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曲右派作家铁流中可以分为文采派和什么派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国古代戏曲在中国文学艺术园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
下载积分:1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19:57:4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国古代戏曲在中国文学艺术园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PDF
官方公共微信元杂剧中“文采派”的代表人物?_百度知道
元杂剧中“文采派”的代表人物?
提问者采纳
很快流行于全国、冀州调和小冀州调,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病卒。作有杂剧十八种,火葬于西湖灵芝寺,字子章,  郑光祖  郑光祖,故诸公多鄙之,而他人莫之及也,声振闺阁。在元代前期杂剧界他是领袖人物  李寿卿  李寿卿、《无盐破连环》《老君堂》等八种,皆知其为德辉也”。受方言的影响,不妄与人交、《竹坞听琴》两种杂剧。作有杂剧十种。其创作风格以文采见长,“生而倜傥、《三战吕布》,明初朱权评其作为“九天珠玉”、《绉梅香》,诸吊送客各有诗文。石晋之后,博学能文,名香天下,为一时之冠 ”(《析津志》),取材于唐人传奇说《离魂记》,不待备述,伶伦辈称‘郑先老生’,遍布河南。其生平事迹,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为人方直。曾任将仕郎  杂剧最初流行于北方,今存《倩女离魂》,《录簿鬼》有简略的记载,与关汉卿、《周公摄政》。其中《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  字德辉。贾仲明为其所作的【凌波仙】吊词谓其“播阎浮,蕴藉风流。郑光祖是元杂剧第二时期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位作家,魏良辅《南词引正》说杂剧声腔有中州调,谓其“以儒补杭州路吏。作有《竹窗雨》,太原人,是一部爱情剧、《度柳翠》两种,久则见其情厚,它有不同的声腔流派,曾随从出使西域。与元好问交好,赢得青楼”、《王粲登楼》、马致远,姓名香,后除县丞,四百州。公之所作。这种北方声腔的剧种,滑稽多智、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河北。说明他的剧作地在当时广为流传  石子章  石子章  名建中,对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有一定的影响。  关汉卿  他是一位熟悉勾栏伎艺的戏曲家,今存《伍员吹箫》、《伊尹扶汤》,柳城(今辽宁朝阳)人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元杂剧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文采派的代表人物是王实甫,关汉卿是本色派的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新常态|笑猫日记|one一个|操盘|
购买过本书的顾客还买过
定价:¥15.00
广购价:¥11.30
折扣: 75%
节省:¥3.70
浏览过本书的顾客还看过
定价:¥15.00
广购价:¥11.30
折扣: 75%
节省:¥3.70
二十一世纪少年文学必读经典--中国戏曲故事
准备读(0 人),正在读(0 人), 已读过(0人)
I S B N :7
作&&&&者:&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版&&&&次:初版
开&&&&本:32开
包&&&&张:平装
定价:¥10.00
&&&&&&折扣:65%
我的价格:¥6.50
为您节省:¥3.50
广购价:¥6.50
立刻购买']);">
您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找到此商品
二十一世纪少年文学必读经典--中国戏曲故事
与此 1 件拍档商品一同购买
总定价:¥10.00
总广购价:¥6.50
请至少保留一件商品。
《二十一世纪少年文学必读经典--中国戏曲故事》内容简介
  戏剧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元开始,中国戏剧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戏剧理论著作。  本书从卷帙浩繁的历代戏剧作品中挑选了七篇作品。在挑选和改写时,兼顾可读性和主流性。本书所选七篇戏剧均为中国戏剧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  窦娥含冤,血溅白绫六月雪;丽娘惊梦,死而复生至真情;程婴舍子,隐忍十年终报仇;莺莺多情,待月西厢私成眷……前生的戏文,今生的遗梦,希望读者能在这穿越时空的经典中,体验到至情、至理。
《二十一世纪少年文学必读经典--中国戏曲故事》目录
导读窦娥冤望江亭汉宫秋西厢记赵氏孤儿倩女离魂牡丹亭前言  一、中国戏剧发展  戏剧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古巫觋、优,可称为中国戏剧的萌芽。当时女巫叫巫,男巫叫觋,不论男女,皆有歌舞活动,此为戏剧的源头。夏以后,出现专门供君王、贵族调笑的“优”,如周朝春秋时期,晋国的优施,楚国的优孟。典籍记载,优孟曾穿着已死的相国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孙叔敖的语气,为楚王表演,表演得惟妙惟肖,竟使楚王误以为孙叔敖复活了。这便是中国戏剧早期的萌芽,因为已经具备了戏剧的诸多要素。  自汉至唐,出现百戏、俳优、歌舞戏等。如代面、拨头、踏摇娘、参军戏等。其中代面(或称大面),乃北齐兰陵王所创,他善于打仗,但长相甚美,面似妇人,担心不足以威慑敌人,于是每次必戴凶恶的面具与敌人交战,往往获胜,民间表演竞相效仿,这似乎就是中国戏剧脸谱的发源。  至宋,又出现滑稽戏、宋杂剧、金院本、南戏等。戏剧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元杂剧的出现和兴盛,标志着中国戏剧已经成熟。它把歌曲、说白、舞蹈、表演、服饰等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剧形式,并产生了韵文、散文结合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剧本。元杂剧从结构上来说,一般每本四折,外加楔子。从角色上看,已经有很全的人物配备,如主要角色有末、旦、净、丑,末相当于后世戏剧中的生,又分正末、副末、冲末、外末、小末,旦又分为正旦、副旦、花旦、搽旦、大旦,还有侏(儿童)、洁(僧道)、驾(君王)等名目。习惯上。每出戏只由正旦或末担任唱,其他角色只须念白,因此又有旦本戏和末本戏之分。表演上,剧本分唱、科、白三种提示。唱是一出戏的主要看点,每折大约有十个不同曲牌的曲子供演唱;科指演员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白又称宾白,包括净场诗、独白、旁白(背云)、带白(带云)、对白、下场诗等六种。音乐上,杂剧的音乐是比较和谐的,因为每折戏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的。如要更换宫调,则须在下一折才行。元杂剧曲牌约有五百多种,常用的约二百五十种,已经有着较大的挑选余地了。  元杂剧作家有本色派和文采派之分,如关汉卿、石君宝、杨显之等属于本色派作家,马致远、白朴、王实甫、郑光祖等属于文采派作家。其中,关、白、马、郑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元杂剧时期,中国戏剧有了专业作家,有了专业演员,有了专门表演场地,有了专业剧本,这些比英国莎士比亚时期大约要早三百年,戏剧创作与表演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至明,戏剧被称为传奇,创作与表演得到极大发展,内容充实,情节复杂,表演时间长,不再分旦本和末本,只要有需要,剧中角色均可演唱。明戏剧适应了城市发展的需要,满足了人们娱乐的需求。  清朝,戏剧发展更为出色,不但在戏剧表演上更加完美,而且有些剧目还与民族矛盾、政治冲突结合在一起,为戏剧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明清开始,各地大量出现地方剧种。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南方的四大徽班陆续进京,在昆腔、弋阳腔、海盐腔等地方戏剧基础上,形成了京剧。它“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清.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搬演昆曲、弋阳腔等声腔剧种的不少剧目,直接继承了花部乱弹的传统,因此也曾被称为“乱弹”。剧本的取材,多来自历史演义、小说、话本、宝卷,也有不少改编自明清传奇。其中历史故事剧占有醒目的地位,号称“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近现代,京剧在上海得到很大发展,形成京沪两地的演出盛况。当时各班社多根据自己主要演员的特长编演剧目,如清三庆班以程长庚、徐小香、杨月楼等为主,就多生角戏;四喜班有梅巧玲、时小福、杨朵仙等,就多旦角戏;春台班以俞菊笙为主,就多武打戏。  清末民初,兴起戏曲改良运动,梁启超、柳亚子、陈去病、陈独秀等都曾参与,主张以戏曲启智识、明国耻、振民气,描摹社会现状。上海丹桂第一台、新新舞台、歌舞台等剧院演出了大量新戏,如《秋瑾》《潘烈士投海》《徐锡麟》《新茶花》《血泪碑》《越南亡国惨》《黑奴吁天录》等。梅兰芳一九一三年赴沪演出后,曾编演了时装剧《邓霞姑》《一缕麻》《童女斩蛇》等。  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主要演员的地位日渐突出,逐渐形成了名角中心制。上世纪二十年代,津沪报刊评选“头牌旦角”,产生了“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的称号。杨小楼、马连良、李万春等生角也开始出名。  三十年代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欧阳予倩、田汉等倡导“改良平剧”,出现《梁红玉》《江汉渔歌》《岳飞》《抗金兵》等新编或改编的剧目。解放后,大量传统剧目受到重视,如《窦娥冤》《将相和》《白蛇传》《野猪林》《赵氏孤儿》《望江亭》《春草闯堂》《穆桂英挂帅》等历演不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更是将京剧普及到千家万户。  解放后,各地地方剧种得到很大发展。除京剧外,较著名的有评剧、豫剧、秦腔、越剧、粤剧、黄梅戏、川剧、沪剧、吕剧、晋剧等,其他如绍剧、婺剧、徽剧、莆仙戏、花鼓戏、湘剧、桂剧、潮剧、黔剧、滇剧等,就更多了。  从元开始,中国戏剧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戏剧理论著作。如元时钟嗣成《录鬼簿》、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明徐渭《南词叙录》、清李渔《闲情偶寄》、清焦循《花部农谭》等都很有名。  二、作者与作品  本书从卷帙浩繁的历代戏剧作品中挑选了七篇作品。在挑选和改写时,兼顾可读性和主流性。  本书所选七篇戏剧均为中国戏剧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关汉卿是中国戏剧成熟的奠基者,一九五八年是关汉卿戏曲创作七百周年纪念,世界和平理事会推荐他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窦娥冤》是其代表作,是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的《望江亭》则是运用民间智慧惩治腐败的一出喜剧。马致远是元杂剧四大家之一,他的《汉宫秋》描写王昭君与番邦和亲的故事,是历来文学家、评论家、诗人关注的对象。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名篇,在整个中国戏剧发展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屡演不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也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而且问世不久就产生了很大影响,很早就被翻译成英、法等国文字,在欧洲舞台上演,获得巨大成功,这恐怕是中国戏剧最早走上欧洲舞台的个案。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和汤显祖的《牡丹亭》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张扬人性,反抗礼教束缚,对推动中国戏剧的进一步发展功不可没。  所选七篇作品的某些部分,如《西厢记》的“拷红”、“长亭送别”,《牡丹亭》的“游园”、“惊梦”都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作为折子戏,多年来历演不衰,为各界人士称道。改写时,我们尽量保持其精华,以使读者能领略蕴含其中的巨大艺术魅力。  其他还有很多出色作品,如高明的《琵琶记》、李开先的《宝剑记》、徐渭的《四声猿》、洪异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李玉的《清忠谱》均很有名,碍于篇幅,难以全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原著。  下面对入选的作家及作品做一简单介绍。  关汉卿,号已斋叟。元大都人。约生于蒙古灭金(1234)以前,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间()。曾任太医院尹,不乐仕进,后专事杂剧创作与演出,是我国元杂剧的奠基人。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与杂剧作家白朴、赵子祥等组织玉京书会,并和杂剧作家杨显之、纪君祥、散曲作家王和卿、女艺人朱帘秀等交好。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约六十七种,现存十八种,题材广泛,包括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社会问题,尤擅长表现下层妇女的悲惨境遇及其斗争精神。《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可视为其代表作。其散曲作品现存小令四十余首,套曲十余套。王国维曾评他:“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宋元戏曲考》)其创作年代比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早约三百年,作品比莎士比亚多二三十部。  《窦娥冤》在中国各戏种中至今仍有演绎,是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十大悲剧之一,又名《六月雪》。按元杂剧的一般结构,全剧共四折另加楔子,演绎窦娥被无赖所诬陷,县官又听信谗言,判决窦娥斩首。在刑场,窦娥感觉实在冤枉,气愤难抑,故而发下三件大誓愿:如上天证明我的冤枉,斩头后,一腔热血都喷到旗枪的素练上,地上不见半点鲜血;六月暑天,立即天降大雪,遮掩我的尸身;从现在开始,楚州大旱三年。窦娥作为一个美丽、善良、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她不被贪官和社会恶势力吓倒,坚定不屈,表现了坚强的一面;为了救蔡婆婆,她只好自己认罪,屈打成招,表现了善良的一面;冤抑难伸,她向上天呼告,发下三桩誓愿,我们看到她勇敢的一面;别人看到她,羡慕她的美貌,让我们看到她美丽的一面。古代文学作品中,对女性的美丽,很少直接描写她们的容貌,而是通过旁人的言行等来表现,这是古代作家的一种巧妙手法。关汉卿为故事设计了一个较为完满的结局:窦娥的冤案得到昭雪,社会恶势力受到惩处,孤苦伶仃的蔡婆婆也有了安置。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剧中引用“苌弘化碧”的典故。周朝有忠臣名苌弘,曾被冤杀,其血埋在地下,三年后被人挖掘出来,发现已化为碧玉。  作者还用到“望帝啼鹃”的故事。望帝是远古时期的蜀王,因被恶势力逼迫,不得已传位给臣子,妃子也被强占。望帝后化为杜鹃鸟,日夜悲啼,而至嘴角流血。  关汉卿创作此剧时,参考了“东海孝妇”的传说。据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汉时,东海孝妇,守寡,奉养婆婆很恭谨周到,她的婆婆说:“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余年,久累年少。”她的婆婆于是自缢而死。谁知婆婆的女儿也就是孝妇的小姑子到官府告状,说“妇杀我母”,官吏逮捕孝妇,“拷掠毒治”,孝妇不堪拷打,冤枉招供。当时有位狱吏于公,提出不同意见:“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彻,必不杀也。”他认为从情理推测,孝妇早已有孝的名声,不可能是她杀了自己的婆婆。但太守很顽固地不采纳于公的意见,孝妇被官府处死。死后当地大旱,三年没有下雨。直到后任太守到职,于公再次提起前案:“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于公认为天大旱的原因是上天惩罚当地官府冤杀孝妇。新太守立刻亲自祭奠孝妇坟冢,上天为之下了大雨,当年全境都取得好收成。老人们传说:这孝妇名字叫周青,她面临死刑时,用车装上十丈高的竹竿,上面悬挂五幡,当众发誓说:“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搜神记》这样写道:“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标,又缘幡而下云。”  《望江亭》是关汉卿的又一部名剧,全名《望江亭中秋切绘》。全剧共四折,讲述民女谭记儿在望江亭内设计对付权贵杨衙内的故事,剧本表现了谭记儿的机智。才貌双全的谭记儿新寡,往来于女道观中。观主的侄儿白士中往潭州上任途中探访观主,告知自己失偶之事。观主于是从中作合,使得白士中与谭记儿结成夫妻。权贵杨衙内早已垂涎谭记儿的美貌,本想娶她为妾,此时便对白士中怀恨在心,以谗言暗奏圣上,请得势剑金牌,前往潭州欲取白士中首级。白士中得到消息,愁眉不展。谭记儿毫无惧怕,临危不乱,想出妙计。时逢中秋,谭记儿扮作渔妇卖鱼,在望江亭上灌醉杨衙内及其随从,将势剑金牌窃走。次日,杨衙内到官衙欲绑缚白士中却没有凭据,白士中出示势剑金牌,说有渔妇告杨衙内中秋欲对她无礼。等到再-见谭记儿,杨衙内方知中计。恰好湖南都御史李秉忠暗中访得此事,奏于朝廷,杨衙内受到惩办,白士中依旧治理潭州。夫妻和美度日。  在《望江亭》中,杨衙内凭借皇帝赐予的势剑金牌便可以为所欲为,到潭州杀人夺妻。这些剧作批判的矛头,有意无意地指向最高的封建统治者。出色的心理描写打开了作品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扉,成为塑造主要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  在关剧中,作者塑造了一批美丽勇敢的女性形象,有善良、坚强的窦娥,有聪明、智慧的赵盼儿,有敢于追求幸福的婢女燕燕,有机智、勇敢的谭记儿。  马致远,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元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详,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在世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约生于一二五。年,卒于一三二一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在大都参加过元贞书会,与花李郎、红字李二等艺人合作过。马致远是元时著名的“四大家”之一。他的杂剧受到当时人的推崇,以至有“曲状元”之誉。晚年隐居田园。  马致远作有杂剧十三种,现存世七种,包括《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等。其杂剧内容以神仙道士为主,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一百零四首,套数十七套。其中《天静沙.秋思》是脍炙人口的散曲佳作。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在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官吏,也并不得意。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冷,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敷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历史上的这一事件,原只是汉元帝将一名宫女嫁给内附的南匈奴单于作为笼络手段,在《汉书》中的记载也很简单。而《后汉书.南匈奴传》加上了昭君自请出塞和辞别时元帝惊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节,使之带上一种传奇色彩。后世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及民间讲唱文学屡屡提及此事,对历史事实多有增益改造。  马致远的《汉宫秋》在传说的基础上再加虚构,把汉和匈奴的关系写成衰弱的汉王朝为强大的匈奴所压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写成毛延寿求贿不遂,在画像时丑化昭君,事败后逃往匈奴,引兵来攻,强索昭君;把元帝写成-一个软弱无能、为群臣所挟制而又多愁善感、深爱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结局,写成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黑江投江自杀。这样,《汉宫秋》成了一种假借一定的历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虚构的宫廷爱情悲剧。  《汉宫秋》是一出末本戏,主要人物是汉元帝,剧中写皇帝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不能保有自己所爱的女人,那么,个人被命运所主宰、为历史的巨大变化所颠簸的这一内在情绪,也就表现得更强烈了。事实上,在马致远笔下的汉元帝,也更多地表现出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当臣下以“女色败国”的理由劝汉元帝舍弃昭君时,他愤愤地说:“虽然似昭君般成败都皆有,谁似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灞桥送别时,他感慨道:“早是俺夫妻悒怏,小家儿出外也摇装。”对夫妻恩爱的平民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尤其第四折“孤雁惊梦”一大段凄婉哀怨的唱词,表现出汉元帝对王昭君的无限思恋,把剧本的悲剧气氛渲染得愈加浓郁。这里在塑造戏剧人物的同时,也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受。  《西厢记》作者元人王实甫,名德信,生卒年不详。与关汉卿同为大都人,从事戏剧生活的时代也相同,大约在元成宗大德年间。早年曾做过官,后退职在家。他经常出入剧场、演员之中,相当于一位专业作家。其作品多以“儿女风情”为题材,而且在这些爱情剧中,往往揭露封建势力对年轻一代的压迫,歌颂青年人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对后世戏剧创作及青年人的自由思想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王实甫的作品与关汉卿作品不同。关汉卿的作品以本色为主,重在情节构思,后人称为本色派代表作家。王实甫的作品喜用古典诗词烘托环境气氛,描摹人物情态,表现诗意的境界,形成一种优雅的风格,有人称其为“花间美人”,他也被誉为文采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共创作十四部杂剧,最有名的是《西厢记》。这部戏被人称为元杂剧中辉煌的成就,爱情题材杂剧的高峰。除表现手法上的大胆突破外,他在《西厢记》结构上的革新为人称道。元杂剧传统的结构是全剧一本四折,外加楔子;《西厢记》的结构是全剧五本二十一折,外加楔子,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作者表现人物、渲染剧情的天地,适合演绎情节曲折、人物众多的故事。  《西厢记》是我国古代爱情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戏剧作品之一。剧中描写书生张珙(张君瑞)和相府小姐崔莺莺相遇于普救寺,为了救崔莺莺,张君瑞请朋友帮忙,解了崔家之难。事后,老妇人却不兑现当初给张的承诺。她没料到,张君瑞和崔莺莺却一见钟情,不顾老夫人的毁约,不顾礼教的束缚,以火一样的热情互相追求,经过侍女红娘的帮助,经历种种曲折,终于私下结合。老夫人发现后,虽然震怒,虽然拷打红娘,但害怕家丑外扬,只好承认婚事,条件是张生必须进京赶考。于是两人被迫分离。张生后来高中归来,两人最终获得圆满结局。  故事歌颂了青年人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勇敢精神,突破以往情爱故事的郎才女貌、才子配佳人的俗套,明确提出“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把男女结合的基点提到爱情的高度。  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元稹的《会真记》,南宋出现话本《莺莺传》和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代董解元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俗称《董西厢》)。王实甫《西厢记》比以前的作品更集中,更合情理,把以前软弱、“善补过”的张生改成努力争取自己幸福、对爱情忠贞的张生,具有更鲜明的性格特色。剧中曲白富有文采,优美动人,刻画人物非常出色,达到同类戏剧的高峰,《拷红》等成为后世著名的折子戏。  纪君祥,元代戏曲作家,一作纪天祥,生卒年不详。《录鬼簿》记他与郑廷玉、李寿卿为同时人。现代研究者考证,李寿卿为至元(元世祖年号)间人,由此可推知纪君祥的活动年代。著有杂剧六种,现仅存《赵氏孤儿》一种。另《陈文图悟道松阴梦》剧,仅存曲词一折。  《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或《赵氏孤儿大报仇》,是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故事采自《左传》《史记.赵世家》和刘向《新序.节士》《说苑.复思》等书。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写成元杂剧。故事讲述了春秋晋灵公时一场残酷的宦海之争。晋国大将屠岸贾为了独霸权力,害死忠臣赵盾,赵家三百多口全部被杀。仅有其子驸马赵朔与公主得以幸免。后屠岸贾又假传灵公之命,迫使赵朔自杀。公主被囚禁于府内,生下一子后托付于赵家门客程婴,亦自缢而死。程婴将婴儿放在药箱里,负责看守的将军韩厥同情赵家,放走程婴与赵氏孤儿后亦自刎。程婴携婴儿投奔赵盾老友公孙杵臼。此时屠岸贾急欲斩草除根,为搜出孤儿便假传灵公之命,要将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杀绝。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决定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血脉。商定后程婴便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屠岸贾信以为真,派人搜出婴儿,掷在地上,又刺了几剑,程婴见亲子惨死,忍痛不语。公孙杵臼大骂屠岸贾后触阶而死。屠岸贾心事已了,便收程婴为门客,将其子程勃(实为赵氏孤儿)当做义子,又取名屠成。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告诉实情,赵氏孤儿悲愤不已,决意报仇。此时灵公已死,悼公在位,程勃将屠岸贾专权横行、残害忠良之事禀明,悼公便命他捉拿屠岸贾并处死。赵家大仇得报,赵氏孤儿恢复本姓,被赐名赵武。这部戏剧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戏剧冲突扣人心弦,情绪激越慷慨,鞭挞了阴险残暴行为,歌颂了崇高正义精神。  《赵氏孤儿》在戏剧发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有京剧、越剧等不少剧种改编上演。一七三三年,就有了法文译本,此后,英、意、德等多种译本出现,是最早登上欧洲戏剧舞台的中国古典戏剧作品,受到欧洲乃至世界戏剧界瞩目。  《倩女离魂》作者郑光祖,字德辉,平阳(今山西临汾)入,著名元杂剧作家。曾“以儒补杭州路吏”,在浙江一带当过小官,后在杭州病逝,葬于西湖。现存杂剧《倩女离魂》《王粲登楼》等八种。他是王实甫之后最有成就的文采派杂剧作家,被后人列为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并列的元剧四大家之一。  《倩女离魂》演绎了一对青年男女相恋的美丽故事。张倩女和王文举从小由家里定下婚姻,王文举长大后,到张府探望岳母,张母不提婚姻之事,打发他前往京师应举。王文举走后,张倩女思念恋人,一病不起,病中她的灵魂飞出身体,追到江边王文举的船上。王文举以为她私奔,本想拒绝,但被她的大胆与真情所感动,遂一起上京。后来,王文举高中状元,寄信回张府,说将和夫人一道返回张府,引起张府的一片混乱。王文举与倩女的灵魂回到家,两女会合,倩女灵魂跃入府中张倩女的躯体,两个倩女合二为一,全家皆大欢喜。  全剧有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表达年青人一种希望冲破礼法束缚,追求自由的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牡丹亭》作者汤显祖(),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汤显祖从小聪明好学,刻苦攻读,博览群书,于“诸史百家而外,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河籍、墨、兵、神经、怪牒诸书”,十四岁便成了县诸生。二十一岁中了举人。按他的才学,在仕途上本可游刃有余,但万历五年、八年两次会试,汤显祖名落孙山。三十四岁,汤显祖终于中了进士,他先在北京礼部观政(见习),次年以七品官到南京任太常寺博士。一住七年。自永乐以来,南京是明朝的留都。虽各部衙门俱全,实际上毫无权力,形同虚设,太常寺尤为其中的闲职。汤显祖在此,一面以诗文、词曲同一些人切磋唱和,一面研究学问。虽至夜半。书声琅琅不绝于耳。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在南京礼部主事任,上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严词弹劾首辅申时行和科臣杨文举、胡汝宁,触怒神宗,一道圣旨把汤显祖放逐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为典史。一年后遇赦,内迁浙江遂昌知县。在遂昌,他减科条,建射堂,修书院。有时下乡劝农,有时与学子切磋文字。万历二十六年(1598),听说朝廷将派税吏来遂昌,他不堪忍受,便不待吏到,递了辞呈。他也不等批准,就扬长而去,回到家乡。后来,吏部和都察院以“浮躁”为由正式给他一个罢职的处分。此后家居十八年,致力于文学创作。六十七岁卒于家中。主要著作有诗文集《玉铭堂集》《红泉逸草》、戏剧“玉铭堂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亦称“临川四梦”)以及《紫箫记》等。“四梦”中的《牡丹亭》问世后,曾有人批评这部作品不合韵律,汤显祖遂提出戏曲要以“意趣神色为主”,而不应过分受到韵律等束缚。后来有些戏曲作家拥护他的主张,创作风格与他相似,这些人便被称为“临川派”或“玉铭堂派”。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不但是明代戏剧中的著名作品,而且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作者根据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改编为剧本。南安府知府杜宝有个女儿杜丽娘,长得聪明美丽,杜宝要把她培养成标准淑女,聘请老儒生陈最良教她读书。但杜丽娘渴望自由生活,一次私游后花园时,自叹美丽如花却不得早成佳配。在园中睡着后,梦见一位俊俏书生前来和她幽会。醒来后她思念成疾,久治无效。临死前她自画小像一幅,嘱家人把她安葬在后园梅树下,把自画像藏在后园太湖石底。不久,书生柳梦梅从广州游学至此,拾得杜丽娘小像,正在渴慕时,杜丽娘鬼魂来到。他们幸福地生活了一段时间,难分难舍,杜丽娘希望柳梦梅把自己救活,以图长相厮守。柳梦梅依杜丽娘的话打开坟墓,杜丽娘果然复生。事情的演变,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诚如作者所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明人沈德符提到此剧,说:“《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作者以极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个因情而死又因情而生的封建社会女子。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但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汤显祖没有因袭前人小说戏曲中一见倾心、后花园私定终身的手法,而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在梦中与情人相会。幽会以后,接着描写她第二次到园中寻梦。作者通过杜丽娘的形象,表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迫切愿望,又展示了爱情的强大力量。在明代封建礼教势力特别强势的背景下,此剧的问世,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度,其震撼度堪比英国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传奇,在唐代指的是小说,在明代指的是戏剧,两者有一个共同点,都要刻意营造一个曲折离奇的、有深度的故事,目的是增加其可读性。明传奇更进一步,还要求在上演时,具有较好的可看性。这和我们现代对文学的希望是一致的。
购买过本书的顾客还买过
广州购书中心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10 经营许可证:粤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右派作家铁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