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拉广场舞一课中国王听完阿肯老人的弹奏后会想什么呢

新疆儿歌系列之二:我的冬不拉&冬不拉之歌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这是哈萨克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他们用冬不拉伴奏,自弹自唱。在音乐上可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
歌唱性有固定的唱词,旋律悠扬、宽广、而明快,擅长演奏哈萨克族民间的混合拍子,伴奏、合奏、独奏都能应用自如,是冬不拉弹唱艺术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人们把即席作词演唱歌者称为“阿肯”,意即游唱诗人。
冬不拉这个乐器还有一段传说,很久以前,哈萨克人就居住在靠近一片森林的地方,过着宁静的游牧生活。结果森林里有一只凶恶的瞎熊,经常跑出来伤害牧人和牲畜,使人们不得安宁,国王派去了几批猎人都被瞎熊伤害了。
国王的独生子名叫“冬不拉”,他瞒着父王,挺身而出,为民除害,与瞎熊进行了一场轰轰轰烈烈的搏斗,杀死了瞎熊,自己也不幸牺牲。当牧民们找到王子的尸体时,都泣不成声,谁也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国王。
这时有个名叫阿肯的老牧民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地去见国王。国王问他:“你知道王子的下落么?”阿肯指着一棵高大的松树说:“尊敬的陛下,它知道王子的下落。”国王生气地说:“明天它如果不告诉我,我就杀了你!”聪明阿肯在牧民们的帮助下,砍下大树的一个支杈,连夜制作成一把精美的乐器,第二天在大森林前草原上,用琴声歌颂王子的壮举,倾诉对王子的崇敬和怀念。
琴声中有阵阵松涛,有王子的怒吼,有瞎熊的哀鸣,也有草原人民悲伤的啜泣,国王听着琴声,悲痛万分,是松木制成的乐器把王子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国王。从此,哈萨克人有了自己的乐器,为纪念王子,人们以“冬不拉”来命名乐器的名字,而弹唱冬不拉的民间歌唱家便叫做“阿肯”。
阿肯弹唱丰富了草原文化的底蕴。冬不拉伴奏下的歌声,充溢着强烈的民族气质、性格、理想与追求,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地域风情。歌词中有大量的谚语、比喻、哲言,睿智而通俗,机警而幽默,生动而风趣,朴素凝炼,浅显易懂。
弹奏曲调有的含蓄而内蕴;有的外露而奔放;有的沉稳而缠绵;有的粗犷而强悍,融合了东方与西方音乐的元素,是哈萨克民族历史与现实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歌词和曲调水乳交融,飞翔在广袤的草原上,因而形成了“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的写照,和从生到死“唱着来唱着去”的民族特色文化。
传说填补信史的空白。冬不拉以简朴轻盈的构造,蓄纳天地万籁之声,淋漓尽致地传达出草原特殊的音乐语汇,表达着哈萨克人民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在阶级社会中,冬不拉琴伴随着牧羊人飘动的篝火,伴随着阿肯激昂不平的声调,诉说着草原上的愤懑与辛酸。
这些都是我查出来的,实际我只是知道冬不拉这个乐器是哈萨克民族最喜欢的一种乐器,这个有关冬不拉的传说也是有听过的。哈萨克民族的歌曲以马的题材居多,因为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后来也有了更多有关他们的作品
今天介绍的这2首歌的小歌手都是哈萨克民族的,一个是叶儿波力,一个是波拉提别克。去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和叶儿波力在网上碰到,而且得知他和小别克要来乌鲁木齐录制节目,我们就约定了时间见面,那天见面时间虽然短,但是聊的很开心,聊天中得知叶儿波力已经高三了,他想考艺术学校继续学些他喜欢的声乐,后来我上学后就没见过面了,不过有时候会有联系,今年春节的时候他告诉我他要去北京准备考试了,后来从李众老师博客那里知道了叶儿波力在北京考试的准备,真的很棒!听说结果4月
5月就会出来,相信一定会成功的,幸福就要开花~~第一次听到他唱歌是在首届少歌赛中唱的我的冬不拉,唱的真是太动听了,很喜欢他的歌声!祝他在高考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小别克是叶儿波力的小师弟,他们是同一个老师教声乐,他们都在阿勒泰一个山区里住,经济条件很不好,但是他们依旧喜欢着唱歌,这也许就是他们少数民族的特点吧~喜欢唱歌!
这2首歌大家肯定都有听过,可能后面一首比较陌生,这首是07年由新疆电视台推出的一首歌,很好听的一首歌,也拍成了MV,不过MV不知道被我放哪了,找不到了,就找到小别克在07年新疆电视台六一晚会上的演唱,大家听听吧~!
还有个视频在博客里,大家可以去看~O(∩_∩)O~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冬不拉 教案教学设计
『』『』『』『』
【】&&&【】&&&【】&&&【】【】【】&冬不拉弹唱_百度百科
冬不拉弹唱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又称“阿肯弹唱”,是新疆哈萨克族的曲种。以哈萨克族的弹拨乐器冬不拉伴奏而得名。冬不拉弹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般以自弹自唱为主,又得名阿肯弹唱。阿肯是哈萨克人民对民间说唱艺人或歌手、诗人的称呼。哈萨克人民的口头文学,包括许多古老的叙事诗、故事、谚语等,都是靠阿肯世世代代口头传唱而保存下来的。
曲体结构极为自由,没有固定曲调,以说唱为主,伴奏为辅,弹唱时往往以热情洋溢的前奏引出高亢悠扬的歌声,如激流倾泻,珠玉生辉。另一种阿肯弹唱,有几种固定曲调,音乐上以大幅度的节奏变化,给人以充满活力的听觉美感。另外有男女对唱形式,多见于草原上一年一度的阿肯弹唱会。曲目内容广泛,有英雄史诗《阿尔卡勒克》,描写爱情的长诗《萨丽哈与萨曼》、《赛里木湖的传说》等。
阿肯弹唱善于抒情,有如湍湍激流倾泄不止。这种弹唱适于演唱古老的叙事长诗,也便于演唱即兴创作的诗歌,用以描绘大自然,歌唱牧区草原的新生活。另一种阿肯弹唱,有几种固定的,音乐上以大幅度的节奏变化,频繁的2/4与3/4的对比变化和富有特色的调式交替而给人以充满活力的听觉美感。演唱时往往有幽默风趣的表情,适于演唱自然风光、生活习俗等短歌。另外有男女对唱的形式,常见于草原上一年一度盛行的阿肯弹唱会。20世纪50年代以后兴起的多人齐唱形式,是借鉴了的“库姆孜弹唱”逐渐演变而成,以弹唱短歌为主,节奏比较简单,曲体结构严谨,易唱易记,大都是歌颂新生活的创作。
冬不拉弹唱的曲目内容极为广泛,有歌颂英雄的史诗《阿尔卡勒克》,描写爱情的叙事长诗《萨丽哈与萨曼》、《赛里木湖的传说》,还有歌唱草原风貌、牛马驼羊、飞禽走兽的短歌,表达男女爱情的恋歌,幽默风趣的谎言歌、寓言歌,反映人民生活习俗的庆贺歌、新娘歌、出嫁歌、挑面纱歌、摇篮歌、哀歌等。著名的阿肯有司玛古勒、苏里唐、马吉提等人。
冬不拉弹唱
冬不拉是哈萨克族古老的弹弦乐器。历史悠久,制作简易,音色柔美,富有浓郁的草原风味,在哈萨克族地区广泛流传,是民间歌手常用的伴奏乐器。经过改革,品种齐全、自成体系,除可独奏或为弹唱、歌舞伴奏外,并能组成冬不拉乐队,演奏多声部乐曲,有丰富的表现力。早在公元3世纪时,冬不拉就已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了,今日,从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吹笛和弹冬不拉的伎乐人》中,仍能看到它在古代演奏时的风貌。在哈萨克族,很难找到不懂冬不拉的人,有些家庭,老少都能弹奏几曲。
冬不拉是哈萨克语:“冬”是乐器弹奏之声,“不拉”为,定弦之意,即指弹弦乐器。冬不拉由面板(哈萨克族以人体器官命名,叫做脸)、背板(身)、琴杆(脖子)、琴头、弦轴(耳朵)、马子和缚弦(肚脐)等构成。面板用松木制作,背板、琴杆和弦轴等用硬质木料做成。面、背板胶合成共鸣箱,琴杆上有指板并嵌有音品。最早的冬不拉,型式较古老,全长80~90厘米,用一整块木料挖成的,音量较小。后经改进,增大了共鸣箱,扩大了音孔,音域得到了扩大。这种冬不拉是阿肯常用的伴奏乐器,又叫“伴唱冬不拉”,伴唱冬不拉经过几年的研究改革,于20世纪60年代初制成了一套乐队冬不拉,包括有高音、最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冬不拉五种。
冬不拉弹唱
演奏冬不拉,将琴斜置于怀中,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弹拨。左手按弦时,多用食指和拇指,其次是中指和无名指,小指很少使用,演奏技巧有按、滑泛音及和弦等;右手主要用中指和拇指拨弦,其余三指少用,有时也使用拨片弹奏,演奏技巧有弹、挑、扫、连奏、和轮奏等。一般以外弦奏旋律,内弦作和弦衬托,有时也相反,还经常用内外弦同时弹奏旋律。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形象地弹奏出草原上淙淙的泉流、清脆的鸟鸣、欢腾的羊群、呜咽的驼吼和骏马疾驰的蹄声,并能完美地表达哈萨克族人民愉快的劳动和对新生活的热爱。3《冬不拉》课件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3《冬不拉》课件
大小:1.1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你知道哈萨克族冬不拉弹奏曲是谁吗?
本文行家:
冬不拉& 当激情悠扬的冬不拉乐曲响起,生活在布尔津县乃至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人,一个在他们心里神圣而富有智慧的人,一个让他们崇拜的民间作曲家、冬不拉弹奏曲的创始人白山布·杜南拜。&   白山布·杜南拜是中国哈萨克族人中最早创作冬不拉弹奏曲者之一,他的作品在哈萨克族人当中流传很广。&   布尔津县通向喀纳斯景区大约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专门给白山布·杜南拜新修建的纪念碑。远远望去,纪念碑耸立在一片空地中,上面挂着五颜六色的彩条。纪念碑被一片野树林环绕着,这片被布尔津河水滋润的野树林一代代生根、发芽,渐渐变成了一棵棵不朽的大树,好像预示着白山布·杜南拜身上一代代延续的文化精神,随着静静流淌的河水,悄然将美妙动听而富有哲理的冬不拉乐曲渗入到了当地哈萨克族群众的血脉里。白山布·杜南拜纪念碑给这座边境小城带来了一些祥和的气息,当地的哈萨克族人就在这种气息里安康地生活着。&   白山布·杜南拜出生于1803年,卒于1872年,一生中共创作了400余首以冬不拉为主的民间音乐。如今的布尔津县,只要有哈萨克族人的婚礼、聚会或者阿肯弹唱会等,你都会听到有人弹起欢快的《大眼睛的马》、深沉的《飞鹰崖》或者是抒情的《愿》以及《思》、《认我》等很多白山布·杜南拜创作的冬不拉乐曲,其中《孤胆英雄》、《矫健的褐马》等乐曲几乎当地所有哈萨克族人都会弹唱。&   当年的白山布·杜南拜首先是一个地方官吏,其次才是音乐家。1824年间,阿勒泰地方总管阔格岱王爷去世,一时间,民众没有了主心骨。那时候,民间总是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纠纷,比如草场、水源、民事等。为了便于管理,大家推举产生了四个毕,号称“克烈四大毕”。当时阿勒泰地区的少数民族当中,哈萨克族人数占到了一半,四大毕在哈萨克族阿巴克克烈依氏族部落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白山布·杜南拜就是其中之一。当时他只有37岁,是最年轻的一位。&   白山布·杜南拜是布尔津克烈部落人,从小就酷爱弹唱冬不拉,有很好的音乐天赋。他喜欢怀抱着一把冬不拉,常年在草原上游历,传播自己创作的音乐。担任了毕后,他不但对部落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处理各种矛盾争纷也很公正,深得本部落民众的拥护,算得上一名文武双全的大能人了。&   冬不拉是哈萨克族人最喜欢的民间乐器。在民间,有点音乐感觉的人几乎都会弹两下。&白山布·杜南拜很注意搜集和整理关于冬不拉的民间故事,他把这些当作文化积累的创作资源。一次,有个叫贾依尔的人空闲之余骑着马去布尔津县串门。当地人接待他,有吃有住,不想,此人竟然住着不走了。有人看他一直住这里,不像串门人,便怀疑这个人是盗马贼就把他软禁了起来。&白山布·杜南拜去处理此事,问那人为什么住在别人家里不走,那个人回答说,他被这里的冬不拉乐曲迷上了。白山布·杜南拜不信,让那人弹一曲他听过的冬不拉乐曲,那人就弹了起来,弹到一半时,脱了鞋用脚趾弹的弦竟比用手指头弹得还好。白山布·杜南拜自知理亏,但因为自己毕的高贵身份,又不好说是自己的不是,便也接着弹了一曲,曲中说:“我输啦!”言外之意,自然是“你胜了!”贾依尔十分感激,连连表示敬意。后来,那首乐曲就是流传至今的《我输了》。&   只要稍稍注意,你就会发现白山布·杜南拜创作的很多乐曲都和马有关。比如,《矫健的褐马》、《大眼睛的马》、《快马》等。你可以想象,当时担任毕的白山布·杜南拜,很多繁忙的公务都有可能是在马背上处理的,很多奇妙的联想和感慨也都是他在骑马行途中油然而生,很多流传下来的乐曲都是在马背上创作出来的。看得出,他的每一首乐曲都与草原人民的生活、命运、欢乐与忧伤息息相关很易产生共鸣。他是一个爱马善骑射的人,更是一个爱民众爱音乐的人,他心里蕴藏着对大自然、对人民的爱。&   还有相当一部分名为《议事》的乐曲是在官员们的重要聚会、调解地域争端等大纠纷中以及其它隆重聚会时创作的。&   老诗人阿斯卡尔·塔塔纳评价说:“白山布·杜南拜一生没有离开过草原,经常用冬不拉弹唱平息部落间的争端,被哈萨克族人誉为‘和平使者’。&   白山布·杜南拜创作的乐曲,后来在以哈萨克族为主的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昌吉、哈密一带及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土耳其等国广为流传,他的传承者基本上是其后裔以及其他同代艺人的后裔,如窝斯盘·白山布、斯德海·白山布等。&   很多年过去了,白山布·杜南拜的许多故事已渐渐被历史封尘,但他的名字与他的个人魅力一起永远留在了哈萨克族人心里。现在,你走到布尔津县里,随便问哪一位哈萨克族的老年人或中年人,白山布·杜南拜是谁?他们一定会自豪地告诉你,白山布·杜南拜是一位了不起的毕,更是一位大音乐家。&   为了纪念白山布·杜南拜,近年来,布尔津县在城镇中心公园建起了白山布广场,中央还有一座白山布·杜南拜的雕像。每当布尔津县举办各种重大聚会活动,白山布广场就人声鼎沸,各族群众在这座雕像静静凝视的目光里,一边参加活动,一边感受着白山布·杜南拜为哈萨克族文化留下的宝贵遗产,感受着阿勒泰大草原哈萨克族的文化传承,心里充满了骄傲、自豪和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今年年初,布尔津县正式向阿勒泰地区和自治区申请,将白山布·杜南拜及他谱写的冬不拉弹唱曲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行全面保护,并开设“白山布冬不拉曲培训班”,由专门研究这位音乐家乐曲的老师授课。&   白山布·杜南拜影响了世世代代生活在布尔津县乃至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人,小小的布尔津县也因为有了这样一个长眠的文化故人,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资料:
[1] 冬不拉吧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哈萨克族,中央民族大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系10级学生。
热爱唱歌、摄影、吉他和写作,小文艺派。
热衷于本民族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因为一直关于哈萨克族的汉语资料较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建立的站点达到资源的共享,以及更多哈萨克族文化的展示。
在建站以及文章内容方面多有不妥之处,希望大家能多多指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冬不拉教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