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

有人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_百度知道
有人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
(&&&&&nbsp。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nbsp。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道路”;&&nbsp
有人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
提问者采纳
无论谁想复辟帝制,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最大的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上一座显著的里程碑。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无论谁想做皇帝,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其他类似问题
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48|回复: 14
关于辛亥革命重大意义的历史新思考
——纪念辛亥首义一百周年
积分威望 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本帖最后由 王治军 于
19:44 编辑
发生在武昌城的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运动时至今日,已即将届满一百周年。在这一百年的历史光阴里,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众所周知的是民族已经独立,国家逐渐富强。炎黄子孙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努力。使自己毫不逊色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正在为人类的共同进步和繁荣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 面对发展中祖国,追根溯源,我们不能够忘记发生在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辛亥革命发生时中国的历史社会背景:作为封建君主制度统治近三千年的余绪,满清的统治者已经极度的腐朽没落,生产力极度低下,导致国弱民穷,世界列强虎视眈眈,企图瓜分中国。中国实际上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况。国内民不聊生,外侮纷至沓来,中华民族真正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外国侵略者的掠夺使一部分具有先知先觉,不畏牺牲的爱国志士和民族精英率先觉醒。在孙中山先生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口号的感召下,广大的工、农、兵、学、商民众及知识分子迅速团结起来,一场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在蓄积了巨大能量之后,武昌首义的枪声终于点燃了革命的熊熊烈火并很快宣告了封建君主制的灭亡。基本上实现了当初发起革命运动时的初衷和主要政治目的。可以这样评价辛亥革命:这是我国自有文字记述的历史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在全民思想上的一次空前的,无与伦比的大革命,它的伟大意义与美国的独立运动、俄国的十月革命一样非同凡响!
& & 如果把辛亥革命运动放到整个人类世界的大环境中来看,更可清楚地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即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这个历史阶段,世界各国人民均在不同程度地觉醒,民族要解放、国家要独立的呼声此起彼伏。落后的、反动的统治形式越来越不得人心,人民要求改变黑暗社会、推翻专制独裁的正当要求在世界各国均有所行动,有的国家甚至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所以说辛亥革命的发生既有国内要求变革的需要,又有世界特定的时代氛围和背景,它的发生是必然的,而且与世界前进的步伐和节奏都是相关联的。我们不能仅仅把辛亥革命看作局限在中国国内的一次普通的起义。
& & 谈到辛亥革命的意义,有一点值得人们反思的是,在后人评价它的意义时,由于各种政治的歧见及党争的关系,在涉及到辛亥革命的记述和评价中,不少论著和评价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较为偏颇,有失公允。
& & 首先,辛亥革命到底是胜利还是失败,从革命的阶段性来说,辛亥革命既彻底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又在广大民众中播下了民主共和的思想种子,并且使这种政治诉求深入人心,基本上杜绝了中国社会倒退的可能性。社会的深刻政治变革和震聋发馈的思想启蒙就是辛亥革命意义的真正伟大之处。从这个层面上可以说,辛亥革命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功,中国人民将世世代代受益于这场革命。综上所述,对于把伟大的辛亥革命贬低为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失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并说由于什么“局限性”、“不彻底”等等原因导致被人窃取革命成果这种评价,都是随意扭曲历史真实的非学术语言,特别应该提出异议的是,那个时代中国真正的资产阶级尚未正式形成,何来的资产阶级领导辛亥革命呢?孙中山是资产阶级吗?显然不是。黄兴、黎元洪以及为革命捐躯的那些数以万计的烈士们都是资产阶级吗?都不是。在革命过程中,有许多爱国商人参加了,作为爱国的各阶层中的一分子,参加辛亥革命只能认定的是爱国行为,绝不能说成是什么资产阶级。希望当代的史学家们秉春秋之笔,来记述、评价这一次革命的伟大的真实。
& & 辛亥革命的另一个重大意义在于为日后接连开展的国民革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铺平了道路,严格说来,后者应该是辛亥首义的接力,继承和发展。
& & 百年辛亥,百年中国!我们纪念这场革命,除了缅怀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外,更为重要的是,现在世界已经实现了经济一体化,民主政治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中国的历史脚步不能停顿,特别是思维方式更不能僵化。在新的时代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人类所知空间的不断扩展,我相信一定能催生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谁?谁个阶级……有道理
积分威望 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革命尚未开始
同志更需加油
积分威望 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与君共勉,祝秋安!
积分威望 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纪念辛亥革命,只记住了这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积分威望 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缅怀革命先烈,发扬其光荣传统!
积分威望 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爱国,是祭奠革命先辈的实际行动
积分威望 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为革命撵兔子
感谢来访,顺颂中秋快乐!
积分威望 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沉睡的阿修罗
这次革命是史无前例的,其伟大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积分威望 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宏大题目,宏大叙事。
积分威望 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僅止于尊重真实的历史,如此而巳。谢君雅识!
Powered by浅谈辛亥革命是一次既成功又失败的革命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浅谈辛亥革命是一次既成功又失败的革命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国防生学习材料――中国近现代革命史讲义
来源:& 作者:选培办
.1919.51927.7& .1927.81937.7&& .1937.71945.8&& 8.1945.81949.10&& 194910
1919543000
.&.&.&.&.&..&.&.&.&.
.&.&.&.&.&.&..&.&.&.&.
. 20世纪初的20年,是中国社会剧烈震荡与转型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在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有哪些显著的进步?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加以说明。【答】..政治方面:&①.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②.辛亥革命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国,颁布临时约法,这些都是近代化进程取得的重大成果;&③.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领导了一系列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维护了中华民国政体;&④.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社会从此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⑤.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为中共建立提供了组织条件.经济方面:&①.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比较快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②.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条件.思想文化方面:&①.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了舆论准备;&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猛烈抨击封建思想,是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并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救国与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 .& .& & ..
&&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23" Month="7" Year="7231350&& &
.....&& (△.概括指出并简要说明1911~1921年中国革命发展的特点、教训和趋势,并分析其历史必然性。【答】⑴.特点:& ①.中国人民不断进行抗争:相继进行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②.革命道路发生变化:由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转向社会主义方向,走人民民主共和国的道路;& ③.革命主力军由资产阶级转向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由单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发展为多党政治,无产阶级也建立了自己的政党;& ④.社会思潮主流发生变化:由民主共和发展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⑵.教训:资产阶级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⑶.趋势:& 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陷入困境,五四运动实现了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⑷.历史必然:&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所决定的;& ②.资产阶级软弱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③.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1922.&& .& .&&
.&.&.&..&.&.&&& &&&
.&.&.&..&.&.&.&..&& & &
&&& 1923..& .& .& ..& .& .& .
..&.&.&..& & .&.&..&.&.&.
.1924.&.&.1924&& && &...
.&.&.&.&..&.&.&.
...& .& .& .
.,&& .& .1926&...&&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12" Month="4" Year="412&&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15" Month="7" Year="715
.&& .&.&..&
△.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在斗争方式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结合近代中国国情及当时国内外形势,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历史必然性。这种抗争方式产生了什么影响?【答】⑴.特点:各革命阶级、阶层实现了大联合,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⑵.历史必然性:①.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力量强大,中国人民要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必须联合起来;&②.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国各阶级阶层革命的共同对象,这就为他们之间的联合奠定了基础;&③.以前各革命阶级单独进行的斗争都相继失败,这为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提供了经验教训;&④.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为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⑤.十月革命后,共产国际积极支持和帮助国共两党合作,为中国人民实现联合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⑶.影响:&①.使国民革命取得重大成就,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②.中共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进一步发展和扩大统一战线,调动各阶级、阶层共同斗争,成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
.20.&& .1905&.19211924.&.&.&.&.&..&.&..&.&.&.
..&.&.&.&..&.&.&.
..&.....&..&& . &.&.
.& 1927& .&& 1927&& .&& &&
..........
△. 国共政权对峙时期中国社会特点。⑴.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再次合作: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疯狂屠杀革命党人;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形成国共政权对峙;30年代起,随着中日民族矛盾激化,国共两党又逐步走向再次合作抗日;⑵.社会矛盾由阶级矛盾为主转为中日民族矛盾为主;⑶.国共两党自身发生变化:国民党内部分化,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⑷.官僚资本形成并确立了对国民经济的统治地位,新民主主义经济开始形成;⑸.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20年代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采取经济扩张手段,在中国处于有利地位;30年代日本不断扩大侵华,美日矛盾不断激化;⑹.革命形势在曲折中发展:大革命后革命处于低潮,随着工农武装割据的进行,革命形势高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革命力量遭到挫折,长征胜利后,形成抗日救亡新局面,革命形势重新发展;
30.2030.&& .&& .
.& .& 1927& .&& 1928& .& 1928. &&& & .& .& .& .& ..&&A .&B .&C .(.& )& ...30.&&
...& .& .& .& .& .1931&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284193010
1930193330
. 20 世纪头30年,中国先后兴起了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运动,但它们都失败了。请回答:两次革命失败后数年时间内,中国革命发展的形势有何不同?结合史实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答】⑴.不同:&&& 辛亥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维护共和制的斗争,但革命日益陷入困境;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开始工农武装割据,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⑵.原因:&&& 辛亥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维护共和制的斗争,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没有也不可能正确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没有修正革命指导思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没有发动民众参加革命,依靠军阀打军阀,革命屡遭失败,民主革命陷入绝境;&&& 国民大革命虽然因国民党右派叛变而失败,但因为在大革命中,中共领导工农运动,使中共威望提高,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为广大人民所接受,中共掌握一部分军队,这些成为革命继续发展的新起点;大革命后中共及时总结革命经验教训,调整政策,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从实践上、理论上开辟了中国农村革命的道路;
.. .&&& 1934101935&& 193510193610.&.&.&.
...19211922.......
.202030.& .& ..& .& .& .& .& .
.202030.2020..& .& .& ..30& .1931& .1935
.1927.1929...& (..2020.1936.1940).&.&.&.&.
....& & 1932193319331936.......
.&.&.&.&.&.1935.1933.&.1933&.1935..1935.1935.1935.1936
......301936.& & & & 30
.19271936.& & .& &
.1935.1935.
.&& .&& .&& .&& .&
.......& & 19271947
.202040..&.&.&..& & & & .&.&.&.
30.1931.1932.1935.1937.1937
.1938.10& .1938.1019458& 193810.19458& 1945881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3810,..&
& .& .& .& .
.& & .& .&
&& 194019419000
&.& .&.&.& & .&.&.&.&
. 202040......10
..&.&..&.&.&.&.
1945881592
..& .&.&.&.&.&.&.
. .& .& .& .& ..& .192030& .15& .& .
....19391942
△ ..& 1927301942.& .& &&
△ .19458194910
.1945.81946.6.1946.61947.6.1947.61948.8.1948.91949.1.1949.41949.10
.&& .&& .& .&.&.&.&.
...&.&.&..&.&..&.&2..& & & .....19451010.19461.& .& .& .& .
.&& && 1926&& & &.&.&.
1946.61947.6
.&.1946.61947.270&.1947.31947.6.1946..0..
.&&&....100
1947.61948.8
.&.&.&..&.&..& .& .
1948.91949.1
..& .& .47
1949421423
...&.&.&..&
..&.&.&.&..&& .&.&.&.
..& .&& 19471948&&
...& .& & &.&.
.19271931.&.&..&.&.
.1947.&.&..&
.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观点,从理论上阐述革命道路问题?与同时期左右倾错误理论相比,毛泽东思想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对我们今天坚持发展毛泽东思想提供了哪些借鉴?
1.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实践上开辟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同时,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毛泽东在1935年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理论基础,1938年又发表《论持久战》,提出持久抗战思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3. 针对国民党一党专政,1945年中共七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4. 在民主革命胜利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总任务;
5. 特点: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6. 借鉴:&坚持毛泽东思想,也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反对教条化;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曾先后两次提出同共产党进行谈判。据此回答:⑴.分析国民党两次决定与共产党谈判的原因。⑵.结合史实分析共产党两次谈判的目的、策略及影响。【答】⑴.国民党与共产党谈判的原因:&& 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阴谋发动大规模内战,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但由于国内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以及蒋介石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国民党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 1949年初,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全面溃败,国民党内部反蒋呼声高涨,蒋介石企图用假和平作缓兵之计,取得喘息,卷土重来。⑵.共产党目的、策略及影响:&& ①.争取民主,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教育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派毛泽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谈判,政治上作一定的让步签订《双十协定》,军事上坚决回击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共产党的策略符合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表明共产党争取和平的诚意,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 ②.迅速结束战争,减轻人民苦难;以八项条件为谈判基础,同时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的骗局,最终推翻了蒋家王朝,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两次政协会议的背景、内容、结果:⑴.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旧政协):&①.背景: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斗争,经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规定召开政协会议;&②.内容: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中心内容是政权和军队问题,由于全国人民的压力和共产党的努力,以及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合作,会议通过了包括: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有利于人民的决议;③.结果:由于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内战,还召开伪国大,使和平民主成为泡影;⑵.1949年北平政协会议(新政协):&①.背景: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为建立新中国,中共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②.内容: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并通过了《共同纲领》,进行了选举,决定了首都、国旗、代国歌,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③.结果:由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由于新政协有全国所有民主的、爱国的各方面的代表广泛参加,得到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初步形成。
...&.&.&.&..
..& .& .& 1946.&.&.&.
1918401840
.19201899..
.& .& .20& ..& .& .& ..& .& .& .
..&.&.1960&.&.&..&
.&.&.&.&.&...&.&.&.&.. .&.&.60&.6090&.20&..&.&.&...&.194060&.196090&1920&..&.&.&.&..& &
△ 概括说明近代前期中外文化交流各个阶段的主要侧重点,并归纳其交流进程的主要特点。【答】..侧重点:&①.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努力探求西方地理、历史知识,探求西方的坚船利炮等军事技术,力求“师夷长技以制夷”,其活动主要限于著书立说;&②.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将林、魏等思想扩大,并发动了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为中心的洋务运动,还创办文化教育,西学更大范围传入中国;&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将资产阶级的进化论、议会制度、天赋人权等学说相继搬入中国,掀起改良和革命运动;&④.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伦理思想展开猛攻,并在十月革命后开始引入马克思主义学说。.特点:&①.近代先进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探求和研究始终围绕救亡进行,充满爱国精神;&②.近代前期中外交流始终以向西方学习为主题;&③.从过程看,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工艺技术到自然科学理论再到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④.在中外交流中,欧风美雨涌入,但始终未能形成比较成熟、系统的文化体系。
...& .1920& 199020.&& 1915.&
△ ......&.&.&..&.&.
△ .中国近代前期推进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哪些?有何成效?概括中国近代教育的特点。【答】⑴.举措:& ①.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较为开明的官员就提出改革教育的主张;(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在《资政新篇》中提倡兴办新式学校。)& ②.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改变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培养从事实际业务的有用人才,还派人出国留学;新式学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 ③.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又举办一批学堂,如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等,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还普遍设立中小学堂,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 ④.20世纪初,制定新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废除科举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形成;& ⑤.中华民国成立后,仿照资本主义国家,制定和完善学制,摆脱封建教育制度,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教育家;⑵.成效:& ①.培养了一批有用人才,促进了我国近代科技发展;& ②.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社会变革。⑶.特点:& ①.教育改革、教育成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具有新旧过渡):&&& 近代前期,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映在教育领域,随着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的传入,传统的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动摇;& ②.教育仍然是以一定的经济为基础,为一定的阶级政治服务:如洋务派办教育,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办教育;& ③.近代教育改革还围绕救亡图存这个中心:以救亡图存为内容,为救亡图存培养人才;
△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与旧式教育的区别:⑴.教育目标不同:科举制下的封建学校教育,为封建集权政治服务,其重要的职能是培封建官吏;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⑵.教育内容不同:新式学堂以近代科技和外语为主要内容,对中国几千年来奉行儒家经典、只读四书五经的教育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客观上是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的挑战,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 .近代史学的发展:
.1920&& && .& & & &
△ .&& 19121949.& 1935& 19491982& .& &
相关新闻 & &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本周热门内容
Powered by 西电国防生信息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擅长于民国史的张鸣教授近日在他的微博上说:“一天接待两拨香港电视人,都是做辛亥革命纪录片的,真的不明白,怎么香港人对这个革命这么热衷?”张鸣先生的话里,透出的实际是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着并不太高评价的意思,所以便有了“真的不明白”。那么,是否香港等海外言论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比之大陆人士更清晰呢?也并不见得。类似的为辛亥革命一百年被香港电视人采访,前阵我也有过一次。讨论辛亥革命务必先要认识清楚它的历史意义,我努力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说明,但采访者似乎也只能半明半白,仅仅只能是“感觉”很有道理。
辛亥革命第一位的历史意义,要从整个中国历史中去理解。方法很简单,也就是历史的断代。整个中国的历史断代,在大的逻辑上,以前有先秦与秦以后的划分,这是中国文明史断代基本定论,毫无问题。先秦即夏、商、周三朝,综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只是从先秦而秦后的一个过渡阶段。秦以后,中国进入了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皇朝时期。辛亥革命终结了这个皇朝时期,虽然至今而言仅有一百年,但可以估计的将来中国历史,不管有如何的“朝代”变革,共和这一基本特征总已经无法改变,至少就如当下大陆在名义上也必须如此。因此,辛亥革命最伟大的意义也就凸现出来了,它终结的并不是一个满清,而是终结了二千余年的皇朝史,并把中国整个的历史拉入了第三个大的阶段——共和史的阶段。就此,中国整个的历史分作了先秦、皇朝、共和三个大的阶段。
辛亥革命的这一意义,即使在孙中山,一开始也并不能够给予明确理解。民国伊始,孙中山基本只是相对满清而不是主要相对皇朝制度及其社会形态来谈辛亥革命的意义,日晚上十点,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他说:“夫中国专制政治之毒,至二百余年来而滋甚,一旦以国民之力踣而去之,起事不过数旬,光复已十余行省,自有历史以来,成功未有如是之速也。”袁世凯担任总统后,孙中山开始逐渐相对整个专制历史来谈共和。日,孙中山在石家庄国民党交通部欢迎会上的演说中,有了比较明确的表达:“现在数千年之野蛮专制政体业已改革而为共和政体。”辛亥革命就其直接的行动来说,针对的毫无疑问是满清,但革命并不是只革了满清的命,而是革了以往全部历史的命,在断代史上是变革了两千余年的皇朝史。
这一意义本应该是十分明确的,但在1949年后的大陆发生了异化或扭曲,以致大陆学者基本上属于“真的不明白”。原因首先在于大陆史学界轻易就全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在历史断代上抛弃了传统的朝代嬗变次序,经典的断代史被野蛮篡改。在中国历史的断代上,马克思主义的五大社会形态论被生搬硬套,断代问题被搞得从来没有过的混乱不堪。在实际的争论上,突出表现在所谓封建社会的判定问题上。其实,至今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的更重要的问题,是在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奴隶社会定论上,把一个莫须有的帽子硬套到中国历史上,从而对中国文明史的认识在起点就陷入了极大的谬误中,由此而把整个中国历史篡改得面目全非。其次的原因,是接受所谓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论,贬低辛亥革命,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地位无限拔高,不愿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过是整个中国历史中的一个“朝代”,将以往的全部中国历史相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混淆了基本的历史断代逻辑。再次,大陆历史学者普遍存在着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同于“中国”的思维偏差,不愿意承认1949年至今的中国有一个从大陆、台湾、香港、澳门而演变为大陆、台湾的客观的版块状态,如果将来中国能够实现真正的“大一统”,则回过头来就会发现,今天中国的历史性版块上还有一个蒙古,是大陆、台湾、蒙古三个现实的版块,好比历史上曾经的宋、辽、金(、西夏)时代那样。这一思维偏差的要害是过于突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位,忽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是中国在联合国里的“代表”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从而在反观辛亥革命时,就无法摆正1949年前后的历史地位关系,不能认识到辛亥革命之划时代与1949年之划时代完全是在两个等级的历史逻辑平面上。设若将来发生“中华民国”统一中国,那么,今天大陆关于历史的全部“智慧”都将成为人类史学中的一个最大笑话。
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不能被客观认识,也与大陆在1995年后流行的“告别革命”观念有关。1995年,李泽厚、刘再复在香港出版对话集《告别革命》,虽然因其批判性而被不得不坚持“革命”道统的大陆官方意识形态有所忌讳,但对着枪杆子唠叨“告别革命”的话语毕竟突出着鸵鸟特征,因而是可以被容忍甚至可以被鼓励的,从而得到流行。“告别革命”并不仅仅是一个现实的主张,而且也是一种历史评价,其中特别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其主要理由。“告别革命”派们否定不了辛亥革命对共和的创建,但对它的暴力革命方式并不认可,虽然这个伟大的革命比较世界上同类的革命而言仅仅只有低烈度、小规模的暴力。他们不能认识到从革命角度而言,辛亥革命作为一次暴力的革命,其悲剧所在恰恰不是在其暴力,而是在于其不彻底,既然进行了革命,却又走入了改良主义的道路,从而导致“革命尚未成功”,不得不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暴力革命,养成了民族的暴力革命狂躁症。革命的本质是历史演进过程集中发生的质变运动,它可能是暴力的,也可能是非暴力的,但在中国的暴力革命狂躁症中,仅仅被理解和限定为了暴力的革命。由于“革命尚未成功”,所以,“同志尚需努力”。所谓暴力革命狂躁症,乃是没有一次革命是在辛亥革命的原初意义上实现完全的质变运动,革命这一方式本身成为了革命的目的,目标越来越被更改得虚无缥缈,手段越来越追求暴力的烈度和规模,其终结最终是依赖于“1949”这一人类史上最惨烈的革命。
“告别革命”并不是现在的中国意识,而且更是“1949”前的中国意识。孙中山二次革命之后,建设口号让位于革命口号,革命迅速成为了整个国家的共同话语,革命者是革命的,被革命者也是声称着革命;政府举着的是革命旗帜,深山中的强盗、土匪也举着革命的旗帜。中国的每个角落都弥漫着“革命”,而所谓“革命”,就是暴力方式本身。喊着革命口号的所有中国人都机械地进行着“革命”,连吃饭、拉屎也有着革命的意义。这个格外疲惫的民族对革命充满了厌倦,却又无法摆脱这一困境,必须要用更使自己亢奋起来的方式支持自己的身躯。人们无法反对革命,因革命的暴力最高形式是战争,便渴望着来一次更大的消灭战争的战争。抗日战争的结束使国军看上去前所未有地强大,其战力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俄罗斯、英国,甚至可以认为超过了已经复国了的法国,但是,这正是其灾难。经历了长期革命战争的国军作为中国抗日主力,在抗日战争的胜利欢呼中已经瘫下了疲惫的身躯。整个民族对革命的厌倦集中演变为了对战争的厌倦,“1949”的特征是从1941年后得到充分修养的充满了生气的革命者,用毕其功于一役的革命口号和终结长期国内战争的战争姿态,满足整个民族“告别革命”——告别内战——的情绪。中国大陆的“辛亥革命”在1949年被终结,1954年被彻底摧毁。
大陆人民告别了辛亥革命,引来了“毛泽东”的革命。1949年后“毛泽东”的革命不再是国内战争,而是进行人身限制、思想禁锢、按比例有计划消灭生命的新型暴力,是批斗、劳教、饥饿和死刑,但不再是国内战争,人们一方面被刺激出新的亢奋,一方面不得不忍受。文革后期,人们终于对这种革命疲惫了。文革后,邓小平用“改革”替代了革命,于是,人们的生机苏醒了。但是,“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980年代邓小平改革的内在属性依然是“1949”革命,从而便有了1989的暴力。1989暴力的意义在于,作为内涵着“1949”革命属性的改革已经被证明为不可以走下去,要么就如台湾正在进行的和平的完成辛亥革命本身目标的运动,要么就必须放弃“1949”革命,寻找到新的出路。1992年第二次改革正是这种新的出路起程,它不再内涵“1949”革命的要素,但拒绝了海峡对岸的变革,拒绝了辛亥革命的目标。1992年中国大陆的所谓改革,其本质是掠夺,掠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劳力资源、货币财富、物质财富,追求财富高速增长,使财富达到高度集中,一方面将社会财富高度掌握到党和政府手中,一方面将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到一部分既得利益者手中,建立起一个党(权)阀社会——该社会由那些世袭或指定继承的权力集团以党的名义进行统治,他们受人尊敬或努力制造或迫使人们必须对其尊敬,不仅他们彼此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复杂的门阀关系,而且更把自己看作高于民众的等级集团,民众既害怕、痛恨该集团的压迫和剥削而进行零碎反抗,又努力获取上升进入该集团的可怜机会。党(权)阀不是贵族,但自以为是贵族,或试图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贵族。他们用制造中产阶级的名义,将财富集中到自己所控制的权力体系,首先使权力体系内的人们——党务干部、军官、警察、司法官员、公务员、经济官员、文化官员等——成为门阀奴仆,让他们成为社会的“中产阶级”,以强化和巩固社会的统治能力和稳定能力。几乎是同步进行,当台湾(以及蒙古)基本完成了辛亥革命本身的目标时,大陆也完成了党(权)阀社会的成熟,其标志是在实现邓小平的隔代指定继承中走入二十一世纪。但是,以权力为核心的党(权)门阀制度的形成和成熟,即使比之民国军阀时代也只有没有国内战争的优点,其它并无更多长处,社会整体的民主性、平等性、法治水平方面在本质上完全倒退到了皇朝时期,其通过财政、杂费、土地等国家资产转让、权力回扣,豢养的腐朽的“八旗子弟”占国家总人口比例甚至远远超过了满清时期。
在党(权)阀时代的背景下,必须要拒绝“毛泽东”的革命,更必须要忘记和杜绝“辛亥革命”,至于对可能演变为“太平天国”的民众维权运动,则必须进行镇压为主导的强力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党(权)阀们太需要“告别革命”了。就象晚清那样,由于“洋务”有利于财富的增长和集中,“洋务运动”在更深广的领域展开;由于必须要有起码的人心缓和,改良也必须给予部分接受和容忍。这样,几乎所有的革命类型都被排斥,只有改良才可以得到容忍乃至有限接受,而事实是,既然党(权)阀社会实质上的合法性前提是改革,而改革与改良几乎可以混淆为同义词,因此,打着党(权)阀们必须认可的改革旗帜的改良和称为改良的改革都有着合法性。
“告别革命”,自然必须要提倡改良。在史学中,就必须要提高康、梁改良主义的地位,贬低辛亥革命的地位。要做到这点,就首先证明康、梁改良的合理性,然后证明其可行性。康、梁在戊戌变法中事实上的失败被忽略,慈禧太后最后几年的政策使她成为了一名卓越的统治者,被证明为了变法的最终的曲线胜利。就象人们已经忘记了1989年的鲜血一样,戊戌变法中的鲜血也被忘记,如果在史学中不能被忘记,则必须证明为是由谭嗣同等人的过激行为所刺激而导致流血,慈禧只是被动的杀人。康、梁改良既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慈禧的卓越在于,她在经过痛苦的流亡之后,终于醒悟了过来,迅速而强有力地推动起了改良变法,其决心较之今天已经停滞不前的改革,是足够令改良主义者们钦佩的。渴望啊,今天要是有一个醒悟了的慈禧,那该是多么地令人振奋啊!慈禧的决心,终于在她死后结出了硕果,1911年5月满清组成内阁。但天不佑我中华,随之而来的辛亥革命马上破坏了这一和平的君主立宪变革。今天的改良者们不希望“辛亥革命”发生,希望能够让改革有足够的时间慢慢来,甚至已经有了“党主立宪”的萌芽和提出。只要给时间,就会有希望,前提是必须“告别革命”。但是,这些史学家们只记住了历史的事件和人物,忘记了历史本身的第一位的属性——时间。时间即是生命,当下的人只有自己现实的活着的生命,时间的逝去即是生命的消逝,如果这种消逝是被拖延和压迫住的结果,那么,就与慢性的自杀或他杀并无本质的区别。你们可以慢慢来改良,但是,请尊重当下被压迫、被剥削着的人们的生命。生命只要不愿意接受自杀或他杀,就不愿意过多等待。
1911年5月的皇族内阁是证明辛亥革命破坏性的最重要理由,已经起步的君主立宪被革命所终止。英国的变革被颂扬,法国的大革命被贬斥。“告别革命”者们忘记了一个国家实际的国情。国情是当代中国最吊诡的词之一。在大的历史进程上,不管各个国家有着如何的国情,其演变总必须是当下人们的智慧所可以认识到的普世价值的达到,当今世界各国所可以选择和必须达到、完善的只能是宪政,以国情的名义拒绝宪政,便是拒绝进步,拒绝进步就是反动。但是,如何成功达到宪政社会则各国有不同国情而可以选择不同的道路,英国有英国的道路,法国有法国的道路,美国则有美国的道路,它们都因其先驱性而成为世界史上伟大的变革,不存在哪个更正确或更不正确。辛亥革命创建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虽然是个半吊子革命事件,但还是一次伟大的变革,而被其终结的皇族内阁却并不具有任何伟大的历史意义,这个内阁不过是一场可怜的闹剧。“告别革命”者们无法解释,当时中国识字分子几乎人人认识到了立宪这个流行词,但立宪的降临却引来了革命,而进行革命的基本力量又恰恰正是立宪主义者们。在中国人民还存在着普遍而深刻的帝皇崇拜背景中,皇族内阁这一“仁政”不仅没有使人们欢呼起来,反而诱发出了人们满腔的愤怒,促使人们决心放弃眼下这个皇帝及其代表的皇朝,也就是说,所谓的皇族内阁带给人们的不是希望,而是绝望,使人们现实地醒悟到了君主立宪的不可行,从而便选择了革命。皇族内阁试图使满清获得符合历史潮流的生存,却成为了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导火索之一。
其中的国情根源到底在哪里呢?首先,满清乃是异族统治,而异族统治是无法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的。中国的历史学、民族学至今没有理清异族统治与民族同化的界限。中国是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家,当异族侵入并建立统治,直到该统治被推翻之前,便是客观的异族统治。统治民族只要不主动彻底汉化,只要保持明确或比较明确的民族特点和界线,其异族统治的属性就是完全的。当该统治被推翻,作为人口绝对主体的汉族掌握政权,不管曾经的统治者民族是否汉化,只要向新的国家政权臣服,该民族所居住的土地即归入中国版块,该民族也被归为华夏民族之一支。如果不搞清楚这一道理,以异族统治被推翻后的事实去否认之前的异族统治事实,则是篡改历史了的打肿面孔充胖子;以异族统治事实而去否认其被推翻后同化入华夏民族事实,则是不智而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君主立宪的特征是权力虚君,精神上则将君主作为国家象征建立起崇拜符号体系。满清作为异族统治,试图建立君主立宪,与英国、日本等国的皇室不同,并不能相应建立起崇拜符号体系。汉族虽然有着深刻而牢固的君主崇拜情结,但是,当面对异族统治时不得以,异族皇帝即本国皇帝,皇帝的本质乃是权力,不得不予以崇拜;当君主立宪,君主权力虚位,那么,作为一个异族统治的皇帝的被崇拜基础也就崩溃,他无法成为可以让汉族绝大多数人接受的精神性崇拜对象。正是这样的原因,才会有后来的袁世凯要当皇帝,他以为自己作为汉族皇帝可以被人们接受,却不知道时势已变,中国人民既然在辛亥痛下决心放下了帝皇崇拜包袱,也就不再愿意把这个包袱在形式上重新背上。帝皇崇拜仅仅只是局限为一种心理,后来为党皇帝的毛泽东所利用。
其次,异族统治无法做到民族虚位,从而与宪政相冲突。立宪即宪政之一种,建立立宪即是走向宪政。在民族关系上,在宪政背景下,必然是由主体民族掌握国家主要权力。但在这一点上,原先作为统治民族的异族当是一个小民族时,是根本难以实质性接受的。满族作为相对于汉族人口来说的小民族,可以宣布君主虚位,但却做不到民族虚位。作为统治者的满族,为了保留一个皇帝而突然主动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要求汉族承认其名义上是个统治民族而放弃实质上的统治权力,无论满族自己还是汉族,都会视为荒诞的笑话,君主立宪并不是民族立宪。在要求君主立宪时,人们对此并没有足够思考,但当皇族内阁宣布后,满族的继续保持统治地位的现实立即摆在了大家眼前。皇族内阁十三人,其中满族九人,汉族仅四人,这一实际首先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就已经与人们所希望的立宪宪政原则发生了严重冲突。作为一个小民族的异族统治,君主立宪只会是一个摆摆样子的欺骗。相对于立宪前后宣布和实行的其它所有措施而言,只要民族关系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切都变得失去意义。
再次,一个宪政国家不可能将一个腐朽化了的民族进行财政豢养。十三人皇族内阁不仅满族人占了九人,而且这九人中皇族又占了七人,这意味着什么呢?在直接的意义上,这等于宣告了国家除了把皇帝养起来外,还必须继续将整个庞大的皇族豢养起来,再进一步又意味着必须要把整个满族——特别是“八旗子弟”——豢养起来。绝大多数接受了宪政或立宪观念的人是无法接受这一现实的。如果立宪分子不接受这一现实,在满族内部也不会接受立宪变革。这一严酷的现实在进行立宪时,几乎没有被重视,立宪仅仅只是被理解为了君主只要虚位即可,但皇族内阁一下子就把这一实际问题摆了出来。满族建国,是将生活制度与军事制度统一为一体,满族被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后来增加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入关后所有人都基本由财政给予豢养,并且保证其拥有优裕的物质生活,其子弟一般称为“八旗子弟”。如果不考虑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那么,“八旗子弟”几乎等于了整个满族。这是一个极其腐朽的群体,到晚清时,“八旗子弟”等于成了腐朽的代名词。这是进行立宪所无法绕开而又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只能作为国家肿瘤由革命给予断然切除。
诚然,君主立宪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这一点由英国、日本等证明。但在晚清,一当君主立宪进入实际的操作进程,却并不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从而,促使了人们的头脑忽然清醒。于是,辛亥革命便紧急降临。弄清楚了这一现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才可能被深刻理解。理解了辛亥革命,才可以有益于切实思考和认识“辛亥革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辛亥革命 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