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嘎尔尼使华团来华时中国奉行什么对外政策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精品 课件 学术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06年上海高三历史模拟试卷
下载积分:900
内容提示:2006年上海高三历史模拟试卷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3:04:0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06年上海高三历史模拟试卷
官方公共微信南县教育信息网 - 专题八&&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八&&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www. 发表时间:
点击次数:1,880
1.18401900
&&&& &&&& 19C&&&&&&&&& 19C20C
2.1919——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两个战场、两条路线。在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基本上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两个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突出的贡献。但是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导致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到后期成为主战场,并且最终赢得胜利。
31919----1949,
1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社会发展差异较大,东西部发展也不平衡,在近现代史上影响着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 (1)列举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能说明民主革命的重心在南方的四个重大事件,并据此分析民主革命重心在南方的主要原因。
&(2)概括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民主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的主要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一)民族主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二则中国国境内各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和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一曰平均地权,一曰节制资本。”
&&&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 材料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材料三:“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遗嘱》
材料四:“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事物总是在发展的。1911年的革命,到今年,不过45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
&&&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请回答:
(1)孙中山为何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2)孙中山逝世后,国共领导民众反帝反封建,在爱国运动、军事、外交方面有何举措?大革命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国民党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又造成什么恶果?
(3)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再度合作,中共是怎样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坚持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取得了什么成果?
&&& (4)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是如何“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毛泽东为何说“到今年,不过45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携带蒸汽机、远洋战舰模型与高倍望远镜等礼物访华,向乾隆祝寿,同时希望中英互通有无,发展贸易,并在京建立大使馆。乾隆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断然拒绝。英国使团无功而返。
(1)马嘎尔尼使团来华时中国奉行什么对外政策?分析奉行这种政策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原因。
(2)你是如何看待马嘎尔尼访华失败这一事件的?
材料二&&& 史学家蒋廷黻指出:“1840年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3)1840年后中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4)你是如何理解蒋廷黻这句话的?
2、近代以来中国主要面临着什么状况?面对如此状况,中国有哪些阶层做出了反应?各阶层应对中国面临状况的共同点是什么?各阶层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
更多关于:
&&在线查询
&&快速通道
湘ICP备&&& 邮编:413400 电子邮箱: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析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及其影响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 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主要是为了与中国进行通商,开展商业贸易。在此期间,中西双方因礼仪等问题产生冲突。最终,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预期目的并未达成。不过,此次访华对中国和欧洲都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丧失了一次与世界接轨的机会,而欧洲则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中国论文网 /9/view-3806510.htm  关键词: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 礼仪之争 礼品 商业目的 影响  17世纪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英国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和广阔的原料产地。“因此,英国派遣一个使节团到中国访问,自然它是为了商业目的而去的。事实上,中英两国交易往来的情况确实也应当有所改变,自从英国初到中国开辟市场之日起,以及以后两国发生贸易关系以来,没有一件事情有助于改善英国人在中国的地位,而其他欧洲各国商人在中国的处境却都比英国人好得多。”①正因为如此,英国政府期望通过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改善中英之间的关系和现行贸易体制,扩大双方的通商。  日,作为英国政府访华特使的马嘎尔尼,以为乾隆祝寿为名,乘坐狮子号、豺狼号、印度斯坦号等五艘船只,从普利茅斯港出发,通过英吉利海峡,向遥远的中国扬帆驶来。  马嘎尔尼使团经过9个月的航行终于到达中国的澳门。在乾隆皇帝命内务大臣徵瑞为钦差大臣专司接待英国使团的情况下,马嘎尔尼使团从澳门出发,沿途经过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到达北京。但是马嘎尔尼的使团在谒见乾隆皇帝时却因为礼仪问题使双方发生分歧。  其实礼仪之争可以追溯到双方对于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性质的不同理解上。对于英国来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是一次外交活动,两国是处在平等的地位上的。但对中国来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只是一次朝贡。朝贡制度在中国萌发于汉朝,到清代也一直沿用。同时,“清廷把国境以外的外族、国家都视为境外外藩。……琉球以及俄国、西洋诸国等外国都是境外外藩。”②所以,清朝把马嘎尔尼使团访华视为一次朝贡,把他们带来的礼品称为贡品,“赫脱南写道:使团乘坐那么多的船只远道而来,中国人见了一定非常得意,因为在长幡上用中文写着几个大字:‘英吉利贡使。’无论在旗上还是在英使提供的礼品清单上,中国官吏都把礼—‘礼物’改为贡—‘贡物’。这一个字的改动使英使十分不快。中国官吏称送给皇帝的礼品从来就叫做贡。”③双方对于马嘎尔尼访华性质的不同理解,为双方礼仪之争埋下伏笔。从马嘎尔尼使团到达大沽开始一直到北京,礼仪问题一直是中国与英国双方争论的问题,马嘎尔尼认为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坚持行使英国的礼节,不损大英帝国的尊严。由此导致乾隆皇帝对于马嘎尔尼使团的态度也由原来的高兴转为勃然大怒,甚至说:“该使臣到热河后,迁延装病观望,许多不知礼节。……现令演习仪节,尚在托病迁延,似此妄自骄矜,朕意深为不惬”。④马嘎尔尼使团面临着被驱离的危险,在谈判就要破裂的情况下,马嘎尔尼提出折中的方法,提出用他谒见英王时行使单腿下跪的礼节,现在他也用同样的礼节谒见乾隆皇帝。对此,清朝也做出让步,同意马嘎尔尼使团以英国的礼节谒见中国皇帝。但是对于9月14日在避暑山庄中的觐见仪式上,中英双方的记载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乾隆五十八年英吉利入贡始末》一书明确载有和珅对觐见仪式的规定,和珅的奏折说:‘英吉利国贡使到时……臣等即令贡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礼毕,其应入座之王公大臣,以次入座,带领该贡使于西边二排之末,令其随同叩头入座,俟皇上进茶时,均于座次行一叩礼。’”⑤而英国方面的记载却表明他们没有行使中国方面的三跪九叩之礼,而是执行英国的礼节。“特使通过礼部尚书的指导,双手恭捧装在镶着珠宝的金盒子里面的英王书信于头顶,至宝座之旁拾级而上,单腿下跪,简单致词,呈书信于皇帝手中。”⑥不管礼仪之争的结果如何,这场礼仪之争却是马嘎尔尼使团失败而归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的,礼仪之争也反映双方的文化冲突。在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中心,强调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强调皇帝的至高无上与不可侵犯。同时,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面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的发展完全不了解,自认为“天朝上国”,夜郎自大。而以马嘎尔尼为代表的英国人,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洗礼,并不认为君王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那么马嘎尔尼使团给乾隆皇帝带来了什么礼品呢?为了展示英帝国的实力,马嘎尔尼使团在礼品的挑选上也是煞费苦心,他们认为具有新鲜的和实际作用且耐久的现代科学及技术方面的东西是乾隆皇帝感兴趣的东西。“因此他选择了一些稀奇、珍贵的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礼品,如天文地理仪、旧火车模型、地球仪、万花筒、望远镜和各种钢铁制品。同时,他又选择能够代表当时英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先进机械,如蒸汽机、珍妮机模型、气球、滚动印刷机和地球仪等;而为了引起中国人对英国工业制成品的兴趣,马戛尔尼又反复和东印度公司讨论,特意派人搜集伯明翰、曼彻斯特及其周围城镇的工业制成品。”⑦上述的礼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他们也希望通过这些礼品达到政治和经济上的目的。在政治上,通过向中国皇帝赠送贵重的礼品,既能得到中国皇帝和官员们的喜欢,也能体现大英帝国的强大和先进,从而增加自己外交谈判的砝码。在经济上,通过献给中国皇帝的礼品,马嘎尔尼使团希望英国的工业品能够引进中国,从而刺激中国人的消费,扩大英国工业品在中国的销售市场。但是马嘎尔尼使团精心挑选的礼物,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乾隆皇帝和官员们对此并不感兴趣和买账,“乾隆皇帝在阅过英使呈进的《贡品单》后,批示道,又阅译出单内所载物件俱不免张大其词,此盖由夷性见小,自为独得之秘,以夸炫其制造之精奇。现已令选做钟处好手匠役前来,侯该国匠设安装时随同学习即可谙悉。著征瑞于天意之中向彼闻谈,以大皇帝因尔等航海来朝涉万里之遥,阅一年之久……是以加恩体恤。至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庶该使口袅等不敢居奇自炫”⑧而有些官员也故意露出不足为奇的表情。最终,这批代表英国工业革命部分成果的礼品被束之高阁,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侵略军看到堆积在那里的“礼品”。由此,清政府与近代的先进文明失之交臂。假如乾隆皇帝能够重视马嘎尔尼使团带过来的礼品,从而改变闭关锁国的政策,那么今天的中国又将是怎样的呢?但是,历史没有假如。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商业目的,所以马嘎尔尼在访华期间,向清政府提出六项要求:  第一请中国允许商船在珠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营商业。  第二请中国按照从前俄国商人在中国通商之例,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洋行,买卖货物。  第三请于珠山附近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归英国商人使用,以便英国商船到彼,即行收歇,存放一切货物且可居住商人。  第四请于广州附近得一同样之权利,且听英国商人自由往来,不加禁止。  第五请凡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请特别优待,赐予免税,如不能尽免,请依一千七百八十二年之税律,从宽减税。  第六请允许英国商船按照中国所定之税率切实上税。不在税率之外另行征收,且请将中国所定税率録赐一份,以便遵行。⑨  从马嘎尔尼使团的要求可以看出,其开辟中国市场,发展商业的目的非常明显,如第一请就明确地表示希望在中国珠山、宁波、天津等地登岸,进行商业贸易。同时,马嘎尔尼使团的要求带有一定的侵略性,如要求中国的土地等要求,侵犯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因此,面对马嘎尔尼使团的要求,乾隆皇帝在马嘎尔尼使团于10月1日离开北京之前就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和主张。如对于土地的要求,乾隆皇帝的敕谕说:“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向来西洋各国夷商居住澳门贸易,画定住址地界,不得逾越尺寸,其赴洋行发货夷商,亦不得擅入省城。原以杜民夷之争论,立中外之大防。今欲于附近省城地方另拨一处,给尔国夷商居住,已非西洋夷商历来在澳门定例。况西洋各国在广东贸易多年,获利丰厚,来者日众,岂能一一拨给地方分住耶!”⑩马嘎尔尼的其他要求也被乾隆皇帝以天朝体制不相符为理由进行拒绝。至此,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失败,其商业目的也未得到实现。虽然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商业目的没有达成,但是马嘎尔尼在访华期间收集大量关于中国的第一手情报,内容涉及中国的政治制度、军事、风俗习惯、自然地理环境等。通过马嘎尔尼使团成员回国撰写的回忆录,如马嘎尔尼的《乾隆英使觐见记》、安德逊的《马嘎尔尼航行中国记》,使英国政府和民众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国。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初三日,乾隆任命侍郎松筠为钦差,专门护送马嘎尔尼使团一行起程离京。使团沿运河南下,到达广州,于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初七日,由广州起航回国。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虽然失败了,但是马嘎尔尼使团的访华却给中国和英国乃至欧洲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对中国来说,中国丧失了一次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认识世界,改变封闭状态的良好机遇。对此,佩雷菲特先生曾说过:“如果这两个国家能增加它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11}但古老的中国却逐步走向封闭,自认为“天朝上国”,夜郎自大,对于外面已经天翻地覆的世界充耳不闻,不了解世界发展的趋势。而新兴的资本主义世界正虎视眈眈地看着中国这个古代的帝国,而清政府却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英国就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攻击下,打开中国的大门,也开始了近代百年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  对于英国、欧洲来说,主要是其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通过马嘎尔尼使团回英国后的回忆及记述,他们向英国人乃至欧洲人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在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之前,欧洲在17—18世纪出现“中国热”。许多的思想巨匠赞美中国的儒家文化与政治经验。但是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后,其使团记载异于传统的中国,使中国的形象完全颠覆。安德逊在《马嘎尔尼航行中国记》的描写引起巨大的反响:“我们像要饭的一样进入北京,像囚犯一样被监禁在那里,而离开时简直像是盗贼。”{12}马嘎尔尼更是在1793年访华后,说:“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自此,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是欧洲人对中国的观点发生根本性的转折,如黑格尔在读过斯当东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后,对中国形成简明的看法:“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专制政治的帝国……个人从道德上来说没有自己的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非历史的:它翻来覆去只是一个雄伟的废墟而已……任何进步在那里都无法实现。”{13}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在西方与中国的关系中是分水岭,使西方人对中国的形象认识进入修正阶段。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其对中西双方的影响却是长远的。中国丧失了一次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的机遇,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则是英国乃至欧洲改变其对清政府印象的一次转折点,中国在欧洲人眼中的形象逐渐暗淡下去。  注释:  ①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商务印书馆,1963:17.  ②张双智.清朝外藩体制内的朝觐年班与朝贡制度.清史研究,).  ③佩雷菲特.王国维,毛凤支,谷炘,夏春丽,钮静籁,薛建成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④《掌故丛编》英使马夏尔尼来聘案,第53页,转引自刘凤云: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礼节冲突.清史研究,1993(01).  ⑤朱雍.不愿打开的中国大门.江西人民出版社,.  ⑥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商务印书馆,.  ⑦袁墨香.马噶尔尼使华与天主教传教士.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5.  ⑧清高宗实录:第1431卷,乾隆五十八年六月辛卯条,转引自林延清:《对马夏尔尼使团·贡品·的思考》,《历史教学》,1998(1).  ⑨马嘎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中卷,中华书局,1916:65.  ⑩清高宗实录:第1435卷,转引自何瑜:清代海疆政策的思想探源.清史研究,1998(02).  {11}佩雷菲特,著.王国维,毛凤支,谷炘,夏春丽,钮静籁,薛建成,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3.  {12}佩雷菲特,著.王国维,毛凤支,谷炘,夏春丽,钮静籁,薛建成,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3}佩雷菲特,著.王国维,毛凤支,谷炘,夏春丽,钮静籁,薛建成,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参考文献:  [1][英]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英]佩雷菲特,著.王国维,毛凤支,谷炘,夏春丽,钮静籁,薛建成,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3][英]马嘎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M].北京:中华书局,1916.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马嘎尔尼使团来华时中国奉行什么对外政策_百度知道
马嘎尔尼使团来华时中国奉行什么对外政策
提问者采纳
“闭关锁国”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清朝末年,在对外关系中清政府执行控制贸易及隔绝与外国交往,该政策限定广州十三行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闭关的目的主要在于隔绝大陆人民与台湾郑氏抗清力量交通,防范人民集聚海上;以后则着重防禁“民夷交错”,针对外国商人,以条规立法形式,严加限制对外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闭关锁国。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嘎尔尼访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