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名将羊祜传翻译的家族一门出了一位皇后?前赵灭西晋后羊氏家族是衰落了还是南迁了?

山東沂水紀王崮新出土銅鼎铭释文:羊孟子作中叚氏婦中(仲)子媵寶鼎,其眉壽萬年無疆,子子孫孫保用享。_羊祜_羊祜纪念馆留言_典藏5564552号
留言|||||||||
山東沂水紀王崮新出土銅鼎铭释文:羊孟子作中叚氏婦中(仲)子媵寶鼎,其眉壽萬年無疆,子子孫孫保用享。太阳里思源  羊孟子作中叚氏婦中(仲)子媵寶鼎,其眉壽萬年無疆,子子孫孫保用享。
  
  
  
  此器是“羊孟子”為中(仲)子做的媵器。從銘文裏的“中叚氏婦中子”,可知“中(仲)子”嫁的是“中(仲)叚氏”。這樣格式的銘文,曾見於《集成》743“內(芮)公鬲”“內(芮)公作鑄京氏婦叔姬媵鬲”。
  
  
  
  “中(仲)叚氏”,或与邾瑕相涉。《春秋·哀公六年》:“城邾瑕”。《大全》:“邾瑕如魯濟之類,魯有負瑕,故稱邾以別之。”
  
  《公羊传·哀公六年》:“六年,春,城邾娄葭。”(城者,取之也。不言取者,鲁数围取邾娄邑,邾娄未曾加非於鲁,而侮夺之不知足,有夷狄之行,故讳之,明恶甚。○邾娄葭,音加,又音遐,《左氏》作“邾瑕”。数,所角反。曾,才能反。行,下孟反。)
  
   经典值<span class=redbgb id=jdv[][][]太白山巅《文殊碑》光绪初年碑亭倒塌,于碑侧露题名一行,云‘经主卫立将军东阳平太守羊中太山羊思源  泰山出土的《文殊般若经碑》,按〔宣统〕《再续汶上县志·古迹志》著录此
  
  碑云:“太白山巅《文殊碑》,俗称钟繇书,非也。光绪初年碑亭倒塌,于碑
  
  侧露题名一行,云‘经主卫立将军东阳平太守羊中(引者按:应为‘锺’)、
  
  羊用,奉朝请羊叔子书。’然此石佛经为晋羊祜书也。地去泰安羊流店叔子故里百里而近,理亦或然。详其字体不类北魏齐周,纯系隶书变楷神气。洞口石壁上字大方六七寸许,其体亦然,神更飘逸。”所云羊氏经主,因碑石剥蚀,今可辨者惟“经主□威将军兖州东阳平太守羊锺、郡□〔功〕曹东□□邑人奉朝请羊善、邑人羊万岁”诸字(据何树瀛先生录示),其余名氏已残阙。关于此碑之时代,清《汶上志》断为晋羊祜书。但题名中之羊叔于结衔为“奉朝请”,此职为汉至隋时所置,羊祜各传均未载其曾官此职。故书经之羊叔于似别为一人。⑥ 但不管怎样,此经为羊氏所著是肯定的,羊氏崇佛并注经也不是个别现象。
   经典值<span class=redbgb id=jdv[][][]太山羊氏羊烈注经.崇佛做出了实际贡献太山羊思源  太山羊氏羊烈注经崇佛做出了实际贡献
  
  羊氏家族中为崇佛做出了实际贡献的是羊烈,因为他注了佛经。
  
  羊烈,字儒卿,北齐泰山梁父人也。
  
  泰安新泰出土《羊烈墓志》上说:“(烈)入老室以练神,安庄领以全补。
  
  睿如冲壑,豫若涉川,遂注道佛二经七十余卷,仍似公纪作释玄之论,昭晋无
  
  已;辅嗣制指例之篇,肸向不息。”从汉末和东晋南朝,在这几百年时间里,
  
  由于翻译经典事业方面大大发展,外国法师来中国参加翻译,我们中国许多大德高僧也不断着手翻译佛经和注释佛经,出现了大量佛经注疏。
  
  比如汉朝到晋代,译经师中最著名的有安世高、支娄迦谶、支谦、昙柯迦罗、康僧会及竺法护等人;东晋到南北朝,译经师大都来自印度,精通梵文,兼解汉文,主要代表人物有高僧道安、天竺僧鸠摩罗什、道融、僧睿、僧肇、天竺僧求那跋陀罗、真谛、天竺僧菩提流支、法显等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译注佛经活动总体上以印度、西域高僧为主,较少有汉人高僧,而俗人则更加少有了,比如东晋时期信奉佛教撰写佛教著述的郗超、孙绰,注《安般经》的谢敷、注《金刚经》的谢灵运等。
  
  而羊烈作为一个崇佛的世俗之人,注释佛经,反映了当时佛教在广大世俗之人中的地位与影响。此外,《羊烈墓志》上还称其“尤为四知,能除三或”,这里的“三或”应是“三惑”,即佛家的见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可以看出羊烈对于佛教颇有研究和造诣,能注经,能除惑。虽然他的经注之作与“公纪作释玄之论”(三国吴人陆绩,字公纪,有《周易注》、《太玄经注》)与“辅嗣制指例之篇”(三国魏王弼,字辅嗣,有《周易略例》)有相似之处,也尽管其成就没有佛教高僧那么高,但是他能深入研究佛教经典,深刻体会佛教教义和思想,他的注经释佛的举动对佛教在广大知识分子乃至普通人民之中的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
   经典值<span class=redbgb id=jdv[][][]泰山区省庄镇羊娄南村石将军造像考略应是羊祜像太山羊思源  乡土泰安——泰山区省庄镇羊娄南村石将军造像考略应是羊祜像
  
  省庄镇羊娄南村的石将军造像由一块高约150公分,宽约70公分的石头雕成,为浅浮雕。
  造像中为一高大的武士形象,手握金锏,头戴铁盔,身披铠甲,足蹬战靴,威风凛凛。此造像应为羊祜威武之形象。
  
  在邱家店镇的中旧县村也有一块石敢当造像,同为武士形象,与之不同的是旧县村的是手握弓箭。
  
  省庄镇羊家庄七圣堂内保存的则是“石将军”、“石婆婆”的两方石像,石将军应为古代战将羊祜形象,长缨在手,衣带飘飘,煞是威风。而石婆婆形象较为模糊。
  
   经典值<span class=redbgb id=jdv[][][]【转帖】羊祜戎装像考(《从中华英雄到东方福神——羊祜信仰的兴起与演进之研究》节选)太山羊思源  原文地址:登泰山看世界
  .cn/taishannet
  
  【马东盈作品】
  
  《从中华英雄到东方福神——羊祜信仰的兴起与演进之研究》节选
  
  羊祜戎装像考
  
  
  
  羊祜戎装像,《中国大百科全书》作为羊祜的“标准像”使用。此像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清内务府所藏历代武臣像册中的一幅。如果追溯此像的来历,则是南宋时期“武成王庙”“绘于殿庑”的历代名将图。这要从清代内务府藏历代帝后、圣贤图像拣别入藏南薰殿说起。
  
  故宫南薰殿始建于明代,位于外朝西路武英殿西南。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明代上徽号、册封大典前,阁臣率中书于此撰写金宝、金册文。清乾隆十二年(1747)十月,乾隆帝决定将内务府藏历代帝后、圣贤图像补缀装潢,置于南薰殿。内廷大学士等会同内务府总管王大臣,妥议俱奏:“臣等恭查南薰殿正殿五间,请于正中三间内,各设朱红油漆木阁一,分五层,安奉历代帝像,每帝像一轴。造楠木小匣,用黄云缎夹套,包裹装入,按阁层次,分别安奉。东一间,安奉后像,均照前式制办。至帝后册页手卷,亦按帝后木阁安奉。西一间,置木柜一,安放明时帝后册宝。其功臣像,按轴置造小匣。套用红云缎,仍贮库内。”[1]
  
  随后,这批图像被送到造办处的秘殿珠林处重新装裱。“(十一月)初六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首领文旦教历代帝王像后七十七轴、功臣像二十一轴,历代帝王先圣名臣等册二十八册,宣德行乐等手卷大小三卷,传旨交萨木哈重裱收什。”“于本月十二日七品首领萨木哈为表做历代帝王后功臣等像九十八轴,贴得做法纸样四张,表册页手卷单一件,俱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将帝王后像挂轴,准用金黄绫,天地明黄,寿带绫边,其功臣像挂轴,准用蓝绫,天地苹果绿色绫,寿带绫边。”“于十二月二十日将表得历代帝王像、表得手卷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进讫。”[2]乾隆十四年,诏以历代帝后图像尊藏于南薰殿。[3]“殿前卧一碑,恭刻圣制《南薰殿奉藏图像记并诗》”[4]。
  送修记录与卧碑记载殿内尊藏明显不同,显然是乾隆是做了挑选,最明显的选择是“其功臣像,按轴置造小匣,套用红云缎,仍储库中”[5]。王正华认为这是乾隆衔接汉正统的表态,其政治企图一如《四库全书》的编纂。[6]赖毓芝进一步指出:“乾隆于南薰殿的图像整理上刻意地建立两个系统的图像,那就是历代帝王像与圣贤像两者。”[7]“代表圣贤之统的孔庙人物首重立言,其次立德;代表帝王之统的帝王庙则以立功为取舍,其文化意义泾渭分明”[8]。
  嘉庆七年(1802)年,法式善()纂修《国朝宫史》,得观南薰殿暨内库所藏帝王及诸名臣像,他记载“南薰殿藏古帝后像,凡轴七十有五”,“凡册十五”,“凡卷三”,而茶叶库藏“历代功臣像,为轴二十一”,“为册三”。[9]嘉庆十一年(1806)修《国朝宫史续编》载:“茶库,在太和门迤西,隶内务府管理,乾隆十四年,移藏历代帝后图像于南薰殿,其历代功臣像仍弃斯库,为轴二十有一,为册三。”其后更列其详目。[10]嘉庆二十年,嘉庆帝下令编纂《钦定石渠宝笈三编》,胡敬受命编纂《石渠宝笈三编》,调查南薰殿图像,并写成《南薰殿图像考》,目录记载有轴九十八轴,册十六,卷三。其中收录了“历代功臣像”。[11]胡敬于嘉庆二十一年撰有《南薰殿图像考》二卷,对画像流传渊源做了考证,其中内容也与《石渠宝笈三编》略有出入,而“历代功臣像”称作“历代武臣像”:
  历代武臣像一册
  纸本十五对幅,每幅纵九寸三分,横七寸,设色,画冠服半身像,各像签题,一周齐太公武成王,二吴司马孙武,三越相国事范蠡,四齐司马田穰苴,五魏河西太守吴起,六齐军师孙膑,七秦武安君白起,八秦大将军王翦,九晋太傅羊祜,十晋司徒杜预,十一唐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十二唐太子太师李勣,十三唐神兵[12]道大总管苏烈,十四唐右领军卫大将军薛仁贵,十五唐定襄道大都督裴行俭,十六唐夏官尚书唐璿,十七唐韩国公张仁愿,十八唐尚书左丞相王晙,十九唐饶州司马郭震,二十唐右金吾大将军李嗣业,二十一唐临淮郡王李光弼,二十二唐尚书令郭子仪,二十三宋曹武穆,二十四宋王全斌,二十五宋狄枢密,二十六宋刘光世,二十七宋韩蕲王,二十八宋张魏公,二十九宋张循王,三十宋岳鄂王。[13]
  
  由上文可见,历代武臣像绘孙武至岳飞卅人像,第九幅为“晋太傅羊祜”。胡敬考证,这批画像出自南宋人手笔。“谨案《唐书·礼乐志》: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上元元年,尊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此封太公为武成王、以十哲配之缘起也。其后因十哲又增六十四配享。建中三年,诏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自越范蠡至唐郭子仪凡六十四人图形焉。此历代武臣汇像之缘起也。嗣是或举或废,宋建隆中则黜陟有议,宣和中则封爵有加,乾道中复诏有司讨论去取,绘于殿庑,元代从祀止孙武子以下十人,至明初罢祀。此册所绘既称太公为武成王,余诸武臣亦皆唐宋以来曾从祀武成王庙者,因祀有像,因像核时,虽其数与史所载多寡不符,大约出自南宋人之手笔。[14]
  
  胡敬考证画像“大约出自南宋人之手笔”,是可信的。南宋理学家、书画家王柏()好藏书,收集历代人物、花鸟书画作品于一庐,日夜研磨。他写有《羊叔子画像》一诗:“天下三分事未终,已施德惠过江东。谁知叔子深长计,但道中兴是茂弘。”[15]这说明羊祜画像在南宋确实流传。不过王柏一生未仕,他见到的应该不是武庙中的羊祜戎装画像。
  
  胡敬把历代功臣像记在《南薰殿图像考》中,在《石渠宝笈三编》中历代功臣像也置于“南薰殿藏”目下,但是在《南薰殿图像考》序中提到“南薰殿旧藏古帝王圣贤像,附以内务府广储司茶库收贮历代功臣各像”。增辑于光绪十二年(1886)、告成于二十五年(1899)的光绪朝《大清会典》,记载南薰殿由内务府广储司管理,计收有轴一百,册十八,卷三,其中有“历代功臣像”。此时,历代功臣像似乎已经并入南薰殿的收藏。
  
  这批画像于20世纪40年代末被带到台湾,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1]《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三百一,十二上—十三下。
  
  [2]《造办处活计档》,乾隆十二年秘殿株林。
  
  [3]见《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十三;章唐容辑,《清宫述闻》,250,由文句判断应援引光绪元年(1875)续修的《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宸垣识略》,引自《清宫述闻》,250-1,
  
  [4]乾隆二十六年《国朝宫史续编》,第1828页。诗的写作时间在乾隆十四年。见《御制诗集二集》,卷十三,十八下—十九上。
  
  [5]见《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三百一,十三上。
  
  [6]Cheng-huaWang,“MaterialCulturalandEmperorship:TheShapingofImperialRolesattheCourtofXuanzong(r.1426-35)(Ph.D.dissertation:YaleUniversity,1998),pp.149-161.
  
  [7]赖毓芝:《文化遗产的再造:乾隆皇帝对于南薰殿图像的整理》,载台湾《故宫学术季刊》第26卷第4期。
  
  [8]黄进兴:《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第128页。
  
  [9]见法式善,《陶庐杂录》(序1817),卷一,重印于(北京:中华书局,1959),页1-3。
  
  [10]《国朝宫史续编》,卷九十六,九上—十上。
  
  [11]清?英和等辑《钦定石渠宝笈三编》之《南薰殿藏一》,清嘉慶內府抄本;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第1081册,第350~351页。
  
  [12]原注:“应作丘。”
  
  [13]清?胡敬撰《胡氏书画考三种》之《南薰殿画像考》卷下,清嘉慶刻本,第19页B面~20页A面;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第1082册,第28~29页。
  
  [14]清?胡敬撰《胡氏书画考三种》之《南薰殿画像考》卷下,清嘉慶刻本,第20页A面~20页B面;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第1082册,第28~29页。
  
  [15]宋?王柏:《羊叔子画像》,《全宋诗》第60册,北京大学出版社版,第38065页。
  
  
  
  
  
  
  
  
  
  
   经典值<span class=redbgb id=jdv[][][]【转帖】唐宋武庙配享中的羊祜(《从中华英雄到东方福神》节选)太山羊思源  原文地址:登泰山看世界
  .cn/taishannet
  
  【马东盈作品】
  
  《从中华英雄到东方福神——羊祜信仰的兴起与演进之研究》节选
  
  唐宋武庙配享中的羊祜
  
  
  
  《百战奇法》第三卷《势战》以晋灭吴为战例,指出:“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破之。’”因势破之,语出《三略?上略》。意思是要利用有利态势击破敌人。西晋的平吴大军“泛舟三峡,介马桂阳,役不二时,江湘来同”[1],体现了羊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杰出军事才能,也奠定了羊祜作为军事家的历史地位。正是因此,唐德宗建中三年(782),羊祜作为一代名将,得以在武庙——也就是“武成王庙”配享,并延续至近代。
  
  
  
  唐“武成王庙”配享中的羊祜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首次出现太公庙。“开元十九年四月十八日,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以张良配享,春秋取仲月上戊日祭。诸州宾贡武举人、准明经进士行乡饮酒礼。每出师命将,辞讫。发日,便就庙引辞。仍简取自古名将功成业著、宏济生民,准十哲例配享。”[2]高宗上元元年(760),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并比照文庙祭祀体系,置亚圣十哲配祀,称武成王庙。[3]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下诏命史馆考定古今名将六十四人配享武成王庙,并都画有图像,分列武成王左右。从此,羊祜进入武庙,从而进入国家正祀。《唐会要》记述》:“至建中三年闰正月二十五日,礼仪使颜真卿奏:武成王庙用乐,臣伏以自太公封武成王,追封之礼,与诸侯王名位义同,庙庭用乐合准诸侯之数。今请每至释奠奏轩悬之乐。敕旨。宜付所司。至七月十一日,史馆伏奏表:今年五月十五日敕武成王庙配享人等,宜令史馆参详定名闻奏者。又准开元十九年四月敕,宜拣取自古名将充十哲、七十二弟子。”[4]其中第十八位是“晋征南将军南城侯羊祜”。“七十二弟子”完全是对孔门弟子的套用,但并未达到这个数目,实际数目是六十四位。《新唐书·礼乐志》称为“古今名将凡六十四人”,所记诸人及其名号、顺序略有不同,其中第十八位是“晋征南大将军南城侯羊祜”。“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奏:‘治武成庙,请如《月令》春、秋释奠。其追封以王,宜用诸侯之数,乐奏轩县。’诏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六十四人图形焉。”[5]贞元二年(786)二月,依刑部尚书知删定礼仪关播奏,唯享武成王及留侯,而诸将不复祭。[6]
  
  
  
  宋“武成王庙”配享中的羊祜
  
  
  
  五代之际,中原板荡,武成王庙也随时代风云而变迁,“梁废从祀之祭,后唐复之”[7]。宋太祖建隆三年(962),诏修武成王庙,与国学相对,命左谏议大夫崔颂董其役,仍令颂检阅唐末以来谋臣、名将勋绩尤著者以闻。此间,议升历代功臣二十三人,旧配享者退二十二人,但具体升、退何人,史载不详。庆历年间,自张良、管仲而下依旧配享,不用建隆升降之次。[8]
  
  宣和五年(1123),礼部言武成王庙从祀其未经封爵之人,自齐相管仲至吴将军周瑜均封爵。“于是释奠日,以张良配享殿上,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并西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并东向。东庑,白起、孙膑、廉颇、李牧、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马援、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苏定方、王孝杰、王晙、李光弼,并西向。西庑,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颎、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濬、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禀、郭元振、李晟,并东向。凡七十二将云。”[9]
  
  南宋绍兴七年(1137)五月,太常博士黄积厚乞以仲春、仲秋上戊日行礼。十一年五月,国子监丞林保奏:“窃见昭烈武成王享以酒脯而不用牲牢,虽曰时方多事,礼用绵蕝,然非所以右武而励将士也。乞今后上戊释奠用牲牢,以管仲至郭子仪十八人祀于殿上。”从之。十八人名单不详,但宋高宗对羊祜十分推崇,曾书《羊祜传》给秦桧,书羊祜屯田事给岳飞,镇江文庙也曾收藏高宗手书《羊祜传》,由此推断,羊祜大概也进入了这个名单。
  
  乾道六年(1170),诏武成王庙升李晟于堂上,降李勣于李晟位次,仍以曹彬从祀。著作郎傅伯寿上言:“武成庙从祀,出于唐开元间,一时铨次,失于太杂。……窃闻迩日议臣请以本朝名将从祀,谓宜并诏有司,讨论历代诸将,为之去取,然后与本朝名将,绘于殿庑,亦乞取建隆、建炎以来骁俊忠概之臣,功烈暴于天下者,参陪庙祀。”[10]“绘于殿庑”的历代名将,自然有羊祜。这一记载透露了后世所传羊祜戎装画像的信息。
  
  
  
  
  
  --------------------------------------------------------------------------------
  
  [1]干宝《晋纪总论》。
  
  [2]宋王溥《唐会要》卷二十三《武成王庙》。
  
  [3]《新唐书》卷一五《礼乐志五》。
  
  [4]宋王溥:《唐会要》卷二十三《武成王庙》,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55年6月第1版,第435~436页。
  
  [5]《新唐书》卷十五《礼乐志五》,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377页。参看《武成王庙里的将军》,载《解放军报》日。
  
  [6]《新唐书》卷十五《礼乐志五》,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377~378页。
  
  [7]《宋史》卷一○五《吉礼八?武成王庙》。
  
  [8]《宋史》卷一○五《吉礼八?武成王庙》。
  
  [9]《宋史》卷一○五《吉礼八?武成王庙》。
  
  [10]《宋史》卷一○五《吉礼八?武成王庙》。
  
   经典值<span class=redbgb id=jdv[][][]羊流人与泰山羊氏之流风太山羊清源  羊流镇位于新泰市西北部,西邻泰安岱岳区,北接莱芜市,京沪高速公路斜穿东南,济新公路和济临公路平行横贯。全镇面积180平方公里,辖行政村90个,有耕地面积7200公顷,总人口9.8万人。羊流镇是西晋政治家、军事家羊祜的故里,古代著名的驿站。
  
羊流夏商周羊水。秦代时属济北郡东平阳县(汉魏县改属泰山郡)。宋代,羊流属沂州新泰县统辖。金代改属泰安州新泰县。元至元二年(1265年)新泰县省入莱芜,羊流属上庄约茅部保。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复属新泰县。
  
泰山羊氏,著籍宫山之阳,乃平阳邑,是泰山羊氏祖莹。即今泰安新泰市羊流镇一带,史称为“泰山南城羊氏”或“大山梁父人”的山东大家族。
  
按《泰山县志》古时羊流一带即已建村,因村北有一荒岭“秃丘”,故以岭名村。因羊氏居留此地,始改称“羊留”;后又因地传有羊氏之流风,遂演变为“羊流”。
  
羊氏虽非中国大姓,但泰山羊氏家族却是一个著名的姓族。自商周兴起,绵延持续直至唐时,二千多年年间俊杰辈出,公侯代起。左传春秋战国羊罗,羊容,秦始皇时期羊氏为史馆中书,东汉时已是“七世两千石、卿、校”,成衣冠巨族,堪称泰山第一望。按羊烈墓志铭记录:汉晋泰山羊氏领袖于山东,著大姓于海右。
  
  
仅在“二十四史”中,就有羊姓百余的传记,四库全书中提及的羊姓人物更多达几百余人。
  
按四库全书中著录的羊姓名人亦有几百位之多。羊氏家族不单人丁兴旺,而且历代都有官显位高的忠臣良将,又多与皇家结亲联姻,故长盛不衰。在众多羊姓族人中,相继保持着大仁大义的传统家风。他们为政则忠君爱国、清正廉洁;从军则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文则情思骀荡、神采飞扬。
  羊侵于汉安帝时为司隶校尉;其子儒,桓帝时为太常。儒子续,灵帝时历官南阳太守,以清廉著称。宗人羊陟,历官河南尹,为一时清流领袖。羊弼注公羊传为汉代宗师。羊续孙女羊徽瑜,为司马师之妻。在司马氏代魏的政治变更中,羊祜、羊绣等人立下了重要功勋。而羊家妇女,也多有皇后、贤媛,以及能顾大局、识大体的贤妻良母。
  羊门之女羊献容,为晋惠帝之后。及晋室南渡,羊氏族人纷纷渡江,仕于东晋。羊曼、羊鉴、羊玄、羊欣、羊徽在东晋政坛上各有作为。南北朝时期,泰山羊氏仍活跃于政坛,特别是仕于北朝的羊规之一系,更在故里有较大影响。其子祉,历任梁、秦二州刺史,曾重开褒斜道,沟通南北,意义深远。祉子侃南投萧梁,在侯景之乱中抗击叛军,功勋卓著。侃兄羊深,历官魏中书令,在反抗高欢篡位的激战中殉国。羊烈历仕东魏、北齐,官至义州刺史。
  
  在灿若群星的羊氏人物中,羊续、羊祜、羊曼、羊欣被后世奉为一代典范。
  
羊续(142~189),字兴祖,史称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曾任庐江、南阳太守,仕至太常。他在南阳任上,悬鱼拒贿被传为佳话。当时南阳世风日下,权豪之家奢靡腐化,羊续要“再使风俗淳”,做到“上行下效”,于是“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曾有一府丞献给他一条活鱼,羊续认为却之不恭,只好留下悬挂在庭院里。后来府丞又献来一条更大的活鱼,羊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这就是世人传颂的“羊续悬鱼”,人称“悬鱼太守”。由于羊续功绩卓异,汉灵帝欲任命他为太尉,位列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是国家最高军政长官),因拒赂钦差而遭贬,改任太常。卒后葬于故里羊流祖茔。
  
羊祜(221~279),字叔子。曹魏咸熙元年(264年),任相国司马昭的从事郎中,与裴秀、荀勖等人共同参与司马昭的政治运筹,成为司马氏的心腹人物。魏末封爵为钜平子。司马炎代魏后,羊祜以佐命之勋,进号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晋封钜平侯爵位,成为西晋开国重臣。后受命修撰《晋礼》《晋律》,对晋朝典制创立多有贡献。泰始五年(269年),羊祜以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后又授征南大将军,镇守襄阳(今湖北襄樊)。羊祜到任襄阳后,垦田存粮,开办学校,发展教育,澄清吏治,深受百姓爱戴和拥护;讲究信义,广施招抚政策,以收揽人心,镇守10年,江汉归心。羊祜常向晋武帝推荐德才兼备之人出任要职,但都将所起草的文书付之一炬,不让当事人知晓。羊祜虽居官显要,但厉行节俭,常“被服率素”,而将禄俸散给族人、军士。他去世后,家无余财。羊祜的道德风范受到后世的敬仰与怀念。
  
羊曼(274~328),字祖延,羊祜长兄羊发之孙,阳平太守羊暨之子。羊曼少年时即知名于世,屡被本州(兖州)礼聘与太傅征辟,皆辞不就。永嘉乱后,羊曼避难渡江,晋元帝任其为镇东参军,转丞相主簿。后历任黄门侍郎、尚书侍郎、晋陵太守。
  
羊欣(370~442),字敬元,羊续六世孙。历仕晋宋,为当时书坛之一代宗师。
  
  在地方特产中,羊流豆腐皮远近闻名。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曾带领朝中大臣微服私访。一次,来到羊流,见天色已晚,便借宿住在一个农户家中。东家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妇人,膝下只有一女,母女俩靠做豆腐皮糊口度日。老妇人见来了客人,一面忙着斟茶,一面吩咐女儿炒菜伺候客人。姑娘来到厨房,急火炒、慢火熬,不一会儿,便端上炒豆腐皮、熬豆腐皮、凉调热拌豆腐皮。一桌菜全是豆腐皮调制的。吃腻了山珍海味的朱元璋,品尝着不同花样的豆腐皮,不住地点头称美,借着酒兴挥毫泼墨:“乐陵小枣莱阳梨,不及羊流豆腐皮。”自此,羊流豆腐皮进贡朝中,名声大振,身价倍增,经久不衷。 经典值<span class=redbgb id=jdv[][][]太山每年羊月节日(庙会)六月六.泰安一带称“山神节”。太阳里思源  太山每年羊月节日(庙会) 六月六.泰安一带称“山神节”。
  
  民间称“晒衣节”。是日,人们常把贵重衣物、书籍拿出来晾晒,据说这天晒的衣服不生虫。
  旧时寺庙这天果经书,善男信女们常去观看,以至形成庙会。
  泰安一带称“山神节”。是日在山神庙祭祀,祈祷山神监管山中猛兽和坏人,保护人畜和山林。
  是日泰山又称“天书”,故又称“天贶节”;
  旧时是日为做长工者放假一天,又称“长工节”。
  因此时小麦收打完毕,农村居民喜蒸新麦包子等食品,馈赠亲友,俗称“送新”。
  农家还有“六月六,拦炒面”之习,是日吃炒面沿袭至今。 经典值<span class=redbgb id=jdv[][][]全称《晋任城太守夫人孙氏之碑》泰山羊氏石刻文化之晋代三大丰碑之一——孙夫人碑太阳里思源  撰文/陶莉
  
  孙夫人碑全称《晋任城太守夫人孙氏之碑》,立于西晋武帝泰始八年(272)。碑高250厘米,宽97厘米。碑为覆斗形首,额下有穿,穿径12厘米。额隶书阴刻三行十一字“晋任城太守夫人孙氏之碑”,但已残毁。碑阳刻文20行,满行37字,计706字,隶书。碑阴刻文9行,满行16字,共142字,隶书,为嘉庆三年(1798)泰安知府金棨和钱塘江凤彝撰写的题记,对此碑的发现经过和立碑年代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记载。据载,碑原立新泰县新甫山下张孙庄,乾隆五十八年(1793)钱塘江凤彝发现,当时碑文已多磨灭,虽经江氏细心摩拟,但仍不能补全原文。1965年迁移岱庙炳灵门内,此时已漫灭327字,1983年移岱庙碑廊内。此碑与山东掖县的《郛休碑.》、河南的《太公望表碑》,并称晋代三大丰碑。
  
  孙夫人,为济南孙氏之次女,九岁丧母,由其父抚养长大。夫人“少有淑质”,品德高尚,“宽仁足以容众”,并且非常的聪慧“明敏足以辩物”,碑文用了二分之一的文字,描述了夫人出嫁前帮助其父的两个故事,其中之一:夫人父丧妻后,一直未立继室,正好长沙人桓伯序有寡妻伏氏,魏文帝为其父做媒,但其父并不喜欢,想推辞,但帝命难违,一直不能决定。夫人知道后,对其父亲说“何不以尝同寮辞之”。其父依其言而行,不但没有受到文帝的责罚,还被文帝称赞说:“生敬其人,死辞其室,追远敬修,违而得道者也”。其父非常高兴,回家后对夫人说:“昔藏武仲先犯齐庄,不令与已邑。今我不犯尊,而蒙优诏,同归殊途尔”。 夫人足不出户,解决了其父的大难题,足见夫人的智慧。就是这样智慧的孙家女儿嫁入泰山世家大族羊氏家族,虽是豪门大族,但夫人“深严有器度,承上接下” “为妇四十余载,言无口过,行无怨恶”,深获众族人的喜爱,“舅姑嘉其淑婉,娣姒宗其德音”。且夫人教子有方,“子孙皆仁厚,振振有麟止之化,皆是义形”(《晋任城太守孙氏夫人之碑》)。夫人父位列卿,封建德侯,夫官任城太守,但因碑刻残损严重,夫人其父、夫均失其名。按《魏书·卢毓传》记载,夫人之父当为孙邕。
  
  《孙夫人碑》是现知中国石刻史上有关妇女的第二块碑刻,第一块是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女《马姜墓志》。“洪景伯跋《广汉属国侯夫人碑》云:……晋碑本少,妇人墓铭则尤少,况文古书壮,不减汉魏。”(《金石萃编》卷二十五,《任城太守孙夫人碑》条,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东汉末年曹操柄政后,为抑制奢侈浮华的厚葬之风,下令禁立私碑。据《宋书·礼志二》载:“汉以后,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建安十年(205),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这一禁碑令,后来成为魏晋南北朝的通行政令。西晋咸宁四年(278)晋武帝再次重申碑禁:“此石兽碑表,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莫大于此,一禁断之。其犯者,虽会赦令,皆当毁坏。”( 《宋书·礼志二》)开始了自公元三世纪至六世纪的魏晋南朝碑禁时期。但这一时期的碑禁也并不是禁绝所有碑刻的刻制,由现存晋碑可知,如得到朝廷特许,便可破例。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朝廷直接下诏为大臣立碑,以示优礼;一种是百姓或故吏上表请求为官吏立碑,朝廷“降敕许之”,以抚民望。而据《孙夫人碑》碑文,《孙夫人碑》并非奉旨刻立,因为如确为朝廷特许所刻,应是非常荣耀之事,碑文中当大书特书,但碑文并无一言,况且孙夫人并非重臣名将,只是一位聪慧贤良的普通女性,其颂德碑出现在禁碑令实施期间,且形制“巨大”,应有特殊的背景。
  
  首先《孙夫人碑》的刻立应于其夫家——泰山羊氏在晋初的不凡荣遇有着密切的关系。孙夫人之夫家,属泰山羊氏之族。秦末为避战乱,一支羊姓族人迁于泰山,历经百年,终成举世瞩目的天下甲族。至汉时已是“七世二千石卿、校”( 《后汉书》卷三十一,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109页)。泰山羊氏与司马氏集团关系密切,羊门之女羊徽瑜为司马师之妻,在司马氏代魏斗争中,徽瑜之弟羊祜、羊琇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故西晋立国,羊氏宠遇甚厚,族势达到极盛。《孙夫人碑》刻立之泰始八年(272),正是羊徽瑜位居太后之尊,羊祜、羊琇手握重权,羊氏家族势力如日中天之际。羊氏族人恃其贵盛,做出违制之举也是可能之事。其次羊氏出身山东衣冠旧族,立碑刻石为其家族的文化习俗,东汉碑铭大师蔡邕是羊祜的外祖父,他曾亲为羊续书碑,亦可窥其族碑石文化风尚,所以《孙夫人碑》的刻立,当与羊氏家族素有的文化传统有关。另外,《孙夫人碑》的刻立还当与碑禁松弛有关。晋武帝于咸宁四年(278)下诏禁碑,距曹操禁碑令下达已有七十余年之久,距西晋立国也有十四年,其间经历魏晋的改朝换代,政治的动荡,使统治者忙于权力的分配,从而造成碑禁一度松弛的局面,晋代三大丰碑之一的《郛休碑》,就刻立于晋泰始六年(270),《孙夫人碑》刻立于泰始八年(272),都在晋武帝禁碑令下达之前刻立。正是在各种历史巧合之下,孙夫人这位在中国历史并无任何丰功伟绩的平凡女性,其身后得以立碑树传,留名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这一阶段汉字和书法形体急剧变化,隶书承汉之余绪,明显地呈现出过渡期以楷入隶的鲜明特征,形成楷隶及隶楷等书体,《孙夫人碑》就是楷与隶错变时期泰山石刻的典型代表。《孙夫人碑》文词古雅、结体严整、笔画凝重、转折峭拔。由于有些撇捺灵活,为整个碑刻带来活泼气氛。虽然魏晋时期仍认为“非隶书不足以被丰碑而凿贞石” ,但隶书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书界的兴趣已转向新的楷书的创造。此碑和这个时期的许多碑刻一样,已略乏汉碑雍容气象,结构平稳,比较规范化了。清严可均认为《孙夫人碑》点画严整,颇似《范式碑》笔意。清代书法评论家包世臣则认为此碑上承《孔羡》法嗣,用笔沉着不减而体稍疏隽。有专家认为,唐欧阳询《房彦谦碑》出自此碑。
  
  《孙夫人碑》作为晋碑的典型代表,记录中国文字由隶变楷的流变历程,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保存下来的石刻文字也可补史料之不足。
   经典值<span class=redbgb id=jdv[][][]《义州羊(烈)使君墓志之铭》载:太山羊氏领袖于山东,著大姓于海右。思源太山  《义州羊(烈)使君墓志之铭》载:“公讳(烈),字儒卿,太山梁父人也。……领袖于山东,著大姓于海右。……父灵珍,兖州别驾。……(烈)年十七,辟当州主簿,仍*(高)平郡守兼当州赞治,……俄而魏运数穷,有齐受禅,……拜龙骧将军,兖州大中正。……周宣政元年(578),更除乡郡守。……自朝徂野,咸归淮的,……疏公解出,韦叟知还,入老室以练神,安庄领以全朴。……岁次辰已,日昃之离,……开皇六年二月壬午朔十六日丁酉,薨于沙丘里舍,春秋七十有四。九年八月壬戌朔十一日壬申,迁厝于宫山之阳。……故勒石泉门,传诸不灭。”
    据此《铭》可知:羊烈于开皇二年(582)薨于“沙丘里舍”,当即暂厝于沙丘,事过三年半之后,才于开皇九年八月从沙丘“迁厝于宫山之阳”的泰山羊氏祖茔,即现在的新泰市羊流镇。
    《齐义州羊(烈)使君长孙夫人墓志铭》:“短辰奄及,春秋六十有五。以大隋开皇十一年,岁在辛亥(591),闰十二月戊寅,廿二日已亥薨于兖州太阳里。十二年十月癸酉朔卅日壬寅,葬于宫山之阳。”此羊烈公孙夫人墓志中的“兖州太阳里”即羊烈在兖州治城瑕丘的“沙丘里舍”,当为羊烈父子在兖州治城瑕丘的因官寓居之家,有“迁厝”(厝:停柩待葬之意)一事可证。
   经典值<span class=redbgb id=jdv[][][][转帖]羊流人。《新泰县志》载:“羊流店,地有羊氏之流风,故以为名。”太阳里思源  原文地址: 和法章的博客
  .cn/hefazhang
羊流人
  
  
古语道:“ 从北京到南京,羊流在当中”,羊流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是西晋政治家、军事家羊祜故里。《新泰县志》载:“羊流店,地有羊氏之流风,故以为名。”古代,这里是信息传递、商贾云集的官方驿站。这片土地上即出现了名垂青史的西晋的开国元勋羊祜,也有母仪天下的一代皇后羊微瑜、羊献容;但更多的祖祖辈辈的羊流人,世世代代都是靠着一双长满老茧的双手,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出、日落而息的修理着地球。年复一年,忧愁爬满了他们的额头,一代又一代,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艰辛地维系着生活。
  
   忽然,不知从那天开始,这里的庄稼人纷纷走出贫脊的黄土地开始去开创另一种生活。今天,“国家级工业园”、“起重之乡”的羊流大地正春风,源厚流涌,一代又一代的羊流人铸就了辉煌羊流。
  
  成就今天辉煌的第一批羊流人是在当地被称为“劈铁人”的群体,我的父亲就曾经是那劈铁大军中的一员。听父亲讲,当年他们住在那仓库改造的宿舍,啃着干硬的粗粮,就着那咸菜,每天抡着那二十几磅的大锤。就这样像父亲这样的成千上万的羊流“劈铁人”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挣来了孩子们的学费,修盖了自己的宅舍。这就是羊流人的勤劳!
  
  在劈铁人的工作中,他们渐渐的接触到了机器设备,于是又出现了成就今天辉煌的第二批羊流人-----俗称“搞维修”。有一个未经考证的故事,羊流人出去联系业务,在一大型企业碰到一特种设备,该设备系德国进口,现出现了故障,怎么查也不知什么原因。厂家联系德国生产商,德国方面报价修理费45万美元,修理时间大约需要30天,厂家也是抱着有病乱投医的想法对联系业务的羊流人说:“这设备你们能修吗?”“能”,羊流人连考虑都没考虑就满口答应。厂家又问道:“多长时间?多少钱?”羊流人的答复是:“3天,修好了给点工钱,修不好管个饭就行。”厂家也将信将疑,但结果2天的工夫就修好了,厂家不解,问哪里学到的技术?羊流人说:“机械的原理是相通的,既然查不出故障原因,那比着图纸拆了重装一遍就行了!”这就是羊流人的聪明!
  
  搞维修成就了羊流的第一批真正的“有钱人”, 这批人渐渐地开始试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全力打造羊流军团自己的品牌。于是他们就开始纷纷回乡创业,于是一个又一个的起重机械厂的建立铸就了今天的“国家级工业园”和“起重之乡“的称号,这是羊流人的开拓和进取!
  
   在羊流,有一种古老的说法,“山那边是什么,山那边还是山。再那边呢?再那边是海。”是的,外边的世界很精彩,精彩得如同童话。正是因为为了那怀揣着的梦想,除上面讲到最具羊流代表性的人;还有成千上万的像我这样的求学在外,后又工作在外的人一样也在开创着属于羊流人的辉煌。
  
  当然,所有讲到的只是羊流人中的某些群体,还有更多的求学的、打工的、务农的,他们一样一样的优秀,因为聪明、坚韧、吃苦耐劳的秉性流淌在所有羊流人的骨子里。
  
  这就是羊流人!勤劳、聪明、开拓进取的羊流人!
  
  最后,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与所有羊流人共勉!辉煌羊流!羊流辉煌!愿中国羊流的明天更美好!愿天下羊流人心想事成!
  
   经典值<span class=redbgb id=jdv[][][]羊可立.明代官吏.河南汝阳城南15里角羊村人。著有《羊氏家乘》传世。太阳里思源  羊可立()。字子豫,号崧原,明代官吏。河南汝阳城南15里角羊村人。父亲羊杰(年),字土英,晚号“南溪先生”。嘉靖十三年(1538年)举人,授山西榆次县令,官至陕西州(今鹿县)知州,后因子羊可立显贵,被赠封为文林郎。
  羊可立自幼奇颖多才,有志好学,崇尚节操。隆庆四年(1570年)中举,万历五年(1577年)中进士。初授官山西安邑(今山西运城)县令。莅任深入乡村,察访土地不实、严重拖欠赋税的成因,报请朝廷重新普查丈量土地,逐户核实赋税数额,刻碑树石公布于众,防止奸滑作弊。不到半年差赋得均,偷漏赋税现象得止,一年之余,就将以往所欠赋税全部缴纳无遗。周围州县也效仿羊可立的做法,拖欠赋税旧弊皆除,朝廷嘉奖他治理有方,擢为云南道监察御史,在任,同御史李植、江东之弹劾张居正以私构陷辽王朱宪节狱状,命刑部侍郎邱授籍没其家,追夺张居正的封诰赠谥。万历皇帝称赞羊可立“摘发大奸,利在社稷”,并御书“尽忠言事”字轴赐他。万历十二年(1584年)按察两淮盐政,制定《盐法条例》,使盐政事务有章可循。擢升太常卿,因弹劾无所畏忌,为权贵忌恨,构诬中伤,迁官大理评事。后同乡吏部尚书赵贤劝其求远自全,遂出为天雄(今河北大名)府推官,再移瑞阳(今属浙江)县尉。两任中多次向朝廷乞请辞官归里,未允。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诏起辽阳经略使,圣谕下达时,羊可立正卧病不起,未及赴任去世,汝南人崇尚其忠鲠德行,祀入乡贤祠。著有《濯缨亭集》、《中台三疏》、《筠州诗卷》、《瑞阳日记》、《羊氏家乘》等传世。长子羊一中,万历十三年(1585年)中举人。府县为他祖孙三代都中举人,特立“三世科甲”牌坊,旌表纪念。
   经典值<span class=redbgb id=jdv[][][]羊祉妻崔神妃墓志太阳里日思  
  羊祉妻崔神妃墓志
  山东太山太安 经典值<span class=redbgb id=jdv[][][]羊深妻崔元容墓志太阳里思源  羊深妻崔元容墓志
  
  山东太山太安 经典值<span class=redbgb id=jdv[][][]羊族食邑多封于平阳附近,表明太安新太一邑确与羊氏有关。太阳里思源  “新泰说“主证
  羊续“平阳人” :《后汉书》卷三十一《羊续传》:“羊续,字兴祖,泰山平阳人。”按:羊续为羊祜祖父,《晋书》祜传云:“祖续,仕汉南阳太守。”据《后汉书》续传此语,可证羊氏故里确在平阳。惟清泰安知府姚立德于《羊公祠记》中置辩云(按《祠记》实出姚氏妻兄、地理学家赵一清手笔):“续为平阳人,平阳今新泰县也;而《晋书》祜传则云‘泰山南城人’,南城今属兖州府费县,汉属东海郡,后改属泰山,晋因汉制仍属泰山郡。是祖孙之居已不同矣。”此后叶圭绶亦于《续山东考古录》卷六论云:“考《后汉书》羊续为泰山平阳人,祜即续之孙,盖其后迁于南城,径以叔子为新泰人,显与本传不合。“姚、叶二氏迁居说,仅是比堪后汉、晋二书所记羊氏祖孙故里不同而得出,并无确证。其实汉晋大族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从不轻易迁徙,若有移家之举,史书亦必详予记述,如永嘉后羊氏一支南迁江左,《晋书》于羊曼等传皆予注明。羊祜如果有由平阳徙家南城之举,今传诸史何以只字不及?
  又按:平阳系西汉所置,东汉初省入梁父(《后汉书》记羊陟“泰山梁父人”,即从当时之建置而言)。东汉之末,因旧县境内羊氏、鲍氏等巨族相继崛起,遂复县置,仍属泰山郡。
  
  羊祜“儿时游汶滨“:《世说新语?言语》注引《晋诸公赞》云:“(祜)为儿时,游汶滨”。又《晋书》本传亦云:“年十二,尝游汶水之滨”。少年羊祜很少有可能离家远游,其行游之地应在家乡附近。按汶水支流之一小汶河流经新泰境内,至今未更;而费县境内,实无汶流。故史籍所记此一细微之事,亦可佐证“新泰人”之说。
  新泰有“祜之后”:唐垂拱年间登仕郎芮智璨所撰《崇庆寺碑记》,记隋大业中新泰人羊彪:“泗水县鹰扬府司马泰山羊君者,即襄阳太守祜之后。公讳彪,字仲武。”(天启《新泰县志》卷六)羊彪是否羊祜嫡裔,姑置不论,但唐碑所载至少说明两个问题:其一,至唐代新泰仍为羊姓世居之地;其二,新泰羊姓自称祜之后裔。
  此外西晋羊祜族人中,羊氏(王皇后母)封平阳县君,祜妻夏侯氏封万岁乡君。平阳即新泰,而万岁乡在新泰之西(今属肥城)。羊族食邑多封于新泰附近,表明新泰一邑确与羊氏有关。
  
  本节缕列明确记载羊祜为新泰人的资料,并加诠证。征录者仅选取成书在《晋书》之前的晋唐古籍,凡得五条:
  1、《太康地纪》云:“新泰,旧名平阳,泰始中羊祜此县人,表改为新泰。“(《三国志集解》卷十二《鲍勋传》注引)
  按:《太康地纪》,又作《太康三年地纪》,不署撰人名氏,成书于西晋太康(280~289)年间。其书久佚,今存辑本。《地纪》此条为今所能见到最早涉及羊祜乡贯的史料。其书著者与羊祜属同一时代之人,所载祜为平阳人及表改平阳为新泰事,自是确凿无疑。后世地志于此事多采《地纪》之说,如六朝时佚名《东安郡记》云:“(新泰)旧名平阳,太始中镇南将军羊祜此县人也,表改为新泰。县属泰山郡,晋惠帝割属东安郡。”(《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三引)记载着:“新泰县,鲁平阳邑也,晋武帝泰始中镇南大将军羊祜此县人也,表改为新泰。”可资佐证。
  2、夏侯湛《羊秉叙》:“秉字长达,泰山平阳人。汉南阳太守续曾孙。”(《世说新语?言语》注引)
  按:夏侯湛(243~291),西晋作家。其母羊姬,为羊耽之女,于羊祜为堂姐弟。羊秉为羊秘之子,于羊祜为从侄。夏侯湛即为羊氏姻族,其述羊氏故里为“泰山平阳”,远较他书更为可靠。
  、《晋诸公赞》云∶“羊祜,字叔子,泰山平阳人也。“(《世说新语?言语》注引)
  按:《晋诸公赞》为晋初王公大臣传记,晋傅畅撰。其书二十二卷,久佚。傅畅(?~330)为西晋怀帝时秘书丞,其生活时代与羊祜较为接近,《晋赞》语亦当可信。
  4、旧《晋书》(臧荣绪撰)卷五《羊祜传》:“ 羊祜,字叔子,太山(原注:下一有‘平阳’二字)人”。(《九家旧晋书辑本》据《文选?让开府表注》)
  按:《晋书》为纪传体史书,南朝齐臧荣绪撰。原书百一十卷,总括两晋事迹。已佚 。今传有清人汤球辑本,共十七卷,列为《九家旧晋书辑本》之一。《文选》某一种版本引臧书作“太山平阳人”,平阳并非名邑,二字应非后人妄加,而是臧书原貌。
  5、《经典释文》卷一《序录》:“(羊祜)字叔子,泰山平阳人。晋太傅 、钜平成侯。”
  按:《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德明(约550-630)历仕陈、隋、唐三代,官至国子博士。其书三十卷,采集汉魏六朝音切二百余家,为文字音韵学重要著作。《释文》在论述历代有关老子之书时,论及羊祜《解释》四卷,并于其名下附注此项简历。《释文》虽已为唐人著述,但其成书犹在官修《晋书》成书于贞观二十二年,648)之前,其追记仍堪予以重视。
  以上所引史籍,虽史源各异,但一致记载羊祜为泰山平阳(新泰)人。可见在六朝以迄唐初,史家对羊祜乡贯的认识是大体一致的。
   经典值<span class=redbgb id=jdv[][][] &<>&□
最新讨论□访客:( 1:08:25)□访客:( 5:23:52)□访客:( 5:08:11)□太山羊思源:( 12:37:42)□太山羊不悔:( 1:22:57)□访客:( 23:13:58)□太阳里羊不悔:( 0:11:12)
最新经典Top 5□太山羊不悔:( 22:34:42)羊氏与公羊氏和羊舌氏文史传奇
  
  郡望
      羊氏的郡望共有三处,一处为河上,(太山羊公河)一处为泰山(今山东泰安东南),另一处为京兆(今陕西长安东)。河上指黄河流域,按《周礼》河东曰兖州,《汉书地理志》河东兖州其山岱(太山)。这里是羊姓的发祥地,故许多姓氏书将此地列为羊姓郡望。
      羊姓追根溯源:
      《日知录集释》记载着:羊姓出自炎帝祝融。《吕氏春秋》记载着:桀有大臣羊辛。《羊氏部列传》姓氏就急篇夏后桀有大臣羊辛,是夏世己有羊氏。清张澍篇《姓氏辨误》与《姓氏寻原》有“河上羊”夏世有大臣羊辛,泰山多羊他世有达者之说。商代羊氏,商羊父丁方鼎_見《互动百科》 商羊父丁方鼎-羊父丁方鼎,是商代后期的青铜器皿,用来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陈设的一种礼器。长方体,口沿外折,口上有双立耳,直壁,深腹,平底,腹下有四柱足...
      羊父丁方鼎,是商代后期的青铜器皿,用来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陈设的一种礼器。长方体,口沿外折,口上有双立耳,直壁,深腹,平底,腹下有四柱足。口下、腹部的四角及足上均有凸棱,腹部中央饰勾连雷纹,左右及下方各饰三道乳钉纹,口下和足部饰兽面纹。通高21.3cm,宽17.1cm,重3.12kg。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青铜鼎双耳、三足或四足,有烹煮肉食、宴飨等各种用途。鼎是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古代社会对于用鼎的数目有相应的制度,称为“列鼎制”。古代时期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用以划分等级、区别身份。[1] 鼎历来与权力相连,比喻帝王、豪门、显贵,象征其尊贵地位,盛大气势 ,其威严非一般人所能显现。一言九鼎,鼎是诚信的标志;鼎有双耳,象征乾坤宜定,万事和谐;鼎有三足,岿然不动,象征基业稳固,事业发展。清朝山东诸城人刘喜海.他收藏的铜器有羊父丁方鼎成为建山东博物馆所藏国家一级文物,称为中国十大古商鼎后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泰山郡为羊氏肇始之地,四库全书古文献从春秋战国先泰汉以后,世代世代居于,长达几千年,故实为羊姓之第一郡望。《新泰县志》记载着:平阳县之北五十里,有一块连绵丘岭,世称为秃邱。相传秃邱一带便是羊姓在泰山的发祥之地,遂因羊姓世居于此,地得羊氏之流风,得名“羊流”——即今山东新泰市羊流镇所在地。
      《太平寰宇记》记载着:太山郡五姓:胡、周、羊、曹、孙;《事林广记前集》记载着 氏族本原   【左传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此氏族之所由始也今将旧本详加订正为姓五百五十有六分隶五音仍以字画偏傍分类亦披阅一便也 。商音属金.羊 【太山】 。
      敦煌石室所藏唐修《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兖州太山郡,出四姓:鲍、羊、胡、斛。 《姓氏录》所收泰山望族,羊氏皆赫然列于其中。泰山方志中也称羊氏自“太傅羊祜卓卓晋朝,其余封公侯伯者,累代不绝,族姓蕃衍,无出其右”(《新泰县乡土志·人类》)。两汉间羊族多出仕居于太山平阳及太山梁父,太山钜平、太山南城、莱芜羊丘羊里。
      
      1957年发现于(曲阜)姚村黄家屯《羊荆璧墓志》其存史价值,益足珍视。
      
      唐故囗大夫羊君墓志铭:
       府君讳荆璧,泰山南城人也。昔屡辞此事之书,纪其氏族;火德金行之代,荣其寿位。十二代祖尚书附马都尉囗囗,即荆州都督囗祜之堂弟也。囗衣冠代称,其父祖囗一叙有囗囗,北平衡水县令。父峻密,王府执仗。初避免囗来化囗囗。松盛夏而先零,兰方春而萎囗。府囗英囗囗囗囗囗孤举直上於烟云。素履严凝,清景囗通囗囗囗。囗人自吉,长思高尚之风,逸士清囗,藻想尘囗之囗。囗囗八千之载籍,诵三百之篇章,可谓志远才高囗囗王侯者矣。府君以蕴玉之姿,有泣珠之囗。囗囗西山之药,奄归东岱之视。以开元之九载四月十五日殁于私第。春秋五十七。夫人囗北寿囗囗囗清,真秦晋之嘉谒,齐殷周之合祗祔。同囗以天宝四载八月廿三日葬于鲁城西北二十七里龙囗囗原。长囗囗泣囗囗囗崩心, 悲积楹书, 恋深林泽。蒙囗继伐之美, 必囗公侯;伐石制铭之人, 何忧囗囗。敢囗短翰, 囗囗铭:
      严严岱岳,滔滔汶河。禀示灵秀,历代才多。宗囗初祢,切磋琢磨。硕苗滋叶,茂族分柯。慼慼双棺,囗囗二子。父母全生,心神兹死。种植桧坟,囗囗薨囗。公一二囗,以变用此,千秋合礼。
      
       本志载于骆承烈先生编《石头上的儒家文献(曲阜石刻)》第二卷《隋唐宋金碑》。关于此志情况,《孔子故里志》著录云:“羊荆璧墓志:无撰书者及年月,从铭文得知,墓主葬于唐天宝四年(745)。石宽56厘米,高46.5厘米,厚10厘米。文楷书,23行,满行18字。1957年发现于(曲阜)姚村黄家屯,同年移入孔庙,现存东庑。”志石今移入曲阜汉魏碑刻博物馆北屋。
      泰山南城羊氏,纪其氏族;火德金行之代,荣其寿位。
      严严岱岳,滔滔汶河。禀示灵秀,历代才多。宗囗初祢,切磋琢磨。硕苗滋叶,茂族分柯。
      1993年于新泰市羊流镇(店)北里许出土的《羊烈夫妇墓志》
      《义州羊(烈)使君墓志之铭》载:“公讳(烈),字儒卿,太山梁父人也。……领袖于山东,著大姓于海右。……父灵珍,兖州别驾。……(烈)年十七,辟当州主簿,仍*(高)平郡守兼当州赞治,……俄而魏运数穷,有齐受禅,……拜龙骧将军,兖州大中正。……周宣政元年(578),更除乡郡守。……自朝徂野,咸归淮的,……疏公解出,韦叟知还,入老室以练神,安庄领以全朴。……岁次辰已,日昃之离,……开皇六年二月壬午朔十六日丁酉,薨于沙丘里舍,春秋七十有四。九年八月壬戌朔十一日壬申,迁厝于宫山之阳。……故勒石泉门,传诸不灭。”据此《铭》可知:羊烈于开皇二年(582)薨于“沙丘里舍”,当即暂厝于沙丘,事过三年半之后,才于开皇九年八月从沙丘“迁厝于宫山之阳”的泰山羊氏祖茔,即现在的新泰市羊流镇。《齐义州羊(烈)使君长孙夫人墓志铭》:“短辰奄及,春秋六十有五。以大隋开皇十一年,岁在辛亥(591),闰十二月戊寅,廿二日已亥薨于兖州太阳里。十二年十月癸酉朔卅日壬寅,葬于宫山之阳。”此羊烈公孙夫人墓志中的“兖州太阳里”即羊烈在兖州治城瑕丘的“沙丘里舍”,当为羊烈父子在兖州治城瑕丘的因官寓居之家,有“迁厝”(厝:停柩待葬之意)一事可证。
      太山梁父羊氏,领袖于山东,著大姓于海右。
      可以证明太山羊氏居[兖州太阳里],即"宫山之阳"泰山羊氏祖茔。注:太山南为阳。
      从出土古太山羊氏墓志铭,是太山羊氏家谱记述一种方式。古太山羊氏墓志铭与四库全书古文献吻合。
      充分证明泰山是中华羊氏源头。有悠久历史文化传承!
    源自先秦时期齐国的公孙羊孺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尚友录》上记载,公羊氏家族是先秦时期鲁国的公孙羊孺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而得姓。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名望很高、才学出众的人物,叫公孙羊孺。在公孙羊孺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上姓名中的“公、羊”二字为姓氏者,称公羊氏、公孙氏、羊孺氏等。使公羊氏为姓氏人,是战国时期的公羊高,相传他是著名的《春秋公羊传》作者。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春秋》三传之一的《公羊传》,起初只是口头流传,到西汉景帝执政时期才由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和齐国人胡毋生(字子都)将其“著于竹帛”而成书流传后世。后来,有一部分公羊氏族人与其他冠有“公”字的复姓如公良氏、公建氏、公明氏、公孙氏等等省文简改为单姓公氏,这些复姓多是王公贵族的后代。公羊氏源之山东齐国。公羊子孙后改单羊。
    
    
    源自晋闵公时封为羊舌职(在今山西省洪洞、沁县一带)大夫,他的子孙即以羊舌为氏。羊舌突有五个儿子,其中大儿子羊舌赤,字伯华,世称羊舌大夫,子孙称羊舌氏。羊舌突有五个儿子,其中大儿子羊舌赤,字伯华,二儿子羊舌胼,字叔向,都是晋国贤臣。春秋后期,羊舌氏被其他晋卿攻灭,有子孙逃在国外,羊舌改姓羊,称羊氏。羊舌氏源之山西洪洞。
  □访客:( 23:57:47)&">□访客:( 18:12:30)明
    羊臣举
  按万姓统谱臣举南海人洪武中举人任给事中
    羊致中
  按万姓统谱致中醴陵人永乐举人任教谕
    羊
  按万姓统谱&#太兴人永乐贡士
    羊冕
  按万姓统谱冕字文中宣德初应贡选高等授陕西
  延安府同知守职廉慎有声以他事免归即不冠服
  角巾布袍家无长物意恒裕如会赦冕应得冠服人
  或劝之则叹曰吾何为者乃因赦冠服邪竟不冠服
  其狷介如此
    羊覃
  按万姓统谱覃处州人正德中应天府经历
    羊可立
  按河南通志可立字子豫汝阳人进士授安邑令升
  云南道御史劾张居正升太常卿以直出为天雄司
  李卒□羊知录:( 18:13:02)孙楚 《晋孙子荆集》【故太傅羊公碑】铭曰:金德发曜,惟公作辅,肇造嘉谟,建我民主。不惭遣公,俾屏圣皇,哲人其徂,孰不增伤!     金德发曜,《遁甲开山图》:“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徳。”  《三才图会》中的少昊金天氏。  少昊之所以被成为“穷桑氏”,是因为少昊的母亲皇娥在天上织布,在筋疲力尽的时候,常常到西海之滨的一颗大桑树下休憩玩耍。传说皇娥遇启明星(金星)而生少昊。  《海外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即此,亦即少昊鸟国建都之地。《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云:“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谓此也。则所谓甘渊、汤谷(扶桑)、穷桑,盖一地也。      嘉谟【谟合 皋陶 谓之嘉】  犹嘉谋。   汉 扬雄 《法言·孝至》 :“或问忠言嘉谟,曰:‘言合 稷契 谓之忠,谟合 皋陶 谓之嘉。’”     皋陶传说他是中国上古“五帝”之一少昊(玄嚣)的后裔,东夷部落的首领。皋陶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贤臣,传说中生于尧帝统治的时候,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闻名天下。    皋陶的主要功绩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帮助尧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独角兽獬豸治狱,坚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1] 。    他还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一角之羊”实现古代司法公平?  《论衡·是应第篇》称獬豸羊嫉恶如仇“其罪疑者,令羊触之”  “羊”对中华文化在早期的影响,还有更直接的例子,如古代司法制度,便有羊的身影–通过神羊实现了司法公正。    历史到了尧舜时代,中国诞生新纪元。这一时期,羊以被神化的身份直接参与了对社会和政治秩序的维护和调整。汉王充《论衡·是应》记载,在尧帝主政时,他用名叫皋陶的大臣掌握天下刑法。  在今天看来,皋陶就是一位国家大法官。他有一只羊,叫“觟X(造字:左”角“右”厂“下”虎“)”,觟X是一只独角羊,即所谓“一角之羊”。这只独角羊有神性,能辨出谁有罪。皋陶在一时无法审清的情况下,就会让觟X帮助断案。此即《论衡·是应第篇》中所云:“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    这种嫉恶如仇的“一角之羊”又叫“獬豸”,也称“任法兽”。后来古人根据“獬豸羊”的形象发明了一种羊角帽,法官审案时必须要戴上以显自己如獬豸般明察秋毫,办案公正公平。这种帽子因此被称为“獬豸冠”,也称“法冠”。据《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载,法冠呈高桶状,取“铁柱卷”式造型,秦汉时期法官都流行戴这种“法冠”。  □羊知录:( 18:13:01)孙楚 《晋孙子荆集》【故太傅羊公碑】铭曰:金德发曜,惟公作辅,肇造嘉谟,建我民主。不惭遣公,俾屏圣皇,哲人其徂,孰不增伤!     金德发曜,《遁甲开山图》:“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徳。”  《三才图会》中的少昊金天氏。  少昊之所以被成为“穷桑氏”,是因为少昊的母亲皇娥在天上织布,在筋疲力尽的时候,常常到西海之滨的一颗大桑树下休憩玩耍。传说皇娥遇启明星(金星)而生少昊。  《海外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即此,亦即少昊鸟国建都之地。《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云:“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谓此也。则所谓甘渊、汤谷(扶桑)、穷桑,盖一地也。      嘉谟【谟合 皋陶 谓之嘉】  犹嘉谋。   汉 扬雄 《法言·孝至》 :“或问忠言嘉谟,曰:‘言合 稷契 谓之忠,谟合 皋陶 谓之嘉。’”     皋陶传说他是中国上古“五帝”之一少昊(玄嚣)的后裔,东夷部落的首领。皋陶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贤臣,传说中生于尧帝统治的时候,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闻名天下。    皋陶的主要功绩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帮助尧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独角兽獬豸治狱,坚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1] 。    他还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一角之羊”实现古代司法公平?  《论衡·是应第篇》称獬豸羊嫉恶如仇“其罪疑者,令羊触之”  “羊”对中华文化在早期的影响,还有更直接的例子,如古代司法制度,便有羊的身影–通过神羊实现了司法公正。    历史到了尧舜时代,中国诞生新纪元。这一时期,羊以被神化的身份直接参与了对社会和政治秩序的维护和调整。汉王充《论衡·是应》记载,在尧帝主政时,他用名叫皋陶的大臣掌握天下刑法。  在今天看来,皋陶就是一位国家大法官。他有一只羊,叫“觟X(造字:左”角“右”厂“下”虎“)”,觟X是一只独角羊,即所谓“一角之羊”。这只独角羊有神性,能辨出谁有罪。皋陶在一时无法审清的情况下,就会让觟X帮助断案。此即《论衡·是应第篇》中所云:“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    这种嫉恶如仇的“一角之羊”又叫“獬豸”,也称“任法兽”。后来古人根据“獬豸羊”的形象发明了一种羊角帽,法官审案时必须要戴上以显自己如獬豸般明察秋毫,办案公正公平。这种帽子因此被称为“獬豸冠”,也称“法冠”。据《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载,法冠呈高桶状,取“铁柱卷”式造型,秦汉时期法官都流行戴这种“法冠”。  
Netor服务■网同纪念2015母亲节特别祭奠开通■微念:清明时节的网上【扫】墓■2015年清明节网同纪念优惠服务通告■2015年春节网同纪念服务公告■网同纪念腊八节特别祭奠服务开通
Powered by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卧龙吟羊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