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中的神秘人物有刘仁林的人物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摘要】:
成长小说作为一个小说类型,肇始于西方启蒙主义时期。20世纪的现代中国也产生和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成长小说。本文采用发生学、文化学和叙事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从五四到解放30年时段的中国现代成长小说进行初步的整体勘探。本文共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部分共分五章。
绪论首先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界定了成长小说的概念内涵,并为厘定筛选文本而进一步对中国现代成长小说进行了要素分析,避免遗漏和误选。其次,通过对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的探讨,意在指出目前的研究缺憾,国内学者对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的研究集中在当代这一时段,而对现代成长小说的整体把握和个案分析都明显欠缺。从整体上宏观把握和认真梳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已经势在必行。再者,提出本文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任务。由于论题本身的性质,自然会涉及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而研究的体例和框架又决定了论文还会涉及发生学、叙事学、主题学、文化研究等学科,这就更需要利用各学科所长而避其所短的综合研究视角才能有效地驾驭论题。
第一章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发生。这一章主要采取探源和发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既探讨现代性语境下成长问题的提出,又以此为切入探讨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发生的历史原因和个人动机。第一节考察了成长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历史性缺席,并对成长小说在中国叙事文学传统中的匮乏进行深度溯源。第二节以西方成长小说为参照系,论证了现代性语境下成长问题的提出,指出五四个人主义话语作为现代成长小说发生的价值原点。第三节从“新人”的公共形塑考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方向和规约。采用文化研究的方法,选取各时代的重要期刊杂志或报纸考察论证了五四新人、革命新人、民族新人和翻身新人的理论塑形,指出这四种新人集中代表社会理性所期待的理想人格,并直接影响和开启现代成长小说对“新人”的想像。第四节集中论证了作家的主体意图,从小说家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和虚构(或纪实)他人的成长故事两方面考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发生的个人动机。
第二章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嬗变轨迹和叙事类型。这一章主要以史学和叙事学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综合理论视角梳理分析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30年来的嬗变轨迹和叙事类型。第一节将从五四到解放30年时段的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划分为开端、爆发和收获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叙事特征和主题内涵。由于五四作家集中于对传统人格的剖析和反思,更多的人物形象是因袭着传统文化积弊的病态的老中国儿女,“新人”的成长想像还是一个奢侈的话题,所以五四开端期的现代成长小说在叙事上尚显稚嫩,数量上也不够丰富,但已基本具备成长小说的主题内涵和叙事特征。左翼革命爆发期的现代成长小说在数量上明显增多,并呈现出“民族寓言”式的写作趋势,主要表现为:个人成长与外在重大社会事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长主人公逐渐大龄化、生理意义上的成长被忽略,精神发育成为这一阶段成长小说的重心;叙事结构和模式逐渐趋同化、固定化。由于个人的成长越来越被视作民族国家历史本质的象征,成长的方向也越来越合历史目的性,因而这一阶段的成长小说已经开始被规约为“教育叙事”。抗战收获期的现代成长小说数量也很丰富,其主题内涵、叙事模式除了承袭爆发期的诸多特点外,还出现了“改造式”的成长主题内涵和叙事模式。成长主人公主要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或农民的形象出现,在主体构建上按照社会秩序的规约进行以“新我”换“旧我”的精神改造。第二节根据成长主人公是否完成成长仪式,将现代成长小说划分为三种叙事类型:在路上的成长迷梦、被放逐的成长幻灭和到达“远方”的成长神话,由此相应产生出三种类型的成长主人公形象,即迷梦型、幻灭型和神话型成长主人公。在对叙事类型的分析过程中,本章着重对三种类型成长主人公形象进行还原式分析,以期得到对成长人物面貌和作家创作心态的完整把握,避免把作家作品打散后只能作为零星例证出现的缺陷。
第三章身体成长: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诗学维度之一。这一章主要从文化学的角度论证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中所展示的身体成长之谜。第一节探讨了身体的时间神话,指出个人成长时间与历史时间的融合,历史时间被分解在个人成长时间里,个人成长时间也在参与历史时间的建构。借用巴赫金的小说诗学理论,提出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中的“成长时空体”和“道路时空体”两个文化和审美概念。另外,探究了指向未来的先行性时间遮蔽一次性的个体生命时间以及有限性的个人成长时间,并将成长主人公的时间观与价值观、历史观的建构相联系,归纳出三种类型:进化论时间观的坚定型、指向过去和个人时间的不彻底型、从过去到未来的转变型。第二节探讨了身体的空间实践。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理论,首先分析了身体成长的空间行为模式——成长主人公逃离家庭空间而闯入社会空间,指出由于家庭空间的封建文化内涵使之对成长个体具有了“异己性”,并且在革命意识形态话语系统里,家庭空间和现代民族国家完全成了截然对立的矛盾关系,顺利成长的前提是舍家为国,甚至是“毁家”为国。女性成长主人公对“父亲之家”和“丈夫的家”进行了双重逃离。其次,分析了身体成长的空间逻辑——开放自由的空间位移和空间拓展,成长主人公正是在了解、接纳和屏弃各种空间的过程中,不断审视调整身体、自我与空间的关系,在社会阶级、性别、文化、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重构自己的社会身份。空间本身已经作为社会建构,参与到主人公身体成长与身份认同。再者,分析了身体成长的四个典型表征空间——监狱、军队、会议和街道(广场),指出表征空间是想像和探索成长主题的重要手段,并分别揭示其所蕴涵的独特象征意义和审美意味:监狱空间指向身体挣扎与精神超越,军队空间指向身体驯服与新我诞生,会议空间指向身体生成与自我建构,街道(广场)空间指向身体展演和精神狂欢。第三节探讨了身体欲望的话语转移,揭示出身体欲望作为被启蒙理性唤醒催发的主体意识的主产品,是如何在时代大风歌的变奏下,围绕“革命”这一总体性变革目标进行分配重组和重新叙述的。同时,还揭示出身体欲望的话语转移能否成功进行,直接影响着成长主人公的顺利成长。以历时性的分析框架分别考察了开端期身体欲望与社会理性的初步调适、爆发期身体欲望和革命指令的矛盾冲突和收获期身体面相的多样化。
第四章心理成长: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诗学维度之二。这一章运用拉康后现代精神分析学的主体生成理论,考察了心理成长的三个阶段。第一节探究了镜像阶段对母亲镜像的辨识与想象性认同,主要出现三种情形:一是在神话型和部分迷梦型成长小说里,母亲镜像既是被超越、被颠覆的小他者,又是难以割舍的根性诉求;二是在部分神话型成长小说里,母亲镜像帮助成长主人公心理成长和精神成长;三是幻灭型成长小说里,母亲镜像成为无法逾越的心像误认。这三种母亲镜像认同对主人公的心理成长产生了不同作用,抗争式的母亲镜像认同既使成长主人公积极建构起主体性,又使之难舍与生俱来的根性弱点;精神同盟式的母亲镜像认同加快了成长主人公主体建构、自我确认的过程;仰望式的母亲镜像认同则使成长主人公的主体建构受到阻碍。第二节探究了后镜像阶段对父亲镜像的拆解和审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生动回应了五四时期文化先驱者对个性解放、人格自由所做的文化构想,将其具象化为“父”与“子”相冲突对抗的生活场景和心理图式。由于父亲镜像对儿子和女儿的心理投射作用不完全相同,本节从“父与子”和“父与女”的不同角度分别论之:一是“叛逆—归来”之子对父亲镜像的再拆解、再审视,其中选取四个代表性文本具体分析了封建暴君型、阶级仇人型、原罪型和现代民主型四种父亲镜像;二是逆女对父亲镜像的反抗和颠覆,这主要从争取婚恋自由、确立现代民族国家意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节探究了成长主人公在后镜像阶段送走了血缘父亲,迎来了崭新的“象征之父”。这个代表新的秩序和法则的“象征之父”以成长主人公的启蒙者、教育者形象出现在其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成长主人公对“象征之父”的接纳,首先是从对启蒙者面像的想象性认同开始的,本文归纳并分析了五种启蒙者面像介入方式:从欲望化到“去欲望化”、男主女从式、序列化、“群众”、“公家人”等。随后,启蒙者传达“先行掌握”作为象征性导引,不同时期启蒙者的“先行掌握”不同,从个人主义话语、革命意识形态话语到民族主义话语,这和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紧密相关。相应地,成长主人公对启蒙者的他者话语进行了象征性认同,只有被他者话语询唤为说话主体,成长仪式才能真正完成。
第五章精神成长: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诗学维度之三。第一节从新知识与新教育的领受考察了精神成长的文化内涵,分析成长主人公知识建构的三种方式,指出现代传媒和现代学校作为新型的教育途径对精神成长的催发作用,同时检视了学校作为意识形态机器的教化功能,以及由此对精神成长的阻碍和负面影响。第二节从意义和信仰的找寻考察精神成长的文化内涵,运用弗兰克尔的意义学说分析意义意志、意志自对精神成长的重要作用,指出现代成长小说中信仰找寻与精神成长相等同,信仰成为成长主人公意义世界中最关键的一维,由此成长故事一定意义上成了信仰故事,本文对这种特殊的中国式成长现象从心理学、社会文化学进行了多角度的原因分析。另外,结合文本细读阐释了找寻意义和信仰的精神产品——痛苦体验。
结语“成长”抑或“生成”?探讨中国现代成长小说所展示出的“成长”一定程度上演变为“生成”。原本自然意义和生命存在意义上的“成长”因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更迭的巨大牵引力而演变为带有强烈规训意味的“生成”。成长主人公身体成长、精神成长和心理成长都表现出经受社会文化模造的“生成”特征。由此成长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和成长故事的讲述具有了社会文化的示范意义,但也因此出现主题内涵的单一化、叙事的模套化、程式化和审美风格的重复单调等缺憾。指出成长小说不应忽视生命原初意义上的“成长”,更不能完全以意识形态修辞来规约成长的“因”与“果”。
本论文的学术目标和创新点在于:1、根据选题的性质,选取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视角,主要运用文化学、发生学和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现代成长小说进行整体把握和文本细读,这是本文的方法论创新目标;2、重新发现并解读被文学史忽略了的众多现代成长小说文本,如王统照的《一叶》、张闻天的《旅途》、冯铿的《最后的出路》、张天翼的《齿轮》、苏雪林的《棘心》等等,以期对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全貌作出令人信服的探察,这是本文还原历史的创新目标;3、从身体成长、心理成长和精神成长三个诗学维度考察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中蕴涵的“成长之谜”,为成长小说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范式和切入点,这是本文的理论创新目标;4、始终坚持纵(历时)、横(共时)两个向度相交叉结合来考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发生和嬗变、叙事类型和诗学维度,这是本文的写作范式创新目标。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I207.42【目录】:
中文摘要7-12
Abstract12-19
一 概念厘定和要素分析19-28
二 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28-31
三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31-35
第一章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发生35-74
第一节 成长小说在中国叙事文学传统中的缺席35-41
一 从整体主义文化价值观看成长问题的历史性缺席35-37
二 中国叙事文学传统中成长小说的缺席及其表现37-41
第二节 现代性语境下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价值原点41-49
一 现代性语境下成长问题的提出与成长小说的发生41-43
二 五四个人主义话语: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价值原点43-49
第三节 “新人”的公共形塑: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方向和规约49-67
一 “新人”的前身:“新民”与“人之子”49-51
二 从《新青年》、《新潮》看五四时期的“自由新人”51-56
三 从《中国青年》看革命时期的“革命新人”56-58
四 从《解放》看抗战时期的“民族新人”58-61
五 从《群众》看延安时期的“翻身新人”61-67
第四节 主体意图: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发生的个体动机67-74
一 小说家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67-70
二 小说家虚构(纪实)他人的成长故事70-74
第二章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嬗变轨迹和叙事类型74-113
第一节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嬗变轨迹74-84
一 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开端期74-77
二 左翼革命时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爆发期77-81
三 抗战时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收获期81-84
第二节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叙事类型84-113
一 在路上的成长迷梦85-93
二 被放逐的成长幻灭93-104
三 到达“远方”的成长神话104-113
第三章 身体成长: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诗学维度之一113-209
第一节 身体成长的面向一:身体的时间神话114-129
一 个人成长时间与历史时间的融合114-124
二 时间隐喻下的成长124-129
第二节 身体成长的面向二:身体的空间实践129-158
一 身体成长的空间行为模式:逃离与闯入130-138
二 身体成长的空间逻辑:开放自由的空间位移和空间拓展138-146
三 身体成长的典型表征空间:监狱、军队、会议和街道(广场)146-158
第三节 身体成长的面向三:身体欲望的话语转移158-209
一 开端期:身体欲望与社会理性的初步调适159-168
二 爆发期:身体欲望与革命指令的矛盾冲突168-193
三 收获期:身体成长的四个面相193-209
第四章 心理成长: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诗学维度之二209-282
第一节 心理成长的阶段一:镜像阶段对母亲镜像的辨识与想象性认同210-228
一 抗争式的母亲镜像认同210-218
二 精神同盟式的母亲镜像认同218-221
三 仰望式的母亲镜像认同221-228
第二节 心理成长的阶段二:后镜像阶段对父亲镜像的拆解和审视228-248
一“叛逆—归来”之子对父亲镜像的再拆解和再审视228-241
二 逆女对父亲镜像的反抗和颠覆241-248
第三节 心理成长的阶段三:后镜像阶段“象征之父”的想像性介入和象征性认同248-282
一 启蒙者面像:“象征之父”的想象性介入248-269
二 启蒙者话语:对“象征之父”的象征性认同269-282
第五章 精神成长: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诗学维度之三282-315
第一节 精神成长的加数一:领受新知识与新教育282-299
一 成长主人公知识建构的方式283-288
二 公共领域里的知识建构288-296
三 知识焦虑与精神成长296-299
第二节 精神成长的加数二:寻找意义与信仰299-315
一 意义意志、意志自由与意义找寻300-304
二 意义世界中的信仰确立304-312
三 找寻意义与信仰的精神产品:痛苦体验312-315
结语:“成长”抑或“生成”?315-318
注释318-346
参考文献346-35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54-35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宁云中;吕昊;;[J];名作欣赏;2012年15期
宁云中;;[J];求索;2012年03期
宁云中;;[J];思想战线;2011年S2期
隋亚男;;[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宁云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伟华;[D];云南大学;2010年
于靖智;[D];兰州大学;2012年
魏蔚;[D];郑州大学;2012年
徐佳;[D];渤海大学;2012年
李扬;[D];黑龙江大学;2012年
毕婧;[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张鑫;[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李春霞;[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徐冰;[D];辽宁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旷新年;;[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李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冯天策;;[J];东岳论丛;2007年01期
黎萌;[J];电影艺术;2005年05期
高远;;[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期
王炳钧;王炎;汪民安;胡继华;徐敏;申昌英;金惠敏;张弛;车飞;姜红;黄晓晨;;[J];外国文学;2006年04期
吴宏政;;[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马元龙;[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段建军;尹小玲;;[J];江汉论坛;2006年04期
阎光才;[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梁绪敏;[J];蒲松龄研究;2001年03期
宁莉莉;王传明;;[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张泰;;[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程德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韩美群;;[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胥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王浩斌;王飞南;;[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李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李占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颜水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建鸣;;[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变与常:关于社会转型方式的历史思考”历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乔旋;;[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赵勇;;[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程光炜;;[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杨庆祥;;[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廖全京;;[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李建军;;[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李杨;;[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刘阳;;[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原平方;;[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一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金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杨建营;[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卢玲;[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康德强;[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王龙飞;[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吴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王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杨石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刘卫先;[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晓杰;[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吴三三;[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刘跃华;[D];河北大学;2007年
蒋辉月;[D];河北大学;2007年
史秀利;[D];河北大学;2009年
任士春;[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连青;[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苏焕菊;[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于树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唐卓;[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胜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陈平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周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王均;陈永舜;;[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甘阳;;[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胡邦定;;[J];百年潮;2007年02期
巫宁坤;;[J];茶博览;2009年03期
金子强;[J];创造;1995年04期
梁所丰;;[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2期
路易·阿尔都塞
,李迅;[J];当代电影;1987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问:北师大在读博士 陈莉  答:北京大学教授 曹文轩;[N];中国教育报;2005年
曹文轩;[N];中华读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景银辉;[D];上海大学;2010年
丁海东;[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封海清;[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唐灿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齐亚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季剑青;[D];北京大学;2007年
徐秀明;[D];上海大学;2007年
王黎君;[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买琳燕;[D];吉林大学;2008年
侯金萍;[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青伟;[D];河南大学;2011年
牟昭;[D];西南大学;2011年
付慧慧;[D];郑州大学;2011年
季成;[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年
孙婧;[D];青岛大学;2002年
王晓梦;[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江红英;[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张爱玲;[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臧明华;[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王志艳;[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阎爽;;[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03期
周岩;;[J];名作欣赏;2013年18期
宁云中;;[J];求索;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宁云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丽媛;[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吴海利;[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树明,张静;[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檀传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
,张京媛;[J];当代电影;1989年06期
李玲;[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J];妇女研究论丛;1996年02期
孙文宪;[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崔绪治,浦根祥;[J];教学与研究;1997年10期
刘啸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约翰·麦奎利;[J];世界宗教文化;1997年04期
荆学民;[J];人文杂志;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高淑英;;[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年04期
韩云波;;[J];今古传奇(武侠版月末版);2008年09期
宋莉华;;[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06期
任超;;[J];知识经济;2010年23期
黄守岗;;[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S2期
买琳芳;买琳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孙胜忠;;[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2年00期
李明信;[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3期
林晓君;;[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李芳;;[J];语文学刊;2006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蓉梅;杨宏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冯丽君;;[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赵海彦;;[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6)[C];1999年
孟繁华;;[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4)[C];2005年
计红芳;;[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吴秉杰;[N];文艺报;2009年
何镇邦;[N];人民法院报;2003年
彭惊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徐妍 书评人;[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张永禄;[N];文艺报;2007年
商报记者 邹昱琴;[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施战军;[N];文艺报;2006年
孟繁华;[N];河北日报;2003年
陈熙涵;[N];文汇报;2001年
汪政;[N];文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孙胜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钱春芸;[D];苏州大学;2007年
买琳燕;[D];吉林大学;2008年
徐秀明;[D];上海大学;2007年
刘永春;[D];山东大学;2005年
易乐湘;[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侯素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张向辉;[D];苏州大学;2009年
韩永胜;[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婧;[D];青岛大学;2002年
郑青伟;[D];河南大学;2011年
王辉娣;[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施蕾;[D];浙江大学;2004年
任远;[D];复旦大学;2010年
杨李;[D];兰州大学;2010年
田广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艾莉莉;[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任战;[D];复旦大学;2008年
王小博;[D];兰州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小说(共2500件商品)
价格(元)
商品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购物车共有1件商品,
合计:1000.00元
该商品的库存为1件,您最多只能购买1件!
购物车共有1件商品,合计:1000.00元
$(function(){
$("#top_back").click(function(){
$('body,html').animate({scrollTop:0},500);
var host = window.location.
var urlAdapter = {
"local": "http://zhangxinde.shop.branches.v2.local/",
"neibu":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 host + "/",
"onLine":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 host + "/"
"local": "http://zhangxinde.pm.branches.v2.local/",
"neibu":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onLine":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local": "http://lianran.user.trunk.v2.local/",
"neibu":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onLine":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search" : {
"local": "http://zhangxinde.shop.branches.v2.local/product/",
"neibu":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onLine":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cart" : {
"local": "http://zhangxinde.shop.branches.v2.local/product/",
"neibu":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onLine":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var rootType = location.href.replace(/(.+(local|neibu)).*/i, "$2");
rootType = rootType.length > 5 ? "onLine" : rootT
var URL_CART = urlAdapter["cart"][rootType];
var URL_SHOP = urlAdapter["shop"][rootType];
var URL_PM
= urlAdapter[ "pm" ][rootType];
var URL_USER = urlAdapter["user"][rootType];
var URL_SEARCH = urlAdapter["search"][rootType];
var URL_SEARCH_SHOP = URL_SHOP + "product/";
var URL_SEARCH_PM
+ "product/";
var URL_SEARCH_SEARCH = /product/.test(URL_SEARCH) ? URL_SEARCH : URL_SEARCH + "product/";
$(function(){
$(".closeBtn").bind("click",function(){
$("#addCartOverWin").hide();
$(".cancelBtn").bind("click",function(){
$("#addCartOverWin").hide();
$(".balance").bind("click",function(){
$("#addCartOverWin").hide();
var url = URL_CART + "shopping_cart/shopping_cart.php";
window.open(url);
$(".btn_buy").bind("click",function(){
var p = $(this).parents(".result_box:eq(0)"),
"itemId": p.attr("book-id"), // 商品id
"shopId": p.attr("shop-id"), // 书店id
"imgUrl": p.attr("img-url"),
"num": 1 // 购买个数
for (var k in data) {
data[k] = (data[k] || "");
url: URL_SHOP + "book/shopcart/add/",
type: "POST",
data: data,
cache: false,
dataType: "json",
success: function(data) {
var status = data.
if(status == true) {
var price = data.data.
var number = data.data.
var insertStr = '';
var message = data.
if(status == true && message == '') {
insertStr += '图书已成功添加到购物车!购物车共有' + number + '本图书,合计:' + price + '元。';
} else if (status == true && message != '') {
insertStr = ' ' + message + '购物车共有' + number + '本图书,合计:' + price + '元。';
$("#cartText").html(insertStr);
$("#addCartOverWin").show();
$(".btn_cang").bind("mouseover",function(e){
var p = $(e.currentTarget);
p = p.parent().parent().parent().parent().parent();
if (o.attr("href") !== "javascript:;")
var tObj = p.find(".result_tit:eq(0) > a:eq(0)");
= URL_USER + "member/manage_favorite.php?";
= URL_USER + "index.php?";
"m": "User",
"c": "FavBook",
"a": "add",
"bookId": o.attr("book-id"), // 图书id
"favShopId": o.attr("shop-id"), // 书店id
"favShopName": o.attr("shop-name"), // 书店名称
"favBookName": tObj.html(), // 图书名称
"favBbookUrl": tObj.attr("href"), // 图书详情url
"favPrice": o.attr("price") // 图书价格
for (var k in data) {
url += k + "=" + (data[k] || "") + "&";
url.replace(/\&$/, "");
url = encodeURI(url);
o.attr("href", url);
$("a.btn").click(function(){
history.back();
function getSort(url,obj){
location.href = url+"v"+$(obj).attr("param-select-ite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庸小说中的神秘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