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主流报纸为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去世精心撰写讣闻的原因是什么

先上讣告,后上天堂 - 有意思吧
&  华人作家张北海是纽约的长期住户,自他看《纽约时报》以来,&每天必看它当天的讣闻&,不仅如此,&纽约有一大堆每天必看讣闻的人&。张北海的文章在1989年写道&&&八十年代,大地开始震动。美国和英国涌现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人物,相当于本行业的猫王和披头士。他们拿起笔来,开始创作现代派讣告&;纽约的另一个&讣迷&玛里琳&约翰逊在其一书里如此交代讣告这种文体在现代美国的兴起。玛里琳&约翰逊小姐曾经是《君子》等杂志的编辑,她是一名超级讣迷,先迷别人写的讣告,最后亲自上阵,她的得意手笔是曾为戴安娜王妃、凯瑟琳&赫本以及马龙&白兰度等人物撰写讣告。《先上讣告,后上天堂》一书写的是如玛里琳&约翰逊一样的讣迷为如戴安娜王妃一样的杰出人物、并不杰出的人撰写讣告的故事:讣迷的世界是怎样的,如何为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撰写讣告,以及为讣告提供阵地的英美报刊各自的风格。对于讣告在西方泛文化领域的运用、特色和作用,本书来了个大起底。  &我的人物死了没?&&&讣迷与丧主  鲍勃&伍德沃德,揭露水门事件的记者之一,以一篇新闻报道和一本书的&讣告&形式等着&深喉&去世就公布。大家都知道,马克&费尔特先生打破了伍德沃德的如意算盘,他自己提前 爆料了。其实在西方热读讣告的风气下,预先为著名人物撰写讣告的方式可谓司空见惯,不仅讣告作者要做足功课,媒体也要留一手,以防日后天崩地陷那一天被动。  书一开篇,本书作者现身说法,从展现一名讣迷分子的迷劲到全景式地介绍当今西方国家里由报纸媒体培养起来的讣告作者(自然,他们都是讣迷)。作为讣告作者,她&密切&关心那些年事已高的著名人物如曼德拉和罗莎&帕克斯(1955年拒绝将座位让给白人的黑人妇女),虽然有着给戴安娜王妃等人写讣告的好机会,但她也深为自己所&放过&的人物如毕加索、迈尔斯&戴维斯等人感到遗憾。被密切关注的人也未必就感到不幸。&玉婆&伊丽莎白&泰勒让玛里琳&约翰逊&怀疑这人永远也死不了&;已故钢琴大师霍洛维兹不仅爱看讣告版,而且&当天见不到自己的名字他这一天就很快乐&!  玛里琳&约翰逊们热衷于如此犯忌讳触霉头的事,固然跟八十年代以来关心上层社会名流私生活的娱乐传统有关,但丧主的&成分&并不仅仅流于著名人物,更多的平凡人等也有机会呈现自己的&如此人生&,此外,媒体的价值取向也会影响到讣告这种报纸文体,这些都说明了普通读者在讣告版面上那么短小的一栏两栏里读到的是别人的一生(浓缩的,真实的,而不仅仅是自己认识的亲友那点事)。  也许这就是有那么多讣迷的原因。他们甚至还有业务大会,本书第二章的题目叫&讣告作者的守灵大会&,玛里琳&约翰逊描写了这群讣告作者的姿态,既有当成事业的,也有当成工作的,大会结尾颇具喜剧效果:美国前总统里根死讯传来,各路人马乱成一锅粥,深悔自己不在报社的讣告作者讣告编辑不在少数。对此,玛里琳&约翰逊说,&请原谅我们的喜悦,但我们毕竟是干这个的。&&  &死在这个时代是最棒的&&&如何写讣告  英国和美国的讣告热潮,都兴起于八十年代(甚至准确到了1986年),无论是英国式夹杂嘲讽的小品文特征,还是美国式的热衷调查采访,玛里琳&约翰逊作为资深讣迷、讣告作者,都能把其中的差异讲得清清楚楚。讣告首先是一种格式,她发明了一套&讣告词汇表&,以英美报刊见报的讣告来讲解。在本书作者提到的有趣又有故事的讣告作者之中,不得不提尼科尔森。不仅是因为这个人的身份特征能说明美国讣告作者队伍的&成色&,还能说明讣告同时还是一种文体。  吉姆&尼科尔森80年代起给《费城每日新闻报》写讣告,同时他还有自己的活要干&&&在尼加拉瓜搞监听,准备入侵巴拿马,跟毒品贩子作战&&&他从事反恐工作,除此之外还干过很多工作,但在《费城每日新闻报》干了19个年头,为超过两万名费城老百姓写过讣告,&篇篇言之有物&。从讣告作者一直做到讣告版主编,尼科尔森以自己的文风,奠定了《费城每日新闻报》讣告版的风格。玛里琳&约翰逊用了整整一章来谈他,采访过他好几次,而尼科尔森最拿手的也恰恰是新闻记者的功底&&调查和采访。尼科尔森观察丧主的世界,把他现实生活的某些片断吸纳到上述的那个枯燥的讣告格式中去。这种做法和尼科尔森做过社会新闻记者有关,也跟美国自六十年代以来盛行的&新新闻写作&的影响有关。尼科尔森是个细节派,在专门描写他&普通人&一章,间接直接地穿插了很多他的作品。他留意丧主的绰号,这是他的心得,他把打捞丧主的特点用军情部门的术语称之为找出&指纹&、&签名&;他并且极其恰当而准确地使用&引用语&(记者的功底,他有一套自己的采访心得),他描述的人物简洁传神。这些都使得尼科尔森的讣告完全可以当成美国短篇小说来读,用本书作者玛里琳&约翰逊的话说,尼科尔森写的不仅仅是主人翁一个人,还包括所有跟主人翁同样的人。  玛里琳&约翰逊总结了她喜欢讣告的原因,说得极好,&美国的讣告是个混血儿,介于短篇小说和普通讣告之间&,&讣告这个融合了文学、黑色幽默和痛苦的东西彻底抓住了我&。&  无疑,下面这则摘选的讣告正是例证,这则讣告的丧主是一位培育出三百六十七种土豆的农民,由一位&杰出的烹饪作者&执笔:  有人打电话来订货的时候,(唐纳德&麦克林)都要和对方谈一谈,看他们配不配买他的土豆。他仿佛是要把孩子托付给他们一样,必须先作人品测试。他觉得,如果人们能从一个小小的土豆中知道什么叫品质,就能推而广之,认清世间万物的品质:电视节目、书籍、政治、社会潮流。这正是他不厌其烦地处理无数小额订单背后的目的,用土豆拯救人类。  为&杰出的无名之辈&说些什么?  无论是&不为丧主而收回拳头&的讣告风格,还是在讣告里体现时代特色,无论是版面的持续报道还是媒体的力求变化,总的来说,玛里琳&约翰逊所看到的英国讣告,其实处于&社论性讣告&的地位,是属于媒体认为有价值报道的新闻之一。  除此之外,除了花钱刊载的去世消息(即分类广告)之外,讣告最明显的文化特色几乎都体现在美国式讣告上&&那种为普通人写下一生结论的传记,融合了新闻体与小说体的短小文体。当过社会新闻记者的吉姆&尼科尔森认为自己写过的哪怕是最差的讣告,也比干记者时写的调查新闻多活一百年。这是兴趣使然吗?也许说的正是美国讣告的原创色彩,它不仅是一条关于死者的消息,它还是讣告作者精心打造出来的文章,读者也不仅仅是知道一个死者的消息,他还能了解一个陌生人的一生,分享到别人的人生经历。  对中国人来讲,讣告还是一种政治待遇的体现,因此讣告里的是丧主的政治级别,不能越雷池一步又谈何故事与经历?随着90年代都市报的增多,媒体的理念也逐步平民化,出现了普通人的讣告报道。目前的都市报纸中,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等报纸都有类似的版面,其中南方都市报的讣闻版以&记述生命而非记述死亡&为宗旨,让普通逝者也有&社论性讣告&的地位。前面提到的张北海还干过一件事情,计算某一天《纽约时报》共有多少条消息,在1978年《纽约时报》已经大量分叠化,共有两万多条消息。这些分陈各叠各版的消息,无疑与《纽约时报》讣告版的文字一样,都会成为一家报纸特有的产品&&或者说,哪怕是细微的一则报道,也能折射出一家媒体的特色与风格,无疑,在讣告版上,更能体现何为人文主义关怀。&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
欢迎同学们转载但请注明出处及链接,媒体、微信请获得授权,联系QQ:。
17:48:04 发布 ┊ 14878 人浏览
你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忘了哪部爱情片里&字幕组把一篇讣告翻译成文言文&文辞翩然&&超级有才的说&
小妞,高兴了吧,呵呵!
我就好黑色幽默这一口,说是恶趣味也行。。。
再声明一遍:我不是小妞。。。回复:兔子爱吃萝卜&小妞,高兴了吧,呵呵!
先上讣告,后上天堂你呵呵不过中国的报纸极少见到见到的讣告也是冰冷的几个字
那,二妞?怎么这么别扭啊!回复:不好意思没控制住&再声明一遍:我不是小妞。。。回复:兔子爱吃萝卜&小妞,高兴了吧,呵呵!
本人已死,有事烧纸。纸上留言,晚上细聊。
黑色幽默&不算是恶趣味吧?回复:不好意思没控制住&我就好黑色幽默这一口,说是恶趣味也行。。。
怎么那都能看到你对我的评论有意见?。。。回复:yimo&黑色幽默&不算是恶趣味吧?回复:不好意思没控制住&我就好黑色幽默这一口,说是恶趣味也行。。。
我忽然想,或许我可以研究下讣告,然后拿来做我写作课的课程论文。可是,正如你所说的,国内报纸上的讣告千篇一律,太没意思了。材料不够,写不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呐…回复:鲁智不深&先上讣告,后上天堂你呵呵不过中国的报纸极少见到见到的讣告也是冰冷的几个字
美国式的实在。
有些东西似乎不太符合我们的国度的水土,但是我依然喜欢...
恩&我也喜欢恶趣味
突然想起来,某天看到的一个冷笑话:国外某报纸的讣告编辑某天请假,结果那一整天都没有人登讣告。好吧,我承认我笑点很低~
那个不是意见&只是提点想法&回复:不好意思没控制住&怎么那都能看到你对我的评论有意见?。。。回复:yimo&黑色幽默&不算是恶趣味吧?回复:不好意思没控制住&我就好……
国内的大多数&是八股的&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终身拥护XXX领导等...
非2是先开追悼会,后上天堂吗?有商机
伊丽莎白泰勒现在也死了~~该姐姐可以高兴一下了
你是因为我的推荐而看这书的么?小小的幻想一下。呵呵。
“讣告这个融合了文学、黑色幽默和痛苦的东西彻底抓住了我”回复:不好意思没控制住&你是因为我的推荐而看这书的么?小小的幻想一下。呵呵。
妈妈,你不知道吧,从我有了自己的思维后,我有两次重新爱上你。第一次,是我生冉的时候。输血时,冰凉的血液融入我体内,我高烧不已,妈妈就那么抱着我,喃喃祈祷让我赶快好起来。
浏览:38005 / 评论:49
下面是电动雀雀和绚彩时光两位同学玩“让人超级崩溃的俄罗斯方块”时的截图,请欣赏。
(还有人玩出了其他别致或拉风的造型吗)
下面是电动雀雀的杰作
(不理解Yamiede为何物的同
浏览:15696 / 评论:12
《歪脖子拯救世界》第三弹!坐在电脑前的上班族、工作狂人们,动动你们的脖子吧!来,一起做脖子操,一二一,左右左!
浏览:20194 / 评论:13
妖风阵阵,说得就是这种诡异而美丽的画风啊!
浏览:4618 / 评论:3
保险推销员的故事(曼谷人寿)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一位父亲的告白一个医生眼中的故事
浏览:52839 / 评论:73
贱鸟唱的是蝎子乐队(Scorpions)的Still Loving You,歌词大体为:Love, only loveCan bring back your love someda
浏览:20993 / 评论:17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
时而控制不住,时而控制住。。。
≡ 本站荣誉 ≡
纠察队队员、【图U起名】第236期U秀冠名奖
本站带宽由
提供,特此鸣谢!
有意思吧版权所有|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德国一男子死前自撰讣告
我已经搬家,新住址是汉堡市一处墓地欢迎朋友们拜访,出席一场欢快的聚会
看似诙谐的讣告 有着对死亡的敬意和对生命的尊重
  德国人阿尔布雷希特的自撰讣告
&&5月10日,德国《汉堡晚报》为当地一个男子刊登了一则讣告:我已经搬家了,新的住址位于汉堡市的一处墓地,欢迎朋友们拜访,出席一场欢快的聚会。&&请穿上靓丽的衣服 参加我的聚会&&这个爱开玩笑的男子叫卡尔·阿尔布雷希特,享年88岁。他上月去世前,自己撰写好这份讣告,邀请人们前往他的“新住址”参加聚会,并嘱咐家人在报纸上刊登。在讣告中,阿尔布雷希特公布了墓地具体地址。&&阿尔布雷希特生前是一名保险销售人员,喜欢开玩笑,讲笑话。他的妻子阿纳斯塔西娅说,根据阿尔布雷希特生前安排,所有到墓地出席悼念活动的客人可以尽情享用松子酒;他还希望所有女性身着亮丽多彩的服装。&&阿纳斯塔西娅说:“阿尔布雷希特从来不喜欢灰暗和令人沮丧的气氛,他要求所有人不要穿黑色衣服。”&&&&讣告上看到自己名字就不必起床了&&德国人这篇有趣的讣告,让人看了不禁捧腹大笑,多数中国人可能难以理解。其实讣告在西方文化中,就像服装一样风格多样,时时翻新。国外的读者大多喜欢看报纸的讣告版。很多讣告写得风趣、含蓄。&&美国一个著名的文学家曾幽默地说:“每天早上我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在床上,看报纸的讣告。假如哪天在那里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就永远不必起床了!”&&去年,拉丹死后,几乎所有的美国读者都将刊有拉丹专题讣告的页面默默珍藏起来……对热衷于读讣告为乐的国度而言,错过拉丹的讣告,犹如一种“耻辱”。&&美国专栏作家玛里琳·约翰逊,是个讣告狂热迷,沉迷于离开这个世界的人们的故事。她曾经为戴安娜王妃、马龙·白兰度等著名人物撰写讣告。玛里琳在撰写的《先上讣告,后上天堂》一书中说:“冥冥之中,自有一股神秘力量。要寻觅这股力量的踪迹,还有比讣告栏更好的地方吗?”&&&&有一群听到噩耗就高兴的人&&在西方,讣告在报纸中享有很高的位置,受关注度很高。美国的读者与新闻专业人员认为,除了地方新闻,就要数讣告最重要了。在英美的报纸中,讣告报道一般占据一到三个版面。一些出色的报道诸如《时代》周刊的里程碑专栏、《经济学人》杂志的讣告专栏、《纽约时报》等的讣闻版。&&讣告写作被称为死亡专线,不仅报丧,还要将死者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玛里琳形容这份活是“见鬼”的工作,讣告作者如同看不见的隐形人,所写的是不复存在的人物。他们常被冠以死亡博士、死亡天使的绰号。不过,这是一群才华横溢、妙笔生花的人群。美国不少名记者,多以讣告起家,文字简练,往往一针见血。&&很多报纸为了时效性的考虑,会提前把讣告写好。一个有趣例子是,《纽约时报》资深撰稿人考夫曼和泽尼克,为拉丹之死的讣告,准备了十年时间。残酷的是,考夫曼没能等到这篇文章问世,于2010年1月就先于拉丹去世了。西方媒体很少会为一个恶棍而准备十年的讣告,据了解,拉丹讣告的待遇快赶上了丘吉尔,英国《合众社》曾花了30年时间“更新”丘吉尔的讣告。&&不仅如此,还有一点令讣告作者倍感焦虑,每当名人发生意外被送进医院,讣告作者们就四处收集资料,亢奋地投入工作。然而名人们每一次从危险中挺过来,他们只能遗憾地将自己的作品塞进抽屉。&&除了这些“死亡写手”之外,还有由讣告读者、讣告收藏家等组成的讣告粉丝团,他们举行一年一度全球性的讣告大会……这群人的共同点,就是:噩耗传来时会高兴得一蹦老高。
[] [] [] []先上讣告后上天堂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先上讣告后上天堂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天堂里多了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日,93岁的詹姆斯·布坎南先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去世。英美主流报纸都精心为这位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撰写讣闻,纪念他在每一个时代都不管不顾地发出不合时宜的声音。 中国论文网 /3/view-4122850.htm  3个月前,在为庆祝布坎南的著作《同意的计算》出版50周年而举行的会议上,许多人最后一次见到了该书作者。他戴着大眼镜、拄着拐杖出现在簇拥的人群之中,疲态尽显。那天,人们精心安排,力图为年迈的经济学家回顾他一生中的成就与辉煌,爱与友情。但他的同事弗兰克·巴克利教授向《人物》记者回忆,布坎南毫不客气地抱怨道,自己宁可参加一场高质量的观点交锋,也不愿意耗时间听这么多肤浅的赞词。   这是属于詹姆斯·布坎南先生的做派。他抗拒推崇政府主导的凯恩斯主义者,也批评过信奉自由市场的芝加哥学派过于轻率、乐观。他不介意成为不和谐分子和少数派,并且一贯如此。   人们称他为“宪政经济学之父”、“首个让经济学家关心政治的人”。讣闻作者还引用了美国经济学家盖里·赫夫鲍尔的话概括布坎南的全部学术贡献:他引导公众开始思考,政府决策者可不是柏拉图式的哲学家,他们只是代表着不同势力的利益相关体。   布坎南曾被视为离经叛道的经济学家。在他以前,人们相信政治和经济是两码事。按照他的学生、中国经济学家薛兆丰的比喻,在布坎南之前,政府就像一个黑盒,统治者的好坏,在于他是否符合人性且追求公正,而官员的全部追求,就在于为人民谋求福利。   但布坎南毫不留情地打破了这只盒子,他从经济学角度指出:不受任何约束的人是一头野兽,而由普通人组成的政府所掌控的不受制约的税收和财政支出,同样是一头野兽。   27年前,布坎南走出位于瑞典的诺奖颁奖会场,他被记者团团围住,有人希望他用一句话概括获奖后的感受。他只说了一句:“官僚不是天使。”据说,曾经上台执政的前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也正是受这种思想的启发,说出了那句名言:“英文中最令人胆战心惊的几个字莫过于,‘我为政府工作,我来这儿是为了帮助你’。”   中国学者汪丁丁曾拜访过位于乔治·梅森大学的“布坎南小屋”,他还记得,如同农舍般的小木屋被森林和草地包围,门廊里摆放着一对旧摇椅,窗边则吊着一盆野花。包括薛兆丰在内的学生们都曾在此上课。有段时间里,布坎南每天都夹着一本《哈耶克传》走进教室,当他上课时,大厅里会传来咖啡和烘饼的香气。   但课堂上的气氛可没这么轻松。薛兆丰记得,布坎南曾提起过二战时他应招入伍的往事。那时,这位成绩优秀的乡村少年已经从田纳西州师范学院毕业。入伍后,一名长官决定按照姓氏字母来为500多名新兵分组,并指派每组里常春藤盟校的毕业生担任组长。但布坎南所在的B姓组没有一个名校生,而R姓组里有好几名。结果,长官居然打破规矩,让R姓的名校生来布坎南小组担任组长。   或许正因如此,布坎南厌恶特权。当听到声称自己服务于公共利益的美好说辞时,他总是深感怀疑。1950年代,美国政府举债花钱,刺激经济。凯恩斯主义者们为这一行为赋予了合理性,他们声称,既然债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那么总的效果就是“我们欠我们自己的”。在这种集体性伪善面前,布坎南却论证,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会因政府举债而面临不同得失,这种行为最终的结果就是巨额赤字。   巴克利回忆,这种“过右的想法”着实激怒了布坎南所供职的弗吉尼亚大学。在左翼团体的压力下,他和搭档戈登·塔洛克不得不选择离开。   布坎南反对强权,也警惕民意。1996年,美国学者曾针对是否应该设立“最低工资”展开大讨论。布坎南特意致信《华尔街日报》,他一改以往“语速平缓,总是喜欢用令人紧张的多义词或隐喻表述思想”的风格,直斥对这种违反市场供求关系的话题展开的讨论,他说:“值得庆幸的是,只有一小撮经济学家愿意背弃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教诲;我们尚未堕落成一群随营的娼妓。”   布坎南的研究旨趣清醒而从不摇摆。他曾在一篇名为《规则的理由》的文章中,引用荷马史诗中“尤利西斯的自缚”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理念。在那则神话中,英雄尤利西斯为了免受海妖歌声的诱惑,提前让同伴将自己绑了起来,还用蜡封住了耳朵。即便如此,在经过艾艾埃岛时,他仍旧难以把持,力图挣脱绳索,随海妖而去。但船员按照之前的约定,将他绑得更紧了。最终,尤利西斯远离了歌声、诱惑,也远离了危险。他试图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一旦游戏规则确定,每个人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谋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只有事先给出几套规则,让人们在看不到自己的结局和利益点时,“对未来选择做出先期限制,给自己的欲望设防”。   这则故事明确地表现了布坎南宪政经济学的核心:政府的存在是个悖论,它在某些时刻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益,却又在另一些时候因为自利性而变为阻碍。因此,只有确立宪政,才能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距离。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认为,这个国家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这位老人的思想。就在今年的一次公开会议上,知名媒体人胡舒立就曾说过,中国即将进入“宪政经济学家唱主角的时代”。   事实上,布坎南在与学者汪丁丁的对谈中曾提及中国,他说:“那里的事情是怎样运作的,那里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理解。”除此以外,布坎南和中国并没有太多交集。不过,巴克利却用一个相当中国化的比喻来形容布坎南的一生:“他就像一个出身贫苦的四川农民,通过自身的才智进入了北京,与执政党的孩子们生活在同一空间。他效仿了他们的礼仪,但却并不接受他们的想法。”   巴克利眼中的布坎南,是位极具威严感的老派绅士。他出身田纳西州的农民家庭,却始终为自己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背景感到骄傲,“我所知道的所有祖辈都是坚强的爱尔兰裔美国人,非常独立”。往后的日子里,尽管他生活在大城市,但却一直自称“田纳西农民”。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他居住在自己400英亩的农场里,养着一群牛,还种植了些蔬菜。   他待人温文有礼,有问必答,但内心深处却很少与人保持亲近。“我希望有一个私人空间,在那里我倍感安全,没有任何人可以入侵此间。”获得诺奖那年,他曾经这样告诉《芝加哥论坛报》的记者:“我从不感觉有必要加入某派,或是站队。”   即便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他也没有终止在“布坎南小屋”的研究、讲学。薛兆丰记得,小教室的墙壁上一直挂着一幅素描,那是一个被蒙住双眼的希腊神像,他不需要看到前面的方向,也因此不会被诱惑打动。一堂课上,布坎南突然发现那幅素描被挂歪了。他中断讲话,走了过去,小心翼翼地将那幅画摆正。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布坎南与公共选择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