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思想有什么肝不好有哪些表现

墨家思想的渊源及历史影响新探--《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墨家思想的渊源及历史影响新探
【摘要】:
传统观点认为,儒、道、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而对墨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估计不足。我们认为,无论是研究中国思想文化本身,还是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墨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不可以低估的。可以说,墨家思想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一百多年来,墨学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学者的重视,但是它与儒、道、释的研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以及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建设方面来说,对墨家思想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本文在结构上分四编,在第一编中结合当前墨学领域的研究现状,论述了墨家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对墨家思想主要内容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见解,并考证了墨子及墨子书的有关问题,为本文的展开做了铺垫工作。
在第二编中论述了墨家思想的渊源,首先通过具体详细阐述战国时代社会现实以及地域文化对墨家思想及学派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其次阐述《诗》、《书》、《易》、《春秋》、老子思想、孔子思想对墨家思想形成的辅助影响,论述了墨家思想渊源的多元化,这是近年来墨学研究领域较为完全地说明墨家思想来源的一个尝试。
在第三编中论述了墨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通过具体论述墨家思想对儒家思想、道教思想理论、庄子思想、法家思想、稷下学术思想、黄老学等思想以及对中国“孝”及“侠义”精神等方面的影响来说明墨家思想的历史作用;同时结合近年来出土的有关简帛资料论及了墨家思想与《唐虞之道》、《礼记》、《吕氏春秋》、《淮南子》的联系。
在第四编中论述了墨家思想的衰微及在近代的复兴,对传统探讨墨家思想衰微原因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述了墨学复兴的原因及其在近代的历史作用,提出了一些个人观点。
【关键词】:【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分类号】:B224【目录】:
第一编 墨家思想概论25-50
第一章 墨子及墨子书的有关说明25-34
第一节 关于墨子的年代与籍贯25-27
第二节 关于墨子书的作者和时代27-34
第二章 墨家思想主要内容之我见34-50
第一节 墨家学说的社会伦理基础——兼爱34-36
第二节 墨家“兼爱”学说在政治观上的反映——尚贤、尚同36-39
第三节 墨家“兼爱”学说在战争观上的表现——非攻39-40
第四节 墨家“兼爱”学说在经济上的反映——节用、节葬、非乐40-45
第五节 墨家“兼爱”学说在宗教观上的反映——天志、明鬼、非命45-47
第六节 墨家“兼爱”学说在学派斗争上的反映——非儒47-50
第二编 墨家思想的渊源50-104
第一章 墨家思想主要源于战国时代社会现实及地域文化51-61
第一节 战国时代社会现实与墨家思想形成51-54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墨家学派54-61
第二章 墨家思想源于早期儒道思想的一些因素61-76
第一节 老子思想与墨家思想61-68
第二节 孔子思想与墨家思想68-76
第三章 墨家思想源于古之文化传统76-104
第一节 古者圣王之事与墨家思想76-79
第二节 《诗》之“圣王之治道”与墨家思想79-83
第三节 《书》之《洪范》政治思想与墨家思想83-92
第四节 《易》之义利观与墨家思想92-98
第五节 《春秋》之史载与墨家思想98-104
第三编 墨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104-211
第一章 墨家思想对战国儒家思想的影响104-130
第一节 墨家思想对孟子思想的影响104-111
第二节 墨家思想对荀子思想的影响111-115
第三节 《礼记》有关篇章与墨家思想的关系115-122
第四节 郭店楚简《唐虞之道》与墨家思想122-130
第二章 墨家思想对庄子思想的影响130-140
第三章 墨家思想对法家思想的影响140-148
第一节 墨家思想对法家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理论的影响140-143
第二节 墨家思想对法家用人理论的影响143-145
第三节 墨家思想对法家的强力理论及功用主义的影响145-148
第四章 墨家思想对稷下宋鈃、尹文学术思想的影响148-154
第一节 稷下学宫宋鈃、尹文学派与墨家学派的联系148-150
第二节 墨家思想对稷下宋鈃、尹文学术思想的影响150-154
第五章 墨家思想对黄老学的影响154-163
第六章 墨家思想对《吕氏春秋》的影响163-171
第七章 墨家思想对《淮南子》思想的影响171-179
第八章 墨家思想对道教思想理论的影响179-188
第一节 道教经典与墨家思想的联系180-185
第二节 墨家思想对各道派的影响185-188
第九章 “孝”与墨家思想188-194
第十章 墨家思想对中国“侠义”精神的影响194-205
第十一章 墨家理想人格模式的“潜性”历史演变205-211
第四编 墨家思想的衰微及在近代的复兴211-243
第一章 墨家思想衰微原因新解211-217
第二章 衰微时期墨家思想的影响217-224
第三章 墨学的复兴及对近代社会的影响224-243
第一节 墨学在近代的复兴的历史条件224-229
第二节 墨学复兴对近代社会的影响229-243
结语243-244
参考文献244-25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255-256
中文摘要256-259
英文摘要259-26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汉林;;[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05期
朱媚;;[J];群文天地;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华;[D];吉林大学;2011年
王继学;[D];山东大学;2010年
丁宏;[D];山西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玉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钱金虎;[D];黑龙江大学;2011年
衡军;[D];吉林大学;2007年
高贵萍;[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樊玥嫡;[D];西南大学;2013年
李燕;[D];杭州师范大学;2007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电力勘测;1995年01期
;[J];中国哲学史;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福建省钱币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沛林;[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俞森林;[J];川东学刊;1998年03期
董长春;;[J];金陵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高秀昌;[J];南开学报;2003年04期
赖换初;[J];求索;2004年02期
李梅,曹丽芳;[J];山东电大学报;200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林;[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吴国如;[D];南昌大学;2005年
王吉梅;[D];河南大学;2006年
王卫民;[D];河南大学;2006年
朱美荣;[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秦昊;[D];吉林大学;2006年
姚青华;[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钟新平;[D];南昌大学;2006年
金东杰;[D];吉林大学;2006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谷鸣;;[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王本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侯宏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查昌国;[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4期
刘雪河;[J];北方论丛;2002年03期
郑军;[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于文哲;;[J];北方论丛;2008年06期
康中乾;;[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盖明;[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张澍军;[J];长白学刊;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国家统计局局长
马建堂;[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志斌;[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吴文清;[D];山西大学;2011年
刘屹;[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韩星;[D];西北大学;2001年
杨松贺;[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钱永生;[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黄伟龙;[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刘芹英;[D];西北大学;2003年
崔波;[D];郑州大学;2003年
王保国;[D];郑州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任广民;[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赖玉芹;[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罗一涛;[D];湖南大学;2001年
郭红卫;[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姜守诚;[D];厦门大学;2002年
何海涛;[D];厦门大学;2002年
吴琳;[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张文富;[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曹红飞;[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吴建伟;[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聂韬;聂应德;;[J];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李鸿;;[J];宿州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褚丽娟;;[J];职大学报;2013年03期
彭文会;黄希庭;;[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丁四新;;[J];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05期
黄鋆;沈承;苏立山;;[J];作家;2013年2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莉;[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华;[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樊玥嫡;[D];西南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臧知非;[J];人文杂志;2002年02期
郑杰文;[J];文史哲;1993年01期
牟世金;[J];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02期
余秋雨;;[J];国学;2007年10期
刘禾;[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李军波;徐拥军;;[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08期
薛柏成;[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5期
黄朝阳;[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罗蔚,邓少海;[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张晓光;[J];中国哲学史;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沼尻正隆;秦仙梅;;[A];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C];2004年
郝振楠;;[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周文英;;[A];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C];1980年
曹美娜;;[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吴永贵;;[A];中国编辑研究(2004)[C];2004年
于惠棠;;[A];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C];1980年
;[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杨明;;[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肖建新;;[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孙海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安作璋;[N];光明日报;2002年
李岩;[N];中国文化报;2007年
蓝有林;[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翁向红 本文作者为中华书局市场部副主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李晋悦;[N];中华读书报;2008年
曲志红;[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沈致金(中华书局副总经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王林;[N];经济观察报;2007年
孙海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薛柏成;[D];吉林大学;2006年
李光辉;[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苗永立;[D];吉林大学;2008年
谭黎明;[D];吉林大学;2006年
陈一梅;[D];西北大学;2007年
丁秀菊;[D];山东大学;2007年
曾小梦;[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姚娟;[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倪晋波;[D];复旦大学;2007年
张明;[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伟虎;[D];苏州大学;2008年
蒋丽萍;[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陈玉婷;[D];西藏民族学院;2009年
卫晶淼;[D];吉林大学;2009年
邓岳利;[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申百臣;[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孔许友;[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庞永森;[D];河南大学;2007年
任慧峰;[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王祎;[D];暨南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国学网――国学文库――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当代意义(张涅)
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当代意义
  作者简介:张涅,本名张罚校1963年1月生,浙江岱山县人,现为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主要讲授先秦文学和诸子思想,曾在《国学研究》、《文献》、《中国哲学史》、《学术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著有《庄子解读――流变开放的思想形式》(齐鲁书社,2003.9)、《先秦诸子思想论集》(上海古藉,2005.12)、《〈庄子〉入门》(上海古藉,2006.8)。
  中国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建设,需要吸纳西方和本民族已有的思想资源。先秦诸子思想为中国文化的根脉所在,无疑该特别重视;其中最重要的儒、墨、道、法四家中,墨家又尤其不可忽略。
  墨家讲“兼爱”(也即“义”),以人与人之间绝对平等的无血缘等差的爱为价值原则,在先秦影响极大,所谓“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汉以后似乎突然中绝,其实并非如此,只是转入到了民间,成为民间社会的价值观之一。“四海之内皆兄弟”一语,就是众人通晓的对“兼爱”说的解释。在历史演义、话本小说这些俗文学作品中,这种价值原则也有充分的表现,例如《三国演义》的“桃园三结义”,《水浒传》的“聚义厅”,核心就是一个“义”字。“义”和“忠”、“孝”结合在一起,构成民间社会最一般的价值体系。这样的“义”显然不利于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也不能适应小农业文明以家庭为核心的经济和伦理形式,所以被社会主舞台忽略和排挤。明清以降,受西方科技文明的冲击,《墨子》中有关科技内容的“墨经”部份受到重视。俞樾曾说到:“近世西学中,光学重学,或言皆出于墨子。然则其‘备梯’、‘备突’、‘备穴’诸法,或即泰西机器之权舆乎。嗟乎,今天下一大战国也,以孟子反本一言为主,而以墨子之书辅之,傥足以安内而攘外乎!”(《墨子间诂序》)按现在通俗的话说,就是讲《孟子》能解决精神文明的问题,讲《墨经》能促进物质文明。而墨家的社会政治思想,虽然也被不少有识之士提到,但并没有得到普遍充分的重视。
  实质上,在现代社会,墨家的政治思想比儒、道、法三家更有批判继承的价值。儒家思想以家族血缘伦理关系为核心,与小农业文明的发展需要相联系,但是到了现代,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已基本消亡。信息和交通的高度发达,提供了广阔的生活、就业空间,子女外出谋职是很正常的事,年老一辈的生活也逐渐由社会机构来解决,如此,“孝”更多地只剩下心理情感方面的意义。至于“悌”,许多人可能连兄长也没有,更谈不上了。可以说,传统儒家伦理已不再具有建构和维系全社会价值体系的功能。庄子道家思想肯定个体精神的价值,叩问自由的意义,但是他在探索实践的可能性时脱离了社会环境,只有个体的绝对性,否定个体存在于整体中的客观性和一切政治活动的意义,这就成为了梦中的蝴蝶,只对于个体的精神理想有意义。而老子和法家的阴谋权术、专制主义,是民主社会绝对不能容纳的,已经被历史所唾弃。与这三家不同,墨家的社会政治思想本身具备许多合乎现代社会要求的成份。
  墨家由手工业者和城市平民组成,他们不依附于某个贵族,身份相对自由,相互间一般也没有血缘关系。因此,他们没有地位的贵贱之分,不讲究血缘近疏的差别。这大概是墨子批判孔子“仁爱”思想,提出“兼爱”说的个体经验因素和社会基础。这种思想在那个时代自然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导,因为这类成员和这类组织形式在一个小农业文明的社会里不是最基本的,小农业文明不能提供这样的思想实践的土壤。但是,随着工业文明和信息化时代的轰然来临,家族社会的形式开始消亡,城镇化规模越来越大,工人、职员和市民成为了社会的基本成员,血缘关系不再是构成社会关系的基本因素。他们以原先相互陌生、独立和平等的个体,共同生存于某一个工作场所,组合成公共社会,自然需要建立相互关爱和谐的关系,其中的价值原则显然可以由“兼爱”说蜕变而成。他们以职业的类别建立行业协会,以不同的爱好组成俱乐部,组织形式也与墨家团体相似。事实上,“兼爱”说在当代已经开始有宣传和实践,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流传的“我爱人人,人人爱我”口号,近年一些城市开展的“义工”活动,是很典型的例子。
  墨子“利”的思想更加有现代意义。“利”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指物质利益,例如“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节用下》),它要求保障平民的生存权;第二层指国泰民安的整体利益,即“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下》)。后者强调道德手段和功利目的的统一性,以“交相利”作为社会政治的目标,特别有价值。众所周知,孔孟讲礼义时侧重于“教化”,侧重道德本愿,以至政治理论不免于迂阔;而法家又趋向另外一种极端,只讲功利目的,不择手段,政权建立在强制性之上,缺乏民情民意的认同。与此相比,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避免了两者的偏误,既要求社会不同成员的相互利益,又建立在道德情感之上。如蔡元培说:“其兼爱主义,同时为功利主义。”(《中国伦理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3月版,36页。)这种思想,在封建时代自然也是迂阔的,但是在当代却有实践的可能和价值,现在奉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不妨可以作这样的理解。换个角度,从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看,也可以认识“交相利”的价值。中国三千年来的政治思想史,概之可以说是从周公之“礼”到邓公之“利”。周公承“天道”信仰落实于“人道”,以礼乐文明建设作为政治的关键,是抓上层建筑,其影响一直到毛泽东的“抓革命,促生产”。邓小平作为一位历史巨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把政治活动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工作上,讲究并追求实效,这就是一个“利”字。其中的思想渊源,显然可追溯到墨家那里。
  “节用”、“非乐”的思想也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节用上》),这是反对以国家需要的名义浪费财物的呼声。“非乐”的“乐”,不是“音乐艺术”的“乐”,而是“享乐”的“乐”。“非乐”就是反对侈奢享乐的生活方式。“是故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非乐上》)这种思想可以补那些堂而皇之口号的偏失。毫无疑义,城市和国家作为人的群体存在的场所需要形象,艺术活动也是人类精神所需要的,墨子简单的否定有其平民主义狭隘性的一面,但是,它对于过度膨胀的贵族主义倾向是一种针砭。尤其在平民的基本物质生存条件也不能保障的情形下,它的思想更有批判性,更为可贵。当前,我们就面临这样的境况。一些地区有大量的失业工人、低收入家庭,农村九年制义务教学也难以保障,形象工程却富丽恢弘,这其中不损害了城市平民和乡村农民的利益?那些用上亿元人民币堆积出来的金牌,与数百万读不起书的孩子和家庭联系在一起,又怎么不让人想起墨子的这些思想。1998年,建筑学家张开渠看到长江洪水后灾区的困难,呼吁暂停建设国家大剧院,就让我们听到当代墨者的呼声。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当也应该以勤俭为原则,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吸取墨子“节用”、“非乐”的合理思想。
  《墨子》中还有《明鬼》和《非命》篇。《明鬼》讲“鬼神之有,岂可疑哉”,肯定鬼神的存在及其价值。《非命》则说:“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非。”否定天命的存在。两者似乎矛盾,其实也大有意义。墨子的这种思想,正是基于个体经验之上的合理认识。个体是有限的存在,宇宙世界则是无限的,因此个体的经验认识必然是有限的,还有广大的领域不能够涉及。显然,个体只能在经验能涉及的领域内讲“理性”,而经验不能涉及的领域只能求之“信仰”。“明鬼”说和“非命”说并存,就是解决这样的问题。前者肯定鬼神,是一种信仰,后者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理性精神。这种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也有启示。我们汉民族有发达的实用理性,但是缺乏崇高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帮助解决生命终极性的问题;而且,没有宗教信仰作为内核,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原则也缺乏制约力。这是汉民族文化的困境。刘小枫宣传西方的基督教精神,任继愈、李申昭显儒家的宗教性功能,目的都是想解决这个问题。由此看,由《明鬼》和《非命》的思想组合入手,探析汉民族文化思想的合理构架,也似不失为一条路径。
  另外如“尚贤”、“非攻”思想的现代价值,前人论之甚多,已成为世人的共识。当然,因为时代的局限,墨家思想也有一些需要批判的成份。例如“尚同”说,虽然本愿在于国家安定,平民免受社会动乱的苦难,但其方式很容易被专制主义利用,不符合现代民主社会的原则。但是,这一些是次要的。我们要建设新时代的社会政治文化,寻求合理的传统思想资源,墨家学说应该受到更高的评价。
发布日期:墨家 “民本”思想对于其不受统治者青睐影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墨家 “民本”思想对于其不受统治者青睐影响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不好有哪些表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