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光绪年间正德乡南营村是在现在的哪个省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东屯乡西屯方舍记公支系
、          西屯村古迹
图片:访问图片.jpg
  明清时期,就有上通云南、下连湖广的石头大路通过西屯,西屯还与当时有名的杨武大寨{普里部841---846},首建安顺州{旧州}毗邻。一传古夜郎国的遗址宁谷、双堡一带相去不远,可见西屯是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代,经济、政治、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西屯四周有八大冲;杨梅冲、刘家田冲、周家田冲、方家田冲、牛圈冲、抬神冲、八担冲、龙潭冲。四大园:柏秧园;小园、西园、老祖公园。四大塘:清水塘、深塘、小鱼塘,野鸭塘、三口饮用水井把西屯妆扮得更加美好。
建屯后,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人丁兴旺;明清之际出了如下名人:江佰海、在外做官,故宅尚存。方世荣、(文林郎)方良才、(文林郎)方因、(孺林郎)方大孺、(正德郎)方天位、(修德郎)方启鸣、(举人)方启凤(举人)方启麟、(举人)三兄弟在外做官,全家迁出,故宅尚存,子孙下落不明。还有20多位生员(秀才)西屯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将西屯扩建为三街二庙、一桥。
三街前分别建有三座门楼,寨中建有前后两街,纵横排列,错落有致,颇有特色,三门楼有名有姓,中为方家街,方家门楼,西为程家街,程家门楼,东为李家街,李家门楼。屯前还有大门楼,大门楼有石坎九道,七道园二道方,一条大路从门楼进屯,进了大门楼后;程、方、李三座门楼一字排开,寨中还有两株檬子树象一把大伞,左右排开,象二位将军在寨中保佑白姓,颇有一些宫廷风味。
19822006625
      方氏归统支系资料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东屯乡西屯方舍记公支系
方舍记公字方瑛
&&&&&&&&&&&&&&&&&&&&&&&&&&&&&&&&&&&
方舍记公字方瑛画像
     
     西屯舍记公支系起源
一、方氏起源
  据《方氏族谱》和《明史》记载,明洪武初年[1381]年元朝梁王把匝刺尔密坐镇云南,与地方土司纠集在一起,不识王化,集众闹事,扬言:国家有万军之勇,而我地有万山之险。为此,朱元璋派使招降,使被杀。明王朝自洪武四年(1371)年消灭了割据四川的夏国以后,便着手经营征南事宜。五年(1372)年春正月遣使侍制王纬使云南,劝谕元梁王,被杀。八年(1375)年六月;“指挥同知胡汝平贵州蛮”《明史》。九年(1376)年命傅友德巡行蜀雅播之境,修城郭,缮关梁,因兵威降金筑、普定间山寨。十年(1377)年,都督佥事吴复遣将杨文击普定,破阿买等寨。之后,明王朝频频发兵,清除毗邻云南的四川、贵州、广西等障碍,最终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实施了征南平滇战争。
入滇威远伯:奉命从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将军率30万大军调北征南。方政公葬于云南省永昌郡太保山法明寺过太翁祠一带,其南有方政公祠,亦东向正室三间,看守人住其中;有墓碑。(徐霞客游记641页)记载,据《明史》记载:方政公战死于利川。1440年追封谥中毅,威远伯。
入黔始祖征南指挥使方舍记公:奉命从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将军率30万大军调北征南。舍记公字方瑛(待考),方政子,原籍贯南京徽州府崇本坊仁字街珍珠井人氏,正统初以舍人从父征利川,父战死袭指挥使,景泰五年[1454]封南和伯世袭,天顺(1457)封南和候;子孙世袭佰禄,天顺二年(1458)卒,谥忠襄。四十五岁,从军故。
方氏始祖公方舍记字方瑛之子方伟、方毅与江周戴共四姓氏为开辟军头,战事平息后、纳粮当差、屯田开垦,先立军屯,后立旗堡,军田改为民田,帅发红色册子,安民以毕。
  奉旨屯田驻守而卜居西屯,明前为普定卫,属下苦塘屯,奉旨改为西屯,由于人丁兴旺,地不胜居,四方散步,不可胜数。皆由方舍记公一本之传也;有迁徙一、二里有之,数百里、千里有也;子孙居住地分布如下:
二、方氏迁徒分布
(一)、西秀区:
1、西秀城区;东关办;伍家关,龙家湾。
2、七眼桥镇:二铺,曹家屯、时家屯。
3、大西桥镇;九溪、、狗场屯。
4、东屯乡:东屯、西屯七寨,西屯、姨妈墩、坝上、对门坡、柏枝林、石山、羊昌坝。新寨、磨玉寨、毛口(王姓)、河湾(张姓)、总共。
5、双堡镇:许关、新屯、老欧寨、猛渡、塘山、塘上。
6、杨武乡:杨武、大屯、杨柳冲。
7、龙宫镇:马头、桃子。
8、鸡场乡、右幌村。
(二)、长顺县:
1、马路场乡:马路场、响水塘,大坝、长岗、啊翁、高堡、石岗、八翻。
2、凯佐乡:朝摆;黑子寨。
3、安乐乡:新场。
4、新寨乡:屯脚,猛帅。
5、种获乡:种获,改荛乡:安脚。
(三)、平坝县:羊昌河、肖家庄、二官寨。
(四)、镇宁县:新苑。
(五)、紫云县:松山镇,羊场乡,大营乡。
(六)、贵阳市区:
他:凯里市区,大连市;西安,重庆市区。人口共计6000人。
三、西屯村简介
西屯村属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东屯乡,距城区40公里,东与东屯村交界,南与新寨村接壤,西与旧州镇苏吕堡毗邻,北靠刘官乡金止屯。解放后辖区下关堡、小屯、半山、高寨山、西屯七寨。新寨,磨玉寨两寨从西屯迁出分驻,现辖区有七寨:西屯、姨妈墩、坝上、对门坡、柏枝林、石山、羊昌坝。现在西屯已新建村小学一所,学生可在校内读完村小,在校学生达500人(方杰民办)。
  全村总面积1978亩。其中:田1380亩,地598,99.亩,林地456亩,果园340亩山药420亩,烤烟300亩。总人口大约2000人,总户数500户,姓氏有方、李、程、蒋、江、汪、刘、张等姓氏,方李程是大姓,其中方氏300户,1000人,98%以上已建新房,电通、路通、水通、电话通、电视通、普及率已达100%,人们已经是人人有钱花,户户有余粮的村庄。
西屯村历来号称鱼米之乡,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景色宜人,四周青山环抱,坝中土地肥沃,山上林木葱葱,坝中稻麦飘香,山间埋藏煤源;常年挖取不断;坝中小河源于有名的山京海子,常年流水淙淙,加之西屯东龙潭冲之水流入,使其西屯水源丰富,历史赞誉西屯诗二首:
清平乐——西屯颂小江南二首
(一)花园村寨——稻麦飘香
屯堡名村数西屯,征南有功进朝廷。
五行俱全真宝地,天旱三年买马骑。
(二)风水宝地______地戏赞诗
正月里来是新年,元帅领兵到府前。
百官来到城楼下,万般留神看分明。
抬头观望寨中境,征南祖宗把地平。
江南水乡四合院,崇文重教振家声。
一村两庙三门楼,三堂地戏颂古今。
金街玉石跑飞马,文武将士进朝廷。
龙潭又现真龙水,万民享受永常春。
山环水绕淳玉带,金桥所水出贵人。
  在双堡一带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在此“鱼米之乡”的境地,生活不成问题。加上山间油茶、果树、辣椒、折耳根、山药、烤烟、等农副业,部分村民又加工优质东屯大米、米粉、糯米酒号称〈小茅台〉、地下又有煤和泉水;是世上不可多得的一块风水宝地。
 方氏定基三兄弟经营的“百盛果园”农家果园种植杨梅、艳红桃、大棃、枇杷,李子,花红。酿造的“安西酒”、柏技林糯米洒、臭豆腐、西屯米粉等亨誉黔中。
四、方氏根源世系
  入黔始祖公方舍记字方瑛(待考),妣长徐氏(南京)妣次常氏(贵州)方政子,原籍贯南京徽州府崇本坊仁字街珍珠井人氏(现属安徽省黄山歙县),正统初以舍人从父征利川,父战死袭指挥使,景泰五年[1454]封南和伯世袭,天顺(1457)封南和候;子孙世袭佰禄,天顺二年(1458)卒,谥忠襄。四十五岁。生子方伟,方毅。迄今600多年历史。
碑文:江左派传绵世德,
黔南胙衍振家声。
德庆瓜绵。
二世祖:长子方&
伟 妣 ★ 氏、生子志刚、志达 ,战争平息后定居西屯。坟墓在西屯村柏秧园,与方毅同墓有碑。
二世祖:次子方&
毅 妣 ★ 氏、生子志通,世袭父职,因家事革职。定居西屯有碑,与方伟公同墓,在西屯村柏秧园。
碑文:峰列壁奎锺福址,
家传经史耀蒸堂。
三世祖:方志刚&
总旗、贵州提标,镇守安顺府,属下居住西屯。方伟子,生子二:方聪,世德公子孙君文、君用公(迁居曹家屯)。
志刚公自幼读书聪明压众,出今入古,目视不忘。书看精微,恒旧志。常对书童叹曰:人无远虑跳江池,若遇世乱之时,何等保全身性命。书童不解其策。刚又曰:吾不看书,决意终朝骑射,习精武艺,威能百步穿扬,百发百中。上可替国家出力,下可以救万民残生。智勇双全,不往为人一世。仍补父军一名。协同兵将征西堡地,名尽其忠。奉圣旨亲调有功之臣方志刚赴京面谕,鞠躬俯伏,听封加级,赐受总旗之职。特授贵州提标,镇守安顺府,下属普定县,属下苦塘屯住扎;奉旨改为西屯。先设军屯,后立旗堡。示谕以填失,永不军施。故源基。与志通公同墓有碑,墓在对门坡小园。
后人有诗赞曰:
为国擒贼不顾身,鱼暇率众与龙争。
赤胆独战尸重行,威服边疆定太平。
三世祖:方志达&
妣★氏,& 下落不明............。
三世祖:方志通&&
妣★氏,方毅子,生子二:大用、大亮。与志刚公同墓有碑,墓在对门坡小园。
四世祖:方聪妣戴氏志刚公长子,生子五:应(爵、显、隆、科、举)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四世祖:方世德&
妣★氏、 志刚次子,生子二,君文、君用公(迁居曹家屯)。
四世祖:方大用&
妣★氏、 志通长子,生子应贵,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四世祖:方大亮&
妣★氏、 志通次子,生子应奇,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五世祖:方应爵&&
妣★氏、方聪长子,生子四:文德、武德、明德、仲德。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五世祖:方应显&
方聪次子,生子三,仁德、义德、礼德。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五世祖:方应隆&
妣★氏、方聪三子,生子四,荣德、崇德、华德、胜德。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五世祖:方应科&
妣陈氏、方聪四子,生子一,乾德。坟墓葬于平坝县肖家庄上院坡,迁居肖家庄。
五世祖:方应选&&
妣冯氏,坟墓葬于平坝县肖家庄上院坡生子不详,迁居肖家庄。
五世祖:方应举&&
妣★氏、应举方聪五子,无嗣。
五世祖:方应奇&&
妣★氏、世袭父职,妣罗氏,方大用之子,生子一,方朝德、坟墓葬于柏枝林红帽坡。
五世祖:方应贵、妣★氏、不详..................
五世祖:方君文妣王氏&
世德长子,生子应春,应祥。坟墓葬于七眼桥镇二铺场坝,与应祥同墓有碑。直至今日,曹家屯方姓的二铺祖坟墓地,仍被人们盛赞为:
“日受千人拜,夜享万户灯”的好坟茔。
五世祖:方君用妣胡氏世德次子,生子应春,应祥。坟墓葬于七眼桥镇二铺场坝,与君文同墓有碑。
六世祖:方文德&&
妣★氏、方应爵长子,生子四,万湖、万海、万江、万梁。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六世祖:方武德&&
妣★氏、方应爵次子,生子一,万山、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六世祖:方明德&&
妣★氏、方应爵三子,生子四,万乾、万坤、万风、万相。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六世祖:方仲德&
妣★氏方应爵四子,不详............
六世祖:方仁德
&妣★氏、方应显长子,不详..........
六世祖:方义德&
妣★氏、方应显次子,不详.........
六世祖:方礼德&
妣潘氏、方应爵次子,生子三,万鹤、万梅、万仙,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六世祖:方荣德&
妣★ 氏、方应隆长子,生子一,万全、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六世祖:方崇德&
妣★氏、方应隆次子,不详..........
六世祖:方胜德&
妣★氏、方应隆三子,生子三,万高、万春、万曷。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六世祖:方华德妣★氏、方应隆四子,生子二,万钟、万锦。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六世祖:方乾德妣★氏、方应科之子,生子不详、迁居肖家庄。
六世祖:方朝德妣邵氏、方应奇之子,生子一,万乾、坟墓葬于柏枝林红帽坡。
六世祖:方应祥妣李氏,君文之子,无子、七眼桥镇曹家屯人,有碑墓葬于七眼桥镇二铺场坝中间,与应春同墓。
六世祖:方应春&
妣詹氏,君用之子,生子四,自现、自明、自义、自昌。曹家屯人,有碑墓葬于七眼桥镇二铺场坝中间,与应祥同墓。
七世祖:方万湖妣詹氏、文德公长子,生子三、世国、述忠、秉忠。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七世祖:方万海妣★氏、文德公次子,生子一、世元,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七世祖:方万江妣★氏、文德公三子,生子五、世金、择忠、择举、择民、择献。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七世祖:方万梁妣★氏、文德公四子,无嗣。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七世祖:方万山妣曾氏、武德公之子,生子五、世兴、雷氏、世荣(文林郎)、张氏胡氏、世贵、李氏、世臣、江氏、世举、汪氏。除世荣外,四子后裔下落不明,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七世祖:方万乾&
明德公长子、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七世祖:方万坤&
明德公次子、不详............
七世祖:方万风&
妣★氏、武德公三子,生子一、世学。
七世祖:方万坤&&
武德公四子、不详。
七世祖:方万相&&
武德公五子、不详。
七世祖:方万鹤&
妣李氏礼德公长子、生子三,世明、世禹、世汤、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七世祖:方万梅&
妣★氏、礼德公二子、生子一、世义、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七世祖:方万仙妣★氏、礼德公三子、生子一、世用、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七世祖:方万全&
妣★氏、荣德公之子、生子一、世用、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七世祖:方万高&
妣★氏、胜德公长子、生子三、世昌、世玺、世彦、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七世祖:方万春&
妣★氏、胜德公二子、生子三、世英、世奇、世位、世弘、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七世祖:方万曷&
妣★氏、胜德公三子、不详.......。
七世祖:方万钟&
妣★氏、华德公长子、生子一、世舜、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七世祖:方万锦妣★氏、华德公长子、生子一、世训、坟墓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七世祖:方万乾&
妣田氏、华德公长子、生子一、尽忠、坟墓葬于柏枝林红帽坡。
七世祖:方自现&
应春长子,雷氏生子、考妣双墓合葬马树桥,朝圣、朝珍、周氏生子、朝阳妣周氏墓葬奈岩。
七世祖:方自明&
应春二子,妣不详、生子一、朝相、考墓葬于马树桥。
七世祖:方自义&
应春三子,不详。
七世祖:方自昌&
应春四子,不详。
九世祖:方国珍&
妣不详羊昌河支系,生子五,世富、世才、世礼、世云、世高。
九世祖:方国秉&
妣不详羊昌河支系,生子一、世诗。九世祖:方国泰&
妣不详羊昌河支系,生子一、世才。
九代至十二代略记..........。
舍记公子孙,由于人丁兴旺,地不胜居,四方散步,不可胜数。共繁衍十二代修谱。
五、明清名人
     (一)、入黔始祖南和侯方瑛世袭表
政(威远伯):方政都督,从军湖广——云贵。征云南利川,追封谥毅。正统五年(1440年)。
瑛(南和侯):又名碑为舍记,方政子,景泰五年(1454年)封伯世袭,天顺元年七月(1457年)封侯,子孙世袭伯禄。千二百担,天顺二年(1458年)四十五岁卒谥忠襄。
方&&毅:袭伯,天顺四年十二月庚寅(1461年)袭以罪革爵。
方寿祥:成化十七年四月丙辰袭(1481年),弘治三年八月(1489年)坐五军营左哨,十四年三月(1504年)显武营管操,正德四年九月(1510年)镇贵州,嘉靖间再会南京府(1522年),十七年九月丁丑卒(1539年)谥康
方&&东:嘉靖十八年九月(1540年)袭,二十七年十一月(1549年)丁酉坐杨威营,三十年九月卒(1552年)。
方&&炳:嘉靖三十三年十一月已酉(1555年)袭后掌两京府。
方应奇:隆庆二年(1568年)袭,卒,无子,袭。
方&&燁:隆庆六年正月癸未袭,(1573年)万历十九年正月丙午(1591年)位中府会书。二十七年(1559年)十二月卒。
方一元:万历四年十三年三月(1615年)丙辰袭,天启六年三月(1625年)领南京后府无考。
      
      (二)、西屯方氏明清功名录
恩:普定人,丙子(1516年)附生,官知州,明云南北胜州。有传(安顺府志记载)。
明:安庄人,庠生辛酉(1501年)镇宁州安顺府志记载。
英:庠生。明云南北胜州(永胜)方恩之裔孙也。日涌感应篇,阴陟文觉世经未尝问。嘉庆十四年(1809年)七月二十八日疾笃,属其子孙探心窝有热,无盖棺。历一日夜而果苏。语其子日:“吾谒冥主,许增寿十五年,以完吾善事。”至道光五年(1825年)七月二十八日,届十五年之期,夜闻天鼓鸣,无疾而逝。子,方洪昆。
方洪昆:道光七年国朝贡生,立品敦伦,乐感善事郡中,嘉庆时修考棚,书院皆囊赞有力。安顺府志记载。
方世荣:敕封文林郎,六品官,有政绩。父子敕封文林郎,妣胡氏、张氏生子:良孺、良才良辅、良友、良贤。据家谱记载,有碑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方良才:世荣之子,敕封文林郎,六品官,有政绩。据家谱记载,有碑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方文灿:良儒之子,府学生员(秀才)。据家谱记载,有碑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蓄:文高之子,府学生员(秀才)。据家谱记载,有碑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位:文彦之子,府学生员(秀才)。据家谱记载,有碑葬于西屯柏枝林燕子窝。
方天文:方位之子,府学生员(秀才)。据家谱记载,有碑葬于西屯柏枝林燕子窝。
缙:文炳之子,府学生员(秀才)。据家谱记载,有碑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方大儒:方统之子,正德郎,县学生员,举人。
因:文瑞之子,乾隆五十五年立,有碑记载,五品官,有政绩,敕封孺林郎。葬于柏枝林红帽坡。
方真儒:方因之子,生员(秀才)。葬于柏枝林红帽坡。
方天位:皇清侍赠修职郎,嘉庆年间立有碑,有碑葬于西屯姨妈墩屯头。碑文:山枫旗淳福子孙,水绕带冠绵宝玉。
方启鸣:大安之子,天位公之孙,举人,在外做官,迁出故地,故宅尚存于安顺东屯乡西屯。
方启凤:大安之子,举人,天位公之孙,在外做官,迁出故地,故宅尚存于安顺东屯乡西屯。
方启麟:大安之子,举人,天位公之孙,在外做官,迁出故地,故宅尚存于安顺东屯乡西屯。
方以智:庠生:有碑葬于柏枝林燕子窝。
方炳章:字方体,清咸丰时长顺县马路乡人,清朝光绪年秀才(增生)安顺府区属院案首,任镇宁县议会议员,民国时期由镇宁州划归广顺县菅辖,任西区区长职,在职期间,广交士绅,后以教为业。
方履亨:又名字丕祖,咸丰壬子科举人(文痒)黜南州长顺县马路乡人,以教为业,作文颇多,安顺镇宁县议会议员,(镇宁州志)记载。
方联选:道光二十年,紫云(归化通判),贵州省通志。
峻:光绪朝三十四年,安顺府志宦绩志有传,后任贵筑知县(贵州通志)。
忠:遵义人,日任平坝县长,后调任郎岱县长,安顺府志记载。
方德安:长顺县安脚人,在贵阳任府台。家谱记载,
方焕文:清同治安顺西屯村柏枝林人,安顺府镇宁县秀才,以教为业,家谱记载。
方谢文:清同治时安顺县西屯村柏枝林人,秀才,家谱记载。
方大惠:清咸丰时期黔南州长顺县马路乡马路场人,制田庄百余亩,治家严谨会武术,深受族工敬仰人称严谨治家老耋。
方启国:清乾隆时期安顺县东屯乡毛口人,农民起义副团长,牺牲于黔南州长顺县马路场啊嗡大坡。
方启真:清未时期安顺县东屯乡毛口人,民国时贵阳南北科科长,遇难于贵阳。
修:清朝时期安顺东屯磨玉寨人,府学生员。
方洪顺:清未时期人安顺东屯磨玉寨人,以教为业。
方洪明:清光绪时安顺县西屯村柏枝林人,攻书法以教为业。
方清祖:安顺杨武杨柳冲人,以教为业。
方德安:清朝时期黔南州长顺县安脚人,在贵阳任府台。
        汪公汪华庙
                    汪公神像
                     抬汪公亭子
      龙宫方氏族人祭祖参观
         汪公大殿
        汪公大殿台阶
      石头四方天井
         石街路
        龙画
        汪公像
&&&&&&&&&&&&&&
西屯大门楼
        捐款功德碑
         如来大佛庙
         捐款功德碑
        西屯村景
        西屯大门楼
       西屯石街路
        西屯石头房
         西屯小学
         西屯小学
        对门坡
         西屯&田垻
&                  屯堡人家
演唱:韩红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它不停的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踏着沉重的脚步
归乡路是那么的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吹来故乡泥土的芳香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我已厌倦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伤痛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伤痛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我已厌倦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伤痛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平伤痛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平伤痛
我的更多文章:
( 22:38:38)( 20:30:08)( 19:40:47)( 12:50:09)( 11:39:07)( 09:28:01)( 09:04:05)( 17:37:15)( 16:46:46)( 15:48:33)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山东省齐河县华店乡各村地名由来及规模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山东省齐河县华店乡各村地名由来及规模
华​店​,​地​名​,​由​来​,​规​模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市场与区划清代至民国江南市镇的区域建构与演变----以江苏吴江盛泽镇为例.pdf6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3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整磊。一,。∥;,; ;麟― 鼍j净∥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南.:;白办刁,签字日期:如7淖∥月器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子稿,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
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志书检索
按内容&&&&&&
清代福州方志的繁盛
  张天禄
  清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清兵由仙霞、杉关、福宁三路入闽,八月,长驱直入闽北,“席卷福、兴、泉、漳诸郡,进逼安平”。尽管抗清烽火风起云涌,最终还是被清朝统治者残酷镇压了。从此,八闽大地归服清朝。
  清朝统治者夺取全国政权、确立封建统治之后,迫切需要了解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诸方面情况,因而积极倡导编修地方志书,采取一系列措施,促使中国方志的发展迈上历史的最高峰。
  开拓清代修志之先河的,首推河南巡抚贾汉复。他为清代修志建树了功勋。顺治间,他率先下令编修《河南通志》,并令各州县编报志书。其时,河南“八郡十二州九十五县之志,渐次报竣”。贾汉复以明代嘉陵《河南通志》为基础,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主持修成《河南通志》50卷,报呈清廷,颇受赞赏。而后,贾汉复调任陕西巡抚,又“编檄郡县”,编修志书。
  康熙十一年(1672年),保和殿大学士卫周祚上疏,奏请各省纂修通志,“如天下山川、形势、户口、丁徭、地亩、钱粮、风俗、人物、疆图、临要,宜汇集成帙,名曰通志,以汇《大清一统志》之用”,以表彰“兴隆盛治”,康熙帝当即允其所奏,诏令“直省各督抚聘集夙儒名贤,接古续今,纂辑通志”。康熙二十二年,礼部奉旨,又檄催天下各省修通志,仍令遵照《河南通志》款式,限期三月完成。康熙二十五年,谕旨《大清一统志》总裁官勒德洪、明珠、王熙等人称:“惟古帝王宅中图治,总揽万方。因天文可纪星野,因地利以兆疆域,因人官物曲以修政教。故《禹贡》五服(即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周礼?职方》九州,纪于典书,千载可观。朕赞绍丕基,抚兹方夏,恢我土宇,达于遐方。惟是疆域错纷,幅员辽阔,万里之远,念切堂阶,其间风气群分,民情类别,不有缀录,何从周知?顾由汉以来,方舆地理,作者颇多,详略既殊,今昔互异。爰敕所司,肇开馆局,网罗文献,质订图经,将荟萃成书,以著一代之钜典,名曰《大清一统志》。”并旨令他们“务求采搜征博,体例精详,厄塞山川、风土人物,指掌可治,画地成图,万机之余,朕将亲览,且俾奕世子孙,披牒而惟维屏之寄,式版而念小人之依,以永我国家无疆之历服有攸赖焉。”(《圣祖仁皇帝实录》一百二十六卷)。康熙二十九年,河南颁发“修志牌照”,规定二十三条凡例,对内容取舍、实地调查、探本溯源、编写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无疑,这样的“修志牌照”,对于推动当时的志书编修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据资料称:《大清一统志》前后编修三次,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5朝,从未中断。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三月朝廷正式设立一统志馆。乾隆八年(1743年),第一次成书342卷;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续修成500卷,并被编入《四库全书》。乾隆曾亲自审读进呈志稿,提出修改意见。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月,审阅《明珠传》时,发现所列郭L纠参各款“胪采不全,于核实记载之义未合”,“于据事直书之旨无当”,于是下令,在《明珠传》中“全列郭L参本,俾天下后世,得喻此事本末”,“使定论昭然,永以示传而垂法戒。”(《高宗纯皇帝实录》919卷)。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第三次完成,增至560卷。由于该志记述史实延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故称《嘉庆重修一统志》,直至1943年才由商务印书馆整理出版。
  《嘉庆重修一统志》内容丰富,地名、人名、制度记述详尽,还详记各地设官分治情况,注出驻地和旧设以及新增时间。在名宦、人物中,不仅记载本朝人物,也注意历史纵的叙述。人物以记本地为主,不杂其他外籍人士。该志是我国官修总志中最好的一部全国总志,也是我国封建王朝所修的最后一部全国总志。
  清代皇帝不仅重视对修志的组织领导,几颁诏令,力督进度,还亲自过问审阅志书的内容和质量。雍正皇帝曾严旨斥责广西巡抚李绂主修的《广西通志》“循私”,盛怒之下,将其书焚版毁;同时诏令各省督抚都要将本省通志重新修订一遍,“务期考据详明,采摭精当,既无缺略,亦无冒滥,以成完善之书”。如果拖延时日,成书又草率滥略,就要“从重处分”(《清世宗实录》卷七五:雍正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上谕)。雍正年间明确规定,志书60年一修。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传世的清代总志和地方府州县等志有4889种,再加上其他专志,当在5000种以上,约占全国历代方志总数的70%―80%。
  清朝的统一大业,推动着方志的发展,同样也推动着福州府、县、乡土志的编修。据统计,清代编修《福州府志》1部76卷,县志15部,乡镇风物乡土史料58部,而且开了之后乡土志书编纂的先河。乡土史料的编纂范围非常广泛,凡山、湖、寺、塘、学校、实物等,无不包括在内,内容极为丰富。一些乡土史料成为当时学校的重要教材。
  清代福州志书的编修
    由于清朝皇帝对于编修《大清一统志》的重视,为尽快完成全国总志的编修,又由于光绪年间编写《大清会典》的需要,清朝中央政府和各省总督、巡抚都一再颁令各府州县催修志书,以期为一统志提供基础资料。由是福州各县相继编修志书,而且品类更加丰富,内容更为翔实。政府的大力倡导,于是府县长官竞相修志,千方百计网罗人才,吸收许多学者参加,成为修志的主力军。由于学者们造诣精深,具有较高的文字素养,潜心钻研,对志书的体例、编纂方法等都很有讲究;又各具专长,治学心得广博,因而所修志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虽然清朝政府将地方志事业推向繁荣兴盛,但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他们推行封建文化专制政策,也给地方志加上严重的桎梏。如肆意窜改、删削,甚至禁毁明以前的志书;新编的府州县志都须经总督巡抚衙门审查,才能定稿;政治上许多禁忌,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方志的蓬勃生命力,使一些志书不过为应付公事,草草成书,而失去史料价值。
  清代地方志的成书数量之多、分布疆域之广是空前的。福州境域毫无例外地几乎每县编修,其数量之多超过了过去任何时期,为方志的发展建树了辉煌。
   表3清代福州辖境各类志书编修情况表
乾隆十九年
徐景熹修鲁曾煜纂
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大图书馆
康熙十一年
李传甲修郭文祥纂
饶安鼎修林 昂李修卿纂
乾隆十二年刻本
康熙二十六年
孙 蕙修孙元体纂
乾隆二十八年
贺世骏修沈成国纂
彭光藻王家驹修杨希闵陈 瓒纂
闽县侯官合志
戚|言修孙发曾纂
李 E修章朝蜃
康熙六十一年
王 楠修林乔藩纂
新修罗源县志
卢风琴修林春溥纂
乾隆十年刊行
乾隆十四年
陈焱修俞荔纂
乾隆十四年刊本
林光棣修苏信德刘 兴纂
民国6年刊本
  乾隆《福州府志》的编修
  清乾隆间,福州知府徐景熹亲自组织官修《福州府志》。志局始开于乾隆辛未(1751年)之夏,蒇事于乾隆甲戌(1754年)之春。全书卷首列地图,后列星野、建置沿革、疆域、城池、山川、水利、乡都、津梁、田赋、学校、军制、海防、坛庙、寺观、古迹、公署、第宅园亭、冢墓、风俗、物产、封爵、职官、选举、名宦、人物、流寓、列女、释老、艺文、碑碣、祥异、外纪等32类、76卷、32门、108万字。书末附录旧志序。此系增补前代的志书,详述乾隆前百余年名物制度,征引典册,俱记书目,间附按语,偶有所疑,必辨明其义;山川分县记载,详刊其源流支派;海防,凡古今海道、制防无不备载;名宦传500余人,人物传1100余人;艺文分经、史、子、集。
  主修徐景熹“绩学能文,三世以翰苑起家,勤于吏治,识大体,孜孜以修志为亟”,“殚精竭虑,集思广益,劳形案牍之余,一镫荧然,常至丙夜弗休。宁详毋略,宁严毋滥。”
  徐景熹,浙江钱塘人,赐进士,前翰林院编修,乾隆甲戌春知福州府事。
  陈宏谋论该志的独特之处:一是海口要隘,开洋始末,均载入志,使后人“得以按籍而稽,权其利弊轻重,而不为俗识所惑”。这是别的郡志所没有的,而“《福州府志》之所首重者也。”二是“对其好义之大者则志之,而于撰述之书,皆详记其姓氏,凡皆以鼓舞其趋善力学,俾知声教之为美”,则又是《福州府志》别于他志者。三是对《海防》的记述,“何处可以防内,何处可以御外,均经详核而载之”。
  该志对前志错编之处都予以补正,如:建置沿革,前多有纰缪,特予举正。海防一类,前仅记有明防御兵目,历代故事尚缺,未免疏漏,“今详稽正史及志乘别集,现行档案,凡古今海道故实,以及制防事宜,无不备载”。职官类,前“标题衔名多讹舛”,从其分类记载。名宦类各志有误:“邱仲起为仲趋,因而无传,则据《南齐书?沈宪传》补之。刘越石未尝知晋安郡,而《闽书》误为立传;唐柳冕为福建观察使,薛戎风节在摄泉州时,于福不过曾任团练副使,别无治行,乃各志均为立传,又非也。此类悉从芟削,期于无滥无遗。”艺文志,前往往列诗文而遗书目,今分经史子集,凡贤达撰述,名氏篇第具著于录。可见古之人在每届修志时,对前志的错舛均实事求是地予以更正;对缺载之事,亦予补上;对记载不详之处予以充实。“详征博采,洪纤毕载”,直至“不芜不漏”。
  该志编辑主要以宋淳熙《三山志》、明正德《福州府志》为蓝本,并参考明万历《福州府志》和清康熙、雍正的新旧两部《福建通志》及有关书史等。除补上旧志的一些遗漏外,对清初资料更是着意搜集。《凡例》称:复为讨论正史,旁摭闽中记载,古今众籍,故典旧闻,义取赅备。清朝百年以来制度名物,尤详征博采毕载,用昭一方之掌故。因而该志记载了许多新鲜事物。有如下特色。
  一、体裁创新
  增建置沿革表,附正文之后;并在“封爵”门也置“历代封爵年表”,弥补旧志无表的缺陷。
  二、内容创新
  如“山川”门不像一般志书侈谈胜景,而着重科学的考察记载。《凡例》称:于山则详其主从脉络,于水则叙其源流支派。如考证连江县的鳌江,系受古田、闽清、侯官、宁德、罗源5县之水,纠正旧说以为只有三溪之讹误,为后人研究山脉河流提供科学依据。
  三、重视海防记载
  该志认为万历《府志》于“兵戎志”内的“海防”一类,仅记明代防御兵目,未免疏漏。故另立“海防”一门专记,以示海防之重要,对当今分析闽海地区海防形势与战备,仍很重要。
  四、首辑方言资料
  该志在“风俗”门设“方言”一节,记述27条48事,却是福建方志的首创,启迪后之修志者。如嘉庆十五年(1810年)编修的《南平县志》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编修的《浦城县志》,均记述一些方言资料,尤其民国陈衍纂的《福建通志》更设立“方言志”1卷,都是受乾隆《福州府志》的启迪。
  五、民生民俗记述独具特色
  “风俗”门末附8篇告谕,即:宋知福州事蔡襄《教民十六事》、《五戒》、《戒山头斋会》;宋安抚使真德秀《福州谕俗文》、《福州劝农文》;宋知州事温益《戒生口牙》;宋提刑吴达《去野葛谕》及清初藩司赵国麟《禁止搭台殉节告示》。谕示全是禁止不良风俗与倡导生产,特予选附,以示后人,直至今天仍有研究价值。
  六、订正旧志错误
  如“职官”门,诸志有李行穆(唐)大历间任都防御使。经考证:大历时,已无“都防御史”之设置。宋淳化间,马亮以太常博士知福州。经考证:《三山志》缺,检《宋史》补入。诸志有薛登任泉州刺史,经考证:《唐书》薛登本传,其父士通为泉州刺史,非登。
  “封爵”门,《三山志》有宋沈庆之封晋安郡公,经考:《宋书》沈庆之本传,始封南昌县公,孝建元年,改封始兴郡公,并未封晋安郡公。
  “田赋”门,康熙《福建通志》载,开禧十四年,福建旱。经考:宋宁宗开禧只有三年。通志有误。
  凡订异校讹达120条以上。
  但该志也有不足之处,一是严谨不足,如“坛庙”门中“关帝庙”条,称“神为汉封寿亭侯”。其实,关羽封“汉寿亭侯”的汉寿是地名;“亭侯”为“爵位”名。二是引用书名书写不一,有的用全称,如《长乐县志》、《连江县志》,有的却用简称,如《福清志》、《古田志》。三是文字不够规范,如同一篇中的同一字,书写不一,如“迹”、“E”、“”;“堤”、“”;“同”、“仝”等。四是校对的差错。如“沐阳”为“沭阳”,“B日台”为“盱眙”等。
  但该志仍不失为是一部极有史料价值的志书;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以及受编纂者立场、观点的约束,仍有许多不容忽视的糟粕。
   《福清县志续略》的编修
    据清乾隆《福清县志》称:宋有林亦之《玉融志》、黄锷《玉融志》;明嘉靖甲午朱冕修、林有年纂的十卷本县志,均失传。又有周坤《玉融志》10卷、王诚《玉融志》4卷;万历己未王新政修、叶向高纂《福清县志》,俱未付梓。
  《福清县志续略》仅一序,未署年月姓名,只镌印章二,篆文“即非”、“如一之印”。序后为图、凡例。卷一大题后为目次,乃全志总目。正文实刻类目有:卷一,总目、风俗、岁时纪俗,山川、寺观、祀典。卷二,土产:盐、谷、茶、果、蔬、花、木、草、兽、禽、甲、鱼、虫。卷三,官制:职官(题名至嘉靖十三年)。卷四,名宦、军政、盐法、役法、驿传。卷五,公署,学校。卷六,人物:进士(至嘉靖十一年壬辰科林大钦榜)。卷七,乡贤(至嘉靖十三年甲午科)。卷八,岁贡(至嘉靖十三年)。卷九,荐辟。卷十,(缺)。卷十一,忠义、隐逸、贞烈、善耆。卷十二,僧宝。卷十三,古迹。卷十四,杂志。卷十五至卷十七,缺。卷十八,文翰。僧宝所记皆历代福清俗籍禅宗名僧,自唐黄檗希运禅师至明黄檗隆琦禅师,凡39人。
  该志为即非和尚到日本后所编写,详细记述了明代后期隐元禅师东渡日本的活动情况。原刻本在日本国会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有微缩胶卷。
  明末清初,我国佛教界高僧、福清县黄檗山万福寺住持隐元禅师应日本佛教界邀请,东渡弘扬佛法,并在日本建寺,带去许多学有专长的佛门子弟,即非和尚就是其中之一。
  即非和尚法名如一,福清人,姓林,原名雷锋,有强烈的爱国爱乡之心。东渡日本后,身处异国他邦,思乡心切,屡欲归国,却为日本挽留,未获如愿。他住持小仓广寿山福聚寺期间,着手编写《福清县志续略》,其意旨是“借邑志以寄厥衷,意在韵弦之外”。在该志序中称:“第予生缘有在,未可遽忘。昔楚钟仪为晋所留,晋侯与之琴,惟操楚音;越庄b仕于楚,既富贵,常为越吟。夫晋、楚、越一土,而重本之切,不忘少者如此;况云孤万里,域间一川哉!予与二君迹虽有殊,而心厚于本则一也。”
  该志记述了国内清人著作中罕见的一段中日文化交流历史。虽然体例不全,或缺基本志书的类项,但成书于日本,是国内所仅见;有些类目也非官方志书所能相比,乡情物产描述之详,充满了作者对乡邦物产的怀念之情。如对“盐”的记述:
  “盐,天下之盐品甚多,有驿盐、池盐、岸盐、石盐、土盐、木盐、蓬盐,皆由煎炼而成,具青、红、黄、白、黑五色。色既有异,味自不同。造化生物之妙,未易以言悉也。吾邑福清之盐,谓之海盐,居民于海边掘小坑,上布竹布,覆以蓬茅,刮晒卤土,积于炕上,以卤水淋之,沥汁于坑中,候盛夏烈日,取卤汁于盐埕曝之,不半日结成冰霜,其色莹洁,其味甘美,颇胜诸盐也。夫盐者,上至天子,下及士民,日用相需,时不可阙,百味赖是以调,五脏藉是而安,然不宜多食,多食则心倪气仰,凝血作渴,君子无慎乎!附救急神方,备防不虞,谅不嫌赘;毒蛇伤螯,嚼盐涂之,炙三壮,仍嚼盐涂之;救溺水,以大凳卧之,后足放高,用擦脐中,待水自流出,均匀倒提;妊妇逆生,盐摩产妇腹,并涂儿足底,仍急爪搔之;妊娠心痛不可忍,盐烧赤酒服一撮;蜂虿螫叮,嚼盐涂之;目中浮翳遮睛,白盐生研少许,频点屡效,小儿亦宜;风热牙痛,槐板煎汤二碗,入盐三斤,煮干炒研,日用揩牙,以水洗目。”
  清代福州乡土志的编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朝野为之震动。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举国上下要求变革图强的呼声愈来愈烈。光绪皇帝决心变革,教育事业的改革正在其中。光绪二十四年,光绪皇帝先后发布数十条诏谕:罢科举,开学校就是其中之一。光绪二十八年,学部颁行《学堂章程》规定各省都要办大学堂、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蒙养学堂,并编修乡土志作为小学教材。光绪三十一年还颁布京师编书局制定的《乡土志例目》。
  一、福州乡土志产生的缘由
  我国最早的乡土志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吴大猷编撰的山西《保德州乡土志》。这和福州乡土志产生的年代基本相吻合。其产生缘由:清代废科举、兴学堂、办教育,发生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转折。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学部颁行《学堂章程》,规定各省部要办大学堂、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蒙养学堂。福州境域涌现的乡土志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是这个历史转变的凸现。由于西学东渐,西方文化的涌入,导致从隋代开始的科举制度受到猛烈冲击,直至终被革新废弃,而且教学内容也进行重大的改革,过去着重以《四书》、《五经》为教材的内容,现在变为使用乡土教材,接受新鲜事物和爱国爱乡的教育。福州编纂的乡土志大多溶进了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是以爱家乡为基础的,恩格斯曾如是说。清代福州各地编修的乡土志是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以乡土志的方式来表达人们爱国主义的情感。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是在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清代仿效外国教育,设乡土科。因为学校教材的需要,各地编写乡土教科书,作为学校课本,专以教授学生,培育深挚的乡土感情。从而,逐渐地播衍为记述地方情况的乡土志,则不完全是模仿西方的模式。中国早有类似乡土性质的志,只是名称没有统一,如明万历时为编《明实录》,征求名郡大邑编纂地方情况的志书,实质是乡土志的雏型。明代杨循生曾编纂《苏州府志纂修辑略》进呈朝廷,清代周凯曾编纂《襄阳必告录》,两书名称虽不同,其内容和体裁都和清末兴起的乡土志相近似,乡土志最早的渊源殆始于此。其后许多村镇都有编写,只是书名或称乡土教科书,或称乡志。体例大体与县志相近;惟文字比较粗俗;而后大多散佚,幸存的极少。
  光绪三十一年《部颁乡土志例目》,所列初等小学堂学科,于历史则讲乡土之大端、故事及本地古先名人之事实;于地理则讲乡土之道里、建置及本地先贤之祠庙、遗迹等类;于格致则讲乡土之动物、植物、矿物,凡关于日用必需者,使知其作用及名称。盖以幼稚之知识,遽求高深之理想,势必凿枘难入。惟乡土之事,为耳所习闻,目所常见,虽街谈巷议,一山一水,一木一石,平时供儿童之嬉戏者,一经指点,皆成学问。其引人入胜之法,无愈此者,然后可以授课。海内甚广,守令至多,言人人殊,虑或庞杂,用是拟撰例目为程序,共十五门:历史(包括本境何代何年置,未置本境以前,既置本境以后);政绩录(包括兴利、去害、听讼);兵事录(包括有在本境者,有涉及本境者);耆旧录(包括事业、学问);人类(包括有何民族);户口(包括各民族的户数、男丁、女口数目);氏族(本境有何大姓);宗教(包括喇嘛教的黄教、红教、回教、天主教、耶苏教等);实业(包括士、农、工、商);地理(包括沿革、古迹、祠庙、坊表、桥梁、市镇、学堂);山;水;道路;物产(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商务。
  这个《条例》颁发后,编修乡土志的热潮在全国兴起,而且将乡土志纳入志书的大家族,成其为重要的分支,至宣统三年(1911年)全国各地共编乡土志460余种,而福州编写乡土志则达58种,数量之多为全省首屈一指。现存的乡土志大多是在此期间编修的。乡土志的编纂者满怀爱乡爱国之心和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以培育儿童爱乡爱国思想为己任,呕心沥血,执着地投入这一事业。
  清末民国初期,仅旧属闽县的七里地域就有《尚干乡土志》、《义溪乡土志》等4种,编纂者多为私塾教师,用作教科书。如《尚干乡土志》作者林履端就是为其所创设的陶南学堂的学生用书而编;《义溪乡土志》也是大义乡人陈鸿铨作为所任教的本乡私塾学堂的学习用书。《马江乡土志》编纂者刘寿友是勤工学校教师,本书编纂于民国26年,虽没有作为学校教材,首次却是刊登于该校《勤工俭学》创刊号,简明扼要地介绍马江的风土人情。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投入乡土志的编撰,使这种土生土长的乡土教材,得以发展,为志坛增添一朵鲜艳之花。并为后人留下一批珍贵的史料,足以弥补县志资料之不足,其功不可没。
  二、乡土志简略
  (一)清道光《榕城考古略》
  成书于清道光间,是福州地方史志文献中最具时代特色的史料。资料丰富,贴近现实,备受社会人士的青睐。《榕城考古略》分上、中、下三卷,曰城橹、坊巷、郊s。“叙述有法,而采摭群书,附注征之,名人题咏亦录焉”。经整理核注,2001年7月,由海风出版社出版,增补清谢章铤序,又冠以陈宝琛书名题签和林枫画像。
  (二)《竹间十日话》
  《竹间十日话》,清光绪丙戌十二年(1886年)刊行,计6卷。该书辑录全闽历代遗闻逸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可补史书之缺。
  《竹间十日话》由时年72岁的清郭柏苍辑,他在序中称:辑录本书是“以数十年羁旅乱离,登山临水,接物感怀,入目入耳,触口出之,检书象之,无所用心,十日可以成帙,是话矣!乃称之为《十日话》。又称:十日之话,阅者可一日而毕,阅者不烦。……胜于闲坐围棋,挥汗观剧矣。”
  (三)清光绪《尚干乡土志》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尚干乡人林履端撰,供陶南学堂用书;辛亥革命后,由于许多章节不能用,因而废弃。林履端,字其文,号椒辰,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尚干乡土志》,除序(缺)外,分内外两篇,均8000字。内编专详尚干乡之事,与尚干林姓各房支、宗族世系;尚干田赋(此节正文及尚干风俗、尚干乡形势、五虎山形势、尚干塔林山来脉、淘江名义、淘江名义其二、淘江源流、淘水所流注、淘水之流、尚干赴省途程等十节均缺),尚干往福清沿途,尚干林姓北向之属乡,尚干林姓南向之属乡及物产4节、胜迹5节、廊宇3节、祠庙古迹9节、科第2节、仕绩6节、忠义3节、名宦2节、逸事5节、孝友3节、处士3节、贞烈节孝4节。外编附载七里各乡事略,分七里地域7节、胜迹3节、仕绩3节、隐逸3节。比较全面系统地提供了乡土资料,其中仕绩的林培基节记述了中法甲申马江海战尚干乡民英勇参战情况,介绍了乡民参战原因。
  (四)清《闽县乡土志》、《侯官县乡土志》
  是专门记述福州的惟一一部志书。两书脉络相连,材料集中,举凡福州之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文状况,皆一一记载,资料丰富翔实。福州府治原在闽县和侯官县;宋初增设怀安县,明万历间撤销,并入侯官。闽县和侯官是古代福州的代称,当时未设市,故分别为两书。此二部乡土志,实即小学堂之乡土教材。当时清朝政府推行新政,各地筹设学堂,此志乃出于教学需要而编纂,开宗明义地称:当必由府、厅、州、县各撰乡土志,然后可以授课。除凡例之外,两书共四叙:第一叙,记本县各朝代归属,本境兵事和历代各类人才等,大都由旧志的大事记和人物传中摘取。第二叙,版籍略,则记某村某姓,皆略述其姓氏户数。第三叙,地形。则叙某山的地势和某水的原委,很为具体,当为实地调查所得。第四叙,县人生产情况、商业概况。此志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出版。
  (五)《金薯传习录》
  是由仅存福建省图书馆的孤帙《金薯录》为底本影印,1982年10月,由农业出版社中国农学珍本丛刊刊出,与《种薯谱》合刊一书,是一部引种、推广甘薯的农业科学史料汇编。《金薯传习录》作者为清代陈世元,字捷生,号觉斋,福建长乐人。其先辈及本人尝经商海外。该书初成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有所增益,分上下册。上卷记述其四世祖陈振龙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从吕宋引进甘薯,经厦门至福州,试栽成功。由福建巡抚金学曾通过行政命令在全省推广栽植,获得救荒效果,众呼之为“金薯”。陈之子孙世代推广、宣传,逐渐将甘薯引种传播到浙江鄞县、山东腋州、潍县、河南朱山镇、北京齐化门外。并汇辑宣传推广种植甘薯的有关文献,包括方志记载,各地档案,介绍甘薯的栽种、保藏、食用等方法的拈帖。下卷汇辑有关诸家对甘薯所作的诗词歌赋,有何乔远的《金薯颂并序》、叶向高的《金薯歌》等。仅辑录两段:
  “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薯苗及栽种方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之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献番薯禀帖》:纶父振龙历年贸易吕宋,久驻东瀛,目睹彼地土产,朱薯被野,生熟可茹,询之夷人,感称薯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乃伊国之宝,民生所赖。但此种禁入中国,未得栽培,纶父时思闽省隘山i海,土瘠民贫。……朱薯功同五谷,利益民生,是以捐资买种,并得岛夷传换法则,由舟而归,犹幸本年五月开棹、七日抵厦。……”
  “即在本屋后门纱帽池旁隙地试栽,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形同梨枣,食可充饥,且生熟煨煮均随其便,南北东西各得其宜。”
  郡人何则贤倡议,在福州乌石山兴建先薯祠,以纪念陈氏子孙的功绩。
  (六)《乌石山志》
  乌石山历来没有志书,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始由郡人郭柏苍、刘永松纂辑,黄宗彝、郭柏芗参订《乌石山志》。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九年重刻,全书十卷,附山图,首卷外,一名胜,二古迹,三寺观,四祠庙,五第宅园亭,六石刻,七人物,八仙释,九志余。首志修成50年,复续修,充实内容,后志较之前志内容加倍。凡例每条先叙述其厘略,后用夹注,并广采诗文以证,是其最大特色。
   表4清代乡镇风物、乡土史料
乾隆二十三年刊本
福建省图书馆
康熙十一年刊本
福建省图书馆
乾隆十六年刊本
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光绪续修本
福建省图书馆
民国16年刊本
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同治六年刊本
福建省图书馆
尚干乡土志
光绪铅印本
福建省图书馆
闽县乡土志
光绪二十二年
福建省图书馆
侯官县乡土志
光绪三十二年
福建省图书馆
平潭乡土志
光绪二十三年铅印本
黄檗山万福寺志
民国22年铅印本
福建省图书馆
西禅寺僧证亮
民国30年刊本
福建省图书馆
上海古籍出版社
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记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反清事件
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福州风物杂著
乾隆五十三年本
福建省图书馆
福州驻防志
满洲、新柱等
乾隆八年刊本
福建省图书馆
记清代福州水陆布防、军事斗争等
金薯传习录
闽县陈世元
乾隆三十三年本
福建省图书馆
金薯栽种之法
福建省图书馆
记榕城风光、人物轶事、沿溪外史
民国28年抄本
福建省图书馆
闽中历代沿革、乡邦 掌 政
闽中沿革表
道光十九年本
福建省图书馆
地理、历史杂著
福州王廷俊
福建省图书馆
长乐梁章钜
道光二十五年本
福建省图书馆
记乡邦逸事
长乐梁章钜
1956年中华书局
福建人民出版社
福建省图书馆
记闽中人文、风物
榕城考古略
1958年抄本
福州文管会
记福州山川城池、坊巷旧迹
鳌峰书院纪略
道光十八年刊本
福州团练纪事
惠安陈金城
道光二十三年本
榕城景物录
侯官陈学夔
福建省图书馆
榕城名胜辑要
道光七年抄本
福建省图书馆
冠悔堂杂录
北京大学图书馆
竹间十日话
侯官郭柏苍
福建省图书馆
闽会水利故
侯官郭柏苍
光绪九年本
福建省图书馆
福州水利情况
赌棋山庄所著书
长乐谢章铤
光绪十年本
福建省图书馆
闽中乌石山石刻
侯官郭柏苍
1963年传抄本
福州惟善社征信录
宣统三年本
福建省图书馆
福州府中学一览
福州府中学编
宣统二年本
福州小学研究会章程
福州小学研究会
宣统二年本
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福州船政成绩概略
福州船政局
1981年复印本
福建省图书馆
沧趣楼文存
闽县陈宝琛
福建省图书馆
各类寿序、墓志铭
蓝水书塾笔记
闽县何则贤
福建省图书馆
榕城岁时记
闽县戴成芬
闽中金石志
福州英领事混争天安寺纪实
闽南救火会
福建省图书馆
闽侯城议事会规则
闽侯议事会
福建省图书馆
福州说报社章程
福州说报社
宣统排印本
福建图书馆
泽门客话(陈景亮)
光泽何秋涛
民国6年福建修志局印
福建图书馆
  五、清道光《福建通志》纠纷
    清道光《福建通志》始纂于道光九年(1829年),中经封存、删改和停滞,直至同治十年(1871年)方付印成书,拖了43年之久,是福建修志史上,也是国内修志史上罕见的一桩公案。因担任该志总纂以及发难的都是福州市人,对福州方志有着一定影响,不能不说是福州方志史上的一件大事。
  该志总纂陈寿祺,字恭甫,福建闽县人,清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曾典试广东,后掌教福州鳌峰书院。修志局设魁辅里(今鼓楼区吉庇路)刘氏祠堂,担任分纂的有高澍然、冯登府、张绅、王捷南、陈善、沈学渊、汪晨、陈池养、林晨英、翁吉士、刘建韶、林彦芬、丁汝恭、赖其恭、张际亮、罗联棠、饶廷襄、何治运等18人。志稿历时6载,道光十四年(1834年)编就,共400卷,陈寿祺却于当年二月病卒。由高澍然继任总纂。高鉴于陈生平研究经学,遂将陈寿祺列入儒林传,一场轩然大波却由此而起。
  省城巨绅名人梁章钜等10人对志稿突然提出异议,称志稿体例不善,应重订审查。梁章钜,福建长乐人,清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官江苏布政使,时正辞职家居。他指出志稿五大弊端:1.儒林混入;2.孝义滥收;3.艺文无志;4.道学无传;5.山川太繁。用书面向总督程祖洛、学政陈用光提出意见。由于他们与梁关系亲密,三人统一意见,否定志稿,“毁志之祸成矣”。
  陈寿祺原掌教鳌峰书院,学生甚多,在福州文化界很有影响,分纂诸人多是全省各地颇擅文名的代表人物,不甘示弱,纷起抗议。首先继任总纂高澍然提出辞职。另一分纂刘存仁是陈寿祺学生,也愤愤不平,致信督学李铁梅。同时,陈寿祺之子乔枞请陈的学生周凯据陈寿祺主持修志的事迹绘成《鳌峰载笔图》,附文叙述修志原委,为其父鸣冤,反击梁章钜。在图中题跋的有姚莹、吴荣光、沈维齐、陈官俊、何绍基、张祥河、汤金剑、尤炯孙、吴钟骏、陈庆镛、阮元、林则徐、严杰、张际亮、郑祖琛、王文玮、谢章铤、马其昶等人,大多都是赞美陈寿祺的道德、文章和修志之辛勤,而不涉及纠纷是非,只有林则徐涉及纠纷,但语气平和、态度公正。跋语中措辞最为激烈的是张际亮,一开头便骂总督、学政:“可怜荐士原碎琐,况复当事仍幺幺。”后起状元林鸿年也附和其中,矛盾越来越大,引起福建文人分成两大派。都藉志稿体例为名,实为陈寿祺和郑光策两人的立传之争。郑光策,福建闽县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进士,曾主讲鳌峰书院,是梁章钜老师,又是岳父,也是林则徐老师。陈寿祺与郑光策私怨甚深。
  道光十五年(1835年),巡抚徐继畲出面将志稿交凤池书院山长魏敬中处理,并采取折衷办法,由原有400卷缩为278卷,全书分33类,人物下又分许多细目,宦绩与列传并立,交叉重复很多。一人两传,违反体例。道光十九年(1839年)完成定稿,但因刊印费用无着,由尚书廖鸿荃出面,向梁章钜募捐,梁却不认帐,诸大户也不认捐;加以太平天国事发,清政府军费开支过大,又将志稿搁置。及至同治七年(1868年)政局安定,复由林鸿年倡议刊印,历时3年始印就。直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上距志稿封存62年后,复由谢章铤追加题跋,为陈寿祺鸣冤。谢章铤,福建长乐人,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官内阁中书,后任致用书院山长。
  六、清代福州方志学者
  陈梦雷
  陈梦雷(年),闽县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康熙十七年(1678年)春,清廷依徐宏弼奏,以叛逆罪判其死刑。经刑部尚书徐乾学斡旋,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免其死罪,改谪戍沈阳尚阳堡。在沈阳十余年间,编撰《奉天通志》、《盛京通志》、《承德县志》、《海城县志》。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特恩释放,召回京师。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月,开始编纂《古今图书集成》,于康熙四十四年五月完稿。全书共3600余卷,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等6编,另有目录40卷,32志,6109部,是中国历史上采集最博、收罗最广的一部类书。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圣祖病逝,雍正即位,胤祉获罪下狱,梦雷再次受株连,发遣黑龙江,病逝戍所。
  黄 任
  黄任(年),永福县(今永泰县)人,长期居福州。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中举,其后7次进京会试,均不第,雍正三年(1725年),知广东四会县;次年,兼摄高要县事。生性狷介,为官清廉,人忌其才能,遂于雍正五年(1727年)被劾去职,归居福州城内光禄坊早题巷,筑“香草斋”。乾隆十三年(1748年)倡议重建福州西湖宛在堂。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受聘助修《福州府志》,又受鼓山涌泉寺僧委托,主修《鼓山志》。乾隆二十六年,应聘纂修《泉州府志》。
  郑 杰
  郑杰(约年),一名人杰,字昌英、亦齐,号注韩居士。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10岁能背唐诗百首,在鳌峰书院读书时,曾用家给零用钱与书院膏伙银,刻印家藏《尔雅》、《郑注说文字源》、《隶书正伪》等7种,受到山长孟超然的赞赏。清乾隆年间贡生。好读韩愈书,曾计划辑注韩愈诗文,自题书室为“注韩居”。以5年时间注《昌黎文集》40卷,《外集》10卷、《遗文附录》2卷(尚未脱稿)。好藏书,推崇明藏书名家徐火勃“善聚善读,用心精勤”精神,特别注重收集闽中文献。数十年收集文献十数万卷,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原徐火勃藏书。郑杰藏书、读书,在详细考证自唐至清的福建诗人及其诗作后,编纂《全闽诗录》;晚年病重,痛感时日无多,又辑《国朝全闽诗录》初、续集。卒后自唐至明部分遗稿达百余册,由陈衍增补,于宣统三年(1911年)刻成《闽诗录》40卷行世。另著有《注韩居诗抄》、《闽中录》、《晋安春秋》等。
  郑怀德
  郑怀德(年),原籍长乐县,生于越南。父亲郑庆在越南朝廷任六品官,因而随入仕途,历任内政、外交、文教、军务要职。明命元年(1820年),编纂成《嘉定通志》,记叙越南南圻地区疆域沿革、城池建设、物产交易、水利交通,风土民情等。其中对华侨开拓该地区记载尤详,成为研究17~19世纪越南南圻社会、经济、地理及华侨历史的重要著作。
  陈寿祺
  陈寿祺(年),字恭甫、介祥、苇仁,号左海、梅修、隐屏山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回里省亲,应浙江巡抚阮元之聘,主讲敷文书院,编修《海塘志》。嘉庆九年(1804年)起,出任广东、河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文渊阁校理、教习庶吉士。嘉庆十五年(1810年),丁父忧回里侍母。后主泉州清源书院10年。曾上书总督巡抚,请通饬各府县禁止征书院为官员馆舍。道光二年(1822年),再主鳌峰书院10年。寿祺品行课文并重,造就不少人才。关心乡邦建设和文化事业,参与修浚东、西湖,倡修旧贡院。道光四年(1824年),联合士绅请将黄道周从祀孔庙,刊印《黄忠端集》。倡修《福建通志》并任总纂。道光九年(1829年)志馆开局,寿祺创立义例,自撰《形势》、《山川》二门和《儒林》、《文苑》后传,道光十四年(1834年)完成;后志稿重加审校,延至同治间才出版。寿祺初治宋明理学,后专汉学,以汉学治经,为清代经学名家。主要著作有《五经异议疏证》3卷、《尚书大传定本》3卷、《左海经辨》4卷、《洪范五行传辑本》3卷、《欧阳夏侯经说考》1卷、《齐鲁韩诗说考》3卷、《礼记郑读考》4卷、《说文经话》2卷;《左海文集》10卷、《左海诗钞》、《K跗草堂诗集》6卷。汇编为《左海全集》行世。
  林春溥
  林春溥(年),字立源,号鉴塘,福建闽县人。清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编修,文渊阁校理等职,历任顺天乡试、会试同考官,后讲学南浦、鹅湖、鳌峰诸处。林春溥著《竹柏山房十五种》中有:《古史纪年》14卷,《古史考年异同表》3卷,《武王克殷日记》1卷,《春秋经传比事》22卷,《战国纪年》8卷,《竹书记年补记》4卷,《开辟传疑》2卷,《孔子世家补订》1卷,《孔门师弟年表》2卷,《孟子列传纂》1卷,《孟子外书补正》1卷,《孟子时事年表》1卷,《古书拾遗》4卷,《开卷偶得》10卷。
  林则徐
  林则徐(年),生于乾隆五十年,清道光间出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卸任告归时,贵州大定知府黄宅中聘邹汉勋修志,分类编纂成60卷,凡60万言,二十九年校刊成书,即赠一部与林则徐,请其作序。在序以及给黄宅中信函中,林则徐论及方志的一些见解。一是对地方志的写序,他认为“牟言之作,原为全帙题纲”,应该让读者一叙而会全书之宗旨。二是方志起源于《周官》。三是对入志人物,他主张“胥视其人诚合于舆评之公,绝无以意为轩轾者”,即不能以个人好恶定是非。四是要重视志书刊印质量,指出《大定府志》尚多错字。五是方志的功用,保存地方文献,“网罗遗佚,殚洽见闻”;考论故事,“损益今古,兴革利病”。“昭法守,示劝惩”,起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教育作用。六是林则徐主张修志需“采访广而周,不厌繁赜”,“巨细靡遗”,以免文献不足之叹,而以“文省而事不增”为病。七是林则徐对作者“以虚受人,美不自炫”的史德和“创造之功”,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尤有佳赞。
  林 枫
  林枫(年),字芾庭,号退村居士,侯官(今福州市)人,家住鼓楼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举后,连续两次入京应试,未中进士。从此悉心自学,通音韵、工诗,精于岐黄,熟悉地方掌故。勤于著述,主要有《历代史纂略》、《榕城考古略》、《医学汇参》、《听秋山馆诗抄》、《四声辨义》、《诗韵异同辨》、《观我录》等十余部、百余卷。《榕城考古略》分上下两卷,与梁克家的《三山志》、王应山的《闽都记》分别对宋、明、清三朝的福州名胜古迹加以记述而各具特色,《榕城考古略》由于成书年代较晚,资料更近于现实,因而备受欢迎。
  魏本唐
  魏本唐(年),侯官县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省试第一,道光六年(1826年)大挑一等,以知县录用,发往直隶候补。翌年,任广东教读。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回福州任《福建通志》副总校,对《山川》、《古迹》、《沿革》多有增补;重新编定《海防》等志。
  李彦章
  李彦章(年),字则文、兰卿,号榕园,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以内阁中书用。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典江西乡试,后主讲兴化兴安书院。道光二年(1822年)任军机章京;翌年,迁内阁侍读,参加宣南诗社。道光五年,任广西思恩知府。以兴学育人为首务,带头捐银1500两,兴建阳明书院、西邕书院,倡办义学。并亲自制定《榕园学矩》,自编教材《榕园识字编》、《榕园辨韵编》,亲临书院讲授,还倡修《思恩府志》。亲自辟地推广双季稻,推广北方桔槔水车;一年内在武缘、宾州、上林、迁江四州县,开塘圳336处,修水坝430处;收回被豪强侵占的土司官田,受当地土司、士民好评,为其立生祠。道光八年(1828年),调任庆远知府,整顿府学,修复庆江书院。次年,调浔州知府。道光十三年(1833年)二月,升任江苏苏常镇通海道,迅速改变关务连年亏损,实现盈余。巡抚林则徐称其“精明干练,巨细兼周,凡所经管之关务、河防,无不洞察弊源,力除务尽”。同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署江苏按察使,编著《江南催耕课稻编》,刊发全省,大力推广种植双季稻;撰写《江南劝种早稻说》与《江南劝种再熟稻说》,各郡县奉行其法,取得农业增产。在江苏任上编纂《刘河志》、《练湖志》、《三十六湖志》、《焦山志》、《芍药志》、《苏亭小志》。道光十六年(1836年)正月,升任山东盐务使,未赴任病逝。有《榕园全集》传世。
  徐景熹
  徐景熹,生活于清乾隆间,绩学能文,三世以翰苑起家。他出面组织官修《福州府志》,由于徐氏的努力,志局始开于乾隆辛未(1751年)之夏,蒇事于乾隆甲戌(1754年)之春。该书搜罗宏富、体例完备,文字清雅,资料亦较为翔实。全志76卷、100余万字。林鸿年
  林鸿年(年),字勿村,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十八年(1838年),奉旨为册封琉球国王正使,赐一品服,代表清廷谕祭故王,册封新王。在琉球160天,摒绝馈赠,禁止随从人员携货勒售;拒绝接受琉球国送给使者的“宴金”。归国后,著《使琉球录》。道光二十年(1840年),出任山东乡试副考官,继任国史馆协修、文渊阁校理、方略馆纂修等职。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任广东琼州(今海南省)知府。任上,重视文教,充实琼台、罗峰两书院图书设备,增加学生的津贴费,文风大振。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护理雷琼道,招抚海盗,平定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刘文楷之乱,人民得以安宁。咸丰二年(1852年),丁忧回籍,以在籍官员身份参加办团练有功,实授道衔。咸丰九年(1859年),授云南临安府知府,政绩显著,先后擢按察使、布政使。同治三年(1864年),任云南巡抚,参与抵抗太平军。同治五年(1866年),以“畏寇逗留”革职回里,受聘为正谊书院山长,审校道光《福建通志》,并亲自作序。光绪八年(1882年),特赏三品卿衔。有《松风山馆诗抄》传世。
  郭柏荫
  郭柏荫(年),字远堂,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擢编修;道光十七年(1837年),任浙江道监察御史。翌年,转山西道。道光十九年(1839年),巡视西城,转京畿道,升刑部给事中。曾上奏有关台湾事宜,请勤抚慰、严番界、查仓库、禁偷渡、防兵丁冒替、戒人命及盗案消弭,皆交部议施行。升甘肃甘凉道。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后回乡,历主清源、紫阳、鳌峰等书院。又奉命办理本省团练,升员外郎,后升郎中。同治元年(1862年),往安庆大营,协助曾国藩抵抗太平军,升江苏粮储道,又升按察使。同治五年(1866年),任江苏布政使,代理巡抚。翌年冬,经曾国藩推荐,升广西巡抚,改调湖北,署理湖广总督,代理巡抚。同治八年(1869年),卸署总督任,仍为巡抚。同年夏、秋间,天降暴雨,湘江、川江、襄江高涨,各府属州县堤溃,田庐淹没,灾害严重。柏荫派员赴灾区急赈,又奏请解京饷及税厘项下拨银三十万两救灾修堤,获准,救活灾民甚多。翌年,复署湖广总督。不久,又专为巡抚。同治十二年(1873年),因疾请辞。光绪元年(1875年),回福州。次年,福州大水,出面负责浚河排涝,解除水患。后再主鳌峰书院讲席,倡修火灾后孔庙,集资修建明伦堂、崇圣祠,增置文庙乐器、祭器。卒赐祭葬。著有《天开图画楼文稿》、《EE言》、《续EE言》10卷、《变雅断章演义》1卷等。郭柏苍
  郭柏苍(年),侯官县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举,曾任县学训导。对天文地理、河运,特别是福建山川、风土、物产、人文、史迹等都有研究,曾深入沿海各地搜集海产资源资料,考证编著《海错百一录》,另著《闽产录异》,记载福建土特产,动植物和矿产等。主编《乌石山志》;辑录地方历史掌故《竹间十日话》;记述当时省城水利建设的《三元沟始末》,《新港开塞论》、《福州浚湖事略》、《闽会水利故》等书。
  郑祖庚
  郑祖庚(生卒年不详),字新樊,闽县(今福州市)人。自幼学习八股文,曾中过光绪十四年(1888年)举人。以后因屡考进士不中,回到福州,参办公益事业,也发表一些新政议论。著有《闽县乡土志》、《侯官县乡土志》。此二书虽为乡土志,实即当时小学中之乡土教材。因其时清政府准备实行新政,各地筹设学堂,此书乃适应教学需要而编撰,故亦可称为官定教材。
  林传甲
  林传甲(年),字奎滕,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刘岩松之外孙,师事张叔平。早年就读西湖书院。清光绪庚子(1900年),入湖南学使吴勰承侍郎幕,后任职广西,尤长经史、地理、文学,为张之洞所器重。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乡试第一。两年后,出任京师大学堂文学教授,主讲中国文学史。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起,在黑龙江、湖南、湖北、北京、广西、内蒙古等地兴办教育。民国初,由宋小锛鑫逃究瞥ぁC窆6年(1917年),愤于“外人谋我之急”,北京中国地学会会长张相文倡议编著《大中华地理志》,他出任总纂。编纂出版有浙江、江苏、安徽、福建、京师、京兆、湖北、直隶、山东、湖南、吉林等省地理志,以及《大中华直隶省易县志》、《察哈尔乡土志》,还有《福海归程记》、《湖南驿程记》、《汉满蒙回藏地名释义》、《黑龙江最新地图》、《辽金元三史蒙拾》、《筹笔轩读书日记》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德年间的囧人囧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