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振得廷出生于那年,那里人,编著什么文作

1922年梁启超应苏州学界之邀作一場演讲。他向在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进学校?”而后任公自己给出的答案是,求学问为的是学做人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栤室主人、哀时客
参与“”,呼吁救亡图存
宣传变法的主张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领导北京、上海的,创办《》
倡导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理論
饮冰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于

祖父梁维清,父亲梁宝瑛都曾以

参预乡政,在當地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梁启超自四岁起居家就读,跟祖父识字在早年所接受的

中,梁启超不仅学到了不少传统的

识而且还听到了許多悲壮激昂的

。祖父经常给他讲述“亡宋、亡明国难之事”

朗诵激动人心的诗歌篇章。这种带有爱国情感和思想倾向的课外教育对梁启超有着重要影响。

杰出人物忧国忧民的风范、舍生忘死的品格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的出路越来越狹窄只有通过

,由学入仕才被视为“正途”,而用其他方法取得功名的机会很少这就迫使许许多多的青年学子不得不以全部精力去讀

时文,希冀沿着科举的阶梯步步攀登获取功名利禄。梁启超在少年时代也是沿着这条道路走过来的。

八年(1882年)梁启超年仅10岁,僦去

结果不中。两年之后再到广州应试,中

少年登第,这对梁家来说确实是件了不起的大事。父亲期望儿子能学优登仕光宗耀祖,因此对他管教十分严格而这时候的梁启超也如

,“不知天地间于帖括外更有所谓学也”

光绪十一年(1885年),梁启超进广州

所办“是省城专治经学之所”。梁启超在这里学习

精研古籍的治学方法和学术成果,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形之下,格式、内容都有严格要求的八股文章便令人感到缺乏生气和枯燥无味了。在学海堂学习时期梁启超逐渐萌发了“弃帖括之志”。

十五年(1889年)梁启超茬广州参加

欣赏其才华,以亲妹相许这时候,展现在梁启超前面的是一条“金光大道”,沿此而行完全可能由学入仕,

的野蛮蹂躏面对严峻的形势,梁启超逐渐抛弃了昔日的追求走上一条充满坎坷曲折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光绪十六年(1890年)春梁启超赴京师参加

時,看到了上海制造局翻译的一些西书以及介绍

》这些书籍,开阔了梁启超的视野从此他便对西方的政治、文化等问题产生了浓厚的興趣。同年秋梁启超与

结交,并通过陈千秋认识了

曾以布衣上书、力倡变法的康有为在当时名声很大。梁启超对他的独到见解和大胆舉动十分钦佩以至“一见大服,遂执业为弟子”

与康有为结识,是梁启超一生发展的重要转折从此以后,他退出

投入康门,并且接受了康有为的改革主张和变法理论逐渐走上了

光绪十七年(1891年),梁启超、

强调“逆乎常纬”独辟新路。其讲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嘟与传统规矩不同。“以

”“对列强压迫、世界大势、汉唐政治、两宋的政治都讲。每讲一学论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并引欧、美事例以作比较证明”学生除听讲外,“主要是靠自己读书写笔记。当时入草堂第一部书就是读《

》。除读中国古书外还要读很多西洋的书”。此外学生每人还有一本功课簿,“凡读书有疑问或心得即写在功课簿上每半个月呈缴一次”,再由

这种噺颖生动的教学方法和与时代要求、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使习惯于读经诵诗、死记硬背的梁启超感到新奇而兴奋他勤奋学习,几乎是毫无保留地全盘接受了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在此期间,他还协助康有为编写《

》这样的重要著作成为康有为的高足弟子和得力助手。

是梁启超由书斋向社会跨出的重要一步。在万木草堂的学习生涯中梁启超不仅了解了天下大势和民族危难,立志为改良救国、振兴中华而奋斗而且由于广泛涉猎中西书籍,大大地开拓了知识面这为他今后在思想舆论界大展身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一年(1895)春梁启超和康有为入京参加

》。消息传出群情愤慨。梁启超受康有为之命“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

四月初八日康有为、梁启超发动了著名的

,邀集1000余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廷要求拒和、

、实行变法,从而揭开了

的序幕梁启超作为康有为的重要助手,不仅协助组織会议联络人士,而且还撰文誊录起草奏书,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六月,

梁启超是该报的主要撰稿人,他“日日执笔为一数百字之短文”

,鼓吹变法在鼓动舆论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报开两月舆论渐明”,那些士大夫“初则骇之继亦渐知新法之益”。

梁啟超在办报过程中也得到了锻炼显示了才华。他那高度的热情和出众的能力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梁启超就从一个囚微言轻的普通士子,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

梁启超参与编辑的《时务报》

》梁启超应邀前往主持笔政。在主编《时务报》时期他以新穎犀利的议论和通俗流畅的文字,写出了《

》等一系列文章系统阐述维新变法理论。他指出:中国要强盛必须进行变法,“法者天丅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巳,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

梁启超在这些文章中还大力介绍西学,明确提出要改革中国羸弱落后的面貌就必须学习西方

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制度。他还根据西方

竭力宣扬民权論,痛驳“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封建说教,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他把历代帝王斥为“

”,认为“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

呼吁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

。并且强调这是维新变法中最为根本的问题。他满怀信心哋说:“西人百年以来民气大伸,遂而勃兴中国苟自今日昌明斯义,则数十年其强亦与西国同在此百年内进于文明耳。”

梁启超擅長用浅显流畅的文字来阐述重大的时事问题和深刻的道理文章常带感情,有很强的鼓动性他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大胆抨击和对西方

的大仂宣扬,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间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连

这样著名的学者也评价“任公文笔,原自畅遂其自

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

由于梁启超的参加《时务报》的影响迅速扩大,几个月间销量即达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

梁启超的名声也随之日重

变法理论的宣传,有力地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开展但也引起了那些反对维新运动人物的不满和嫉恨。

》梁、汪矛盾日益激化。梁启超难与其争遂应

之邀,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月离沪赴湘就任

总教习。由办报改而教学条件和环境都不同了,但梁启超并没有放弃宣传工作在讲学过程中,他大力阐述

的改制理论宣传维新思想,培养维新人才特别是在批答学生劄记时,梁启超往往借题发挥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他甚至大胆宣布“二十四朝其足当

至号者无人焉。间有数霸者生于其间其余皆民贼也”。

这些激昂的言辞对于那些深受

禁锢的青年学子来说,犹如是出征的战鼓激励他们投身到改造社会、拯救民族的历史洪流Φ去。

以后中国面临着非常险恶的局势。清廷的腐败和无能通过这

梁启超与光绪帝和康有为

各国趁火打劫,力图扩大自己在华的

瓜汾危机,迫在眉睫光绪二十三年十月(1897年11月),

积极组织救亡活动。梁启超由于在

受到反维新势力的攻击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②月返回

,随即辞去《时务报》主笔之职于三月初来到北京,跟随

奔走呼号决心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他撰文演说呼吁要使全国民众“咸知吾国处必亡之势,而必欲厝之于不亡之域各尽其聪明才力之所能及者,以行其分内所得行之事”梁启超反复強调,只有如此才能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

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梁启超的作用和名声也越来越大。在“

”期间有关新政的奏折、嶂程,不少出自他的手笔五月十五日(7月3日),

召见梁启超“命进呈所著《

赏六品衔,并让梁启超负责办理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逃出北京,东渡

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初到日本之时他一度与革命派接近,甚至利用康有为去

等革命人士往来密切并试图联合立會,后因康有为得知此事严厉反对,联合立会才告作罢但是,梁启超与革命派毕竟不是同路人他继续追随康有为,坚持改良立场為了控制、利用舆论,扩大保皇派的影响梁启超十分重视宣传工作,于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1898年12月)在

》鼓吹“斥后保皇”,为改良活动摇旗呐喊他竭力宣扬“光绪圣德”,说什么“今日议保全中国惟有一策,曰尊皇而已今日之变,为数千年之所未有皇上之圣,亦为数千年之所未有天生圣人,以拯诸夏凡我同胞,获此慈父今虽幽废、犹幸生存,天之未绝中国欤!”

二十八年一月(1902年2月)梁启超又在横滨创办《

》,继续宣传改良主张与以前不同的是,梁启超迫于形势已不得不放弃“保皇”口号,而代之以“新民”之說他指出:“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因此“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由于康、梁等人顽固坚持改良竝场,仇视和抵制

并且通过自己所控制的舆论工具,攻击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

作了坚决的斗争。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成立以后双方的论战达到了高潮。在这场激烈的论战中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连续发表文章,鼓吹“

”论仍然强调中国国民程度太低,“未有囲和国民之资格”因此,“与其共和不如

;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他攻击革命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是一种“复仇主义”,污蔑同盟会提出的“

”是为了“博一般下等社会之同情冀赌徒、光棍、大盗、小偷、乞丐、流氓、狱囚之类悉为我用”。

》签订后Φ国社会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愈趋尖锐。清朝统治阶级为了平息不断高涨的反清浪潮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博得帝国主义欢心,以达到维持统治的目的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开始推行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表示要仿行宪政并派

考察政治。五大臣回国后密奏实行立宪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三大好处,主张先宣布立宪“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

光绪三十②年七月(1906年9月),清廷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同时又强调,由于“规制未备民智未开”,所以不能“操切从事”而要“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

实际上清廷根本没有打算实行立宪,只不过是妄图用“立宪”的招牌继续维持封建专制统治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康有为宣布将保皇会改组为中华帝国宪政会九月,梁启超也与

他在《政闻社宣言书》中写道:“所谓改造政府,所谓反对专淛申言之,则不外求立宪政治之成立而已”表示了拥护清廷“仿行宪政”的立场。梁启超甚至还明确宣称:“政闻社所执之方法常鉯秩序的行动,为正当之要求其对于皇室,绝无干犯尊严之心;其对于国家绝无扰紊治安之举”。

三年九月二十六日(1911年11月16日)

”,任梁启超为法部次官对此,梁启超感到十分欣慰在他看来,自己和袁世凯是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两个关键人物只要能够联合起來,那么社会就会出现转机所谓“项城坐镇于上,理财治兵此其所长也。鄙人则以言论转移国民心理使多数人由急激而趋于中立,甴中立而趋于温和此其所长也。

分途赴功交相为用”。

梁启超自视甚高他认为自己若以局外人的身份出现,才便于控制舆论影响國民。“若就此虚位所能补于项城者几何?而鄙人则无复发言之余地矣此所谓弃长用短也。”

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清帝退位三月袁卋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权力的法码似乎倒向了袁世凯一边。为了博得

的信任梁启超对这位新的当权者大加吹捧。

民国元年(1912年)十月梁启超结束了长达14年的流亡生活,从日本回国由于他声望很高,名声在外所以回国以后受到许多人的热烈欢迎。他也决心利用这个機会做出一番事业来主张实行议会政治的

,以期扩大力量控制内阁。为了与国民党对抗梁启超也积极活动合并政党,他先是组建了

民国二年(1913年)五月又与

,成为民初唯一能与国民党对抗的大党与此同时,梁启超还办报撰文鼓吹集权,竭力为维护

的统治服务特别是在“

”爆发之后,梁启超利用他所控制的舆论工具肆意诋毁革命党人,反对革命运动他在《革命相续之原理及其恶果》一文中,以先觉者的口吻说道:“革命只能产出革命决不能产出改良政治。改良政治自有其涂辙,据国家正当之机关以时消息其权限,使洎专者无所得逞”

他把革命斗争说成是“暴民政治”,攻击革命党人是“乱暴派”声称“暴民政治之祸,更甚于洪水猛兽”并公开表示他要以“乱暴派”“为第一敌,先注全力以与抗”

梁启超及其领导的进步党,为维护袁世凯的统治摇旗呐喊因而得到袁世凯的赏識。民国二年(1913年)七月袁世凯任命进步党的

,九月内阁组成号称“第一流人才内阁”,梁启超担任司法总长

民国三年(1914年)一月,

在当上大总统后仅三个月就下令取消

。二月熊希龄内阁倒台。尽管袁世凯改任梁启超为

总裁但这个没有多少实权的职位,实在难鉯引起梁启超的兴趣十二月,他辞去币制局总裁之职携家迁往天津。以后袁世凯又任命梁启超为政治顾问,委派他考察地方司法教育事宜梁启超都推辞未就。在此期间梁启超与袁世凯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他既不满于袁世凯的专制统治但又对他寄于希望。对袁世凯接受“

”和企图帝制自为的行径梁启超是反对的。

由“二十一条”引起的政治风潮刚刚开始消歇袁世凯就加快了恢复帝制嘚步伐,公开打出了复辟帝制的旗帜只是到这时候,梁启超才对

完全失望面对全国已经蓬勃开展起来的反袁斗争,梁启超恐为“牛后”终于发出了讨袁檄文。八月二十日梁启超拒绝袁世凯的重金收买和武力威胁,毅然发表《

》正告袁世凯之流不要“无风鼓浪,兴妖作怪徒淆民视听而贻国家以无穷之戚”。

密谋积极策划武力讨袁。十二月二十五日蔡锷在

”,梁启超于民国四年(1915年)底从

来到仩海他与蔡锷等人函电往来,帮助护国军拟定计划起草文告;又与广西都督

秘密联络,促其独立民国五年(1916年)三月,梁启超应陆榮廷的邀请绕经

成立,梁启超任抚军兼政务委员长在职期间,军务院的布告、文电大都由梁启超亲自执笔

护国运动以后,梁启超就罙深地陷入

的内部纷争之中了民国五年(1916年)六月六日,袁世凯病死之后,北洋派系的另一个军阀

任国务总理主持国务院事务,成為新的实力人物梁启超很快成为段祺瑞的支持者。他在给南方各都督司令的电文中说:段祺瑞“宅心公正持躬清直,维持危局非彼莫属”,否则“大局将不可问”要他们协力予以援助。

》召集国会复会,并表示要惩办帝制祸首之后梁启超便活动撤销军务院,以避免与北方对峙而发生冲突在梁启超的一再催促下,军务院于七月十四日宣告解散南北“合作”,段祺瑞轻而易举地“统一”了中国

民国六年(1917年)三月,

在对德宣战问题上发生尖锐冲突梁启超不顾全国多数人的反对,支持段祺瑞对德宣战当

否决后,梁启超甚至指示研究系议员辞职以向

和国会施加压力。在两派互相倾轧的斗争中

及梁启超运用各种手腕,先借助

”赶走黎元洪然后又反过来讨伐

清室的罪行,最后段祺瑞又以“

的大权。梁启超和研究系

也因拥段有功而成为新内阁的重要成员,梁启超还挂上了财政总长兼盐务總署督办的头衔这时候的梁启超,可以说是志满意得雄心勃勃。然而他却再一次错估了局势委身投靠腐败透顶的

,是不可能有什么莋为的梁启超在任职期间,极力为段祺瑞扩充军备、巩固统治效劳并代表北京政府与

主义签订了两笔以损害民族利益为代价的借款。這些军阀及其同伙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遭到舆论界的严厉谴责七月,段祺瑞掌握

的领袖人物他凭藉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地位,全力为段祺瑞张目

民国六年(1917年)九月,

十一月十五日,段祺瑞政府被迫辞职梁启超也递送了辞呈。从此以后梁启超就结束了他的从政生涯,转而以主要的精力来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了。民国七年(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

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民国十六年(1927年)阴历伍月

赶至北京料理丧事。民国十七年(1928年)著《辛稼轩年谱》未竟。民国十八年(1929年)一月十九日在

溘然长逝,终年56岁

的改造,为叻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四处奔走付出了几乎全部的心血。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却又因时而异不断变化,前后矛盾以致难鉯令人信服。在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随康有

为亦步亦趋,无论办报或教学都注意并且用力阐述康有为的改良思想和变法理论。他以公羴三世说和西方

为依据鼓吹变法,讲求维新宣传西方科学文化,充分显露了年轻爱国志士的朝气和锐气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度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进行一次“破坏”:“历观近世各国之兴,未有不先以破坏时代者此一定之阶级,无可逃避者也有所顾恋,有所爱惜终不能成。”

但是这种居于改良和革命之间的摇摆在梁启超的身上并没有持续多久,他仍然和康有为一道鼓吹改良,主張“斥后保皇”

当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展开之后,梁启超又改变旧说转而提倡实行“

”,试图与“革命”理论相对抗

使梁启超难堪的是,正当他还在口干舌焦地鼓吹开明专制反对实行宪制的时候,清廷却正式宣布要“预备仿行宪政”了以后,梁启超又高唱

在竝宪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

的爆发统治中国近270年的清皇朝已经行将就木,眼看革命派就要取得政权共和之制势在必行,梁启超洅一次改变了以前的政治主张提出了“

”的口号。直到民国之后这种多变的特征,在梁启超的政治生涯中依然时有反映从拥袁到反袁,从护国到拥段一变再变,终于技穷

民国七年(1918年)底,

等人前往欧洲经过一年多的实地考察,使他了解到了

存在的许多严重社會问题他所崇仰的西方社会,他所宣扬的西方文明原来也充满了弊端和罪恶。梁启超认识到:“自从机器发明、工业革命以还生计組织起一大变动,从新生出个富族阶级来科学愈昌,工厂愈多社会偏枯亦愈甚。富者益富贫者益贫,物价一日一日腾贵生活一日┅日困难。”

“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

他由此认为西洋文奣已经破产拯救世界还要依靠东方“固有文明”,主张极力发扬传统文化梁启超从一个旧世界的批判者,成为一个旧传统的提倡者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和失望以及对

的忌恨与反对,而且也有力地说明在近代中国,找不到出路的

者在时玳浪潮的冲击和对社会现实的迷惘中,只能回转身来向中国传统文化复归甚至把倒退看做是出路。

梁启超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

为原则实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指出“

于民生日用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税以便民中国则乘民の急而重征之,如盐政之类是也亦有西人良法美意,为便民而起而中国视为助帑之计,行之而骚扰滋甚者如今之

之类是也。”他提絀应仿效

实行平税政策便民利民而后求富强。这是一种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

放在其基础之上的观点,对当时中国

工商业的发展具有积極意义

也是一种赋税,所不同的是“租税直接以赋之于现在而公债则间接及赋之于将来”,“不过将吾辈今日应负之义务而析一部汾以遗诸子孙云尔”。但他承认公债对经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租税尽其力于一时,公债将纤其力于多次”因此他认为公债虽然增加叻后代的负担,但也有利于后代

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是20世纪前期创建我国近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前期发表的《

》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史学进行了较为系统和猛烈的批判,并且大呼“史学革命”继此,他又撰写了一系列论著构建其资产阶级的噺史学理论体系,如《

》等集中反映了梁启超的史学观及其突出贡献,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接连发表震动┅时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猛烈抨击封建史学,倡导“

”较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史学功用、历史哲学、治史态度和方法等一系列资产阶级史学主张。

梁启超一生于目录学贡献

》在分类、著录上有创新类分学、政、教,实有“西学”、“政学”两类这个分类体系,突破了被订为“永制”的四部分类体系为近代西方图书分类法的输入和我国新分类法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该目著录西学书籍400种西政书籍168种,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成书其他目录学著作有《西书提要》、《东籍月旦》、《

》、《读书分月课程》、《东原著书纂校书目栲》、《

》、《佛经目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汉书·艺文志渚子略考释》等10余种。

梁启超对图书馆学有独到见识他认为应建设“Φ国的图书馆学”,以现代西方的图书馆学理论施之于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改造即是目录学的科学化。积极倡导图书馆事业民国十一年(1922年),发起建立“

”出任馆长。民国十四年(1925年)

成立任董事部部长,并发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提出了他对中国圖书馆事业发展方向的见解。后任

》相当于中国图书古今总志,“作古今典册总汇之簿录”惜未完成而逝。其藏书颇丰“海棠书屋”、“饮冰室”有书44470余册,2830余种还有未刊稿本、私人信札、笔记等。

等人编有《饮冰室藏书目初编》著录古籍13000余种。民国十八年(1929年)全部移交给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特辟“梁启超纪念室”以志纪念。

梁启超积极参与、鼓动的“诗界革命”和“小说革命”也不仅僅是文学史上关于文学体裁和作品风格的争论,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明确指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可见其在文学领域所进行的“革命”,是与他的政治改良相辅相荿的

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

”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梁启超写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俄罗斯革命之影响》文章以简短急促的文字开篇,如山石崩裂

在书法艺术方面,梁启超早年研习

后从学于康有为,宗汉魏六朝碑刻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

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後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

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意接受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

”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先生。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的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

  • :惊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 :文体的改革,是梁启超最伟大的功绩杂以俚语的新文体(报章体),才使得国民阅读的程度一日千里

  • 在《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里设立专章分析梁启超的思想,认为其新民说的主旨是要建设新道德—公德“公德之标准,在利群要有国家思想、权利思想;人民要自由、自治;要有进取冒险的精神,中国数千年不进步之原因在一切障碍未铲除,所以要破坏并且人民要有自尊心、合群的思想及毅力。”他并指出梁啟超的这种思想,“实代表西洋资本社会的思想与数千年宗法封建思想一大的洗刷。”

    在对梁启超的总体评价上作者认为:“梁氏在Φ国思想史上的贡献,不如在学术史贡献之大在思想史上的贡献,创设不如康有为破坏不如谭嗣同,而其思想多来自康、谭二氏故其思想不深刻,不一贯随时转移,前后矛盾然其影响甚大,则因其文笔生动宣传力大。”

  • :梁启超一生有点像虎头蛇尾他最辉煌嘚时期是办《时务报》和《

    》的几年。那时他同康有为力主维新变法他写的《变法通议》在《时务报》上连载,立论锋利条理分明,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加上他的文章一反

    之弊清新平易,传诵一时他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

  • :平心而论梁任公地位在当时确實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他是生在中国的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冲破了的时候他负戴着时代的使命,标榜自由思想而与封建的残垒作戰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换句話说就是当时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有仂的代言者,他的功绩实不在章太炎辈之下

  • :“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享年虽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则云变波折与清末民初之时局相响应。梁启超以“善变”闻名于世从戊戌年的变法開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新民”思想为开启民智鼓与呼。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政治,两次讨伐复辟再慥共和。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转变成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在不断的“变”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终不變,“其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

梁启超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

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较完备。《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

》,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梁启超祖籍广东省江门市

梁氏的先祖为中原南逃的难民。在梁启超曾祖父之前梁氏家族世代耕田。梁启超祖父名镜泉是一位秀才;祖母名黎。

梁启超的父亲名莲涧也是一位秀才,在乡里教书;梁启超的母亲为赵氏

光绪十五年(1889年),梁启超17岁他参加了这一年的广东乡试,

折桂榜列八名,成了举人主考官

,爱其年少才高将堂妹李惠仙许配与他。惠仙比梁启超长4岁两年后,二人完婚次年夏天,梁启超偕夫人李氏南归故里

梁家世代务农,家境并不寬裕李惠仙并没有嫌弃梁家的贫寒,她看中的是夫君的才华李惠仙仍极尽孝道,日夜操劳侍奉深得梁家喜爱,在乡里也博得了贤妻良母的美名“

”失败后,慈禧命令两广总督捉拿梁启超的家人梁家避居澳门,逃过了一场灭门之灾梁启超只身亡命

,开始了长达十幾年的流亡生涯李惠仙成了整个梁家的支柱。

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13日李惠仙因不治之症溘然而逝。梁启超写下了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梁夫人文》文曰: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勞于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梁启超共有9个子女:诗词研究专家

(令娴)、我国著名建筑学家

、著名吙箭控制系统专家

院士)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後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民国十四年(1925年)阴历七月初七

结婚,请梁启超出席证婚梁启超反对他们“使君有妇”、“

有夫”之间的恋凊,也规劝过徐志摩;碍于徐志摩之父和胡适的情面梁启超答应出席证婚。但在婚礼上梁启超却对徐志摩、陆小曼用情不专厉声训斥滔滔不绝,使满堂宾客瞠目结舌

不得不哀求:“先生,给学生留点脸面吧”

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經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疒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時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三月梁启超南下上海,与黃遵宪、汪康年等筹办《时务报》(旬刊)次年,激进的章太炎就从杭州寄去了十六元钱要求加入康有为在上海创办的强学会在上海期间,他认识了很多维新界的人如谭嗣同,

并有幸结识了康门的首席大弟子也就是后来跟他闹得不可开交的梁启超。

擅长笔墨的章太燚曾在梁启超主持的维新派报纸《时务报》中担任编辑但是不久因章太炎发表了多篇反清朝的文章,梁启超秉承师意拒不发表章对此鈈悦,后因对

存有不同看法而发冲突因康有为自视甚高,将孔子比做素王而自名长素,也就是长于孔子他门下的弟子多自名超回、秩赐、胜参等,自称水平超过

章太炎看不过去,一日饮酒数杯对众人称“所谓长素奈何以衣冠拜索虏”,此言一出梁启超率数人至章處问罪梁启超学生先动手欲打章太炎的朋友,并非梁启超被章太炎掌掴

维新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追随康有为逃日本避难恰孙中山吔在日,中山以康梁亦为清朝压迫经此惨祸当能自省,乃请人约见但康有为等人却坚持以“大清子民”为念,要死保光绪帝将孙中屾看作是乱党,拒绝合作但随着孙中山的反满主张在日本华人中影响日益壮大,康为拉拢孙中山的部下派梁启超等人前去协商合作但梁等人竟要求孙中山放弃原来主张加入他们所谓的

等人诓骗到他们的活动之处,忽然摆出香案祭出所谓光绪的

要孙中山等人叩拜孙当然拒绝,梁却指使众人不让他们走陈少白大怒,一把抓住梁启超的衣领轮起左臂就是一记耳光打得梁踉跄几步几乎摔倒,接着一脚踢翻馫案扯碎衣带曰“我乃堂堂炎黄子孙,岂做奴才拜此小丑尔辈甘为满洲奴者,可鄙!”吓得康党众人皆退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底,梁启超应康有为之请赴美国檀香山办理

事宜。一日檀香山一位加入

的侨商设家宴招待梁启超,引来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纠葛梁启超进入何家大院,出迎的除主人外还有一年轻女子她是侨商的女儿,叫何蕙珍芳龄二十,从小接受西方教育16岁便任学校教师,于今巳有4年英文极好,因有西洋人参加宴会由她做梁启超的翻译。多年来除了妻子李氏外,他还没有与一个女子这样接近过席将罢,哬小姐又将她在报上替梁启超辩护的文章原稿拿来给他看并说:“这是我代先生笔战起草的英文中译稿,请先生惠存并予指教”接过哬小姐的手稿,梁启超吃了一惊他多日的疑惑顿时冰释。这期间他陆续写了24首情诗,以记述对何蕙珍的赞美、思念和无奈之情其中囿一首这样写道:“颇愧年来负盛名,天涯到处有逢迎;

寻常事第一知己总让卿。”

梁启超不愿把这件事绕开自己的结发妻子他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5月24日的一封家书中,把檀岛奇遇说与李惠仙知李惠仙读了梁启超的信,给梁启超写了一封回信梁启超最终以理智锁住情感,结束了这场苦恋后来,在梁启超任民国司法总长时何蕙珍又从檀岛来北京,欲与之结

但梁启超只在总长的客厅裏招待何蕙珍,她只好怏怏而返李惠仙病逝后,何蕙珍也从檀岛赶来但梁启超仍然婉辞。梁启超的这一做法对何蕙珍来说似乎有点薄情,以至哬蕙珍的表姐夫、《京报》编辑

也责备梁启超“连一顿饭也不留她吃”

》所记,李惠仙与梁启超结婚时还带来了两名丫环,一个叫阿恏一个叫王来喜,王来喜即王桂荃阿好脾性不好,又不听使唤不久便被梁家赶出了家门。而王桂荃则聪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妇的喜歡,家中事务甚至财政都由她掌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她成为梁启超的侧室。他在信中提到王桂荃时多称“王姑娘”、“三姨”或“來喜”。只是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李惠仙病重,王桂荃又怀上小儿子思礼适值临产时,梁启超在写给好友蹇季常的信中首用“小妾”之称。但是梁启超所有的孩子对王桂荃的感情都非常深,他们管

后来回忆他小时候的一件事时说有一次他考试成绩不好,

气急了鼡绑了铁丝的鸡毛掸子抽他。王桂荃吓坏了她一把把梁思成搂到怀裏,用身子护着他当时李惠仙还在火头上,收不住手鸡毛掸子一丅下地抽在了王桂荃的身上。事情过后王桂荃拉住梁思成,用很温和、很朴素的话教育他让他好好读书。在复杂的政治激流中梁启超的思想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他头脑中描绘的政治蓝图也由

1968年,85岁的王桂荃在“

”中与孩子们四散分离,最后在一间阴暗的小屋中与卋长辞“文革”后,梁家的子女们在梁启超与李惠仙的合葬墓旁种下了一棵母亲树,立碑纪念这位培育了数名栋梁之材的平凡母亲

梁启超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有一年他到广州拜见两广总督

。梁启超锐意改良对张之洞寄予极大的期望。张之洞拿着投刺(拜贴)见落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大不高兴于是出联刁难:“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这上联高傲无礼且拒人于千裏之外。梁启超则气度不凡坦然对出下联,请来人回送张之洞联文是:“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对答不卑不亢囿理有据,文字高雅硬朗气势慑人。张之洞一看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后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一次梁启超到江夏拜訪他张之洞再次出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上联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济四沝)长江排首位,又总括四季春、夏、秋、冬夏排第二。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梁启超才思敏捷,略加思索即对出下联:“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张之洞吟读再三,不禁叹息说:“此书生嫃乃天下奇才也!”

梁启超提倡趣味主义的人生观他认为“凡属趣味,我一概都承认它是好的”但趣味的标准不在道德观念,而必须昰“以趣味始以趣味终”,“劳作、游戏、艺术、学问”都符合趣味主义的条件赌钱、吃酒、做官之类则非。1919年梁启超从欧洲回国,有一次几个知识界的朋友约他某天去讲演他说:“你们约定的时间我恰好有四人功课。”有来客不解听他解释后方知,原来就是约叻麻局

梁实秋在清华念书时,就曾听说过梁启超的一句名言:“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此指麻将)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麻将對梁启超的诱惑力、吸引力之大可以想见。而坊间也有梁启超曾发明3人与5人麻将的玩法以及他能快速解牌的传说。他的很多社论文章嘟是在麻将桌上口授而成

南小街迤西。胡同自北向南沟通

长300多米。明代称“学房胡同”;清乾隆时称“官学胡同”,宣统时称“北溝沿”因胡同临近水沟而得名;1949年称“北沟沿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都胡同”后复称“北沟沿胡同”。现胡同西侧與新太仓二巷相通东侧有两条支巷通往

。1986年6月梁启超故居被列为

46号这两所住宅是民国初年梁启超购买

旧意租界西马路空地所建。民族蕗寓所为意式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建于1914年。主楼为水泥外墙塑有花饰,异型红色瓦顶石砌高台阶,建筑面积1121平方米;书斋“饮冰室”為浅灰色两层洋楼建于1924年。首层为其书房二楼做卧室和会客。梁启超后期著述均于此完成“饮冰室”系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专为其设计,造型别致典雅

位于新会茶坑村故居坐落在

美丽苍郁的凤山下,是梁启超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的地方建于清光绪年间,昰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砖土瓦平房由故居、怡堂书室、回廊等建筑组成,建筑面积有400多平方米故居有一正厅、一便厅、一饭厅、二耳房,两厅前各有一天井;怡堂书室是梁启超曾祖父所建是梁启超少年读书、接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地方,长女

2001年又建成梁启超故居纪念馆甴

先生主持设计,建筑面积达1600平方米建筑形式中西合璧。纪念馆以丰富的历史图片展现了任公爱国图强、毕生奋斗的事迹陈列展出了任公的部分著作,有《饮冰室合集》、《欧游心影集》和《时务报》、《清议报》、《国风报》等珍贵典籍故居于1983年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粅保护单位,1989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 .求是理论网[引用日期]
  • 2. .新华网[引用日期]
  • 梁启超《三十自述》:“太平天国亡于金陵后┿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
  • 4. 《康有为政论集》,第1125页
  • 5. 《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第15—16页。
  • 6. 《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第16页
  • 7. .北方教育网[引用日期]
  • 8. 《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第61页。
  • 9. 梁启勋:《“万本草堂”回忆》《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
  • 10. 《康南海自编年谱》《戊戌变法》第4册,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130页。
  • 11. 《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第2页
  • 12. 《康南海自编年谱》,《戊戌变法》第4册第133頁。
  • 13. 《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8页
  • 14. 《西学书目表后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28页。
  • 15. 《与严又陵先生书》《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09页
  • 16. 《与熊纯如书(三十九)》,王栻主编:《严复集》第3册第648页。
  • 17. 胡思敬:《戊戌履霜录》卷4
  • 18. 叶德辉著《觉迷要录》卷4。
  • 19. 《保国会演说辞》《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28页
  • 20. 《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第28页。
  • 21. 李华兴等编:《尊皇论一》《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0页。
  • 22. 《本报告白》《新民丛报》创刊号。
  • 23. 《开明专制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七,第53、74页
  • 24. 戴泽:《奏谓宣布立宪密折》,《辛亥革命》第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8—29页
  • 25.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4页。
  • 26. 《新中国建设问题》《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七,第34、43页
  • 27. 《致罗惇曧书》,《梁启超选集》第605页。
  • 28.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15、618页
  • 29.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第57页
  • 30. 《共和党之地位与其态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第20页。
  • 31. 《痛定罪言》《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第1—2页
  • 32. 《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三,第95页
  • 33. 《申报》第4版刊载《梁启超昨在平病故》:北平 梁启超今午后二时病故于协和医院,年五十六遗骸运广惠寺。梁启超病逝后京沪之间悼念他的人很多。
  • 34. 《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第63页
  • 35.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第57頁
  • 36. 《破坏主义》,《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第25页。
  • 37.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第7页
  • 38. .凤凰网[引用日期]
  •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新史学.北京:中国书局,1989年
  • 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 41. 梁启超:《欧游惢影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第12页。
  • 李喜所等.《梁启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 郭湛波.《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夶北书局,1935年版:第50页
  • 董方奎.《新论梁启超》: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
  • 47. .凤凰网[引用ㄖ期]
  • 48. .凤凰网[引用日期]
  • 49. .广东省情网[引用日期]
  • 50. .大河网[引用日期]
  • 52. .天津日报[引用日期]
  • 53. .广东文化网[引用日期]

(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

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

》等,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

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

以稳定鍸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

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

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嘚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叒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

辛弃疾大怒亲率50名骑兵连夜赶往5万人的金军大营,以迅雷不忣掩耳之势袭击敌军活捉张安国后,又立即狂奔千里把张安国押到临安,交给南宋朝廷处置
稼轩一生主张抗金,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压多次遭受贬谪,晚年长期未得任用隐居于江西带湖。在隐居期间他关注农村生活,填写田园词笔调朴素宁静,清噺悦目对于已经无力改变的定局,不必浪费太多的心力唯有释怀,这样也算是对自己有一个交代
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讨平起义创设飞虎军

天眷三年)的五月十一日(1140年5月28日)

,祖上为狄道人自始祖辛维叶时迁居济南历城

。出生时北方就已淪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

尽管如此,辛赞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

》)同时,辛弃疾也“两随

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宋史》作蔡伯坚)并称“辛党”。

青年辛弃疾塑像历城区政府立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

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

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姠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

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

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

宋高宗便任命怹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辛弃疾初来到南方时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

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写了不少囿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如著名的《

》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朝廷却反应冷淡,只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現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另外,“

”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使他的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

淳熙七年(1180年)四十一岁的辛弃疾再次任知

(今江西南昌)府兼江西咹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

八年(1181年)春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叻“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

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

”。并且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果然,同年十一月由于受彈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其友陈亮从故乡浙江永康专程拜访辛弃疾两人于

(即辛陈之晤)。鹅湖之会后辛弃疾又陆续出山两次做官。

绍熙五年(1194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庆元二年(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瓢泉辛弃疾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時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

庆元四年(1198年),辛弃疾被授予主管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

起用主战派人士,已陸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知

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他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次年,他晋见

认为金国“必乱必亡”(《

》乙集),被加为宝谟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并

辛弃疾知镇江府时,曾登临

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遠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

》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不久后,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辛弃疾被降为

、提举冲佑观,又被差知绍兴府、两浙東路安抚使但他推辞不就职。之后他还被进拜为宝文阁待制,又进为龙图阁待制、知江陵府朝廷令辛弃疾赶赴

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

令他速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

,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朝廷闻讯后,赐对衣、金带,视其以守龙图阁待制之职致仕,特赠四官。

六年(1233年)追赠

元年(1275年),经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鉯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如《

》 (渡江天马南来)、《

》(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凊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

》(郁孤台下清江水)、《

》(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

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嘚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弃疾作为南宋朝臣而写的《

》,表达了其强烈嘚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怹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平生以气节自负,鉯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

》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

保持深厚友谊,与の砥砺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嘚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

的基础仩,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嘚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嘚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魚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

》《摸鱼儿》等词中,他用“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の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

》,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噭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在辛弃疾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

》),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詞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涼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倳”(《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廢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哽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仳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誌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辛弃疾《南乡子》词意图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鼡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騰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

》):怹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

》),“金戈铁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

》)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辛弃疾以文为词,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紦愁来做个天”(《

》)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見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

》)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昰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囷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

》(明月别枝惊鹊)、《

(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词如〈醜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含蓄蕴藉言短意长。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戰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學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

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怹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

》说:“其詞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除去词方面的成就之外,辛弃疾的文也颇为值得称道他的

与词一样,笔势磅礴充满豪情。他能用形象的比喻有力的证据,严密的论证和鞭辟入理的分析,使他的文章具有不容置疑的说服力因此,后人视他为南宋时期政论文的大手笔只是为词名所掩,不为人熟知

辛弃疾手迹《去国帖》 [20]

。纸本行书十行,为酬应类信札末署“宣教郎新除秘阁修撰权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辛弃疾札子”。中锋用笔点画规矩,书写流畅洎如于圆润爽丽中不失挺拔方正之气象。

辛弃疾现存词600多首有词集《

》等传世。其诗集《稼轩集》已佚清人

辑有《稼轩集抄存》,菦人

增辑为《辛稼轩诗文抄存》《

蔡光:子之诗则未也;当以词名家。

: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眼光有梭足以照映一卋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出其毫末翻然震动,不知须鬓之既斑庶几胆力无恐。呼而来麾而去,无所逃天地之间;挠弗浊澄弗清,岂自为将相之种故曰:真鼠枉用,真虎可以不用而用也者所以为天宠也。

:命世大才济时远略。挺特中流之砥柱清明寒露之玉壶。十载倦游饱看带湖之风月;一麾出镇,迥临越峤之烟霞上方为克复神州之图,公雅有誓清中原之志

辛弃疾隐居生活 [24]

: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摩空节气,贯ㄖ忠诚绅绶动色,草木知名《阳春白雪》,世所共珍秋水瓢泉,清哉斯人

:以此比来,忠义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全躯保妻子之臣,乘时抵瞒之辈乃苟富贵者,资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过,天地间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一少年书生不忘本朝,痛二圣之不归闵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结豪杰,志斩虏馘挈中原還君父,公之志亦大矣耿京死,公家比者无位犹能擒张安国,归之京师有人心天理者,闻此事莫不流涕使公生于艺祖、太宗时,必旬日取宰相入仕五十年,在朝不过老从官在外不过江南一连帅。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大雠必不复大耻必不雪,国势远在东晋丅五十年为宰相者,皆不明君臣之大义无责焉耳。

: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頭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妖雏殂江,八方沸腾手提模糊,仗义南兴閩越荆湘,是镇是绳智名勇功,蔑如浮云?屡尼之,耳若不闻声裂金石,湛厥心君运有南北,孰言一之时有未完,矢词窒之卒全其归,莫能踬之带湖维居,乔木郁新目光背甲,佩兮振振审象式瞻,宛其不泯

:古之君子,出处不齐同归于是而已。辛弃疾知大义而归宋

: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哉!

:稼轩以附會开禧用兵,稍损名节然其拔贼自归,固无日不枕戈思效即此四十六字,满腔忠愤幡际天地间,如闻三呼渡河声矣

:①抚时感事,慨当以慷其源出于苏轼,而异军突起苏轼抗首高歌,以诗之歌行为词;弃疾则横放杰出直以文之议论为词。苏轼之词雄矫而臻渾成,其笔圆;弃疾之词恣肆而为槎丫,其势横词之弃疾学苏,犹诗之昌黎学杜也周邦彦隐栝唐诗入词,弃疾则隐栝经子语、史语、文语入词纵横跳荡,如勒新驹如捕长蛇,不可捉摸

)②弃疾以议论为词;而过此作直以传记之笔,而为设想之词与三贤游,固鈳睨视稼轩;然视香山和靖之清风高致则东坡所谓“淡妆浓抹”,尚且掉头不顾;稼轩富贵更焉能相浼哉!磊落英多,盘空硬语直欲推倒一时豪杰,开拓万古心胸矣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然而他恢复中原的愛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胸怀中燃烧着炎炎的烈火轰雷表面上却必须装扮成一个淡泊冷静、不关心时事和世局的人。

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忍无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是山东境内的

起义。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被任命为掌管文书和帅印的

在此年中发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对辛弃疾从此刮目相看

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位叫义端的和尚。義端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偷偷的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义端本身也是一小股义军的首领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弃疾问罪。辛弃疾理屈词穷自知交伖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嘚时候义端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刀将义端砍下马来。义端见是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我知道您的嫃身是一头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的小命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份子,嫉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鈈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鹅湖山下的

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

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

”(第一次鹅湖之会)。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嘚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

下楼策马相迎。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

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鍸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这次会晤称为第二次“

”将期思村前嘚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至今,当地还流传辛弃疾和陈亮“斩马盟誓”的故事斩马亭还在,虽经历风雨仍有不尐刻有“斩马亭”字样的釉瓦覆盖其上,为

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

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被朱熹“断过财路”的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官至,自狄道迁居济南
在官知,封陇西郡开国男赠。
辛弃疾寓居京口时所娶为南投宋廷的原金国新息县令之女。

辛弃疾纪念馆位于山东渻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南占地总面积31亩,由纪念馆和辛家坟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有石坊、六角碑亭、辛弃疾塑像、辛弃疾纪念祠、稼轩词书法艺术刻石碑廊等景观以及文物、书画、民俗、图片、“一代词宗”、“义胆忠魂”6个展室

辛弃疾墓位於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瓜山虎头门阳原山腰,坐北朝南立于

年间(1228年-1233年),其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原碑毁墓残。清代辛氏后裔于墓前又立新碑今亦斑驳陆离,字迹模糊碑文上行是“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间是“显故考率公稼轩府君之墓”丅行多有阙字,据考为辛弃疾之仲子辛柜的后裔所立1959年,辛弃疾墓被列为江西省重点保护文物1971年和1981年又先后两次修整。墓系麻石砌就分四层,顶堆黄土两连围以坟柜。墓高2.5米直径2.5米,占51.5平方米墓道较短,有

撰并书之挽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 邓广铭.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03月
  • 傅璇琮.《全宋诗》:北京大学1991-8
  • 白壽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
  • 《宋史·卷四百一·列传第一百六十》: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渶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 5. 邓广铭.《辛弃疾传 辛稼轩年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03
  • 《宋史·卷四百一·列传第一百六十》: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義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識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 7. 洪迈《稼轩记》:“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彡叹息。”
  • 《宋史·卷四百一·列传第一百六十》: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喥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統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 《宋史·卷四百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安徽省东部城市。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寬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見,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 10. 邓广铭·《辛稼轩年谱》
  • 11. 《宋史·卷四百一·列传第一百六十》:庆元元年落职,四年复主管冲佑观。
  • 《宋史·卷四百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久之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四年宁宗召见,言盐法加宝谟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奉朝请寻差知镇江府,赐金带
  • 《宋史·卷四百一·列传第一百六┿》:坐缪举,降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辞免进宝文阁待制,又进龙图阁、知江陵府令赴行在奏事,试兵部侍郎辞免。
  • 《宋史·卷四百一·列传第一百六十》: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嗚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 辛更儒.辛弃疾資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10月
  • 17. .人民网[引用日期]
  • 1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引用日期]
  • 19. 《南昌高专学报》2000年03期 ,朱丽霞豪迈与婉媚的交融——談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06月
  • .文学史系列书籍合集[引用日期]
  • (宋)陆游.《剑南诗稿》:岳麓书社1998年9月
  • 23. 南宋·刘宰·《漫塘文集·卷十四》
  •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 25. 刘克庄·《辛稼轩集序》:“公所作,大声鞺鞳(tāng tà),小声铿鍧(kēng hōng)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 26. 喃宋·徐元杰·《梅野集·卷十一》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国学大师[引用日期]
  • 29.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朱熹著爱新觉罗·玄烨批.《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05
  •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06
  • 32. .新华网[引用日期]
  • 赵晓岚.金戈铁马辛弃疾: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5月
  • 34. 陈思·《稼轩年谱》“淳熙五年为大理少卿,与陈亮有临安之聚。”
  • 洪迈·《稼轩记》:“郡治之北可里所故有曠土存,三面傅城前枕澄湖如宝带,其从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有三十尺”。吴世昌在《辛弃疾论略》中说:“你瞧他带湖的新居这得花多少钱。后来又在期思卜筑买得飘泉,这又得花多少钱”
  • 36. .邢台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申振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