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陈姓家谱字辈有没有月字辈

汪简介_什么是汪_汪指什么_汪拼音、示例、用法、来源
汪拼音:wāng 目录字形字义  形声。字从水从王,王亦声。“王”意为“众所归往(者)”。“水”与“王”联合起来表示“众水所归往”。本义:周围的细水所汇成的水池,或百川所流注的海洋。引申义:(积水)深广。说明:1.《说文》:“汪,深广也。从水,王声。一曰汪,池也。”2.《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汪氏简介  姓氏名称: 汪   拼音: wang[一声]   序号: 0104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汪姓族人自得姓以来,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繁衍到了全国各地,而且是人口众多。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人员杜若甫、袁义达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 1982年全国人口0.5Z,随机抽样资料,以及1970年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进行统计显示,汪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8%,据此推算全国当有近500万人姓汪,按人口多少排列为第57大姓。尤以安徽多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44%;其次为湖北、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上述6省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72%。汪氏来源  是周公之子伯禽之后。春秋时,鲁成公的庶子满因食邑于汪(在今山东省境内),其后人以邑为姓,即山东汪氏。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汪氏之先出鲁成公支子,食采于汪,因以为氏。”鲁国为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之同姓封国,周族的始祖为后稷,传说是因姜螈踩了巨人的足迹而生,始姓姬。周武王克商后建立了西周,为了便于统治这广大的新疆土,必须建立属国以拥护王室,于是采取了分封制。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有其兄弟15人,同姓14人,周王室子孙一般都得到封地,做了大小诸侯。周公的长子伯禽被封为鲁侯,建都曲阜(今山东西南部),鲁国第21位君主是鲁成公,成公庶子(旧称妾所生的孩子)姬满的封地在汪,其后代便以邑名“汪”为姓。关于汪姓为鲁成公之后,清代学者汪琬《尧峰文钞》卷一《汪姓缘起考》中记述了其神奇经历:“吾汪当从姬姓裔为正。又按旧谱,鲁成公庶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左水右王,故名曰汪。其后子孙遂氏之。……吾汪氏之得姓,当从食采为正。盖始则以采地为氏,继则以氏为姓也。”就是说鲁成公庶子生下来时,左、右手上分别写有“水”、“王”二字,因此取名为汪,其后子孙以汪为氏,继而以氏为姓。安徽《祁门县志?氏族考》记载得更富传奇色彩:“汪氏得姓始于颍川侯,姓姬名汪,鲁成公黑肱之次子也。始母夫人姒氏,梦游汶 (今山东汶上县,春秋时为鲁国中都邑),观彩虹亘天,心知其祥,觉而有孕,孕二十五月而生子,握手三月乃开,左(手)有水纹,右(手)有王纹,合成汪字,遂以名之为鲁上大夫采邑,颍川因以为姓。”  《辽史》、《金史》、《元史》以及《李朝实录》等书中,都记载有不少女真姓,多为多音节的姓,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开始将女真语姓改为汉字姓,这其中就有将古里申氏、汪古氏等改为汉”族汪姓的。《续通志?氏族略》载:元时翁观,即汪古,亦作黄掴、雍古部人以汪为氏。元代汪世显家族就是汪古部落之汪姓。   满族汪姓 《清朝通志?氏族略》载:汪,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刘庆华《满族姓氏录》称:清满洲八旗瓜尔佳氏、完颜氏等均有改姓汪的。今河北隆化县、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满族有汪姓。   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汪氏乃金代完颜姓之后。家谱有记载曰“……兹与族兄七成额等秉笔修谱,以为君子务本,张骞寻源之一助焉。尝闻先代老父云:汪氏系大金之苗裔,原在盛京北铁岭城范河南居焉,因国朝太祖扎营于范河南岸,夜间营账失火,汪氏偕族努力救止,而太祖因用为军校。后世祖进京,汪氏一族遂而进京。生于斯、长于斯,竟聚族于斯,遂为京师人焉。至康熙26年,拨为驻防兵。是时,三世祖‘三各’、‘四各’、‘五各’奉母刘氏,偕嫂李氏,并侄常保六名,又自京来奉天岫岩城南蓝旗营,住多年,后移居城东南陡沟子,住多年,后移居孤家子。蹙蹙縻骋,无有底所。后移居哨子河西蓝旗处,世世子孙,遂永住此焉……又云,宗谱推始祖为吾蓝泰唉……慎宗追远,殆更有祖唉,然年代久远,湮不可考唉……由今追昔,自大金迄明末垂500余年,所历累朝,休养生息、沐浴太平,流传至今,可谓故家也……”落款是:“嘉庆七年,正月初野史,永升额谨识。”  土族汪姓 明洪武四年(1371年),南木哥率部归附明朝,因功授指挥佥事。南木哥子叫汪失去加,取汪失去加之首字为姓,称汪土司。由此,其后裔及所部民众以汪为姓。   瑶族汪姓 古代明朝宦官汪直就是瑶族人。   另外,在土家族、回族、锡伯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亦有汪姓。  翁姓避乱改姓是这一历史时期汪姓的又一来源。翁姓也是姬姓的一个分支,据《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县东,一说在广东省翁源县东),其后以邑名“翁”为姓。唐德宗时期,翁氏有一个支脉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阳兴福里(今莆田北高竹庄),为入莆始祖。传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陈氏,生六子。长子处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员外郎;次子处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处易,字伯简,宋太祖建隆元年与长兄同榜进士,官至剑南少尉;四子处朴,字伯翁婵α杲浚俣疾艹づ泄伲晃遄哟α植迹翁婵α暧胨男滞窠浚僦链罄硭局薄⒓嗖煊罚涣哟π荩植荩斡何醵暧攵滞窠浚侔莩⒗桑刂萃ㄅ小N淌狭悠肴伲笔北挥奥塘鹆肌保齑鸦啊汪姓迁徙史  起姓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东以邑为姓的汪姓,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内发展成了一大望族。东汉末年,汪文和迁居新安(今安徽歙县),发展成为新安一带望族,唐代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今安徽歙县,家族甚旺。宋代以后,汪姓迅速繁衍起来,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台湾岛,《台湾通志?人民志》关于台湾开发的一节中提到: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时,所辖领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今澎湖)”,经常被周围岛上的夷人上岸来抢掠东西,杀掳人口。为防止骚扰,起初,每年遇有南风起时,汪大猷便派兵守卫防备,但是反复如此兵士疲惫,耗费军资,还是防不胜防。于是亲自登岛,造屋200间,派遣将领兵士分别驻守,夷人不敢再来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传》中也有记载,汪大猷当是汪姓入台第一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也曾自泉州渡海峡登岛,在其《岛夷志略》一书中,对澎湖 (台湾)的地理环境、社会状态作了详细的记述。而汪姓定居台湾在清代,始迁者多为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广东人。台北三垂 镇《汪氏族谱》称其来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县),后自歙县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今安徽休宁县),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后由闽入台。   康熙四十至五十年 (),汪仰瞻入垦竹北――堡苦令脚 (今新竹市古贤里);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汪玉润居台湾府,是年中武举;   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东文开垦于翠竹北――堡旧港庄(今新竹市);   雍正七年(1729年),广东人汪淇楚开垦于竹北二堡红毛港(今新竹县红毛乡);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广东人汪复隆开垦于今苗栗县卓兰乡;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台南市,是年中举人。   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发展成为台湾较大的姓氏之一,1954年台湾文献委员会对台湾姓氏进行了一次调查,在当时台湾的737种姓氏、828804、户居民中,汪姓有1259户,按户数的多少排列,居第 74位。在分县统计资料中,汪姓人在台北有205户,新竹5l户,苗栗8户,台中l户,南投79户,彰化176户,嘉义171户,台南76户,屏东5户,花莲6户。以城市统计台北市104户,基隆市160户,阳明市38户,台中89户,台南80户。其中以台北县和基隆市为最集中地。  香港、澳门与内地地缘邻近,为内地居民的迁入提供了方便,这两地的汪姓族人中的一些人还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香港德昌电机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汪穗中,籍贯上海,公司主要经营、产销各种微型发动机,是世界三大微型发动机制造商之一,1996年拥有财富3亿美元。香港太平协和集团公司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汪世忠,祖籍广东东莞,生于台湾,与兄长汪世昌、汪世华共持有70%多的太平协和公司及美国协和集团股份。1979年被派往香港成立太平协和公司,经营液晶体显示表及手表元件贸易。后又到深圳设厂,其生产的天霸表、海霸表曾在大陆十分畅销。另外,还经营零售百华、物业发展和电讯服务,其中零售百货以中国大陆市场为主,目前,在北京、上海、沈阳、西安、宁波等地均设有商场,估计资产约3亿美元。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内战不断,水旱频仍,广大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度日,而在此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和开发,资本主义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人民纷纷迁往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地谋生,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当地扎下了根,有的还做出了较大成绩,如泰国的汪东发,祖籍广东揭阳县,为泰国两仪糖业集团董事长。两仪集团是泰国最大的糖业集团之一,约占市场的15%―Z0%。除了糖业之外,两仪集团还经营金融业、房地产业、制造业及采矿业等,1996年时家族财富已达10亿美元。如今,汪姓族人的足迹已经遍及世界各地。汪氏名人  历史名人见于史籍的汪姓名人:  主要出自隋代以后,以清代为最多。  唐代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今安徽歙县,家族甚旺。宋代以后,汪姓迅速繁衍起来,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   唐代有泾县人汪伦,大诗人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他热情招侍,李白因赋《赠汪伦》诗,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  南宋有文学家汪藻。诗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彦。  汪应辰:字圣锡,宋朝玉山人,绍兴年间中进士第一。任秘书省正字,因为得罪了秦桧,贬为建州通判,秦桧死后,调回朝廷,因为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官做到吏部尚书。卒谥文定。著有《文定集》等。  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渊,曾经两下东西洋,游踪广远。元末明初有散曲家汪元亨。  明代有戏曲家汪道昆、汪延讷。  清代有医学家汪昂,著有《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非常实用,流传很广,对普及医学有所贡献。  有散文家汪琬。有书画家汪士慎,善于写诗,精通篆刻和隶书,工画花卉,尤其擅于画梅,笔墨清劲,对后世影响较大,是&扬州八怪&之一。  陶瓷绘画大师汪野亭,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久负盛名。  有军机大臣汪由敦。以办理公文敏捷干练而著称,也善于书法。  有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汪中,早年因曾经助书商贩书,所以遍读经史百家和天文历算,所作《哀盐船文》被杭世骏所叹赏,从此文名大显。他尤其致力于西洋数学,曾经自制仪器多种,测绘黄河新旧海口地势。他还曾为墨子荀子翻案被统治者视为&明教之罪人&。  有女作家汪端,编著有诗集《明十三家诗选》、小说《元明佚史》。  还有太平天国将领汪海洋,京剧演员、剧作家汪笑侬。  有早期话剧活动家、演员、剧作家汪优游;著名诗人汪国真,网络诗人汪艾若(爱若干)。   汪精卫:字兆铭,清末著名革命义士,曾有“引导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言壮语,民国日军侵华时期,摇身一变而成为最大的汉奸头子,后死于日本。  汪道涵:生于1915年,安徽嘉山县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长期在经济部门担任职务, 1981年,当选为上海市市长。1991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1993年,与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为两岸关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汪东兴:1916生于江西省弋阳县,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顾委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党委书记,中央警卫局局长,八三四一部队政委,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党委书记,中共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中央专案组组长等。  汪洋:1955年3月生,安徽宿州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工学硕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年任重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汪海:1941年出生,山东微山人,双星集团总裁兼党委书记 ,曾获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管理专家、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中华十大管理英才、世界风云人物、国际优秀企业家贡献奖、世界杰出人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风云人物、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中国最受关注企业家等称号。  汪光焘:1943年6月生,安徽休宁人,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兼职教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建设部部长。汪姓家谱介绍  家乘即家谱,又称家传、氏谱、宗谱、族谱等,是专门为记录历代家族成员及其血   缘关系编写的书册,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家族内部子孙的繁衍,一个家族会不断发生分化,分出不同的世代和支系。这种同一血缘的延续与分化,最初是靠口头记忆和传承的,从文字产生以后,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文字记载族系的繁衍?传承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明清以后,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社会、婚姻等方面注重出身门第,强调血缘关系的尊卑,修谱之风兴起,不但官方专设谱局编修各姓族谱,而且民间也广修家谱,此时的汪?姓家谱亦不在少数。隋唐开科取士,旧士族纷纷衰败,许多族谱在乱世中散失。到了宋元明清各代,私修家谱又风行,民间撰修有大量家谱,几乎每家每户都修家谱,并且每隔几年还要重修,但由于兵燹水火等因素的影响,保存下来的族谱并不是很多,且多为清以后的。《中国家谱目录》(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合编,1997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收录现存全国各地图书、档案部门的汪姓家谱259种,《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图书馆编,2000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录的汪氏族谱131种,其中明代编修的有50种之多,这在全国所有姓氏族谱中是少有的。   汪氏修普简史  汪氏修谱史简述   汪 振 亮  中华民族历来十分重视编修谱牒,而且多对谱牒怀有一种极其崇敬的心情。连续不断地编修、续修谱牒,几乎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全民性”文化运动。   汪氏谱牒是众多姓氏谱牒的一种,汪姓修谱的历史与我国谱牒发展史基本一致,但它比其他姓氏谱史更明晰,更具有典型意义。它的修谱历程其他姓氏谱牒相比既有其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这里就我学习汪兴吾《汪氏家族修谱简史》的心得对汪氏谱牒发展历程作些简单介绍。   汪姓始祖为鲁成公次子汪侯(生于公元前573年)。探讨汪姓修谱史应该从春秋时的汪侯始。   1、汪氏最早的谱牒――鲁国玉牒和汪氏家传 汪姓最早的谱牒应追溯到春秋时的鲁国。当时周王室设“宗伯” 一职,掌管王室宗族谱牒事务,称为“玉牒”,鲁胛芄獾兀彻嗌琛白诓保粜帐甲婕任吵晒巫樱峭跏抑簦硭比坏匾侨 “玉牒”,所以记录汪姓最早世系的当然是鲁宗伯掌管的“玉牒”。 公元前249年楚灭鲁,汪氏八世祖汪欣举家奔秦。汪姓人虽不再有“宗伯”专门管理修谱工作,但保留了记谱的习俗,汉景帝 (公元前156―前143年间 )时十五世祖汪婴就进行过类似家谱的整理工作,这次整理,侧重于祖先的业绩,淡化了世系传承。这就是所谓的“家传”。 “家传”是最初级的家谱形式,这些“家人传记”为汪文和渡江后修谱提供了依据。 2、汉代---汪氏第一套家谱:“汪文和谱”。 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汪氏三十一世祖,文和公渡江而南,定居新安江流域,生活稳定后开始整理编辑家谱, 他也曾到历代祖先墓地考察、祭祀,并适当修理,并对历代汪氏先祖的坟墓是做了大量的维护工作的。 3、东晋---成帝咸康二年丙申(336年)三月,诏天下索谱。淮安侯汪旭编修《汪氏大宗血脉谱》,《汪氏血脉谱》是汪氏第二次正式修谱,是在文和谱的基础上修成,侧重记载血缘关系的谱系,即家谱。   4、唐代―-   (1),汪华的《汪氏宗谱》。 唐太宗贞观元年太宗下令秘阁秘书汪行忠对现有“行世”谱状进行等级评定,结果,沛国朱 河间刘 陇西李 梁山姬 上党陈 安定胡广平程 延陵吴 中山鲍 太原王 敦煌洪等十一姓评为国之柱。 东鲁孔 汝南周荥阳郑 宏农杨 高阳许 陇西牛 颍川汪 河内江 顿业葛 冯翊赵河南方 扶风马 河东饶 庐江何 天水贺 武阳潘 京南叶 并州郭 清河张 武阳贾 京兆杜等二十一姓评为国之梁。 在这样的背景下,唐越国公汪华的递了《上谱表》,并获准编了 一部较完整的《汪氏宗谱》,也是后期汪氏宗谱的唯一篮本。   (2)、唐.汪芬编的《汪氏宗谱》 高宗继位后,永徽六年,高宗下令重新考定族望敕。对大姓重新进行考定,此敕中,汪姓排在一等“国之柱”的第六位。 同年,汪芬重修《汪氏宗谱》。   唐开元五年以后,政府没有再进行簿状谱牒的编修工作了。但人们观念中固有的家族观念还在起作用,于是官修谱牒便转为私修谱牒。汪姓在唐末有记载的私家谱是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所修的《汪氏宗谱》。   5、宋代---唐末黄巢起义,彻底摧毁了门阀制度。五代时期,征战不已,家谱就荡然无存。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又开始兴起。宋代不仅修谱又形成一个高峰,而且修谱的体例有“革命性”变革。宋人改造和确定的体例延续到当代。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汪姓在宋代人口发展较快,从居住的中心区域徽州向周边赣东、淅西扩散,并且人到哪里定居, 就在哪里修谱, 汪姓名人也踊跃修谱,如汪省⑼粼濉⑼粲Τ健⑼袅⑿哦荚奁住   6、元代---汉人遭到血醒镇压和奴役,所以元朝修谱非常少。但有一定地位的家族名人还是执着地坚持修谱。如元代著名的汪氏家谱有: ①大元大德丙午(1306年)修《汪氏旧谱续编》 ②休宁人汪松寿于元代至治()纂修有《汪氏渊源录》。 ③泰定元年(1324)汪德馨纂修《鳙溪汪氏家承》 ④元泰定年间刊刻的《新安旌城汪氏家录》。 元代的谱虽然数量少,但在汪氏修谱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为汪氏后期修谱提供了重要论据。 7、明代---因元末战乱,明初实行大移民政策,许多汪姓移民后裔丢失了家谱,且这次移民被政府禁止与原迁出地联系,所以明代许多家族没有修谱。当然也有一些家族因保存有老谱且出现了某位名人而坚持了续修,汪氏家族也有些仁人志士坚持修统宗谱,比较著名的有: ①嘉靖四十年(1561)汪子仁纂修《汪氏续修统宗谱》。 ②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汪湘始篡《汪氏统宗谱》。 ③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 汪鸿懦等纂修《汪氏统宗正胍》,   ④万历元年(1573)汪国言纂《新安汪氏迁派宝录提纲》。 ⑤嘉靖二十九年(1850)汪镂纂修《汪氏世纪》。 同时,明代也出现了不少支谱。如:   ①婺源鳙溪《汪氏家承》,   ②洪武六年汪福三始修《潜阳汪氏宗谱》,   ③嘉靖汪尚琳编《新安汪氏重修八公谱》五卷。   ④万历年间汪道昆纂修《汪氏十六族近属家谱》十卷。   ⑤汪福(字伯升)编成《陇右汪氏宗谱》。 8、清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力提倡民间修谱,当时,没有不修谱的家族,也几乎没有不入谱的人。   清代修谱有个特点:由修统宗谱向修支系谱转变。由于清初人口发展较快,修统宗谱的难度加大,人们只能寻求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宗族圈中开派修支谱。   当然也还是出现了一些无法统宗的“统宗谱”,比较有名的谱有: ①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69年)《汪氏统宗谱》 ②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汪氏统宗正胍》 ③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汪氏统宗谱》 ④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汪氏统宗正胍》 ⑥乾隆四十年(1775)《汪氏通宗世谱》 ⑦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汪氏统宗谱》 ⑧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汪氏统宗谱》   由于元代的战乱和明代修谱不够普及,清代许多家族没有或没能找到老谱,他们便从自己的始迁祖起另立支派,编修支谱,所以清代出现了大量的支谱。但究竟出现过多少支系谱, 实难有一个准确的数字, 只能说, 凡有汪家人的地方就有汪氏族谱。数量之多,不胜枚举!   10、民国时期---是修谱的高发期。有续修谱。如民国十六年汪时鸿编修《旌德板桥汪三晖堂家乘》,有补修谱。如汉阳汪氏,明初74世善庆五子自环溪先后迁至鄂西汉阳,因兵燹失谱,90世汪厚山于清末创修未酬,并请翰林学士李哲明序,民国37年由91世汪明恕创修成功。有合修谱。由于编修统宗谱困难太多,于是同一区域的本家有创意地走上了合修之路,如湖北红安民国三十六年由三支汪姓联宗续修;太湖县境内九支汪姓族人于民国九年创修《汪氏会谱》;民国三十二年合修的六州堂《武进汪氏统宗谱》,有二十三支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汪葆春还坚持重修了《汪氏统宗谱》。 *********************************************************************************** 解放后,由于当时政府认为修谱是封建的东西,便有不少人将老谱用于糊窗户、作手纸,有的卖掉。特别是十年动乱时,汪氏宗谱同全国各姓宗谱一样遭到毁灭性地摧毁。 当然,也有一些家谱被人们千方百计地保留下来,这些幸存的家谱为新时期修谱提供了珍贵的依据。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对宗谱的认识有所变化,我们汪姓少数族人在解冻初期,就敢于冲破禁锢,率先修谱。如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镇,开始该家族的第六次修谱, 诞生了进入新时期的第一部叫“家志”的家谱。 同年湖北英山、罗田两县汪姓人《英罗汪氏宗谱》。1989年,黄梅蔡山第十届续修汪氏宗谱, 1995年《南雄县汪氏家谱》, 1990年安徽越国堂编修了《汪氏家史》等。   台湾汪海波于1994年给本家族第五次编修桐城《梅城汪氏宗谱》。台湾人员回国修谱对推动国内修谱有很大帮助。官员们认为不能干涉台湾人士的修谱活动,因为是统战工作的需要;百姓看到政府官员对台湾人士修谱持默认态度,也就放心起来。 实际上, 到90年代末,国家早就对修谱持肯定态度,修谱工作基本得到默认,地方官员基本不再干预。 因此, 各姓氏都开展了这种活动, 汪氏家族修谱也进入了鼎盛时代。 迈入新时纪,汪氏修谱工作有了新的特点: ①修谱与联谊相互促进。如汉阳2005年成立“汪氏家族续谱工作室”,在完成修谱使命后适时转为汉阳汪氏宗亲联谊会,将单纯的修谱工作转化为综合性的联谊活动。 2008年以来,各地汪氏纷纷成立联谊会,对汪氏修谱也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北京汪氏宗亲联谊会、鄂豫皖周边越国堂宗亲会、、合肥汪氏宗亲联谊会、09年3月广东及海外汪氏宗亲联谊会、重庆宗亲会; 05年汉阳汪氏宗亲联谊会、太湖汪氏联谊会、汪氏(红安)联宗理事会、浙江大陈汪氏宗亲联谊会等。广东茂名汪氏宗亲联谊会、山东临清汪氏宗亲联谊会等等 ②地域合谱成为发展趋势。如2003年金寨暨周边鄂豫皖地区实现了14支汪华后人的联合修谱,完成《越国堂汪氏同宗谱》。2009年安徽太湖全县暨周边地区27支汪氏族人联合修成《太湖会谱》。还有云贵川三省合修《云贵川汪氏宗谱》,正在进行的以仙桃市为首的中南地区三省二十八县大汇谱等等。   由汪氏修谱史不难看出,汪氏宗谱脉络清晰,总的世系真实可信。尽管清代以后在世系传承上出现了不少混乱和断代的现象,但总的来说,他们依然是姬汪的后人。相关词条
Copyright&&()汪姓字辈排行 - 中文百科在线
中文百科在线&root&中文字典中文字典词典典籍文献典籍文献书刊推介古今大事姓氏族谱百科探秘
导航 (姓氏族谱) 全站页面搜索 & && 中文百科在线,为实施“互联网时代人类文化传承计划”而开发建设,宗旨是:传承人类文明、弘扬中华文化,是一部人人皆可参与创建的在线网络百科全书。  欢迎参与建设,共创人类知识文明!
汪姓字辈排行
汪姓字辈排行   安徽梧川爱敬堂汪氏字辈:“文明能秉祖士期应时兴大廷惟家庆永世必昌隆”。  安徽梧川画堂汪氏字辈:“惟承昌德峻裕起耀光辉”。  安徽梧川下门汪氏字辈:“国正天行顺家齐福自生官清民积德世上子千宗”。  安徽肥西紫蓬汪氏字辈:“昌瑞应贤才国保长后忠生”。  安徽宜秀罗岭汪氏字辈:“积德真传存心达良勤慎为本孝顺宜先俊秀荣锡敦厚承前泽长恩湛善启福田”。  安徽宜秀缪山汪氏字辈:“必一允振家邦文武安定贤良恪守鸿模懿训自增福禄绵长”。  安徽双港高林汪氏字辈:“文德廷兆积善有庆传家诗礼佑启贤能根生枝发泽厚福增”。  安徽双港干沙河汪氏字辈:“兴显芳声茂忠纯世德长传家惟礼义华国在文章”。  安徽双港福潭汪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家和世泽长祖先余吉庆”。  安徽双港白陂汪氏字辈:“光先守德廷锡永嘉炳存如宝敬承克家尚文兴学继孔贤冠(重贤兴学继尚书官)振昆宏绪世代春华”。  安徽双港张家嘴汪氏字辈:“金之国应士诗书礼尚贤忠恕存孔道仁义本孟言山河名万古德泽永千年科教兴邦社文明显家风睦族志高远功业誉乾坤”。  安徽合肥汪氏字辈:“广思良谟永公克让”。  安徽肥西汪氏字辈:“春光正圣宏庆永昌家庭道德宗元久长”。  安徽肥西汪氏字辈:“显承光祖德木列焕东(宗)邦”。  安徽肥西汪氏字辈:“家永世炳轩”。  安徽太湖汪氏字辈:“胜贵富宗伯绍国讳尚思正兴隆世道承先启大基忠信全为本贤良应连期家声洋海宇馀庆定咸宜”。  安徽淝南汪氏字辈:“寿僚禹元际云忠后传道世泰明良为善必昌邦家之光慎守尔典长发其祥”。  安徽繁昌、当涂汪氏字辈:“兴显芳声茂忠纯世德昌传家惟礼义华国在文章”。  安徽大观汪氏字辈:“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云遐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义为振长虹”。  安徽安庆汪氏字辈:“尚义惟端本”。  安徽双港汪氏字辈:“智勇韬略……”  安徽三安汪氏字辈:“自国之士成定邦家克绳祖武善积庆长天昭景福厥后其昌德贤智广仁义惠良礼恭传信名泽永佳宜忠荣孝世业鸿扬”。  安徽梅城汪氏字辈:“大启之家庆存心积德昌元绍箕裘业式昭贻燕长世泽承先绪诗书裕后贤声华传皖国仁孝毓桐川”。  安徽中楼汪氏字辈:“天昭景福方为善定佳祥德立功能茂荣华宝志堂”。  安徽黄铺汪氏字辈:“显福庆有文瑶秉万代宦源惟德克懋继贻谋善述以存宗光后昌恒思周道盛永守东华匡嘉译源兴胜迪益基鸿璋泰斗国先顺志远琨仲长”。  安徽香铺汪氏字辈:“余庆长积昆明福礼”。  安徽老白果汪氏字辈:“宏谋少益传修”。  安徽鲟鱼汪氏字辈:“亦居庆会士启大振宗邦家永奇尚达映久丁万里”。  安徽东至汪氏字辈:“文大中至正俊美光明”。  安徽奉化汪氏字辈:“兆杨施迪远佑起裕光全”。  安徽扬溪汪氏字辈:“启承传威德光裕焕邦家”。  安徽德锦汪氏字辈:“积善家裕庆光明正大邦”。  安徽家朋汪氏字辈:“福禄祥定远”。  安徽坦川汪氏字辈:“效法圣贤业尊宗硕辅宣衍闻贻绪远运泰振安徽”。  安徽绩溪汪氏字辈:“立志振家邦永作明良世传书述祖德兴学为国瑞同京多令命敦品期未嗣”。  安徽桐城汪氏一支字辈:“积功平义德天和玉庆长”。  安徽桐城汪氏一支字辈:“华国秉忠良”。  江西上饶汪氏一支字辈:“继述肇显崇世代必兴隆法源思永远比基万古重宏扬祖训”。  江西上饶汪氏一支字辈:“良克俭(建)希朝用时可定家邦”。  江西儒林汪氏字辈:“承先顺国泰裕后振家声学勤身乃贵善积道宜昌”。  江西双田汪氏字辈:“锦泰和荣瑞满庭云开彩起日华明文光焕耀昭礽裔后禩流芳乐太平”。  江西吉安汪氏字辈:“天锡昌笃生奇才合明良”。  江西万载汪氏字辈:“忠厚传家远英才立国隆科第文章重衣锦受荣封”。  江西玉山汪氏字辈:“积记远祖仁崇义礼天文奕世佳德泽良善集祯祥顕赫诏忠定光明炳□后英旻斯意和穆京愉□镇太平添进兴隆荣华富贵福寿康宁文行忠信仁慈恭敬英雄豪杰克成厥勋缵绪前烈”。  江西弋阳汪氏字辈:“金德兰贵茂雨”。  江西古南汪氏字辈:“天国文光永远世昌其来有自曰之正长”。  江西莲湖汪氏字辈:“崇仁衍霞龄征普宗荣选修明广发”。  江西婺源汪氏字辈:“金木水火土申侯广德法”。  湖北东、西湖汪氏字辈:“任斯大道运兆廷光先人锡泽永世克昌”。  湖北襄阳龙王汪氏字辈:“国正天兴顺官清民众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湖北襄阳东津汪氏字辈:“上清如学光大必选中定克昌”。  湖北大冶汪氏字辈:“源安世永泽厚道自光荣”。  湖北汉阳汪氏字辈:“作述辉前业诗书允式臧祥徵多富贵泽荫乐成康立意欣崇守贻谋自绍芳丰功咸所仰奕叶发奇香”。  湖北阳新汪氏字辈:“自之文圣德纯若有思太承祖训先昭迪前光集锦联棠棣勤培旨荫芳合序令敏哲和欣吉祯祥炳昆裕中杰英楷常弘扬科知育才庆佳著乃咏彰东鲁衡衍炽勋业卓于唐亨邦冠甲第平阳惠泽长”。  湖北郧西汪氏字辈:“天在正德永开长存文星高照瑞立上升富泽久远吉庆普承”。  湖北竹山汪氏字辈:“政德承先志其家少泽辉”。  湖北公安汪氏字辈:“长应汝家……”  湖北宜都汪氏字辈:“示前传家道正大必克昌”。  湖北黄梅汪氏字辈:“成美福紋受守经綸宗龙生士金世从之茂盛光先俊伟书贤德建名立永绍箕传清正廉敏温信忠良安家卫国万代荣昌”。  湖北汉川汪氏字辈:“龙文步武伟烈封功石运保太德广叶从”。  湖北天门汪氏字辈:“文章华国青紫传家忠孝端本先泽克绳永尊其训富贵相承”。  湖北仙桃汪氏字辈:“国家大兴继受德政祖先泽长新发平阳肇元成周庆衍豫章从明达楚毓秀中南贤才炳焕体纲振常品端学广道立志强丕承宏绪功业传芳重典守则世第永光同敦孝友其嗣久昌”。  湖南长沙汪氏字辈:“贤良辅国明达世征人文振启肇庆传宗”。  湖南醴陵汪氏字辈:“掌符献瑞龙骧继承昭忠勋伟武经道弘榖诒燕翼椒衍蕃升蛟龙凤起霞蔚云蒸”。  湖南华容汪氏字辈:“合璧全双美联宗重懿亲绍徽承先泽开华起家庭”。  湖南澧县汪氏字辈:“鸿儒经盛国学业绍先传德泽昭芳远兰桂启大贤”。  湖南临澧汪氏字辈:“习永士学大明昌隆国祚鼎盛文嗣发达”。  湖南永定汪氏字辈:“耀应国朝文世宗良相永远士明廷大盛光祖宏先德万代家声兆祚隆”。  湖南汪家湾汪氏字辈:“启天开文运永远士祖泽志文纲中胜先正传家德”。  湖南天门山汪氏字辈:“正大文有士世登承祖泽志学光明显宜字万代先”。  湖南武陵源汪氏字辈:“德大以宏声家传有经纶崇仁延世泽务本绍先人善吉迎庭福丕杰太降升贺颖耀光祖永远尽忠孝”。  湖南桑植汪氏字辈:“”。仁义道德承祖泽,正大光明绍家传,至学登廷显邦国,中立有为步其先  湖南朱家台汪氏字辈:“陈必一朝元享应文明延正诚光大业永远德长年”。  湖南沅江汪氏字辈:   浙公支派:“浙物衍志文思孔子可龙之水毓友应宗世达名理”;   德礼公支派:“以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之义循环轮转”;   德和公支派:“清雅异常应运坚志熙朝明允发序炽昌”;   德美公支派:“秀可光先绪维良启哲才楚水大定世贤家泽德培”;   新增合派:“尚义复行仁修齐致治平绍祥良有本敦厚裕群英德育隆嘉惠书香庆继承”。  湖南桂阳汪氏字辈:“立道丰成小发同源朝奇文应正太千万世公侯近德行仁昌曾孟游圣化声明宗玉堂衷臣举连善邦家定安康兴隆传代宝荣华福天长”。  浙江开化富户汪氏字辈:“顺天耀祖诸礼传家克昌隆盛正大享家”。  浙江开化樟田汪氏字辈:“开天耀祖诸礼传家克昌隆盛正大享家”。  浙江杭州、建德汪氏字辈:“良谦让巽衍钦尊乾元亨利正百安千灵荣华富贵福寿康宁永延圣瑞恭俭忠诚淳和泰顺慈敬贤能端庄宽裕德义仁明”。  浙江淳安汪氏字辈:“士迁可文章志庆茂盛兆康仁”。  浙江汾口汪氏字辈:“宜家庆和正忠”。  浙江余姚汪氏字辈:   子门支派:“大中之道与世弥久公卿子孙必得其寿”;   丑门支派:“嘉谟祖述忠孝成章闻羞审范肃政纲常”;   寅门支派:“洪支沛瀚曼演深长云祁兆亿写奕贞亨”;   卯门支派:“进修循序留心记益希达高明知至格物”;   辰门支派:“恒产素微植德实基淑能振景谦和耘耔”;   已门支派:“承先裕后起敬由然少壮时习守泽均贤”;   午门支派:“日庄处制内受端持汝儇克已敏许造为”;   未门支派:“士夫存恕志息自盈谙纯戒慎致昧服膺”;   申门支派:“坤阳生民泰山同安吾儒启迪六艺宏宣”;   酉门支派:“齐家期给尚卺司农务猷本立惟勤有功”;   戍门支派:“昭睦彝伦深仁录载永慕音容烟越如在”;   亥门支派:“式言仲彻俯仰合第似续禺昂亥敷来裔”。  浙江嵊州汪氏字辈:“大中之道与世弥久公卿子孙”。  浙江衢州汪氏字辈:“忠和德孝友木”。  浙江江山汪氏字辈:“浚济煦荣进富贵福寿康宁元享利金士志越国泽衍须江”。  浙江常山汪氏字辈:“荣华富贵元享利贞忠孝节义福寿康安儒道振家声名显扬以承祖德永世其昌”。  浙江天台汪氏字辈:“仁恩日庆余(维)道”。  浙江新邑汪氏字辈:“天云雨露圣德荣昌启承仕学”。  重庆万州汪氏字辈:“洪德永……”  重庆白沙汪氏字辈:“孝友维成……”  重庆南川汪氏字辈:“尧舜叠重裔乾坤启鸿基天佑嗣万载祖善攸英才道志正大兴世代永定久朝廷文星现国泰显安民绍继光辉远以应庆兆隆荣华成先贤贻翼巨吉长”。  重庆巫山汪氏字辈:“永远昌达……”  重庆忠县汪氏字辈:“守耀先德……”  重庆江津汪氏字辈:“维学登朝廷德孝祖宗发”。  重庆庙垭汪氏字辈:“洪宗元良尔斯如之守耀先德家国发强”。  四川乐山汪氏字辈:“文遵孔孟远德绍伊舟成宗鲁肇宏仁祥麟维汉兴江儒朝贵显湖第世恩荣明起嘉峨秀清培国士英尧封伦序远和瑞庆长春”。  四川阆中汪氏字辈:“盛朝隆选举开国永英齐”。  四川仪陇汪氏字辈:“大清国天朝正元仕盛昌平阳兴雅范普泽尚书香”。  四川洪雅汪氏字辈:   汪山支派:长衍启思万腾有仕春崇廷开仁德瑞诚正守本宗”;   汪村支派:文启秉宗光平阳万代昌孝友家声远诗书世泽长”;   天池支派:大德忠良仕成腾宿岳自清正兴碧玉海明南耀章百福园和义宏开永万春”;   张村支派:清明嘉光玉东龙泽宇春福金泰坤远万世荣智兴”;   新庙支派:汉朝有可冯启文郑江芝浩怀世克守时会志连荣”;   柳江支派:明正有洪荣朝龙文怀春联源开大泽发祥映乾坤”;   柳圣、金花支派:有道原厚朝皆洪绍兴学世泽长文清玉枝万廷春”。  四川简阳汪氏字辈:“辉在钧涵朴烈堪镜澈桢熏阶铭浦植营壁镇江村煦坦铺滋叶熙增鉴润根焕堂铨泰业跃壑鉅澄森”。  四川安丘汪氏字辈:“应心维致本由先道德修培大有源洪泽灿中涵化育川恒家远必多年”。  四川峨眉汪氏字辈:“宗鲁肇宏仁祥麟维汉兴江儒朝贵显湖第世恩荣明起嘉峨秀清培国士英尧封伦序远和瑞庆长春文遵孔孟远德绍伊舟长”。  四川资阳汪氏字辈:“应心维致本由先道德修培大有源洪泽灿中涵化育川恒家远必多年”。  江苏新沂汪氏字辈:“宗富兆奉玉本洪明增绍永庆保家卫生”。  江苏丰县汪氏字辈:“景运逢盛世道德传万春仁义百代守忠厚作良基”。  江苏灌南汪氏字辈:“舜世登祖伯乾源志文德学鸿昌维勤能广业万世百世兴礼义桂茂永馨芳道厚传家远盛仁俗刚强”。  江苏涟水汪氏字辈:“香宪祝启贤留芳百世代”。  江苏盱眙汪氏字辈:“文轩万思立宗学孔孟道礼乐振家声文章启厚任满门敦孝有百世昭钦明”。  江苏响水汪氏字辈:   俊公支派:“守惟国兆世应文美良善克昌名立德伟勤能干业学可荣贵子孙保之永绍宗粹和志益强允承家瑞”;   建公支派:“舜世登祖伯乾源志文德学鸿昌维勤能广业万世”;   两派百世起合派:“百世兴礼义桂茂永馨芳道厚传家远盛仁俗刚强”。  江苏宿迁汪氏字辈:“景兆彦昌克振(正)先旭(绪)永羲觉强”。  山东龙口汪氏字辈:“志大德思宝秉铭日辛嘉兴可振富庆祥兆”。  山东莱阳汪氏字辈:“海成(景)树(国)子”。  山东济宁汪氏字辈:“玉廷万文宗孔孟庆颜高曾”。  山东平邑汪氏字辈:“世昌绵延大时兆运惠龙”。  山东齐河汪氏字辈:“兴庆由崇德治国亦安邦”。  河南固始黎集汪氏字辈:“永承先志德乃光宗”。  河南固始汪七汪氏字辈:“永远大才联学乃光承先立志守仕则”。  河南濮阳汪氏字辈:“怀春保现洪”。  河南罗山汪氏字辈:“庆文士书延忠厚培元久光明绍继长祖泽锡毓守裕国乃安良”。  陕西安康汪氏字辈:“文臣武建德显名扬”。  陕西山阳汪氏字辈:“书有永正志金”。  陕西镇安汪氏字辈:“才字登科弟世代显名宗冠冕成相得兴显芳声茂忠纯世德长传家惟礼义华国在文章”。  贵州安顺汪氏字辈:“文启守正良克俭希朝用□□定家邦”。  贵州遵义汪氏字辈:“金羽国文奇辅若单伯应登发正光先德永远庆长春孝顺继凤美贤良启明英元洪开大业宪治佐朝廷吉人作天相建树照升平克昌培秀毓蔚瑞显茂清尚传周尧宇连普焕隆兴举才超俊伟礼义冠君臣安怀全章锡学儒定思勋崇高扬世泽耀武绍家声”。  黑龙江汪氏一支字辈:“成士德正喜忠”。  黑龙江汪氏一支字辈:“世振作进……”  广西荔浦汪氏字辈:“昌祖德木……”  广西桂林汪氏字辈:“永云居耀堂太壬当日益有仕朝廷秉中福国传万世标立名声显著文”。  辽宁岫岩汪氏一支字辈:“振作兆天庭”。  辽宁岫岩汪氏一支字辈:“学孔孟家业兴”。注:该支汪氏为满族。  河北滦南汪氏字辈:“庆占秀金……”  吉林汪氏一支字辈:“广德修鸿福富贵永荣华勤俭首中作忠孝常传家”。  广东汪氏一支字辈:“学士光宗应承祖公明玄相继永德皆圣善庆家俗思荣国隆修申克照泰殷实逢”。  满族汪氏一支字辈:“开国逢盛世震邦有人才”。  汪氏绍封堂一支字辈:“良宗正本元礼乐家声浩诗书发秀贤喜庆万子年”。  汪氏一支字辈:   乾道:“文明能秉祖士期应时与大廷惟加庆永世必昌隆”;   坤道:“成家全婉顺助德喜贞媛兰芳芝馥秀媺懿善嗣贤”。  汪氏一支字辈:“廷道文时汝原贤于允敏礼义传家裕恩荣聊辅佐本承彦得鸣诗书受浑长美盛纪忠良”。  汪氏一支字辈:“学士光宗应承祖公明玄相继永德皆圣善庆家俗思荣国隆修申克照泰殷实逢”。  汪氏一支字辈:“子国元永大正文邦习成学士声家华光纪动绵远”。  汪氏一支字辈:“继远祖福作善家祥”。  汪氏一支字辈:“义泽昌龙胜朝宗庆会同传家应积厚报国在精忠”。  汪氏一支字辈:“文章华国青紫传家忠孝端本”。  资料有待补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王姓家谱字辈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