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怎么写的题款,现在这个季节怎么写?就是乙未年什么什么

佛门祈愿 福满人间:
您目前的位置:>&&&
西夏的佛经书法和版画――张凌 许生根
日 09:04:00
《大众文艺》
(图片来源:资料图)
西夏统治者提倡信仰佛教,全面接受了佛教思想体系。佛教在西夏社会的思想意识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由于佛教的流传,西夏境内的文化成果颇为丰硕。尤其是对佛经的重视,刺激了西夏佛经书法和版画的兴盛。目前留存于世的西夏佛教文化遗产颇多。有西夏文、汉文写本及刻本写经、佛画、洞窟壁画、宏伟的寺庙及遗址、形制各异的佛塔等。西夏自己刻印佛经,其所刻文字,有西夏文也有汉文,间有藏文和梵文。除文字外,尚有佛画。流传于世的精品甚多,书法之谙练,画技之娴熟,都表明了西夏镌刻技术之精,堪与刻印事业发达的宋朝相媲美,是中华书法和美术的艺术宝库。
最早发现的西夏文佛经是居庸关过街塔之壁画所存以梵、汉、蒙、回、藏、夏等文字刻成的《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此外,敦煌、黑水城和宁夏灵武所发掘的西夏佛典史籍及写本、刊本等,已确定有《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大宝积经法界体性五分别会》、《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佛母出生三藏般若波罗蜜多经》等,数量很大,表现形式丰富。
传世的西夏佛教书法作品以楷书、行书为最多。西夏刻印的佛经和书籍都是正楷,俄罗斯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分所藏西夏文泥金字《金光明最胜王经》,小字楷书,书写工整,字体娟秀,配以光彩夺目的金色,确可称为写本佛经的上乘。《佛说宝雨经》,墨书小楷,书法婉丽遒逸,工整秀美。日本藏所藏《大方广佛华严经》字体俏劲有力,气韵隽秀,刚柔相济,也是西夏文书法的精品。西夏文字书法以楷书为主,而在不少日常应用的文字和部分佛经中行书使用较多。“形体方整”是西夏文楷书的特点,汉字书法中楷书始于魏而盛于晋,唐代达到鼎盛,欧、柳、颜、虞、褚诸大家并出。西夏文字在成熟的汉文楷体上创制,因而深受唐人影响。汉字楷书的神韵透到西夏文楷书书体中,妙自成趣。西夏文字形体笔画繁复、方正均匀,因此在书写时更注意结体自然,点画穿插有序,繁而不乱。西夏文楷书的用笔不但用藏锋和中锋,而且时有侧锋入纸,锋棱明显,使笔画生动多姿。笔画中的“撇”、“捺”、“钩”用笔较重而露锋。所谓藏露兼施,方圆并出,既显骨力又显精神,是西夏文楷书用笔的一大特点。
传世的西夏写本文献中有大量的行、草文献,内容有抄本佛经,但多见于世俗文书。西夏行、草文献,多为抄写快捷便利,少数的行、草文献注重字体的美观与艺术性。西夏文行书以黑水城文献中发现的西夏文《大般若婆罗米多经》为代表。一般说来,西夏文行、草书写行笔与汉文相似,行书用笔灵活,线条活泼流动,随意自然,在外形结构上十分讲究。西夏文草书佛经较少传世,以黑水城文献中发现的草书西夏文《海龙王经》为代表,字画简约流畅,结构均匀自然,笔画基本规范,其布白章法虽显稚拙而独具风韵。
西夏文篆书已见于文献文物中的有两种:一是碑额篆书,一是印章篆书。西夏文碑额篆书仅见于《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和西夏皇陵出土的仁宗寿陵残碑。前者为“敕感通塔浮屠之碑文”八字;后者为“大白上国护城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文”十六个字。从这二十八个西夏文篆书可以看出西夏篆书显然是仿照汉字小篆,从西夏文楷书演化而成,应当完全采用汉文小篆用笔方法,回环照应错落有致,布局合理而揖让有方。但同样在篆、楷之间的对比上,西夏文比汉文更繁复,其中原因是汉文由篆而楷经过了笔画的简约;西夏文由楷而篆,为增加装饰效果有增无减。西夏文篆法基本上有规律可循,但同一字的笔画篆法上有随意性。
西夏佛教版画在承袭中原传统的绘画风格的同时,吸收了周边各民族、藏传佛教密宗的艺术成就,融入本民族的习俗,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西夏佛教与佛教艺术是西夏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的一支奇葩。西夏文创制不久,即开始将汉文佛经翻译成西夏文。经过五十三年的努力,共译成三千五百七十九卷西夏文佛经,即《西夏文大藏经》,保存有丰富的西夏佛教版画。
目前发现的西夏绘画大多以佛教为题材,多是纺织绢本和亚麻织布本卷轴画。宁夏博物馆藏《炽盛光佛图》是目前我国最早的炽盛光佛图之一,是唐代以来此类题材作品中的精晶。画面居中的主像为炽盛光佛,庄严慈祥,身着朱红色袈裟,双足交迭坐在莲花上,周围环绕11身星官。主尊上方十二个圆形图案则是希腊的黄道十二宫。画面两侧每组14身汉宫形象,为印度黄道十二宫的二十八宿。这幅《炽盛光佛图》说明,西夏人的天文星象知识极为丰富,他们不但精通汉族人的“二十八宿”的星象理论,而且对黄道十二宫这一西方天文学体系也有充分的认识。
黑水城等地的出土西夏宗教绘画数量很大,其中有数百幅卷轴画、木版画及数千种西夏文献、刊本。现存的西夏绘画主要有壁画、版画、及绘制在帛、布、纸上的各种卷轴画,内容上大多为佛教绘画,不仅有各种佛教人物,还有众多社会人物,在形式上体现出了西夏时期的宗教信仰、社会风俗。有很多表现西夏现实人物的绘画作品,多为男女供养人画。“供养人”是出资开窟造像,绘制佛画的功德之人,多为党项贵族人物。其绘画风格为唐宋人物绘画表现形式,其形态各异,雍容华贵,对于我们了解西夏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所以绘画艺术也是弘扬历史文化的重要成果,因为绘画本身最能真实完整地表现人文社会精神面貌和风俗特征。1909年俄国科兹洛夫于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发现西夏版画,在《俄藏黑水城文献》1-4集中,共刊出30多种,汉文本较西夏文本为多。其中可考纪年的有仁宗的大庆、人庆、天盛、乾佑(年),桓宗的天庆时期()刻印的西夏版画共11种。另外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自黑水所得版画残片亦不少,中国学者向达在《斯坦因黑水获古纪略》中,对其所获作了描述;斯坦因在《亚洲腹地考古记》中也刊登了部分图版。德国柏林博物馆也有收藏西夏佛教版画。可见西夏版画发展相当繁荣。中国国家图书馆于1929年入藏的西夏佛经有100多种,其中元刻西夏文《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中,有一幅杂裱的木刻版画《西夏译经图》,表现了在西夏惠宗秉常时期(年)皇帝与皇太后亲临译场,由白智光主持将汉文佛经翻译成西夏文时的情景。画面上有多处西夏文题记,但版画刊印的具体时间不详。
宁夏灵武出土的西夏文佛经中,有一幅极为珍贵的《西夏译经图》。此图在西夏文佛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夏惠宗乾道元年至大安十一年(公元1068-公元1085))刻本的卷首,木版刻印,占两面经文的篇幅,是附在该西夏文佛经前面,为宣扬西夏佛教盛事、描绘西夏译经的场面的版画插图。中国社科院著名西夏学者史金波先生对《西夏译经图》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佛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卷首有板画《西夏译经图》,高、宽各27厘米,图中刻僧俗人物二十五身,有西夏文题款十二条计六十三字,记图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和姓名。上部正中跏趺而坐的高僧为“都译勾管作者安全国师白智光”,即译场主译人。他斜披袈裟,讲解经文,并以手势相辅助。旁列十六人为“助译者”,其中八位僧人分别有党项人或汉人名题款。图下部人身较大者,左为“母梁氏皇太后”,右为“子明盛皇帝”,即西夏惠宗秉常及其母梁氏皇太后”。此图形象地描绘了西夏译经的场面和皇太后、皇帝重视译经,亲临译场的生动情景,是研究西夏译经史不可多得的资料,也是中国目前所见惟一的一幅译经图,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
西夏佛教中的版画艺术向内地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西夏佛教版画是整个西夏版画发展的最终反映和总结,奠定西夏民族版画语言的基石,使我们更好的了解西夏政治、宗教文化活动提供重要的史料。
西夏佛经大多是已有官刻,且其规模相当大。西夏设有专门的印制佛经的机构――刻字司。《天盛旧改新定律令》一书中“司次行文门”这一节中,规定西夏国家机构分上、次、中、下、末五品司。刻字司属末等司的第一个机构。河北师范大学的崔红芬博士对西夏刻字司的情况有深入的研究,她论述说:“刻字司既负责刻印世俗书籍,也负责刊印佛教典籍,尤其是皇室发愿施舍佛经。只有这样解释才会出现僧俗官员共同担任刻字司的头监的道理。俄藏汉文《佛说圣大乘三归依经》(TK―121)的发愿文写到:朕适逢本命之年,特发利生之愿。恳命国师、法师、禅师,暨副判、提点、承旨、僧录、座主、众僧等,遂乃烧施结坛,摄瓶诵咒,作广大供养,放千种施食,读诵大藏等尊经,讲演上乘等妙法。亦致打截截,作忏悔,放生命,喂囚徒,饭僧设贫,诸多法事。仍敕有司,印造斯经,番汉五万一千余卷,彩画功德大小五万一千余帧。……时白高大夏国乾佑十五年岁次甲辰九月十五日(),奉天显道耀武宣文神谋睿智制义去邪儡补Щ实凼U饫锾岬降摹坝兴尽贝蟾诺敝缚套炙荆庠俅嗡得骺套炙居懈涸鹂》鹁募锹肌1收呷衔套炙局皇且桓龈涸鹩∷⒌恼梗∷⒌氐憧赡苌柙诨始宜略夯蛞恍┕婺=洗蟮乃略豪铮伤略和瓿删咛逵∷⒐ぷ鳌3缱谇痴铝(1132年)刻印的《同音》一书跋中就提到,……设刻字司,以蕃学士等为首,刻印颁行世间”
西夏寺院刊印佛经的规模也很大,这是西夏雕版印刷业的一个特点。宁夏西夏学者徐庄女士也论述了西夏寺院印制佛经的情况:“佛经题款及发愿文中提到的寺院除了贺兰山佛祖院外,还有大延寿寺、京市周家寺、兰山慈恩寺、大度民寺、温家寺、北五台山大清凉寺、众圣普化寺等。估计这些寺庙大都在西夏首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的周围。刊印佛经的作坊是否就设在这些寺庙中呢?据资料分析,这是很可能的。在仁宗天盛十三年(1161年)刊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题款中有“京市周家寺僧雕字僧王善惠”,这个王善惠还出现在另一佛经雕字人姓名中,可见这是一个熟练的刻字僧人。另外襄宗皇建元年(1210年)刊印的《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题款中有“西天智园刁”的字样,“刁”即“雕”,可见这个刻字人也是个僧人。这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刊印作坊是在寺院内。”
西夏刊印佛经,佛画的数量是很惊人的。没有规模较大的刊印作坊,是不可能完成的。西夏佛经的书法和版画水平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与西夏政府拥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寺院开设印制佛经部门是分不开的。
编辑:一叶
欢迎投稿:
(国内) &(国际) &&&&
QQ:& &&电话:010-05&&&&&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投稿:010-&&
信箱:(国内)&&(国际)&& QQ:
传真:010-13 &&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
吉祥宝塔迎请: &&010-26&&010-
&&&联系人:李先生&&&联系电话: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A座公寓9B-11C&&邮编:100011&&
&&义工报名&&QQ:&&QQ群:&& &&技术支持:010-23
京ICP证130013号 Copyright & 佛教在线版权佛门祈愿 福满人间:
您目前的位置:>&&&&&&
著名书法家景翠君一行向峨眉山佛协捐赠书法作品
日 11:32:00
峨眉山佛教
著名书法家景翠君一行向峨眉山佛协捐赠书法作品
景翠君一行向峨眉山佛教协会捐赠书法作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永寿法师为来宾书法作品题款
佛教在线四川讯&日,中国蕴御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著名书法家景翠君先生及张家口市知名企业家李有春先生一行,到峨眉山大佛禅院,向峨眉山佛教协会捐赠书法作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永寿法师、峨眉山佛学院副院长隆藏法师热情接待了景翠君先生一行。
在座谈交流中,永寿法师感谢景、李两位先生对峨眉山佛教文化事业的热心支持,并介绍了峨眉山大佛禅院的发展规划及建设理念。
永寿法师说,峨眉山佛教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文化立山、以文化传教是峨眉山佛教的基本发展方略,书画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传承文化、净化人心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为此,我们在今年五月成立了峨眉山大光明书画院,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书画家们搭建一个创作、展示平台,希望书画艺术界人士能以此为家,常来峨眉山写生、采风,创作出更多、更好地反映当代峨眉山佛教风貌的作品,为峨眉山佛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景、李两位先生表示,初次来到大佛禅院朝拜,便为寺院巍峨雄伟的殿堂、庄严肃穆的佛菩萨圣像、精进修习的僧众所感动,以后将要常来峨眉山,加强与大光明书画院的合作,创作出更多反映峨眉山佛教的书法作品,为峨眉山佛教事业的发展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最后,永寿法师为来宾书法作品题款并赠送礼品。
此前,受永寿法师委托,隆藏法师在峨眉山佛学院主持了捐赠仪式。仪式上,隆藏法师向景翠君先生、李有春先生颁发了荣誉证书并赠送礼品。
编辑:随照
欢迎投稿:
(国内) &(国际) &&&&
QQ:& &&电话:010-05&&&&&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投稿:010-&&
信箱:(国内)&&(国际)&& QQ:
传真:010-13 &&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
吉祥宝塔迎请: &&010-26&&010-
&&&联系人:李先生&&&联系电话: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A座公寓9B-11C&&邮编:100011&&
&&义工报名&&QQ:&&QQ群:&& &&技术支持:010-23
京ICP证130013号 Copyright & 佛教在线版权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
硬笔书法.pdf7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国书法是一 门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艺术 。距今三千多年前 ,当中华文 明还处于襁褓之
时,作为萌芽状态 的书法艺术便诞生在黄河母亲 的摇篮里 。正如郭沫若所说 ,中国的文字, 在
殷代便具有艺术 的风味,殷代 甲骨文和殷周金文 ,有好多作 品都非常美观 。其后 ,随着社会 的
发展 ,由甲骨文 、金文演变为大篆 、小篆 ,又发展为隶书 。这些古老 的书体 ,在后世 虽不为社
会生活所 需用 ,但作为书法艺术 品类 ,仍有专 门书家研习,流传至今 ,代有传人 。至于定型于
东汉 、魏 、晋 的草书 、行书 、楷书诸体 ,虽出现较晚 ,距今也有一千七百多年 的历史 。中国书
法艺术源远流长 ,它 以不 同的风貌反 映出不 同时代 的精神而与 中国社会发展 同步 。可 以说 ,中
国书法是 中华 民族永远值得 自豪的艺术瑰宝 ,具有很广泛 的群众基础 ,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
伦 比。自汉 、魏 以来 ,书法艺术 已逐步在社会普及 ,唐 、宋而后 ,爱好书法更是蔚然成风 ,大
自名 山胜境 的摩崖石刻 ,殿堂祠庙 的匾额碑铭 ,小到斋馆堂室的楹联挂幅 ,其不 同风格 、不 同
书体 的书迹着实让人拍手 叫绝 。更有商店酒楼开张 ,总要请名人书家写好招牌 以显其 品档 ;哪
怕普通百姓 ,过春节 时也要请人书写对联 以示喜庆 。可见书法艺术 已渗透到社会生活 的每一个
而更值得提及 的是 ,社会发展至今 日,虽然 电脑打字 已替代 了公文写作 、美术设计 、建筑
设计等各个领域,但个 中诸多环节仍离不开汉字 的直接书写 。换言之 ,国人仍把汉字书写水平
比作一个人 的第二面容 ;对某些人来说 ,写一手好字仍可作为人生成功的阶梯 。不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近代如皋书法家——黄七五
近代如皋书法家――黄七五马树人
  如皋位居江淮之间,滨江临海,物产丰富,乃人文荟萃之地。历代书画名家不胜枚举。黄七五就是如皋近代其中一位较有成就的书法大家。
  黄七五()名家瑞,字七五(早年亦用“辑五”),清末秀才。一九零四年和南通师范陶培之、熊省之结伴至日本留学。在日本通过与孙中山的交游,并经孙中山亲自发展加入同盟会,为早期会员。曾参加辛亥革命。
  黄七五自幼酷爱书法,初学赵孟兆页、欧阳询,继而致力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对《兰亭序》、《玉版十三行》犹精临摹。十岁便能写大字匾。清末如皋名寺定慧寺的“藏经楼”三字、如皋文峰阁的“天开文运”匾及兴商茶园(民国初年如皋城唯一的娱乐场所)的大横幅“无非是戏”等,均出自其手书。他年青时曾拜清末碑书名家李瑞清(号:清道人)为师,潜心汉魏诸碑,如《石门铭》、《泰山石刻》等,并兼学章草,数十年钻研不辍。其运笔讲究“五指齐力,万毫平铺”。其为汉隶,笔力千钧,以雄劲沉着取胜。小楷,画凝神畅,以清丽俊秀见长。
  黄七五从日本宏文书院毕业回国后,广交各地书画名家,与扬州江石溪先生(江泽民之祖父)成为好友。并曾与江石溪先生合作过一只紫砂带盖筒。镌刻者即为黄七五。筒的一侧有行草书法联句“黄金缀顶攒文羽,白璧垂缨间木鸡”,落款“宣统元年首夏辑五刻”;筒另一侧刻一老者抚琴,上款:“曲中知音”,落款:巳酉首夏石溪写,辑五刻”。诗联对仗严谨,书法遒劲流畅,画中老者,寓意深刻。此筒二零零四年曾在南京民俗博物馆展出,现由全国闻名的紫砂收藏家沙志明先生收藏。近年出版的《中国近代陶瓷创作名家》一书,黄七五被录入其中,在如皋近代只他一人享此殊荣。
  民国时期他同南京著名书画家仇采,如皋的许情荃、顾锡爵、冒广生、沙元炳、宗孝忱、海安的谭德钟、韩紫石,通州的孙儆,南通的张謇,均有交往。他从日本学成回国时,曾受孙中山的指示,去拜望张謇先生。张謇曾赠其纸扇一把,并亲笔题诗:是谁接续贵和篇,遗恨长留乙未年。过往游人须记取,春帆履上马关前。
  1946年,黄七五曾任苏皖边区政府参事、淮阴军分区干部子弟学校校长。解放后,任苏北卫生局副局长、图书馆馆长、博物馆馆长、文管会副主任。苏南与苏北行署合并后,任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此研究会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前身。当时会长乃大书法家胡小石,副会长为黄七五与大书画家傅抱石,首届会员有当代草圣林散之、著名书法家高二适、罗叔子、沈子善、萧娴、费新我、丁吉甫、仲贞子等。1962年,黄七五被聘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五十年代末,江苏省筹建国画院,鉴于黄七五当时的名望,有人提议院名的牌匾由其来写,黄七五则谦荐胡小石书写。
  1958年,由江苏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生大字贴》,即为他的手书。60年代初,其作品曾在南京美术馆展出,近年又被收入《江苏省50年书法》作品集中。
  其去世后,书法家高二适挽黄七五:平行临草隶,相折为多,我澉能从公,公病我惭无一面。年屋忽山丘,兴衰何所,老怀负作达,达怀老恨写蒿歌。黄七五一生致力于碑学,但晚年也接受胡小石的建议,涉猎于帖学。他遍临《阁帖》,并将汉碑书笔法融贯其中,丰富了帖学的表现力。他追摹宋四家,不求形似,而能得神。他的章草格调虽不足与沈曾植并肩,但也古朴淳厚,自成一家。
写 碑 高 手 黄 七
  南京人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仅就书法艺术而言,历代出过众多有成就的书法家。使得这座文化古城璀璨夺目、熠熠生辉。仅就近、现代书法而言,黄七五先生也是一位久居南京的书法高手。为书法重镇之一的南京,做出一定的贡献。
  黄七五(),颈名家瑞,字缉五(有时题款为“辑五”)、七五,以七五行,江苏如皋城北门鹅颈湾人。清末秀才。据《通州师范辛亥师生名录》一书第41页称“(黄七五)27岁,乙班本科生,乙已年游学日本。”据此,1905年留学,自称“自费留学”。在日本学的体育专业,并由孙中山直接发展为同盟会员。归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师范、如皋师范。辛亥革命时,奔走于如皋、南通、上海之间,购枪、募军,协助成立如皋县军政府。抗战时避居西场,拒任如皋维持会长。1940年新四军东进后,与共产党交往密切,抗战胜利任如皋救济院院长。1946年随解放军北撤,在鲁东、冀南游击,并于66岁光荣入党,时任淮阴军区干部子弟学校校长、苏皖边区政府参事,当时陈毅、粟裕、黄克诚、叶飞、陶勇、王克成等子女皆由他负责教育教学与安全保卫。解放后历任苏北图书馆馆长、博物馆长,苏北、苏南行署合并为江苏省后,1960年4月,胡老(小石)在南京创建江苏省书法研究会。与会者公推胡为会长,傅抱石、黄七五、叶一鹤任副会长,丁吉甫任秘书长。
  七五自幼酷爱书法。初学欧阳询、赵孟兆页,继学二王。在南京师范时,从清道人李瑞清学,乃醉心汉魏碑刻,兼学章草。然其书法成就主要集中在碑上,对其影响至深的当数晋《爨宝子碑》。
  此碑全称《晋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碑》。东晋大亨国年(公元405年)四月。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云南曲靖城南七十里的“杨旗田”发现,后移至县城魁星阁前。现存于云南省第一中学内。方笔严谨,结构奇巧,含蓄凝煉,外柔内刚,体格高古。清汪鋆《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碑书朴拙,古气盎然”。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端朴如古佛之容……朴厚古茂,奇姿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隶楷之间,可以考见变体源流”。
  黄七五学书经历可以分三个时期,幼年时在老家如皋以唐楷为日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青年时从清道人学,研习北碑《爨宝子》、《石门铭》、《泰山石刻》等,并兼学章草,数十年钻研不辍。晚年接受胡小石建议,涉猎于帖学,遍临《阁帖》,改正了写章草略显单簿的弊病,且丰富了用笔。黄七五在南京时,街肆之招牌,大都出其手。友人马树人曾告知:如皋定慧寺的“藏经楼”三字、文峰阁的“天开文运”匾及兴商茶园(民国初年如皋城唯一的娱乐场所)的大模幅“无非是戏”等,均由七五所书。
  上世纪50年代,彭冲同志担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期间,彭爱好文艺、书法、绘画,遂与黄七五过从甚密,后来,黄自撰联并书“彭祖八百岁,冲天九云霄”一联,挂于彭宅书房。“文革”时为此联,两人皆受到冲击。(彭祖为古代神话人物,徐州人,故徐州古称“彭城”)
  黄七五的书法继承有余,创新不足,故难与金陵四家(胡小石、林散之、高二适、萧娴)雁行,但其以革命者的身份投入到书法事业上来,对创建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省书协前身)及发展全省书法事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章草圣手黄七五顾启
  黄七五()先生名家瑞,字辑五,号七五,如皋城人,吾母黄玉叔父。一位真正的书法家,必先有政治头脑者,故介其简历如下。光绪廿八年(1902)秀才。废科举后入通州师范本科乙班。1904年为寻找救国之路,通师批准他私费赴日本留学,主学体操专业。在,由孙中山先生亲自发展为同盟会员。他在通师曾随日本教习吉泽嘉寿之丞等学,瑞在日本弘文书院进修,娴熟日语,翻译了河上肇教授的《马克思主义之理论基础》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属我国最早的革命读物之一。1906年底,宁属南京师范监督(校长)仇埰一再邀请,遂加国任教该校教习,并兼两江优级师范课务。近五年中,他与胡小石、沈子善、施肖丞等成为两江监督、著名书法家清道人李瑞清及门弟子。1910年底应监督沙元炳之命返如皋,至师范任教员。次年辛亥革命,至南通、上海募捐筹款,采购枪支,组建三百余人武装,声援武昌起义。1913年9月沙元炳任江苏省议会会长,由其堂弟、七五公妹婿沙元榘代理监督。任教之余,七五先生参加民国《如皋县志》撰写,并创办了如皋县体育馆、体育场,举办运动会等。1938年春,日寇侵占如城,七五公拒绝出任维持会长,星夜避居西场农村。新四军东进后,他积极选拔党,在宣传党的政策,劝伪军反正,救援革命同志等方面颇多贡献。解放战争中,任苏皖边区政府参事,淮阴军区干部子弟学校校长。1946年率全校师生随我军黄河大队转移鲁冀,他赤脚草鞋,紧握手枪,参加断后。1947年66岁入党。解放初任苏北图书馆、博物馆馆长、卫生局长,苏北、苏南行署合并后,任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会长,江苏省文史馆主任秘书、常务副馆长。写了《重提归事话当年》追忆加入同盟会、响应武昌起义(载《新华日报》日)等回忆录,组织历届省书法、篆刻、国画展览,参加培养尉天池等青年作者。83岁病逝于南京,省长、文史馆长惠浴宇主持追悼会并致悼词,赞黄七五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
  先生擅长书法。早年从行、楷起步,学欧阳询、赵孟頫,又师法王氏父子,苦临《兰亭序》《圣教序》《洛神赋》。12岁即以半旧有颖之洗锅帚蘸红泥为定慧寺横写“藏经楼”,为文峰塔竖写“天开文运”巨匾,受到巡学的学政大臣和百姓的赞扬,因自号七五。在两江优师,李瑞清先生指导他写汉隶与章草,要胡小石攻魏碑。他致力摹写《龙门十二品》《石门铭》《张迁碑》《泰山峪金刚经》《张猛龙碑》,接着全力攻刘炟、杜操、崔瑗、蔡文姬、钟繇、皇象、史游、张芝、卫瓘、卫恒、索靖等作品以及与章草相关的《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等,下了常人难以承受之苦功,终成章草名家。
  章草,伴随汉隶盛行而产生,是带有隶书笔意的草书。起于西汉,盛行东汉及西晋初。本来隶书讲波磔,一字一位,是不便快速书写的字体。东汉人有时为了快写赴急,就不得不减少字的笔画或者将某些相关的点画圈连起来,把正规的隶书写得很草率。在长期的实践中,大家逐步约定俗成,加以规范,将草隶条理化,而又不完全失去隶书用笔,形成章草。它体势优美,字大小匀称,且字字独立,上下绝不连笔,章法亦取直行纵势,给人以特殊美感。
  下面展示七五叔公的几幅作品供鉴赏。1、“勤奋、谦虚、谨慎”,1964年初留给二子黄拾及夫人浦寒非的。拾舅,1914年生,共产党员,南通医学院毕业,1933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如皋县人民医院院长、第三野战军军医学院教务主任,国家卫生部进修教育处(今司)司长,又擅长写作。1982年离休,享受副部长级待遇。此幅隶书结构严谨,气韵浑厚凝重,功力不凡。2、“远树青罗帐、春山碧玉簪”,发表于上世纪中叶上海《书法》杂志。3、“斗酒时扫乐,池华正俊荣”,“宝之”先生待考。4、“有谁滍褦襶,独自倚栏杆,错莫花初落,霏微雨未乾”,书赠妹婿沙元榘长子培昌,培昌幼时生猩红热、脑膜炎,遂弱智,二舅写此坚定大外甥生活信心与勇气。培昌二弟沙汶先生试译如下:有谁讥笑你无能,使你独自倚着栏杆自艾自叹。不要错把初放的花蕊夭折了,看,霏霏的甘霖带着春天的信息,正等着你呢!“褦襶”《辞海》:“naidai。衣服粗重宽大,既不合身,又不合时。比喻无能。”江海平原各地方言皆有此词,唯方音略异,市区、如城前字声母为L,后字声调为轻声。培昌珍藏至终身。沙汶,其昌之六妹,离休前为江苏省水产局人事处长,擅诗文。5、“凡持山作寿,常与鹤为群”,“赓余四兄”,亦待考。6、1963年书毛主席词《清平乐.六盘山》。后五幅系章草,皆十分刚劲优美,古文学功力极深,笔力雄健,永存人间!
  1991年夏,因《冒襄研究》出版事去北京,二舅黄拾告知:“你叔公七五先生写汉隶,笔力千钧,以雄浑沉着取胜;小楷、画凝神畅,以清丽俊秀见长。书法讲究‘五指齐发,万毫平铺’。”足证七五先生书艺领域宽广。
  &&&&&&&&&&&&&&&&&&&&&&&&&&&&&&&&&&&&&&&&&&&&&
日夜三时草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硬笔书法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