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才无德的人长河中的中年轻的有才华人

不知是谁写的,有才_塔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797贴子:
不知是谁写的,有才收藏
毛主席致全国人民的一封信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
我于1976年休息至今已经躺下38年了。这段漫长的岁月其实我一刻都没得休息。世间的事我心知肚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革命,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我就不多说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承认,我也犯过一些错误。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我不是神仙,我和同志们一样,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啊。这个国家之大,之复杂,之困难是对每一个国家领导者管理水平的考验。我不能说是我是最伟大最英明的管理者,但我和我的国家、我的人民在世界舞台上的霸气和胆略应该是有目共睹的吧。我们把蒋介石赶到了台湾,为什么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啊。这个问题我考虑过了,是因为都是炎黄子孙嘛?何况当年我和蒋老兄在国民党内还是同事咧。他在我出席重庆谈判时对我招待也不薄吗。人是不能没有良心的啊。印度的尼赫鲁本来是我的老朋友,我们又都是亚洲最大的两个穷国家,穷不帮穷谁照应啊。后来他暗地里勾结达赖,收容达赖集团,我就不干了。我和恩来商量了一下就让18军上打了他一下,张国华他们很勇猛,差一点儿打到了新德里呦。
大家知道,在主权问题上我是不让步的。国家的领土就是我们的祖先用鲜血和生命从战争中换来的。在九大会议上我说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必要时就得用拳头说话。
最近,我听说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闹得很起劲,有些同志认为是坏事,我看是好事。我们原来想把钓鱼岛这个事放一放,保持原状,以后再讲。现在日本不想保持原状了,好啊!你不动,我也不好动,现在你动了,我们就有话说了。总保持原状也不好,保持得久了,别人就会以为这个岛就是日本的了。现在他们这样一闹,倒是提醒全世界人民,原来这个岛原来是中国的啊。你们说,这是不是一件好事吗?是不是应该感谢日本?有同志说这个事情现在不太好办,打又不好打,谈又谈不拢。依我看这个事好办得很。不好打就先不打,谈不拢也就不和他谈了。怎么办?按我们炮击金门的老办法。当然也用不着天天开炮,放的也不是火炮了放几个不大不小的爆竹。你不闹我就不放;你闹一下我放一个。告诉他们中国人没有睡觉,中国也不怕打仗。 有的同志担心美国会怎么样怎么样,这些同志也不想一想,我们在自己的小岛上放几个爆竹,美国能怎么样呢?美国又敢怎么样呢?从最坏处想无非是大打一场吧,他们实在想打我们只有奉陪。我们的解放军也需要运动运动了,再不运动,搞得“腰也宽,体也胖,路也走不动,山也不能爬,还怎么能重上战场把敌杀”,要不得呦。
我说一点意见,供你们参考:
1,立即与日本断交,关闭中国驻日使领馆,驱逐日本大使。
2,在日的华人,商人,学者等一个月内撤离日本本土。
3,国内市场日本产品全部下架,不得出售。关停日本在华企业,银行,商社及一切贸易生产活动。
4,叫停一切涉及日本的旅游,演出,体育,交流等民间活动。
5,向世界公布,钓鱼岛是我们国家的远程武器试验场,不定时的发布试验公告,提醒过往船只回避,已显示主权。
6,日本系列的汽车百姓买了的还可以正常使用,毕竟是我们花钱买的,如果在换车或买新车坚决不买日本车。
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但我还是告诫全党同志谨防“卫星上天,红旗倒地”。中华民族上的可以“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下的就不可以“打服鬼子,震慑山姆,涤荡越菲”吗?我看完全可以,大不了再上井冈山,重走长征路吗?在历史浩瀚的长河中,这样的反复只是“弹指一挥间”嘛。无所谓的。难道非让我这近120岁的老头子怒掀水晶棺去披挂上阵吗?
现在我们党年轻的后生们,你们没打过仗不是你们的错,我们年轻时不也没打过仗吗?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应该有点儿老一辈人的血性,战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惧怕战争。对于反动派,你不打他就不倒,甚至认为你软弱可欺。我们有十三亿人民,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不敢小看我们,我看可以打他一下。打就把他打残,打瘫,打他30年缓不劲来,他就永远的会服你,怕你。否则,将永远是我们喉咙里的一颗毒刺儿啊。
同志们,听说我们党开始动真招反腐败啦,是件好事情嘛,党内腐败我们就失去人心了,没有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我们的党就不能生存啊,我真诚的希望反腐败的工作能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把我们党的威信重新竖立起来,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世界中的强国。我将躺在棺木中目睹着你们的所作所为。
有人跟我报告说日本大使说他不相信这封电子邮件能在两周内扩展到400万人手中,请有群的同志进行转发,让日本人看看我们中国人凝聚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查看3501次
& 共有74帖
有熟悉基督新教(天主教),西方宗教史(宗教哲学)的高人吗? 教徒,教会的都欢迎。今天中国的一些现状, 孔子会失望,基督会失望,老子会失望,佛陀会失望,董仲舒会失望,亚里士多德会失望,牛顿与爱因斯坦更是失望。“基督就是爱”, 怎么融入中国? 怎么改变自己? 怎么面对顽愚?
&中国宗教史 vs 西方宗教史:中国/中国人需要学习的?
&柯柯的哥哥斐济华人史话
 |  |  |  |  |  |  |  | 
斐济华人史话
  文/孙嘉瑞
  想写斐济华人历史,是由来已久的夙愿了。二十年前初踏上斐济的海岸,在她的青山绿水中,蓝天白云下,究竟曾有多少华人的生活足迹掩藏在历史的尘埃下面呢?已成了我心头无法去除的问号。
  在全球华人历史中,斐济华人历史只是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但斐济华人是海外华人血肉相连的一个组成部份,没有这小小的浪花,长河也将水波不兴。让我们为勇敢的华人先民前辈讴歌吧!
南太平洋华人的撒播
  十九世纪时,孤悬于南太平洋中心的斐济,人迹罕至,所以未有移民条例,外人可以自由出入。华人进入南太平洋地区是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事,这些华人在欧洲商船上当木工、厨师,也有一些华商来买檀香木运往广州。檀香木采伐殆尽后,精明的华商又转向收购海参、龟壳和珍珠贝等特产。这些华人目睹南太平洋的旖旎风光、奇特粗犷的风土民俗,心目中留下了毕生难以磨灭的记忆。开发较早的澳大利亚悉尼,当时已是南太平洋地区的商业活动中心。许多华人从悉尼出发,在前往诸岛收购土产的过程中,逐步在各地建立商站。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大溪地、斐济的列武卡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拉包尔,则是代理商与货品集散的商业辅助中心。华人就是从这些地方开始,逐渐把商业网络延伸覆盖到邻近地区的。 1850年大溪地华人在邻岛和库克群岛建立商站。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拉包尔1880年时仅有一个华商,若干年后,越来越多华人到来,把拉包尔变成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的商业中心。
  华人进入南太地区的另一途径,就是当契约劳工,即广东人讲的“卖猪仔”。从1865年到1941年,有二万多契约华工在南太平洋工作。猪仔工最早出现在大溪地,当时是1865年。1898年至1903年,德国人开始在新几内亚和萨摩亚引进契约华工开垦椰园。瑙鲁和巴纳巴发现磷酸盐矿之后,英国磷酸盐公司在1906年开始引进契约劳工,直至今时,瑙鲁岛上的华人除持渡假签证者外,其余的概为契约劳工身份,可以说是南太平洋唯一仍存在契约劳工的地方。不同的只是以前瑙鲁的契约劳工没有行动自由,做的是苦工。而今时今日在那里的华人劳工,居住、水电免费,公司还发放伙食(米、油、罐头等等),除了打公司那份工之外,大部份华人都有自己的店铺,待遇已大不相同矣。二十世纪初至二十年代,斐济的华人香蕉园主曾聘雇一批华人契约劳工,后因殖民地政府禁止再雇用华人契约劳工,香蕉园也因受澳大利亚禁止香蕉入口和病虫害影响而逐步减少,但当地原住民至今仍称香蕉为“CHINA”,国徽上也绘有一串香蕉,可见华人种植香蕉一事在斐济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900年,斐济华人仍不足百人。后来中国爆发辛亥革命,引起了华南地区局势动荡,大批华人从中山、四邑迁来斐济,令本地华人各行各业增添了一批生力军,为日后华人经济的发展与扩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1911 年,斐济有华人305名(包括29名妇女),1915年有821名。斐济华商的增加也比较迅速,1913年有105个生意牌照发给华人,1914年是118 个,1915年是146个,1916年是171个,1917年已增至198个。1936年,斐济华人人口已达1751人(包括275名妇女)。
  在翻寻有关资料时,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上半叶,南太平洋的华人,以澳大利亚悉尼为中心向诸岛进军,建立辅助中心的商站之后,再延伸至更远的地区。但在若干年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散布在各岛的华人又陆续移民到纽澳美加。华人似乎是经历了一次漫长的跋涉,终又回到了当初的起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华人这种移动呢?这是因为:当初离开初具文明的澳大利亚悉尼,挺进到蛮荒不毛,是因为那里有丰富物产宝藏与无限商机。但经过长期掠夺性开发搜购,资源枯竭,生意竞争日益激烈,岛国型经济的依赖性与局限性显露,影响了华人的经济发展。后来诸岛国先后独立,出现了政治不稳、经济衰退、治安恶化等问题,影响了华人安居乐业的信心。加上华人子女在纽澳美加学有所成,并定居当地,华人于是申请移民前往与其团聚。
第一位来斐济的华人
  第一位来到斐济的华人应是“康利”的创始人无疑,经查证这位华人先躯叫梅屏耀,又名百龄。时间大约是1856年。梅氏的子女有福祺、福裕、福祥、福就等。梅屏耀是广东台山端芬镇人,清咸丰二年(1852年)到澳大利亚悉尼谋生,咸丰五年(1855年)从维多利亚驾驶帆船来斐济的列武卡定居,他在列武卡开了康利公司,这也是斐济第一间华人公司。
  光绪八年(1882年)梅屏耀回中国娶妻阮氏,回到悉尼他为这位年轻的妻子取了一个英文名字“玛丽”。梅屏耀这次偕同黄佑、陈泰和海南德三人再次驾船投奔怒海来到斐济。从博物馆保存的梅家照片看来,梅屏耀当时经济富裕,且受澳洲白人文明影响,老小均着西式服饰。蓄须留发的梅百龄乍看上去与欧洲人无异。梅的妻子阮氏百岁始殁,卒于1956年,享年101岁。阮氏的墓冢现在苏瓦华人坟场,被萋萋荒草所掩没。今时来此“行青”的华人已极少知晓在这个简朴的墓冢下长眠的,是第一位来斐定居的华人女性。
  至于梅屏耀究竟是不是第一个来斐济的华人呢?在老前辈余海湘的回忆录中曾提及,根据老华侨之忆述,在英国接管斐济前后,白人殖民者从新西兰等地聘雇了一些华人当厨师,计有翟有才、关贤、黄友等人。这些人之中或许会有人早于梅氏来斐。
建立商业王国的斐济华人
  在梅屏耀之后接踵而来的华人也在斐济建立了自己的事业,并且抓住了市场的契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生意的触角伸到了斐济大小岛屿的各个角落。可以讲在上世纪初,斐济华人已行风气之先,创造了今日流行全球的生意网络。华人除了经营洗衣馆、饼铺、餐馆、种植之外,还盯上了贸易和零售批发这一行业。因为斐济的土特产散布在各个山头,精明的华人就到各处建立分店,为了扩张壮大生意,更在亲朋戚友和同姓宗亲中招股集资,有了足够的资金便可大量囤积货物,保障供应。这种集团性的经营模式,令华商能广泛而及时将各地的檀香木、海参、土酒与椰干资源掌握在手,当时华商建立的巨大商业网络,那些无处不在、日夜营业的小店,几乎垄断了全岛的零售批发生意,也引起了欧裔商人的抗议,因为他们根本无法与遍地开花的华商竞争。
  在梅屏耀经营“康利”的同期,亦即他偕同黄佑、陈泰、海南德从澳大利亚驾船重回斐济的时候,另一家颇有名气的华人公司“英昌”在1892年开张,据《海外华人百科全书》记载,“英昌”当时进口中国货,出口海参、椰干、珍珠贝和木材到中国去,同时经营家h厂和碾米厂,种植水果、稻米、生姜供应出口。
  继“康利”和“英昌”之后,来自广东开平横江的余咧校1913年来到了斐济岛(当时的华人都称“飞枝岛”)。他起初开了一间 “新盛号”洗衣馆,后来觉得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洗衣生意利润微薄,在1918年与同宗兄弟余扳中,还有余凤、邝祥修(即后来的“安和祥” 创办人)一起成立了广泰公司。次年,余咧兴枷缧那校祷刂泄舐剑肮闾币滴裼捎喟庵兄鞒帧S咧性1920年返斐,出任“广泰” 总经理。1928年“广泰”注册成立有限公司,当时公司销售的货物只限丝绸布匹和日用杂货等。1935年,余咧蟹迪愀鄢闪⒖垂荆肮闾辈晒焊魇交跷铮醇杆苋湛芮只铰矣诳览铩4艘皇逼诘摹肮闾币灿傻诙私邮郑谟喟庵械亩佑嘟醭睾陀咧械亩佑嗪O(1925年来斐济)经营下,“广泰”逐渐成为有名气的大公司,并在各地设立多间分店。全盛时期的 “ 广泰”,经营项目有美都酒店、利伦有限公司、屠场、养猪场、养牛场、伟德灵顿有限公司、克尽诚有限公司、霓虹汽水厂、杂货店、面包房、椰子园和电影院。六十年代斐济政府统一管制椰干销售。“广泰”也就退出椰干行业,转向房地产物业的长线投资。此时,横跨金明街和玛格士街的广泰大商场也落成了,经营品种齐全的国货,这个商场也被称为“中国城”,游人如过江之鲫。到了1990年之后,在商界叱咤一时的“广泰”家族逐步出售名下之物业,并经束了在“中国城”的总店业务,目前只有利伦冻肉公司仍在运营之中。
  “永安泰”是谭炳南在1938年与司徒文湘共同创建的,当时公司位于苏瓦玛街(MARKS ST.),今“巴城汽车零件店”的楼宇。谭炳南是斐济首任总督HENRY?MAY于 1931年带来的私人厨师,他离开总督府后曾开过饼铺。在创办“永安泰”的次年,即1939年,谭炳南就脱离了公司,创办和利肉铺。“和利”后来扩张到五间分店及养猪场,分布在苏瓦、拉米(LAMI)。“和利”的分店后来减少至三间,但“和利”长达63年的历史,是斐济华人诸大公司中唯一至今仍在继续经营生意的。
  与其它华人公司一样,“安和祥”的创始人同“永安泰”、“广泰”、 “和利”都有亲缘关系。“安和祥”创始人邝祥修曾是“广泰”的创造人之一,而“安和祥”第三代的邝灼富,其夫人谭莲娇便是谭炳南的长女。“安和祥”是邝敬居(祖籍台山)、邝祥修在1930年左右创办的。当时公司业务以收购海参、椰干为主。据公司原股东邝灼富先生回忆,当时正式分店有七八间。1975年,“安和祥”总部大楼落成。 1999年,作为斐济华人大公司之一的“安和祥”歇业,结束了长达70 年的历史。
  “振兴隆”是郭清河创建的,他来自永安百货集团的郭氏家族,当时也是唯一携带资金来斐投资的华商。后来“振兴隆”改名为“中兴隆”,亦是经营百货及零沽批发,所进口货物都是在苏瓦现在市场河边码头上岸的。“中兴隆”公司兴建有“汉臣大厦”。郭清河(英文名汉臣)热心社会而又长袖善舞,在苏瓦现今大镬餐厅一带拥有大幅地皮,故那处被命名为“汉臣路”,他捐出了一大块地皮给逸仙学校,体现了造福社会弘扬文化的儒商风范。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斐济华人的公司还有余锦荣公司。其子余国明是太平绅士,曾任国会议员与华人协会会长。
  在香蕉种植业方面以方万亭较为突出,他的蕉园分布在塔麻乌(TAMAVUA)至威老歌(WAILOKU)的广大地区,他曾出任苏瓦市政长官,并捐赠一座教堂给TAMAVUA村,与当地酋长及村民关系十分友好。这座教堂至今仍圪立在沙湾(SAVANI)河边。另一位“香蕉大王”方万辉因性格豪迈、乐善好施,被当地人称之为“罗宾汉”式的绿林好汉。后来香蕉种植业在澳洲的限制(1920年)以及病虫害两方面影响下逐渐衰落。
  二十年代在维提大岛的西区巴城,有一位叫方作标的中山人,他来自中山县沙溪镇敦头村。后来当地人均称他作“方利”。1920 年,方利仍是个目不识丁的小商贩,但却独具慧眼,全力支持一位白人朋友开采金矿。当时,政府、银行和大公司都认为这个白人的计划是痴人说梦,拒绝给予支持,唯独方利为他提供后勤补给供应。后来这位朋友居然真的找到金矿并挖到黄金,为了报答方利力排众议的宝贵支持,他将矿场的后勤补给供应专利权给了方利,当四面八方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劳工涌进瓦图科拉这个小地方之后,此地很快就繁荣起来,而方利的商店由于独家经营也生意兴隆,发展成西区最大的华人商行“方利行”。他还经营房地产生意,在巴城至今仍有不少当地人知道“方利行”在哪里。
  当年为方利工作过的华人不计其数,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后来自立门户,成了大商家。如李华叶,曾在方利旗下工作,后来创立“李氏企业”,专营食品加工并兼营胶管、家具等生意。黄润江、杨轩当年也是方利的雇员,后来也创立“爱特轩公司”,生产“六宝”饮料。方利的生涯充满传奇性,后来在抗日战争中,他捐献了一架飞机,蒋介石曾题词褒\,并与之合影,赠以中正剑。他当选过国大代表,在他病逝后,蒋介石也题了“贞固流芳”以示悼念,这几个字还刻在方的墓碑上。
  斐济的几大华人公司,曾在相当长时间中,成为了斐济经济中显赫的明星,这些公司创始人白手兴家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流传的美谈,并作为一种精神的感召与激励,促使无数华人后进努力奋斗,开创在斐济的人生新天地。(中山侨刊)
【编辑:谢萍】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斐济华人史话(一)
来源于:中山侨刊 日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nbsp&nbsp&nbsp&nbsp想写斐济华人历史,是由来已久的夙愿了。二十年前初踏上斐济的海岸,在她的青山绿水中,蓝天白云下,究竟曾有多少华人的生活足迹掩藏在历史的尘埃下面呢?已成了我心头无法去除的问号。&nbsp&nbsp&nbsp&nbsp&nbsp在全球华人历史中,斐济华人历史只是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但斐济华人是海外华人血肉相连的一个组成部份,没有这小小的浪花,长河也将水波不兴。让我们为勇敢的华人先民前辈讴歌吧!&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南太平洋华人的撒播&nbsp&nbsp&nbsp&nbsp&nbsp十九世纪时,孤悬于南太平洋中心的斐济,人迹罕至,所以未有移民条例,外人可以自由出入。华人进入南太平洋地区是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事,这些华人在欧洲商船上当木工、厨师,也有一些华商来买檀香木运往广州。檀香木采伐殆尽后,精明的华商又转向收购海参、龟壳和珍珠贝等特产。这些华人目睹南太平洋的旖旎风光、奇特粗犷的风土民俗,心目中留下了毕生难以磨灭的记忆。开发较早的澳大利亚悉尼,当时已是南太平洋地区的商业活动中心。许多华人从悉尼出发,在前往诸岛收购土产的过程中,逐步在各地建立商站。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大溪地、斐济的列武卡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拉包尔,则是代理商与货品集散的商业辅助中心。华人就是从这些地方开始,逐渐把商业网络延伸覆盖到邻近地区的。&nbsp1850年大溪地华人在邻岛和库克群岛建立商站。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拉包尔1880年时仅有一个华商,若干年后,越来越多华人到来,把拉包尔变成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的商业中心。&nbsp&nbsp&nbsp&nbsp&nbsp华人进入南太地区的另一途径,就是当契约劳工,即广东人讲的“卖猪仔”。从1865年到1941年,有二万多契约华工在南太平洋工作。猪仔工最早出现在大溪地,当时是1865年。1898年至1903年,德国人开始在新几内亚和萨摩亚引进契约华工开垦椰园。瑙鲁和巴纳巴发现磷酸盐矿之后,英国磷酸盐公司在1906年开始引进契约劳工,直至今时,瑙鲁岛上的华人除持渡假签证者外,其余的概为契约劳工身份,可以说是南太平洋唯一仍存在契约劳工的地方。不同的只是以前瑙鲁的契约劳工没有行动自由,做的是苦工。而今时今日在那里的华人劳工,居住、水电免费,公司还发放伙食(米、油、罐头等等),除了打公司那份工之外,大部份华人都有自己的店铺,待遇已大不相同矣。二十世纪初至二十年代,斐济的华人香蕉园主曾聘雇一批华人契约劳工,后因殖民地政府禁止再雇用华人契约劳工,香蕉园也因受澳大利亚禁止香蕉入口和病虫害影响而逐步减少,但当地原住民至今仍称香蕉为“CHINA”,国徽上也绘有一串香蕉,可见华人种植香蕉一事在斐济历史上的重要地位。&nbsp&nbsp&nbsp&nbsp&nbsp1900年,斐济华人仍不足百人。后来中国爆发辛亥革命,引起了华南地区局势动荡,大批华人从中山、四邑迁来斐济,令本地华人各行各业增添了一批生力军,为日后华人经济的发展与扩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1911&nbsp年,斐济有华人305名(包括29名妇女),1915年有821名。斐济华商的增加也比较迅速,1913年有105个生意牌照发给华人,1914年是118&nbsp个,1915年是146个,1916年是171个,1917年已增至198个。1936年,斐济华人人口已达1751人(包括275名妇女)。&nbsp&nbsp&nbsp&nbsp&nbsp在翻寻有关资料时,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上半叶,南太平洋的华人,以澳大利亚悉尼为中心向诸岛进军,建立辅助中心的商站之后,再延伸至更远的地区。但在若干年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散布在各岛的华人又陆续移民到纽澳美加。华人似乎是经历了一次漫长的跋涉,终又回到了当初的起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华人这种移动呢?这是因为:当初离开初具文明的澳大利亚悉尼,挺进到蛮荒不毛,是因为那里有丰富物产宝藏与无限商机。但经过长期掠夺性开发搜购,资源枯竭,生意竞争日益激烈,岛国型经济的依赖性与局限性显露,影响了华人的经济发展。后来诸岛国先后独立,出现了政治不稳、经济衰退、治安恶化等问题,影响了华人安居乐业的信心。加上华人子女在纽澳美加学有所成,并定居当地,华人于是申请移民前往与其团聚。&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第一位来斐济的华人&nbsp&nbsp&nbsp&nbsp&nbsp第一位来到斐济的华人应是“康利&nbsp”的创始人无疑,经查证这位华人先躯叫梅屏耀,又名百龄。时间大约是1856年。梅氏的子女有福祺、福裕、福祥、福就等。梅屏耀是广东台山端芬镇人,清咸丰二年(1852年)到澳大利亚悉尼谋生,咸丰五年(1855年)从维多利亚驾驶帆船来斐济的列武卡定居,他在列武卡开了康利公司,这也是斐济第一间华人公司。&nbsp&nbsp&nbsp&nbsp&nbsp光绪八年(1882年)梅屏耀回中国娶妻阮氏,回到悉尼他为这位年轻的妻子取了一个英文名字“玛丽”。梅屏耀这次偕同黄佑、陈泰和海南德三人再次驾船投奔怒海来到斐济。从博物馆保存的梅家照片看来,梅屏耀当时经济富裕,且受澳洲白人文明影响,老小均着西式服饰。蓄须留发的梅百龄乍看上去与欧洲人无异。梅的妻子阮氏百岁始殁,卒于1956年,享年101岁。阮氏的墓冢现在苏瓦华人坟场,被萋萋荒草所掩没。今时来此“行青”的华人已极少知晓在这个简朴的墓冢下长眠的,是第一位来斐定居的华人女性。&nbsp&nbsp&nbsp&nbsp&nbsp至于梅屏耀究竟是不是第一个来斐济的华人呢?在老前辈余海湘的回忆录中曾提及,根据老华侨之忆述,在英国接管斐济前后,白人殖民者从新西兰等地聘雇了一些华人当厨师,计有翟有才、关贤、黄友等人。这些人之中或许会有人早于梅氏来斐。&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斐济华人参加斐济国庆日大巡游在巴埠随处可见乡彦方作标的商铺物业
发布日期:日
 作者:孙嘉瑞  网站编辑:管理员
《中山侨刊》PDF原样
阅读说明:PDF版保留了杂志的原始版面,阅读PDF版需要Adobe
Acrobat Reader才能浏览。如您没有安装Adobe Acrobat Reader,可以点击以下图标下载后执行安装AcroReader_CHS.exe文件即可(4.0
中文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惟楚有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