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审邽家谱族谱个人简历????? 谁人了解???????

历史上的固始:唐人故里
当前位置: >
历史上的固始:唐人故里
闽台祖地录入时间: 15:32
新闻来源:大河网
作者: 中原网城市频道二
摘要:固始根亲博物馆内,固始先民南徙场景。 王审知故居,一处极有特色的水围子。 引子能帮忙找一找固始县魏陵乡祥福里三井村吗? 光州府固始县传庆乡海下里,现在哪里?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时任固始县史志办主任的张立先生等人开始频繁地接受这样的求助,接待来
& & & & 固始根亲博物馆内,固始先民南徙场景。
  王审知故居,一处极有特色的水围子。
  引子&能帮忙找一找固始县魏陵乡祥福里三井村吗?&
  &光州府固始县传庆乡海下里,现在哪里?&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时任固始县史志办主任的张立先生等人开始频繁地接受这样的求助,接待来固始寻根的人。
  这些地名,如今在固始早已不存,却因为写进了唐代跟随陈元光、王审知入闽的诸姓族谱中,成为后世寻找祖根地的遥远线索。但再遥远、再渺茫的线索,也阻挡不住找寻的脚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已有闽、粤、台等省和东南亚及欧美10多个国家近70个姓氏3万多人次回到固始寻根谒祖。
  固始县苏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苏道德先生,亲身经历了2006年固始苏姓与福建及东南亚苏氏后裔的族谱对接。唐代,苏义、苏羡、苏益三兄弟随王审知入闽,经对比族谱,确定固始苏姓为苏羡后裔,福建一方则为苏义后裔。
  更多的寻根者,则因为固始本地族谱的缺失而无法直接对接。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固始作为根祖地的崇敬,每逢固始根亲文化节,去拜一拜带先祖南徙的陈元光、王审知的祖祠、故居,也如谒祖般虔诚。
  王氏三兄弟,唐末率五千义军入闽唐初,随陈元光入闽的87姓军校均就地传衍,成为不少姓氏的开闽始祖。其中,郑姓后出郑成功,施姓后出施琅。
  陈元光逝后逐渐被神化,至今,闽南尚有100多座陈元光庙宇,台湾存53所。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陈元光诞辰之日,从固始陈氏祖祠到漳州和台湾等地的开漳圣王庙,都是香客云集,盛极一时。
  唐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公元885年,安徽人王绪率义军攻陷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王审知三兄弟从军,随王绪率5000义军入闽,揭开了固始人改写福建历史的又一篇章。
  王审知爱骑白马,有&白马三郎&之称,《新五代史》中《闽世家?王审知传》明确记载王审知为光州固始县人。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在《论固始寻根》中称,王绪率军南下时胸无大志,王潮取而代之,王潮死后传位于王审知。王审知统一了福建,被唐末政权任命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并被后梁封为闽王,在任29年之久。他采取保境息民的政策,从未对外用兵,也未受外欺侮,福建成为当时全国最为安宁、发展最快的地区,福州城也比他来时扩大了7倍。
  王审知远在他乡统治一方,依靠的主要力量无疑是一同南下的乡里,不少固始籍军校升任高官。宋代史学家郑樵甚至认为,为了攀附,以致南宋时闽人不论真假,&言氏谱者,皆云固始&。
  如今,固始县正东方10多公里的分水亭镇王堂村,存有王审知故居遗迹。这是一片四面环水、20多亩大的&水围子&,一条两三米宽的土路连接外界。岛上已无建筑,一片翠竹林里藏着一口古井,地面多为庄稼,不时见青砖碎瓦。一同前往的分水亭镇文化中心主任许少清介绍,岛上曾出土柱基石、条石台阶等,已挪走保存,拟重建王审知故居时使用。这里一直为王姓居住,新中国成立前,固始最有钱的王姓大户就住在这里,&登岛的土路口修着炮楼架着枪&。
  有人不断南走,也有人辗转北归固始历史上第四次大规模移民入闽,发生在宋元时期。北宋末年,固始一度被金兵占领,百姓纷纷南逃;南宋末年,元兵相继占领光州、固始,士民再次南徙寻亲投友。
  如今,流经固始的史河因为上世纪60年代上游建水库,水势已大为减小,之前,史河的航运是很发达的。位于史河入淮口的固始县三河尖镇,更是闻名远近的码头。许多年前,许多固始先民就是沿着水路,经淮河入洪泽湖,进长江水系,经赣汀江进入福建的。至今,这里仍是水运重镇,上千吨的货船,半个月就可以顺流直下抵达南京。
  曾参与编纂新中国成立后固始第一部县志的固始师范学校退休教师谢建中认为,水路或许是先民南走的通道,但普通百姓在战乱北来时,通过大别山的隘口向南是更可能的,大规模南徙,水路或许没有那么多船。
  而细细关照历史,固始不仅仅是起点,有人往南走,也有人因各种机缘,辗转迁回固始。
  固始县志记载,北宋状元许将生于福州,祖籍固始,官至兵部侍郎,宋徽宗年间退休,携子回固始定居。元末,福建莆田的方胜于乱世回归固始,并在县南聚众起义扶助朱元璋。
  固始县根亲文化研究会的马世洲等人调查后也发现,如今固始县城以南的不少姓氏,是在元末明初经福建、江西回流到固始的,有刘、黄、李等姓。而县城以北的姓氏,则以山东兖州枣林庄等地在元末明初流入居多。&比如,根据固始县武庙集乡蔡氏家谱记载,元末曾有固始籍蔡姓人士在福建为官,元被灭后辗转流落到固始定居。&
  &唐人故里,闽台祖地&成为固始符号明清时期,固始相对稳定,文风昌盛,进士累计过百。而郑成功、施琅等祖籍固始的着名将领,也在闽台创基立业。固始还出了清代河南唯一一位状元&&植物学家吴其F,上世纪70年代还发现过郑成功衣冠冢。
  新中国成立后,固始归潢川、信阳专区,与邻县曾有小范围交割调整,其中,期思镇1962年划入淮滨。1998年信阳撤地设市,固始为其辖县,日,固始县正式由河南省直管。
  上世纪80年代初,厦门大学方言学家黄典诚在《河南日报》上发表文章《寻根母语到中原》,提出台湾同胞寻根的起点是闽南,而终点是河南(固始),引起学术界和地方文史部门的关注。这篇文章被在信阳文物部门工作的北大考古系毕业生欧谭生看到,欧正好是福建人,他调查发现,固始因僻处豫东南,方言中保留了许多中原古音,这些古音在千里之外的福建方言中也找到了遗迹。而日常用语中,&起床&说成&爬起来&,&没有&说成&毛&,&老头&说成&老货&,&老婆&说成&老马子&,固始与福建完全相同。
  固始与福建的血缘关系,由此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学术界大量出现固始与闽台发展相关的着述,&唐人故里,闽台祖地&成为史学界公认的固始符号,民间也持续掀起固始寻根热。30年来,已有来自闽、粤、赣、台及东南亚等地的近70个姓氏3万多人次回到固始寻根,而固始的姓氏研究会也达到了60多个。
  福建与台湾的特殊关系,也使固始与台湾相当亲近。1953年台湾官方的户籍统计,当时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个姓氏的族谱上均记载其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这63个姓氏占当年台湾总户数的80.9%,这就意味着,每5户居民中有4户先民来自固始。
  如今,固始与福建云霄等县结为友好县,闽台等地的固始姓氏后裔,也不断反哺这片根亲热土,来固始行商投资。固始县城兴修陈元光广场、根亲文化园等都有南徙后裔参与出资。
  就在最近,让陈集镇镇长尹辉印象深刻的是,台南一位陈元光的后人陈先生,70多岁高龄已两次亲至将军祠谒祖,并念&有生之年,要在陈集做一件掷地有声的事回报祖地&,而不求回报。
中原网城市频道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原网城市频道”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原网城市频道,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原网城市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原网城市频道)”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闻热线:1  广告、专题、内容合作QQ:  豫ICP备号
中原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泉州历史网
泉州人名录(12划―下卷)
  董思安(五代末·闽国·莆田人,籍晋江)、董友(董酉、董酉娘、董酉姑。父董r先。国姓夫人、国太。东宁事变。)、董洪(字颖实,南宋·晋江董埔人)、董思安(晋江人,或作莆田人)、董仪(字尚质)、董敬(字主一)
  童汉臣(字南衡。为御史。泉州知府。终江西副使。)、童子炜(字屺瞻)、童含山、童乾震(明·含山人,籍晋江)
  温益(字禹弼)、温景(俗名呈景,号清江居士)、温革(本名温豫,字叔皮,北宋末南宋初·惠安县崧林铺温厝人[今涂寨镇温厝村]。)
  游九功(字勉之、禹成,号受斋,谥文清,一说谥庄简。岳麓巨子。历兵部郎。出知泉州。历司农少卿兼枢密院副承旨,知庆元府。)、游酢(字定夫,号豕山,D山先生,广平先生。师事程颢、程颐兄弟。初宦。程门立雪。佥书齐州、泉州判官,擢监察御史。历知汉阳军、和、舒、濠三州而卒。著述。评价。)
  储(字彦伦,北宋·晋江人)、储用(字行之,南宋·晋江人)
  鲁鼎梅(字调元,号燮堂,清·江西新城县人[今黎川]。德化知县[谕种大 、小麦及油菜。兴文教。主修《德化县志》。劝谕十条。兴建。评价。]台湾县知县。鲁鼎梅《龙浔赋》。)
   董思安,五代·闽国时人。其父董漳于唐·光启元年(885年)由河南光州固始从王氏(王潮、王审知、王审)入闽,居莆田;至董思安,籍晋江。故或称董思安莆田人,或称晋江人。
  董思安为闽将。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朱文进弑闽国·景宗·王曦(原名王延曦,王审知第廿八子)自立,署其党黄绍颇为泉州刺史,董思安与与留从、王忠顺合谋杀黄绍颇,迎王继勋(天德帝·王延政从子)主泉州军府事;董思安累迁军帅。
  开运二年(945年),南唐兵攻建州(今建瓯市),董思安与王忠顺领兵赴援,城陷,王忠顺力战死之,董思安全军奔归泉州,卜居于郡城登贤里(今承天巷)。
  南唐师征福州,董思安又与留从统兵救援。后闽亡,南唐任命董思安为漳州刺史,董思安因父名章避讳辞,元宗遂改漳州为南州。时留从效弟从愿为南州副使,竟G杀董思安,自领州事。
  南宋·宝v《仙溪志·卷4·唐及五代人物·董思安》据《清源志》载:
  “董思安,与留从、王忠顺合谋杀黄绍颇,请王继勋为刺史;累迁军帅。思安身长九尺,勇冠一时,号‘大虫’。
  南唐兵攻建州,思安与王忠顺领兵赴难,战数不利,或说二人以去就计。思安曰:‘吾辈世为王氏臣,今危而叛去,天下其有容我者乎!’众感其言,无有叛者。城陷,忠顺力战死之,思安全其众,奔归泉州。
  南唐师征福州李宏义,又与从统兵以为应授,嗣主闻而嘉之,以为漳州刺史,思安辞以父名章,乃改为南州。时留从愿为副使,其后G杀思安,自领州事。”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6·闽7·列传·董思安》:
  “董思安,莆田人。身长九尺,勇冠一时。与王忠顺友善。
  朱文进既杀景宗,署其党黄绍颇为泉州刺史,思安因与忠顺为泉州军将。留从效合谋复王氏,遂杀绍颇,迎天德帝从子继勋主军府事。
  会南唐兵攻建州急,思安与忠顺将兵赴难,战数不利,或说二人当以去就计,思安曰:‘吾辈世为王氏臣,今危而叛去,天下其谁容我!’麾下感其言,无有叛者。城陷,忠顺力战死,思安全军归泉州。
  后南唐以为漳州刺史,思安辞以父名章,元宗因改漳州曰南州。时从效弟从愿为副使,竟G杀思安,自领州事。
  忠顺,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1·人物志·义行·五代·董思安》:
  “董思安,其先固始人,从王氏入闽,遂籍晋江。
  天福七年,朱文进弑王延曦自立,思安与留从、王忠顺复王氏。
  及南唐围建州久,或谓思安盍蚤择去就,思安曰:‘吾世事王氏,危而叛之,天下其谁容我?’众感其言,遂无叛者。”
  (参见泉州历史网 《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王审、留从、王继勋、王忠顺》)&
董友(年)
  在国语和闽南话中,“友”、“酉”发音相同,同音讹用,亦称董酉;民间尊称董酉娘,族谱有昵称董酉姑者。祖籍晋江县永宁乡沙堤(今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董友与郑成功成婚,是郑成功的元配夫人,故又称董夫人、国姓夫人;是郑经之母,郑经立国东宁(台湾),又称董国太。(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成功、郑经》)
  父董r先
  董友是董r先长女。
  董r先《沙筑公私志手书世次》(《温陵沙堤董氏祥芝房分谱?附记》收录)载:“余r先(娶)叶氏、陈氏,男四:长麟,次葵,三东,四武;女四:长友,次隐,三周,四仟。……长女配郑门国姓夫人……”
  《石井本宗族谱?井江郑氏历代人物?西亭郑成功》(《郑成功族谱三种》,厦门郑成功研究会、厦门郑成功纪念馆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记:“妣董氏,雷廉道容先女。”
  董r先,或作扬先、容先,号沙筑,晋江县永宁乡沙堤(今属石狮市)人,后移居今石狮市永宁镇永宁居委会后山。明?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董友即出生于后山。旧居朝南向,由前廊、天井、祀厅、后厅等组成,面积约400平方米。现后厅虽倒塌,整座旧居却依然保留传统的闽南古大厝建筑风格,外架内构基本保持完整。这座古厝至今仍被人们称为“董酉姑旧居”。
  董r先早年家境贫困,其在《沙筑公难言记》(《温陵沙堤董氏祥芝房分谱》收录)自记:“余世之难人也,家君晚举余兄弟三人,期以远大,俱贽名西垫(“塾”之误),授以举子业。余为仲子,年甫K,即不愿落人后,虽手破铁门关者八,未能博一弟子员,至家徒四壁,发愤下帷攻苦自若也。”
  董r先四十六岁始成进士,走上宦途。
  董r先《沙筑公难言记》(《温陵沙堤董氏祥芝房分谱》收录)自记:“迨邀阴庇,癸酉年(明?崇祯六年,1633年)以儒科捷乡闱,丁丑年(明?崇祯十年,1637年)成进士。”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4》载:“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刘同升榜进士董r先,泰州知府,佥事。”
  《国子监历科进士题名碑》载,董r先为福建人、民籍、二甲第二十名进士。
  《温陵沙堤董氏祥芝房分谱》中一篇残文中亦载:“(r先)公生于万历辛卯年(万历十九年,1591年)十月初六日寅时,卒于丙申年(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九月二十八日辰时,享年六十有六。岁癸酉年(明?崇祯六年,1633年)乡试四十二名,丁丑(明?崇祯十年,1637年)会试二百二十一名,殿试二甲二十名。初选江南泰州知州,忤权贵,再调通州。”丁艰服阕。补广东化州陛刑部员外转礼部郎中,又外调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雷廉海北道。其居官以无为为宗,以静为用,故所居无赫名,及去,人皆思之焉。
  明末,董r先隐居金门。因此,亦有称董酉娘是金门古坑人。
  然而,不知为何,一些资料包括族谱却将董友作为董r先的胞侄女。
  这种说法,目前所见最早的资料是郑成功之孙郑克u的《郑氏附葬祖父墓志》(《郑成功族谱三种》,厦门郑成功研究会、厦门郑成功纪念馆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该《墓志》曰:“祖母董,系明?进士、礼部侍郎董讳扬先公(即r先)胞侄女,生于癸亥年(明?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廿四日酉时,卒于辛酉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六月十六日巳时,享年五十有九。”
  郑克u卒于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郑氏附葬祖父墓志》所作年代不会迟于己于人此。后来的《泉州董氏族谱序》(清?咸丰六年[1856年]董登荣作、董春蔼抄)等沿用此说法。
  国姓夫人、国太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董友与郑成功(原名郑森)成婚,是郑成功的元配夫人。
  清?顺治二年(1645年)八月,郑森陛见南明?隆武帝,赐国姓朱,改名成功,后来民间称为“国姓爷”,董夫人也被尊称为“国姓夫人”。
  顺治三年(1646年),郑成功举义旗抗清,董夫人贤惠治家,使得郑成功能专心致志征战四方。为应付军需,董夫人“日率姬妾、婢妇为纺织及制甲胄之物劳军”。
  《开闽董氏沙堤分派宗谱?附:泉州董氏族谱序》载:“r先……其胞侄女(?有误,应为长女,见上)酉姑,配国姓,《遂士录》传其禁奸止杀,董氏与有力焉。又辛丑(?应为辛卯,即顺治八年,1651年)之变(清军袭占厦门),踉跄逃难,人竟怀珍宝,董氏独包裹姑之神主以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成功?建立金、厦抗清基地?清军袭占厦门》),成功大加敬服……”(注:《泉州董氏族谱序》为清?咸丰六年(1856年)董登荣作、董春蔼抄。)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郑成功出兵台湾,留长子郑经守厦门。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日),占领台湾的荷兰军投降,台湾收复。
  此时,留镇厦门的世子郑经同四弟的奶母陈氏通奸生了一个儿子。
  开初,郑经向父亲报告侍妾生了个儿子,郑成功因添孙高兴,赏了一点银物。不料,郑经的妻子是原兵部尚书唐显悦的孙女,与郑经素不相得。唐显悦为孙女鸣不平,写信给郑成功大加非难。郑成功“登时气塞胸膛。立差都事黄毓持令箭并画龙桶三、漆红头桶一,过金门与兄泰,同到厦门斩其妻董氏治家不严之罪,并其子经与其所生孙、乳母陈氏”。
  守金、厦诸将接令后大为震惊,力图大事化小,商议后采取折衷办法,拟杀陈氏与所生婴儿,诸将联名上启代董夫人及郑经请罪。取得董氏和郑经同意后,由黄毓回台复命。而郑成功坚持必须杀掉董夫人和郑经,让黄毓再次到金门交郑泰执行,逼使金、厦诸将联合举兵拒命。(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成功?郑成功之死?“家族不睦,其子乱伦”说》)
  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初八日,郑成功气噎而死。十月,郑经入台湾嗣为延平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经》)
  董友率众东渡台湾,以“国太”身份过问政务。她时常告诫郑经“抚恤黎民,厚待百姓”,深得民望。
  在台南有一北园别馆遗址,是郑经安养母亲董友的地方,后来,董友终老于此。北园别馆于清代改建为台南开元寺。开元寺内至今存有许多明清时期的文物,如寺后的七弦竹,相传为董友亲手栽植。
  东宁事变
  康熙十三年(1674年),郑经渡海西征。
  康熙十八年(1679年)四月,郑经与妾(即原为郑经四弟的奶母)所生的长子郑克臧监国。郑克臧刚毅勇断,有乃祖郑成功之风。当时郑经诸弟聪、明、智、柔,也就是克臧的叔叔们,在台恃势欺压横行,强占民田,克臧守正不阿,必执不可。故上至董夫人(时称国太),下及镇将兵民,抱以热烈支持。(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克u?郑克臧监国》)
  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经反攻大陆七年无成后返回台湾,意志消沉,从此溺于酒色,无复西意。见监国郑克臧处分国事妥当,愈加放心,自此军国事务皆交克臧裁Q,唯偶取公文批阅而已;K给予精兵三千,由沈诚、毛兴统之为护军。宗族益惮监国,而含恨愈深。
  而董夫人始终认为郑成功是给郑经和奶母生子一事气死的,因而迁怒于郑克臧,极力主张立嫡孙郑克u(郑经次子,正室所生)为世子。
  这时,台湾郑氏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空前激烈。东宁国分为二派:一是留守派,以郑克臧、陈永华等为首;另一是西征派,即反攻大陆回台人员,以冯锡范、刘国轩等为首,西征败归要分享留守派的地盘。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月,冯锡范设计罢陈永华兵权,永华郁郁死。
  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二十八日,郑经卒,王位的继承顺理成章应由长子、监国郑克臧即位,但冯锡范联合郑经的王弟郑聪、郑明、郑智、郑柔等人,乘机发动东宁事变。
  冯锡范硬是说郑克臧非长子而是螟蛉子,应由年仅十二岁的郑克u即位,而克u是冯锡范之女婿。冯锡范由郑聪、郑明诸叔向董夫人造谣,说尽郑克臧的不是。董夫人欲见刘国轩、冯锡范,而刘国轩以有病未赴约。
  正月三十日,董夫人下令召见郑克臧。郑克臧不疑有他,在入门时将S从护卫毛兴、沈诚挡在门外。就在克臧进入董夫人府龋形醇狡渥婺甘保幢冯锡范随协蔡添一刀剌入腹中,再由郑聪、郑明、郑智、郑柔四位叔叔以木棒打死(《清史稿》称为“共缢杀”),时年十八。董夫人得知郑克臧被s为时已晚。
  二月一日,年仅十二的郑克u即延平王位。
  冯锡范立郑克u后,自以拥立有功,表封为忠诚伯,仍管侍卫,兼参赞军机。s君之郑聪为辅政公,然而资才庸懦,事少决断,惟冯锡范是听;郑明、郑智为左右武骧将军。又将“克臧螟蛉难嗣大位”的文书通告四方,民心、军心尽丧。
  董夫人以长孙郑克臧是因召见而死于非命,间接促成杀孙,怨叹郁卒不已。康熙二十年(1681年)六月十六日,重病缠身的董夫人卒,享年五十有九。临终前,董夫人也只好承认现实,任命刘国轩为“武平侯”,授予“独断军国大事”大权;同时授予冯锡范主持政务,封为“忠诚伯”。
  董洪(年),字颖实,南宋·泉州晋江董埔人。嘉定十三年(1220年)庚辰“刘谓榜”进士第二人(榜眼),授大学正,迁太学博士。外放南剑州通判、就知州事。淳v十年(1250年)十一月卒,年六十一。墓在晋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董洪》:“董洪,字颖实。嘉定十三年进士。为太学博士,出判南剑,就知郡事,勤抚凋弊,更筑延平书院于邃坞,士民德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董洪》:
  “董洪,字颖实,晋江人。
  (早年厉志于学,博采诸众长)嘉定庚辰进士第二人,为大学正(学业精勤,重气节,为士论所称)。
  丐外,通判南剑州,就知州事。(严身奉法,勤抚凋弊)蠲役钱、苗米以万计;创峡阳、济粜二仓以待歉岁(赈济流民);更修延平书院(于邃坞以教士),(设剑浦弓兵,营以居军)。士民德之。”
  董仪,字尚质,明·滁州人。洪武(;1398年)中任泉州同知,卒于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同知·董仪》据旧《志》载:“董仪,字尚质,滁州人。洪武中任泉州同知。莅官爱民,礼贤下士,郡称贤佐。卒于官,贫不能归榇。士民共葬于岳祠之东。”
  董敬,字主一,明·常州人。由进士正统(;1449年)间任泉州府推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推官·董敬》节《愿学稿》载:
  “董敬,字主一,常州人。由进士正统间任泉州府推官。
  锄暴抑强,革弊剔蠹。凡军国庶政之杂,沓呻钱谷狱讼之繁冗,民情之愉悴,郎佐之淑慝,靡不雍容坐理,U却无遗。吏畏其威,民怀其惠,豪猾敛迹,良善获安。
  秩满入京,都宪朱监两为序送之。”
  字南衡,明?钱塘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以御史为泉州府知府。
  《明史?卷210?列传98?童汉臣》、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0?名宦2?明泉州府知府?童汉臣》(同治补刊本)、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之一?童汉臣》有传。
  为御史
  《明史·童汉臣》:
  “童汉臣,钱塘人。
  由魏县知县入为御史。
  寇大入宣府、大同,总督樊继祖等掩败,三以捷闻。汉臣等劾之,得罪。
  其按山西,督诸将击却俺答之薄太原者,会方劾嵩(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给事中童汉臣、巡按四川御史谢瑜上疏弹劾严嵩),触其怒。
  明年,汉臣与巡抚李珏核上继祖等失事状。章下吏部。汉臣前劾嵩并劾吏部尚书许赞,赞亦憾汉臣,因言汉臣劾迟延,宜并论。嵩遂拟旨镌珏一阶留任,谪汉臣湖广布政司都事。举朝皆知为嵩所中,莫能救也。 ”
  清·乾隆《泉州府志·童汉臣》:“童汉臣字南衡,钱塘人。”
  泉州知府
  《明史·童汉臣》:“ 久之,为泉州知府。倭贼薄城,有保障功。 ”
  清·乾隆《泉州府志·童汉臣》:
  “由进士,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以御史为泉州府知府。
  求八卦河之湮塞而疏导之,访民俗之淫恶而痛治之,凡应兴革者,皆奋然勇为。
  海寇窟穴澎湖,时出剽掠,大为民害。汉臣访官吏士民有智勇者,授以方略,令率义兵,伺其出没攻之,前后擒贼若干人。又大征兵将,挟澎湖,贼闻风气夺,稍解去。抚按嘉其功,移檄交奖。
  郡南龟湖,收宝盖、金鞍、玉屏之水,灌田万余亩。宋·蔡襄定有塘规,历久渐弛,守陂之夫虽具,而官弗予直,常怠而废事。
 民请于前守方克,奏记部使者,既许而克去,未行。
  汉臣下车,问民利病,众以为言。即符下晋邑,令无留牍,翻牍,得所谓《增议塘规二十九条》——堤堰坊墉,岁治月修,启闭以时,禁豪右之侵,严狂狡之诡,灿如列眉。以宽硕接其民,不赏而劝,不怒而威。岁以荐登,粟入倍于他乡。民伐石勒碑纪之。”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童汉臣将织染局移建于府治后东畔,内有清玉泉井,染色天下最。旧有二碑记其事,现在东街门楼巷,尚有“清玉泉”水井及石碑一方,当年染坊工具石碇一块。
  终江西副使
  《明史·童汉臣》:“终江西副使。”
  童子炜,字屺瞻,明末清初·晋江县笋江人。林孕昌的门人,顺治十七年(1660年)乡试举人,曾任山东某县令。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童先生子炜》据童氏撰素庵《春秋易义序》曰:
  “童子炜,林氏素庵(林孕昌号素庵)门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孕昌》)
  其序素庵《 春秋易义》略曰:‘炜方髫龄,即炙先生之教,受知特深,日与汇翁世兄同砚席,亲承提命、立雪春风者数十载。兹复与汇翁同宦一方,适《易义》一书正在剞劂,炜因得效校仇之役。聊述生平,有得于《易义》之旨,以志授受渊源之有自如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1·选举志》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庚子科解元吴道来榜……童子炜,知县。”
  清·任弘远编撰《(济南)趵突泉志》“人物志”载:“童子炜,字屺瞻,笋江人。有泉上诗。”“艺文志”收录童子炜《趵突泉诗》曰:“为问灵根半有无,三层喷起驾蓬壶。地回玉海流常远,天倒银河泽不枯。乍看激湍奔月窟,还惊溅雪落云湖。娥姜遗迹知谁在?空使冰轮照影孤。”
  童含山,名、字佚,含山其号,明·泉州人;陈琛门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6·童含山先生》:&
  “童(阙),字(阙),号含山,温陵(泉州古称温陵)人。
  何怍庵(何炯号怍庵)祭之文曰:
  ‘恭惟夫子,天生木铎;昔在紫云(开元寺古称紫云寺),脱屦盈幄;尝升讲座,抽关启钥;朗然高论,听者耸服;随才高下,艺文商榷;所经识取,靡不腾跃。
  某时在列,年方总O;莫知端倪,但仰山岳;言虽谆谆,未尝领略;高乎坚乎,至今qe;追数旧游,后先雕落;爰有蔡生,立雪游酢;手书颂德,如写衷膜;使其尚存,必有制作;以表丹青,以昭宿昔。
  眇予小子,自惭寡弱;伏自宦归,时侍几郑皇撬曛海雒赏鞑矗皇疚腋枰鳎粲兴校环蜃邮乓樱窈慰筛矗
  惟是夫子,学问渊泽;授自紫峰(陈琛号紫峰),以溯伊洛;短檠对静,圆木示觉;践履精纯,孝弟有绰;病叟载歌,吁嗟命薄。敬此诔章,以怀印’”
  ·······
  “童含山,名未详,含山其号。
  卒时何炯祭之云:‘恭惟夫子:学问渊深。授之紫峰,以i伊洛。短檠对静,圆木示觉。践履精纯,孝弟有绰。病叟载歌,吁嗟名薄。敬此诔章,以怀械朴。’可以知其为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6·童含山先生学派》:“按:先生为紫峰&陈氏高弟,当时以《易》学鸣。考志乘,未见本传,仅见何怍庵祭先生文,秤谑κ谥迹剖銎‘践履精纯’,盖先正之卓然者。”
  (参见《泉州人名录·陈琛、何炯》、《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童乾震,明·含山人,籍晋江。嘉靖(;1566年)中任铜山寨把总,嘉靖卅四年乙卯(1555年)死于抗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1·人物志·义行·明·童乾震》:
  “童乾震,含山人,先世以军功历升泉州卫指挥佥事,遂籍晋江。嘉靖中任铜山寨把总。
  乙卯,倭入寇,由海口登岸,犯福清,势且南下。当道檄乾震与兵三百进剿,而令指挥 刘d 帅兵援之。震率其子童养锐、千户白仁、义士陈学书等与贼战于东岳,自辰至申,擒斩十一人,杀伤三十余人。援兵不至,乾震身被二创,遂与陈学书、白仁死之。
  事闻,刘d抵罪,乾震褒赠立祠,子孙升袭。”
温益(年)
  温益,字禹弼,北宋·泉州晋江人。
  《宋史·卷343·列传102·温益》载:
  “温益,字禹弼,泉州人。
  第进士,历大宗正丞、利州路湖南转运判官、工部员外郎。
  绍圣(;1097年)中,由诸王府记室出知福州,徙潭州。邹浩南迁过潭,暮投宿村寺,益即遣州都监将数卒夜出城,逼使登舟,竟凌风绝江而去。他逐臣在其境内,若范纯仁、刘奉世、韩川、吕希纯、吕陶,率为所侵困,用事者悦之。
  未及用,而徽宗以藩邸恩,召为太常少卿,迁给事中兼侍读。陈指言其过,谓不宜列侍从、处经帐,不报。
  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犹兼侍读。时执政倡言,帝当为哲宗服兄弟之服。曾肇、在迩英读《史记·舜纪》,因言:‘昔尧、舜同出黄帝,世数已远,然舜为尧丧三年者,以尝臣尧故也。’益意附执政,进曰:‘《史记》世次不足信,尧、舜非同出。’
  迁吏部尚书。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徽宗即位),拜尚书右书。邓洵武献《爱莫助之图》,帝初付曾布,布辞。改付益,益得藉手以为宜相蔡京,天下之善士一切指为异论,时人恶之。布与京争事帝前,辞颇厉,益叱曰:‘曾布安得无礼!’帝不乐,布由是得罪,而京遂为相,进益中书侍郎。
  益仕宦从微至著,无片善可纪,至其狡谲傅合,盖天禀然。及是,乃时有立异。京一日除监司、郡守十人,益稍不谓然。京知中书舍人郑居中与益厚,使居中自从其所问之,居中以告。益曰:‘君在西掖,每见所论事,舍人得举职,侍郎顾不许耶?今丞相所拟钱和而下十人,皆其姻党耳,欲不逆其意得乎?’京闻而颇惮焉。
  逾年卒,年六十六。
  子万石,至尚书。”
  《宋史·卷343·列传102》“论曰”:“温益阿附二蔡,物议不容。”
温景(年)
  俗名呈景,号清江居士,世居晋江东石清兜(今东石镇清透村)。生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庚午(1390年),卒于成化十一年乙未(1475年),享年85岁。
  温景天资聪颖,九岁代其父旭东书写文牍契约。比长入府学,日大进。时城乡常有庆典,温景援笔为文,顷刻千言,观者无不赞叹。有奇才,琴棋书画,无不渔猎。工楷书,好画梅竹。
  十八岁中举,知上杭。少年得志,朝气蓬勃,秉公执法,不意得罪权贵,贬为宁化幕僚,不服,回乡归隐。寄情山水,日耕夜读,怡然自得。
  正统十一年丙寅(1446年)阳春,于村头清溪之畔筑一书斋,名“清江别圃”。与文会友,终日不倦,自号清江居士。因名日盛,凡四乡学究村叟,均慕名拜谒求教。故清兜村亦被外乡人雅称为“清江村”。
  殁后,十里文人雅士披麻戴孝,路祭三朝。
  著有《清江别圃集》五十卷、《岩峰诗抄》三十五卷,未刊。
  温革,本名温豫,字叔皮,北宋末南宋初·惠安县崧林铺温厝人(今涂寨镇温厝村)。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第进士,官终福建转运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温革》:
  “温革,字叔皮,惠安人。
  政和中第进士。初名豫,后耻与伪齐(刘豫)同,改今名。
  【绍兴八年(1138年),温革任馆阁正字(负责雠校典籍、刊正文章)。】
  绍兴初(绍兴九年[1139年],南宋与金达成协议,金把河南、陕西一带归还南宋;时温革已任秘书郎),被命与莆人方延实使河南,修山陵,归奏以实(如实讲出陵寝被金兵损坏的状况),语甚愤激,忤秦桧意,(绍兴十年[1140年]十月贬为洪州通判,嗣后)出知南剑州。
  (绍兴廿五年,1155年)改知漳州,甚得民誉。
  终福州转运使。”
  温革卒于任上。墓在丰泽区北峰街道招丰社区石坑村北石角山北麓。祀惠安乡贤名宦祠,朝廷还赐以“名贤世绩”的题匾。
  在南剑州知州任上,温革著《五岳真形图》,表达了对被金国占领的祖国山河的思恋。
  温革还著有《分门琐碎录》20卷30门,已佚,现仅存明抄本的农艺之部1册。此书以农业技术为重点,专门讲述种艺操作方法,代表南宋初年及其以前的农业科学的水平。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墓·温革墓》、《泉南著述·分门琐碎录》)
游酢(年)
  游酢(;1123年),字定夫,号豕山,学者称D山先生、广平先生,谥文肃,北宋·福建建阳阳禾平里(今建阳市麻沙镇长坪富垄村)人,著名理学家、闽学鼻祖。元符二年(1099年)任泉州签判。
  事见《龟山集·卷33·御史游公墓志铭》,《宋史》、《闽书》、乾隆《福建通志》、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游酢》等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肃游广平先生酢》据《杨文靖公撰《墓志》、《名儒传》、《闽书》、《建宁郡志》为作传。
  师事程颢、程颐兄弟
  游酢16岁以后就受教于族父游复和江侧等人,研读经书,擅长文学。熙宁五年(1072年),游酢举乡贡后赴京城上太学时赴河南洛阳,师从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得洛学真传,与杨时、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元丰四年(1082年),游酢和杨时同往颖昌,拜程颢为师,著有《明道先生语录&》。游酢和杨时南归,程颢目送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吾道南矣!”
  《宋史·卷428·&列传187·道学二(程氏门人)·游酢》载:“游酢,字定夫,建州建阳人。与兄醇(字质夫)以文行知名,所交皆天下士。程颐见之京师,谓其‘资可以进道’。程颢兴扶沟学,招使肄业,尽弃其学而学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肃游广平先生酢》:“游先生酢,字定夫,(建州)建阳人。与兄醇俱以文行知名,所交皆天下士。伊川先生(程颐)以事至京师,一见,谓其资可与适道。时(熙宁五年八月)大程(程颢)知扶沟县(今属河南)事,偕弟伊川方以倡兴道学为己任,设庠序,聚邑人子教之,乃召先生俾职学事,先生欣然从之。得其微言,遂尽弃其学而学焉。”
  清·乾隆《福建通志·游文肃传略》:“游酢,字定夫,建阳人。少颖悟,过目成诵。程颐一见,谓其资可适道。后程颢令扶沟,设庠序教人,召酢职学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游酢》:“游酢,字定夫,建阳人。”
  游酢于元丰五年(1082年)第进士,任浙江越州萧山尉,元v元年(1086年)召为太学录,迁博士。元v二年(1087年)求知江苏河清县,辟为颍昌府教授。元佑八年(1093年)又复为太常博士。
  《宋史·卷428·&列传187·道学二(程氏门人)·游酢》:“第进士,调萧山尉。近臣荐其贤,召为太学录,迁博士。以奉亲不便,求知河清县。范纯仁守颍昌府,辟府教授。纯仁入相,复为博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肃游广平先生酢》:“元丰六年(应为元丰五年)第进士,调越州萧山尉。县有疑狱十余年莫能决,先生摄邑事,一问得其情,释之。用侍臣荐,召为太学录除博士,以奉亲不便,求知河清县。范忠宣公(范纯仁)判河清,待以国士;移守颖昌,辟先生为教授;未几还朝,复秉钧轴,即除先生太学博士。”
  清·乾隆《福建通志·游文肃传略》:“元丰五年,登进士,调萧山尉,改博士。以便养,求河清县。范纯仁出判河南,待以国士,有疑义辄与参订;移守颍昌,辟为学教授;还朝复相,即除酢太常博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游酢》:“元丰进士。”
  程门立雪
  游酢师从程颢之弟程颐时,编有《伊川先生语录》。元v八年(1093年),时为太常博士的游酢和杨时造访程家,留下“程门立雪”的佳话,千古流传,成为尊师重道之佳话。
  《宋史·杨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游酢在程颐席旁诵读张载的《西铭》,读后说:“这就是中庸的道理。”程颐先生赞其有创见,能理解言外的道理。
  佥书齐州、泉州判官,擢监察御史
  绍圣三年(1096年),游酢由博士佥书齐州(今属山东);同年冬回建阳为父守孝。过两年,在家乡长坪D山之麓建草堂,讲学著述,所著有《论、孟杂解》、《中庸义》等。元符二年(1099年)调任泉州判官,赴任前筑水云寮于武夷五曲,作为著书立说的处所,撰《易学》、《诗二南义》。元符三年(1100年)十一月徽宗即位,擢监察御史。
  《宋史·卷428·&列传187·道学二(程氏门人)·游酢》:“签书齐州、泉州判官,晚得监察御史。”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肃游广平先生酢》:“已而忠宣(范纯仁)罢政,先生亦丐外,授齐州判官。丁父忧,服阕,调泉州签判。徽宗立,召为监察御史。”
  清·乾隆《福建通志·游文肃传略》:“纯仁罢,酢亦乞外。徽宗立,召为监察御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游酢》:“庆元(有误,应为元符)中由博士佥书泉州判官。以道学淑士心,以公勤治吏事。时方修祠馆,编民困于征调,所至骚然。酢处之裕如,民不劳而事集。擢监察御史。(旧志)”入祀泉州乡贤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祠堂·乡贤祠》)
  历知汉阳军、和、舒、濠三州而卒
  游酢崇宁元年(1102年)出知和州(今属安徽),崇宁四年(1105年)管勾南京鸿庆宫。两任祠官后,政和元年(1111年)知汉阳军,政和七年(1117年)知舒州(今属安徽),宣和元年(1119年)知濠州(今属安徽),宣和二年(1120年)因属官违法遭贬,罢,寓居和州含山县(今属安徽)。宣和五年(1123年)卒于寓所,年七十一。葬含山县车辕岭。
  《宋史·卷428·&列传187·道学二(程氏门人)·游酢》:“历知汉阳军、和、舒、濠三州而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肃游广平先生酢》:“出知和州。岁余,管勾南京鸿庆宫。久之知汉阳军,以母老丐祠,提点成都府长生观。丁母忧,服阕,知舒州,移濠州,罢归,侨历阳,因家焉。……宣和五年卒,年七十一,谥文肃,学者称广平先生。祠在建阳禾平里,即先生旧时倡学处也。嘉炼(1238年)敕匾D山书院。”
  清·乾隆《福建通志·游文肃传略》:“出知和州,岁余,管勾南京鸿庆宫,居太平州。复知汉阳军,历舒、濠二州。罢归,寓历阳,因家焉。卒葬其处。……学者称D山先生,谥文肃。”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肃游广平先生酢》:“所著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中庸义》及《文集》十卷(已佚)。”
  清·乾隆《福建通志·游文肃传略》:“所著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文集》各一卷。”
  后人辑有《游D山先生集》、《游定夫先生集》行世,卷次不一。
  南宋·宝v三年(1255年),理宗皇帝赞游酢曰:“皇天眷命,泰运南旋。祈我邦国,亿万斯年。伟哉圣道,光载南传。允矣君子,德业精专。春光融融,秋月娟娟。泰山之峻,河海之渊。先生风教,丽日中天。四方其训,朕有赖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文肃游广平先生酢》:
  “先生自幼不群,读书一过辄成诵。比壮,益自力心专目到,仪容词令粲然有文,望而知为成德君子也。其事亲无违,交友有信,莅官遇僚吏有恩,人乐自尽。时新法方行,编民于征敛所在骚然,先生历知四郡,处之裕如;即有兴建,民若不知而事集,惠政在民,故戴之若父母,去则见思。
  伊川先生尝谓龟山(杨时)曰:游君德器粹然,问道日进,政事亦绝,人远甚。其见重如此。”
  清·乾隆《福建通志·游文肃传略》:“酢操行纯粹,处事优裕,历官所至,民载之如父母。”
  程门有四大弟子,即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然。“二程得孟子不传之秘于遗经,以得天下,而升堂睹奥号称高弟者,游、杨、谢、吕为著。”游酢被列为第一大弟子。
  游酢的学生中著名的有黄中、胡文定、胡宪、吕东莱等人。黄中既是游酢门人,又是游酢的外甥,深受游酢器重,得游酢理学真传。朱熹是黄中的学生,故朱熹是游酢的三传弟子。朱熹对游酢极为崇拜,深受游酢理学思想影响。朱熹在他的《四书集注》中引用了许多游酢语录。所以说朱子理学体系的形成是受游酢、杨时的影响。游酢、杨时对传播洛学、开创闽学做出巨大贡献,堪称闽学“鼻祖”。明代学者苏章曰:“若非载道来伊洛,安得传心到考亭。”“伊洛”指“二程”,“考亭”即朱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
  福州乌山有“九贤祠”,奉祀福建历史上9位著名学者:游酢、杨时、胡安国、罗从彦、李侗、蔡元定、蔡沉、黄干、真德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真德秀》);游酢是“九贤”之首。
  游酢书法艺术造诣很高,尤以草书著称。游体草书于清朝编入《草字汇》,称其“草圣”且与宋“苏、黄、米、蔡”四大名家齐名。部分书法拓片今存南平市博物馆。他的诗论也是我国古代儒学、理学家的文学观的一个缩影。
  宝庆元年(1226年)知泉州。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37》、《宋元学案·卷71》、《宋元学案补遗·卷71》。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游九功》据旧《志》为作《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据《》、《》为作传。
  岳麓巨子
“岳麓巨子”
明理学,“高第”。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九功清慎廉恪,与兄九言自为师友,讲明理学,平生真体实践,出于诚意,及门之士皆心服之。学者称受斋先生。”
  历兵部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
  “游九功,字勉之,一字禹成。
  用荫补官(初),(,累迁咸宁令,辟充荆鄂宣抚司。时德安遣戍兵溃归,有反意,九功即绝江抚谕,众皆帖服。
  嘉定中兴元失利,(,九功()知金州。州无城,以便宜遣兵备御,收复邻疆。
  (,除河北运判、知鄂州,被论,予祠。
  (,起为兵部郎。入见,首言:‘守边必先结人心。今征役无艺,以资苞苴囊,而民心失;将帅K削,功赏不以时下,而军心失;倚重谀佞,护疾忌医,而士大夫之心失。’”
  出知泉州
  宝庆元年(1226年),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出知泉州,在郡有清严之称。”
  道光《晋江县志·游九功》:“游九功,建阳人。宝庆元年守泉,在郡以清严称。留心教化,拨五废寺田于石井书院,以廪学徒。南安令毛淮、簿谢观作新学舍,考成之日,九功率僚属诸生周旋庙廷,以庆其能。”
  绍定三年(1230年),游九功于南罗城外加筑瓮门,并沿江筑石堤作翼城,东自浯浦,西抵甘棠桥,长438丈,高盈丈,阔8尺;辟镇南门外为“番坊”。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石井书院》、《泉州府城·泉州罗城·泉州新罗城·南宋·绍定建立翼城》)
  历司农少卿兼枢密院副承旨,知庆元府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
  “端平初(,,召为司农少卿。疏论‘奸贪多佚罚,诸贤或号召未至’;又论‘沿边夫役之弊’。兼枢密副都承旨。
  (,)出知庆元府(),以循吏称。
  入权刑部侍郎,丐祠,再调不赴,除侍制加宝谟直学士。
  ()卒()。……宝佑中谥文清。”
  储,字彦伦,北宋·晋江人。崇宁(;1106年)末第进士,历漳州尤溪丞、知福州宁德县、贺州通判。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储》:“储,字彦伦,晋江人。崇宁末第进士,调漳州尤溪丞,知福州宁德县,民皆为立祠。后通判贺州,前两奉祠里居。历官三十余年,屋不增一椽,田不遗一亩。有诗文号《玉泉集》。”
   储用,字行之,南宋·晋江人。淳熙(;1189年)中登第,历建阳知县、光化太守、襄阳太守,终直华文阁、知广州,未上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储用》:
  “储用,字行之,晋江人。
  淳熙中登第。知建阳县,有惠政,朱文公(朱熹)亟称之。会党禁起,罢去。后再道旧境,民方苦缪令,拥其车入县,大呼曰;‘此储长官也,好作样子。’
  擢守光化,移襄阳。邓民、樊快明率众来附,制司约因欲剿之,用争于朝。又贻书制阃,谓不可使异时有杀降之名。制臣大恚,以是罢归。
  时海盗犯泉境,用与郡守真德秀、叶谋亲抵海岛围捕,获其首赵郎,余党遁去。
  直华文阁,知广州,未上卒。
  子耀,知雷州(清·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子擢,知雷州”)。”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真德秀》)
  鲁鼎梅,字调元,号燮堂,清·江西新城县人(今黎川)。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进士,乾隆八年癸亥(1743年)任德化知县;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年)由德化知县调任台湾府台湾县知县,乾隆十九年(1754年)遭弹劾被革职。
  德化知县
  乾隆七年(1742年)壬戌科进士,乾隆八年癸亥(1743年)至十四年己巳(1749年)任德化知县。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1·秩官志·国朝·知县》:“鲁鼎梅,江西新城人,壬戍进士。乾隆八年任。”
  谕种大、小麦及油菜
  鲁鼎梅就任后,发现德化水田只种单季稻,自冬至春则多数闲置,于是连续三年谕告全县利用闲田种植大、小麦及油菜。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下)·告示(国朝)》收录“《谕种二麦示》(鲁鼎梅)”,曰:
  “谕百姓人等知悉:
  今年叨上天福庇,收成甚好。但尔等要知,坐食山空,若不更加力作,将来正恐三餐难继。现在禾稻收成,闲田都可种麦,麦熟便可资食。即有不宜种麦之田,亦可栽种油菜,尽足充用。
  本县为尔民父母,时刻以尔等衣食为念,尔等务宜即日栽种,或大麦,或小麦,或油菜,总要地无旷土,将来自然渐渐富足。倘有懒惰之民,并不栽种翻犁,一经本县查出,定行重责三十,断不姑宽。各地保务宜督率众人,限本月内(农历十月) 尽行栽种。如该社抛荒熟田,即将该地保一体治罪,毋得玩忽。
  谕百姓人等知悉:
  德化山僻小县,田少山多。向来平田只种稻谷一遍,自冬至春半年之久,尽皆闲旷,以致本地所出米谷,不足供本处食用。本县深念尔百姓艰难,旧年曾劝令尔等栽种油菜、二麦。如高卿、瑶亩、良太、东西下涌各社收成颇多,甚有利益。至于远乡,仍然栽种稀少,深为可惜。此皆懒惰之人倡言土冷,自甘废业。殊不知北方最寒之地尚广种二麦,赖以足食,况此地温暖,有种自然有收,何妨用力试种一年,可信本县之言不谬。
  现在将次秋收,各让地保即督率百娃,务于收割之后三日内,即将种稻之田一概翻犁,栽种大麦、小麦、油菜等项,随其所宜。种后加工培植,明年自然丰收。
  尔农民要知此一翻收成,朝廷既不加课,田主又不加租,一升一台都归尔自己,何乐不种?本县定于十月内亲自往各社巡查,如有闲田不种,余将惰民重责外,并将该社地保重责,各宜踊跃,毋违。
  谕百姓人等知悉:
  德邑山多田少,主稔之年,每虑民食未足。本县重念食为民天,日夜讲求,是以上年出示晓谕,令尔民于收获之后,即将田士翻犁,栽种大小二麦。间有不能种麦之处,即布种油菜。田不加赋,尽可资生尔民。遵谕栽培者,年来已有成效,若久而行之,自必比户可封,共乐升平。
  现在冬成,尔民当各自争先,布种二麦、油菜,务使地无旷土。各该地保按方巡查,谆切劝谕。倘本县因公下乡,目睹二麦遍野,当必从优奖励。如政故违,定将游惰之民责儆,并将劝谕不力之地保惩处。本县为民食起见,故不惮烦言,谆谆告诫。各宜踊跃,毋负本县一片诚心。
  特谕。”
  兴文教
  乾隆九年(1744年),鲁鼎梅捐俸修建图南书院,建中堂1座,堂房8间,左右舍10间,仪门1座,并刊刻图南课选为教材,每月亲自给生童讲课1次,对学习好的生童,自己捐俸给以奖励。(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 ·图南书院》)
  乾隆十一年(1746年),又捐俸鼎建瑶台书院,中立讲堂,旁为肄业之室,又旁茶烟之所,为生童提供了学习之方便。(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瑶台书院》)
  自此,德化全县书风大振,斯文鼎盛。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国朝)》收录“知县鲁鼎梅”《长歌示义学诸生》诗曰:
  “龙浔精台山之麓,临溪小构书连屋。印床花落讼庭闲,时过斋头课士读。
  斋头多士自鱼鱼,几席丹铅日与俱,屈指三年勤切禄杀染珊稳纾
  我闻昔人欣类聚,四时饶有读书趣,九十毒光绿满甯,奠将风雨等闲度。
  有时熏风自南来,昼永帘垂静悟开,一曲瑶琴初入弄,清歌怀抱思悠哉。
  西堂蟋蟀吟四壁,趁此读书更有益,圣教无隐木樨香,滴露如珠堪点《易》。
  况复文史足三冬,梅花数点影重重,雪案分题标好句,寒窗剪烛焕词锋。
  秋月春光非盂浪,满前飞跃相荡漾,到得忘亩更清参,何时可使鸡犬放?
  文章经济事茫茫,j闻动众等虚筐,放眼百年三不朽,置身须立千仞冈。
  古来志士嗟离索,济济一堂破寂寞,善劝过规蛾术时,行见山山皆攻错。
  只今珊网己宏施,珠贝琳琅耀陆离,但使良工不示璞,会看珍聘龙浔湄。”
  主修《德化县志》
  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鲁鼎梅主修《德化县志》,聘本县进士王必昌,举人林昱、李志昱,岁贡陈如璋、廪生周维新等25人纂修,成18卷、首1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郡邑志乘·德化县志》、《泉州人名录·王必昌》)
  劝谕十条
  鲁鼎梅抵任德化后,从各方面了解到执行律典存在的问题,如斗殴杀人、教唆词讼、争谋风水、赌博偷窃等,于乾隆九年(1744年)制定《劝谕十条》,引述律典,细加劝词,令百姓自觉遵守,不致后悔莫及。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下)·告示(国朝)》收录“《劝谕十条》(鲁鼎梅)”,曰:
  “照得本县来治兹土一年有余,每念尔等百姓种种无知犯法,忍辱受刑,本县为尔等父母,不胜伤心惨目。但势不能遍历乡村为尔等人人指引,事事讲明。今酌取数条,明白晓示。无非使尔百姓晓得律法森严,凡事可以情恕理遣。尔等通文理的,可讲解与众人知道;识字的,可说与不识字的听着,务期人人尽知悔悟,毋负本县一片婆心,使本县完全做一个好父母官,尔等亦得安享太平,父母妻子欢欣聚首,不枉为人之乐。凛之!
  一、凡人切不可打架。
  查律载:‘斗殴杀人者,绞;故杀者,斩;致笃疾者,流;废疾者,徒;若持凶器及聚殴者,充军。’
  尔等百姓不过因一时气忿,忍耐不住,动手打人,便至后悔无及。要免后悔,却有一法:当气忿时,你就让人一分。他人见你肯让,也就不来打你,从此省了多少的事。若说你让了人,人将来就欺负你,你看那如狼似虎的人,有几个好结果?忠厚的人到底有好日子。尔等百姓要打架时便把本县言语思想一遍,自然心平气和,不去生事。
  一、不可结人。
  律载:‘歃血订盟者,绞;聚众生事者,斩。’
  在尔等百姓,不过思量有事大家相帮,联会结盟,不知已陷大辟。闽省结会成风,一经查拿,往往骈首就戮,带锁披枷,深可怜悯。自后若有不安本分之人来邀尔等结会,便要想此事后来必至丧身破家,万不可去;若从前已经结会者,速自解散,方为良民。
  一、不可结讼。
  查律载:‘诬告加三等,越诉笤五十。’
  尔等愚民,不晓法律,往往因口角小忿,动辄架词控告,结讼连年。一经审虚,自己受辱受刑,盘费用尽,卖男卖女,妻离子散,饮恨吞声,便是争讼的结果。即告状之初,就有讼棍包揽经承,原差需索,茶酒饭食,使费不一而足。及至一事完结,花费已不知多少。况且被告之人,做成冤家,反覆告害,又无已时,可胜叹悔。要在起初自己肯吃一分亏,或田山不明,听公正人分剖;口角细故,办昕族邻讲解,大家心平气和,事体自然消释。就是让人些子,也比告到官司还更便宜,切不要听人唆哄,害了你自己身家。
  一、不可霸占他人田产。
  律载:‘盗买盗卖,及侵占他人田宅,一亩一间以下,笞五十,多者杖徒;强占者流;私捏文契者,充军;重复典卖,准窃盗价,俱入官。’
  乃德邑田产交界,动即互相争占,或越界混争,或假契图占,或重张典卖,种种不法。一经按律问拟,不但田产不可霸占,连自己身家都要破了。况且俗语说得好:‘世界若还糠卖得,子孙依旧买糠归。’你就百般诡计,占了人的田地,有一日天灾降临,便从你家起手。别人东西如保自占得?自后不但不要做此等事,并不可生此等心。古人云:‘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又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尔等百姓,静夜思之。
  一、不可争谋风水。
  发冢掘棺,人人都晓得罪重。若德邑所云风水,动称斩脑斩足,伤屋伤坟,此皆一种不堪地师播弄唆哄,致人家生事打架,甚至拆屋平坟,深可痛恨。查律载:‘术士妄言祸福,杖一百;平墓,杖一百;毁房,准窃盗。’
  尔等愚民,一时误听唆哄,往往陷于刑辟。不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古人云:‘阴地不如心地好。’你就谋得好风水,若自已坏了良心,也子孙灭绝。况且这几个地理师,他若会看风水,他自已早已谋了好的,他早已发迹了,还要来替你看风水换饭吃?尔等思之,便觉可笑。
  一、不可忤逆父母。
  朝廷律法最严不孝,言语触撞,就要问绞。若不能奉养,不听教训,得罪父母,便是十恶不赦。尔等百姓要晓得,身子是父母生的。若不是父母艰难养你,你怎得成人?你既成人,就惰其四肢,不顾父母,就与兄弟争财争产,伤父母的心,就不做好人,坏父母的名,连累两个老人死不得,活不得,你的心安不安?你纵然不犯官刑,天地也不容你。况不孝不弟之人,没有不犯官事的,那时亏体辱亲,就万死莫赎了。清夜思之,急宜猛省。
  一、不可卖妻溺女。
  律载:‘典雇妻女,杖八十;娶者及媒妁知情同罪。溺女比故杀子孙,问徒。’
  德邑恶俗,家稍窘迫,即将发妻典卖,本夫本妇恬然无耻,败坏风俗,莫此为甚。要知夫妇人伦之首,眼前穷急,大家勤俭和好,将来自然有饭吃,断不至饿死。若结发夫妻尚且忽娶忽卖,则良心已丧,用完了几两银子,依然穷饿而死,岂不可哀?至于生下女儿,俱是自己骨肉,也是人身。乃无良之人,动辄淹死。访闻此风,不但穷人,即生监之家,往往有之。要知禽兽尚不忍食其子,是溺女之人禽兽都不如了。况天生一人,自然有一人的衣食,女几何尝累着父母?本县望你等培养一点良心,先从家里养起,夫妇相守,父子相亲,渐渐和气致祥,便是尔等百姓之福。
  一、不可教唆害人。
  查律载:‘教唆词讼与诬告同罪。’
  德邑讼师,屡经查拿,坐监坐牢,受打受夹,尔等百姓务以此等恶人为戒。凡族邻有事,须要秉公劝解。田土不清,你替他处清,口角不合,你替他和台。大家不避嫌怨,使二比心平气服,地方安静,尔族邻亦不至奔走官司,作中作证,费工失业,岂不受益无穷?
  一、不可重利及
  有无相通,乡里常情。德邑浇风,往往加利四五犹为不足。查违禁职利,律有明条。况借债之人,非亲即邻,你有钱在手,乘其穷急多索重利,你自己一旦有急,谁来管你?不但不管,还大家幸灾乐祸,暗处害你,岂不自失便宜?你等稍有余钱的百姓,若遇族邻有急,须要彼此通融,则穷人感你救急之恩,自然守望相助,共乐太平。
  一、不可习为赌窃。
  查律载:‘聚赌枷枝,再犯者流;窝赌者徒;造卖赌具充军;窃盗、计赃、徒流,三犯者绞。’
  一有干犯,法难稍宽,辱及父母妻子。尔等百姓,务须父戒子,兄戒弟,尊长戒卑幼,严行禁止,不许赌博,不许窃取他人一丝一粟。要知财无苟得,赌博的日见流荡,做贼的终受官刑。不要堕落小人,便是向上君子,或勤耕力作为本分之农民,或学习手艺为有用之工商。不要游手好闲,都可成家立计,岂不是好?
  以上十条,都就尔等气习不好处对症下药,尔等若能互相讲习,有事时便想律法森严,自然大事化小事,有事化无事,渐渐心平气和,去恶从善。自此安居乐业,食足衣丰,积善余庆,后来便可发迹,子孙也就昌大。
  本县望尔等百姓人人为善,人人受福,惟恐负尔百姓父母之称。尔等读此告示,当如听父母之言,切勿违拗,切勿遗忘。遇事即将本县言语思想一遍;遇他人行事不是,便将本县言语告诫一遍,务期善行日多,恶行日少,万勿忽略看过,有负本县惠爱尔百姓一片诚心。本县于尔百姓有厚望焉。”
  鲁鼎梅对兴建也甚为在意:
  乾隆八年(1743年) ,重建鸣凤桥。
  乾隆九年(1744年),在县东二里建缨溪桥(又名消坑桥)。在郭坂社重修信茭双桥(今茭杯桥),德化监生叶乘龙《信菱桥序》:“鲁公于乾隆甲子(乾隆九年,1744年) 春劝农经此,见秃毁过半,遂捐俸重修。”在上涌洋建梁桥(从路口右出至此五里)。在上涌乡云路村往北诸社要津建花桥。
  乾隆十年(1745年) ,奉文修城垣。
  乾隆十一年(1746年),距离梁桥五里建下涌桥,又命乡民苏廷望、王仕卿、周天作等人在汤岭乡募建西城拱桥。
  乾隆十二年(1747年),倡建山茶轿。鲁鼎梅在劝捐山茶桥序中述:“余受事四载,次平治中间溪河险阻,独山茶一桥犹有待,非姑缓也,以其岸高而涧阔,中流之柱无所施粱,必以石工斯大矣。且前有为之者,旋兴而复废,任事者出于再举,故未能勇肩。爱因奉例巡行,亲历其地,进左近之绅士陈时夏、苏殿安、凌青云、陈殿元等而切计……”
  (详见泉州历史网·各条)
  德化监生叶乘龙《信菱桥序》:“乾隆癸亥,贤侯鲁公来莅斯士,百废俱兴。”
  福建布政高山云:“鲁令尹者,廉以率物,礼以止暴,勤宣政教。”
  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福建学政吴嗣爵云:“鲁君燮堂以名进士来莅兹土,下车三年,政平讼理,百废俱修。”
  同年,兴泉道高景蕃巡察德化时,赞鲁鼎梅治行云:“鲁君兴废举坠,治行彰美,城邑之建置,田野之垦辟,津梁沟浍之修整,皆井井有条……”
  台湾县知县
  乾隆十四年(1749年),鲁鼎梅由德化知县调至台湾,接替周缉敬任台湾府台湾县知县,管辖约今台湾南部之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县、市全境及高雄县部份区域。该区域面积约为4500平方公里,也是清治时期台湾岛之汉人集中地所在。
  乾隆十五年(1750年),鲁鼎梅迁海东书院建于旧县署,原院改为崇文书院。
  乾隆十七年(1752年),因台湾志承长久未修,鲁鼎梅主修《重修台湾县志》,延聘德化进士王必昌纂,成十五卷。
  乾隆十九年(1754年),鲁鼎梅遭弹劾被革职。
  鲁鼎梅《龙浔赋》
  鲁鼎梅任德化知县期间,在主修《德化县志》之后,作《龙浔赋》歌德化(别称“龙浔”)形胜人文之胜。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赋(国朝)》收录“《龙浔赋》(鲁鼎梅)”,文曰:
  “翳永州之首邑,属泉群之旧区。
  接三山之云海,征一统之车书;抚雷封之乐土,舒清啸于公余。
  粤自仁郁立,德化集;闽王归,封疆入。星野分,形胜岌。(颜仁郁:字文杰,五代·后唐[923&#年]时任归德场[今德化县]场长。)
  鸿宅既鸠,龙浔以邑;仙游东襟,大田西弼;永春南连,尤溪北昵。
  虽沿革之递更,亘古今而不失。
  则有陴堞环阃,隘讯列垠;廨含着锦,XT如鳞。
  庙坛肃兮人鬼享,礼乐彬兮士女亲。
  三十九社民风,浑浑近古;七十二候时序,蔼蔼如春。(德化全县原分为8里48社,康熙十八年[1679年]后裁并为39社。)
  兵燹昔惊兮,嗟村圩之寂寂;癌虞德治兮,庆户口之滦溱。
  顾乃物产茁,民气驯,正供纳,则壤均。
  麦浪兮吹露,稼云兮成铩
  天不爱道,泽自媚珍;山鸡吐锦,畲谷荐新。
  歌社酒兮,家家扶醉;击土鼓兮,处处吹豳。
  觇太平之有象,与流峙而方臻。
  盖其碧水丹山,神工鬼斧。
  龙浔千里龙来,凤翥九苞凤舞。
  戴云云髻梳霞,如插天花;卓笔笔锋指碧,疑书太古。(戴云:戴云山。卓笔:卓笔山,在德化县林地村。)
  水百川波澜,丁溪一夜雷雨。(水:即合橇骶禄爻堑闹饕鳌丁溪:宋·林程捐家资买县治前面濒溪田近百亩,开浚灌田。一夜雷雨,决流成“丁”字,故名。)
  龙门飞浪兮崖轰,虎涧吼空兮涛怒;石穴幽兮古崆峒,澄潭黑兮窟蚊龙。
  纷千岩与万壑,羌浪卷而云封。览山川之奇秀,想灵异之毓锺。
  忆夫川效珍,岳职贡,民献生,福星动。花县春深,琴堂风送。
  冯、姚既困之疮痍,和、撒起更生于疾痛。(冯:冯翼,明·山东德平人,洪武廿六年[1293年]任德化县令。姚:姚迟,明·浙江秀山人,崇祯六年癸酉年[1633年]任德化县令。和:和盐鼎,字岩夫,清·陕西城固人,康熙六年丁未[1667年]任德化县知县。撒:撒启明,清·山阳人,以莆田县丞来任德化县令。)
  熊、王若军中之范、韩,张、邓真王国之栋梁。(熊:熊良辅,清·四川苍溪人,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年]任德化县知县。王:王调元,字燮公,清·辽阳义州人,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年]任德化县知县。范:指宋臣范仲淹。韩:指曾与范仲淹一道戍边的韩琦。张:张大纲,字立卿,号衢坡,明·广东龙川人,嘉靖廿八年[1549年]任德化知县。邓:邓景武,号文斋,明·江西德安人,嘉靖卅六年[1557年]由贡监生来任邑令。)
  为霖多人,保赤皆中。莫不称佛称神,如鸾如凤;寇籍当年,碑留有众。
  使君来兮桃李栽,文学振兮科名开。育英才于有用,厉风俗而加培。
  爰有天上书记,人间仙才;趺宕文史,啸吟岩隈。
  思异水兮泉涌,笔非秋兮露来。发大业于名山,驰清誉于仙班。
  歌鹿鸣而鹊起,登雁塔而龙攀。既文章之炳炳,亦经济之斑斑。
  即如政清两浙,宫庶才豪;节标下载,御史风高。(第1句指邑人赖垓任浙江省平湖县知县时,廉洁自持,吏治澄清。第2句指邑人邓启元于雍正五年丁未[1727年]钦点榜眼及第。第3句指赖垓高风亮节,流芳后世事。第4句指明·永乐[;1424年]间监察御史凌辉。)
  林隆甫保守孤城,千人豁免;邓台生莆哭一奏,万姓呼号。(林隆甫:即邑人林栋,任广东省乐会县令。邓台生:即邓孕槐,邑人,明·崇祯三年庚午[1630年]举人,入清授京师狱官。)
  真好长官兮,龙南有颂;以死勤事兮,儋州忘劳。(前指南宋·嘉泰[;1204年]间邑人郑轮任江西省龙南县令时减轻民负的事。后指邑人林茂,明·正统八年[1442年]知广东省儋州勤王事。)
  至若统军救宋,十万勤王,血殷顽石,魂毅故乡。(统军救宋:指南宋末年陈萧统军保宋抗元。十万勤王:指南宋苏十万募兵抗元战死。)
  或赎父棺于贼寨,或脱叔命于剑;或吁君门以d屯困,或散家资以靖寇强。(第1句指清·李乔钟于顺治[;1661年]间赴贼寨赎父棺。第2句指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徐士万向海寇求情救叔父事。第3句指明末曾汇捐资助佃民周良、寇十六,为减泉郡豪收屯租,额外酷剥,冒险赴京向朝上诉惨状事。第4句指清初陈端二屡助军饷以靖寇强事。)
  还遗金兮风何古,赈私橐兮德弥芳。(还遗金:一指郭环二次拾遗金,待其人验实还之;二指汤岭头人张观盛,有江右书客宿其家,遗金二十七两,晒床拾之不启封存之。后二年客复来,询其逾年不至,以失金告,盛按原封悉还之,不受谢,客泣拜而去。赈私橐:指明末赖孔教司训全椒时,爱士若子,解宦资济贫穷市。)
  洵孝友之独挚,叹忠义兮难量。
  至若女中丈夫,闺内处子;人称未亡,志惟自矢。(第1句指湖岭周舜钦妻刘氏,年青失夫,养子、孙成名,里人称以“女中丈夫”。第2句指明末林长娘,母早亡,父临死,嘱抚弟成名,已终生不嫁。寿八十有一,犹然处子也。第3句指吉岭庠生许瑞岳妻涂氏,年青失夫不二嫁。虽家宴不肯与,妯娌问故,曰“吾未亡人也,何心酒食。”)
  名初问兮币初陈,秀娘经兮墀娘死。(前句指甲头连氏岳娘,闻未婚夫亡,奔丧过门事舅姑终身,抚嗣子成人,而终其身。后句指东厝乡人陈秀娘未婚夫死,誓不改嫁,自缢身亡;章墀娘,未婚夫亡,欲奔丧,父母阻之,绝食身亡。)
  刘妇身陨绝崖,桃娘魂随流水。(前句指科山庠生刘奘妻章氏不受贼辱,跳崖身亡。后句指清泰里人黄氏桃娘,夫服役死,娘家接回图再嫁,投水殉节。)
  宁甘贼锋,不受奸滓;缅彼松筠,砺人廉耻。(第1、2句指明·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八月,陈璇九妻黄氏宁死不受贼辱。第3句指林寅坼妻郭氏年轻守节,抚子成人,按院彰表“松筠”。第4句指朱紫林嘉春妻寇氏,夫殁,遇贼持刀逼污,不从,遇害。)
  此皆冰玉之精英,要与河岳相终始。
  别有一邑之英,百年之皓;表以人瑞之坊,宾为天朝之老。(人瑞之坊:指西山张岳荣寿百有五,建“N平人瑞坊”旌之。)
  山似终南兮,水若辋川;白云猓探辶啊谁其居此?中有人焉。
  少微朗,处士坚,志尚高,情孤骞。依稀五柳,彷佛七贤。
  更有六如了悟,九转功圆;疑神疑鬼,成佛成仙。亦自禀夫清淑,爰得洞其空玄。
  错举人物之蒸蔚,想见扶舆之蜿蜒。固宜韵士高贤,望奥区而牺托;骚人迁客,景芳躅以流连也。
  若乃探幽访佚,怀古必思。琳宫缥缈,梵宇参差。
  塔舯霄兮山之麓,桥鸣凤兮水之湄。春波楼外波潋滟,云龙桥下龙委蛇。
  紫云蔼蔼,金液离离;九仙烟碧,五华月迟。(紫云:紫云洞,位于德化县三班乡蔡径村。金液:金液洞,位于德化县盖德乡三福村。九仙:九仙山。五华:五华山。)
  寻仙女之飞风,读隐士之残碑。(飞凤:指飞凤山,位于德化县水口乡上湖忖。民间传说,有马氏仙女,留恋人间,遂在此化身为飞凤山。)
  王龟龄龙池,波涛自昔;真西山古迹,霖雨犹滋。(前指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在德化县九仙山龙池祈雨事。后指宋泉郡太守真德秀号西山,曾在德化县左溪龙潭祷雨事。)
  井逢端午而独溢,树老百年以长枝。(前指端午井,在德化县五华岩,传说每年端午井水自溢。后指明·崇祯九年[1636年],县署后垣有大枫台数抱,枯以数年,忽生棱。)
  汤泉滚滚兮,沸如温符;瑞莲亭亭兮,香满泮池。(汤泉:位于德化县汤岭乡[汤头乡],乡以泉得名。)
  斯同龙浔之声名文物,讵云岩邑为僻陋荒夷?爰略敷其梗概,而重缀以歌诗。
  歌曰:水厨汤兮山峨峨,选胜概兮有且多,灵而杰兮大非夸,千秋万世兮天宝物华!”
  (上叙及的各人物、山川、水利、寺庙、桥梁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泉州山川》、《泉州水利》、《泉州儒道释寺庙》、《泉州古桥梁》等相关条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人不能上族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