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以安己 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以安人 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以安天下

中道管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甲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乙许由喟然叹曰:匹夫结志,固如盘石。采山饮河,所以养性,非以求禄位也;放发优游,所以安己不惧,非以贪天下也。(节选自汉蔡邕《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小题1】面对出仕与否,子路和许由各有什么不同的选择?(2分)【小题2】简要评价这两种人生观。(3分)-乐乐题库
& 苏教版(2014上)语文高中选修系列知识点 &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习题详情
246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0.9%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甲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乙许由喟然叹曰:匹夫结志,固如盘石。采山饮河,所以养性,非以求禄位也;放发优游,所以安己不惧,非以贪天下也。(节选自汉蔡邕《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小题1】面对出仕与否,子路和许由各有什么不同的选择?(2分)【小题2】简要评价这两种人生观。(3分)(2分)面对出仕与否的选择,子路认为“不仕无义”,许由却坚决表明“非以求禄位”“非以贪天下”的志向。(用自己的话阐释也可以。)&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甲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乙许由喟然叹曰:...”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本题考查理解选文表达的观点。乙则材料出自许由洗耳的典故。甲乙两则材料中,子路和许由对出仕与否的选择是不同的。子路的“不仕无义”明确表达了积极的出仕观。而许由的“非以求禄位”“非以贪天下”则明确表达了出世观,且该典故中许由洗耳的行为更典型的表达了他的出世思想。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我国历史上历来有积极入世和消极出世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观,但将这两种人生观发挥到了极致的先哲都收到了后世的崇敬和赞扬,如孔孟、老庄。子路是孔子的弟子,自然追求积极入世的人生,许由继承老庄,厉行出世哲学,他们的人生哲学是他们不同的个人追求,均无可厚非。考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甲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乙许由...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甲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乙许由喟然叹曰:...”主要考察你对“苏教版(2014上)语文高中选修系列”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苏教版(2014上)语文高中选修系列
与“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甲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乙许由喟然叹曰:...”相似的题目:
下面是一篇感人的网络微小说,请根据要求答题。(3分)儿子:“我要好吃的。”父母:“好好好,买。多吃点别饿着。”儿子:“我要衣服。”父母:“好好,买。多穿点别冻着。”儿子:“我要结婚。”父母看着住了半辈子的房,再看看儿子,微笑着说:“好。买房。”几年后,儿子跪在墓前泣不成声:“&&&&。”这次他没有得到任何回答。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柯灵曾对微型小说创作要领有如下形象的比喻:(微型小说)“关节处一着棋活,妙手成春;结穴处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低回不尽。”(1)请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结穴处”横线上续写一句话(1分):&&&&。(2)结合柯灵的“关节处一着棋活,妙手成春”这句话,请用简洁的语言点评这篇微小说。(不超过80字)(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选择2分,共7分)汉字的文化学意义,还表现在能够缩影式地传导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文化心理、价值取向等内隐文化结构。从认知方式看,中国人长于直观地把握世界,重体知而轻认知,重体悟而轻分析,重形象而轻抽象,等等,这种认知特点,在汉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汉字的创造,是先民“仰观天象,俯察地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造字方法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依类象形”,所造的字是“物象之本也”。众所周知,汉字是由图画发展来的,因此,文字极具形象色彩,无论是初文象形字,还是后起的会意形声字,都是形象斐然。从哲学的角度看,汉字也是充满东方智慧的文字,文字中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辩性和审美灵动性。中国传统哲学对宇宙、人事理解把握的认知方式,就是阴阳调和、美恶相兼、正反相容、始终相生的“一体二元”的方式。在《易》中,阴阳二爻表示相对立的两端事物,两爻相合构成八卦,诞生了宇宙间的天地雷风等物质,它们阴阳调和,相反又相正,对立又融合,演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从乾坤始,至既济未济终,未济意味着开始新的循环,其间蕴涵了阴阳对立,相推相转的辩证思想。《老子》一书中,也蕴涵着深刻的辩证统一思想,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故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第二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二十六章)等等,都是就事物的两端相仇相因立论的。这种思维品格,在汉字孳乳过程中的“反训”现象里,得到了清晰展示。所谓“反训”,是指一个字具有相反相对的两个义项。如《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疏云:“《尔雅》云:‘乱,治也。’谓治理之臣有十人。”即“乱”有“治”义。再如“介”有“大”、“小”二义,“落”有“终”“始”二义,“受”兼“施”“受”二义,等等。这一类“反训”字,就是人们在创造和使用文字时的一种哲理蕴涵,是民族智慧的显现。汉字的审美灵动性是自不待言的,它的具象性,使其自身从产生之日起,就具备了一种形式美,而在使用历史中,人们根据审美的需要,对其体势不断加以美的修正,使其呈现出多姿多态的美。甲骨文瘦峭峻锐,金石文温敦厚重,篆书含聚内敛,隶书外拓放逸,楷书端庄雄秀,草书飘逸虬曲等,无不显出或动或静的美。另外,汉字是矩形结构,每一字都有中心和重心,又使得它呈现出秀雄浑凝的力象。再一点,汉字的内质充满了审美的敏感,汉字的意象更能抽象演绎出人无限丰富的想像与联想,被惊叹为“诗之魂”,从而启迪了诗歌创作的灵感。认知心理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积淀而成的,具有较固定模式的认知心理。可以这样说,当代人包括当代青年,无不是从历史的深处走出,其脉管里流淌的都是祖先的血液。汉字中的民族认知心理的蕴涵是极为丰富的,在汉字教育中,充分注意这一点,对于继承汉民族优秀的品质,发扬汉民族灵动的智慧,实现当代的思想原创,无疑将大有裨益。(摘选自商忠的《汉字的文化学意义》,有改动)【小题1】下列不能支持汉字中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辩性”说法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哲学对宇宙、人事理解把握的认知方式,即阴阳调和、美恶相兼、正反相容、始终相生的“一体二元”的方式。B.《易》中,由阴阳二爻表示相对立的两端事物,两爻相合构成八卦,诞生了宇宙间的天地雷风等物质,最后演成的六十四卦。C.《书o泰誓》:“予有乱臣十人。”疏云:“《尔雅》云:‘乱,治也。’谓治理之臣有十人。”即“乱”有“治”义。D.汉字孳乳过程中有“反训”现象,如“介”有“大”、“小”二义,“落”有“终”“始”二义,“受”兼“施”“受”二义等。【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它的意义表现在能够传导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文化心理、价值取向等内隐文化结构。B.汉字由图画发展而来,汉字的造字原则与方法,充分体现了汉民族传统的重体悟、重具象的思维模式或认知方式。C.汉字的外形具有灵动美,汉字的内质具有敏感美,汉字的意象具有抽象美,从而启迪了诗歌创作的灵感。D.我们在汉字教育中,要充分挖掘民族认知心理的丰富蕴涵,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实现当代的思想原创。【小题3】本文从哪些方面对汉字的文化学意义展开论述?(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4分)不一样的城&&&&&&&文/李萦枝(1)接触地面的瞬间,我有一种绵软的匍匐下去的感觉。青藏高原的空阔闪电般迅速展开,耀眼的明亮强大得使我近似胆怯地半眯着眼睛。这明亮像一面奇异的镜子,照见了我自身。我看见自己在拉萨的天空下通体发亮。(2)我以几近膜拜的心迎着高原之上的日光。阳光是稠密、坚韧、油性而片状的。它肆意倾覆,在道路、旷野、河流和群山之上流泻,以交响乐般的恢弘拍打着高原的寂静。万物发疯了似的在质感的丰厚中高亢地敞开自己。当它涂抹着我的身体,我感到一种饱满的幸福,类似果实看见了自己甜美、殷实的肉体的光泽。(3)我的眼睛向上,眩目的光芒后面是蓝得不含一丝杂质的天空。蓝,近似执著的澄净,使天空无比高远。当我的目光拂过天空,像一滴水融进湛蓝的海,我忽然获得释放自己的快乐。我在天空中看见了尘世之上的道路通往四面八方。心飞奔而出,鸟儿一样展开翅膀,以自由的姿态抵达深处的蓝。(4)天空有着宁静与热烈的两重世界。蓝之于阳光如同冰之于火,火并不融化冰,而是彼此映照。拉萨的天空是极端的阳光和极端的蓝的统一,它因而是强烈的。(5)当我的目光从天空折回大地,我最先注意到的是藏民的身影。略显笨重的藏袍,领子、袖口、袍的边缘用各种亮色镶边,在阳光下变得绚烂。黑而非光滑的发辫,因为不经常梳理显得毛茸茸的,就像毛线被反复磨擦后的样子。脸黑得发红,瘦削,粗糙而结实,留着日照和风的痕迹。我看着他们的眼睛,看到了隐忍,平静,甚至淡淡的迷茫。(6)他们在拉萨的大街移动脚步,身上散发出混合的气息。这气息经过我,在我的视野里带出了旷野的苍茫,风的刀刃,帐篷的孤单和行走在高原上的坚韧。能够想象那是怎样的骨骼、肌肤和内心的愿望支撑起世代的藏民在高原之上站立和生长。(7)我在风中经幡的劈啪声中聆听他们的心跳。他们把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抽象为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然后是印上去的经文,像一把开启神秘之门的钥匙。我相信他们一生都在祈愿的途中,祈愿成了他们生命的一种方式,甚至是生命本身。在午后大昭寺门前的石板上,我看见他们双手合十举过头顶,有着金属光芒的后背缓缓前倾,与伸出的双臂一起向前滑去。掌心贴地,终于全身俯下。我想到了“倾其所有”这四个字,朝拜者似乎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将一颗虔诚的心完完全全呈示在佛的面前。(8)藏袍的投影及其褶皱里细微的黑在我的感觉中弥漫开来,将我的思绪带往寺院佛殿里的幽暗。走进幽暗的藏民,脸上的表情是宽慰的,眼睛里有一抹幸福的光亮。他们挤挤挨挨连成一个长队,怀着急切的心情等待着向佛磕头。铜盏的佛灯中一根细小的灯芯吮吸着奶白的酥油,开始伴随着六字真言在黑暗中吐出手指大小的火焰。每跳动一下,都像心灵的一次歌唱。当酥油灯聚拢,像一群尘世的孩子排列在佛的膝前,整齐地亮出歌喉。这声音越来越响亮,越来越饱满,向着高处,直至喷溅出黄金的液滴。从这里经过的人是快乐的,他们看见了自己的心火焰一样绽放。站在一侧的我沐着火焰的光辉,心中充满莫名的感动。红尘之上,为心灵点一盏灯该有多好。(9)在布达拉宫的一个大房间里,看到了黄铜质地的转经筒,正方列队排列。我听到了绕着木头轴心转动的经筒发出“骨碌碌”的声响,这声音在黑乎乎的屋子里有一种模糊的生动。我知道,我所听到的是厚厚的经文被传诵的声音。时间多久,它就能传诵多远。紧挨在我身后的是一个头发灰白的藏族老太太,乱线似的皱纹丝毫没有减弱她眼睛里的明亮。她一只手推着转经筒,目光安详地注视前方,仿佛她正随着转经筒的声响在一条路上兼程。(10)众多的手不停地挨个推动着转经筒,像转动时光。站在寺院的一角,我有一种边缘的感觉。远远地看着,恍惚中的寺院就像一座灯火的城池。酥油灯亮遍每一个角落,灯光显现了念经的喇嘛绛红色的藏袍,墙上以朱红、深红、金黄、橘黄等暖色调为底色的彩画,深红色的廊柱……这些温暖而瑰丽的色彩在黑暗中类似一种放大的喜悦。藏民的身影穿梭期间,来来往往,生生不息,渴望灵魂永远不落。(11)我忽然有一种落泪的感觉,因为幸福。如果说拉萨是一座阳光的城,那么拉萨的寺院则是灵魂的城。在那里,众多的心点燃,就是黑暗中的一盏盏灯。【小题1】试联系文意,说说文章以“不一样的城”为题的含义。(3分)【小题2】简析第三段的写景手法。(3分)【小题3】第(7)段划线处细写午后大昭寺门前藏民们的祈愿,用意是什么?(4分)【小题4】赏析第(8)段画浪线的句子。(4分)&&&&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甲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乙许由喟然叹曰:匹夫结志,固如盘石。采山饮河,所以养性,非以求禄位也;放发优游,所以安己不惧,非以贪天下也。(节选自汉蔡邕《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小题1】面对出仕与否,子路和许由各有什么不同的选择?(2分)【小题2】简要评价这两种人生观。(3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甲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乙许由喟然叹曰:匹夫结志,固如盘石。采山饮河,所以养性,非以求禄位也;放发优游,所以安己不惧,非以贪天下也。(节选自汉蔡邕《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小题1】面对出仕与否,子路和许由各有什么不同的选择?(2分)【小题2】简要评价这两种人生观。(3分)”相似的习题。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当前位置: >
学习的四重蕴涵
—孔子的为学之道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作者:刘荣荣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字数:4957
《论语》是承载孔子思想的经典,语录汇集的形式很难清晰显示思想的系统性。但在这本书里,精炼的语言、看似平淡的对话却极富哲理,引人用心领悟孔子的思想脉络,体验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思想意境。“学而”作为《论语》的开头篇,重点是讲学习,言简意赅。宋明理学家朱熹对此篇评价甚高,称之为“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很多思想至今读来仍有启发。
为己之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开篇就讲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大家耳熟能详,但为什么“学而时习之”就“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就“不亦乐乎”,就未必深究过了。从这段话不难得到这样的启发:人不是生下来就配称为人的,人贵有知,学并不断温习和践履所学,是人摆脱愚昧走向文明的根本途径,从中自能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学习能开启人的智慧、提升人的品质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同师曰朋,同志曰友”,拓展视野,以友辅仁,自然会感受到心灵沟通的快乐;所学在己,所得也在己,其乐自知,人不知而不愠,反倒验证所学已成—“君子”不过是成德之名。可见,这三句话看似平常,但已触及学习对于人的意义,对于人来说,学习应当是无须耳提面命的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孔子正是这样做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对学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同上)他终生乐道,孜孜以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同上)。学习是生命价值自我实现的需要,乐莫大焉。  孔子对学习的理解显然与现代人的理解不同。他认为“学”有本末,学会做人,这是最根本的学问,其次才是知识技艺的学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在家孝敬父母、出门敬重兄长、言有信、泛爱众、亲近有德之人,这些都能做到了,若还有精力再去学文。所谓“文,谓诗书六艺之文”(《朱熹集注·学而》),也就相当于现在所说的知识和技能。之所以学有本末,是因为道德是人据以判断是非善恶的行为规范,直接影响人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解读和运用。用孔子的话讲,这两种学问的关系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就是始终以人道、仁德为依据而游学于“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艺当中。可见,内心的品性一定要融汇到人的思想言行中,从人所做的每一件事上,都能看出一个人内在的品性。所以,朱熹评价说:“德行,本也。文艺,末也。”必先“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唯有弄懂什么叫“学习”后,才可能收学习之正果。  对这样的“学”孔子也称其为“为己之学”。“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为己和为人一字之差,着力点却大不相同,前者重在成己,目光向内,是对自己下功夫。正如梁漱溟所说:“这种功夫是对生命而下的功夫”,“是认识自己使自己力量增强的功夫”,是“要思想上有出路”、有方向的功夫。而后者意不在内而在外,积累知识或提高技能,虽然这种学习也不失为一种对生命的功夫,但并不铸就灵魂,学习若囿于此,人生如盲人骑瞎马,难免虚度。从古人对学习的理解中,可以看到他们对自我是怎样一种认识。
务本之学:“孝弟为仁之本”  孔子以“仁”释人,《礼记·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者人也”,认为“仁”应当是人心应有之品性。那  么从哪里着手来培养“仁”这种品性呢?孔子主张从“孝弟”开始。“学而篇”第二段讲到了这个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段话是说,学习仁德应从孝弟开始,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一个人如果在家学会了孝弟,就等于学到了仁爱的根本,走上社会就能推己及人,仁爱他人,鲜有犯上作乱者;学会了孝弟,就等于抓住了其他仁德品质的共性,其他仁德便能“不学而自生”,所以说孝弟“为仁之本”,从孝弟入门培养仁德,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古人重视家庭的道德教化作用。“家”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中有着很重的分量,家庭道德是社会道德的模板。《朱熹集注》中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而“爱莫大于爱亲”,仁德从家庭的亲情学起,确实有道理。  然而“家”毕竟不是“国”。家庭以血缘、情感关系为基础,“国”则以利益关系和公平公正的理性要求为经纬,在宗法关系、裙带关系、情感关系的基础上很难萌生现代国家的治理结构。从亲亲到仁民,从孝亲到忠君,一脉相承,只能说明家国混淆,正如有学者描述的那样:“中国的社会组织是一个大家庭而套着无数的多层的小家庭,可以说是一个家庭的层系。所谓君就是一国之父,所谓臣就是国君之子。”(《中国文化要义》)这种家国混淆的社会结构正是从亲亲到仁民的文化逻辑基础,也给中国人留下了重关系、重人情、重圈子等文化人格基因。尽管社会早已发生巨大变迁,但只要遇到人治环境,这些文化基因中就很容易衍生出一种按照家庭模式来改造社会组织的力量。当然,要害还是在制度,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旦民主法治取代了人治,从亲亲到泛爱,就会回归道德,成为常人道德成长的一般规律,其逻辑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自治之学:吾日三省吾身  道德不仅是知识,需要不断地“学”,更重要的在于“习”,发掘自身巨大的潜能,去掉阻碍内在潜能发挥的不良习性,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学而”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道德学习方法,就是自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三问都是要求人反观自我,按照仁的要求,自觉检查自己在与人交往时,起心动念是否合乎道德。不仅如此,还要“一日三省”,须臾不可懈怠、时时刻刻道不离身,及时反省、梳理、纠正,长此以往,善德日积,恶习必去。  一日三省吾身,足见古人自治之心至真至诚。这种道德修养的认真态度,可与宗教信徒的虔诚相比。所不同的是,宗教是以神灵无所不在作为信徒修行的约束力,而儒家修己的约束力则来自内心对理想人格的信仰和追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说过:“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个哲学。”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本位的,中国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有着近乎宗教般的神圣感,这本身就是一种信仰。例如,人们尊人格高尚的人为“圣人”,为圣人和民族英雄们修祠建庙,当作神灵来供奉,让他们名垂千古,实现不朽。所以,中国的很多庙宇里供奉的是人化神。当然,中国人的造神文化与其追求和崇拜理想人格的文化情结也是有关系的。  与佛教所修的五蕴皆空不同,儒家的修己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希望通过提高每个人的道德来达到社会的和谐。曾子要求“吾日三省吾身”,内容就是反思自己侍奉君王是否竭尽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坚守信义,从老师那里传承到的学问是否下功夫温习和践履,尽忠、诚信、笃学。都体现出道德对人的言行的约束力量。儒家克己、律己、严己构成了中国人性格中敦厚仁义的品性。  道德习养的方法除了自省还有很多。“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这段话不长,但也涉及不少道德习养的方法。第一,容颜仪表、言行举止与内心的仁德相为表里,内心的仁德会通过人的外表显露,外表庄重威仪,有助于呵护内心的仁德,修德不能只修内不修外。第二,交友要慎重,不与不如己者来往,交友不慎也会损德。第三,改错当勇,否则修德无门。积德与改错是此消彼长的两个方面,“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朱熹集注·学而》)
有用之学: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人”不是在“学而”篇中提出的,但作为一条主线,“学而”在论述道德学习的功用时已经有所涉及。  孔子重视道德学问,因为深知它对人的意义。道德不仅可以深层改变个体的生命秩序,也可以对社会生活秩序产生深刻影响。归纳孔子的思想,在“修己以安人”这个命题下,可以分出修己以安己、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样三个层次。这里,前提是“修己”,功用在“安人”“安百姓”。安人包括安己,安己也是一种“成己”。  修己首先能安己。安己重在树正念,让人心超然物外,有所安放。“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安饱是人之所欲,君子食不求饱、居不求安,是因为志不在此而在道。对于君子而言,“道”代表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人如能事事唯道是从,“就有道而正焉”,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泰然处之。  子贡曾向老师请教:“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就是说,对一般人而言,身处贫困易阿谀奉承,身处富贵易骄横无礼,人受环境的左右;当修己有成,环境虽变,人已能自守,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但孔子认为这还不够,还有更高的境界,即“贫而乐,富而好礼”:越是身处逆境越能心境平和,越是身处顺境越能谦虚有礼。这些变化凸显了道德能赋予人在环境面前的能动性,它能帮助人超越环境的左右,保持内心的安逸与快乐。修己的一大功用就是让人学会正确解读事物,从而为人内心搭建最安全的住宅,正如孟子所说:“仁,人之安宅也”(《孟子·离娄上》)。  修己以安人,安人重在一个“敬”字,所以孔子说:“修己以敬”(《论语·宪问》)。“敬”首先是对人之为人的一种敬畏。子贡曾向孔子请教:“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有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种换位思考不分贫富贵贱,认为是人就应当得到最起码的尊重。再进一步,“敬”是一种责任。“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这段话涵括了夫妻、父子、君王、朋友四种最主要的人伦关系,以敬安人就是沿着这些具体的人伦关系,尽心竭力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让与你打交道的人放心、安心。这种责任感是真挚的、主动的,因为它来自内心的仁德。例如孝敬父母,孔子强调能奉养父母不算孝,还要以恭敬的态度对待老人,否则与喂养牲畜就没区别了。“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可见,做事其实就是做人,只有学会做人,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上述四点,即便他自己说没学习过,那也等于学过了。可见“学问”一词蕴含着一把衡量人类文明的尺度,正如朱熹评说:“四者皆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如是而已”(《朱熹集注·学而》)。  修己可以安百姓。孔子说这是修己的最高境界,连尧舜都未必能做周全:“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学而》)。能做到“安百姓”,那就修到了“圣德”。一次,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以圣德安百姓,就是“己欲立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就是将心比心,自己喜欢的让人家也能得到,可谓全心全意为人、利人了,能做到这一点,就具备了当领导的才能了。孔子曾和弟子讨论治理千乘之国的方法,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恭敬守信地为大家做事,节约用度爱护属下,役使百姓必须注意农时,有了这样一种恭敬心,就可以治理好国家了。在孔子看来,君王治理社稷,最要紧的就是人心,要以德服人。道理很简单:上不敬则下慢,上无信则下疑,下慢而疑,无事能立矣。  修己以安人,起点是修己,就是终身不辍地“学而时习之”,增进自身的正能量;落脚点是安人,即以仁德取信于人、服务于人。古代但凡有成就者都知道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当修己达到一定阶段时,生命如炬,自会发出光和热,且这光亮越大,照亮的范围越大,惠及的人也越多。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价值的一种看法。  从这个角看,修己最终的落脚点不仅仅在安人,更在“成己”,即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安人不过是修己的自然结果:“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正如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序言中说的:中国哲学不是让人成为某种特殊的人,而是使人得以成为人,因为中国哲学“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体验”。
发表新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报刊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报刊社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京ICP备号-3 京公网安备7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身齐国平天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