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南中广场如今包括哪些地区

【word】 浅析汉晋时期汉文化对南中地区的影响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word】 浅析汉晋时期汉文化对南中地区的影响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南中幽芳录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南中幽芳录
《南中幽芳录》成书于明永乐十年春(公元1412年春),记叙了当时的38品名兰,如:碧玉莲、、金镶玉、小雪素、金丝莲、黄建素、大贡品等。书中对这38品兰蕙的产地及分布;生态习性;根茎和叶鞘;叶色、叶态、叶质、叶片数;花葶形态、着花数量、放花时间;花色、花形、花香等作了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的描述赏评,文字优美,韵味无穷,读文如见花,隐隐有馨香袭来。重要兰谱,兰花作为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最早可追溯到年前。公元前600至1000年之间成书的《诗经》就有兰花的记录:“溱与洧,方涣涣兮。仕与女,方秉兰兮”。作&&&&者不详原版名称南中幽芳录出版时间明永乐十年装&&&&帧古书
幽兰为群芳君子,屈平赋以,七贤会于[15],诗以赞之,高节幽芳无俗,皆高人雅士逸好。南中多山,山多奇花异草,而崇山幽谷,爱者寡,昔时宝姬父平章[16] 好兰,于府中遍植芳草,时过境迁,兵燹[17] 而毁。自洪武壬申[18],宝姬归宗[19]隐居兰溪,建于溪边,引无为寺[20] 侧溪水入苑,建曲廊书斋,春来邀友为笔会,安道集名兰三十八品为谱志[21] 之。【碧玉莲】达果和尚[22] 得于箭杆坪[23] 侯山。叶长一尺二寸,宽三分,青厚挺硬,有齿,正月现花,葶如碧玉,长尺二至尺五,花荷瓣,色如碧玉,娇若玉雕,花五至六朵,一字肩,长二寸,舌厚,淡黄,净素,清香四溢,新株六叶,成株,壳淡绿,年年开花,性喜阴凉。
【 观音素】得于观音山礁石洞[24] 旁。叶长一尺五,宽三分余,有齿边,叶深绿,舌如桃腮,花香如麝,喜瘦土。
【】段氏[25] 名花。多产于[26]。正月开花,株花二至四朵,叶七,宽四分,长尺余,如绵绵垂柳,葶淡白如玉,粗如箸,挺拔为上品,荷瓣,洁白如雪,人字肩,宽两寸,舌淡白如腊而娟秀,花清香。
【 】段氏先人秉义皇帝[27] 出家前,得于献贡,生于花甸[28]。计百余株,植于宫廷,皇帝出家于无为寺,寺中多有栽植,至今宝姬有四盆,叶长尺五,宽五分,无齿,飘垂如带,暮春开花,葶直立,花三或五,奇数,竹叶瓣,色如桃花,舌红如玉,娇艳无比,清香如蜜。
【 金镶玉】桂楼居士得于罗汉壁[29]。叶长尺余,腊月现葶,叶色深、硬,七至九叶,有齿,正月开花,五至七朵,肩长两寸半,细长,莲瓣,开花如群燕飞翔,花如白玉,外镶金边,舌金黄,尖圆,无斑,香如麝,为兰中珍品。
【 娥眉素】挖自东山[30]。叶七有齿,长尺余,翠绿,稍垂肩,二月开花,三至五朵,葶长尺余,双肩瓣似娥眉,其色如银,长二寸余,舌瓣如烟薰而无杂斑,花香为群兰之冠。
【 玉娥素】得自浪穹鸟吊山[31]。叶宽四分,有齿,多为,长尺余,色深,叶形婀娜,正月开花,葶长,色如麦秆,粗如箸,花开时有一露珠现于舌尖,荷瓣,飞肩,长约二寸,色如腊梅,舌厚而色淡绿,香如檀炽。
【 四季素】旧植于平章府,得于十二关司[32]。为彝人所献。叶九无齿,长尺五,色淡,宽三至四分,根粗如指,每株年开花二至三次,春前现花,于左二叶缝,四月又现花葶于右轮缝,七月又左轮缝现葶出花苞,花梅瓣,色淡绿或菜绿,舌红心无斑,春花二十四朵,夏花十七八朵,秋花十余朵。为兰中奇品,香味浓,喜朝阳。
【七十八】[33] 杨氏老妇入山采杨梅,闻花香异常而得兰一蓬,撬回为余见,以升米易之。兰株高两尺,叶七至九,宽约四分,有齿,深绿色而厚,花蓝紫色,大如手掌,蝶瓣,舌宽如狮鼻,有灰人字纹,根粗分岔,每葶五至,清香如檀,花期两月,时最长,葶花由开至谢七十八天,味渐淡,俗名紫花兰,为花中硕大而时久者,但紫花兰花薄而舌形不同,以花期长,时挖花老妇年七十八而巧合,以此得名。
【 凤尾兰】三月开花,叶色深,下窄上宽,长两尺余,生于彩凤桥一带[34]。有齿,十一至十五叶,茎根似菖蒲,多分根如箸。花大如拳,初放如五彩云霞,七至九花,舌如象牙,无斑,清香淡雅,色彩无独有偶,捧如合掌,肩长三寸余,如凤蝶尾带而得名。
【 红梅素】多生于[35] 中。土人酋[36] 进见平章,原知平章爱兰,以此为礼。叶长二尺余,宽约六分,无齿,三月开花,花五瓣如梅,色泽如火,舌紫红如朱砂,无斑,花香如麝,葶长而粗,七至九叶,色深,株多十一叶而尖圆,喜朝阳,栽培多用腐木土而茂盛。
【 素】[37] 长于中峰及雪人峰[38] 山腰。多七叶,叶宽四分,有齿,挺而垂肩形,苞壳叶绿若翠黛,迎春花放三至五朵,荷瓣,花背淡绿,内洁白如素,舌淡绿无斑,清香四溢,葶长八寸至尺二,淡绿,昔年平章在世,喜派家丁上山,采摘花朵制茶,曰:“常饮明目”。
【 小雪素】生于浪穹西山[39]。叶细长,有齿,叶硬,迎风傲雪于深山,色深,六至,葶如象牙为上品,都为二至三花,瓣如玉雕,捧如蚌张为上,春初开花,花香醇正,[40]人家多有种植。
【 绿观音】多长于鸡足后山。水仙尖,多为九至十一叶,叶宽三至四分,长约尺二,稍平坦而飘洒,三月开花,花肩若飞,色碧绿,长半寸,葶长近尺,翠绿,舌杏黄无斑,香浓似檀,多五至七花,喜阴凉地。
【朱砂兰】多长于龙宇图山[41]。叶长尺余,腰宽三至四分,深绿,有齿,齿边叶背多呈朱砂色,多五叶,根茎圆,开三至五朵,肩瓣宽约两寸,色似朱砂,紫红有斑,一圆紫朱于舌为上品,葶刚劲而叶洒脱,中品、中下品舌多斑点,民庭小院多有栽植。
【 醉美人】宝姬得于箭杆坪。叶长尺五,宽五至六分,无齿,根茎如菖蒲,人字纹叶年年更新,双月出一新叶,暮春开花,花形似蝶,肩瓣三至四寸,多为对生,双葶双花,桃红色,初绽似彩霞,舌洁净淡绿,犹如杨妃醉酒[42],娇艳可爱,花香如茉莉,另一种香味淡者,长于大塘,与醉美人花形相近,为粉蝶兰者,叶形稍窄而硬,醉美人叶形软垂,叶尖双燕尾岔,叶边稍红。
【 大红袍】长于北麓。正月花现,花瓣飞肩,肩形玉亮,株,叶宽三至四分,长尺五,下窄上宽,收尖,色深绿,苞片血红,叶有齿而稍红,花大红如琥珀,长约三寸,紫脉,舌紫红无斑点,圆葶,长近尺,多为三花,香如麝。
【 绿春素】多生于定边[43] 老林下。叶长二尺余,多为九叶,初春绽开,叶宽三至四分,垂尖,花葶长尺余,五至九花,花小,水仙瓣,色淡绿,舌粉红无斑,淡清香。
【 金丝莲】多长于下江口[44] 。,’长尺余,叶宽三分,硬而有齿,齿金黄,叶有三金线,正月开花,荷瓣,一手肩,长三寸左右,花淡红,金边金丝纹脉,舌淡黄,背金黄,舌心一点,土酋以此花献于段氏,数百年为上品。
【 桃花素】生于关[45]。正月花放,荷瓣,一字肩,长两寸余,色似桃花,脉如朱砂,舌鲜红无斑,淡清香。
【 象鼻兰】余得于博南山[46] 箐口。叶长二尺余,宽六至七分,四月开花,叶无齿,中宽,上下窄,株九至十一叶,根茎圆滑而黄,叶软而柔,花茎粗如笔杆,长尺五以上,花开十六朵至二十余朵,硕大,金黄,舌如象鼻,素净,此花不同于虎头,则叶尖分重岔,清香无杂味,花重瓣而细长,已知者独此一蓬。
【赤建素】多长于及观音山[47],俗名火烧素,南中到处有火烧兰,素心者万中无一,唯观音山常有。素心者叶淡绿,背稍红,长二尺,花二十朵上下,梅瓣为上品,紫壳红葶,花红似火,素心者,舌紫红无斑纹,多开于三月,香味浓。
【黄建素】浪穹西山多此花。叶淡黄,有齿或无齿,形似火烧兰,花淡黄,舌金红无斑纹,多为九叶,四月开花,香味浓正,叶挺硬,段氏有数盆花开,金边为珍品。
【 绿建素】长于侧。叶似火烧兰而色深翠绿,花如绿玉,舌粉红无杂质,叶长二尺余,宽约三分,移栽兰花三年后,叶色苍翠,软垂多姿,香味沁人肺腑,年开花二次,春花正月,秋花七月。
【 红梅瓣】云龙甸五峰山[48],盛产此兰。叶长尺五,有齿,宽三至四分,,硬而挺拔,色青现紫线,根粗,叶稍紫,紫壳,长葶初春开花三至五朵,梅瓣,花紫桃红而大,醇香清雅,舌有大红朱砂二点于金黄舌心,无杂质,喜阴棚而香盛。
【 碧芝梅】叶碧绿,形似羚羊角,厚肉,圆茎,叶长年生,年生三至,根粗如箸,深绿或淡绿,叶无筋,无齿,长五至八寸,似碧火草,株寿长者,可活百年以上,伏地茎长达两尺,灰白色,又名寿星兰,正月开花,葶无苞片,长六寸至尺二,细而多分岔,花梅瓣而复生,约寸五,初开紫红色,娇如,二十天后,渐转白花,香如蜜而形似蝴蝶,舌紫而素为香芝,荤者则无香味,产于蒙化[49] 牛街峡江[50] 悬岩绝壁,栎树腐木根。
【 十八学士】又名澜沧建,长于江边。叶长尺余,绿而窄长,柔而有光泽,九至十一叶,七月开花,水仙瓣,葶长尺五,多数开花十八朵,花淡绿,红舌者为素花,约五寸,因花繁而葶弯曲如弓,香气宜人。
【彩云抱月】宝姬得于渡口[51]。叶长尺五,宽五至六分,根粗如指,叶尖秃圆,无齿,九至十一叶,八月开花,主瓣梅形,肩瓣如蝶翅,欲飞翔而撒开,花艳如霞,长四寸余,舌有七星,尖圆如月,舌心色似古玉,花味清香如茉莉,计六十余株,余得八株,性喜阴,忌寒冻及烈日暴晒。
【大雪兰】长于澜沧江[52] 边,陡崖。茎似菖蒲,侧根粗如箸,多分枝,为长寿兰,可活百年,叶十一至二十以上,双月出一新叶,成人字形排列,其花中秋现葶,重阳胜开,叶长尺五,宽六七分,尖分岔,花五至九朵,多为水仙瓣、荷瓣,飞肩为上,色雪白或粉白,舌绿而素上品。巨花者,色如琥珀,花开七日后转白者为漾江素,幽香如桂为珍品,无为寺多有种植,宝姬有百株,并写赋咏之,取名雪中玛瑙。
【 罗汉兰】至正年[53],彝酋[54] 阿氏献于段平章,属秋虎头,得于一腐心核桃树。叶长二尺,宽八分,尖圆,九叶淡绿有光泽,十月开花,花大如碗,舌浅黄,主瓣似金色袈裟,最奇者,鼻形犹如光头罗汉,身披袈裟盘膝而坐,并有眼、耳、口、鼻、双乳、肚脐,均紫色花纹,朵朵姿态各异,天公造物如此。株花十六至十八朵,又名十八罗汉坐莲台,宝姬得花两盆,惜沉香味浓。
【 黑披风】段平章家人,从挖回。五至,长二尺余,上宽约七分,有光泽,无齿边,深略紫,十月开花,竹叶尖,白色,舌红而素,主瓣墨黑,金色条纹,香气馥郁,清雅,葶长尺五,花五至八朵,宝姬曾咏诗:“红粉佳人黑披风,来自迷雾深山中,不识人间多富贵,天生傲骨不求荣”。
【 铁杆素】产无量山。五至,叶长二尺五,宽六至七分,色清而有光泽,叶背紫,红,苞叶黑亮如漆者多素,冬月开花,六至十二朵,竹叶瓣,花长两寸半,如蟹爪勾,银灰背黑,金色条纹,舌黑如漆,顶戴皇冠,清香如茉莉,葶长两尺,黑如漆,喜温暖、朝阳,忌霜冻。
【 双飞燕】蒙化西山多此花,腊月开花,多为一葶二花,名曰双飞,有齿,长尺二至尺五,形态佳,有雪燕、麻燕、、雪燕为上品,荷瓣,淡绿条纹,舌绿无斑为素种,绿燕也有,而黄色为贵,素品苞壳无杂色,清香味醇。
【 二相公】无为寺僧,得于寺北溪边。叶长尺余,宽三至五分,有齿,腊月开花,叶硬尖圆,,色深,冬月开花,梅瓣,色绿,花瓣厚肥,肩长约两寸,舌瓣粗圆,金红有麻粒,三大紫点成品字排列,葶长八寸,粗一分五,,开二花,清香。
【 报春素】生苍山雪峰腰。有齿,色淡绿,叶宽五分,尖部稍弯曲,腊月开花,三至五朵,全花金黄,绿纹,主瓣梅形,肩瓣似荷,舌金红无杂斑,茎长尺余,着花三至五朵,味清香。
【 金钱豹】得至搏南山。十五叶,长约尺五,锐尖有岔,寿长,形似大雪兰,茎叶紧束,人字纹,花色如象牙,梅瓣,硕大如碗,花上有紫色圆点,肩瓣左右各七点,主瓣三人字纹,舌黄,有一丁字,两边二,花香似粉团,计三十九株,送姬九株。
【 大贡品】长于点苍山[55]。,宽五分,叶有齿,七叶长尺五,色深绿,稍厚而微曲,腊月尾开花,花瓣长,竹叶尖,内白如雪,外淡绿,缘黄而冷红者神品,舌瓣金红,主瓣色如金橘,玉色苞片如牙箸,花三至五朵,无疵瑕,清香四溢,荡山寺[56]僧无极入朝洪武贡献此花。
【 金线兰】得于寨后山[57]。叶长尺五,无齿,宽约四分,色碧绿,边有黄线,色淡绿,舌碧绿,边金黄香,无极入朝贡献此花。末开花,花瓣荷形,肩宽两寸余,花瓣淡绿,边杏黄,舌冠紫红,清香,无极入朝贡献此花。[1] 永乐壬辰春:明朝永乐十年春天,即公元1412 年春天。
[2] 兰雪道人:姓杨,名安道,喜洲白族人,生于元朝至正年间。善书法及文章,明朝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平云南后,隐居于喜洲五台峰下,溪边,号五峰道人,研玄学,喜养兰,为当时七贤之一,是明初隐逸的白族文人。
[3] :指兰峰北坡溪水。
[4] 宝姬:《南诏野史》上写为“宝姐”,为元末大理总管长女,小名僧奴。后半生隐居于大理山兰峰下,悉心养兰白娱,皈依佛门,自号兰室居士,是七贤中才华出众,善作诗词歌赋者。
[5] 咏兰诗笺:是集安道、宝姬、桂楼及继白等人所作的诗百余首、词六十多首的诗稿,后经继白整理成《兰室诗》,惜未传世。
[6] :宇桂楼,号存诚道人,今大理下阳溪人,白族学者,生于元末。善事父母有孝子之称,。因庭前有棵桂树,作棚巢居其中,故称桂楼。著有《篆籀中源》、《词记山花,咏苍洱境》(又名《山花碑》) 等。《明史隐逸》一书中有其传,是七隐士中的奇才。
[7] 余:第一人称,这里指继白。
[8] 南中:主要指今云南与贵州相邻的西部及四川的西南部。秦汉以来都称“西南夷”。
[9] 名兰三十八为谱:由道将大家平素间品鉴过的三十八个兰蕙名品整理列谱。
[10] 七贤:这里指点苍七贤。即:宝姬、、无极和尚、大云禅师、达果和尚、道及张继白等七人。
[11] 赏兰图及兰园赋:是继白亲手所绘所作的画与赋,惜
未见传世。
[12] 继白:人名,姓张,隐居于荡山寺(感通寺) 东北隅。高僧,
耕读为乐,精通经典诗文。
[13] 识:即记的意思。
[14] 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15] 屈平赋以《离骚》,七贤会于阴山:“屈平”指屈原。即屈原在《离骚》中颂扬了兰蕙之高尚品格;“七贤会于山阴”,指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与挚友聚于会稽山阴(即今浙江绍兴) 之兰亭,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之事。
[16] 段功:大理人,是元代始封大理总管段俊的后裔,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嗣为大理总管,官封平章。卒于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 年)。一生中除爱诗文武术外,还喜爱收藏书画及养兰。
[17] 兵燹(xiǎn):指因战争而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
[18] 洪武壬申:即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 年)。
[19] 宝姬归宗:指宝姬生父被害后,于至正丙午年(公元1366 年) 为复仇遂远嫁建昌(今四川西昌) 彝人头领阿黎为妻,到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 年) 云南一统,段氏遇赦,原官授职,此时沉湎于群妾酒色的阿黎已夭亡,宝姬在悲喜交集之余携女儿重返大理一事。
[20] 无为寺:位于今大理市,阳乡村西2.5 公里处的苍山兰峰麓,始建于元代,现存建筑为清末重建。寺东西向,依次有大门、大殿、南北厢房各五间,今存南厢五间,过厅(翠华楼) 五间。寺内有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 年) 无极和尚僧徒法海募化所铸铜钟一口,钟高1.2 米口径1 米;寺前有千年香杉树三株,传说唐玄奘在此晒经,有“晒经坡”;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时曾在寺北驻兵,有“驻跸台”;寺后有一清泉,历数百年没有干涸,传说可治流疫,称之为“救疫泉”,明代建有“救疫寺”。其他还有叩之如响玉磬的“汝南王诗碑”(又称“玉磬碑”)、“月衔桥”、“翠华楼”、“阁老岩”等建筑。无为寺在山峦环抱之中,地境清静,历来是人们访胜寻幽的地方。原门匾“无为寺”三字系江西临川人、书法家所写。
[21] 志:即记录。
[22] 达果和尚:无为寺当家师,通经典,有异术,民间称哈哈和尚。
[23] 箭杆坪:指今永平县境内北斗山中的一个地名。
[24] 观音山礁石洞:指今鹤庆县境内北衙与邓川之间的一个地名。
[25] 段氏:指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 年),南诏被推翻后创立大理国的段思平后裔。到明朝被赐封大理总管。在大理一带,家族历代后裔均称段氏。在当地被视为帝室后裔。
[26] :亦称蒙乐山,属云岭山脉分支,指今南涧县与景东交界处的山名。
[27] 段氏先人秉义皇帝:指北宋时期大理国第八代皇帝,名。宋真宗乾兴元年(公元1022 年),因厌战事而辞位,后人沙门。
[28] 点苍花甸:指今点苍山上的。
[29] 鸡足山罗汉壁:鸡足山,一名九曲岩,又名清巅台,位于滇西的、、鹤庆、永胜四县交界处,离宾川县城25公里。因山势背西北而向东南,前伸三支,后抒一趾,形状宛如鸡足一般而得名。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载:“迦叶承佛旨住持正法,结集至尽二十年,将人定灭,乃往。”从此,僧尼云集,鼎盛时,共有三百六十余座庙宇,常住僧五千多人,成为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在西南与四川峨眉山齐名。罗汉壁地处鸡足山迦叶殿以北,形如屏障,为悬岩绝壁。
[30] 东山:指今巍山县坝子东面的山。
[31] :又名罗坪山,在城西南约20 公里处,离点苍山的直线距离约40 公里,相传,当年罗坪山繁花似锦,溪泉淙淙,每年中秋前后,百鸟来此朝风。洱源鸟吊山之久负盛名,是中国自然史上罕见的。早在北魏时代,它就载人了中国自然地理文献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记载也颇为详细,“⋯⋯有县,县西北八十里有吊鸟山。众鸟千百,为群其会,呜呼啁哳。每岁七八月至,十六七日则止⋯⋯雉雀来吊,夜燃火伺取,其无嗉不食,似特悲者,以为义,则不取也,俗言凤凰死于此山,鸟来吊,因名鸟吊。,’而今人们已把捕鸟,逐步改变为一种燃火观鸟的娱乐活动。每当仲秋时节,上青年聚会,唱曲对歌,欣赏着“百鸟朝凤”的。的自然现象,从科学上来解释是一种鸟类的迁徙活动所致。
[32] 十二关司:地名,指今大理、邓川、鹤庆交界的鸡坪关。
[33] :指今上关。
[34] 彩风桥:位于城北74 公里的白石乡。桥横跨批江,建于明崇祯年间,大约公元 年间。桥单孔伸臂木梁桥,长33.3 米,宽4.7 米,跨径27 米,高11.33 米。
[35] :位于滇西南。在大理、保山的东南,平均海拔1600 米左右。其上丘陵和盆地交错,高差大多在100 米上下。
[36] 土人酋:批彝族头人。
[37] 点苍:即点苍山,又叫苍山,史籍中又称“玷苍山”,意思是白头之山。《水经注》里说:((J 叵河边有一座山,名叫耆阁崛”。意思是形如鹫鸟的山,过去有人也把称做神话中的耆阁崛,因而也叫它为灵鹫山。
[38] 中峰及雪人峰:苍山南北骈列,绵延五十多公里,海拔最高达4000 多米,石棱青苍,屏立于洱海西面。极目远跳,苍山巍峨、粗犷,与绮丽柔美的洱海相衬托,构成了一幅美妙的高原景色图。苍山有十九峰,由北向南:中峰(亦叫兰峰)、雪人峰为第八第九峰。
[39] 浪穹西山:即今西山。
[40] 叶榆:指今大理市及的南端部分地区。
[41) 蒙化龙字图山:指今巍山县西北龙宇图山。
[42] 醉酒:这里的杨妃指的就是杨贵妃。“醉酒”即通常讲的“贵妃酗酒”。
[43] 定边:即今南涧县境。
[44] 下江口:据《永昌府志》载:“碧溪江,一名神庄江,一名漾水。区黑惠江源出剑川,经赵赕绕点苍山之西,与漾水合流,即谓之”。其实漾濞扫发源丽江罗风山。中经剑川湖等地,到合江又和洱海水会合后一直向南奔流,经南涧公郎西南汇人澜沧江。下江口即人澜沧江口的地段。
[45] 宣化关:地名,指今洱源县牛街通往鹤庆路上的一个村子。
[46] :指今永平县西南面的大山,又叫金浪山、叮当山。
[47] 观音山:指地处鹤庆与邓川之间的一座山。
[48] 云龙甸五峰山:指今云龙县天池一带山名。
[49] 蒙化:指今巍山县。蒙化曾作为唐初时的首府所在地。当时地处云南西部的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较大的部落,他们的酋长叫“诏”(彝语中是王的意思)。历史上称“六诏”:即越析诏(今宾川)、施浪诏(今剑川) 浪穹诏(今洱源) 邓赕诏(今邓川)、蒙诏(今巍山)、蒙舍诏(今巍山东南部,因位置在六诏的最南,又称做南诏)。南诏王为蒙姓,始祖名舍龙,避仇家自哀牢(今保山) 迁到蒙舍川来。唐王朝为了打击和消除吐蕃在洱海地区的势力,扶持了南诏王皮逻阁,在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 年) 用武力征服了其他五诏,灭了西河河蛮,占据了整个洱海地区,把白族居住的城邑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 作为首府,建立了地方政权南诏国。唐王
朝册封皮逻阁为云南郡王,赐名蒙归义。南诏自细奴罗至舜化共十三代,历二百五十余年。
[50] 蒙化牛街峡江:在今风庆县鲁史及巍山县骡马瘟山坡脚。
[51] 渡口:指今永胜县金江渡口。
[52] 澜沧江:是中国西南地区主要河流之一。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在西藏自治区昌都汇合,东南流贯云南省西部,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部出国境,称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和柬埔寨,在越南南部人南海,全长4500 公里(在中国境内长1612 公里),流域面积81 万平方公里(中国境内部分15.39 万平方公里)。在云南省境内有等支流。中上游穿行于横断山脉,高山深谷,水流湍急。
[53] 至正年:元朝至正年(公元1341.年为至正元年)。
[54] 彝酋:即彝族头人。
[55] :亦称石门,今仍称石门关,在今漾濞县东南约距12 公里的点苍山西面。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 年) 三月二十一日。徐霞客曾游览过,写下了数千字日记,记录了这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至今仍有很高的导游价值。
[56] 荡山寺:亦即今感通寺,位于南5 公里之点苍山圣应峰南麓。荡山寺始建于南诏初年(公元九世纪初)。到了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18 年),该寺主持无极和尚到南京朝觐明太祖朱元璋。山门坐南朝北,正院十丈见方,院内置大小花台,皆种有奇花异草,四时都有花香。大殿正中供有释迦牟尼。殿内香火极盛,佛灯长明,大雄宝殿右侧为班山房,左侧为客房。寺后山上有担当和尚墓,再后林荫深处,另有一寺叫寂照庵,环境十分幽静。不愧为“西南胜览无双寺,苍洱驰名第一山。”
[57] 寨后山:在今邓川东北碓石洞三家村一带。有一个山寨叫佛光寨,亦叫寨。即《诸葛亮集》一书中所载《云南志》:“据佛光寨,去大理百五十里,守关隘,诸葛武侯南征,不得入,乃由而北,破佛光”。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诸葛亮一生的功绩有哪些?
诸葛亮一生的功绩有哪些?
08-11-12 & 发布
.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不足之处 1.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其次是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 2.对于人才的限制。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后人特别推崇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将其视为智慧化身。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其神化,其情节更是广布人口。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其评价如下: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百度上面看看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乡侯·诸葛亮(181-234)  身未升腾思退步,  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叮咛后,  星落秋风五丈原。  ——《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汉族,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  个人资料  体态:身长八尺(约1.84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内容)  官职:丞相 领司隶校尉 益州牧 录尚书事 假节  爵位:武乡侯  祖上:诸葛丰(汉朝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  配偶:黄月英  兄弟:诸葛瑾(兄) 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亲子) 诸葛乔(养子,实乃长兄诸葛瑾之子)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攀(乔子,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重孙:诸葛显(攀子)  躬耕南阳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弟在隆中务农。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三顾茅庐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一说三次都见到了,另一种说法是去了多次),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胜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此乃上天赐与将军之地,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抚恤军民,故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扶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即说明了此夺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隆中一地仍有争议,一说草庐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过江作说  当时,因刘琦后母影响,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在外却可得安吗?)”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黄祖被孙军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曹操军队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诸葛亮便和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大民众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11月,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于12月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12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逝世,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托孤  222年8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逝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至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的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和其他儿子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4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详见诸葛亮南征)。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六出祁山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230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与诸葛亮交兵,魏延等将斩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并未交战。【三顾茅庐之迷】  《三国演义》中把三顾茅庐写的惟妙惟肖,但是史书上其实是没有明确记载的。  《三国志》:凡三往,乃见。  《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都没有明确记载,只有几个字,罗贯中真是厉害。  另外没有说关羽张飞是否去了。  是不是去三次见三次,还是去三次只见一次。  “三”古代有多次的意思,如三山五岳,杜甫有诗“三顾频烦天下计”。“频繁”是多次的意思,因此可能是去不止三次。还有人说诸葛亮见刘备不是三顾茅庐,而是“樊城自请”,这种说法也又很多古书提及,试想,当时刘备46岁,诸葛亮才26,差20岁啊,而且刘备那么有名望,诸葛亮没有,他真的会去请么?当时曹操兵临城下,他哪里有时间去请三次呢?诸葛亮研究天下大事,是一定要出山的,他怎么一定就知道刘备来找他,不来呢?待在农村干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会吧?  “樊城自请”梗概:刘备在樊城时,诸葛亮主动去见他。开始刘备未理睬,后来诸葛亮看见刘备在玩草,便问他到底是不是没出息之类的,刘备就明白了他是个人才,便一起谈心,终于明白了他确实是个人才并重用。  当然这种说法也有疑问,古隆中又许多关于三顾茅庐的东西,还有《三国志》:凡三往,乃见。《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个人认为这两件事情都是存在的,“樊城自请”后刘备未重用他,他便继续做农民,后来别人推荐,刘备才明白,才有了“三顾茅庐”。【诸葛亮年表】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年 1岁 公元一八一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年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3年 192年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年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兴平2年 195年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阳(今南阳卧龙岗)   建安4年 199年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岁 刘备前往襄阳(今湖北襄樊)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年 28岁 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吴主孙权抗曹。  建安14年 209年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年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分兵与刘备会师。刘备攻占成都,诸葛亮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年 38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岁 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年 43岁 刘备兵败白帝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年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  蜀建兴3年 225 年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蛮。   蜀建兴5年 227年 47岁 诸葛亮上《出师表》,屯兵汉中,即日北伐。   蜀建兴6年 228年 48岁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年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年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年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败魏军,在木门伏杀魏名将张郃。   蜀建兴11年 233年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年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因积劳成疾病故五丈原。【历史评价】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禅下诏:“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后人对诸葛亮的忠诚、事迹大加赞扬,如:  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唐文粹》中记录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另一篇吕温的《诸葛武侯庙记》说:“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 《蜀相》 (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 、 《八阵图》 、 《古柏行》 、 《武侯庙》 、 《诸葛庙》 、 《阁夜》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陆定一等。  毛泽东评论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前一句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战略不妥,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蜀汉失去兵力上的优势。后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历史事实最终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失去的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泽东的分析,隆中对本是希望以“利尽南海”的全个荆州支持荆州军北伐,再加上益州进行钳形战略,但后来刘备未能达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关羽失去在襄樊之战中的优势,而非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对于失街亭、斩马谡的历史事件,毛泽东曾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当时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学者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毛泽东等的重视,其内容是:  “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治国成就】  《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三国志》:“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   司马炎:善哉,如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三国志》: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水经注o江水》:“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普洱府志·古迹》:“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   《蜀相》中这样写诸葛孔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从出土的塘库,水田模型与今比较,足以说明本地区自汉以来,在广泛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就一直因地制宜,以小型为主的形式修筑堰渠、塘库,逐步将丘陵地带改变为良田。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艺术造诣】  一、书法篇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在他出生前四年,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首次把书刻文字称作“书法”。 这标志着作为交流工具的“写字”,与作为美学欣赏与实用相统一的“书法”,正式拉开了距离,并使后者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书法艺术。这时汉隶已成为别具风格的主导字体,同时又始创了草书、行书和楷书,使篆、隶、草、行、楷五体基本齐备。   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南朝o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 “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 ‘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   上述记载是可信的,特别是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 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从宋代开始,把 前人著名书迹摹刻拓印下来,以便流传,称之为“法帖”。这一则记载说明:在宋代诸葛亮的书法作品是作为有示范意义的“法帖”流行于世的。 诸葛亮在繁忙的政务和军事活动中,始终不忘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我们知道,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可是他仍然不忘临池挥毫。   遗憾的是,现在还无法看到其书法真迹,这只有寄希望于考古的发现了。    二、绘画篇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以晋、宋画家为中古,以齐、梁、陈、后魏、后周、北齐的画家为下古,隋和唐初的画家则称之为近代。近代画家作品的价格与下古画家作品价格相近,而以上古画家作品价格为最高。   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近代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 “为希代之珍”。张彦远(生于公元815年)出身于宰相世家,家藏法书名画非常丰富,他的《历代名画记》,向有“画史之祖”的称誉,他的记载和论述,在中国绘画史上一直是可信而难得的史论资料。从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 “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又记道: “永昌郡,古哀牢国……世世相继,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阴深,生民以来,未尝通中国,南中昆明祖之,故诸葛亮为其图谱也。”从以上两段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南中少数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如神龙等),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诸葛亮不仅能画天地、日、月,而且能画各种建筑、车马、动物和人物。能掌握如此全面的绘画技巧的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诸葛亮作画绝不是出于个人的闲情逸致,他的绘画艺术总是为他的政治和军事目的服务的。    三、音乐篇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记述。陈寿《三国志o诸葛亮传》记载: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 《中兴书目》记载:“ 《琴经》一卷, 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谢希夷 《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 。” 《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 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 鬲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出师表】  《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wéi)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 )补阙(通“缺”)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háng zhèn )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én)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通“又”)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音&生&)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有关诸葛亮的民间艺术】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在过往传奇、野史、戏曲、地方世代说法、说部话本及民间传说中,被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和史书中诸葛亮的事迹有所出入:三顾茅庐、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实际是五次北伐,只有第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经过剧情创造,历史上诸葛亮用兵的功绩不如他治理蜀国的政绩耀眼;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激周瑜、三气周瑜、空城计等则是虚构或将剧情移花接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古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为“状多智而近妖。”  而小说当中的一些剧情,将诸葛亮描写成为一个道士,如七星坛祭风、延寿七星灯等,有指南北朝的奇门遁甲,传为诸葛亮所创。历史上亦有孔明精通《周易》 、卜算、八卦、五行、天文、观星等,魏晋士人常引以为奇,传为异谈。  由于诸葛亮足智多谋,后人常把那些拥有聪明才智的人称为“小诸葛”。  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评价: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戏剧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诸葛亮一角以老生所演,身穿印有八卦图案的外袍,手持羽扇。而剧目多来自《三国演义》,参与的剧目有《群英会》、《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战马超》(又名 《两将军》 )等。  而戏剧中扮演过诸葛亮的人不计其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越调申凤梅;京剧老生马连良、谭富英。  影视  李法曾在电视连续剧《诸葛亮》中扮演诸葛亮   唐国强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扮演诸葛亮  郑少秋在电视连续剧《诸葛亮》中扮演诸葛亮  赵彦民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之关公》中扮演诸葛亮  赵树海在电视连续剧《三国英雄传之关公》中扮演诸葛亮  任泉在电视连续剧《卧龙小诸葛》中扮演诸葛亮  于波在电视连续剧《神鬼八阵图》中扮演诸葛亮  陆毅在电视连续剧《新三国》中扮演诸葛亮  刘永在电影《诸葛孔明》中扮演诸葛亮  梁朝伟在电影《超时空要爱》中扮演诸葛亮  濮存昕在电影《见龙卸甲》中扮演诸葛亮  金城武在电影《赤壁》中扮演诸葛亮  传说、俚语  有传说指诸葛亮另有一儿诸葛怀与一女诸葛果,晋朝时皇帝曾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但诸葛怀推辞,自给自足,在家终老。诸葛果则相传在成都西南乘烟观修行和成仙升天。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炎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炎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炎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炎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炎,炎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炎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炎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诸葛亮躬耕地之谜】  南阳说:  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证据  证据之一   正史《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上疏后主的《前出师表》,在此文中,诸葛亮表述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我本是一个平民百姓,在南阳自耕自食,只希望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面前闻名显达。先帝不嫌弃我身世我身世低贱,竟屈驾相访,向我征询天下大事,这使我很受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这一段话出自诸葛亮给后主的奏章中,可称为第一手材料,是无可非议的,因而,它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最可信的证据。   诸葛亮在《黄陵庙记》中自述在南阳躬耕  证据之二   在《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一文中,诸葛亮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黄陵庙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诸葛亮奉命领兵进军益洲,船队进到西陵峡,他登岸看到一座断壁残垣的古庙,原来是祭祀禹王和神牛的庙宇,由于年久失修,以致如此。诸葛亮感慨万千,即派人“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庙宇建成后,即撰写了《黄陵庙记》,并刻碑铭记。在碑文中,诸葛亮说了上述的那一段话,即“我在南阳躬耕着田地,承蒙先主刘备三顾草庐访我......”这一段话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一致的,因而,这也是诸葛亮躬耕南阳最可靠的证据。   隋开皇“断石幢”称孔明居南阳躬耕   证据之三   《中州杂俎》记载,诸葛亮“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此断石幢既为隋时物,则去三国时未远,言必得其真,故而书之。”   据《叶县志.陵墓》称:“开皇断石幢系明代叶县县令牛凤在《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中所记”。今平顶山卫东区妇幼保健站有诸葛庙遗址,东有诸葛庙街,《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的石碑,竖立在妇幼保健站院内,至今保存完好。   由上文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父辈(也可能是叔父)避地而西,曾迁徙南阳叶县之平山下居住,其父辈死后,诸葛亮即移居南阳躬耕。   晋代诗画石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   证据之四   清朝末年,南阳方城拐河镇群众,在沣河淤沙中发现一块晋代诗画石,上半部刻有《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诸葛亮画像。该诗画石现保存在拐河镇高中院内。   《躬耕歌》共30句、150多字:“躬耕南亩乐如何,吃也靠着,穿也靠着;力勤粪多做生活,麦也添多,谷也添多;耕三余一要斟酌,丰也不错,凶也不错~~~”。其落款为:晋永和三年岁次癸亥秋月谷旦,尚书仆射和浴手敬书。   《躬耕歌》文词朴实无华,雅俗共赏。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理,闪烁出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一是此文形成的年代久远,与三国相近;二是系东晋名宦顾和手书,有较高的声望;三是出土在南阳,且至今保存完好。这对诸葛亮躬耕南阳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三顾桥碑”证明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在南阳卧龙岗   证据之五    刘备三请诸葛亮是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究竟发生在哪里?这是与诸葛亮躬耕地密切相关的问题。   《三国志.诸葛亮传》曰:“时先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刘备屯兵新野的时候,徐庶向刘备推荐了人喻为“卧龙”的诸葛孔明,于是就发生了“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具体发生在哪里呢?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得很清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古今图书集成》“南阳府”古迹部分曰:“诸葛庐,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岗,昭烈三顾处,有词,春秋祀焉。”   刘备当年屯兵新野,来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必经梅溪河桥。该桥原本是一座极普通的小桥,因刘备“三顾茅庐”时经过此桥,世称三顾桥,至今约有1700年历史。清代在旧桥的基址上修建为石板桥,1968年由于城市扩建,又将此桥改修为水泥结构的拱券桥。   “三顾桥”在历史文献中屡有记载,如:康熙壬辰年编修的《龙岗志》中云:“三顾桥在南阳府城外西南三里许,离卧龙岗亦三里许,汉昭烈帝三顾草庐经此,因名。”令人惊喜的是2003年元月6日,在卧龙区棉花加工厂院内的建筑垃圾中发现了一块“三顾桥”残碑。碑文曰:“…..三顾口更有义焉,三顾者昔刘主顾草庐而谒诸葛者也,后来汉室所由兴亦始,不假此桥谒诸葛之路乎,虽谓先人之遗迹,即今人往来所利便也。但历年久远,倾危将至,谁忍坐视不为之此乎,口口是桥修以流芳于不穷……”。此碑虽残,发现于卧龙路三顾桥之侧,已显露出的部分碑文足能说明问题,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三顾桥残碑是南阳诸葛亮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它确凿无疑地证明,历史上的“三顾桥”确实存在,它用实物证明了刘备“三顾茅庐”就发生在南阳卧龙岗。进而为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提供了实物佐证。   晋李兴撰《祭文》在南阳祭祀诸葛亮   证据之六   西晋惠帝时,为纪念先贤,曾命令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与李兴一起到诸葛亮故宅祭祀。为此,李兴写了一篇《祭诸葛丞相文》,祭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此事发生在晋永兴年间,当时,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驻节宛城,李兴是刘的参军。李兴为刘弘代写了《祭诸葛丞相文》,他们是在沔北南阳某地举行祭祀诸葛亮的活动。然而,“襄阳说”抓住这篇《祭文》断章取义,认为“于沔之阳”就是在襄阳诸葛亮故居。其实,这是误解,古时人们俗说“山南水北谓之阳”,此处说的“于沔之阳”,是指在沔水以北南阳某地举行祭祀活动,并不是沔南的襄阳故宅。   黄权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诸葛亮   证据之七    亮初亡,人们怀念其功德,“遂因私祭之于道陌上”,随后,步兵校慰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求立庙“断其私祭,以崇正礼”,后主乃从之。黄权则是最早在南阳卧龙岗建诸葛庵祭祀的人。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刘备袭取益洲后,任用其为代理偏将军,刘备为汉中王后,任权为治中从事。刘备在蜀称帝后,欲报荆洲失守、关羽被杀之仇,将伐东吴,黄权竭力劝阻,但刘备不从,一定要率兵亲征。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后来,伐吴果然失败。黄权因“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故而降魏。先主叹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黄权与刘备及诸葛亮有着浓厚的感情,尤其对诸葛亮十分佩服敬仰。他经常在魏国官僚中称颂诸葛亮。司马宣王曾给诸葛亮写信说:“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当权听到故国丞相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不胜悲痛,即和南阳同乡人在诸葛亮躬耕过的卧龙岗,修建了一座诸葛庵,因时节进行祭祀活动。 诸葛亮为刘备从南阳贷款以为军需 。  证据之八   明代何宇度在《益部谈资》记载:“先主寓荆洲,从南阳大姓晁氏贷款千万,以为军需,诸葛亮担保,券至宋犹存。”这是一条极重要的主证材料。   汉末,刘备开始无立足之地,从东吴借得荆洲,当时军需很困难,因诸葛亮在南阳躬耕十年,人际关系有所熟悉,于是,由诸葛亮担保,从南阳晁氏贷钱千万,以应急需。当时打的借条,至宋代仍然保存着。  诸葛亮为其弟在南阳娶妻   证据之九   《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   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立于山东临沂访坞村的《诸葛氏祖碑文》》载:“我葛氏家琅琊,迁于南阳,食禄为诸,以官为姓。”   现存的《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称:“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该宗谱还:“诸葛亮次孙诸葛京次子(诸葛)冲携眷复归故里,又还琅琊。   从《诸葛宗谱》看,诸葛亮系山东琅琊郡阳都县人。其原本姓葛,后裔被汉文帝追封为诸县侯,所以人们称他们为“诸葛”,久而久之,就习用以为复姓了。诸葛亮兄弟共三人,兄诸葛谨在东吴效力,弟诸葛均年少时,跟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躬耕,自食其力。诸葛均年长后,诸葛亮就在南阳为其弟娶了林氏之女为妻。   唐裴度著文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   襄阳说:  诸葛亮隐居的隆中、草堂,在今湖北襄樊市(东汉末年的襄阳)城西20里处。从历史形势和文献记载看,都是绝无问题的。  一、《出师表》一文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然而《出师表》一文中说指的南阳为东汉的南阳郡,非今天的南阳市,南阳郡作为帝乡,其面积远比今天的南阳要大,直到襄阳城外,所以尽管隆中就在离襄阳20里的地方,当时仍然属于南阳郡的辖地,所以诸葛亮才自称躬耕于南阳。  二、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刘表出任荆州刺史,驻兵襄阳。当时北方因董卓之乱,文人学士南依刘表的&盖有千数&(《后汉书·刘表传》)。这些人帮助刘表“起立学校”、“撰五经章句”。他们都住在襄阳,不在南阳。  二、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往依刘表,大约在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后,袁术署诸葛玄豫章太守为朱皓所逐是在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冬,诸葛亮随诸葛玄往依刘表只能在兴平二年冬以后.即公元196年或以后。初平元年到四年(公元190-193年),南阳是在袁术占据下的(《后汉书·袁术传》),其后张绣占有南阳。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前,张绣和刘表的关系虽然尚称友好,但诸葛亮决不会在兵荒马乱中住在南阳。建安四年,张绣投降曹操,南阳为曹操所有,诸葛亮更无隐居南阳之理。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即赤壁之战的前一年,刘备往请诸葛亮出山,在隆中草堂长谈,此隆中只能是在襄阳城西20里之隆中不会是别的地方,更决不会是远在数百里外、已在曹操占据下的南阳。如诸葛亮是在南阳,刘备决不敢去自找杀头之祸。曹操也决不会放诸葛亮去帮自己的敌人刘备的。  三、关于诸葛亮隐居襄阳城西的记载,都是可信的。  (一)王隐《蜀记》:“晋永兴(公元304-306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据《晋书·刘弘传》:“太安(公元302-303年)中,张昌作乱,转……荆州刺史,率前将军赵骏等讨昌自方城至宛、新野,所向皆平。……进据襄阳。”可见,上引<蜀记>李兴文中的前三句乃记刘弘受命平张昌事,时刘弘“自方城至宛、新野”,即在“沔之阳”。而后两句记刘弘“进据襄阳”以后事,这才登隆山,“至隆中,观亮故宅”。王隐,东晋初人,史学家。  (二)《晋书·习凿齿传》:“习凿齿,襄阳人也。……既罢郡(原为荣阳太守)归,与秘(桓温弟)书曰:‘吾以去五月三日来达襄阳,……每定省家舅,从北门人,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  (三)习凿齿《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20里,号曰隆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习凿齿,既是襄阳人,又是史家。他去诸葛亮不过100多年,他的话,是可信的。  (四)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注下》中“沔水又东迳隆中”条注:“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刘弘字, 《晋书》本传作‘和季’)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李兴一名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此条可与上引(一)对照起来读。文献记载,足以证明隆中、草堂是在襄阳,即今城西之隆中是无可怀疑的。在汉代,襄阳属于南阳郡管,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1950年才有襄樊之称,源于其辖区的襄阳和樊城。  日湖北襄樊隆重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年,国家旅游局、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物局有关领导参加了庆典大会,国家文物局发来贺电。武侯墓  武侯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诸葛亮墓,在勉县定军山脚下,每年,勉县的人在清明节的那天都要去拜谒诸葛亮游览定军山。  2008年10月,在勉县还举行了三国文化节。  武侯祠  四川省会成都市南郊建有武侯祠。为蜀中旅游名胜。关于诸葛亮的诗句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杨慎所引的武侯庙》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曰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三国演义》中的诗句: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山南中间的插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