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六世上 七世 八世怎么回事

英王情史之亨利六世-6&国王亲政
虽然亨利六世的父亲为他打下了英法两大王国,但他也遭遇了历史上很多童子国王都为之困扰的问题——辅政王公大臣之间的勾心斗角,最后事情发展到这些重臣们公开的不体面的争吵。本来亨利五世临终安排四弟贝德福德公爵约翰为法兰西摄政,五弟格洛斯特公爵汉弗莱为英格兰摄政,然而与英勇善战的约翰不同,表面上满腹经纶但实际上一窍不通的汉弗莱不被英格兰的贵族们信任,坚持他只能作为护国公而不是摄政,必须在咨议会的参与下治理英格兰朝政。
因此在研究处理英格兰国事时,汉弗莱与兰开斯特王室的另一支柱——胖胖的博福特主教不断的争吵,在1425年和1432年,敌对情绪两度险些爆发武力冲突。而汉弗莱不但与叔父不和,就是自己的四哥约翰也是十分瞧不起,在1434年,一贯纸上谈兵无知无畏的汉弗莱指责约翰贻误战机,两人因此发生激烈争吵。
这时才12岁的亨利六世还没有分辫能力,只好抱着和稀泥的态度,宣称两位王叔都是对的,其实这说与不说一个样。而不久亨利六世就无需为夹在两位王叔之间为难了,日,兰开斯特王朝的顶梁柱之一贝德福德公爵约翰去世,他在早年的赫赫战功堪与兄长亨利五世相媲美。虽然在约翰去世前英格兰在法国的形势已经非常艰难,但在去世前他一直坚决而又巧妙地采取各种措施延缓这一局势,由于他的去世,英格兰在法兰西的事业无可挽回的走向尽头。
当时为解决战争的胶着状态,英国人、勃艮第人和法国人召开了阿拉思和平会议(Congress of
Arras),虽然英国人此时的困境非常明显,但却倒驴不倒架,既不肯放弃巴黎,也不肯放弃法兰西王位,只是提议由亨利六世与查理七世之女进行联姻来结束法兰西王位之争。结果愤怒的法军将领桑特莱伊和拉海尔袭击了英方代表,为抗议法国人的野蛮,英国人宣布无限期退出会议以示抗议。
然而在此期间,法国贵族与教士代表呼吁好人菲利浦和查理七世和解,此时的勃艮第公爵早已厌倦与英国人的联盟,只是苦于无借口来再度反水,因此查理七世答应惩处谋杀菲利普父亲无畏的约翰的杀手,给勃艮第人借坡下驴的机会。于是在好人菲利普的妹夫——英国摄政贝福德公爵去世后一周,英国代表团结束抗议重返会议时,无可奈何的发现勃艮第人已经倒戈了。
最后签订的阿拉斯条约规定:欧塞尔郡、布洛涅郡、索姆省、皮卡第省等地区划入勃艮第公国,勃艮第公爵无需为他的领地向法王效忠,而作为回报,好人菲利普承认查理七世为法国国王,并归还托内尔郡(后来还帮助赎回了奥尔良公爵查理)。因此此次会议和解了法国王室与勃艮第公爵几代人长期积累的矛盾关系,巩固了查理七世作为法国最高领导者的地位,孤立和打击了英国人,成为法国在百年战争末期最重大的外交成就。
实际上,从1428年到1443年,利用英法交战的机会,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利用联姻和战争,相继吞并了数个低地国家——埃诺、荷兰、布拉班特、林堡、卢森堡等伯国,并把勃艮第公国的政治中心实际转移至尼德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勃艮第人成了英法百年战争的最大赢家,并使低地国家长期游离于法王管理之外,最终独立为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
当然,阿拉斯条约最大的输家就是英国人,当听说勃艮第人背信弃义时,13岁的亨利六世不禁泪流满面。而自此以后,英国人在法国的地位急转直下,1436年4月,巴黎人民发动起义,英国守军躲进巴士底狱,但为饥饿所迫而投降。于是法王查理七世得以重返首都巴黎,此时他已在外流浪了整整18年。
在统帅贝福德公爵和巴黎都失去的情况下,英格兰人在法国战场处于守势,多亏查理七世的不思进取,才继续占据着诺曼底等法国东北部领土。而到了1437年,亨利六世的未成年期未经正式宣告就结束了,17岁的国王开始亲临政事,然而历史记录了在紧接下来的十三年中,英格兰朝廷勾心斗角,地方各郡乱作一团,法国领地一败涂地的种种不堪。
在文治武功都毫无建树的亨利六世,唯一可以称道的就是他的个人美德。1440年和1441年,亨利六世为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建立了两个伟大的基金会,至今仍然为人景仰。同时亨利国王一心向教,笃信基督,憎恨一切流血事件,经常干预并拯救罪犯和叛逆者。一次他骑马进伦敦城的时候,看到城门上挂着一个人的大腿,亨利六世问这是怎么回事,大臣回答这是惩罚一个叛逆者,结果国王说:取下来,我不准因为背叛我就残酷地对待一个基督徒”。
实际上亨利六世不像一个威武尊贵的国王,反倒像一个自我折磨的苦修士,年纪轻轻就经常戴个圆头巾,穿一双圆头鞋,上衣很长能拖到膝下,无论鞋、袜一律黑色,活像一个农民或小市民。并且拒穿一切豪华衣着,每当典礼必须头戴王冠的时候,他总是贴身穿一件粗毛衣以便“赎罪”。亨利六世不但自己这样,对待自己的侍卫也是这样要求,通过内室的秘密窗口监视宫廷人员的出入,以防混进不守规矩的坏女人。他还是告诫伊顿公学的学生,不该渡过泰晤士河来温莎觐见他,因为那样的话就会看见宫廷里官员们的不轨行为。
自然,这种行为的人只适合去当一个修道士而不是国王,实际上在一位大臣敲门汇报工作时,亨利六世对自己的忏悔神父抱怨说:“他们这样不分昼夜的惊扰,我简直连片刻的安静都没有了。”抛开政事不说,对于亨利六世来说有一项王室职能是他不能摆脱的,就是各种恩赐都要由他来决定,由于他的慷慨和随意,经常把国王的恩典给了不该给的人。因此与勤奋精明相比的父亲相比,碌碌无为的亨利六世必然会大权旁落,为一群宵小所蒙蔽。
从1435年起,萨福克第四伯爵威廉-波尔成为亨利六世的大管家,而亨利六世的忏悔神父—索尔兹伯里主教艾斯卡夫也成为政坛大佬。这些新贵与国王的叔祖父-后来在1443年以67岁高龄隐退的博福特主教搞在一起,因此向来与博福特不和的格罗斯特在1339年向国王抱怨:“作为国王唯一在世的叔叔,连同我的侄儿约克公爵,以及许多您的亲族,都被博福特一伙隔绝,无法了解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事情。”
作为攻击国王宠臣的回答,格罗斯特公爵夫人在1441年夏天被控诉玩弄巫术,不得不被迫在伦敦大街上公开苦修赎罪,格罗斯特王叔虽然未自己殃及,但也完全失宠。由于格罗斯特王叔是对法作战的鹰派,在他失势后政坛的鸽派占了上风,国王的顾问大臣们主张与法国和谈,虽然伦敦下层人民非常好战。
日,英法签署《图尔休战协定》。萨福克伯爵还安排了亨利六世与法王查理七世的侄女、安茹的玛格丽特结婚,如此一来大家亲上加亲,似乎没必要再打下了去了,然后这仅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电子书 学术 汇总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下载积分:987
内容提示:亨利六世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9:54:5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当前位置:
>>>为了婚姻问题与教廷决裂,引发英国宗教改革的国王是()A.亨利六世..
为了婚姻问题与教廷决裂,引发英国宗教改革的国王是(  )A.亨利六世B.亨利七世C.亨利八世D.查理一世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这是个比较简单的识记问题,只要记住史实就能回答。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为了婚姻问题与教廷决裂,引发英国宗教改革的国王是()A.亨利六世..”主要考查你对&&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加尔文宗教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加尔文宗教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①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进行宗教改革:16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所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开始崛起,在他们的支持下,英国国王的权力不断发展。但罗马教廷控制着教会,不但掌握了英国大片土地和财富,还不断干预英国的世俗事务。 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传播的影响: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英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反教会情绪更加高涨。亨利八世开始宗教改革,其主要原因不是出于纯洁信仰,而是出于现实政治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并且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受新教影响,主要是受加尔文教的影响。 ③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2、内容:(1)1532年国会通过的一系列法令:规定:教会立法须经国王批准方可生效,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的年贡改交国库,禁止英国教俗人员向罗马教廷上诉,取消教皇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和教皇任命英国主教等神职人员的权力,任命改革派教士领导英国教会。影响:1533年在由国王亲自任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莱默主持下,法庭正式判决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宣布了他与安妮?布琳之间的合法婚姻。被亨利八世的狂妄所激怒的教皇于1533年发布诏书,判决他的离婚无效,并以开除教籍相威胁。亨利八世则针锋相对地发布了一系列对抗罗马教廷的法令,终止向教皇交纳一切岁贡,宣布英国国教是一个独立的民族教会,只服从国王的权威。(2)1534年议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领,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保留天主教的教阶制度,教义和仪式。影响:标志着英格兰教会与罗马教廷的正式决裂。(3)年实行了一系列新教化的改革:内容:废除修道院制度,没收修道院的房屋、土地及其他一切财产,转归王室所有。影响:进一步打击了教会势力。 3、特点: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的,保留了较多天主教的成分。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主要限于教会行政方面,他确立了国王对英格兰教会的至尊地位,惩处了一批否认国王至上权威的主教和修士,还有拒绝承认亨利离婚合法性的臣民。他把370多所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收归国有,使英格兰的修道院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世俗地主和乡村贵族的财富大为增加,他们因而成为拥护宗教改革的最坚决的力量。但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英国并没有因此成为一个新教国家,天主教教义依然是英格兰教会的正统信仰。4、结果:伊丽莎白一世进一步巩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使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5、影响:建立了必须服从英王意志和国家法令的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摆脱了罗马教权的桎梏,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使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大多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对英国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不满专制王权,要求建立一个真正适合自己需要的廉价教会,形成清教运动,后来以清教为旗帜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亨利八世和他的女人们:
16世纪英国的宗教改革,是国王亨利八世发起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自从14至15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结束以后,英国作为民族国家而日益勃兴。1485年都铎王朝建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比较集权的“新君主制”。为了建立作为王权之精神支柱的、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这一王朝最著名的国王是亨利八世(),借口教廷干预其婚姻而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实质是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父亲亨利七世在位时,执行睦邻友好政策,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苏格兰和法国的王储,为自己长子亚瑟娶西班牙公主凯瑟琳为妻。但婚后不久他的长子因病去世,当时西班牙和法国不和,他为了维持中立不得罪西班牙王室,力图挽留长媳,经向教皇请示,(根据天主教教规夫妻结合是上帝的旨意,不允许离婚再嫁娶,丧偶再嫁也需要教皇批准。)教皇批准可以再嫁他的次子,当时只有12岁的亨利八世。亨利八世18岁即位并娶寡嫂凯瑟琳,但他妻子只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玛丽(后来的玛丽一世)以后几次生育的孩子都早夭,此前英国尚未有过女王,而且有迷信说法说弟娶兄嫂不吉,他又和女侍官安妮?博林产生了婚外情,他让自己的主教宰相向教皇申请离婚,因为他这次婚姻是教皇亲自批准的,这为教皇出了一个难题,因为当时教廷亦不想得罪有强大势力的西班牙。教廷迟迟不能批准他离婚,而他的女侍官已经怀孕。他着急采取了多次措施,先把宰相撤职拘禁,再下令停止向教廷交纳教税,最后直至没收教会财产,迫使教皇开除他的教籍。亨利八世的第二个妻子(就是安妮?博林)也只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伊丽莎白(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他一怒将第二个妻子以通奸罪砍头处死,因为他离婚再也不需要教皇批准了,第三位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爱德华(后来的爱德华六世国王)又因肺病去世。他先后娶了6位夫人,全部没有好结果:第一位逼迫离婚,第四位德意志新教公主协议离婚,第三位因病去世,最后一位因他去世幸免于难,另外两位被他处死。值得一提的是亨利八世与他的第二个妻子安妮?博林之前的情妇,正是安妮?博林的妹妹MarryBoleyn。而安妮?博林当初不愿像她妹妹一样只是做国王的情妇,于是给予亨利八世巨大压力要求成为“公众认可的”皇后。当然最后通过亨利八世与教会的决裂,不需要再获得教皇的批准,他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并娶AnneBoleyn为皇后。他临死时设下遗嘱,由爱德华和他的后代继位;如果爱德华没有后代,爱德华死后由玛丽和她的后代继位;如果玛丽没有后代,玛丽死后由伊丽莎白和她的后代继位。他没有想到如此严密的安排,最后三位继承人都没有后代,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都铎王朝也终结了,王位传给伊利莎白表姐的儿子。“中世纪”: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1、基督教的发展演变:(1)产生:公元1世纪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2)定国教: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3)分裂:11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4)神权统治的确立:13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2、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1)原因: ①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通过整顿,天主教的领袖是罗马的主教,后来称教皇。教皇在罗马建立了天主教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称为教廷。②天主教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组织“十字军东征”:③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2)表现:①经济上:天主教拥有大量地产,通过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括钱财;②政治上,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③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④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教堂星罗棋布,人人信教,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TheCrusades)是在1096年到1291年发生的九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是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的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东征一般被认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认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是使教会声誉蒙污的错误行为。
赎罪券:赎罪券,亦称“赦罪符”,拉丁文意为“仁慈”或“宽免”,后被引申为免除赋税或债务。皇乌尔班二世(PopeUrbanII),于1095年,发动第一次十字军运动,为了让十字军战士加强其宗教信仰,教皇宣布所有参军的人,可以获得减免罪罚。并为每一位十字军人发放赎罪券。1313年天主教会开始在欧洲兜售此券。教皇宣称教徒购买这种券后可赦免“罪罚”。开始决定100年出售一次,可是尝到甜头之后,于1400年时调整为50年一次,到了1450年又改为每25年一次。到了1501年贪财的教皇宣告5年出售一次,到了1506年干脆改为1年出售。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德国钱币名称),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德国由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教阶制度:天主教会按照等级制度组成的教职体系和教会管理体制。罗马帝国后期参照帝国的官阶体系而形成,后逐步扩展定型于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教阶制的主体由主教、神父和助祭三个品位组成。主教品位又分作教皇、枢机主教(红衣主教)、首主教(即首席主教,一国教会组织之首或首都所在地的主教)、大主教、主教和一般主教等级次。助祭之下还设有一些其他较低品位。教会管理体制则依照这一等级层次,逐级对下行使管理权。罗马教廷把整个西欧的基督教组织及神职人员,按着这一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统统纳入一个巨大而完整的组织体系之中。&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
1、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2、不同: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通过在个人的虔敬信仰中与上帝直接沟通,而恢复了人的尊严和自主性。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则通过上帝的先定,重新把人的一切又奉献给了上帝。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人是为了上帝而活着,人在现世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彰显和荣耀上帝。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即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加尔文的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正如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加尔文宗教改革:
1、背景:(1)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2)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3)深入研究《圣经》宣传宗教改革。2、内容: ①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在加尔文看来,《圣经》是按照上帝的授意写出来的。因此,《圣经》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教会和国家的权威也只能来源于《圣经》。和路德一样,他认为“信仰耶稣即可免罪”,人们要想得救,只能靠自己的笃信; ②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取消天主教的主教制,建立共和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只保留洗礼和圣餐;改组市议会,建立日内瓦政教合一的政权体制,使日内瓦成为加尔文归正宗的坚强堡垒; ③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思想核心):“先定论”这一思想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加尔文拿先定论来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他说:“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一个被上帝拣选的人,内心必然充满了对上帝真诚的信仰,肯定会为了上帝而努力勤奋地劳动,过一种纯朴节俭的道德生活。加尔文则把人的工作、日常生活以及一切世俗劳动,都看作是为了荣耀上帝的崇高目的,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的意义,从而为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神学根据和宗教动力。他认为在发展生产,聚敛财富方面越成功的人,便是为上帝增加了更多荣耀的人,也一定是为上帝所拣选的人,也就能够成为社会上越受尊重的人。“先定论”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因此恩格斯认为“加尔文的信条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加尔文“以真正法国式的尖锐性突出了宗教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 ④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加尔文教派主张发财致富,支持商业和高利贷,崇尚节俭、主张克制欲望,鼓励积累资金。据说,这一切都是为了上帝,为了灵魂的得救。 ⑤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废除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和烦琐的宗教仪式:日内瓦的教会组织都是按照加尔文的设想组织起来的。教会设立四种职务:长老、牧师、教师、执事。长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由世俗信徒选出,负责监督每一个人的生活。牧师为神职人员,负责解释圣经,训练与审查预备牧师,并施行圣礼。教师负责学校的领导工作,宣教事业和讲授圣经。执事则由信徒选举产生的不脱产的协助长老和教师的教会管理人员,主管慈善机构,负责救济和医疗工作。教会的权威机构是长老会,或称宗教法庭,由长老12人(小议会推举2人、60人议会推举4人、大议会推举6人)和牧师5人组成。宗教法庭负责监督信徒的宗教生活和审理宗教案件,并找出应当采取的补救措施,每星期四举行一次例会。还规定:星期天,除某些人需要留在家里照顾孩子或家畜外,垒家人都应去听布道。如果有人在布道开始以后才到会,则予以警告。仍不改正,罚款3苏。凡唱下流放荡的歌曲,跳舞者,监禁3天,然后送交议会,对酗酒、赌博、吵架,放高利贷的人,也有相应的处罚。 ⑥镇压其他信仰的教派与个人:加尔文一方面坚决反对天主教义和罗马教廷,但另一方面又迫害他所反对的教派和个人。日内瓦市民上层在夺取政权后,就加紧对市民的控制,强制市民遵奉加尔文编订的《教会信条》、《教理问答》,连生活方式、娱乐等都加以干涉。加尔文在日内瓦工作二十余年,帮助日内瓦市建立加尔文教派的神权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也同样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凡不同意他的主张的人,或遭迫害,或被迫离开日内瓦。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和解剖学家塞尔维特因批判圣经和三位一体说,竟被加尔文用火烤了两个钟头以后烧死。 3、影响:加尔文教的教义适合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因而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西欧国家得到广泛的传播。法国的胡格诺派教徒、英国和北美的清教徒、苏格兰的长老会教徒和荷兰的新教教派,都是加尔文派的教徒。日内瓦被称为“新教的罗马”。 4、作用:引起社会风气的变化,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
加尔文(),法国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在法国称胡格诺派)创始人。日生于法国北部努瓦荣。自幼受过良好教育,1523年到巴黎就学;后赴奥尔良大学学习法律,深受人文主义思潮影响。1531年回到巴黎,专攻神学,约1534年成为新教徒。1534年因提倡路德教义亡命瑞士的巴塞尔。1536年在巴塞尔出版《基督教原理》。该书提出了系统的新教神学理论,是宗教改革时期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此后,除短期被迫离开外,一直在日内瓦领导宗教改革。在他的领导下,日内瓦成为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和宗教改革的中心,加尔文宗传播到欧洲各国。因此,有人称加尔文是新教的教皇,日内瓦是新教的罗马。日死于日内瓦。有《加尔文全集》52卷传世。加尔文赢得了很好的口碑:班克罗夫特(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加尔文是美国之父。菲利普?沙夫:加尔文成为历史上最英勇的法国胡格诺派、荷兰乞丐派、英格兰清教徒、苏格兰誓约派和美国新英格地区清教徒前辈移民之父,他们都以为了良心自由的缘故可以牺牲世界上任何东西而闻名于世。德国历史学家兰克(LeopoldvonRanke)说:“加尔文是美国真正的立基者。”法国历史学家论到加尔文宗信徒时说道:“这些人是英国真正的英雄。他们建立了苏格兰,他们也建立了美国。”这些都说明了加尔文深远的历史影响力。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TheReformation)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及慈运理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一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的威斯特法伦和约。宗教改革的地位与影响: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早期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其结果是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使科学和自由的思想成长起来,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动摇封建主义精神支柱的天主教会,使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得以广泛传播,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意识方面的准备。
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发现相似题
与“为了婚姻问题与教廷决裂,引发英国宗教改革的国王是()A.亨利六世..”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4206621726624328421253524881027370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亨利六世上 的文章

 

随机推荐