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有珊杨珊老公是谁谁的后代

精忠爱国篇
在君主政体条件下的封建社会里,忠君和爱国往往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无数的黄氏先贤,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辅佐朝廷政府,扶助君王国主,为国家的统一发展和强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如夏末的黄尹,是一位治国能臣,辅佐商汤灭了夏桀,建立殷商王朝,然后连任商汤、外丙、中壬、大甲四朝宰相,对商朝初期王位的确立、司法的制定、政策的实施,作出了突出贡献。商朝末年的武成王黄飞虎等一批黄家将,为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首起义旗,讨伐荒淫元度的暴君纣王,辅佐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成为周王朝的一代开国元勋;然后和姜太公帮助武王实行分封制和建立宗法制度两项重大改革措施,使经济得到大发展,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战国时期的黄歇更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朝廷重臣和国际要人。楚怀王爱慕其外交才华,派他出使秦国。当时秦昭王正派大将白起联合韩魏共同伐楚,情况危急,黄歇得知消息后即开展了卓越的外交活动,向秦王陈说利弊,促使昭王下令白起退兵,并派使者至楚立约结盟,从而使楚国避免了一场战祸。后黄歇陪楚太子为质在秦国数年,楚顷王病危,太子仍不得归,黄歇又施展外交手段和致用计谋,使太子安全脱险回国。黄歇当了宰相以后,力图革新,楚国国力复强,灭了鲁国。秦统一六国后,黄景修宰相致力于发展生产,医治战争创伤,使经过长期混乱的社会呈现欣欣向荣的亲象。黄灞则辅佐刘邦消灭暴秦,建立了汉朝,成为汉之开国大元帅。其妹黄贵姑,子黄广统帅三军抵抗北番,为保卫边疆,巩固汉室立下了赫赫战功。以后,东汉的黄琬;唐代的黄峭山;宋时的黄龟年、黄中、黄公度;明朝的黄得功、黄道周等朝廷重臣和大将,精忠报国,抗敌御侮,为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孝道遗风篇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维持国家昌盛的精神支柱。古人云:“百行之首,以孝为先”。大圣人孔子日:“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矣!"把孝道当着为人处事的准则。而有四千余年文化历史的黄姓,则是公认的中国传统孝道的典范之一。&&&
东汉黄香自幼就能孝敬父母,九岁时,慈母去世,他伤心欲绝,以至身心憔悴。其后,他对父亲更极尽孝心,夏日则扇枕、驱蚊,严寒则以身温衾,好让父亲人眠。他孝敬父母的事迹名闻遐迩。当时江夏太守刘护,对黄香大加称赞,并召他为门下弟子,勉励黄香发奋读书,为父母争光。终于官拜左丞、尚书令等显赫职位,使家门荣耀。时人誉为‘‘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在《二十四孝》中“黄香扇枕”列为一孝。《三字经》中云:‘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黄姓的“孝”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黄香之子黄琼,首定“孝悌”为黄氏家教,在多种黄氏家训、族谱中都突出“孝”的地位,将“孝”作为家训、族规的重要内容,陡伟黄氏有《族训》云:&“父母恩同天地,是报不尽的”。孝贵在及时,贵在真心,即父母在世时竭力孝敬奉养。粤西《武缘黄氏族谱》在“家训”中云:“孝为百行之源,父母生儿,养育教诲,竭尽精力,人子能报万一,若能以同气以慰其心,则孝即在是矣。”一九八九年湖南新修的《渠阳黄氏世谱》中,也都分别将“孝父母"和“敦孝友"列为黄氏各条家训之首,日:“为人子者,当内尽其心,外竭其力,供养适宜,温饱安乐,事事顺意,方足以报恩于万一。"潮州黄氏谱更明确指出:“孝悌是黄姓的优良传统。"&&
至唐代,黄氏孝子众多,见于《新唐书·孝友列传》所载就有资阳人黄升,贵溪人黄舟,邵武人黄桓,泉州人黄嘉献等人,特别是安徽歙县泽渡黄氏的始祖黄芮,割股作羹为继母治病的事迹被上报朝廷,唐皇于贞元九年(公元七九三年)对黄芮家族旌表门问列入国史。
宋代黄庭坚,史称为天性笃孝,母病逾年,他坚持昼夜探亲。虽官至太史,仍坚持每日亲手为患病的母亲洗涤便溺器物,从未间断。母亲仙世,他结庐墓下,为母亲守孝。后人尊他为传统孝道的代表,亦名列《二十四孝》之一。历史上的黄姓所以忠孝辈出,仍因黄氏宗族非常重视对族人的孝道教育和培养,把孝当作黄姓的传家之宝,代代相承。
“孝"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其丰富的内容。中湘黄氏谱《家训》中说:“第一层次的孝就是以自己的能力奉养父母,而孝的升华就是要立身行道,为父母争光。”慈溪黄震在《束发讲义》中说:“始于事亲就是孝"。而推之为百行,是孝也者,具体源于造化流行之粹,其用达于天下国家之仁,本来一贯,皆此物也。可见孝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悌"就是友爱同辈,爱护卑辈和弱小,对人重团结友爱,不但团结本族,而且友爱他姓,和睦邻里,不仇眼逞凶。“孝悌无双”是黄姓“江夏流芳"的核心,是具体的优良传统。当代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把“孝悌”当作重要内容来推崇。愿吾宗族以前人孝悌为楷模使吾族优良传统“孝悌”更加发扬光大。&&&
儒学立身篇
儒,在春秋时期指熟悉诗书礼乐,在礼仪、教育等方面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一类人,后泛指读书人。黄氏所强调的立身,就是要求自己的子女及后代,通过读书,达到:人世、人仕,建功立业的目的。一贯十分注意发展教育,注重子女读书。史书表明,黄氏名贤,大多都是通过儒学立身的。
如江夏黄始祖东汉的黄香虽然命中多舛,但他从小发奋读书,夜以继日,勤学苦练,终于博通经典,穷精道术,文章极好,誉满京师,被称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他从儒学开始,进入仕途,官至宰相,政绩显著,文章名闻于世,成为一代名儒。其子黄琼,曾孙黄琬,出身于书香门第,致仕于儒学之途,也都成为当朝的宰相。
科举制度确立之后,黄氏更重视文化教育,儒学立身。如唐朝的翰林院大学士黄侃裳,尚书郎黄禹锡,侍讲学士黄震湘等都是进士出身。到了宋代,读书之风日盛,宋朝奉大夫、新昌人黄仁静(公元一一一九——一二。五年)生六子二女。六子均是进士,官居显职。二女婿均为尚书。,诸暨的黄汝极,所生八子均有功名,而且五个是进士。长子、三子、四子三兄弟同榜高中南宋绍兴甲戌(公元一一五四年)科进士。江西分宁的黄元吉共有十三个孙子,就有十人中进士。他的三儿子黄仲雅生有五个儿子,五兄弟参加京考,全部高中进士。在中华大地上创下了“五子五进士"的奇迹。江西丰城的黄均是北宋初上柱国将军、大中大夫,他的九个儿子中,竟有三个高中状元,九个儿子都当了尚书,一个女婿也是尚书,故有“九子十尚书"之美称。
丰城的黄得礼,北宋元祜三年(公元一。八八年)中状元。他的六个儿子全是读书人仕。其长子黄彦辅高中状元,四子彦平榜眼,五子彦正探花,兄弟三人同科夺得状元、榜眼、探花三顶贵冠,实是亘古未有。宋徽宗赵估曾亲自接见黄彦辅、彦平、彦正三个同胞兄弟,并御赐诗一首:&&&
黄河曾见几番清,未见人间有此荣。
千里朱幡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
魁星昨夜朝金阙,皂盖今朝拥玉京
胜似状元并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
黄氏注重科举,状元层出不穷,历朝先后出了黄崇嘏,黄仁颖,黄公度、黄尝、黄定、黄由、黄朴、黄观、黄士俊、黄轩、黄思永、黄培松等十八位状元。
黄氏的儒学家风,培养出了许多进士、状元,也熏陶出许许多多的大儒,著名的有黄庭坚,黄遵宪,画家黄筌、黄公望,小说家黄小配,学者黄公绍、黄道周、黄侃,科学家黄极清、黄昆、教育家黄炎培,思想家黄震,黄千,黄宗羲等。
开拓进取篇
人类历史,就是谋生存,求发展的历史。人类要在生存中求发展,就必须有开拓进取之精神。纵观黄姓发展的历史,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开拓进取精神,就是一部开拓进取的历史。
当初,黄氏祖先黄人,由华北燕山地区一个崇拜黄鹂鸟的狩猎小民族,向东南迁徙,进人山东半岛,跻身于东夷之间。后来异军突起,成为势力,地位仅次于凤鸟氏族,把氏族图腾由鹂鸟改为金凤凰,靠的就是一种在艰苦环境中不断适应,不断奋起,不断改变现状的开拓精神而求得发展。后来,黄氏又随东夷集团的主支进人中原地区,开始以农耕为主的新生活,并建立一个以治理汾水闻名的“西黄”和一个善于玉器制作著称的中原黄姓——潢川黄国。在这段社会大变迁中,许多群体都被淘汰了,唯有黄氏民族坚持不断适应,不断发展的开拓进取精神,得以生存和发展起来。
当黄国被灭亡后,黄国遗民又是靠着他们的开拓精神,一部分在征服南蛮百越的过程中,发展为著名的黄洞蛮。另一部分则留在黄国故地,在新的环境中作为普通族姓,顽强地生存下来,并演变发展成为秦汉时期著名的“江夏黄氏"。
在中华民族开拓东南的浪潮中,黄姓不断向外拓展,一批又一批的中原黄姓成员(南蛮)率先向东南未开发的江南海滨地区移民,对我国闽、粤沿海地区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黄姓在开发闽、粤、赣的过程中,自身又不断壮大,成为今日黄姓最集中的地区。黄姓和其他氏族兄弟一起,共同开创了中华客家文化。
然而,他们并不满足现状,贪图享乐,而是继续居安思危,放眼世界,积极向外拓展,开辟新的天地。公元九五一年正月初二日,福建邵武大始祖黄峭山公,在丁财两旺、富贵荣华的条件下,高瞻远瞩,以他惊人的胆识和伟大的气魄,主动组织“十八子闯江南",这一分家送子出征,是前元古人的壮举,更是黄姓传统开拓精神最典型、最完整的体现。黄峭山公对子孙的教诲:“池内之鱼,远逊云间之鹤。好男儿不必恋此一方故土,而应志在四方,放眼天下。"这与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思想相比,何其高超。再看送子出征的“上马诗”&(也有说“别子诗")更是千古绝唱:&“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诗的字里行间充满着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精神,多么的慷慨激昂,多么的雄伟豪壮。字字句句激励儿孙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辟新的天地,勇夺新的胜利。从邵武出发,徙居大江南北,奔向海角边疆,定居港、澳、台,遍布中华大地;跨越境外他乡,开发大南洋,旅居欧美,遍布全球,
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黄氏先贤的这种精忠爱国、孝道传家,儒学立身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范,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它必将被黄氏后人不断发扬光大,对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部分显祖俊杰
南陆公——黄氏受姓始祖
南陆公,陆终次子,即惠连,又名参胡,讳定。惠连公的大哥樊人跟随大禹治水有功按照当时公、侯、伯、子、男五等分封,樊人被封为昆吾(即今河南省滑县),属二等侯国。惠连公作为樊人的胞弟,积极支持协助樊人大哥治水,精心辅佐大禹治水也有汗马功劳,因而也得到一份奖励,被封为黄国(即今河南省潢川县),属四等子爵国。惠连公就是黄国地方的子爵国王,在黄国地方居住的人都以国名“黄”为姓。所以惠连公为黄氏得姓始祖。妣李氏生三子:嘉、台、袁。
黄君孟——古黄国君王
黄君孟,春秋早期古黄国灭亡前某一任君主。公元一九八三年四月在河南潢川之南的光山县城傍宝相寺,发掘了古黄国国君黄君孟夫妇的合葬墓。出土物除青铜器、紫色绣娟和“绢纺"残片外,最大量的是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玉器,其夫妇随葬物中分别占百分之七十七点一和百分七十七点五,还有十多种彩色艳丽的玛瑙串饰。古人代表玉佩的图形来表示自己的族神——“黄"。
黄尹——商朝宰相
黄尹又名伊尹(《见金文丛考·释黄》),商人称之为阿衡或阿黄,先秦经典中备受称赞之传奇英雄。甲骨文卜辞中有“出于黄尹"、‘告于黄尹”的记载,他们认为,黄尹的在天之灵既可保佑世人,赐福给商王,又可给商人和商王除掉灾祸。
据《史记殷本记》载,黄尹是夏、商鼎革之际人,富文韬武略,治国良才D夏朝末年,桀王无道,政治腐败,黄尹隐居山林,年逾古稀仍不出仕。后来,商族势力崛起,商汤闻黄尹有贤才,派人迎聘,屡拒不出,直至五请才肯出山佐商汤,与商汤谈论治国平天下之大道,汤王极为折服,任为宰相。他对政治、军事元一不精,终于辅佐汤王灭夏桀建立商朝。商初,凡王位的确立,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均出自黄尹之手。历任商汤、外丙、中壬、大甲等四朝宰相,在商人心目中地位崇高。帝大甲即位暴虐不仁,黄尹为国家计将之流放桐官思过,代行摄政三年。后大甲悔过自责复归仁义后,黄尹又亲迎大甲回宫,归还政权,直到帝沃丁(第五任商王),时历三十余年,功勋巨大,高寿百余岁,卒葬于楚丘县,营建庐墓,备受商人怀念崇拜,似先王一样奉祀。
黄尹佐商功绩,亦为先秦百家经典赞誉,有《伊训》、《肆命》、《大甲训》、《俎后》、《咸有一德》、&《女鸠女房》等论道德文章传世。&&&
黄飞虎——周开国武成王·&&&
商朝传到公元前一二00年武乙执政时开始衰落,帝辛(纣)继王位后,不务朝政,政治腐败,终日沉于酒色,荒淫无度,‘人民稍有不满,就进行残酷镇压,用“炮烙之刑"把人活活烧死。他的叔叔比干,为人正直,经常向他进谏,竞被残暴挖心处死。
黄飞虎,又名丙宣,生于商代,父子曾是商朝大臣。由于纣王是和夏桀一样的暴君,为了拯救国家,拯救黎民,黄飞虎首举义旗讨伐纣王。他亲率一千家将,偕同二弟、三子、四友联合姜尚(商朝的属国周文王的军师)共同伐纣。一时四方呐唤,八方响应,声威大振,战斗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黄飞虎率军攻人商朝国都朝歌(今河南商丘),纣王自杀,商朝灭亡。周武王为嘉奖推翻纣王建立了不朽功勋的黄家将,授黄飞虎周国武成王。
在黄飞虎举兵伐纣战争中,黄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战功赫赫的大将,有黄飞虎、黄明、黄天祥、黄元济、黄仓、黄直、黄景元、黄丙庆、黄鸟、黄承乙等。
黄歇——楚相春申君
黄歇(公元前三一四至公元前二H)L年),字光明,号肃夫,是古黄国的后代。邓明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说:&“楚灭黄,其族仕楚,春申君黄歇即其后”。
黄歇是光州故黄国人,史称黄歇徙封江东,而故宅在黄、黄歇宅即光州治。黄歇生性豪犷多智,年轻时曾游学新罗(朝鲜),后返回楚国,仍居江夏。他最初在晋国做官,常游说诸侯各国,但仕途发展,不合意愿,因转而仕楚。在这里他那惊人的才智得到发挥,功绩卓著,主要如下:一是为楚说服秦昭王不再联合韩、魏攻打楚国;二是出使秦国设谋劝太子完易(在秦当人质)服归楚;三是率兵攻秦救赵;四是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最后挂印封侯,称雄诸侯,成为战国四君子(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之一,官至楚国宰相,封地于吴。后来,黄歇不听朱英的忠谏,遭李园谋杀,几被灭族。详见《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
春申君黄歇原封地在黄国故地淮北十二县,后来改封于吴国故圩(今常州、苏州至上海一带),其家族亦自河南潢川迁至东吴。今江苏省江阴县的君山(也称黄山),上海市的春申江(黄浦江),以及申浦、黄旺、申港、《申报》(旧上海首家大报),皆为后人纪念春申君而命名。并有赞春申君遗诗一首日:“黄山黄水志春申,山水千年属楚臣,只问诸君谁为脱,故应消得此名称"。其墓地,一说在江阴县北门外,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说在湖北江夏县黄鹤乡仁义村乾山巽向兼亥巳,墓前有石人、石马、石狮、石象等(据公元一九九二年考古发掘),又据《百家姓寻根探秘·黄》第八十一页载:安徽淮南市赖山集,距寿县城十二公里半,墓为一大土堆,封土高十一米,东西长约九十米,南北宽约八十米,占地面积约六千平方米。
歇公墓实际葬在苏州郊区。黄歇娶妻李氏(附葬公墓右边,戌山辰向)、姬氏,~m_-k,-.子:尚、高、辉、程、疆、韶、虎、常、瑚、宗、荣(有载莹)、珊、灞,一女:贵姑。黄歇被刺后,其子孙一部份被株连杀害,另一部份散居各处另创基业。
黄景修——秦国宰相
黄景修,字东日,公元前二三。年出任秦国宰相。黄景修次子黄开为中书舍人,长子黄式、三子黄喜、四子黄胜均是当朝文臣武将,为秦朝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黄景修宰相的辅佐下,秦始皇从公元前二三0年至公元前二二一年的十年时间,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长期混乱的局面。
其后,黄景修宰相又致力于发展生产,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家元气,使经过长期动乱的社会,呈现欣欣向荣景象。秦国虽然只有几十年历史,但其政治、经济、文化对以后的两千余年有着深刻的影响。秦朝建立的帝制以及它辽阔的版图一直延续了两千余年,这与黄景修宰相辉煌的政绩是分不开的。
后来,黄景修见秦始皇失道,施行暴政,人心产级叛,屡谏不从,遂对秦始皇失去信心,他洞悉秦始皇定“始皇”用意,企图长生不老。便许称东海蓬莱山有千年不朽之果,服这能青春长在。请求前往采摘,以供天子受用。秦王准其所奏,黄景修领命辞朝,带领数百名部将及家属和徐相国,名为采药,实则隐居新罗国(今之朝鲜)一去未回。
黄石——隐士
黄石,又称圯上吉人,战国时隐士。在帮皇朝高压政策下,人心动荡,思变谋反。时有黄石(曷公族属),江夏人,为《易经》创始人之一,首著风水地理书,称风水地理之宗。同时秦始皇失败之后,逃亡到下邳(今江苏睢宁北)圯桥上时与黄石相遇。黄石热情自称十三年“济北谷城下黄石即我矣”,赞助张良。并授以《大公兵法》,则时张良潜心研究兵书,辅助刘邦打下汉室江山。张良死后与黄石并葬。
在黄石的影响下,黄氏子弟纷纷起来参加反秦斗争,他们的革命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永远闪烁着光辉。
黄灞——汉朝开国大元帅
公元前二0九年,原楚国贵族项梁、项羽叔倒起事于会稽(今江苏吴县)占据江东,进兵北上,拥戴原楚怀孙心为楚王。当时项羽掌握了一定的兵权,野心勃勃,准备夺取皇位。而沛县出身小有资产家庭为刘邦,与该县小吏萧何里应外合,杀掉沛县令,自称为沛公。刘邦明里侍奉楚王为宗主,与项羽结拜兄弟;暗中利用农军为自己打江山,与项羽争天下。
为避秦兵,早期迁湖北鄂州居住的黄歇宰相之十三子黄灞,此时任玉州元师,当楚怀王被拥立为楚王时,黄灞受封左仆射。目睹秦皇腐败,决心筹谋讨伐。秦王崩于沙丘之后,刘邦与项羽正在争压咸阳时,黄灞与胞妹贵姑见此,全与刘邦、项羽商定共同攻打咸阳,并订立“先到为君,后到为臣”的合约。结果是刘邦、黄灞两部先后相继攻入咸阳,而项羽后至。
项羽自恃有拔山之力,不肯称臣。由于项羽食言,战事又起,一直打了四年时间,使无数生灵涂炭,楚汉战争始于公元前二0六年。项羽进军关中,驻扎鸿门,拥兵四十万。他设鸿门宴款待刘邦。“项羽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当时只有十万人马,但由于得到黄灞鼎力协助,军威大振,深得民众拥护。加上刘邦善于用人,得到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畏佐,这就奠定了刘邦胜利的基础。
项羽骄傲自大,纵兵抢杀,失信于民。公元前二0二年,刘邦在黄灞元帅的畏佐下,把项羽包围在垓下。项羽在晚间听到“四面楚歌”,自知大势已去,感慨万千,受妃虞姬自刎,项羽突围至乌江亦自刎身亡。
公元前二0六年,刘邦、黄灞部队逼近汉阳时,秦王子婴,投降刘、黄,秦朝灭亡,黄灞畏佐刘邦打天下,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相传现今西安的灞河、灞桥,就是以黄灞命名的。汉高祖封黄灞为开国大元帅,封黄灞夫人“烈女夫人”。
黄贵姑——汉司马烈女
黄贵姑,春申君之女,眉如青柳,面似红丝。志学九经为业,日调虞兵,夜习兵书,暮观星斗,手持硬弓,统带三军,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女将。当西北作乱时,贵姑与史黄灞奉命领兵攻破北蕃,立下大功,汉高宜刘邦赐金三百余斤,封为司马烈女,并御赞贵姑:“才包万全武艺,烈超千古群英,助朝莫大功绩,立世不配凡人。”因身价高不愿与凡人成婚,一生守闺未嫁。后与史黄究及倒黄广,同住延平府南平县西芹乡长沙和平里黄墩坊。
黄广——汉朝大元帅
黄广,黄灞之子,字相明,汉初元帅,曾长期跟随刘邦南征北战,战功显赫,为建立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是汉朝开国元勋之一。刘邦建政之初,北蕃南扰,威胁汉朝的存亡,在关键时刻,黄广随父亲一道,为平定北蕃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西北战事结束后,黄广被晋升为大元帅,统帅三军,主管全国军事。他治军严明,将士骁勇善战,大振“大汉声威”。黄广一身正气,扶正抑邪,安定社会,讨平外犯。为汉朝的巩固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汉帝嘉其功,循赞曰“功高天下,威震华夏,奸雄丧胆,残寇潜移,职居元帅,总摄军旅,四方作颂,万国咸宜。”座后敕葬延平府南平县黄沙里黄墩坊。生二子,长子被汉帝封为光禄寺卿,次子封西汉光禄大夫。
黄霞——醒烃丞相
黄霞,系春申君黄歇第七代孙,字次公,又字强明,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自幼习文法,有大志,能循众,曾役使乡人到支陵(今陕西淳化县)做事,家亦由淮阳迁云陵县。汉武帝时以钱买小宦,因为官廉正,精明能干,升河南太守丞,时俗吏皆尚严酷以为能,而公为政以公平正直闻名。后因复侯胜批评皇帝诏书,犯不敬罪,霞因同情夏侯胜,也被捕入狱。出狱后,宣帝又任霞为扬州刺史,旋升颖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在颖八年,力劝农桑。重视教化,政绩斐然,史称“霞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嘉禾生,凤凰集,治为天下第一”。《史记》载:宣帝下旨早:“颖川太守霞,以宣布诏令治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狱中无重办”。帝赐黄金百斤。爵关内侯。征为京兆尹,柏为太子太傅,迁循史大夫。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五一年)霞公座于丞相任内。
史载:“汉兴:言治吏民,以霞为首”。后世都赞扬黄霞,是个善长治民的官吏,霞座后,柬葬大陵山,循制碑赞词刻于墓,后裔旺盛,支分众多。妣纪氏、刘氏、陈氏,又说巫氏,共生子;宗(赏)、容、宏、叔、季、刘、钊、剑、仲达等九子。长子黄宗又名赏,袭建成侯,历五代孙黄忠,均袭建成侯,直至东汉光武帝时废除。三子黄宏一支,历六代而生黄宪,成为汝南慎阳黄氏。九子仲达历七代而生黄香,成为江厦黄祖宗。
黄香——东汉尚书令
“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后世黄姓都尊香公为江夏大始祖,而几乎所有族谱,均认为黄香是西汉丞相黄霞公后裔之分支。据江西金溪《双井黄氏族谱》载:香公之父为黄况,以孝廉起家,官至叶县令(今湖南叶县),为官清廉,家贫无奴仆,况公为霞公七代孙。霞公有一子名仲达官循史大夫,生子黄仍。仍公仁汉成帝,为京兆尹,生子一黄嘉。嘉亦在成帝时任显职大司空,生子二:长元相,东汉初官谏议大夫。生二子,长伯良,汉明帝时,官至司秆,娶夫人燕氏,生子况,官叶县令。况娶夫人何氏,生一子香。
共各。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今湖北省安陆县东北)。据香上疏言:”臣江淮孤贱愚蒙小生,经学能行,无可算录,适值太平,先人遗福,得以弱冠,特蒙征用……“。可知香公先代已居江夏,系东大臣。据史载:香公幼遭苦难,冬至寒冷,痛失慈母,误用思过度,日渐憔翠,事父尽孝,躬执勤苦,夏天暑热,以扇凉其床榻,冬至寒冷,以身温其被褥,乡人称为至教,他的孝道闻名遐迩。年十二,名闻远近江夏太守刘护,召见题字“门下孝子”赠之,甚见敬爱。名列二十四教之一。虽家苦尤苦学,博通经典,精研道术,以文章名闻京师,时人称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香公以儒学人仁,初为郎中,元和元年(公元八四年)章帝召入东观(国家图书馆),尽读皇家藏书,后官拜尚书郎,数陈得失,常贲频加,独突台上,昼夜不离省阁,帝闻喜之,永元四年(公元九二年),升为左丞相,又二年升为尚书令,备受荣宠,掌管国家机枢,每多奖赏,增秩二千石,赐钱三十万。十二年东平清河妖言所连累者千人,公科别据奏,全活甚众。每郡国疑罪,囤求轻科,受异人命,每存忧济。又晓习连事,均量军政,皆得事宜。帝知其精勤,数加恩赏,疾病问询,宠遇其盛。早在元和元年,千乘王刘伉加冠,章帝特召香公参与,顾谓诸王日:&“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也’’,左右莫不刮目相看,肃然起敬。章帝并曾以“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御书赏赐黄氏家族。章帝、和帝时,香公一直受皇家亲重。
安帝延光元年(公元一二二年),香公出任魏郡太守,郡内有内外田园,常与人分争,收谷岁千数斛,公日:《田令》商者不农”,《王制》:“仕者不耕,伐水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时被水年饥,乃分俸乃所得赏赐,班瞻贫者。于是丰富之爱,各出义谷助言廪贷,荒民获全。不数年,因郡内水灾免职,数月卒于家,享年八十九岁,葬于家乡之江夏安陆源口,墓在今湖北省云梦县北郊十五里。公以文章闻名,所著有:《赋》、《令》、《书》、《奏》、《笺》五篇,惜现存者仅有《九宫赋》、《天子冠颂》、《责髯奴辞》三篇,存于《古文苑》中。香公夫人见于族谱的有郑、陆、李、胡四位,理。其中幼子黄理居江夏,三子黄琏官至侍御史,六子黄珂官冀州刺史,长子黄琼另传叙述。共生八子:琼、瑰、琏、琛、瓒、珂、佩、四子黄琛官司农,五子黄瓒官至河东太守,
黄宪——汝南慎阳黄氏始祖
黄宪,字叔度,号征君,家贫,性重厚,量宽宏。父深于牛医,虽出身贫贱,但才气非凡&(在正史上是只见其神,不见其形之非常人物),名闻天下,人争慕之,年十四,颖川荀淑遇&之于逆旅,竦然敬之,移日不能去,谓之日:&“子吾之师表也”,时有颜子之称,大尉陈蕃,谏议大夫周举与公为忘年交尝谓之日:&“时日不见黄生,则鄙吝之心复萌",郭林宗云:“叔&度为人若汪洋千顷波,澄之益清,挠之不浊,不可量也’’。屡举孝廉不就,天下称为“征君“。咸劝之仕,宪到京师即还。年四十八卒,时孝安延光元年I~I#J(公元一二二年)。范晔&日:宪,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扉不服深远,去批吝,将以道周性全,元德而称呼。朱子喜日:“乎,使圣人作成之,当居颜氏之科矣,其后裔形成慎阳黄氏也。”
黄琼——汉尚书令
黄琼(公元八六至一六四年),字世英,东汉安陆人,黄香公长子。公初以父任为太子舍人,辞病不就,遭父忧,服阕,五府俱辟,连年不任。永建中公卿多荐琼到朝廷任职,屡托辞不就,后被弹劾为“不敬”。忠贞言正大臣李固以书劝琼日: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常闻语日:“蛲蛲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于是出,初任议郎,历任尚书仆射,尚书令、太常、太仆、太尉等职。
当其时,宦官、外戚擅权专政,相互倾轧,大将军梁冀以其妹为顺帝、桓帝皇后,垄断朝政近二十年,骄奢横暴,不可一世。琼公与李固同为耿直忠正大臣,不计个人得失,只以社稷安危为重,屡上忠言谏君,不怕权贵,争议朝堂,大义凛然,莫敢抗夺。
琼公屡向皇帝进言,遇灾异上疏劝顺帝:“……若改弊从善,择用嘉谋,则灾消福至"。见帝不行籍田之礼,则上方:“籍田之勤”以先群萌,“率劝农工"。桓帝拟褒崇大将军梁冀,使中朝二千石以议其礼,趋炎附势之朝官以冀公比周公(周公系西武王之弟,辅佐武王伐纣,武王以周王有勋劳于天下,封周公于曲阜,地七百里,车千乘,世世以天子礼祭),因欲赐梁冀山川、土田、附庸。琼公独排众议,举汉初萧何,霍光等有功之臣褒奖为例,认为“赏必当功,爵不越德"。朝廷从之,梁冀以为恨。
桓帝永兴元年(公元一五三年),复由太仆迁司徒,转太尉,后以日食免,延喜二年(公元一五九年)梁冀被谋,复由太司农拜太尉,以师傅之恩,而不阿梁氏,封为亢乡侯,邑千户,辞疾让封六七上,言旨恳侧,上乃许之。公居位期间,对梁冀所用亲信,一无所用,举奏州郡素行贪污至死徙者十余人,海内由是翕然望之,寻而五侯擅权,倾动内外,自度力不能匡,乃称疾不起,七年(一六四年)疾笃,犹上书劝谏桓帝,疏日:“即位以来,未有胜政,诸梁秉权,竖宦充朝,若辈穷奢极欲,专横残暴,言之者必族,附之者必荣。致使忠臣俱死而杜口,万夫怖祸而舌,塞陛下耳目之明,更为聋瞽之主’’。建议皇帝宜明察,最后表示其对社稷安危兴衰之忠诚日:“敢以垂绝之日,陈不讳之言’’。是年七十九岁,因病辞世。追赠车骑将军,谥日忠侯,葬江夏陆源。四方名士送葬者七千余人(见后汉书及通鉴)。夫人陈氏、李氏等生十四子、守亮、阁、储、贲等。孙黄琬等。
毛泽东主席多次阅读《后汉书》中黄琼、李固两人传记,并亲笔将之两篇传记批示送刘、周、邓、彭一阅。又于一九四七年评李固、黄琼书说,就思想文章而论,都是一篇好文章,盖黄琼、李固都是封建社会里正直的士大夫,他们为民族国家的太平兴盛,不惜身家性命,积极向皇帝提出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建议和批评犯龙颜,反权贵,至死而不悔,是硬骨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长河中的砥柱,锻铸着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我们民族经久不衰、世代相传的凝集力。
黄琬——汉忠烈名臣
黄琬,字子炎,少年丧父,由祖父琼公抚养长大,自幼聪明过人,东汉建和元年(公元一四七年)正月朔日食,京师不见,他的祖父带他上京奏闻日食状况,太后问所食多少?琼不能对。琬时年方七岁,在旁日:&“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公大惊,即以其言应诏。琬才思敏捷,京师闻名,初任五官中郎将,后因党争被免职,废弃近二十年,至汉灵帝光和末年(公元一八三年),始复出,拜议郎,升青州刺史,侍中旋拜为将作大匠,少府、太仆、豫州牧等职。汉献帝时官为司隶校尉,大学士,加封镇国大将军,关内侯,董卓人洛阳后,征为司徒,随升太尉,改封阳泉侯(今安徽霍丘县)。&&&
后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琬公反对董卓专权,于初平三年(公元一九二年)与司徒王允合谋诛董卓,董卓部将李催等人攻陷长安,琬下狱,后被杀,时年五十二岁,葬于江夏县孝行里祖墓侧。公妣有赵氏、袁氏、吴氏、刘氏、李氏等五位夫人,传说共生十二子,即松寿、椿寿、龟寿、山寿、江寿、侃、伸、冠、带、权、保等。琬公遇害后,散向四方。
黄侃——江夏迁光州固始北派始祖&&&
黄侃,字荆茂,是香公第四代孙,汉阳泉侯黄琬之第六子。据《保安平山黄氏族谱》、《潮州黄氏族谱》、&《鹳薮黄氏族谱》等众多家乘记载:黄侃是江夏迁光州固始北派之始祖,也是光州固始重要一派之始祖。侃公年少好勇,喜读《孙子》、&《吴子》等兵书。东汉末年,因司徒王允推荐补为宿卫。当时关东多乱,被朝廷官授骑都尉。后来便从江夏迁于光州固始。娶妻郑氏,生子二:珀、培。黄珀娶文氏、生一子绾,字仰通,仕官任大司徒。绾娶郑氏,生子二:瑗、圭。瑗官兖州刺史,生一子黄恭。恭生二子:必福、必祥。必福生时有异兆,父喜日:“福吾家者必此子也。"晋室东渡,,必福进京献恢复社稷之计,得晋元帝赏识,被任为江州刺史,后屡建军功,死后追封平远侯。必福娶妻朱氏、宋氏,共生三子:裳、张、聪。按《客家姓氏渊源·黄氏》载:“九十八世黄裳,字以绣。号锦传,两晋之际,自河南光州固始首迁福建邵武和平鹳薮村,生子三:杲、敬、敏。
黄权——车骑将军&&&
黄权,字公衡,自父琬被害后,与黄侃兄弟避人巴西,落籍阆中,初仕刘璋为主簿,一心事主,曾极力反对迎刘备人蜀,说是引狼人室,自遗后患。后刘备袭西川诸郡,璋部皆望风投附,独公坚守郡城,直到刘璋降备,公始降。刘备甚重黄权之忠贞,封为偏将军,又命为治中从事。蜀汉章武元年(公元二二一年),刘备率大军东征孙权,权公极力谏止,刘备决意征吴,任权公为将军,出守江北以防曹操。后备在彝陵遭吴陆逊火攻,大败,退留白帝城。权公后芜退路,降吴不可,被迫投曹。当时蜀汉官员建议依法逮捕权公妻儿家属治罪,刘备早:“孤负衡,非衡负孤也,待其家人如初。权公降魏时对曹操日:“吾受刘备厚遇,今返蜀季路,但决不降吴,是以归命耳。且败兵之将,免死为幸"!曹操敬佩公之忠义,封为镇南将军:旋封育阳侯,又加侍中。魏景初三年(公元二三九年),又升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次年去世,谥为景侯。
黄忠——蜀汉五虎将之一&&&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黄香第九代孙。蜀国名将,有:“老黄忠出马,一个顶十个"的美称。黄忠屡建战功,深为后人敬仰。荆中刘表以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刘磐共守长沙、攸苎?。及曹操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自葭萌受仕,还攻刘璋,每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被封为“讨虏将军”。建安兰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兵多且精锐,忠逆锋勇进,金鼓震天,一战斩渊,渊军大败。是岁,先主刘备为汉中王,欲封黄忠为侯将军,诸葛亮对先圭说:“忠之名望,尚非关、马之伦,今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旨;关遥闻乏,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日“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翌年卒,追谥刚侯。葬湖南益阳县毛立坪桂香桥。史称黄忠生一子:名叙,早天。
黄盖——“赤壁之战’’功臣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今湖南永州市)。东吴将帅。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兴义兵,黄盖从之。孙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黄盖为别部司马。孙坚死后,黄盖随孙策及孙权。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拜武锋中郎将。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曹操率八十万大军南下,进攻襄阳,意欲平定商州后,一路沿徐州南下,一路沿江东下,大攻孙权,平定江东。孔明、鲁肃采纳黄盖“宜用火攻"战术,取得“赤壁之战”全胜,使曹操水上部队全军覆灭,从而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局面。&
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盖领太守。时郡兵才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人,乃击之,‘斩首数百,其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师,附从者赦之。自春迄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加封大将军。&&&
黄盖生一子,名柄,孙权称帝后,赐黄柄为关内侯。
黄必——清阳黄氏始祖
黄必,字惠卿,是黄香第十代孙。初官兖州(今山东郓城县),后升为金按察。当时金陵镇守长官吴英很赏识黄必的才干,将女儿嫁给黄必,后来金陵黄必率妻子别吴英人浦阳(今浙江省浦江县,属金华市),隐居。后葬浦阳镇。
黄必两子高中进士,官居要职。长子居中,字畅外,累官至侍讲学士。娶张氏生子梦祥、梦端;次子居正,字光内,官任吏部侍郎。娶妻孙氏,生三子德安县令;次子梦彩,任袁州判官,三子梦圣,中进士,官至福州刺史。&&&
黄瑟子孙繁衍兴旺,形成东南大族浦阳黄氏,被尊为金华黄氏始祖。
黄贵娘——晋贞烈女将
黄贵娘,晋殿前侍御史。湘杲公字坤望之女。武艺精娴,有文韬武略,且手挽硬弓三百斤,助朝有功,晋封为大司马,贞烈女将,食兵部尚书俸。自誓不配凡夫,卒后辈笆州水口并立备莱祀。奉旨悬真容(画像)于七星将台,文武官员,齐赴祭奠,学士郑齐奉题像赞。
黄裳——光州固始迁邵武始祖
黄裳,字以绣,号锡传。自河南光州固始首迁福建邵武县和平乡鹳薮林(今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黄家林),成为邵武黄氏早期一派始祖。史称:&“永嘉二年(公元三。八年),中州板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黄裳家族是最早迁闽之黄氏支族。裳公娶吴氏,生子三:果、旺、敏。六传有椿仪公(字遇龙),二十一传有锡公,字禹锡,生五子:峭山、岱山、义山、海山、德山。峭山公为著名的邵武显祖。
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黄巢,&(公元?——八八四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县)人。从小便从事贩盐活动,家有资产,粗涉书传,曾应考进士不第,喜好骑射击剑,乐于济人危困。唐懿宗时,皇亲贵族官僚集团生活奢侈糜烂,对人民敲骨吸髓。咸通十四年(公元八七三年),河南、山东发生严重旱灾,灾民遍野,惨不忍睹,巢公义愤填膺,写下了气势不凡的咏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暗示他要推翻唐王朝的决心。遂于僖宗乾符二年(公元八七五年),与亲族兄弟八人集结几千人,响应王仙芝起义,转战山东一带,“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队伍扩大到几万人,乾符三年攻克阳翟、郏城,威逼东都,后又进逼长江北岸郸州。王仙芝死后,巢统义军继续战斗,称为“冲天大将军”。乾符五年(公元八七八年),义军又从河南直逼淮南地区,横渡长江,占杭州克越州.,挺进福建泉州、漳州,广东潮州、梅州地区,进占广州,拥众百万人。乾符六年(公元八七九年)十月,巢挥军北上,攻克信州,改称“天补大将军”.。’义军纪律严明,过不虏掠,赢得广大群众拥护。一举渡过淮河,直人东都洛阳。所克州县都未留兵镇守建立巩固的后方根据地。
广明元年十二月五日,攻人长安,人民夹道相迎,巢即宣布:“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长安一片欢腾。&
巢占长安后,建国号“大齐",年号“金统”,自称皇帝。没有及时追歼唐僖宗残敌和派重兵守长安外围城市。所克州县都未留兵镇守,未建立巩固的后方根据地。唐军在李克用的沙陀军配合下进行反朴,大将朱温又叛变投敌,义军受到极大打击。中和三年(公元八八三年)黄巢被迫撤出长安,中和四年四月在泰山东南莱芜县狼虎谷壮烈牺牲。
黄滔——福建莆田黄氏始祖&&&
黄滔,字文江,唐昭宗乾宁(公元八九五年)进士,光化间(公元八九八年至九。。年)任国子四门博士、监察御史。据《禾坪大成谱》载:黄滔为黄香第十六代孙。有文献记载:莆田黄氏出自晋安黄氏,为晋安郡(今福建福州市)太宁黄元方之后裔,世代居住莆田涵江黄巷,其先世以文学儒业著闻闽省。当年黄巢起义,遇儒士之家必焚之,黄滔之家亦被火焚,于是黄滔乃从涵江黄巷徙居莆田东里,后裔形成著名之莆田东里黄氏。黄滔自幼聪颖勤学,中年即以词赋闻名。当时正值唐室衰败,军阀割据专权。唐末王审知节度福建,割据八闽,黄滔以文学儒士人王审知幕府成为座上宾。因词赋闻名,中原众著名文士都前来投附,成为东南儒士首领。当时有许多闽省碑铭墓碣,都出于黄滔手笔,如著名《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等。其诗文见《唐书艺文志》、&《莆阳黄御史集》等著录。&&&
黄滔的后裔,除留居莆田东里外,其分支有邵武、临川、金溪、南城等地。
黄王己——分宁黄氏开基始祖
黄王己,字世奇,是江夏黄香的第二十七代孙,唐末五代人,以祖泽补文林郎,后赠大中大夫。南唐末年,其子黄瞻徙居分宁。因儿子迎养,迁至分宁与儿子同住,落籍双井。卒葬双井白土蛇形,艮坤兼寅申向。后裔繁衍,成为宋元时期金华黄氏中最优秀的一支——分宁黄氏,孕育出了黄庭坚、黄兴这样的杰出人物。
黄圮娶妻戚氏,生一子黄瞻,字明远;读书入仕。
黄化——闽粤客家黄氏始祖
黄化,字维杭,峭山祖吴氏夫人第二子。移居汀州府宁化县,后迁湖广钟寮县。据《中华姓氏·黄氏》载:黄化,又名黄宁,或作黄朝化,均以其所居地“宁化’’而得名。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公元九一三年)正月十日。公元九五一年邵武禾坪黄氏大分析,黄化即率领本房家室自禾坪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龙上里,落籍石壁村(今济村乡古晋村尾),开拓新基业。诗赞:分地相宅,至止宁阳,结庐欲静,始择茶洋,’古心古貌,古背名乡,杰深泽溥,山高水长。按《宝安坪山谱》记:公中北宋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吏等职。其后裔多在,粤闽做官,子孙颇盛。因此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始祖,称“宁化公’’。
黄化公妣尤氏、戈氏、刘氏、伍氏、梁氐.Q生子三:长子万四郎、名潜盛,字迪,讳道,官尚书左仆射、中书侍郎,宋高中时宰相。次子万五郎,名右华,官至梁州别驾承事郎。三子万六郎,名逵,字孝杰,官封保义副尉。兄弟三人均居宁化县。公后裔为官于闽,粤随地立基者颇多,故闽、粤两省化公传派尤盛。..
黄井——江西南丰双井黄氏基祖
黄井,为峭山祖妣郑氏夫人所生,小排第六,大排第二十(按出生时间计),字维杨,又君宠,号子城,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三年戊子岁(公元九二八年)四月二十四日辰时。在“信马登程往异方”时,择居江西建昌府南丰县龙井乡二十七都双井头,即现在的南丰县付坊乡杨家村双井小组。井公墓在付坊乡董家村石门黄家山,坐东向西。井公祠在付坊乡石科村。
公少英敏,志超常人。初官任南丰县尉,北宋太平兴国二年丁丑岁(公元九七七年)官朝烈大夫,太平兴国年四年己卯岁(公元九七九年)擢升刑部尚书,因平蛮獠有功,钦赐铁简并赞云:&“命世奇才,山斗重望,忠贯烈日,威飞秋霜。’’
后周广顺元年(公元九五一年),公遵父命,率妻子家人拜别父母兄弟,前往曾任职过的江西,来到南丰县龙井乡二十七都双井头立籍,形成著名的南丰双井黄氏。据传,当时此地有座宝珠峰,因名宝石,非双井之称。宝珠峰后有个朝天岭,两山中间有泉涌出,色清而味甘,黄井便在此凿了两口井,寓两义之象。&“其一圆形,气轻清,属阳而动者为天;其二形方,气重浊,属阴而静者为地”。因称之日:&“双井”。后来双井便成为这里的地名,而公亦因此更井名。
公有妻戴氏、李氏、朱氏、丁氏(有谱载还有位姜氏),共生一十三子。戴氏生五子:大成、大全、大同、大忠、大用。李氏生二子:历尧(大兴)、历舜(大盛)。朱氏生四子:贲毓、职权、成刚、奎聚。丁氏生二子:成廉、成恕。公之后裔兴旺非常。据载,大成官至兵部尚书,生子一,名昱。大全官至上柱国,光禄大夫,生子一,名昊,后周显德三年(公元九五六年)高中武状元,后为周世宗紫云驸马,封南昌侯。大忠官至光禄大夫,生子二:曼、冕。大同,生子二:’勖、高。大用,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九八三年)中进士,生子四:炅、昌、晏、晃。
公自迁居南丰双井后,子孙繁衍,散布江右,南丰双井之名,闻于遐迩,成为当时著名的江右望族。
黄庭坚——江西诗派创始人、大文学家、书法家
黄庭坚,字鲁真,号山谷道人(公元一。四五至一一一。五年),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南昌修水县)人。幼警悟,读书教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元祜间举进士,调叶县尉。宋神宗初年,举四京学官,第为文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传万方,再留任,苏轼常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元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泰和县,以平易为始。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泰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筑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义官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淳蔡京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几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书院吏考,悉有依据,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日:&“庭坚时观北都常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怡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几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为宋代杰出诗人,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我国历史上著名书法家是东汉蔡邕、东晋王之羲之、唐初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怀素、柳公权、北宋黄庭坚、元代赵孟顺、明代祝允明、清代包世臣),草楷皆精,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北宋、四大家。宋崇宁四年(公元一一。五年)在广西宜州贬所去世。后被赐谥为“文节”,史称“黄文节公”。今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仍留有完好陵墓。分宁南山新建有黄山谷公祠,供人们永久凭吊。元配孙氏,继配谢氏、石氏,只生一子:相。黄相,字了然,号小德,官至中奉大夫。娶石氏,生六子:黔、然、醮、罴、照、羔。
黄相后裔,蕃衍颇盛,除留双井处外,多迁别处,如江西高安县、泰和县鹅颈丘,湖北省汉阳、来凤,湖南省长沙、湘乡、宁乡箭楼,四川省彭水,云南省保山,甘肃省中卫,陕西省汉阴,海峡彼岸的台湾省。
黄龟年——渠阳黄氏始祖
黄龟年,谱名俊国,字德邵(或作德绍),号鲁颈,福建永福(今永泰)人,生于北宋哲宗元祜三年(公元一。八八年)。自幼聪颖过人,好读书,年十九岁中崇宁五年进士。初任治州司理参军,后官河北西路提举。任职期间,以忠直勤慎著闻,经宰相吕颐浩荐,升为太常博士,旋被招为驸马。靖康元年(公元一一二六年)官升吏部员外郎,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任职时,正当南北宋交替之际,处于乱世,龟年秉忠君爱国之心,力劾奸相秦桧,使之罢职,公因而官升太常少卿,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给事中,显赫于世。十余年后,秦桧复任,诬公“阴结大臣,图谋不规”,高宗听信谗言,贬公至鄞县(今浙江宁波市)’,时值辰州苗王吴太玉造反,秦桧乘机奏请皇上派公平乱,以达其排挤之阴谋,赵构不察,诏遣龟年南征。由是龟年率师由辰州进兵古州(今贵州榕江县)八湾,一举平服苗蛮,率师回驻渠阳。因奸相秦桧当朝,无意回京。于是高宗乃遣谭熬至渠阳,诏封龟年为“兴国侯”,命留居渠阳,镇守边疆。后嗣形成渠阳黄氏宗族。黄龟年庐墓,今渠阳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洽——黄氏宋朝遗谱序作者
黄洽,字德润,南宋(公元一一二三至一二。。年)人,隆兴元年(公元一一六三年)举进士。初任泉州惠安县尉,后官至御史,资政殿大学士,成为南宋名臣,传列《宋史》。去世后谥文献,著有《文集》、《奏议》共八卷传世。宋淳熙十一年甲辰岁撰黄氏族谱序。谱序江夏之渊源,峭公事迹及二十一子之分布,一一叙清,为后人考述有据。
黄&中——南宋兵部尚书
黄中(公元一。九六年至一一八。年),福建邵武人,字通老。幼读书过目成诵。绍兴五年中榜眼,授保宁军节度推官,以不附秦桧,徙外二十余年。桧死,召为校书郎兼国子司业。历任吏部侍郎,兵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公志切抗金,收复失土,屡进言边事,决策用兵,陈御备方略,后又陈十要道,以用人而不自用,以公议进退人才,察邪正,广言路,核事实,节度使,择监司、惩贪吏,陈方略,考兵籍,上极称善。后以龙图阁学士致仕。淳熙七年八月
庚寅岁卒,终年八十五。诏赠太师,谥简肃。有《奏议十卷》传世。
黄公度——南宋绍兴状元
黄公度,字师宪,是莆田黄氏第八代孙,生于北宋徽宗大观三年(公元一一。九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公元一一五六年)。公度自幼勤奋好学,绍兴八年高中状元。初任
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后长秘书省正字。当时正值秦桧任相,奸臣当道,公因讥切时政,被降为台州崇道观,后改肇庆府通判。在岭南任职期间,以宽仁为政,深受百姓喜爱。绍兴二十五年(公元一一五五年),秦桧死后,公被召返京任考功员外郎,准备重用,惜天丧期文,未及大展宏才,即于第二年去世。后累赠正奉大夫。著有《汉书镌误》、《莆阳知稼翁集》等。
黄潜善——南宋左丞相
黄潜善,又名黄龙,字茂和,福建邵武人,黄化第六代孙。南宋初大臣,进士出身。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一一一九至一一二六年)任户部侍郎,知河间府(一说官至广州刺史)拜尚书左仆射。康王高宗赵构即位,任潜善为中书侍郎,后任右相,旋升为左相。高宗二年(公元一一二九年)被弹劾,罢相,出知江宁府,守扬州兵败,贬至梅州府。按靖康祸难(公元一一二六年)金兵陷汴京,潜善与汪伯彦力主和议,逐主战派李纲,贬死宗泽,杀大学士陈东等,主谋南迁福州。福建宁化黄化一支,至善时臻于甚盛。妻梁氏,继配危氏,共生九子,均甚优秀,却因潜善公落难遭灾,子孙为避难又分迁各地,而九子后裔备极兴隆。潜善公被尊为“九子公"。九子为:久昌、久隆、久茂、久盛、久美、久养(或久善)、久安、久康、久兴等。
黄震——南宋思想家、学者&&&
黄震,是南宋浙江庆元府慈溪(今宁波市)人,属黄氏之优秀代表,字东发,生于南宋嘉定六年(公元一二一三年),宋理宗保祜四年(公元一二五六年)考中进士。初任吴县尉,后擢史馆检阅,参与修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后知抚州,改提点刑狱,因屡平冤狱,得罪权贵,被劾去职。公为人清介自守,学识渊博,曾考订经史子集,著有《古今纪要》和《黄氏日钞》一百卷行世,后者收入《四库全书》。黄震治学宗朱子(熹)力排佛老,于治术力排功利,解释经义,或引诸家以冀朱子,或舍朱子而取诸家,从不持门户之见。是南宋后期思想家、大学者。卒于公元一二八。年,史称文洁先生。
黄景升——江西人粤始祖
黄景升,讳崇,名通,别号松十八郎,字汝彦,原籍南昌、黄穆之子,黄文之孙,黄井公第十五世孙。任蓝关总戎(地在龙川长乐交界处),为黄氏由江西人粤之始祖。墓在南昌城西堡,和平崇公裔孙说,墓在和平彭镇大圳口虎形壬山。《下岚黄氏族谱》载:宋理宗年间进士黄震公之曾孙,咸淳进士黄文公之孙,黄穆公之子,名保,号景升,中式将士郎(一说奖仕佑出身)。起任郎中魁字坊,南剑州将乐县丞,累官衡州司法,肖州府教授,龙兴、新建、宁国、南陵、当涂知县、常州主簿,太常寺博士,浙江提刑,湖州转运使,马州提刑,武夷山右观察,至十七任下金牌敕授尚书。
《和龙总谱卷首》记述:黄文,字宇高,登宋二十名进士。妣曾氏生子二:汝励、汝彦。汝彦即景升,字崇,原籍南昌,任广东蓝关总戎(白云碑志郎古蓝关碑志)。龙川县、万历县志亦载有黄汝励,推论景升即是汝彦,误作汝励。景升公为人粤始祖,和龙各县尊为一世祖,妣刘氏,李氏、杨氏,生子三:长海龙、次海虎、三海豹。惠州、河源、梅州、潮州等县及江西之龙南、定南、安远、寻乌等县黄氏,绝大多数是海龙公或海虎公之后裔。
黄海龙——七镇蓝关总戎
黄海龙,讳伯,号良善,景升长子,生于江西南昌。宋高宗绍兴(公元一一三一一至一一六三)年间试第七名文举,登进士第,诰授中宪大夫,以文臣任五城兵马都监,高宗赵构听从由河北随同南来的官僚黄潜善、汪伯彦合同张邦昌集团主张向金投降,表面上派岳飞等主战派抵抗金兵,暗中却给金兵清道。公乃疏乞致仕。后授广东循州校尉(一说刺史),袭父职兼七镇蓝关(龙川、长乐之间地)即唐韩愈诗“雪拥蓝关马不前’’所指总戎。公元一二七五年,元兵灭金后复大举南侵,端宗死砚州,帝丙又投海死,文天祥等率各地抗元义军坚决抵抗,由于元兵势大,被败于崆坑,文收残部奔循州(龙州),公会同文天祥抗元兵,并进顿潮州,结果,文丞相被元将张弘范所俘。公避匿于长乐龙村(后人为纪念公而改为龙村)置产立业。后又率子孙迁永安琴江中镇开基并立祠宇。妣詹氏、游氏,生子三:长有吉、名亢,登绍熙进士,荐为参军迪功郎。次能吉,名享,置黄钟坝基业。三子华吉,名利,立业长乐华山雷公墩。公寿九十岁,墓地在吊钟寨下潭口壬山丙向,其裔改葬于永安中镇洋砂圩侧炉形,亥山巳向。公之子孙分住博罗、龙川、和平、嘉应、广州顺德等处。&&&
黄海虎——梅州客家黄氏始祖之一
黄海虎,名僚,又名才五郎,字良臣,景升次子。原籍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后迁广东和平县均坑落籍。
据《梅州江夏堂黄氏族谱》载,公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九年)已未岁(公元一一三九年),公颖异聪明,卓然秀出,受昌黎文公之教化,诗书文章为当世所崇。兴隆二年(公元一一六四年)弱冠(二十三岁)即举进士,以三礼出身,拔赐大理寺丞,不挠国法,不避权贵,中外仰望,无不敬惮。乾道一年擢升琼州府尹,累官朝议大夫。为政有功,圣主深嘉其贤,敕封奕世良臣。孝宗隆兴年间,官宦得势,朋比为奸。正危急存亡之秋,公上疏云:&“亲君子远小人,制官宦以弥节度。"疏上,官忌而排之,罢归田里。扩仰韩书院三百余间于城外西隅,远近就学数百人。光宗即位之初(公元一一九。年),起故谏诤,放释诸臣。公复为大理寺丞,名称上意,赉赏屡加。三年,又以“进贤良,诛谄溲,抑官宦"进谏,被贬琼州刺史。到治,城廓寥落,蛮夷难驯,寇盗猖獗;且山疯瘴疠,最为不堪。公以布诚信,勤耕桑,抗海寇,薄徭赋,期年而民化干署左。隅建海滨书院及原道堂,召俊秀子弟,授学以诗书。光宗绍熙五年甲寅岁(公元一一九四年),公五十三岁,致仕不许。宁宗庆元四年戊午岁(公元一一九八年)致仕旋里,居仰韩书院,编《韩文公集》。宁宗嘉泰二年壬戌岁(公元一二。二年),公六十一岁,居家著述并抚黎庶。嘉定五年壬申岁(公元一二一二年)公七十一岁,作《四知箴》。八年,海寇人侵,旬日陷广州,上诏令:惠州、潮州二兵援助,兵役烦剧,民多流亡。公与剌史高潮护之,民赖以安。宝庆初年三月,理宗寓蜀中,中都,传檄天下,合兵讨贼。公举义兵,聚循、潮壮健子弟八千,将应蜀中事势,以公两任寺卿刺史,琼海卓有声教,征主中军,参与政事。至循州,父老洪吉,循人聚众遮道言日:“吾循被贼之余,多流散,幸遇公为人区画,得至今日,今公往蜀,吾等愿与公前死之"。况宗祚浸衰,政归官,宰相尚拱手听事。他如孔温誉考监,裕魏侯昌业,李远诸人,志在社稷,屡遭放戮。公所视见。公年高德望,宜等梓里,以为民依安,两地之民即安宗天子海内之,公泪留循五日而还。
理宗宝庆四年戊子岁(公元一二二八年)援古今忠义,著《松柏冲鉴》,五年己丑岁(公元一二二九年),公年八十八岁。郑紧为乱,部郎同平章阁事上言:公居官政绩久著,还乡潮人悠赖,今日年高望重,邵闻望日隆,宜优加奖励声教,上诏赐锡银五千两,缗绢一百匹为寿。时公犹健康,九顿首向北谢恩,以所颁分与侯党日:朝廷念吾乡因被战乱,故给此周之,子何敢私以蔽圣德。闻宦者刘述等禁铟理宗而主太子,豫公闻及,忿懑不食,辗转床褥几毙。明年,理宗复位,公跃起向北顿首,十日悔,理宗十五己亥岁(公元一二四。年),公卒,享寿九十。上谕拟谥文忠,葬於城治西北三里,许邑一人于仰韩书院右作思德堂,以像祀之。学者称为黄堂先生。&&&
黄道婆——元代纺织技术革新者
黄道婆,原名黄道姑,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人,生于南宋末年。黄道婆未满十岁,父母迫于贫困,把她送给人家当童养媳。经常受到婆家的痛骂和毒打,甚至被关进又冷又湿的柴房里。不愿受屈辱的黄道婆,终于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逃离婆家,躲进了一艘堆满货物开到广州去的船舱里,在船上水手们的帮助下到海南岛崖州落户谋生。
黎族人民热情地收留黄道婆,她聪明好学,很快适应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在崖州住了三十多年。她三十年如一IEI,向黎族妇女学习先进的纺织技术,后来又努力实践改革纺织工具。
公元一二九五年至一二九六年之间,黄道婆离开崖州,回到故乡乌泥泾,办纺织并把自己学到的技术和经过改进的纺织工具,传授于家乡人民。
黄道婆先后改制的纺织工具有清除棉子用的轧车,弹棉花用的木制弹弓和纺纱用的脚踏式三维纺车。织造方面,她总结和传授了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等技术,使松江出产的棉布驰名中外。黄道婆逝世后,人民为她建了祠庙,以纪念她的功绩。公元一九五七年四月,江苏省政府重新修整了黄道婆的陵墓,江苏省博物馆里还陈列有松江乌泥泾布以及黄道婆的塑像。
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
黄宗羲(公元一六一0至一六九五年),号南雷,也称梨州先生,江夏黄香第五十四代孙。
宗羲年青时候,曾参加反抗满清入侵中原的斗争,失败以后,几次遭到清政府的追捕,因此长期在家乡隐居。隐居期间,博览群书,白天文地志到九流百家之教,元不精研。著有《易学象数论》、&《律理新义》等书。其中《明儒学案》一书,叙述明代儒家诸派分合得失颇详。在《明儒待访录》等著述中,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指出,封建君主在夺取政权爵,“屠毒天下之肝脑,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供其个人淫乐”。认为君主专制统治,是天下之大害。既然君主不为天下人民着想,人民理所当然地仇视君主。作臣的也没有必要无条件地效忠君主。黄宗羲指出,君主说对的,不一定对,君主说不对的,不一定不对。对或不对,应该由公众判断,君主制定的法律,只是君主一家人的法律,不是天下人民的法律,应该由公众制定‘‘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强调“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点,这些观点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黄宗羲还反对“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认为农为国家之本,工商也是国家之本。黄宗羲的这些思想对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黄遵宪——晚清著名外交家
黄遵宪(以元一八四八至一九0五年),字公度,号人境庐至人。嘉应州(今梅县)人,属嘉应州黄僚公后裔,传十余代到明末,有裔孙黄文蔚从梅南分出,落居嘉应州城东攀桂坊,遂为攀桂坊黄氏始迁祖。传至黄遵宪之父黄鸿藻,字雁宾,号逸农,少时勤奋苦学,年十八考中咸丰丙辰岁举人,开攀桂坊黄氏科举人仕之先河,历官至广西思恩府知府,为官清廉有政声,去世后,诰授通仪大夫,后又因黄遵宪之贵加赠荣禄大夫。黄鸿藻娶妻吴氏、李氏、生子五人,黄遵宪居长,兄弟均能继承家风,光大门庭,或业诗书,或人仕途,多有功名。
蓼遵宪从少年时代起,便有远大抱负,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他不愿过那种“埋头窗下",&“皓首穷经,,的儒士生活,主张“经世致用",立志要“搏扶摇羊角直上九万里”,求得青史留名。光绪二年(公元一八七六年),乡试中举,次年,即随出使日本大臣何如璋使馆参赞前后六年,认真研究日本维新之成效。认为日本吞我琉球,系为下一步侵占台湾作准备,主张对日强硬,并提出著名的琉球三策,但没被清廷采用。他在对俄的外交策略上认为:“俄欲略地,必自朝鲜始”,李鸿章的联俄政策是“失计亲虎狼’’。黄遵宪出使日本期间,注重研究日本、与防俄拒俄问题,具有积极的爱国主义思想。公元一八八二年,他调离日本,先后任芙国1日金山总领事、英国使馆参赞、新加坡总领事等职。
甲午战争爆发后,湖广总督张之洞奏上调他回国,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变法维新运动,黄遵宪与汪康年筹办《时务报》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维新变法。后被支持维新变法的光绪皇帝任命为湖南长宝盐法道、湖南按察使等职,协助巡抚陈宝箴维新派人物履行新政。在任内锐意“整顿裁判监狱,删淫刑俗”,在湖南新政中作出不少贡献。当时维新派大员徐致靖保荐给光绪,赞其“器识远大,办事精细’’。之后,光绪皇帝要派他出使日本大臣,诏令“攒程迅速来京’’,不久变法维新运动失败,六君子被杀,究逮维新党人,黄遵宪亦被牵涉,十月被罢官。黄遵宪归家后,著书立说,整理积稿,编成《人境庐诗章》十一卷,随后邀集当地士绅设立嘉应师范学堂,发展地方教育事业。
黄遵宪是梁启超,谭嗣同等所提出的“诗界革命’’先驱,他的创作突出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丰要矛盾,特别是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倡我手写我口,他的诗有《史诗》之称。光绪三十一年(公元一九0五年)二月二十三日,黄遵宪在家病逝,终年五十八岁。著述有《日本国志》、&《人境庐诗章》等。
黄兴——陆军总长兼总参谋长&&&
黄兴(公兀一八七四至一九一六年),原名轸,字廑午,又名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一九0二年赴日本留学,一九。四年参加组织华兴会,任会长。次年夏协同孙中山组织中国同盟会,任执行部庶务。后多次参与策划和领导广东、广西、云南的反清起义。一九。九年到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策划广州新军起义。一九一一年发动广州黄花岗之役,亲率敢死队进攻都督署。武昌起义爆发后,任武昌革命军总司令。一九一二年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兼总参谋长。一九一三年二次革命时,在南京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后逃亡日本。二九一四年组织欧事研究会,在美国积极策动反袁。一九一六年十月三十一日,在上海逝世。著有《黄兴集》。
黄公略——红六军军长兼军委书记
黄公略(一八九八至一九三一年),字汉魂,又名黄石,湖南湘乡人。一九二六年十一月考入黄埔军校,在校期间,加人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参加张大雷、叶挺、叶剑英等领导的广州起义。一九二九年冬调任中国工农红军六军军长,刘少奇任军政委。一九三0年二月,红六军与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会师,成立红四、五、六军共同前委,毛泽东任书记,黄公略任前委委员和侯补常委,以后又任红六军军长兼军委书记等重要职务。在任期间,国民党湖南省主席何建曾悬赏十万元捉拿黄公略。一九三一年,蒋介石派黄公略的长兄黄梅庄携带其亲笔信,诱劝黄公略“归正”,企图破坏红军内部团结,瓦解红军将领斗志。黄公略下令将其兄逮捕,并电毛泽东、朱德,请将其兄判处死刑。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黄公略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大义灭亲的崇高品德。
进人中央革命根据地后,黄公略坚决拥护和支持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坚持执行毛泽东的“诱敌深人"的策略。一九三0年十二月至一九三一年九月,在毛泽东、朱德直接指挥下,黄公略率红三军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立下了不朽战功。毛泽东在红军进军途中写下了《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在词中盛赞“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一九三一年九月十五FI,黄公略率红三军进行转移途中,在江西吉安东固镇的六渡坳遭到敌机袭击,不幸中弹光荣牺牲。
黄炎培——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黄炎培(公元一八七八至一九六五年),上海川沙人,字任之,清末举人,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省教育会会长,省议会议员。一九一七年赴美考察,’回国后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理事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政府参政员。一九四。年底参与发起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一九四五年访问延安,著有《延安归来》等书,同年底发起筹组中国民主建国会,一九四九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等职。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北京逝世。
黄克诚——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黄克诚(公元一九。二年至一九八六年),。湖南省永兴县人。一九二五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参加北伐战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第四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卫生部长,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三师师长、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一九五五年授予大将军衔。中央纪委检查委员会常委书记和第二书记。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他始终遵守:“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因为个人利益损害群众的利益”的信条,因此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廉洁清正,公而忘私,一生俭朴,不喜盛装的高大形象,死后“备受哀荣"。他的夫人唐棣华为丈夫写下挽联:
为人复何求,少逢国危,坚信马列,青年从戎,毕生尽瘁,幸得中华民族光荣屹立!
既死无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国运日兴,人才辈出,惜不随全党同志尽绵薄。
黄永胜——上将、总参谋长
黄永胜(公元一九一0至一九八三年),湖北咸宁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一九二七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从红军时期至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曾任师长,晋察冀军区热辽纵队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十三兵团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参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是主犯之一。一九七一年被解除职务。一九七三年八月被开除出党。一九八一年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八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
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
黄继光(公元一九三。至一九五二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四川中江人。少年时代饱受剥削,一九五一年三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九五二年加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十月二十日,在朝鲜战场参加上甘岭战役,他所在的营命令夺取一个高地,但被敌人一个集团火力点所阻。参谋长任命继光为六六班代理班长,率领二名战士除掉该火力射点。他即冲向敌人地堡,炸了敌人的几个火力点,但当其手雷用完后,发现还有一个发射点未被消除,他忍着剧痛扑上去,以胸膛堵住敌人正在扫射的机枪射孔,为部队扫清夺取胜利的道路而献出生命。一九五三年三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党委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六月决定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称号,同时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二)历代部分状元
黄仁颖,唐朝时福建晋江人,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丁亥科状元。&&&
黄崇煅,前蜀时四川临邛人,是历史上第一个女状元。
黄&尝,宋朝时福建南平人,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
082年)壬戌科状元。
黄公度,宋朝时福建莆田人,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
3 8年)戊午科状元。
黄&定,宋朝时福建永泰人,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
72年)壬辰科状元。
黄&由,宋朝时江苏苏州人,宋淳熙八年(11
1年)辛丑科状元。官至三部(礼部、刑部、吏部)尚书。
黄&朴,宋朝时福建闽侯人,南宋绍定二年(1
229年)己丑科状元。入仕吏部侍郎。
黄经阳,宋朝时江西丰城人
黄瑛阳,宋朝时江西丰城人
黄得礼,宋朝时江西丰城人,北宋元枯三年(1008年)中状元。
黄彦辅,宋朝时江西丰城人
黄宋昌,宋朝时江西修水人
黄&观,明朝时安徽贵池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
39 1年)三元及第状元。
黄士俊,明朝广东顺德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
607年)丁未科状元,曾任礼部尚书,累加文渊阁大学士。
黄凤翔,清朝时福建晋江人。&&&
黄&轩,清朝时安徽休宁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
77 1年)辛卯恩科状元,
黄思永,清朝时江苏南京人,清光绪六年(1
880年)庚辰科状元。
黄培松,清朝时福建晋江人,封建科举制度的最后一位状元。相传清光绪帝封黄培松为“文武状元。”
&(三)汉朝至清朝部分进士
(一百一十名都有官职)&&&
(按:进士——就是从廪生或贡生的“贡生殿试"&中考选出来的。而晋京礼部初试录取者,则名贡士。考上的进士,可以候派官职。再由考中的一甲进士、二甲进士、三甲进士的人在廷试再考,挑选三名,为三及第(状元、榜眼、探花),可候任大官。三及第外,凡参加考试的人为进士。)
科举制的流水程序:庠生——国学生——贡生——举人——进士——三及第(状元、榜眼、探花)
黄&璞(汉朝大顺二年)&&&
黄&损(后梁末)
黄匪躬(后梁)&&&&&&&&&&&
黄&廉(唐朝)
黄&实(唐朝)&&&&&&&&&&&
黄&齐(唐朝)
黄伸(唐朝)&&&&&&&&&&&&&
黄&裳(唐朝)
黄辅国(唐朝)&&&&&&&&&&&
黄叔达(唐朝)
黄叔敖(唐朝)&&&&&&&&&&&
黄中美(唐朝)
黄&筒(北宋元祜三年)&&&
黄灿文(南宋宝祜元年)
黄&兑(北宋治平四年)&&&
黄&迈(南宋淳熙十一年)
黄望尧&&&&&&&&&&&&&&&&
黄庭(南宋开禧元年)
黄&鹏(北宋熙宁)&&&&&&
黄&骇(南宗绍熙四年)
黄&颖(北宋绍圣四年)&&&
黄元之(南宋绍兴十二年)
黄&廉(北宋嘉枯六年)&&&
黄&遵(南宋淳熙二年)
黄叔敖(北宋元祜六年)&&&
黄绍宗(南宋淳熙二年)
&黄滑&(北宋元)
&黄仲通(宋朝)
&黄&迪(宋朝)
&黄&觉(宋朝)
&黄&晓(宋朝)
&黄&程(北宋)
&黄&隐(宋朝)
&黄衡(宋朝)
&黄大与(宋朝)
&黄&宰(北宋徽宗)
&黄&灏(宋朝)
&黄&革(北宋熙宁).
&黄邦俊(北宋政和)
&黄&御(宋朝)
&黄宗传(宋朝)
&黄&田(宋朝)
&黄鉴(宋朝)
&黄&甫(宋朝)
&黄&泽(宋朝)
&黄&访(宋朝)
&黄常(元朝延祜)
&黄异(元朝至元)
&黄寿生(明朝永乐)
&黄增泽(明朝永乐)
&黄让(明朝景泰)
&黄誉(明朝正统)
&黄瓒(明朝成化)
&黄&荣(明朝弘治)
&黄钟(明朝正德)
&黄中邑(明朝万历)
&黄辉(明朝万历)
&黄彦士(明朝万历)
&黄绍杰(明朝天启)
&黄&昭(明朝)
&黄洪宪(明朝)
&黄希宪(清朝嘉庆)
&黄&直(清朝)
&黄国卿(清朝嘉庆)
&黄云阶(清朝)
&黄赞汤(清朝道光)
黄震(南宋宝祜四年)
黄焱(南宋景定三年)
黄遇龙(南宋景定三年)
黄&鳌(宋朝)
黄辙(宋朝)
黄锾(宋朝)
黄&勋(南京绍兴)
黄&定(宋朝)
黄岩叟(宋朝)
黄&洒(宋朝)
黄&谈(宋朝)
黄琳(宋朝)
黄&申(南宋开庆)
黄人杰(南宋乾道)
黄钟(南宋乾道)
黄&复(南宋)
黄萝炎(南宋景定)
黄时龙(南宋嘉定)
黄超然(宋朝)
黄铖(南宋朝)
黄清老(元朝)
黄绍(元朝至正八年)
黄&懋(明朝永乐)
黄闺&(明朝永乐)
黄德温(明朝正统)
黄仲绍(明朝成化二年)
黄&玄(明朝成化)
黄巩(明朝弘治)
黄正色(明嘉靖八年)
黄建中(明朝万历)
黄体元(明朝万历)
黄子美(明朝万历)
黄宏宪(明朝崇祯)
黄&裘(明朝)
黄灵(清朝雍正)
黄&桢(清朝)
黄石庵(清朝)
黄彦标(清朝又是画家)
黄&琮(清朝)&‘
黄倬(清朝道光)
黄世杰(清朝)
黄登庸(清朝)
(四)科甲瞽缨轶闻(七则)
(1)黄孟伶七十岁中进士
黄盂伶,宁德崇,又字广成,湖北安陆人,生于唐高宗仪凤丙子(676年),是黄棉十六代孙。黄孟伶一生勤奋,学问渊博,但不得志,屡考不中,直至唐玄宗天宝丙成(746年)七十高龄时才中进士,官任西台御史之职。&&&
(2)黄得礼父子荣登状元
黄得礼,字执中,宋元褚三年(1088年)中状元,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去世后葬于江西临川鹤仙峰。娶妻范民生六子:长子黄彦辅,宣和辛丑(1121年)状元,官至朝列大夫。次子黄彦弼,任承仕郎。三子黄彦方,南宋绍兴十二年(1141年)中进士,官任鄂州教授。四子黄彦平,宣和辛丑年(1121年)中进士、榜眼,官至吏部郎中,朝议大夫,著有《三余集》。五子黄彦正,与兄彦平同登进士,高中探花,官至朝议大夫。六子黄彦直,进士出身,走上仕途b
黄得礼家一门二状元五进士,个个为官为宦,时人传为佳话,使丰城黄氏更为显赫荣耀。宋徽宗赵佶亲自接见黄彦辅(长子状元),黄彦平(四子榜眼),黄彦正(五子探花)三兄弟,并御赐诗一首于以赞扬。诗日:“黄河曾见几番清,未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幡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魁星昨夜朝金阙,皂盖今朝拥玉京,胜似状元并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
(3)黄惟寅八子八尚书
黄惟寅,为丰城黄氏第十二世孙,其官至六部总尚书,封银青光禄大夫。生了&&&&
。全部是尚书,都走上了仕途。长子黄敏学,任吏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次子黄敏功,任户部尚书,赠荣禄大夫。三子黄敏中,任礼部尚书,奉仪大夫。四子黄敏景,官居兵部尚书,赠朝散大夫。五子黄敏凝,任刑部尚书,赠通仪大夫。六子黄敏亨,任工部尚书,赠奉仪大夫。七子黄敏仍,封兵部尚书,赠通仪大夫。八子黄敏礼,封礼部尚书,赠奉仪大夫。
黄惟寅一门八尚书,还有一个女婿也封户部尚书,朝散大夫,一个侄子黄敏德官任登仕耶,真是二个大富大贵的官宦家族。这时正是南宋晚期中国社会多事之秋,元军逐渐南下,丞相京党向皇帝上奏,力荐黄惟寅父子领兵抗元,京党奏日:“皇帝陛下,黄惟寅八子一婿,俱谋略深沉,骁勇莫敌,应起义师,首领克敌,自是安睹众志成城之良策也。“南宋皇帝阅奏后,即下一道圣旨,在金銮殿召见黄惟寅,封他为六部总尚书,银青光禄大夫,授命他统帅全军抗击元兵,为国效力,保家卫国,黄惟寅老当益壮带领子婿,亲赴前方,血战沙场。后来去世,举行国葬。皇帝还特命金紫光禄大夫,开国公徐经孙为黄惟寅撰写墓志铭。
(4)黄均九子十尚书
黄均,字君章,官任柱国将军,后又赠大中大夫。他培养出九个杰出的儿子,名扬天下。
长子黄德阳,考取宋景德丁未年(1007年)进士,官任吏部尚书。次子黄经阳,高中宋咸平辛丑年(100
1年)状元,官任户部尚书。三子黄节阳,宋祥符乙卯年(1015年)解元,中齐、贤榜进士。四子黄政阳,与三哥节阳同榜进士,官任刑部尚书。五子黄瑛阳,与三哥四哥同榜进士,官任工部尚书。后殿试状元,任通议大夫。六子黄俊阳,宋嘉祜丁酉年(1
057年)章柯榜进士,任礼部尚书。七子黄锦阳,中嘉枯丁酉年举人,初任给事郎,后任礼部尚书。八予黄绣阳,宋嘉褚辛丑年(1061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九子黄文阳,在皇祜年间考取进士,荣任刑部尚书。还有一个女婿陈氏,也官任尚书。因此,世人给于“九子十尚书“的美称。九个儿子都当上尚书,其中还有两个高中状元,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
(5)黄元吉一门十三进士
黄元吉,字德中,黄瞻之长子,他是一位远近闻名的英雄豪杰。虽一生未入仕途,但十分关心子孙的培养,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娶妻刘氏,生三子:长子中理,赠光禄正卿。次子中顺,三子中雅,官大理寺评事。有七个孙和两个曾孙及四个玄孙高中进士。七个孙是黄茂宗、黄茂谒、黄渭、黄浃、黄灏、黄注、黄浚,两个曾孙是黄庠、黄序;四个玄孙是黄公麟、黄公虞、黄公骥、黄大同。黄元吉一门十三个进士,创造了黄氏历史上罕见的奇迹。&&&
(6)黄石一封家书表忠孝
深圳沙头下沙名人黄石,号秋崖,生於宋嘉定十四年(122
1),三十八岁登开庆元年(1259)周震尖榜进士;是当地最早的一名进士,初任梅州程乡主簿,升参军,敕赐迪功郎。
民间流传黄石的一首《勉子》诗:
亲在从来不远游,除非不已坐沙头。
北堂天冷频调养,南麓春回迂早秋。
我去只知为国计,尔归宜作处家谋。
一门忠孝须全在,莫学圣贤习下流。
此诗成于宋末,黄石为了护卫宋室,抗击元军,转战南北,为国尽忠。同时也为了家乡的亲人,将自己唯一的儿子黄敏政,送回家乡尽孝,于是写下此诗勉励儿子,一扎家书诗笺,充分体现了黄石爱国思乡的真挚感情。
(7)奇才“女附马"黄崇嘏
四川省西部的邛崃山,以其独特绮丽的风光名闻天下。其中著名山峰有四姑娘山、玉山、夹金山、二郎山,尤引人注目。正是这奇山秀水,在五代十国期间,孕育出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才女——黄崇嘏。她自幼与一般女子不同,好赋诗书,爱游名山大川。年轻时曾仿效花木兰女扮男装,走出家门去遍游邛崃山,饱览了巴山蜀水。黄崇嘏行事泼辣,有一次竞“因事下狱"。但她丝毫不把下狱当一回事,在狱中写了一首诗给前蜀宰相周庠,诗中写道:“偶辞幽隐在临邛,行止坚贞比涧松。行事政清如水镜,绊他野鹤在深笼?”周庠读到这首诗后,非常欣赏其才华,于是就推荐其为司户参军。女扮男装的黄崇嘏也毫不犹豫,立即上任去了。不久,因为突出的政绩而获得人们的拥戴。周庠看到黄崇嘏才华过人,有意招赘黄崇嘏为女婿,便托人去问黄崇嘏的想法。黄崇嘏听到这个消息后,感慨万端,于是挥笔赋诗一首,这就是著名的《辞蜀相妻女诗》:
“一辞拾翠碧江湄,贫守蓬茅但赋诗。&&&
自服兰衫居郡掾,永抛鸯镜画蛾眉。
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铿然白璧姿。
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就作男儿。"
看此诗后,周庠才知她是巧扮男装的临邛才女,十分叹服。黄崇嘏因此辞官返回临邛,从此遨游在邛崃山无限风光中。前有花木兰代父从军,后有黄崇嘏蜀相招婿,真是巾帼俊星,无独有偶,传为千古佳话。
古代学制官制解读
阅读族谱经常遇到官衔和学衔,不知什么意思,为帮助大家看懂谱牒,了解祖宗文化水平和功名成就,特作一般性的知识简介。
科举制度:隋朝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举人而得名。隋文帝废除为世家大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炀帝好文学,于大业中始试策置进士科,不以门第而以考试取士。唐沿隋制,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经、俊士、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科。惟秀才科罢于高宗永徽时。武则天时实行殿试,并于长安二年(702年)增设武举。由皇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称制科(唐代有百余科之多)。诸科之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宋初略同于唐,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传、学究、明经等科,至神宗时度诸科,专以进士科取士,考试废诗赋,改用经义。殿试进士为五甲(元代始分三甲),考卷又用糊名等法,以防止舞弊。明清两:朝以经书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立意必须以宋朝程朱理学家的注疏为根据,号:为代圣人立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学校育,始将科举制度废除。
庠生,古时学堂读书的地方叫做庠,多指乡间学校。庠生,在古代科举制度时,指乡问学堂的学生。
国学生,国学是西周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后世国学为京师官学的通称,尤指太学和国子学。太学和国子学均是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并设,名称不一,制度有差异,但其性质不变,均为传授儒学经典的高等学府。后来称呼在读书的学生为“国学”和“国学生”。
秀才,汉朝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曾改称茂才。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初设秀才科,高宗永徽时废。后成为一般士人的泛称。明、清时专称经过本省县试、府试和由学政主持的院试,录取后送入府、州、县学堂的生员,毕业后称为秀才。
贡生,不经过考选而进入京师的国子学(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思是将人才贡献给帝王。廪生,清朝在县设学堂的学生,领取生活补贴费,其资格是须经岁科两次考试,取得一等成绩的生员,才算是“廪生"。
举人,唐时为州、县举乡贡士入京应礼部试的通称,意即应举之人。应进士试者亦称之。明清科举制度,在每三年一次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乡试手,取入州、县学的生员(习称秀才)和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等均可应考,考中者称为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因考期在秋季,故又称秋闱或秋试。举人可参加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即礼部试)。&&&
进士,堕唐时取士的科目之一。始于隋炀帝时,至唐代为各科目中最重要者,应考者即称进士。历代相沿。明清科举制度,凡举人参加每三年一次在京城由礼部举行的会试,因在春季这就是著举行,故又称春闱或春试。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后再经皇帝亲发策问的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称状元,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等次,考中考可以候派官职。进士的多少是古代地方文化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我国自隋朝至清朝,千余年间,据统计共录取进士9.8万多名,江西有近1.1万名,名列前茅,而吉安达3000名,占江西总数近三分之一。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贡士经皇帝亲发策问的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友第,第一名称为状元,亦称殿元。其名始于唐朝,因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均须投状。武则天斌贡士于殿前,居首者称状头,故亦称状元。中状元为科名中的最高荣誉。第二名通称榜眼。名始于宋朝,意指榜中之双眼,故当时一甲进士之第二、第.--g均可称之,后始以专指第二。第三名通称探花。这三名均可候任大官。&&
尚书,官名。战国时齐、秦两国始置,也称掌书,尚即批掌之意,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因在皇帝左右掌管文书,地位逐渐重要。汉成帝时置尚书四人,分为四曾(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治事(一说为五曾,多一三公曹)。东汉光武帝为防止臣下专权,将政隋文帝中枢从三分府移入宫廷,由尚书协助皇帝处理,即所谓“政归台阁”。尚书分为六曾(三公炀帝好、吏曹、艮曹、二千石曹、南主客曹、北主客曹),组织摩大,职权渐重,三公从此形同虚复置秀才魏晋以后尚书事务益繁。隋、唐设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并确定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宋以后,行政全归尚书省。元朝六部改属中书省。明朝废丞相后,六部尚书分掌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清朝相沿不改。&&&
翰林,官名。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诏、翰林供奉,为文学侍从之官。开元(713—741年)时朝官中选置翰林学士,使入直内廷,以备随时宣召,撰拟文字。至德宗以后,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号为内相。凡充学士者容易升官,且可较快入相。宋制与唐相似。元成立翰林兼国史院。明于翰林院置学士一人为主官,以下有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称为翰林官。明初凡入阁参与机务者多为翰林官。清制翰林院不置学士,于大臣中简充翰林院掌院学士,其下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官。翰林官主要担任会试,乡试之考官,及出任各省之学政。明、清以翰林院为“储才’’之处,在科举考试中经殿试朝考后,选拔一部分新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俗称翰林。由特派的翰林官教习,三年期满,留馆者分别授以翰林院编修、检讨,其余则改任各部主事或知县。
宰相,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知州,宋代多用中央机关的官做州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明清两代用作一州长官的正式名称。
府,唐朝至清朝的行政区划,比县高一级。
知府,明清两代称一府的长官。
知县,宋代多用中央机关的官做县官,称“知某县事”,简称知县。明清两代用做一县长官的正式名称。
乡贤(大宾)乡村中有才德有威望的人。
处士,古代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三院六部(明清建制)&&&
(1)理藩院——主管外藩一切政令,如爵禄、朝会、刑罚等项。
(2)都察院——中央最高监察机关、监察六部政务,有独立任免官职权。
(3)翰林院——掌管秘书著作,编修国史、起草册立,封诰文章。&(唐代有枢密院,为最高国务机关,参与朝政分掌文武事,其权尤重)。
(1)吏部——主管文官的铨叙、考课、黜陟和封授。&
(2)户部——主管户口、赋税、俸饷、铸币等项。
(3)礼部——主管国家典礼和教育贡举。
(4)刑部——主管国家的法律刑罚。&&&
(5)兵部——主管练兵、武器和武官的一切政令。&&&&&&
(6)工部——主管土木兴建和农林水利交通。
官员品级(明清散阶)
一品:太师、太保、大学士、大司徒、左、右仆射、丞相、金紫、银青光禄大夫、尚书、侍郎、左、右都御史、上柱国、将军、都统。
二品:少师少保参知政事、光禄大夫、谏义大夫、资政大夫、大司空、巡抚、布政司、内阁学士、总督、总兵、副将。
三品:左、右副都御史、通议大夫、通政使、盐运使、按察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詹事府詹事、顺天府、奉天府府尹、参将、都尉。
四品:副使、少卿、少詹事、中宪大夫、省道员、知府、侍读、侍讲学士、都司游击。
五品:左、右春坊庶子、奉直大夫、给事中、郎中、员外郎、监察御使,同知、知州、郡守、刺使、州司马、千总、守备。
六品:主事、通判、州同、儒林郎、左右春坊、翰林院修撰、卫千总。
七品:内阁中书、国事监博士、文林郎、顺天府学教授、训导、知县、县丞、州判,把总校尉。
八品:太医、典簿、州学正、修职郎、县教谕、训导、骑尉。
九品:县主簿、登仕郎、侍诏、司狱、州吏目、巡检。
(未入流文官:县典史、驿丞、河泊所官)风雅清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卡戴珊的老公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