白石镇:曹洋2800人;
&&&&&&&&&&&&
下白石镇:六屿1000人。
⑵福首郑氏:下白石镇:碧州(白招)898人,坑门630人;
&&&&&&&&&&&&
罗江街道:后泰360人,锦浦300人;
&&&&&&&&&&&&
甘棠镇:前街1343人,里街735人,国泽668人,外塘上郑560人,外塘下郑1600人,西塘港边196人,港岐719人;
&&&&&&&&&&&&
溪潭镇:岳秀230人;
&&&&&&&&&&&&
穆云乡:咸福500人,樟垅32人,双溪(不详);
&&&&&&&&&&&&
晓阳镇:晓阳360人,南溪15人;
⑶西铭郑氏:康厝乡:西铭2100人。
⑷郑鹤公系:城阳镇:官洋836人;
&&&&&&&&&&&&
潭头镇:金菊园560 人。
⑸郑箕公系:坂中乡:许洋168人;
&&&&&&&&&&&&
城& 关:街尾(锦里)13000人;
&&&&&&&&&&&&
潭头镇:鸿山706人,东昆750人,棠溪1300人;
&&&&&&&&&&&&
溪柄镇:港里450人,扆山上巷264人,扆山下巷400人;
&&&&&&&&&&&&
溪尾镇:坂中330人,淡湾200多人;
&&&&&&&&&&&&
范坑乡:竹坑185人,山岫宅786人,洋坪1054人,上坪2140人,半坑2100人;
&&&&&&&&&&&&
湾坞镇:鹳屿621人;
&&&&&&&&&&&&
社口镇:光岐266人,公家洋335人;
&&&&&&&&&&&&
溪潭镇:濑洋610人;
&&&&&&&&&&&&
赛岐镇:里林300人。
⑹温洋郑氏:穆云乡:温洋460人,福里380人,外洋406人。
⑺公团公系:康厝乡:苏坂360人。
⑻元海公系:溪柄镇:榕头1300人。
⑼郑八公系:松罗乡:松罗5000人,王加420人;
&&&&&&&&&&&&
溪柄镇:隐亶266人;
&&&&&&&&&&&&
范坑乡:仙山260人。
⑽序贤公系:甘棠镇:乌山1600人。
⑾坂头沙郑氏:坂中乡:长汀坂头沙(不详);
&&&&&&&&&&&&&&
阳头街道:阳头村(不详)。
&&&&&&&&&&&&&&&&&&&&&&&&&&&&&&&&&&&&&&&&&&&&&&&&&&&&&
1.甘棠里街历届修谱记载:始修不详。康熙五十三年重修,乾隆五十七年,大清光绪二十六年,民国四年,共和国1988年重修(陈石松撰修)。
2.外塘上郑历届修谱记载:(参考里街郑氏修谱记载)
3.外塘下郑历届修谱记载:(参考里街郑氏修谱记载)
4.甘棠前街历届修谱记载:宋宣和乙已七年始修,咸淳四年重修,明正德十五年重修,明嘉靖丙辰三十五年重修,清康熙三十八年重修,清乾隆二十一年重修,清嘉庆三年重修,清道光十九年,清同治七年,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988年,2007年重修。(共修14次,其中二次佚失)
5.碧州(白招)历届修谱记载:始修不详。清康熙七年重修,清乾隆二十年重修,清光绪十年重修,民国元年重修,共和国1986年重修。
6.西塘郑氏历届修谱记载:光绪二十二年,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84年重修。
7.官洋郑氏历届修谱记载:明嘉靖六年、天启三年、清康熙三十八,雍正十二年,朝隆二十八年,嘉靖二年,道光七年,咸丰九年,光绪九年,光绪三十四年,民国二十年、三十七年,公元1985年重修。
8.金菊园郑氏历届修谱记载:始修不详。天福六年重修,绍兴十四年,万历八年,天启三年,康熙五年,雍正十二年,乾隆四十三年,嘉靖十九年,光绪五年,民国十八年,公元1962年、1983年重修。
9.温洋郑氏历届修谱记载:大宋熙宁八年,大明永乐十一年,万历四十五年,大清乾隆二十四年,嘉庆五年,同治十二年,中华民国四年,公元1982重修。
10.鸿山郑氏历届修谱记载:清乾隆卅九年,光绪二年,清雍正七年,乾隆五十七年,道光十四年,同治六年,光绪二十三年,民国十四年,公元1986年重修。
11.竹坑郑氏历届修谱记载:唐乾宁六年,宋大观三年,明万历丁未年,清康熙十九年,乾隆四十八年,道光三年,宣统三年,公元1982年重修。共存谱88卷。
12.许洋郑氏历届修谱记载:明正德五年,万历二十六年,清乾隆甲申年,道光三年,同治八年,宣统六年,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85年重修。
13.西铭郑氏历届修谱记载:始修不详。公元1986年重修。
14.溪尾坂中郑氏历届修谱记载:明洪武二十年,清道光三十年,民国三十八年,共和国1982年重修。
15.鹤屿郑氏历届修谱记载:雍正甲寅年创修,道光甲申年重修,同治丁卯年,清光绪,民国辛未年,公元1992年重修。
16.山岫宅郑氏历届修谱记载:大清康熙三十五年,乾隆五十年,嘉庆二十三年,咸丰八年,光绪二十九年,民国十六年,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82年重修。
17.街尾郑氏历届修谱记载:明成化二十三年,正德十一年,嘉靖二十七年,万历二十五年,天启五年,清康熙十六年、五十年,雍正五年,乾隆六年、二十三年、四十五年,嘉庆八年,道光九年,咸未七年,光绪二十八年,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85年,2004年重修。存88卷。
18.东昆郑氏历届修谱。(按锦里郑氏历届重修族谱考)
19.濑洋郑氏修谱记载:清道光四年,民国二年,公元1988年重修。
20.扆山下巷郑氏历届修谱记载:大清雍正三年,乾隆丙寅年,五十一年,国治四年,光绪三十一年,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81年重修。
21.扆山下巷郑氏历届修谱记载:大清雍正三年,乾隆十一年,嘉庆二年,光绪五年,民国五年,公元1979年,公元2007年重修。
22.梧村郑氏历届修谱记载:清同治已巳年,民国乙卯年,公元1981年,公元1988年重修。
23.棠溪郑氏历届修记载:清咸丰十年,光绪二十三年,民国丁巳年,公元1985年重修。
24.洋坪郑氏历届修谱记载:唐乾宁六年,宋大观三年,明万历末年,清康熙康初年,乾隆四十八年,道光二年,同治十三年,民国四年,公元1951年,公元1986年重修。
25.福里郑氏历届修谱记载:明万历十一年、四十五年,清康熙五十三年,雍正十二年,乾隆三十七,嘉庆十五年,道光二十四年,光绪八年,共和国庚寅年,共和国1985年重修。
26.秀峰(上坪)郑氏历届修谱记载:大清道光二十八年,同治十年,民国三十年,公元1987年重修。
27.半坑郑氏历届修谱记载:大清乾隆二十七年,嘉庆甲戌年,同治十年,公元1981年重修。
28.榕头郑氏历届修谱记载:大元至正三年,明正德七年,大清康熙五十八年,乾隆二十一年、五十六年,道光十一年咸半九年,宣统三年重修。
29.坂中郑氏历届修谱记载:乾隆六年、五十年,嘉庆四年,道光十九年,光绪七年,民国十四年,共和国1990年重修。
30.曹洋郑氏历届修谱记载:清乾隆四年,乾隆七年,道光戊戌年,同治九年,光绪十九年重修。
31.六屿郑氏历届修谱记载:荥阳郡受姓源流序,共和国1993年重修。
32.象地郑氏历届修谱记载:清光绪二年,民国十一年,公元1985年重修。
33.咸福郑氏历届修谱记载:
㈠清乾隆壬子五十七年(1792)吉旦,福安苏阳刘尔臻撰《郑氏历代迁徙源流序》;(与“上十甲房咸福支”合修本,支谱。今存)
㈡光绪二年(1876)丙子桂月之上浣穀旦,称《郑氏支谱》,浙之括郡鹤溪芌山庠生陈星衡撰《荥阳郡郑氏支谱序》;(此本“四青”时已毁)
㈢ 民国三十二年秋修谱本,称《郑氏支谱》,周墩端源清生员叶瑞琪修撰;
㈣ 共和国戊辰年(1988)重修本,活字印刷,称《荥阳郡郑氏宗谱》;
㈤ 共和国2003年孟秋重修本,称《咸福村荥阳郡郑氏宗谱》,谱首序署“柘邑晚学章伟峰敬议”。
㈥ 公元2010年8月,郑敐编撰《荥阳郡郑氏章龙堂》。
34.松罗郑氏历届修谱记载:明万历四十三年,明崇祯十年,清康熙五十五年,清乾隆四十三年,清嘉庆二十三年,清咸丰十年,清光绪十一年,光绪三十三年,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84年重修。存谱11卷,保存完整。
35.隐亶郑氏历届修谱记载:宋咸丰八年,明崇祯癸酉年,清康熙癸巳年,清嘉庆年十三年,公元1984年重修。
36、王加郑氏历届修谱载:康熙五十五年,乾隆十三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甲子年重修。
37.仙山郑氏历届修谱记载:仙山原谱失修,后补修未载明旧序年代。公元1980年重修,记载第九次新修宗谱叙,无法查证刊人、旧序,大清同治十年重修族谱序,于民国三十四年重修等。
38.乌山郑氏历届修谱记载:始修不详。公元1986年,公元2005年重修。
39.苏坂郑氏历届修谱记载:明洪武二十年,清道光三十二年,公元1985年重修。
40.坂头沙郑氏谱序记载:道光二十四年,沙源杨开元修;光绪六年,秦源廪生连茹修;宣统元年,锦屏里郑亮镜修。
此外,散居在福安境内的宗支,仅持有小本家谱,有的年代也比较久远,但未建宗祠,多为合并其祖籍宗祠修谱。
&&&&&&&&&&&&&&&&&&&&&&&&&&&&&
&&&&&&&&&&&&&&&&&&&&&&&
1.外塘上郑祠:始建于明朝,重建于2014年。由郑松波、春荣等为重建主持。
2.外塘下郑祠: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重建于2004年。坐南向北,二进式,面积498.78平方米。
3、鹤屿郑氏祠:坐落田洋下,二进式,建于清乾隆十五年,面积432平方米。
4.松罗郑祠:于清雍正二年创建,乾隆六年至二十七年重修,光绪十二年重建。
5.隐亶郑祠:坐落本村,于明天启年间建祠。1983年原址重建,二进式,面积396平方米。
6.榕头郑祠:于清顺治十年(1653)建郑虎臣纪念祠一座。至道光五年(1825),增建一座为二进式,面积400平方米。1991年7月公布为第二批市政府文物保护单位。&
7.西铭郑祠:又称西铭郑寀祠,位于康厝乡西铭村,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二进式,总面积416平方米,土木结构。正门亭阁上竖挂着宋理宗御书匾“北山澄庵”。相传原祠有36级石阶,三四道门,门前立旗杆夹石。&
8.街尾(锦里)郑祠:始建于明代中叶,四面砖墙砌造,共建前、中、后三座及左右廊庑,全长47米,宽12.3米,面积578.1平方米,砖木结构,虽经明季和乾隆十六年秋两次遭洪水之冲塌,但在康熙四十七年至道光二十四年,历代先祖前后八次倡捐重修,使数百年之古祠重现明代建筑风范。2000年入编福建省文化厅主编《八闽祠堂大全续集》;2004年经严格评审入编“中国名祠”,并发铜质荣誉证书。
9.甘棠前街郑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原址重建于2007年。坐落甘棠东门,三进式,祠深65米,宽22米,面积2690平方米,砖木结构,由郑祖才、祖山、鸣銮、祚明、成锐、恕兰、寿全、奶其、郑宝等为重建主持。&&&
10.甘棠里街郑祠: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原址重建于2008年。坐落甘棠二十九都金斗境(东门村),三进式,长73米、宽22.6米,占地面积1695平方米,建筑面积1356平方米,砖木结构。前座驸马亭,后座安放神龛,中座大厅,左右厢房12间。由郑盛元、绍锦、金如、金龙、细英、圣昌、文钏、步应、步成、步樵、石松、光华、成平等为重建主持。
11.国泽郑祠:始建于顺治甲申年,坐落本村。重建于民国七年,二进式,面积544平方米。公元2004年重修。&
12、曹洋郑祠:坐落曹洋郊面前东边本村水尾,二进式,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后于清乾五十六年重建,至大清嘉庆二十三年、道光三十年重修。
13.白招(碧州)郑祠:坐落下白石白招村,建于雍正六年,三进式。
14.温洋郑祠:坐落本村,始建年份不详,于大清咸丰九年、光绪二十一年重修。2010年,选新址再建一座,二进式,面积577.61平方米,砖木结构。&
15.福里郑祠:坐落桥溪本村,始建于同治二年(1863),坐乙加辰;前后以田为界,左右以河为界。2000年农历三月十八日,系旧祠重建,已建主座,并圈回旧祠基围,宽20.2米,深44.6米。
16.岳秀郑祠:于道光年间修建,二进式,面积800平方米,土木结构,清代建筑风格。&&&&
17.咸福郑祠:即浦源郑氏懿显房支祠。坐落咸福村南洋,主要由开基始祖郑金三公第五世孙集体建造。原建地基除取两旁道路、旷地外,深十有二丈(36米),阔六丈五尺有奇(19.7米)。据载:“祖祠鼎建于光绪辛丑廿七年(1901)六月初八壬寅日卯时”,由六大房各选派董事一名。历经百年,至2003年十一月初三,首次进行修缮,并重建祠外正面围墙。又改建祠外正面围墙于2013年12月。
18.晓阳郑氏并入周宁浦源郑祠。该祠堂是目前华东地区龙头祖牌保存最完整的祠堂,被周宁县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增建二座为“五进式”,规模为中国三大郑祠之一。
19.王加郑祠:坐落本村,于2006年落成,二进式,面积476平方米。&
20.坂中郑祠:坐落坂中村,二进式,正座建于清咸丰六年,前座建于同治九年。公元2004年重修,砖木结构。2007年,重修里座,重建前座,主持郑绍光,助理郑義、郑国成,并晋主。
21.鸿山郑祠:坐落本村,建于清同治年间,至光绪九年重修过。二进式,面积325平方米。
22.金菊园郑祠:建于民国七年,重修于公元2004年。坐落木村,二进式,面积390平方米。
23、许洋郑祠:坐落本村,于2000年新建,面积288平方米,砖木结构。
24、溪尾坂中郑祠:坐落本村,于1982年重建,面积144平方米。
25.濑洋郑祠:坐落本村,共二座,面积450平方米。
26.上坪郑祠:原建于大明嘉靖三年,至清道光年间重建。
27.洋坪郑祠:坐本村,面积300平方米。
28.棠溪郑祠:坐落本村,始建于清同治辛十年,二进式,面积393平米方。
29.东昆郑祠:建于清同治年间,至光绪二十三年落成,土木结构。
30.扆山郑祠:上巷宗祠、扆山上村郑祠,建于1999年,砖木结构,二进式,面积378平方米。
31.梧村郑祠:坐落梧村坑底垅,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面积300平方米,一座。
32.里林郑祠:于公元2006年新建。
33.官洋郑祠:建于咸丰七年,二进式,面积375平方米。
34.六屿郑祠:坐落本村,始建年份不详。二进式。
35.象地郑祠:坐落本村,于1998年新建,二进式,面积272.8平方米。
36.港里郑祠:坐落港里垅里湾,建于清嘉庆八年,二进式,面积320平方米。
37.山岫宅刘郑祠:坐落于山岫村,建于清光绪五年,二进式,面积418.5平方米。系刘、郑两姓合建,共祀先祖。
福安市荥阳郑氏文化研究联谊中心成立时,对本境郑祠初步摸底,留下36所郑祠资料记录,实际数量则不止此数。
1.三贤祠:位于福安龟湖山下。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福安知县张蔚然始建三贤祠,春秋祭祀薛令之、郑虎臣、谢翱三贤。从此,“福安三贤”即成定说。后因年久而塌,乾隆二十一年,由薛、郑、谢三姓贤明人士筹集资金修缮。至1992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发动三姓人士捐款同修。2010年,再次进行内部整修。
2.仰止祠:光绪十年版《福安县志》卷十三《典礼四》载:“仰止祠,在十八都(穆阳),祀宋郑寀、缪烈、谢翶。”
3.郑北山祠:县志《典礼四》记载,祀宋郑寀,南峰、穆阳皆有祠。
&&&&&&&&&&&&&&&&&&&&&&&&&&&&&&&&&&&&&&&&&&&&&&&&&&&&&
郑姓名人入《辞源》17人,入《辞海》43人,在二十五史中列传的有443人,《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494名,其中战国时期8人,秦朝5人,东西两汉19人,三国时5人,魏晋南北朝时41人,隋朝5人,唐朝61人,五代十国时15人,南北宋时87人,元朝20人,明朝120人,清朝57人。
据现有谱牒资料记载,福安郑氏最早迁入的也已经是唐末五代时期。清光绪十年版《福安县志》可查的福安籍郑氏科举情况为宋、明、清三朝共66位。其中,宋进士4位,宋武举2位;明进士6位,明荐辟2位,明贡选10位,明武功6位;清进士1位,清贡选32位,清除授3位。若以谱牒记录,则贡选人数远不止于此。例如,咸福郑氏谱牒,其第四代“从”字辈一共有十四位兄弟,七位有民俗的“朱笔题名”,其中三位的记录为“恩覃八品冠带”或“清恩荣正八品”,一位例贡(郑从荣,仅此一位在县志可查),两位清职员,一位清监生。据郑从荣公遗留的账本记载,于道光三十年(1850)十二月十六日在福安县义仓捐议叙九品职衔,花了二百两;至咸丰十年(1860)七月二十四日在布政司藩库捐文监生,此时年已四十八岁;最后,于同治四年(1865)七月二十三日取得《户部执照》的例贡,又花了一百二两六分二厘。据此,对旧时代取得贡选资格的过程,可窥一斑。
论福安建县,始于郑氏,亦成于郑氏。由此可见,郑氏在历史上对福安的贡献。清道光己丑(1829)《锦里郑氏族谱》风俗篇《免役》载:“宋理宗淳祐五年(1245)析长溪韩阳坂为县,由邑人郑子化倡议,进士郑寀以端明殿学士回梓允协其议,赋诗奏闻,报可。签厅官郑准踏勘其地,剪除荆棘,初设知县郑黼踵而成之。自宋迄今,历朝邑侯以四郑建邑有功,重加优奖,邑中郑姓子孙准其世代蠲免力役之征,里中亦不必设立保社,其户首一图一甲应属郑族,凡我宗人千秋顶祝。
——按,乾隆十四年(1749)邑侯秦士望以小夫匀派锦里,族中阜长具禀以事闻,遂寝。”
福安建县的“四郑”中有两位是福安籍郑氏,建县始于郑子化,成于郑寀。首任县长也是郑黼。至今,我们也不得不感叹福安城关无一座建县功臣的纪念堂。
由于福安郑氏文化研究会机构尚处筹备阶段,限于人力、物力,历史名人卷尚未誊写完整,只能迻录些现成的。
一.县志选举(耆老略)
1.郑之悌,字梦锡,十五都(穆阳福苑利湾,今穆云乡一带)人。宋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王容榜进士,官任科院国子丞,浙江严州府湖北提举使。尝延宋儒陈淳讲道。
2.郑寀,字载伯,号北山,穆阳人。郑之悌侄子。宋绍定二年(1229)黄朴榜甲科进士,官至宋端明殿学士侍御史。传见人物。
3.郑利宣,字吉甫,三十六都才良人。宋淳祐四年(1244)甲辰留梦炎榜进士,任瑞安尉。
4.郑会龙,字元鲁,二十都案山人。宋宝祐四年(1256)丙辰文天祥榜进士。
5.郑缙,字德芳,才良人。宋绍熙元年(1190)武举进士,任黄冈尉。
6.郑容,字伯宽,二十一都案山人。嘉定四年(1211)武举进士,任通州巡检。(通志作福州人,县贯无考)
7.郑山,字宿仁,鹿斗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庚午张伯福榜进士,任浙江桐庐教谕。
8.郑富,明永乐元年(1390)癸未陈用榜进士,任浙江临安训导。
9.郑珊,字廷珍,郑家阳人。明永乐十五年(1417)丁酉李马榜进士,任浙江永康训导。
10.郑谦,字以光,鹿斗人。明永乐十八年(1420)庚子吴观榜进士。
11.郑璧,字宗献,赛江人。明永乐十八年庚子吴观榜进士,任广西卫经历。
12.郑儒,字宗文,大留人。明正统六年(1441)辛酉方玭榜进士。
13.郑伯芳,字宜桂。明洪武年间(年)荐辟,任训导。
14.郑添锡,十六都温阳人。明洪武年间荐辟,任知县。
15.郑容,西铭人。明洪武年间贡选,职监察御史。
16.郑宁,明永乐年间(年)贡选,职代府召膳。
17.郑暖,西铭人。明永乐年间贡选,职广东海阳县丞。
18.郑琦,明成化年间(年)贡选。
19.郑铭,字德新,西街人。明成化年间贡选。
20.郑仕显,西铭人。明弘治年间(年)贡选,职湖广竹溪县训导。
21.郑廷熙,字世隆,井阜人。明弘治年间贡选,职合浦县教谕。
22.郑全,字大用,城西人。明嘉靖年间(年)贡选,职广东河源知县。
23.郑大均,井阜人。明嘉靖年间贡选,职浙江义乌县训导。
24.郑文烛,字耿中,街梅人。明万历年间(年)贡选,职欧宁县训导,升仙游县教谕,历广东肇庆府纪善。
25.郑崇一,明武功。从军通州卫,以功授百户,存有南京守御。并入留守后,宣德八年(1433)调应天卫左所。
26.郑彦德,温阳人,王府长吏。
27.郑泰,澄迈司巡检。
28.郑文鍧,城南人,扶溪司巡检。
29.郑大宥,字子宽,上杭人,三水巡检。
30.郑可观,字养斐,街梅人,吏员。贵溪县芗溪丞,调蒼大使。
31.郑惟警,明乡宾。
32.郑绍绩,街梅人,明乡宾。
33.郑仕荣,字叔僎,街梅人,明乡宾。
34.郑作,字绍兴,街梅人,明乡宾。
35.郑仕谨,字孔坡,街梅人,明乡宾。
36.郑祖羽,字廷瀚,街梅人,明乡宾。
37.郑伯厚,字克般,街梅人,明乡宾。
38.郑廷元,街梅人,明乡宾。
39.郑梦祥,字维新,后垅人,署罗源学训导。清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恩科姚大椿榜进士。
40.郑圣聪,字若,甘棠人。乾隆十六年(1751)恩贡。
41.郑德标,字用潜,街梅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恩贡。
42.郑瞻柏,字汝森,街梅人。嘉庆元年(1796)恩贡。
43.郑瞻杆,字珍树,街梅人。嘉庆四年(1799)恩贡。
44.郑梦凤,字梧冈,溪东人。道光十五年(1835)恩贡。
45.郑琯,字舜白,湖塘人。平和学训导。传见《文苑》。雍正九年(1731)岁贡。
46.郑元勋,字绩侯,松罗人,乡宾。乾隆四年(1739)岁贡。
47.郑昂,字若驹,街梅人。与修《学志》。著有《辟西洋邪教诗》。乾隆十四年(1749)岁贡。
48.郑维斗,字六书,龚家阳人。莆田学训导。乾隆十九年(1754)府贡。
49.郑仁杰,字超士,街梅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岁贡。
50.郑茂芹,乾隆三十八年岁贡。
51.郑长泰,字尚舒,街梅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府贡。
52.郑宗烨,字剑甫,街梅人。嘉庆四年(1799)岁贡。
53.郑翼为,字汬电,街梅人。道光九年(1829)岁贡。
54.郑高治,字景安,街梅人。清附贡。
55.郑授兰,字穆斋,溪东人。清附贡。
56.郑建坡,字肖岩,街梅人。清附贡。
57.郑承基,街梅人。清附贡。
58.郑廷陞,字顾岩,街梅人。清附贡。
59.郑上选,松罗人。清例贡。
60.郑扬华,松罗人。清例贡。
61.郑仁辅,字翼士,街梅人。清例贡。
62.郑钟薐,字柳塘,北辰人。清例贡。
63.郑芳坡,街梅人。清例贡。
64.郑绍周,过溪坂人。清例贡。
65.郑登昆,字杏荘,溪东人。清例贡。
66.郑廷钧,字商嵒,街梅人。清例贡。
67.郑寿兰,字松轩,溪东人。清例贡。
68.郑际晖,溪柄人。清例贡。
69.郑召周,街梅人。清例贡。
70.郑在明,沙坑人。清例贡。
71.郑从荣,里阳(咸福村里湾)人。清例贡。
72.郑如璧,字蒲友,街梅人,清除授。附贡生,江西崇仁县丞,署宜黄县。
73.郑文华,字采人,街梅人,清除授。监生考授主簿。
74.郑绍菖,字兰轩,阳头人,清除授。浙江候补从九,署埭溪巡检。
75.郑邦兰,字若穆,溪东人,捐州同衔。
76.郑星照,龙潭人,捐州同衔。
77.郑登堦,字滋圃,溪东人,捐州判衔。
78.郑伯兰,字金园,溪东人,捐州判衔。
79.郑滋兰,字楚畹,溪东人,捐州判衔。
80.郑梦鼇,字东山,溪东人,由武生捐都司衔。
81.郑洲兰,字香谷,溪东人,捐千总衔。
82.郑穆兰,溪东人,捐千总衔。
83.郑大铨,字茂遴,廪生,以子如璧江西崇仁县丞,赠俢职郎,妻连氏封孺人。
84.郑鹏飞,字国柱,溪东人,生员。清乡宾。
85.郑应玨,字双王,街梅人,清乡宾。
86.郑维新,字建中,清乡宾。
87.郑洪斗,字邦宿,柏柱人,清乡宾。
88.郑以熾,字孔亮,柏柱人,清乡宾。
89.郑可师,字道卿,街梅人,清乡宾。
90.郑大章,字焕生,街梅人,清乡宾。
91.郑大是,字智先,街梅人,清乡宾。
92.郑大廉,字若清,街梅人,清乡宾。
93.郑学校,扆山人,清乡宾。
94.郑文珞,国泽人,清乡宾。
95.郑文琇,国泽人,清乡宾。
96.郑殿宁,字蒂成,街梅人,清乡宾。
二.人物传记
⑴福安乡贤郑寀
郑寀(年),字伯亮,一字载伯,号北山,宋绍定二年(1229)黄朴榜甲科进士,官至宋端明殿学士侍御史。长溪县穆阳福苑利湾(今穆阳镇与穆云乡一带)人。据谢氏谱记载,谢翱故居与郑寀家对面。穆阳三贤之一,与缪烈、谢翱同祭祀于坐落穆阳镇区的仰止祠。父郑之明,封赠承务郎,与妣合葬穆云乡大莲村后山,此墓为今福安市古遗址保护文物。隆坪村则保留有郑寀元配阮氏墓志铭,其夫人薛氏系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十二世孙官至左司郎中薛恋之女。郑寀六代孙郑万四公,于元至大元年(1308)迁穆阳西铭(今康厝乡西铭村)。
宋绍定二年登甲科进士,初绶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推官。执法公正,不畏权贵。淳祐元年(1241),参加馆试后升为秘书省正字;宰相史嵩之遣人笼络,郑寀不予理睬。一日早朝在奏对时说:“国家败坏已极,以权谋私非一人,祸酿非一日也,不光当权者之罪,此乃皇上贪欲之心未泯所致也……”,深得理宗嘉许。后任校书郎,转调为著作郎,又升右正言官兼侍讲。后又调为侍御史,再奏《正名器疏》,升左谏议大夫兼侍读。
宋淳祐五年(1245),长溪西北乡申请析县已二十几年,因县治选址悬而未决。郑寀力主县治设韩阳坂,呈诗理宗曰:“韩阳风景世间无,堪与王维作画图。四面罗山朝虎井,一条带水锁龟湖。形如丹凤飞衔印,势似苍龙卧吐珠。此处不堪为县治,更于何处拜皇都”。理宗阅后,深为感动,便御批“敷赐五福,以安一县”,于是析长溪县西北乡地建福安县,县治设韩阳坂。
宋淳祐七年(1247)七月,郑寀为端明殿学士同佥书枢密院事。《宋史》评论郑寀和师雍都是正人,而意不合,至各袒所说,这也是君子的过失。郑寀还未正式请辞职,便急于求去,旨下仍以原职为临安府洞霄宫提举,赐衣带鞍马,未辞职而赐行,此为特殊礼遇。
宋淳祐九年(1249),授郑寀为资政殿学士,常伴理宗;一日闲谈时告诉皇上家居长溪县北山,建有澄庵;理宗御书“北山澄庵”赐他,并作诗题扇送行,诗曰:“秋思太华峰头雪,晴忆巫山一片云。去国时来犹未得,诗篇遥赠北山君。”同年,郑寀逝世,赠通政大夫,葬于福清县宁德里。福安首任县令郑黼因他建县有功,在县治南面的南山峰下建祠纪念他。今有郑寀雕像立于福安城南天马山麓。
⑵千秋忠烈郑虎臣
郑虎臣(年),字廷瀚,又字景兆,二十二都柱柏人,为会稽尉。诛杀奸相贾似道,后遇害。世誉千秋忠烈,为福安三贤之一。
厉鹗《宋诗纪事》云:“郑虎臣,宅石鹤舞桥,其家巨富,号‘郑半州’,四时饮馔,各有品目,著《集珍日用》一卷,《元夕闺灯实录》一卷”。此外,郑虎臣辑撰《吴都文粹》十卷,汇集唐宋名有关苏州的诗文作品,并附有许多考证按语,为今苏杭一带方志资料的善本。由此可见,郑虎臣绝不是个世人眼中的简单武夫,其文学造诣也非一般文人可相提并论。
⑶一代骄子郑楚云
郑楚云(年),原名郑凫,乳名锦荣,字眠石。清光绪三十三年出生于福安市坂中乡松潭步兜里村,穷苦郎中家庭,系街尾郑族左三房人氏,孟忠公十八世孙。
民国十六年(1927)二月,北伐军途经福安,楚云结识了某团党代表、中共党员蔡衡,深受其影响,积极参与福安县国民党党部的筹建和国民党左派的革命活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福安县党部筹建处遭封闭,郑楚云避往福州。
民国十七年秋,考取北平民国大学法律专业,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十八年春,楚云转入国立北平大学文学院学习,任中共党支部书记,每天晚都要去天桥一带组织洋车工人活动。翌年,因参与指挥纪念“三一八”游行示威,于四月二十日被捕入狱,年底获释。
民国二十年初,他受党组织派遣回福安工作,以扆山中学教师身份,发展“反帝大同盟”组织,任中共福安县委委员。
民国二十一年九月,他组织领导福安各界召开“九一八”周年纪念大会,被当局以“匪首”罪名逮捕,民国廿二年十一月“闽变”后获释。
民国二十三年到上海,主编《生存线》小报。报刊后,任《读书与生活》、《工人与生活》、《大家看》编辑。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抗日战争暴发,楚云参加“上海青年救国服务团”,任《战线》五日刊主编,积极号召全民抗战。十月上海沦陷后,曾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工作。翌年四月,到武汉“读书生活出版社”任记者。十月武汉失守后,他由鄂北转赴河南,任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兼《小消息报》总编辑,又从河南入川,在重庆“读书与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与赵冬垠联合主编《学生生活》半月刊。
民国三十年,“皖南事变”后,赴新加坡,在南洋女子中学任文史教员,兼《南洋商报》副刊编辑,并协助杨骚创办《民潮》半月刊,积极宣传党的团结抗日,反对分裂投降的主张。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大举南侵,楚云参加陈嘉庚组织的“新加坡华侨抗敌委员会”,积极工作。不久新加坡沦陷,他流亡到苏门答腊东部,经营肥皂,胡椒生意,把攒来的钱交给组织做活动经费。
民国三十四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楚云回到新加坡,在《南桥日报》社工作。
民国三十七年,赴撲哇井里汶,在巴城中学任教,并创办《生活周报》任主编,他参与组建中共印尼华侨党组织工作,任总支委员,曾多次与印共领导人艾地接触。
一九四九年秋,他移居印尼首都雅加达,不久出任印尼左翼最大的报纸《生活报》总编辑。
一九五一年八月十六日,楚云和另一进步人士被印尼政府逮捕。年底获释后,仍任《生活报》主编。
一九五七年,印尼发生“排华”事件。楚云于七月间偕夫人和子女回到北京,次年出任中国新闻社副社长,报社党组成员,兼全国青联常务理事,分管报刊室、宣传科、侨务报等。
一九五九年“反右倾”时被列为重点批判对象,这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巨大打击,早在国民党狱中被毒打受刑时遗留下来的脑神经旧病复发。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日,不幸跳楼身亡,终年五十四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⑷方言福音郑宜光
郑宜光(年),圣名若瑟,号一尘,甘棠镇外塘村人。世居外塘以农为业。父母皆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待人处世,心地善良,温和宽厚。宜光排行第二,按族规过继给叔父为嗣。八岁入私垫,至十六岁,已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典籍。由于家贫,本无心功名的他干脆辍学在家务农,闲时则研读圣经、新旧史略、圣教理证、圣人言行录。
1916年,十八岁的宜光应福宁教区的聘请,担任福安邮亭多玛斯修院初学生的文学课教师之职。先后在福安邮亭、罗江和宁德三都等修院担任教职达20多年。为便于教学,编写了《善度光阴》。教学之暇,精心钻研医学、神学、哲学,博览西方各国的文明史和天主教传入我国后,列朝之兴衰成败。为了供外国来华传教士学习,尽快地掌握闽东方言,以便交流和传教,另一方面也为了闽东扫除文盲,他废寝忘食,日以继夜,潜心编写福安方言字典《简易识字七音字典》,简称《七音字汇》,该字典问世后,曾两度出版,供不应求。同时,还帮助西班牙传教士高大涵完成《班华字典福安方言》的编纂。又著有《圣教诗歌》、《天主十诫详解》等书籍。
1964年6月,时为大跃进错误路线中的牺牲品,先生死时,棺木难买,借用西铭村人的棺木而下葬,刨土成坟,草草了事。曾经受他恩施的乞丐陆妹茹亲历先生丧事,于心不忍,几十年来为其守坟扫墓。至乞丐60岁的时,拿出积蓄500元,在群众的主动帮忙下,重修了坟墓。新坟两边像一对鸽子相看的形象,墓正中一块石碑,两旁一副对联为缪隐所题写:“不动荣心,奉主爱群,一生食必淡饭,穿必粗衣,住必陋室,天年终尽芳魂去;甘当神仆,为人舍己,兵志忠从教规,言从至理,行从正经,善事无穷圣宠来。”
&&&&&&&&&&&&&&&&&&&&&&&&&&&&&&&&&&&&&&&&&&&&&&&&&&&&&&&&&&&&&&&&&&&&&&&&&&&&&&&&&
限于学识、人力、物力,如有漏误,敬请见谅!
福安街尾(锦里)郑祠理事会主编
浦源郑氏懿显房咸福支祠协编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鼻祖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