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三国感觉关羽大意失荆州州不单单指责关羽的大意,看来还有深层意思

为关羽平反——驳“大意失荆州”
(按:本文主要资料选自《三国演义》、《三国志》,非正史研究,只求自圆其说)
&“失荆州”历来被认为是蜀汉衰败的开始,而当事人关羽更是招致各方口诛笔伐,指责其粗心大意、骄傲轻敌,没有很好的贯彻隆中对的战略思想,破坏了孙刘联盟,给魏吴以可乘之机,丢了荆州,进而引发骨牌效应,导致蜀国的最终灭亡。大意失荆州甚至成了一条成语,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其实,关羽失荆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并非是蜀国灭亡的导火索,让关羽承担这样的责任,是不公平的。
一、荆州的战略意义&
&三国时期的荆州是一个范围相当广阔的地区,“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囊括了现在湖南、湖北全境,江西、两广、河南、贵州的部分地区,下辖九个郡: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襄阳和章陵,所以又叫“荆襄九郡”。
&赤壁之战后,曹、刘、孙三家分掌荆州:曹操占据南阳、襄阳、南郡三郡,刘备占据长江以南的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孙权只有江夏郡。后来经过周瑜的努力,孙权从曹仁手上把南郡抢了过来。刘备入川借南郡,夺得益州之后,几经周折,舍弃了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坐实了南郡。值得一提的是,荆州是当时唯一的三家都有份的地区,对荆州的占领体现了另一个层面上的“三国鼎立”。
&那么,荆州在战略上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对于曹操来说,拿下荆州,就可以顺江而下,长驱直入,扫平东南。历史证明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就是这么干的。但如果失去荆州,就等于失去了中原的屏障,宛城、洛阳、许都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这也是为什么当关羽水淹七军之后,曹操要迁都的原因。再远一些时候,当年曹操跟袁绍决战于官渡之时,就有人建议刘表趁虚出襄樊,袭许都,只是狐疑不决的刘表没有采纳而已。有这样的前车之鉴,曹操对荆州又岂能掉以轻心,镇守襄樊的是曹营第一大将——曹仁,足可见其重视程度。曹仁此人论功业胜于夏侯惇,论名望高于夏侯渊,论党族则亲于五子良将,史书说他:曹大司马之勇,虽贲、育弗加也!
&对于孙权来说,拿下荆州,进可图中原,退可保江东。鲁肃为孙权设计的方略是:“荆楚与国相邻,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实,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鲁肃死后,吕蒙出任大都督,总领全军。(注:当年周瑜只是出任左督,程普任右督。由此观之,吕蒙的实际权力是盖过周瑜的)。孙权曾问计于吕蒙,我们的战略重点是放在徐州还是荆州?吕蒙回答说:徐州守军相对薄弱,吴侯要打自然能打赢,只是,等到曹操再来进攻的时候,您要想守住也是比较困难的。不如攻关羽,夺荆州,那样就会全线控制长江天险,需不需要跟刘备结盟已经不重要了,正是“何忧于操,何赖于羽?”孙权“深纳其策”,从此战略中心就放在了荆州,至于东线守住即可。
&对于刘备来说,若占领荆州、益州,待时机成熟,一军向宛、洛,一军出秦川,令曹操首尾不得相顾,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这就是诸葛亮在隆中为其设计的战略规划。占领荆州,不仅是把挺进中原的跳板稳稳地站在脚下,还能对孙权形成战略威慑,迫其与自己联盟。由于荆州和益州的长江一线,地形过于险要,若失去了荆州,就等于是葬送了整个蜀汉的东线,兴复汉室的概率一下子就打了对折,这种情况下再要想实现刘备的人生理想,就只剩下N出祁山这一条路了。这是刘备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只带了庞统、黄忠、魏延等入川,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一起镇守南郡,这就不难看出刘备的真实意图了:益州是根本,荆襄是关键。
&由此可见,荆州对魏蜀吴三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只要有机可乘都想据为己有。换句话说,守荆州这项任务是非常艰巨的,表面上波澜不惊,实则暗潮汹涌,各方虎视眈眈,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危险。
&二、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回顾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春,黄忠在定军山大破曹军,刀劈夏侯渊,进而夺取汉中。曹操率军西征,刘备坚守不出。两军对峙月余,孟德寸进不能,只好班师回朝。刘备则趁势拿下上庸,稳住汉川,取得了汉中战役的辉煌胜利。
&接到西线传来的捷报,关羽应该是非常激动的。公元219年,那一年,关羽年近六旬(一说57岁,一说58岁),已经处于真正的烈士暮年了,斩颜良诛文丑的壮举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这么多年关羽一直没有得到表现的机会,作为一个武将他是寂寞的,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在西线驰骋疆场,斩将立威,破军杀贼,屡建奇功。这一刻或许闪过这样的念头:黄忠年近七旬,位列五虎之末,尚可斩夏侯渊,为大哥立下汗马功劳。我正当盛年,五虎之首,岂有不敌曹仁匹夫之理?看我斩曹仁,取襄樊,为兄长锦上添花,定不负桃园结义之情!传令下去……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关羽率军北征驻扎在襄樊地区的曹仁所部,围住襄阳,攻打樊城。曹操派于禁、庞德率军驰援樊城。恰逢暴雨致使汉水猛涨,关羽见机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困曹仁,威震华夏。曹操闻讯,一方面急派徐晃领军解樊城之围,一方面采纳司马懿、蒋济的建议,离间孙刘,诱孙权攻南郡,关羽、刘备必回援南郡,如此则樊城无忧矣。果然,曹操、孙权一拍即合,也不记得还有什么友好互助条约,趁关羽在襄樊地区与徐晃、曹仁鏖战,后方空虚之机,袭夺关羽在荆州的大本营——江陵,并按计划占领夷陵、公安等地,使关羽陷入魏吴的南北夹击之中,军心溃散,西归无路,败走麦城,被寂寂无名的马忠所擒,一代猛将就此陨落,疼得刘备“大叫一声,昏厥于地。”
&整个战役自7月开始,12月彻底结束,前后6个月时间,在中国历史上,这样规模的局部战役时间是不算短的。同时期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前后也只有半年时间,但规模远不在一个层次上。
&公元221年,刘备以为兄弟报仇为名,亲率十万大军伐吴。做了皇帝的刘玄德意气风发,恃强冒进,看人的眼睛也是向下的,多少有点不把陆逊放在眼里的意思,结果在夷陵被陆伯言一把火烧回了白帝城,强自吞下“覆军杀将”的苦果,国力大损,基本上毁了诸葛丞相当年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令人不胜感慨。“寝则同床”的兄弟先后在同一个地区输给同一个对手,也算是缘份吧!
&三、所谓的“大意”指的是什么?
&估计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说关羽不应擅自发动襄樊战役,其时南郡应该坚持战略固守,夺取襄樊就当时而言意义不是很大,或者说时机还不成熟;另一个是关羽在前线听说吕蒙因劳成疾,病倒了,孙权派陆逊暂代其职之后,以为陆逊不足为惧,江陵无忧,遂调兵北上,不想被吕子明白衣渡江,袭占江陵,导致南郡大本营丢失。
&第一种说法的潜台词是:荆州的局面平稳,关羽若不妄动干戈,则荆州不会丢掉。那么荆州当时的局势到底怎么样呢?曹魏方面显然是以防守为主,曹仁数千人马驻樊城而不是襄阳,即可证明这一点。孙吴方面在刘备入川时,通过各种手段把长沙、武陵、桂阳、零陵四郡接管了过来,形成对南郡的东南合围之势,对于孙权来说襄樊的战略价值是远远比不上南郡的,大都督吕蒙亲自坐镇陆口就很耐人寻味了。蜀汉方面的政策很模糊,演义中说诸葛亮入川时给关羽留下八字箴言:北拒曹操,东和孙权,据此判断就姑且认为也是防守吧。这样看来,荆州安定与否就应该是由孙权说的算了。
&孙权如果甘心于坐断东南,那么吕蒙就不会在荆州挑起事端了。可惜,在那个天空下,有志于克成帝业的不是只有曹孟德、刘玄德,还有孙仲谋。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时对文武公卿说了一句:“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表明上是在夸鲁肃,实则感叹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啊!易中天老师曾说孙权这个人命好,江山人马老爹大哥都给他准备好了,来的容易。但是似乎还是忽略了点什么:孙权上位以来,直到公元219年,还没有经历过什么重大挫折,杀了黄祖,报了父仇,刘表也早早的就死了,赤壁之战打赢了曹操,大部分荆州被他踩在脚下,刘备这个直接的竞争对手也把大队人马带到四川去了,在南中国这片土地上,碧眼紫髯的孙仲谋确实有“天下英雄谁敌手?”的豪气。所以,让这样的人在关羽面前低头,那怎么可能呢?而且,他也不可能舍近求远去找曹仁的晦气。孙权既然可以心安理得的接手长沙四郡,想必再搭上一个南郡应该也不是问题。
&孙权方面的动向对于浪迹江湖几十年的关羽来说应该不是秘密,武将,特别是优秀的武将对战争的嗅觉是非常灵敏的。吕蒙向孙权推荐陆逊代大都督之职时说“未有远名,非羽所忌”,关羽忌什么?当然是担心东吴对荆州采取军事行动喽。这就很有意思了,两家虽然表面上结盟,但对方总是盯着自己碗里剩下的最后一块肉,随时都想伸一筷子,搞笑的是双方对此居然也心知肚明。要不然关羽在江边屯兵,设沿江烽火台干嘛!在这种情形下,任何成熟的政治家、军事家都不会认为荆州的局势是平稳的,分明是危机四伏嘛。这个时候再谈“东和孙权”会不会太儿戏啊!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孙权并不想置关羽于死地,他只是贪图南郡,进而霸占整个荆州而已,他已经做好了动武的充分准备,只是再等一个借口而已。他有借口吗?没有。那怎么办?制造借口。孙权找了两个借口,第一个是“求婚”。孙权派人去跟关羽说媒,想结成儿女亲家,结果说媒的人被关羽大骂了一通,孙权恼羞成怒,开始着手私底下利诱糜芳、傅士仁,分化关羽集团。关于这件事,《三国演义》中有更加龌蹉的描写,罗贯中为了渲染关羽的骄横,居然说什么: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这样的话,实在是混账透顶。关羽总是喜欢自称熟读春秋,以为儒将。你是汉寿亭侯不假,凭什么说人家吴侯之子是犬子。再说了,你这样比喻,让刘皇叔情何以堪,人家娶了孙权的妹妹,明媒正娶这可不是随随便便能赖掉的。所以,笔者断言,云长绝对没有说上面的话。即使说了,大约只能是:吾女岂能嫁权子,不合人伦也之类的委婉的拒绝了。至于为什么拒婚,掰掰脚趾头也知道啊,两家迟早反目,你把女儿送过去,不是把她往火坑里推嘛!再说了,虽说孙刘联盟,但也不能说娶就娶,如果连拒绝盟友的勇气都没有,这样的联盟才是真正的“危矣”。所以,《三国演义》中孔明听说东吴求婚,关羽拒之,就说:“荆州危矣!”,实在是不讲一点逻辑。第二个理由是关羽水淹七军,俘虏增加,以缺粮为名,擅取湘关米,“擅取湘关米”引发了一场血案,但这件事本身疑点太多。湘关在哪里无确切记载,从字面上看大约在零陵以北不远的地方,离江陵不算近,关羽就算要抢米,也只会就近劫掠才是,怎么会跑到离襄樊战场这么远的地方去抢,这是其一;其二,谁去抢的米,关羽帐下缺兵少将,吕蒙手下倒是能人不少,粮草重地的把守应该不会重蹈袁绍的覆辙,岂会如此轻而易举的得手,要是没得手,那就算不上是理由了;其三,事件发生后,有人向孙权报告,“权闻之,遂行。”人马调动有条不紊,计划实施按部就班。不禁让人怀疑:孙权事先就知道有人要来劫粮……再联想到前些时候孙权刚刚派人跟江陵的糜芳搭上线,江陵距离湘关不远,正好劫粮,这是一个秘密谋划的阴谋。
&现在孙权已经摆开车马,关羽如何应对呢?“北据曹操,东和孙权”这八个始终挥之不去。关羽很痛苦,他曾经很努力,只求稳住江东,不惜亲身犯险,只身过江,胸怀坦荡,无非就是提醒东吴方面不要一意孤行,负了两家盟约。可惜鲁肃天年不假,飘然而去,吕蒙当权,鹰派彻底压倒鸽派,战争一触即发,荆州马上就要姓孙了,怎么办,开战还是走人?
&让关羽不战而撤不可能,沦为笑柄事小,丢了大哥地盘、毁了军事战略事大,顾全大局,断不可撤。可是,江陵、公安、夷陵地形复杂,回旋余地不大,况且自己手下缺兵少将,极易被吕蒙逐个击破,到那时,就算想要溯江而上,西撤之路也是凶险万端,搞不好就会全军覆没。沿着汉水往北,襄阳乃是荆州门户,曹仁驻樊城而非襄阳,似乎意有所指——樊城才是曹操的底线,若能力保樊城,不得以丢掉襄阳也是可以接受的。襄阳往西是孟达、刘封留守的上庸、房陵,如此看来,若能拿下襄阳,则汉中、上庸、襄阳、江陵沿汉水连成一线,若能一鼓作气再攻下樊城,战局于我将极为有利。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设计的“跨有荆、益”将变为现实,“一将出宛、洛”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以此观之,关羽进攻襄樊虽然是被迫无奈之举,却也不失为一招好棋。
&如果第一种说法站不住脚,也就是说承认关羽进兵乃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那么第二种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关羽时刻感受着孙权集团咄咄逼人的气势,怎么可能对东吴的重大人事变动掉以轻心。大都督驻守陆口,想必人马定是不少,曹操新败,曹仁绝无可能对吕蒙形成威胁,关羽若有心弃曹仁攻吕蒙,断不会把长沙四郡轻易的就割给你孙权了,总而言之,在荆州,东吴短时期是不会有军事危险的。既然如此,吕蒙就算是真的病重不能领军,完全可以让自己的副手韩当等人代理,何必调千里之外、名声不显的陆逊来呢?想当年,周瑜可是真的病重,孙权也未把大都督之职委以他人,此时此事真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啊。
&反过来,陆逊究竟有什么特质让人“不以为惧”呢?《三国演义》的描述是,关羽曾说“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张昭说:“陆逊乃一书生耳,非刘备敌手,恐不可用。”韩当、周泰大惊:“主上如何以一书生总兵耶?”韩当对周泰说:“命此孺子为将,东吴休矣!”……凡此种种,无非就是说,陆逊乃是一个年轻的读书人,不堪大任。事实果真如此?当然不是。首先陆逊其实并不年轻,比孙权小1岁,比诸葛亮小2岁,比庞统、司马懿小4岁,比吕蒙小5岁,比法正小7岁,比周瑜小8岁,鲁肃确实是长者,比陆逊大11岁……东吴四任大都督,年龄居然只相差11岁。现在的总理要是换了四届,年龄至少也要差20岁了。再说书生,关羽纵横江湖几十年,能力突出的谋士文臣也不知道见过多少,远的不说,就说东吴的鲁肃,还不是一个老书生,照样把大都督干的有声有色,甚至于连荀彧、程昱这样纯粹的文士都能抵挡住吕布军的进攻,而力保鄄城、东阿、范称不失,让曹操从容回师濮阳。陆逊乃是江南四大家族的子弟,让关羽因为“书生”这个身份而轻视陆逊,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如此一来,关羽失荆州究竟“大意”在哪里呢?
&四、“失荆州”的原因分析&
&既然发动襄樊战役对关羽来说是合理的,那为何关羽最终不仅没有攻下襄樊,反而失去了南郡呢?从现代人的视角,评判一下关羽在襄樊战役指挥上存在哪些值得商榷或者说检讨的地方。
&1、战役准备不足。常言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三国志》记载:“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那个时候,军用物资主要是粮草、军械、衣被,关羽是六月进兵,想必衣服、棉被供给不会有多大问题,刀枪箭盾对于战事频繁的荆州地区而言也不会有太大缺口,这样看来糜芳、傅士仁没有按数交割粮草,这对于襄樊战役是有隐患的,一旦战事胶着,粮草不继,遗祸不小。
&2、用人失察。江陵是关羽在南郡的大本营,断不容失,必须派绝对忠诚的人留守,糜芳乃是待罪之身,若襄樊一鼓而下,糜芳或许可保,若襄樊之战不利,关羽损兵折将,退回江陵,糜芳可能真会应了“还当治之”这句话。其时,关羽帐下忠诚度最高的莫过关平、廖化而已,择一人留守江陵,虽不济也不至于兵不血刃让吕蒙夺了城池。至于不纳王甫之言,以赵累取代潘浚,确有刚愎自用之嫌,这也难怪陈寿说他“刚而自矜”了。
&3、弃襄阳攻樊城脱离实际。《三国志》里没有记载关羽对襄阳的进攻,而《三国演义》里面却说关羽先拿下了襄阳郡,然后过江进攻樊城。这里面就有一个疑问:关羽到底有没有拿下襄阳?我的看法是没有,关羽绕过襄阳,直接进攻樊城,对襄阳仅仅是持有一种战略威慑之势。理由有二:一是《三国演义》中说,关羽被徐晃击败,正要往襄阳而走,忽然有人来报荆州已被吕蒙夺走,大惊失色,于是不敢奔襄阳,这实在是让人费解,既然襄阳在手南郡已失,不是正好可退往襄阳而从长计议吗?再说,既然已经拿下襄阳,肯定要分兵驻守的,为何只有荆州已失的战报,却没有襄阳陷落的消息呢,于情于理不合,唯一的解释就是襄阳一直在曹操手上,当然不敢奔襄阳了。第二,据《三国志》记载,樊城守军不过数千人,但是关羽却久攻不下,说明关羽人马也不多,多了粮草也供应不上。这样的话,在考虑战役重点的时候,关羽完全有可能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只要攻下樊城,襄阳可不战而降。而且,只能速胜,不可持久。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战事的推进,攻克樊城已经失去了军事上的可能。自身兵力不足、粮草不够、俘虏增加、后方不稳,曹仁援军不断,加上天气逐渐变冷,此时此地继续进攻樊城,实乃不智之举。
&4、应变无方,见机不明。樊城久攻不克,徐晃来援,战之不利,仓皇后撤,草木皆兵。关羽回荆州,血泪洒了一路,有楚霸王之实,无楚霸王之名,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绝非“大意”。首先是撤退方向不明确,对江陵抱有幻想,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军路线,一心只想打回江陵,没有实事求是的分析敌我军情,始终忽略了上庸孟达所部的策应牵制之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居然是派马良、伊籍去成都求救,殊不知远水救不了近火,还有更可气的,马良先行,隔了好多天廖化再搬救兵,在上庸还待了一天,即便如此,居然还是跟马良同一时间赶到成都,是廖化太快还是马良太慢,救兵如救火,十万火急之事怎可如此,关公糊涂啊!若是廖化先行,赵云屯与江州离荆州不远,顺江而下,救援也未可知啊!其二,过高的相信沿江烽火台的作用,襄樊距离江陵有两百多公里,吕蒙若夜间攻城,远在樊城的关羽如何来得及回援,更别提连日暴雨,烽火报讯基本瘫痪,即便你能看到烽火,吕蒙又岂是三岁小孩,安能无防,樊城回援之路岂能顺畅,届时若江陵已然城破,吕蒙据城固守,以逸待劳,关羽无功而返不提,说不得也是肉包子打狗——有来无回。其三,关羽数次派人质问吕蒙,使得吕蒙对其行踪了如指掌,行军路线毫无机密可言。
五、刘备集团的战略失衡
&关羽失荆州要承担主要的军事责任,但是不能不提刘备、诸葛亮在蜀国全局战略上的失误。
&首先,刘备重益州轻荆州的意图从一开始就流露出来了。为了取西川,默认了孙权对长沙四郡的接管,置换一个南郡,这笔账划算与否已无从得知。刘备得西川之后,张飞领巴西太守,守阆中,马超领凉州牧,屯兵于阳平关,魏延镇汉中,赵云督江州,黄忠随侍左右,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再说,刘备为了西川,先后两次大规模分荆州之兵,试问关羽留守之众又有几何?有人居然说关羽有十万之众,真真笑谈,整个益州几乎无战事,人口九十万,带甲不过十万,荆州久经战乱,关羽仅有一郡,能养活一两万人马就不错了。以一郡之兵,力抗江东虎狼之众,危急时刻不见两川之兵以救荆州,云长安能不败。
&其次,蜀汉高层对荆州防务疏于指导,关键时刻抱有侥幸心理。诸葛亮把荆州的大权交给关羽时,对关羽的能力表示过怀疑,既然如此,那就应该经常从工作上给予指导才对。可是诸葛亮除了留给关羽一个八字方针以外,率军西征之后却再也没有给关羽提出过镇守荆州的意见与建议,也没有对荆州的守备工作进行检查与督促。当看到荆州的工作汇报后(关羽拒婚),感觉“荆州危矣!”之后,也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后来,当接连听到关羽一系列胜利战报之后,也就彻底把“荆州危矣”丢在了脑后。等到情况危急之后,又以为关羽守得住,所以西蜀援军迟迟未发。刘备、诸葛亮对荆州之事疏于指导、管理,没有在关羽的用人上给予有力的、具体的帮助和建议,关羽覆灭他们脱不了干系。
&最后,孙权前后三次迁“都”,公元211年,从镇江迁到南京,221年,从南京迁到武昌,230年,又从武昌迁回南京,每一次治所搬迁都是应政治军事斗争需要,进取心十足。反观刘备,治所定在成都,汉中的战略地位显然比成都要高,而且,刘备自称汉中王,岂可舍汉中而就成都,所谓少不入蜀老不出川,刘备是真正不折不扣的践行了这句话。如果刘备留在汉中,当关羽攻襄樊之时,马良就可以不必跑到成都,而孟达也不敢不救关羽,甚至于刘备完全可抽汉中之兵顺汉水而下,支援关羽。如是则襄阳可夺,关羽可保,对于巩固蜀汉政权大有裨益。当年,诸葛孔明隆中对云:“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事实上“刘邦都南郑”,也就是汉中,留萧何在成都而已。以是观之,刘备不如刘邦、孙权多矣。
&总而言之,荆州之失是刘备集团的战略失当和当时总的形势造成的,把失荆州的主要责任硬推给关羽是不公平的。攻襄樊其心可嘉,失荆州其情可悯。关公虽有傲气,但仍不失为一时豪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第3部·大意失荆州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第3部·大意失荆州本词条缺少概述,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11页&&&&数255装&&&&帧平装丛&&&&书&
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ISBN4
《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第3部):大意失荆州》主要内容简介:《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这三本好书,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的喜爱,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特别是《三国演义》,不仅我们中国人把它当成宝贝,不断地吸取其中的道理,而且整个亚洲都深受其影响,有些国家甚至还把它列为教科书。取名叫做《三国演义》,就说明它不是历史,也不是故事,更不是小说,而是要透过三国里面的众多人物,把这个“义”字活生生地“演”出来,让我们知道公义的要紧、正义的重要,还有道义的神圣。公义、正义、道义,都有一个共同的“义”字,而这个“义”字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视的精神,用现在的话来讲,那就是凭良心、讲道德、重伦理。二十一世纪我们逐步迈向全球化,全球化最要紧的,就是凭良心、讲道德、重伦理。否则大家勉强凑在一起,也无法做到和而不同。我们这个时候把《三国演义》里面的公义、正义、道义发扬出来,影响到全世界,对世界大同一定有很大的贡献。曾仕强教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人类自救协会理事长,新人类文明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兴国管理学院首任校长。
著有《中国管理哲学》、《中国式管理》、《大易管理》、《如何在36岁以前成功》、《胡雪岩的启示》、《曾仕强剖析胡雪岩商道》等数十种。第三部
大意失荆州四十五
无意借荆州四十六
诚意能沟通四十七
一路追到底四十八
天赐的礼物四十九
政治的婚姻五十
死也要守住五十一
安心守荆州五十二
存心不归还五十三
好言讨荆州五十四
曹操当魏王五十五
立嗣有纷争五十六
张飞也使计五十七
聪明反害己五十八
决意讨荆州五十九
吕蒙擒关羽六十
死人吓活人六十一
曹丕终篡汉六十二
誓死要报仇六十三
白帝城托孤六十四
孔明辅阿斗六十五
先平定南方六十六
吾不如老圃[1]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三国悲剧:大意失荆州并不全是关公的错_历史频道_新浪网
三国悲剧:大意失荆州并不全是关公的错
  文章摘自《表象下的真实历史》  作者:王宇
&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千百年来,在人们心中关羽一直是一个神武的形象。在蜀国,关羽是刘备的头号大将,他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更是对刘备忠心耿耿。刘备西取益州时命他驻守荆州,为时九年(建安十六年至二十四年),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阶段。蜀国的战事接连取得胜利,当时威震华夏,他的功业也达到了顶峰。荆州对刘备的意义非同寻常,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荆州在最后却被侵占。
  从历史上来看,很多人一提及此事便会指责关羽失荆州之过,只看结果、不分析过程地妄加评论。其实,关羽失荆州的原因是很多的,单从表面上看就把丧失荆州的过错全部推到他身上,这对他是不公平的。如果全面检讨他镇守荆州期间的活动,就不难发现他的功绩。如果单指责他擅自发动襄樊之役,破坏了诸葛亮的孙刘联盟战略方针,就与事实相违背了。
  从当时的局面来看,荆州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蜀来说,孔明隆中对:“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荆州对当时的三国都很重要。从魏国方面来说,荆州能够威胁到宛、洛,那魏又岂能置之不理。对吴来说,夺取荆州,“全据长江以守,以待天下之变”也是大的方针策略。荆州对三个国家来说,只要有机可乘都想据为己有。既然三国都对荆州虎视眈眈,所以只要守荆州之人稍有疏忽,就有失去的可能。而且在建安五年,鲁肃就对孙权说:荆楚……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实,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所有的人都认识到荆州的重要性,所以这项任务不仅是对关羽,对任何一个人都是十分艰巨的。稍不警惕就有可能出现危险。
  关羽失荆州,刘备也要负一定的责任。因为在当时刘备要取西川,所以才会让魏吴有机可乘。当时他们在经过商议之后,便开始起兵夺西川,孔明曰:“荆州重地,必须分兵守之。”玄德曰:“吾与庞士元、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守荆州。”孔明应允。于是孔明总守荆州;关公拒襄阳要路,当青泥隘口;张飞领四郡巡江,赵云屯江陵、镇公安。玄德令黄忠为前部,魏延为后军,玄德自与刘封、关平在中军。庞统为军师,马步兵五万,起程西行。这里已分马步兵五万。
  后来因为庞统在落凤坡前被箭射身故,孔明曰:“既主公在涪关进退两难之际,亮不得不去。”孔明遂令文官马良、伊籍、向朗、糜竺,武将糜芳、廖化、关平、周仓一班人等辅佐云长,同守荆州,一面亲自统兵入川。先拨精兵一万,让张飞统领,取大路杀奔巴州、雒城之西,先到者为头功。然后又拨一支兵,让赵云为先锋,溯江而上,会于雒城。孔明随后引简雍、蒋琬等人起行。当日孔明引兵一万五千与张飞同日起行。所以在荆州这里至少又分兵一万五千,如此一来荆州还能有多少兵来守?
  荆州乃重地,前后两次分兵,在危急之时刘备又不发两川之兵以救荆州。刘备不发两川之兵也是弃轻就重,无奈之举,所以失荆州的这件事刘备也要负一定的责任。另外就是孙权的背叛,而在关羽拒婚之前东吴就已有两次对荆州虎视眈眈。
  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东吴派左护军、虎威将军吕蒙屯守陆口,与关羽占领的公安、南郡等地区相接。吕蒙知道关羽占据了他的下游,并有吞并他的打算,所以表面上格外主动要同关羽搞好关系。
  其实不单单是孙权有收复荆州的想法,吕蒙也有此想法,只是没有寻到合适的机会。吕蒙接替鲁肃去陆口,仍然表面非常友好,甚至与关羽联姻的事情也只是圈套。吕蒙经常对孙权说:“关羽现在还不敢向东边扩展,那是因为您的英明,我们这班人都还在。如果不趁现在兵力强盛的时候谋取关羽的地方,一旦我们都不在了,再想用武力征讨荆州恐怕是很困难的。”
  孙权虽说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一直都没有真正动兵。而吕蒙仍坚持自己的意见。他对孙权说:“曹操现在远在黄河以北地区,最近刚刚消灭袁氏势力,没有工夫顾及江东。徐州地区的守备部队不值得一提,我们要去自然可以取胜。然而您应该想到那个地方是陆路的要道,您今天取了徐州,明天曹操便会来争夺,到那时,即使有七、八万兵力恐怕也难守住。不如夺取关羽的地方,那样就会全部控制长江地带,我们的势力就更加强大不可敌了。”孙权听了吕蒙的话觉得有道理,于是收复荆州的决心便日益增强。
  在经过吴侯孙权会文武商议之后,顾雍进曰:“刘备分兵远涉山险而去,未易往还。何不差一军先截川口,断其归路,后尽起东吴之兵,一鼓而下荆襄?此不可失之机会也。”权曰:“此计大妙!”
  因吴国太大怒:“吾一生惟有一女,嫁与刘备。今若动兵,吾女性命如何!”遂叱退众官,国太恨恨而入。孙权立于轩下,自思:“此机会一失,荆襄何日可得?”后孙夫人回吴,而张飞、赵云杀了周善,截江夺了阿斗。孙权大怒曰:“今吾妹已归,与彼不亲杀周善之仇,如何不报!”唤集文武,商议起军攻取荆州。
  如果没有孙权的叛盟,纵有徐晃等大军从正面来攻,关羽也不至于一败涂地,长江以南的荆州数郡仍然可保。关羽失荆州,在外部有孙权集团的叛盟与出卖。而在此时,关羽在前线接连的胜利使刘备集团的势力更为强大,但同时也威胁着曹、孙的利益。而曹操方面在军事上节节失败,准备迁都。关羽的胜利严重地威胁着曹操、孙权两家。于是曹孙两家有了共同愿望,都想与蜀国为敌,将关羽打败或消灭以夺取荆州。孙、刘的矛盾已是公开的秘密,这给了曹操集团可乘之机。
  司马懿献计于曹操:“臣有一计,江东孙权以妹嫁刘备,而又乘间窃取回去;刘备又占据荆州不还。这样一来,两者肯定有切齿之恨。如果现在中间有一个辩士说服孙权,使兴兵攻下荆州,这时刘备必然会发两川之兵以救荆州。那时,大王再派兵去取汉川,造成两面夹击之势,令刘备首不能顾尾,势必会有危机。”
  曹操听后也愿意帮孙权,关羽在当时只有十万人马左右,而吴魏联合起来远远超过关羽的军队。曹操援军五十万,樊城曹仁的兵加上徐晃五万也得有十万兵马。吕蒙白衣渡江三万,后来韩当、周泰等七将依次而进,其余皆随孙权前往救应。可见孙权的兵马在当时可以说不下二十万。两国加起来就有八十万军马。这样以弱制强,再智勇双全的人也会失利。虽说关羽智勇双全,但吴魏两家也不乏出谋划策之人、能征惯战之将。
  大家都知道,关羽与曹仁、庞德、徐晃这三名将领先后也都交过手,这三名将领也都不是泛泛之辈。而此时的关羽不仅要领兵镇守荆州,还要面对源源不断的敌方的援军,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件很难的事。即使关羽再勇猛无比、再神通广大、再会打仗,同时对付这三大将统领的强大曹兵也是比较吃力的。但他成功地围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关羽是个极会统兵的人。但是经过几场大仗后兵力已经有所耗损,而且对方又有援军,关羽的军队必然会出现兵力不足的情况。不仅如此,就在当时急着用兵之时传来吕蒙病倒、陆逊领兵的消息。身为大将的他当然会考虑把荆州守军调来支援前线,如果不从荆州调援军过来,北方樊城之战就会失败。一旦关羽被曹兵击败,曹军便可以挥军直下,扫平荆州,直指西蜀,情势会更加危险。因此看来关羽调兵北上是明智的,他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他手下没有可以镇守荆州的大将,身边也没有特别能够懂得运筹的贤良军师,当时所有的计谋都需要他自己来决定。既要出谋划策,又要统兵打仗,所有一切都在由自己一个人顶着。而对方则是良将谋士成群,北魏有徐晃之武、曹洪之勇、满庞之智,东吴有吕蒙统兵、陆逊出谋,魏吴兵力远远多于关羽。关羽不是神,即使他力敌万人也无法和如此多的强敌对抗啊!毕竟双拳难敌四手……而后来很多人却认为关羽的失败在于调荆州之兵北上,使吴兵有机可乘。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他不调兵北上,又怎么能顶得住曹兵?从这方面来说,调兵北上是很正确的军事策略。这一点与刘备和诸葛亮的骄傲、自负也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以为关羽守得住,所以西蜀援军迟迟未发,荆州这半壁江山给关羽一个人担负,关羽的责任和压力太大了,而兵力太少、无将可用,焉能不败?
  在此次失败中诸葛亮也要负一定的责任,因为诸葛亮把“北拒曹操”放在了前面,这样不但使荆州守备失去了坚强的盟友,还增加了一个强大的致命敌人――这也许是他的一个无心之失,可这却是一个致命之失。他对守荆州之事疏于指导、管理,没有在关羽的用人上给予有力的指导、帮助,也没有提出一些较科学的意见和建议。关羽守荆州可以说是首当大任,在很多方面特别是人事问题、工作安排上需要具体、细致的指导、帮助。尤其是当时的荆州为各国必争的军事要地,他这样大意、考虑如此不周全,所以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当时,诸葛亮把荆州的大权交给关羽时也对关羽的能力表示过怀疑,但当时曾经“欲待不与”,但“其言已出”。难道如此重要的军国大计仅仅因为顾自己一时的面子而轻易托人吗?这未必有点荒唐可笑。假若他真是为了顾自己面子而不去从长远考虑,那诸葛亮对蜀国江山也太不负责任了吧!既然把这项重要工作托付于一个能力有限、不太信任之人,那就应该经常从工作上给予指导才对。可是诸葛亮除了留给关羽一个八字方针以外,率军西征之后却再也没有给关羽提出过镇守荆州的意见与建议,也没有对荆州的守备工作进行检查与督促,只是在取得西川之后送来大量慰问品。而在关羽拒绝东吴提亲之后只是说过一句:“荆州危矣!”尽管“危矣”,可是也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后来,当诸葛亮在接连听到关羽的一系列胜利战报之后,尤其是听了关平汇报的防御规划后,也就放心大胆地把“荆州危矣”放在了一边。一向明智、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军师,由诸葛瑾计要荆未果、关羽拒亲后,应该感到荆州的危机。当时也应该提醒一下关羽,应小心防备“江东鼠辈”。可是,一直到关羽弄丢了荆州大本营,失了身家性命,疼得刘备“大叫一声,昏厥于地”,直至丧失理智誓要举国伐吴――直接造成蜀国衰败,直至灭亡。这也与全权负责蜀国军政大事的军师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一点上他要负责任,而不应该把主要责任推给关羽。
  总而言之,荆州之失是刘备集团的战略失当和当时总的战略形势造成,并非关羽的个人失误。把失荆州之主要责任硬推给关羽是不公平的。
  大意失荆州,悲哉关公!其实在这个重大的历史变故面前,关羽无疑是个失败者;但从过程分析来看,他何尝不是一个悲剧人物。大意失荆州,未必都是他的错。义薄云天、智勇双全,被封到“盖天古佛”的关羽竟然长时间背负着“大意失荆州”的罪名,确实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责编:zhoushaogang)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围棋和象棋都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娱乐项目,历代都有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有关下棋的故事。史...
咱们只能说,甘地老爷子果然是圣雄,裸体的美艳少女躺在身边时,仍然心静如水,能修成正...
据考古学家预测,埋藏在此的木乃伊数量或超过百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羽大意失荆州的典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