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中国人女性有哪些,各有怎样的命运?

熟悉的陌生人―浅析鲁迅笔下的三个妇女形象论文 资料 调查 文献 材料
&&>>>>新闻内容
熟悉的陌生人―浅析鲁迅笔下的三个妇女形象
  中国教师(TeacherCN.COM)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倡导网络文化,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果我们的文章涉及或侵犯您的有关权益,请即时与我们联系,请注明网址及文章,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感谢您的合作!
[内容提要]本文着重剖析鲁迅三篇作品《祝福》、《离婚》和《伤逝》中的妇女形象,从而探索鲁迅对中国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路。
祥林嫂、爱姑、子君代表不同阶层的妇女形象,她们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用别林斯基的话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通过这三个形象,鲁迅深刻而鲜明地表明了自己对妇女问题的思路: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首先取得政治上的翻身,经济上的独立权,必须推翻封建制度,必须进行深沉韧性的战斗。鲁迅这三篇作品,显示出鲜明的独创性。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他的笔端时时角及社会现实,贯穿着始终如一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对外在封建社会最底层,最易被伤害、被侮辱的中国妇女,鲁迅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同情。对千万这些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鲁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挖掘,表现出作家对妇女问题的深切关心和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在鲁迅的《祝福》、《离婚》和《伤逝》等一系列小说中,他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生动、深刻而富有典型意义的妇女形象。鲁迅正是通过描写众多妇女形象的作品,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妇女悲剧命运的主题,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历史时代。
被“四权”绳索捆缚的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根据生活的若干真实原型塑造出来的典型。其一是单妈妈,她是个寡妇,却又有同居的男人;其二是乌石山上看坟的女人,儿子在门口剥豆被马熊拖去吃了;其三是宝姐姐,山里人来抢亲,宝姐姐逃走,失足落水,被捞起带走。祥林嫂的形象比原型更集中更概括,是旧中国贫苦农妇悲惨命运高度典型化的体现。
祥林嫂的悲剧显示了“四权”绳索对农村劳动妇女的捆缚。
族权,不允许祥林嫂守节。祥林嫂的前夫祥林比祥林嫂小十岁,丈夫死后,祥林嫂不愿再嫁,宁可辛勤劳动养活自己,所以她逃到鲁镇做工。她的全部希望和渴求,便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生存的权利。所以当她来到鲁家做工时是“食物不论,力气不惜的……到年底,扫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鲁家)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但是,好景不长。在鲁家做工不到半年,她婆婆 恃凭着族权的威势,不但把她像逃犯一样抓回去,且逼她嫁到深山野坳里。因为要用卖她所得的钱,买一个女人给她叔子做老婆。祥林嫂始终没有挣到一个“人的资格”,却像一年赚钱的货物一样被卖掉了。
夫权,要祥林嫂守节。在旧社会,依照旧礼教,“女子一而”,不得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祥林嫂在她前夫祥林(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人)死后,不肯再嫁;被婆婆抓回去逼嫁贺家坳,“在花轿上,她一种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花轿,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捺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这是夫权要祥林嫂守节造成的后果。再婚后,丈夫死于伤寒,她又要为后夫守节,只能跟儿子阿毛相依为命。
神权、政权要惩罚祥林嫂不守节。祥林嫂再嫁虽非自愿,但毕竟是再嫁了,就是“不守节”。“不守节”就是大逆不道,罪孽深重;不是小罪,而是“大罪”,就要受到惩罚。柳妈因受了封建迷(神权)的影响和毒害,无意之中成了统治者的帮凶,她那有关“阴司”的话(“这种人活着要受苦,死后还要受刑:阎罗王将她锯开,分给前后两个男人”)使祥林嫂在精神上蒙受极大的压力。而政权的逼害尢烈,“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是政权的化身,他支持或利用其他三种权力逼上梁山害祥林嫂。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做工时,鲁四老爷知道她是寡妇后就“皱了皱眉”,不愿意留她。但祥林嫂凭着自己的刻苦耐劳、能干,还能分配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当祥林嫂再奶再寡后,即第二次来鲁镇做工时,她的遭遇就大不一样了:她不但不能再碰那“神圣”的酒杯和筷子,而且成为人们日常的笑料;更为甚者,当她到土地庙捐了门槛,神气舒畅、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慌忙大声喝道:“你放着罢,祥林嫂!”一句话彻底地对祥林嫂“判了刑”,令到“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看着。直到四叔来上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可见,此时的祥林嫂所受到的打击是何等之巨大!这就样,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鲁四老爷代表的地主阶级迫害得精神失常,丧失了劳动能力,又被一脚踢开,沦为乞丐,最后倒毙在漫天的大雪之中。封建“四权”的绳索有如千斤铁链,紧紧地捆缚着祥林嫂戕害着祥林嫂:夫权要她守节,族权不允许她守节,政权和神权又惩罚她的“不守节”。这深入骨髓的苦楚,使祥林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鲁迅抨击的予头直指封建制度,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晕鲜明的独创性,体现 在鲁迅刻划了祥林嫂的几个“不甘于”:祥林嫂不匡于受婆家虐待,逃跑出来到鲁镇做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争得做人的资格;祥林嫂不甘于被人强逼改嫁,用生命来抗婚。在逼嫁的路上,她不但又哭又闹,拜堂时还用头撞香案角企图自杀。虽然没有死,但也撞到头破血流,结果在额头上留下了一个“大家以为耻辱”的伤疤;祥林嫂不甘于百般受人歧视,捐门槛以“赎罪”。为了“捐门槛”,祥林嫂用了在鲁家的全部劳动所得十二元鹰洋;祥林嫂不甘于死后受阎王惩处,临死时怀疑灵魂的有无。她希望没有鬼,死去不用锯开身子来分给两个丈夫,但她又希望有鬼,死去可以在阴间见到惟一亲爱的儿子阿毛,可以一家人团聚。这五个“不甘于”是祥林嫂自发反抗精神独特而鲜明的体现。祥林嫂反抗了族权、夫权,怀疑神权,惟独对压在头上的掌握政权的地主阶级没有明确的反抗表现,这是祥林嫂反抗的局限性。
祥林嫂是鲁迅塑造的“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指:这个形象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看起来似曾相识;“陌生的”是指:这个形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祥林嫂的一生是苦苦挣扎的一生,其结果,却被地主阶级诬蔑为“谬种“。鲁四老爷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个谬种!“地主阶级年终”祝福”,作为酬神祈福的盛举,是要“吉利的”,他们嫌恶穷人在这时死去。鲁迅在刻划地主阶级丑恶嘴脸的同时,也深刻地写出了祥林嫂是被黑暗势力吞没的。鲁迅不但写祥林嫂在物质上、肉体上的被剥削、摧残,而且写她心灵深处的痛苦。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作品深刻地揭露旧社会、旧制度的黑暗。祥林嫂的死,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对黑暗的封建制度、残酷的封建礼教血和泪的控诉,她的悲剧更代表着封建宗法社会里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命运。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无论哪一个时期的作品,还没有象鲁迅这样真正写出一个中国农村妇女的灵魂。因而,鲁迅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
从敢于闹事到妥协的爱姑
爱姑是鲁迅塑造的又一个典型。这个典型,也是鲁迅根据生活的真实人物塑造出来的,是旧中国中产阶层妇女悲惨命运的高度典型化的集中体现。
爱姑是有点“身份”的人,但没有过高的身份。说她有点“身份”,是因为她有“体面”的娘家和“高门大户都走得进的,脚步开阔”的父亲。但爱姑又没有过高的身份,她父亲庄木三到底还不能与慰老爷平起平坐,更不能跟七大人平起平做。庄木三父女到慰老爷家去,只能先进门房喝年糕汤,走进客厅里去也只能站着。爱姑看见七大人的头顶是秃的,可是那脸和脑壳都红润,便以为那一定是擦着猪油。对于“屁塞”以及那上面的“水银浸”,对于鼻烟,爱姑都一无所知。这些细节描写都说明不能把爱姑的身份估计得过高。所以应该说爱姑是中农以上,地主以下的身份。
爱姑的被迫离婚,说明当时在农村处在中产阶层的妇女,处境仍然是悲惨的。夫权、族权有绝对的权威,丈夫姘上小寡妇,不管原配夫人是三茶六礼写来的、花轿抬来的,也不会受法律保护。只要公婆不喜欢,不管你是否低头进、低头出,是否一礼不缺,也只得走。政权是夫权、族权的基础,夫权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闹了几处的离婚事件,只经豪绅七大爷(在地主慰老爷家)两句话就解决了。一句是:“公婆说‘走!’就得走。”七大爷还振振有辞,吓唬爱姑说:“莫说府里,就是上海北京,就是外洋,都这样。”公婆为什么不喜欢爱姑呢?那是因为“‘老畜生’只知道帮儿子”,这说明,在当时衙门八字开,维护的只是夫权、族权的利益;另一句是:“来――兮!”七大爷这一高大摇曳的声音,连爱姑也感觉到“大势已去”,晴天霹雳。爱姑刚才的放肆,刚才的“闹事”、想计回“公道”,已荡然无存。可见,由于七大爷的“威严”,爱姑只好妥协。接着,便是两家互换了“红绿帖”(订婚时交换的帖子),取消了婚约。可见,“来――兮!”这两个字裨就是离婚的判决书。这就告诉爱姑,即使拼出命来,施家也不会家破人亡,封建政权是绝对维护夫权、族权和地主阶级利益的。
爱姑具有“母夜叉”的性格,撒野、泼辣。丈夫“小畜生”姘上“小寡妇”,“老畜生”又袒护儿子,爱姑要回娘家搬兵讨伐,要出这口“恶气”,要把施家搞得家破人亡。因为爱姑是地方上很有点权势,“沿海居民都有几分惧怕”的土乡绅庄木三的宠女,有一个土乡绅父亲作为靠山,所以她受不得别人的钳制,更不知天高地厚。爱姑能说会道,撒野、泼辣,从她闹离婚“一闹就是三年”即可见一斑。爱姑只知道压在自己头上的正是她所信奉的封建主义制度。所以她一开始在七大人面前力数“小畜生”的不是,在七大人面前据理力争,满以为七大人“知书识礼,顶明白的”。最后还是七大人的一席话使爱姑如梦初醒,“觉得自己是完全孤立了”,也使明白了封建主义的真实面目,可惜为时已晚。爱姑外强中干,对弱者逞强,对强者软弱,从敢于闹事到妥协,这就是爱姑的经历。她为了与施家“赌气”,又是吵,又是骂,又是砸,非把施家搞个“家破人人亡”而后快。但当她在地位比她更高贵的七大人面前,心“突突地乱跳,仿佛失足掉在水里一般”,显得那么软弱、无能。当七大人说出最后一句话:“来――兮!”后,她不由自己地说:“我本来是专听七大人的吩咐……。”爱姑的态度一百八十转弯,从敢于闹到彻彻底底的妥协,最终变得恭恭敬敬,唯唯诺诺。
爱姑的悲剧,充分说明了处在中产阶层的妇女,同样逃脱不了遭人践踏的悲惨命运。这种现象在旧中国是普遍存在的,是“熟悉的”;爱姑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因而又是“陌生的”,是与众不同的这个。
从追求个性解入到走上绝路的子君
《伤逝》的女主人公子君是鲁迅先生塑造的又一个成功的妇女形象。子君是现代文学作品中一个具有反抗精神、最终被旧制度吞噬的女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伤逝》写的是知识妇女的悲剧。
子君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为“五四”革命狂飙所唤醒的女知识青年。她常“谈伊孛尔,谈泰戈尔,谈雪莱”,并以这些资产阶级个性主义者的民主革命思想来激励自己,子君和涓生终于结合了,也曾经有过安宁和幸福。但婚姻自主胜利后,子君却步不前,变得浅薄、庸俗、怯弱,与涓生在人生态度上主生分歧,爱情终于出现了裂痕。成家后的子君,不但没有像涓生一样继续学习和探索,争取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才能,做一个自立于社会的女子;而是终日全力理家治内,甘心情愿作一个举案齐眉的贤妻良母,她变得浅薄、庸俗和怯弱。在家庭中所处的从属地位,更滋生了她的自卑心理。她常常看涓生的恨色得事,连一颦一笑也受制于人。当她现现涓生开始冷淡她时,也不敢询问,终日提心吊胆,生怕涓生抛弃她。她自觉但又不自觉地走上千百年来中国妇女走过的老路,最后连已经实现的婚姻自主也不能自主下去。涓生终于与子君分手,子君在绝望中,又回到了父亲的封建家门,在无爱的人间郁郁而死。
子君在追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与封建势力的斗争中,曾表现出无所畏惧、超人的勇气,是个勇士。当她的行动受到家里原极力反对和阻挠时,她坚定地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何等勇敢!何等坚强!何等自信!这句话显示了子君鲜明独特的个性,这是“五四”新思潮对子君的影响。子君还从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的形象中得到启发和精神支持。热恋时期的子君,对于路人的蔑视、老东西和小东西的侮辱,表现出出大无畏的井然和平静,如入无人之境。但子君是在封建正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小姐,她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她的反抗虽然坚决,但不彻底。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君的个性解放终于逐渐显出它的旧面目来。当涓生拿出一张雪莱的半身裸体铜板像给她看时,妇君”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这显示出旧首先观在她身上的作用。涓生失业了,子君立即显出软弱性,在经济重压之下,他们爱情的裂缝越来越大。涓生离开她后,她没有争辩,更没有反抗,而是静静地让她父亲接回原来那个封建家庭里。她最终没能走上与旧制度彻底决裂的革命道路上来。
子君的这些个性特点,是与她所外的时代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子君的爱情悲剧显示了个性解放的巨大局限性。形象地说明只有进行社会革命,在社会解放的前提下,妇女才能获得真正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个性解放是人格独立的必要前提,个人的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物质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人格独立。而人格独立也只有在彻底的个性解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子君的爱情悲剧说明,没有经济独立,妇女解放就如同空中楼阁,迟早是要倒塌的。而以个性解放为武器,单枪匹马同整个封建势力进行斗争,其结果只能是失败。鲁迅先生在《关于妇女解放》中进一步指出:“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妇女真正彻底的解放必须是在整个社会变革之后,必须把妇女解放同社会革命融为一体,必须把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祥林嫂、爱姑、子君三个代表不同阶层的妇女形象中,鲁迅深刻而鲜明地显示了自己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路:
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首先取得政治上的翻身,经济上的独立权;要达到解放的目的,必须推翻封建制度,必须进行深沉韧性的战斗。
鲁迅的作品,像匕首、像投枪,直指封建制度。鲁迅的这些思路,也印证了恩格斯的精辟论述:“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
作者:林观兰 &阅读次数:&
&&相关论文
&&热门文章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 作品赏析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 作品赏析
→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 作品赏析
『』『』『』
【】&&&【】&&&&&&【】【】【】&鲁迅笔下的女性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3.00
&&¥1.00
&&¥2.00
&&¥2.00
&&¥2.00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鲁迅笔下的女性
选​填​,​简​要​介​绍​文​档​的​主​要​内​容​,​方​便​文​档​被​更​多​人​浏​览​和​下​载​。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4.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苏州大学,江苏苏州 215021)
摘 要: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以其犀利的笔触剖析了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对处在社会底层的女性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在他的笔下,各类女性形象栩栩如生,本文试图对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简单的分类与分析。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女性观
&&&&&&& 鲁迅以其犀利的笔触在同封建主义进行激烈斗争的同时,对身心饱受摧残的妇女也十分关注。他在《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束缚女性身心自由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式各样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1]另外,鲁迅还在他的小说集《呐喊》中把整个社会比喻为一个铁屋子,把当时愚昧的国民比喻为熟睡在这间屋子里的人们,而鲁迅对铁屋子里女性命运尤为关心,因为铁屋子的女性没有自我,永远受男性的奴役,只要稍加反抗就会遭到整个社会的排挤。
&&&&&&& 怀着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鲁迅在他的散文、小说、杂文中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不少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 收录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她虽然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但她仍然是美好的。她是一个女佣,生活比较艰难,但她仍然愿意满足孩子的希望,给他讲故事。鲁迅在散文里写道:&那些影响了自己人格的东西,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佩了,别人不肯做的,她却能够成功。她确有很大的神力。&[2]在鲁迅看来长妈妈的形象是美好的,她为自己的童年带来了别样的温情。
&&&&&&& 鲁迅的小说集中也有不少鲜明动人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进行分析。
&&&&&&& 一、完全被奴役且无力反抗的女性
&&&&&&&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这类女性的典型。她是一个勤劳善良、安分守已的普通农村妇女,在她的丈夫死后,婆婆打算卖掉她。可一直以来深受封建女德影响的祥林嫂不愿意改嫁,她为了遵守&从一而终&、&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教条逃到了鲁镇地主鲁四家做女佣。虽然在鲁四家做工很辛苦,但她脸上&有了笑影&[3],&也白胖了&,[4]她对当前的生活感到十分满足。可没过多久,她的婆婆便派人将她抢去,想将她卖给山里农民贺老六为妻,祥林嫂拼死抵抗,她甚至将头撞在桌角,可最后还是被迫嫁给了贺老六。被逼改嫁后,祥林嫂似乎也认了命,她与贺老六安安稳稳的过日子,特别是在生下儿子后,她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然而,好景不长,家庭发生了一连串的变故,贺老六因病而亡,儿子又被狼吃了,祥林嫂被族长赶出了家门,只好又返回鲁四家做工。可这时的祥林嫂在鲁四家和鲁镇人眼里已是个不祥之人,他们嘲讽奚落她。佣人柳妈说她死后将会下地狱、会被锯成两半,劝她捐门槛赎罪。但当她用血汗钱捐了门槛后,鲁四和周围的人还是认为她不干净,不让她参与祭祀。尤其当四嫂看到她快碰到祭祀用的酒杯时,那一声声&祥林嫂,你放着罢&让祥林嫂心里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被压倒了,她彻底的绝望了,变得痴痴呆呆。最后,在万家灯火的除夕夜,凄惨的死于街头。
&&&&&&&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教条活活逼死的。在宗法制度下,她的婆婆凭借族权要将祥林嫂卖了,不允许她守节。可自古以来&从一而终&的封建教条又要求祥林嫂在丈夫死后必须守节,不能改嫁。于是,这二者之间产生了矛盾,所以在祥林嫂再嫁再寡后,那些严守封建礼教的人便认为祥林嫂罪孽深重,要受惩罚。
&&&&&&&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也是这类女性中的一个,残酷的现实使她变得麻木、顺从。她原本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丈夫死后,她遵循着从一而终的传统礼教不愿改嫁,她将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三岁的儿子宝儿身上,靠着纺纱来养活自己和儿子。然而,宝儿不幸生病了,她为宝儿求签、许愿、吃单方,宝儿的病却依然不见好。不得已,她只好将希望压在庸医小仙身上。可最后宝儿还是死了,就这样她连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面对冷漠不公的现实,她选择了逆来顺受的接受它。现实的残酷使这个可怜的寡妇将希望寄托在梦幻般的&明天&,幻想明天会更好的,然而明天却依然是一片虚无。
&&&&&&& 二、进行了反抗却失败的女性
&&&&&&& 《离婚》中的爱姑和《伤逝》中的子君,她们要比祥林嫂和单四嫂子进步得多,她们懂得抗争,然而她们的思想终究未能彻底摆脱封建观念的束缚,最后依然不自觉的顺从了封建观念。
&&&&&&& 爱姑也是一个农村妇女,她十五岁嫁到施家,谨守媳妇妻子的本分。看似逆来顺受的小媳妇,当丈夫拼上了小寡妇要遗弃她时,她却进行了大胆的反抗。她和施家整整闹了三年,闹得施家鸡鸣狗跳,施家只好请来了绅士慰老爷从中说和,然而爱姑却不同意,一定要和施家抗争到底。后来慰老爷请来城里的七大人,在七大人面前,爱姑起初据理力争,向七大人申诉自己在施家受到的欺凌。她将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认为七大人是知书识礼的人,必定可以帮她打赢这场官司。可她却忘了七大人正是这封建礼教的维护者,是不可能帮助她去打破这传统的礼教的。事实上,爱姑真正想维护的是她合法妻子的身份,她本是明媒正娶的夫人,可丈夫姘上了小寡妇,想要离婚抛弃她,于是她大闹想要维护她正妻的地位。所以说,她的行为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她的思想仍旧受着封建思想的束缚。
&&&&&&& 《伤逝》的女主人公子君是受过&五四&启蒙的知识女性,坚持个性解放,在她为婚姻自由而进行抗争时,她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5]就这样义无反顾的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与涓生结合了。然而这看似美好的一切却在小家庭建立后逐渐暗淡下来,子君没能像涓生一样继续学习来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反而坚守旧式女子所信奉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于是她和涓生之间的爱情出现了危机。随着涓生的失业,勇敢无畏的子君变得更加怯懦了,在爱情的危机与生活的重压下,子君只好又回到父亲身边,在抑郁中死去。子君的悲剧在于其思想与认识的局限,她所追求的只是恋爱婚姻自由,她把建立小家庭当做整个人生意义,缺乏更高远的人生目标,这样一旦安逸的小家庭受到外来势力的打击时,势必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抵御黑暗势力的吞噬。
&&&&&&& 三、被&吃&且&吃人&的女性
&&&&&&& 鲁迅在其笔下也塑造了一批同处在奴隶地位却冷酷的对待和自己同处于奴隶地位的女人。如《祝福》中祥林嫂的婆婆、柳妈、卫老婆子,他们与祥林嫂一样处在被压迫的地位,但她们却毫不同情祥林嫂。面对祥林嫂丧夫丧子的不幸遭遇,柳妈非但不同情,反而对祥林嫂说她的失节会使她在死后被锯成两半,致使祥林嫂内心产生了恐惧,加速了她的死亡。四嫂也忌讳祥林嫂不祥的身份,不让她碰祭祀用的物品。而祥林嫂的婆婆和卫老婆子更是不顾祥林嫂的意愿合伙将她给卖了。
&&&&&&& 除此之外,鲁迅在他的杂文《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高度赞扬了女主人公刘和珍君,文中这样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6]这个勇敢无畏的女学生面对反动势力毫不退缩,发起学生运动主动向其进攻,虽死犹未悔。这时,刘和珍君已完全打破了传统文化中所定义的女性形象即遵循三从四德的教条,在她的身上充满了大无畏的精神,独立且敢于斗争。她的形象不仅高于祥林嫂、单四嫂子等安于做奴隶的普通农村劳动妇女,也高于那个虽有所觉醒但终究未能摆脱封建思想束缚的子君,可以说她是新女性的代表。这些新女性已摆脱了传统思想对自身的束缚,她们变得自信、独立,更为难得的是她们已走出个人、家庭狭小的圈子,已经意识到个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是紧密相连的,脱离社会祈求个人的解放是完全行不通的。于是,她们将个人的利益放下,奋不顾身的投入到改造社会的政治运动中去,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 总之,鲁迅笔下的的女性形象与他立人、重启蒙的思想是一致的。在鲁迅看来,一个国家要想强盛关键在于这个国家民众的意识,只有民众的思想获得启蒙,他们的意识觉醒了,这个国家才有救。同样的,女性的悲剧命运是可以避免的,只有当她们自身的意识真正觉醒时,她们才会摆脱悲剧的命运。
参考文献:
[1]蔡晓东.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
[2]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 &鲁迅转[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鲁迅.鲁迅文集[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4]舒耕华.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浅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
[5]赵云瑾.旧社会女性形象、地位及个性解放的探讨&& &基于鲁迅笔下女性形象的分析[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0.
[6]田雪青.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鲁迅深情的笔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