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古诗《江雪》与《鱼歌子》,两首诗在主要内容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古体诗词写作入门时

语文 - 人教教案 - 四语下 -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教案、说课、实录 - 教育贴吧 - 教案、教学设计、说课、反思、实录、作文、学生习作、作文辅导、练习、备课资料、语文、政治、历史
&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教案、说课、实录
人气指数:[ 19146 ]&
本主题共有帖子数 4 篇,&&&[] [1] [] [] [] []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教案、说课、实录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1一、案例背景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23课的第一课时。教学时,主要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中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本课执教老师是一名年轻老师。执教班级是四年级三班,共36名学生。该班是学校小班化教育的实验班,学生们思维敏捷,能说会道,大胆发言。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独立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其中学习重点是:读懂诗意,熟读成诵;学习难点是:想象画面、体会情感。二、教学过程描述  老师在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领孩子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师: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师: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和句的意思?    生:我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师: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我不理解蚕桑。    师:谁理解了?    生:蚕子、桑叶、蚕桑树…..    师: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    师点拨: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    师: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    生:清闲、悠闲、空闲、休闲、闲暇……    师: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清闲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事情做,所以放在这儿最合适      空闲的意思是人们没有事情做,很无聊……    师: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齐读第二句诗。  2、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生:雨如烟是什么意思?    师:刚才我们知道子规的意思是杜鹃鸟,读读第二行诗,你知道杜鹃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吗?    生:杜鹃鸟在雨中鸣叫    师:雨下得怎么样?像什么?你能用上比喻和拟人手法说说吗?    生: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      蒙蒙细雨一直下着,让天空蒙蒙胧胧,像童话中的仙境。      那雨丝很细,细得像牛毛、花针、银丝,我的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轻纱。      雨丝轻得像烟雾在我眼前萦绕……  3、师: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师:在第一行诗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生:绿遍山原的“遍”    师引导:绿遍山原就像什么?    生: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    师: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谁还能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此刻的山原已经变成了绿色的海洋,像绿墨水打翻了似的;      这绿色仿佛是山原的绿衣裳,让山原充满生机;      山原绿得仿佛是被绿油漆染过似的……    师:在大好的春光下,你都看到那些绿色?    生:到处都是绿色,深绿浅绿,耀眼的绿,灰暗的绿;或浓或淡的新绿……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满了生机。    师: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    (放音乐自己写,再交流)    师评:随着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你丰富的想象,让我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满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4、师: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    生:他们很快乐。    师:为什么快乐?    生:为秋天的丰收,为过上好日子而快乐。    师:对,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春天,他们不仅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5、师: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在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中,本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三、思考题  学生的个性化见解越来越多,各有千秋,但有时学生说得宽泛,甚至还会游离于文本以外,时效性的语文课堂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顾课文的思路,不顾全局,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怎样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四、分析与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第一就是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只有读懂文本,读通文本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让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只有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及自主阅读才能够体现。因此,我们的课堂重在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悟得越多,积累的效果就会越好。  教师还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权威,并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在充满人情味的课堂氛围中进行交流。  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使解读课文各有千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要刻意寻求“统一答案”“标准答案”,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创设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在这堂课中,从这一个“闲”字的理解,就充分体现了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非常深入,理解、感受深刻,老师没有用标准化的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可是,在学生说得宽泛,甚至游离于文本以外时,我们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顾课文的思路,不顾全局,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1、交流感悟体验要以学生的读书与思考为基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学生只是粗粗地读了一遍课文,句子都尚未读通,教师就花很多时间让学生说感悟,这样做且不说收不到教学实效,还把浮躁的风气带到读书活动中。因此,应让学生在充分读与思的基础上说感悟说体验。例如:在对“绿遍”的理解上,老师首先让学生仔细品读第一行,在学生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绿得像什么?有哪些绿色?在充分想象、充分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下这时优美的画卷,进而将自己的感受带到读书中展现出来。就这样,读书、感悟层层推进。  2、交流感悟体验要有层次感,要突出重点:    读课文时,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情感活动有一个入境入情到动情抒情的发展过程。多读课文不是傻读课文,而是让阅读层层推进,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和质量。读中说感悟与体验的要求也随之步步提高。如在品读诗句的一开始,从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在学习中提出的要求具有很明确的层次感,在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的情况下,抓住关键字词品读诗句,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所感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3、说感悟说体验还要选择重点,忌泛忌滥。课文的重点往往是全文的精华所在,是深入阅读的切入口。它可以是一个片段,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关键性词句,即所谓的“文眼”“点睛之笔”。对课文的重点,首先要细细地读,读出课文的情味;继而细细地思,思它在全文中的地位、作用,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例如,这堂课中,教师抓住“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将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再现,既体会了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又进行了语言训练,一举两得。  4、为课堂教学的生成而预设:    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生成”强调的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生成”者,当然首先是学生,同时也是教师与文本,三者通过对话,共同进入一个新境界。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动态性与整体性,教师在课前是很难完全预设的。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例如在这堂课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组词理解了“闲”的意思,让学生明白了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接着由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诗,让学生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学生的回答是:(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累并快乐着。)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学而导,说:对,在春天,他们不仅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学生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获得了新的自我体验,进入一个新境界,使课堂真正成为了极富生命力的课堂。五、感悟  阅读教学中,只有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真正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真真正正地健康地成长起来。
作者:&&&&&<font color="#10-11-26 8:22:49&&&&&&&&&&&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教案、说课、实录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四时田园杂兴》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渔歌子》生动的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二、教学目标&1、认识“蚕、昼”等7个生字,会写“蚕、桑”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昼出、耘田、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并会默写。&3、能概括出诗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背诵三首古诗词,能概括出诗的意思。 2、难点: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是最棒的吗?(生答)那老师就要考验一下,准备好了吗?(生答)出示大屏幕(出示古诗的题目学生背诵) 2、你们太棒了!老师终于相信你们了。为了更深的考验你们,下面的挑战会更难,你们有信心吗?(生答) 这节课,我们要重新走入《古诗词三首》的世界。谁还记得我们曾在哪见过这个题目?(生回答)二、初读古诗,大体感受。 1、出示古诗词三首的题目,知道学习的内容。《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2、看了诗的题目,你能说说诗描写的是什么吗?3、认识三位作者。4、检查课前预习 (1)指名读诗词。(随时纠正字的读音)(2)出示重点生字词语。& A、出示生字 蚕、桑、昼、耘、绩、塞、鹭、笠 a、加拼音拼读 b、齐读& B、出示词语蚕桑&昼夜&耘田&绩麻&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a、指名读词语 b、齐读词语(3)练习书写三、读古诗,感诗的内容 1、教师范读第一首古诗。&生:认真听认真看,从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展示诗的朗读。 2、指名读第二首古诗。& 生:听后你的眼前有什么样的画面出现?&学生展示朗读 3、齐读最后一首词& 生:通过这首词,你从词中知道了什么?&指名朗读这首词四、课下作业&小组讨论出每首诗词的意思。找出你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课时一、直入主题,朗读诗词 1、找学生读诗词,回顾诗词内容。 2、小组汇报课下作业:不理解的地方说出来。二、根据问题,学习古诗词(一)、出示第一首诗。(课件出示)&&&& 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1、指名读诗。&2、理解个别字的意思。&& 川:平地&& 子规:杜鹃鸟&&了:结束&3、尝试概括诗的意思。(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教师给予巩固:&&&(课件出示诗的意思)&5、谁能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最后一次齐读诗的内容。(二)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古诗&&& 出示古诗(课件出示)&&&&&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1、小组内共同读诗的内容。&2、出示学习提纲(大约7/8分钟)&& (1)理解重点字的意思。&& (2)讨论出诗的意思。&&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小组反馈讨论结果&4、师生共同总结诗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三)共同学习词&&&&&&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1、师范读,学生可随声跟读。&2、理解个别字的意思。&3、说说这首词的意思。&4、这首词又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5、练习朗读,展示朗读。三、巩固练习&1、尝试背诵。&2、在书中记录诗的意思。&3、搜集更多题材相符的诗词。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对劳动人们的赞美《四时田园杂兴》&对儿童爱劳动的赞扬《渔歌子》&& 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教后反思:&&本文的两首古诗和一首词都以“乡村”为主题,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风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诗的兴趣很高,而且能够很好的对诗的内容进行理解,但对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理解的不到位。这将是我以后教学中重点抓的一方面。
作者:&&&&&<font color="#10-11-26 8:24:34&&&&&&&&&&&
本主题共有帖子数 4 篇,&&&[] [1] [] [] [] []
&|&&|&&|&&|&&|&&|&&|&&|&
楷体_GB2312
Andale Mono
Arial Black
Book Antiqua
Century Gothic
Comic Sans MS
Courier New
Times New Roman
Trebuchet MS
Script MT Bold
Lucida Console
10){parent.document.form.content.rows-=8;}}" align=absmiddle src="image/ubbimg/icon_editor_reduction.gif" alt="-减少编辑行" border="0" />
80){parent.document.form.content.cols-=20;}}" align=absmiddle src="image/ubbimg/icon_editor_left_reduction.gif" alt="←缩小编辑框宽度" border="0" />
220.177.198.53&& |
Powered by &&&PostBar v3.5 ACCESS&&&&&&&&&&&&
&&eXECUTION: 0.09375 second(s).&四年级语文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教学设计三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教学设计三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教学设计三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 10:49:48&&&& 阅读:次
【教材分析】 1.内容说明 本课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后两句写人。《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全诗情景交融,生动地表现了描写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2.内容解析 本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选了四篇课文。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3篇精读课文。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习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感受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积累优美经典的诗文。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本学期第一课也初步认识了“词”,对“词”有了初步的理解。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学生能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初步理解诗词的意思。但是,城市的学生对田园风光不了解,对体会诗词描写的意境难有深刻体会,需要老师通过画面、教学语言等媒体激发学生想象感悟。 【特色说明】 1.主题凝聚、资源整合,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本课教学设计,一去传统的“逐首教学”(即一首一首的教学)和“逐环教学”(即解题开始、正音跟上、 疏通为主、背诵断后)模式,大胆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思路,以诗人感受“田园风光、乡村生活”为主题,将三维目标、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2.凭借想象,感悟“诗像”,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导学生读出诗句体现的情感,描绘的画面,是教学的难点。第一首诗重在借景抒情。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凭借画面、音乐,调动生活经验展开细致地想象,通过反复诵读,走进诗境。第二首诗着重描写人物活动,表现农家热烈的劳动场面。教师则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活动展开想象。这样,诗句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生活场景,诗境诗情可触可感,对古诗的感悟落到了实处。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借助教材注释和插图,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教材注释和插图,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理解诗词的内容。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情境导入,认识诗人。 1.回顾学习过的描写田园的诗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板书诗题,初步理解诗题,认识诗人。 (设计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部分,教师通过展现丰富优美的田园画面,加上声情并茂的语言、流淌着的音乐……围绕诗歌的主题“田园风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回顾了学生学习过的田园诗篇,调动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通读古诗,把握诗意 1.自读两首诗,把字音读正确,遇到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它,然后把诗读通顺。 (1)指名朗读古诗,正音。着重指导读准“蚕桑”、“昼”的字音。 (2)齐读全诗。 2.借助注释和插图说说两首诗意思,读出诗的节奏。 (1)指名说《乡村四月》的意思,各种形式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说《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各种形式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设计着力体现的亮点之一。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了自读古诗,达到字正文顺;运用学法理解诗意,达到节奏分明,为突破教学难点,想象诗情画意,做好铺垫。同时,把两首古诗整合通读,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想象画面,品悟诗情 (一)品读《乡村四月》 1.出示图。听教师配乐范读《乡村四月》,激发学生想象。 2.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第一二行诗或者第三四行诗。 (1)重点指导想象第一二行。 重点引导想象“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雨如烟”的景象。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指导朗读和板书:山原绿满川白子规声雨如烟 小结:刚才我们抓住景物的颜色、形态、动作展开想象,就能走进诗里描绘的画面。你能连起来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说说吗?小组练说。指名说。评价。再练说。 (2)体会诗人感情。美读第一句。 (3)出示第三四行:齐读。 3.创设情境,深化感悟,练习美读并背诵。 过渡:刚才我们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四时田园杂兴》,边读边想象,从这首诗你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品读《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图,配诗。学生自读,想象: 在对话交流中相机做以下引导和点拨,并指导朗读: ①抓住“昼夜”“儿女各当家”想象画面,体会农村生活的忙碌。 ②重点指导想象“童孙学种瓜”的画面,体会儿童模仿大人劳动意趣。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我们在读描写人物的诗句,就可以抓住人物的活动去展开想象。 拓展想象:这些小孩子还会学大人干什么? 2.创设情境,深化感悟,练习美读并背诵。 (三)小结:描写景物的诗句,我们可以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描写人物的诗句,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活动展开想象,这样,我们就能深入地领悟诗境,感悟诗情。 学生配乐有感情朗读两首古诗。 (设计意图:“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而,在这个环节,教师发挥了情境教学的特色,多次巧妙运用语言、画面、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经验,一步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不同的导语带动美读,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其次,教师重视根据诗句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展开想象,如“绿遍”是通过想象体会用词的准确,“雨如烟”是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走进诗的意境,“学种瓜”的想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对“童孙”的喜爱之情,等等,促使想象画面的练习落到实处,从而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三、留下悬念,引发期待 1.伴随着想象,我们走进了诗人描写的田园画卷。张志和的《渔歌子》描写的又是一幅怎样的美景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渔歌子》 回顾总结。深化对田园诗词的认识,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山原绿满川白&&&&儿女各当家 子规啼雨如烟&&&&童孙学种瓜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没有了
多数人还同时还浏览了以下内容:
赞助商广告
四年级语文教案栏目导航
四年级语文教案最近推荐
四年级语文教案最近热点《鱼歌子》的诗句_百度知道
《鱼歌子》的诗句
渔歌子,曲牌名 渔歌子①&#8226;【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 桃花流水鳜鱼肥。③ 青箬笠,④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自称烟波钓徒。著书亦名《玄真子》。 【释词】 ①不须:不想。 ②归:回去,回家。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花鱼”、“桂鱼”。 ④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简单的意思】 白鹭从西塞山前飞过,桃花开了,流水潺潺,鲫鱼又鲜又肥。“我”带着青色的斗笠,穿着绿色的蓑衣,不管有斜风还是有细雨,“我”都不回家。 【品评】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鱼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五首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篛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诗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诗改写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