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提春节挂灯笼的习俗俗是哪个地方的?

小弟下个月要结婚,有些地方的朋友有去吃喜酒不给红包的习俗.我想提醒朋友们给红包,又不好意思直接问着要_百度知道
小弟下个月要结婚,有些地方的朋友有去吃喜酒不给红包的习俗.我想提醒朋友们给红包,又不好意思直接问着要
要是有一大半的人不给红包那小弟就真的伤不起了?有什么好的办法提醒一下朋友们给红包呢?到时要请160多人?
我有更好的答案
就说想吃他们那得土产了,让他们带点,这样说一般人都能明白吧。
这个是中国人都懂的礼节..不用提醒..你结婚当天办酒的时候.他们一来就会给的,,
你就说你给多少,听了的人自然就明白了
叫几个朋友隐晦的提醒下比如叫他们找那些人商量要包多少,当天再叫个朋友在门口见到来的就直接问你包多少……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喜酒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北京蓝麦天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工厂地址: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小白楼西路17号院
联系电话:&&&&&&
实体店:北京西城区天意新商城15-23号&
联系电话:010-
电子邮箱:
您当前位置:>
正文新闻动态
地方的习俗 大型灯笼
  中国人的节日有很多,端午节的由来以及习俗大家都应该知道,就带你再次去回温一下吧!
  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喂鱼、虾。
  大型灯笼知道还有很多地方会喝雄黄
  因端午节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则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
  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伸为「蒲剑」,可 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这就是大型灯笼为你总结的一般地方会做的事情,不知道你们当地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习俗呢?和我们一起分享吧!感谢你的阅览。温州乐清婚礼习俗 - 笑弥勒的主页
本文来源:浙江省乐清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结婚礼俗
&&&&&&&&&&&&&&&有钱摆阔,无钱生活。量力而行,方为上策
&&&&&出八字&&旧俗,男女末成年便由父母做主,凭媒议亲。媒人受男方委托,或主动征得男方同意,然后到女方出“八字”。所谓八字,即以天干地支配合记载生的年月日时,共八个字,故称。八字又称“年庚八字”,出八字又多用金柬帖子书写,故俗称“庚帖”。庚帖面页书“百年好合”、“五世其昌”、“鸾风和呜”、“琴瑟和谐”之类的吉语;内两页分别贴上红纸签条,左边的由女方写上“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旁写姓氏,右边的留给男方书写八字,以备合婚之用。写毕装入红纸封袋,外附红线穿连的生果子(即长生果,花生的别名)串和万年青枝、柏叶,用红头绳一并缚于封袋上。由媒人送交男方。但中下层社会的家庭就不那么郑重其事,大都取普通柿红纸帖,甚或仪用红纸条写女子单方的八字,也不装入封袋,更不外
附象征陛的吉物。
&&&&合婚男方收到庚帖后,在右边签条写卜“乾造某年某月某目生”,旁写姓氏,然后压在灶神前以候征兆。倘七日之内家中没有发生打破碗盏或争吵之类的不祥事情,就送请算命先生合婚。若双方八字有冲克,或女方命中无子,算合不顺;否则算合顺。合不顺,男方扯下自己的八字签条,原庚帖交由媒人退回女方:合顺,把双签庚帖由媒人送交女方进行复合,即俗称“回合”。回合称顺,原双簦庚帖义送回男方;不顺,只扯还男方的八字签条。但旧社会重男轻女.特别是下层社会的女方家庭,大都不要求回合。&
&&&&&踏亲&谓踏上其门而攀亲。凹合称顺后,若男女双方互不认识,便各自择定吉日,由家长在媒人陪同下前往对方看相貌、住宅,藉以决定联姻与否。习俗规定男方先去,如男方看了不满意。女方就不必再去。踏亲不能接受对方除清茶之外的任何款待,否则就认为表示同意。旧俗女方对男方的财产条件要求较高,即所谓媳妇娶“畚扫塘头”(喻穷苦),女儿嫁三层高楼。尤其是小家碧玉,往往恃貌抬高身价。
&&&&启帖&即小定。踏亲后,若彼此互相满意,男方便诹(z6u)吉举行“肩帖”。启帖由男方备办礼物送给女方。礼物一般是四样或六样,即松糕、生果子、百子糕、猪肉,六样的加黄鱼与面。但穷苦的家庭也有尽以生果子、百子糕两样为启帖礼物的。女方收受礼物后,除了留还少许松糕、生果子外,还要有朱红高脚碗、黄衣(即黄曲,取喻迅速兴旺发达)、荔枝、桂圆等作为回馈礼物,俗称“回盂”。事后,男女双方都向亲戚、房族、邻人、朋友等分馈“松糕头(“头”渎人声,喻数量少)、生果子,藉以报喜,并“宣布”男女双方巳联姻以免有媒人冒昧再来议亲。&&&&&定亲&又称大定。定亲的时间视男女双方的年龄和男方的经济状况而定,一般在结婚前一二年举行。先由媒人从中沟通男女双方的意见,议定财礼银和妆奁各多少,俗称“议聘”。倘女方贫穷,往往量聘金之人而为妆奁之出,故财礼银愈多,妆奁也愈厚。但毕竟如俗话所说,“养女赔钱货,不赔也赔条裤”,所以或多或少还是要赔的。有的女方家长为生计所逼,往往以“有钱嫁女,无钱卖女”的习俗逻辑吞没部分财礼银,致使女儿出嫁后受气不尽。至于那些暴发户为攀附女方的权势而联姻,则大都不至于斤斤计较经济方面的损失。
&&&&定亲之日,男方要随礼物送去两份龙风婚书,一份由男方家长填好给女方,另一份由女方家长填好带回给男方,俗称“填书”。定亲所送的礼物,较之启帖要多儿倍,除供女方购置妆奁的财礼银外,通常还有糖糕、糖金杏、大小龙风糕饼、麻糍、生果子、百子糕、猪肉、鸡、黄鱼、花蚶或蛏等食品礼物和衣料、毛线、手镯、戒指、耳环等戴礼物。食品礼物除鸡、黄鱼各一州外,其余都按一定比例采购,以便于女方搭配馈赠。礼物可装几担六格盒,多的可装几具“力盛”。方盛是用竹杠抬的食品柜,故大荆、芙蓉带称“杠盛”。礼物中数量最多的是糖糕,少的一百双,多达三百双,但也有以货币折抵一部分的。今农村女女抱女孩拍之就睡或止哭还念:“贺贺囡,糖糕值三百。”
&&&&男方央请亲戚、族人或朋友,由媒人陪同把礼物“升”(习俗遇红喜事讳抬为升)到女方。女方呜双声花爆三个以示迎接,午餐还在中堂设宴款待。女方对男方所馈的礼物,也有相应样数的叫盂,除了留还少量的各种糕饼外,还有江西瓷盏、双纱布和帽、鞋、袜(习俗并称“鞋袜头帽”)等。旧俗结婚,新郎官(新郎)、新儒人(新娘)都须穿双纱布制的夹袄,取喻夫妇双全和情意缠绵。定亲时,男女双方(女方为主)各门向亲戚、房族、朋友、邻人分馈礼品。受女方馈赠称‘吃嫁”,但只限于亲戚。馈赠礼品的数量按亲疏而定,俗谓娘舅、姑母最亲,都要馈以六样。故外甥女出嫁,舅父母要送双纱印花被;内侄女出嫁,姑父母要送方胜被单。除此之外,还要辅以别的礼物。这利回馈,俗称“送嫁”。而外甥、内侄娶亲,舅父母和姑父母都要送六样重盂。&&&&送日&&男方写具男女双方的八字,请拣日先生选择锯木(用于制作嫁妆)、合帐和迎娶的吉日书于红纸上,俗称“拣日纸”,连同六样礼品装于六格金盒内送到女方,俗称“送日”。送日的时间,一般都在结婚前一年。
&&&&上轿样&结婚前几天,男方要送给女方一担六样礼物,俗称“上轿样”。这六样礼物通常是猪肉、猪肝肚(一副)、鸡、黄鱼(各一对)、花蚶(或蛏)、面等,供女方办出嫁酒。女方在出嫁前一二个月内,凡喜庆有往米的“亲房份”,相继请酒,俗称送嫁酒。而女方在出嫁前一二天,也请堂房长辈吃出嫁酒。长辈吃后,都要赠送出嫁女子以偶数钱币的喜包,俗称待嫁包。
&&&&搬嫁妆&俗称搬嫁事或搬嫁资。结婚那天的上午,男方派人到女方搬取嫁妆。先是女方把嫁妆齐集中堂,或以红绿布带捆扎,或以小器叠饰大器,务求整齐美观。较大的器物,还都贴上红纸剪出的“喜喜”,并缚上万年青枝和柏叶。洞房席卷则以红布包裹,两端悬以红线系蒂的金橘,俗称子孙橘。尿盆、脚盂分别装于红绿苎布袋中,内放偶数钱币的利市包,作为提者的赏钱。但嫁妆往往留下几件不予捆扎,其中最主要的一件就是以被褥、枕头、毯等捆成的“幞衾”。褛衾必饰以红绿布带簇成形似蝴蝶、元宝、龙喷水、太子盔等的彩结,最惹观众注目。男方搬取嫁妆的行郎降临吃过汤圆后,裁缝、方木、圆木、髹漆、打铜、打锡等六局手艺工人向前道喜,各请行郎赏给利市包。于是争多论少,相持不下,结果由媒人或女方家长出为仲裁,才把未捆扎的嫁妆捆扎起来。
&&&&嫁妆分为四级。①间前面。仅供陈设洞房前半间,计有方木器类的衣橱、箱、桌柜、梳妆台、镜架箱、琴凳、扎花椅、大小长茶盘等;圆木器类的金盒、花鼓桶、脚盂、尿盆(或加罩柜,俗称尿盆柜)、汤兜、汤梁、拗兜、水桶、援纪桶、搋粉盂、饭斗、饭桶及量器“构”(斛,容五斗)、斗、“桶”(读入声,容五升)、升等;锡铜器类的锡烛台、锡瓶、锡酒壶和铜火盒(俗称火箱)等。②间底面。即问前面添一张床。
③上间面。即间底面添陈设中堂的锦屏、长堂桌、座钟、蜡烛台、八仙桌、果盒、太师椅、茶几等。④道坦面。即上间面添篾簟和铺设前庭的“地屏”等。嫁道坦面的极少,上间面也不多。一般富户嫁妆为间底面,中等人家嫁妆为间前面。嫁妆搬到男方后,即行陈设,并请两老双全、儿孙兴旺的利市翁婆铺好洞房床。
&&&&芙蓉一带的习俗,上午迎亲者和搬嫁妆者一同出发。新郎也由陪郎陪同各坐轿随往,向岳父母、岳祖父母等女方直系长辈拱拜,俗称“上门拜”。同时随轿去的还有媒人和掌轿人。在女方午宴后,新郎和陪郎先随搬嫁妆者回来。
&&&&迎娶&是日中午,男方第一次设宴,凡搬嫁妆者、迎亲者、亲戚、媒人等都被邀请入席,媒人坐第一席头位。但县东第一次设宴或在前一天晚餐举行。县东清北一带在第一次宴会之前,还在中堂举行收礼包仪式,即由一人收包,并唱报送礼包者的称谓和金额.由另一人登记。宴毕,迎娶人员准备好轿船等待出发。路近或路远而无舟楫可通的则抬轿步行。轿分四种,都是八角的。一种称灯轿,飞檐翘角,八面镂雕戏曲人物;外围为游廊式结构,上悬珠灯,内点红烛;顶为塔形结构。一种称花轿,八面浮雕戏曲人物;葫芦顶;伞形盖,周悬丝绦。一种称板轿,单珠顶,伞形盖;八面漆绘戏曲人物。一种称绿呢轿,上幂周帷都是绿呢,用于文明结婚。前三种习俗又统称“花轿”。此外,还有一种称青轿,和篼相似,两人抬,盛行于山区。县东还有一种轿,门用垂帘,俗称明轿。凡官绅小姐或富家女子,都坐灯轿或花轿,中下层家庭的女子多坐板轿。不论哪种轿,都由四人抬行。轿前有持彩旗、高灯的少年各二人;行郎若干人,但须是偶数。行郎都提灯笼,俗称行郎灯,其中兼提花缸埕(木制,外有漆绘,内装老酒)、金盒(内装茶叶、米、花爆)各一人。倘若用的是灯轿或花轿,大都还有细乐队,即俗称“吹打班”。至于媒人,西乡以徒步随行为常见。
&&&&花轿出发,鸣双声花爆三个。一路过来,遇有桥梁、巷口,都要撒茶叶和米。轿至女方宅前,内外双方都吗花爆。进入大门,轿停在堂前,彩旗、高灯分皑左右窗前,金盒和花缸置于中堂八仙桌上,迎娶者则在中堂分左右就坐。然后,女方以清水换取花缸中的酒,并向金盒添进茶叶和米。吃过汤圆,行郎向女方进递上轿包。若女方嫌包太轻,便声言不上轿。于是双方争多论少,往往由媒人出为仲裁。
&&&&是日,新孺人五更即起,以珠冠蟒袍(有专门的店铺出租。男方或在早一日由媒娘送至女方,或在迎娶时随轿带来)的打扮坐在谷桶上,足踏米筛,由一位未婚女伴帮她缝制花鞋,俗称上轿鞋,赶在天明之前完成,放在米筛中等待取用。缠足新孺人的上轿鞋,后跟帮上另外缝上一片布,俗称“鞋拔”,穿时可执此上拉。故俗谓临时匆促将事为“上轿系鞋拔”。天亮后,新孺人又请媒娘开额。晚上花轿上门,新孺人即在闺中沐浴更衣,梳妆敷粉。吃过上轿饭,身穿蟒袍,足着花鞋,头戴珠冠,并盖上一块红绸,即俗称遮头红,由两个童男童女举所执中贴满月形红纸的糠筛米筛和两个子孙满堂的利市翁婆手执红灯。各分左右掩护出闺房上轿,后面还簇拥家人和亲戚。新孺人一出闺房,母女俩在内外哭泣作声,以示不忍离别,并藉以退“凶星”。若新孺人父母不全或缺兄弟,则哭得更为伤心,在场者或为之泪下。此时堂上已燃起杉木枝叶,撒上食盐,火势旺盛,“噼啪”作声,俗称坍(tan)红。新孺人在中堂由媒娘执手导拜,即向外拜天,向内拜地。然后,行郎趋前启轿门,新孺人由兄弟搀扶上轿。若新孺人命犯“背灯”或“回禄”,迎娶时须离开住宅,就近在地盘外搭架盖簟以代闺房,在此妆扮毕,熄灯上轿。犯回禄者出嫁三年内不得归宁,否则,迷信者认为娘家必遭天火之灾。乐成镇习俗,新孺人临上轿前要饮一杯红糖茶,轿中要放进鞋栳一只。鞋栳内放稻秆桩两个、瓦两张、碗两只。待轿回男方,媒娘用红布袋装鞋栳,放在洞房床下,七日后撤去。再说花轿起升,双方都燃花爆、百子爆,并撒茶叶和米以退煞。花轿抬出后,女方随即关闭台门,俗称关风水。花轿经过的村落,若有人出来拦路摆轿取乐,按东乡习俗,掌轿人便以生果子和染红的鸡蛋向他们“买路”。习俗以为新孺人的妆扮形同神庙内的娘娘,若开口咒骂,被咒骂者必获祸。因此,新孺人对任何“恶作剧”都必须容忍,不得“口轻”。
&&&&花轿进入男家大门,堂上早已摆好喜案迎接,此刻又鸣放声花爆和百子爆,继则举行坍红。俗传新孺人带“轿煞”,故开轿门时,凡屋内的孕妇和生肖相冲的人都不得在场。尤其是芙蓉一带,所有男女老少都出屋回避,厨师还把菜刀扎入砧板后退出。在此之前,利市翁进洞房点燃喜烛。新郎官在当天请剃头匠剃好新郎官头,此刻又在洞房内沐浴更衣。之后,新郎官随两个手执糠筛米筛(中贴满月形红纸)的童男童女和两个手执红灯的利市翁婆出洞房到中堂。行郎趋前启轿门,媒娘扶新孺人出轿。童男童女和利市翁婆各举所执掩护新孺人到堂上,同新郎官并肩站立拜天地。然后,再掩护新孺人、新郎官踏着地上所铺的三条红绿布袋进入洞房。当新夫妇走过时再将后边的移到前边,俗称“接代”。袋、代同音。进入洞房后,新孺人由媒娘执手和新郎官行相拜礼。然后新夫妇在床杠上就坐,即俗称新孺人、新郎官坐床杠。有的新郎官故意迟坐,以便暗中拉坐新孺人的袍角.使今后不至于有河东狮吼之虞。有的新孺人也不让步,经媒娘再三规劝,才勉强先行就坐。接着,利市婆进汤圆,新孺人由媒娘代接。媒娘用汤匙兜了两个,从遮头红下送到新孺人唇边一沾,然后又为新夫妇互换两个,俗称“结缘”。圆、缘同音。
&&&&此时,在中堂大量供应汤圆。主人出来招呼在场看热闹的人吃汤圆。稍停片刻,夜宴开始,娘舅坐第一席首位。媒娘也从窗下桌屉中取出盛在高脚朱红碗中的十样菜肴(简称十碗),连同一壶酒、两个杯、两碗饭、两双箸,一齐摆到桌面上,请新夫妇在向窗的一方并肩就坐。媒娘斟酒,口中念念有词,并代新孺人举杯向新郎官示意互敬,然后从遮头红下递到新孺人唇边一沾。媒娘又代新孺人举箸夹菜.先在鲫鱼上一点,向新郎官示意共同取食,再从遮头红下送到新孺人的唇边。就这样把所有菜肴一一点过,俗称吃和同饭。吃毕.新夫妇回坐床杠。
&&&&夜宴毕,青少年客人纷纷进入洞房。当然,进来的也有年纪较大的同辈客人甚至长辈客人,正如俗语所说“洞房间里不分老嫩”。媒娘代新孺人泡茶,由新孺人掇去饮客,俗称喝新孺人茶。客人饮毕,新孺人掇着茶盘趋前收杯。客人故作刁难,执杯不还,要新孺人答己所问,或教她诵读戏谑性俚句。倘若新孺人是有学问的女士,则又出句要她属对。但不论读书与否,率多含羞缄口。相持既久,成为僵局,往往由媒娘从旁打圆场,以食品包或生果子串换回茶杯。
&&&&这种在洞房中向新孺人打趣取乐的事情,俗称闹洞房。通常都闹得很迟.经媒娘再三婉劝始勉强离去。有的客人出洞房时,还顺手带走一些重要用品,如梳、篦等,以待次日“勒赎”。
&&&&新夫妇吃过“夜厨”,撒帐就睡,但洞房花烛通宵不熄。就睡前,新孺人由媒娘帮助卸下珠冠蟒袍,并把珠冠放在“升”上,俗称“升官”。冠、官同音,隐含新郎升官或生子升官之意。
&&&&次日清早,新郎官一起床便由陪郎作陪,向父母跪拜或拱拜,以谢养育、教训、娶室之恩。新孺人吃过早饭,仍然以珠冠蟒袍的打扮.端坐洞房。女宾进来贺喜,小孩进来讨生果子。新孺人蟒袍内左右腋下悬有红绿苎布袋,内装染以红、黄、绿诸色的生果子。孩子们伸手来讨,媒娘即从袋中抓取一一递授。此起彼落,应接不暇。
&&&&上午举行拜堂仪式,俗称“相见”。中堂直排八仙桌数张,上供猪肉、长寿面、糕饼和果子等礼品。前桌还置锡烛台一对,围以红木桌栏.并披有锦帏;后桌还置盛以米的斗一个,插香以代祖宗灵位。上首设座位二,下首地上铺锦垫二。豪绅巨富,还在堂上设置锦屏,横悬锦幛。仪式开始,鸣花爆、百子爆,有吹打班的,还要奏乐。媒娘兼司仪。新夫妇并肩反身站在锦垫前,先拜六神,即长堂桌上所设灶神、财神、檐神、井神、白虎神、土地神的神位,再拜本家祖先。拜毕.请父母就上座,敬天地酒,受跪拜。然后,依次拜祖父母、干父母、舅父母、姑父母、伯叔父母等。上述长辈,倘不莅临,也须以虚位受拜,俗称“定位拜”。若新郎官是所谓读书君子,则必尊师重道,或请当地启蒙老师受拜。所有受拜者都赏赐新孺人以偶数钱币的红包.俗称“相见包”。相见包写上受拜者的称谓,并在仪式开始前放进桌上特设的红漆礼盘中。拜堂时,新孺人偕新郎官忽跪忽立,忽进忽退。新孺人自始至终由媒娘在旁执手导拜。因此,俗称做事外
行.一举一动都须别人指导为“新孺人拜堂,点一点,拜一拜”。仪式毕.新孺人退人洞房。
&&&&是日中午,第j次设宴,娘舅仍坐第一席首位。新孺人仍以珠冠蟒袍的打扮坐女宾席首位.但不举杯箸,只作奉陪,俗称“新孺人坐筵”。宴至菜出毕,堂前鸣放双声花爆、百子爆,新孺人离席和新郎官一起,将两只放在茶盘中的杯子斟满酒,由媒娘作陪掇至第一席敬酒。敬酒毕,新孺人退入洞房,卸去遮头红和珠冠蟒袍,换做裙袄、珠翠、钗钏的打扮,然后重回筵席,与女宾共同进餐。
&&&&这次宴会,还设专席让唱道情的“闹工班”与宴,并赏以红包。城镇及其附近各地,事先还发柬贴邀请,闹工班则馈以洞房席、洞房烛、百子爆和红包等礼物,而新孺人必赏赐他们价值加倍的红
&&&&宴毕,新孺人遣媒娘向“代家娘”(丈夫的母亲)了解轻重盂的担数,以便准备回馈的礼物,俗称“分下上”,即分馈下辈亲戚和上辈亲戚。按习俗,分下上礼物的样数要与送喜礼的样数相等,即重盂六样.轻盂四样.分下上的礼物通常有被单、衣裤料子、帽、鞋、袜、面巾、脚布、手帕、鞋面布、油皂等。
&&&&下午.亲戚纷纷挑着金盒回去。
&&&&亲戚去后,晚餐设宴专飨帮助办喜事的人,俗称“洗厨”,谦称“吃盘脚”。
&&&&第三日上午,媒娘引新孺人出洞房跟家人一一见面,还引她进“镬灶间”(厨房)拿起厨刀试切松糕,继又拿起“火管”向灶洞作吹火状,俗称试厨。媒娘至此任务完了,新孺人赏她日用品和利市包,新郎官赏她松糕、猪肉等食品和利市包,让她欣然满载而去。
&&&&望七日&&婚后第七日,新孺人的娘家遣妇女两人送剪刀、尺等女红用具到婿家,以便让女儿开始做针黹,并借此名义了解女儿的婚后情况,俗称“望七日”,又称“送铰剪尺”。&&&&会亲&旧时,婚礼大都择在十二月举行,至年初,新女婿偕新婚妻首次到岳家探望,俗称“会亲”,又称“回花”。新女婿除了拱拜岳父母、岳祖父母等女家直系长辈外,对岳家堂房长辈,也都登门拜年,并奉馈两个荔枝、桂圆的红封纸包。被拜的长辈都赏以偶数钱币的红包,俗称“待包”,其中岳父母的待包最重。岳家要在中堂设午宴款待新女婿(县西称新姊夫),并邀请堂房各户长辈或同辈作陪。新女婿要以利市包、面巾、油皂等赏赐厨师。
&&&&新孺人在百日洞房期满后,又往娘家过一个月生活,芙蓉等地也称回花。芙蓉习俗,期满回去时,娘家要送她童牛(雄的)童猪各一头,并各缠以红布带,俗称回花牛、回花猪。猪牛养大卖出的钱则作为新孺人的“私下银”。
&&&&再说,接新夫妇会亲之后,岳父要备办重盂同儿子到婿家会亲。倘岳父没亲生儿子,也必携准备过继的侄儿同去。婿家同样设午宴款待,并邀堂房长辈或平辈作陪。但婿家给未成年新舅的待包则须加倍。
&&&&大荆的婚礼分议聘、送日、迎娶三项。议聘即启帖,送日包括大定。议聘所馈的是年糕,不是松糕。而回盂除喜饼外,还有红鸡蛋。男方向亲友所馈赠的喜饼和红鸡蛋,俗称“定头”。男方谢媒,要备酒菜一席,并馈以鞋一双及媒金若干。结婚拣日,除结婚日期和做新娘衣、合帐、开额等的时辰外,还有新娘戴风冠或龙额的规定。迎娶之FI,年轻的亲友随轿至女家搬嫁妆,女家馈以红鸡蛋和毛巾等。新娘上轿带有内盛红米和红鸡蛋的小袋,如路上遇到别家的花轿,则双方必以红米相掷,以掷中对方为吉兆,被掷中为晦气。新娘出轿前,地上须铺好红地毯或红布。新娘由姑娘(丈夫的姐妹)陪同踏着红毯缓步进洞房。“脚勿落”,表示尊贵。新娘进洞房后,姑娘掇来甜汤圆,关好洞房门请新娘就食,俗称“甜蜜姻缘”。食毕,妇
女、小孩见洞房门已开,即拥入看新娘,讨喜果和红鸡蛋。稍过片刻.即行拜堂。拜毕,由男傧相和戚友捧果盒与龙风花烛列队旋“大团圆”三圈进入洞房,摆好果盒、花烛后退出。是晚开宴,先放坐筵炮,奏乐,新郎拜请娘舅就位。接着,各客人依次就坐,开始吃喜酒。酒宴共设四次,即结婚前夕的土地爷酒,结婚日早餐的发轿酒,晚餐的正场酒和次日早餐的落厨酒。山乡贫户,自称酒菜不丰为“菜头酒”。
&&&&结婚的当日晚上,堂前摆好八仙桌和果盘两只,请新娘到堂前坐好,亲朋戚友和左邻右舍,都来望新娘,凑热闹。有的念“果子经”,旨在表扬新娘美貌贤淑,并夹人风趣话,以讨喜果、红鸡蛋。主家拿出喜果盘,盛着红鸡蛋两只和糖果糕饼及红花生各若干。念者故意嫌蛋太少,要求增添。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直至加到满盘才止。过了一会,开始进洞房。主家备洞房菜一席,其中须有鲫鱼或鲤鱼两尾。于是,新郎新娘、男女傧相和戚友等排好队,并安排好新郎新娘坐对位,然后绕洞房三周入座,送洞房者念“洞房经”(贺词)。新娘点菜,送洞房者念“菜经”。如果是蛋糕,则念岳飞擒杨幺的故事。念后才动箸吃,边吃边猜拳,由新娘敬酒。就这样一直闹到天快亮,俗称闹洞房。新郎新娘和送洞房的人,事先都备好红包,即“菜包”,以谢厨师,并以“茶包”谢相帮。宴毕,又旋大团圆三圈.由送洞房者选出一人,拿喜果向新娘和洞房床掷去,边掷边念:“果子掷凤冠,生儿中状元;果子掷布帐,生儿做宰相”等贺词。关洞房门也念:
“关门落臼,明年来吃喜酒”(指生儿)。
&&&&次日,新娘拜见翁姑和亲戚长辈,长辈各赐见面钱。第三天.新夫妇至岳家“同门”,也称“望三日”,当日回来。次日,新娘父亲、兄弟挑着礼物(团子、馒头、鱼、肉)来回望,俗称“望囡”。&&&&2.不举行旧俗婚礼的结婚
&&&&童养媳&穷人怕将来无钱为儿子娶亲,便领养人家女孩.并说明长大后给哪个儿子做妻,俗称“新妇儿”(“儿”读入声),即童养媳。新妇儿长大后结婚,不举行仪式,只择个吉日彼此开始过夫妇
生活,俗称圆房。
&&赘婿&男到女家成亲称赘婿。有的人年老无子,又无侄儿可过继,或虽有侄儿而与兄弟不睦,不愿招侄过继,因而往往招进一个女婿。也有以自己年老,女大子幼,劳力不继,故招婿入赘,俗称扶舅婿;待儿子长大成人后,再令女婿自立门户,俗称拆婿。另有一种人是寡妇,她们膝下有年幼子女,堂上有自发翁姑,以致不忍离去再嫁,便在翁姑的支持下招人人赘,俗称坐家招夫。坐家招夫的入赘者在前夫的子女未婚嫁前,不得要求自行另立门户,且所出的儿子不得分享前夫的遗产,而入赘后所置的产业,则须与前夫的儿子
均分。赘婿不举行婚礼,但除寡妇坐家招夫外,其余进门时都由招赘者备办一二席喜酒,以飨媒人与主要亲戚。
&&&&再醮(jiao)&&寡妇再嫁之古称。县西称寡妇为“守寡老媵(ying)”,寡妇自称“单边人”。至于孀妇、嫠妇、未亡人(寡妇自称)等.都出现于读书人的书面语中。县西称寡妇再嫁为“转接”。旧俗,丈夫死后须守寡三年始可再嫁,否则必招致非议。迷信者不肯为寡妇做媒,怕获阴谴。寡妇再嫁不举行婚礼仪式,并在夜间进寺庙候娶。
&&&&生人妇&再嫁已婚仳离的妇人,不论生有子女与否,县西都称“生人妇”,贬称“大猫残”。大猫,称老虎。生人妇再嫁不举行婚礼仪式.或可在娘家候娶。
&&&&嫂嫁叔&妇人丧偶后转嫁给丈夫同胞兄弟或堂房兄弟乃至同宗兄弟,习俗都称嫂嫁叔。儿寡妇嫁给丈夫同胞兄弟,大都因夫家贫困,无力为叔娶妻;或已有子女所出,翁姑不忍让媳妇离开孙子。嫂嫁叔不举行婚礼仪式。
&&&&冲喜&翁姑或夫婿病危,往往请媒人说服女方,答应把婚期提前,草草成礼,俗称冲喜。也有翁姑已亡,延迟出殡,先娶媳妇过门,结婚的仪式或举行或不举行,然后脱去吉服,换上孝服参加送殡,俗称孝媳妇。倘是夫婿不幸病故,则须待守寡期满始可再嫁;若守节终身,则乡里称颂,载入县志,甚或受到立牌坊旌表。
&&&&接新妇&新妇即媳妇。女子未到婚龄,仪举行过启帖,而男子年龄较大,且无力负担婚礼中各项支出,遂央媒人要求女方同意提前从简结婚,俗称“接新妇”。男方所付的财礼银,仅供女方做几套粗布衣服.不置任何嫁妆。接新妇大抵在节日,不举行结婚仪式,过门时只分汤圆;有的也办一二席“淡水酒”(谦称菜肴不丰盛),以飨媒人和主要亲戚。
&&&&路头妻&旧社会,有的人因妻无生育能力,不能传宗接代,但家庭不大富裕,不能娶妾,或妻不同意娶妾,而且至民国时,娶妾也不是法律所能容许,故只得租用别人的妻生育,俗称“典路头妻”。妇人出典,须得丈夫同意。典路头妻都立有凭据,言明典金多少,并以生一胎为限。倘第一胎为女,还须续典,则须再行协商,另立契据。
  3、文明结婚 &&&&&辛亥革命后,传进西洋婚礼,时称文明结婚,曾在知识界风行一时。这种婚姻,排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男女双方自主,时称“自由恋爱”。婚礼不尚繁文缛节,减为订婚、结婚两项。订婚时,双方可互赠纪念品;结婚时,仅举行简单仪式。婚礼仪式设有男女傧相和司仪,奏西洋乐。证婚人立于上位,介绍人立于旁,男女主婚人和亲属分坐左右。新郎西装革履,新娘礼服拖地,分左右立于下位。先由证婚人致词,再由主婚人、介绍人、新夫妇依次讲话。然后新夫如交换饰物。并各盖章于结婚证书上。主婚人、介绍人、证婚人也各盖尊。最后由新夫妇行相见礼,礼毕赴宴。采用这种仪式的都是市镇上的知识分子,农村仍沿旧俗。
  革命婚礼解放初期,俗尚俭朴,结婚不举行仪式,时称“革命婚礼”。凡男女双方都在政府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或群众团体工作,结婚时由男女一方的工作单位,临时安排房间,让双方拼凑被褥就寝,就算做“结婚仪式”。女方不置任何嫁妆,男方也不办酒席结婚后,双方各自请本单位的同事吃糖、喝茶。农村的基层干部和群众.也都群起仿效。
  旅行结婚 男女双方向当地政府办过结婚登记手续取得证书后,在婚假期中外出旅游,同时开始过夫妇生活,时称“旅行结婚”,这是“文革”开始以后新兴的结婚形式。旅行结婚的目的,或为避俗省钱,或为游山玩水,或为探亲访友,或兼而为之。旅行回来后,大多只分糖果,或兼办一二席喜酒.以飨至亲良朋。但也有仍然大摆酒席,遍飨送喜礼者。
  今俗结婚男女双方原来相识或不相识而承别人从中最合,经过多次碰面互相取得了解后,双方提请父母同意,举行订婚。订婚由男方备办礼物送给女方,通常有松糕、喜糖、喜饼、生果子、百子糕,有的还加黄鱼、猪肉等。礼物的数量很多,仪喜糖一种,就有达两百斤以上的。凡亲戚、朋友、同事都分馈喜糖、喜饼、百子糕、生果子,并装在印有龙风和“喜喜”的尼龙袋巾。旧俗启帖、定亲的繁文缛节虽已废除,但今俗的奢靡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财礼银的金额,步者四五千,多达几万元(注:今又增至十多万元)。手镯、戒指等饰物,从过去的银质升到金质,现在还普遍增添金项链、金手镯。至于衣裤料子,则以时髦和高价者为标准,却不问质量如何。结婚前,男方要雇木匠制作或向商店选购橱、桌、椅等木器,即所谓“洞
房间底”,陈设于房中。今涮房问底不断升级,橱由两门橱发展到三门橱、组合橱。缝纫机、洗衣机、收音机、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扇、电冰箱、电饭锅、自行车乃至摩托车(注:今已有嫁轿乍者)等,
已成为先富者的女儿不可或缺的嫁妆。也有未富者的女儿,怕以寒酸见讥,群起仿效,竞不顾父母的负担。
&&&&结婚那天,新郎穿戴一新,先由陪郎陪同随搬嫁妆者到女家,逢人就递给高档香烟两支,受者必口称“双全”、“贺喜”以答谢。有的女方设午宴款待,兼称出嫁酒,凡送嫁礼的亲戚朋友,都被邀请入席。席上新娘献喜糖,新郎献高档香烟。嫁妆搬去后.新娘沐浴梳妆,穿戴一新,由父亲、兄弟、姊妹和未婚女伴即所谓陪姑二至四人陪同,按路程远近和交通条件不同,或坐船,或坐轿车至男家。晚上,男家设喜宴,先富者有达数十席之多。新郎的大母舅坐第一席首位。新娘的父亲坐第一席上横头左位(座向),兄弟则从第二席起依次坐首位。宴至菜出毕,堂前开始鸣花爆、自子爆,新娘离女宾席首位与新郎一起,由陪郎、陪姑陪同,依次到各席敬酒。今俗结婚,凡盟兄弟、要好朋友,除送钱币喜包外,还兼送花爆、百子爆、焰火,
鸣放时间往往达数分钟乃至一小时之久(今已禁止)。宴毕席散,婚礼结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结婚习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