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公王吉李氏家谱字辈倍

&&所属分类 &&
  王,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除中国外,在朝鲜也有许多王姓的人。王,“天下所归望也”,是古代君主的称号。构成汉族山东陕西河南湖北王姓主要来源:、姬姓。第姬姓王是组成王姓的最大成分,据估计全国有家谱的王姓大约90%都出自姬姓王。。当代王姓的人口已经达到9200多万,为全国第一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25%。例如陕西王姓尊文王姬发为太祖,号称姬氏周裔王姓,自称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乃大周遗民王氏直系后裔,先后游走于山东琅琊,河南南皮,江西湖北等地后于清道光19年曾大规模迁回故地陕西安故作“王氏宗谱十八卷”存于各部族以示宗族同心重振族业,部分因未能到达西安停留于陕西南部汉中(汉高祖刘邦封地,传说刘邦曾驻军在此)地区,称自己为汉周遗民同奉火德为正愬,现存有民谣“朝奉怀义远,世代永祭(纪)昌”,“文祖义长存,千古兴不绝”等。王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陕西,山东、河南、,湖北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28%。王姓因支派众多,人口也多,故望族也多。王姓的郡望多达26个,太原、琅琊、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等,普遍使用的堂号为三槐、槐荫,紫阳,南皮。   王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2.9%,A型占28.6%,B型占29.4%,AB型占9.1%。
  王(Wáng)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又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   周灵王太子晋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晋又称王子晋、王子侨、王乔,是东周灵王的太子,本为姬姓。《通志·氏族略》言:&若太原、琅邪王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晋生于洛阳,在周灵王初年被立为太子,当时流经洛阳的谷、洛二水经常泛滥,灵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陈不可,主张因势利导以治水,不被灵王采纳,后终因忤逆之罪被夺去太子名位,废为庶人。他被废后名声依然不减,心忧国事,才识过人,能言善辩,名声远布。其后人也因他曾是灵王太子的缘故而改姓王氏。太子晋的后人战国秦汉时有大将王贲、王翦、王离等,开创了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两支后来都发展成为天下王姓的最主要支派。   姬姓之王的另一支京兆王、河间王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毕公姬高之后。姬高始封于毕,其裔孙毕万入晋为官,封为魏成侯,战国时与赵、韩三家分晋,立魏国。后魏王假在位时,魏国被秦所灭,子孙分散,因号为王家,以王为氏。也有一种说法是,魏昭王公子信陵君之后,在秦灭魏后逃于泰山,时人因其为王族,称王氏。   2、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子姓之王比干之后,即汲郡王。《通志·氏族略》说:&王氏……出于汲郡者则曰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也。&王子比干是商朝国王文丁之子,亦是商朝末帝纣王的叔父。王子比干生活在国运每况愈下的商朝末年,加之纣王昏庸无道,他不满于时局,多次犯颜直谏,最终不被纣王所容,被剖心而死。他为了国家,杀身以成仁,被后世誉为忠于祖国的楷模,并与同时的微子、箕子一起合称为&商末三仁&。王子比干被杀后,就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附近,亦即今卫辉市城北15里比干庙村旁。他的子孙在他罹难后,世代居住在今卫辉淇县一带,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改以&王&字为姓。子姓之王是最早的一支王姓人。因为他们居住的卫辉一带原由汲郡管辖,因此又被称为汲郡之王氏。   3、出自姚姓,为古帝王舜帝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这支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因出古君王舜后裔,世为王姓,舜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父姓和地姓的姚为氏,称为姚氏。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舜帝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这支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经过多次的改姓:从姚姓改为妫氏,再改为陈氏,再改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没有改回,便继续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为王姓。中国官方史书《唐书·宰相世系》言,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姓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此为王姓的一大源流。王莽封姚姓同族田丰为代眭侯,后来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 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为秦所灭,其子孙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齐国最后一名国王是齐王田建。他在亡国后被迁到共(今辉县古城),田建之孙名田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及项羽为刘邦所败,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孙为了纪念这一事情,从此便改姓王氏。两汉之际的新朝皇帝王莽、以及魏晋隋唐时期的北海王氏、陈留王氏等等,都出自这支王姓中。   4、复姓简化而来。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氏。   5、出自赐姓或改姓的王姓。   如战国燕太子丹的玄孙嘉被王莽赐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①刘氏改姓王氏   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成为高季兴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兴表示归顺,曾被后唐任为兼中书令。高季兴始终与后唐李存勖貌合神离,刘去非因与李存勖曾作过对,为保护自己也改姓为王,叫王保义了。   ②谢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县)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树荣所作《王谢世表序》中说:“吾族本系,出晋从事中郎谢万石后。梁天监中,景涤公讳觉官吴兴太守,因家焉,世为吴兴谢氏。建明初,忠烈公讳贵为北平指挥使,与张丙、张信同受建文密诏,监察燕王。张信密与燕棣通款,燕棣伪称疾嗾,信约张丙与忠烈公往侦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难兵起,夷族令严,忠烈公幼子公权袭外家姓获免。③孙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都改姓王。   王姓是华人名义上的十大姓之一。 王姓的由来很复杂,除了一些原来是王氏的外,有大量的姓氏改为王姓。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都有曾经为王、称王、称帝的人和后代把自己的本来姓氏不是王姓的姓改为王姓,也有当上大官和有当官、称王、称帝意图、王族、皇族、被赐姓王的人把本姓改为王姓,王姓的由来很复杂。部分王氏为姓,系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族之后”。   6、出自少数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   ①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②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③鲜卑族可频氏   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威王氏。   ④羌族钳耳氏   羌族钳耳氏 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他们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   ⑤高丽人   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引日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⑥回纥人   安东都护府是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   ⑦匈奴族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⑧契丹族   据《新唐书》、引日唐书》记载,前面所说的回纥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宗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⑨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任金统军使。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   ⑩出自元朝王室。   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太子晋:太子晋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晋又称王子晋、王子侨、王乔,是东周灵王的太子,本为姬姓,是黄帝第42世直系子孙。太子晋因直谏被周灵王废为庶民,其后迁居于太原(今山西省)、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以为氏。齐王田建第二子桓改姓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此为王姓的一大源流。出自姚姓,为古帝王舜帝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这支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因出古君王舜后裔,世为王姓,舜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父姓和地姓的姚为氏,称为姚氏。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舜帝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这支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经过多次的改姓:从姚姓改为妫氏,再改为陈氏,再改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没有改回,便继续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为王姓。中国官方史书《唐书·宰相世系》言,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姓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此为王姓的一大源流。王莽封姚姓同族田丰为代眭侯,后来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 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为秦所灭,其子孙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齐国最后一名国王是齐王田建。他在亡国后被迁到共(今辉县古城),田建之孙名田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及项羽为刘邦所败,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孙为了纪念这一事情,从此便改姓王氏。两汉之际的新朝皇帝王莽、以及魏晋隋唐时期的北海王氏、陈留王氏等等,都出自这支王姓中。
秦汉时期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  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东汉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  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琅琊王氏举族南迁,衣冠南渡,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唐时期  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   唐末时,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宋明至今  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  元末青州乐安王氏的绝大多数人,迁出乐安分布在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以王奉先为开基祖杀驴王氏)。尤以山东北部几支人才辈出,成为名门望族。  明代时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   另外,开闽王姓漂洋过海,扬帆南洋。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王姓是全球华人字面名义上十大姓之一。   2007年新华网北京4月24日电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我国字面名义上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1]
分布密度  王姓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河北东部、山东、江苏北部、安徽东北部。这些地区每平方公里的王姓人口达21人以上,中心地区达30人以上。每平方公里21以上的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12.3%,王姓人口约3007万。每平方公里12.6-21人的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19.9%,王姓人口约2904万。每平方公里4.2-12.6人的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33.8%,王姓人口约2660万。每平方公里4.2人以下的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34%,王姓人口约321万。分布频率  王姓人口的分布很广,但不均衡。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和中部、河北东部、山东、河南北部、新疆喀什地区是王姓最常见的地区,其覆盖面积只有国土总面积的19.8%,王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9.2%以上,有的高达16.2%。  长江以北和青海西宁以东的其他地区,也是王姓的常见区域,王姓在人群中的比例在6.9%-9.2%之间,覆盖面积是国土总面积的19%。  长江以南及新疆东北部和西部,是王姓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王姓在人群中的频率在2.3%-6.9%之间,覆盖面积是国土总面积的34.6%。  青海湖以西的其他地区、广东西部、广西东部、海南是王姓分布稀少的地区,王姓在人群中的频率不足2.3%,覆盖面积是国土总面积的26.6%。
  王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体的情况(总人口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共计8892万)为:  * O型:2784万,占31.3%  * A型:2530万,占28.5%  * B型:2716万,占30.5%  * AB型:862万,占9.7%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山东大部、江苏北部、安徽东北部是王姓最集中的地区。这些地区的面积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2.3%,有王姓人口3007万,约占全国王姓人口的33.8%。其中,O型血897万,A型血831万,B型血970万,AB型血309万。  河南、河北西部、山西大部、陕西大部、甘肃大部、宁夏大部、四川大部、湖北北部、山东西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是王姓的常见地区。这些地区的面积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9.9%,王姓人口2904万,约占全国王姓人口的32.6%。其中,O型血923万,A型血832万,B型血874万,AB型血275万。  内蒙古中西部、陕西北部、山西西北部、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四川西部、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湖北南部、浙江南部、广东西部、新疆西北部是王姓分布的一般地区。这些地区的面积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33.8%,王姓人口2660万,约占全国王姓人口的29.9%。其中,O型血857万,A型血774万,B型血780万,AB型血249万。  青海湖以西其他地区、广西、海南、广东西部。这些地区的面积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34%,王姓人口321万,约占全国王姓人口的3.6%。其中,O型血107万,A型血93万,B型血92万,AB型血29万。
世界各地的王姓
台湾的王姓  王姓在台湾为第六大姓,仅次于陈(250万人)、林(188万人)、黄、张、李等姓。  然而,台湾王姓部分不见得具有汉族血统:例如原住民时因台湾政治的汉化政策改姓。这使在台湾其姓氏亦在非汉族群体中很常见。苗族王姓  在苗文中“王”写作“Vang”、或“Vaj”或“Vaaj”。它和汉语中的王姓来自于同一个词源,而且是一个在苗族中很常见的姓。王姓氏族是苗族里最大的十八个氏族之一。越南的王姓  王姓在越南写作:Vương。如,王承武(“Thừa Vũ”具体所对应的汉字未详。),越南抗法名将。日本的王姓  “Ō”(罗马字母记作Oh、Ou或者O)(Wang→ワゥ[Waũ]→ワウ[Wau]→ヲウ[Wō]→オウ[Ō])在日本是一个等价于“王”的罕见姓氏。“Ō”是按照日本语的发音方式设立的“王”字。大部分姓王的日本家庭都是中国人的后裔。  王贞治(Sadaharu Oh)是日本著名的华人棒球选手和经纪人。朝鲜和韩国的王姓  王姓在朝鲜语中写作“왕”。据统计,韩国在2000年时,有王姓人口23447人。   “王”曾经是朝鲜半岛上最大的一个姓氏。《后汉书》记载,朝鲜半岛的王姓始祖是公元前2世纪从中国山东(当时的齐国)迁到朝鲜的王仲。  虽然“王”是朝鲜半岛历史上高丽王室的姓,但今天已经不多见了。据说,当高丽王朝灭亡之后,那些姓王的人们为了避免朝鲜王朝‎的严重迫害而改姓其他的姓了,部份人改为全姓。在开城王氏的家谱中至今仍可以找到高丽统治者的部分痕迹。英语国家的王姓  汉语的“王”在翻译成英语时,按照音译的方法而被译为“Wang”或“Wong”。[2]
郡望  据《广韵》记载,王氏家族较为著名的有二十一处。   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一支王氏,始祖为周灵王太子。琅琊郡:秦始皇置。治所在琅琊,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胶南谙城、临沂、胶南一带。  北海郡:汉景帝置。治所营陵,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部潍坊地区。此支王氏,出自虞舜妫姓王氏。  东海郡:秦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治所以郯(今山东省郯城北),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  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治所在首都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县)。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天水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东平郡:汉代置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平东、泰安一带。  新蔡郡:晋惠帝置,从汝阴郡分出置郡。治所在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县一带。  新野郡:古置新野县即今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新野(治所在河南省新野县)。北周时废。  山阳郡:汉代山阳郡在今天山东省独山湖周围。东晋山阳郡在今天江苏省清江、浦安一带。  中山郡:汉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章武郡:西汉置县,西晋至隋初置郡。治所在东平舒(今河北省大城县一带)。  东莱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掖县。  河东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 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金城郡:西汉始置。治所在允吾(今甘肃省永靖西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省永靖县及兰州市一带。  海汉郡:居延海汉称居延泽,魏晋又称西海,唐以后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长沙郡:秦置郡,汉置长沙国,并在此筑城,隋唐置潭。治所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明清为长沙府治,直到民国,长沙历经国、郡、州、府、厅治。  堂邑郡:春秋时为堂邑,晋代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苏省六合县北)。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堂号  太原堂、琅琊堂等二十一处是以郡望为堂号。  三槐堂:北宋王祐,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王祐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王氏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   还有双桂、留馀、承德、五果、宝善、积德、存厚、敦睦、馀庆、宗德、燕翼、太原、天全、源远、槐政、槐阴、绍兴、思明、怀德、五孝、绍槐、孝睦、敦本、锡类、槐明、梓谊、听槐堂等。
历史名人  王诩:即鬼谷子   又名王禅。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尉缭子;纵横家:苏秦、张仪、毛遂、被誉为商圣的范蠡等。   王良  春秋时代著名的善御(驾驶马车)者。一说王良即伯乐,字子良。“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一。”[3]传说他死后为神,并被天帝挑选为车夫,后来成为星官名。“汉中四星,曰天驷。旁一星曰王良。王良策马,车骑满野。” [2]  王翦   秦代杰出的军事家。频阳东乡人,王翦少年时期就喜爱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战。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王翦领兵先后攻破赵国、燕国、魏国,翦灭楚国的第二年,王翦军继续南征百越。平定了江南,降服越君,江南地置为会稽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王贲攻入齐都临淄,虏齐王建,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也灭亡。齐亡后,秦统一了中国。因功著授封武成侯。   王贲   战国秦国人,秦代名将,通武侯王贲乃是王翦之子,与其父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   王陵(前?~前181)   沛县(今江苏沛县西)人。西汉初年大臣。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敷千人据南阳(今河南南阳)。后归刘邦。从定天下。以功封安国侯,官至右丞相。   王莽(前45~后23)   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极杰出的社会主义改革家,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   王充(27~96)   字仲任,会稽上虞人。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唯物主义哲学家。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仅有三位:王充、王符、仲长统。范晔《后汉书》将三人立为合传,后世学者更誉之为汉世三杰。三家中,王充的年辈最长,著作最早,在许多观点上,王充对后二家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王充是三家中最杰出,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著《论衡》等。   王符(85~162)   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无神论者。王符一生隐居著书,崇俭戒奢、讥评时政得失。因“不欲章显其名”,故将所著书名之为《潜夫论》。王符思想深刻、观点鲜明、文笔犀利,至今读其作仍给人一种淋漓畅快的感觉。王昭君(前~世纪中叶)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王允(137~192)   字子师,太原祁人。东汉大臣。汉献帝初年任司徒等要职。他是貂蝉的义父,貂蝉是造成吕布和董卓反目,以致于吕布最终刺杀了董卓的主要原因。在讨论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和连环计时经常引用此事件。   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王祥(185年~269)   字休征。东汉末年隐居20年,仕晋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称,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书圣”王羲之五世祖王览的同父异母兄。   王濬(206~286),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人。西晋时期著名将领,曾指挥灭吴的战役。大获全胜。   王叔和(210~280),名熙,晋朝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王导(276~339)字茂弘,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官至丞相。东晋时期江南侨族的首领之一。   王羲之(321~379或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琊临沂,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曾任过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晋代书法家、诗人,祖籍琅琊临沂,王羲之第七子。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   王珣(349~400),字元琳,小字法护,祖籍琅琊临沂,晋代书法家。王珣真迹《伯远帖》是三希之一。 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王猛(325~375),十六国前秦丞相。字景略,北海剧(山东寿光)人。 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出现了两个名臣贤相的身影,“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有《滕王阁序》、《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留传千古。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唐代诗人,是盛唐时期的诗人,祖籍太原晋阳,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王维(701~761)   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人称“诗佛”。代表诗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冥》、《相思》等,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近体诗严守声律,意态豪放,更是被誉为“文人画始祖”。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祖籍太原。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忠嗣(706~750),初名训,祖籍山西太原祁县,大唐名将,一生屡立战功。   王冰(710~804)   号启玄子,曾任唐代太仆令,医学家。王冰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他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王孝通   中国唐代算历博士,数学家,武德九年(626)时曾任通直郎太史丞,并参加修改历法工作。王孝通的主要贡献在数学方面,他的专著是《缉古算经》。唐显庆元年(656)国子监设“算学”,以“十部算书”为教科书,列《缉古算经》为十书之一,并规定此书学习年限长达三年。   王审知(862~925)   字信通,又字详卿,军中号白马三郎,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分水亭乡王堂村)人。五代闽国创建者,王潮弟,唐末与潮从王绪起兵,后部下兵变,众推潮为主,审知为副。入闽尽有闽地。潮卒,继为威武军节度使。后梁开平三年封闽王,在位十七年。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   王旦(957~1017) 北宋名相。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王祜子。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   王曾(978~1038)   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科状元。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之一。官至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卒谥“文正”。著《王文正公笔录》。   王惟一(987~1067)   名惟德,宋代杰出的针灸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宋仁宗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王柏()   南宋经学家。字会之,号长啸,改为鲁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从朱熹门人游,又受学于何基,生平著述甚多。   王实甫()   字德信。河北省定兴县究室村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等等。   王祯()   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著作《王祯农书》。《王祯农书》是我国古代五大农书之一。   王冕()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翁、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最爱的是梅,其次竹,存世画迹有《三君子图》《墨梅图》。   王蒙()   元朝画家。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董其昌曾在他的作品中题词:“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王保保(?~1375)   字保保,蒙古名扩廓帖木儿,元末将领,左丞相,河南王。正史记载朱元璋称王保保是第一奇男子。在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王保保又是汝阳王之女赵敏的哥哥。   王鏊()   明代名臣、文学家。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王鏊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写得一手好文章。官至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王鏊一生为人正直,时称“天下穷阁老”。王守仁()   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王廷相()   字子衡,号浚川。明朝潞州(今长治市)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王世贞(1526年-1590年)   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王锡爵()   明代内阁首辅,字元驭,号荆石,南直隶太仓(今属江苏)人,太仓历史上官位最高的一品大员。任文渊阁大学士、又任武英殿、建极殿大学士。王锡爵与独子王衡都是榜眼,人称“父子榜眼”。任职以大局为重,勤政廉洁,敢于建言,勇于直谏。   王夫之() 字而农,号涢斋,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等。   王时敏()   清初画家。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等。江苏太仓人。王锡爵孙,翰林王衡独子。并曾得到董其昌等人的指点。擅山水,专师黄公望,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然构图较少变化。其画在清代影响极大,“清六家”之一。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居清初画家“四王”之首。   王锡朋()   抗英将领。字樵墉。直隶宁海(今天津)人。武举人出身。道光十八年(1838),任安徽寿春镇总兵。二十一年,率兵千余人由吴淞增兵援定海,与葛云飞、郑国鸿协力抗击英军,扼守晓峰岭,血战六昼夜,英勇战死。   王引之(年)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祖王安国为吏部尚书,父王念孙为直隶永定河兵备道,皆以治名物训诂著称。曾奉旨勘订《康熙字典》讹误,撰成《字典考证》。后人辑有《王文简公文集》。   王懿荣(年) 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现代名人  王国维:(年),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王若飞:(年),是我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王尽美:(年),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王荷波: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王亚南:(年),著名现代经济学家   王树声:(年),原名王宏信,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王淦昌:(),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王大珩:(1915~),光学专家,我国光学界公认的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王希季:(1921~ ),中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   王震:(年),中共政治家 ,前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王永庆:(年),祖籍福建安溪。为台湾著名的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王安:(年),美籍著名企业家,现代电脑重要发明   王进喜:(年),大庆人的杰出代表,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王栋:草原学家,国家一级作家   王蒙: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协原副主席   王鼎昌:(年),新加坡首任民选总统,华裔   王选:(年),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   王贞治:前日本职棒读卖巨人队打者,现任福冈软体银行鹰队监督   王杰:(年),革命烈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王永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码汉字键盘输入发明者   王赣骏:祖籍江苏盐城,生于江西,是“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华人”   王学圻:北京人,著名演员.获得多项演艺大奖   王刚:国家一级演员,原中央电视台播音指导,著名节目主持人,表演艺术家   王振堂:台湾彰化县鹿港人,台湾企业家   王晶:香港著名导演   王家卫:香港著名导演,曾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王义夫:籍贯辽宁辽阳,射击运动员,1978年初进入省队,教练陈继元,1979年入选国家队,教练陈继元。现任中国国家射击队总教练   王志文:著名影视演   王涛:中国男乒名将。多次获得男单男双的好成绩   王杰:香港著名歌手   王菲:北京籍香港中年女歌手   王光良:马来西亚籍华裔,台湾流行歌手   王荣奎:作家,编著有《中华五千年名著名篇》、《与名家一起读经典》等多部著作   王军霞:中国田径运动员,亚特兰大奥运会奥运会女子五千米冠军   王力宏:籍贯浙江义乌,著名流行歌手   王治郅: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现役球员   王楠:乒乓球运动员,是邓亚萍之后的中国女乒的领军人物   王励勤:中国乒乓球运动员。
王姓宗祠门楣题辞  太原垂徽 三槐世第 清节流芳 四杰传芳王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槐世泽;   两晋家声。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王旦之父王佑,于庭院植槐树三株,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时称“三槐王氏”。下联典出晋·王导,位至丞相,其子孙世代簪缨。   家传乌巷;   古继青箱。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东晋·王彪之精通经学,熟谙江左旧事,所录仪规藏于青箱,世代相传,人称“王氏青箱学”。下联典自东晋·王氏望族聚居建康乌衣巷。   太原望族;   东晋名家。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王敦。下联典指东晋·王导。   求鲤世泽;   爱鹅家声。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汉·王祥(历汉、魏、晋三代,下同),有卧冰求鲤奉母之故事,旧时列为“二十四孝”之一。下联典出东晋·王羲之性爱鹅,为山阴道士写《道德经》以换鹅。   阳明学术;   逸少风流。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王姓宗祠太原堂联。上联典指明王守仁,于故乡阳明洞中讲学,世称“阳明先生”。下联典指东晋·王羲之,字逸少,有“东床坦腹”的故事。   卧冰跃鲤;   朝阙飞凫。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汉·王祥,卧冰求鲤侍母。下联典自东汉·王子乔每朝阙,来去无踪,凭双凫飞来,时人称其“仙吏”。   辋川书画;   沂国方严。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王维,工诗善画,晚年居蓝田辋川。下联典出宋·王曾,封沂国公,处政方严。   明妃青冢;   金母瑶池。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王昭君。下联典指神话传说西王母。   槐堂世瑞;   珠树家珍。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王佑。下联典指唐·王勃。   暖舒柳岸;   瑞溢槐堂。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王佑、王旦父子。王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一经传旧德;   五字耀英才。   ——王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吏部员外郎、书法家王澍联。   德从宽处积;   福向俭中求。   ——王时敏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初画家王时敏联。王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兰亭一集家声远;   槐树三株世泽长。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王羲之书法为古今之冠,其之最为《兰亭序》贴。下联典指北宋·王佑。   紫燕红鹅说旧家。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王佑、王献之。下联典指东晋·王谢、王羲之。   千里荷花开世界;   一杯美酒对湖山。   ——佚名集句题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集自出唐代诗人王湾诗句。下联集自宋代诗人王庭珪诗句。   天收运召沧江客;   兵气销为日月光。   ——王懿荣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金石学家王懿荣联。   对联喜贴右军墨;   春意乐赋摩诘诗。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晋代王羲之,世称王右军。下联典出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   秋水落霞惊四座;   桐花栖凤报群贤。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文学家王勃,其《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下联典出清代诗人、刑部尚书王士祯。   庭前刻玉称人瑞;   阶上看槐庆德长。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指北宋·王佑。   笃宗族以昭雍睦;   训子弟勿作非为。   ——王贞常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王氏名人王贞常座右铭联。   淡如秋水闲中味;   和似春风静后功。   ——王士祯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诗人王士祯联。   语为吉祥滋厚福;   心缘谨慎历亨衢。   ——王昶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学者王昶联。   传家节操同松竹;   报国功勋并斗山。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王氏节义堂联。上联典自王氏家族有松竹般的节操。下联典自王氏家族人才辈出,不少人为国为民建过功、立过业,有斗岳般的功勋。   黄槐青箱千秋秀,   紫气红鹅万年春。   ---当代理财家王少峰撰深圳新居上德堂联。
  山东德州王氏字辈:&文明学书青开国俱朝臣修德承先志积善福庆临&  义乌南陵王氏字辈:  十六~七十六世:“宣振常充仁义礼让文行忠信善积庆远学勤业隆晋萃理贯通乾坤道圆净爱竹风节高植槐 枝秀挺芝兰生庭阶裘图争辉映地久并天长似续斯与并”。  安徽绩溪王氏字辈:  “玉大元祥兆安邦维义诚宏开能绍业积德庆长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庭骅骝驹骥马骕龙凤鹿孝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正适时平”。  润州王氏字辈:  “洪勋振立世德克昌绍承先志永锡嘉祥”。  凤林王氏字辈:  “创业凤林勋绩立敬存诚著贤声文章华国妥先灵忠孝世家启后人乌邑发祥绵世泽凤林创业振家声”。  楚伪王氏善庆堂字辈: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傅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王氏太原堂字辈:  “自绍玉昆诚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宁乡鸟石王氏字辈: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王氏太原堂字辈: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湖南益阳王氏字辈: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旧序:“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王氏太原堂七大房字辈: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续序:“文运人开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显宝善立名祖诒云衍”。  王氏文德堂字辈:  二房车礁旧序:“宗派始均千卽宝邦继焉文允廷光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二房鸭头旧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德万承雄永志朝明文焉武兴家国盛思昭四第联”;二房西陂滩旧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纲政用世万兴天单懋崇宏盛思昭甲第联”;三房马鞍山旧序:“钧千万仲福景世新任碧丹泉大国宗先仕荣华家思昭甲第联”;四房旧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四第联”;五房旧序:“宗派始均千良榜伯明天贞万单湖广尚兴继承焉念宗祖显达思昭甲第联”;六房旧序:“宗派始均千定百季景然仕得文思万世崇兴绍先显继宗行永全昭早第联”;七~八房旧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文九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九房旧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茂元公伯万允本盛兴明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九房七星台旧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师金彦太古子兴胜崇绵孔孟儒风大思昭甲第联”。  湖南浏阳王氏字辈:  凿石支派序:“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南华案山支派序:“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  湖南长沙王氏字辈:  “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子国正学文洪开式哲启兆万年显承谟烈忠厚傅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  湖南常德王氏字辈:  东阳十甲序:“成龙致世时永大钦朝思言事道心立”;东阳二甲序:“成龙致世时詹汝秉曰化言事道心立”;东阳三四甲序:“成龙致世时一大□□应言事道心立”;东阳九甲序:“成龙致世时廷时一齐国言事道心立”;慈利县城序:“成龙玉本□之守国仕□锡朝万邦永”;王家湾序:“芳成祖乐□永本廷然良国事道惠大”;坪潭等处序:“成龙致祖景□月大廷世希起永士立”。  硕旧王氏字辈:  “声振朝堂世德传芳求志达道大显家邦”。  湖南益阳王氏字辈:  “家政以成本在修身行端秬立化洽祥呈善为楚宝儒作国珍典型克绍动业能宏承恩锡命显新扬名永昌邦族大振槐庭”。  湖南湘乡牢田王氏字辈:  原序:“添元用义祖承显立铉宗忠孝守仁义安邦定太平世业绍前德诗书裕后昆修齐为国本名教耀芳声”。  湖南安化王氏字辈:  旧序:“派傅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万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益代资祺寿亨佳福庆增”;新序:“骥足腾云路鸿章重玉京彝鼎垂功远贤书启俊英令名光世泽禄位自能申家声傅必盛前武克相绳”。  江西萍乡王氏字辈: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齐青箱延世泽储俊隶金闺”。  太原郡王氏字辈:  旧名序:“文章开国运忠孝大家声孔孟师廼远须知立志求”,旧字序:“孙子振大明朝廷公侯聊奕世异端非我愿胜域喜同游”;新名序:“冠丹腾霄汉瑶池通贵声玉树共春茂金枝业向荣永传凌云志沦海存赤心宏图必如愿世祖积德成”,新字序:“儒林欣勃起理性有根源英才明昌瑞御武欲争先子孙□君赐礼义织前贤丕达流芳远显耀福长绵恩泽垂青简一统盛相延”。  开闽忠懿王氏字辈:  “君家蔼吉周召甫申英贤济美中孝垂芳圣世衣冠文章礼乐德业绍先渊源启后”。  王氏槐堂字辈:  旧序:“文德承家远诗书训子贤才名辉楚域槐绪卜长年”, 新序:“荣福全宗享华袷聚广昌富耀培光大贵和盛致祥”。  王氏茹古堂字辈:  “钦清树炳增鍂法植熙均光大名高振超腾爵正崇”;名序:“钦清树炳增鍂法植熙均镇治檄焕埀钟淳校煜堦”,字序:“光大名高振超腾爵正崇天朝长佑启奕载庆荣封”。  王氏绍槐字辈:  旧名序:“文章开国运忠孝大家声”,旧字序:“子孙振大明朝廷公侯系奕世”;新名行:“高湘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树连生茂三槐俊秀贤彦才诚宾贵儒士必优先民主新时代和平永乐然”;新字序:“世泽垂千载敦伦庆万年克俭承前绪存仁启后延兰桂传进步礼义宽心田丕达流芳远荣显福长绵日月开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辉齐秉现朗曜照上乾”。  太原王氏字辈:  “延有国□斯显奕世伯仲希仁□季守义民彦思忠元良允治太平万年臣子素志”。  注:以上资料非全,待补充。 溯 源  在陕西的南部镇安、柞水、及湖北西北地区,有王氏,据家谱记载,是清朝从山西搬迁进山区居住的,他们的字辈(近几代的)开家邦贤良,现在就有五代人存在(可能现在就剩下家帮贤良四辈同时存在了)他们的名字都严格按照字辈排,基本孩子一出生,三个名字的前两个已经定下来来了,其实有字辈还是很好。这里的王氏每年正月初二拜谱,谱就是氏族的人脉历史。  太源堂王氏字辈:  “才条继朝廷建仕永启国泰传奕世立德维先”  秦汉时,随北方移民南流,太原王氏族人陆续南迁。撒播至福建的衍派后裔王松源,育子王才庄,原籍福建彰州府龙溪县珠玑巷(今属福建龙海市)。王才庄率儿离福建迁广东,短居广东连滩亚章村红头社(今属广东郁南县),再官游到广西浔州府桂平。
入木三分  《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典故   晋朝王羲之,字号逸少,是东晋书法家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的枕下的前代的《笔说》,他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看他年少,担心你不能保密,告诉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羲之跪拜,现在就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发展了。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看过用笔诀窍,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名声一定超过我。”晋帝时,在北郊祭祀,更换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书写,笔法入木三分。三十三写了《兰亭序》,三十七写了《黄庭经》,写完后,空中有人语说:“卿的书法都感动我,而况世人呢?我是天台丈人,自称真胜钟繇。”羲之书法多数不是一种字体。东床快婿  “东床快婿”原本指王羲之。本典出自《世说新语》。   典故   东晋时期,郗鉴武将奉旨平叛,立了大功,被封为“太尉”。在朝廷里除了文官丞相王导,就数他这武官最大了。   郗鉴有个女儿,年方二八,名叫郗璇,字子房。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郗鉴爱如掌上明珠。郗鉴要为女择婿,郗鉴觉得丞相王导家子弟甚多,听说个个都才貌俱佳,郗鉴希望能在王丞相家子弟中择婿。   一天早朝后,郗鉴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管家,带上厚礼,来到王丞相家。   王府的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来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郗府管家看来看去,感觉王府的青年才俊个个都很好。最后,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这些刻意打扮的王公贵族,无不卯足了劲,唯盼雀屏中选。   王羲之在来相府半路上再三赏玩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的古碑后,沉迷不已,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相亲的事早忘光了。当他急急忙忙来到相府,因为天气实在太热,就随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边喝着茶,边想着蔡邕的书法。阮裕见他这般神情,惊呆了,问他话也不答理。   后来阮裕把王羲之袒胸露腹的事,禀告郗鉴,郗鉴不禁拍手道:“真有此事!好一个任性率真,胸襟豁达的公子呵!”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哈哈,我要选的就是他了!”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这“东床快婿”王羲之后来成了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之为“书圣”。
[1].&&111 &&http://
[2].&&室内风水学 &&/c/fengshui/28685.html
[3].&&屏风可以改善室内风水 &&/c/fengshui/25911.html
[4].&&现代住宅风水学 &&/c/fengshui/34644.html
[5].&&房屋风水学入门 &&/c/fengshui/30509.html
[6].&&有关风水学概述 &&/c/fengshui/26726.html
[7].&&室内风水学 &&/c/fengshui/28685.html
下载次数:0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暂无同义词
此词条来自,详情请查阅:
此用户已删除
词条创建者
浏览次数: 3610 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氏家谱字辈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