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材料一可知张骞的故事是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后写下这段话的

(2010·平邑月考) 假设你是中国秦朝的丞相,当你与同时期的罗马元老院成员相遇时,在治国原则上的最大分歧是
A.“秦法”与《十二铜表法》&&&&&&&& B.“郡县制”与“元首制”&
C.“皇权至上”与“政事共商”&&&& &&D.“三公九卿”与“公民大会
(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成为民进党竞选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候选人之后,在“九二共识”以及民进党的两岸政策问题上时常搪塞过关,缺乏明确统一而完整的政策立场。蔡英文“太极”给蔡英文选战带来压力。《联合报》、《苹果日报》等一些媒体所开展的民调显示马英九和蔡英文先前一直胶着的支持度现在已经出现了明显变化,马英九开始领先蔡英文近10个百分点。这凸显出在选举迫在眉睫,民调堪忧的情况下,蔡英文在这道难题面前不能再交白卷,也无法再申请缓考。在重重压力之下,为争取中间选民蔡英文提出所谓的“台湾共识”论。表达未来一旦执政后处理两岸关系所持的立场

材料二& 台湾“陆委会”主委赖幸媛指责蔡英文抛出的台湾共识内容非常空,不知道那是什麼东西,只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已。
马英九认为蔡英文“台湾共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人知道内容是什么”,就像卖预售屋,要卖理想的屋子,却不知道房子是什么样子,“要不要买,就请你仔细想想”。马英九认为他所主张的“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两岸“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就是“台湾共识”。
材料三& 面对各种声音的质疑“台湾共识”究竟是什么?蔡英文下定义:“‘台湾共识’是经民主程序所形成的共识。”蔡英文宣称“维持现状与民主机制”
就是台湾内部最大的共识。蔡英文甚至宣称“台湾共识”不排除任何可能、任何选项。她又说:“包括‘终极统一’、‘一中各表’都可以纳入‘台湾共识’来讨论。”但不管她如何阐释都了无具体内容,而予人云山雾罩、幻化莫测之感。以至于有人说:“媒体希望蔡公布“台湾共识”的内容,恐怕是太抬举蔡了。”
(1)依据材料一内容指出蔡英文“台湾共识”出台的原因。(6分)
(2)材料二、三指责蔡英文“台湾共识”内容虚无空洞。分析其虚无空洞的原因。2012台湾大选被誉为“九二共识”PK“台湾共识”,两者的根本分歧在哪?本质是什么?(10分)
(3)材料二所说“九二共识”是指什么?“一中各表”是什么意思?达成九二共识的两会的全称是什么?(6分)
下表是我国农村和城市每一省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的变化。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发展中完善
B.城市代表的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
C.农村代表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
D.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总数已经相等
【解析】略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1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关键字标签】人口数比例的变化
5【题文】马丁·路德说:“神的话,全部神的话,只有神的话,乃是一切的准则……教皇和一切的教法会议,都可能错误。”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解析】略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1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关键字标签】马丁·路德
6【题文】巴黎公社建立后,对外发表公报宣称:“巴黎所追求的,是建立共和国获得城市应享的特权,它衷心希望拥有自己的自治权,它充分尊重法国其他城镇的平等权利。”由此可以看出,巴黎公社是(&&&)
A.巴黎工人建立的城市自治政权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合法代表
C.法国各地城市政权的合法代表
D.无产阶级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
【解析】略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1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关键字标签】巴黎公社
7【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11年10月清政府“谕旨颁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巩金瓯》。该词由严复作词,皇室成员溥侗谱曲。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喻指恩泽),民物欣凫藻(喻指喜悦),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皞(喻指怡然自得),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日,孙中山在南京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国歌《五旗共和歌》。该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歌词是: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日,北洋军阀政府的国会决定将《卿云歌》作为国歌,歌词为《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国会议员汪荣宝(原大清民政部左参议)在最后加上“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并请侨居北京的法籍比利时音乐家约翰·哈士东谱曲。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美术大师徐悲鸿的提议,以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即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2009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建议将原来的“奏国歌”改为“唱国歌”。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巩金瓯》和《五旗共和歌》所宣扬的政治倾向的不同之处。结合史实说明其各自的意图是否得以实现。(6分)
(2)材料三中“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写入国歌说明了什么?(2分)
(3)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时代背景。(3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新中国自诞生以来一直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寓义。(4分)
【答案】(1)政治倾向及结果:《巩金瓯》宣扬皇恩浩荡,为清王朝歌功颂德,但最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五旗共和歌》宣扬民主共和,世界和平,但后来辛亥革命的成果却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6分)
(2)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分)
(3)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在践踏我国东北三省后,又在华北大地上肆意横行,中华民族已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作者为唤起“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奋起抗日而作。(3分)
(4)寓义:激励人民居安思危、勿忘国耻;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4分)
【解析】略
【题型】综合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1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关键字标签】《义勇军进行曲》
8【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官言事书》材料三据说美国罗斯福执政时,国内发生了经济危机,闻知中国历史上有一套调节物价的方法,有人介绍说是王荆公的新法。……抗战时期,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华访问,在兰州甫下飞机,印向国府派去的欢迎大豆提起王安石来,深表钦佩之忱。
——钱穆《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为什么重视王安石?(4分)王安石变法与罗斯福新政中各有哪些调节物价的措施?(4分)
【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官吏任用重科资历(4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2分)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仕,注重经义策论
(3)王安石是伟大的改革家,而美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需要一种大无畏的改革精神;借鉴王安石变法的措施(4分)
调节措施:王安石:市易法、均输法
罗斯福:《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业产品的价格,农业方面减耕减产,政府补贴,提高价格(2分)
【解析】略
【题型】综合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1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关键字标签】王安石
(海南中学09届高三第3次月考历史试题)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 (2)倒幕运动的胜利为明治维新创造了条件,明治维新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2分)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作为后起国家的日本,更易直接采用最新技术,推动了其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4分)& (3)影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2分)(如答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受到俄国“城市中心论”的影响较大,也可给1分)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3分)& (4)此前为十年“文革”动乱时期,此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2分)这一举措推动了历史性转折的到来,促进了教育事业和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也起到积极作用。(3分,言之有理即可)& (5)影响: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6分)启示: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使中国充满生机和活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的重要保证;党的决策正确是取得胜利的关键;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折前进的。(2分)(任答其中两点。)&2.结合材料作答型材料分析题(月考七37题)学习历史通常需要研读史料、鉴别史实、比较归纳、理解感悟等过程。根据下列要求,回答与民生相关的问题。☆ 鉴别史实①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仁政”学说,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②汉朝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有利于社会稳定。③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提出“存百姓”的思想,完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百姓生活有所改善。④北宋中期,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取得了一定成效。(1)以上材料有2则与民生问题无关,请写出序号并分别说明理由。(6分)☆ 研读史料欧关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我们这回革命,不但要做国民的国家,而且要做社会的国家,这决不是欧美所能及的。欧美为什么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子。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有,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当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行了这法之后,文明越进,国家越富,一切财政问题,断不至难办。现今苛捐尽数端除,物价也渐便宜了,人民也渐富足了。……――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2)在这段材料中,孙中山提出什么主张?依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8分)☆ 比较归纳(3)建国初,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12分)措施背景范围特点共同作用土地改革②③采用立法手段⑤①国宾财经困难,投机商人囤积居奇,使物价暴涨,影响人民生活。上海等城市④☆ 理解感悟(4)综合上述民生问题的材料,可得到哪些启示?(6分)&参考答案:(1)序号:②④(2分)理由:编户齐民制度主要是为了加强对百姓的控制,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2分)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是为了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2分)(2)主张:核定地价(或平均地权、民生主义)(2分)。理由:避免贫富分化;可以解决土地问题,进而解决社会问题;有利于民富国强。(每点2分,共6分)(3)①银元之战与米棉之战(或稳定物价)。(2分)  ②新解放区未进行土改,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2分)  ③全国新解放区的农村。(2分)  ④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用。(2分)  ⑤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4分)(4)民生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与时代相适应;任何政权只有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历史小幽默 &&&&&&&&&&&&&&&超强历史课&&& 在一所著名大学里的历史课上,教授向来自各国的同学提问:“要生存还是要灭亡,这句名言谁说的?”&&& 沉寂半天,古田站起来说:“莎士比亚。”&& “很好,那么‘民主、民治、民享’是谁说的?”&&& “1863年,亚伯拉罕?林肯说的。”&&& “完全正确,同学们,刚才回答问题的是位日本学生,可是作为欧洲国家的学生却答不出来,太遗憾了。”教授不无感慨的说道。&&& “打死小日本!”突然有人发出一声喊叫。&& “谁?!谁说的?”教授气的语音都颤抖了。&&& “1945年,杜鲁门总统说的。”约翰站了起来。& “你以为自己在干什么?”教授生气的说道。&&& “麦当娜说的。”杰克也站了起来。 “这真叫人恶心,简直无法无天了。”教授气得浑身发抖。&&& “1991年,老布什会见日本首相时说的。”斯蒂芬也坐不住了。&&&& 教授愤怒的说不出话来,他大踏步向门外走去:“我会回来的。”&&&&“阿诺德?施瓦辛格说的。”鲍勃终于插上话了。& 古田很委屈:“我没做什么坏事,为什么会这样?”&&& “张国荣说的。”李小丽一脸崇拜的回答。&&& 赖特叹了口气:“今天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日子。”&&& “本?拉登说的。”克瑞斯回答。&& 这时校长和教授一起近来了,他脸色铁青:“你们要为此付出代价!”&& “斯大林说的。”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回答。3.纯文字材料分析题(八月考37)材料一& 圈地运动开始的时候,因失地而进城的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如1531年法令和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为止,然后遣返原籍。随着圈地运动的大规模开展,失地农民原骤增,英国政府逐步认识到惩罚不如疏导,要进行疏导,首先要进行救济。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的旧《济贫法》规定:每一个教区的有产者每年必须对教堂有一定数量的捐赠,然后再由教堂在一定的监督制度下分发给本教区的穷人。(1)根据材料一,说明16、17世纪英国对待流浪农民的政策有何变化?分析出现在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材料二&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必须遵守严苛的工作纪律,进行繁重的劳动,以获得勉强维持生命的生活必需品。这是一种带有劳动改造性质的规定,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院内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被称为“穷人的巴士底狱”,穷人宁可接受低薪的工作机会,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到那里请求救济的。(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旧《济贫法》相比,英国新《济贫法》有何特点?试分析造成这些特点的历史背景。(8分)&材料三&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的政治家致力于避免革命的发生。1909年,王室调查委员会发表了一份《关于济贫法的报告》。报告主张废除单纯从救济贫民着眼的济贫法,由国家从教育、就业、卫生、养老等方面采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两年以后,劳合?乔治不顾各方面的强烈反对,在自由党与工党的支持下,依据报告的基本原则,提出并通过了《国民保险法》。(3)根据材料三,指出与《济贫法》相比,英国《国民保险法》的特点。试分析出现这种特点的历史背景。(12分)&(4)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英国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为。(6分)&解法:参见复习专题一(解题方法指导)参考答案:1)变化:由惩罚到救济。(2分)原因: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失地农民骤增,严重冲击了英国的统治秩序;实行救济制度可缓和社会矛盾。(4分)2)区别:必须参加强制性劳动。(2分)原因:旧济贫法有负面影响(新法令有利于鼓励劳动,惩罚懒惰);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握政权;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6分)3)特点:政府承担责任;多管齐下,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4分)历史背景:经过两次工业革命,英国经济实力取得了重大发展;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英国的社会制度日趋成熟;工人阶级为争取阶级利益而英勇斗争;济贫法有负面影响(或弊端)。(8分)4)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政府必然进行更多的社会改革和社会立法来处理经济和社会问题;英国政府积极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客观上促进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的增加为英国政府积极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保障。(6分)例237.(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八五四――一八五五年在再度移民的西部地区――堪萨斯――爆发了垦殖者与农民之间的武装斗争。一八五九年,武装斗争从堪萨斯蔓延到弗吉尼亚。农民约翰?布劳恩企图在这里发动奴隶起义。布劳恩建议在阿列该尼山脉建立根据地,并从这里扩展黑人的起义。在一个下雨的黑夜里,布莱恩占领了弗吉尼亚州与马里兰州交界的小城哈伯斯?斐里的政府兵工厂。不劳恩的全部队伍总共二十三人,其中包括他自己和他的三个儿子以及两个女婿。队伍中有五个黑人。布劳恩派遣了他的手下,到邻近农园解放奴隶,并捕捉了奴隶主来作为人质。布劳恩未能发动总起义。到第二天夜晚,首都(华盛顿)的军队开到了,布劳恩的队伍几乎全部覆没。受重伤的布劳恩被俘,坐担架去受审判,美国的“民主”法庭将他判处绞刑。“我,约翰?布劳恩,现在完全相信,只有鲜血才能洗清这个罪恶深重的国家的滔天罪过。”――英勇的布劳恩临刑前夜这样写道奴隶制。其它地方的奴隶效仿了布劳恩的榜样,曾数次举行起义。关于这种起义,马克思曾写道:“据我看来,现时全世界最大的事件,其一是自从约翰?布劳恩死后开始的美洲的奴隶运动,其二是俄国的奴隶运动。”(叶菲莫夫【苏】《近代世界史教程》)(1)史论结合是叙述历史事件的常用手段。作者叙述了哪一个典型的史实?想要得出怎样的结论(观点)?(6分)&(2) “奴隶运动”在美国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在约翰?布劳恩死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3)世界各国废除奴隶制度的年份是不同的,2009年是俄国废除奴隶制度的多少周年?试用俄国的史实说明奴隶制度废除的进步作用。(4分)为配合各种废奴纪念,请你写一个口号或标语以揭示废奴主张的理论基础。(2分)&材料二& 在领导者决定开放门户,汲取西方文明之后,一般国民对此不仅没有抵抗,反而采取了欣然引进西方文明的态度,而且有一段时间,甚至轻视日本固有的文化遗产,认为新的东西什么都好。有一段讽刺当时情况的文章,这样写到:“文明开化”这句话,最近一个时期已经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了。可是真正知道“文明开化”这一译语的真意而谈论的人却不见得有多少。常听人说,“说是吃了猪肉就文明了。”“那位先生这些时期一直打着洋伞走路,真是太文明了。”“穿着鞋子就进屋子,这可真是文明得让人受不了。”根本不了解原义,只是胡乱地把一些耳闻目睹的新鲜事物看作是“文明开化”,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差错。(吉田
茂【日本】《激荡的百年史》)(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文明开化”政策的主要内容。(4分)&(5)列举作者所谓的“领导者”两个。(4分)&(6)作者指出日本国民对“文明开化”的错误认识是什么?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何启示?(4分)附答案:37、(1)典型:约翰?布劳恩起义。结论:奴隶制度是一种罪恶(废奴运动是历史的进步)、美国的“民主”是有很大局限性的。(6分)(2)形式:群众性的废奴运动高涨、约翰?布劳恩起义其高潮。变化:奴隶制度的存废问题引发内战(南北战争),联邦政府推行废奴。(共8分,只要正确描述了从民间和平手段,到暴力起义,到国家内战,到政府以立法废除奴隶制度即可)(3)148年。1861年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4分)人生而自由,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自由主义)。解放全人类(马克思主义)。(2分,任一角度)(4)答案: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2分)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2分)(5)领导者: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或其他维新人士及明治天皇)(4分)(6)轻视日本固有的文化遗产,认为新的东西什么都好。洋为中用时要注意鉴别;改革要立足于国情着眼于长远等(4分,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第二、三种类型解法:“一带、二读、三思、四联、五表达”&“一带”:就是做题的第一步,先看题目要求回答什么问题,即“问什么?”材料题的问题设计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且每道问题会指向某一段材料,所以解题时,我们不要急于去阅读材料,而是先去看看问你什么问题。这样,有针对性地去阅读,使思考的方向更明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避免了盲目性。尤其节约了有限的考试时间。“二读”:就是做题的第二步,要求阅读材料时,力求按题目的要求把材料的意思读清楚,并把能体现和说明题目问题要求的所谓“关键语句”划出来。这样,我们的思路更有指向性,使答案更符合材料的意思,不会离题,答案的质量更高。“三思”:就是做题的第三步,在读懂材料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思考时尽量利用材料中给出的提示性“关键语句”,还有时间、空间、事件、人物、出处等。“四联”:就是做题的第四步,指联系课文所学知识去组织答案,表达观点,解决问题。因为几乎所有的出题者都不会偏离教材的知识去出题,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五表达”:这是解题的最后一步。即怎样把答案表达出来。答题时要有组织、有条理、有针对性。不要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漫无目的,写出来的答案象流水帐。做到看清题号,控制范围;字迹工整,分层表述;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言简意赅,突出重点;结合史实,言之有物;适度拓展,见好就收。总的来说是,答案要做到中肯、有条理,做到答题规范化、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逻辑严谨化。四.地图类材料分题例专题一3阅读下列两幅图:回答:(1)两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两次重大的历史活动?分别有何重大意义?&(2)“图一”中的活动被司马迁称为什么?这一活动最终成功的条件有哪些?(3)两次活动关系如何?除上述路线外,当时的对外交通是否还有其它道路可走?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4)自秦汉以来,在图二所示道路区域曾有哪些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与汉族一起创造了中华文明?&(5)在今天,从自然和社会角度看,你认为沿上述道路有哪些旅游资源可开发?&解题方法:第一步:把握图名,弄清图的类别(“疆域图”“形势图”“路线图”“分布图”)和主要内容。第二步:联系教材,挖掘有效信息,准确定位。地图的有效信息来自图名、图例、注释、图中的具体内容甚至一些看似无关的文字。第三:抓住主题,最后综合判断,得出答案。&附答案:①活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意义: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丝绸之路开辟加强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联系。中国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佛教传人中国。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②“凿空”。条件:客观: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为西行奠定物质基础。汉武帝大力支持。西域各族深受匈奴压迫,希望和汉通好。主观:张骞个人不畏艰险,为国献身精神。③关系:因果关系。有海上丝绸之路。④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党项、蒙古、维吾尔等。⑤自然:西部特有的自然景观。生物景观,如美丽的天山,富有野生动物等。社会:古代丝绸之路沿途闻名中外的历史古迹,如莫高窟,嘉峪关等。少数民族生活区域的风俗、风情等。&&&&&&试金石:湖北省黄冈等五市2009年高三联合考试文综测试12.保存在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中的周公鼎,除了铭刻着周公东征的功绩外,还为我们留下了关于东夷大国蒲姑的珍贵记载,“太戊五十八年,城蒲姑”& (见《竹书纪年》& 记载)。太戊是商朝的第九位君王,太戊五十八年是公元前1580年,由此推算,太戊元年应该是&& A.公元前1637年&&&&&&&&&
B.公元前1638年& C.公元1637年&&&&&&&&&&&
D.公元1638年13.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了战国时期&& A.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农夫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14.据《金史》载:“猛安,从四品,掌修理军务,训练武艺,劝务农桑,其余同防御州。
谋克,从五品,掌抚揖军户,训练武艺,……其余与县令同。”“山东、大名等路猛安谋克户之民,往往骄纵,不亲稼穑,不令家人农作,尽令汉人佃莳,取租而已。”这说明猛安谋克制度在推动女真族社会转型方面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保障了金政府的财源&&&&&&&&&&
B.保障了金军的战斗力&& C.促进了女真族封建化的进程&
D.促进了女真族势力的壮大15.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把基督教教义和西方的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来。他们学习汉语,改穿汉服,与中国士大夫交往,当时一度为中国上层人物所接纳。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 A.改变了中国民众对西方科技的态度&&& B.他们汲纳了中国文化,逐渐被汉化&
C.使明朝统治者改变了闭关锁国政策&&& D.为中国吸收西方文明提供了机会16.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之下;上诲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A.封建势力压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民族资本主义借助于外国资本C. 民族资本主义着力发展轻工业&&&&& D.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7.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许多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变法急于求成&&& B.变法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C.变法触动了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 D.变法缺乏强有力的政治支持18.“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都不得见诸施行。”这一规定应该出自下列哪一文献&& A. 《中华民国约法》B.《钦定宪法大纲》C.《中华民国宪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右图是中国近代全部出口货物中农产品所占比重示意图。形成上图所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列强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原料产&地& ②中国的手工业品出口减少& ③利润吸引部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 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0.“夫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皇上举此经义,行此旷典,天下奔走鼓舞,能者竭力,富者纾财,共赞富强,君民同体,情谊交孚,中国一家,休戚与共。……大雪国& 耻,耀我威棱。”上述观点最可能出自&& A.李鸿章&&&
B.康有为&&& C.陈独秀&&& D.孙中山21.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绘画兴起,下列绘画作品注重表现社会现实的是22.提拉克曾经说:“自治就是自己的统治,要把全部管理权拿到自己手里,我要房子的钥匙!”这段话表明印度国大党激进派主张&& A.实行暴力革命&& &&&&&&&&&B.推翻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 C.让印度人参政&&&&&&&&&&&
D.建立资产阶级政权23.在1878年的巴黎世博会上,英国的参展规模最大,英国的统计区展示了自1735年以来英国钢铁行业发展的“神话故事”,并展出了一根长130英尺的整段钢轨。美国在本届世博会的参展份额不重,在艺术、钢铁展区几乎看不到美国的展品,而教育、中小型机 械展区的展品较为丰富。上述现象表明&& A. 英国工业化程度最高&&&
B.美国重视轻工业而忽视了重工业发展&& C.英法协约形成,法国给英国优惠待遇&
D.美国种植园经济阻碍了工业的发展A&
&D&& C&& D&& D&&& A&& B&&& C&& B&&& D&& B& &&A&&&&附:历史小常识1【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江左】即江东。【江表】长江以南地区。【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 【淮左】淮水东面。【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或榕城,成都称锦官城或芙蓉城。历史小常识2科举考试【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科举制度【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2009年之夏,我会背起行囊,投入你博大的胸怀!
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骞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