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舍的评价对三类书的态度

(6分)&&& (1)聚义厅;忠义堂(2)拉车;刘四(刘四爷)(3)小萝卜头;江姐。(每空1分)试题分析:(1)梁山好汉议事的大厅的名字很有讲究。晁盖时代叫“聚义厅”,取义字当先之意。宋江成为梁山之主后改名为“忠义堂”,“忠”在“义”先,为日后的受招安做了铺垫,也阐明了水浒传的主题,忠义水浒传。所以说大厅名称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梁山英雄行动纲领的变化。(2)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但最后,经历了三起三落,祥子已经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已经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一个曾经是那么要强的头等车夫,最后却还是没有挣扎出悲惨的命运。祥子是旧社会贫苦劳动人民的缩影,他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苦难与无奈。虎妞--是车厂主刘四爷的女儿,她泼辣而且有些心理变态的中年妇女,生就一副男儿性格,很会打理事物,将人和车厂管理的井井有条。(3)《红岩》是一本以共产党人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壮烈斗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被共同关押在“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集中营里,亲身经历过敌人的种种野蛮暴行和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生活。作为幸存者和最直接的见证人,这两位作者在写作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整理先烈们的斗争事迹,加以集中、提炼、进行艺术再创造。历时十年之久,完成了这部气势恢宏的作品。点评:名著阅读题型多样,内容丰富,从呈现形式上看,有选择题、填空题、填表题、简答题;从考察内容上看,有识记积累题、归纳概括题、感悟理解题、欣赏评价题等。命题者选取名著中的一个语段,考查涉及的作者、出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的评判和鉴赏。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不仅要泛读还要对重点段落精读,深入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注人物的语言、行动,积极探究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未选择的路》是_____(填作家国籍)诗人_______写的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默写题
填空(10分)____________?心远地自偏。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洛阳边。__________________,独怆然而涕下。__________________,塞土燕脂凝夜紫。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___。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默写题
只有当背诵像流水一样倾泻出来,书上的营养才能化为自身的血肉。请在横线上默写(10分)小题1:情思是诗。我们回味李清照“ &&&&&&&&&&&&&&&&&&&&&&&&&&&&&&&&&&&&&&&&&&&&”对丈夫的无尽的思念;也感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的落寂惆怅。小题2:情怀是诗。“&&&&&&&&&&&&&&&&&&&&&&&&&&&&&&”表达了范仲淹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寄托对成就功业的向往。小题3:品格是诗。“&&&&&&&&&&&&&&&&&&&&&&&&&&&” , 陆游借梅花吟唱生命的高洁、坚贞。小题4:自然是诗。“&&&&&&&&&&&&&&&&&&&&&&&&&&&&&&”板桥上凄清的白霜勾起游子温庭筠昨夜的梦。“今夜偏知春气暖,&&&&&&&&&&&&&&&&&&&&&&”让诗人感到春天的气息。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名著阅读(3分)《①》与《大学》、《孟子》、《中庸》并称“四书”,是儒家的经典,包含政治主张、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方面的内容。孔子认为&②&(填成语)的学习方法可以在不断温习旧知识中受到启发,有新收获。孟子认为道义尊严比生命更为重要,《鱼我所欲也》一文中 ③ &的故事论证的就是这个道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默写题
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小题1:海日生残夜,&&&&&&&&&&&&&&&&&。(王湾《次北固山下》)小题2:&&&&&&&&&&&&&&&&&&&&,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小题3: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小题4:&&&&&&&&&&&&&,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小题5: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写尽了天涯游子的思乡愁绪。而崔颢在《黄鹤楼》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境相似,这两句诗是:“&&&&&&&&&&&&,&&&&&&&&&&&&&&&&&”。小题6:为了实现报效国家,服务于民的鸿图大志,我们青少年应永不满足于今天的成绩,而是要潜心研究更加辉煌的明天,这就是所谓的“&&&&&&&&&&&&&&&&&&&&&&&&&&&&,&&&&&&&&&&&&&&&&&&&&&&&&&&。”(李白《行路难》)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默写题
根据课文默写。(10分)①学而时习之,&&&&&&&&&&&&&&&&&&&?(《论语》八则)②&&&&&&&&&&&&,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③&&&&&&&&&&&&,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④曲径通幽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⑤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⑥&&&&&&&&&&&&&&&&&,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⑦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牧《泊秦淮》)⑧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⑨爱惜芳心莫轻吐,&&&&&&&&&&&&&&&。(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⑩&&&&&&&&&&&&&&&&&&&,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默写题
古诗文名句默写。(6分)小题1:独坐幽篁里,&&&&&&&&&&&&&&&&&&&&&&&&&&&&&&。小题2:峨眉山月半轮秋,&&&&&&&&&&&&&&&&&&&&&&&&&&。小题3:此夜曲中闻折柳,&&&&&&&&&&&&&&&&&&&&&&&&&&。小题4:&&&&&&&&&&&&&&&&&&&&&&&&&&&&,凭君传语报平安。小题5:《木兰诗》中描写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默写题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小题1:角声满天秋色里,&&&&&&&&&&&&&&&&&&&&&。小题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小题4: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5:有人说《小石潭记》这篇文章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作者柳宗元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小题6: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文天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看到了仁人志士对“生死”所作出的最简单而又最精辟的诠释。<meta name="Keywords" content="老舍:不后悔未成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从丹柿小院到太平湖
  老舍的故居,就在灯市口西街的丰富胡同。王府井向北,再往西一拐就是灯市口西街,以前叫i兹府大街。丰富胡同就在灯市口西街路北,胡同很窄,把口的一座小院,便是老舍的家。1949年底老舍从美国归来后,买下了这座院子,在此居住了17年。他一生颠沛流离,晚年归乡,这里是他除出生地外,住得最久的一处。
  小院的门并不是开在中轴线上,而是开在正房方向的东南角。据说,风水学要求按照八卦“巽”的方向开门,取“坎宅巽门”之意,“巽”就是东南方向。院子总共300余平方米,院内两棵柿子树是老舍当年亲手种下的,因此被他称作“丹柿小院”。北面三间为正房,两边各有一间耳房。东面的耳房就是老舍的书房,书房内的光线很暗,书桌对着门,背后是嵌在墙里的大书架。书桌是硬木的,桌面嵌着青色大理石,上面放着文房用品,其中有齐白石为他刻的印章,冯玉祥将军送他的圆形玉石印泥盒,有他收藏的清朝文人李渔的砚台,上面刻有“笠翁李渔书画砚”字样。还有一个黄铜做的烛台,似乎是美国带回来的,烛台上面有一个打棒球的小人雕像。桌面上当然少不了月份牌,日期还停留在“日,星期三,阴历八月初九”。
  40多年前的这个日子,老舍离开了自己的家,再也没有回来。
  从积水潭向北,穿过今天的二环路,在积水潭桥的西北角就是原来的太平湖,那是老舍的目的地。这个小湖早被填平,成为地铁公司的“太平湖车辆段”,透过围墙可以看到里面的蓝色地铁机车。这里比起积水潭来野趣更浓,当时水面有迎风摇曳的荷花,水边芦苇繁茂,时有野鸭、水鸟从苇丛中飞起。从丰富胡同的丹柿小院出发,走到太平湖约8公里多。老舍腿脚不好,一路上走走停停,要花上大半天。在湖边的长椅上,他呆呆坐着,直到天黑后,才站起身走进了平静的湖水。没有人看到他是怎样被淹没的。
  老舍在他的作品中曾经写到过240多个北京地名,却从未写过太平湖,这似乎是他留给自己的私属地带。上世纪30年代,他曾为母亲买过一处房子,就在西直门内的观音庵胡同,与太平湖只隔了一道城墙。就在同一时期,他写了一首名为《慈母》的诗:
  听着,虔敬的,我的慈亲,
  就是它们的圣母,名字叫中国!
  我唤着它的圣名,
  婴孩挨着饥饿,
  把我的血还洒在你的怀中,
  我将永远在那儿欣卧;
  年年的春燕,岁岁的秋虫,
  将唱着你的儿歌,告诉我:
  睡吧,儿,还在母亲的怀中,
  你曾爱过母亲,她还记得,永远记得!
  母亲和中国,占据着老舍心中最崇高的位置。他的母亲早已去世,而此时的中国,对他而言,也已经面目全非。就在他自杀前一周,一场规模空前的“破四旧”运动开始在北京发起,挂了70年的“全聚德烤鸭店”招牌被砸烂,店铺里山水字画被撕毁;长安街改名为“东方红大街”;东交民巷改为“反帝路”;西交民巷改为“反修路”;协和医院改为“反帝医院”;瑞蚨祥绸缎庄内的宫灯、唱片、字画、黄历、美女商标等统统被捣毁,店名改为“立新”;王府井四联理发店的镜子被贴上了白纸,理发照镜都成了资产阶级的臭毛病。
  8月23日,一群红卫兵冲进市文联办公室,把老舍和多位艺术家拉到国子监孔庙大院中毒打、侮辱。戏装、书籍被点燃,火焰冲天。那天晚上,老舍被接回时已是遍体鳞伤,第二天他便走向了太平湖。
  “抑郁寡欢的孩子”
  “我赶上了大清朝的‘残灯末庙’,至于我们穷旗兵们,虽然好歹还有点铁杆庄稼,可是已经觉得脖子上仿佛有道绳子,越勒越紧。”1961年,老舍才开始动笔写他的家传体小说《正红旗下》,他这样讲述埋在内心多年的家史。
  日,老舍就出生在一个穷旗兵的家里。刚出生时,母亲就昏死过去,多亏已经出嫁的大姐及时赶到,把他揣在怀里才免于冻死。那一年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也是狗年。姑母给他起了个外号“小狗尾巴”。他的父亲姓舒叫舒永寿,因临近春节,便给小儿子起了个名字叫舒庆春。
  老舍后来说:“我的父亲是堂堂正正的旗兵,负有保卫皇城的重任,每月才不过三两银子,里面还每每掺着两小块假的。”大清入关200多年,到了他出生时候,已是国运颓废,下层旗兵多已沦为赤贫之家。老舍就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中,他上面还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母亲生他时已经41岁,父亲的钱粮只够勉强生存,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他父亲死在南长街的一家粮店里,是舅舅家的二哥回来报的信。舅舅家的二哥也是旗兵,他败下阵来,路过那家粮店,进去找水喝,正巧遇见了老舍的父亲。攻打正阳门的八国联军的烧夷弹把老舍父亲身上的火药打燃,全身被烧肿,他自己爬到这个粮店等死。二哥见他的时候,他已不能说话,遍身焦黑,只把一双因脚肿而脱下的布袜子交给了二哥。后来父亲的衣冠冢中埋葬的就是这双袜子,这时老舍不足两岁。
  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的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
  父亲死后,养家的重担都压在母亲身上,她靠为别人洗衣服换取微薄的收入。在小说《月牙儿》中,老舍有这样的描写:“那些臭袜子,硬牛皮似的,都是买卖地的伙计们送来的。妈妈洗完这些牛皮就吃不下去饭。……妈妈的手起了层鳞,叫她给搓搓背顶解痒痒了。可是我不敢常劳动她,她的手是洗粗了的。她瘦,被臭袜子熏得常不吃饭。”这些都是真实的写照。
  彼时老房子已经残破不堪,到了三伏天,夜里下雨,全家只能在屋里坐到天亮,害怕被坍塌的房子埋起来。冬天则八面透风,白天连水都会冻在缸里。至于吃,一天通常只有两顿饭。老舍后来在《勤俭持家》一文中提道:“像我家,夏天佐饭的‘菜’往往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菜帮子,放点辣椒油。”辛苦一年,才勉强吃上一顿饺子。老舍没有玩具,只有撕棉花玩。小说《牛天赐传》中,少年牛天赐的玩具也是棉花。
  老舍的一家,祖辈都是文盲,到他这一辈,哥哥姐姐也从没念过书。一个很偶然机会,他受善人刘寿绵的资助上了私塾和小学,随后又考上了中学和北京师范学校。嫂子卖了两个结婚时的箱子才凑齐了10元钱的入学保证金。6年后,不满19岁的老舍从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
  在中国近代作家群体中,老舍是少有的穷人出身,且生活在他周围并与之来往的,也多是在贫困中挣扎的毫无希望的下层百姓。对贫穷的刺痛感,是他体验世界的起点,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在晚年创作的《神拳?后记》中老舍说:“在精神上,我是个抑郁寡欢的孩子,因为我刚一懂事便知道了愁吃愁喝。”
  “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歧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话,用于老舍则意味着更多的复杂。他不仅见识了世人的真面目,也体会到了满民族的衰落与歧视。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作为满族的旗人也成了和统治者一起被驱逐的对象。老舍在新中国曾经说过:“辛亥革命呢,又有点笼统地仇视一切满人。”话剧《茶馆》中也有“旗人也是中国人”的话,代表了普通旗人内心的委屈和精神上的另类感。他们爱国,他们不满朝廷的腐朽,但他们却在清王朝覆灭后承担着某种程度的敌意对待。
  辛亥革命断了旗人的生计,京城里大部分满人跌入贫民阶层,一部分当车夫、茶坊、裁缝、木匠、巡警。更可怜的,便是始终没有找到职业的一群,他们四处流浪,敲着小鼓收废品、沿街捡破烂、行乞、摆茶摊儿,还有一部分沦为妓女。就像话剧《茶馆》中松二爷的叹息:“想起来啊,大清国未必好。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
  在《小型的复活》中老舍这样描述自己:“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失去了依靠,失去了安全感。
  1949年前,老舍没有公开过自己的满族身份。30年代中期,在自传体小说《小人物自述》中给父亲的身份是“在外做生意”,“死在了外乡”;40年代在回忆文章《我的母亲》中依然只是如此简略,“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老舍说他在“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我很孤高,特别是在十七八岁的时候”。“自十七八到二十五岁,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舒乙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老舍先生在解放前不大讲自己是满族人或者旗人,这主要是受辛亥革命的影响。他觉得他的祖先,主要是清朝末年的满族统治者,给中国丢了人,现了眼,很不光彩。”《茶馆》中有一句台词说:“旗人当汉奸,罪加一等。”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老舍:不后悔未成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从丹柿小院到太平湖
  老舍的故居,就在灯市口西街的丰富胡同。王府井向北,再往西一拐就是灯市口西街,以前叫i兹府大街。丰富胡同就在灯市口西街路北,胡同很窄,把口的一座小院,便是老舍的家。1949年底老舍从美国归来后,买下了这座院子,在此居住了17年。他一生颠沛流离,晚年归乡,这里是他除出生地外,住得最久的一处。
  小院的门并不是开在中轴线上,而是开在正房方向的东南角。据说,风水学要求按照八卦“巽”的方向开门,取“坎宅巽门”之意,“巽”就是东南方向。院子总共300余平方米,院内两棵柿子树是老舍当年亲手种下的,因此被他称作“丹柿小院”。北面三间为正房,两边各有一间耳房。东面的耳房就是老舍的书房,书房内的光线很暗,书桌对着门,背后是嵌在墙里的大书架。书桌是硬木的,桌面嵌着青色大理石,上面放着文房用品,其中有齐白石为他刻的印章,冯玉祥将军送他的圆形玉石印泥盒,有他收藏的清朝文人李渔的砚台,上面刻有“笠翁李渔书画砚”字样。还有一个黄铜做的烛台,似乎是美国带回来的,烛台上面有一个打棒球的小人雕像。桌面上当然少不了月份牌,日期还停留在“日,星期三,阴历八月初九”。
  40多年前的这个日子,老舍离开了自己的家,再也没有回来。
  从积水潭向北,穿过今天的二环路,在积水潭桥的西北角就是原来的太平湖,那是老舍的目的地。这个小湖早被填平,成为地铁公司的“太平湖车辆段”,透过围墙可以看到里面的蓝色地铁机车。这里比起积水潭来野趣更浓,当时水面有迎风摇曳的荷花,水边芦苇繁茂,时有野鸭、水鸟从苇丛中飞起。从丰富胡同的丹柿小院出发,走到太平湖约8公里多。老舍腿脚不好,一路上走走停停,要花上大半天。在湖边的长椅上,他呆呆坐着,直到天黑后,才站起身走进了平静的湖水。没有人看到他是怎样被淹没的。
  老舍在他的作品中曾经写到过240多个北京地名,却从未写过太平湖,这似乎是他留给自己的私属地带。上世纪30年代,他曾为母亲买过一处房子,就在西直门内的观音庵胡同,与太平湖只隔了一道城墙。就在同一时期,他写了一首名为《慈母》的诗:
  听着,虔敬的,我的慈亲,
  就是它们的圣母,名字叫中国!
  我唤着它的圣名,
  婴孩挨着饥饿,
  把我的血还洒在你的怀中,
  我将永远在那儿欣卧;
  年年的春燕,岁岁的秋虫,
  将唱着你的儿歌,告诉我:
  睡吧,儿,还在母亲的怀中,
  你曾爱过母亲,她还记得,永远记得!
  母亲和中国,占据着老舍心中最崇高的位置。他的母亲早已去世,而此时的中国,对他而言,也已经面目全非。就在他自杀前一周,一场规模空前的“破四旧”运动开始在北京发起,挂了70年的“全聚德烤鸭店”招牌被砸烂,店铺里山水字画被撕毁;长安街改名为“东方红大街”;东交民巷改为“反帝路”;西交民巷改为“反修路”;协和医院改为“反帝医院”;瑞蚨祥绸缎庄内的宫灯、唱片、字画、黄历、美女商标等统统被捣毁,店名改为“立新”;王府井四联理发店的镜子被贴上了白纸,理发照镜都成了资产阶级的臭毛病。
  8月23日,一群红卫兵冲进市文联办公室,把老舍和多位艺术家拉到国子监孔庙大院中毒打、侮辱。戏装、书籍被点燃,火焰冲天。那天晚上,老舍被接回时已是遍体鳞伤,第二天他便走向了太平湖。
  “抑郁寡欢的孩子”
  “我赶上了大清朝的‘残灯末庙’,至于我们穷旗兵们,虽然好歹还有点铁杆庄稼,可是已经觉得脖子上仿佛有道绳子,越勒越紧。”1961年,老舍才开始动笔写他的家传体小说《正红旗下》,他这样讲述埋在内心多年的家史。
  日,老舍就出生在一个穷旗兵的家里。刚出生时,母亲就昏死过去,多亏已经出嫁的大姐及时赶到,把他揣在怀里才免于冻死。那一年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也是狗年。姑母给他起了个外号“小狗尾巴”。他的父亲姓舒叫舒永寿,因临近春节,便给小儿子起了个名字叫舒庆春。
  老舍后来说:“我的父亲是堂堂正正的旗兵,负有保卫皇城的重任,每月才不过三两银子,里面还每每掺着两小块假的。”大清入关200多年,到了他出生时候,已是国运颓废,下层旗兵多已沦为赤贫之家。老舍就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中,他上面还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母亲生他时已经41岁,父亲的钱粮只够勉强生存,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他父亲死在南长街的一家粮店里,是舅舅家的二哥回来报的信。舅舅家的二哥也是旗兵,他败下阵来,路过那家粮店,进去找水喝,正巧遇见了老舍的父亲。攻打正阳门的八国联军的烧夷弹把老舍父亲身上的火药打燃,全身被烧肿,他自己爬到这个粮店等死。二哥见他的时候,他已不能说话,遍身焦黑,只把一双因脚肿而脱下的布袜子交给了二哥。后来父亲的衣冠冢中埋葬的就是这双袜子,这时老舍不足两岁。
  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的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
  父亲死后,养家的重担都压在母亲身上,她靠为别人洗衣服换取微薄的收入。在小说《月牙儿》中,老舍有这样的描写:“那些臭袜子,硬牛皮似的,都是买卖地的伙计们送来的。妈妈洗完这些牛皮就吃不下去饭。……妈妈的手起了层鳞,叫她给搓搓背顶解痒痒了。可是我不敢常劳动她,她的手是洗粗了的。她瘦,被臭袜子熏得常不吃饭。”这些都是真实的写照。
  彼时老房子已经残破不堪,到了三伏天,夜里下雨,全家只能在屋里坐到天亮,害怕被坍塌的房子埋起来。冬天则八面透风,白天连水都会冻在缸里。至于吃,一天通常只有两顿饭。老舍后来在《勤俭持家》一文中提道:“像我家,夏天佐饭的‘菜’往往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菜帮子,放点辣椒油。”辛苦一年,才勉强吃上一顿饺子。老舍没有玩具,只有撕棉花玩。小说《牛天赐传》中,少年牛天赐的玩具也是棉花。
  老舍的一家,祖辈都是文盲,到他这一辈,哥哥姐姐也从没念过书。一个很偶然机会,他受善人刘寿绵的资助上了私塾和小学,随后又考上了中学和北京师范学校。嫂子卖了两个结婚时的箱子才凑齐了10元钱的入学保证金。6年后,不满19岁的老舍从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
  在中国近代作家群体中,老舍是少有的穷人出身,且生活在他周围并与之来往的,也多是在贫困中挣扎的毫无希望的下层百姓。对贫穷的刺痛感,是他体验世界的起点,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在晚年创作的《神拳?后记》中老舍说:“在精神上,我是个抑郁寡欢的孩子,因为我刚一懂事便知道了愁吃愁喝。”
  “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歧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话,用于老舍则意味着更多的复杂。他不仅见识了世人的真面目,也体会到了满民族的衰落与歧视。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作为满族的旗人也成了和统治者一起被驱逐的对象。老舍在新中国曾经说过:“辛亥革命呢,又有点笼统地仇视一切满人。”话剧《茶馆》中也有“旗人也是中国人”的话,代表了普通旗人内心的委屈和精神上的另类感。他们爱国,他们不满朝廷的腐朽,但他们却在清王朝覆灭后承担着某种程度的敌意对待。
  辛亥革命断了旗人的生计,京城里大部分满人跌入贫民阶层,一部分当车夫、茶坊、裁缝、木匠、巡警。更可怜的,便是始终没有找到职业的一群,他们四处流浪,敲着小鼓收废品、沿街捡破烂、行乞、摆茶摊儿,还有一部分沦为妓女。就像话剧《茶馆》中松二爷的叹息:“想起来啊,大清国未必好。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
  在《小型的复活》中老舍这样描述自己:“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失去了依靠,失去了安全感。
  1949年前,老舍没有公开过自己的满族身份。30年代中期,在自传体小说《小人物自述》中给父亲的身份是“在外做生意”,“死在了外乡”;40年代在回忆文章《我的母亲》中依然只是如此简略,“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老舍说他在“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我很孤高,特别是在十七八岁的时候”。“自十七八到二十五岁,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舒乙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老舍先生在解放前不大讲自己是满族人或者旗人,这主要是受辛亥革命的影响。他觉得他的祖先,主要是清朝末年的满族统治者,给中国丢了人,现了眼,很不光彩。”《茶馆》中有一句台词说:“旗人当汉奸,罪加一等。”
站内网址搜索
本页最后更新: 7:32:44
【老舍:不后悔未成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网站分类:
网站名称:
网站地址:
站长邮箱:
站长QQ:
收录时间:
报告错误:
老舍:不后悔未成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已报错(0)次,打不开请
收录查询:
数据统计:
今日点入:0 总点入:0 总点出:19
网站简介:
  从丹柿小院到太平湖
  老舍的故居,就在灯市口西街的丰富胡同。王府井向北,再往西一拐就是灯市口西街,以前叫i兹府大街。丰富胡同就在灯市口西街路北,胡同很窄,把口的一座小院,便是老舍的家。1949年底老舍从美国归来后,买下了这座院子,在此居住了17年。他一生颠沛流离,晚年归乡,这里是他除出生地外,住得最久的一处。
  小院的门并不是开在中轴线上,而是开在正房方向的东南角。据说,风水学要求按照八卦“巽”的方向开门,取“坎宅巽门”之意,“巽”就是东南方向。院子总共300余平方米,院内两棵柿子树是老舍当年亲手种下的,因此被他称作“丹柿小院”。北面三间为正房,两边各有一间耳房。东面的耳房就是老舍的书房,书房内的光线很暗,书桌对着门,背后是嵌在墙里的大书架。书桌是硬木的,桌面嵌着青色大理石,上面放着文房用品,其中有齐白石为他刻的印章,冯玉祥将军送他的圆形玉石印泥盒,有他收藏的清朝文人李渔的砚台,上面刻有“笠翁李渔书画砚”字样。还有一个黄铜做的烛台,似乎是美国带回来的,烛台上面有一个打棒球的小人雕像。桌面上当然少不了月份牌,日期还停留在“日,星期三,阴历八月初九”。
  40多年前的这个日子,老舍离开了自己的家,再也没有回来。
  从积水潭向北,穿过今天的二环路,在积水潭桥的西北角就是原来的太平湖,那是老舍的目的地。这个小湖早被填平,成为地铁公司的“太平湖车辆段”,透过围墙可以看到里面的蓝色地铁机车。这里比起积水潭来野趣更浓,当时水面有迎风摇曳的荷花,水边芦苇繁茂,时有野鸭、水鸟从苇丛中飞起。从丰富胡同的丹柿小院出发,走到太平湖约8公里多。老舍腿脚不好,一路上走走停停,要花上大半天。在湖边的长椅上,他呆呆坐着,直到天黑后,才站起身走进了平静的湖水。没有人看到他是怎样被淹没的。
  老舍在他的作品中曾经写到过240多个北京地名,却从未写过太平湖,这似乎是他留给自己的私属地带。上世纪30年代,他曾为母亲买过一处房子,就在西直门内的观音庵胡同,与太平湖只隔了一道城墙。就在同一时期,他写了一首名为《慈母》的诗:
  听着,虔敬的,我的慈亲,
  就是它们的圣母,名字叫中国!
  我唤着它的圣名,
  婴孩挨着饥饿,
  把我的血还洒在你的怀中,
  我将永远在那儿欣卧;
  年年的春燕,岁岁的秋虫,
  将唱着你的儿歌,告诉我:
  睡吧,儿,还在母亲的怀中,
  你曾爱过母亲,她还记得,永远记得!
  母亲和中国,占据着老舍心中最崇高的位置。他的母亲早已去世,而此时的中国,对他而言,也已经面目全非。就在他自杀前一周,一场规模空前的“破四旧”运动开始在北京发起,挂了70年的“全聚德烤鸭店”招牌被砸烂,店铺里山水字画被撕毁;长安街改名为“东方红大街”;东交民巷改为“反帝路”;西交民巷改为“反修路”;协和医院改为“反帝医院”;瑞蚨祥绸缎庄内的宫灯、唱片、字画、黄历、美女商标等统统被捣毁,店名改为“立新”;王府井四联理发店的镜子被贴上了白纸,理发照镜都成了资产阶级的臭毛病。
  8月23日,一群红卫兵冲进市文联办公室,把老舍和多位艺术家拉到国子监孔庙大院中毒打、侮辱。戏装、书籍被点燃,火焰冲天。那天晚上,老舍被接回时已是遍体鳞伤,第二天他便走向了太平湖。
  “抑郁寡欢的孩子”
  “我赶上了大清朝的‘残灯末庙’,至于我们穷旗兵们,虽然好歹还有点铁杆庄稼,可是已经觉得脖子上仿佛有道绳子,越勒越紧。”1961年,老舍才开始动笔写他的家传体小说《正红旗下》,他这样讲述埋在内心多年的家史。
  日,老舍就出生在一个穷旗兵的家里。刚出生时,母亲就昏死过去,多亏已经出嫁的大姐及时赶到,把他揣在怀里才免于冻死。那一年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也是狗年。姑母给他起了个外号“小狗尾巴”。他的父亲姓舒叫舒永寿,因临近春节,便给小儿子起了个名字叫舒庆春。
  老舍后来说:“我的父亲是堂堂正正的旗兵,负有保卫皇城的重任,每月才不过三两银子,里面还每每掺着两小块假的。”大清入关200多年,到了他出生时候,已是国运颓废,下层旗兵多已沦为赤贫之家。老舍就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中,他上面还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母亲生他时已经41岁,父亲的钱粮只够勉强生存,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他父亲死在南长街的一家粮店里,是舅舅家的二哥回来报的信。舅舅家的二哥也是旗兵,他败下阵来,路过那家粮店,进去找水喝,正巧遇见了老舍的父亲。攻打正阳门的八国联军的烧夷弹把老舍父亲身上的火药打燃,全身被烧肿,他自己爬到这个粮店等死。二哥见他的时候,他已不能说话,遍身焦黑,只把一双因脚肿而脱下的布袜子交给了二哥。后来父亲的衣冠冢中埋葬的就是这双袜子,这时老舍不足两岁。
  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的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
  父亲死后,养家的重担都压在母亲身上,她靠为别人洗衣服换取微薄的收入。在小说《月牙儿》中,老舍有这样的描写:“那些臭袜子,硬牛皮似的,都是买卖地的伙计们送来的。妈妈洗完这些牛皮就吃不下去饭。……妈妈的手起了层鳞,叫她给搓搓背顶解痒痒了。可是我不敢常劳动她,她的手是洗粗了的。她瘦,被臭袜子熏得常不吃饭。”这些都是真实的写照。
  彼时老房子已经残破不堪,到了三伏天,夜里下雨,全家只能在屋里坐到天亮,害怕被坍塌的房子埋起来。冬天则八面透风,白天连水都会冻在缸里。至于吃,一天通常只有两顿饭。老舍后来在《勤俭持家》一文中提道:“像我家,夏天佐饭的‘菜’往往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菜帮子,放点辣椒油。”辛苦一年,才勉强吃上一顿饺子。老舍没有玩具,只有撕棉花玩。小说《牛天赐传》中,少年牛天赐的玩具也是棉花。
  老舍的一家,祖辈都是文盲,到他这一辈,哥哥姐姐也从没念过书。一个很偶然机会,他受善人刘寿绵的资助上了私塾和小学,随后又考上了中学和北京师范学校。嫂子卖了两个结婚时的箱子才凑齐了10元钱的入学保证金。6年后,不满19岁的老舍从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
  在中国近代作家群体中,老舍是少有的穷人出身,且生活在他周围并与之来往的,也多是在贫困中挣扎的毫无希望的下层百姓。对贫穷的刺痛感,是他体验世界的起点,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在晚年创作的《神拳?后记》中老舍说:“在精神上,我是个抑郁寡欢的孩子,因为我刚一懂事便知道了愁吃愁喝。”
  “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歧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话,用于老舍则意味着更多的复杂。他不仅见识了世人的真面目,也体会到了满民族的衰落与歧视。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作为满族的旗人也成了和统治者一起被驱逐的对象。老舍在新中国曾经说过:“辛亥革命呢,又有点笼统地仇视一切满人。”话剧《茶馆》中也有“旗人也是中国人”的话,代表了普通旗人内心的委屈和精神上的另类感。他们爱国,他们不满朝廷的腐朽,但他们却在清王朝覆灭后承担着某种程度的敌意对待。
  辛亥革命断了旗人的生计,京城里大部分满人跌入贫民阶层,一部分当车夫、茶坊、裁缝、木匠、巡警。更可怜的,便是始终没有找到职业的一群,他们四处流浪,敲着小鼓收废品、沿街捡破烂、行乞、摆茶摊儿,还有一部分沦为妓女。就像话剧《茶馆》中松二爷的叹息:“想起来啊,大清国未必好。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
  在《小型的复活》中老舍这样描述自己:“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失去了依靠,失去了安全感。
  1949年前,老舍没有公开过自己的满族身份。30年代中期,在自传体小说《小人物自述》中给父亲的身份是“在外做生意”,“死在了外乡”;40年代在回忆文章《我的母亲》中依然只是如此简略,“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老舍说他在“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我很孤高,特别是在十七八岁的时候”。“自十七八到二十五岁,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舒乙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老舍先生在解放前不大讲自己是满族人或者旗人,这主要是受辛亥革命的影响。他觉得他的祖先,主要是清朝末年的满族统治者,给中国丢了人,现了眼,很不光彩。”《茶馆》中有一句台词说:“旗人当汉奸,罪加一等。”
【最新来访网站】
?&?&?&?&?&?&?&?&?&?&?&?&?&?&?&?&?&?&?&?&?&?&?&?&?&
【相关点出网站】
?&?&?&?&?&?&?&?&?&?&?&?&?&?&?&?&?&?&?&?&?&?&?&?&?&
免责声明:888导航以上所有广告内容均为赞助商广告提供,对其经营行为本网站恕不负责。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强烈建议使用 IE5.0 以上浏览器 分辨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老舍先生的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