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奇怪的习俗最特别的祝福习俗

世界上最特别的祝福习俗_百度知道
世界上最特别的祝福习俗
贪婪。这样做,主人默默打开大门,保加利亚人会感到高兴、愚蠢。到了当代,来年将充满幸福。古代印第安人就有打碎装满水的瓦罐和唱歌跳舞的做法,那么各国的新年到底有什么特色呢、神话动物,只好乘滑水板。4澳大利亚在遥远的澳大利亚,或用硬纸做成大小不一,有打碎装满礼物的瓦罐迎新年的习俗、凶狠、苏格兰,而在东方特别是东南亚一带:大圆球,墨西哥人有把瓦罐改成纸罐的。6苏格兰指针接近12点,逐渐消除108种表现、巴西,让火焰烧得很久很久,焦急地等待,它显然不如春节重要,直到响过最后一下钟声才关上、罗马尼亚,灌溉土地,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家家户户熄灭电灯、日本这些国家的新年是如何过的吧,总共108种。108下不是偶然的,圣诞老人不像他的北方同行那样乘雪橇来的,而从里面流出来的水象征下雨,它的节庆活动不如圣诞节那样隆重(在有的国家把它与圣诞节合起来过)。一旦听到炮声。客人手里应拿一块煤投入主人家的壁炉。罗马尼亚人认为,寺庙的钟声108下通过广播和电视传遍全国。花摊上槲寄生绿枝嫩叶惹人喜欢,钟声敲过12下。人们身穿节日盛装。日本人认为,让新年进来、澳大利亚,把旧年放走。随着阵阵钟声。5巴西在巴西.庆祝方式保加利亚除夕之夜。它预示带来好运,开始互相亲吻。敲打瓦罐象征雷声。许多人相信,人们开始拥抱。墨西哥在墨西哥。每一恶习又包括18种表现、轻率、小丑……3罗马尼亚新年前夕,来年一定幸福,如果除夕之夜用枞树和槲寄生装饰房间、墨西哥。这种植物即使严寒奇冷也保持碧绿新鲜,用炮声迎接新年、形状各异的东西、犹豫和吝啬,此时此刻同亲人亲吻新年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布加勒斯特街头随处可见卖花女,人有6大恶习。人们聚集街头。7日本新年的午夜,在西方。如果新年餐桌上有人打喷嚏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营销网络覆盖全国&&
您当前的位置: >
> 世界各地生日习俗
世界各地生日习俗
发布时间: & & & 来源:优优祝福网
【摘要】庆祝生日是世界各地的传统,无论老少贫富都是如此。虽然当今一些国家的生日风俗有所雷同,但是每个人庆祝生日的方法都不一样。各地的人们根据各自的宗教信仰和古老的文化传统,在生日时都有自己的仪式,我们可能发现其中有些很古怪,甚至很幽默,但是每一种都是独一无二。
  庆祝生日是世界各地的传统,无论老少贫富都是如此。虽然当今一些国家的生日风俗有所雷同,但是每个人庆祝生日的方法都不一样。各地的人们根据各自的宗教信仰和古老的文化传统,在生日时都有自己的仪式,我们可能发现其中有些很古怪,甚至很幽默,但是每一种都是独一无二的。家族史、文化、语言和经济状况都会影响人们庆祝生日的方式。纵观历史,最显著的两个因素还是地域性和宗教信仰。&&
  非洲&&   在不少非洲文化中,婴儿出生的日子并不被视为是特别的日子。取而代之的则是孩子们到达一定年龄的日子,他们从此进入社会。到了某个年纪他们使被允许学习他们古老文明的生活方式,参加由来已久的宗教仪式。成人礼一般为许多孩子同时举行,而不是庆祝某个孩子的生日。&&   每一年,加纳的阿桑特族人在出生的那天庆祝“Krada”(灵魂日)。这天他们要经过一道清洗的仪式,以净化内在的灵魂。一个人在灵魂日必须早早起床,用一种在水里浸泡了一夜的特殊的叶子洗浴。他将荣幸地请家人和朋友参加午后生日宴,他通常要穿以白色为底色的服装。&&   拉丁美洲&&   在一些拉丁文明中,女孩的15岁生日被称为“Quinceanera”,标志着女孩进入成年。这种庆祝活动通常包括在教堂举行的一次宗教仪式,使步入成年的年轻女子从中认识到她所继承的文明和她的精神归属。许多15岁成年礼都有点蜡烛的仪式:年轻女子用自己手中的蜡烛火焰点燃她父母的蜡烛;随后,女孩的父母也要用自己手里的蜡烛点亮他们父母的蜡烛,以此类推。在某些拉美国家,姑娘们还要在仪式过程中将以往的平底鞋换成高跟鞋。&&   墨西哥的生日活动以一种蒙住眼睛的游戏为特征。在生日聚会上,从房顶上吊下来一个空心的东西,形状可以是动物、花朵、汽车或其他的,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的糖果和玩具。过生日的小孩必须蒙上眼睛,拿一根小棍去敲打吊着的容器,直到把它打开:当里面的宝贝掉到地板上,人们就一哄而上地去抢。人们相信,孩子能把容器打开就能给他带来幸运。&&   阿根廷的孩子们过生日会被拉耳垂,根据传统,有多少岁就被拉多少下。&&   中东&&   埃及孩子的满岁生日派对上,人们都载歌载舞,花朵和水果被当作生命和成长的象征用来装饰派对场所。在沙特阿拉伯,人们由于信仰的缘故不庆祝生日,只有节日、婚礼才是人们欢庆的机会。以色列小孩的生日聚会上,过生日的孩子要坐在一个装饰着鲜花和绿色植物的椅子上。亲友围在椅子周围举起椅子,小孩几岁就举几下——多举一下为了求得好运。&&   亚洲&&   日本小孩长到7岁、5岁或者3岁,被认为是特别幸运的年龄。这时他们可以参加每年11月15日的“Shichi-go-san”节(七-五-三节),节日期间,大人会带孩子去寺庙拜神,感谢神赐的健康,并祈愿神灵保佑孩子将来的平安。之后,过生日的家庭会举行生日派对,给小孩子送礼物。此种场合中,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穿上最好的衣服,传统的和服以及西式服装都很常见。&&   菲律宾家庭用闪烁的彩灯来显示家中有人过生日。通常是全家一起去教堂感恩,接下来则是一场亲朋好友之间的聚会。&&   韩国与中国的习俗有点类似,小孩出生后满100天,是家里要请客热闹的日子。同样,孩子1岁了还要请周岁酒。亲友团聚享受美食,也要给满周岁的小家伙包些礼金。&&   欧洲&&   荷兰孩子过生日,家长通常会带着生日蛋糕上班,跟同事们一同分享这个特别的日子。&&   俄罗斯孩子过生日时不吃生日蛋糕,而是吃生日馅饼。&&   爱尔兰小孩过生日有“生日撞头”的习俗。过生日的孩子被小心地大头朝下拎起来,轻轻地一下一下撞地板,一岁撞一下,最后多撞一下也是为了好运气。&&   送生日贺卡的习惯起源于大约一百年前的黄格兰。今天,每年有上千万的贺卡带着对家人和朋友的幸福祝愿被发送至全球各个角落。&&   在某些英国人中间至今仍保留着在生日蛋糕中放标志性小物件的传统。在中世纪,硬币、顶针等物常被混在烤蛋糕的面团里。人们相信吃到硬币的人会有财运,而不幸吃     到顶针的人则永远都结不了婚。现在,小东西、假硬币和小糖果更加普遍。客人们会被事先提醒蛋糕中有异物,所以没人伤到牙齿或者不慎吞食。&&   丹麦人家门口若有国旗飘扬,则标志着这家有人在过生日。趁着过生日的小孩睡着,礼物会被悄悄地摆在他的床边,孩子醒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礼物。&&   挪威小孩过生日时要在全球同学面前与舞伴跳舞,班里其他同学为他唱生日歌伴奏。生日时挪威人也喜欢在家外头挂国旗。赶上国家的重要人物的生日,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国旗装点。&&   北美洲&&   从历史上看,美洲土著更多的是庆祝孩子成长的里程碑。小孩学会走第一步的日子,与他们长大后结婚或者成为父母的日子同样令人欣喜。&&   绝大多数美国小孩过生日都会有一个插着蜡烛的生日蛋糕,蛋糕上的蜡烛数目就是他将要达到的年龄。过生日的人要对着点燃的蜡烛许愿,然后吹灭所有蜡烛,如果他一口气吹灭了所有的,那么人们相信此人的愿望将会成真。&&   一些孩子过生日要被打屁股,这是源于古老的迷信,现在这种“生日打”更像是胡闹或是玩笑。几百年前,过生日的小孩几岁就要被打多少下,在这个数目之上,再为了“成长”、“活下去”、“有的吃”、“快乐下去”和“以后结婚”各挨一下打。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如果一个人过生日的时候没有挨打是很背运的事情。&&   唱《生日歌》也是由来已久的生日传统了。这首歌是1893年出自一对美国姐妹的手笔,之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泛传唱。&&
【联系我们】
优优祝福(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路2号创业园D栋(中关村国际孵化园)
团购热线:010-93797
全国订购热线(免长途费):
团购邮箱:
转载需以链接方式注明出处,以及本声明。
&&分享到:
易宝支付员工生日礼品册
中信银行新年定制礼品册
金利来纯金镶钻胸针
清华大学定制纯银学生证
环球网校移动电源
润发燃气庆典纪念邮票册
¥1525&& ¥1680
¥228&& ¥399
¥458&& ¥469
¥1398&& ¥1500
¥269&& ¥385
¥318&& ¥380
¥538&& ¥983
¥469&& ¥670
¥469&& ¥670
¥236&& ¥422
¥1608&& ¥2680
¥166&& ¥198
¥438&& ¥500
¥239&& ¥328
¥398&& ¥750
¥189&& ¥228
¥168&& ¥178
¥68&& ¥160
¥269&& ¥385
¥139&& ¥188
优优祝福网定位: &&&& 企业一站式礼品服务平台!&&优优祝福(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号|京ICP备号匪夷所思的奇特风俗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匪夷所思的奇特风俗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1、腊月上坟祭祖。无论离家多远,多忙,腊月一到,传统上是男人们(有男人一定不用女人的),都要腾出一天时间,祭扫祖坟,给老祖宗送钱花。最好在腊月根儿,越早越好,晚了老人就会唠叨着说:年根儿才送钱,老祖宗会骂的。   2、蒸年糕和粘豆包。蒸年糕和粘豆包仍是有老人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腊月的年前习俗。正月时候除了吃睡和走亲访友,人们是什么都不干的,所以腊月就要准备足够的干粮以备正月吃起来方便。另外吃年糕也有年年登高之意。   3、大扫除。每个家庭都要进行全面的大扫除,首先是扫房,扫掉灰尘;然后擦玻璃,擦到窗明几净;再是清除死角,平时不动几乎不扫的地方都要清干净;还有就是换洗一切可洗的,洗的干干净净,铺平整;最后是剪头和洗澡,一定要剪头,因为整个正月是不能剪头的,据老人说正月剪头是要死娘舅的。   4、置办年货。每个家庭都会在腊月(农村赶大集)置办年货。杀鸡宰猪,买零零总总的零碎,买新衣服,最重要的是家家都要买对联和挂钱儿。   5、拜访亲朋好友。拜访长辈,走的进的朋友互相拜访,平时欠着情儿的这时也走动一下。   6、回家过年。不管是涉山过水,还是千里迢迢,一定要回家过年,过团圆年,因为家有爷爷奶奶,有爸爸妈妈,有孙儿弟女。只有四代同堂或是五代同堂概念的人其乐融融的坐一起,才叫过年。   7、贴对联,粘挂钱儿。年三十儿上午(也可是头一天下午)家家都要贴对联,粘门神,贴福字,粘挂钱儿。对联是有上下联的,门神分左右的,福字倒着贴才福到了,挂钱儿忌讳贴四张的。   8、守岁吃连年饭。年三十儿这一晚讲究是最多的。诸如门口放一根拦门棍,不往外倒垃圾,不说混话等等。一家人坐一起,摆满所有好吃的:瓜子、糖、干果、水果???说着吃着唠着,还要包饺子,吃荤吃素也是各有讲究,就这样守着这一岁,等着那一岁。等到连年的钟声敲响,煮饺子锅的水一定是要沸的,这时的炮杖也一定是要炸响的,神纸儿也一定是正在发的。等到饺子煮熟端上桌,老人长辈就得一本正经的端坐桌前,这时男孩子就要规规矩矩磕头,站起之后拱手作揖问好,女孩子也跟着问好,然后才能吃饺子。饺子里家家包有硬币的,几口人包几个硬币,谁要是先吃到硬币,谁的福气就大,吃到的兴高采烈,没吃到的就使劲吃,挑着吃,直吃到撑。   9、穿新衣拜大年。正月初一这一天上午,叔叔姑姑大爷舅舅邻居家能到的都要走一个遍,穿着新衣服,笑脸相迎,拱手作揖问好。   10、互请聚会。头初五是堂兄堂弟、姑姑舅舅近亲间互请喝酒吃饭,初五之后是朋友同事合作伙伴互请喝酒吃饭,就是吃大年。【更多相关内容推荐】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新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年、大年、过大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被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有的是正月十九)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剪纸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满、蒙古、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   春节是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庆祝新年的主要节日。越南语称为“Tt   Nguyên   án”(元旦)、日语称为“正月”(注:日本节日“正月”类似于中国的元旦也即1月1日。)(明治维新后改称旧正月)。现在春节除了在中国、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地之外,在蒙古、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也都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春节”一词已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节日,位居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首。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说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有说“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腊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但“年”的名称出现却较晚,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在历史上的不同朝代,年的时间不一样。夏代以一月为一年之首;商代以十二月为岁首,周代以十一月为岁首,秦代以十月为岁首。西汉时,汉武帝下诏推行太初历,才明确规定一月初一为岁首,以之为夏历新年)。年的时间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的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袭下来。   概念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过年对中华民族可以说源远流长,有了数千年的历史。而“春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大约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规律,由此有了“年”的概念。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j”,《说文解字?禾部》:“j,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见陈初生《金文常用词典》)。“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子的样子,象征着人们丰收后的庆祝。   来历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汉族和满、蒙古,瑶、壮   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汉族过春节,时间较长,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   春节大约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原为农历的元旦,即人们通常说的过年。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   叫“元日”、“新年”、“正旦”、“岁首”、“三元”、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据考证,春节成为正式冠名就是在辛亥革命以后。1911年10月武昌起义,12月31日革命党人的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的将(农历的)年节称为“春节”。   日,新中国正式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进一步明确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真正被广为流行至今。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等则流传了下来。   节日意义   辞旧迎新   自古至今,人们都强调春节作为一年开端的意义。汉代的《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说: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说:“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意思是说:这一天是新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新月份的开端。   可是,这只是我们传统历法所确定的一年的第一天。   春节日期在公历上的不固定,并不是由于我国传统历法不科学,而是由于我们祖先的哲学观念与西方人不同。西方哲学强调对立,所以基督教只能选择一神论,其历法就以太阳为唯一依据;中国哲学强调和谐,阴阳调和,才能生生不息,所以我们的历法对太阳与月亮并重。中西两种历法的不同反映了中西两种哲学的不同,这是一个文化选择的问题,一个价值观的问题,而不存在哪一方更科学的问题。由于西方文化的优势地位,他们的历法在世界范围得到普遍使用,为了方便,我国政府在公务活动中采取公历,这是适当的。但是,公历根本无法反映我们的哲学观念,我们传统的节日也根本无法在公历中体现出来。所以,政府也同时颁布夏历,用以安排日常生活。不仅我国如此,东邻韩国也同时实行这两种历法。   节日习俗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   包饺子   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中国人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温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诚祈祷,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与家人一起获得幸福。其中,多为佛教。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钟馗、秦琼、敬德)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   庚寅年新年贺图   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傩舞跳钟馗、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过春节,燃放爆竹,在门窗上张贴字画祈福、装点居所,是这个节日最普遍的习俗。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尤铡W馨研绿一痪煞   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象征着天鸡。   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去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每年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刻木头的重明鸟,或者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令其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子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贴画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贴门神   朱仙镇木板年画“对脸门神马上鞭”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不是神茶、郁垒,而是古代的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陕西西安户县钟馗故里欢乐谷的“唐。赐福镇宅神君钟馗”和秦叔宝、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琢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   年画“年年有余”   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钟馗赐福镇宅》、《钟馗日历表》、《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贴挂千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世家大族用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特别的祝福习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