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唐朝还是宋朝的?当时侵略者是金人吗?他是唐宋八大家分别是谁吗?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
&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
&&&&&&&&&&&&&&&&&&&&&
宋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兵攻陷天长,奔袭扬州。宋高宗赵构正在后宫寻欢作乐,闻报金兵前锋已逼近城下,连宰相都顾不上告知,就仓皇乘小船南渡长江,由扬州逃到镇江。五月,宋高宗命人出使金国,表示愿意比于藩臣。
在此前三年间,金兵踏过黄河,攻陷北宋首都汴京,掳掠徽宗、钦宗及皇族后宫、贵戚朝臣北去,府库宅院劫取一空。宋高宗于建炎元年(1127)五月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十月又南迁扬州。留守宗泽率领中原军民浴血抗击金兵,先后24次上《乞回銮疏》,呼吁高宗还都,以提振士气,主持北伐,俱被置之不理。
如今皇帝又渡江南逃,屈膝求和,令举国上下一片惊恐,悲鸣之声弥漫朝野。就在这个天热心寒的夏日里,有一个家乡沦陷流寓江南的人,乘舟由江宁溯江西上芜湖,途中来到乌江县的西楚霸王祠,作《乌江》(一作《夏日绝句》)诗吊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发出这黄钟大吕般声音,敢于将批判锋芒直指宋高宗的,竟是一位46岁的妇人,当时以才女名驰天下的济南人李清照。
在此后约两三年,也有人发出回响千载的慷慨激越之声,即伟大的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词。但是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细细聆听,《满江红》里建功立业“朝天阙”,表达的无疑是皇权之下“臣子”的心声,而李清照《乌江》发出的则是足以超越具体时空的“人”的心声。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员,还是不甘庸庸碌碌一生之人,当你占据了或想占据一个重要的社会历史位置,就应该努力去作“人杰”,这样才能不负苍生,也不负平生。所以,李清照塑造的“人”的形象,超越了时代,超越了社会制度,千载而下犹凛凛如生,引发中华大地世世代代志士仁人的共鸣,激励他们为理想为正义为天下而生死许之。
在男尊女卑的专制社会,一个男子或许还有机会追求青史留名,而一个女子被禁锢于家庭,被依附于男人,被隔绝于文化,她的精神和身体的活动空间极其狭小,但是李清照却像万丈悬崖岩缝里的一朵奇花,抗击天雷地火,顽强地舒展不屈的生命,放射出钻石般永恒夺目的光芒。终其一生滋养和支撑她的正是“生当作人杰”的信念。
李清照虽然不能以诗赋考取功名,她通过优良的家庭传承与自学,少女时代即享有诗名。元符元年(1098),张耒作七言古诗《题中兴颂碑后》。此碑内容为唐代诗人元结《大唐中兴颂》,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刻于湖南祁阳浯溪石壁之上。张耒的诗长20句,记述唐代安史之乱,歌颂郭子仪复兴唐室的元功高名,又写道“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百年废兴增叹慨,当时数子今安在?”
三年后,年仅17岁的李清照读到此诗,立即作《浯溪中兴诗和张文潜》,一气连和两首。第一首诗指出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在于朝廷腐败,并且严厉批评道:“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第二首诗回顾“惊人废兴”的唐天宝年间,认为“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比起歌颂平叛的功臣,更应找出令国家陷入动乱的奸雄。诗的最后以唐玄宗和高力士“时移势去”、晚景凄凉结尾,揭示安史之乱后唐朝宫廷上层争斗依旧不断,所谓中兴也不过是落日的辉煌。
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则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清照的诗不仅展现了她在前辈面前直抒己见的姿态和年少才高的风范,其中还隐含对张耒诗读后的不满意、不满足,促使自己提笔写出意蕴更胜的诗作。这时,宋朝党争激烈、朝政荒乱,正处于金寇大举南犯、中原顷刻陷没的前夜,李清照以古鉴今,以约驭博,表现出治乱兴废的历史思考和见微知著的忧患意识。
至今仍有学者对这两首诗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作品表示怀疑,总觉得那么年轻的女子,似乎不可能在前辈名家面前驰辩逞才,更不可能有如此广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历史体认。其实,这恰恰证明了李清照“生当作人杰”的远大志向与自我期许由来已久,亦证明了李清照不可以常人度之。
与其同时代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王灼不会廉价奉承,他对李清照的词风即多有贬意,因此上面这段话绝无一字虚言。我想,应该就是与张耒唱和的这两首诗,在当时广泛传播,为人们交口称赞甚至惊叹,给李清照赢得少年诗名。假若李清照所作乃吟花叹月之属,是不会得到如此评价,而被后人一再提及。
李清照年轻时的诗总是锋芒闪露,既有辞章文采的锋芒,也有精神思想的锋芒,令人想见她特立独行的性格和飘逸超迈的风度。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第二年父亲李格非被罢免京东提刑官职,籍记元祐党人。李清照让丈夫去求时任尚书左丞的公公赵挺之施以援手。赵挺之与苏轼、黄庭坚既互为政敌又深存私怨,对热爱苏轼、黄庭坚诗文的儿子赵明诚本来就很不喜欢,加上种种复杂的政治原因,无甚动作。李清照于是挺身救父,公公不见她,她写了一首诗呈上,其中竟然借用黄庭坚《忆邢惇夫》诗中的句子“何况人间父子情”!
邢惇夫的父亲是邢恕,邢恕是赵挺之的妹夫,还是北宋有名的奸臣,《宋史》说他“天资反覆,行险冒进”,“上谤母后,下诬忠良,几于祸及宗庙”。邢惇夫与其父政见各异,而与苏轼、黄庭坚等结为忘年交,其诗文深得诸公赞叹,但亦以此失好于父。父亲贬知随州,邢惇夫随往,不满20岁去世。黄庭坚以诗哭之:“诗到随州更老成,江山为助笔纵横。眼看白璧埋黄壤,何况人间父子情。”
李清照全诗不存,仅存的这一句隐含把公公比作邢恕的意思,指责他即使不讲亲家之谊,怎能不顾父子之情?
又过了三年,崇宁四年(1105),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为宰相,李格非则已谪居蛮荒之地象州(今广西象州县)数年。李清照又恳求公公救父,无果。李清照再次上诗,今天亦仅存一句“炙手可热心可寒”。“炙手可热”出自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勿近前丞相嗔”。李清照语气较上回更加辛辣,直把公公比作唐玄宗时权势烜赫、作威作福的右相杨国忠。
李清照对公公的“恨”,除了源自正义感,还源自对父亲和丈夫的“爱”,更源自她所具有而在封建专制社会极为稀缺的平等观念。她毫不顾忌三从四德,敢爱敢恨,身为大家闺秀、官宦之媳作诗指斥公公,这种行为亘古罕有,当时的人闻之内心无不受到巨大而又难以言说的震撼。
李清照的敢爱敢恨还表现在与赵明诚的爱情上。如果说李清照对丈夫的爱算不上感天动地、世无其俦,那么说她一个缙绅人家的女子用大量诗词记录、描述甚至公开宣示自己对丈夫的爱,当然这也属于爱情的一部分或一种形式,则是那个时代闻所未闻的。在《诗经》以后的封建专制社会,历代也有闺情诗,基本上可以说都是男人代言,或是默默无闻的下层妇女偶然率性为之。李清照简直就是横空出世,凌云独步,以爱情女神的形象示人。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这些今天我们看来很唯美的词句,当时超乎众多凡夫俗子的想象和心理承受能力。前面提到的王灼就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正因为遵从内心,率真地作了“自古”“未见”之词,才成为自古仅见之女子!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有这样三首词,曾被某些版本署为李清照作,但肯定还是否定还是存疑,清代以来莫衷一是。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盏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浣溪沙》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丑奴儿》
词中描述的是女子以色事人,卖俏邀宠,绮靡温馥,像历史上绝大多数闺情香艳诗词一样,分明出自男子凡俗的心理和笔墨。虽然李清照的爱情词章被当时某些人看作属于“无顾籍”、“肆意落笔”的“闾巷荒淫之语”,但是其中包含着对女性的歧视,男子写就是风流倜傥,女子写就是风骚放荡。尽管如此,李清照的词里也不会有上面举出的情色之作。因为李清照比赵明诚才华更出众,性格更要强,她终身追求并抒写的爱情,是大胆的、浓烈的,也是相互的、平等的、以志同道合为基础的。从李清照对待其高官公公的态度,与赵明诚爱情生活的种种,以及公认属于她的词作,我们便可清楚地知道她高贵的人格、名士的气度、俊爽的性情、优雅清逸的词风和卓异于时的爱情观,进而推断出这三首词不像李清照所为。即便退一步讲,它们或许是李清照的作品,也绝不是其真实生活的写照,而是虚构故事的戏娱。
&&&&李清照还写过一篇《词论》,认为词与诗不同,“别是一家”,对此“知之者少”。本朝,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先、宋庠、宋祁、沈唐、元绛、晁端礼等,“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待到晏殊、欧阳修、苏轼,虽说学识渊博如海,词作“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王安石、曾巩“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后来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出现,才知道词与诗的区别,但是晏“无铺叙”,贺“少典重”,秦“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尚故实,而多疵病”。
这篇《词论》作于何时,已不可确知,根据其中的词学观念和论辩姿态判断,应作于李清照结婚之前。李清照结婚的建中靖国元年(1101),上述人物中,最年长的张先已去世70多年,苏轼于本年去世,在世仅晏几道、黄庭坚、晁端礼、贺铸四人,贺铸年纪最轻,也已39岁。《词论》放言无忌,环视词界竟无一人入其法眼,挥笔横扫前辈名家,举国敬仰的文坛盟主欧苏亦不能幸免。
李清照文中的观点或见仁见智,李清照的态度也令人褒贬不一,或赞之初生牛犊不怕虎,或责之口出大言有失偏颇。李清照是年少轻狂之人吗?不是的。李清照开放包容的家庭环境和良好家庭教育,带给她丰富的学养与超越年龄的识见,年轻的她心性高傲,志向远大,不拘礼法。她紧接着以自己一系列的作品告诉世人,她的批评是有底气的,词应该怎样写,并可以写得好。李清照的词确是独树一格,当时即被称作“易安体”,后人更是推崇她为“一代词宗”。
&&&&李清照这种青春激扬的心态和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和夫家的束缚,婚后有所收敛,渐渐归位传统。她不再指名道姓地“巾帼不让须眉”,但是有一个人却逃不出她的手心,始终受她“欺负”而痛苦并快乐着。这个人就是丈夫赵明诚。赵明诚是太学生,接受了当时最高等的教育,婚后任鸿胪少卿,官做到江宁知府,学问不可谓不大,然而论博闻强记、赋诗填词,在李清照面前,真成了天造地设的一生的陪衬。
婚后五年,赵明诚罢官,移家山东青州。两人每天饭后,坐归来堂烹茶,指着堆积的典籍,说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谁说中谁饮茶。李清照屡屡胜出,举杯大笑。笑啥?笑赵明诚之不服气又无可奈何的窘态,以致笑得前仰后合,茶水倾覆怀中,不得饮而起身收拾。
李清照45岁时南渡居江宁,每逢雪天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丈夫赓和。赵明诚苦不堪言,每每告饶,成为亲友间的笑谈。其实赵明诚于诗词一道,新婚不久即在妻子面前甘拜下风。元代伊世珍《琅嬛记》曾记述这样一个故事:李清照写信把新作《醉花阴·重阳》寄给赵明诚。赵明诚叹赏,自愧不及,又务欲胜之,于是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三夜写出50首,夹杂李清照的词,出示给友人陆德夫。陆德夫品鉴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之,陆答道:“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正是李清照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姑且不论,后来赵明诚以金石学享誉,并无一句诗词流传于世,恐绝非偶然。想必终其一生,面对妻子都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觉,干脆掷笔罢手。
由此我们不要认为李清照是个逞强好胜、气势凌人的妻子,她只不过把对文化艺术的爱和对丈夫的爱,独具个性地融合在一起,并得到了丈夫的由衷呼应。这种风雅的情景、心灵的契合,成为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无尽的追忆:“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旧时?”
在李清照的心中除了对父亲对丈夫的爱,南渡后还有对家乡对故国的爱。这种爱甚至表现得更澎湃更激烈更沉重。循城踏雪觅得的诗句已不可考,客居江宁时的诗作仅有如下两联,因讥刺丧权辱国的君臣一针见血,被时人交口称誉、广为抄录而流传至今:“南游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
当时金兵连年在弓劲马肥的深秋季节入寇江南,待到暮春满载而归。江浙湖湘之人往往一到秋天就隐于山间,金兵走后方敢出来。人们戏谑地说:“彼则寒来暑往,我乃秋收冬藏。”“南游”一联说金人来了又走,不是被打跑吓跑的,是觉得江南冬季也有几分寒冷而不愿久游;而徽钦二宗被掳至北方,应时刻处于悲伤惨痛的境地。其对南宋王朝昏庸懦弱的讽刺,不动声色却针砭入骨。
“南渡”一联则说:当朝衮衮诸公中,欠缺东晋时志在“戮力王室,克复神州”的丞相王导那样的栋梁重臣;北方也没有像晋室南渡后,刘琨坚守并州对抗寇戎那样的消息传来。李清照对无人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感到深深的失望,“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毫无尊严地苟且偷生算什么呢?
绍兴三年(1133)六月,朝廷派韩肖胄和胡松年两位高官出使金国。李清照于上年十月与张汝舟离婚,侥幸脱免牢狱之灾,此时仍贫病交加,身心疲惫。然听说韩胡二公北行,心头涌起千言万语,难以自抑却又没有办法面陈,于是立作题为《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的古体诗和七律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以待采诗者”。
古体诗前半为五言,后半为七言,竟长达80句。诗中大胆嘲讽皇帝对使者下达的卑辞厚币、一心乞和的旨意,慨叹无人领兵北伐,勒功燕然。退而求其次,李清照还是希望韩公此回出使,不要牵挂老母妻儿,努力去为国家做事,像汉朝的王商、唐朝的郭子仪威严昂藏,令番邦敬畏。
李清照又寄语胡公:你肩负重任,路途艰辛,令人感泣。我虽是一个身居陋巷的寡妇,但写给您的诗,句句饱蘸血泪。夷虏从来不会改变虎狼之性,如果心存幻想,一味求和,定会愈加被他伤害。您这次出使,我觉得难以争取到重大的利益,只是乞望您能带回家乡新的消息。故国的宫殿应是破败萧索,祖宗坟墓前的石人石马想必早已掩没于荒草丛中。记得当年祖父和父亲名满齐鲁,纵谈文章学术之时,高朋满座,听众如云。而今他们的子孙竟飘零江南,沦落为流民。家国何在?愧对先人。写到这里,李清照如啼血的杜鹃,哀痛之极又不失壮烈情怀,“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皇帝和满朝文武永远地让李清照失望了。同样让她失望和痛苦的,还有上面提到那次婚姻。建炎三年(1129)八月赵明诚因病辞世,李清照往依其弟李迒。绍兴二年(1132),一个叫张汝舟的小官图谋李清照的文物古籍,趁李清照身患重病向她求婚,并以代为照顾姐姐的花言巧语,先骗得李迒同意。此时李清照卧床不起,心志脆弱,渴望生命得到爱护和拯救,呻吟未定之间,就被张汝舟强娶到家。
婚后张汝舟露出卑劣面目,对李清照肆意欺凌,日加殴击。宋代《刑统》规定,妻子诉讼离婚,即使理由充分赢了官司,也要判刑两年。李清照终究是李清照,她抱定宁可坐牢也绝不隐忍屈从的决心,但又聪明地不提家庭暴力这种清官难断的家务事,而是揭发张汝舟虚报参加科举次数骗得官职的欺君之罪,并作为离婚的理由。此案竟真的上达天听,由宋高宗御批,张汝舟被削官除名,发配柳州管制。李清照的绝地反击,对张汝舟是罪有应得,就她本人可算是检举有功,然而若想以功抵刑,还要有人出面转圜。当时右相秦桧大权在握,秦妻王氏是李清照亲舅舅的女儿。李清照鄙视这位惑主欺世、奸邪卖国的表妹夫,而去请托于赵明诚的远房亲戚、时任兵部侍郎的綦崇礼。尽管綦崇礼与李清照很少来往,但是素知她的文名和人品,遂全力相救。李清照终于在再婚百日、入狱九天后,得以重获自由。
綦崇礼官职低于秦桧,却是秦桧强劲的政敌。他帮助李清照的同时,正与力主抗金的朝臣们激烈反对秦桧“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卖国之策。这边李清照出狱写《投内翰綦公崇礼启》表示感谢,那边綦崇礼请求宋高宗亲笔写下罢免秦桧的旨意,据此起草诏书。两件事连在一起,给狼狈下台的秦桧以深刻的印象,他对李清照亲近綦崇礼、疏远自己衔恨在心。11年后的绍兴十三年(1143),李清照已是六旬老妇。这年端午节,有亲戚邀请她并与宫内一位女官联名,共同向皇帝皇后进献祝贺节日的诗歌帖子。此时秦桧早已东山再起,并且独占相位。其兄秦梓上月刚升任翰林学士,闻知此事大怒,极力阻止按惯例赏赐金帛,得逞后才悻悻罢手。现代有学者认为:秦梓之所以恼怒,是因为李清照不替他而替女官代笔。秦梓好歹是个学士,作首应景小诗似不成问题,再者多有愿为差遣的文吏,岂会屈尊纡贵求助于性格倔强、与秦桧夫妻情断义绝的李清照?秦梓和秦桧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他的作为无疑是对李清照甚至包括綦崇礼的泄愤与报复。
寡妇改嫁在宋代不算负面新闻,仅宰相的祖母、母亲、女儿改嫁事就可例举许多。但是侯门之儿媳、名宦之遗孀,改嫁后又诉讼离婚,事后亲笔写给救助人的感谢信极富文采,还泄露流布,却是亘古以来闻所未闻举世惊奇的大新闻。一时间非议蜂起,大有众口铄金之势。明清时,文人意在维护李清照礼教形象,罔顾历史,否认改嫁事实,徒劳又可笑。今天的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此事,乃是对李清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行事果断敢作敢当的胆识,感到由衷的敬佩。试想,自古以来,还有哪件以女子为原告的离婚案,能轰动一时又论说千载?穿越历史云烟,远远地看去,李清照即便是离婚,也那么地与众不同,整个事件就像一出矛盾冲突剧烈的戏剧,论感情的跌宕度、情节的故事性、人物的个性化,令人叹为观止,真是非李清照而不能为。
但在当时舆论是一边倒的,面对人们的讥笑,生活的困苦,命运的无常,李清照没有迷茫,没有消沉,她的意志更加坚强,她的心思更加坚定,那就是专心致志去实现丈夫赵明诚的宿愿,把他未完成的遗著《金石录》整理定稿,刊行天下。
李清照于金石学,与丈夫有同样的志趣与修养,即使经历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惨痛,两人也没有停止对夏商周至隋唐的铜器铭文、石刻文字的搜求考订,辨伪纠谬,著录题跋。青灯映白首,酷暑继苦寒,两年后,李清照终于完成了这部凝聚夫妇毕生心血,寄托她对丈夫无尽思念的传世著作。杀青之际,见手泽如新,想墓木已拱,往事历历在目,愁绪郁结心头,李清照情难自已,和泪命笔写下了千古美文《&金石录&后序》。文章以两人结婚以来34年间,金石文物、字画书籍的艰辛收藏与风流云散为线索,详细叙说了爱情的悲欢,生死的离合,世事的变幻,命运的得失,家国的兴衰。当时“文章落纸,人争传之”,今天展卷仍感其优美而又沉痛,读罢令人久久无言。《&金石录&后序》&放在唐宋八大家中也是顶尖的作品,是超越时代局限而价值永恒的作品。仅此一篇,李清照即可跻身古代一流散文家之列。
李清照流落江南,不知终于何时何处,但70多岁时还活着。中州盛日已成遥远尘梦,南来北雁应是旧日相识,孤身一人,惟剩记忆,时间对她就是一种煎熬。“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她晚年常借三杯两盏淡酒浇愁,更沉醉于一种棋子以良马命名,叫作“打马”的棋类游戏,卜居金华陈氏人家时,还整理修订了游戏规则,作《打马图经序》和《打马赋》。李清照并非仅为排遣寂寞,“说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其间寄托了她期盼宋朝兵将跃马挺枪、千里驰骋、驱逐胡虏、光复神州的强烈夙愿。在《打马赋》的结尾,李清照写道:“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她希望自己能像年轻的花木兰为国征战,但是垂垂老矣,空存千里之志,惟愿有生之年还能跟随朝廷渡过淮水,回到故园。&&&&&
然而即使他的同乡、晚辈辛弃疾,曾经“壮岁旌旗拥万夫”,“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最终也只能解甲归田,赋闲乡居,效易安体写写词。李清照身为一个女子自然无法献策朝堂、横戈马上,以自己的文治武功解救国家于倒悬,但是她的胆识志向胜过万千须眉,如一股凛然正气盘旋于天地人心之间。清代李汉章曾感慨赋诗:“南渡偷安王气孤,争先一局已全输。庙堂只有和戎策,惭愧深闺打马图。”每当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我们需要辛弃疾的飞虎军,也需要李清照的打马图。
在李清照生活的时代,女子无论作何题材的诗文,都被认为是不守妇道的逞才炫技。李清照晚年见一个10余岁的孙姓女孩聪颖可爱,欲传授其自己平生的学问,女孩谢绝,口出大言,说:“才藻非女子事也。”许多年后,这事竟被南宋大诗人陆游作为孙氏女的嘉言懿行写入其墓志铭。还有一个叫韩玉夫的女子曾自述“儿时易安居士教以学诗”。可以想见,即使有人愿从其学,李清照能教的恐怕也仅限于未婚女子。这不由让人感叹,李清照倘若是男子,她难道不会办一座书院,当一个好老师、好山长,难道她不会像欧阳修、苏轼一样,众多学生奔趋门下?尽管李清照的文学才能当时并不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接纳所赞赏,她却终身以此为荣,自豪地说“学诗漫有惊人句”。“惊人句”源自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由此可知李清照高远的文学追求,和对自己作品价值的充分自信。
人们常说“历史是公正的”,这往往出于美好的愿望,其实也不尽然。李清照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宋史·艺文志》著录《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六卷。可惜历经动乱灾难,以及封建专制社会于女性著作、非主流著作相对不甚重视等原因,李清照作品至明末清初已劫火残灰十不存一。试想,如果李清照的作品能大部分或者说更多地存留于世,那她该又是怎样的形象啊!&&&&&&&&&&&&&&&&&&&&&&&&&&诗词文赋中,李清照词的文学成就最高,尤以“婉约词宗”为后世尊崇。可是认真想来,似乎还没有哪一首词能比风格豪放的《乌江》诗更脍炙人口、妇孺传诵,就像《静夜思》或许不是李白最高水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却是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李清照的《乌江》不仅是她最为后人耳熟能详的作品,若论口碑也是宋诗至少是五言诗顶峰上的顶峰,好比唐诗中李白的《静夜思》和孟浩然的《春晓》。
李白和孟浩然的诗侧重于抒情,李清照的诗侧重于言志。细检古今图书,在五言的言志诗中,若论命题秉要执本,价值四海皆然,意义历久弥新,语言精粹洗练,实在是无出其右者。如果定要推举一诗与之合为双璧,我觉得能够相提并论的,唯有1929年著名诗人殷夫以五言绝句形式翻译的,匈牙利伟大诗人裴多菲于1847年创作的《格言》(中文题目亦称《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每当大变革的时代,人们的心底常常响起这深沉激越的声音,呼唤精卫填海,呼唤愚公移山,呼唤夸父逐日,呼唤女娲补天,呼唤民族的圣贤、国家的栋梁、人民的英雄。这不正体现了中华大地上世世代代一脉相传的人生观、价值观吗?
1999年,济南市建设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泉城广场。由我主持专家会议,评选出12位山东历史名人,为其在广场东侧的齐鲁文化长廊内雕塑立像。李清照作为女性和唐宋金元时期杰出人物的唯一代表,与大舜、管子、孔子、孙子、墨子、孟子、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戚继光、蒲松龄并肩而立。他们都是照耀千古的巨星,无法设想假如没有他们,中国的历史天空和精神世界会多么暗淡寂寥。李清照名列其间,不仅毫不逊色,反而以独有的女性色彩和特异的文学光芒,为齐鲁为中华增添了与众不同的温情和诗意。
唐天宝年间,杜甫来济南,与文坛前辈、大书法家李邕及当地名流,欢宴于大明湖畔历下亭,席上赋诗云:“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李清照堪称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济南第一名士,也堪称中国最伟大的女文学家和女金石学家,只不过她文学家的声誉太大,已足以名世,金石学的成就全归于丈夫赵明诚了。但是,如果仅仅以“词人”、“文学家”来称颂李清照,并不足以彰显她的伟大。她的历史形象是由她的作品和事迹,以及两者所包含所体现的思想、情操、品格、风范等构成的。她的作品或许难以超越,终究易于效仿,然而作为一个人,就她的一生而论,却令后来者感到风神绝代,才不世出,只能供永远地追慕怀想。这样的人,不正是应以“人杰”称之吗?
李清照从出生到结婚,一直随宦游的父亲李格非居住在郓州和汴京,婚后从夫先后住在汴京、青州、莱州、淄州,后终老江南。其父李格非崇宁初年罢官后返乡,安家于济南城西的柳絮泉上,李清照只是探亲时短暂居住过。然而明代以来,济南人都把李格非故居称作李清照故居,今人又在故居遗址修建了李清照纪念堂。李清照是李格非的女儿,更是济南的历史文化象征,是济南的精神源泉,是济南人永远的骄傲和楷模。
遗憾的是,不要说外地人,济南人也很难感受到李清照在济南的存在。李清照纪念馆位于门票价格并不便宜的趵突泉公园内,开放性的李清照主题纪念设施一片空白。没有纪念广场和纪念园,像法兰克福的歌德广场、华盛顿的罗斯福纪念园;也没有独立的城市雕塑,像伦敦国会大厦旁的丘吉尔雕像、圣彼得堡涅瓦河畔的彼得大帝雕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德里的西班牙广场,中间矗立的是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纪念碑及其石坐像,前面是他笔下的不朽人物堂吉诃德与桑丘的青铜雕像,因此广场也称塞万提斯广场。在这里,西班牙与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视同一体。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西班牙的历史丰碑,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人的典型,堂吉诃德的性格、理想则是西班牙民族灵魂的写照。李清照之于济南之于世界,难道不应该如同塞万提斯之于西班牙之于世界吗?
在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大明湖风景区,进入收费景区客流量最大的西南门,迎面竖立一座巨大的状如影壁的石碑,前后各镌刻一首毛泽东词。毛词虽好,可毕竟与大明湖与济南没有直接关系,为什么整个景区看不到李清照词呢?李清照的两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尽管没有确证,然而根据李清照生平,最有可能写的就是大明湖。在当时,湖边即有一座文人常常雅集的亭子叫溪亭。但愿有一天,李清照的诗词能见于大明湖上,见于济南更多的地方;在济南,能不经意间就感受到李清照的存在,她的身影,她的声音,她的才华,她的愁容与欢颜,她的沉思与激情,她的过去与未来。
1959年夏天,郭沫若来济南,为李清照纪念馆题诗:“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秋是著书。”这首诗写出了李清照的文学成就、历史地位,还写出了她由不平静不平安造就不平凡的一生的生命价值。经过漫长岁月的淘洗、沉淀、筛选,还有谁怀疑李清照已传诵千秋的诗词文赋,仍将千秋传诵呢?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全球化、大变革的今天,时代呼唤英雄,民族期盼英雄,更有历史在静静地等待新的真正的英雄走近走进。谁能回应李清照穿越千年的呐喊,勇敢地站到万众归心的位置,担负起旋转乾坤的使命,追求和成就“人杰”的一代功业与百世英名。谁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