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枯水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能不能对长江进行补给,缓解下游旱灾

所在位置:&&&&&&
控制性水利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影响与对策
来源:人民长江
作者:许继军 陈进 常福宣
摘要:利用水文站实测数据,简要分析了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干流径流过程变化特点,并通过调度模拟分析,定量确定了三峡工程运行调度对中下游干流水位流量的影响程度; 继而结合中下游地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和取用水特点,分析了控制性水利工程对中下游干流及河口水资源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研究认为,工程运行发挥了巨大的蓄洪补枯作用,对中下游及河口水资源利用总体上是有利的,能有效提高中下游供水保障,缓解枯水季节干旱缺水矛盾。为减缓9~11月水库蓄水期不利影响,一方面需要完善水库群综合调度目标,优化蓄水方案,另一方面需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制定水资源统一调配方案,同时加强中下游地区引调水工程取用水管理。
关键词:水资源; 控制性水利工程; 长江中下游; 长江口
中图法分类号: TV211 文献标志码: A
长江径流总量丰富,但年际变化较大,且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存在明显的丰枯季节,60%~80%的径流集中在汛期,干流上最枯的1~3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比例一般只有5.0%~12.0%[1]。因此兴建水库一方面是防洪发电,同时也是为了蓄洪补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供给需求的必然选择。长江流域内已建大中小型水库约4.6 万座,其中具有较大调节能力的控制性水利工程(本文按水库调节库容大于5亿m3来统计) 有: 金沙江的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在建) 、白鹤滩(在建) ,雅砻江的二滩、锦屏一级,岷江的紫坪铺,大渡河的瀑布沟、双江口(在建) ,嘉陵江的宝珠寺、亭子口,乌江的洪家渡、乌江渡、构皮滩、思林、彭水,上游干流区间的狮子滩、三峡,清江的水布垭、隔河岩,澧水的江垭,沅水的凤滩和五强溪,资水的柘溪,汉江的安康和丹江口,修河的柘林,赣江的万安等大型水库,总库容超过1 845亿m3,调节库容超过900亿m3。
长江控制性水利工程建成运行,发挥着巨大的防洪、发电和航运效益,同时也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水资源条件。当然,这些控制性工程的运行,或多或少也改变了河道汇流过程,对中下游干流水资源利用产生了一定影响[2]。对此需要客观分析、科学应对,在更好发挥有利作用的同时,尽量减轻对下游的不利影响。本文将依据水文站观测资料并结合模型模拟,定量分析控制性水利工程建成运行后,中下游干流水文过程变化特征,评估其对中下游干流及河口地区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并针对性提出水资源配置与管理对策措施建议。
1 对中下游干流水文过程影响
据1953~2012 年共60 a的水文资料统计可知,上游宜昌站多年平均流量为13 652 m3/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 307亿m3 ; 中游汉口站多年平均流量为22 327 m3/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 045亿m3 ; 下游大通站多年平均流量为28 252 m3/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 915亿m3。
1.1 流量过程年内变化
近年来控制性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已经对中下游干流水文过程产生了影响。以宜昌站为例,三峡水库2003 年初期蓄水之后,从2003~2012 年期间观测到的月径流量来看(见表1) ,虽然这10 a的年均径流总量较1953~2012 年平均值少了269.7亿m3,为相对平枯水年份,但1~5月的径流量却有了明显增加,2003~2012 序列与1953~2012 序列相比,平均多了94.6亿m3,增加11.5%,相当于平均流量增加了725 m3/s。其中1~3月枯水期径流增加更为明显,增加了68.6亿m3,增加约20.2%,平均流量增加882m3/s。从月径流占全年比例变化来看(见表2) ,2003~ 2012 年与1953~2012 年相比,1~5月的径流占比由19.1% 增加到22.8%; 1~3月的径流占比则由7.9%增加到10.1%。但在9~11月径流量却明显减少,平均减少了210.5亿m3,减少15.7%,相当于平均流量减少2 677 m3/s,径流占全年比例也由31.2% 减少到28.1%。
同样对于汉口站,虽然2003~2012 年这10 a的年平均径流总量较1953~2012 年期间减少373.6亿m3,但1~3月枯水期径流量却增加了134.1亿m3,增加18.0%,径流占全年比例也由10.6% 增加到13.2%; 而9~11月径流量减少了269.4亿m3,减少13.4%,相当于平均流量减少3 426 m3/s,径流占全年比例也由28.5%减少到26.1%。对于大通站,2003 ~2012 年年均径流总量较1953~2012 年多年平均值减少518.2亿m3,但1~3月的径流量却增加了156.9亿m3,增加15.2%,径流占全年比例也由11.6% 增加到14.2%; 而9~11月径流量减少了323.3亿m3,减少13.2%,相当于平均流量减少4 112 m3/s,径流占全年比例也由27.5%减少到25.3%。
由此可见,长江中下游干流月径流过程已经发生了改变,非汛期尤其是枯水期水量增加,而秋季9~11月径流减少。这种改变虽然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如气候变化影响等,但可以肯定的是,与已建水利工程的运行调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2 三峡工程运行对水位流量影响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下游交界处,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对水资源进行调蓄后汇集到三峡水库,再通过三峡水库的调蓄进入长江中下游。从三峡水库建库以来的实际运行资料(2003~2012 年) 来看,三峡水库投运后长江中下游各控制站在12月至次年6月径流量总体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水库蓄水期(9~ 11月) 径流量总体上均减少。其中,自2008~2010年三峡水库试验性运行以来,12月至次年6月逐月平均加大下泄流量分别为340,530,1 220,815,134,1 560 m3/s 和497 m3/s,由于5~6月为三峡水库消落期,所以5月增加下泄流量较大。9~11月为三峡水库蓄水期,不同程度地减少了下泄流量,分别为1 710,3 960 m3/s 和423 m3/s。2011~2012 年三峡水库汛末蓄水方案进一步优化调整后,蓄水时间提前到9月中上旬,相应的9月蓄水量增加,而10~11月蓄水量相对减少。
采用1959~1993 年共35 a的水文序列作为天然来水条件,其中1989 年为典型丰水年、1981 年为平水年、1985 年为枯水年、1972 年为特枯水年,模拟分析三峡水库运行调度对中下游干流汉口站和大通站的水位流量影响程度。
1.2.1 对汉口站流量和水位的影响
(1) 汉口站流量变化。三峡水库调度前后汉口站的多年平均流量变化情况见图1,丰、平、枯、特枯4个典型年汉口站天然月平均流量与考虑三峡水库调度后月平均流量变化情况见图2。三峡水库调度对汉口站年内各月流量过程的影响总体表现为: 非汛期流量的增加,汛期流量的减少。在丰水年,较天然状况下流量增加最大的是5月份的5 885 m3/s,降低最多的是10月份的6 440 m3/s; 在平水年,流量增加最大的是5月份的4 721 m3/s,降低最多的是10月的5 464 m3/s; 在枯水年,流量增加最大的是5月份的5 204 m3/s,降低最多的是10月份的5 734 m3/s; 在特枯年份,流量增加最大的是5月份的3 834 m3/s,降低最多的是10月份的6 356 m3/s。4个典型年中,12月至次年6月推求的平均流量较天然平均流量,分别增加1 616,1 953,1 885 m3/s 和2 003m3/s; 7~11月推求的平均流量较天然平均流量,分别减少2 317,2413,2299m3/s 和2 520 m3/s。
(2) 汉口站水位变化。如图3 所示,考虑三峡水库调度后,汉口站4个典型年中12月至次年6月推求的平均水位较天然平均水位,分别抬升了0.56,0.87,0.97 m和0.65 m,其中抬升最大的是平水年的5月份,增加1.6 m。4个典型年中7~11月推求的平均水位较天然平均水位,分别降低0.37,0.45,0.56 m和0.43 m,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平水年的10月,降低1.84 m。
1.2.2 对大通站流量和水位影响
(1) 大通站流量变化。大通站水文计算与汉口站类似,三峡水库调度前后大通站的多年平均流量变化对比见图4。典型年大通站天然月平均流量与三峡调度后大通站月平均流量过程对比见图5。
三峡水库调度对大通站年内各月流量过程的影响,与对汉口站的影响一致,只是程度较轻。4个典型年中,12月至次年6月推求的平均流量较天然平均流量,分别增加1 969,1874,2042 m3/s 和2 017m3/s。4个典型年中7~11月推求的平均流量较天然平均流量,分别减少2 286,2508,2310 m3/s 和2 532m3/s。与天然状况相比,大通站流量增加最多的是5月份,4个典型年分别增加6 091,4227,4795 m3/s 和3 027 m3/s; 而10月份减少最多,分别减少6 327,5 506,5920 m3/s 和6 535 m3/s。
(2) 大通站水位变化。三峡水库调度对大通站年内各月水位过程影响,与对汉口站的影响一致,表现为非汛期水位升高和汛期水位降低(见图6) 。4个典型年中,12月至次年6月推求的平均水位较实测平均水位,分别抬升0.38,0.32,0.33 m和0.46 m,其中抬升最高的是1989 年5月的1.03 m。7~11月推求的平均水位较实测平均水位,分别降低0.92,0.70,0.66 m和0.56 m,其中降幅最大的是1989 年10月的1.77 m。
综合上述分析,三峡等工程通过对洪水期水量的拦蓄,补给枯水期的下泄水量,抬高了下游河段枯水期的水位。
1.3 三峡工程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叠加影响
在上节的计算条件下,进一步考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对汉口和大通站流量的影响。对于汉口站,多年平均流量约为22 327 m3/s,而汉江汇入长江的多年平均流量仅为1 500 m3/s。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调水量(95亿~130亿m3)只占汉口年径流总量的1.35%~1.85%。
模拟计算结算结果表明,考虑三峡水库调度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口站年内各月流量过程的影响与单纯考虑三峡水库调度情况基本一致,主要表现为非汛期流量的增加和汛期流量的减少。4个典型年中,12月至次年6月推求的汉口站平均流量较天然平均流量,分别增加1 652,1 768,1 840 m3/s 和1 860m3/s,与上节中只考虑三峡工程相比,则相应减少-36,185,45 m3/s 和143 m3/s。4 个典型年中7~11月推求的汉口站平均流量较天然平均流量,分别减少2 536,2682,2462 m3/s 和2 686 m3/s,同样与只考虑三峡工程相比,则相应多减少219,269,163 m3/s 和166 m3/s。
因此,可以认为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对汉口站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三峡水库调度作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对汉口站的影响较小。至于大通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对其影响更小,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三峡工程的调度。
2 对中下游干流和河口地区水资源利用影响
2.1 水资源利用及取水现状
长江从湖北宜昌以下至河口为中下游,干流河长1 893 km,流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5 省1 市。其中宜昌以下至徐六泾的中下游干流全长约1 711 km,从徐六泾至50 号灯标区段为长江口,全长182 km。长江中下游两岸及河口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是长江防洪、供水、灌溉、航运及河道治理、水资源开发保护的重点区域。
据调查统计,2010 年长江中下游干流及长江口共取水超过500亿m3,相当于大通站年径流总量的6%。
长江中下游各引江工程既有城镇集中供水,一般工业用水自备水源和火电厂的取水口,也有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态环境补水工程,还包括各类用水对象的综合水利工程。供水对象既有本流域内的用水,也有如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跨流域调水。随着今后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长江干流取水规模将会进一步增加,预计到2020年,仅长江下游大通以下沿江引江工程的取水量就将增加到600亿m3 左右。
虽然中下游干流来水总量较为丰富,但是存在季节变化大,河道排污量大,河口地区盐水入侵等问题。干流河道需要的合理流量与中下游地区的用水需求存在着一些矛盾,特别是在枯水季节容易出现缺水。此外,长江流域还承担着向干旱的北方黄淮海流域调水的重任,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更是直接从长江下游干流取水,这将进一步影响长江干流的水量,中下游地区的用水矛盾较为突出。
2.2 对中下游干流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近年来,长江流域已建成的控制性水库具有较大的调节库容,可提高对区域和流域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对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总体有利[2],但对中下游局部地区和部分时段上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2.2.1 有利作用
上游水库的蓄洪补枯作用,使中下游干流12月至次年6月期间径流明显增加,能够提高非汛期沿江自来水厂、火电厂和一般工业企业的取水安全,保障河道外的城镇用水和工农业用水安全。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提高河道内的航运和生态用水保障。枯水期1~3月的径流量增加,对缓解中下游干流及长江口地区生活、工业和生态的用水紧张,避免咸潮入侵是有利的。而在4~6月份,正是中下游地区泡田育秧和作物生长的关键期,径流增加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该地区的农业灌溉用水保障。尤其是当干旱年份和季节来临时,控制性水库的补水作用更加凸显。
例如2011 年春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秋冬春夏四季连旱,旱情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面对严重旱情,在长江防总指挥调度下,实施了三峡、丹江口水库的应急补水调度。2011 年1~5月,三峡水库共向下游补水约188亿m3,平均补水流量约1 500 m3/s。其中4月份和5月份的应急补水抬高荆江河段水位0.9~ 1.2 m,抬高中游武汉河段水位0.7~1.0 m,抬高下游干流水位0.6~0.9 m,有效遏制了枯水期低水位对中下游河道和通江湖泊等的不利影响,取得了较好的供水、灌溉、航运和环境等综合效益。
再例如2014 年初,长江流域降水较同期均值偏少7 成,中下游地区枯水突出。面对来水不利的情况,控制性水库积极向中下游补水,累计补水151.3亿m3,有效抬高了中下游水位,缓解了枯水问题。其中三峡水库日均出库流量按不小于6 000 m3/s 控制,平均向下游补水流量为1 750 m3/s,累计向下游补水73.9亿m3,有效缓解了长江中下游枯水期流量小、水位低的不利影响,保障了河道航运和沿江供水安全。
2.2.2 不利影响
从前文的水文过程变化分析可知,不利影响主要出现在9~11月的水库蓄水期。其中9~10月尚属汛末,此时河道径流较多、水位相对较高,上游水库拦蓄汛末洪水,对中下游取水影响还不大,只有少量自流式引水灌溉设施因受水位下降影响而出现一定的引水困难。但9~10月也是洞庭湖和鄱阳湖退水期,干流水位下降,加速了两湖退水进程,导致湖区枯水期提前,对两湖周边的水资源利用带来不利影响[2-3]。在11月,径流相对较少,水库拦蓄之后河道内径流减少、水位下降,对沿江取水和航运产生一定影响。
此外,近年来,由于三峡水库清水下泄,荆江等河段河床冲刷较为严重,局部河段同流量条件下水位下降[4],导致在枯水期,即使上游水库补水使该河段流量增加了,水位仍下降,从而造成部分取水设施取水困难。同时,在汛期,上游水库通过拦蓄中小洪水来提高发电效益,使中下游干流中小洪峰减少,洪水过程“坦化”,对河道生态需水(如鱼类产卵) 产生影响。
2.3 对长江口地区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2010 年长江口地区用水总量为201.09亿m3,50%以上是从长江取水。预计2020 年长江口地区20%,50%,75%,90%,95%来水频率下河道外总需水量分别为224.05亿,228.83亿,233.92亿,242.09亿m3和247.2亿m3 ; 2030 年长江口地区20%,50%,75%,90%,95% 来水频率下河道外总需水量分别为230.7亿,235.21亿,240.03亿,247.73亿m3 和252.53亿m3。今后这些新增需水量,绝大部分将直接从长江取水。
来自干流的过境水资源存在很强的季节性,在枯季水量并不多,多年最低月平均流量仅11 000 m3/s,特枯年2月份平均流量更是低至8 130 m3/s,1月份的平均流量也仅9 240 m3/s。长江口是咸淡水交汇的地方,环境条件复杂多变。河口水流的许多重要理化特征和生物特征都具有其特殊性,使河口成为一个结构独特、功能多样的生态系统。由于河口环境因子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有明显的脆弱性和敏感性。
相关研究认为,只有当大通站下泄流量大于10 000 m3/s 时,才能基本满足长江口的生态环境用水需求[5]。根据水文资料分析,大通站不满足生态下泄流量10 000 m3/s 要求的时段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3月。以1959~1993 年水文序列为例,三峡水库调度后大通站12月至次年3月的保证率(旬流量大于10 000 m3/s ) 由天然状态的66.9% 大大提高到93.8%,见表3。1972 年为特枯年份,天然状态下大通站最小流量为1月27 日的7 060 m3/s,如经过三峡调蓄,最小流量为9 040 m3/s,增加1 980 m3/s。同样1972 年,大通流量小于10 000 m3/s 有51 d,流量小于9 000 m3/s 有45 d,而经过三峡调蓄,流量小于10 000m3/s 仅24 d,小于9 000 m3/s 的天数基本没有。
由以上可见,三峡水库调度明显改善了干流枯水年的水情条件,使大通站下泄流量小于10 000 m3/s 的时间明显减少。另外,枯水期长江口入海流量增加1 000~1 500 m3/s,能有效减轻咸水入侵的影响,使上海市水源地陈行水库不能取水的天数减少3~12 d,有效缓解河口地区用水与生态之间的矛盾。
需注意的是,长江中下游引江工程规模庞大,尤其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远期年调水总量148亿m3,调水流量为800 m3/s) 、引江济淮、引江济太等大型引调水工程实施后,大量取水势必将减少长江口的入海流量,对下游及河口地区水资源利用是不利的。也就是说,即使有上游水库补水,但如果各类工程无序取水,也将会导致河口盐水入侵加剧,因此必须对大通以下引调水行为进行有效管理。
3 对策措施建议
长江中下游及河口地区由于耕地面积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水资源利用量大,当地水资源已满足不了需求,为此修建了大量的引江工程从长江干流取水,目前这些工程取水量已经占到当地供水量的一半以上。由于干流来水存在很强的季节性,在枯水年份和枯水季节,干流河道内水源有限,大量人工取水将会挤占河道内用水。另外,由于长江中下游工农业发达、城市密布,沿江向长江大量地排放废污水,使长江水受到污染。长江口系感潮河段,枯季盐水入侵严重,水体含氯度普遍偏高,影响到长江口南岸地区的供水。从前面分析可得,长江控制性水利工程调蓄,可增加12月至次年6月的径流量,总得来说对保障中下游枯水期的供水安全是十分有利的。但需注意9~11月水库汛末蓄水期间,干流径流减少和局部河段水位下降可能带来取水困难。为了进一步提高中下游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安全保障,减轻水库运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可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1) 继续在上游兴建一批调节能力强的控制性水库,增强水库群的调控能力。尽管长江流域内已建控制性水库规模庞大,但总的调节库容不到年径流总量的10%,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径流调控能力还不足。但如今新建控制性水库工程所遇到的社会阻力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而长江中下游干流河床坡度小,不适合建坝建库。因此还是有必要继续按照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在上游干支流合适地点修建一批控制性水库工程,增强调洪补枯能力。但新建水库,一般会占用或者淹没土地资源,需要搬迁移民,可能会影响第三方利益,对于生态环境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建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协调机制[6],以处理好开发和保护与移民安稳致富之间的关系。
(2) 进一步优化控制性水利工程的运行调度方案,施行水库群联合多目标综合调度。在上游新建控制性水库工程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挖掘已建工程的调蓄能力,由防洪发电调度,转向多目标的综合调度,包括抗旱、供水和生态调度。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先蓄水方案,尽量提前蓄水和实施动态蓄水,多拦蓄汛末洪水; 另一方面可通过干支流水库群联合调度,提高水库整体调节能力。不仅可以发挥更大的调洪补枯作用,还可避免9~11月集中蓄水而出现的河道流量锐减现象。据模拟计算结果,若以供水、防洪、发电和综合利用原则对上游大型水库群进行统一的优化调度,多年平均可将691亿m3 的汛期洪水转化为非汛期水资源[7]。
(3) 针对局部冲刷河段,做好取水口调整和取水设施改造,以适应变化后的水位和流量条件,对两湖入江口调控工程进行科学论证,以避免湖区出现极端的低估水位而影响湖区周边水资源综合利用。
(4) 进一步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中下游沿线引调水工程管理。长江中下游水资源形势复杂,干旱缺水现象时有发生,目前各引江取水工程的管理归属不同的部门和地区,各地区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和协调机制,在枯季缺水时很容易出现用水矛盾,缺水时各工程大量取水,也使河道内生态环境难以保证,公共利益容易受到侵害。当前应加强长江中下游引江工程的统一管理工作,在调查分析长江中下游水资源供需形势及三峡等工程影响的基础上,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三条红线要求,编制科学合理的水库调度方案和中下游引江调度方案,为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理顺管理关系,加强流域层次的管理和统筹协调,科学规范上游水库水量调度并有力约束中下游取水行为。
(5) 针对枯水年份和干旱季节,需制定上游水库补水与当地水资源协调配置方案。单靠三峡等上游水库的调度补水,难以完全保证枯水条件下的中下游取用水安全和避免河口咸潮入侵。毕竟上游水库的调控能力和作用范围有限[8],对下游和河口地区的补水效应也有限。特别是特枯年份和严重干旱季节,中下游地区均缺水,如果任由现有的引调水工程争相取水,将会给下游及河口地区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在加强中下游引调水工程管理的同时,要制定多水源的配置方案,统筹上游水库补水和当地水之间的配置途径和优先次序。例如对长江口,遇特枯水条件,咸水倒灌无法避免,若要减少其不利影响,单靠三峡水库来压咸还不行,需要采取多水源避咸方案,要做好长江口青草沙、陈行、宝钢等水库与三峡水库的联合调配,同时还需控制中下游干流取用水。
(6) 充分利用沿江湖泊湿地和蓄滞洪区的调蓄能力,蓄洪补枯,在提高洪水资源利用的同时,恢复湖泊和湿地水生态环境,提高中下游及河口生态流量保证率。一方面可以实施蓄滞洪区与上游水库的联合运用。这其中关键是蓄滞洪区建设和管理,若仅仅加强蓄滞洪区的防洪安全工程建设是不够的,需要正确处理好蓄洪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建议按照当前生态文明理念,做好蓄滞洪区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顶层设计,逐步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蓄滞洪区江河湖水系连通体系。另一方面要做好通江湖泊的科学调控,适度恢复部分湖泊的江湖连通关系。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是优化水资源配置、增强防御水旱灾害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9]。长江中下游沿江湖泊是天然的洪水调蓄空间,如洞庭湖、鄱阳湖、洪湖等。传统的通过建闸和建坝方式来调蓄洪水,不仅容易阻隔江湖水力连通,而且容易将自然湖泊变成人工水库,对水生态环境不利。建议借鉴都江堰模式,建设湖口生态水利工程[10],顺势而为,适度调控,以避免湖区出现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极端水文条件,同时提高洪水资源利用率,补给干流枯季径流。
(7) 建议尽快按照新的水文情势,结合沿江地区水资源供需变化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加强跨流域调水工程全部实施后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利用叠加累积影响研究,加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的流域水资源配置研究,加强引调水工程管理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等研究,为制定全流域一盘棋的水资源统一调配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此外,还需研究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新思路。
[1]马建华.长江流域水资源面临的形势与可持续利用对策[J].人民长江,2010,41(12):1-6,19.
[2]马建华.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统一调度管理若干问题思考[J].人民长江,2012,43(9):18-20.
[3]许继军,陈进.三峡工程运行对鄱阳湖影响及对策研究[J].水利学报,2013,44(7):757-763.
[4]许全喜.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前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冲淤规律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13,32(2):146-154.
[5]李亚平,吴三潮,雷静,等.长江中下游主要城市供水保证水位(流量) 研究[J].人民长江,2013,44(42):18-20.
[6]陈进.长江流域综合管理模式探讨[J].人民长江,2013,44(10) :116-120.
[7]周建军.关于积极有序开发长江上游水资源的建议[J].科技导报,2009,27(7):12.
[8]陈进.三峡水库抗旱调度问题的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27(5):19-24.
[9]刘雅鸣.深入贯彻实施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着力推进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J].人民长江,2013,44(10):1-4.
[10]许继军,陈进.鄱阳湖湖口生态水利工程方案探讨[J].人民长江,2009,40(3):17-19,24.
作者简介:许继军,男,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2014高考复习――河流水的补给和水文特征(春17)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2014高考复习――河流水的补给和水文特征(春17)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6.5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新闻热线5广告热线5
地市频道: |
电子商务: |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降雨偏少 上游截水 采砂破坏湖盆 水位持续10年偏低
枯水期提早变长 鄱阳湖陷缺水之困
专家认为应由生态保护走向生态发展
字体:&& |
| 新闻热线:5
爆料投诉请进入
  &湖底到处是深坑,像一个碗上有缺口,肯定存不住水,也不能形成有效水位和湖面。&戴年华说,采砂把原来的湖盆地形破坏了,使局部区域湖盆下降。当鄱阳湖水位高时,这种负面影响还不是很明显,而在秋冬季水位较低时,这种叠加效应便会显现。
  对策由生态保护走向生态发展
  &鄱阳湖的枯水症结在于根本存不住水。&不少专家认为,目前每年从鄱阳湖流走的水量为1450亿立方米,而储存下来的还不到3亿立方米。这几年长江补给水量越来越少,应尽快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这对抬高鄱阳湖枯水期水位,促进生态系统恢复,改善湖区周边取水条件,为鄱阳湖区水资源持续利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据了解,目前我省有关部门正在调研鄱阳湖低枯水位对城市供水的影响,并准备通过采取上游水库调节、沿湖取水管线延伸和加强采砂管理等应对措施,确保城市供水安全。
  &如果说导致鄱阳湖枯水期提前并延长的自然因素短时间难以解决,我们能不能从减少人为因素着手为鄱阳湖做点什么呢?&戴年华认为,当务之急,要加强鄱阳湖生态管理和保护,减少人为干扰。鄱阳湖应由生态保护走向生态发展,要解决鄱阳湖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不仅需解决当地渔民的生计问题,还需科学规划,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就需要对湖区生态进行长期定位监测,加强鄱阳湖综合管理。目前的问题是,农业部门管渔业,水利部门管水量,环保部门管水质,林业部门管鸟类湿地,各自为政,所以应该进行综合规划,理顺鄱阳湖生态管理和保护的关系。
  戴年华说:&生态补偿只是输血,为湖区居民培养造血功能才是长久之计,建议在不破坏鄱阳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生物资源,严格控制捕捞总量,分期分批引导渔民转产转业。我们还应该争取国家相关政策、争取项目,让渔民能够安心上岸,为渔民谋出路。&
  本报记者徐黎明
&&相关新闻
[5182165]大江网友:&<font color="#13-11-07 21:04 发表评论:
三峡建前不是号称调节水资源吗?洪期存水,枯水期放水。怎么只见存水不见放水?难怪下游湖泊大旱
[5182130]大江网友:&<font color="#13-11-07 18:49 发表评论:
黑心任大炮好开发高价房地产
[5182112]大江网友:&<font color="#13-11-07 17:22 发表评论:
江西的水都成问题了,大坝呀大坝!!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大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或“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大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XXX报]”或“大江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大江网 电话:2
江南都市报
新参政文摘
- 电子报 -
|&江西大江传媒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运营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备案号:
江西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