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路线图主力是什么时候正式决定长征的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出发的时间是 年 月,行程约 ,于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出发的时间是 年 月,行程约 ,于 年 月到达陕北._百度作业帮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出发的时间是 年 月,行程约 ,于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出发的时间是 年 月,行程约 ,于 年 月到达陕北.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出发的时间是1934年10月,行程约二万五千余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备注: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江西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正式开始. 日,中.央主力红军抵达吴起镇(今陕西吴旗县),即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结束. 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长征期间,通过人迹罕见的草地是最为艰苦的行军,各支主力红军中,四方面军几次经过人迹罕见的茫茫草地_百度知道
长征期间,通过人迹罕见的草地是最为艰苦的行军,各支主力红军中,四方面军几次经过人迹罕见的茫茫草地
三次过草地三过雪山草地提起红军长征,自然就会想到过雪山草地,其艰苦的确是让人难以想象的,许多年轻的战士倒下去后,就再也爬不起来了,而我却三过雪山草地,而且活下来了。至今回忆起来,仍惊心动魄,但也很有意义。一过雪山草地日,3军团部队途经白水镇附近时遭敌机轰炸,我的左膝骨被炸伤,警卫员牺牲,军团组织部长欧阳钦左手和颈部也被炸伤。因此,我和欧阳钦就只好被担架抬着前进。抬过泸定桥时,因骡马不能过桥,衣被用物等丢得精光。在过宝兴时,邓颖超赶到路边,让担架停下,她亲切地看望和安慰我,要我好好养伤,不要着急。她给了我克服伤痛和困难的力量。3军团11、12两个团进至宝兴之线,掩护红军主力翻越夹金山大雪山。从此,红军开始过雪山草地。我左膝骨伤虽未愈,但因担架不能抬,只得咬紧牙关,拖着骡子尾巴,艰难地、一步步地爬过了大雪纷飞又十分缺氧的夹金山。没想到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张国焘却与中央在战略方针上发生严重分歧。中央主张红军北上,张国焘却主张红军南下。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会议,28日会议决定一、四方面军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张国焘却违背两河口会议决定,仍坚持部队南下,阻挠执行北上方针。3军团于6月28日翻越梦笔山第2座大雪山后,7月3日,又翻越长板山第3座大雪山,6日翻越打鼓山第4座大雪山,7日翻越拖罗岗第5座雪山,8日先头部队到达芦花地域。彭德怀亲率11团到亦念接应红四方面军的4军、31军。13日后,红3军团在黑水、芦花、侧格等地割麦7天,准备过草地的用粮。此时,我的伤仍未痊愈,不能下地割麦,12团政委苏振华知此情况后,给我送来几斤麦子和一点玉米,还送来一双袜子。对战友的这种情谊我深为感激。中央军委决定: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由红军总司令、总政委统率指挥,仍以军委主席朱德为总司令,张国焘为总政委。8月3日,中央军委决定将一、四方面军混合编组,组成左、右路军。以一方面军的1、3军团和四方面军的4、30军、军委纵队一部组成右路军,由以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参谋长叶剑英为首的前敌指挥部指挥,北上过草地,向班佑、巴西推进;以一方面军5、9军团和四方面军的9、31、33军、军委纵队一部组成左路军,由红军总司令部指挥,向阿坝推进。8月21日,红军右路军开始进入草地。在草地行军十分艰难,高原缺氧,天气多变,风雨雪交加。泥泞,寒冷,饥饿,夺去了许多革命战士的生命,这种情景真是前所未见。我记得第一天3军团政治部由毛儿盖出发,走了60多里路,天快黑时,抵达一个无名草地上宿营,这里一所房子也没有,只有一些低矮的小树,袁国平和我及向仲华等,折了一些小树枝搭了一个小棚,我们几个人挤在一起过夜。下了一夜大雨,小棚无法挡雨,我们几个人被雨淋得满身透湿,无法入睡,只好背靠背挤在一起,讲故事、说笑话、猜谜语或唱歌,总算熬到了天亮。第二天完全进入草地,矮小的树木也见不着了。开始还可以看到太阳,但过一阵子,便狂风大作,忽而又下起雪来。第3天过葛丘河,河宽不到20米,但水深齐腰,水流很急,水冷如冰,徒涉时还需几人互相搀扶,否则会被急流冲走。不少战士因体弱、缺氧和寒冷,过河上岸时倒下了。第4天是在沼泽地内行走,不仅天气变化无常,而且地面完全是水草,要选择在草堆上走,如不小心,掉入沼泽坑内则越陷越深。有的同志就这样永远出不来了,不少骡马也因陷入沼泽坑内拔不出来。第5天,8月26日,终于走出草地,到了班佑、巴西、阿西地区。班佑只有几间用干牛粪堆的房子,巴西、阿西则有不少藏民房子,地里有麦子、萝卜菜等,大家想到终于出草地,见到了房子、麦子、萝卜等,像打了一个大胜仗那样高兴。出草地后,3军团部队驻巴西地区,军团司令部、政治部驻在巴西。二过雪山草地大约是9月9日,3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跟我谈话,大意是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和毛儿盖会议一再决定,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应北上,以便抗日,但张国焘仍坚持南下,总政要3军团组织一个慰问团到驻包座的30军部队去慰问。30军在包座打了一个胜仗,消灭胡宗南部队1个旅。借慰问的机会,宣传中央北上方针的正确,争取他们一同北上,慰问团由火线剧社10多人,两个团俱乐部主任、六七名优秀连队政治指导员和我组成,由我带队。9月10日我带慰问团的同志步行约八九十里到了驻包座的30军政治部,晚上即给30军部队演出歌舞节目。火线剧社演出的节目很受欢迎,几乎每个节目都要再来一次,快到午夜才结束。我回到军部时,30军政委李先念说,叶剑英参谋长给我发来一封电报。我接过电报一看,电文很简单,大意是:先念转志坚,你们应立即赶回来。我当即将电报念给慰问团的同志听。我们猜想是部队要出发北上了。当即向李先念提出,我们立即出发往回返。李先念说,你们走了一天路没有休息就给部队演出,已经很疲劳,应稍休息一下,吃点东西,现在天不亮,等天快亮时再走。我们觉得李先念讲的有道理,大家同意了。30军政治部还将缴获胡宗南部队的毛巾,给我们每人一条。第二天天将亮时,我们慰问团即往回赶路。大约下午4时左右,我们到了阿西。可是一方面军的同志一个也不见了,尽是四方面军的干部战士。一进村即来了100多人的部队,先将我们身上的枪缴了。然后将我们关在一所藏民的楼上,拿掉了楼梯,并有战士看守。我们商量后提出:第一,我们无罪,要求解除看管;第二,让我们回原部队;第三,要求见政治部主任傅钟、副主任李卓然。9月12日上午,我和李伯钊被允许去见傅钟、李卓然。我们说:我们枪被缴掉,人被看管,这是怎么一回事?傅钟、李卓然也说这是不对的,答应马上向陈昌浩提出发还枪支,撤去看守人员。接着我们又提出立即追赶原部队。傅、李异口同声地说: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带1、3军团北上了,已走得很远了,你们赶也赶不上了。李卓然特别强调说,朱总司令、刘伯承总参谋长带军委一部分和红大、5军团、9军团还在阿坝、松岗地区,还是留下为好。9月15日,我们慰问团20几位同志跟随前敌政治部第二次过雪山草地。行军路线完全是原来经过的路线。这次比上次更困难,一是体力消耗殆尽,尚未得到恢复;二是没有粮食。每到宿营地露营后,各自找野菜,如野葱、野蒜等,找几块小石头架上饭盒子、茶缸子或脸盆煮一下充饥,既无油又无盐,实在难吃。又过了5天草地,到了毛儿盖。在那里休息了几天,弄了点萝卜干和青稞。大约是9月下旬又出发,再过拖罗岗、打鼓山、长板山、梦笔山4座大雪山。这时已是秋天,我们仍然穿着破旧的单衣,天气寒冷,缺氧反应更加厉害,每爬一座雪山都得一整天,每往上爬一步就得喘喘气休息一下。到了山下,找不到房子,总是露营,真是饥寒交迫。大约是10月底到卓克基、松岗地区,我们慰问团找到了一处藏民的房子暂时住下。到了卓克基,听说张国焘于10月5日在卓木碉成立了第二“中央”,这显然是搞分裂。我们耳闻目睹张国焘在部队中搞军阀主义,随意打人、骂人,甚至随便枪毙,实在看不惯。我们穿浅灰色衣帽,有红领章、红帽徽;四方面军穿的是黑色衣帽,无红领章、红帽徽;所以随便走到哪里,一看就非常分明。有的人受张国焘的影响,骂我们是“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对此我们极为不满,总想离开那种环境到一方面军去。1935年12月中旬,我跟前敌政治部办事处从卓克基附近出发,经过懋功、达维、夹金山大雪山、宝兴,在快到天全的路上,终于见到了朱总司令。我把被留下的情况向他作了汇报,同时请示我们应该怎么办。朱总司令说,你们既已被留下,那只好在这里工作,四方面军也是红军,需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你们可以多做工作,少说话。我觉得朱总司令的指示很好,心里有了底,应照着去办。大约12月底到了天全。张国焘10月5日在卓木碉成立第二“中央”时就成立了第二“军委”和“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周纯全任政治部主任,李卓然任副主任兼宣传部长,李卓然见到我,要我任宣传部副部长,主要是主管油印报纸。因为油墨、纸张困难,记得每周才出一期。第二年2月上旬,张国焘发布了康(定)道(孚)炉(霍)战役计划,部队向川西、西康转移。不久,又提出建立川康根据地的计划,并成立西北联邦政府,以邵式平为主席。部队往西康转移时决定以刘伯承为入康先遣司令,带红30军为先头部队。周纯全、李卓然指定我为先遣工作团主任。三过雪山草地1936年2月上旬,先遣司令刘伯承和我跟随30军先头部队88师前往西康甘孜地区。一路上,我同刘伯承差不多每天都走在一块,在将近1个多月的行军途中,刘伯承多次跟我交谈,他说:事实证明南下是行不通的,碰了壁,现在只好到西康去,那里都是藏民,地广人稀,部队人员补充,粮食补给不能持久,也会站不住脚。如再往西去,不知要过多大的无人草原地区,更没有出路,最后只有北上才是唯一的出路。我完全赞成他的意见。无论往西往北,我们都要第三次过雪山草地。果然我们经过宝兴后,又第三次翻越夹金山大雪山,又经过达维、懋功,往西,翻越摩罗大雪山,到丹巴,用了两天时间翻越党岭大雪山,这座山高4500多米,是我们已翻越过的雪山中最高的一座。在半山上露营一夜。山顶上的天气变化无常,时而下雪,时而下雨,风特别大,人被吹倒爬不起来。只有中午个把小时几个人抱作一团,用冲锋的动作,才可以冲过山顶。我往山顶冲时,亲眼看到一个炊事员身上背着一口锅,因锅顶风,炊事员同抱着的人脱了手,结果他被大风吹倒掉到雪坑被雪埋没了,真令人难过。我刚冲过山顶,就头痛、肚子痛,只得就地躺下,休息约两个小时后才继续下山,半夜后到了道孚县。一到道孚县就听到密集的枪声,原来是道孚喇嘛寺约100多喇嘛持枪对我先头部队进行武装抵抗。经过战斗,喇嘛逃跑了,藏民也跑光了。为了避免流血,先遣司令刘伯承提出,要想办法做喇嘛的工作,通过喇嘛打通藏民群众的思想。并用他的名义给东固喇嘛寺写了一封信,说明我们的宗旨和政策,不侵犯喇嘛和藏民的利益,并保护他们的利益,由通司(藏语翻译)送去。这封信真起了作用,部队到东固时,喇嘛果然没有抵抗和逃跑。3月30日,刘伯承率先遣部队和我们先遣工作团进驻甘孜,不久陈昌浩也到了甘孜。周纯全决定将先遣工作团改为工委,任命我为甘孜工委书记。工委的任务第一是争取藏族群众,建立藏民党、团自卫队组织,建立政权;第二是为30军部队和进驻甘孜的机关筹集粮食、羊毛、帐篷。经过两三个月的工作,在甘孜县建立了甘孜城、东固、绒坝岔、白玉4个区的藏民政权和藏民党支部、团支部、自卫队等组织,并筹集了部队所需要的大批粮食、羊毛、帐篷。大约是5月初朱德总司令到甘孜时,受到喇嘛和县城藏族群众的沿途欢迎。6月初,张国焘被迫取消了第二“中央”,仍称四方面军。这时我被任命为四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长。之后,四方面军和二方面军分3个纵队开始北上。3个纵队,穿行数百里茫茫草地,克服缺粮、缺氧等极大困难,经过约1个月的长途跋涉,于8月1日到达包座地区。我第三次过草地,从甘孜出发到阿坝是跟随红四军司令部一起行军的,到阿坝休息时找到了四方面军政治部,和四方面军政治部一起到达包座。从包座出发时,我接到四方面军政治部通知,任命我为岷(州)洮(州)西(固)地区工委书记。所谓工委也只有我一人。因红四军要出岷、洮、西地区,因此,我又跟随红四军行军,于8月下旬到西固。9月初,我正打算依靠红四军政治部群众工作部部长周干民等同志开展地方工作时,又接到朱总司令命令,任命我为红四军政治部主任。9月30日起,四方面军部队分为5个纵队,先后由岷州、漳县等地出发向静宁、会宁方向前进。与此同时,中央指派一方面军第1军第1、2师部队在隆德、静宁、界石铺一线和庄浪、渭水和平凉大道游击威胁胡宗南部队,积极策应二、四方面军北上。10月9日在会宁县城与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刘志坚 )《解放军报》 日
其他类似问题
四方面军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大约四次。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万里长征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万里长征[wàn lǐ cháng zhēng]
主要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地&&&&点中国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结&&&&果胜利到达陕北主要指挥官毛泽东等
【解释】:征:远行。上万里路的远行。形容极 遥远的征程。后用以比喻所从事的长期的、艰巨的事业。
【出自】:唐·《出塞》诗:“,万里长征人未还。”
《送沈张诸君赴延安》诗:“万里长征不计程,自有北辰星。”
【示例】: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走完了第一步。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近义词】:千山万水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诗人漫游一带,亲眼目睹北方南下骚扰边疆,弄得民不聊生。他写《出塞》表达自己的不满:“,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在,不教胡马度。”希望朝廷派得力干将镇守边关[1]1934年10月,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14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年间
长征准备阶段(日~日)
长征失利阶段(日~日)
长征转折阶段(日~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日~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日~日)
大会师阶段(日~日)第一支是(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日到达陕北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日到达陕西延川,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日由湖南刘家坪等地出发,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苏区。10月上旬,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就途。10月21日,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在黎平开会,接受了的主张,决定向以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日,红军占领。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 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 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为首,、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今茂汶)、(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于10月19日到达(今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众所周知,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宁,当富足和安康使我们把前辈们的努力只是看作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我想真正值得记忆的,能矢志不忘的都已经融汇在我们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通过我们的基因遗传代代相延。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纯朴敦厚……,“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部分吗?或者说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呢?直接查证“长征精神“是不是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组成部份,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是找出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其他组成部分的联系确是当前就可以作的工作。
惠于中华文明熏陶的华夏儿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除了作为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外,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种信念存在于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况下就会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这种精神的力量。部分红军将领长征时的职位及年龄
一、中共中央、:
委员、临时中央负责人27岁
委员、红军总司令48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36岁
、红军总政治部主任28岁
中央政治局36岁
中央政治局28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凯丰 28岁
红军总参谋长42岁
1、军委纵队
司令员37岁
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27岁
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34岁
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29岁(后为38岁)
第四梯队司令员31岁
2、红一军团
军团长28岁
政治部主任32岁
参谋长29岁
保卫局局长28岁
第1师师长30岁
政治部主任27岁
第1团团长24岁
第2团政委24岁
第2师政委23岁
第4团团长24岁
第5团政委24岁
第1 5师(原少共国际师)师长28岁
军团长36岁
参谋长26岁
第4师师长26岁
第5师师长20岁
第10团政委22岁
第11团政委24岁
政治部主任27岁
第1 2团政委22岁
军团长39岁
参谋长24岁
第1 3师政委34岁
5、红八军团
中央代表36岁
参谋长42岁
6、红九军团
军团长31岁
参谋长29岁
总指挥38岁
副总指挥26岁
总政委30岁
副总政委32岁
参谋长29岁
7、红二军团
政治部主任31岁
第5师师长21岁
第6师政委23岁
第1 8团政委20岁
8、红六军团
军团长 肖克26岁
参谋长25岁
三、红四方面军
军政委员会主席37岁
总指挥33岁
副总指挥29岁
政治部副主任34岁
副军长29岁
第1 1师师长25岁
第1 2师师长23岁
10、红三十军
政治部主任22岁
11、红三十一军
军长王树声(兼)29岁
12、红九军
政治部主任28岁
四、红二十五军
副军长34岁
注:红军时期,这里专指1933年6月全军整编后的各部队里.将领中有几个职务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包括军事正职、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供给部部长和卫生部部长.参谋长一职相对偏弱.但也很重要。军事副职和副政治委员也有·但不是很多.倒是一般兼.代军政正职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是根据当时的战争条件和红军的具体实际情况而定的。【名称】
七律·长征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共产党.中国的创始人之一)
【创作时间】
1935年10月
【创作年代】
“难”“闲”“丸”“暖”“寒”“颜”
《诗词集》
被选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课文。苏教版五年级(2012修订版),八年级课文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主力从中央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万水千山:
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平常,不放在眼里。
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是指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高耸入云的山崖。
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指大渡河。
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也就是。
全都喜笑颜开。
即、、、、大庚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绵延曲折的样子。
即,是穿行于贵州、云南之间的山脉1935年3月,经过此地。
形容山的气势宏大无比。
是指滚动的小泥球。
上,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五岭逶迤腾细浪:
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一九三四年十月,从福建、江西出发,沿这四省边境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腾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都庞岭,,,或称,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红军不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做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起伏只如水面荡起小小的波浪,
,挺拔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滚动的小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悬崖,让人感到温暖,
上横跨着由所剩无几的几根铁索支撑的桥,寒气逼人。
更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支军队路过了这里都露出了长征以来第一次笑容。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军长征路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