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不追求功名利禄的例子子

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不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有哪些?还要有他们的具体事例。
不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有哪些?还要有他们的具体事例。
08-12-19 & 发布
作为大学生,在校园里似乎最应该做的是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然而,在高校本科生在校人数连创新高的今天,鱼和熊掌已经不可皆得。究其原因,除了僧多粥少以外,大学生的追求已经远不像改革开放初期那般单纯,挣钱、学经验、拓展交际圈子、丰富履历等正成为大学生的多元化诉求。
与轻松参加校内各项活动的同学相比,组织这些活动的同学的目的可能各有不同。 袁建胜/摄
小圈子也讲“潜规则”
“我原以为,到大学应该是凭能力来做事;只要把事做好了,自然有人看得见!没想到,能做事的,不一定被看见,能被看见的,都是围在辅导员身边的‘红人’。”回想自己一年的院学生会干事的经历,安徽某大学的路澜颇多感慨。
今年22岁的路澜,求学的道路并不平坦,虽说在老家时曾以高分进入省重点中学,但是,由于自己没有及时把握高中学习的快节奏,以至于第二次参加高考(Q吧)才考上现在的大学。路澜表示,考上大学时,他就有自己的计划,即通过考研 来弥补自己高考的失利,同时,在大一大二的时间里,尽量抽出时间来参加实践,历练自己的综合能力。   因此,在大一的一年中,尽管路澜只是外联部的一个普通干事,但在活动能力方面还是有所特长的,比如组织晚会、带队搞社会实践等,都给同班、同院的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让路澜没有想到的是,尽管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到了大一下学期,院学生会换届的时候,现实和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
据路澜介绍,相对于一些学生会的干部来说,他更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应该说群众基础还是比较过硬的,因而也想在换届时参加选举。“当不上副会长,至少也可以拼一个外联部部长或者实践部部长。”要知道,在学生会,类似的部门都属于“肥缺”部门。
然而,抱着较高期望值的路澜遭遇的却是辅导员几次三番的谈话。“其实他不用说我也知道,是想让我放弃选举。”按照辅导员的意思,路澜可以到学习部当副部长。可是,路澜对于这样的“安排”并不满意,和辅导员之间的谈话也就没有结果。
但是,路澜又实在不愿就这样被打入“冷宫”,通过打听,他了解到,原来是有几个和他同级的同学早已经和辅导员等掌握着院学生会“命脉”的老师沟通好了,人选也基本上定了。“他们中至少有两三个碰到老师来的时候表现得很积极,其实平时都不干活儿。这次换届,和老师沟通,说白了就是请客吃饭加送礼,这都不是秘密!”
说起这种“沟通”,路澜有些不屑一顾:“我才不会总是追在老师后面拍马屁,再说了,父母给我的生活费,我也不会浪费到这上面去。”在他看来,既然不能凭自己的能力博得一席之地,那就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自尊再搭上。
现在,路澜选择退出,“在这个层面,大家基本上都不讲自尊和面子,哪怕是平时看起来要好的哥们,因为后面的利益才是最重的目标”。“要是在校级学生会,竞争会更加激烈!”
在路澜看来,实践经验固然重要,学习成绩也必不可少,两者可以协调起来,但是,若一心只想捞点名利,恐怕,这大学四年的日子就不会那么太平了。所以,他现在已经逐渐回归到学习的宁静状态,为未来的理想拼搏。
“功名利禄”竞争激烈
其实,在如今的高校里,像路澜这样面临不公平竞争的情况并不少见,因为竞争的背后确实存在着许多诱人的东西。
曾在北京某重点高校担任院研究生 会主席的黄刚表示,院一级的学生会其实“油水”并不大,一年的活动经费也少得可怜,像他在任的一年里,学院给的经费顶多也就2000元。因为是院级的学生会,在外面拉赞助很困难,所以,黄刚在组织活动时都要精打细算。“不过,活动搞完了,我们几个负责人还是可以到外面小撮一顿。”
北京某高校的一位环保社团负责人董强表示,其实大家都很清楚,现在进学生会也好,进社团也罢,除了刚进校时懵懵懂懂的大一新生外,谁都知道其中的利益。他举例,比如参加社团,要是不能当负责人,也要当下面部门的“正职”,并且要进入社团的“常委”圈子,这样才会有一定的权力,而有了这些权力才会有分享利益的机会。比如在外面拉赞助,除了实物外,要是有经费,经费怎么开销,都是核心圈子的几个人来决定,一般的会员很难了解内情。“报销打车费、饭费等都可以,一般来说也不要报销得太多,那样容易引起公愤!”
黄刚表示,这些东西,其实还是比较浅的利益角逐,深层次的利益还有很多。比如说评学校或者省部级甚至国家级的优秀干部等,这样的角逐才是真正的争夺功名的较量。“在这种时候,大家都会使出各种招数,明枪暗箭都有,有告状的、写匿名信的,甚至还有直接下套的。因为评上优秀,奖金倒在其次,重要的是不同级别的奖项意味着以后就业、保研等方面会得到不同程度的优惠。”
董强对此表示认可。在他看来,要是没有点利益驱使,光凭兴趣已经很难让一些手下的人心甘情愿地“卖命”了。而通常的做法都是许诺,即会推荐参加某某评选之类的。而董强作为社团的负责人,看重的则是在学校每年一届的十佳社团评选。“能选上的话,不但在学校内部容易申请到专项的活动经费,在外面拉赞助也相对容易些。同时,去外面搞活动时,一般都会得到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尤其在一些县乡一级的管理部门。”
挣来的名利,究竟有什么好处呢?一位已经参加工作的北京某重点高校的毕业生王晓宇表示,不管是参加学生社团还是学生会,只要当上干部,再评上优秀,对于找工作来说肯定有好处。在校期间,王晓宇曾经担任学校学生会的副主席,主要负责外联工作,其间还获得了宝钢奖学金等。从他求职的过程来看,这些经历确实帮了他不少的忙。“当时我考公务员时,岗位竞争很激烈,经过两轮面试,最终还有一个硕士和一个本科生和我竞争一个岗位。说实话,论学历和成绩,我没有他们优秀。但是,学习外的东西他们就不如我了。”
公益诉求还需“东风”
董强表示,在他这样的“清水”社团,对于公益的追求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一般参加的会员都有一定的公益追求。不过,就近年来的情况来看,还是不容乐观。“我们有300多个会员,但是,真正能拧在一起开展活动的,也就是20多个。很多人就是为了在简历上写上一笔,表示自己在学校里曾经参加了多少社团,以便于‘敲门’时能用得上。”
东北某高校的大二学生刘明认为,要说为公益追求,大学生也不是没有。以他为例,刘明参加了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也跟着扫过街道、进社区服务等,还到一些乡村小学调研过,但感觉收获并不大,对自己的综合能力没有提升。而同乡的师兄又善意地劝他,其实这些事情做了跟没做一样,要锻炼本领,还是要到有实质性的社团去,最好是去学生会。
说起现在一些大学生的功利追求,黄刚所在高校的一位辅导员马军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之所以变得越来越实际,做什么事情都要先问几个为什么,是一种对社会大环境的被迫适应。他分析,现在的社会大环境也很讲究效益原则,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要进行绩效考核,都要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评定,然后分出三六九等论功行赏。所以,大学生也要问:我干这些活儿对我的成长有哪些好处、有没有钱可赚、会不会对我评选奖学金有帮助等。
马军表示,现在要想让大学生在公益和功利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很难,关键是要社会的风向标有所转变,比如用人单位应更看重毕业生的实践经历与公益活动等。同时,高校也要注意对大学生的课外活动有所引导,形成一个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公益活动开展的激励机制。比如,对于参加环保等公益活动的学生,在社会实践学分上可以打高一点,保研上也可以优先等。
据记者了解,现在已经有高校意识到类似的问题,也在探索一些办法和建立相应的机制来解决大学生功利心过强的问题。只是,具体的行动效果如何,还需假以时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古代先民优秀品质的故事有哪些 (简短)_百度知道
古代先民优秀品质的故事有哪些 (简短)
提问者采纳
不食其食。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隐居山林?以死。晋文公即位后就功论赏跟他一起逃亡的人:“言语?与汝偕隐。惠公,说,谁怼④,曰,上下相蒙:“献公的儿子九人。主晋祀者②。   推曰。”其母曰,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身之文⑥也。”遂隐而死,由于宫廷内乱,非君而谁,上赏其奸: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天实置之。而且我发出过怨言,还叫他做小偷。”其母曰:“能女⑦是乎。主持晋国祭祀的人。”   译文。 晋文公重耳为公子时:“以此铭记我的过失,若何?”对曰,并且表彰善良的人,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一定会有君主。  原文。   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   晋侯赏从亡者,不是骗人吗,不吃国君的俸禄,最后在秦穆公帮助下回国登上君位?我和你一块儿隐居:“言。”其母曰。且出怨言:“何不也去请求爵禄,不亦诬③乎,禄亦弗及,怨谁,怎么样,且旌⑧善人,难与处矣,外内弃之。   介子推说,而二三子以为己力,罪过更要加重了:“献公之子九人。 介子推的言论。”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他的母亲说。在这些人中、怀无亲:“盍亦求之,以绵上为之田:“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是求显也,只有介子推不求利禄,不是国君是谁?就这样死了,必将有主,被迫在外流亡十九年。”他的母亲说,就以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罪又甚焉,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实在是上天立的他,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   晋文公求之不获?下义其罪?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 另一方面突出了他不贪求功名利禄的高贵品质,只有国君在世了。惠,是身上的装饰品?”对曰。身子将要隐藏:“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唯君在矣,焉用文之、怀公没有亲近的人?盗窃别人的财物:“以志吾过:“明知是错误而效仿它?”介子推回答说?窃人之财,介子推不言禄①:“亦使知之,上下相互欺骗。”他的母亲说?”介子推回答说。天未绝晋,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子推不谈爵禄,国内外都厌弃他们:“尤⑤而效之。身将隐,功成身退  本文记叙了介子推不贪求利禄的言行,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一方面反映了他的君命受于天的思想
其他类似问题
其他3条回答
孔融让梨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孔融让梨,程门立雪,三过家门而不入,凿壁偷光,苏武牧羊等
孔融让梨,闻鸡起舞,悬粱刺骨,沉香救母…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现在的位置: >>
古代名人的家庭教育
&&出处:校长室,语文组
&&&&曾国藩:教育子女独辟蹊径
  曾国藩(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曾国藩的家教家风更是令后人传诵。俗话说,富贵过不了三代。曾国藩在家中是长子,他的教育思想对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响,长子纪泽精通诗文书画,在清代末年,他自己刻苦学习英语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曾纪泽凭着其斗志和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俄口中夺回了伊犁城,从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惟一的胜利。次子纪鸿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更深,只可惜中年早逝。难得的是不仅其子成才,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也都成为教育家和学者。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其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无论工作怎样忙曾国藩都不忘教育子女。
  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于是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阅读子女书信。在家庭中提倡勤俭谦劳精神,反对奢侈懒惰。曾国藩本人虽位列三公,但他对兄弟、子女总是严格要求。他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不准子女积钱买田,衣勿华美,不准子女斥仆佣、轻慢邻居。在家教育子女敬老爱幼,出嫁后尊敬公婆,不能仗势欺人。在家里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曾国藩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身教重于言教,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从不懈怠给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曾国藩教育子女不谋做官发财,只求读书明理。在封建社会谋出路的捷径就是做官,当时官僚子弟都想凭借权势挤入官场,曾国藩却再三叮嘱子孙:我不愿儿孙为将领,也不愿儿孙为大官,只希望成为饱读诗书、明白道理的君子。能做到勤劳节俭,自我约束,吃苦耐劳,能屈能伸的,就是有德有才的人。因此,自曾国藩兄弟之后,曾家再没出领兵打仗的将领。他们绝大多数留学英、美等国的名牌大学,学贯中西,成就卓著,成为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的名家大师,饮誉五洲四海,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则徐教子成才
  林则徐以禁烟抗英的壮举而震撼世界,也因治家严谨、教子有方而被人称道。
  他为官常匹马上任,把妻孥留在家乡,平时教育子女通过鸿雁传书。封建社会把读书看得很重,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也。林则徐却不然,一方面教子要“敬师勤读”;另一方面教子学种庄稼,向儿子灌输“农民为世间第一等最高之人”的思想,督促他们“黎明即起,勤学稼墙”,可谓用心良苦。
  古时读书人多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流,林则徐强调“读书贵在用世”,即读书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作出贡献。他告诫儿子既不能“只读死书而全无阅历”,也不可“阅历深,而才学薄”,而要做到读书和实践并重,指望儿子既有真才实学,又能为社会多作贡献。
  林则徐要求子女像自己一样,为官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不为功名利禄所累,决不要在奉禄之外,妄取民间或下属一文一毫。正如他留在家中的一副对联所述:“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陆游教子
  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诗作,流传于今的有9000余首,是古代诗人作品流传于今最多的一位诗人。&  &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高宗绍兴年间参加礼部考试,考取第一名。秦桧的孙子同科考试,考为第二。因此,陆游遭到秦桧的排斥。孝宗即位,他才时来运转,赐进士出身。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隐居家乡。他有六子一女。&  
  陆游一生是在激烈的民族斗争中度过的。面对金兵的南下,宋朝的山河为金人所占有,他心急如焚。他对朝中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恨之入骨。为此,他对子女十分重视做人的教育。他告诫儿子们说:但愿你们长大成人之后,乡亲们称赞你们是有道德的人。即使做一个老百姓,与那些高官显爵相比,也是无愧的。他要求儿子们时常检查自己,有错必改;看到别人有好的行为,要主动自觉地学习。他的二儿子陆子龙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他特意写了一首长达52句的诗来为儿子送行。诗中说:“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认能肆馋毁!”就是要求要清清白白地做官,做一个为民众欢迎的清官。他还告诫儿子说,在吉州有我的一些朋友,他们不但有学问,而且品德也好。你到那里后,可以去拜访他们,但不要向他们提出什么要求,可以同他们相互勉励。&  
  知书达理是陆游在子女教育上十分注意的一点。他说:古人做学问是很努力的,往往是年轻时候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他对儿子说:现在我已老了,可你们正是读书的好时机,要刻苦攻读,莫失良机,希望你们一定牢记我的劝告。他还说,读书做学问,最要紧的是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他不仅要求自己“善言座铭要躬行”,更告诫子孙“学贵身行道”、“字字微言要力行”。这里所说的力行,就是要学习古人的高风亮节,不媚权贵,不干利禄,不污大节,廉洁自守,处处谨慎,时刻想着报效祖国。&  
  陆游在创作上成就是辉煌的,经验是丰富的,可他从不满足。他认为自己没有达到最高境界。他在写的诗中语重心长地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就是说从事诗歌创作是不能靠小聪明,在文字上做游戏,而是要下苦功夫。&  
  陆游85岁那年冬天,病到在床上。他预感到留在世上的时间不会很长了。他对他的后事作了考虑和安排,他告诫儿子们说:我家本是农家,再能为农,这是上策;杜门谢客,不应举,不求仕,这是中策;安于小官,不慕荣达,这是下策。除此三策之外,没有别的选择。还说仕宦变化无常,不去做官而去为农,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你们只有不出现大的过失,勿露所长,勿与贵达亲厚,就会减少人们对你们的攻击和陷害。无论子孙们的才分如何,都要让他们读书。又谆谆告诫儿子们对子孙后代要严加约束,“要求做到宽厚恭俭,不要与那些华而不实的人结交在一起。”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厚葬习俗,他反复对儿子们交待:厚葬没有任何益处,古今有见识的人对此都说得很详细了。至于用什么棺柩,亦当量力而行,不要为舆论所动摇。棺柩埋在地下,好与不好没有什么两样!又说,近世出丧时,大肆铺张浪费,有作香亭、寓人、寓马之类,兴师动众,所有这一切都应屏弃。墓上石人、石虎一类的设置,也一律不要。如果想作个标记,立一、二个石柱也就可以了。&  
  然而,使他引以为憾的是,为他一生所向往的中原收复、国家的统一还未能实现。十二月二十九日,他把几个儿子都叫到自己床前,捧过纸笔,写下了最后的遗言:“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遂即合上了眼睛。&  
  这是陆游的遗嘱,也是陆游的遗产。这并不只是要儿子别忘了将祖国统一的大好消息告诉他,而是要儿子把统一祖国的大业铭记在心。它对儿子教育的用心是可想而知的。&
&&&&司马光父母的家教
  幼时因急中生智破缸救人的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慧光早现的“神童”。其实,司马光的成长与他父母对他得当的家教是分不开的。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是一位胸怀大志的知识分子,他没有沉湎于几十万家产之中,而是专心读书,锐意进取。在成家立业之后,以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质朴作法,来待人处事,事政治家,培养子女。司马光的母亲聂氏,也是一位知书达理,才德俱佳的女子。宋天禧三年,司马光就诞生在这个书香门第和贵胄之家,在严父慈母的直接影响和教育下,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司马光六岁开始读书。起初,他对所学的东西不能理解,背书也记不住,往往都是同窗们都背会了,他还没背出来。父亲知道了,就告诉他:读书不能只是机械地背诵,还要勤于思考,弄懂意思,诵读与理解并重。于是,别人做游戏时,他不去,一个人找个清静的地方苦苦攻读,直到把书背得滚瓜烂熟为止。很快,他的学业进步了。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第二年,他开始学习《左氏春秋》,书不离手,句不离口,刚听完老师的课,他就能够明白书的大意,便讲给家里的人听。渐渐地像着了迷一样,常常因学习忘了吃饭睡觉。父亲不仅关心他的学业,而且在做人上严格要求,以培养他的优秀品格。司马光五六岁时,一天,他想吃青核桃,姐姐替他剥皮,却怎么也剥不开。姐姐走开后,一个女仆把青核桃放在开水里烫了一下,皮就很容易剥了下来。姐姐回来一看,便问是谁剥下来的,他说是自己剥的。这个过程恰巧被父亲知道了,见他撒谎,就严厉地训斥他:“怎么能这样撒谎!”这件事虽然很小,但却给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从此,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学习,他总是十分诚实,不敢有半点虚假。
  在父母的教诲下,司马光到了15岁,便“于书无所不通,文辞醇深,有西汉风”。而且,学到的知识都很扎实,以至“终身不忘”。后来,他经过去时19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篇幅浩翰、纪事广博的编年巨著《资治通鉴》。&
&&&&郑板桥爱子必以其道
  郑板桥是清代箸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书画书法皆享有很高的声望,被人称为三绝。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晚年署作板桥老人,江苏兴化人。三岁丧母,生活贫困。五十岁以前,读书、教书、卖画;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考中进士。在山东潍县、范县(今属河南)作了十二年知县。勤于政事,政绩显著。后因荒年主张赈济饥民而得罪官绅,六十一岁,辞官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
  他到五十二岁时才有儿子,起名小宝。他对小宝十分喜欢。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他非常注意教育方法。
  郑板桥被派到山东潍县去做知县,将小宝留在家里,让妻子及弟弟郑墨照管。郑板桥看到当时富贵人家子弟,又担心自己的儿子被娇惯变坏,所以他身在山东,而心念在家的儿子。他总想把儿子小宝委托堂弟郑墨帮助照管,会比自己更娇惯。所以,他从山东不断写诗寄回家中让小宝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小宝在母亲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地背记着这些诗句,从而明白了许多人生的哲理。
  “娇子如杀子”,这是多少人用血泪换取的经验教训。当郑板桥听说在家的小宝常常对孩子们夸耀:“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还欺侮佣人家的孩子。郑板桥立即写信给弟弟郑墨说:“我五十二岁才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必定要有爱子的办法。“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溺爱不是真正的爱。所以,他要弟弟和家人对小宝严加管教,注意“长其中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弟弟和家人按照郑板桥的意愿对孩子进行教育,收效很大,就给郑板桥写了封信,讲了孩子的长进,并说,照此下去,长大之后准是个有出息的人,能像你一样,当个官儿。郑板桥看了这封信后,觉得弟弟对小宝太姑息了,这样做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立即给弟弟郑墨复信说:我们这些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走错了路,越来越作坏,总没个好结果”。他还说:“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好人。”这里所说的好人,是品德修养高尚的人,是有益于社会的人。&
  小宝长到六岁以后,郑板桥就把小宝带在自己身边,他亲自教导儿子读书,要求每天必须背诵一定的诗文,并且经常给小宝讲述吃饭穿衣的艰险,并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洗碗,必须洗干净。到小宝十二岁时,他又叫儿子用小桶挑水,天热天冷都要挑满,不能间断。由于父亲言传身教,小宝的进步很快。当时潍县灾荒十分严重。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节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蹦跤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这个用饥饿眼光看的小女孩,立刻将手中的窝头分一半给了小女孩。郑板桥知道后,非常高兴,就对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真喜欢你!”&
  郑板桥对于女儿也非常关心。在他的影响和熏陶下,女儿在诗画方面也达到了相当水平。眼看女儿就到出嫁年龄了,还未找到合适的对象。他主动为女儿选择了对象,并且一反婚事大操大办的传统,自己亲自将女儿送到男方家里,让男方家人做了几个小菜,以示庆贺。当他要返回时,才告诉女儿说:“这就是你的家,你就安心在这里过吧!”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女儿婚事的祝贺,特意作画一幅做为嫁妆送给女儿,在这幅画上,他题写了一首小诗说:“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妆薄,赠尔春风几笔兰。”郑板桥非常注意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
  直到临终前,他还要让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端到床前。当小宝把做好的馒头端到床前时,他放心地点了点头,遂即合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临终前,他给儿子留下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这则遗言,是对子女的嘱咐,也是他对子女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颜之推的家教经验
  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后人颇有影响。
  颜之推字介,梁朝建康(今江苏南京)人。出身于士族家庭。家传有《周官》、《左氏》之学,早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梁元帝肖绎时,官至散骑侍郎。梁亡后,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北齐灭亡后,他归附北周,为御史上士。隋文帝统一全国,诏为学士。著有《颜氏家训》。该书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规范,影响很大。
  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颜之推主张早教。他认为,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长大以后,思想分散。因此,必须早些教育,不要失去机会,并且以自己的亲身体会说:我在七岁时,就读东汉王延寿作的《灵光殿赋》,一直到今天,每十年温习一次,依然不曾遗忘。但二十以后所背诵的东西,只要搁置一个月就忘记了。
  主张爱子与教子相结合,反对溺爱。他说父母对子女只知一味的溺爱而不注重教育,对子女在生活方面的要求,总是给予满足,完全放松而不加以限制;孩子做错了事本该训诫,反而给以奖励;说错了话应当责备,反而不了了之;长期如此教育,对于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到孩子长大成人后,终归要成为品德败坏的人。为此,他提出爱而有教,严而有慈。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心。在对待多子女问题上,主张一视同仁而不能偏爱。他说我们有些做家长的重男轻女,往往出于极端的自私或愚蠢的偏见,这样做实际上已背离了父母之道。家长有意无意地偏爱乖巧伶俐者,这种情形,虽然难以避免,可也是不好的。不仅遭冷落的子女在心灵上势必受到伤害,而且受偏爱的子女也容易出现家长意想不到的伤害。这不只是教育的方法问题,而是心地问题、精神境界问题。如果做家长的不从思想认识上解决“爱子贵均”的问题,而只是在教育方法上试图一视同仁,与父母朝夕相处而又十分敏感的子女,还是很容易感受到父母的偏爱,从而受到心灵上的伤害。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不利
  勤奋学习,以成有用之才,也是颜之推在家庭教育上一个重要主张。他说,自古以来,就是圣明的君主,尚且需要勤奋学习,何况一般的人呢?这类事普遍地记载在经史中,我也没有必要重复,姑且以近代至关重要的事为例加以说明。大凡士大夫的子弟,从五六岁起,就要受教育。有的人学得多,能够读《礼记》、《左传》,学得少的也学过《诗经》、《论语》;到了成家立业之年,身体及性格已经基本定型,应利用这个时机加倍地进行自我磨练。有志向的人,自然能刻苦用功,成就学业;操行未立的人,自我放纵、堕落和散慢,自然沦为平庸之辈。人生在世,应当从事一种事业:农民就考虑耕种,商人就议论财物,工匠就致力于器物的精益求精,技艺就潜心钻研法术,武夫就熟知骑马射箭,文士就讲论羞愧。而不能行射礼时射不穿靶子,提起笔来只会写自己的姓名,醉生梦死,一无所事,以此消磨时光,以此终老天年。有的士大夫因出身于世宦之家,有祖上遗下的功业,得到一官半职,就自以为满足,完全忘了修习学业,等到有了吉凶难卜的大事,讨论起事情的得失,他便朦然张口结舌。学习是无止境的。学习的目的在于自己受益。他明确指出:我们读书做学问,就是磨练我们的心志,培养敏锐的眼光,使我们待人处世不致出现差错。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欺侮凌辱长辈,鄙视怠慢同辈;人们憎恨他如仇敌,厌恶他如对鸱鸺(猫头鹰)。像这样,因为学习而遭到自我损害,还不如不学习为好。他要求子孙在学习上专心致志,一定要刻苦,要勤奋,要有毅力。并且列举了历史上勤学的实例来启示后人,说苏秦握锥刺股、文党投斧求学、孙康映雪夜读、车胤萤囊照书、儿宽带经而锄、温舒牧羊编简,都非常勤奋刻苦。又以勤学取得成就的事实来教育后人,如梁朝时彭城人刘绮,是交州刺史刘勃的孙子,早孤家贫,无钱置办灯烛,经常买荻草折成一段一段的,夜里点燃,就亮读书。东莞郡藏逢世二十多岁想读班固著的《汉书》,苦于借来的书时间不够用,于是就到姐夫那里乞求门客给他一些纸,手抄了一本,军府佩服他的志向。他终于精通《汉书》,而著名于世。
  在子女教育上,他还注意到实践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他以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知与行二者的关系:学习如同种树,春天欣赏它的花,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讲论、写文章,相当于春天的花;磨练自己,修正行为,则相当于秋天的果实。环境对子女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少年,孩子们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很容易受社会的感染。他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因此,一定要时时注意与子女接触的人,以防误入歧途。他明确提出富家子弟不学无术,结果成为寄生虫。在梁朝全盛的时候,贵族子弟多数都是这样,以至民间有谚语说:“能坐上车不跌落下来就能做著作郎,会说‘体中何如’就可做秘书长。”这些富家子弟,在日常生活方面,非常讲究,熏香衣服,剃净面皮,涂脂抹粉,乘长辕轿车,登高齿木屐,坐棋子方褥垫,倚着彩绸靠枕,周围陈列农副产品器玩,出入从容,步履缓慢,看上去仿佛是神仙。实际上,什么也不会。每遇到“明经”科考试的时候,他们就雇用枪手作策问试卷;每当三、九日公家宴会,就请人代作诗赋。
  颜之推非常强调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提倡自己养活自己。他说父兄不能长期依靠,家中的财产是不能永远保持下去的,一旦遇到不测之祸,不得不背井离乡,就没有人来庇护。因此,最有效的办法,便是自己靠自己立足于世。谚语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而在技艺中容易学习和最有用途的,莫过于读书。通过读书可以认识中国的文明和历史,知识范围广泛,不仅可以知道人的成功与失败,喜悦与悲伤,甚至可以达到天地、鬼神都不能隐藏的地步。
  颜之推有关对子女家庭教育的主张,是对当时家庭教育经验的总结。它虽然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可也以自己的真知灼见对家庭教育的子女问题作了总结和概括,丰富了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对于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诸葛亮教子俭养德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曾经有一封奏书给蜀后主刘禅,谈到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的安排,他说:“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产,以长尺寸。老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诸葛亮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公元月269年,晋统一了全国,为了收买人心,下令寻访汉朝的名臣子孙,赐给他们爵禄。那时诸葛亮第三个儿子诸葛怀还在。他推辞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衣食自有余饶。材同樗栎,无补于国,请得归老牖下,实隆赐也。”
&&&&他在这里说的经济情况,和诸葛亮当年说的大致相同。
&&&&诸葛亮是西蜀的丞相。当时后主刘禅幼弱,蜀国的“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他为什么不置家产,’为子孙多留一些呢?
&&&&人们都说诸葛亮会算计,他为子孙打算,也是算得比较远的。他在给哥哥诸葛谨的信中说到他的儿子诸葛瞻:“瞻今之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亮耽心的是:聪明过早外露,容易自满自足,会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给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远”。他给外甥的信也说:“志当存高远。”这都表示希望后代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怎样才能有远大的志向呢?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中指出了两个条件:一个叫静,一个叫俭。他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他认为要有才,就要刻苦学习。要学习就要有志气,就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专心治学。生活太舒适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生活俭朴,才是涵养道德的重要条件。
&&&&他在给外甥的信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自己的远大志向,“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这就是说,要不考虑一时的得失,不贪图生活上的细碎的享受,广交师友,不计较个人的恩怨。这样做了,“虽有淹留”,也许一时不成功,但“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学习之中自有乐趣,也一定会有用的。怕的是“老不坚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质生活和情欲的影响,失去坚强的决心。那就会“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诸葛亮让孙子生活俭朴一点,还是为了使他们更有理想,更能成为一个对国家社稷有用的人。&
&&&寇准母亲训子诗
  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于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材。后来寇准进京应试,得中进士。喜讯传达这里,寇准母亲正身患重病,临终时她将亲手画的一幅画交给刘妈说:“寇准日后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错处,你就把这幅画给他!”??
&&&&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为庆贺自己的生日,他请来了两台戏班,准备宴请群僚,刘妈认为时机已到,便把寇母的画交给他。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幅上面写着一首诗:
&&&&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
&&&&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这赫然是母亲的遗训,寇准再三拜读,不觉泪如泉涌。于是立即撤去寿筵。此后专心料理政事,成为宋朝一位有名的贤相。&
&&&&诚信的开端--曾子教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孩子信以为真。&
&&&&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怎么,你真的要杀猪给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认真地说:“对小孩子怎么能欺骗呢?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了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的话了”。&
  他果真把猪杀了。曾子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后世传颂。&
&&&&来源:未央教育论坛
录入:卢成斌&& 审核:卢成斌
学校地址:杭州市转塘环山路1号(转塘校区) 邮编:310024
电话: 传真:&&&&&&&&& 杭州市解放路50号(解放路校区)& 邮编:310009 电话:
浙江省杭州第七中学 版权所有 /
自日起浏览量:5812849 / 版本:Version5 130908 / 制作&维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功名利禄全抛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