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问月ppt的月字在诗歌中的布局作用

八种经典月亮之二:李白《把酒问月》 - 诗歌评论 - 文心评论 - 文心社 Wenxinshe.ORG
用户名:&&密码:&&&&|
||||||
栏目导航&―&>>
关键字&&范围&按标题按内容按作者按关键词&
&文章标题:&发表日期:(修改)作  者:出处:原创浏览438次,,八种经典月亮之二:李白《把酒问月》日,星期二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在那远距离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月亮的意象和亲游子思乡和闺怨的结合为一体,似乎已经成了想像的定势。但是,李白在这首古诗(古风)中,却对月亮的固定母题进行了一次突围。突围的关键,就在题目中的一个“问”字。
为什么会“问”起来呢?
在这首诗题目下面,李白自己提供了一个小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这个贾淳是什么样
的人士,目前还不可考。但是,他居然“令”李白问月.这里有两点值得分析,一是,他与李白的交情不一般;二是,看来,这位贾淳先生,对于当时的诗中,关于月亮的流行写法有看法。一般写写月亮的题目大抵都是描述性的,如春江花月夜,或者闺中月、关山月,最老实的就是一个字:月,或者:咏月,到了拜月,步月,玩月,就是挺大胆的了。在全唐诗中,光是“望月”为题者,就有五十首。可能是这位贾淳先生对这样的单调的姿态有点厌倦了,所以才敢于“令”李白来一首“问月”。李白之所以接受这样的命令,可能也是受这个“问”的姿态所冲击,激发出灵感来。要知道,向一个无生命的天体,一种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发出诗意的问话,是需要才情和气魄的。在唐诗中,同样是传统母题的“雪”,也有对雪,喜雪、望雪、咏雪,玩雪,但是,就是没有问雪。在贾淳那里,“问”就是一种对话的姿态,但是,到了李白这里,则不是一般的问问,而是“把酒问”: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这是李白式的姿态,停杯,是把酒停下来,而不是把杯子放下来,如果是把酒杯放下来,就和题目上的“把酒问月”自相矛盾了。这种姿态和中国文学史上屈原那样的问法是不太相同的: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铩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屈原更多的是,对天体现象的追问:老天怎么安排天宇的秩序,为什么分成十二等分,太阳月亮星星是怎么陈列的,太阳从早到晚,走了多少里,而月亮的夜光,消失了怎么会重新放光。凭着什么德行?这是人类幼稚时代的困惑,系列性的疑问中混淆着神话和现实。屈原的姿态是比较天真的,但是,李白的时代文明已经进化到不难将现实和神话加以区别的程度。故李白要把酒而问,拿着酒杯子问,姿态是很诗意的,很潇洒的。酒,是令人兴奋的,也是令人迷糊的。酒是兴奋神经的,又是麻醉神经的。酒在诗中的功能就是让神经从实用规范中解脱出来,使想象和情感得以自由释放。故在诗中,尤其是在李白的诗中,”把酒”是一种进入想象境界,尽情浪漫的姿态: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这里提出了一个矛盾,人攀明月不可得,说是的是,十分遥远,而月亮与人相随,说的是十分贴近。这就构成了一种矛盾,似乎是很严肃的。但是,这完全是想象的,并不是现实的,因而是诗意的“无理而妙”。人攀明月,本身就是不现实的。月行却与人相随,关键词是“相随“,也是不是现实的。月亮对人无所谓相随不相随。相随不相随,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人的情感的表现,这种情感的特点是什么呢?月亮对人既遥远,又亲近到紧密地追随。这种矛盾的感觉,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超越现实的境界,天真的、浪漫的境界.接下去,并没有在逻辑上联贯地发展下去,而是一下子,跳跃到月亮本身的美好上去: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这两句换了入声韵脚,同时也是换了想象的角度。上句的关键词是“皎”,是比洁白更多一层纯净的意味。有了这一点,诗人可能觉得不够过瘾,又以“丹阙”来反衬。纯净的月光照在官殿之上。这里的丹,原意是红色,皎洁的月亮照在红色的宫殿之上。丹阙,似乎不一定在色彩上拘泥原意,可直接解作“皇宫”:古代五行说以五色配五方,南方属火,火色丹,故称,南方当日之地,引申为帝王的。如:丹诏(皇帝的诏书);丹跸(帝王的车驾);丹书铁券(皇帝颁给功臣使其世代享受免罪特权的诏书)。丹阙就是帝王的居所。下面一句,则写月之云雾。不是说云雾迷蒙,因为云雾是黑白的,而这里却说是绿烟。绿的联想是从什么地方生发的呢?我想应该是从飞镜来,今天,我们用的镜子是玻璃的,没有绿的感觉,而当时,镜子是青铜的。青铜的锈是绿色的,叫做铜绿。有了绿烟,不是不明亮了吗?但是,这里的铜绿,是被“灭尽”了的,一旦被月光照耀,就是发光了。但是不说发光,而说“清辉”焕发。清与绿有一点联想的自然,还有一点透明的意味,辉,也不像光那样耀眼,有一点轻淡的光华。全联从“飞镜”到“绿烟”到“清辉”构成统一互补的联想肌理。这是一幅静态的图画。接下去再静态,就可能单调,所以李白让月亮动起来: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这个动态的特点是,第一,幅度是很大的,一是从空间上来说,从海上来,到云间没。从时间说,从宵到晓。第二,从活生生的“来”到神秘的“没”?到这里,语气是既可以是疑问,又可以说是感叹。这是本诗许多句子的特点。因为诗人虽然是问月,但是,并不指望有什么回答。只是表达自我对现成现象的质疑和惊讶。倒是下面的句子真格地问起来了:
白免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好像是对神话的发问,也并不在乎有什么回答,只是诗人的感兴。这在他的《朗月行》中也曾经发出过“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白兔捣药,老是捣个没玩,和谁一起享用呢?这好像不过是问着玩玩而已。其实,深意隐约可感。句子中的那个“孤”字。白兔是不是有伴,嫦娥是不是有邻?孤独感,而这正是诗人反复强调的意脉,而这也是他与屈原不同的地方。接下去,跳跃性就更大了。一下子跳到: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这种孤独感,从哪里来的呢?这是这首诗的主题的关键。值得细细分析。
第一,生命在自发的感觉中,并不是太暂短的,而是相当漫长的。然而,一旦和月
亮相比照,就不一样了。 “今月曾经照古人”,那就是说,古月和今月,是一个月亮。今人中却没有古人,古人都消失了。生命是之暂短的主题就显现出来了。第二,“今人不见古时月。”本来月亮只有一个,今古之间,月亮的变化可以略而不计,不存在古月和今月的问题。但是,李白作为诗人,却把“古时月”和“今月”作了区分。这是一个想象的对比,有利于情感的抒发,好像真有古月和今月之分似的。有了古今月亮的区别,古人和今人的区别就很明显了,由于古人已经逝去了,他们感觉中的月亮,已经不可能重现了。把古月今月对立起来,不过是为了强调古人和今人的不同(暗示生命的大限)。第三,虽然古人今人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在看月亮的时候,其命运又是相同的: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今人虽是不同的人,然而在像流水一样过去这一点上是一样的。[1]和明月的永恒相比,在生命的暂短这一点上,古人今人毫无例外的。这似乎有点悲观,有点宿命。但全诗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似乎并不如此,相反倒是相当开怀的。原因在于,李白对生命苦短,看得很达观。最后用这样的话,来作结:
惟愿对酒当歌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对酒当歌,其中的当,是门当户对的当,对也就是当,并不是应当的当。这是用了曹操诗歌中的典故。但曹操是直接抒发人生几何的苦闷,!而李白则是,用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月光,一个是金樽。本来月光是普照大地的,如果那样,就没有意味了。只让月光照在酒樽里,也就是把其它空间的月光全部省略。让月光所代表的永恒和金樽所代表的对暂短生命的欢乐,二者统一为一个意象。暂短的生命由于有了月光,就变得精致了。永恒不永恒的问题被诗人置之脑后,诗人就显得更加潇洒了。
这几句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属于千古绝唱一类。除了因为表现出当时士人对生命的觉醒之外,还因为其思绪非常特殊。在自然现象的漫长与生命的暂短,在人世多变与自然相对稳定不变的对比中显示出一种哲理的深刻。在艺术上,之所以能够这种把生命暂短的悲歌转化为欢歌,原因还在于,其月亮的意象的奇特和心灵对话的自由。
李白没有辜负老朋友贾淳命意的期望,这首诗成为神品。对后世许多诗人产生巨大影响。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辛弃疾《太常引》(一轮秋引转金波)《木兰花慢》(可怜今夜月)。王夫之在《唐诗评选》卷一中说到这首诗“于古今为创调,乃歌行必以此为质,然后得施其体制。” [2] 此话,在今天的读者来看,可能有点隔膜。关键词是“歌行”,说的是,这首诗是歌行体,是李白时代的“古诗”。这种古诗与律诗、绝句不同,不讲究平仄对仗,句法比较自由,句间连贯性比较强,古人、今人,古月,今月,作相互联绵地生发,明明是抒情诗,却似乎在推理,用的不是律诗的对仗,而是流水句式,情绪显得尤为自由、自如。
[1] 这两句似乎是暗用了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不过是反其意而用之。[2] 忠纲主编[唐诗大辞典],语文出版社,2000年九月第161页.本文在 2:57:12被施雨编辑过作者授权声明:  【三级授权】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保证此作品不含侵害他人权益的内容,如侵害他人利益,我承担全部责任,并赔偿因此给文心社造成的一切损失。我同意文心社以我所选择的保密或公开的方式发表此作品,未经本人同意,文心社不可向其他媒体推荐。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相关栏目:『』&[18]&[21]&[30]&[36]&[44]相关文章:『』&[281]&[301]&[446]&[394]&[292]&&  欢迎您给留言或者发表读者评论。如果您已是文心社员或者文心访友,欢迎后再留言,或者直接用本页最上方的登录表格登录后再留言。倘若您尚未成为文心社员,欢迎,成功登录后再发表评论。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联系。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上传时间:
诗仙李白咏月诗8:《把酒问月》【唐】李白:彼苍有月来几时,而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成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一、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张果老、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
李白咏月,不象别的诗人仅留下若干名篇名句,他还用多不胜计的篇句构织出一个特殊的世界.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千姿百态: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倏忽城西月,青天悬玉钩.”(《挂席西江上待月有怀》)
满月如镜,新月如钩,这是说月的形状.
“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主人出美酒,灭烛延清光.”(《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宗之》)
这是写月出的位置及其周围环境.李白写得最多的是山上月和山间月,视野开阔,月的动态使人顿生清新明媚的舒畅之感.另有水上月,望去又别是一种迷蒙幽冷的景象: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树.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初月》)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雨后望月》)
有时月挂松梢,给人以窅缈古奥之感: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归嵩山》)
有时月亮透过藤萝窥见,则又令人心清神爽:
“闲窥石镜清我心,绿萝开处悬明月.”(《庐山谣》)
“摇荡女萝枝,半挂青天月.”(《忆秋浦桃花旧游》)
以上所举山、水、松、萝,是为说明月出的位置,其本身又是李白咏月诗中常见的景物,或幽冷隽永,或刻削古峭,无不具有一种非人间的童话般的幻想色彩.景物是真实的,极为寻常的,却又好象是在梦幻中看见的.有时还能看见些在月光下活动的小动物——猿和鹭,也使人产生同样感觉: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秋浦歌》其五)
“痛饮龙筇下,灯青月复寒.醉歌惊白鹭,半夜起沙滩.”(《送殷淑》其三)
白猿饮水、白鹭受惊起飞,都是从现实里捕捉到的真实动态.有趣的是,这些动态并未破坏,反而增强了月光世界的静谧和神奇.甚至是人的活动,也很难打破上述的意境.李白的月光世界里人物形象为数不多,均出自下层社会,如:
“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越女词》其四)
“镜潮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同上其五)
前写月下等待幽会的男女,后写月夜从远处看见的一群湖上少女,均具有活泼的生活气息,却又使人感到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后首仅以月比水,其实写的也是月夜,只有在月光下才能产生那样的透明感.在这神奇的世界有时还传出劳动者的歌声: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莲女,一道夜歌归.”(《秋浦歌》其十三)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歌》其十四)
采莲女已很传神,冶炼工写得尤有声色.火光映脸、歌声远播,何等热烈!但妙处还在画外有画:月夜、寒川.热烈的劳动场面出现在静谧的月光世界,相反相成,相映成趣,可谓画中之神品!
以上举例未必能概括李白笔下月光世界的全貌,却也可以从中看出其基本的特点了.总的说来,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是一个远离喧嚣尘世的未受污染的世界,它无论怎样变化,永远是那样幽冷而静谧,使人产生达到透明和空灵程度的纯洁感.这个世界的自然存在既是真实的,而它在李白诗中出现又具有特殊的意义.李白写过许多游仙诗,也写过不少歌咏隐逸的诗,这些作品经常是借题发挥,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但他却很少把自己的苦恼和愤懑带进笔下的月光世界.李白象别的不满现实的诗人一样也需要有个世外桃源,但他的世外桃源不在仙山也不在田园,而在与污浊现实截然分开的月光世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这个世界无处不在.
二、月光世界里的李白
我们从前面引诗中所看见的,主要还都是客观的景物.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充满灵机异趣,关键还在于能从中看见诗人自己的活动.
李白最喜爱的月下活动是泛舟,用他自己的说法,叫做泛月: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魏万还王屋》)
李白泛月诗画面均极美,闲情逸致中流露出不合流俗的高雅情怀.泛月时他还经常想起王徽之乘兴访载的轶事,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致:
“日落山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东鲁门泛舟》其一)
不用说,李白写得最多的还是月
下饮酒——即所谓醉月!此类名篇不胜枚举,仅录一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其一)
一般说来,李白饮酒诗突出一个“豪”字,咏月诗突出一个“逸”字,一旦二者结合,便表现出一种既豪放又飘逸的性格——可用“清狂”二字概括:除《月下独酌》四首,名篇如《襄阳歌》、《谢朓楼饯别》等均属此类.这种清狂性格一方面说明诗人的骄傲和对污浊现实的轻蔑,同时又流露出深深的孤独感.李白还有些写他步月而归的诗,心情平和,于闲适中同样流露出极深的孤独感: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下终南山》)
“对酒不觉眠,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自遣》)
以上所说泛月、醉月、步月,意境均极优美,要之还在写实.另一类作品则是完全寄兴于想象,如: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谢朓楼饯别》)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明月可乘,可揽,可寄,都是李白的发明:大胆的想象传达出童稚般天真的性格.但最有趣的发明还是赊月: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晔及贾至游洞庭》其二)
“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送韩侍御之广德》)
李白诗中从无赊酒,却有赊月.酒是要用钱买的,没钱的时候就用五花马、紫绮裘、龙泉剑去交换.同自然造化打交道容易得多,“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即使要钱,也可以赊.这种妙趣横生的想象,表现出诗人以天地为衾枕的襟怀.李白还有一首问月诗,其艺术成就与后世苏轼问月词堪称合璧,而其思想深度又远过苏词: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若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青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祷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除中间两句用神话点缀之外,整首句句写实,语言朴素犹如儿歌,却又通篇贯穿哲学的沉思.造化的无穷(永恒)与人生的短暂,乃是人类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李白问月诗表述的正是这种人人都能理解的矛盾并由此产生的苦恼:表述得巧妙生动,又极为质朴,从而使我们对诗人倍感亲切.我们读诗时想起李白,正如李白写诗时想起在他之前的古人一样,会产生一种莫可名状的感伤,同时也能得到难以言喻的慰藉.既然古人、今人以至未来的人都要面对同样的矛盾和苦恼,这共同的矛盾和苦恼也就使世世代代的人彼此沟通,产生某种感情上的共鸣:沟通的媒介便是大家都能见到并会由它引起遐想的月亮.诗的奥妙往往就在把人人都可以理解的感受用独特的方式说出来.
以上举了泛月、醉月、步月、乘月、揽月、寄月、赊月、问月,未举例的还有弄月、玩月、宿月……对月亮感兴趣的诗人固然不少,可谁能象李白一样翻出这许多花样?所有这些作品,乍一读都是触目成吟之作,而细加玩味,便觉出其中蕴含着奇妙的思想和丰富的情趣.不仅如此,李白在月光下还经常产生一些别的联想,抒发一些别的情感.先说月夜思乡,这类作品甚多,仅举一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再有月夜思友:
“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怀》)
李白歌咏征人思妇的两地相思,亦多在月夜,如: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其三)
月亮还经常引起诗人怀古之幽情: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官里人.”(《苏台怀古》)
以上所述思乡、思友、男女相思和怀古,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感情.这些感情在李白诗中多由见到月亮引起,这是值得注意的.就拿思乡来说,本是历代抒情诗中常见的主题,但各人思念的内容很不相同:有的是“雕栏玉砌”,有的是“草屋八九间”:而引起李白思念的却是故乡的月亮(有时是故乡的山水花草)!在人所接触的自然万物之中,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月亮更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了I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什么东西都有变化,唯独月亮没有变化,因此很容易由月亮引起各种念旧的感情.太阳也具有这种普遍而永恒的性质,但太阳刺眼,平时看不清楚,很难使人产生缠绵的感情.而在月明如洗的夜晚就容易想入非非,想起遥远的故乡、朋友、亲人甚至古人,产生真挚而美好的怀念之情.所以说,李白这类作品抒发的感情既是人们生活中常有的,而抒发的方式也是平易近人、人人都能接受的,实足以代表李白性格的纯朴的一面:《静夜思》成为千百年来妇孺皆知的名篇便是最好的证明.不过,为了充分揭示李白的这种性格,最后还要举一首他暮年时期的作品: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飡.”(《宿五松山荀媪家》)
“天子不能屈,四海不足容”的李白,在一个普通农民家里竟如此虚心下气,这并不能由暮年的寥落解释.同一时期,当他谈起自己接受一些地方官吏的馈赠时,诗里是这样写的:“群凤怜客鸟,差池相哀鸣.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轻.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献从叔当涂宰阳冰》)不但口气很大,而且仍然是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到了农妇荀媪跟前,他却显得多么温和而诚挚!对待上层人物的馈赠可以漫不经心,对待劳苦农民的接济却真动了感情:这只能由诗人的平民性格去说明.这是李白诗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真希望有画家把它临摹下来!
综上所述,月光世界里的李白,从他的活动(泛舟、喝酒、歌舞……)、他对自然美的感受、对人在自然美景中所能产生的各种奇情异趣的体念和洞悉、对故土和朋友以至古人的怀念,以及他对劳动、爱情和女性美的欣赏等等,均无不呈现出天真纯朴、平易近人、热爱生活和富于情趣的性格:这是一种雅俗共赏、人人都能理解、人人都会喜爱的性格.
诗酒人生话李白&&&&引言: &&&&李白的一生矛盾与浪漫,使李白爱酒成为必然.王安石语“白诗近俗人,易悦故也: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不知其真伪,但对李白诗与酒的关系,讲得颇为中肯.郭沫若生前曾做过统计,李白流传下来的1500首诗作中,有170首写到饮酒.酒是李白心灵的慰藉,李白的诗与酒是密不可分的. &&&&正文: &&&&提起唐诗,不能不提我国诗仙第一人——李白,而说起李白,我们又不能不提到李白诗中的酒.李白天资绝高,性格清奇,嗜酒如
酒如命,诗才如仙.,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若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 他借助酒力可以销愁旺胆、煽情生幻的生理心理功能,超脱世俗利欲和礼法的束缚,打破常规精神情态的平衡态,于畅怀通智、幻觉狂舞之际,思绪飘忽于天地人间,出入于古往今来,在失衡中捕捉奇妙的平衡,无序中捕捉本质的有序,从而达到一种酒、诗与生命大激荡而大交融的境界.” &&&&李白的一生又是矛盾的.李白从小抱有“辅弼天下”的志向,但一直不得志他把时代投射的假相当作真实的感觉,并以为可在这种环境中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李白的一生又是浪漫的.他张扬自我,豪放不羁,洒脱乐观,如一位飘逸不群的仙子出于浊世而不染.无论有几多矛盾几度挫折,他仍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豁达,等待着“大鹏飞兮振八裔”.享受长安城的锦绣繁华要以摧眉折腰为代价,这不是诗人想要的快乐老家,人生在世不如意,索性归去,乘一叶扁舟. &&&&??矛盾与浪漫,使李白爱酒成为必然.在矛盾中坚持浪漫,以浪漫去对抗矛盾,这种激烈的碰撞是惊心动魄的,诗人可以在酒的世界里忘记伤痛,得到片刻放松. &&&&因为李白浪漫,所以他的饮酒诗句中总洋溢着劝饮行乐,开朗乐观的情调.可铁的现实总无法成就浪漫的理想,不痛苦是不可能的, &&&&下面,就从酒可言志,酒可遣愁,酒显豪放三个方面对李白诗歌与酒进行分析,我们感受诗人的矛盾与浪漫. &&&&一
酒可言志 &&&&李白的一生都在苦苦地追求某种理想的人生方式,儒、道、仙、侠、艳,他都曾经尝试过,但最终也未找到自己得人生定位,这并不是李白得遗憾,相反,正是李白得意义所在:.儒家的用世济时与道家的神游求仙,纵横家的汲汲于功名与侠士的不矜其功,高远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这一对对矛盾左右着诗人的命运,真是“行路难,行路难! 难于上青天!”也因此,诗人饮酒当歌、对抗命运,这种激烈的碰撞是惊心动魄的. &&&&试借君王王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在《永王东巡歌》中李白以诗抒写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欲安天下济苍生的远大理想.特别是在《将进酒》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任情倾泻,真可谓“天然去雕饰”,酒这时已经不是单纯的酒已经成了一种象征.其《南陵别儿童入京》写道“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更抒其壮志“扬天大笑出门去,我辈且是蓬蒿人”,可见其豪情壮志,溢于笔端,那种自信的风格,至今犹为世人敬仰.“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总幻想能实现其“奋其所能,愿为辅弼”的雄心,建立“济苍生”、“定寰宇”的大事业.但在现实中却总是常常碰壁,李白的一生,是不平的一生,又是不停地追求理想,百折不挠地抗争的一生,这种济天下的理想到老仍未消减.其《赠钱征君少阳》:“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赠人犹现诗人理想,大有“烈士暮年,重心不已”之壮志.“东山高卧时醒来,欲济苍生未为晚”.《梁园吟》然而在不受重用,诗人只有“浪迹纵酒,以至昏秽.”(李阳冰语),自己也对天长叹:“空怀钓鳌心,从此别宫阙”.酒成了诗人最好的解脱,,也成了诗人在雄心壮志破灭后的最大安慰.但自始至终,李白诗歌中在写酒时都在言志或写壮志难酬后的悲慨、消沉、失落、苦恼,都是诗人那一颗积极用世之心的具体体现. &&&&二 酒可遣愁: &&&&由于李白无法在现实中展示出自己高远的情志,他往往显得悲郁莫名,诗人在坎坷曲折中蹒跚而行,把酒当成了消愁的工具,,在饮酒中寄托自己的无奈与忧伤,“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可见愁之苦,愁之闷,愁之深,愁之重.“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更可见一个憔悴行吟的诗人在无助地呻吟.“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落寞!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何等孤独,何等寂寞,然而在这大孤独、大寂寞的后面又是又有何等的深悲巨痛..“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唤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愁之深广如此,吓煞人!酒之效用如此也吓煞人.不复返的水,恰如奔逝的岁月,人生何必为用与不用而惆怅?能长醉不用醒,能尽欢同消万古愁,那便是最快意超脱的人生了.想想,这酒喝的何等快意?然而,伴随着失意的寂寞与不受重用的愁,这些都是愿望,都是想做也做不到的企慕.即使得醉,充其量不过就是一时的痲痹罢了!李白借着「将进酒」饮酒放歌之辞,隐隐表现出鄙弃功名富贵,纵酒销愁的愤懑,而其实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出,李白在求用遭挫、隐居思动的矛盾里,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三 酒显豪放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在李白诗中,豪放情怀常注其间,虽然怀才不遇和人生如梦充斥其内心,但从其处世态度仍然是豪放的,仍然以一种乐观的笔触写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写出诗人在对待现实和理想产生的矛盾时以酒表达出自己百折不挠的追求.“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入市中.”这种形象,是诗人最向往的豪侠形象,也是诗人笔下最豪放最自由的象征. &&&&“弓催南山虎,手接太行柔,酒后竟风采,三杯弄宝刀.”这种游侠的英姿,正是诗人理想中的英雄豪杰,报效祖国,建功立业,将满腹韬略和武艺尽情展示,大济天下苍生,在这种豪迈的气势中体现了出来.“骄矜自言不可有,侠士堂中养来久.好鞍好马乞与人,十千五千旋沽酒”.诗人已经等不及了,他在希望尽快得到朝廷的重用,“长风破浪会有时”,诗人的自信,使诗中处处都显示出豪放的气势.“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扶风豪士歌》)何等洒脱,何等潇洒.然而,诗人却总是在碰壁,尽历沧桑后,对一切障碍的象征,都欲扫之为快,“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又写道“今日竹村宴,我家贤侍郎.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正所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语)“言出天地外,诗出鬼神哀.”(皮日休语).其在《醉后醉从甥高镇》诗中说:“马上相逢揖马鞭,客中相见客中怜,欲邀击筑悲歌饮,正值倾家无酒钱”写其惨状,然而在末尾又要将宝剑“换酒与君醉,醉归托宿吴专诸.”何等潇洒,何等狂放.即使在频遭丧乱,困顿流离中,其豪放之情仍未曾稍减.
&&&&综上所述可见,李白的饮酒诗,无论是述志抒怀,揭露现实,表达行乐思想,寄托深沉哀愁,还是展示其豪放风采,寄寓浓浓友情,他都在字里行间贯穿了自己一贯的浪漫主义风格.虽然李白“痛饮狂歌醒复醉,飞扬跋扈为谁雄?”是对世道的一种消极反抗,但李白诗中豪放不羁的个性和鬼斧神工的艺术,足以让后人一唱三叹,流连忘返了.他以其惊人的才华,将其“大济天下苍生”的情怀,以及怀才不遇的悲愤交融在一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后人们创作出了惊世骇俗、万世不朽的诗篇.特别是其饮酒诗,更是让古今中外所有饮酒诗自惭形秽,黯然失色. &&&&结论:酒助诗兴,李白诗在酒的熏陶下越发迸射出浓烈的光采,让我们感受诗人的矛盾与浪漫.
56官方微信
扫一扫发现精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把酒问月赏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