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有哪些有印章吗印章什么时候出现的

小题1:D小题2:平时生活中,说话要谨慎诚敬,不卖弄口舌、妄自尊大,不自骄于人;(1分)但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说理要明白、不含糊。(1分)做事要勤勉敏捷,少说多做,不怠惰。(1分)小题1:(不矛盾。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这正是孔子谨慎诚敬的具体表现。)(3分)小题2:略《参考译文》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非常恭顺谦和,像是不善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或朝廷上,说话非常明白晓畅,只是很谨慎而已。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陈咸字子康,年十八,以父任为郎。有异材,抗直,数言事,刺讥近臣,书数十上,迁为左曹。父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父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父乃不复言。父死后,元帝擢咸为御史中丞,总领州郡奏事,课第诸刺史,内执法殿中,公卿以下皆敬惮之。是时中书令石显用事专权,咸颇言显短,显等恨之。时槐里令朱云残酷杀不辜,有司举奏,未下。咸素善云,云从刺候,教令上书自讼。于是石显微伺知之,白奏咸漏泄省中语,下狱掠治,减死,髡为城旦,因废。成帝初即位,大将军王凤以咸前指言石显,有忠直节,奏请咸补长史。复为南阳太守。所居以杀伐立威,豪猾吏及大姓犯法,辄论输府,以律程作司空。咸所居调发属县所出食物以自奉养,奢侈玉食。然操持掾史,郡中长吏皆令闭门自敛,不得逾法。下吏畏之,豪强执服,令行禁止,然亦以此见废。时车骑将军王音辅政,信用陈汤。咸数赂遗汤,后竟征入为少府。少府多宝物,属官咸皆钩校①,发其奸臧,没入辜榷②财物。官属及诸吏,举奏按论,畏咸,皆失气。为少府三岁,与翟方进有隙。方进为丞相,奏:“咸前为郡守,所在残酷,毒螫加于吏民。”咸坐免。顷之,红阳侯王立举咸方正③,为光禄大夫给事中,方进复奏免之。后数年,立有罪就国,方进奏归咸故郡,以忧死。(取材于《汉书·陈万年传(附陈咸)》有删改)【注解】①钩校:探究查对。&&&②辜榷:垄断、侵占。&&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之一。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言事,刺讥近臣刺讥:指责。B.于是石显微伺知之微伺:暗中探察。C.然操持掾史操持:筹划,料理。D.与丞相翟方进有隙,咸坐免坐免:因……牵连被罢官。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抗直,数言事 // 后数年,立有罪就国B.乃公教戒汝 // 父乃不复言C.公卿以下皆敬惮之 // 顷之,红阳侯王立举咸方正D.然亦以此见废 // 方进奏归咸故郡,以忧死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我全明白您所说的意思,您主要就是教我如何巴结、奉承人。B.咸颇言显短,显等恨之陈咸多次议论石显的短处,石显等人对他就怀恨在心。C.云从刺候,教令上书自讼朱云探听并等候裁决,皇帝命朱云上书申诉自己的情况。D.立有罪就国,方进奏归咸故郡红阳侯王立有罪回到封邑中,翟方进也奏明皇帝让陈咸回到原籍。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陈咸开始对父亲所谓的“教戒”很反感,后来他却也贿赂权贵。B.陈咸被髡首罚做苦工,是因为他在执法时滥杀无辜,施法严苛。C.陈咸任南阳太守时对境内大户与下属均严治,可自己生活奢侈。D.陈咸晚年为官,因为与翟方进有矛盾,先后多次被其奏请免职。小题5:第二大题文言文中,作者写陈咸仕途数起数伏,后被发回故郡,最终“以忧死”。你如何看待陈咸的结局?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每题3分,共9分)陶鲁,字自强,荫授新会丞。当是时,广西瑶流劫诸府,破城杀吏无虚月。香山、顺德间,土寇蜂起,新会无赖子群聚应之。鲁召父老语曰:“贼气吞吾城,不早备且陷,若辈能率子弟捍御乎?”皆曰:“诺。”乃筑堡砦,缮甲兵,练技勇,以孤城捍贼冲,建郭掘壕,布铁蒺藜刺竹于外,城守大固,贼来犯,辄击破之。天顺七年,秩满(任职期满),巡抚叶盛上其绩,就迁知县。寻以破贼功,进广州同知,仍知县事。鲁善抚士,多智计,谋定后战。凿池公署后,为亭其中,不置桥。夜则召部下计事,以版度一人(用木板渡过一个人来)。语毕,令退。如是凡数人。乃择其长而参伍①用之,故常得胜算而机不泄。羽书(战事警报)狎至,戎装宿戒,声色不动。审敌可乘,潜师出城。中夜合围,晓辄奏凯。贼善侦,终不能得其要领。历官四十五年,始终不离兵事。大小数十战。凡斩首二万一千四百有奇,夺还被掠及抚安复业者十三万七千有奇,两广人倚之如长城。然鲁将兵不专尚武,尝语:“治寇贼,化之为先。不得已始杀之耳。”每平贼,率置县建学以兴教化。(《明史·陶鲁传》)注:①参伍:错综比较,加以验证。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授新会丞荫:私下,暗地B.缮甲兵缮:修补,整治C.寻以破贼功寻:不久D.倚之如长城倚:倚重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陶鲁“多智计,谋定后战”的举措的一组是①乃筑堡砦②以孤城捍贼冲③建郭掘壕④为亭其中⑤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⑥潜师出城A.①②⑤B.④⑤⑥C.①③④D.②⑤⑥小题3:下列是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鲁初登仕途,正遇上两广境内贼寇横行,陶鲁号召地方百姓练兵筑垒,抵御流寇。B.由于抗击贼寇功绩卓著,陶鲁深受上司的赏识,或因任职期满而升职,或提拔兼职。C.陶鲁善于安抚人心,又处事缜密,多谋善断,出奇制胜,因此深受两广人民的倚重。D.陶鲁虽然连胜贼寇,未离军旅,但并不擅长军事,他主张教化为先,剿杀只是辅助。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1)贼气吞吾城,不早备且陷,若辈能率子弟捍御乎?(2)治寇贼,化之为先。不得已始杀之耳。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褚裒,字季野,康献皇后父也。裒少有简贵之风,与京兆杜乂俱有盛名,冠于中兴。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谢安亦雅重之,恒云:“裒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矣。”初,裒总角诣庾亮,亮使郭璞筮之。卦成,璞骇然,亮曰:“有不祥乎?”璞曰:“此非人臣卦,不知此年少何以乃表斯祥?二十年外,吾言方验。”及此二十九年而康献皇太后临朝,有司以裒皇太后父,议加不臣之礼,拜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持节、都督、刺史如故。裒以近戚,惧获讥嫌,上疏固请居籓。于是改授都督徐兗青扬州之晋陵吴国诸军事、卫将军、徐兗二州刺史、假节、镇京口。 永和初,复征裒,将以为扬州、录尚书事。吏部尚书刘遐说裒曰:“会稽王令德,国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裒长史王胡之亦劝焉于是固辞归籓朝野咸叹服之。进号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固辞开府。裒又以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疏奏,即以和为尚书令,浩为扬州刺史。 永和五年卒,年四十七,远近嗟悼,吏士哀慕之。赠侍中、太傅,本官如故,谥曰元穆。(《晋书·褚裒传》)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目:观看,注视B.谢安亦雅重之,重:重视C.裒总角诣庾亮诣:拜见D.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升:提拔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即以和为尚书令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C.与京兆杜乂俱有盛名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D.言其外无臧否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裒少有简贵之风,与京兆杜乂俱有盛名,冠于中兴。译文:&&&&&&&&&&&&&&&&&&&&&&&&&&&&&&&&&&&&&&&&&&&&&&&&&&&&&&&&&&&&&&&2璞曰:“此非人臣卦,不知此年少何以乃表斯祥?二十年外,吾言方验。”译文:&&&&&&&&&&&&&&&&&&&&&&&&&&&&&&&&&&&&&&&&&&&&&&&&&&&&&&&&&&&&&&&3吏部尚书刘遐说裒曰:“会稽王令德,国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译文:&&&&&&&&&&&&&&&&&&&&&&&&&&&&&&&&&&&&&&&&&&&&&&&&&&&&&&&&&&&&&&&&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寻迁集贤都事。泰定四年,转国子博士,俄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由吏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帝乃欲以中书参议傅岩起为吏部尚书,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击奸暴,黜贪墨,而特举乌程县尹干文传治行为诸县最,所至郡县,为之肃然。二年,转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除国子司业,寻迁南行台治书侍御史。顺帝初,历佥宣徽及枢密院事。至正二年,除翰林侍讲学士,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五年,台臣辨其诬,遂复起参议中书省事。七年,朝廷慎选守令,参知政事魏中立言于帝:“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加镛者。”帝乃特署镛姓名,授饶州路总管。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皆毁之。人初大骇,已而皆叹服。镛知民可教,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旦望必幅巾深衣以谒先圣,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每治政之暇,必延见其师生,与之讲讨经义,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镛居官廨,自奉淡泊,僚属亦皆化之。先是。朝使至外郡者,官府奉之甚侈,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往往腾谤于朝,其出使于饶者,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退皆无有后言。其后有旨以织币脆薄,遣使笞存省臣及诸郡长吏。独镛无预。镛治政,虽细事,其详密多类此。十年,拜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人或以镛优于治郡,而执政非其所长,遂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及脱脱罢,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乃迁西行台中丞,殁于官。 (选自《元史》)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掌天下铨衡诠:选拔官吏B.制可其奏制:制止C.俾俊秀入学宫俾:使D.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劝:勉励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B.往往腾谤于朝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燕王诚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D.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小题3:文中划线未句读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A.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B.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C.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D.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朝时,显要官职往往是由吏职出身的人来担任,很少有人能从进士做官,韩镛就是从进士做官的。B.韩镛在担任侍御史时,因为刚正不阿被当时的官员们忌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他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免了官职。C.饶州地区民俗崇尚鬼神,就连做盗贼的人准备抢劫时,也必定到觉山庙中占卜吉凶,韩镛到任后,就拆毁了庙宇,将泥塑偶像沉入江中。D.朝廷外派的使臣,朝廷供奉本来就多,各地方州县都很讨厌他们,他们到了饶州,韩镛只供给他们粗米饭,他们也不敢有什么议论。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3分)译:&&&&&&&&&&&&&&&&&&&&&&&&&&&&&&&&&&&&&&&&&&&&&&&&&&&&&&&&&&&&&&&(2)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3分)译:&&&&&&&&&&&&&&&&&&&&&&&&&&&&&&&&&&&&&&&&&&&&&&&&&&&&&&&&&&&&&&&&(3)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4分)译:&&&&&&&&&&&&&&&&&&&&&&&&&&&&&&&&&&&&&&&&&&&&&&&&&&&&&&&&&&&&&&&&&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谢灵运,安西将军弈之曾孙而方明从子也。祖玄,晋车骑将军。灵运幼便颖悟,玄甚异之。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纵横俊发过于延之,深密则不如也。从叔混特知爱之。袭封康乐公,以国公例除员外散骑侍郎,不就。为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性豪侈,车服鲜丽,衣物多改旧形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累迁秘书丞,坐事免。灵运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惋。庐陵王义真少好文籍,与灵运情款异常。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司徒徐羡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理人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文帝即位,征为秘书监,再召不起。使光禄大夫范泰与书敦奖,乃出。使整秘阁书遗阙,又令撰晋书,粗立条流,书竟不就。寻迁侍中,赏遇甚厚。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既自以名辈,应参时政,至是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名位素不逾之,并见任遇。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上不欲伤大臣,讽旨令自解。灵运表陈疾,赐假东归。将行,上书劝伐河北。而游娱宴集,以夜续昼。复为御史中丞傅隆奏免官,是岁,元嘉五年也。(选自李延寿《南史?谢灵运列传》,有删节)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共宗之崇尚B.灵运多愆礼度违背C.寻迁侍中寻找D.灵运表陈疾上表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安西将军弈之曾孙而方明从子也文王拘而演周易B.玄甚异之姜氏何厌之有?C.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与灵运情款异常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小题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谢灵运“才华横溢”一组的是(&&)&&(3分)①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②纵横俊发过于延之③衣物多改旧形制&&&&&&④构扇异同,非毁执政⑤粗立条流,书竟不就&&⑥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A.①④⑤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②⑥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谢灵运出身名门,富有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他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B.谢灵运恃才傲物,在少帝即位时,联合煽动一些不同意见的人,诽谤诋毁执政大臣,故被调离京城。C.谢灵运被指定撰修晋史,书写完不久又升迁侍中,诗画还被盛赞,可见文帝为巩固统治,极尽笼络。D.谢灵运看出政治上不被重用,真正受重用的是些名望远不如他的人,故他常托病不到朝廷值班。小题5:断句与翻译(10分)(1)用“/”给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4分)穿 池 植 援 种 竹 树 果 驱 课 公 役 无 复 期 度 出 郭 游 行 或 一 百 六 七 十 里 经 旬 不 归 既 无 表 闻 又 不 请 急(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既不见知,常怀愤惋。②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8分,每小题2分)吴顺恪六奇别传清 王士祯海宁孝廉查伊璜继佐,崇祯中名士也。尝冬雪,偶步门外,见一丐避庑下,貌殊异,呼问曰:“闻市井有铁丐者,汝是否?”曰:“是也。”曰:“能饮乎?”曰:“能。”引入发醅,坐而对饮。查已酩酊,而丐殊无酒容。衣以絮衣,不谢,径去。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询其衣,曰:“入夏不须此,已付酒家矣。”曰:“曾读书识文字乎?”曰:“不读书识字,何至为丐!”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询其氏里,曰:“吴姓,六奇名,东粤人。”问:“何以丐?”曰:“少好博,尽败其产,故流转江湖。自念叩门乞食,昔贤不免,仆何人,敢以为污!”查遽起,捉其臂日:“吴生海内奇士,我以酒徒目之,失吴生矣!”留与痛饮一月,厚资遣之。六奇者,家世潮阳,祖为观察,以樗蒲①故,遂为窭人。既归粤,寄食充驿卒,稔知关河厄塞形势。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六奇请得见大帅言事。既见,备陈诸郡形势,因请给游札数十通,散其土豪,所至郡县,壁垒皆下。帅上其功,十年中,累官至广东水陆师提督。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水行三千里,供帐极盛,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至戟门,则蒲伏泥首,登堂,北面长跪,历叙往事,无所忌讳。入夜,置酒高会,身行酒炙。歌舞妙丽,丝竹迭陈,诸将递起为寿,质明始罢。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将归,复以三千金为寿,锦绮、珠贝、珊瑚、犀象之属,不可訾计。初,查在惠州幕府,一日游后圃。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问之,则以巨舰载致吴中矣。今石尚存查氏之家。注释:①樗蒲:古代赌博。小题1:对下面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查遽起,捉其臂曰(遽:于是,就 )B.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执:捉拿,拘捕)C.衣以絮衣,不谢,径去(谢:感谢)D.稔知关河厄塞形势(稔:熟悉)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问:“何以丐?”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B.敢以为污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C.厚资遣之杳不知其所之D.锦绮、珠贝、珊瑚、犀象之属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小题3:下列选项中分别属于表现查继佐“施之恩惠”和吴六奇“知恩图报”的一组是(&&&)A.吴生海内奇士 以三千金为寿,邀至入粤B.引入发醅,坐而对饮 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C.留引痛饮一月,厚资遣之 备陈诸郡形势D.帅上其功 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六奇不同于一般人,外貌奇特,身为乞丐,别人请他喝了酒,赠给了他衣服,他却连声道谢都没有,就径直走了。B.吴六奇认为自己成为乞丐的原因有:一是自己读过书,识得字;二是年轻时嗜好赌博,输光了家产。C.吴六奇做乞丐时,他觉得行乞玷污自己的名声。后来,他步入仕途,多次升官,一直做到广东水陆师提督。D.文章叙述了吴六奇的一些传奇经历,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性豪荡、熟地理、有韬略、知恩图报的奇士形象。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 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3分)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 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3分)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 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4分)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余有叹焉(叹惜)B.夫夷以近(平安)C.而人之所罕至焉(少)D.其孰能讥之乎(怎么)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①于是余有叹焉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②吾尝终日而思矣D.①其孰能讥之乎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字,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5分)(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在《炮兽》“人兽大战”的场景中,就充满种种对照:血肉之躯和钢铁猛兽,理性和野性,智慧和野蛮,灵巧和粗暴,还有斗勇和智取,以及动与静……显示出浪漫主义文学的瑰丽特色。]B.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创作上侧重于描写人物意识流动,揭示人类精神存在。代表作除了英国作家伍尔芙《墙上的斑点》外,还有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C.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丹柯》充满了“有价值东西被毁坏”的悲剧性,而情节设置上的欲扬先抑又进一步凸显了主题的悲剧意味,丹柯这一英雄形象也因此显得丰厚饱满。从审美效果来说,结尾崇高的悲剧色彩更能使作品获得成功。D.海明威《桥边的老人》中的“我”,带有冷静的旁观者色彩,更多的是在“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没有过多的主观感受与心理描写,一切景物象征意义,一切情节的内涵全部蕴含在客观的叙述中,体现了海明威独特的叙事风格。《论语》重出章节到底是怎么回事?
本文行家:
《论语》中有一些重出的章句,很多学者都曾指出这一点,但还没有一位认真思考其重出的原因以及规律,最普遍的认识是孔子多次提出某一观点,不同弟子听后记录下来,同样被收录进去,于是造成这种现象。如果这样,就是编辑时没有严格审稿与校对出现的问题。但事情恐怕不那么简单。孔子弟子门人那么长时间编辑的书,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就是编辑者有意为之的。那么,为什么这样编辑?这些都需要认真思考。笔者最初看到这种现象时就觉得是编辑者别有深心,但深心究竟是什么没有搞清楚。近日反复揣摩,再将其重出的章节都从原来的篇章中单列出来,忽然发现一个规律,再根据对于编辑原则的体悟,终于揣摩出其这样编辑的原因了,现在就把自己的认识写出来,恳请学术界同仁不吝赐教。
一、重出章节
如果严格说,必须文字完全相同者方能视为重出,如果语序不同也不能算。如《子罕篇》中有“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p2491下)&一章,而在《宪问篇》中有一章曰:“子曰:‘君子之道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1]p2512下&两处的“知者不惑”三句文字全同,但顺序不同,因此不能视为重出。类似的情况还有,均可排除在重出之外。这样,全部《论语》真正重出只有四章,其中两条还只是半章。准重出还有两处,放在最后说明之。下面,我们先把与首章重出的三条内容罗列出来。 一、《学而篇》第11章: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p2458中) 《里仁篇》第20章重出,是后半章。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p2471下)(以下简称“三年章”) 二、《学而篇》第8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1](p2458上) 《子罕篇》第25章重出,是后半章。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1](p2491中)(以下简称“主忠信章”) 三、《学而篇》第3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p2457中) 《阳货篇》第17章重出,完全一样。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p2525下)(以下简称“巧言令色章”)
二、前人看法
我们先看一下前代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如果按照这三章在《论语》中出现的顺序排列,是巧言令色章(3)、主忠信章(8)、三年章(11)。但如果从重出的角度看,最先出现这种现象的是在《里仁篇》中的“三年章”,因为这是学者们最先看到的重出现象,他们的看法必然首先出现在这里。因此我们在上面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 在“三年章”后面,邢昺疏曰:“此章与《学而篇》同,当是重出。《学而篇》是孔注,此是郑注,本或二处皆有。”[1](p2472上) 朱熹:“胡氏曰:已见首篇,此盖复出而逸其半也。”[2](p98) 刘宝楠:“正义曰:释文曰:此章与《学而篇》同,当是重出。陈氏鱣古训曰:汉石经亦有此章,当是弟子各记所闻。故郑注之。案《论语》中重出者数章,自缘圣人屡言及此,故记者随文记之。《春秋繁露》(祭义篇):孔子曰:书之重,辞之复。呜呼,不可不察也。其中必有美者焉。”[3](p84) 康有为说:“已见首篇。此盖重出而逸其半矣,然汉石经有之。盖弟子各记所闻,或孔子频言之。董子所谓‘书之重辞之复,不可不察也,其中必有美者焉。’”[4](p53) 钱穆说:“此章重出,已见《学而篇》。当是弟子各记孔子之言,而详略不同。盖《学而》一篇乃观人之法,此章言孝子之行,而此章前后皆论事父母之道,故复出。”[5](p103-104) 其他学者或无说法,或有说法而无超出此藩篱者。而诸位学者在后面两章注疏中之意见亦无超出上面之范围者,故不再引述。 以上意见基本可以概括前人的看法,总体来看,基本认识是:孔子不止一次讲过某句话,或因不同弟子记录而都被采纳到书中,所以出现重出现象。表面看这样讲解似乎可以通顺,但仔细思考又有不通处。理由是:孔子教授三千弟子,讲授内容一定非常多,时间跨度在四十年以上,一句话重复讲授多次完全在情理之中,同一句话几个弟子甚至十几个弟子同时听到的情况也不少。为什么只有三章重出?严格讲只有一章重出(即巧言令色章),因为另外两个是半章。这是第一值得深思的地方。《论语》经过孔子几大高徒之手详细推敲编辑,起码是两代人的心血结晶,不可能出现因为粗心大意而编辑重复的现象,这种可能应当排除。这是应当思考的第二点。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编辑者有意为之的。 还有一个规律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即重出三章首次都出现在第一篇《学而》之中,而重出则分别在《里仁篇》、《子罕篇》、《阳货篇》中。为什么都和首篇重出,而以后其他各篇之中没有真正意义的重出?正是这一点,引起我的高度关注,并揣摩出其编辑的“深心”来。
三、重出之我见
《论语》各篇各章之编排是孔子弟子们煞费苦心,惨淡经营而成的。每篇有一个主旨,每篇的各章都根据主旨编入。篇与篇之间也有内容上的联系。这样,篇与篇之间,章与章之间都存在内在逻辑上的关联。但这种联系很微妙,很深邃,有时需要仔细思索钩沉方可得之。首篇《学而》是全书的总纲和主旨,《学而》讲述人生学习与修行的原则。三句话是学习的三个方面和三种要求。一是讲求人生要不断求学,反复实践,在不断体认人生真谛中获取快乐。二是学习过程中要经常和同窗、朋友相互切磋琢磨,不断提高自己。三是说学习是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不是追逐功名利禄,因此并不在乎别人和社会知道与否。“学而时习之”的内容是仁义道德。这里有两个基本点:学习仁,追求仁,不断提高仁的境界;只求自己进步而不在乎他人知与不知。因此,《学而篇》所有内容都围绕这三句话两个基本点来选择内容和进行编辑。下面我们分别看看重出三章在《学而篇》首次出现时所侧重表达的意义与在重出篇侧重表达意义的区别,就可以体会出重出章句在不同地方意义侧重点则有所不同。 一、《学而篇》第11章: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后面有孔安国的注:“父在,子不得自专,故观其志而已。父没,乃观其行。孝子在丧,哀慕犹若父存,无所改于父之道。”[3](p15) 本章在第一篇中,侧重说明要学习的内容是“仁”,仁的根本是“孝悌”,因此第二章便是有子关于孝悌为仁之根本的论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p2457中)&因此,本章在这里重点是强调儿子对于父亲的孝行。是“学而时习之”的主要内容。 《里仁篇》第20章重出,是后半章。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篇》主旨是内心仁义道德与居住环境之优良相互适应为最佳状态。而侧重在内心之仁。内心之仁者必须有孝心,因此这半章在这里侧重在内心之哀思悲戚。郑玄注曰:“孝子在丧,哀戚思慕,无所改于父之道。非心所忍为。”[3](p84)&可见重点就在于儿子对于父亲的孝心。因为这里强调内心的孝,因此前半章便没有必要,只用后面的半章,这是编辑内容的需要,而不是忘记丢掉半章。故康有为说的“此盖重出而逸其半矣”(见前文),就不准确了。非“逸其半”而是有意“舍其半”。 二、《学而篇》第8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与全篇主旨一致,侧重在端正学习态度,要稳重,要严肃认真,交友要慎重。依然是“学而时习之”的问题,而且兼有“有朋自远方来”之意。 《子罕篇》第25章重出,是后半章。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子罕篇》的主旨是要求人生不以追求利益为目标,要正确对待命运,坚持仁义道德。这半章在这里侧重表达的是仁义道德要求忠信的品格,要注意交往,有错误就要改正。因为这里不涉及学习态度问题,故前半章没有必要出现。故亦不是朱熹所说的“重出而逸其半”[2](p143),而是有意没有将前面那句话编入。 三、《学而篇》第3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本章依然是体现全篇主旨,侧重在学习目的是仁义道德而不是语言技巧,不是花言巧语。如果只在语言技巧上面下功夫,是很少有仁道的。 《阳货篇》第17章重出,完全一样。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篇》主旨是批评不仁之思想与行为。故这里侧重揭示巧言令色很少有仁道的本质。与《学而篇》提醒学生不要在学习语言技巧上下功夫的目的显然不同。因为本章仅一句,无法分开,且在两篇中都是各自表达一个意思,因此重出为全章,便没有所谓“逸其半”的问题了。还要说明一点,即《阳货篇》重出的“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一章到底是不是衍文的问题。阮元校勘本章曰:“皇本、高丽本无此节经注。”[1](2527下)&康有为注曰:“重出。古本、足利本无此章,唐石经先无而后添注。”[4]p267&何晏《论语集解》原本定有本章,否则后世传本不会无端增添之。“唐石经先无而后添注”也很说明问题,唐石经是开成石经,是当时全国《论语》之标准本,先没有,后添注定有所据,可以看成是很严肃认真的态度。因此,本章为原文所有是可以确定的。
四、补充说明的问题
除以上三处外,还有两处比较特殊的重出。我称之为“准重出”。下面也列出并作适当说明。一是“入太庙,每事问。”出现两次。《八佾篇》第15章:“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1](p2467中)&这里全章是说明孔子对于礼的重视与谨慎。“子入太庙,每事问”作为前面的叙述,是一个分句,为后面的问答做背景说明。《乡党篇》有“入太庙,每事问”[1](2496上)&一节,(按:乡党全篇为一章,后人为注疏方便才分的节)只此六字,独立成文。这里是描述孔子日常生活状态的。二者明显有别,不看成重出也可。 还有一处,即《泰伯篇》第14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p2487中)《宪问篇》第26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1](p2512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句属于重出。但不知什么原因,邢昺注疏本没有指出这一点,而都加以注疏。《宪问篇》比前面多一句曾子的话,等于是对孔子话语的解释和阐发,因此这处重出可以理解为是曾子弟子或门人引证孔子的话来印证曾子的话,或者说是用曾子的话来解释孔子的话,与前面重出的情况有所不同。因为前面三处重出均是孔子自己的话语。前面三处是对于先出现的话语的选择应用,这里是对前面的话语全面引用,再出现曾子的话。又前面三处首次出现均在首篇《学而篇》,这两处是其他篇与篇之间出现的。前后两者情况又如此不同。因此这两处重出与前面三处重出严格意义上说不属于同类。故不详加考证说明。 最值得深入思考的是《雍也篇》和《颜渊篇》的重出,也可以说是真正的重出,但情况比较特殊。《雍也篇》二十七章是:“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p2479下)《颜渊篇》十五章是:“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2504中)&只比前面少了“君子”二字,其他完全相同,都是孔子所说。《雍也篇》主要是孔子赞美弟子以及如何看待和如何对待弟子的问题,《颜渊篇》主要是孔子回答弟子提问并教导其如何提高修养的问题。二篇主旨稍有不同,但并不像前面重出三章意义区别那么明显,因此本章为何要重出我实在有些困惑。但我依然相信不是编辑大意所致,一定有其考虑和理由。暂付阙如,待考证和解析,也请学界同仁共同思考这一问题。
《论语》中其他各章与首章重出之三处,均是编辑者有意为之的,这些内容出现在不同的篇中表达意义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不是问题而是一种需要。前人在这方面的疑问均可冰消。皇疏本、刘宝楠《论语正义》等本在《阳货篇》中干脆删除“巧言令色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德不孤...辽宁大学教授,从事古代文学研究,近三年专心孔子与《论语》研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讲水有志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