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流派兴衰 龚德亚和德运哪个好

2版 院团·殿堂
3版 访谈·论坛
4版 要情·人物  打开微信即可扫描
  文化中国网微信账号:culcn_cn  总编微信:gao18gong
  得力于移动互联网与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我们提供几种阅读途径供您随时随地的看新闻。
相关信息 暂无相关资讯·本站
相关信息 暂无此栏目相关资讯
暂无此栏目相关评论
 热点图片
·本网签约项目
··········
主办单位: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协会 指导单位:朱熹书院 战略合作单位:世界华人联合会(总会) 支持单位:CCTV·中国影响力 中华禅宗书画院 中国孔子国画院
中国国际诗书画家联谊会 中国长城书画家协会 中国美术家联谊会
北京江洋富通国际拍卖公司 北京凌翔阁画院
咨询热线:010- 投稿邮箱:
微杂志(公共号):culcn_cn
总编微信:gao18gong
版权所有 文化中国  京ICP证070305号
Copyright &.cn All Rights Reserved京剧流派怎么“传”与“承”
京剧流派怎么“传”与“承”
日 15:00 人民日报
“四大名旦”合影
京剧艺术历经二百多年的沧桑流变,积跬成步,聚溪成流,为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创造积累了极为丰富和珍贵的表演艺术文化遗产,这其中,以“四大名旦”、“前后四须生”等为代表的流派表演艺术蔚为大观。艺术的魅力在于个性创造,流派艺术的魅力在于以京剧艺术为审美对象创造美学形态丰富的表演艺术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京剧艺术作为国剧,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其独立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薪火相传,后学不断。
但是,流派要流,老一辈艺术家渐渐退出艺术舞台,新生代能否接棒?能否形成气候?能否创建新流派?长期以来关于京剧流派艺术传承问题一直在研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麒派艺术传承研习班在京汇报“成果”,令观者“喜出望外”,看到了希望。
流派怎么形成?流派艺术如何传承?流派艺术的兴衰有无规律?学者叶秀山、戏曲理论家龚和德、刘连群对京剧艺术研究有深厚独到的造诣,在此,特别约请他们就此话题作思考与辨析,相信读后会有收获。
京剧流派因何兴衰
没有新流派出现,不等于今天的京剧艺术没有进步。
在京剧史上,好角儿犹如星罗棋布,然能开宗立派者究属少数。流派宗师大抵有三个条件:有若干拿手杰作,就是把剧中的角色演活了、唱绝了,此其一;其二,在演活唱绝的角色之间,贯穿着、洋溢着他独具的特长特色;其三,这些特长特色能赢得观众痴迷,后学追摹,具有持久的欣赏价值和舞台生命力。
有“流行”才成流派
京剧是“古典”的艺术,但京剧也曾经流行过。
中文“流派”先有一个“流”字,意思倒也不很单一,“流淌—流动”是一层意思,我觉得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流行”的意思。“京剧”是“古典”的艺术,似乎跟“流行”矛盾的。然而京剧也曾经“流行”过,似乎有诗为证,一时记不得了。京剧出现“流派”,似乎正是它“流行”之时。
流派艺术怎么“传”与“承”
京剧主要通过口传心授,传者是否心甘情愿倾囊相授,效果大不相同。流派传承,传是传递,承是承续。不传即不能流动,不承则无以成派。
在某种程度上,一部京剧史也是众多艺术流派孕育、形成、涌兴、流布的历史,而传承贯穿着各个流派发生和发展的整个历程。即使是流派的草创,也是从前人那里传承下来的,属于艺术延伸链条的前后衔接。流派的传承一旦中断,就只是失去舞台生命的艺术遗产了。
精品推荐:
13:37:22)(
14:19:15)(
11:21:52)(京剧流派传承班·上海班麒派专场在北京举行--《中国戏剧》2009年11期
京剧流派传承班·上海班麒派专场在北京举行
【摘要】:正京剧的表演流派,是京剧艺术代代传承的重要载体。京剧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对前辈艺术家创造的,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各种艺术流派的扎实继承和大力弘扬。
【关键词】:
【分类号】:J821【正文快照】:
京剧的表演流派,是京剧艺术代代传承的重要载体。京剧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对前辈艺术家创造的,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各种艺术流派的扎实继承和大力弘扬。上海是“麒派”艺术的诞生地,有责任挑起传承的重担。为了改变麒派艺术后继乏人的严峻现状,推动麒派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晓风;;[J];中国戏剧;2009年11期
江月;[J];中国京剧;2002年01期
杜建华;;[J];中国戏剧;2005年11期
张君秋;[J];戏曲艺术;1979年01期
王建国;[J];学子;2004年08期
张古愚;[J];戏曲艺术;1981年02期
袁静明;[J];中国戏剧;1983年05期
孙焕英;[J];东方艺术;2000年01期
魏子晨;[J];上海戏剧;2000年02期
安志强;[J];中国戏剧;199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祯;毛忠;;[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谢柏梁;;[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安志强;;[A];德艺馨芳——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杨云峰;;[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李光荣;;[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朱恒夫;;[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何孝充;;[A];德艺馨芳——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殷曼楟;;[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梅玮;;[A];德艺馨芳——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丁修询;;[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耕;[N];中国文化报;2006年
许玉琢;[N];光明日报;2007年
孙焕英;[N];人民日报;2005年
戏曲理论家
龚和德;[N];人民日报;2009年
洪伟成 李峥;[N];解放日报;2010年
刘玉琴;[N];人民日报;2011年
国家京剧院院长
宋官林;[N];中国文化报;2010年
于帆;[N];中国文化报;2011年
张跃;[N];中国艺术报;2006年
黄小驹;[N];中国文化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燕飞;[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张敢;[D];中央美术学院;1999年
孙逊;[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隋少杰;[D];四川大学;2007年
李必桂;[D];武汉大学;2004年
Courtney A. Hogarth(山孩子);[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黄剑;[D];上海大学;2007年
邹操;[D];吉林大学;2008年
金敬姬;[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张激;[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杰;[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王莎莎;[D];吉林大学;2012年
郭蕾蕾;[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唐箐檐;[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张建涌;[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王子骄;[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吴高岚;[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石莉;[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王茜;[D];郑州大学;2004年
赵瑛华;[D];吉林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回忆京剧最繁盛年代 百家流派争鸣大师辈出
文化中国-中国网 .cn  时间:
09:17  责任编辑: 趙楠
在今人眼里,京剧是“古典艺术”,既古老又经典,如同价值连城的老古董。
其实当初,京剧是流行娱乐,如同现在的流行歌曲。就像提到老北京,人们脑海里总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端着茶碗的中老年男性,打着节拍、眼睛微闭,摇头晃脑、一板一眼、津津有味地哼吟着多半就是马派或者杨派的某段唱腔。
“流派”产生于京剧最流行最繁盛的年代。因为市场红火,优秀演员辈出,竞争激烈,而剧目又多是梨园长期积累的共有资源,所以只有自觉追求强烈鲜明的艺术特色,才能鹤立鸡群。
“流派”由“创始人”(宗师)、“追随者”和独有的艺术表演风格构成。开宗立派的创始人多聪明慧黠,不但师承深厚、博采众家,还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天然禀赋和审美理念,创出特殊的演唱韵味和表演技巧,把角色演活唱绝,使之具有持久的欣赏价值和舞台生命力,引来观众痴迷、弟子追摹、同辈演员仿效传播,最终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群体即“流派”。一个流派特有的表演、唱腔上的韵味,熟悉的观众只要看一眼、听一耳就分辨出来。
所以说,流派源于风格,风格即个性,审美个性愈强烈、流派色彩愈浓郁,愈能给人们以美的震撼,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流派不是京剧特有的,川剧、越剧、评剧也有,昆曲也有地域性的流派。但说京剧的流派最多最著名,应该不会有错。
开宗立派第一人
光绪年间到上世纪50年代,京剧流派纷呈、繁花似锦的灿烂持续了50余年。
最早开宗立派的,应该算谭鑫培。他技艺全面精当,善于体察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委婉细腻,曲尽其妙。“谭派”是京剧有史以来传人最多、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无生不学谭”。此后老生行中余叔岩的余派、言菊朋的言派、高庆奎的高派、马连良的马派、周信芳的麒派、杨宝森的杨派、奚啸伯的奚派等,都是从谭派中衍化出来的—追随者在继承创新之后变成了新流派的创始人。
戏曲理论家龚和德认为,京剧属于“前辈典范型文化”,舆论总是鼓励临摹,而对临摹中的各种变异不予宽谅,如徐慕云在《谈罗小宝》中说:“小余系伪谭,连良是骂谭,真谭只有小宝与俊卿耳。”
可惜,正如齐白石老人所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善学者学的是精髓。今人只记得余叔岩、马连良,听说过罗小宝、贵俊卿又有几人呢?
群星璀璨耀神州
早期流派除了老生行的谭派、孙(菊仙)派、汪(桂芬)派、奎(张二奎)派、刘(鸿声)派,还有旦行的王(瑶卿)派、陈(德霖)派,武生行的俞(菊笙)派、黄(月山)派、李(春来)派,净行的裘(桂仙)派,丑角的杨(鸣声)派。
上世纪20年代,京剧流派如群星璀璨,最多时计有几十种。四大须生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在继承谭派、孙派、汪派的基础上发挥特长;王瑶卿则影响造就了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这四大名旦派别。四大名旦之外的旦角流派还有筱(于连泉)派、黄(桂秋)派、李(多奎)派;小生行当有姜(妙香)派、俞(振飞)派、叶(盛兰)派,武生行有杨小楼、盖叫天、李万春、叶盛荣等流派;“净行三杰”是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文丑萧(长华)派,武丑叶(盛章)派,还有文武兼备的李(少春)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出现了“中兴者”,谭富英的新谭派、张君秋(旦)的张派等承前启后。
除了个人流派,因地域文化之别还形成了地域性的“京派”和“海派”。前者亦称“京朝派”,讲究严谨的艺术规范、严格的师承、完美的表现,但有拘泥成规之弊;后者以上海为中心,亦称“海派”或“外江派”,讲究艺术革新,敢于突破旧范、追求新奇效果,但易流于粗疏。
流派束缚了京剧的发展?
对于流派的利弊也有不同看法。
一般认为,众多流派将京剧表演艺术发挥到极致,丰富了欣赏层面,为观众提供了奇特的审美享受。但也有人评论,京剧流派的繁荣虽刺激了京剧的发展,却使戏曲艺术疏离了人文方面的追求,偏于一隅,使戏曲艺术流于技艺的开拓而失去了应有的文化色彩。
细究起来,这种说法似乎不无道理。当看戏变成“听戏”,观众只看重形式的外壳,沉迷于表演的细枝末节,对于内容反而熟视无睹。反观话剧,重点似乎始终在要表现的生活和思想哲理,内容紧随时代变迁。或者这就是京剧由盛而衰的重要原因?
其实从梅兰芳到样板戏,再到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等等,各代都进行过内容现代化的改革,可惜成功的屈指可数,不能挽救颓势。难道是京剧成熟固化的构架形式、慢节奏程式化表演与现代生活无法融合?这个问题,只能等待专家深入探讨了。
“生存空间”决定流派盛衰
早期的流派由科班、师承、血缘等繁密的人际关系构成。
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京剧界引进了苏式剧院管理模式,逐渐取消了名角挑班制度,强调演出的艺术完整性,认为角色、剧目重于流派。虽然杨宝森、张君秋、裘盛戎等流派是在那时扬名的,但实际上他们之前早已进入艺术成熟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此后,传统意义上以演员个人为标志的京剧流派进入衰落期,新一代演员多为仿效,较少揣摩、创新。
学者叶秀山曾说,流派需要“生存空间”。作为普及“娱乐方式”的京剧曾经“生存空间”巨大,戏班能成为一个产业。然而,随着电影、电视、电脑、晚会等多种新“娱乐方式”的出现,虽然京剧界努力使其与现代生活结合,但京剧仍不免从“娱乐性”转化为“欣赏性”,更接近于“博物馆艺术”。因为不“流行”了,“生存空间”渐渐“缩小”,新流派不再产生,原有的流派慢慢变为“典范”。但流派风光还在,大多数中青年演员托庇在流派大师的荫泽之下,得其庇护又受其制约,很多“传人”徒有其“派”却不入“流”。
京剧流派因时而生,也因时而湮。曾凭借火车、轮船、留声机、唱片和“文革”政治化推行遍及大陆的京剧,如今却因新科技浪潮的冲击而衰落。这是悲哀,也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吧。
让我们回首,重温往昔光影之中曾经风华绝代的流派吧!随着人们开始审视个人与内心的关系,渐渐回归慢生活,那些迷人的唱腔,或许会重新回荡在我们的生活里。
(本文特约顾问刘祯)
开创者盖叫天()原名张英杰,幼年进科班习艺,在沪、杭、苏一带唱戏,艺名“盖叫天”意欲超过“小叫天”(谭鑫培)。他继承了南派武生创始人李春来的艺术风格,广泛汲取京剧、昆曲和地方戏中武生各流派的表演之长,并借鉴武术,观察和摹拟自然界的物象姿态,以丰富武打技术和人物形体美的造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盖派”表演艺术。盖叫天擅长演全本《武松》(《打虎》、《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等)“武戏文唱”,着重于人物性格的刻划和精神境界的展现,有“燕江南活武松”之称。国外许多艺术家称赞他是“艺术形式美的大师”,“活的雕像之美”。
程派:开创者程砚秋()满族正白旗人。自幼学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深沉含蓄的的艺术风格,主要传人有新艳秋、王吟秋、李世济、赵荣琛、李蔷华、张火丁等。代表剧目有《英台抗婚》、《荒山泪》、《玉堂春》、《青霜剑》、《窦娥冤》等,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李派:开创者李少春()出身梨园世家,不曾进科班,却因家训严格而功底深厚。他扮相清秀,唱腔清纯,文戏宗余,武戏宗杨(小楼),形成自己文武兼备的风格。须生方面代表作有《红鬃烈马》、《打渔杀家》、《将相和》、《满江红》等,武生戏有《野猪林》、《闹天宫》、《挑滑车》、《三岔口》等。他还在现代戏《白毛女》中扮演杨白劳,《红灯记》中扮演李玉和。弟子有谭元寿、钱浩梁、裴艳玲、于魁智等。
梅派:开创者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为四大名旦之首,将京剧旦行的表演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主要传人有张君秋、言慧珠、梅葆玖、杜近芳等。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梅兰芳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马派:开创者马连良()回名尤素福,幼习武生,后改学老生。宗谭,拜孙菊仙为师,是前四大须生之一,后四大须生之领袖,无论唱念做打均潇洒舒展,浑厚中见俏丽,奔放粗豪而不失精巧细腻。马派剧目多是唱念并重,甚至念重于唱。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甘露寺》、《四进士》、《失空斩》等,《借东风》中诸葛亮的唱腔,经他加工,风靡一时。传人有李万春、言少朋、张学津、冯志孝等。
麒派:开创者周信芳()6岁学戏,7岁登台,后到上海演出,改艺名麒麟童。其演唱质朴苍劲、念白挺拔,表情丰富,舞蹈气势磅礴,集热烈、生动、深沉于一身。任丹桂第一台后台经理8年间自编自导自演剧目达60多出。弟子遍及海内外,还影响到京剧其他行当,如名净裘盛戎、袁世海,名武生高盛麒,名旦赵晓岚、童芷苓等均学习麒派表演,有麒派花脸、麒派花旦之称。著名电影艺术家金山、赵丹,著名沪剧演员邵滨孙都尊他为师。主要传人:高百岁、李少春、童祥苓、李和曾等。代表剧目:《四进士》、《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打渔杀家》等。
杨派:开创者杨宝森()出身京剧世家,10岁登台演戏。倒嗓后缺少清脆刚亮之音,他专心研习余叔岩的表演艺术,利用音域宽广、胸腔共鸣好的特点,使声音柔和圆润、饱满沉郁,把抑扬、强弱、虚实、大小等关系表现得错落有致,表演清醇雅正、平实隽永,经得起反复欣赏和时间打磨。他一生从不趋时媚俗,戏班里有言“杨三爷红在死后”,激赏者认为,他的经典作品至今仍无人逾越。代表剧目有《失空斩》、《伍子胥》、《洪羊洞》、《托兆碰碑》等,弟子中程正泰、李鸣盛、马长礼等较有名气。
谭派:开创者谭鑫培()把青衣、老旦、花脸众行唱法及昆曲、梆子、大鼓等音调有机融入老生唱腔之中,其“云遮月”嗓音长于抒发低沉哀怨之情,略带感伤,韵味深长;做工身段灵活洗练。梁启超盛赞“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载轰如雷”。在没有电台、唱机的清末北京的街头巷尾,到处可以听到“我好比,笼中鸟”的谭派唱腔。其后的老生流派多脱胎于谭派。主要传人有王又宸、谭小培、谭富英等。代表剧目有《空城计》、《李陵碑》、《击鼓骂曹》、《定军山》、《四郎探母》、《桑园寄子》等。
奎派:也称“京派”。创始人张二奎()是京剧早期老三杰之一,可惜过早陨落。清道光时任都水司经承,因酷爱京剧被上司撤职。24岁下海,创立了奎派。生得伟岸英武,嗓音高亢激越,演唱念白多用北京字音,字字坚实,有精金旺火般的魅力,重点唱句最后一两个字,以足实气息喷出,听来干脆利索。武生俞菊生、老生杨月楼均为他入室弟子。代表剧目有《上天台》、《打金枝》、《桑园会》等,他编演的《四郎探母》流传至今。
余派:开创者余叔岩()是梨园世家子弟,京剧界常用“云遮月”来赞叹余叔岩声音之美,即嗓音不靠亮度取胜,而是有厚度,挂味儿。他既刚劲凝重,又细腻深沉的空灵唱腔,使谭派艺术向细致、深沉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他的拿手戏甚多,《桑园寄子》、《搜孤救孤》、《王佐断臂》、《战太平》等脍炙人口。亲授弟子有孟小冬、谭富英、李少春等,潜心钻研余派艺术的杨宝森后成为杨派创始人。
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网
文明上网 登录发帖
版权与免责声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亚和德运哪个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