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成杉,这五笔三个字怎么打是几笔或

妈祖文化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妈祖文化
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汉族民间信仰。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文化体现了汉族的一种特质。历史上出使、海运漕运、下西洋、复台定台,这一切都体现的特征。汉族民间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而影响所及,妈祖由航海关系而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史中最重要的汉族崇拜神之一。其他名称海上女神司&&&&掌海洋象&&&&征海上女神
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的题诗。以上这些诗名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汉族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1]下面一首诗歌是对妈祖文化内涵的写照。
妈祖行记[1][2]
此时,你驾着红色的祥云
出行于芗江
芗江,大海的入口
游江的人、行船的人、出海的人
为你焚香,向你叩拜
请求你的庇护
此时,众神门庭冷落
海妖的殿堂开始倾斜
你是汉族民间的女神
大海的女儿
没有谁比你更懂得大海
在江边、在海上、在庙宇、在心灵
你已无所不在
海水无所不在
拯救和逍遥亦无所不在
海神的封号必属于你
海王的宝座必属于你
你的法力与众神不同
道术、儒术,东学、西学
你知众神所知
知众神所不知
你包容众神也为众神包容
柔指轻弹,平息一场风暴
红颜一怒,喝退一场劫掠
诗语低吟,春情涌现
台湾、香港、澳门、大陆
所有的海岛必归于陆地
所有的陆地必归于海水
所有的海水必归于你的爱情从妈祖文化的外延来说,则是指妈祖信仰持续一千年来形成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和借鉴的相关学术文化课题。
妈祖文化与中外关系史
在中外关系史上,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明代的七下西洋历访亚非40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500年的对古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外交使节们为报答妈祖神功,写下了大量颂圣文章,而这些对澄清一些历史遗留的争议很有作用。即如的详细记录七下西洋的过程,对史书记载的讹误和不足起到了订正和补充的作用。清二十二年中国册使所著《使杂录》详述在妈祖庇佑下,封船如“凌空而行”,飞速通过钓鱼屿、、赤屿而进入琉球国境的姑米山、马齿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惊叹如“突入其境”。由此记载可证,自古就是跟连结在一起的中国领土。
妈祖文化与反侵略战争史
在反侵略战争史上,有关古籍曾记载中国水师将领依恃妈祖庇护多次把殖民主义者驱逐出海域的史实。妈祖庙迄今尤存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这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殖民者企图强占澎湖,沈有容从率船队抵达澎湖,令其无条件撤离后的刻石纪功。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水师复在克敌制胜,迫使侵略军首领牛文来律在妈祖庙签字投降。至于妈祖助潮让的舰队顺利进入鹿耳门港的传说,则在台湾已家喻户晓。
妈祖文化与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史
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的历史上,更与妈祖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从东北至,许多著名的的开发史几乎都跟妈祖庙息息相关。“先有娘娘庙,后有卫。”这句谚语是对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说明。宋代(即上海)、杭州、、广州四大均与妈祖庙建在一起。还有、烟台、、连云港等都是以妈祖庙的兴建为标志,使荒凉的渔村变为繁荣的。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龙彭蒲罔村林氏族谱》关于妈祖信仰自南宋传入的记载,则成为香港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笔。地名的葡萄牙语称作MACAU,就是粤语“妈阁”的音译。同胞把早期的分灵妈祖称为“开台妈祖”,这更充分说明妈祖渡台和宝岛开发是直接关联的。
妈祖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史
在上,妈祖庙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古代一种航海习俗:在新船下水出航时,必须同时制作一只模型供奉在妈祖庙内,这样妈祖就会时刻关心此船的安全。所以许多妈祖庙内便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山东与妈祖庙的古船模多达350多只,包括、和民族英雄“”供奉的“威远号”军舰模型都是极为珍贵的我国艺术的精品。此外,各地妈祖庙还保存一些特殊的科技文物。如莆田天后宫存有一幅明代星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利用星图定向航海的难得实物资料。
妈祖文化与施琅收服台湾
清康熙二十一年福建水师提督、总督姚启圣率三万水师、223只战船、集结、平海澳训师待机进剿台湾。因干旱缺水,水师将士士气低落,军心不振。之后,施琅将军诚心祈求妈祖显灵庇佑,掘枯井“涌泉济师”。军士军心振奋,感妈祖庇佑,于是携妈祖神像赴台,一举收复台湾。并将神像供于台南大天后宫,为开台的首尊妈祖金身,为此2010年台南大天后宫与平海天后宫缔结姐妹宫。施琅班师回朝后奏明此事,康熙告天追封妈祖为“天后“,并重塑妈祖金身,施琅撰写传颂妈祖显灵赐水的《记》(石碑保存完好),并亲笔写下大楷书“师泉”石碑立于井边(保存完好),这一古老石刻,是清政府收复台湾,统一祖国的历史见证。   
妈祖文化的外延仅直接记载妈祖信仰的历史文献资料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一百万字。妈祖汉族民间信仰的学术价值在本世纪70年代起就引起学者的注意,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
妈祖故里的学者自80年代起,掀起了妈祖研究热潮,先后举办了五次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地方也举办过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取得了重大成果。先后出版了《海内外学人论妈祖》、《妈祖研究论文集》、《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妈祖文献资料汇编》、《妈祖信仰与祖庙》、《》等;在澳门出版了《澳门妈祖论文集》;在出版了《妈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还有《两岸学者论妈祖》、《妈祖信仰》(李露露)、《天后妈祖》()、《江海女神妈祖》(吴金枣)等对妈祖文化进行深刻的研究。也有《妈祖》、《林默娘》、《妈祖传奇故事》、《妈祖的传说》、《中华与妈祖文化》、《湄洲妈祖千年祭》、《妈祖祭拜宴会》等一大批文献资料、学术专著、文学作品、大型画册等。莆田还举办《妈祖信仰源流展》.
世界最高妈祖圣像在落成
9月28日,参观者在滨海旅游区妈祖文化经贸园观看妈祖圣像安座大典。当日,高42.3米的妈祖像在滨海新区落成。两岸四地上千名妈祖信众、游客当天相聚在渤海之滨,参加了妈祖圣像安座大典。妈祖像坐落于滨海旅游区妈祖文化经贸园,采用大理石和钢筋混凝土建造。该文化经贸园由妈祖联谊会发起,台湾大甲镇澜宫财团投资兴建。按照规划,除了建妈祖像外,还将建妈祖庙、妈祖阆苑、禅居会馆、津台文化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民艺大街、商贸大楼和美食广场等。
妈祖文化的神格内容涉及神话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化学、、海洋学、建筑学、考古学、、文学、艺术等学科领域,同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与道教、佛教、儒学等文化有机地结合,汲取其 精华,兼收并蓄,逐步形成独特的妈祖文化体系。
宋代崇道促进了妈祖文化与道教文化的结合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政权后,他的身边总有位道士张持的身影。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把与神权结合起来,崇道风气越演越神化,惧怕天下人对他得皇位而不服,编造所谓“一担两天子”的神话故事。而妈祖短暂的一生也正处在这样充满道气的时代,由此造就了妈祖其生前死后不少浓厚的道教色彩。
妈祖在世时,身为女巫,实际上是与宋代道教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广为流传的“窥井得符”、“灵符回生”故事,尤其是神人授予的铜符,从此妈祖神通广大,奔波海上,法力玄通,人称“神女”。这是典型的由巫得道而成仙的道教神话故事。
宋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云:“独为女神人壮者尤灵,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湄洲屿人。初,以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元祐丙寅岁、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祥。”从中可知,自元祐丙寅(1086)妈祖汉族民间信仰形成开始,至宣和五年(1123)“赐庙额曰顺济”,表明仅仅过了三十七年官方就对妈祖信仰的首肯认可。
宋徽宗本身自称为“教主道君皇帝”。他对妈祖首次封号,起因于北宋末国王俣病死,其子继位,派使者来宋告哀。“宣和四年,俣卒。初,俗兄终弟及,至是诸弟争位,其相李资深立俣子楷,来告哀。诏给事中路允迪、中书舍人傅墨卿等尉。”(《宋史》卷四八七)在途中遇险被妈祖显灵得救,才得以平安到达。他回国后将妈祖显灵护佑一事上奏朝廷,宋徽宗赐匾“”于圣墩庙,开了官方妈祖信仰之先河,无疑对汉族民间起了巨大的推动。
由于朝廷对妈祖的首肯,妈祖神话中带有道教色彩愈加浓厚,如明代《三教搜神大全·天妃娘娘》把妈祖列入道教诸神之中,在妈祖“俨然端坐而逝”后,“见其舆从侍女,拟西王母云。”把妈祖的舆从,直接与西王母相提并论。明代《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中,又把妈祖说为“北斗降身,三界显迹,巨海通灵,神通变化”,这些著作把汉族民间的妈祖逐渐纳入庞杂多端的,提高妈祖信仰的深信度。
总之,妈祖信仰之所以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这完全与宋代崇奉道教有关,这是因为道教与汉族民间信仰的关系最为密切,它的中不少来源于汉族民间信仰。而妈祖传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神话,其信仰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与道教有密切关系,她汲取了道教文化中的精华,逐步形成独特的妈祖文化体系。
元代妈祖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结合
蒙古贵族长期崇奉藏传佛教,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便以藏传佛教喇嘛教为国教。之后元代诸帝出于统治需要,对佛教崇奉至极。而出于漕运海运的需要,对妈祖也是崇奉有加。甚至水旱之灾,也离不开妈祖的庇佑。
特别是元代“修佛事”的记录比比皆是。如《元史》载:“至治元年(1321)春正月丁丑,修佛事殿。”元黄渊《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厘殿记》记载:“湄洲故家有祠,即之处子也。泉南、、淮浙、川峡、海岛,在,即普陀大士之千亿化身也。”将妈祖第一次赋予佛教中观音之角色。《元史》卷云十五《河渠志》:“文宗天历元年(1328)十一月,都水庸田:‘八月十日至十九日,正当大汛,潮势不高,风平水稳。十四日,祈请天妃入庙,自本州岳庙乘海北护岸鳞鳞相接。”
由于元代这种兼容并重的宗教政策,为妈祖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结合造就了机缘。明代《三教搜神大全》中《天妃娘娘》中就有不少佛典故事。如:“母陈氏尝梦南海观音与以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免(娩)身,得妃……异香闻里许,经旬不散。幼而颖异,甫周岁在襁褓中见诸神像,又手作欲拜状,五岁能诵观音经。”
汉族民间中也有传说妈祖母亲梦中吃了南海观音的“优钵花”而怀孕。观音本是佛国菩萨之首,原名,唐时因避讳李世民的“世”字而称观音。“”之意,是说尘间的芸芸众生在危险之时,观音会普渡众生的幸福。妈祖也是如此,“元朝,每岁漕运经涉海洋,当,仓卒无措之庥,楫上叫号灵妃,廷颈俟命,忽桅樯之颠有绛炬木妻集,则神至而无虞矣”(明卢熊《灵慈宫》)。这些故事与观音极为相似。《七修夹稿》中云:“舟将覆矣,举船大呼天妃,但见火光烛船,船即少宁,明日有粉蝶绕舟飞,不去。黄雀立柁楼食米,顷刻风又作,舟行,彻晓至闽,午后入定海也,神实不可掩也。”类似故事太多,大都说明妈祖显灵先兆的出现有“红灯”、“红火”、“神鸟”、“黄雀”、“”等等,这些都与观音显身大有相似。难怪有人称妈祖为“南海女神”。
以上这些包蕴着佛教文化的妈祖传说,大都出于元代及以后的明清时代。也就是说妈祖文化随着元代漕运发展一百多年后才逐渐形成的。
清代完成了妈祖文化与儒文化的结合
自汉代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作为他们维系统治的一个重要工具。宋、元、明三个朝代,妈祖文化与儒文化结合没有明显的切点,到了清代,官方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宋明理学。这个时期,社会正处于新旧文化撞击的动荡时代,儒学的发展也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这就必然会对妈祖文化产生影响。
清光绪年间,《天后圣母幽明普度真经》一书在宣传儒家道德规范的同时,也反映了妈祖文化与儒文化结合方面的一些基本思想,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所谓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就是孔子所提倡的“仁”和孟子发展的“仁政”思想。儒家为了实现这一最高道德标准,列出了忠、孝、节、义、信等信条,成为指导世人的具体道德规范。《天后圣母幽明普渡真经》并没有笼统宣传“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的思想,而针对清末的政治腐败,危机四伏,尤其是鸦片战争后的列强入侵,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提出“救民保国”、“报国捐躯”的口号,这与妈祖文化中的爱国思想是一致的。“报国捐躯”与“”“舍生死义”同样具有英雄壮举的民族精神。
说到“忠”,自然离不开“孝”。“孝”是儒家伦理的集中表现。《天后圣母幽明普度真经》也提到“子臣弟友、”思想。文中有“为子尽孝,为弟尽悌,行动天地,德通神明,善之至也”,认为只有孝敬双亲,尊敬长辈,爱老扶幼、矜孤恤寡,恭让,才算达到道德的标准。在妈祖传说中,“伏机救父”的故事,也正是突出“孝”德这一主题。
在《天上圣母经》中有许多“忠、孝、节、义、信”之内容,如有“孝父母,守伦规”、“一等人,忠烈士,曰,曰成义”,“求忠臣,宜孝子,克孝人”,“训,四德备”,“廉说尽,讲节义”、“百善行,孝为先”等等。这些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成为妈祖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忠仑神宵宫
神宵宫分灵于厦门何厝顺济宫,始建于宋朝,现位于忠仑苗圃内。历史上修建数次,最后一次重建是在1993年。从高处看神宵宫,被绿树所环抱,四周绿树成荫,百花齐放,走进神宵宫仿佛走进绿的世界、花的海洋,各种花草树木错落有致,使人心旷神怡。神宵宫天上圣母在妈祖诞辰和羽化升天之日,及各地(宫)都举行隆重的祭典。祭典由主祭一人、与祭若干人、、、读等各一人主持,还有司钟、司鼓、司乐、司僚等执事。祭典在鸣炮、、奏乐中开始,主祭、与祭等各就各位,虔诚地上香、行,接着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最后“焚、焚”,又在香烟缭绕、钟鼓齐鸣、炮声震天中。
整个祭典过程,雍容肃穆,瑞气氤氲。各地妈祖庙(宫)的进香团队,以及本地妈祖信众,好几万人聚集在湄洲祖庙之前,虔诚上香、膜拜、祈福,人山人海,秩序井然,真是一瓣心香到湄洲。妈祖“出游”(或“出巡”)时,有“”和“卤簿”等两者兼而有之的执事和仪仗队。
所谓“”,就是妈祖“出游”时所坐的神舆。所谓“”,就是仪仗队。
仪仗队包括:龙头杖、大锣、长管铜号、、红灯、彩旗、“天上圣母”街牌、“肃静”牌、“回避”牌,以及金钅戊、玉斧、、画戟、驱妖牌、斩怪刀等器械仪仗;有由人装扮的开路神、八班、御林军等神曹;还有吹笙、车鼓、、八乐、马队、妆阁等队伍;最后是香亭、“鲎扇”和凉伞等拥护着妈祖的神舆。
“”的缘由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卤”,就是大盾。“出游”时兵卫以大盾为前导,其余仪仗队排列的次序,都记在簿籍里,故叫“”。一是说:“出游”时以卤水洒道,使路面不会马上干,可以清除尘埃。仪卫在簿籍里明明记载着:“以”卤开头,故叫“”。因为古代木帆船在海上航行时,主要依靠风力,如遇到狂风骇浪,则有生命、货物之危,所以出海渔民及航海商人往往寄托于海神妈祖的保佑。如化险为夷,则是妈祖的神功,就要按照被保护的船为模型制作一只小船,供奉在妈祖庙里,并求今后能继续得到妈祖的保佑。
山东庙岛天后宫,为宋代福建人所建,原有船模350多只,其中有中日甲午战争中赠送的“威远号”军舰模型。可惜这些已在“文革”中被破坏了。庙岛天后宫已辟为航海博物馆,馆内陈列几十只船模,其中有关东船、东海船、、机帆船等。
香港白堂天后宫正殿中门,悬有木刻航船。正殿天后神位前、桌旁左右、墙边,各有一只中国式帆船模型,长约2米多,船上装有古炮及天后圣像。
澳门妈祖阁的船模,是仿明万历间一只遇风漂流来澳门的闽人货船而制作的。殿边还有一只用巨石雕刻的石船,与后渚港出土的宋代古船颇相似。
厦门忠仑神宵宫分灵于厦门 何厝顺济宫,始建于 宋朝,现位于 忠仑苗圃内。历史上 修建数次,最后一 次重建是在1993年。从高处看 神宵宫,被绿树 所环抱,四周 绿树成荫,百花齐 放,走进神 宵宫仿佛走进绿的世界、花的海洋,各种花草树木 错落有致,使人心旷神怡。涵江霞徐天妃宫于妈祖诞辰和羽化升天之日,都由地方人士和商绅主祭:宫中正殿挂起“天后”,偏殿正中挂上“天文星图”。宫内外点灯结彩,神坛前安放一只装满五谷的大海螺壳,宴桌、鲜花,灯火辉煌,香烟缭绕。午后涨潮时,还在海滩上排好宴桌,以全猪、全羊为祭品,祭祀妈祖及其父母、兄嫂,称为“祭海”。这是独特的祭典。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褒称。妈祖姓林名默。关于她的生平,说法不一,一曰唐天宝年间生人,另说生于宋建隆年间,但有一点确定无疑:妈祖是人,而且是一位普通的渔家姑娘。据史料较多的宋海神妈祖代记载,出生在福建省湄洲湾畔一个美丽的小渔村——。是福建望族之一。,在晋永嘉元年(307)以黄门侍郎琅琊王建业(今)。妈祖的高祖林圉,五代时仕闽。曾祖林保吉,仕后周,显德元年(954)任统军兵马使,鉴于天下纷乱,弃官归隐。祖父名孚,官福建总管。妈祖的父亲名林愿(一说名惟悫),宋初官,母亲王氏,生一男(名)六女。妈祖为家中之小女。
妈祖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生前,父母已有五女,切盼再生一男,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然终胎又是一女婴,父母大失所望。在她即要降生之傍晚,邻里乡亲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映得岛屿上之岩石红光四射,父母察觉此婴必非等闲之女,遂,疼爱有加。因其出生至弥月间均不啼哭,故取名林默。
林默幼时聪明颖悟,胜于姐妹,八岁入塾师读书,勤学强记且过目成诵。她年弘,不满封建婚姻,立志不嫁。自小钻研医道,,教人防疫消灾。她性情、热情,排难解纷,行善济世,均乐事为。传说林默二十八岁时,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后人缘以“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视她升天为神,专门到海上抢险助人去了。此后妈祖经常显灵,乡亲亦时常见她于山岩之旁,或盘坐彩云雾霭之间,或朱衣飞翔海上,常示梦显圣,救人急难,嗣后,乡里之人便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后人前来朝觐祭祀者络绎不绝。妈祖
妈祖一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济险拯溺,护国庇民,福佑群生,航海人若神。死后,她仍以行善济世为已任,救逢凶遇难于众,人们最终将妈祖奉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女神”。
妈祖平生勇敢善良,聪明颖悟,普渡众生,济世利人,死后,人们对她的仰慕和爱戴较之生前,为此,有关妈祖的传说愈演愈众,愈演愈神。据《天后志》记载的有十五则,据《天妃显圣录》记载的有十六则。它们分别是:莱屿长青,祷雨济民,挂席泛搓,化草救商,降伏二神,解除水患,救父寻兄,恳请治病,收伏二怪,窥井得符,妈祖诞降,湄屿飞升,驱除怪风,铁马渡江,收伏,收高里鬼。之西,有一地方叫文夹(今名文甲),为湄洲湾出入之要冲,礁石夹杂。一次,一艘商船经过此地遭遇巨风袭击,船角触礁,海水涌进船舱,危急中传出求救哀号。妈祖闻后,焦急地对村民说:前头商船妈祖文化展览馆即将沉没,应速往援救。可是大家捏摄于,不敢向前。,妈祖信手将脚边小草抛向大海。刹时间,小草变成大杉,排驾流向船旁,商舟缘于大杉相附,不致沉没。小可,风平浪息,船上的人相庆大难不死,都以相助,互相庆贺。待到船将靠岸,忽发现大木不知去向,经询问乡人,才知化草成杉附舟,乃是妈祖的神奇功力。这即是传说中的《化草救商》。传说北宋宣和五年,宋朝派使者率船队出使(今),于东海遇到风浪,八船七沉,仅剩下使者所乘的船还在风浪中挣扎,忽见船桅顶上闪现一道红光,一朱衣女神端坐于上,随即风平浪静,使者所乘之船转危为安。使者惊奇,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说是湄洲神女搭救,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妈祖显灵《神女救船》。较为有名妈祖显灵说有、助战、托梦建庙、圣泉救疫、神女救船、保护
使者、天妃神助、庇佑漕运、官员脱险、庇佑致胜、使节脱险、旱情解难、神助修堤、神助擒寇、神助、护助剿寇。传说也好,显灵也好,都是人们海上遇难危机情形之中,为求生而借助于妈祖化险成祥的一种心理反应,如其说妈祖救难,不如说是“”,而精神的作用往往在一定的境遇是其它力量无法替代的,这就是“信仰”的奥秘之所在。妈祖有许多名称,如“林氏女”、“神女”、“默”、“默娘”、“妈祖”、“婆祖”、“”、“林夫人”、“”、“天后”等等,这些名称不是一时造成的,而经历了几个阶段。娘、默娘按风俗,女孩子名字前加“娘”已示尊称。这个命名已是在妈祖死后几百年后的事。
妈祖在中,“妈”示对女性长者或德高望重者女性的最高尊称。妈祖一词也较晚出现,是汉族民间尊称的一种。
神女、灵女、天妃、天后的由来
妈祖未婚而加封为妃,是基于古代天神信仰而来的,把海神列于地神之后,同嫁于天,故为天妃。统治阶级加封后而出现,且先有“灵女”、“夫人”,后有“天妃”、“天后”之称。1、海神娘娘。
2、山东、称之天上圣母。
3、称之雨妈、过水妈, 因妈祖主宰雨水而称之。航海之神海上守护神宋元时代航海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移民和侨民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的不断出现,以及统治阶级的加封与提倡是妈祖成为著名海神的历史原因。人们将妈祖视为海神加以崇拜,是从汉族民间开始的,以为核心传播开来,在民族中传承下来,进而在朝廷官吏中传播。
助漕运妈祖到元代得以迅速传播,除航海原因外,还以元代漕运改为有关,妈祖信仰逐渐扩大,从沿海扩大到北方京津地区,妈祖信仰已为中央王朝所承认。
之神求雨我国为农业大国,雨水不仅是饮食之源,也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条件,也把主宰海事活动的妈祖视为司雨之神。从历史看,巫觋都是求雨的主祭者,妈祖既然生前为巫,死后为神自然与有难解之缘。修堤钱塘江畔,潮水凶猛,不断冲击海岸附近的农田,人们修堤以妈祖文化防之。但潮水大、工程难,进展缓慢,后来在妈祖的帮助下,才顺利完工潮水由支配,而潮神是海神的扩大。中国自古就重视生育,不断繁衍人口,因此有种种生育之神。妈祖本为巫女,未婚未育,自然不会主宰生育,但求育乃是巫女重要活动之一,这是把生育与妈祖联系起来的最初原因。疾病是对人类一大威胁,对沿海居民也是如此。妈祖成为当地生命保护神,必有驱疫作用。战争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常见的社会现象,古代战争不仅是人力、物妈祖文化力、财力之争,也往往利用宗教和巫术。一些是著名的农民起义本与妈祖无涉,但历代为标榜自己替天行道,往往把自己镇压视为妈祖神助,藉以麻痹群众。自宋代以来,中央王朝受到外敌侵扰,较大的事件是“金人南侵”、“倭寇之患”,也把妈祖搬入军事舞台。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以行船谋生的船工渔夫亦逐渐增多。他们面对反复无常的大海,惟有从祈求神明庇护中得到一些精神安慰,妈祖信仰遂之传开,历代皇帝对妈祖的褒封也逐步升级。
初时,妈祖庙只是莆田海边的杂祠。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领事奉使国,船在洋遇风暴。恰好此船上水手从雇来,危难中祈祷妈祖,终转危为安。返国后,奏请朝廷,于是赐顺济庙额,顺济庙即当时墩(圣墩)妈祖庙,妈祖信仰从此获得了朝廷的承认。
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封崇福夫人,这是对妈祖最早的褒封。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莆田人为当朝丞相,笃信妈祖,于是奏请朝廷诰封妈祖为灵惠夫人,之后,一路加封。
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时,“经礼部,以为封号过多,转不足以昭郑重,只加上‘’二字”。
这样,自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直至清同治十一年,四个朝代14个皇帝先后对她敕封了36次,封号最长达64个字,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妈祖和孔子、关帝等一同被列入清朝地方的最高祭奠,规定地方官员必须亲自主持春秋二祭,行三跪九叩礼,列入国家祀典,使她成了万众敬仰的“海上女神”。
海神妈祖祖庙赐封牌匾图片朝代年号(时间)封 号
宋朝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崇福夫人
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灵惠夫人
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灵惠昭应夫人
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灵惠昭夫人
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
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灵惠妃
宁宗四年(1198年)灵惠助
宁宗元年(1208年)存灵惠助顺显卫妃
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灵惠助顺显卫英烈妃
嘉熙三年(1239年)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
理宗宝祜二年(1254年)封存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
理宗宝祜三年(1255年)灵惠助顺嘉应慈济
理宗宝祜四年(1256年)灵惠协正嘉应慈济妃;封灵惠协正嘉应善庆妃
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
元朝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护国明著天妃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护国显佑明著天妃
成祖宗大德三年(1299年)护国辅圣庇民显佑明著天妃
仁宗延祜元年(1314年)护国辅圣民显佑广济明著天妃
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护国辅圣庇民显佑广济灵感助顺徽烈明著天妃
明朝太祖五年(1372年)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
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
清朝十九年(1680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上圣母
二十三年(1684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
乾隆二年(1737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天后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天后
嘉庆五年(1800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天后
道光六年(1826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天后
道光十九年(1839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天后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天后
二年(1852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天后
咸丰三年(1853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天后
咸丰五年(1855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天后
咸丰五年(1855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天后
咸丰七年(1857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振武绥疆天后之神宋雍熙四年(987年),妈祖升天后,人们崇奉海神,在建庙祭祀,此庙宇即最早的妈祖祖庙。是世界所有妈祖庙之祖,世上所有的妈祖庙都是从湄洲“分灵”出去的。有华人即有妈祖庙。据《世界妈祖庙大全》提供的最新数字,全世界已有妈祖庙近5000座,遍布20多个国家与地区,信奉者近2亿人。
是妈祖信仰的发源地,妈祖庙数以百计;福建、广东、、海南以及东北部的上海、江苏、、河北、山东、河南、、贵州、辽宁、等地也建有妈祖庙。三分之二人口信仰妈祖,岛上妈祖庙宇500多座。港澳地区也有妈祖庙50多座。国外妈祖庙宇较密集的地区是、新加坡、,其它分布于、印尼、菲律宾、、越南、、朝鲜、挪威、、加拿大、墨西哥、、新西兰及等地。
妈祖庙宇各地名称不一,或称、天后宫、妈祖庙,或称天后寺、圣母坛、文元堂、、天后祠、厅、双慈亭、纷阳殿等等,在这些妈祖庙宇中,福建湄洲妈祖庙(987年)、天后宫(1326年)、(1694年)(以上被成为世界三大妈祖庙)、福建(1196年)、湖南(1748年)、台湾(1592年)、(1122年)、长岛显应宫(1122年)、宁波天后宫即庆安会馆(1853年)、(2003年)等在年代、规模、地位及影响方面均极富特色,为妈祖庙宇建筑中的佼佼者。
天后宫素来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史料记载,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传说其年,“浯浦海潮庵僧觉全梦神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实当浯江巽水二流之汇,番舶客航聚集之地。时,罗城尚在镇南桥内而是宫适浦之上。”当时建的这座妈祖宫规模已经很大,有三殿、山门、两廊、两亭。宋元时期,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贸易商港之一,与亚洲五十八年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同时,的造船业也著称于世,国家出海贸易的船舶“多广州、泉州所造。”宋代,地方长官和官员,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祈风”、“祭海”仪式,祈求风浪平青静,航海平安,以鼓励发展对外贸易。最初祭海在晋江边的真武庙,祈风仪式在的九日山,但到了南宋,取而代之的是顺济宫的祭仪。宋元明历朝经常遣官致祭,清五十九年(1720年)钦定春秋两祭,此后,顺济祭便成定例。
元代,港更为繁盛,和海外通商的国家多达九十多个,海上巨船入港有时多达三百多艘。元代帝王为了漕运、海运的顺利,也多次诏封妈祖,以祈求妈祖的庇祐。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再次下诏,“遣正奉大夫宣德使左副都元帅兼福建道提举蒲师文册尔为护国明著天妃”,特地指派的蒲师文(其父,仕宋尝为提举,入元累官至福建行中书省中书左丞,擅蕃利者三十年)为册封大臣,在泉州天妃宫举办祭祀和褒封天妃的典礼。大德三年(1299年),二月二十日,元文宗下诏书,“加海神曰护国庇民明著天妃。”诏文中直呼妈祖为“海神”。妈祖的海神职位进一步明确。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又命翰林院拟定祭文遣官赍香诣宫致祭。祭文曰:“圣德秉坤极,闽南始发祥。飞升腾玉辇,变现蔼天香。海外风涛静,寰中麟凤翔。民生资保赐,帝室借。万载歌清宴,昭格殊未央。”
元代帝王在云集的泉州港多次御祭天妃,其影响之大是可以想见的。
进入明代,港仍然是全国的一个重要港口。洪武三年(1370年),复设,专通。此后,又“以贡使益多”,在天妃宫附近的车桥村设置“来远驿”,专门接待等国的外宾。为了帮助开发经济文化,洪武二十二年(1392年),明太祖“敕赐闽人三十六姓”定居。这三十六姓中,人占了相当一部分,如南安的蔡氏,晋江的李氏、翁氏等,他们在担任通事(翻译),传授操舟技术和文化知识。当时明政府规定,凡是封舟必须安放天妃神像,开洋前正副使必须先到出口发港的天妃宫祭拜。封舟到达目的地,正副使必须恭奉船内的妈祖神龛上岸,安放于所在国的天妃宫,借以朝夕膜拜。当时,福建开洋至,必经,过黑水,古称“沧溟”,又称“”,是一条深达两千多米的大海沟,波涛汹涌,航海者经常在此遇难。这样,妈祖就被“闽人三十六姓”恭奉于船中,伴随他们从出发,披波斩浪,顺利到达。“闽人三十六姓”来到后,分别在琉球首府那霸和他们聚居的久米村建起了上、下两座天妃宫,宫成之后,琉球当地地方官也作了规定:“自贡船开船之日起至,上至大夫下至年轻秀才,都必须参拜两天妃宫”,“自第七日至贡船回归本国为止,每日大夫以下的年轻秀士与乡官士们都要轮流诣庙参拜。”由此,随着中琉两国交流的不断密切,天妃信仰在逐渐深入人心。
永乐五年(1407年),三保太监第二次出使西洋时途经,遣使祭拜妈祖,因天妃宫“历岁既久,寝以倾颓”,五年特奏请“令福建守镇宫重新其庙。”永乐十三年(1415年),部属“少监使渤泥(今北加里曼丹岛)得乎州,发自浯江(),实仗神庥,归奏于朝,鼎新之。”永乐十五年(1417年),第五次下西洋再次途经,在依制祭拜妈祖之后,又去灵山伊斯兰圣墓行香,祈求祖先灵圣庇佑。行香所立碑石至今尚在,文曰:“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护。镇抚蒲和日记立。”嘉靖十九年(1540年)郡人集资大修,先修正殿,重建寝殿七间,凉亭四座,两厢三十间,东西轩及斋馆二十八楹。二十三年(1544年)落成。
清代,靖海侯施琅奉旨东征,统一祖国。他分兵三路出击,其中一路在十五都围头,《泉州府志》载:“国朝将军施琅征海师次于此,神有助顺功。”平定后,感念涌潮济师之神恩,在自己的同乡、福建水师提督题请未准,再次上书帝请封,历数妈祖助顺神迹。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八月十四日,“以将军侯福建水师提督奏,特封天后”,钦差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庙及湄洲祖庙致祭。自此,天妃宫改称天后宫。施琅将军为报答神恩,对天后宫进行重修和扩建。嘉庆二十一年(1916年)署事以栋宇漶漫,非复旧观,倡捐再次重修。道光年间(年)清文宗加封妈祖为“天上圣母”,天后宫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
清代,私商贸易和向东南亚各国及的移民热潮在港进一步兴起,妈祖信仰也随着泉州商人和移民的足迹更为广泛地传播。史料记载,商人“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棠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在国内,有广东的番禺、、、、海南、东莞、徐闻、香山溴、、、惠州、、迈州等;江浙的宁波、双屿、温州、杭州、、苏州、南京、、临清等,广西的南宁、、、郁州等,的鸡笼、淡水、鹿港等,还有京师、、、徽州等城市,以及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陕西、山东等省份;省内则有福州、、月港、、建宁等。在国外,有吕宋、暹罗、、勃泥、爪哇、、占城、交趾、、巨港、、琉球、等。商人每到一处,必当建造会馆,并从家乡请来妈祖祀奉。天后宫内原本就设有苏、宁、福、寮郊等许多商郊,附近还有鹿港郊公堂。天后宫每次修建,各大商郊会馆都倾力资助,以表虔诚。
据统计,现有八百多座妈祖庙,皆拜莆田湄洲妈祖祖庙为祖庭。妈祖的信徒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堪称妈祖信仰的极盛之地。从妈祖庙宇的级别来看,无不属于“分灵”。一是从大陆捧持妈祖神符或香火到奉祀,称为“分香”,二是从大陆捧持妈祖的神像到台湾奉祀,称为“分身”,天下妈祖祖湄洲。其源盖出于明清时期福建向大规模的移民。[4]莆田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但是妈祖的娘家在宁德霞浦县郊外一个小渔村-松山。妈祖,原名林默,于宋建隆元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林默幼年时就聪明颖悟,过目成诵,她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平素精研医理,教人防疫消灾,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传说她能“乘席”。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被称为“神女”、“”。 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林默羽化升天,年仅28岁。从此以后,传说航海的人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世界各地有两亿多的妈祖信众,在妈祖信众占人口的三分之二。
莆田古称“”,又称“莆阳”、“莆仙”。境域北连,南接,西依,东南濒临。得天独厚,拥有“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湄洲湾深水良港和、等辅助港;拥有湄洲湾、、三大海湾以及湄洲、等大小150多个岛屿。妈祖文化的传播得益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中国人向海洋进军的历史很早。秦汉时期,三次东渡求仙,亦多次巡幸山东半岛,步求仙后尘有过之而无不及,虽未能如愿,却无意间推进了造船、航海和港口业的发展。自汉代开始,由于开辟了历史上有名的海上“”,绵延2000多年的中外贸易和东西方交流,成为贯穿中国发展的主线,海外交往势盛而时久。以古代“四口”之一登州港为始发港的东方,连接中国与朝鲜、日本等西方诸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带动了和山东半岛航海业的发展。南路”之广州的远洋贸易可直达港。港的对外贸易可与世界名港亚历山大齐名。
至元朝,因沿海遭倭寇侵扰,海上对外贸易相对减弱,但国内南北万余里和南北河漕贸易相对增强,后因定都北京800年时政的相对稳定,国内沿海港口亦日益兴盛起来,逐步进入黄金时期。明代,七下西洋,比发现尚早半个世纪,更是无与伦比。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拥有者。
远在十世纪,中国航海者首先拥有指南针,以保证海上航路的定向行驶,也首先发明了隔舱航舟,万一海上遇难触礁,即使撞破一角,一舱,而船体的大部尚能上浮。但是,尽管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当发达,由于没有气象预测,海上气候变化万千,一片小舟如沧海一粟,当狂风暴作时,在威力无比的海洋世界面前,人类的行为还是显得极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所以,祈求于神灵护佑,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唐中业,玄宗以钦定形式册封“”,因传说其能施风布雨,兴涛作浪,故被航海人崇奉为降服自然的神物。但这种想象中的自然神形象丑恶,东海龙王在人民印象中又被视为凶神,加上当时“五行五阴”之说盛行,认为“天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亦属阴;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为女性才适合‘五行阴阳之理’”,至宋初莆田湄洲湾出现了,勇于在海上冒险救人的林默,死后被人们祈奉为女海神,这是航海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妈祖的出现不负众望。明万历年间前往,在他的《使琉球录》一书中有一段生动的记载,说:“船摇荡于暴风,篷破、杆折、舵叶失、舟人号哭、蕲于,妃云立即换舵可保平安。在中舵二三千斤,由于神庇,力量倍增,平素换舵须以上,今日船危三数十人举而有余”。南宋开禧元年的紫金山击金和的解围,也是以妈祖的精神作用来鼓励士气的。自南宋起,例定舟内载海神航行,朝夕拜祈。元代采取丞相平章国耶律楚村和名相伯颜的“南粮北调”的主张,起初官方造舟把国家粮食直接由粮区海运到直沽,后来改雇用汉族民间舟舶,有私商兼任海上运输,一时间自广州至天妃宫接踵而起,足窥航海者对妈祖的信仰程度。
七下西洋,亦祷于祖庙,明清大量汉人向进军,均舟载妈祖神像以行,这说明妈祖这位“女海神”是中国传统航海业的保护神。另外,日本本土接受妈祖的传播后,发展为“妈祖会”,以宗教形式规定朝拜制度。同胞家家户户信仰妈祖,称为“开如妈”,共同信奉妈祖的俗例一样。故此,妈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沟通海峡两岸,密切同胞往来的。作为古代北方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阁天后宫和登州港在妈祖文化的北上和中国与东方诸国的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天后宫建于1122年,比“世界三大妈祖庙”之北港朝天宫和天后宫及台湾最早的天后宫早200多年;比中国第一个列入的天后宫(公元1196年)亦早数十年。史料记载:“宋徽宗时,赦立天后,乃于阁之西营建焉。时在四年(公元1122年),计建庙四十八间。”。作为妈祖庙之“”的湄洲妈祖庙,建庙时仅“落落数椽”,直至清乾隆年间才逐步形成99间斋房,由此可见蓬莱阁天后宫建造时的规模。
另外,与蓬莱阁天后宫齐名的、一度被称为“天下第一娘娘庙”的长岛显应宫(因此得名),在中国北方妈祖庙宇中也占有显要“席位”。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恭愍王的使李崇仁出使回国时在赞美登州海道的诗《留沙门岛(沙门岛即古时蓬莱以北的长岛庙岛),奉呈同行评理相君》中写到:“沙门翘首立多时,撩人欲赋诗。神妃享祀应需报,海若潜形不敢窥……”。由于蓬莱与长岛为中国南北和东西方水路,地理特殊,在“起航先拜妈祖,有船必有妈祖祈像”这种古代传统的、普遍的信仰下,蓬莱阁天后宫和显应宫所肩负的使命是可想而知的。
神宵宫分灵于厦门何厝 顺济宫,始建于 宋朝,现位于忠 仑苗圃内。历史上修建 数次,最后一次 重建是在1993年。从高处看神宵 宫,被绿树所 环抱,四周绿树 成荫,百花齐放,走进神宵宫仿佛走进绿的 世界、花的 海洋,各种花草树木错落 有致,使人心 旷神怡。古代登州是广州至京津海漕运输和朝廷与东方诸国交流的中枢,是承担北方贸易、外交、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港口,其地位远远高于后来的广州、、、扬州“四大名港”。
首先,妈祖是海上航行的保护神,妈祖文化沿广东、福建至京津及东北的海上漕运航线传到沿岸,并与相融合,与形成良性互动,妈祖文化迅速得以传播,逐渐成为当地的民众信仰,以致“航海者祀之极为虔诚,一般人民亦渐信仰……天后遂成为掌司各事之神”。2001年首届“妈祖文化旅游节”举办的“妈祖文化与沿海城市的兴起”学术研讨会,有学者在考察妈祖文化落户天津并对这个城市进行孕育和催生的过程后,发现其沿革轨迹是“先人后庙,以庙聚人”;接着“以庙兴城,以庙兴市”,形成庙旺城兴的良性互动态势。如果说当初是“以庙聚人”,那么登州可以说是“以城兴庙”。
登州是当时连接中国南北尤其是出入津京的海上交通枢纽,为北方第一大港,航海与妈祖又密不可分,故此,妈祖文化由南传入后迅速被当地文化和民众信仰所接受,继尔借港口特殊的地理和海上交通优势得以消化、容纳,逐渐成为当时北方的主导。
同时,妈祖文化的传入也为登州聚集了人气,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形成了庙与城良性互东,相得益彰的势态。蓬莱阁天后宫建于宋徽宗第一次(宋元明清四朝共36次)对妈祖褒封的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建庙之早,即使在妈祖文化的滥觞福建沿海地区也是凤毛麟角,无疑为北方建造最早、当时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加之登州港无以替代的区位条件,如此说,登州及其蓬莱阁上的天后宫是中国古代北方妈祖文化的渊薮不足为过。
汉族民间贸易传播
妈祖文化由南至北,再由北沿“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传到和日本等东北亚国家,最终北上穿过白令海峡,到达地区,作为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妈祖信仰与妈祖文化传播中心的登州古港,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登州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载:“海行入、渤海道”,是以登州港为起点,分为两条,一条是从登州港出发,渡到辽宁,再沿到,然后沿朝鲜半岛南下,过到日本;另一条从登州港出发,经八角、,再渡黄海,到朝鲜,然后沿朝鲜半岛南下,过对马海峡到日本。隋唐是我国古代海上贸易和对外交流的鼎盛时期,尤其唐中期以后,登州以其特殊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北方第一大港,在唐廷与朝鲜半岛及周围诸国的外交与贸易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宋时辽国屡屡北犯,但由于内地通往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陆路交通被阻隔,两国间的交流势必靠海上船队来完成,加之宋代的造船水平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及指南针的发明与使用,航海更加安全,航线距离明显缩短,两国的使臣和贸易来往频繁,锐势不减。北宋灭亡,南宋与金争战于,海上航线南移,元朝主要发展陆上交通和海上漕运,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束缚。
但是,由于从松都附近港口横穿黄海至朝鲜半岛的航线太长且十分危险,曾多次遭遇海难,定都南京的接受国王的请求,答应改道经辽南渡海至登州,并于1376年升登州为府。《》中提到建立原因时载曰:“时以登、莱二州皆濒大海,为、日本往来要道,非建治,增兵卫,不足以镇之”,故此,明初登州古港仍然是高丽使者上路和起航的主要海港……那里有船,那里就有妈祖,那里有华人,那里就有妈祖庙。信仰无国界,“海上女神”由蓬莱随船沿登州海道东渡,为送上一方平安,一份祥和。长岛庙岛与妈祖庙的古船模多达350多只,包括福船、沙船和供奉的“威远号”军舰模型。这些船模成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一批妈祖庙古建筑,如福建泉州、山东、江西景德镇、广东、贵州镇远和庆安会馆等天后宫,从庙宇结构造型到各类雕刻构件,都是极为珍贵的古代建筑艺术精品。的形成其本身也给人类留下了相当的精神财富。仅直接记载妈祖信仰的历史文献资料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一百万字。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很高。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客肇祖先后发表了多篇关于《天后》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反响。
自80年代起,、澳门、等地掀起了妈祖研究热潮,举办多次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出版了《海内外学人论妈祖》、《妈祖研究论文集》、《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妈祖文献资料汇编》、《妈祖信仰与祖庙》、《湄洲妈祖》等近百余篇学术专著。各地的“妈祖文化旅游节”亦似雨后春笋,如、澳门、福建等地大有“妈祖文化,独占鳌头”之势,可见妈祖文化的生命力。千余年来,无论朝野和汉族民间怎样对妈祖崇拜无限,爱戴有加,从今天唯物论角度讲,妈祖信仰是无法避忌“迷信”之嫌的。但是,抛去其“升天”、“显灵”等纯唯心思想,从妈祖人文层面看,其信仰的当代功能还是显而易见的。[5]泗阳妈祖文化园位于中国杨树之乡,平原绿海之都,具有2000多泗阳妈祖文化园年历史的泗水古国——江苏泗阳。
文化园位于泗阳船闸西南侧的情人岛上,所处之地位于大运河中流,三面环水。整个景观结构为一轴、一环、两心、一片区。一尊高达32.3米的三面雕像坐落在岛的最西端,也是世界上惟一的三面妈祖雕像。妈祖文化园整体规划用地面积41528.8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妈祖广场、妈祖圣像、山门、钟鼓楼、妈祖殿、观音殿、福禄寿三星殿。现已建成,这里将是全球5000多座妈祖庙中罕见的集水利、生态、风光及佛、道于一体的多元文化旅游景点,称得上是千里运河之上独特的文化地标。泗阳妈祖文化园是千里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千里运河上的唯一妈祖文化遗存。形成了“南有昆山慧聚寺、北有泗阳妈祖文化园”的格局。
泗阳妈祖文化园自日开工建设,于日正式开园。1、弘扬爱国思想,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大陆和,同根共祖,千余年文化传承,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民族意识。妈祖是中国的“神”,妈祖之爱国也决定了其信众的爱国。
日,200余名同胞冲破台湾当局的禁令,乘船直抵湄洲朝拜妈祖祖庙;
1997年1月至5月,湄洲妈祖金身巡游103天,驻跸36个宫庙,接受台湾妈祖信众1000万人次的朝拜,在台湾岛内引进了巨大反响。
日,妈祖金身直航,万人朝拜,其情景使人热泪盈眶。
日早上8点,湄洲妈祖金身从莆田市湄洲岛妈祖祖庙起驾,在54位护驾团的陪同下,从国际机场乘飞机飞往澳门,参加第二届。
2005年,和宋楚瑜先生分别为湄洲妈祖祖庙题词:“神昭海表”,和“圣德配天”。
这就是妈祖信仰的凝聚功能。如今,妈祖已成为海峡两岸通商、通航的和平象征,成为统一祖国,沟通两岸往来的和平女神。妈祖信仰中的这一功能还将继续发挥作用,直至祖国的完全统一。
2、传播精神,教化众生向善。
浩瀚宇宙,苍莽无垠,而人却是宇宙的主宰。尽管因地域,种族,文化根柢的差异,派生出审美观、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但作为“生”的本能,人性对于善恶美丑之却趋于。
妈祖信仰在诸多方面适应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认同,如扶危济困,治病救人,赐人以平安吉祥等等。这既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更是一种观念的教化。
“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言则宣,教则告,因言而悟教明理,理明则忘言”(《云笈七签》),当一种理念为民众所接受后,教化则退居其次,而观念(对真、善、美的认同)则生根、开花、结果。
3、启迪良知,树立珍惜自然、回归自然。
千余年来,人类面临旱涝蝗灾,瘟疫流行时,往往把祛灾的希望乞求于神灵,妈祖之平息海啸、之祈禳瘟疫、龙王爷之普降甘霖……人类在对神灵的不断祈祷中逐渐地得到启发:众生平等、万物有灵,道法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回归自然已成了全球、全人类的呼声,谁能说,这当中没有神的启示?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个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