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时受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思想影响深远

发信人:&junmeng&(圆觉),&信区:&Wisdom
标&&题:&北宋改革思想家--范仲淹2
发信站:&BBS&水木清华站&(Fri&Apr&16&11:41:31&1999)&WWW-POST
标&题:&北宋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冬天,宋朝西北边境局势突然紧张起来,原本臣属大宋
居住在甘州和凉州(今甘肃张掖、武威一带)的党项族首领元昊自称皇帝,建国号大
夏,并且把国内15岁以上的男子都征发为兵,沿宋朝边境部署了十万人马。面对西夏的
突然挑衅,宋朝措手不及,朝廷内有的主攻,有的主,吵成一团,宋仁宗也举棋不定,
莫衷一是。边境上就更狼狈了,由于三十多年无战事,宋朝边防不修,士卒未经战阵,
平常又缺乏训练。步兵携带武器和口粮,走几十里地就气喘吁吁,骑兵中有的不会披甲
上马,射出的箭在马前一、二十步就落了地。带兵的将帅也多是皇帝的亲戚故旧,根本
不懂军事,再加上将领更换频繁,军纪松弛,宋军以如此弱的战斗力如何对付咄咄逼人
的西夏军队?
&&&&1039年,西夏军队进犯宋之边境,次年正月,元昊大军进逼延州(今陕北延安)。
延州一带地阔寨疏,兵力薄弱,又是夏军出入的必经之地,元昊早就想拔掉这颗钉子。
当时延州的知州范雍是一个志短才疏的胆小鬼。他一听说夏军来犯,吓得紧闭城门不敢
出战,忙遣人去调援军。不料元昊早巳在延州附近的三川口设下埋伏,援军刚到就陷入
重围,死伤甚众,紧接着一面包围延州,一面将延州以北的36个寨堡全部荡平,最后延
州指日可破,范雍束手无策,只会躲在城中祷告神佛保佑,幸亏这时纷纷扬扬下起鹅毛
大雪,元昊怕被风雪困住,匆忙撤兵而去,延州孤堡才未陷落。
&&&&在这样严重的局势面前,宋仁宗想到了范仲淹。将他召入朝,恢复了天章阁待制之
职,让他出任陕西路永兴军的知军州事(今陕西西安一带),后来,宋仁宗任命夏竦为
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全面统筹边防,任命范仲淹和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
分别负责&&延路(西北军事区划之一,治所在今延安)和泾原路(西北军事区划之一,
治所在今甘肃平凉)。这时的范仲俺已经52岁了,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
发,但是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范仲俺风尘仆仆来到处境最险恶的延州时,呈现
在眼前的是战争给宋朝和边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到处是断壁残垣,茅庐草舍被焚烧成了
废墟,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少数留下的也是无衣无食,无家可归,有家难回,范仲俺
的心情十分沉重,当即写下一首《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他发誓要像当年东汉的窦宪击破匈奴登燕然山勒石纪功而还那样,保卫边疆,让百
姓安居乐业。一连数日,范仲俺不停蹄地视察&&延一带地形和边防守备,听取守边将士
的意见,视察归来,便废寝忘食地谋虑对付西夏的战略方针。范仲俺认为,宋军人数虽
多,但缺乏强将精兵,战斗力差;西夏军人数较少,但兵精马劲,战斗力强,加上西夏
境内山川险恶,沙漠广袤,其都城又远在黄河以北的兴庆府(住院要夏银川市)。所
以,宋若兴兵深入,粮草辎重的运输,绵延百里,很容易遭到敌骑截击,一旦粮饷接济
不上,就有被歼的危险,不宜采取深入敌境大举进攻的方针。但是,夏国经济力量薄
弱,粮食不足,绢帛、瓷器、茶叶等都需从宋朝输入,这又是它的致命弱点。只要宋军
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努力修固边城,进行经济封锁,同时精练士卒,在夏军大举进攻
时,扼险坚守,这样西夏军无隙可乘,锋芒受挫,西夏军屡屡穷兵黩武,无功而返,本
国的经济就会十分贫乏,军队的斗志也会逐渐消失,到那时就可迫其讲和了。范仲俺根
据以上分析,向朝廷提出了一整套以防守为主的御夏方针。这是一个符合客观情况的战
略决策,但是当时却被不少人认为是怯懦的表现,就连与范仲俺交情很深的韩琦也不能
理解。韩琦主张坚决进攻。他向朝廷提出:“宋军拥二十万重兵,只守界濠,这么怯
弱,自古未有,长此以往,士气都要丧失光了。况且兴师以来耗资太大,再拖延下去,
国家经费更加困难,故应该集中各路兵力攻打西夏,速战速记。”两种主张报到中央
后,急于求成的宋仁宗采用了韩琦的主张,命令韩琦和范仲俺同时出兵。范仲俺感到这
样做太危险,连上三表反对,但都无效。他只好请求留下&&延一路作为将来招纳西夏之
用,宋仁宗勉强答应了。
&&&&庆历元年(1041年)正月,陕西主帅夏竦又派尹洙去延州说服范仲俺出兵,范仲俺
仍然执意不肯。尹洙见他坚持已见,不禁叹息道:“范公这就不如韩公了,韩公曾说过
:‘大凡用兵,当置胜败于度处’。”范仲俺一听,立即反驳道:“大军一动,关系万
人性命,竟可置胜负于度外吗?金不敢苟同。”韩琦得知劝不动范仲俺,便贸然决定泾
原一路自行出讨。他调集了镇戎军的全部人马,又临时召募了1800名壮士,全交给副将
福率领,出兵后,任福及诸将轻敌贪功,被一小股佯装败退的夏军引诱,脱离了原定的
行军路线,深入追击,当人困马乏的大军行至六盘山南麓的好水川口时,突然鼓角声大
作,伏兵四起,宋军陷入了元昊的埋伏圈内,经过一场血战,任福等诸将战死,死伤万
余人,仅千余人力战逃脱。之后,元昊兵指渭州(即今某肃平凉),但不迅速前进,以
免孤军深入,被对方切断后路,夏辣见西夏示弱,就命驻渭州的宋军主动进攻西夏军,
结果元昊看准地势,将宋军围困在定川砦,断水放火,宋军全军覆没。定川砦战后,元
昊大军便无所阻拦地直抵渭州,焚掠后还军。
&&&&好水川和定川砦的惨败,证明进攻方针难以收效,迫使宋仁宗放弃了进攻方针,改
而采取范仲俺的守策。战略确定以后,还必须有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它的实行。于是范仲
俺推行修固边城、精练士卒、招抚属&&等相应的措施。
&&&&修固边城就是在宋夏交界的前沿阵地修筑寨堡,建立军事据点。范仲俺的部下种世
衡建议,在延州东北二百里古宽州的故垒上筑城。这里地处要冲,右可屏障延州,左可
得到山西的粮食,北可以进图银、夏二州。范仲俺采纳了这个意见,派种世衡率兵前去
修筑,夏兵来争,种世衡就一边作战一边抢修。城内缺乏水源,他出重金奖励凿井,终
于从地下150尺处冒出了清泉,于是取名为清涧城。种世衡又大兴营田,一年收获粮食
近万石,补充了军粮;又募商贾通贸易,经济上逐渐充实起来。同时,鼓励军队练武习
射,把银钱当靶心,谁射中就赏谁,自此人人能射,终于使清涧城成为延州北面一个坚
固的军事要塞。在范仲俺及其后任的努力下,不仅修筑了新的军事据点,而且还先后修
复了永平、承平等旧寨12处;召回附近逃亡的蕃汉人户,开辟营田数千顷,恢复了农业
生产。考虑到当地百姓远路输纳赋课,过于劳苦,范仲俺还奏请将&&城县升建为军一级
的行政单位,让河中府、同州、华州的中下等户,就近送缴课税。在春夏季节,则调
延兵马来&&城这里,就近购食军粮,可以节省3/10的买粮开支,还不算别的减省。经济
的恢复和军事力量的加强,使延州及周围附近的寨堡十分巩固。夏军私相告诫说:“别
想打延州的主意了,现在的小范老了(指范仲俺)胸中有数万甲兵,不像大范老子(指
范雍)好欺负。”&&&&范仲俺的主张又推行到陕西沿边各路,没过几年,宋在延州与庆
州间修筑了大顺城,在环州和镇戎军间修筑了细腰城和葫芦泉诸寨,打通了各州之间的
道路,摆脱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一方有警,各方应援,宋军的防守能力大大地加强了。
&&&&精练士卒,就是采取各种办法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宋朝皇帝的诏旨中曾规定了各级
将领统率军队的数目,若遇敌侵犯,地位低的军官就带军队先行出阵抵御。范仲俺说:
“战将不选择适当的人,只以官阶高低作为出阵先后的标准,这是自取失败的办法。”
于是,他认真检阅了延州的军队,淘汰了一批怯懦无能的将校,选拔了一批经过战火考
验的有才干的人代替他们,他又淘汰老弱,选择18000名合格士兵,把他们分成6部,让
每个将领统率3千人,分别予以训练,改变了过去兵将不相识的状况,临战时根据敌军
多寡,调遣他们轮流出阵抗敌。范仲俺又积极召募士兵,因为原来守边的大都是从内地
调来的已经腐化的禁军,这批人既不耐劳苦,又因久戌思乡,斗志不高,而从本地人民
中召募士兵,熟悉山川道路,强悍敢战,又因保卫家乡,斗志较强。精练士卒,提高了
军队的战斗力。此外,范仲俺能以身作则,将士没喝上水他从不说渴,将士没吃上饭他
从不叫饿,朝廷赏赐给他的金帛都分发给将士。范仲俺赏罚分明,奖励勇猛杀敌的士
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将领,对克扣军饷的贪污分子则当众斩首,毫不留情。这样,在范
仲俺的率领下,西北军中涌现出许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又训练出一
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招抚属&&就是大力争取宋夏交界的少数民族--&&族。在沿边横山一带散居着不少
族部落,由于力量单薄,他们在宋、夏间持观望态度,有的曾投靠西夏,为元昊作过向
导。范仲俺一方面筑堡立寨,切断他们与西夏的联系,并用兵保护他们的安全;另一方
面竭力招抚他们,&&族酋长来见,范仲俺屏退卫兵,亲自接入内室,推心置腹相谈。
族人亲热地唤他“龙图老子”(当时范仲俺的职衔是龙图阁直学士)。对受战争损害的
族人民则拨给空地,发放粮食、农具等帮助他们恢复生产。这一政策更受到&&族人民的
拥护。这样,&&族部落纷纷归附宋朝,担任宋军的向导,并出兵助战,有力地支持了宋
&&&&通过实施以上的措施,扭转了宋朝被动挨打的局面,使已经破坏的边防重新又巩固
起来。边境上流传着一首歌谣说:“军中有一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
一范(仲俺),西‘贼’闻之惊破胆。”而西夏境内由于长期用兵,物资奇缺,物价飞
涨,百姓怨声载道,无力战争。这样,双方从庆历三年(1043年)开始议和,到庆历四
年正式达成和议。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
※&来源:·BBS&水木清华站&bbs.net.·[FROM:&210.32.146.100]&
& NewSMTH.Net. The Selene Project.【doc】简论范仲淹的思想言行及影响思想,意义,试论,DOC,范仲淹,言行,】试论,言行..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doc】简论范仲淹的思想言行及影响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范仲淹忧患意识的现实意义
忧患意识不等于杞人忧天,亦非悲观绝望,而是一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积极开拓的哲学智慧,它实际上是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人类对宇宙、社会和人生及其关系中各种危机现象的本质认识、价值诉求。
  忧患意识不等于杞人忧天,亦非悲观绝望,而是一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积极开拓的智慧,它实际上是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人类对宇宙、社会和人生及其关系中各种危机现象的本质认识、价值诉求。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在上占有重要地位,曾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锐意进取,建功立业,今天它同样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范仲淹的忧患意识统和了中国传统中的易学、、道学和,特别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通
  范仲淹生活在内忧外患、昏暗腐败的北宋王朝,自幼丧父,寄人篱下,家境贫寒,划粥断齑,深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至理,他常言:&士当先天下而后个人&,&慨然有志于天下&。踏入仕途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的范仲淹始终坚持其在朝则以&至诚许国&,受贬则&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的处世之道。
  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具有十分丰富的传统思想文化资源,它统和了中的易学、儒学、道学和佛学等。他极为重视易学,特别是其&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通思想,将之视为其忧患意识和新政主张的重要理论根据。据记载,范仲淹泛通&六经&,尤长于《》。他自己的诗作也提及其&忘忧曾扣《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居安夷以思危乱者也。&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儒学也具有丰富的忧患意识。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又说:&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同样,无论是之学,抑或是道教之学,都成了范仲淹忧患意识的重要思想文化渊源。范仲淹引证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富,我无事而民自朴。&&范仲淹护持寺庙,参拜菩萨,交游高僧,挥毫作序,已将佛禅忧乐圆融,荣辱不惊,悟在当下,无修之修,明心见性的人文精神完全融入到自己的忧患意识之中。他说:&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的忧患意识蕴藏着五个层面的内容和两个方面的重要特质
(责任编辑:蒹葭苍苍)
------分隔线----------------------------
相关文化资讯
点击:82 评价:0
点击:278 评价:0
点击:246 评价:0
点击:243 评价:0
点击:236 评价:0
点击:236 评价:0
点击:222 评价: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范仲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