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十四村村哪里有卖种子公司

中山坦洲十四村哪里有招临时工的
中山坦洲十四村哪里有招临时工的
因本厂现处于淡季放假十五天,所以本人想找一份在中山市坦洲镇十四村的临时工或钟点工,求答案…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临时工木工
想找一份临时工做
什么都行只要给钱行本人男26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广东领域专家访甘南兴十四村
“南有华西村,北有兴十四”,这是黑龙江为宣传这个典型而给予的宣传定位,遗憾地是自己在黑龙江工作时关注不多。日早从哈尔滨乘火车到齐齐哈尔,再坐汽车到兴十四村,看看黑龙江的农村改革典型到底是什么样子。
兴十四村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临内蒙古自治区,在甘南县城东南17公里处。1956年从山东大面积移民到此。由兴一村、兴二村等等按序排列至十四村。
从齐齐哈尔到兴十四没有时间方便的汽车,我只好到双河农场转车去兴十四。这是双河农场最早房子一角
双河农场与兴十四村接壤,是北京劳改局建立。农场一带生态环境建设得比较好。
&&&&&&&&&&&&&&&&&&&&&&&&&&&&&&
双河农场一带绿化带
&&&&&&从双河农场到兴十四村约5公里,走近兴十四村,是一个独立建筑群落。
&&&&&&&&&&&&&&&&&&&&&&&&&&&&&&&&
村子的正门口
&&&&&&&&&&&&&&&&&&&&&&&&&
居民住别墅是村子的一个亮点
&&&&&&&&&&&&&&&&&&&&&&&&&&&&&&
纵向看别墅
&&&&&&&&&&&&&&&&&&&&&&&&&&&&&&&&&
别墅的空间地带
&&&&&&&&&&&&&&&&&&&&&&
村子有村子有乳品厂
&&&&&&&&&&&&&&&&&&&&&&&&&&&&&&&
村子有饲料厂村子有食品添加剂厂
&&&&&&&&&&&&&&&&&&&&&&&&&&&
村子最早的建筑有一个科研所
&&&&&&&&&&&&&&&&&&&&&&&&&&&&&&&&&&&&&
在村外有一个空心砖厂&&&
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是付华亭。在这里党的领导体现得也十分明显。村子建设带有付华亭的强烈印记。在从双河农场通向村子的方向有富华制药厂、其他企业名称或者是以“富华”或“华亭”命名了。
从兴十四到甘南生态带
&&&&&&&&&&&&&&&&&&&&&&&&&&&&&&&&&&&&&
站在甘南县商业中心位置
&&&&&&&&&&&&&&&&&&&&&&&&&&&&&&&&&&
&&&&匆匆一行,提供很多思考。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该如何进行?是从农民居住进行吗?当然农村有好的建筑能提高生活质量与提高农村知名度与自信心,然而,由于远离都市,人口少,这些建筑是不增值的,也很难吸引外地人来到这个村子买房。所以,将农村房子建设成楼房或者是别墅没有提倡的必要,应是顺应农村居住市场需要发展的。二是兴十四村整体建筑布局与产业布局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向,从粗放农业向集约化发展,向工业化发展。但这里主要是农业地区,距离中心城市还非常远,其经济基本上是以农业为主,居民还是以种地、出租土地为主,工业虽有思路、有方向,但还属于初步发展阶段,参观的几个工厂基本上属于示范性工厂,还没有发挥工业化发展的主导性作用。三是即使体现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向,但旅游业还是没有做起来,虽有党政参观团进来,但还不属于旅游范畴。旅游业在这里勃兴还需要配套市场成熟起来。
该怎样评价兴十四村?亮点主要是通过市场手段完成了居民住宅的改善,提升了人们生活质量,为新农村发展指出了发展方向,但在距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还很远,人口不多的农业地区如何向工业化迈进还须做长时期的探索。兴十四村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我的文字应和兴十四村自己编写的宣传材料对着读。
附:兴十四村自己编写的宣传文字:
&&&&&&&&&&&&&&&&&&&
一、前言版
兴十四村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甘南县城东南17公里处,西临内蒙古自治区,是1956年由山东临沂地区移民组建起来的移民村。目前全村幅员3.3万亩,其中耕地1.68万亩、树林1.13万亩、草原4000亩;198户、956口人。
  几十年来,兴十四村人在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的带领下,在没有任何优势的偏僻荒野,建设起了高标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全村拥有35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10亿多元总资产;2005年全村实现总收入6.5亿元,人均收入实现1.36万元。集农、林、牧、机、加、旅游和房地产开发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黑龙江富华集团,被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同志评价为“南有华西村,北有兴十四”。黑龙江省委书记钱运录同志说兴十四村是“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典型,黑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杆”。
二、生产发展版
  (农业部分)多年来,兴十四村坚持不懈地发展现代生态高效农业,全村基本实现了“六化”。即耕地实现了机械化作业。目前,全村已购置装配大型拖拉机29台、农机具480多台(套)、运输车48辆,全村种植业从种到收就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农田实现了节水喷灌化。兴十四村积极用工业反哺农业,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到1995年全村耕地就全部实现了节水灌溉,节水灌溉覆盖面积达100%。农作物种植实现了良种化。全村积极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生产,与科研院所联合,全面推广了优质高产品种,良种率达到100%。土地实现了集约化经营。全村1.68万亩耕地由18人承包经营,全村仅有2%的农民从事种植业生产,98%的劳动力进入村办企业上班,基本完成了农业生产向工业化管理的转变。牧业实现了专业化养殖。全村建设大型集体牧场2处,奶牛饲养量达到1500头,生猪存栏2000头,实现了专业化养殖。林业实现了生态化建设。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付华廷和村干部就带领村民栽树、护树,全村已累计造林1.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2%,总价值3亿多元,成为村里的一座年增值千万元的“绿色银行”,被联合国/北北合作组织冠名为“国际生态产业示范基地”。
  (工业部分)几十年来,兴十四村立足本地资源,大搞资源深加工,就地增值,形成了农业围着工业转,工业围着市场转,工业反哺农业,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早在1985年,就建起了日处理10吨鲜奶、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家村办乳品厂,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1989年,建起了年产600吨的甜蜜素厂。1994年,建成了年生产能力6000吨的柠檬酸厂和一座年产5万吨的节粮饲料厂。进入21世纪,又兴建了了齐齐哈尔淀粉糖厂,扩建改造了柠檬酸厂进行扩产改造,使企业年生产能力由原来的6000吨提高到10000吨。为了不断增加富华集团的实力,先后成功引进了万向集团、北京绿丰公司等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成功收购了北京德农种业公司、黑龙江省种子公司、齐齐哈尔林机厂等企业,成立了黑龙江富华建筑公司、黑龙江富华绿化工程公司等一批企业,走出了一条低成本扩张、高速发展之路。在资本运营过程中,于2002年9月成立了由黑龙江富华集团作为第一股东的华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上海A股成功上市,当年发行4000万股,募集资金1.4亿元,成为黑龙江省第一家农业板块上市的股票。富华集团已于2004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目前,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着眼,兴十四村正积极规划建设中国富华国际生态产业园。园区首期已经成功引入了国际投资集团、联合国生态安全科学院、日本中日友好生命科学JBC研究中心和日资企业大连吉本庄有限公司等国内外多家投资企业和科研院所,进驻并开工建设了150万吨玉米精深加工、富华生物药业、JBC生物菌饲料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创利润7亿多元,实现税金1亿多元,安置农村劳动力3600多人。
  (三产业部分---以旅游业为代表)。近年来,兴十四村围绕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游、工业游、拓荒文化游,开发了“农家乐”等农家文化乡土人情游旅游项目,兴建了平方米的三星级宾馆。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和客商纷至沓来。2004年兴十四村被评定为国家级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和客商10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
三、生活宽裕版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农民生活条件和环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2年以来,兴十四村在1981年全村实现住房砖瓦化、楼房化的基础上,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136栋花园式单体别墅,使80%的农户在世纪之初住上了别墅。有线电视、光缆程控电话及宽带入户率达到了100%,集中供水、供热,物业管理等各种服务配套到位,部分村民还买了小轿车。
 四、乡风文明版
  兴十四村坚持把倡导文明新风、创建和谐新村作为全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到了两手抓、两手都过硬。成为远近闻名的无上访告状、无赌博、无信教、无不赡养老人、无刑事犯罪、无盗窃及被盗现象、无打架斗殴、无计划外生育、无邻里纠纷、无封建迷信活动的“十无村”。1999年,兴十四村就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2005年,又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在街道两侧和花园别墅区安装了12000延长米的路灯。
  建设了1100平方米的村级文化宫,建成了东北地区唯一一家村级无人值守的3.5万伏变电所。
五、取得的成绩和获得的荣誉版
  几十年来,兴十四村在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取得很多成绩,党和政府也给了他们很多荣誉。
  自70年代以来,先后得到各级表彰奖励100多次,1979年受到国务院嘉奖,1994年村党支部被省委命名为“奔小康红旗村党支部”,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2004年被中央文明委评定为“全国生态建设文明村”,同年被国家评定为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被联合国/北北合作组织评定为“国际生态产业示范基地”,被联合国机构确定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佳范例”,同年还被中央文明委评定为“全国文明村镇”,200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村党总支书记、黑龙江富华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付华廷同志,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多次被各级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乡镇企业家等荣誉称号;先后当选为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省人大代表,第四、第五届省委委员,党的十六大代表;2002年被评为全国农村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层干部标兵,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的亲切接见。2005年,被联合国/北北合作组织和《世界政治论坛》委员会授予“推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奖”,同年被国家评为“共和国经济建设功勋人物”,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评为“黑龙江十大改革风云人物”。2006年,被黑龙江省委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被国家评为“十大中华经济英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闯关东不改临沂本色 沂蒙精神缔造的北大荒奇迹
发布时间:: 10:08:00
  人民网临沂8月16日电 半个多世纪前,一批来自沂蒙老区的拓荒者,发扬沂蒙精神,扎根北疆荒原。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在“头雁”付华廷的带领下,苦干、实干、巧干、拼命干,不断创业、创新、创造新辉煌,打造出一个各业兴旺、人民幸福、和谐富美的“龙江第一村”。一曲荡气回肠的拓荒人之歌,令人震撼……
  盛夏时节,我们慕名寻访兴十四村。
  从齐齐哈尔市向西行车约100公里,看到一块高悬的“富华国际生态产业园”招牌,就进入闻名遐迩的兴十四村了。
  天空湛蓝,空气异常清爽。汽车沿着兴十四村宽阔的富华大街驰行,两旁闪过一幢幢花园式别墅、白玉色的办公楼和奶黄色的公寓楼,与其他城市一样,都是政府机关、沿街商店或居民区,不同的是个个设计精美,尤其是在居住区的广场,一头挺背低首的拓荒牛更是生动别致,不远处“让父老乡亲过好日子”九个大字镌刻在一块石头上,迎着日头,闪闪发亮。同行的村干部马洪军说,这是兴十四的“村魂”石。
  兴十四村面积4.2万亩,其中耕地2.4万亩、人工松林1.5万亩,人口10000多人。兴十四村实行村企合一,村办的富华集团拥有35家企事业,总资产18.1亿元,2012年总收入15.2亿元,利税8800万元;2012年人均纯收入6.58万元,比富庶的长三角、珠三角农民还富裕。
  兴十四村光环缠绕,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受到国家、省、市各级表彰奖励500多次。1979年受到国务院嘉奖;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兴十四村的富华集团200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富华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付华廷,先后当选为第五、六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代表,多次被授予全国农村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层干部标兵、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共和国经济建设功勋人物、全国乡镇企业家终身成就奖、全国生态文明十大楷模、全国三农模范人物等荣誉和称号,受到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鼓励……
  步入“兴十四展览馆”,我们仿佛走进57年前那片荒凉广袤的荒原,听着那一声振聋发聩的呼喊:“让父老乡亲过好日子!”与勒紧裤带、白手起家的沂蒙垦荒者一起,挥铁锨、睡草棚、迎风雪、战洪灾、整土地、广造林、办企业……当我们了解了原生态的兴十四村和它走过的艰难创业路程,就愈发感到“奇迹”二字的分量之重了。
  苦干!党员带头把根扎
  兴十四村,原属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兴隆乡一片渺无人烟的荒原,从东向西数,打一个木橛子叫“兴一村”,再打一个木橛子就叫“兴二村”;“兴十四村”,就是第十四个木橛子。
  1956年春天,山东沂蒙老区来了438个闯关东的移民。这些从当时的临沂洪瑞区和汤河区五六十个村子来的沂蒙儿女带着上级对兴十四是“大片富饶的黑土地,拖拉机耕种,都是电气化”的美丽描述,满怀憧憬,被马车拉到临沂县,上汽车送到兖州,再坐闷罐车,七天七夜后到了齐齐哈尔。 一人发了一床薄棉被,三个面包,卡车送他们到甘南县城。再用马车从从甘南拉到到兴十四。终于踏上了这块让人“神往”的土地,可眼前的一切让他们呆若木鸡。
  第一代拓荒人、81岁的张维良老人向我们追忆起当年的情景,感慨万千:“来的那年,我刚24岁。那时的兴十四村,就是个大荒原,见天刮冷风,不知道啥时候就起雨。住的地方就是用玉米秸和高粱秆搭成的草架子,483个人挤在6间草架子里,头碰头、腿通腿地睡觉,第二天起来沙土落了一身。”
  承诺的美丽图画成了海市蜃楼。是留是回?大家争执得面红耳赤。最后,8个共产党员把拳头高举过头,向着这片从未开垦过的处女地喊出了心里话:留下来!他们带领着亲朋好友、大人孩子共36人留了下来。因为有了他们,1956年的春天,兴十四这个婴儿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诞生了。年,又相继有92名投奔亲友的临沂移民来到兴十四村,这128人成了兴十四村第一代“拓荒者”。
  艰苦开荒,艰苦创业。没有牲口,人拉梨;没有住房,挤草架子;吃的是高粱渣子、冻土豆、豆角皮,甚至外出要饭、挖野菜。
  那时才9岁的付华廷细脖子上支楞个大头,做梦都流着口水去拿锅里的窝窝头。他的母亲和村里所有妇女一样,把糠皮窝头给了男劳力,自己得了浮肿病,三寸小脚肿得穿不上鞋,更下不了地,走路都打晃。
  吃不上饭,付华廷就去邻村讨饭。一次饿得实在受不了,就从附近农场的马槽里抓了饲料往嘴里填。“饲料有毒啊,”社员拉他进屋,没有粮食,只能拿没掺东西的马料给他吃 ,付华廷一边哭,一边往嘴里塞。
  付华廷回忆说,最困难的时候,全村人的口粮只有用8斤玉米面混着甜菜渣、草根蒸出的240个窝窝头,那时候因为饥饿,全村几乎人人都得了浮肿病。但是,革命老区人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沂蒙精神,支撑着他们,凝聚着他们,逐步改变着这北大荒的面貌。
  拼命干!筚路蓝缕办农业
  从1956年到1972年,兴十四村前前后后迎来了12位村党支部书记,履职最短的不足1个星期。1972年,23岁的付华廷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付华廷的一把火就是要把乡亲们的劲头烧起来。在第一次社员大会上,他激动地竖起大拇指,环绕四周。“谁说咱们兴十四过不上好日子?我不信!大货齐心协力抱成团,憋足劲来干,不愁没好日子过!到那时候,咱们早上吃面条,晌午吃馒头,晚上吃大米饭。”
  吐口唾沫是钉子,放出豪言是方向。付华廷深知,农业是农民生存的命根子,农民要富,必须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他首先和村民们改土造田,在“沙石地、破皮黄、跑风漏水不打粮”的土地上,用了整整7年时间,硬是把40000多立方的河淤泥从50里外外回来,搬到3300多亩贫瘠的耕地里;将600多亩高低不平的沙土地整平耙细,建成大田。
  为了多开荒多打粮,付华廷想到了机械化生产。搞机械化没有资金,付华廷带领大家养羊、养猪、养牛、养鹿等,用“十三养”发展畜牧业,赚了“第一桶金”。75岁的郭喜英大娘说起当初的机械化,仍历历在目:“70年代初,买一台拖拉机要指标。俺们村没有指标,华廷就攥着全村老少省吃俭用攒下的8000块钱,到周边城市去买零件,一件件往回背。那时候不通汽车,华廷用肩膀背回了所有零件,自己组装出了一台‘东方红’1号拖拉机,全村人围着这大铁牛,又跳又笑,比过年还高兴。”据《甘南县志》记载,当年兴十四村开垦了400多亩土地,到1973年全村打了500多万斤粮食,取得大丰收。
  现在,这台组装的“东方红”拖拉机和草架子、钢轴车一起陈列在“兴十四展览馆”,它们无不见证着兴十四人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足迹,成为沂蒙精神的物化体现。如今,兴十四村成立了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拥有各类大型农机500多部套,作业面积辐射本村及周边耕地10万多亩,还先后购置大型喷灌设备100多套,农田实现100%高效、节水喷灌。
  兴十四村原来没有一棵树,没遮没拦的大地一年到头跑大风。刚刚撒下种子,第二天就被大风吹得没了影。看到乡亲们手足无措,趴在地上放声痛哭,付华廷心里在流血,他决心种树,为农田修一道绿色长城。如今,环抱兴十四村的松林以每年百亩的速度递增,绝迹的野生动物也在松林中出现了,狼、狐狸、兔子、山鸡在林深茂密处繁衍栖息。权威部门评估,兴十四1.5万亩的人造森林价值3个亿。当初的绿色长城如今变成了兴十四的“绿色银行”。
  1998年,一场罕见的洪水席卷甘南。汛情危急,为了顾全大局,兴十四村音河水库的泄洪淹成一片汪洋。付华廷横下一条心,率领群众把几万立方米冻土搬到音河堤上,修筑器30华里的环村拦河坝,能经受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彻底免除了洪水的威胁。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思路。 “咋合乎群众的利益就咋整”。付华廷认为,集体富裕是最适合兴十四的道路,兴十四村始终没有分田到户,坚持集体化,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30多年的实践印证了兴十四的选择,依托大机械、大水利、大科技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大农业,使兴十四98%的农民从土地解放出来,成了“白领农民”,纷纷发展棚室经济作物、到村办企业打工。如今,全村2.4万亩耕地交由18户农民打理。
  记者在村西南一片水稻田边,遇见该块大田的承包户付德连,他2010年承包了140垧地(每墒15亩),承包期10年,每年纯收入达六七十万元。
  这么多的地,一个人咋忙得过来?“大喷灌,老天爷不下雨,五天浇一遍!”付德连说起了农业科技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介绍说:原来他们全村的粮食产量只有一百多万斤,现在是三千多万斤,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粮食增产靠的就是科技增产增收。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目前兴十四村只有2%的人种地,98%的人在从事二三产业。农业发展使得村里的公共积累从上世纪的不到500万,增加到现在的18个亿。
  说起第二个变化,付德连指了指不远处的四方围墙,“那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农忙的时候去租大型农机和无人农药喷灌飞机,价格公道又效率,前几年合作社还从国外引进了几台385马力的大型拖拉机,用起来特别顺手。”
  说起第三个变化,付德连指了指穗子长得高高的苞米田,这都是黑龙江农学院研究出来的良种,每年由村里提供,经济效益比普通粮食每吨多卖200多块。
  八月龙江,满目葱茏。在兴十四村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记者看到大地一片新绿,膜下滴灌的玉米已经长到“六叶一心”。“比普通种植的玉米足足多了俩儿叶!看这样,增产是定了。”村民李梦娟满面笑容地对记者说,“我们现在种地都听专家的”。
  靠种地致富的例子,这几年在兴十四村随处可见。兴十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宏伟告诉记者,大丰收时农民的高兴劲儿真让人难忘。去年种了15垧马铃薯的老韩家,纯剩28万元!领钱那天,两口子抱着编织袋往家捧钱,乐得合不拢嘴。过年时把亲戚朋友请来招待了好几桌。
  实干!呕心沥血办工业
  绕过一片片林带,在村子东南角,就是富华工业园区,华冠科技、花亭生物植酸酶生产项目、富华有机肥厂、10万吨水稻精细加工项目等也都在绿荫掩映之中。
  时光倒流到1983年,改革开放照亮了兴十四人的心。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付华廷的眼光瞄向工业。当时的兴十四,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付华廷就和村民们自力更生盖厂房,外出虚心取经学习。为了买设备、上项目,付华廷背上大煎饼昼夜兼程,南下东进,哪里有好的项目就到哪里去,哪里有好的技术就请回来。
  1985年,一座日处理10吨鲜奶的乳品厂办了起来。这是当时中国唯一一家村办乳品厂,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
  1990年,付华廷在北京召开了食品甜蜜素产品发布会。一个村办企业,到首都开新闻发布会,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效应,当年兴十四村的甜蜜素销售达到2000多吨。
  1994年,建成了全国第一家以玉米为原料的柠檬酸厂,产品供不应求。1996年,组建富华集团,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迅猛扩张。
  1997年,富华集团与浙江万向集团、哈尔滨曼哈顿集团联手,组建华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共同投资建成淀粉糖厂。
  2002年9月,“华冠科技”股票A股在上海上市,成为黑龙江首家农业板块上市股票,付华廷亲手敲响开盘锣声,把兴十四带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谈起当年办厂,付华廷依旧感慨万分。仅申办乳品厂的执照,他就盖了一百多个公章。去上海购置乳制品设备,他乘火车买不起卧铺,就钻到座位底下睡,被别人的皮鞋踩到都不知觉。好不容易找到设备制造厂,因为穿着寒碜,厂方以为他是“盲流”,大门都不让进。
  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从最初的小酒厂、小油坊、罐头厂,到后来的乳品厂、甜蜜素厂、淀粉糖厂,短短十几年,兴十四村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战略升级。现在的富华集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35家企事业,集农、林、牧、生物制药、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旅游、房地产开发及建筑和国际贸易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企业,形成了“生态农业、链条产业、集团推进、规模经营、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记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兴十四村没有外出打工的农民,倒是许多来自齐齐哈尔和周边城市的居民,从城市向农村倒流,来到兴十四当“白领农民”。付华廷说:“我不赞成农民到大城市打工,最好的办法是搞工业化、城镇化、就地转移劳动力。”
  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产业化项目的带动下,兴十四村旅游产业、餐饮服务业等三产在飞速发展。村史展览馆、万亩人工松林、龙头岭、黑龙潭垂钓基地、森林防火观光瞭望塔等旅游观光景点达30余处。2012年累计接待游客13万多人次,三产收入实现2500万元。
  为了进一步加大产业项目的带动效果,加快人口聚集,推动小城镇建设进程,目前兴十四村正全力以赴推进三个大项目的建设。一是中粮集团5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项目总投资8亿元,年加工玉米50万吨,项目建成后,可实现产值10亿元,利润1.3亿元,税金6000万元,安置就业3000人,目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二是300亩连栋智能温室和万栋棚室果蔬供应基地项目。既可以解决齐齐哈尔市30%人口吃菜问题,同时利用300亩连栋智能温室增加旅游亮点,使之成为“黑龙江的小海南,兴十四的小三亚”。三是10万只规模绿色生态养鸡场项目,项目建成后,年可繁育良种蛋鸡鸡雏50万只,新增蛋、肉鸡存栏10万只,该项目预计9月末交工。
  美哉!一颗富裕和谐的北疆明珠
  付华廷有一句格言:“说了算,定了办,困难再大也不变。”当初,他当选村支部书记时的最大政治追求,就是“不让一人受穷,不让一户掉队,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40多年来,付华廷夙兴夜寐为这个目标奋斗,兴十四村人始终坚持共同创业、共同富裕,昔日荒凉的移民村如今变成了现代化的小城镇。136栋花园别墅、30栋居民住宅楼,错落有致地环绕在松柏杨柳中,房前楼后花儿簇簇,蝴蝶翩翩,瓜果飘香。宽敞的水泥路面,整洁通达的街巷在村中写成个“丰”字。
  杨静现在是黑龙江花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说起从千里之外的老家湖南来到这里工作,杨静显得很兴奋:“是兴十四村重视高端人才的举措吸引了我们。大家一来就住进了专为科技人员准备的别墅,在这里没有外乡人感觉,很快就找到了归属感。我媳妇是湖南人,我们已经在兴十四安家落户了,现在工作生活很幸福!”
  记者参观了兴十四学校教师马春波家,两层精致的别墅,近200平方米,楼上楼下,4室1厅2卫。马春波的妻子也是教师,儿子7岁。两口子每月工资收入过万。马春波说,别墅造价大概30万元,自己出了14万元,其他由村里负担。得到主人的允许,记者里里外外看了一圈,大露台、鱼缸、整体厨房、家庭影院一应俱全,餐桌上还有一摞煎饼和一碗盐豆子,这一家三口的生活,算是兴十四村的中等水平。
  富华建筑公司总经理王士明介绍说,今年兴十四村继续投资2亿元,建设可供5000人居住的村民公寓楼,目前9栋公寓楼已经完成封顶。同时,完善公益事业建设,投资建设兴十四幼儿园、医院等。投资建设水泥路35公里,建设地源热泵取暖工程,铺设供热管道5750米,实现低碳、环保、无污染取暖;建设供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实现投产。对新建小区进行绿化,安装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同时,兴十四村不断完善小城镇管理,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村民实行退休制,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村民每人每月领取800多元,享受“五七工”政策的村民每人每月领取569元,老开荒队员每月还享受100元的生活津贴。兴十四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淑媛向记者介绍,现在村民吃粮、吃水、物业管理、合作医疗和学生上学等十项费用全部免费,全体参保村民享受社保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等保障政策,城乡差别正在逐步缩小。
  生活富足了,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化生活也要跟得上。兴十四村从四个方面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一是思想教育,定期开展学习先进活动,及时传达党的号召和中央文件精神,经常组织村管理人员到全国先进的社区考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二是行政约束。经过村民大会表决通过,编制了12条140款村规民约,印制成“小红本”并发放到每个村民手中。还对村民进行星级化管理,编制《兴十四村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标准》,明确奖惩办法,用制度来引导和规范村民的文明行为。三是法制威慑。全面开展普法工作,经常性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知法守法意识,对违法行为,绝不姑息。四是村民自治。通过“六带”,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即党员带群众、先进带后进、强手带弱手、多数带少数、英雄带孬种、老的带小的。同时,利用兴十四文化广场、村史展览馆、青少年文化宫等文化设施,开展全省农民红歌赛、篮球赛等文体活动,极大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眼下,兴十四村的村民们正在广场排练,准备在县里举办的广场舞比赛中拿个好名次。
  为了培养出更多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兴十四人从高处着眼,依托中国农民大学黑龙江学院和省农科院齐齐哈尔分院,建起中国农民大学黑龙江学院兴十四村分院,这是国内首家坐落于乡村、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农民大学分院。
  在兴十四村采访的几天里,给记者突出的印象是这里就是一个大家庭,门不落锁、夜不闭户,没有多大的贫富差距,人们相处文明和谐,环境洁净卫生。小学生放学时都排着队,见到像我们这样初来乍到的访客都很礼貌地问好。据了解,兴十四村20余年没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富裕村、和谐村、生态村。
  与付华廷交谈,他总是说,兴十四的成功就是靠着勤奋吃苦,敢闯敢干,大家瞄准目标一条心,不达目的不罢休。沂蒙老区出来的人无论走到哪,沂蒙精神都不能丢,不能让别人说咱山东人是孬种。
  如今的兴十四村,已经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住宅别墅化、村风文明化、管理民主化、多数村民非农化,被誉为"龙江第一村"。但在付华廷眼里,兴十四还要上一个大台阶,那就是打破现有的区域界线,通过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城乡一体化建设、产业项目建设和旅游,来带动周边十几个村、5万口人,进而示范带动引领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共同富裕。(朱鹏 宋瑞高)
来源:临沂宣传网&&编辑:文轩
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田林十四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