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河边一百年前盖的扬州大王庙宫庙不知是什么作用

世界各国资料及风土人情大全--必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世界各国资料及风土人情大全--必备
旅​游​各​地​必​备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
塘肚村举行“行神”活动 市民摸“大王宫”
来源:佛山日报 时间: 17:12
  广佛都市网讯 塘肚村举行“行神”活动,市民摸“大王宫”祈福。昨日,有400年历史的荷城街道塘肚村“行神”活动,巡游路线从东西坊出发,经石砚坊、兴龙坊、塘源坊,再回到岑圣王庙,全程10公里,用时近5个小时。近30名新婚男丁参与抬轿,预计全日约3.2万人参与了“行神”盛会祈福。该活动是高明市级非遗项目“春节习俗”的子项目。区文体局副局长古博表示,高明目前正探讨针对具体非遗项目制定不同的扶持政策。/佛山日报记者黎汉沿、黄文婷摄详见D03版
(责任编辑:林海咏)
大年初一,第三届CCTV贺岁杯狮王争霸赛在西樵山天湖公园举行。“通过这四个板块的民俗活动,西樵、九江、丹灶三镇达到了接待游客人次的高峰,也实现了南海旅游多项指标稳步增长。邵凯健说:“醒
大年初一,第三届CCTV贺岁杯狮王争霸赛在西樵山天湖公园举行。“通过这四个板块的民俗活动,西樵、九江、丹灶三镇达到了接待游客人次的高峰,也实现了南海旅游多项指标稳步增长。
见习记者关婉灵 “我叫×××,我来自×××,我是第××××××位为灾区祈福的人……”这几天,不少佛山街坊的微信朋友圈都被此类消息刷了屏。
旅行社也在官方网主页上推出南海西樵山观音开库祈福、万人斋宴、岭南新天地、豪华君誉酒店游。隐贤山庄策划部经理也表示,观音开库祈福活动吸引了众多周边市民加入,超2万游客参与系列祈福法会大王滩度假村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大王滩度假村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地理位置内房间数量130余间 大王滩度假村坐落在内,是一家三星级旅游饭店,度假村宾馆有高中档次客房130余间,260个床位,配备有会议室、多功能歌舞厅、书吧等,度假大餐厅可容纳400人同时就餐,内设有综合运动中心、水上俱乐部及游泳池、烧烤场、休闲竹排、垂钓场等,开展有大型观光游船、冲锋舟、摩托艇、水上拖伞、滑水、水上单车、划龙舟等水上娱乐项目。度假村秉承“顾客满意”的服务理念,为四方宾客提供优质服务。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北海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北海的庙、墓、园、亭、井、树
                    庙
  古庙宇,是某一地域民俗文化和人文史迹的重要载体之一,并非只是一处宗教迷信场所。因此,很多地方的有识之士,都重视对古庙宇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过去,合浦县(含北海)在寺庙方面,有“一寺、三庵、七十二庙”之说。据有关记载,合浦县的寺庙有:东山寺、真武庙、玉皇阁、元妙观、三清观、药王庙、观音堂、三官庙、三圣庙、康王庙、准提庵、慈云庵、盘古庙、北山庵、三界庙、平江庙、镇海庙、武刀东庙、武刀西庙、西海庙、谭村庙、四帝庙、关帝庙、文昌阁、灵隐寺、平马三官寺、太军庙、沙场寺、永泰寺、北帝庙、满堂寺、太平寺、平隆寺、文武庙、接龙观、火神庙、龙王庙、孔庙、华光庙、地母庙、福寿庵、万灵寺、普云庵、三婆庙、真君庙、武圣宫、风神庙、惠泽庙、雷神庙、城隍庙、万寿宫、学府圣庙、武庙、文昌宫、马王庙、罗公祠、忠义祠、陈五公庙、节孝祠、贤良祠、昭忠祠、府乡贤祠等等。时到今日,因种种原因,有些寺庙已不复存在了。现仅记述现存的部分寺庙。
  能村三清庙
  能村,位于营盘镇驻地西约8公里,西南距白龙圩约2公里。能村内有座“三清宫”,又名“三清庙”。我于2001年3月,曾随广西考古队梁旭达等专家到该庙考察。
  “三清宫”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两楹,前后进屋之间有走廊相连,两旁有天井。庙门上端,刻有“三清宫”三字。庙门两旁有庙联日:“三才并峙;清福同膺。”把“三”、“清”两字嵌在上下联的上端。该庙始建何年不详,庙内有碑文记载,光绪年间重修。古庙的风貌很破落,庙内供奉有“三清”神,即“上清”、“太清”、“玉清”三神。庙的前廊墙壁上,画有“富贵绵长”、“满堂高官”等壁画。画风古拙,画面残旧,蕴涵着岁月的苍桑。
  庙前,平整开阔,生长有五株逾百年树龄的古榕。古榕虽老态龙钟,尚遮天盖地的高耸碧翠,有如高德庙的数株古榕一样,彰显了庙宇的庄严肃穆。
  在庙内东侧的墙壁上,横嵌有一方碑石,名日“镇阳灵鼓碑”。碑石长113公分,高63公分,厚ll公分。碑石上,阴刻有一篇“镇阳灵鼓”序文。因年代久远,碑文很多字已看不清,碑文刻于何年也不详。落款处只有“廉州府”三字可看得清,其余的字难以辨认。是谁写的“序文”也不清楚。“镇阳灵鼓碑”的序文后,还刻有为“三清宫”捐助银两的善
男信女众名单。
  石碑上的文字阴刻、直排楷书。碑题“镇阳灵鼓碑”五字,每个字宽7.5公分、高8公分。其他的文字比碑题的字小。碑文有些生僻字,文句较难理解,有些字模糊不清。
  下面,我将抄录的“镇阳灵鼓碑”的序文列后,为便于阅读,为之加上标点,分段落,尽量用简体字。不一定很准确,仅供参考。其中模糊不清的字用口表示:
  镇阳灵鼓碑
  且夫,鼓者郭也,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盖鼓为乐音之长,造自伊春氏。瓦为控,口为面,可以击也,历代口口口口。
  人拾得古老铜鼓一面,重120余斤,面铸六蛤,周身花纹,声调铿锵。吾合寨人等四口,合议捐买,口口口口口口。
  三清庙内,价银二十两正。但不知铸于何代,年湮世远,父老无传。或为汉代伏波之遗,或吾地属古蛮荒,口口口口未可考然。稽诸《周礼》载,有“六鼓”之名。按此鼓制,有似乎前朝之“灵鼓”,六面者也。故因口而赠之日“镇阳灵鼓碑”,垂不朽以为序。
                                廉州府口口口口口
  以下为捐助银两之名单:(略)
  序文中“且夫”为语助字,用于句首。“郭”有“外框外壳”,通“皮”等解法。“稽”,有“至”、“及”等解法。“诸”有“凡”、“之”等解法。
  据民国版《合浦县志》载:“光绪四、五年(年)问,白龙城南门外二里许有土丰,俗称烟墩岭。渔人从墩脚海沙内挖出铜鼓五面,形状花纹如前述,其最大者一送入白龙三清庙,一鬻(音玉,卖也)人城南李氏安园,一鬻人玑屯王宅,其较小者鬻人城南李氏平园,一鬻乾体(乾江)天后宫。”由此可见,三清宫内的“镇阳灵鼓碑”所说的“人拾得古老铜鼓一面,重l20余斤,面铸六蛤,周身花纹”的铜鼓,也许是光绪年间出土送入白龙三清庙的。“镇阳灵鼓碑”也有可能是光绪年问建立的。
  何谓“镇阳灵鼓”?“镇”,有镇守等解法;“阳”,有山之南,水之北等解法;“灵”,有神仙或关于神仙等解法。以前,由于人们对如此陌生和奇特的铜鼓不理解,认为这是神秘的神鼓,而“能村”处于南海之北,所以,“镇阳灵鼓”可理解为:“镇守在南海之北的神鼓”。“镇阳灵鼓碑”的序言,主要记载人驻“三清庙”的这面大铜鼓的有关事宜。
  解放后,在白龙村一带也有几面铜鼓出土。在坪底村南面的沙滩上,曾出土有两面铜鼓。在湛江市博物馆内,我曾见到一面铜鼓是从北海地区出土的。
  “镇阳灵鼓碑”,为古庙增添了不少文化内涵。然而,庙内的铜鼓早已丢失,只留下“镇阳灵鼓碑”与古庙共叹沧桑了。
  高德庙
  高德庙,又名庙山庙,位于高德镇庙山小学校园内,始建于明代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同治三年(1864年),因年久失修拆除扩建,并由廉州的知府写“高德庙”三字。
  该庙面阔三问(宽约24米),进深两楹,建筑面积约930平方米。前后进屋之问有长5.6米、宽5.2米的走廊相连。走廊两旁有天井。庙两旁有小屋。庙的前后距离约30米。在古庙门前,有两根石柱顶着前檐。大门上端,刻有“高德庙”三字。庙门两旁有副对联:“高居临海北;德泽溥天南。”把“高”、“德”两字嵌在上、下联的上头。这种对联形式称为“嵌字对”。
  该庙以前供奉有“龙皇”、“文昌”、“释迦”,以及“五谷神农”、“伏波将军”、“杨家诸将”、“关帝”、“华佗”等先圣贤达等神像。民国二年(1913年)因遭火灾,庙宇主要建筑被焚毁。后来,曾由高德知名人士苏进,发动附近各村捐资重修。在庙内南侧的墙上,尚镶嵌有几方石碑,碑文刻有该庙重建的缘由及捐款人的芳名。
  在该庙的屋檐墙上,以前绘有“鹤寿丰年”、“八仙过海”等古画,在封檐板上,还刻有缠枝花草等木雕。在屋脊上,以前雕塑有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雕塑。在庙内走廊的两端,架设有两条长约5米多的花岗岩条石作过梁,使建筑构架显得很稳重。庙内地板,原由青砖铺砌,后来部分改为水泥。在前后进屋的两厢,均建有拱门相连通。拱门上雕有龙头浮雕。在后进屋靠近天井的墙头上,还安装有古色古香的图案花板,使二进屋内通风透光。
  以前,在庙门前的北侧,还建有一座戏台。解放前每年的六、七月间,均有在那里演几日几晚庙堂戏的传统习惯,以求人神俱乐。这种活动,在民间影响较大。演出的经费全由附近的“翁山”、“军屯”、“岭底”、“螺壳村”、“开江”、“吉车”、“屋仔村”、“平阳”等八大村的村民捐助。
  在开阔平整的庙前,生长有几株高大参天,为市园林管理处标有“古树名木”标志的古木,长得葱茏翠绿。其中有六株,都是树干直径超过l米的阔叶榕。另一株据说是稀有的“英哥树”,主干直径约70多公分。七株古树名木覆盖的地面范围,南北长约l00米,东西宽约38米,形成了一处绿色的清凉世界。
  2000年前后,对这座历史悠久、环境清幽的古庙,很多村民及旅居加拿大等地的华侨,都纷纷要求捐款重修,恢复原貌。但据说,有些小官思想禁锢、目光短浅,把古庙的保护与学校教育对立起来,使古庙难以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使古庙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维修。已成危房的古庙,只得听天由命了。
  南衔涞勖
  位于南系奈涞勖恚乒氐勖怼4唇ㄓ诳滴跄昙洌拦庖鸭耗(1846年)移建于南洗逯婺炒Α:罄矗欧缢壬担嗣怼案哐孤屯贰保焕诰尤耍谑牵谕伟四(1870年)又迁建于今址。该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曾重修,l990年也重修一次。庙内有石碑记载该庙的历史衍进。
  武帝庙,面阔三间,进深两楹,建筑面积约330平方米。一、二进屋之间有长4.9米、宽4.7米的连接廊。廊两旁有天井和小屋。庙内后进的主殿,供奉有关公、关平、周仓等神像。在侧殿,供奉有华光大帝、三婆婆、千里眼、顺风耳等菩萨。
  该庙紧靠公路。庙门有一对联日:“浩气存天地;英风冠古今。”庙的屋脊,雕塑有双凤朝阳及花草等浮雕。庙门廊壁,有“仙女散花”、“桃园结义”、“渭水求贤”、“赵子龙单枪救主”、“三英战吕布”等壁画。在庙内墙壁上,镶嵌有几方石刻,记载有该庙重修的经过和捐款人的芳名。
  该庙是北海市现存的一间历史较长、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庙。民间向有“先有南稀⒑笥斜焙!敝担妹硎橇私獗焙C袼孜幕土私獗焙@贩⒄沟囊桓龃翱凇
  地角大王宫
  地角大王宫,又称地角大王庙,原建在地角小学校园内,1987年被拆除。1989年经市计委正式立项批复,迁移至地角岭重建。
  该庙建于何年不详,但清代已有之。曾供奉有二郎神、金殿大王、四海龙王和郑氏夫人等神像。地角庙的建庙起因,曾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见《北海剪影录》中的《北海古庙宇的传说》)。
  该庙面对大海,坐东朝西,面阔三问,进深二楹,建筑面积约780平方米。前后进之间有长廊相连。廊两边有天井。庙前约二十多米处,建有一座露天戏台,面对大王庙。地角渔民每年均请戏班演庙堂戏,在酬神之中,人神同乐,心安理得,自我陶醉。
  该庙的门联日:“恩覃海角;泽遍天涯。”其门柱也有对联日:“庙貌重新赫濯声灵昭宇宙;神庥广溥汪洋泽遍闾阎。”对联中有几个生辟字:覃,即深。庥,即庇荫,或保护。溥,即普遍。闾阎,即平民居住的地方,也称平民。
  在庙的墙壁上,镶嵌有瓷砖壁画:八仙过海、游湖借伞、卧佛听松、文王访贤、一帆风顺、杨宗保招亲等等。镶嵌有瓷砖壁画的庙宇不多,说明地角渔民富裕。
  在地角大王庙的左边(东南面),有座土地庙,名叫“海丰社”,建筑面积约60平方米,作为土地庙,可算大了。其前门有门联日:“海深千世好;丰富万年欢。”庙内也有副对联曰:“海宴河清日;丰亨乐岁时。”庙内墙壁上,挂满了渔民信士赠送的贝壳画。土地庙的墙壁上,镶嵌很多瓷砖宗教画,如天姬送子、天官赐福、八仙祝寿、五子登科、福满人间、恭喜发财等等。
  地角大王宫,是地角渔村祖祖辈辈的宗教场所,向来香火旺盛,是地方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见证物。地角大王宫,与地角岭上的三座古炮台遗址,以及地角的海滨浴场等三个景点,已构成原拟建的“地之角文化公园”的主要风景点。不少游人和香客,都来参观朝拜。
  白龙杨梅寺
  白龙杨梅寺,位于白龙珍珠城东南方约2公里的杨梅岭上。民间故事“合浦珠还”所说的,太监三次携带夜明珠都过不了梅岭,这梅岭,即是指杨梅岭。杨梅岭下南面的海面,便是著名的杨梅珍珠池。
  杨梅寺,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该寺庙供奉的,是守护杨梅珍珠池的海神。相传在杨梅珍珠池的深处,藏有颗夜明宝珠。为了不让夜明珠丢失,永远存在合浦,有位海神日夜专心守护。人们敬重这位海神武将,就在杨梅岭上建座寺庙来供奉他。这位海神因供奉在杨梅岭,故称为杨梅将军。
  杨梅寺旁,有一棵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百年古榕。在寺庙四周,青树翠蔓,灌木丛生,蝶飞鸟呜,似是一处原始山林。
  寺庙早毁多年。在遗址上,尚残存有香炉、烛台、残砖和础石等,还有一条用砖石铺砌的,由半山寺庙铺落到岭底的残旧石阶。古榕的根系纵横交错,如同一张粗犷的大网,从半山的寺庙一直往下撒到岭底,面积约达几百平方米,委实奇特壮观。杨梅寺,已列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康的三婆庙、冼夫人庙
  南康三婆庙,据庙内一方碑文记载,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年),位于南康圩镇四街的前进路。该庙的庙前有副对联曰:“三界显赫垂宇宙;婆庙威灵遍神州。”
  该庙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460多平方米。面阔三问,宽10.5米;进深三楹,深43.9米。一、二进屋之间有甬道相通。甬道两旁有天井。二、三进屋之间有天井相隔。天井旁建有小屋。
  庙内曾供奉海神三婆婆等神像。以前屋脊雕有花鸟人物,在封檐板上,均雕刻有缠枝花草等图案,工艺较精致。庙内,还有雕花窗棂等构架。是南康一带影响较大的庙宇,以前香火兴盛。
  南康三婆庙已列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冼夫人庙,又称冼太庙。紧邻在南康三婆庙的右边。据庙内一方碑文记载,该庙建成于清道光辛已(1821)年孟夏(四月),主要是高州府籍的商人集资兴建的。该庙的庙前有副对联曰:“冼恩浩荡惠百姓;太庙巍峨普众生。”
  冼太庙的规模、朝向、大小,均与南康三婆庙的建筑构架相似。冼夫人庙供奉的,主要有高州人崇拜的“冼夫人”。她是南北朝时代高凉太守冯宝之妻,是一位主张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少数民族首领。此外,该庙还供奉观音菩萨和关圣帝君等神像。每年春秋两祭,高州府籍在南康经商或谋生的群众,都到冼夫人庙祭祀和聚餐,共叙乡谊。在庙内墙上,镶嵌有几方碑石,上面刻有该庙的兴建缘由和捐款人的芳名。
  高德康王庙
  康王庙位于高德四街(称下低街),庙坐南向北,面对大海,离海岸约数十米。该庙面阔三间,进深两楹,占地约400多平方米。前后两进之间有一盖有瓦面的甬道,甬道两旁有天井的小庑。
  庙宇屋脊上,东西两头装饰有一对鳌鱼。鳌鱼龙头鱼尾,两鱼之问,有一居于正中的圆珠。前庙大门镌刻有“康王庙”三字,门左右有庙联曰:“康居乐地;王锡荣封。”
  庙内右侧墙上,镶嵌有重建碑文及捐款者的姓名。据重建碑文载:该庙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民国l3年重建,百十年来,灵明显赫,佑我北海民众,风调雨顺。我众民有感于康王庙神灵之德,于1993年全市各界民众集资出力第三次重建。鉴于康王庙基底浅,每逢雨季几成泽国,更遭早年台风侵袭,瓦开墙裂,未孚众望,纷要求扩大修建。1998年由陈初贤、吴肇梅、钟兰桂等人发起募捐,募捐者有千人,有一户捐资达万元。
  庙正中大殿,立有两尊神像,一是红面康王,手举铜锤,脚踏双狮。一是粉面华光。两菩萨高约1.2米。左殿(西边)中立有包公神像,包公左有海龙王,右有刘海。在右殿(东边),左立有观音菩萨,其旁有红孩子和龙女,即称招才童子。右立有妈祖和水仙娘娘两菩萨。
  在近庙门前两边厢房,左侧,有企相高约l.1米的车大元帅,其旁有不足一米的千里眼小菩萨。右侧,有企相高约1.1米的李广将军,其旁有不足一米的顺风耳小菩萨。
  高德武圣庙
  高德武圣庙,原称鲁班庙,位于高德外沙五街北面沙滩上。解放前已有之,建于何年不详。约重建于1987年。庙宇坐东北向东南,面阔三间,屋脊上雕有双龙拥珠。
  庙门镌刻有“武圣庙”三字。门联曰:“武功昭汉代;圣德浦天涯。”二进的门联曰:“神圣传四海:高德震千山。”甬道的对联曰:“重复旧观开新界;长留胜迹在海天。”
  庙堂的北面,有香积园。香积园的门联曰:“海风千古秀;神地四时兴。”
  庙殿堂正中,供奉有鲁班、关帝、玉皇、令公等菩萨。左侧殿堂供奉有华佗、白马将军、四海龙王、花相老爷等菩萨。右侧殿堂供奉有三婆婆、观音等菩萨。
  外沙龙母庙
  外沙龙母庙,解放前已有之,建于何年不详。在20世纪60年代的“文革”期问被拆毁,后复建小庙。l992年当地渔民集资,也得归国华侨阿英姐等人赞助10多万元,将龙母庙重建于外沙岛东南端。新建的龙母庙位于旧龙母庙旧址的东面,相距约200米。该庙坐南向北,面对大海。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
  据说,龙母是古仓吾(今肇庆、梧州一带)人,生于周秦之世的战国时期,她是古百越南方民族中仓吾部族首领。她曾率领人民垦山治水,为乡亲造福,深得人民爱戴。秦始皇曾遣使邀“仓吾国”国王进京,龙母也应邀前往,但不幸在途中病逝。后人为纪念她而建了庙堂。
  外沙龙母庙的门联曰:“龙北关令进宫普照五湖四海千舟旺;母帝将军古今灵感响应民间万户兴。”庙门走廊的柱联曰:“龙吟虎啸际风云之庆圣旦;母庙显威睹日月照耀万民。”
  庙内大殿正中,有龙母娘娘神像,高约1米。其左边(西面),有北帝和千里眼两座菩萨。其右边(东面),有关帝和顺风耳两座菩萨。北帝和关帝高约50公分,千里眼和顺风耳高约15公分。
  龙母庙的旦期有:三月初三北帝旦,五月十八龙母旦,六月二十四关帝旦。
  龙母庙的侧边有座“海庆社”(土地庙)。“海庆社”有两副对联。外面一副为:“海震五方神正气;庆威四季驱邪魔。”里面一副对联为:“保境平安多吉利;佑坊四季偕兴旺。”
  约于2002年,在开发外沙岛建设中,因龙母庙未办有土地证,政府已将该幅土地卖给开发商建“金银岛海景酒店”,龙母庙又被拆除。后来,当地群众又集资在龙母庙西南不远处,在靠近港口边,又建起简陋的龙母庙,“金银岛海景酒店”老板也给予一定资助,使龙母庙又得保存下来。新建的龙母庙坐北朝南,占地及规模都比原来的庙小。
  现在,在龙母庙内,挂有“北海市东沙咀老人活动中心”的牌子,以及一块2005年由“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颁发的该协会会员的牌子。新龙母庙的身份似乎合法多了。
  外沙鲁班庙
  该庙解放前已有之,建于何年不详。l996年外沙渔民集资重建。位于外沙岛中部,原外沙渔业大队楼房的南边。该庙的规模较小,庙内供奉有鲁班、龙母、华光、大帝等神像。
  庙的门联曰:“巧艺传千古;精通显万年”。庙旁有一露天土地庙,名叫“海岸社”。“海岸社”有两副对联。其外面一副对联曰:“社稷贴多福;神思赐永祯。”里面一副对联曰:“海境多吉庆;安宁四季旺。”
  鲁班庙的旦期有:五月十八龙母旦,六月十三鲁班旦,九月初九为大帝和华光旦。
  西边垌二圣庙
  二圣庙又名花猫庙。该庙位于西边垌(即以前南珠市场以东一带的地域)今谭屋村四巷68号东侧。从前,西边垌村有位来自合浦西场的农民,别名叫花猫。据说,他会耍法术,求雨也很灵验,人称为雨师。传说北海的七星江有五座坟山对准西场,造成西场鸡不啼、狗不吠。后来花猫用法术整死了五座坟的神灵,才使西场得安宁。
  花猫死后,人们在西边垌建座庙宇纪念他。花猫庙,属北海本地神庙。
  据二圣庙的历史记载,该庙是光绪年间遗留下来的小庙,在老宝石牌上,刻有花相爷爷、天后娘娘的神位。庙的落地名为古里寨,在今北海市谭屋村内。开头有一老人名许大池做庙祝。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九月初二重建,由各村民捐款筹资建庙,请道士做道场开光。文化革命期问被拆毁,1993年群众集资重建。庙宇面阔l0米,进深l3米。
  庙内供奉两个菩萨,一是花相爷爷,一是天后娘娘(即三婆婆)。均用樟木雕塑,每尊高约l米。该庙的门联曰:“二神同心保障天南安全境;圣母厚德来临海北荫群生。”其庙前有一土地庙,名叫“东成社”。“东成社”的对联曰:“万古乾坤重大;今晨福德加新。”
  大墩海武圣庙
  该庙位于大墩海村南面。庙坐北朝南,面对大海。面阔三问,进深一楹。此庙解放前已有之,文化革命时被拆毁,l993年群众集资重建。庙的门联曰:“武功昭日月;圣德配乾坤。”
  正殿神台上有两排菩萨。前排正中的菩萨为天后圣母,其左边为把港大王,其右边为玄坛老爷(赵大元帅)。第二排居正中者为关帝,其左为康王,其右为四海龙王。神台上还有忠顺候王菩萨。
在正殿东边的左殿,摆放的菩萨有鲁班的神子牌,及曲尺郎君、墨子娘娘两个小菩萨。
  该庙的旦期有:二月初四为把港大王旦,三月十五为王府玄坛赵王欧阳真君旦,三月二十三为宣封护国天后圣母娘娘旦,五月十三为关平老爷旦,六月十一为敕封义勇武安关圣帝君旦,六月二十四为玉封道果无漏康王旦,七月初七为真君旦。
  该庙曾雇请一庙祝看护及兼经营占卦。
  马鞍岭神农庙
  位于冠头岭东南的马鞍岭上,离南沥公路约200米。庙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一楹,面对大海。庙四周旷野开阔。有一株古榕蟠曲苍劲,葱笼可敬的札根于庙边。
  庙始建何年不详,清康熙年间已有之,晚清光绪年间重建。民国时几经修葺。1968年被拆毁,  1992年4月开工重建,同年9月竣工。北海史学家黄家蕃先生,曾为之作“马鞍岭庙重建记”。该碑文刻在庙前的石碑上。该庙有庙祝看管。
  庙门有联曰:“神庙濯濯;农庆生生。”庙内中殿,供奉有主宰耕稼的五谷王和海神天妃娘娘。两神均有坐相和行相。庙内的左殿,供奉有木匠先师鲁班。鲁班面前,有男曲尺和女墨斗两位小神像。此外,还有土地神。该庙神像,端庄持重,身姿秀美、质朴生动、颇具神韵。
  神农庙前,坡地开阔,面对碧海。神农庙后,乱草丛生,多有古墓。在近神农庙的西南方不远处,安葬有抗日战争中在冠头岭阵亡士兵黄阿全的坟墓。
  菜园里三帝庙
  位于北海菜园里新建五巷旁边。建于何年不详。庙堂较简陋。庙内供奉有华光帝、关圣帝和周文王三尊菩萨。其庙联日:“立胆为义昭千古;存心从忠著万年。”据说三帝庙解放前已有之,规模还算不小。
  2000年12月中旬,据说三帝庙因影响了某房地产商对该片房地产的开发,后来,以破除迷信为名,三帝庙被城市管理所等有关单位拆除。
  九头岭天妃庙
  该庙又名天后宫、三婆庙、九头庙。位于合浦环城九头岭的西边,与合浦氮肥厂相邻。据民国编的《合浦县志》载,此庙建于明朝初年。民国期间,已藏有一面从白龙海面出土的铜鼓,还有一口大铜钟。大铜钟相传流失在廉州某中学内。
  该庙l992年重建。原庙在今址约几十米处远的东北角。庙坐东向西,面对南流江。据说,2000年左右,氮肥厂的工人在原庙址的周边煤渣堆中,挖出一对花岗岩石狮子,后来,乡里信徒将其洗净,座立于九头庙前。
  据说,在九头庙前的南流江边,曾有汉代伏波将军征讨交趾时的造船厂遗址。
  天妃庙主要供奉三婆婆神像。其庙前门有对联曰:“有意烧香何须远朝南海;真心拜佛此处就是西天。”其庙后门有对联曰:“天后威灵风调雨顺;圣母显赫国泰民安。”其庙门外也有对联曰:“吉日还福百业顺遂祈神保佑三春吉;神力庇佑万事亨通福至心灵四季安。”
  堂排三官庙
  堂排三官庙,位于合浦县环城堂排村公所东面,近邻清水江水库,在合浦至湛江的公路旁。该庙坐西朝东,庙外有山门面向公路。三官庙又名三元宫,清朝已有之。供奉的菩萨有: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以及老子、文昌、观音、关圣、天后、财星等菩萨。
  三官庙山门的门联曰:“三官垂宇宙;庙貌冠古今。”山门由当地建筑商梁桂华捐资建造。山门前,雕有高约2米多的守门神。山门后,雕有高约2米、长约2米多的大弥勒佛。
  庙内三元宫的门联曰:“三才凭鼓铸;元气毓生灵。”正殿供奉老子菩萨。其左殿有文昌殿,其右殿有观音殿。文昌殿的对联日::‘文明奇才,居然上界昭万古;昌盛翰墨,气运朝天显千秋。”观音殿的对联曰:“普度众生,玉萃瓶中出灵气;慈悲为怀,莲花座上显慧风。”
  三官庙内还有关圣殿、天后宫、财星宫、钟鼓坊等处。关圣殿的对联曰:“万古忠心同日月;千秋义气壮山河。”天后宫的对联曰;“莫气遥屈江天外;坤德长垂泽国中。”财星宫的对联曰;“一手黄金财主老;满天白发寿星公。”
  冠头岭王龙庙
  王龙庙位于冠头岭西麓的“廉阳古洞”(王龙岩)内,为一逼临大海的岩窟小庙。该庙依山傍海,外宽内狭,岩洞深约11米,高约4米,后有小洞。从前该庙香火颇盛,有庙祝看护。供奉有王龙公(海龙王)、观音、千里眼、顺风耳等菩萨。因古洞小庙里祀奉有海龙王神像,故称此处为王龙岩。
  据明嘉靖编的《广东通志》载,洪武八年(1375年)明巡捡郭成驻军冠头岭,建有“廉阳古洞”和镇海庙。在“廉阳古洞”内的王龙庙,也许就是《广东通志》称的镇海庙。
  以前,庙前曾有一副石刻庙联曰:“王恩周海角;龙气起冠头”。在“廉阳古洞”内,也有一副石刻楹联:“龙岩清幽英灵可寄;古洞深邃道德之居。”其横批为:“廉阳古洞”。1936年,地方商绅和渔民曾募捐修复该庙,后遭破坏。
  庙前沙滩上,以前曾有一片高约二三米的礁石林。每当西南风起,浪击礁石林和峭崖时,潮涌澎湃,撼声回环,响若奔雷。但见珠玉四溅,雾雨升腾,蔚为壮观。若在小庙内听涛观潮,也颇有情趣。这些胜景,曾被称之为北海八景之一的“龙岩潮音”。可惜这些礁石林,以前在建港取石时遭到破坏。每年深秋重阳节,都有很多人到王龙岩一带观赏山海胜景。
  南先琶砗痛笸趺
  南先琶砗痛笸趺砦挥谀显〕∨员撸娑匝滩ê祈档拇蠛#骋啦懔钟裘墓谕妨胛玻缇靶憷觯慊鹦耸U饬阶硎橇谝黄鸬摹C碛蠲胬郊洌钜婚海采浇峁梗棵砀髡家患洹C考涿淼拿婊40平方米。
  大王庙供奉水口大王、境大老爷、过海婆婆。其门联曰:“大德如山重;王恩似海深。”
  三婆庙供奉海神天妃娘娘菩萨。其门联曰:“坤仪堪配地;水德可参天。,’
  这两座庙的左侧,还有一座露天的小土地庙,名叫“兴安社”。其庙首有联曰:“社地有尘风代扫;坛台无灯月照明”。里面还有一副对联曰:“风上浪潮笑笑;夜来海歌声声。”这些庙联,遣词工整,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涠洲岛三婆庙
  涠洲岛的三婆庙,又名天后宫,位于涠洲岛南湾港西北岸峭壁下的一个岩洞内。岩洞呈斜三角形,据工程人员测,洞深36米,外高46米。庙宇面阔三间,进深三楹。庙的东侧,有几株古榕树,盘根札于悬崖上,浓荫苍翠。
  庙内的后殿,正中祀奉有海神三婆婆。三婆婆神像的左右,分别是千里眼和顺风耳两尊小菩萨。后殿的左厢,祀奉三婆婆的哥哥三王爷爷。后殿的右厢,祀奉一块长约70公分商的神主牌。神主脾上写着:“三婆庙始创人黄开广大人位”。
  此庙历史较长,历代曾作多次修复。据民国编的《合浦县志》卷一载:在合浦“南城外有座天后庙,相传来自涠洲,清初徙涠洲民于内地,神像为居民奉之俱来。”
  此庙曾有这样的传说:以前有位朝廷武官黄开广,曾率兵船来涠洲岛征剿海盗,初因找不到海盗,一怒之下把小庙烧毁了。后因种种不顺,复又求请神庙保佑,许愿将海盗剿除后,再新建一座神庙。后来黄开广真的如愿将海盗剿除,在涠洲岛还愿再新建一座神庙。现在三婆庙内,还祀奉有黄开广的神主牌。
  此外,该庙门前的一副迭字对联,也是很新巧奇丽,妙趣横生的:“神庙朝朝朝朝朝朝应;海水长长长长长长流。”据说,此副对联是某一状元撰写的。
  这副迭字对联,利用我国文字一字多音,同音假借的方法而写成的。“朝”字,可读为朝夕的“朝”(音“招”),也可读作朝拜的“朝”(“朝”与“潮”同音)。“长”字,可读为长久的“长”(“长”与“常”同音),也可读作长大的“长”(“长”与“涨”同音)。若从一字多义和古音通假的角度来解读,此联可用同字异音法去阅读:
  神庙朝(音“潮”),朝(音“招”)朝(音“招”)朝(音“潮”),朝(招)朝(招)应;
  海水长(音“涨”),长(音“常”)长(音“常”)长(音“涨”),长(常)长(常)流。
  上联可解为:神庙朝(向神庙朝拜),朝朝朝(朝朝朝拜),朝朝应(朝朝应验。朝朝即天天)。
  下联可解为:海水长(海水潮涨),长长长(常常潮涨),长长流(常常潮流)。
  三婆庙还有一副贴在门柱上的对联:“天后有深仁,东海筹添福永享;元君具大德,南山祝颂寿无疆。”
  天后宫的庙前,还立有一块清朝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立的封岛碑。石碑呈长方形,高约l.5米,宽约0.7米。当时两广都督堂,在碑石上曾刻有告示,意思是:“涠洲、斜阳两岛孤悬大海,最易藏奸,故永远封禁不准来此居住,敢违抗者定将问罪”。这块封岛碑,正是清嘉庆年问封禁涠洲岛的历史见证物。到此庙一游,读览碑文,将可重温这段封岛历史。这将有游庙,有如读史之情趣。涠洲岛的三婆庙,有专人管理,也有占卦算命的先生坐堂。
  北海村的文武庙和天后宫
  文武庙和天后宫,均位于海角路市淀粉厂东侧,在独树根造船厂内。两座庙宇并排,坐南朝北,面向大海。天后宫在西,文武庙在东。据说,两庙均建于l927年。因1925年大革命时,原位于庙后街(今新兴一街)北面的文武庙,以及位于外沙桥南面的天后宫,两庙的菩萨均被捣毁,后来,北海市群众捐款,迁建于北海村。即位于解放前北海村东头村与西头村两村之间的地段。
  北海村,是一条较早的村落。1963年,在北海村附近基建时,曾有王莽改制时所铸的“大泉五十”及“货泉”等汉代钱币出土。尔后,汉钱出土亦有所闻。1965年基建时,又挖出“大泉五十”一大瓦瓮,约有千余枚汉代钱币。这说明北海村这地方历史悠久。
  解放前,北海村分东西两条村,均在海角路北面,靠近港口。东头村约在今广西区船厂至北海边防检查站这一段,西头村约在市淀粉厂及其稍西这一段。解放后,因建设的需要,政府将海角路北面的地段,安排作机关单位和企业用地,北海村相继迁到海角路南面建村。新的北海村,其范围东至酿酒厂,西至水产加工厂,南至独树根村,北至海角路。
  位于老北海村的文武庙和天后宫,其建筑结构和新旧程度都是一样的,应是同时期的建筑。每庙均面阔三问,进深两楹;庙面宽约14米,进深约28米。两进屋前后之间,有一长为6米、宽4.5米有瓦盖的连接廊相连。每庙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庙前均立有两根花岗岩廊柱,廊柱上原有对联,文革时期被灰浆所填盖,已看不清字迹。庙门头“文武庙”三字和“天后宫”三字,以及两庙的大门两旁的对联也均被灰浆所填盖。前廊墙壁上,原绘有一些“八仙过海”“松鹤延年”一类的壁画,但现在已残旧摸糊。解放前,两庙均香火较盛,有很多群众和船民参拜,还有一叫释云的尼姑管理。此庙宇,解放前也曾是我地下党经常活动的地方。
  现庙宇已残旧,耳房已被拆建厂房,但主体建筑尚存。据说,解放后,两座庙均为独树根村公所所占用。大跃进时期烧菩萨后,水产公司用作职工宿舍。后来,北海村以土地与水产公司置换,将庙宇用作修造船厂的车问和办公室。在天后宫的西面,原来还有一座观音庙,后被市淀粉厂拆毁。
  据北海村的村民反映,文武庙以前的门联曰:“芳名不朽;遗风犹存。”庙内以前供奉的菩萨,主要有文昌、关帝。一文一武。还有关平和周仓。第二进屋也有对联,但均为灰浆所盖。
  天后宫以前的庙门对联曰:“清澄海北;惠溥天南。”该庙以前供奉三尊菩萨,坐正中者是天后,天后两边分别是天妃和清惠夫人。在天后宫的后进屋,在一根花岗岩的石柱上,刻有“同治四年秋月b旦立”等字。这说明天后宫和文武庙,很有可能是同治年间兴建的。清同治四年,是l865年。b旦,即吉利日子。
  北海村新的文武庙、天后宫和观音庙
  这三座庙,均位于海角路南面的北海村庙宇大院内,距离位于海角路北面的北海村老文武庙和  天后宫,约有几百米。庙宇大院的面积约有两亩多。文武庙和天后宫,建在庙宇大院的东北角,约建于l995年。观音庙建在庙宇大院的西北角,约建于2000年。观音庙前,还建有一座八角凉亭,供村民闲聚聊天。在庙宇大院的东南角,建有一座较大的露天戏台。戏台面向天后宫和文武庙,供演庙堂戏用。演庙堂戏时,庙宇大院可容纳观众约二千人。
  这三座庙,均坐北朝南,都是小庙。庙宇面阔约五米,深约七米,每座庙的面积约35平方米。庙的前廊均绘有“花开富贵”、“松鹤延年”、“红梅迎春”一类的壁画。
  文武庙,供奉关帝和文昌两位菩萨,还有关平和周仓。其庙联曰:“芳名不朽;遗风犹存”。与老文武庙的庙联相同。其门旁,还有一副做诞期时贴的对联:“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眉。”这是称赞关公的对联。
  天后宫,供奉天后、天妃和清惠夫人三尊菩萨。其庙联曰:“清澄海北;惠溥天南。”与老天后宫的庙联相同。其门旁,还有一副做诞期时贴的对联:“泽恩浩荡常流海;覃德巍峨独配天。”
文武庙和天后宫的旁边,还有座露天的小土地庙,是以前该村三座土地庙合并一起凑成的。在神台上,有以前三座土地庙的三块神石。这三座土地庙分别叫福安社、福海社、东安社。小土地庙有两副对联。外面一副对联曰:“福寿康宁歌盛世;安居乐业享太平。”里面一副对联曰:“福泽四海;保境平安。”
  观音庙,供奉两尊观音,一坐相,一行相。其庙门的对联曰:“慈云永护莲花座;清雨匀沾紫竹林。”该对联的字,是北海书法家唐雄先书写的。其门旁,还有一副做诞期时贴的对联:“紫竹林中施妙法;莲花座下蕴玄机。”这是称赞观音的对联。
  这三座庙,一年有好几个诞期:二月初三为文昌诞,三月二十三为三婆诞,六月二十四为关帝诞。观音诞一年也有好几个:二月十九为观音诞生日,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日,十一月十九为观音出游日,这几个日子都叫观音诞。该庙宇大院,配有专人管理。
为了酬神祝福,以祈人神同乐,每年村民又集资请戏班演庙堂戏,一年约演一两次。
                    墓
  清末二品将军墓
  清末二品将军墓,位于市教育局办公楼往南约l l0米处,西距广东路约1 10米。墓主是清末龙门协水师副将李庆云将军,辞世于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上旬。
  李将军是广东嘉应州(现在梅州市)人,年轻时跟随大姐做小买卖,后从军,在钦州龙门协水师任职。据l905年出版的《北海杂录?职官》载:“龙门协,现任者为李协镇庆云,嘉应州人。衙署向设龙门,每年数月移驻北海。”协镇,即副将,隶属总兵,统理一协之军务。龙门协衙门虽然设在钦州龙门,但李庆云将军每年也有数月,到北海水师行台坐镇,处理海防军务。他还在北海置有房产,开设几问珠宝店,名为“春和堂”。
  据说李将军去世半年后才下葬,主要是在这半年内选择墓地、修筑墓园。李将军的棺材共两副。大棺材长约2.8米,宽约2米。大棺材内又装有小棺材。小棺材是装殓遗体的。小棺材旁的空间,也许是放置陪葬品的。未下葬前,棺材用黄糖、石灰、细沙、青油等物拌匀密封,以防止泄出臭味。据说,李将军的家人曾在十二间屋村的东侧购地l0亩作为墓园地。
  李将军的墓园,座西北朝东南,由坟墓、后土、拴马柱等到三部分组成,用三合土构筑。坟墓的墓圈呈半椭圆形,墓墙前后距离,长约l8米,宽约8米。
  墓顶如帽状突起,坟墓前立有一方大墓碑,高ll3公分,宽l28公分,厚31公分。墓碑顶部呈弧圆形。在墓碑两侧,各嵌有半葫芦形的装饰构件。
  在墓碑碑额处,横刻有“首世兵”三字,文字走向由右至左。“首世兵”的意思是什么呢?莫非死者是他们家族中首次当兵的?墓碑两侧刻有一副对联:左边上联为:“龙门贻盛绩”;右边下联为:“马鬓喜荣封”。该对联,反映了墓主生前建树功业的地点和因由。
  墓碑中间为一正方形石碑,石碑的高、宽均为80公分。在正方形的石碑上,直书阴刻七行字,其中石碑两侧阴刻一副对联。左侧上联为:“俎豆千秋鼎盛”;右侧下联为:“佳城万古流芳”。“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的器具,引申为祭祀、崇奉之意。此对联的意思大概是:“子孙后代如果都生活富裕,千秋祭祀一样兴盛;李将军的功业,将在美丽的北海万古流芳”。
  石碑的正中阴刻有:“皇清诰授武功将军刚毅庆云李府君之墓。”李庆云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被皇帝授予武功将军,属从二品武官,比正二品官低一级。其官服面前绣有“狮子”图案,官帽饰有珊瑚顶。
  在石碑的上联内侧,刻有“新汉民国元年岁次壬子三月上浣吉旦”和“戌山辰兼辛乙”等两行字。第一行文字说死者辞世于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上旬某一吉祥日子。“岁次壬子”即农历“壬子”年,“上浣”即上旬,“吉旦”即吉日。第二行“戌山辰兼辛乙”,即表明坟墓的方位朝向:坐西北朝东南。
  李将军墓地的选择和朝向,以前是经过国师风水先生确定的。我国古代地理方位表示,有几种方法,其中有:阴阳、五行、四季、五色、左右、八卦、数字、天干地支等,“戌山辰兼辛乙”是采用天干地支法表示地理方位的。
  在石碑下联的内侧,又刻有两行字,说明后辈立碑的祭祀人。第一行是:“先逝男锦荣”。“先逝男锦荣”,即是李庆云的儿子李锦荣,因李锦荣死于其父亲李庆云之前,故说是“先逝男”。李庆云除了儿子李锦荣外,还有女儿,但过去重男轻女,女儿的名字不上墓碑。第二行是:“祀孙荣生、荣贵泣立”。单一“荣”字,“生”、“贵”两字并列于“荣”字之下。“祀孙”即祭祀的孙子,李荣生、李荣贵都是李锦荣的儿子。“泣立”,即悲痛地树立墓碑。
  墓碑的背面,雕饰有双层圆圈,大圆圈内有小圆圈。大圆圈直径70公分,小圆圈直径46公分。
  墓碑后面,是墓穴封顶,分两层圆台,高约80公分,其中上层高约26公分。上层圆台直径l53公分,下层圆台直径约360公分。
  坟墓四周建有圆形墓墙。在坟墓的后墙,又雕饰有一双套圈、大小圆圈相套。大圆圈直径40公分,小圆圈直径31公分。坟墓后墙的双圈雕饰,与墓碑后的双圈雕饰相对应。也不知其用意如何。
坟墓的后面墓墙高约40公分。后面墓墙外还建有矮墙。高矮墙之间留有小排水沟。
  墓碑前建有四级拜台。拜台一级比一级低落,一级比一级宽阔。这可能与等级辈份拜祭位置有关。后辈份的人多,站在下级拜台拜祭,需要位置要宽阔一些。墓碑前的四级拜台长约l3米。近墓碑的第一级拜台宽约5米,上筑有宽约1.5米的供放置祭品的小平台;第二级拜台宽约6.5米;第三级拜台宽约9米;第四级拜台宽约10.5米。在三、四级拜台之间,两边各建有一小截矮墙,矮墙相对处,各砌有一台墩。据说,以前在这两个台墩上,曾放置有一对石狮子,现已无存。
  墓前两侧建有一对“拴马柱”,“拴马柱”离坟墓的前墓墙约有l6米。拴马柱是供扫墓人拴马用的,以前有钱人家去扫墓,大多都是骑马的。“拴马柱”高1.7米,四方形,一面宽l6.5公分,另一面宽18.5公分,花岗岩石质。拴马柱树立在一团馒头状的三合土的土墩匕,其直径约l.8米。
  在两根“拴马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东北这根“拴马柱”阴刻上联为:“忠骨瘗佳城,山川增色,绩著清邦,此日已骑鲸去”;西南这根“拴马柱”阴刻下联为:“将才居绣壤,草木知兵,形归吉穴,他年应化鹤来。”瘗,音意,埋尸体或随葬物。拴马柱上刻的这副挽联,对得还算工整、贴切,意蕴不错。
  李将军坟墓后面,相距约16米,是该墓的“后土”。“后土”,即坟墓的土地神。“后土”呈长圆形,长8米,宽6米,“后土”有墓碑及拜台两部分。“后土”石碑高90公分,宽60公分。石碑上阴刻有:“本山后土龙神位”等字,在“本”字两旁,刻有“李”和“姓”两字,即注明是李家坟墓的后土龙神位。拜台有两级。后土墓碑两侧,建有高约90公分高的墓墙。
  过去,在婚配上都是讲究门当户对的。据说,二品官李庆云,也与同时代的钦州名将刘永福、冯子材有姻亲。刘永福的干女儿嫁给李庆云的儿子,冯子材的儿子娶李庆云的女儿。在刘永福的公馆“三宣堂”内,悬挂有额匾“建威第”,可见刘永福是建威将军。而冯子材,曾被诰授荣禄大夫建威将军。这两位建威将军都是正一品武官,相当于内阁大臣。
  李将军去世后,据传李府曾雇请专人,在李将军的墓园早晚烧香照料。
  我国历代盗墓风行。李将军的坟墓也难幸免。据说,于l990年1月14日的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李将军及其梁三夫人的坟墓,均遭到盗墓贼的洗劫。李将军的后人,后来曾沿着坟墓的盗洞深入到李将军的墓室查看,随葬品已被劫掠,只剩下两副棺木及先人的骸骨。
  李将军是外乡人,以二品官的身份埋葬于北海,其规格之高,实属少见。该墓园有一定的历史  价值和人文价值。
  清末二品夫人墓
  清末二品夫人墓,位于李庆云将军坟墓西北约30米处,北距北海市教育局办公大楼约80米,西距广东路约l00米。用三合土构筑。
  该墓主是清末二品官李庆云将军的第三夫人,死于民国二年(1913年),即是李将军去世后的第二年。
  二品夫人墓,由坟墓和后土两部分构成。坟墓的墓圈呈半椭圆形,座西北朝东南,坟的朝向与其丈夫李将军墓朝向一致。坟墓的墓圈前后长约11米,宽约7米。墓穴封顶呈马鞍形。坟墓封顶的前面,立有一石刻墓碑。碑高90公分,宽60公分。在墓碑左右,各嵌有半葫芦形的三合土装饰构件。
  该墓的石碑上,阴刻有四行碑文。中间这行是:“前清诰授二品夫人显祖妣梁三夫人之墓”,表明墓主的身份。因墓主死于民国,是清朝诰封的二品夫人,故称“前清诰授二品夫人”。
  诰授,亦即诰封,根据明、清两代对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授予封典的制度,五品以上的官员用皇帝的命令授予,称为诰封。五品以下的官员用敕命授予,称为敕封。“显”,即对已去世的人的美称,“妣”,是已故的母亲。“显祖妣”是对已去世祖母的美称。“梁三夫人”即墓主姓梁,排行第三的夫人。墓主的丈夫生前有五位妻子,前两位妻子没有男孩生育,只有第三位妻子生有男儿李锦荣,故第三位妻子被立为正房。皇帝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诰封时,只授予第三妻室为二品夫人。
  墓碑的左边,刻有“中华民国二年五月中瀚吉旦”,表明墓主去世的日期,即去世于民国二年(1913年)五月中旬某吉祥日子。“中擀”即“中浣”,一月之中旬。唐代制度,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沐一次,浣,即洗也。后来因此沿习称每月的上、中、下旬为上、中、下浣。吉旦,即吉日。
  墓碑的右边,刻有两行字,靠近中间的这行是:“先逝嫡男李锦荣”,因亲生子李锦荣死于其母亲梁三夫人之前,故日“先逝嫡男”。第二行字为:“祀孙荣生、荣贵跪立”。表明立碑祭祀人为墓主的孙子李荣生、李荣贵。
  梁三夫人墓有三层级拜台,墓碑前建有一宽约90公分供放置祭品的小平台。
  坟墓后约8米处,有该坟的后土。后土有二级拜台,拜台宽约3米。后土石碑高60公分,宽30公分。碑石刻有两行直书碑文,中间一行为:“本山后土龙神位”,其右侧一行为“李氏立”。碑石两边筑有一高60公分的墓墙抱着前级拜台。
  虽然“清末二品夫人墓”的规摸,稍比“清末二品将军墓”小,但也不失为一处具有人文价值的墓葬。二品夫人墓与二品将军墓相距不远,古色古香,已构成了一处人文景观。
  皇恩仕郎安人墓
  清同治年间二次葬的仕郎、安人墓,是座夫妻合葬墓。位于高德镇横路山村的东北方,西距横路山小学约l.5公里。该墓坐东朝西。墓前立有一方墓碑。墓碑前,有用三合土筑成的拜台及有石香炉。墓前方的两旁,立有两根栓马柱。
  该墓碑高l06公分,宽62公分,厚l2公分。墓碑两旁,用三合土筑有半葫芦形的护碑装饰构件。
  墓碑上,刻有三行直书碑文。分别标明下葬时问、墓主身份及祭祀立碑人。左边一行标明了下葬的时间:“同治庚午季春中浣吉旦”。即同治九年(1870年)三月中旬吉日。
  中间一行标明墓主的身份:皇恩仕郎安人耆寿有三显考护厚陈妣俭顺洪太府君孺人墓。这行碑文,承蒙皇帝恩泽的“仕郎”与“安人”两行字,并列于“皇恩”两字之下。“考护厚陈”与“妣俭顺洪”两行字,并列在“显”字之下,“太”字之上。“府君”与“孺人”两行字,并列在“太”字之下,“墓”字之上。
  该墓为夫妻合葬墓,男的有“仕郎”官阶。据《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常识》关于“清代文武官阶简表”载,文官有“征仕郎”及“登仕郎”,却未见列有“仕郎”这个官阶。“征仕郎”为从七品官,“登仕郎”为正九品官。
  女的封为“安人”。据《辞海》载,“安人”,明清时为六品官之妻的封号。按照明清的封典制度,妻子封六品,丈夫也应是六品官,那么“仕郎”也应是六品官。但找不到“仕郎”是六品官的出处。是不是刻墓碑时搞错,将“侍郎”刻为“仕郎”呢?看来也不可能,因明清时代“侍郎”的官阶为正二品官,正二品官妻子的封号不会是六品“安人”的。
  “耆寿有三显”是什么意思呢?古称六十岁为耆,“耆寿有三”,即是死者寿年为六十三岁。“显”是对已逝者的美称,“显考”是对去世父亲的美称,“显妣”是对去世母亲的美称。“显考护厚”,即去世的父亲为人宽厚;“显妣俭顺”,即去世的母亲勤俭温顺。“陈太府君墓”,“陈”是去世父亲的姓,“太”是对辈分高或身份高的人的一种尊称,“府君”,是旧时子孙对其先世的敬称。“洪太孺人墓”,“洪”是去世母亲的姓,“孺人”,旧时通用为妇人的尊称。孺人,也有说是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等。但在这里,孺人应是妇人的尊称,因前面已有“安人”的封号了。
  右边一行碑文标明祭祀立碑人的称谓。有子、孙、曾孙的名字:“祀男陈家(行、泰、吉)孙克(渊、从、生、湘、材、嵩、参、清)曾孙(可、所、以、静、定)培跪立”等字。儿子“家”字辈,“家行”、“家泰”、“家吉”三个儿子,只写一个“家”字。“家”字之下,“行”、“泰”、“吉”三字并列。孙子“克”字辈,分两行,“克渊”、“克从”、“克生”等只写一个“克”字,“渊”、“从”、“生”、以及“湘”、“材”、“嵩”、“参”、“清”等并列。曾孙“培”字辈,“可培”、“以培”、“所培”等,只写一个“培”字,“培”字之上,有“可”、“所”、“以”、“静”、“定”等字并列。
  栓马柱,是祭墓人用于栓马的,也有装饰墓园,提升墓主身份的作用。位于墓前两边的栓马柱,距墓的墓圈约有28米,两根栓马柱之间的距离约20米。花岗岩凿成的栓马柱,高出地面l58公分。栓马柱呈四方形,一面宽l8.5公分,另一面宽14公分。栓马柱筑立在一直径约70公分的三合土的土墩上。
  在两根栓马柱上,均阴刻有对联。左边这根栓马柱刻有上联为:“龙翅顾祖千年成,水聚山明真毓香;”右边这根栓马柱刻的下联为:“虎抱联峰百世兴,龙幡虎踞实钟灵。”这副对联在字、词、句等对仗方面还算不错。但在平仄声处理方面,该上联最后一字应“仄”声,今已成“平”声字“香”,有违于上(联)仄,下(联)平的对联声调规律。
  这座仕郎、安人墓,是那方人士的呢?是横路山村人士的。我在横路山村一间破旧老屋的神位牌上,见到一方神主牌上木刻有:“皇恩仕郎、安人耆寿有三显……”等金粉字。这与该墓碑的墓主身份是相同的。
  皇清国学生墓
  该墓位于高德镇横路山砖厂的东边,距砖厂约200米。墓坐西朝东,面对西村港。墓圈长圆形,东西长约l7米,南北宽约6米。墓圈周围用三合土砌有半圆形的低矮墓墙。圈内用三合土构筑三级拜台。有三座坟墓平列。每座坟均立有石碑。石碑两旁用三合土筑有半葫芦形的护碑墙。每块墓碑均高ll6公分,宽66公分,厚9公分。坟墓前两旁,立有两根栓马柱,栓马柱距离墓圈约有8米。
从三块墓碑的碑文看,中间这座墓主人是皇清国学生,其左边这座坟为皇清国学生 的妻子,其右边这座坟为皇清国学生的妾(小老婆)。
  中间这块墓碑上,刻有三行碑文。中间这行阴刻有:“皇清国学生陈太晚公之墓。”左边这行应刻有下葬的13期,因该墓左右两边的妻、妾碑文,均刻有“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吉旦”等字,故中间这块碑文便省去下葬日期。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岁次戊申吉旦”,即农历戊申年吉日。
  “皇清国学生”是什么意思呢?即是大清国子监的监生。皇清,即大清。皇者,大也。国子监,简称“国学”,是封建王朝的中央教育机构。能选人国子监读书的,都是官僚贵族子弟。国子监可称作是贵族学校。凡有入监读书资格的,称为监生。监生的获得,有几种途径:一是皇帝特许,一是地方保送,一是捐纳而得,一是凭借上代余荫得官的资格而获得。有些监生,作为出身,都不一定在监读书而给予一定的官职。监生的官职有多大呢?可从他妻子的封号中可知。“陈太晚公”是什么意思呢?“陈”是死者的姓,“太”是对身份高或辈分高的人的尊称,“晚公”是死者孙子对死者的称呼。
  该墓碑右边两行碑文,都是祭祀立碑人的名字:一是“厌世男克鹏”,一是“祀男克(孚、雍、忠、雄)孙(左、以、佑、逢、俱、汝、造、万、彩、果)培跪立。…‘厌世男克鹏”,是墓主的儿子陈克鹏,因陈克鹏比父亲死得早,故称“厌世男”。另一行祀男‘‘克’’字辈的有“克孚”、“克雍”、“克忠”、“克雄”,墓碑只刻一个“克”字,“克”字下有孚、雍、忠、雄等字并列。墓主的孙子是“培”字辈,称“左培”、“以培”、“佑培”等,故在“培”之上列有左、以、佑等字。“跪立”,“跪”,即后辈立碑人对先人的孝敬之辞。“立”,即是树立墓碑。
  陈晚公妻子的墓碑,刻有四行碑文,左边一行为下葬的时间:“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吉旦”。中间这行碑文为墓主:“皇清安人耆寿有六勤慎陈母郭李孺人墓”。“安人”,明清时为六品官之妻的封号。“耆寿有六”,即终寿六十三岁。“勤慎陈母”,即勤俭慎重的陈家人的母亲,死者的儿子称死者为母亲。“郭李”,是陈母的姓(复姓)。孺人,即对妇人的尊称。右边两行字为:“先逝男克鹏”和“祀男陈克(孚、雍、忠、雄)孙(左、以、佑、逗、俱、汝、造、万、彩、果)培跪立”。“先逝男”与“厌世男”意思相同。
  陈晚公妾的墓碑只刻有三行碑文。左边一行是下葬的时问,与陈母郭李碑文相同。中间这行为“皇清庶母耆寿顺直陈太母姚孺人之墓”。“庶母”,是子女称父亲的妾。“耆寿”,即寿年六十岁。“顺直”是“温顺正直”。“姚”是死者的姓。“顺直陈太母姚”,即陈家太母姓姚,生前温顺正直。右边这行是祭祀人立碑人的碑文,基本与陈母郭李的碑文相同,只少了“先逝男克鹏”,因先去世的陈克鹏是大婆陈母郭李生的,故庶母这边碑文便省去了。
  墓前的栓马柱,离地面高160公分,石柱四方形,一面宽l8公分,另一面宽14公分。两根栓马柱均阴刻有对联。东北这跟栓马柱刻上联:“双凤朝阳,聚气藏风皆盛代,郁孚一手,固收千红水;”东南这根栓马柱刻下联曰:“一龙纳甲,明山秀水俱流芳,美矣三胎,脱嫩万里山。”这副对联对仗非常工整,含义也好,不失为一副墓园佳联。
  皇清国学生三人墓,是横路山村人葬的。我在横路山村一座老屋的神位牌上,见到一木刻神主牌,刻有与这墓碑碑文相同的先人身份:“皇清国学生耆寿和厚君陈晚公……”和“皇清例赠耆寿有六庄顺显妣郭李孺人……”等。上述这些神主牌位,并与“皇恩仕郎、安人耆寿有三显……”等神主牌位在一起,可见“仕郎、安人”应是“皇清国学生”的先辈。他们都是同一家族的。
  “皇清国学生墓”和“皇恩仕郎安人墓”,都是晚清墓,虽然规格和官职不算高,但在北海地区亦不多见。
  在横路山村的周围,现在还散落有几座明代墓葬,在横路山村村内,尚存在有明代风格的木构老屋。面阔三间、进深三楹的老屋旁,还残留有不少石板、石条、石柱等古构件和古树。由此可见,这间明清老屋,当属以前的大户人家。
  横路山村,是条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村庄。这些古墓葬及老屋等历史陈迹,对研究乡村发展史、民俗史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皇清待赠墓
  皇清待赠墓,位于南康圩东北方约7公里的“下担村”东头。是一座颇有气派的三人合葬墓。用三合土构筑。
  该墓坐西朝东,面对铁山港。其墓圈前后长约l0多米,外圈砌有半圆形的墓墙,墓圈内砌有拜台。
  这座古墓墓圈内,平列有三座坟墓,应当是二次葬的。均是清乾隆年问下葬。其中一座墓立碑于乾隆庚辰年,即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一座墓立碑于乾隆丙申年,即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一座墓立碑于乾隆甲寅年,即乾隆五十八年(1794年)。墓碑上的碑文,因年代久远,已残缺不清,较为容易认出的字有:“皇清待赠……”等字。“皇清待赠……”即是去世于清代的先人,还有待皇帝赠予荣典。“皇清”,即大清。
  按清代的封典制度,皇帝给予官员封典,官员本身称为“授”;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和妻室,存者称为“封”,已死的称为“赠”。上面这座古墓,墓碑上有“皇清待赠……”几字,看来这三人合葬墓应是比较有权势的人家所葬。“待赠”,即是将要按家人不同的官阶对死者赠予一定的荣典。我曾在横路山村一间破旧老屋的神位中,看到姓陈人家的一座神主牌,上面写有“皇清待赠……”等字。这座“皇清待赠”墓,是不是横路村姓陈人家的,还未详尽考究。
  明末曹大公墓
  庙山的曹大公墓,位于高德庙南侧约350米处。坟墓坐北向南。墓碑高120公分,宽60公分,厚l5公分。墓碑顶呈半圆形,是明代墓葬的标志。
  墓碑上刻有“口口德庄显政功曹大公”等字,前头两字已模糊不清,用口口表示。这位曹大公显然姓曹,名德庄,可能是一位有地位、有名声、有政绩的知名人士。该墓葬于明末崇祯乙亥年,即崇祯八年(1635年)。听说墓主是军屯村的大户人家。简历不详。
  据传,该墓初葬时,墓地选在今“高德庙”址处。很多风水先生都看中这个地方,认为是白马地。但下葬时,发现挖开的墓穴中滚出一个香炉,而且风雨突来。墓主家人认为,这可能是神灵不许葬于此地的暗示。于是,在离墓穴南侧约350米处另行安葬。
  2000年前后,该墓地因邻近北海二级公路,墓地周围被征用作汽车维修厂,该墓迁走。
                    园
  瑞园,位于北海市政府大院东边,解放前是北海豪绅、五区区长刘瑞图的私家住宅。今为市妇联、市共青团和市党史办等三个单位的办公场所。
  瑞园建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为一长方形、三层楼、四合院式的建筑。长38米,宽18米,建筑面积为548平方米。中间有一长10米、宽6米的长方形天井。天井四周的三层回廊均为卷廊式结构,墙体及门框均有雕饰线,具有西式建筑风格。该建筑以中间天井,营造明亮通透的空间,底层又似四合院式,故又具有中国建筑的特色。
  瑞园这幢建筑,具有如下特点:
  1.是解放前北海近现代富有代表性的豪绅私家住宅。解放前,北海有瑞园、桂园、柏园、梅园、黑楼、吴家园等知名豪绅私家住宅,这些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现在所剩不多。瑞园算是保存较好的一幢,是北海近现代豪绅私家住宅的历史见证。
  2.是北海近现代建筑技艺的见证。瑞园这幢建筑,为北海著名的建筑师衡兴隆设计建造的,该建筑在体现北海近现代建筑技艺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陛。
  3.造型优美,环境清幽。瑞园以中西结合的组群布局,产生多层次,大深度的序列空间。其空间艺术、视觉艺术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其周围有古树名木衬映,环境优美。
  日,北海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梅园,位于中山东路204号。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20米。该园建于民国l912年至l913年问,园主是梅弼如,广东省台山县人。清末民初,梅弼如曾任广东海军的管带(即舰长),常随军舰到北海驻泊,后在北海购地建私家庭园。
  在梅园内,建有一组中西合璧的仿四合园建筑,即在一60多平方米的天井前后,建有两幢两层小洋楼。在天井两侧,又建有书房,小屋等。两幢楼房的建筑面积,约500多平方米,建筑风格中式西式均有。园内还植有一些名贵花木。梅园门前,以前挂有“梅福庆堂”匾牌,彰显了大户人家的风范。
  梅弼如年青时,曾随父母在新加坡生活,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l8岁时离开新加坡回国,先后在香港英国军舰和广东海军服役,在轮机、驾驶、枪械等技术方面比较精通。曾任广东海军“广金”、“宝壁”、“保民”等军舰的舰长。经常驻泊北海和在北海至越南的洋面巡航。
  《北海杂录.职官》曾有一段有关“广金”兵轮的记载:“广金、安澜兵轮,派巡廉属洋面一带,无事则驻泊北海口岸,以资镇守。凡廉钦属兵饷,多借该轮由省运到。”
  梅弼如去世于l926年,终年62岁。墓碑上刻有“弼如梅府君之墓”等碑文。梅园,是外地军官在北海建造的遗存不多的一处私家庭园。
  柏园,位于文明里一小巷内,门牌为l05(旧牌l01)号。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园内建有一座两层小洋楼,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还建有一些杂物房。在较为宽阔的私家庭园内,花木映衬,环境较清幽。
  该庭园约建于20世纪30年代,据说是地主林绍生所建的。该园的小洋楼,呈正方形,楼房四边均约20米。二楼中间开有一东西走向、宽约4米的通道,以便通风透光。在该楼南北向的窗户顶上,均安装有用钢筋水泥建成的遮荫挡雨的窗棚。这种装置在北海并不多见。
  柏园的大门建在庭园的东南侧。大门顶上,雕有一幅约40公分直径的八卦图,八卦图雕塑呈八角形。在八卦图雕塑两旁,各雕有一朵盛开的花蕾,使大门显得比较神秘和讲究。
  柏园,解放前曾是有钱人家的私人住宅。解放后,一度作为北海中学的教师宿舍,现已成危房。
  桂园,位于朝阳里24号,约建于20世纪20年代。据说是广东省银行行长沈载和(合浦白沙人)在北海所建的私家庭园。以前,园内生长有两棵百年以上的大桂树,桂园也许因此而命名。
  该园占地约2,000平方米,坐北向南。以前,前门的门楼两旁有小屋。园内建有一幢二层小洋楼,在小洋楼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排西式平房。西式平房有回廊、有拱形大开窗,门口有多级台阶。东面西式平房一般用作客房、书房等用。西面西式平房一般作厨房、雇员宿舍用。另外,还在后园建有些杂物房。在宽阔的园内,种植有含笑、杨桃等花草树木,环境清幽、恬静。
  于1927年前后,北海市政筹备处,曾设在“桂园”办公。l938年11月,中共广东省派特派员周楠来合浦,曾在“桂园”召开了中共合浦县特别支部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20多人,选出了中共合浦县工委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等领导机构,是中共合浦县工委成立的旧址。
  解放后,桂园一度作为市政府的宿舍,后来落实政策归还沈载和的后人。约于l999年,卖给北海海关。“桂园”因年久失修,北海海关将其拆除新建海关宿舍。
  除了以上瑞园、桂园、柏园、梅园之外,北海还有好几处私家庭园:
  “邓园”。位于朝阳里今市政府宿舍大院东面。园主邓世增,解放前曾任国民党广东省第八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原藉南康,是本地的官僚地主。
  “吴家园”。位于北部湾路与文明南路交汇处的西北方,今市二医院内。园主是北海富商吴炳荣,“胜隆庄”的经理,曾是北海商会会长。其园门有对联曰:“吴本金陵称胜地;家居浦海建芳园。”
  “东方园”。位于北部湾中路与文明北路交汇处的东北方,北海中学的西南角,园主为苏东舫。东方园以前园门有副对联曰:“东箭南金成伟器;方言国语亦经纶。”
  “柏香园”。位于文明北路一处机修工场。园主是广府商人“均隆”老板谭某。其园门有副对联曰:“人海此藏身,半亩初开聊种菜;园林堪涉趣,四时不断喜栽花。”
  “大有花园”。位于中山东路正对着的海关路口处。园主李大有,以前是茶楼酒店老板,经营花园茶座。其园门有对联曰“大可评花消永日;有闲把酒问青天。”
  “孙早园”。位于四川北路与中山西路交汇西南处。已毁。园主陈子秀,其园门前以前有棵百年酸枣树,有人称该园为酸枣园。该园有副对联曰:“孙贤绳祖武;早起惜春华。”
  “振园”。位于北部湾路与文明南路交汇西南处,即市电机厂内,园主吴家振。其园门以前有副对联曰:“振奋在精神,漫诩箕裘能继武;园林得幽胜,好倾樽酒共论文。”
  “麦园”。解放前某归侨所建,位于北部湾路与文明南路交汇处的西北方,今市二医院内。
                      亭
  北海抗日战争胜利纪念亭
  该纪念亭位于解放广场东侧,原在中山公园内,1999年冬辟建解放广场时,该亭纳入解放广场内。该亭建成于1946年元旦,是北海人民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而集资兴建的。
  与纪念亭同时建成的还有一座“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纪念碑在纪念亭的南面,与纪念亭相隔不远。可惜这座“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在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因该碑上题有“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几个大字,原是国民党蒋介石高级将领张发奎
(曾任国民党第二方面军司令长官等职)题写的,当时被认为是为国民党反动派树碑立传,故在当时政治运动中被毁掉。该纪念碑为长方体,高7.7米,象征“七.七”事变的抗日战争,其四周筑有铁链相围。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亭”,在文化革命运动中没有被毁,只是该亭座四周的石碑上有些涉及到刘瑞图(解放初被定为官僚、地主恶霸)的碑文受到破坏,四块石碑当时均被灰浆所覆盖。
  该亭呈八角形,由亭的底座、亭身及亭顶三部分构成,高约l0米。亭的底座直径约8米,高约l米,有五级步阶从四面上落。该亭身,由八条方柱在亭底座与亭顶之间连接支撑,高约7米,形成八面敞开的空间。在亭中四周,建有供人闲坐的围栏长凳和走廊。亭顶平沿呈八角形、中部隆起,似八角形的帽状,“帽顶”冠以榄核形的尖顶。
  该亭是由北海著名建筑商陈兆衡承建的。纪念亭的四周,花木苍翠,环境清幽。
  在该亭底座的四周,镶嵌有四块石碑,每块石碑长l。8米、高0.4米。石碑上镌刻有“北海抗战史略”一文,记述当年北海抗日战争的部分史实。
  在解放广场修建时,日,我和市文物管理所的同事朱谦,到该亭考察碑文,作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前期调研工作。为了将碑文记录下来,我们先请工人用电飞轮将四块石碑上的一层灰浆磨掉,然后,我们再用竹木片小心清除碑文中的灰浆,再将镌刻石碑上的“北海抗战史略”一文整理出来。当时我读碑文,朱谦作记录。记录本用方格纸,按碑文直排每行七字填记。如有难辨文字,则留下空格待后考证校补。有时,两人又一起琢磨商讨。
  “北海抗战史略”碑文,文字直排,阴刻,无标点,繁体字,每行七个字,有少部分字已看不清。全文不足1,000字。该碑文记述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这段时间,北海军民抗战的史实。着重记述l939年日军攻击冠头岭、地角炮台的北海保卫战、1941年3月日军占领北海一星期奸淫劫掠的暴行,以及l944年冬日军战略撤退经过合浦、北海等地有关史实。该文所载北海抗战史实,大体都较简略清楚。
  由于“抗日战争胜利纪念亭”,是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而建的,在其亭底座四周的石碑上,又镌刻有具有历史意义的“北海抗战史略”一文,所以该亭不失为一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日,北海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但该碑文有些记述与史实不符:
  1.记述的时间不够准确,与史实不符。如民国二十八年冬(日)日本军舰轰击地角炮台,碑文却写在民国二十九年季秋(季秋,秋季最末一个月,即农历九月);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冬钦县(今钦州市)沦陷,碑文却写在民国二十九年仲冬(仲冬,冬季第二个月,即农历十一月)钦县沦陷;日军溃退经过合浦、北海,是民国三十三年冬或三十四年春(1944年冬至1945年春),碑文却写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季冬。此外,碑文在记述地理方位上,也有搞错的,如将珠海西路的“贞泰号”商铺,说在珠海中路。
  2.在1939年11月北海保卫战中,碑文说刘瑞图“奉行焦土工作指挥执行,防军l75师则派员在珠海中路“贞泰号”准备起火,即被制止”,将在关键时刻反对举火烧毁北海的功劳归于刘瑞图的身上,这与史实不符,功劳应归于驻军175师524团团长巢威。
  这在《广西文史资料》22辑巢威团长在《桂南之战的回忆》一文中有记述:“……在情况紧急之际,李营长、刘区长、黄镇长、工兵排长都认为时机紧迫,请求我下达破坏北海市的命令,希望从速达成任务,好及早撤退。同时,武利秦副师长和邓专员纷纷来电询问战况,并指示不失时机实施北海之破坏。当时我认为,破坏容易建设难,北海市是数百年和无数血汗建起来的,如果经我手彻底破坏了,将来不知几多人失掉生活依靠,造成的困难是难以设想的,我的臭名也会千百年留在北海人民的心中……经再三考虑,决定保留北海,不实施破坏。”当事人这段记述,说明巢威团长不执行“未抑寇先残民”的消极焦土抗战政策,在关键时刻反对举火烧毁北海的,应是巢威团长,而不是刘瑞图。
  此外,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五月六日,钦廉守备司令部制订实施的“坚壁清野实施办法纲要”文件中,也明确指出:“应予破坏之建筑及其破坏之时机,由当地最高军事指挥长官以命令定之。”而巢威团长,是当时北海最高军事指挥长官,故轮不到刘瑞图在关键时刻决定是否举火烧毁北海。所以,在关键时刻反对举火烧毁北海的,应是巢威团长。
  3.《北海抗战史略》碑文,没有署撰写碑文的单位或作者名,也不署碑文的撰写时间,这显然是个欠缺。据黄家蕃先生考证,抗日战争胜利纪念亭的碑文,原是北海前清秀才劳谦五撰写的,碑文名为《北海抗日事迹碑》。因不合北海权势人物刘瑞图的口味,后来,很可能叫刘瑞图的私人幕僚李宝珊重写,或将劳谦五撰写的碑文篡改而成《北海抗战史略》一文的。故碑文多有褒扬刘瑞图之处。碑文也没署撰写碑文的单位或作者名,也不署碑文的撰写时间。碑文末尾,只写承建员陈兆衡。作为建筑商,陈兆衡当然乐而为之。
  4.有些文字表达欠当,有些句子过渡略显生硬。如民国二十八年,只写“民二十八年”,是民运二十八年还是民主二十八年?飞机掩护,只写“机掩护”,是机枪掩护还是机船掩护?这样过筒的文字,表达是欠清楚的。再有,在“旋以【察】我将有大军来援,敌乃自退,方【撤】登陆本市也。”与“纵兵【更】迭、焚劫奸杀,无所不为”这两句文字之间,句与句的过渡略显生硬,应加一转折词“然”,以表示上下句之间的转折过渡。
  5.碑文忽略记述部分北海抗战重大事件。如“中野顺三”事件、日本飞机轰炸“大水沟惨案”、台湾兵与涠洲岛群众“光复涠洲”事件等。之所以忽略记述这些事件,很可能与作者当时的政治观点有关。
  《北海抗战史略》碑文,有少部分文字已被破坏,我试将一些缺损文字校补,不敢说全对。有【】符号内的文字,是我校补上去的。有些未能核实的缺损字,空出字位在【】符号内。
  根据什么校补缺损字呢?主要根据手头掌握的史料和对上下文意的推断。如“惟于三十年三月【三】日,适此两日海岸远近大雾,目前潜形,忽有敌【舰六】艘”这几句,为何填上“三”字和“舰六”等三个字呢?主要根据《北海港史》一书l70页,关于日寇于日登陆北海的记载:“三月三日凌晨二时,日军派来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5艘……偷袭北海港,分三路登陆”等记载而校补的。为何有个别字又留空不校补呢?主要是未找到历史依据。如“旋奉【】元戎电令”,这句的元戎是谁呢?是钦廉守备司令部长官莫树杰的“莫”元戎,或是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邓世增的“邓”元戎,抑或是驻军175师师长冯璜的“冯”元戎呢?都查不出,故只好空缺不填,而不滥竽充数。
  现将《北海抗战史略》碑文抄录如下。因原碑文直行、无标点,为便于阅读,今作横排、加标点、分段落、用简体字。
  北海抗战史略
  自“九’一八”后,倭寇日深,人人敌忾,神圣抗战,国家总动员相继而出。所有华北、华中、华南各志士,或散出以游击,或相助以巷战,以创敌而卫社稷。献身而为国殇者,亦不乏其人。况有任守土之责者哉!其时战云所布,又遍及海滋山陬。我北海一方为通商口岸,自不能无事也。
  民二十八年,以相邻涠洲岛既陷,本市告急,人心惶惶,混入战时状态。为减弱目标,扫清射的起见,将地方所有碉堡一律拆卸,并坚壁清野,实行焦土抗战计划。随发燃料煤油【一】千罐,并征集导火物禾秆五万斤,备必时之需。如矢在弦,一触即发矣!
  至二十九年季秋,有敌舰麇集冠头岭海面,先驶二乘,机掩护指示目标,鸣炮三十余发,轰击地角炮台。是夜七时许,敌舰集中八艘,有敌兵百余,分乘橡皮艇向王龙岩海岸登陆。当时隋势紧张,北海区长【刘瑞图】兼支队长,奉命焦土工作,指挥执行。防军一七五师,则派员在珠海中路“贞泰号”准备起火,即被制止。【令】待午夜十时后,【如】有敌舰运输舰集中,【方予】执行。届时,敌舰无增,登陆敌兵反被击退,卒保全北海不致为烬,此亦不幸之幸也!
  二十九年仲冬,钦县沦陷,北海市与有唇齿相关。市中所有教育界及知识青年,奋起集中,组织学生队,由【刘】兼支队长指挥,枕戈待命,保卫北海。
  至闻钦县敌兵,欲向合浦乌家进攻,时【刘】奉命,将北海各军粮仓储米尽【将】焚毁,及将全市【建筑破坏。刘】兼支【队长吩咐】学生队及警察,待敌兵【缓】冲,至乌家后绕行,【焚城】权暂停止。结果乌家安稳,本市亦【得】保存,尚不沦为【毁】灭。且借【此】惊,【抗战、保城,刘兼重为】是。
  厥后,防军调去,自卫队接防,仍本着抗战精神以卫北海。虽领空中时有敌机来袭,自炸地角炮台及高德七星桥后,复炸北【海英】国煤油局及【洋关】、公馆、商会、【民房街道等】,全市【均】设有警钟及嘹望【哨,有】警先报人民【以躲】其锋,即投弹几许亦不得逞。在海港方面,则早暮时间有一二橡皮艇恃蛮驶入,守军【抗击】于外沙,以机关枪扫射之,敌亦回枪而后踉跄以遁。
  惟于三十年三月【三】日,适此两H海岸远近大雾,目前潜形,忽有敌【舰六】艘,载马步敌【兵】千余,乘鸡鸣时已登陆,守军仓促应战不利,乃作军事上之暂退。本市竟沦陷七H。旋以【察】我将有大军来援,敌乃自退,方【撤】登陆本市也。纵兵【更】迭、焚劫奸杀,无所不为。于敌已【撤】也,各【守军】、及警察、【乡】镇、机关,即维持治安。查有前为敌【向】导及通敌、奸抢等不法者,均【处重刑】,以昭炯戒。
  至三十二年季冬,又忽有邕败退敌【日军】数百,窜来本市。【其】状疲敝。越日,即【东】向南康退走。【如埋】有伏击【奇兵】,有望擒其兵【将矣】。【料】此时敌寇南【进重挫,军士】气已成【弩末】,我国各地预作反攻之国军,已精神满腹,即使无两颗原子弹之【轰日】,亦望气而知敌寇之全军皆墨矣。乃竟于三十四年九月一日,最后胜利归于吾国吾民,良有以也!
                                   承建员 陈兆衡
                     井
  接龙桥双水井
  接龙桥双水井位于珠海东路ll2号门牌的对面空地,此地原名接龙桥,井因桥而得名。据说此井原为北海一姓庞的家族所开发。据庞家的后人说,该井建于清中期,已有200年的历史。
  两口井南北排列,相距约3米。北面这口井呈八角形,每边长约70公分,现在井口已被封堵一部分,但水源尚充盈。南面这口井呈六角形,与北面这口水井相似。两口井的井口均用花岗岩石砌建,水井内壁用青砖砌建。
  据庞家后人说,双水井以前均装有双吊桶打水,并用水槽将打出的水流往海边,卖给出海谋生的船家人。据庞家后人庞宝成说,其先辈曾说过,此双水井的井底,曾埋有花岗岩的石碑,该石碑可能刻有该井建造的具体时问和有关情况。
  双水井周围场地,南北长约l0米,东西宽约8米,有用花岗岩砌建的l2级台阶,由双水井通上珠海路,并在出口处建有一水井牌坊。
  日,北海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堂双水井
  位于和平路西端。此井解放前曾邻近观音堂,故称观音堂双水井。此井又因有所谓圣人在上,甘露降而醴泉出的古训,故又名甘露井。甘露井由两口水井构成,两口水井相距2米多,故名双水井。
  甘露井始建于何年不详,重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4月,井深数米,水井内壁用青砖砌建,井面由三合土构筑,井口用条石铺砌。在甘露井北边数米的墙根上,镶有三块碑石,中间一块碑石竖立,阴刻有“龙泉井之神位”六字,石碑前有一香炉,是当地群众供奉之井神。左右两边的碑石横立,长约80公分,高约33公分。左边这块碑石阴刻有“重修甘露井记”碑文,约300多字,记述该井修建之缘由,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地方文人陈溶业撰写的。右边这块碑石阴刻有重建甘露井捐款人的芳名。
  双水井的两口井南北排列。北面这口水井呈六角形,每边长约90公分。南面这口井呈八角形,每边长约60公分。每口井都有一石条架设于井中问,将水井分为两半,以利于担水人吊桶取水。
  为何“观音堂双水井”和“接龙桥双水井”一样,都开有六角形和八角形的双水井呢?是不是想以“六”和“八”的谐音来取好意头呢?即“六”,有福“禄”的内涵;“八”,有“发”财的内涵。为何两处井的南北两口井的形状都截然不同呢?即“观音堂双水井”的北面这15井为六角形,而“接龙桥双水井”的北面这15井为八角形;“观音堂双水井”的南面这口井为八角形,而“接龙桥双水井”的南面这口井为六角形。它们的深层用意是什么?玄乎玄乎!有待诸公解谜。
  日,北海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树
  库林树
  “库林树”,又名假芒果、库林木、华库林木,是一种稀有树木。该树位于南康圩镇东北6.4公里的大塘村委的“下担村”,生长于该村的东北方丘陵坡地上,离铁山港海边不远,与野生乔木和野生藤草杂生在一起。l980年为广西林业科学研究所梁盛业同志所发现,已编入《中国珍贵树木图谱》一书。“库林树”,多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以前我国尚无纪录,隶属于卫矛科库林木属植物的种类,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它的发现不仅说明我国植物资源种类的丰富,而且使我国和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植物区系之间得到联系。
  该树高约l4米,主干树径约0.7米,枝繁叶茂,树皮黄褐色,种子黑褐色,叶长圆形,开花结果,花小呈淡白色,是一种常绿乔木。
  该树已列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我下乡考察时,据当地村民反映,在“下担村”东头近海边不远处,还有一棵稍小的“库林树”。“库林树”这种稀有树种,由于很少开花结果,正处于濒危状态,是物种的“孤儿”。保护好这两棵库林树,对研究我国的植物区系、植物生态学,都提供了一定的实物依据,有很大的科研价值。
  天楠树
  “天楠树”,属楝科木坚木属,又名“香港木坚木”。当地村民称之为“顶天楠”。该树位于合浦县公馆圩镇东北方的“六甘村”,在六甘村的客家土围城内。距公馆圩镇约有8公里。
  该树高约30米,树主干胸围约须五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据说该树龄约有300年。其根、叶、皮均可人药,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该树寄生有大叶榕、木菠萝树和杨桃树。大叶榕的几排条状气根,紧贴该树干两旁而钻进地下。在岭南地区,该树在高大和树龄方面,或许能称作“天楠树”的“树王”了。
  崩啷树
  崩啷树,位于营盘圩镇西南9.8公里的白龙村委坪底村东南方的沙滩上,距坪底村约有l.5公里,当地村民称之为“崩啷树”,这种树很少见,当属稀有树种。2001年3月,广西考古队一行考察铜鼓出土地点时发现。
  该树高约l0多米,树主干胸围约3米多,枝繁叶茂,有如一把雨伞独立在沙滩上。在该树周围,杂生有露兜筋、仙人掌等沙土植被。该树龄已超过百年。
  见血封喉树
  “见血封喉树”,又称箭毒树、弩箭王,属濒临灭绝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及中南半岛一带。其树汁液有剧毒,是木本植物中较毒的一种。如有人或牲畜将其汁液误入15中或伤151中,将会丧命,故称“见血封喉树”。以前曾有猎人将其汁液涂在箭头上狩猎,中箭的动物便会很快毙命。这种“见血封喉树”对研究古植被、古生物都有参考价值。
  北海市曾发现三棵“见血封喉树”,一棵在山15圩镇西南7.9公里的永安村,另两棵在福成圩镇东北5.5公里的卖兆村委的“村儿”村。
  位于山15镇永安村的这棵“见血封喉树”,是2002年秋广西区博物馆有关人员到永安村,考察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士阁时意外发现的。该树挺拔高耸,树干直径约2.2米,躯围约7米,高数十米。当地村民又称“孤独树”,树龄有数百年。由于该树很高,渔民出海作业,往往将其作为行船的航标。
  “村儿”村的两棵“见血封喉树”,树龄约有300年。树高约30米,树主干直径约2米。两树相距不足l0米。树长得高耸挺拔,少枝权,树冠如伞,当地村民称之为“毒树”,但不知其毒性有多大。“毒树”几百年来与村民和睦相处,然而,从未发生过意外伤害。物种毁灭的损失是不可弥补的,物种的生命也是不可逆转的。保护好植物王国中珍稀的“见血封喉树”、“库林树”等物种“孤儿”与“独生子”,是尤为迫切的。
                                   北海史稿汇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潮连大王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