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胜名字艺术名字在线设计设计

主机:电信1号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未按规定上报工资解欠情况企业名单 - 青岛建筑管理信息网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3|
上传日期: 03:15:3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未按规定上报工资解欠情况企业名单 - 青岛建筑管理信息网.DOC
官方公共微信泉州传统工艺
泉州民间传统工艺历史悠久,名家辈出、绚丽精美、品种繁多,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石雕、木雕、铜雕、木偶、彩扎、竹编、纸织画、民俗画、瓷器、刺绣、脱胎、民间乐器、花灯等传统民俗工艺,以精湛的技艺和奇妙的魅力驰名海内外。
泉州,地处东南沿海,民风淳朴,土特产品丰富,是闽南地区重要的贸易中心和土特产集散地。永春的芦柑、榜舍龟、佛手茶、永春老醋,安溪的水仙茶、乌龙茶,安海的土笋冻等土特产品驰名海外,远销东南亚等国。
  脱始漆器的制作方法分为脱胎和木胎两种。脱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为产品的坯胎,然后用夏布(麻布)或绸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层裱褙上去,待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后,留下漆布
器形,再经过上灰地、打磨、漆研磨,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绚丽的 脱胎漆器
工艺品了。木胎主要是用楠木、樟木、榉本等坚硬木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徐漆,工序与脱胎布坯相同。一件工艺品的工序多达四五十道,有的甚至达到一百多道。过去制作脱胎漆器全凭手工,如今已使用机械进行印纹、喷漆等。脱始漆器是以漆的色泽来装饰的。传统的装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色料、晕金漆画、嵌银上彩、锦纹、嵌螺甸、仿古铜
等。后来发展了宝石闪光(即宝砂、绿宝砂)、仿彩窑变、匏纹、暗花、仿青铜器、雕填、浮堆等技法和多种漆艺技法综合运用的磨漆画品种;并将漆技艺同玉、石、牙、木雕结合起来,使漆器工艺品更加绚丽多彩。
&&&&泉州花灯,历史悠久,灿烂绚丽,是泉州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每逢佳节庆典,泉州满街精灯荟萃,争奇斗艳,是侨乡人民文化先进,生活幸福的一幅美好景象。
泉州花灯,品种丰富,灯型繁多,传统的刻纸灯、无骨灯、绣球灯、料丝灯、莲花灯、子母灯、宫灯、做工精细,古色古香。走马灯、电转灯、座灯、平安灯、动物灯、蔬果灯、生肖灯、造型逼真,喜气洋洋。祝福吉祥送给古城万事如意。
泉州花灯工艺师陈昌土、吴祖赞、许谦信、陈文艺、吴祖祥、林守明等名家,每年都创作了不少的新作。花灯制作师经常受邀前往东南亚、台湾作技艺表演,深受海内外乡亲的喜爱和赞美。
  据传,泉州剪纸艺术始于唐而盛于宋。最初只是在春季“门贴春字”时,配以红笺的门楣上的装饰品,即是宋诗人范成大所说的“剪彩宜春胜,泥金祝寿幡”。清代陈德商的《温陵岁时记》,说:“立春日……门贴春字”也即指此。
  刻纸由剪纸发展而来。据老艺人李尧宝回忆,光绪十八年间,泉州刻纸业十分兴隆,出了不少名师,刻纸作坊有数十家,艺人多达200余人。但都善刻不善画,而当时之画家又善画而不善刻。发展缓慢,形式无多大突破。及至艺术上获得重大突破的,是著名刻纸艺师李尧宝。
  李尧宝又名国富,光绪十九年(1893年)出生于泉州棋盘园,自小随父李九史(漆画名师)学油漆画,并与哥哥李其学刻纸,18岁即以漆画、刻纸为业独自谋生,并创造了阴刻刻纸图案和立体刻纸艺术--料丝花灯。1955年福建省出版社出版了《李尧宝刻纸集》,其作品屡次参加全国性工艺展览,多次评为省优作品。所作博古刻纸和料丝花灯于1978年被选送到日本展出。
&&&&泉州为木偶之乡,木偶制作艺术技艺精湛,名师辈出。木偶雕刻大师江加走闻名于世,木偶头的雕刻艺术达到了炉火纯真的境地,作品为世界各国艺术馆相争收藏。
泉州木偶制作艺术代代相传,江朝弦、黄义罗、王景然等木偶雕刻师继承江派木偶雕刻技艺在海内外评价甚佳。泉州木偶头雕刻艺术与众多的工艺制作艺术门类相结合,形成了木偶的服饰、盔帽、内体、道具等提线木偶,掌中木偶、儿童木偶的泉州木偶制作艺术和系列木偶工艺品,丰富了
泉州民间工艺和旅游纪念品的市场。
泉州锦绣庄木偶艺术馆,全面、综合性地展示泉州木偶制作艺术的风采,开馆以来先后接待了世界几十个国家以及来泉州访问的各国旅行团和各界人士,受到了高度的赞赏。
近年来,泉州木偶制作艺术的对外文化交流,特别是对台湾民间木偶艺术团体的交流活动频繁。民间工艺界的木偶艺术家们为泉州木偶表演艺术,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文化产业,开拓旅游购物市场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木偶头的种类繁多,角色丰富,作品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并且触入了现代风格,是雕刻技艺与绘画手艺的良好结合。如体现泉州戏曲题材的梨园戏人物,民族英雄郑成功,闽南特色的惠安女、茶乡女、南音女、渔家女等。这些创作的出现充分显示了泉州木偶雕刻艺术的时代魅力。
&&&&泉州民间彩扎来源于古时候的糊纸,扎制纸俑,古装戏人物等。五、六十年代,泉州的民间彩扎工艺师卢全钗、陈昌土、张丽华等的彩扎作品《武松打虎》、《梁红玉》、《五虎将》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获优秀作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将《泉州彩扎》编印画片一套12张。泉州的民间彩扎在海内外深受广泛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曾中段十几年的泉州民间彩扎,经过老艺人的传承指导,重放光彩。泉州民间彩扎开拓创新走向市场,走向海外。由泉州锦绣庄设计的《五十六个民族》、《惠安女》、《茶乡女》、《渔家女》、《南音女》等作品荣获中国首届旅游纪念品大赛优秀奖,福建省首届国际旅游博览会最佳商品奖,泉州民间彩扎艺术伴随着人们奔小康的文化需求,彩扎艺术已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泉州制花工艺宋代就很盛行,经几百年的传衍发展,至解放前在梦@巷里尚聚有20余家制作熟花的店铺,群众称为“花巷”。巷中王万胜草花店,开设较早,以台湾通草制花,风行数十年。另一家陈晋发草花店,亦能与王家并驾,传到陈德良一代,技艺更加出类拔萃,凌驾王家之上。
陈德良又名奕刘(),泉州市人。他的通草花工艺超绝,可以乱真。所制通草花、绸花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工艺展览和出国展览,均获得奖励和很高评价。继其后,高级工艺师郑华森、工艺师蔡淑惠和庄文山进一步发展了通草花。
唐龙纪元年(889),永春蓬壶、锦斗、东安等地已有竹制家具、农具生产、销售。南安在唐宋时亦有竹、木农具应市。明何乔远《闽书》载:“福、兴、泉以竹为器”。清光绪年间()有陈姓竹匠在晋江安海生产竹制新娘轿、佛轿。自清至民国,泉州各县普遍开设有竹器铺,生产各式各样竹家具和生活用品。但多只求实用,不重艺术性。及至现代画家李硕卿,把平庸的日用竹编,扶上艺术之宫,独制“改良竹编”。分为雀目编织法、旋花编织法和辫形、平顺编织法几种工艺;花色品种有瓶、罐、篮、盒、盘、樽、盂、壁挂屏、花篮、花器、花薰、鸟笼、台灯、落地灯、灯罩、动物等500多种。1962年泉州工艺美术厂公开了竹编技术,从而全省许多地方都办起了竹编厂。1973年正式成立泉州市竹编工艺厂,许多产品销往国外。
泉州专业刺绣肇始何时,史无明载,难于确断。但知有一种精巧的“高浮绣”,与唐时“蹙金绣”工艺相同。可见泉州刺绣工艺很早就有相当高的水平。宋代,泉州城内东隅有个“衮绣铺”,传说就是因为刺绣业集中于此而得名。衮绣者,绣制朝服之缩称。这与南宋时南外宗正司迁来泉州,皇亲集中泉州居住不无关系。
明清,泉州地方戏曲繁盛,绣制戏服、道具需求量大,推动了刺绣业的进一步发展。清末民初,绣铺已有数十家。最著名的是承天巷内的“得春堂”绣铺,开设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创始人林的。清末民初泉州城内的刺绣工约有数百人。
刺绣品大致分为金线绣(朝服、戏服、佛服、龙蟒桌裙、道场绣品、凉伞、大纛、喜庆绣幛、幢幡等)和绒线类(戏服宫装女帔、木偶戏服、被面、帐眉、手帕、妇女衣裙等)。抗日战争前,产品远销东南亚及香港、台湾等地。1942年太平洋事变后,外销中断,刺绣业一蹶不振。
解放后,成立泉州美术工场,内设刺绣组,后成为泉州工艺美术社之刺绣车间,是泉州美术工艺的一个重要部门。
&&&&木雕,是泉州民间工艺品种的重头戏。平雕、线雕、根雕、花格雕、神像雕等意彩纷呈,独具一格。泉州的木雕艺术精雕细刻,花团锦簇,是恰如其分。木雕工艺师黄泉福连续荣获第一、二届中国雕刻艺术节一等奖。卢思立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光荣称号,其龙根木雕《悟》获得全国第四届工艺美术百花奖希望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对台开放众多的台湾乡亲到大陆谒祖寻根,进香参拜宗教活动频繁,泉州木雕的生产、销售、加工、定货一度上升为历史最高水平,从而使木雕的技艺提高,人才辈出,名师名企业不断涌现,木雕的作品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纷纷获奖。为泉州的工艺美术界争光,为侨乡文化作贡献,为海峡两岸民间工艺、宗教文化交流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
德化瓷雕产于泉州市德化县,始于宋,盛于元、明,风格独特,其中白瓷又称象牙瓷瓷质纯洁细腻润滑、色泽柔和、晶莹明丽,誉为&中国白&。瓷雕艺术以人物为主,其代表作有&千手观音&、&滴水观音&、&达摩&等,主要产品有人物、动物、花卉、花瓶、餐具、文具等,工艺精巧、佳作频出,名闻国内外,产品被外国大量订购。
惠安石雕以优质的花岗岩、辉绿岩为材料,独具匠心,精雕细琢各种规格的圆雕、浮雕、线雕和影雕等工艺美术珍品。其花卉鸟兽形象逼真,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石龙有翻江倒海之势,数千种石雕产品在我国独树一格,弛名四海。
老范志万应神曲系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名医吴亦飞秘方炮制而成。取范仲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志命名。神曲以谷物、豆类为主要原料,配入50多种中药材。经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处方与生产工艺有其独到之处。具有调胃、健脾、消积等功能。
老范志万应神曲
Laofanzhi Wanyingshen Qu
WS3―B―32
  砂仁 50g 广藿香 50g 青皮(制) 50g木香 50g 乌药(炒) 50g 青篙叶 100g黄柏(炒) 50g 枳实(炒) 50g 麸皮 1000g使君子 125g 白曲 36.5g 摈榔 50g甘草 75g 柴胡(炒) 50g 泽泻(炒) 75g苍术 75g 车前子 75g 诃子肉(炒) 75g黄芪(炒) 50g 香薷 75g 茯苓皮 75g枳壳(炒) 75g 小麦 4000g 陈皮(制) 75g栀子(炒) 75g 姜黄(炒) 25g 香附子 50g防风(去毛)50g 山楂 50g 薄荷 100g荆芥 50g 赤小豆 400g 白扁豆(炒) 100g泽兰 75g 白芍(炒) 75g 莪术(制) 50g苍耳草 100g 葛根 50g 延胡索(制) 50g芡实 75g 厚朴(制) 75g 麦芽(炒) 50g川椒(炒) 37.5g 紫苏 50g 辣蓼 100g羌活 25g 白芥子 50g 面粉 800g苦杏仁 200g 桑枝(制) 50g 大黄(炒) 50g高良姜(炒)
  以上五十二味,除麸皮、面粉外,小麦加水浸泡发酵,青篙叶、辣蓼、苍耳草加水煎煮,滤过,滤液备用;其余砂仁等四十六味粉碎成粗粉,混匀,加入麸皮、面粉、水浸发酵的小麦及上述备用滤液,捣制成软材,模印成长方形小块,蒸1小时,发酵,取出,晒干或低温干燥,刷去外表菌丝,包装,即得。
  本品为淡灰褐色的方形块状物;气香,味甘淡。
  应符合曲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第九册附 1页)
【功能与主治】
  疏风解表,消积化湿,醒脾开胃。
  用于伤风感冒,夏令中暑,食积腹痛,呕吐泄泻等症。
【用法与用量】
  煎服,一次30g,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孕妇忌服或遵医嘱。
  每块重30g
  密闭,置干燥处,防潮,防蛀。
  福建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介于红、绿茶之间,是一种“半发酵”茶,兼有红茶之甘醇,绿茶之清,含有特有的自然花香,滋味甘醇鲜美,饮后齿夹留香,喉底回甘悠长。铁观音为乌龙茶极品,多次被国家轻工部、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安溪乌龙茶远销东南亚、日本、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广大茶商和消费者的赞赏。
纸织画是永春县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曾一度与杭州丝织画、苏州刺绣、四川竹画圆齐名。
唐初,永春就有纸织画的制作。它的工艺是:先在宣纸上作画,用特制的裁纸小刀裁成―定规格的纸条(宽度小于2毫米)作为经线,再取洁白的宣纸切成同样宽度的纸条作为纬。然后用特制的木织纸机,轻轻细织,织后根据画面着上颜色。规格有6尺宽3.2尺,长5尺宽2.8尺,长4尺宽2.6尺和长2尺4.8尺等种。
纸织画题材广泛,有的表现人们安居乐业,有的展现自然景物,有的反映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有的歌颂男女坚贞爱情,有的织画小说人物。
宋至明代,永春纸织画发展较快,到清乾隆年间()。永春已有姓李、施、黄、翁、蒋、王、章、郑、洪、庄等10家60多人从事纸织画制作。
&&& 光绪年间(),永春纸织画远销南洋各埠。
&&& 永春纸织画历代以来被全国许多博物院、大学博物馆藏。
永春篾香,又名神香、卫生香,是一种选用上等芳香植物和中药材配制后供人点燃的名贵香料。永春篾香是唐宋移居福建省泉州市的阿拉伯人蒲氏家族后裔,于明末清初引进、发展起来的。它历史悠久,驰名闽南和东南亚各地,成为永春县外贸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
永春蒲氏家族所制香名繁多,有降真香、沉香、檀香、兰花香、奇楠香、时香等。从形态分主要有线香、蔑香、袋乔三种。线香即香料加粘合剂拌匀后,做成直条或圆形的香料。蔑香是以细小的竹蔑为骨,香料研成粉末后,处粘合剂涂上蔑骨.然后,粘上香料粉做成的。香料一般涂在蔑骨的三分之二段,另外没涂粘的三分之一,再彩上或紫或绿或红等前颜色。篾香普通为一尺长,也有一尺六、二尺长的,最大的长达三尺。袋香则以布或绸缎做成各式袋子,再装入香料。此外,还有香珠,香钟,香蛇、香炉等其他品种。至本世纪四十年代,永春蒲氏人家还到永春县五里街开设“蒲庆兰”香室,专门成批制作篾香,销往港澳地区及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国;如今,永春五里衔“蒲庆兰香室”仍保存香壶,碾槽等数代祖传的制作香料的器具。
永春县蒲氏香料业在中断二十多年之后,于一九七八年恢复生产。产品仍由定居在达埔公社汉口大队的二十多户蒲氏人家为主专门制作,永春日用制品厂、达中、美中、魁都等地也成批生产。在厦门口岸等外贸部门和县政府大力扶持下,他们在继承传统技艺基础上,采用科学方法,对原配方作了适当调整,增加了中草药的用量,增加了香味的种类和成品的花色,改进了装璜,使永春篾香产品质量、外观都有很大提高。那一枝枝蔑香,外型细长修直、雅致端庄。色泽明丽,有褐、黄、紫、蓝、青、红、绿等十几种。不论哪一种,都易于点然,香烟袅袅,气味芳醇,缠绵萦绕,久久不退。这种篾香,有提神醒脑,辟浊爽神、降气散寒等益于身心健康的作用。同时,它对驱逐蚊子、飞虫也有一定效果。目前,永春蔑香除内销各地外,还大批精制,以“天女牌千支香”、“红灯牌神香”、“吉祥牌安吉香”等商标,源源远销东南亚及日本。
漆篮是永春的传统产品。明正德年间(),西向龙水的油漆匠,把传统产品竹盘的坯件放在石灰水中煮后,凉干抹上桐油灰,裱中夏布,涂上生漆,制成漆篮,使之坚固耐用。以后逐渐改进。在漆篮的提柄、篮盖、篮体上精心装饰图案,雕花绘画,经过30多道工序制作。它有三大类,扁篮、格篮和盛篮,每类又分特级、甲级和光油等三个级别,大小规格100多种。漆篮不但具有高雅古朴、端庄大方、精巧玲珑的艺术风格,而且耐酸、耐碱、耐用。
清乾隆年间(1736――1795),龙水郭孝养、郭荣保等人开始出外编制漆篮。至咸丰年间(1851――1861),其族人郭永盛、郭振裕、郭英玉等20多家100多人,分别在永春县城、五里街和泉州、晋江、安溪等地设铺营业,销路遍及闽南城乡。1801年,永春兴篮开始远销南洋名埠。
永春老醋,又名乌醋,驰名海外华侨社会,质量不亚于国内其他名醋,香味还略胜一筹。
早在北宋初期,永春民间就盛行陈酿老醋。老醋的酿造选州优质糯米,高级红川、特等芝麻、白糖等为原料。经精制陈酿三年以上而成。色泽棕黑,性温热、强酸不涩、酸中微甘,香味醇厚,回味生津,存放愈久风味愈佳,是质地优良的调味品,并具有开脾健胃、去湿杀菌的功能。民间除食用外,过常用它配药、制药,是治疗皮肤肚病、腮腺炎、胆道蛔虫、痛疸肿毒,去风逐湿,防治菌痢、感冒、对预防流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病也有一定功效,是全国四大名醋之一
泉州木偶头艺术饮誉全球。木偶头的雕刻以江加走大师的制品为极品,其遗作280多种.被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管。艺术名师辈出,现有面谱达300多种,造型优美,彩绘生动,性格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地方色彩。
在永春桃城、五里柑等集镇,很早就有人专门制作这种糯米龟,配以花生汤、豆汤或甜粥等,摆摊设点,上市出售,成为人们普遍爱好的美食。
清朝乾隆年间,这种糯米龟,以五里街华岩孙清水、孙榜父子一家制出的,最为出名孙家的糯米龟,不像普通的糯米龟那么大,而是小巧玲珑的。他选用上等糯米,磨得特别细,因此,龟皮既韧且嫩,龟皮还调入少量糖.抹上一层极薄的花生油,因而金光闪烁,十分雅观。龟内的馅料,则全用优质绿豆、弃其豆壳,只取豆肉,碾成细末,拌入白糖及少计金桔末。龟底不用叶垫包,而用豆浆做成的薄如轻纱的豆皮,他家做出的这种糯米龟,龟皮鲜嫩、龟馅甜美、酥松、清香,入口甘中略感冰凉、倍觉爽快。因此,众人争相购买.遇有喜庆之事,也成批到孙家订做。孙家制作的这种糯米龟,就是如今的永春舍龟。
荔枝,自古被视为果中珍品,永春县岵山乡盛产的乌叶荔枝更以色、香、味俱佳名闻遐迩。
岵山荔枝种植历史悠久。宋代大政治家、书法家蔡襄出任泉州太守进时,曾到永春第一名山――乐山的“圣泉”为民祈雨。时值大小暑时节,永春乡民采摘一串串红艳艳的乌叶请他品尝。生长在荔乡兴化府的蔡太守,尝到乌叶荔枝,觉得其味较之兴化荔枝尤佳,且籽核比花生米还要细小(即所谓焦核)。它又看到乌叶荔枝的树冠也比兴化化名种“状元红”高大浓绿,不禁拍手叫好,连声称赞。以后,蔡襄就把永春乌叶荔枝列为名种,载入他写的《荔枝谱》专著中。
岵山乌叶荔枝,皮薄核小(百分之九十五是焦核),肉厚汁多,味道清甜,爽滑可口。乌叶荔枝,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除了鲜吃以外,还可以晒干、酿酒、作药,或者加工成罐头。
隆冬腊月,万花冷寂,人们在欣赏水仙花婷婷卓约的美姿、沁人肺腑的馨香时,要是再冲泡水仙茶,品饮它那使人舌根留芳、香回九肠的天然兰花真味,真会怡兴盈然、飘飘欲仙。
水仙茶是我国茶叶优良品种之一,是福建乌龙茶类中的一颗明珠,如今已和闽南水仙花一样,香飘万里,誉满中外。这种茶叶原产于闽北。早在一千年前,建阳、建瓯一带就有这种茶树,但人工栽培却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的事。
闽南水仙茶树,属半乔木型。主干明显,基部扁一,分支稀疏,树冠高大。叶片肥厚,色呈深绿,表面光亮。梢芽壮实,且多毫茸。其繁育方法,均为压条或剪枝扦插的无性繁育。它适制成红茶、绿茶,更适制成乌龙茶。制成乌龙茶的闽南水仙,其外形肥壮匀整,紧结曲卷,有如蜻蜓头,青蛙腹,过象海蛎干,色泽光润,褐黄、黛绿交错。选用煮沸的清水冲泡时,随茶汤热气蒸腾,飘散一丝丝幽雅悦人、好似玉兰独有的鲜香,真令人未饮先畅。刚喝水仙茶,微觉苦涩,品饮几口,则清香甘醇,味美浓香,津生喉润。茶壶里橙黄明亮的汤色中,片片茶叶展开,中间浅黄托绿,边缘朱红或泛点红,真是“绿叶红镶边”。虽几经冲泡,它色味尚存,余香绵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字设计签名免费艺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