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绝句后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创作态度

耕耘者——景德镇七中余秋凤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上传: 谢宝敏 &&&&更新时间: 7:51:24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近年鉴赏诗歌的题型看,古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如果说以上三点是鉴赏诗歌的&形&,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那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神&,体现了探究事物的一般规律。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在鉴赏过程中,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诗歌题材,把握思想内容 1.儿女情长 写这类内容的诗多为爱情诗、闺怨诗,诗人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者的不满,或揭露扼杀爱情的罪恶等。如《静女》、《氓》、《孔雀东南飞》。 评价这类诗的内容,首先要整体把握作品体现的情感倾向是积极的、褒扬的,还是消极的、贬斥的;其次要从分析人物的性格入手,通过不同人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去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分析语言和表达技巧来分析诗歌内容。 2.建功立业 (1)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书愤》里的&早岁那知世事艰&等。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种内容多在怀古诗词中表现。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失地、为国立功,但又无人问津的悲愤。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怀古,寄托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流露宦途失意之情。 (3)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通过战斗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奋起抗敌的英雄气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描写戍边将士平定边患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 这类诗内容多为边塞诗或怀古诗。边塞诗尽管内容异彩纷呈,但都体现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分析时要善于把握这一主旨。同时应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盛唐时期,边塞诗大多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渐增;到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之中苟且偷安,诗歌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3.离愁别绪 写这类题材的多为惜别、送别诗。有的表达依依不舍的感情,如柳永《雨霖铃》描写了长亭送别的情景,表达了离人对情人的离情别绪无限留恋;有的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陈述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这类诗,首先要注意人物的主客关系,弄清楚究竟谁送谁;其次要注意送别环境,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 4.归隐自然 这类题材的多为山水田园诗或写景抒情诗。评析其内容,首先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体现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其表达技巧,因为丰富的内容、闲适的心情的表达总得有一定的写作技巧来实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等意象的描写,勾画出一幅清新恬淡、安静明净的世外桃源式的秋居图,末句&王孙自可留&的&留&字暗隐了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诗歌情景交融,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歌为表达这一内容,运用了动静结合、实虚相生、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意境更加深远。 (二)抓住诗眼,领会观点态度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词语。如陆游《书愤》的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的惆怅和满腔报国的热忱,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再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上阕的诗眼。一&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欣赏诗眼,首先要理解这个字眼的本义、语境义和词性变化等;其次要在语境中领会和感受它的效果和精妙;再次,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概括诗眼在表情达意等方面的效果。 (三)抓住典故,分析内容与观点 诗歌用典的目的,一是可以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来概括比较丰富的内容,二是可以借典故来议论或含蓄地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所以在咏史抒怀诗词中用得较多,而在写景抒情的题材中则用得较少。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词人借用这些历史事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高考试题中的典故,应是课本中学过的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因此对课文涉及的典故应烂熟于心。 鉴赏途径 1.论世知人,通解文字 &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作者的一些情况。尤其是常见的名家和课内名篇作者的主要生平经历。还要具有较高的文言知识水平和语法知识方面的修养,才能读懂诗歌,通解诗歌中的文意、诗意。 2.融入境界,体物察情 诗歌的描写、抒情、议论,都表达着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想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走进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使自己体味诗歌境界之妙。 3.概括内容,分析目的 鉴赏诗歌的内容,就要分析概括诗歌的写作内容(人、事、景、物)和写作目的(情、理、趣)。例: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首写事的诗。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了。我们从&才子&和&流人&的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从三、四句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另一层感情来:作者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因此,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这样概括: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出作者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 例1& 阅读下面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解析:《新雷》诗中的后三句,实际上都是对&却有情&的解说,了解到这一点,答案就出来了。其中&觉春生&中的&觉&有&使&&醒&之意。10.张维屏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诗人,这首绝句写于道光四年初春,正是鸦片战争前的十余年。当时清政权腐败黑暗,已臻至绝境;而西方的鸦片贸易,又在不断增加,使人目睹这内外交困的局势,即满怀焦急不安,又渴望新局面的到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更重要的是抒发了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期待。& 龚自珍于道光十九年已亥离开京都辞官南归。正值暮春时节,万花纷落,残红满地。诗人痴迷地看着这种景象,心中猛然一惊,自己不就正象这一片飘零的落花吗?但他毕竟不是俗人,面对满地堆砌的落花染成的一片火红,使人的心也被点燃了:我们这片落花,花落归根,化作春泥,也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新雷》诗中的末句有一个关键字&待&,所以就有&渴望与期盼&的意思。《己亥杂诗》诗中也有一个关键处&化作春泥&,所以就有&奉献&的意思。 答案:1.《新雷》诗中&造物&&有情&体现在&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 例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 ①嗾,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解析: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本题设题点正在&秋气&&秋色&处,考查学生对不同之处的鉴赏。 第二问,对春的情感,可从&胜&和&嗾人狂&处领悟。从词语色彩上即可看出第二首诗对春色的否定。 答案:1.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1)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解析:这一题既考查了思想内容,又考查了表现手法。作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他对田园生活是抱有一种向往和追求的态度,所以,他笔下的田园生活一般都是美好的。从这首诗来看,他描写的是人们之间的日常生活,从&相呼&、&斟酌&、&披衣&、&言笑&等描写来看,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其&白描手法&从语言的质朴中不难看出。 答案: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人与人之间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相呼、相饮、相思、相言、相笑等情景,尽情地表现出来。 & 南粤高考直析 【粤题精讲】 & & 2(2008年广东高考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 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解析】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畔&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广大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用宋高宗和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意红&的英勇气慨。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两首诗并考,诗中所写事物往往相同或相近,而表达的感情、思想,所运用的表达手法则往往有别。分析时注意区别异同。这两首诗都写&木芙蓉&,这是同;情感一明一暗,这是异。分析时,特别注意对&青女&的注释,否则不容易把握诗的旨趣。 答案:(1)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在秋天冒着霜雪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对比)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 3.(2007年广东高考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中国有&诗画一家&的传统审美观和审美情趣。&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强调的是作者的孤独和寂寥。&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能很好地表达这一意境。古诗鉴赏考查的重点是语言品味、形象把握、意象理解、意境分析、技巧鉴赏、思想情感的把握等几个方面,平时阅读诗歌,应注意积累典故与常见意象含义,掌握诗歌常见表达技巧,体会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解题时按照读一理一审一写四个步骤准确作答。审读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注释,整体感知,然后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理清主要知识点。&审&就是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积累。写的时候要结合要求,条分缕析,重点突出。 答案:(1)意象有: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 4.(2006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 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⑵&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解析】(1)本题是考查考生对意象的把握。意象包含&意&和&象&两个方面,也就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而且要能够把两者自然地融合起来。解答这一小题,一定要紧扣诗歌内容。&归艭&&钟声&这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江&&青山&&远帆&&老鹤&等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望&。理由是,江上捕鱼的船只纷纷回来,自然是到了晚上;在古诗词里面,经常会看到写寺庙里的晚钟的句子,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与友人在粤秀峰上,看江上的青山,就应该是眺望,而&山外&的&江&,距离应当更远,自然更是远望;&远帆&本身就已经有了一个&远&字,写的当然是&望&;&横空老鹤南飞去&,&横空&二字,写出一种阔大的境界,其本身固属远望所见,&南飞去&中的一个&去&字,说明老鹤已经飞走了,看飞走了的老鹤,自然也是&望&。 (2)是考查炼字。这一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一是具有拟人的艺术效果。带东西,往往是人的行为。可见,作者把老鹤人性化了。二是具有化虚为实的效果。&钟声&怎么传播到远方的?诗人想到了&带&字。用这个&带&字,声音就像书本、信函等实在的、有形的东西一样可以被携带了。这样就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写出形来了,多么形象、生动,富有动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要求一律,但必须自圆其说,言之成理。 答案: 1.体现&晚&的意象有:归艭 、钟声;体现&望&的意象有:江、青山、远帆、空、老鹤。 2.(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以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 【粤考趋势】 纵观近几年广东高考,我们有下面一些推测: 选材多为篇幅短小的古代诗歌,名家非名篇与非名家佳作将会并重。从时代看,唐诗、宋词和元曲是首选;从内容看,山水田园诗和送别诗、边塞诗占主流;从数量看,一首诗、词仍然唱主角,但两首诗或两首词比较鉴赏和一首小令鉴赏也会扮演重要角色。?题量上一般以两个小题为主,分值一般设为6~8分:05年8分,06年6分,07年6分,08年7分。 从题型设置上分析,试卷均以简答题为主要的出题形式,突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考察。看来这样一种方式可能已成为我省命题人的共识,预计2010年将继续采用这样一种形式。 从考点设置来看,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会大大加强综合性的试题,进行整体鉴赏。考点设置遵循了《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灵活多变。如08年,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体裁、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的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把年代、作家、题材、体裁、风格等相同(或不同)的作品组编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从作品的主旨立意、构思谋篇、意境格调、语言风格、社会意义以及美学价值等方面加以对照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同时代作品比较&、&跨时代作品比较&、&同一作品中使用不同的词语、语句效果比较&三种情况。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从考查点设置来看,可以分为综合比较和单一比较两种情况。如05年辽宁卷就是综合考查了语言、形象和技巧三方面; 07年浙江卷第1小题为单一比较,第2小题同为综合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在考点设置上,我们广东卷连续几年考查&诗歌意象&,意象是鉴赏诗歌内容、思想、意境的切入点,应引起重视。 答案拟写一般无需学生引经据典,也不必有过多的背景内容介入,更不需要跳出诗词曲外进行过多的联系,只要立足文本,正确理解,就诗论诗,落实题干要求就行。 & & 应考方法盘点 一& 复习备考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立足课文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都是古代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鉴赏技巧和思维方法很典型,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借鉴性。这些诗词绝大多数指定要背诵,如果在背诵的同时,能够对其鉴赏的技巧了如指掌。那么枯燥的鉴赏概念就会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具体了。 (二)把握常识 1.了解诗词的基本体式类别。(1)从体裁上分: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即格律诗。注意时代,唐以前只有古体诗,唐以后古体诗,近体诗并存)和词。(2)从表现方式分:有抒情诗,叙事诗。(3)所选题材分:有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咏物诗、怀古诗、哲理诗等。 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1)反映诗歌风格方面:雄奇、刚健、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沉郁顿挫、缠绵悱恻、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恢谐等。(2)反映诗歌结构方面: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3)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4)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质朴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节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5)反映诗人情感方面:愉悦、欢快、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6)反映诗歌总体效果方面: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意境高远、即景生情、即景自况等。 3.了解诗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鉴赏时善于对比揣摩,推此及彼。(1)从诗歌表现的不同内容上把握。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夸参、王昌龄的边塞诗;曹操、鲍照、杜甫、李商隐的咏史咏怀诗;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的爱国诗等。(2)从诗歌体现的不同风格流派上把握。如:苏轼、黄庭坚、辛弃疾、陈亮的豪放词;柳永、李清照、李煜、姜夔的婉约词等;李白、杜牧、李贺的浪漫诗,杜甫、白居易、陆游的写实诗等。 (三)总结规律 1.反复体味,读懂原诗。了解作者为什么而写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2.主观试题规范作答。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表述题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答题规范意识。(1)要明确,忌含糊。对试题中有&你是否同意xx说法&之类的问题,考生必须要明确表态&同意&或&不同意&。(2)要具体,忌空泛。试题中往往要求理解的是某一点,或者是形象,或者是情感,或者是手法等。考生一定要列举诗词中的词语进行具体分析,切忌空话套话,泛泛而谈。(3)正确揣摩,忌想当然。有的考生不仔细品味诗句含意,不正确理解诗意,往往张冠李戴,指鹿为马,造成失分。(4)顺势而为,忌唱反调。命题意图往往会在题目中作提示引导。如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设置题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说明包含着对考生的提示引导,只要顺着试题作答,很容易得分。可是有些考生故意唱反调,硬说&不是关键&,却又说不出理由,不能自圆其说,造成失分。 & 二&&& 常见题型的问答模式 &&& 就古诗词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六种问答模式。 1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3& 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4&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5&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手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6& 赏析思想情感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答题步骤:步骤一: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步骤二: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1刘一止:宋微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2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平常的积累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读名家鉴赏作品,涵咏和体味诗词的妙谛,学写鉴赏文章,真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把功夫用在平时,才会在高考诗词鉴赏试题中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三& 塑造形象的常见手法。& 1.比兴手法 如《氓》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甚。&诗句以桑树、斑鸠起兴,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第四章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到人老珠黄的变化。这些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 2.细节刻画 塑造人物形象大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细节的描写。如《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这一生活细节表现了姑娘的天真、活泼和调皮,&贻我彤管&则表现了姑娘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兰芝&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的细节,刻画了一个爱憎分明、不忍离去但又无可奈何的女性形象。 3.烘托渲染 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来渲染一种清冷肃杀的悲秋气氛,从而衬托诗人穷困潦倒、飘泊无依的形象。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了环境气氛的烘托。 4.对比衬托 如《氓》中,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男主人公婚前忠厚与婚后变节也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善良刚强,反衬出男主人公的无情无义、&二三其德&。 & 四& 鉴赏语言常用术语。 风格特征:清新自然,质朴直白、恬淡平实,绚丽多彩、华丽藻饰,简洁明快、平易晓畅,委婉含蓄、蕴藉隽永,沉郁顿挫,悲壮慷慨,雄奇奔放、雄健恣肆、飘逸洒脱等。 语言作用:言近旨远、浓墨重彩、淋漓尽致、行云流水、脍炙人口、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言简意赅、细腻传神、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音节和谐、富有音乐美。 & 五&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习惯用语与解题思路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物抒情、寓情于物,咏史抒怀、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二)表现手法(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动静结合,由虚入实、虚实相生,欲抑先扬、先抑后扬,正面衬托、对比反衬,比兴,联想,想像、托物言志、等)+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三)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双关、互文、叠字等)+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三)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铺垫、起伏、悬念、衔接、照应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四)材料取舍(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繁简有致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诗三十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