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坠子人手中的两个棍是什么fa乐器是什么

(河南省歌舞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08-0000-01
摘要:文章论述了河南坠子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分析了现在多元化的文化娱乐生活对河南坠子的冲击使河南坠子的发展不容乐观。
关键词:曲艺文化;河南坠子;冲击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影、电视机已经步入了农村的生活,群众的娱乐方式也由单一逐步走向多元化,一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因不适应社会发展急剧衰落了。&河南坠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艺术,更是面临着前景暗淡、后继无人的困境。年轻一些的河南人,甚至已经不知道&河南坠子&为何物,再过些年,恐怕只有在词典中才能查出&河南坠子&是什么了。&河南坠子&这个曾影响过大半个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曾一度跃居全国众曲艺之首的艺术文化形式,如今却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为此笔者带着迷惑对坠子书进行过多次民间调查,并对调查所得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本文仅对现今社会多元化的文化娱乐生活对河南坠子的冲击进行梳理和分析,旨在为河南坠子的发展和保护尽绵薄之力。
&&&&&&& 一、坠子书的历史渊源
&&&&&&& 坠子为河南坠子的俗称,亦称坠子、玉琥坠或渔鼓坠,是一种产生于河南民间并流传于河南、安徽北部、山东等地的民间说唱艺术。关于它的产生,有以下三种说法:
&&&&&&& 其一,认为坠子书是由莺歌柳书和道情书结合发展而来的。据《河南坠子书》中的记载,坠子书是因主要伴奏乐器是坠子而得名,最初是由莺歌柳书和道情书结合而发展出来的。莺歌柳书为河南民间曲艺的一种,原为农民在农闲之余自娱所用,自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深入到中国农村之后,许多为生活所迫的农民流落到城市谋生,将莺歌柳书带到市场上来,但由于莺歌柳书无论在唱腔上还是唱词上都无法与当时专业的书种&鼓子词&相竞争,于是这些以唱莺歌柳书为生的艺人就与道情书相结合,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曲艺形式&&坠子书。
&&&&&&& 其二,认为坠子书是由三弦书发展而来的。据《中国名县&开封县卷》记载,1963年,河南省召开河南坠子流派座谈会,坠子明星和著名老艺人云集郑州,对坠子的源流进行探讨。许昌坠子老艺人孟治法回忆说:&早听师爷说,河南坠子是乔治山首创的。&此说法得到许多艺人的赞同。乔治山将三弦的弹奏改为用弓拉奏,又将弦鼓上的蟒皮改用桐木板,并用这种改制的乐器&&坠子为演唱伴奏,所唱曲目为《玉琥坠》,深受群众欢迎,坠子也因而得名。②
&&&&&&& 其三,认为坠子书是由三弦书、莺歌柳书和道情书三者结合并发展演变而成的。坠子书唱腔脱胎于三弦书,并与当地民间小调莺歌柳书相结合,形成早期的坠子。早期的坠子最先传入皖北的颍州(今阜阳)、亳州(今亳州),并与当地的道情书相结合,被称为&渔鼓坠儿&。后来,&渔鼓坠儿&又通过颍河反流传至河南,并放下渔鼓,只用简板击节,还较多地吸收了原先仪封三弦的唱腔,将缠绵的道情调演变为硬弓大调的坠子腔,并影响了河南本土的坠子艺人,使河南本土坠子的硬调唱腔也变得软了许多,从而形成了坠子书稳定的艺术风格。
&&&&&&& 第一和第三种说法均未能准确反映出坠子书产生的渊源。
据《张长弓曲论集》中所述:&自从坠子书兴起以后,单独的莺歌柳书、道情书日渐没落,在河南早已见不到这两种曲艺了。&&这种艺术形式,在一九年左右,开始出现于开封市面。新兴的艺术形式,往往是新鲜动人的。于是唱莺歌柳书的,唱道情书的,都纷纷放下原有的书业,改而从事坠子书新曲艺的演唱。&③此段文献表明:坠子书在莺歌柳书和道情书失传之前已经产生,并作为新兴的书种,吸引了莺歌柳书和道情书艺人加入坠子书的演唱行列。由此可见,坠子书并非因为莺歌柳书和道情书的加入而形成,而是在两个书种加入之前已经形成。第三种说法在陈述中也道出坠子书在传入安徽之前已经产生的情况。
&&&&&&& 第二种说法虽然源于老艺人回忆记录的史料,但却陈述了创始人乔治山改良三弦为坠琴的合理性。开封市出身于坠子世家的曲艺家王元伦为探究此传说的真伪,曾于1986年前后到开封县招讨一带进行过专访,证明了乔治山确有其人,并推算出他可能是清嘉庆中期人。为进一步证实乔治山改三弦为坠子弦的传说,王元伦还谈及早期坠胡的弦弓都有缺口的情况:&乔治山用马尾(弓)在三弦上拉着玩,马尾(弓)需要换上换下很不方便,他就想了个办法,将弓子前端锯了个缺口儿,以便随时可以将弓子换上。久而久之成为习惯,所以一般老艺人的坠胡弓子皆有缺口,我现在用的弓子仍然有缺口,这是我父亲遗留下来的。&④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坠子是由三弦书发展而来的&这种说法,更能准确地反映出坠子书产生的最早渊源。
&&&&&&& 二、如今河南坠子的处境地位及受到的冲击
&&&&&&& 对于这种具有宝贵艺术价值的民间曲艺文化,继承和发展才是对此艺术文化进行保护的最好方法。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坠子书发展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 (一)文化娱乐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及群众审美观念的不断更新,使坠子书失去了原有的&粉丝&&
坠子书是因为能够迎合群众审美需求而产生和繁荣起来的民间艺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群众的审美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与群众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不断发展变化相比,坠子书却仍然保持着它原有的风格特点,在群众心目中就逐渐变得陈旧。
群众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也使坠子书失去了群众娱乐的主流地位。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的娱乐方式较为单一,除逢年过节民间举行的娱乐活动之外,其他娱乐活动较少。在这种娱乐方式较为单一的生活中,坠子书很受群众欢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影、电视机已经步入了农村的生活,群众的娱乐方式也由单一逐步走向多元化,从而使坠子书的观众大量流失。
&&&&&&& (二)社会发展、科学进步,人们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群众习俗的变迁使说书市场低迷&
  还愿习俗为旧时民间的娱神祭祀风俗,它主要是人们通过求神保佑、驱鬼除魔、求子、求平安等,在精神上找到寄托,并许诺当实现该愿望以后,便请上几天书、奉上几桌好酒席以作还愿,于是就有了所谓的&愿书&。在河南本土坠子书是&愿书&的主流书种。&马街书会的兴盛与当地群众有唱书还愿的习俗有关。会中所唱书目,就是多属敬神戏和水浒、杨家将、包公案等传统书及一些讲论纲常的家常段儿;现又增加现代题材的书目,曲种以河南坠子为主。&民间唱&愿书&的民俗对坠子书在民间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进步,群众思想观念和意识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人们不再依靠求神来驱除病魔、降福避灾。这种思想意识和观念的转变使民间还愿习俗逐渐减少,于是&写愿书&还愿的活动也就相应地减少,坠子书也渐渐退出了主导&愿书&的舞台。
  随着坠子书的退潮和说书市场的日趋低迷,民间艺人因业务减少和生活不济而转行。这不但造成了目前严重的断代现象,更严重地制约着坠子书在民间的发展。由于说书市场的低迷,说书已不能作为艺人主要的谋生手段,虽然还有少数艺人仍在坚持,但生活多很清贫。虽然马街书会每年为民间说书艺人提供展示才华和写书的机会,但也因写书人数寥寥无几和赶书会艺人渐少而面临尴尬。现任马街书会会长张满堂为了使书会重返昔日盛况,曾于2004年在宝丰和附近县市走访了近百位艺人,以发动艺人们重操旧业,但未能如愿。笔者于日从张满堂那里了解到,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政策支持,书会状况有所好转,但能写出去的书却极少,并且断代现象尤为明显。日,笔者在兰考县境内走访了23位民间坠子艺人,他们都是因说书市场低迷和迫于生活压力,放弃专职说书而务农或转为其他行业。这种因说书市场低迷所导致的民间艺人弃业改行的现象,对民间坠子书的发展和继承影响极大。
&&&&&&& 综上所述,坠子书作为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民间瑰宝,是值得我们继承和保护的。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很多影响坠子书发展的不利因素,希望国家能挽救这种民间艺术采取积极的措施,吸引和鼓励民间艺人重操旧业具有促进作用,对坠子书的发展和继承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行走在乡间的音乐安 庆①最早接触和认可的艺人是那些走街串巷,身上背着二胡扛着木头箱子的盲人。他们手里握着棍子,塔塔塔敲在乡间的土路,心很静地走,路上的尘土被长棍敲打出一星一星的泥点,风吹着,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在四邻八乡的路上,一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脸被吹成了什么样子,走累了随便找个地方歇歇。乡间的夜晚静下来,乡村的电还是稀罕物,家家还都备着煤油灯,我听见瞎子的梆子还当当地响。母亲说:瞎子没有吃饱或者没有找到住的地方。我站在门口往瞎子坐的地方瞅,听一阵阵一声声沉闷的梆子把夜敲得愈来愈深。后来,梆子声停了,我知道他被领走了,没有棍子声,棍子的一端被领他的人牵在手里。②这是我最初对艺人的感觉和记忆。③我喜欢他们坐在树荫下拉二胡的样子。④他们的身旁有树叶、有阳光、有月色,甚至有跟着主人来听书的狗或者有被主人牵在手里的驴。不需要搭台,不需要灯光,他们是最不奢侈的艺人,他们的心里有灯,多复杂的简谱都在心里记着。我相信盲人眼前的世界很净,他们看到的都是纯粹的东西,路上有男人和女人走过全凭他们的知觉,一头驴或者一头猪的走过全凭他们的知觉,一片树叶、十片树叶的飘落全凭他们的知觉,一个季节走过的程度全凭他们的知觉。⑤我记得一个叫“萧瞎”的人,先是大家叫他小萧,后来我长大的时候他变成了老萧。他每年都要到我们村里来几趟,差不多是按季节来的,他会说我上次来的是春天,这次来麦子已经收过了。他会算农时,知道农忙时没有人顾上和他聊天、听他拉弦子、唱坠子、说书。他坐在十字路口,有几个人走来,站在他身边的老霍问他:走过来的是男还是女?他把弦停下来,须臾间说:三个男的两个女的。真准,这就是靠耳朵行走靠耳朵生活的智慧。萧瞎书说得不算好,但他拉得二胡好,清清亮亮,缠缠绵绵,惟妙惟肖。有一曲沉郁悠扬的二胡,后来我才知道它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在一个深夜,我站在远处,忽然被这首二胡曲打动了,我听出了一种深藏于心的东西。我问萧瞎,他说:这也是一个盲人拉成的名曲,盲人名叫阿炳,很多年前一个流浪街头的艺人,他会拉几百首乐曲,可留下的只有几首。就是从此我开始喜欢阿炳的,至今我常放的乐曲里肯定少不了《二泉映月》。后来,我又喜欢上了他的《听松》《寒春风曲》;喜欢上了另外的二胡曲《良宵》《将军令》《病中吟》等,电视上如果有二胡演奏我常会痴迷地坐着不动。⑥萧瞎的故事很多。比如说一次下大雨,道路上有很厚的积水,他不敢走,求别人拉他过去。人说:那你得有啥表示!他说我一个没眼的人咋表示?人说:你不是会学驴叫吗?他只得学了,仰着头,根呱根呱,根呱,他一边“叫”着,手牵在了别人的手里。还有,他喜欢上了某村的一个寡妇,晚上住在离寡妇近的牲口屋里,用竹竿去敲寡妇的门。寡妇在屋里纳闷,不开门。他掏出装在布兜里的二胡,拉出叽叽叽老鼠的叫声,狗的叫声;吱呀一声,门终于开了。后来那寡妇跟了他,走街串巷竹竿始终攥在女人的手里,他挣来的钱大都被寡妇给了她上学的儿子,那个儿子最后考上了一所大学。孩子在学校学的竟然也是乐器,主攻的就是二胡,据说现在是一家乐团里的二胡手。这应该是萧瞎最大的善举了。⑦后来,乡村的电逐渐正常了,各家各户基本都有了电视,乡间流浪的艺人越来越少了,街头的二胡声很难听到了。萧瞎也不再一年四季来俺村了。这时候萧瞎已成了一个算卦很神的人,名声传得很大。我和一个朋友也去找他算过,他住在一个小院子里,屋子很窄,那个女人坐在他身边,帮他收钱。他坐在小桌子边,手头搁着的不是二胡,而是一套卦签。看不见眼珠的眼不时耸动着,额头跟着频繁地动。他老了,满脸的沧桑,已经看不出他当年的调皮、风趣。在他身边没有看到二胡。一个乡间艺人的音乐流失了。⑧他当年怎样给我算的我已经忘了。⑨但他的生命是以悲剧收场的。他依靠算卦挣了很多钱,小院里每天都站着等他晃动卦签的人,都是希图从卦签中得到求助的。他竟然死于非命,一天夜晚两个年轻人爬进了他的院子,他很机灵,听见了,寡妇那天正好回了娘家。他抓起床头的竹竿,但无济于事。他藏在一个什么地方的钱被翻到了,他爬起来,被偷钱者推倒,他死在了床下……案后来破了,但一个曾经的行走的艺人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一个乡间的艺人最后毁在了钱上,一个诱惑很多人的卦仙没有算出来自己要遭的祸。他留下了被偷的钱和一个小院,那个小院现在不知道归谁了。⑩想起他的结局我总会怏怏的,有时候站在暮色里支着耳朵,总觉得还会有他的梆子声悠悠地传来,失望的夜里,回味少年的岁月会忽然怅然,总觉得我的乡村失去了什么,我会又一次站在乡村的夜里,时光无声,夜色无边,不知道自己究竟想找到什么……⑾在我心里依然保留着少年时代的二胡声。⑿怀念的也许更是二胡声中的时光&。(选自《散文选刊》2012年第2期)【小题1】解说第④段“他们的心里有灯”和第⑤段“我听出了一种深藏于心的东西”两句中“灯”和“东西”所指代的内容。(2分)【小题2】文章第⑥段写萧瞎找媳妇和孩子考上大学且主攻二胡专业这两件事的用意何在?(4分)【小题3】巧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请找出文中的对比并简析其作用。(4分)【小题4】本文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章作赏析。(5分)【小题5】请结合现实,探究追忆“乡间音乐”的意义。(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行走在乡间的音乐
①最早接触和认可的艺人是那些走街串巷,身上背着二胡扛着木头箱子的盲人。他们手里握着棍子,塔塔塔敲在乡间的土路,心很静地走,路上的尘土被长棍敲打出一星一星的泥点,风吹着,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在四邻八乡的路上,一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脸被吹成了什么样子,走累了随便找个地方歇歇。乡间的夜晚静下来,乡村的电还是稀罕物,家家还都备着煤油灯,我听见瞎子的梆子还当当地响。母亲说:瞎子没有吃饱或者没有找到住的地方。我站在门口往瞎子坐的地方瞅,听一阵阵一声声沉闷的梆子把夜敲得愈来愈深。后来,梆子声停了,我知道他被领走了,没有棍子声,棍子的一端被领他的人牵在手里。[来源:]
②这是我最初对艺人的感觉和记忆。
③我喜欢他们坐在树荫下拉二胡的样子。
④他们的身旁有树叶、有阳光、有月色,甚至有跟着主人来听书的狗或者有被主人牵在手里的驴。不需要搭台,不需要灯光,他们是最不奢侈的艺人,他们的心里有灯,多复杂的简谱都在心里记着。我相信盲人眼前的世界很净,他们看到的都是纯粹的东西,路上有男人和女人走过全凭他们的知觉,一头驴或者一头猪的走过全凭他们的知觉,一片树叶、十片树叶的飘落全凭他们的知觉,一个季节走过的程度全凭他们的知觉。
⑤我记得一个叫“萧瞎”的人,先是大家叫他小萧,后来我长大的时候他变成了老萧。他每年都要到我们村里来几趟,差不多是按季节来的,他会说我上次来的是春天,这次来麦子已经收过了。他会算农时,知道农忙时没有人顾上和他聊天、听他拉弦子、唱坠子、说书。他坐在十字路口,有几个人走来,站在他身边的老霍问他:走过来的是男还是女?他把弦停下来,须臾间说:三个男的两个女的。真准,这就是靠耳朵行走靠耳朵生活的智慧。萧瞎书说得不算好,但他拉得二胡好,清清亮亮,缠缠绵绵,惟妙惟肖。有一曲沉郁悠扬的二胡,后来我才知道它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在一个深夜,我站在远处,忽然被这首二胡曲打动了,我听出了一种深藏于心的东西。我问萧瞎,他说:这也是一个盲人拉成的名曲,盲人名叫阿炳,很多年前一个流浪街头的艺人,他会拉几百首乐曲,可留下的只有几首。就是从此我开始喜欢阿炳的,至今我常放的乐曲里肯定少不了《二泉映月》。后来,我又喜欢上了他的《听松》《寒春风曲》;喜欢上了另外的二胡曲《良宵》《将军令》《病中吟》等,电视上如果有二胡演奏我常会痴迷地坐着不动。
⑥萧瞎的故事很多。比如说一次下大雨,道路上有很厚的积水,他不敢走,求别人拉他过去。人说:那你得有啥表示!他说我一个没眼的人咋表示?人说:你不是会学驴叫吗?他只得学了,仰着头,根呱根呱,根呱,他一边“叫”着,手牵在了别人的手里。还有,他喜欢上了某村的一个寡妇,晚上住在离寡妇近的牲口屋里,用竹竿去敲寡妇的门。寡妇在屋里纳闷,不开门。他掏出装在布兜里的二胡,拉出叽叽叽老鼠的叫声,狗的叫声;吱呀一声,门终于开了。后来那寡妇跟了他,走街串巷竹竿始终攥在女人的手里,他挣来的钱大都被寡妇给了她上学的儿子,那个儿子最后考上了一所大学。孩子在学校学的竟然也是乐器,主攻的就是二胡,据说现在是一家乐团里的二胡手。这应该是萧瞎最大的善举了。
⑦后来,乡村的电逐渐正常了,各家各户基本都有了电视,乡间流浪的艺人越来越少了,街头的二胡声很难听到了。萧瞎也不再一年四季来俺村了。这时候萧瞎已成了一个算卦很神的人,名声传得很大。我和一个朋友也去找他算过,他住在一个小院子里,屋子很窄,那个女人坐在他身边,帮他收钱。他坐在小桌子边,手头搁着的不是二胡,而是一套卦签。看不见眼珠的眼不时耸动着,额头跟着频繁地动。他老了,满脸的沧桑,已经看不出他当年的调皮、风趣。在他身边没有看到二胡。一个乡间艺人的音乐流失了。
⑧他当年怎样给我算的我已经忘了。
⑨但他的生命是以悲剧收场的。他依靠算卦挣了很多钱,小院里每天都站着等他晃动卦签的人,都是希图从卦签中得到求助的。他竟然死于非命,一天夜晚两个年轻人爬进了他的院子,他很机灵,听见了,寡妇那天正好回了娘家。他抓起床头的竹竿,但无济于事。他藏在一个什么地方的钱被翻到了,他爬起来,被偷钱者推倒,他死在了床下……案后来破了,但一个曾经的行走的艺人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一个乡间的艺人最后毁在了钱上,一个诱惑很多人的卦仙没有算出来自己要遭的祸。他留下了被偷的钱和一个小院,那个小院现在不知道归谁了。
⑩想起他的结局我总会怏怏的,有时候站在暮色里支着耳朵,总觉得还会有他的梆子声悠悠地传来,失望的夜里,回味少年的岁月会忽然怅然,总觉得我的乡村失去了什么,我会又一次站在乡村的夜里,时光无声,夜色无边,不知道自己究竟想找到什么……
⑾在我心里依然保留着少年时代的二胡声。
⑿怀念的也许更是二胡声中的时光&。
(选自《散文选刊》2012年第2期)
1.解说第④段“他们的心里有灯”和第⑤段“我听出了一种深藏于心的东西”两句中“灯”和“东西”所指代的内容。(2分)
2.文章第⑥段写萧瞎找媳妇和孩子考上大学且主攻二胡专业这两件事的用意何在?(4分)
3.巧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请找出文中的对比并简析其作用。(4分)
4.本文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章作赏析。(5分)
5.请结合现实,探究追忆“乡间音乐”的意义。(5分)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①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②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地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潜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③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④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⑤父亲1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70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⑥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⑦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⑧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的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花。
⑨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⑩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辈们和他们的中年子女;每一次都像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
从《四郎探母》,我有醍醐灌顶似的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探母》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探母》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1.这篇文章的标题很有特色,请试加以分析。
2.为什么《四郎探母》会令“父亲”及看过的老人“泣不成声”?
3.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
(1)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
(2)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
4.探究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文化为什么重要”?
黄河臆想 
① 摊平我国地图,从东北向西南,自东南往西北,平直绷起两根细线,线的交点恰巧是兰州的所在地。黄河九曲,逶迤数千里,它只正二八经地穿过了一座城市:兰州。
② 在晴朗的日子里,百里长街,市声如沸,流经闹市的黄河则是悄无声息的。不甚透明的水纹盘旋交织,沉默平稳的波痕在朝晖夕照里犹如铜汁浇铸的块状肌腱,透出凝重的粗犷的血色,流动成浩浩的、浑厚的一派,仿佛千万条汉子衔枚疾进,无声地运行。人们看不出别的迹象,只看见瓷实的、富于弹性的肌腱在起伏、在抖动,强悍雄劲却不暴戾,元气勃勃而不响动。——一切怀有巨大追求的生命,常常是无声的。
③“不到黄河心不死”,“跳到黄河洗不清”,小时节,我听到父辈动不动念叨黄河,心里也觉着黄河了不得。读书时,耳畔啥话都有,有人说黄河是一支剽野的黄肤色的歌,有人说是长长的一线泪滴、深深的一声喟叹,也有人说它是月亮下神话里的一条龙……我想往黄河,以为今生今世能见它一眼,就知足了。没料想成人之后,我这生命的火星儿溅离父母之乡,西掷千里,住进兰州,居然与北国大地上最古老、最有声望的大河相依为邻了。夕照下,风地里,雨天,雪天,我独自在河滩里逍遥漫步,纵览这亘古不息的、不舍昼夜的活的巨物,聆听这似乎无言、却分明有意的弦外之音,久而久之,我的情绪便有了些神秘的变动。
④ 黄河,是大海以它倔犟的手指深深地抠进陆地里的一个“大问号”。这问号在兰州形成稽考历史的第一个锐利弯钩,钩起一连串的积淀物:踏波跳浪的羊皮筏子,策驼西上的汉使张骞,4丈铁缆的镇远桥铁柱,湖湘子弟栽植于3000里征途中的左公柳,兰州战役时在炮火中旋动不已的大型水车……这些记载过我们民族的年代的实物,有的化作了濒水而立的花岗岩石雕,有的尚绵延着一线活气,对“问号”努力进行解释。
⑤ 黄河,又是天际一霎闪电掣开的鞭影,鞭杆攥在汪洋的掌心里(渤海是汪洋紧握的拳头),鞭梢抽打在一个微微耸起的背脊上。在兰州,黄河并不是箭杆式地插城而过,每于人迹稀寥处折个大弯,长的波痕便斜倾如熊腰,低吼喑呜,拍石崩岸,狂不可羁,这一种地上没有路便要踢开一条路、前方没有海自己便要掏成一个海的霸王气概,着实惊人!黄河在兰州,并不晓得前程上还有横流四衍的壶口、有“平地一声雷”的龙门、有大禹神斧劈裂的三门峡。浪未至而气先凝,这一条由海魂挥动着闪电似的长鞭,它那征服一切的气度是先天具备的。
⑥“黄河远上白云间”,那仅仅是它远上昆仑时偶尔一现的背影。兰州乃挟水之山城,夜来两厢灯火,珠玑罗列,金冠嵯峨,洋洋洒洒映进黄河,致使这里的流水成为千里躯体上光明璀璨、瑰丽无比的一个段落。“昆仑者,天象之大也”,昆仑怎么也容纳不了的黄河,正从我身边经过……
1. 试比较,文章②⑥两段所描写的黄河之景有什么不同?
                                 
                                 
                                       4. 联系所在段落内容,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的理解。
黄河,是大海以它倔犟的手指深深地抠进陆地里的一个“大问号”。
                                 
                     
                 
2.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本文以“黄河臆想”为题的理解。
                                 
                                      
                                       23.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①段写兰州的位置及黄河流经兰州的情况,既写出这条母亲河在中国的地位,又写出兰州是体味黄河的最佳地方,能自然引起后文的“臆想”。
B. 文章先写“我”为黄河的神奇所吸引,再写“我”与黄河相依为邻,最后写“我”与黄河密不可分,全文线索清晰,结构谨严。
C. 文章先写黄河“悄无声息”、“沉默平稳”,再突出黄河征服一切的霸王气度,欲扬先抑,曲折多姿。
D. 文章主要描写黄河兰州段景象,又指出黄河在兰州并不晓得前程上还有“横流四衍的壶口”等景象,虚实结合,表现了黄河全程的声威气势。
E. 文章最后指出“昆仑怎么也容纳不了”黄河,借“天象之大”的昆仑反衬黄河,充分表现黄河粗犷、浑厚的性格和宽广、博大的胸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箜篌是什么乐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