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上世纪80年代至90关于瓷器的小说瓷器有哪些种类?作者是谁?

您当前的位置是:
上世纪80年代 黄卖九 八哥·粉彩茶具 (九头)
陶瓷艺术品
编号:0113
估价:60,000-90,000
编号:0114
估价:100,000-150,000
编号:0115
估价:50,000-80,000
编号:0116
估价:190,000-250,000
60,000至90,000
上世纪80年代
江西省南昌市天逸阁艺术中心(西湖区沿江中大道268号力高皇冠假日酒店SOHO一楼)
拍卖会名称
拍卖会专场
江西省南昌市力高皇冠假日酒店3F宴会厅(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沿江中大道268号)
底款:景德镇制 说明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此作以粉彩之“水点桃花”技法绘就,胎体通透、釉面莹润,绘画布局疏朗随意、法度自然。大师所作,当无俗品,实可藏可玩。
联系电话:联系地址:景德镇市沿江西路1号所属地区:景德镇市拍卖品:
估价RMB 75,000--75,000
估价RMB 40,000--40,000
估价RMB 50,000--50,000
估价RMB 20,000--20,000
估价RMB 240,000--240,000
估价RMB 50,000--50,000
估价RMB 35,000--35,000
估价RMB 15,000--15,000
估价RMB 30,000--30,000
估价RMB 1,500--2,500
估价RMB 5,000--5,000
估价RMB 220,000--320,000
估价RMB 20,000--50,000
估价RMB 150,000--150,000
估价RMB 20,000--20,000
估价RMB 12,000--12,000
估价RMB 5,000--8,000
估价RMB 8,000--12,000
估价RMB 5,000--10,000
估价RMB 2,000--2,000
估价RMB 3,000--3,000
估价RMB 25,000--25,000
估价RMB 1,500--1,500
估价RMB 1,800--1,800
估价RMB 3,000--3,000
估价RMB 8,000--8,000
估价RMB 6,000--6,000
估价RMB 3,000--3,000
估价RMB 1,000--1,000
估价RMB 20,000--20,000
估价RMB 28,000--38,000
估价RMB 30,000--60,000
估价RMB 600,000--800,000
估价RMB 6,000,000--8,000,000
估价RMB 5,000--8,000
估价RMB 2,500--3,000
估价:估价RMB 30,000--50,000时间:公司:景德镇华艺
估价RMB 16,000--30,000
估价RMB 20,000--30,000
估价RMB 30,000--50,000
估价RMB 8,000--16,000
估价RMB 40,000--60,000
估价RMB 100,000--150,000
估价RMB 120,000--180,000
估价RMB 120,000--160,000
估价:估价RMB 150,000--200,000时间:公司:景德镇华艺
估价RMB 350,000--550,000
估价RMB 30,000--50,000
估价RMB 70,000--90,000
估价RMB 80,000--120,000
估价RMB 80,000--120,000
估价RMB 20,000--40,000
估价RMB 60,000--90,000
估价RMB 150,000--180,000
估价:估价RMB 300,000--500,000时间:公司:景德镇华艺
成交价RMB 9,200
成交价RMB 17,250
成交价RMB 46,000
成交价RMB 5,750
成交价RMB 11,500
成交价RMB 17,250
估价RMB 40,000--60,000
成交价RMB 92,000
成交价RMB 8,050
估价:成交价RMB 1,000,010,000时间:公司:东方艺都
成交价RMB 883,200,000
成交价RMB 672,000,000
成交价RMB 625,600,000
成交价RMB 474,600,000
成交价RMB 474,600,000
成交价RMB 436,800,000
成交价RMB 425,500,000
成交价RMB 403,200,000
成交价RMB 402,500,000
估价:--时间:公司:上海驰翰
估价RMB 5,000--6,000
估价RMB 1,000--1,000
估价RMB 1,000--1,000
估价RMB 10,000--15,000
估价RMB 10,000--15,000您的位置: &
0049 上世纪80年代 李峻(传)一苇渡江·粉彩薄胎枇杷瓶
图片中的放大镜,支持鼠标滚轮缩放区域大小图片中的放大镜,支持鼠标滚轮缩放区域大小
艺术家推荐
业务合作: 010 -
责任编辑: 董倩倩 刘元180年代以来山东作家群研究述评
80年代以来山东作家群研究述评
张􀀁 晶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北武汉430000)
摘􀀁 要: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评论界关于山东作家群的研究可划分为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与新
世纪以来两个时期。这20多年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亮点:
一是地域文化对山东作家群的影响, 二是道
德观念的影响和渗入, 三是对新生代作家的研究,
四是以其他一些新的视角看待山东作家群的创作。
关键词: 山东作家群; 齐鲁文化; 道德原则;
中图分类号: I 206. 7􀀁 􀀁 文献识别码:
􀀁 􀀁 作为孔孟之乡,
山东深厚的文化传统滋养了一
代代的文人。及至20世纪80、90年代,
在新的历史
这块古老的大地上又孕育出了一批才华横
溢的作家, 他们被誉为􀀁鲁军􀀁, 受到文坛的注目,
王润滋、张炜、莫言等人,
而后又有一批更为年轻的
作家们以自己脚踏实地的创作逐渐成为山东文坛新
的希望。在区域文学成为研究者所关注的新的视点
后, 一批以􀀁
山东作家􀀁这一群体性概念为研究对象
的专著、论文也逐渐多起来, 本文依照时间线索,
一、80年代中期至90
年代末对山东作家群的
这段时间大致包括年这十多年。
一方面, 在一些当代文学史研究者的观点中,
年被认定为文学􀀁 转折􀀁的􀀁 标志􀀁,
一批与之前的
􀀁 反思􀀁、􀀁伤痕􀀁小说􀀁
在艺术形态上不同的作品已
经出现􀀁[ 1] , 在老作家沉寂的山东文坛,
年轻一代的
小说家正是在这百花齐放的创作潮流中慢慢成长出
来, 出现了一批代表性作家和作品,
被评论家所关
注; 另一方面,
小说创作中对地域文化的重视成为重
这也使得区域文化成为文学评论者研究
的一个热点,
他们以地域为界划分了包括􀀁山东作
家群􀀁在内的地域性的群体,
所以80年代后期开始
出现对于地域群体作家研究的专著。对山东文学的
研究走在了前列,
这段时期重要的著作有􀀁山东当
代作家论􀀁、􀀁山东青年作家与齐鲁文化􀀁、􀀁山东新
时期小说论稿􀀁、􀀁齐鲁文化与山东新文学􀀁,
要包括􀀁优势即局限, 局限即优势􀀁 􀀁 􀀁
再论山东作
家群的道德原则􀀁、􀀁关注人的命运,
呼唤人民解
放􀀁 􀀁 􀀁
山东当代文学的基本内容略论􀀁、􀀁山东文学
坚守现实主义􀀁、􀀁论齐鲁小说的􀀁好汉􀀁精神􀀁 􀀁 􀀁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观山东当代小说的
一个侧面􀀁、􀀁山东新时期小说道德精神状态的衍
变􀀁、􀀁􀀂山东作家与齐鲁文化􀀁研讨会综述􀀁、􀀁历
史、现状、新的增长点􀀁 􀀁 􀀁
山东新时期小说创作五人
谈􀀁等。
这些论著和论文基本上围绕着齐鲁文化对山东
作家的影响展开,
认为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受着􀀁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双重影响,
这构成了山
东文学的地域渊源,
评论者肯定了山东作家踏实的
关注人民、关注社会、责任感强和重视道
德伦理是山东作家的一贯优势,
并在历代山东作家
的创作中得以发扬和继承,
但是这也成为山东作家
裹足不前的症结所在,
致使山东作家一味沉溺于传
统而忽视了文学创作技法的创新, 视界不够开阔,
轻作家的成长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
二、新世纪以来对山东作家的研究
虽然进入21世纪不到10个年头,
但是成名已
久的作家和更为年轻的一代作家及其作品仍然受到
评论界的关注,
其中不乏新观点。这期间比较重要
的著作有􀀁山东文学的域外镜像􀀁等,
论文较上一时
期明显增加, 总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32卷第4期
承接上一时期的文化道德伦理论,
纪山东作家对齐鲁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再创􀀁、􀀁论当
下语境中道德化叙事的意义􀀁 􀀁 􀀁
以山东作家的创作
为例􀀁、􀀁儒家文化精神对山东新时期小说的影响􀀁、
􀀁齐鲁作家的文化伦理立场􀀁 􀀁 􀀁
以莫言、张炜、尤凤
伟为例􀀁等文, 论点仍然延续上一时期,
认为􀀁道德
理想主义是新时期山东作家存在和继续发展的理
由􀀁[ 2] , 􀀁 与同时代其他地域或流派作家相比,
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成为山东作家最具标
识意义的文化表征,
也是构成他们的文化人格中最
为醒目的烙印。􀀁[ 3]
他们指出山东作家关注社会的
视角和表现手法总体上包括􀀁对改革过程中旧势力
对改革进程的阻碍的揭示和批判􀀁[ 4]
、对社会变革
中道德性的审视、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社会现实问
题的揭露等内容。
新生代小说家创作论在这一时期越来越受到重
包括􀀁山东青年作家论􀀁、􀀁在坚守与内敛中蔚然
崛起􀀁 􀀁 􀀁
文学鲁军新锐小说家散论􀀁、􀀁齐鲁文化与
鲁军新锐小说􀀁、􀀁论山东新生代的小说创作􀀁 􀀁 􀀁
与外省新生代比较􀀁、􀀁守望与奋进􀀁 􀀁 􀀁
新世纪山东
作家创作论􀀁等文。􀀁山东青年作家论􀀁主要是分析
􀀁 新生代􀀁作家的创作,
认为他们的创作与前几代作
家的创作并未完全隔断,
他们的创作方法仍然与本
土叙事手法相关,
对乡村题材的关注在新生代作家
身上仍然得到了继承,
并且手法仍然保有􀀁扎实􀀁、
􀀁 稳健􀀁等特色,
但是仍有一些尖利的叙事声音得到
大家的关注, 青年作家逐渐崛起,
女作家也逐渐成
长。􀀁在坚守与内敛中蔚然崛起􀀁 􀀁 􀀁
文学鲁军新锐
小说家散论􀀁选取6名颇有代表性的新锐作家,
创作主体观照、客体文本风格分析、缺失与对策兼与
􀀁 老鲁军􀀁进行对比等层面展开论述,
认为他们继承
了山东文坛历来􀀁素朴、沉稳、理性、内敛􀀁[ 5 ]
与其他省的新生代相比显示出独特的存在价
但是在与老鲁军和其他省的新生代对比中也发
现他们存在着创作格局太小、写作模式重复、创新不
文章对他们今后的创作道路提出了一些
建议。􀀁论山东新生代的小说创作􀀁 􀀁 􀀁
兼与外省新
生代比较􀀁首先对􀀁 新生代􀀁这一概念进行界定,
对比的方式对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期的
山东新生代小说家和外省新生代作了横向比较,
为山东新生代的写作立场较为传统本分,
更为内敛, 关照生活是以一种􀀁 平视􀀁的角度,
了他们已经取得的成绩,
但是也指出了他们需要完
从而揭示了山东新生代的创作价值和存
在意义。􀀁齐鲁文化与鲁军新锐小说􀀁从地域文化
对新锐作家的影响来看待山东新锐小说家的创作,
主要以细读的方式对王方晨、女路也和张继、刘玉栋
的作品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
认为他们的作品都具
有的共同点是􀀁朴实, 冷静, 不张扬􀀁[ 6] ,
主人公对苦
难和不公多是忍耐而不是反抗,
这无不与齐鲁传统
文化中固有的文化性格有关,
同时这深厚的文化积
淀也造成作家们创新不足, 精彩篇章不多,
向严重, 需要改进。􀀁守望与奋进􀀁 􀀁 􀀁
新世纪山东
作家创作论􀀁针对新世纪以来评论界对􀀁
怎么了􀀁的质疑作出自己的回答,
认为现在全国文
坛的局面是􀀁 不是我们抛弃了文学,
而是时代在抛
弃我们􀀁[ 7 ] ,
文学本身的生存已经面临着巨大的考
商业霸权主义和功利主义成为掌握文学环境的
山东文坛的衰退与全国文坛的这种颓势分不
但是山东文坛从五四以来就有着良好的创作主
体和创作成绩,
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创新将会
是山东文坛在浮躁的时代中继续发展和创造新成绩
所以希望山东作家能继续坚持自己的道路。
新世纪以来对山东文学的研究出现了一
些新的视角。􀀁乡村的都市􀀁 􀀁 &#
年代山东都市小
说概论􀀁探讨了90年代以来山东都市文学的创作
作者认为在传统齐鲁文化熏陶下的乡村化山
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位青年作家在支撑着小
他们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们与外省青年作家
在都市小说创作上不同,
他们对都市的堕落这一现
象采取的态度是􀀁
以平和沉稳的写作风貌去守望与
追求永恒道德的价值􀀁[ 8] ;
此外女作家在都市小说
的创作上显示了山东青年女作家的创作功力;
以张炜、尤凤伟为例,
认为他们都市题材方面的创作
并乐观看待山东都市小说的发展前景。
􀀁现状与问题:
1990年代山东文学􀀁、􀀁沉郁中的跋涉
与突围􀀁 􀀁 􀀁
主旋律与20世纪90年代的山东文学􀀁
都提出并正视山东文学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陈旧、创新不足、在艺术探索上陷入􀀁
集体失明􀀁的
尴尬; 前者还指出青年作家处于被遮蔽的状态,
得到更大的发展,
就此作者指出山东文坛应帮助年
轻作家成长并且应该主动改变自己的形象融入全国
文学潮流中,
期刊和文学界应该对山东文学充满信
后者则认为山东文坛对营造兼容并包的艺术形
式应该持有开放的态度,
使山东文学得到更高的提
升。􀀁现代转型视野中的新世纪山东文学书写􀀁认
为进入新世纪山东文学要实现腾飞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要实现山东文学的现代转型, 具体来讲,
􀀁 避免四个误区,
即乡土文学误区、现实主义误区、
传统文化误区和道德主义误区􀀁[ 9] ,
想要避免这些
误区就要把传统资源和地域资源在现代性的基础上
并且要建立在现代性、世界性的坐标之
下, 而不是一味地坚守而显示其􀀁超越性􀀁,
东文学现代性是文学要从传统走向现代,
􀀁 文人􀀁转向􀀁知识分子􀀁,
在吸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用开放的心态把文学建立在􀀁全球性的文学资源的
碰撞与整合之上。􀀁 􀀂迁徙流变中的文化传统􀀁 􀀁 􀀁
外鲁籍作家创作研究􀀁则是从山东地域文化传统异
域传播的角度,
以代际分析的方式对1949年以后境
外鲁籍作家中带有山东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进
􀀁探讨境外鲁籍作家对山东地域文化传统
进行的创造性承袭,
以及由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
代转换所产生的重大意义。􀀁[ 10]
􀀁山东文学的域外镜
像􀀁则从跨文化比较文学的视角来审视山东文学创
运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的方法为
我们展示了山东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从整体上看山东文学与俄罗斯文学在人道主义精
神、现实主义精神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精神品格,
到某一作家身上,
作者以五四时期的王统照、李广田
和后来的臧克家及新时期的莫言、张炜、尤凤伟、毕
四海等人为例,
认为他们的作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国
外作家创作风格的影响和启发。
新世纪以来对山东作家的研究仍以
齐鲁文化影响、道德感为主,
虽然对90年代以后崛
起的新生代作家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也有研究者关
注了以往研究者未曾关注的领域,
出现了一些新的
研究视角, 但是在山东文坛沉寂的大环境下,
坛新的领军人物尚未出现,
评论者关注的仍然是那
些久已成名的作家,
新生代作家的群体力量未能如
80、90年代那样引起全国文坛的瞩目,
因此对山东
文学的研究也逐步陷入了一个低潮期。
[ 1]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
20世纪山东作家对齐鲁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再
创[ 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1, (
[ 3]杨荣. 论当下语境中道德化叙事的意义􀀁 􀀁 􀀁
作家的创作为例[ 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 (
[ 4]刘迎秋, 唐长华.
儒家文化精神对山东新时期小说
的影响[ J]. 管子学刊, 2007, (
[ 5]王景科, 仕永波. 在坚守与内敛中蔚然崛起􀀁 􀀁 􀀁
学鲁军新锐小说家散论[ J]. 山东文学, 2004, (
[ 6]薛忠文. 齐鲁文化与鲁军新锐小说[ J].
济南大学学
报, 2007, ( 2).
[ 7]潘先伟. 守望与奋进􀀁 􀀁 􀀁
新世纪山东作家创作论
[ J]. 时代文学, 2008, (
[ 8]刘进军. 乡村的都市􀀁 􀀁 􀀁
90年代山东都市小说概论
[ 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
[ 9]房伟. 现代转型视野中的新世纪山东文学书写[
文艺争鸣, 2008, ( 1).
[ 10]王云芳. 迁徙流变中的文化传统􀀁 􀀁 􀀁
境外鲁籍作
家创作研究[ D] . 济南: 山东大学,
The Review of the Study of
ShandongWriters 'Group since 80s
ZHANG Jing
( Co llege o f L iterature, H
uazhong Norm a lUn iversity, Wuhan H ube i 430000, Ch
Abstract: The study o f
Shandongw r itersg' roup w as made by the academ ia, w hich w as
div ided into two phases:
them iddle o f80s and the end
of 90s. A few study po ints are included in themore than 20 years
'research: reg iona l
cu lture s' influence on the w
riters ' moral conception s' influence and penetration wh ich
w as studied in mono􀀁
o f the w r iters of new - a small part of study
from other perspec􀀁
Key words: Shandong w riters 'g
Q new - born generat
2010年􀀁 􀀁 􀀁 􀀁 􀀁 􀀁 􀀁 􀀁 􀀁 􀀁 􀀁 张􀀁
晶: 80年代以来山东作家群研究述评􀀁 􀀁 􀀁 􀀁 􀀁 􀀁 􀀁 􀀁 􀀁 􀀁 􀀁 第4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现在釉里红瓷器的价格高吗?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开始,明代釉里红瓷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价格扶摇直上。1986年,一件明洪武釉里红牡丹莲花纹大盘在香港以940万港元为日本人拍走,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据行业人士分析,此件藏品当今若再上市拍卖,价位当在2000万港元以上。无独有偶,1989年,一件大明洪武釉里红牡丹菊花大碗,更以2035万港元的创世界纪录价位在香港拍卖成交。这一价位不仅是釉里红瓷品和明瓷拍卖之最,也是中国文物艺术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所创高价位纪录,出手 釉里红瓷器的可以联系我,我的电话 王小伟经理. &
& &釉里红又分为:釉里红线绘、釉里红拔白、釉里红涂绘。迄今为止,明代釉里红瓷品在国际拍卖市场的高价位一直保持稳定状态,几乎每件明釉里红瓷品,都能在拍卖市场上以不低于百万港元的价位成交!影响所及,清初釉里红瓷品,在拍卖市场上价位也直追明瓷。
& &在中国瓷器史上,釉里红历史上只有三个时期充分烧造过:元代、洪武永宣时期、康乾盛世,其他时期非常罕见。釉里红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创烧于元代,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主要使用釉里红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即釉里红瓷,也常简称为釉里红。
& &瓷器烧造时需要一种环境,专业术语叫&气氛&,瓷器都是在某种气氛中烧成的。一般来说气氛就是两种:一种是氧化,一种是还原。简单来说,就是炉子开着火门,有充分的氧气进去,就叫氧化气氛。而关着窑门,闷着火,就称为还原气氛。釉里红是以铜为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简单说它是闷着火烧成的。温度稍高点,或者稍低一点,它立刻就会失败,温度如果一低,颜色就会变黑,非常不好看。温度如果一高,颜色就飞了,没了。温度高低之间允许的差额大概在十度。在古代,这一点温差是非常难控制的,只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窑工,才能看出来。&
评论 (0条)
抢沙发,第一个发表评论  各位亲爱的天涯er,我是一名中文系的90后研究生。近期在做关于“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的研究。无奈,我错过了80年代这个文学的黄金时代,无法亲身体会那个时代的文学风貌。而各位在那时想必正风华正茂,激情昂扬。作为一个对80年代文学充满向往与敬意的晚辈,想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聊一聊自己在80年代的文学爱好与文学生活:  *您是否是当年的文学阅读或创作的积极分子?身边有这样的人吗?您或他们如何阅读与写作?  *对于当年社会兴起的“萨特热”、“朦胧诗”、“伤痕与反思文学”、后期的“先锋文学”等等思潮有何切实体会与感想?  *您读过的80年代最好的作品是什么,它何处吸引您?  *您认为80年代的文学大师有哪些?  *经历了10年文革之后,您觉得80年代的文学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或者您也可以总体性的谈谈您对80年代社会文学风貌的感受。  各位如果有兴趣,不妨在此回复畅谈一番!让我们一起的重返80年代的文学现场,回顾文学带给我们的历久弥新的记忆!在此不甚感谢!!  附上:洪子诚先生著《中国当代文学史》80年代文学概况节选  一 过程:80年代前期  1976年底“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文学并未在较大的范围里实现从“文革文学”的转变。写作者的文学观念、取材和艺术方法,仍是“文革文学”的沿袭。出现对于“文革”模式的明显脱离,是从1979年开始。因此,不少批评家在谈到“新时期”文学的开端时,并不以“文革”结束作为界限。(注:如朱寨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指出,他们把“当代文学思潮史”的下限划在1979年,而不是划在“粉碎‘四人帮’的1976年”,原因是1979年以前,“文艺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除禁锢”;“文艺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文艺创作有了新的突破”,是在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而“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成为文艺史上转折的里程碑”。《中国当代文学思想史》第8-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当然,在此之前,已有一些作品预示了这种“转变”的发生。如发表于1977年11月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刘心武)和发表于1978年8月的短篇《伤痕》(卢新华)(注:分别刊载于1977年第11期《人民文学》和日《文汇报》(上海)。)。这些艺术上显得粗糙的作品,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特征:对个人的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和作家对于“主体意识”的寻找的自觉。  以1985年前后为界,80年代文学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前期,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刚刚过去的“文革”,在当时被广泛看作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肆虐”。因此,挣脱“文化专制”的枷锁,更新全民族观念的“文化启蒙”(“新启蒙”),是思想文化的“主潮”。与此相关,文学是对于“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呼唤。在这几年间,文学主题可以说都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是亲历者对“历史灾难”所提供的“证言”,以及对于“历史责任”(“谁之罪”)所作的思考和探究。在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的潮流;诗歌创作的主要构成,则是“复出诗人”的“归来的歌”,和青年诗人的“朦胧诗”创作;戏剧,特别是话剧也大多是与“文革”有关的“社会问题剧”。已经在酝酿着艺术观念和方法上的更为深入的变革,但还未成为显在的、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从总体而言,这几年文学的取材和主题,是指向社会一政治层面的,也大多具有社会—政治的“干预”性质。涉及的问题,表达的情绪,与社会各阶层的思考与情绪同步。文学创作与社会政治、与公众的生活和情感的密切关系,是后来不再重视、并为一些人怀恋的“昔日的光荣”。  由于“文革”被看作是中国现代文艺史的“最黑暗的一页”,文艺的“园地”受到严重摧残而“百花凋零”,因此,“新时期文学”被看作是“文学复兴”,“复兴”的提出,又通常与“五四”文学相联系,看成是对“五四”的“复归”。在80年代初,人们最为向往的,是他们心目中“五四”文学的那种自由的、“多元共生”局面。但从80年代前期的中心问题看,所要“复活”的,主要是“五四”提倡“科学、民主”的启蒙精神,和以“五四”为旗帜的、在50至70年代被当作“异端”批判的文学思潮。许多批评家和作家的努力,是继续四五十年代胡风、冯雪峰、秦兆阳(也包括周扬等在60年代)以悲剧结局告终的工作。一方面,在承认文学的“革命”性质的前提下,推动文学挣脱图解政治概念、复制社会生活表象和僵化艺术模式控制的状况;另一方面,在维护文学作为“艺术”的“特质”,和重视文学社会承担、批判职能,倡导作家的“启蒙”精神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和结合。对“写真实”和“现实主义”的重申和坚持,公开发表周恩来、陈毅60年代初关于文艺政策“调整”的讲话(注:周恩来《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日),陈毅《在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日)等。),为50年代以来受到批判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秦兆阳)等文章的观点辩护,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质疑,都说明了推动“新时期”文学“复兴”的人们,最初继续的是五六十年代“未竟”的工作,接过的是他们的旗帜(注:见《文艺报》1979年3月召开的文艺理论批评工作座谈会上,作家、批评家的发言,《文艺报》1979年第4期《总结经验,把文艺理论批评工作搞上去》。)。1979年4月,《上海文学》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注:当时文艺界对这篇文章反响热烈,《上海文学》等刊物还组织了有较大规模的讨论。),对于这一在中国左翼文学界长期流传的“根本性”观念的质疑,也是在左翼文学观的框架内,来反对把文艺变成单纯的政治传声筒,而寻求不离开文艺“特性”的文艺的政治功用:它申明的是左翼文学中受压抑的派别(胡风、冯雪峰、秦兆阳等)的思想路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时期”开端所处理的问题,展开的论争,是五六十年代,或更早时间发生于左翼文学的“陈旧”话题,或这些话题的延伸。这包括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写真实”,“现代派”文学,人性和人道主义等。  在80年代初与文学有关的思想理论问题的论争中,周扬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注:刊发于日《人民日报》。据王元化《为周扬起草文章始末》(广州《南方周末》日)称,在周扬与王元化、王若水、顾骧一起讨论后,由王元化、王若水、顾骧起草。王元化主要撰写有关重视认识论问题的部分,王若水撰写有关人道主义部分。在此之前,王元化已就认识论和知性方法的问题,发表过文章(刊发于1979年上海《学术月刊》和1981年《上海文学》上的《论知性的分析方法》等)。王若水在这一时期,也撰写了多篇论人道主义的文章。最著名的是《为人道主义辩护》(上海《文汇报》日)。周扬的文章由王元化定稿,周扬作最后润色,并由周扬于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召开的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演讲。)是重要的、产生很大争议的文章。文章试图清算几十年来中国“左”的政治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源,来推动思想解放的深化。它的影响与其说是在理论上的,不如说更主要是现实问题的针对性上的。它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批评了“终极真理”的观点。提出在认识论上考虑用感性、知性、理性的三范畴,去代替感性和理性的两范畴,以划分知性与理性的区别;认为知性和理性相混淆,以为一旦形成概念,就掌握了本质,是导致简单化、概念化的根源。文章提出的另一重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文章不同意把马克思主义全部归结为人道主义,但认为马克思主义包含人道主义。在阐释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它是80年代前期“思想解放运动”思潮中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的“异化”概念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理想中的人类解放,不仅是从剥削制度下的解放,而且是从一切异化形式束缚下的解放。文章引出的最大“麻烦”,是认为不仅是资本主义,而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存在“异化”,包括经济领域的异化,政治领域的异化(权力异化)和思想领域的异化(个人崇拜,或宗教异化)。这篇文章既得到热烈支持,也很快受到激烈批评(注:在周扬发表讲话后,本来定于3月9日结束的“学术报告会”突然决定延期,并开始对讲话的观点进行批评。3月16日,《人民日报》在发表周扬讲话时,同时刊发会上对这一讲话的批评发言:《黄楠森等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学术报告会上的发言摘要》。)。对周扬文章系统的、最具权威性的批评,由胡乔木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注:这是胡乔木日在中共中央党校的讲话。经修改后刊于《红旗》1984年第2期。)一文中进行,指出“宣传人道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社会主义异化论的”“带有根本性质错误的”思潮,不是一般的学术理论问题,而“牵涉到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诱发对社会主义的不信任情绪”的问题。随后,周扬做了公开的自我批评(注:1983年11月,周扬在对新华社记者谈话中作了自我批评。在11月中国文联召开的座谈会上说,“我在今年3月份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报告会上发表了那样一篇有缺点、错误的文章。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参见《文艺报》1983年第12期。)。1983年至1984年间开展的抵制和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文学问题和现象被作为“精神污染”列举的事项,除了周扬等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观点外,还包括:“把西方‘现代派’作为我国文艺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创作上“热衷于表现抽象的人性和人道主义”,“渲染各种悲观、失望孤独、恐惧的阴暗心理”,“把‘表现自我’当成惟一的和最高的目的”等等。(注:参见1983年第11期《文艺报》社论和12期座谈会报道。)  二 过程:80年代后期  80年代文学在走过一段路程之后,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80年代的文学主题,作家的基本构成,文学的接受和流通方式等等,在主要的方面仍在延续,但也出现了新的因素。这种“变化”,可以理解为文学创作和理论的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五六十年代中国左翼文学的“话题”的范围,创作的风貌脱离了较为单一的模式,艺术方法的探索和革新以更大的步伐推进,而文学与读者的关系,也变得远为复杂。  在80年代中期或稍后,“文革”后一度享誉的“复出”作家、诗人,有的创作仍获取新的进展,而许多人则已越过自己创作“高峰”。在面对文学观念、方法变革的巨大压力下,缺乏调整自己步调的潜力,或者显得迟滞,或者新作日见减少。“朦胧诗”的作者也大多走过他们的鼎盛期,80年代初大量涌现的青年诗人,到80年代中期以后仍保持活跃姿态的,并不是很多。有的“知青”小说家的创作也出现了停滞状态。显然,当代作家和作品的“生命力”普遍短暂的问题,在80年代并没有成为历史。为文学写作所作的准备的不足,和开放之后文学潮流急遽的变化,使作家的更替出现超出一般时期的速度。当然,各种“类型”作家中,都存在沉稳而坚实者,尤其是被称为“知青作家”中的一部分。他们和更年轻的作者一起,构成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  80年代中期文学的变化,因1985年这一年发生的许多事件,使这一年份成为一些批评家所认定的文学“转折”的“标志”。对“文革”和当代历史的书写仍为许多作家所直接或间接关注,但一批与“伤痕”、“反思”小说在思想艺术形态上不同的作品已经出现。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张辛欣、桑晔的《北京人》,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王安忆的《小鲍庄》,陈村的《少男少女,一共七个》,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韩少功的《爸爸爸》,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扎西达娃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等,均发表于这一年(注:马原等的这些小说,分别刊于1995年的《上海文学》第2期、《上海文学》第1、7期、《现代人》第2期、《人民文学》第3期、《中国作家》第2期、《文学月报》1985年第5期、《中国作家》第2期、《人民文学》第6期、《人民文学》第8期、《西藏文学》第1期。)。对于长期习惯于确定的主题意向和“写实”的表现方法的读者和批评家来说,它们令人耳目一新,也因此引起阐释和评价上的分歧。这些作品的主要部分,表现了似乎正相反对的倾向,并在创作成果上昭示了发生于这一年的两个重要的文学潮流。一是所谓文学的“寻根”,和由此产生的“寻根文学”。另一是“现代派”的文学潮流。前者由一批青年作家发动,其主旨在于突出文学存在的“文化”意义(对抗文学作为社会政治观念的载体),试图从传统文化心理、性格上推进“反思文学”的深化,并发掘、重构民族文化精神,以此作为文学发展的根基。当时被指认为“现代派”文学的,有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陈村、韩少功的一些小说。这是因为它们有着和西方“现代派”文学相似的主题:表现对于世界的荒谬感,写人的孤独,有的又有“反文化”、“反崇高”的意味,且常用象征、意识流、“黑色幽默”等艺术方法。文学“寻根”引起了争论,“现代派”文学也同样。和几年前的争论相比,这次对“现代派的”争论,提出问题的方式虽没有很大的不同,但批评者和支持者意见本身,却已发生分裂。热烈赞扬这些作品的,有的认为中国当代终于有了自己的“现代派”,这是文学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创新;有的则指出这些小说的核心是表现时代的进步,“而不是精神的颓废”,在“荒诞”、“魔幻”的外衣下是“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在批评的意见中,违背了社会主义文学的原则,是文学的“堕落”的严厉指责依然存在;但又出现了这些作品还不够“现代派”(以西方某些“现代派”文本为标尺),而有了“伪现代派”的谑称(注:参见黄子平《关于“伪现代派”及其批评》(《北京文学》1988年第2期),李陀《也谈“伪现代派”及其批评》(《北京文学》1988年第4期)等文章。)。  1985年或更早一点时间,“朦胧诗”已经“式微”。除了杨炼、顾城还不断有新作问世外,其他作者的作品日见减少。与此同时,出现了更多的被称为“新生代”的诗歌写作者。他们不仅反叛当代的诗歌“传统”、而且揭起超越、“反叛”“朦胧诗”的旗帜。他们组织了名目繁多的,存在或不存在的诗歌社团。比起其他的文学样式来,“新生代”诗歌的“实验”要更大胆、激进;加上诗歌界由于观念等的歧异所形成的严重分裂,他们的诗一般难以得到“主流”诗界的承认,在正式报刊上发表的机会也不多。自编、自印诗报、诗刊、诗集,是作品“发表”的主要方式。(注:据日《深圳青年报》对“现代诗群体大展”的预告(徐敬亚执笔)称:1986年,“全国二千多家诗社和千倍百倍于此数字的自谓诗人,以成千上万的诗集、诗报、诗刊与传统实行着决裂”,“至1986年7月,全国已出的非正式打印诗集达905种,不定期的打印诗刊70种,非正式发行的铅印诗刊和诗报22种。”这则消息没有提供上述数字来源的说明。)为显示“新生代”诗的实绩,1986年的九十月间,《诗歌报》(安徽合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举办了“现代诗群体大展”,先后用九个整版的篇幅,刊登几十家“诗派”(“诗社”)的宣言,代表诗人的简历和代表作。在这些“诗派”、诗人之中,既有许多真诚的艺术探索者,也不乏“闹剧”的热衷者;“大展”的策划者清楚这一点,但并不在意,因为“挑战性”的展示,是他们主要的意图。(注:“大展”的主要策划者徐敬亚在“大展”的《编后》(《深圳青年报》日)中写道,“在正式的报刊上,人们就是不能看到诗坛探索的全部真实,漠视、片面、歪曲——已远非个人性习惯”。“大展”材料在报纸刊出后,由徐敬亚、孟浪、曹长青、吕贵品调整、补充,编为《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由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1988年出版。)  在80年代中期,理论批评的变化也值得重视。虽说这期间对文学批评的“科学方法”(强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方法对文学研究的渗透)的重视异乎寻常且最引人瞩目(1985年也因此被称为文艺学的“方法年”),但改变理论批评界的面貌和格局的,是一批中青年批评家和研究者的出现。有异于上一代批评家的知识背景,尤其是生命体验在批评中的融入,建设起他们批评的个性品格和思想深度。(注:浙江文艺出版社的“新人文论”丛书,和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文艺探索书系”,出版了这些中青年批评家的专集。列入“新人文论”的主要有:吴亮《文学的选择》,程德培《小说家的世界》,许子东《郁达夫新论》,季红真《文明与愚昧的冲突》,周政保《小说与诗的艺术》,刘纳《论“五四”新文学》,黄子平《沉思的老树的精灵》,南帆《理解与感悟》,赵园《论小说十家》,蔡翔《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王富仁《先驱者的形象》,陈平原《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蓝棣之《正统的与异端的》,王晓明《所罗门的瓶子》,陈思和《批评与想像》,李劼《个性?自我?创造》等。“文艺探索书系的理论部分,出版了刘再复《性格组合论》、赵园《艰难的选择》、鲁枢元《文艺心理阐释》、夏中义《艺术链》、钱理群《心灵的探寻》、宋耀良《十年文学主潮》等批评论著。)在这一年,刘再复发表了引起争论的《论文学主体性》(注:刊于《文学评论》(北京)1985年第6期和1986年第1期。)的长文。他以人道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来建立了他的“以人为思维中心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系统”——这一“体系”构造的现实动力,来自于对文学的政治功能和文学创作上的机械反映的厌恶和批判。1985年,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的《论“20世纪中国文学”》,和陈思和的《新文学史研究中的整体观》先后发表。(注:黄子平等的文章刊于《文学评论》(北京)第5期,他们三人并在这一年的《读书》(北京)上,连续就“20世纪中国文学”的问题,发表“三人谈”的对话。论文和对话等,编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陈思和的文章刊于《复旦学报》(上海)1985年第3期。)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并强调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宏观”、“整体”把握的主张,不仅推动研究视角、方法的更新,而且暗含着一种重要的观察、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的尺度的提出,因而其影响不仅限于文学史研究的范围。  在80年代中期,“回到文学自身”和“文学自觉”是批评家和作家的热门话题。这些命题的提出,表达了作家对文学在人的精神活动领域的独特性地位的关切。在涉及当代文学存在的问题上,则包容着多个方面,如对于要文学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的清理(“干预生活”这一口号这时受到广泛怀疑),对文学只关注现实社会政治层面问题的反省,以及长期以来忽视文学的“本体”问题的检讨。这说明,当代作家原先过分注重社会政治问题的“传统”,出现了分裂。在此时,“文学自觉”既是一种期待,也可以说是对已存在的部分状况的描述。不过,期待之物所带来的苦涩“后果”,也开始体味到。1988年初,《文艺报》发表的《文学:失去轰动效应以后》(注:载日《文艺报》,作者王蒙,署名阳雨。)一文,反映了在作家分化、“严肃文学”(或“纯文学”)“边缘化”、读者对“严肃文学”的关注程度降低等趋势面前,文学界的复杂的心理反应。对于“失去轰动效应”的文学,有的认为是文学的“疲软状态”,是作家“脱离现实”、失去对社会迫切问题的敏感和把握能力所致。另外的看法则认为,这正是文学走向自觉、深沉,走向成熟的开端。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彼若兮采R   或许我就是你要找的人,因为我还在坚持,所以,你提的问题不堪回首。那时,和我一样有同样爱好的朋友们都风流云散了。我现在身边没有一个谈“爱好”的人。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查查我在天涯是的文章,那就是我的坚持。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釉面看瓷器的年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